德尊普贤 (第三十六集) 2011/12/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节录自净土大经科注02-037-0097集) 档名:29-261-003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三百四十二面第五行:
「《会疏》曰:三界虚妄,皆不常住,总名世间。众生国土,臧否万差,是名诸所有法。菩萨深以大智慧,达性空无相,故云超过。」这是解释「超过世间」。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就是指六道,这里面没有一法是常住的,全都是无常的。现在科学家证明,所有的现象都是属於波动现象,波动生灭的速度极快,我们所看到的是个虚幻不实的幻相,也就是这种波动的连续相。佛在几千年前,在禅定当中就看得很清楚、很明白,知道这些究竟是怎么回事情。总名这叫世间,世是指的时间,中国人以三十年为一世,所以世是三个十字,间是讲的空间。界也是一样的意思,所以世界、世间是一个意思,就是讲时间与空间之内的。世间在通常讲有三种,佛门里常说的,有情世间、器世间、智正觉世间,这佛法常说的。有情世间是指一切动物,指动物而言的。植物跟矿物都包括在器世间,器是器具、器皿,叫器世间。这两种之外,还有一种智正觉世间,智慧的智,智正觉。那是证果的人,阿罗汉以上的,四圣法界与诸佛菩萨的刹土,这是圣人住的,叫智正觉世间。这是通常的分类。
《大智度论》里面也有三种世间,我们把它节录在此地。「隔别名世,间差名间。谓十界假名」,这个世是隔别的意思,现前、后,这是隔别。我们讲昨天、今天、明天,这就是隔别,还是从时间上讲的。间,这是空间,空间有差别。所以他说十界假名,十法界是假名,不是真的。《般若经》上佛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不是真的,佛法是因众生而建立的,没有众生哪来的佛法?众生在迷,佛帮助这些众生回归觉悟,用种种方法,这就称为佛法。十界假名是第一种,第二种「五阴世间」,第三种「国土世间」,国土就是依报,说这个三种。「一一差别不同」,把世间分为这三大类,「故名三种世间」。下面有个简单解释,什么叫十界?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这十法界。五阴是众生身,此身是色受想行识五阴所成的,所以叫五阴世间。五阴的范围非常广大,我们看它的说法,《智度论》的说法。
第一个「假名世间,亦名众生世间。假名者,於十界五阴实法上」,把十法界、五阴看之为真实。这是什么?凡夫的,凡夫都看到这是真实法,在真实法上「假立名字,各各不同」。十法界,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自然现象,我们要理解它、解释它、说明它,不能不立个名相,不立名相不好称呼。什么叫佛法界,什么叫菩萨法界,都要有名字。名都是从理、从相或者从作用上建立的,佛法也把它归为三大类,体性、现相、作用,有这三大类。「假立名字,各各不同,是为假名世间」。「实法者,谓十界五阴皆实有」,有这回事情,称它为实有。统统是凡夫所见,凡夫对於这些法分别执著而不肯放下。「假立名字者,谓十界名字,非实有也」,所有的名字全是假的。
学佛,佛学里头的名词术语,要知道都是个代表,便於解释,一种方便法。正像老子所说的,「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常是什么?常是永恒的、是真的,名可不是真的,所以全是假名。「既有十界五阴实法,即有十界众生假名。且如人界中,各各有身」。譬如我们人,是这个社会,我们把人看作实体,他一定有个名字,好称呼他,好跟他沟通,跟他往来,所以「各各有名字也,余界亦然」。五阴也要给它名字,动植物也要给它名字,山河大地都要给它个名字。这些名字我们一定要知道,它不是真的,它是人建立的,名字可以常常换。同样一个地方,一个城市,古代的名字跟现代不一样,自古以来可能改名改了好几次。可别把名当真,不要执著名字相。
《大乘起信论》里头告诉我们,马鸣菩萨作的,闻经听法要记住三个原则。第一个不执著言说相。言语,长说、短说、深说、浅说都没有关系,我们要知道他所说义理之所在,不要著在假相上,这个很重要。第二个不执著名字相。名词术语它是代表一个实体,或者代表一种观念,代表一个意思,我们都要能体会到。像佛法里头讲自性讲了十几个名词,为什么讲这么多?一桩事情用一个名词不就行了,说这么多。我们初学佛的时候就有个疑问,我们提出来问老师,老师告诉我们,这是佛陀教学的方便,就是叫你不要执著名字,只要说的是这桩事情都可以,用意在这个地方。第三不执著心缘相。我听了,听了觉得这是什么意思,不要去想它,为什么?你想就想错了,无论你怎么去想它,你都是错的。这个意思深了,为什么?要知道佛根本就没有说法。所以释迦牟尼佛说,他一生四十九年没有说过一个字,谁要说他说法那叫谤佛。明明说了四十九年,留了这么多经典,怎么没有说一个字?真实法,一个字都没说,为什么?说不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但说不出来,想都想不到,言语达不到,思想达不到,你怎么说?所以佛以善巧方便叫我们去悟入,一定要悟入。听了、看到了、接触到了,豁然大悟。佛用的这些方法,他身,六根在表演,言语、名相是方便,是善巧方便。你会看、会听,会的人开悟了,不会的人迷在文字里头、迷在言语里头,把他的言语、文字当作佛法,那就错了。在中国惠能大师的表演很好,他不要文字。
这就是马鸣菩萨教给我们的,听经要会听,学教要会学。会是什么?是不著相。从这个里头见性,那就真的会了。我们一般人,学了几十年都不会,原因在哪里?我们著了言说相、著了文字相、著了心缘相。我看这句经文,我想是什么意思,那不是佛的意思,是我的意思。你看这句经文,你想什么意思,是你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绝对不是如来真实义,因为如来没有真实义,你怎么会见到如来真实义?没有真实义就是如来的真实义,为什么?真如本性里头一法不立。我们经上刚刚学过的,真实之际里头没有一法。自性里头没有物质现象、没有精神现象、没有自然现象,你怎么在里头看到一法、闻到一法?那就错了。这个的确很玄,但是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所以世尊,说而无说,无说而说。
《四十华严》经题注解里面,这是清凉大师注解里头我们看到的。佛说他四十九年没有说过一句经文,他所说的全是古佛所说的,佛说我没有在古佛经上加一个字。比孔老夫子还要严谨,孔老夫子只是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夫子还没有「我集大成,不敢在古人传说里头增减一个字」,孔子没有说。那什么?可以增减,孔子自己意思可以增减。释迦牟尼佛严格,一个字增减都没有。是真的吗?是真的。为什么?古佛明心见性了,他说出来这样子,今佛也明心见性了,说出来哪有不相同的地方?完全相同。所以,今佛说就是古佛说,古佛说就是今佛说,是一不是二,不增不减。我们要明白这个意思,这才是事实真相。
第二个「五阴世间,亦名五众世间。五阴者,色受想行识」。为什么叫众,五众?无论是色、是受、是想、是行、是识,统是众缘和合,现在我们知道了。现代的科学家善於分析,最近这一百年,这一个世纪,发现了原子。怎么发现的?把细胞分开来,细胞里头究竟有些什么东西?发现细胞是原子组成的。再把原子分析出来,原子里头有原子核、有中子、有电子,是这样组合起来的。再把电子、中子、原子核再分析起来,原来它又由许许多多粒子组成的。说明什么?再小的东西还是众缘和合。分到最小的物质,不能再分,没法子分了,现在大概差不多也到这个境界了,讲粒子有几十种,讲夸克也有几十种,这些都可以称为基本粒子。黄念老在注解里头引用科学家讲的中微子,中微子有多大?他说一个电子,这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原子里头的一个电子,一个中微子的体积是这一个电子的一百亿分之一;换句话说,一百亿个中微子聚集在一起,等於一个电子。分到最后科学家发现了,原来没有物质这个东西。物质这个东西从哪里来?从心念变现出来的,所以看出物质的本质是意念。
所以现代科学家提出一个理论,「以心控物」,因为物质是从念头变现出来的,念头可以改变物质,找到这么个理论。有没有效?有效。从哪些地方来观察到?从生病的人,有些病很重,医生没有办法治疗,放弃治疗,告诉他,你存活期间只有二、三个月。中国有,外国也有。居然有少数人,他不用吃药,也不用打针,二、三个月之后没死,再去检查,他病毒没有了,这是不可思议的奇迹。现在知道,这个人心念很善,也就是他的精神状态极佳。他把他的疾病忘掉了,根本就没去想它,他自然就好了,他念头转移了,多半是有宗教信仰的。只要心念转了,物质现象它就产生改变。从这个理论,科学家肯定,集体的意念可以改变星球,有这么大的能量。所以,再小的物质现象,就是弥勒菩萨讲的,「念念成形」,形就是物质现象,最小的物质现象,「形皆有识」。你看,那么小的物质现象里头还有色受想行识,特别叫个五阴世间,有这个现象。
这个现象生存的时间极为短暂,照弥勒菩萨的说法,大概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也就是说一秒钟它的生灭已经有一千六百兆次,我们怎么会知道?现在科学家是用精密的科学仪器观察到了。佛怎么知道的?佛是从禅定里面看到的,现量境界,比科学家看得还要清楚,直接看到的,不要用仪器。禅定功夫有浅深不同,这要很深的禅定,大乘经典里面佛常说,八地以上你就能看见。七地以下知道有这个事情,听佛讲经,像我们现在听佛讲经,知道有这个事情,我们没见到;科学家用这些仪器观察到了,我们没有这些仪器,我们也没看到。我们相信科学家不骗人,他说的跟佛说的完全相同,让我们对佛所说的话不再怀疑,肯定佛说的是真话,一点都不假。
禅定就是把心集中在一处。我们的心念是散乱的,到处跑,大势至菩萨教我们「都摄六根」,这就是把心收回来。孟子也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这就收心。什么叫学问?把这些妄念收回来,集中在一处,那就是学问。真的吗?对,集中在一处,你就能发现很多东西,它生智慧。散乱不生智慧,生烦恼、生妄念,集中在一处生智慧。所以佛法,无论哪个法门,离不开禅定,离开禅定就不是佛法。怎样你才能得定?佛说得很好,因戒得定。佛讲了很多规矩,你遵守,你就会得定。戒不是为别的事情,是为了得定。定呢?定是为了开智慧。都要把目标方向搞清楚、搞明白,别错用了。因为定里头都有神通,如果把我持戒、修定我希望得到神通,你路走错了。是可以得神通,神通不重要,智慧重要。终极的目标在明心见性,这个太重要了!见性之后,宇宙之间一切诸法你全都明白了。
十法界五阴各各差别,这叫五阴世间。「色即质碍之色」,质碍,我们今天讲物质现象。色、声、香、味、触都属於物质,法里头有物质、有精神。前五识所缘是物质现象,纯是六、七识所缘的是精神现象,那就后面这四种。「受即领纳诸尘」,受是什么?感受,它是这个作用,「想即思想,行即造作,识即分别善恶」。执著、分别这都是识,执著是第七识,分别是第六识。这个五类「阴覆真性」,覆是覆盖,阴覆就是障碍,它障碍真性,真性就不起作用了,所以叫它做阴。这个东西要用智慧把它照破,定不行,定没有这么深度,从定要开慧,真实智慧照见了。
第三种「国土世间」,这在佛法里叫器世间。「即众生所依之境界也。既有能依之身」,我们身需要一个依靠,需要这个大地,「即有所依之土。十界所依,各各差别,故名国土世间」。十法界,有正当然就有依,依正是不能分开的。我们现在的科学,实在讲能够探测了解清楚的不多。科学家告诉我们,许许多多星球里头没有人居住。在佛法里讲,没有人居住的话那里就不能称为世界,没有正报,哪来的依报?依正是同时发生的。你看《还源观》上讲的,从一体,起二用。那个二用,一个正报,一个依报,同时起来的。怎么会只有一种,不可能的事情,决定是同时起来,而是我们没发现。依照佛法讲的,有依就有正,有正就有依,决定依正是同时存在的。不可能那个地方是个星球,里头没有人住,就是没有有情众生去住,不可能。有情众生空间维次不一样,有我们能看到的、有看不到的;有些他看到我们,我们看不到他,那高维次的;有些我们看不到他,他们也看不到我们,这情形很复杂。依正庄严,《还源观》文字虽然不长,它讲得很清楚。
既然有依正,无论是依报是正报,统统都有三种周遍,周遍法界、出生无尽、含容空有,统统都有。后面这是教导我们,《还源观》一共六段,前面三段是讲宇宙人生,也就是讲的《华严经》上所说的体、相、用。经题上用「大方广」三个字做代表,大是形容体,广是讲相,从体起相,体是自性清净圆明体,大;起二用这是相,现相了;相现了之后就三种周遍,那是作用。这作用不可思议,周遍法界,一念之间就周遍法界,为什么?因为自性是一个共同体。自性里面没有时间、没有空间,今天科学家所说的一个零点能量体,跟佛法讲的自性就非常接近,它确实是零点。零点里面就是说明,它里头什么都没有,有就不能说是零,零点就是真如自性。一念不觉它就不是零了,它里头起了一念,从零变成一,一就变成二,二就变成三,三生万法,这中国道家讲的,讲得好,讲得不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八卦上说,道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不如《还源观》上讲得那么简单,一生二,一是一体,二是二用。这个二就是宇宙,第二个就是正报,就是我,我从哪里来的?我跟宇宙同时发生的。所以一定要认识自己,不要把自己搞错了。
宇宙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我也是从自性里头变现出来的,我是正报,宇宙是依报,依正是一不是二。起的作用,依报有这三种作用,正报也有这三种作用,就是第一个作用,周遍法界,第二个作用,出生无尽,第三个作用,含容空有。这三个作用同时的,而且是交叉的。这个道理说完了,教导我们如何能随顺性德,再回归自性。贤首国师说了四德,能随顺这四德就叫诸佛菩萨,违背这四德那就叫凡夫。四德头一个,「随缘妙用」。一切法,无论是正报、是依报,都不能够独自生存,这个科学家发现了。生存的意义、生存的现象是什么?是群体。真的,佛家讲的缘,科学家佩服得不得了,缘,缘生。缘就很复杂,必须依很多缘,那个活动的现象,那叫生命的意义,没有单独的。缘里头有染有净、有善有恶,差别太大了,叫出生无尽。
修行里头最重要的,修行的方法很多,总有个根本,那个根是什么?根就是含容空有,换句话说,你要能够全部包容。佛门里头常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修行的一个根本,修行的起点,也是修行的终点。心量小不行,小了什么?小了与事实真相全违背了。中国古人所谓是量大福大,量小就没福。连虚空都要包容,何况万物?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大乘修行的起点,首先把心量拓开,知道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个自性清净圆明体。这个东西现在科学家没找到,一念不觉他找到了,佛是早就找到了。一切放下它就在现前,你只要起心动念,你找不到它,分别执著,跟它愈去愈远。所以心量拓开,后面教给你修行的方法,五止、六观,五止是教你放下,六观就是看破。止是定,观是慧,前面四德就是戒,你看这个里头含的戒定慧三学,那是法身菩萨的境界。
我们回来看念老的注解。「众生国土,臧否万差」,臧是善,否是不善,千差万别,说不尽,「是名诸所有法」。「菩萨深以大智慧,达性空无相」,达是通达,他真的是明了。性是什么?性是体,体是空的,没有相。没有相它能现相,能现相的空,是不生不灭、本自清净、本无动摇,惠能大师说的。它所现的相,现相再多,统统叫幻相,不是真的。因为,所有的相都是从波动当中产生的,产生的现象不同,那是波的频率不一样,全是波动现象。这个被近代最近三十年的尖端科学家他们发现了,跟佛经上讲的一样。「故云超过」,超过两种生死,超过种种世间,他回归自性了。
「又《甄解》之说稍异於前,彼曰:世间诸所有法者,有为可破坏,名世间」。有为法是无常的,有为法就是生灭法,它有生有灭,灭就是破坏,这个叫世间。他说「依正善恶因果等,一切有为诸法,言所有法也」。这是诸法,有依报、有正报,有善有恶,有因有果,一切有为法,有为就是有生有灭。《百法明门论》里头,天亲菩萨将《瑜伽师地论》里头六百六十法归纳为百法,便於初学。百法里面,前面九十四法都是有为法,后头六个是无为法。其实后面六个,真正无为只有一个,真如无为。其他的因为说不上,它没有有为的现象,它又不是真的无为法,有为法里头不收它,所以列到无为。我们可以说它是相似无为,它很像无为,但它不是真的无为,真的无为只有真如,确实没有作为。所有法包括这些,这一切有为法。「菩萨能知一切三界虚妄」,一切三界,六道里头的三界虚妄,智正觉里头的三界也是虚妄。虽然知道三界虚妄,你看「而行世间不舍」,菩萨在这个世间也在教化众生,也跟这些世间人和光同尘。差别在哪里?差别,这些人觉而不迷,真正这个世间人迷而不觉,差别在此地。这叫超过,这些菩萨在教化众生超过世间,在世间,超过世间。
「以上诸说皆是」,可以说都说得很好。最后,「《甄解》弥契本经」,《甄解》里面所说的,就是最后这一段,跟净宗的教义相应。阿弥陀佛确确实实是发大菩提心,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佛知道,为什么?每个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立刻就传到阿弥陀佛那里去了。我们一念想往生,一念想求他,哪有不感应的道理!你要问为什么?周遍法界,它起作用是周遍法界。我们动个念头,这是心念,阿弥陀佛立刻知道,这是六、七识,动念头。物质现象,我们身体状况,每个细胞都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在波动,这个波动现象也周遍法界。换句话说,我们身体状况阿弥陀佛也一清二楚,比我们自己还清楚。我们自己对於全身每一个细胞的状况我们不知道,阿弥陀佛知道。所以我们身心状况,佛统统知道。这桩事情我们自己肯定,没有怀疑,我们跟佛确实是连在一起,这当中好像无形的一个网一样。美国布莱登博士写的一本书,叫《无量之网》,都在这一网当中,遍法界虚空界一网打尽,阿弥陀佛全知道。
所以诸佛菩萨,乃至於世界上所有宗教,他们那些经典里面都教导我们要真诚。真诚是什么?真诚是性德。佛真诚,菩萨真诚,凡是觉悟的人都真诚。不真诚怎么?不真诚就是迷惑,迷惑的人不真诚,造业的人不真诚。我们今天忏悔,只要真诚就是真忏悔,过去所造的别去理它了。「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我们问问因果是不是的?因果也是的,我们所有一切造作也是的,毕竟空、不可得,自性清净心当中什么也没有。我们回归自性,无始劫来的业障、习气统统忏除了,回归自性。这个道理我们懂,问题是回不去,那我们就不能不依靠阿弥陀佛。他老人家有方便,只要我们把念头转过来念他,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无始劫来的业障自然就消除,就没有了,无始劫来的烦恼、习气也没有了。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你要记住这句话。心里头不是阿弥陀佛,你的业障消不掉,烦恼也断不掉;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断烦恼、消业障,自自然然不见了。
我们学《大经》学了十几遍,这些道理应该有一点概念。这个概念要加深,为什么?浅了不起作用,加深就起作用。我们念佛往生净土,不但是决定得生,而且品位大幅度的提升。为什么提升?业障消了,烦恼断了,他就提升。净宗的殊胜在此地,净宗的微妙也在此地。净宗的成就是无量法门里面无与伦比,找不到一法能跟它相比,所以十方诸佛赞叹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能够得到十方诸佛的赞叹,不容易!我们现在遇到了,不依靠他依靠谁?
再看下面这一段,「辛二、作不请友」。
【心常谛住度世之道。於一切万物。随意自在。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这是化他,利他。前面这一段是自己的修持,妙行显实,就是《还源观》上所说的随缘妙用。妙在哪里?妙在跟自性相应,妙在跟真实之际相应、真实智慧相应、真实利益相应,这个妙。但是所有一切妙里面最重要的是真实之际,你对於事实真相完全了解,因为你了解,你就不把这个东西放在心上。为什么?知道放在心上是罪过,自性清净心里头一样东西都没有,佛法也没有。我们今天不得已,真正像这些上上根的人我们做不到,我们今天不得已,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为什么?这个东西放在心上,这是阿弥陀佛跟我们约定的,只要把这个放在心上,他就会来接引你。阿弥陀佛是个标志,我们身上带著这个标志,他一看到他就来接引我们,这个道理要懂。其他的都不能放,其他尽量淘汰,淘汰得愈多愈好。其他是什么?妄想、杂念、业障、烦恼,这个东西愈少愈好。有也能带去,但是你要把力量、心念集中在这句佛号上,让这句佛号产生力量。我们的力量不能再分散,分得太多,分太散了,怕到时候不起作用,怕不能往生。这桩事情我们不能不顾及,我们不可以大意,要做绝对有把握的事情,那就是我的心念决定集中在阿弥陀佛上,比什么都重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问题全解决了。在极乐世界时间长短没关系,决定成就究竟圆满的佛果,极乐世界一定帮助我们把无始无明烦恼习气断干净。
前面这些人明心见性了,这个诸位要知道,契入真实之际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之后,那就是响应阿弥陀佛的事业,弥陀的大业是什么?『心常谛住度世之道』,这是弥陀的大业,阿弥陀佛在做,我们去做帮手,帮著他做。「谛者,安也。度者,出也。故本句之大义为心常安住於出世无为之道」,心要安住在这里。「《净影疏》云:谛谓安谛,谓常安住真实无为度世之道」。这个道是真实,这个道是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甄解》曰:出有为,证无为,而不著无为,故云谛住」。如果是著了无为,那就变成小乘,阿罗汉、辟支佛,安住在偏真涅盘,那是无为,他不起作用。菩萨不然,菩萨证得无为,不住无为,他起作用。起作用,起作用不碍事,像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印度出现,示现八相成道,他老人家是安住无为,不住无为。
八相成道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起心动念就有为了,就不是无为。有没有分别执著?没有,他的示现是表演,像唱戏一样的,完全是做给我们看,是用身教。舍弃世间的王位,舍弃荣华富贵的生活,为什么?那个里头有七情五欲、有贪瞋痴慢,烦恼,他是把烦恼放下了。你看别人要争的,争名逐利,他是名利都到手了,不要了。告诉我们,人生在世那不是目的,那个没有意义。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学道,道能了生死、能出三界、能成佛,这个重要。三界有生死,要找个不生不死的地方,这重要。他示现一个知识分子,一个好学的年轻人,十九岁出去参学。这一参学就十二年,印度所有的学派、宗教他统统参访过,都跟他们学过,最后把这个也放下。这个放下是什么?给知识分子说,知道太多了是障碍,叫所知障,把这个也放下。统统放下,在菩提树下入定,开悟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问题解决了。明心见性就是真实之际找到了,真实智慧开了,真实的利益得到了,开始他教化众生,作不请友,开始做这个工作。你看『於一切万物,随意自在』,这就是随缘。『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这是随缘。这两句话,「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普贤菩萨的两愿。
我们看注解。《甄解》意思说得好,「此菩萨心常住无住处涅盘,云心常住」,不住生死,不住涅盘,二边都不住。「又《会疏》曰:悲智相印,以为栖神之宅,故云谛住」。谛是实实在在的,真实不假。他住在哪里?住在大悲、大智。大悲,怜悯一切众生,那是个动力。他名闻利养什么都不要,为什么要这么辛苦来教化众生?到底为什么?他什么也不为。世间人对他不了解,世间人干什么都有企图、都有目的,佛什么都没有。佛帮助一切众生,希望你们赶快成佛,你们本来是佛,只是现在迷而不觉。所以菩萨住在哪里?住在悲智,悲里头有智,智里头有悲。三千年前住在悲智,现在还是住在悲智,永远住在悲智。众生无边誓愿度,每一尊佛陀、每一尊菩萨都跟地藏王菩萨一样,地狱不空,地藏菩萨是誓不成佛,诸佛如来是地狱不空他度众生的事业没有停止的,乐此不疲。
能以一身现无量无边身,同时在法界虚空界里面度有缘众生。什么叫有缘?能相信的,有缘;能接受的,有缘;能理解的,有缘;能真干的,有缘。只要有这样的人,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对自己不知道,他晓得。为什么?我们不知道我们前世,佛知道,佛的宿命通知道我们过去无量世。所以他看到我们,这人有没有善根一看就知道。有善根就得照顾,善根成熟,那就得帮助他。什么叫善根成熟?我们对於净土法门、对阿弥陀佛,真信、真愿,真念这句阿弥陀佛,这个善根成熟。善根成熟,他成佛的机缘到了,接引你到极乐世界你就成佛了。成熟是成佛,我们不能不知道,我们不能不相信。
他的行动,「於一切万物随意自在。万物指万法。自在者,通达无碍」,智慧、神通、道力他圆满了。「《法华经序品》云:尽诸有结,心得自在。」结,前面讲过,烦恼的代名词。有,指的是三界,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四圣法界有。这些结使,佛统统断尽了,都没有了,所以他在十法界里头得大自在,一点障碍都没有。自在,通达无碍。「又自在者,施为无壅,神通自在」。施为是讲教学,示现八相成道、教化众生没有障碍,神通自在。这是佛家的事业,祖师大德常说的如来家业。特别是出家的佛弟子,为什么出家?继承如来家业。如来家业里头没有名利、没有财富,如来家业是什么?就是这个经里面讲的三个真实,真实之际、真实智慧、真实利益。这是如来家三种真实,我们要继承、要发扬光大。如来不舍众生,我们能舍吗?如来心常谛住度世之道,我们要继承佛的家业,要跟佛一样,我的心也是常谛住在度世之道。於一切万法随意自在,真正学到随缘妙用,妙用就自在了。妙用那个妙是什么?妙是不著相,妙是没有自己,身见破了,妙是没有对立,妙是没有成见,妙是能随顺众生,这叫妙!有了自己就不妙,不妙什么?有了自己会生烦恼,就不妙了。妙是妙只生智慧,不生烦恼,妙是天天法喜充满,无忧无虑、无牵无挂,这叫妙。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通达没有障碍,神通自在。
「夫心有拘累,随物而转,故为烦恼所缚」。这是从反面说,不自在。什么是不自在?你心有拘累,你心有牵挂,你心有忧虑,你心有贪著,你心放不下,那就是你有累了,累赘。你随物而转,你禁不起外面的诱惑,名利现前,动心了,动什么心?贪著,贪瞋痴起来了。外道,不正确、不圆满的这些知见,你遇到了,你没有智慧,好奇,我也想去学它。正法丢掉了,去学偏邪,很多,不是少数。佛门里面,十个宗派摆在面前,只有这一门能帮助你这一生成就。你好高骛远,这是老太婆教,这是释迦牟尼佛对这些下下根性的人的方便法。我们是知识分子,自认为自己是上上根人,怎么能学这个东西,学这个岂不是被人笑话吗?华严、法华、三论、法相、禅宗、密宗,高!动不动心?这一动心,这一生成佛机会就断掉了。所以不容易!
我们今天终於明白了,能受持这个法门是真正上上根,不一定认识字,不一定相貌端正。我前面跟诸位举的例子,谛闲老法师那个徒弟锅漏匠,上上根人,三年的时间,到极乐世界去作阿惟越致菩萨了。我们想想,四土三辈九品,他是在哪个品位?绝对不是很低的品位。善导大师给我们说过,「四土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锅漏匠的缘太殊胜了!没人干扰他,三年如一日,听老和尚的教诲,一点怀疑都没有,百分之百的做到,这个缘几个人有?他真信、真愿,一句佛号念成功了。往生前一天,他到城里去,看看他的那些亲戚朋友,他从住进那个小庙,三年没有出来,跟闭关一样。生活没有问题,有人给他煮饭,有人给他洗衣服,他的工作就是念佛,念阿弥陀佛,除念阿弥陀佛之外,他什么事都没有,也没有人找他。那个庙里头没有香火,没有人去烧香,比闭关还清净。他去看看老朋友,见最后一次面,要离开了。第二天他就往生了。虽然什么话都没有说,我们就知道他预知时至,走得那么潇洒,是我们念佛人的好榜样。这个事情记录在《影尘回忆录》里头,这真的,不是假的。
谛老还有个徒弟,那是知识分子,学的东西很多,参禅也相当有功夫,江苏镇江金山寺的首座和尚,很了不起,最后死了的时候去当土地公去了。这是老和尚常常把这两个人拿出来做例子,你看,一个参禅的,最后当土地公,一个念佛的,预知时至,到极乐世界去作阿惟越致菩萨去了,不能比!他这个三年,心里就一句佛号,除一句佛号,什么都没有,他无始劫的业障、烦恼全消了,这是我们可以肯定。他有没有智慧?有,业障消了智慧就现前。他为什么不留下来?法缘,人家听到是锅漏匠出身的,谁愿意听他?他没有弘法的缘。他这一示现就是弘法利生,现身说法,这还得了!你不相信,做给你看。
所以凡夫,只要有我,只要有自私自利,只要有一点贪瞋痴,你就会被烦恼所转。这下面说,「凡夫著有,二乘滞空」,二乘人著空,凡夫著有不肯放,二乘滞空也不肯放,所以他住到偏真涅盘里面去了。所以「皆堕情执之中,咸是心随物转」,错了。物随心转就对了,那就是菩萨。我们想想,我们现在是心随著外面境界转,还是外面境界随著我们心转?换句话说,我们的心还会受外面境界人事物的影响,就是被物转了。如果我们念佛,外面人事物我们看得清楚、听得清楚,不放在心上,不为它所动,我们就得念佛三昧了。功夫再深一点,不但它不能影响我,我就影响它,那你就能转物了。《楞严经》上说得好,「若能转物,则同如来」,你跟佛就没有两样。先要学著不被外境所转,你就得定,更进一步你能够转外物,你就是佛菩萨了。「心随物转,故於万物不得自在」。
「大士深达法性」,这些菩萨不是浅,通达法性,深深通达法性。你看他们厉害,「当相离相」,不是离开,到深山找个山洞去修行,不是的,就在这花花都市里头,他心不动,不被境界所转,当相离相。知道什么?知道相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心被外面境界稍稍动,立刻要提起观照功夫,观照功夫,《金刚经》上这句话最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就放下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也能放下。用这个做观照好,心才动,观照立刻提起来;迟了,迟了你就被外面境界转了。「故无缚系」,你不随物转,你就没有烦恼,缚、系都是烦恼的代名词,你才能得自在。「宗门云:但自无心於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这是宗门大德的话。他的心是清净的,对万物看破了,万物里头没有一样是真实的。所以,万物放得下,万物围绕著你也没有关系,为什么?不著相。这是真功夫,这真本事。「进而物随心转」,再进一步,不但我不被物转,我还能转物。能转物是智慧开了,不为物转是得定,从定开慧,你才能教化众生,「故能随意自在」。
「《净影疏》云:由成胜通」,通是神通,殊胜的神通,「於一切物变化随意,故能利物,名为自在」。於一切物能够变化随意,你教化众生就方便了,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这些都是法身菩萨,最低的也是阿罗汉。阿罗汉具足六通,他有神足通他能变化,所以他真正能利益众生。宋朝济公活佛,《高僧传》上有这个人,不是假的。他出现在宋高宗的时代,跟岳飞同时代。《高僧传》里面所记载的记得很多,好像他的传记有好几卷,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抗战期间,镇江金山寺里的妙善法师,他老人家一生形象跟济公差不多,真正做到物随心转,能随意自在。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三百四十二面第五行:
「《会疏》曰:三界虚妄,皆不常住,总名世间。众生国土,臧否万差,是名诸所有法。菩萨深以大智慧,达性空无相,故云超过。」这是解释「超过世间」。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就是指六道,这里面没有一法是常住的,全都是无常的。现在科学家证明,所有的现象都是属於波动现象,波动生灭的速度极快,我们所看到的是个虚幻不实的幻相,也就是这种波动的连续相。佛在几千年前,在禅定当中就看得很清楚、很明白,知道这些究竟是怎么回事情。总名这叫世间,世是指的时间,中国人以三十年为一世,所以世是三个十字,间是讲的空间。界也是一样的意思,所以世界、世间是一个意思,就是讲时间与空间之内的。世间在通常讲有三种,佛门里常说的,有情世间、器世间、智正觉世间,这佛法常说的。有情世间是指一切动物,指动物而言的。植物跟矿物都包括在器世间,器是器具、器皿,叫器世间。这两种之外,还有一种智正觉世间,智慧的智,智正觉。那是证果的人,阿罗汉以上的,四圣法界与诸佛菩萨的刹土,这是圣人住的,叫智正觉世间。这是通常的分类。
《大智度论》里面也有三种世间,我们把它节录在此地。「隔别名世,间差名间。谓十界假名」,这个世是隔别的意思,现前、后,这是隔别。我们讲昨天、今天、明天,这就是隔别,还是从时间上讲的。间,这是空间,空间有差别。所以他说十界假名,十法界是假名,不是真的。《般若经》上佛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不是真的,佛法是因众生而建立的,没有众生哪来的佛法?众生在迷,佛帮助这些众生回归觉悟,用种种方法,这就称为佛法。十界假名是第一种,第二种「五阴世间」,第三种「国土世间」,国土就是依报,说这个三种。「一一差别不同」,把世间分为这三大类,「故名三种世间」。下面有个简单解释,什么叫十界?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这十法界。五阴是众生身,此身是色受想行识五阴所成的,所以叫五阴世间。五阴的范围非常广大,我们看它的说法,《智度论》的说法。
第一个「假名世间,亦名众生世间。假名者,於十界五阴实法上」,把十法界、五阴看之为真实。这是什么?凡夫的,凡夫都看到这是真实法,在真实法上「假立名字,各各不同」。十法界,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自然现象,我们要理解它、解释它、说明它,不能不立个名相,不立名相不好称呼。什么叫佛法界,什么叫菩萨法界,都要有名字。名都是从理、从相或者从作用上建立的,佛法也把它归为三大类,体性、现相、作用,有这三大类。「假立名字,各各不同,是为假名世间」。「实法者,谓十界五阴皆实有」,有这回事情,称它为实有。统统是凡夫所见,凡夫对於这些法分别执著而不肯放下。「假立名字者,谓十界名字,非实有也」,所有的名字全是假的。
学佛,佛学里头的名词术语,要知道都是个代表,便於解释,一种方便法。正像老子所说的,「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常是什么?常是永恒的、是真的,名可不是真的,所以全是假名。「既有十界五阴实法,即有十界众生假名。且如人界中,各各有身」。譬如我们人,是这个社会,我们把人看作实体,他一定有个名字,好称呼他,好跟他沟通,跟他往来,所以「各各有名字也,余界亦然」。五阴也要给它名字,动植物也要给它名字,山河大地都要给它个名字。这些名字我们一定要知道,它不是真的,它是人建立的,名字可以常常换。同样一个地方,一个城市,古代的名字跟现代不一样,自古以来可能改名改了好几次。可别把名当真,不要执著名字相。
《大乘起信论》里头告诉我们,马鸣菩萨作的,闻经听法要记住三个原则。第一个不执著言说相。言语,长说、短说、深说、浅说都没有关系,我们要知道他所说义理之所在,不要著在假相上,这个很重要。第二个不执著名字相。名词术语它是代表一个实体,或者代表一种观念,代表一个意思,我们都要能体会到。像佛法里头讲自性讲了十几个名词,为什么讲这么多?一桩事情用一个名词不就行了,说这么多。我们初学佛的时候就有个疑问,我们提出来问老师,老师告诉我们,这是佛陀教学的方便,就是叫你不要执著名字,只要说的是这桩事情都可以,用意在这个地方。第三不执著心缘相。我听了,听了觉得这是什么意思,不要去想它,为什么?你想就想错了,无论你怎么去想它,你都是错的。这个意思深了,为什么?要知道佛根本就没有说法。所以释迦牟尼佛说,他一生四十九年没有说过一个字,谁要说他说法那叫谤佛。明明说了四十九年,留了这么多经典,怎么没有说一个字?真实法,一个字都没说,为什么?说不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但说不出来,想都想不到,言语达不到,思想达不到,你怎么说?所以佛以善巧方便叫我们去悟入,一定要悟入。听了、看到了、接触到了,豁然大悟。佛用的这些方法,他身,六根在表演,言语、名相是方便,是善巧方便。你会看、会听,会的人开悟了,不会的人迷在文字里头、迷在言语里头,把他的言语、文字当作佛法,那就错了。在中国惠能大师的表演很好,他不要文字。
这就是马鸣菩萨教给我们的,听经要会听,学教要会学。会是什么?是不著相。从这个里头见性,那就真的会了。我们一般人,学了几十年都不会,原因在哪里?我们著了言说相、著了文字相、著了心缘相。我看这句经文,我想是什么意思,那不是佛的意思,是我的意思。你看这句经文,你想什么意思,是你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绝对不是如来真实义,因为如来没有真实义,你怎么会见到如来真实义?没有真实义就是如来的真实义,为什么?真如本性里头一法不立。我们经上刚刚学过的,真实之际里头没有一法。自性里头没有物质现象、没有精神现象、没有自然现象,你怎么在里头看到一法、闻到一法?那就错了。这个的确很玄,但是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所以世尊,说而无说,无说而说。
《四十华严》经题注解里面,这是清凉大师注解里头我们看到的。佛说他四十九年没有说过一句经文,他所说的全是古佛所说的,佛说我没有在古佛经上加一个字。比孔老夫子还要严谨,孔老夫子只是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夫子还没有「我集大成,不敢在古人传说里头增减一个字」,孔子没有说。那什么?可以增减,孔子自己意思可以增减。释迦牟尼佛严格,一个字增减都没有。是真的吗?是真的。为什么?古佛明心见性了,他说出来这样子,今佛也明心见性了,说出来哪有不相同的地方?完全相同。所以,今佛说就是古佛说,古佛说就是今佛说,是一不是二,不增不减。我们要明白这个意思,这才是事实真相。
第二个「五阴世间,亦名五众世间。五阴者,色受想行识」。为什么叫众,五众?无论是色、是受、是想、是行、是识,统是众缘和合,现在我们知道了。现代的科学家善於分析,最近这一百年,这一个世纪,发现了原子。怎么发现的?把细胞分开来,细胞里头究竟有些什么东西?发现细胞是原子组成的。再把原子分析出来,原子里头有原子核、有中子、有电子,是这样组合起来的。再把电子、中子、原子核再分析起来,原来它又由许许多多粒子组成的。说明什么?再小的东西还是众缘和合。分到最小的物质,不能再分,没法子分了,现在大概差不多也到这个境界了,讲粒子有几十种,讲夸克也有几十种,这些都可以称为基本粒子。黄念老在注解里头引用科学家讲的中微子,中微子有多大?他说一个电子,这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原子里头的一个电子,一个中微子的体积是这一个电子的一百亿分之一;换句话说,一百亿个中微子聚集在一起,等於一个电子。分到最后科学家发现了,原来没有物质这个东西。物质这个东西从哪里来?从心念变现出来的,所以看出物质的本质是意念。
所以现代科学家提出一个理论,「以心控物」,因为物质是从念头变现出来的,念头可以改变物质,找到这么个理论。有没有效?有效。从哪些地方来观察到?从生病的人,有些病很重,医生没有办法治疗,放弃治疗,告诉他,你存活期间只有二、三个月。中国有,外国也有。居然有少数人,他不用吃药,也不用打针,二、三个月之后没死,再去检查,他病毒没有了,这是不可思议的奇迹。现在知道,这个人心念很善,也就是他的精神状态极佳。他把他的疾病忘掉了,根本就没去想它,他自然就好了,他念头转移了,多半是有宗教信仰的。只要心念转了,物质现象它就产生改变。从这个理论,科学家肯定,集体的意念可以改变星球,有这么大的能量。所以,再小的物质现象,就是弥勒菩萨讲的,「念念成形」,形就是物质现象,最小的物质现象,「形皆有识」。你看,那么小的物质现象里头还有色受想行识,特别叫个五阴世间,有这个现象。
这个现象生存的时间极为短暂,照弥勒菩萨的说法,大概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也就是说一秒钟它的生灭已经有一千六百兆次,我们怎么会知道?现在科学家是用精密的科学仪器观察到了。佛怎么知道的?佛是从禅定里面看到的,现量境界,比科学家看得还要清楚,直接看到的,不要用仪器。禅定功夫有浅深不同,这要很深的禅定,大乘经典里面佛常说,八地以上你就能看见。七地以下知道有这个事情,听佛讲经,像我们现在听佛讲经,知道有这个事情,我们没见到;科学家用这些仪器观察到了,我们没有这些仪器,我们也没看到。我们相信科学家不骗人,他说的跟佛说的完全相同,让我们对佛所说的话不再怀疑,肯定佛说的是真话,一点都不假。
禅定就是把心集中在一处。我们的心念是散乱的,到处跑,大势至菩萨教我们「都摄六根」,这就是把心收回来。孟子也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这就收心。什么叫学问?把这些妄念收回来,集中在一处,那就是学问。真的吗?对,集中在一处,你就能发现很多东西,它生智慧。散乱不生智慧,生烦恼、生妄念,集中在一处生智慧。所以佛法,无论哪个法门,离不开禅定,离开禅定就不是佛法。怎样你才能得定?佛说得很好,因戒得定。佛讲了很多规矩,你遵守,你就会得定。戒不是为别的事情,是为了得定。定呢?定是为了开智慧。都要把目标方向搞清楚、搞明白,别错用了。因为定里头都有神通,如果把我持戒、修定我希望得到神通,你路走错了。是可以得神通,神通不重要,智慧重要。终极的目标在明心见性,这个太重要了!见性之后,宇宙之间一切诸法你全都明白了。
十法界五阴各各差别,这叫五阴世间。「色即质碍之色」,质碍,我们今天讲物质现象。色、声、香、味、触都属於物质,法里头有物质、有精神。前五识所缘是物质现象,纯是六、七识所缘的是精神现象,那就后面这四种。「受即领纳诸尘」,受是什么?感受,它是这个作用,「想即思想,行即造作,识即分别善恶」。执著、分别这都是识,执著是第七识,分别是第六识。这个五类「阴覆真性」,覆是覆盖,阴覆就是障碍,它障碍真性,真性就不起作用了,所以叫它做阴。这个东西要用智慧把它照破,定不行,定没有这么深度,从定要开慧,真实智慧照见了。
第三种「国土世间」,这在佛法里叫器世间。「即众生所依之境界也。既有能依之身」,我们身需要一个依靠,需要这个大地,「即有所依之土。十界所依,各各差别,故名国土世间」。十法界,有正当然就有依,依正是不能分开的。我们现在的科学,实在讲能够探测了解清楚的不多。科学家告诉我们,许许多多星球里头没有人居住。在佛法里讲,没有人居住的话那里就不能称为世界,没有正报,哪来的依报?依正是同时发生的。你看《还源观》上讲的,从一体,起二用。那个二用,一个正报,一个依报,同时起来的。怎么会只有一种,不可能的事情,决定是同时起来,而是我们没发现。依照佛法讲的,有依就有正,有正就有依,决定依正是同时存在的。不可能那个地方是个星球,里头没有人住,就是没有有情众生去住,不可能。有情众生空间维次不一样,有我们能看到的、有看不到的;有些他看到我们,我们看不到他,那高维次的;有些我们看不到他,他们也看不到我们,这情形很复杂。依正庄严,《还源观》文字虽然不长,它讲得很清楚。
既然有依正,无论是依报是正报,统统都有三种周遍,周遍法界、出生无尽、含容空有,统统都有。后面这是教导我们,《还源观》一共六段,前面三段是讲宇宙人生,也就是讲的《华严经》上所说的体、相、用。经题上用「大方广」三个字做代表,大是形容体,广是讲相,从体起相,体是自性清净圆明体,大;起二用这是相,现相了;相现了之后就三种周遍,那是作用。这作用不可思议,周遍法界,一念之间就周遍法界,为什么?因为自性是一个共同体。自性里面没有时间、没有空间,今天科学家所说的一个零点能量体,跟佛法讲的自性就非常接近,它确实是零点。零点里面就是说明,它里头什么都没有,有就不能说是零,零点就是真如自性。一念不觉它就不是零了,它里头起了一念,从零变成一,一就变成二,二就变成三,三生万法,这中国道家讲的,讲得好,讲得不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八卦上说,道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不如《还源观》上讲得那么简单,一生二,一是一体,二是二用。这个二就是宇宙,第二个就是正报,就是我,我从哪里来的?我跟宇宙同时发生的。所以一定要认识自己,不要把自己搞错了。
宇宙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我也是从自性里头变现出来的,我是正报,宇宙是依报,依正是一不是二。起的作用,依报有这三种作用,正报也有这三种作用,就是第一个作用,周遍法界,第二个作用,出生无尽,第三个作用,含容空有。这三个作用同时的,而且是交叉的。这个道理说完了,教导我们如何能随顺性德,再回归自性。贤首国师说了四德,能随顺这四德就叫诸佛菩萨,违背这四德那就叫凡夫。四德头一个,「随缘妙用」。一切法,无论是正报、是依报,都不能够独自生存,这个科学家发现了。生存的意义、生存的现象是什么?是群体。真的,佛家讲的缘,科学家佩服得不得了,缘,缘生。缘就很复杂,必须依很多缘,那个活动的现象,那叫生命的意义,没有单独的。缘里头有染有净、有善有恶,差别太大了,叫出生无尽。
修行里头最重要的,修行的方法很多,总有个根本,那个根是什么?根就是含容空有,换句话说,你要能够全部包容。佛门里头常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修行的一个根本,修行的起点,也是修行的终点。心量小不行,小了什么?小了与事实真相全违背了。中国古人所谓是量大福大,量小就没福。连虚空都要包容,何况万物?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大乘修行的起点,首先把心量拓开,知道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个自性清净圆明体。这个东西现在科学家没找到,一念不觉他找到了,佛是早就找到了。一切放下它就在现前,你只要起心动念,你找不到它,分别执著,跟它愈去愈远。所以心量拓开,后面教给你修行的方法,五止、六观,五止是教你放下,六观就是看破。止是定,观是慧,前面四德就是戒,你看这个里头含的戒定慧三学,那是法身菩萨的境界。
我们回来看念老的注解。「众生国土,臧否万差」,臧是善,否是不善,千差万别,说不尽,「是名诸所有法」。「菩萨深以大智慧,达性空无相」,达是通达,他真的是明了。性是什么?性是体,体是空的,没有相。没有相它能现相,能现相的空,是不生不灭、本自清净、本无动摇,惠能大师说的。它所现的相,现相再多,统统叫幻相,不是真的。因为,所有的相都是从波动当中产生的,产生的现象不同,那是波的频率不一样,全是波动现象。这个被近代最近三十年的尖端科学家他们发现了,跟佛经上讲的一样。「故云超过」,超过两种生死,超过种种世间,他回归自性了。
「又《甄解》之说稍异於前,彼曰:世间诸所有法者,有为可破坏,名世间」。有为法是无常的,有为法就是生灭法,它有生有灭,灭就是破坏,这个叫世间。他说「依正善恶因果等,一切有为诸法,言所有法也」。这是诸法,有依报、有正报,有善有恶,有因有果,一切有为法,有为就是有生有灭。《百法明门论》里头,天亲菩萨将《瑜伽师地论》里头六百六十法归纳为百法,便於初学。百法里面,前面九十四法都是有为法,后头六个是无为法。其实后面六个,真正无为只有一个,真如无为。其他的因为说不上,它没有有为的现象,它又不是真的无为法,有为法里头不收它,所以列到无为。我们可以说它是相似无为,它很像无为,但它不是真的无为,真的无为只有真如,确实没有作为。所有法包括这些,这一切有为法。「菩萨能知一切三界虚妄」,一切三界,六道里头的三界虚妄,智正觉里头的三界也是虚妄。虽然知道三界虚妄,你看「而行世间不舍」,菩萨在这个世间也在教化众生,也跟这些世间人和光同尘。差别在哪里?差别,这些人觉而不迷,真正这个世间人迷而不觉,差别在此地。这叫超过,这些菩萨在教化众生超过世间,在世间,超过世间。
「以上诸说皆是」,可以说都说得很好。最后,「《甄解》弥契本经」,《甄解》里面所说的,就是最后这一段,跟净宗的教义相应。阿弥陀佛确确实实是发大菩提心,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佛知道,为什么?每个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立刻就传到阿弥陀佛那里去了。我们一念想往生,一念想求他,哪有不感应的道理!你要问为什么?周遍法界,它起作用是周遍法界。我们动个念头,这是心念,阿弥陀佛立刻知道,这是六、七识,动念头。物质现象,我们身体状况,每个细胞都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在波动,这个波动现象也周遍法界。换句话说,我们身体状况阿弥陀佛也一清二楚,比我们自己还清楚。我们自己对於全身每一个细胞的状况我们不知道,阿弥陀佛知道。所以我们身心状况,佛统统知道。这桩事情我们自己肯定,没有怀疑,我们跟佛确实是连在一起,这当中好像无形的一个网一样。美国布莱登博士写的一本书,叫《无量之网》,都在这一网当中,遍法界虚空界一网打尽,阿弥陀佛全知道。
所以诸佛菩萨,乃至於世界上所有宗教,他们那些经典里面都教导我们要真诚。真诚是什么?真诚是性德。佛真诚,菩萨真诚,凡是觉悟的人都真诚。不真诚怎么?不真诚就是迷惑,迷惑的人不真诚,造业的人不真诚。我们今天忏悔,只要真诚就是真忏悔,过去所造的别去理它了。「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我们问问因果是不是的?因果也是的,我们所有一切造作也是的,毕竟空、不可得,自性清净心当中什么也没有。我们回归自性,无始劫来的业障、习气统统忏除了,回归自性。这个道理我们懂,问题是回不去,那我们就不能不依靠阿弥陀佛。他老人家有方便,只要我们把念头转过来念他,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无始劫来的业障自然就消除,就没有了,无始劫来的烦恼、习气也没有了。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你要记住这句话。心里头不是阿弥陀佛,你的业障消不掉,烦恼也断不掉;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断烦恼、消业障,自自然然不见了。
我们学《大经》学了十几遍,这些道理应该有一点概念。这个概念要加深,为什么?浅了不起作用,加深就起作用。我们念佛往生净土,不但是决定得生,而且品位大幅度的提升。为什么提升?业障消了,烦恼断了,他就提升。净宗的殊胜在此地,净宗的微妙也在此地。净宗的成就是无量法门里面无与伦比,找不到一法能跟它相比,所以十方诸佛赞叹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能够得到十方诸佛的赞叹,不容易!我们现在遇到了,不依靠他依靠谁?
再看下面这一段,「辛二、作不请友」。
【心常谛住度世之道。於一切万物。随意自在。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这是化他,利他。前面这一段是自己的修持,妙行显实,就是《还源观》上所说的随缘妙用。妙在哪里?妙在跟自性相应,妙在跟真实之际相应、真实智慧相应、真实利益相应,这个妙。但是所有一切妙里面最重要的是真实之际,你对於事实真相完全了解,因为你了解,你就不把这个东西放在心上。为什么?知道放在心上是罪过,自性清净心里头一样东西都没有,佛法也没有。我们今天不得已,真正像这些上上根的人我们做不到,我们今天不得已,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为什么?这个东西放在心上,这是阿弥陀佛跟我们约定的,只要把这个放在心上,他就会来接引你。阿弥陀佛是个标志,我们身上带著这个标志,他一看到他就来接引我们,这个道理要懂。其他的都不能放,其他尽量淘汰,淘汰得愈多愈好。其他是什么?妄想、杂念、业障、烦恼,这个东西愈少愈好。有也能带去,但是你要把力量、心念集中在这句佛号上,让这句佛号产生力量。我们的力量不能再分散,分得太多,分太散了,怕到时候不起作用,怕不能往生。这桩事情我们不能不顾及,我们不可以大意,要做绝对有把握的事情,那就是我的心念决定集中在阿弥陀佛上,比什么都重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问题全解决了。在极乐世界时间长短没关系,决定成就究竟圆满的佛果,极乐世界一定帮助我们把无始无明烦恼习气断干净。
前面这些人明心见性了,这个诸位要知道,契入真实之际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之后,那就是响应阿弥陀佛的事业,弥陀的大业是什么?『心常谛住度世之道』,这是弥陀的大业,阿弥陀佛在做,我们去做帮手,帮著他做。「谛者,安也。度者,出也。故本句之大义为心常安住於出世无为之道」,心要安住在这里。「《净影疏》云:谛谓安谛,谓常安住真实无为度世之道」。这个道是真实,这个道是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甄解》曰:出有为,证无为,而不著无为,故云谛住」。如果是著了无为,那就变成小乘,阿罗汉、辟支佛,安住在偏真涅盘,那是无为,他不起作用。菩萨不然,菩萨证得无为,不住无为,他起作用。起作用,起作用不碍事,像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印度出现,示现八相成道,他老人家是安住无为,不住无为。
八相成道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起心动念就有为了,就不是无为。有没有分别执著?没有,他的示现是表演,像唱戏一样的,完全是做给我们看,是用身教。舍弃世间的王位,舍弃荣华富贵的生活,为什么?那个里头有七情五欲、有贪瞋痴慢,烦恼,他是把烦恼放下了。你看别人要争的,争名逐利,他是名利都到手了,不要了。告诉我们,人生在世那不是目的,那个没有意义。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学道,道能了生死、能出三界、能成佛,这个重要。三界有生死,要找个不生不死的地方,这重要。他示现一个知识分子,一个好学的年轻人,十九岁出去参学。这一参学就十二年,印度所有的学派、宗教他统统参访过,都跟他们学过,最后把这个也放下。这个放下是什么?给知识分子说,知道太多了是障碍,叫所知障,把这个也放下。统统放下,在菩提树下入定,开悟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问题解决了。明心见性就是真实之际找到了,真实智慧开了,真实的利益得到了,开始他教化众生,作不请友,开始做这个工作。你看『於一切万物,随意自在』,这就是随缘。『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这是随缘。这两句话,「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普贤菩萨的两愿。
我们看注解。《甄解》意思说得好,「此菩萨心常住无住处涅盘,云心常住」,不住生死,不住涅盘,二边都不住。「又《会疏》曰:悲智相印,以为栖神之宅,故云谛住」。谛是实实在在的,真实不假。他住在哪里?住在大悲、大智。大悲,怜悯一切众生,那是个动力。他名闻利养什么都不要,为什么要这么辛苦来教化众生?到底为什么?他什么也不为。世间人对他不了解,世间人干什么都有企图、都有目的,佛什么都没有。佛帮助一切众生,希望你们赶快成佛,你们本来是佛,只是现在迷而不觉。所以菩萨住在哪里?住在悲智,悲里头有智,智里头有悲。三千年前住在悲智,现在还是住在悲智,永远住在悲智。众生无边誓愿度,每一尊佛陀、每一尊菩萨都跟地藏王菩萨一样,地狱不空,地藏菩萨是誓不成佛,诸佛如来是地狱不空他度众生的事业没有停止的,乐此不疲。
能以一身现无量无边身,同时在法界虚空界里面度有缘众生。什么叫有缘?能相信的,有缘;能接受的,有缘;能理解的,有缘;能真干的,有缘。只要有这样的人,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对自己不知道,他晓得。为什么?我们不知道我们前世,佛知道,佛的宿命通知道我们过去无量世。所以他看到我们,这人有没有善根一看就知道。有善根就得照顾,善根成熟,那就得帮助他。什么叫善根成熟?我们对於净土法门、对阿弥陀佛,真信、真愿,真念这句阿弥陀佛,这个善根成熟。善根成熟,他成佛的机缘到了,接引你到极乐世界你就成佛了。成熟是成佛,我们不能不知道,我们不能不相信。
他的行动,「於一切万物随意自在。万物指万法。自在者,通达无碍」,智慧、神通、道力他圆满了。「《法华经序品》云:尽诸有结,心得自在。」结,前面讲过,烦恼的代名词。有,指的是三界,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四圣法界有。这些结使,佛统统断尽了,都没有了,所以他在十法界里头得大自在,一点障碍都没有。自在,通达无碍。「又自在者,施为无壅,神通自在」。施为是讲教学,示现八相成道、教化众生没有障碍,神通自在。这是佛家的事业,祖师大德常说的如来家业。特别是出家的佛弟子,为什么出家?继承如来家业。如来家业里头没有名利、没有财富,如来家业是什么?就是这个经里面讲的三个真实,真实之际、真实智慧、真实利益。这是如来家三种真实,我们要继承、要发扬光大。如来不舍众生,我们能舍吗?如来心常谛住度世之道,我们要继承佛的家业,要跟佛一样,我的心也是常谛住在度世之道。於一切万法随意自在,真正学到随缘妙用,妙用就自在了。妙用那个妙是什么?妙是不著相,妙是没有自己,身见破了,妙是没有对立,妙是没有成见,妙是能随顺众生,这叫妙!有了自己就不妙,不妙什么?有了自己会生烦恼,就不妙了。妙是妙只生智慧,不生烦恼,妙是天天法喜充满,无忧无虑、无牵无挂,这叫妙。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通达没有障碍,神通自在。
「夫心有拘累,随物而转,故为烦恼所缚」。这是从反面说,不自在。什么是不自在?你心有拘累,你心有牵挂,你心有忧虑,你心有贪著,你心放不下,那就是你有累了,累赘。你随物而转,你禁不起外面的诱惑,名利现前,动心了,动什么心?贪著,贪瞋痴起来了。外道,不正确、不圆满的这些知见,你遇到了,你没有智慧,好奇,我也想去学它。正法丢掉了,去学偏邪,很多,不是少数。佛门里面,十个宗派摆在面前,只有这一门能帮助你这一生成就。你好高骛远,这是老太婆教,这是释迦牟尼佛对这些下下根性的人的方便法。我们是知识分子,自认为自己是上上根人,怎么能学这个东西,学这个岂不是被人笑话吗?华严、法华、三论、法相、禅宗、密宗,高!动不动心?这一动心,这一生成佛机会就断掉了。所以不容易!
我们今天终於明白了,能受持这个法门是真正上上根,不一定认识字,不一定相貌端正。我前面跟诸位举的例子,谛闲老法师那个徒弟锅漏匠,上上根人,三年的时间,到极乐世界去作阿惟越致菩萨了。我们想想,四土三辈九品,他是在哪个品位?绝对不是很低的品位。善导大师给我们说过,「四土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锅漏匠的缘太殊胜了!没人干扰他,三年如一日,听老和尚的教诲,一点怀疑都没有,百分之百的做到,这个缘几个人有?他真信、真愿,一句佛号念成功了。往生前一天,他到城里去,看看他的那些亲戚朋友,他从住进那个小庙,三年没有出来,跟闭关一样。生活没有问题,有人给他煮饭,有人给他洗衣服,他的工作就是念佛,念阿弥陀佛,除念阿弥陀佛之外,他什么事都没有,也没有人找他。那个庙里头没有香火,没有人去烧香,比闭关还清净。他去看看老朋友,见最后一次面,要离开了。第二天他就往生了。虽然什么话都没有说,我们就知道他预知时至,走得那么潇洒,是我们念佛人的好榜样。这个事情记录在《影尘回忆录》里头,这真的,不是假的。
谛老还有个徒弟,那是知识分子,学的东西很多,参禅也相当有功夫,江苏镇江金山寺的首座和尚,很了不起,最后死了的时候去当土地公去了。这是老和尚常常把这两个人拿出来做例子,你看,一个参禅的,最后当土地公,一个念佛的,预知时至,到极乐世界去作阿惟越致菩萨去了,不能比!他这个三年,心里就一句佛号,除一句佛号,什么都没有,他无始劫的业障、烦恼全消了,这是我们可以肯定。他有没有智慧?有,业障消了智慧就现前。他为什么不留下来?法缘,人家听到是锅漏匠出身的,谁愿意听他?他没有弘法的缘。他这一示现就是弘法利生,现身说法,这还得了!你不相信,做给你看。
所以凡夫,只要有我,只要有自私自利,只要有一点贪瞋痴,你就会被烦恼所转。这下面说,「凡夫著有,二乘滞空」,二乘人著空,凡夫著有不肯放,二乘滞空也不肯放,所以他住到偏真涅盘里面去了。所以「皆堕情执之中,咸是心随物转」,错了。物随心转就对了,那就是菩萨。我们想想,我们现在是心随著外面境界转,还是外面境界随著我们心转?换句话说,我们的心还会受外面境界人事物的影响,就是被物转了。如果我们念佛,外面人事物我们看得清楚、听得清楚,不放在心上,不为它所动,我们就得念佛三昧了。功夫再深一点,不但它不能影响我,我就影响它,那你就能转物了。《楞严经》上说得好,「若能转物,则同如来」,你跟佛就没有两样。先要学著不被外境所转,你就得定,更进一步你能够转外物,你就是佛菩萨了。「心随物转,故於万物不得自在」。
「大士深达法性」,这些菩萨不是浅,通达法性,深深通达法性。你看他们厉害,「当相离相」,不是离开,到深山找个山洞去修行,不是的,就在这花花都市里头,他心不动,不被境界所转,当相离相。知道什么?知道相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心被外面境界稍稍动,立刻要提起观照功夫,观照功夫,《金刚经》上这句话最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就放下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也能放下。用这个做观照好,心才动,观照立刻提起来;迟了,迟了你就被外面境界转了。「故无缚系」,你不随物转,你就没有烦恼,缚、系都是烦恼的代名词,你才能得自在。「宗门云:但自无心於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这是宗门大德的话。他的心是清净的,对万物看破了,万物里头没有一样是真实的。所以,万物放得下,万物围绕著你也没有关系,为什么?不著相。这是真功夫,这真本事。「进而物随心转」,再进一步,不但我不被物转,我还能转物。能转物是智慧开了,不为物转是得定,从定开慧,你才能教化众生,「故能随意自在」。
「《净影疏》云:由成胜通」,通是神通,殊胜的神通,「於一切物变化随意,故能利物,名为自在」。於一切物能够变化随意,你教化众生就方便了,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这些都是法身菩萨,最低的也是阿罗汉。阿罗汉具足六通,他有神足通他能变化,所以他真正能利益众生。宋朝济公活佛,《高僧传》上有这个人,不是假的。他出现在宋高宗的时代,跟岳飞同时代。《高僧传》里面所记载的记得很多,好像他的传记有好几卷,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抗战期间,镇江金山寺里的妙善法师,他老人家一生形象跟济公差不多,真正做到物随心转,能随意自在。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