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之无 (共一集) 2011/6/26 台湾高雄(节录自净土大经解演义02-039-0470集) 档名:29-242-000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五百九十一面第六行,从「以下数句经文」,从这里看起:
「以下数句经文,重明自他二利与平等说法之德行,因游刹度生均不离说法也。但说法不能离自觉,故下云:舍离一切执著,成就无量功德,以无碍慧,解法如如。重明自利之行圆满。此四句以舍离执著为首者,因此实为入道之关键」。昨天学到这个地方。这个里面的意思很深,也非常重要,真正想入门、想契入佛的境界,这是一个关口,关键的所在不能不知道,就是舍离妄想执著。经文说了前、说了后,当中省略掉,一定包含在其中,如果具体而言,那就是舍离妄想、分别、执著,《华严经》给我们说这三桩事情,统统都舍离掉了,「当下便是如来智慧德相」,这世尊在《华严经》上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全都证得了,这句话是大圆满,全都给我们说出来了。妄想是无始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尘沙是比喻,就是烦恼之多,分别给你带来烦恼之多,就像尘沙一样,数不尽的;再底下一个,就是见思烦恼,《华严经》称为执著。所以执著就是见思烦恼,分别就是尘沙烦恼,妄想就是无始无明烦恼。这个东西不能不放下,这三样东西不放下就不能证得。要想证得那你就一定得放下,只要一放下,当下便是如来智慧德相。这是什么?成佛了,究竟圆满的佛果。「故经续云」,这经上接著说「成就无量功德」,只有如来果地才是真正成就无量功德。
从这个意思我们就能体会到,念佛重要,重要在哪里?这一句佛号,原来就是诸佛如来无量劫中成就的无量功德,以此功德加持给我们。你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加持一次,念两句就加持两次,诸位细心去思惟观察,是不是这个样子?如果是的,如果是真的,我们再也不怀疑。这是真实的,不但是真实,真实当中的真实,决定不是虚妄。让我们联想到,这部经、这部注解跟佛号的意义、功德是相等的,世尊为我们介绍,这是阿弥陀佛无量劫修学的功德成就。我们将这个经念一遍,就得到弥陀如来无量劫的功德成就加持;我们起个念头,真正想往生极乐世界亦复如是。所以佛在这经上常常说,「功德不可思议」,决定不是假的。
「无碍慧者,指圆融通达之佛慧」,我们要特别重视「圆融」这两个字,为什么?我们确确实实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是不会圆融,所以跟六尘境界的关系不好,关系要好,哪来的灾难?关系好,不可能发生灾难,发生灾难自己一定要知道,我们的关系没搞好。人与人之间冲突、矛盾,有了误会,什么原因?关系没搞好,不知道圆融,没有通、没有达。要怎样才能够圆融通达?当然最好是妄想分别执著全放下,那就没有一样不圆融,没有一样不通达。烦恼习气没有放下,你就得修忍辱波罗蜜,你得要学习拓开心量。拓开心量是必须要修的,为什么?古大德常说「量大福大」,如果心量不拓开,你的福报就有限,你没大福报。大福报第一个条件是大心量,佛福报之大没有人能跟他相比,原因是什么?他的心包太虚,他的量周沙界。我们一听,自叹不如,我没那么大的心量,你就没有他那么大的福报。如果真正要想得大福报,这心量不能不拓开。
下面说《魏译》,这个无碍慧,「《魏译》作无碍智」。「《大集经》云:无碍智慧无有边,善解众生三世事。」这是《大集经》两句偈,说明无碍智慧它起的作用,对於一切众生过去、现在、未来全知道。「又《法华经化城喻品》:如来无碍智,知彼佛灭度,及声闻菩萨,如见今灭度。」这个灭度意思也是很深,什么叫灭?什么叫度?灭是烦恼习气灭了。放下执著,见思烦恼灭了,成阿罗汉,这是度的意思,把他从凡夫地度到声闻地。分别、尘沙烦恼断了,把声闻缘觉提升到佛菩萨,这也是度,度他成菩萨,度他成佛。如果再向上提升,把起心动念放下,这就是灭无始无明烦恼,帮助菩萨证得平等法身,他是实报土里面的法身大士,这是灭度的意思。在四谛里面,因为只用一个字,苦集灭道,就是四谛里的灭,灭谛。无碍智慧能知佛灭度、声闻灭度,见古佛如见今佛,为什么?因为在这个境界里头,时空没有了,时间没有了,没有先后,事情的发生就在当下。《华严经》上跟我们说过,「十世古今,不离当下」,就是不离一念,这一念里头具足十世古今,这是说明空间了不可得,时间了不可得,这叫什么?这叫「解法如如」。第一个如是法性,第二个如是法相,法性如其法相,法相如其法性,性相是一不是二,所以叫如如,性如其相,相如其性,这个意思前面说得很多。
「《净影疏》曰:解法如如,是其理解。空同曰如」,只有空才完全相同,有就不同,「解知一切万法皆如」,万法皆空,万法皆同,所以万法皆如,「名解如如」。「如如乃《楞伽经》所说五法之一。法性之理体」,理体就是自性,就是真心,能生能现,「不二平等,故云如。彼此之法皆如」,此是自己,彼是身外之物,身外之物那就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法,皆如,没有两样,「故云如如」。一切法皆是自性所现所变,所以一切法就是自性,我这个身体是自性,你的身体也是自性,他的身体还是自性,树木花草的性体、山河大地的性体、虚空法界的性体全是自性,所以叫如。性如其相,相如其性,性相合起来称叫如如,称得好!「是正智所契之理体」,正智,在相宗里面讲的四分,正智是证自证分,是正智,所契之理体是自证分,从自证分里头变出来见分,从见分又变出来相分。大乘佛法里面讲宇宙的源起,依正同时,没有先后,正报是我自己,依报是我生活的环境,我生活的环境跟我自己是一体,无一不如。所以,万法皆如,万法如如,就这个意思。
「又《大乘义章三》曰」,三是第三卷,「言如如者,是前正智所契之理。诸法体同,故名为如」。这是《大乘义章》里面的解释,说得好。言如如者,是前正智所契之理,诸法体同,前面也是这个意思。这个字在佛门术语用得最多,用得最普遍,它的意思不能不知道,不能把它错解了。如果错解那就错到底,全盘都错了,所以一定要正确的理解它。「就一如中,体备沙界恒沙佛法」,性体就是自性,备是具备,这是自然的,不是修得的,这是自性的性德,惠能大师见性的时候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这个意思,是本自具足的。体备沙界恒沙佛法,先说沙界,沙界是什么?界是世界,像恒河沙那么多,无量无边的诸佛刹土,这叫沙界恒沙佛法。「随法辨如」,《法华经》上讲的十如,随法是随便拈一法,它的体性就是如,它的性德也是如,没有一法例外,法法皆如。
「又《会疏》曰:如如是不一不异」,体是一,相是多,相无量无边,作用也多,所以说它不一不异。不能说它是一,也不能说它是不一,不能说它是空,也不能说它是有,这就是大乘教上常说的,「佛氏门中一法不立」,这个干净,一丝毫的污染都没有。「不空不有之义,正是中道第一义谛相也」。相是样子,中道第一义的样子就是二边不立都放下了,二边不立,中道也没有,这叫真放下。如果还有个中道,你又错了,中道从哪来?把二边合成一边,这边又一个对立的叫中道,自性没有对立。自性没有对立,有对立迷了,觉悟的人没有对立。我们要学佛,要记住,我们想入佛的境界,佛境界里头没有对立。前面说过,佛境界里头没有成见,佛境界里头没有起心动念,佛境界里头没有分别执著。万法皆空是佛境界,这从体上讲的;万法皆是,万法皆如,那从相上讲的。相因为即是体,体就是相,性相不二。所以生佛一如,生是一切众生,佛是圆满觉悟的佛果,跟六道众生、跟三途众生无二无别。这是《会疏》上所说的,不空不有,不一不异,正是中道第一义谛相也。综上这两种说法,我们明白了,「彼此皆如。既如,故不异」,没两样,「又曰彼此,故不一。故云如义非一也」。如这个字的意义很多,不是一种,意思很深很广。
下面一句经文,「善知集灭音声方便」,这是在这一段末后一句话。「《会疏》曰」,智,善知,集灭音声方便,《会疏》说「习(即集)即集谛,意亦兼苦」,苦是苦谛,四谛里头的苦谛,苦集灭道。「灭即灭谛,含道之言。因果相涉」,因为灭是果,道是因,因果相涉,因中有果,果中有因。「故说四谛之教,即音声方便」,佛对小乘根性人所说的。「此疏」就是《会疏》,「以集灭即苦集灭道四谛法中之集灭二谛,故云集中已兼苦,灭中亦含道。今言集灭,即表四谛」。说集灭,你就得想到苦集灭道全都说了。「又由於因入果海」,因中有果,「果彻因源」,果中有因,「因果相涉。小大偏圆,同归一乘法中。故说四谛之教,是即方便而说,名为音声方便」。这里交代得很清楚,因入果海,因中有果,果彻因源,小是小乘,大是大乘,圆是圆满,偏是不圆满,这些到最后同归一乘法,故说四谛之教是即方便而说。佛陀教学,随顺众生的善根、福德、因缘,诸佛如来与法身大士们,他们清楚、他们明白。我们这个世界上人,无始劫以来使用音声来传递信息,无量劫来养成习惯。理论上的改变容易,确确实实一念之差,可是事上我们想把它做到真有困难,身想做到,意不配合。你做你的,它想它的,跟你搞成不相干了,本来是关系非常密切,现在搞成冤家对头了,不相干。谁搞的?阿赖耶识,妄心非常不稳定,它在那里想东想西、想前想后,妄想。他并不知道它是妄想,他认为这思想是正确的,从来没有想过要把这个想法放下,想都没有想过,他怎么能够说得出?教他放下,佛菩萨的意思,不是他自己意思。
下面这一行,「习善之教,名习音声。灭恶之教,名灭音声。菩萨於此悉能善解,故名善知。於中巧知(巧妙的明白),故曰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用现在的话说,最恰当的方法,这方法用得太好,真的帮助他开悟,这叫方便,这里解释得很好。我们把《净影疏》从头念一下,「又《净影疏》曰:善知习等」,习是集,习等就是苦集灭道,「於中巧知,故曰方便」。「又《嘉祥疏》曰:善知习灭音声,明辞无碍」,善知习灭音声,这叫辞无碍。念老说,「诸说不妨同参」,同参就是同等的学习。辞无碍它的深义,心地纯净纯善,不但没有分别执著,连起心动念都没有,这个时候辞无碍,为什么?所有障碍都没有了。
这一段末后说,「不欣世语,乐在正论」,《会疏》对这句话有解释,「明其离过,谓非世间无益之论」,说明世间一切法统统放下。世间的语言放下,这个意思讲事放下了,这个世间的爱好放下,就欲望放下。为什么放下?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从理上放下,正是祖师们常说的「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是离过。谓非世间无益之论,对自己没有真实利益的这种思惟、言论都要放下。为什么?你要不放下,它对你产生严重的障碍,障碍你得定,障碍你开悟,障碍你契入佛境界。你要是真正了解事实真相,你自然放下了,放下是什么样子?二六时中,一天到晚,我们今天讲日夜二十四小时,心是不动的,没有一个妄念。「专乐说出世大乘究竟了义故。究竟了义第一义谛之言,方名正论」。他把世法全放下了,爱好出世间法、大乘究竟了义,他喜欢这些。究竟了义第一义谛是不二法门,这是真的。前面说如不异,彼此不一,不一不异,不一不异才是究竟了义。相即非相,空亦非空,性体是空寂的,为什么说它不空?它能生万法,它要是真空它就不能生万法,它能生万法。有亦非有,所生的万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个事实真相一定要有。这是把真相全搞清楚,不但搞清楚,得其受用,大用现前。相有非有,相可以受用,不能执著、不能控制、不能占有。於一切法里头确实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心动念,这样你用一切法是如来境界、法身菩萨境界。你在一切法里生不生烦恼?不生烦恼。为什么不生烦恼?烦恼是从妄想分别执著里头来的,就是你受用一切法里面加上今天讲的添加剂放在里面了,里面有烦恼,有无明、有见思,有著习气,那就叫迷了,那就叫凡夫。受用一切法,这里头没有烦恼、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叫随缘妙用,它妙就妙在此地。一切受用当中只生智慧、不生烦恼,这就对了。我们再看下面这段经文:
【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生身烦恼。二余俱尽。於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至於彼岸。决断疑网。证无所得。以方便智。增长了知。从本以来。安住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这是这品经里面的第三段,末后一段,「明极乐菩萨德行圆满」,我们应当要学习。首先,『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维摩经弟子品》曰: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跟《大般若经》讲的一样,《大般若经》里面告诉我们,「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时时能提得起智慧眼的观照功夫,那就得力。慧眼照真,法眼照俗,真俗不二,是空义。对一切法的真相明白了、觉悟,世出世间一切法,它这里没有加世出世间,意思是世出世间。包括西方极乐世界也没有例外,西方极乐世界这个现象,依什么而现相?现在我们总算是搞清楚、搞明白,依无始无明的习气现的境界。无始无明习气断尽,这现象就没有了,悉皆空寂。不要等它没有了,你才晓得它是空寂的,现在相还在,你就知道它是空寂的,这真正是觉悟。知道空寂,你的心是定的,在境界上它不起波浪,波浪是什么?是起心动念、是分别执著。换句话说,它不起心、不动念,没有分别执著,这个心叫空寂。心空寂,外面境也空寂,能生的空寂,所生也空寂,叫一如,叫如如。
「又《大乘义章二》曰:空者,就理彰名,理寂名空。」理是什么?理是自性,自性没有相,前面说过,它没有物质现象,也没有精神现象,也没有自然现象,三种现象都没有,所以叫它做空。空不是无,这个空不当作无讲,在佛法里,上面常常加一个字叫真空。真空不空,它能现相,能生万法,能现出三种现象,自然现象、精神现象、物质现象,它全能现。所现的这些现象不能说它是有,佛把这个有上加个字叫妙有,妙有非有。告诉你,妙有不是真的,你得不到它,为什么?刹那生灭,生灭的速度太快了。一秒钟生灭多少次?一千六百兆次,一秒钟一千六百兆次的生灭,你能把它抓住吗?说老实话,我们的肉眼见不到,不但肉眼见不到,诸天的天眼也见不到,菩萨的法眼也没见到。谁见到?前面我们学过五眼,法身菩萨的慧眼见到了,慧眼照真。什么样的菩萨?法身菩萨,明心见性的菩萨他们见到了。真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见到了,大乘经上佛告诉我们,八地以上,圆教。换句话说,《华严经》上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只有顶上五个等级,八地、九地、十地、等觉、妙觉,这五个位次见到。见到什么?妙有非有,真空不空。真空不空,说实在话,法眼就见到,就知道了;可是妙有非有,难!你没有见到,你就没有办法彻底放下。我们今天大家都知道放下好,都知道放下重要,为什么放不下?你没有见到真相。见到真相之后,才知道这真要放下,不放下错了,为什么?它没有,妙有非有!有即是空,有不能执著;空即是有,空也不能执著。空有二边都不执著,全放下了,这叫妙契中道,契是什么?契入,恭喜你,你入了境界,如来的境界,这不是普通境界。
「又《会疏》曰:般若妙慧,证寂灭平等」,自性里头本具的般若智慧,为什么称它是妙?空有二边都看清楚,一丝毫都不迷惑,这叫妙,「故云知一切法皆悉寂灭」,空寂,康僧铠的译本叫寂灭。「又《万善同归集》曰:教所明空,以不可得故,无实性故,是不断之无。」这句说得好,它是无,但是它不断。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听到这句话,不断之无就在面前,电视就是的,是不断之无,诸位知道吗?给你讲个很粗的现象,你很容易懂得,电影,电影是不断之无,你知道,你很清楚的知道,为什么?电影是一张一张幻灯片连起来的。我们这里有一卷电影的底片,这是电影底片,你看在放映的时候,不就是不断之无吗?一张一张连续起来它不断,一秒钟二十四张,这是幻灯片,连起来的幻灯片,一秒钟二十四张,相续不断,这不断之无。电视的速度快,它没有胶卷,现在用晶片,不容易看,胶卷容易看,因为你看它一张一张的幻灯片,张张独立,张张不同,是一种什么相?相似相续相,它不是真的。真的相续那是一样的,前面一张跟后面完全相同的,这告诉你,没有一张是相同的。
我们六根接触的六尘境界是不断之无,这是事实真相,不是真的,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讲得太清楚了。明白事实真相,我们在这个现象里头就不会起心动念、不会分别执著,你就成佛,你就觉悟了。凡夫不觉,迷在这幻相当中,以为它是真的,以为它是永恒的,不知道它是不断之无,不知道。所以对它起心动念,顺自己的意思起贪恋,不顺自己的意思起厌恶,这叫造业,在不断之无里头造业,你说你冤不冤枉?所以佛眼看众生可怜悯者,真可怜。如果这个东西是真的,你起心动念还讲得过去,根本就没有,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为什么在起心动念?迷惑颠倒。可是起心动念招来的果报,果报也是不断之无,可是你在里头受了,你在里面受苦。善念善缘你在里头享乐,受苦、享乐也不是真的,苦好像真苦,乐也好像是真乐,不过乐时间不久,乐完之后苦又来了,叫乐极生悲。佛在经教里面教我们,给我们讲空这个道理,这个道理非常不好懂,《般若经》讲这个道理讲了二十二年。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教学四十九年,四十九年里面二十二年讲般若,讲空,我们不懂。我们要懂就好了,你就觉悟。
接著说,「综上引证,简要言之:极乐菩萨以般若妙慧,了知一切诸法,皆毕竟无所有,不可得,平等空寂」,只有空寂才是真正平等。「但应谛知一切皆空,不是断灭」。就是前面所说的,空是什么意思?不断之无,不是断灭。「此空寂是实际理体,不是断空,是第一义空」,就好像我们对电影这个道理的明了,「乃不断之无」。现在电影、电视,特别是电视几乎家家都有,它所显示的真正修学大乘的人,看到电视你就看到不断之无,你就看到般若空寂。这个画面显示的,我们现实的世界跟这个没有两样,一个道理。电视这个画面里,你能够控制吗?你能够占有吗?不可能。这就如同我们现前境界,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只要不分别、不执著,就对了,就是佛知佛见;要是不起心、不动念,你就证得,你就契入。通达明了,就能「契入寂灭平等」,「知一切法,悉皆空寂」。
『生身烦恼,二余俱尽』。「生身,可指分段生死之身」,就是现前这个身体。现前这个身体,还有个现象很少人能觉察,老年人容易,年轻人不容易,那是什么?「变易生死之身」。我们的身体也是不断之无,这身体,变易生死就是刹那刹那在产生变化。我为什么说年岁大的人比较容易觉察到?老化,年岁大的人老化得快,一年比一年快。八十以后就很容易觉察到,为什么?真的一天比一天老,不是一年一年,一天比一天老,老化的速度多快,老化这是变易生死。可是你要晓得,人从出生念念都在那里变易,只是你不知道。生死是两种生死,可是西方极乐世界人只有一种,没有两种,因为他没有变易生死,他永恒不变,往生到极乐世界这身体现前,这生;将来证得妙果,离开实报土,这就灭了。这个生跟灭的时间非常长,经上讲三大阿僧只劫,所以叫无量寿。无始无明烦恼习气断尽,实报土就不存在,就没有了,常寂光土现前。你到哪里去?回归常寂光,常寂光没有现象,叫寂灭,虽然是寂灭,它又能现一切相。我们看老居士的注解,生身,他注解的是「可指分段生死之身,与变易生死之身」,他有括弧解释,「此处则指菩萨变易生死之身」,特别告诉我们,不是指分段,分段已经了了。「又生身者,乃二余之一」。「二余」是什么意思?「生身之苦报与烦恼之残余」,就是烦恼的习气。「生身是苦果,烦恼是惑因,此二俱尽,谓之二余俱尽」,这两种习气都断尽。
下面说得很好,「如《会疏》曰:生身者,是苦果依身」,我们现在得这个身体是生身,我们所受的果报是苦,谁受苦?身受苦,没有这个身就没人受苦,有这个身你就得受苦。人为了这个身离苦得乐,造无量无边的罪业,这是大错特错!谁知道?佛知道。所以佛常常劝我们把这个身舍掉,舍掉你就没有苦,纵然有苦,谁受?没有受苦的东西。这是个受苦的东西,千万不要以为这个东西享乐,享乐是假的,吃苦是真的,为什么?乐极生悲。乐尽也生悲,尽是什么?乐没有了,悲就现前。乐不能够常保,悲好像是常跟著你,这真正叫人生的大苦。而六道众生把这个身看得这么重,什么都能舍,这身不能舍。这里头有个什么现象?你不能舍身就是你的苦还没吃够,你的苦还没吃完,你得慢慢去受、去吃去。真正觉悟了,身是苦,他就不要这个身,哪些人?无色界的天人,这是六道里头最聪明的人,他不要身,身为苦本。中国在二千五百年前,老子说过,他说「吾有大患」,患是忧患,我有很大的忧患,是什么?「为吾有身」,因为我有身体,这身体是祸害,没有身体多好。
所以无色界人不要身体,三界里头最高的,欲界、色界、无色界,无色界人没身体。人家聪明,六道里最聪明的人,身体不要了,居住的房舍当然更不要了。有身就得要有居住的地方,它累赘;没有身体,饮食不要,住房子不要了,行动不需要交通工具,真的。无色界,我们可以用灵界来称呼他,这世间人讲灵魂,那个地方是灵魂的世界,他们决定不会去投胎,投胎去找个身体,他不干这个事情。什么力量,或者说什么样的能量支持他们?我们一般人称他为灵魂,他是个很聪明的灵魂,他不糊涂,糊涂就去投胎去了,他不糊涂。可是他还是有寿命,寿命很长很长,八万大劫,非想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大劫。诸位想想,阿弥陀佛修成极乐世界是五劫修成的,无色界天人的寿命是八万大劫,这不可思议!极乐世界修成到现在才十劫。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六道众生有八难,八难第一个就是长寿天,就是无色界天,你要跑到无色界天去你就遭了难,为什么?八万劫当中遇不到佛法。八万劫多长时间?阿弥陀佛从发愿修行,建立西方极乐世界,总共合起来是十五劫,这大劫,十五个大劫。你要是生到长寿天,八万大劫遇不到佛法,真的是遭难,不是假的。天上能不能去?在这个经上,世尊一再劝我们,遇到这个佛法大幸!听到阿弥陀佛是大福报,真正能依教奉行,你这一生决定往生,决定成佛,就在当下,这个机会多可贵,多难得!所以经上所说的,「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最可贵的就是有缘遇到佛法,遇到你要能信、能解,你就得度。遇到不相信、不能解,也有利益,利益是一入耳根永为道种,将来来生后世遇到缘,这个种子会起作用,会让你对佛法生起信心,你有佛种。你听到阿弥陀佛,你跟极乐世界有缘,这是无上的利益,没有比这个更高的利益。但是怎么样?因为你不相信,你不能理解,这一生不能成就,为来生后世种下种子。
我们把《会疏》这一段话念下去,「生身者,是苦果依身,正是苦谛。烦恼、见思等惑,正是集谛」,四谛里苦集是世间的因果。「二余者,即苦集余残也」,就是习气。「菩萨能断正使」,正使是烦恼,「及以习气,无有余残。出过三界,离父母生身,有漏果缚悉断尽,故云俱尽」。菩萨把见思烦恼断了,断尽了,习气也断了,他不住在六道。三界就是六道,六道里有父母生身,六道之外没有了,四圣法界里头,声闻、缘觉、菩萨、佛都不是胎生,四生里他们只有一种:化生。这四生,天道里头、鬼道里头都有;超越六道,四生就没有了,只有化生,化生不需要父母。有漏的这些果报都没有了,都尽了,这是阿罗汉以上所证得的。「又憬兴曰:生身,在报。烦恼,苦因。因果二余,皆已尽故」,这个余就是习气。「又《净影疏》曰:生身,苦报。烦恼,惑因」,就是迷惑颠倒的因,「此二残余(习气),皆悉灭尽,故云二余俱尽」。二余,一个是从果上,一个是从因上,果上就是六道里面的生死,因上就是见思烦恼,这两种都断了,习气也断了,是这个意思。
『究竟一乘』,「一乘,成佛唯一之至道,最极圆顿之教法」。这是一乘的意思,乘是车的意思,车有运载的功能,佛说法常常用它做比喻。如何把众生从六道轮回把他运送到大般涅盘,从人道把他运送到佛道,所以用这个做比喻。小乘小车,大乘大车,古时候大车是指马车,马车可以坐十几个人,小车是羊车、鹿车只能坐一、二个人。现在科技发达,这大车就是火车,一列火车可以坐几千人;小车小乘,像一个小摩托车只坐一、二个人,取这个比喻。《法华经》上常说的三乘,佛说得很好,如来出现在世间,「唯说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我们就知道了,佛真正要教我们的是究竟一乘,究竟是什么?这一生决定成佛去!不是菩萨,不是罗汉,罗汉是小乘,菩萨是大乘。佛的本愿是希望我们在这一生成佛,像弥陀的本愿,前面我们念过「一切皆成佛」,这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四十八愿是成佛的方法,目的是一切皆成佛。
「成佛唯一之至道」,这个至是达到极处,就是下面说的,最极圆顿的教法,这叫至道,唯一的至道,这部经当之无愧!一乘经,古大德为我们判定三部经,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经当中,《华严》、《法华》、《梵网》。《梵网经》没传到中国来,传到中国来的《梵网经》,是《梵网经》里的一品,就是受戒的,这一品专门讲菩萨戒。《无量寿经》是不是一乘经?《无量寿》真正是究竟一乘。为什么?《华严》、《法华》到最后的圆满,都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诸位读《华严经》,到最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五十三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善财童子证得究竟圆满。什么方法证的?往生极乐世界证得的。这部经专门讲极乐世界,专门讲往生不退成佛,这不是究竟一乘吗?所以是最极圆顿的教法。「乘为车乘,以喻佛之教法。教法可载运行人登於涅盘彼岸,故名为乘」,古时候读音读去声,读「胜」,我们得随俗,大家都念「成」,我们就念「成」,我们念「胜」他听不懂,不随俗就很麻烦,我们还是帮助这些俗人。
「《胜鬘宝窟上》云:一乘者,至道无二,故称为一。运用自在,目之为乘。」《胜鬘宝窟经》上说的,也说得很好,一乘,如来教法当中至高无上称为一乘。运用自在,这就是讲善巧方便,净宗法门若说是善巧方便,真可以说排名第一,它真简单、容易、稳当,效果无比的殊胜,就是一句佛号,六字、四字都可以。心上只有佛号,除佛号之外什么都没有,这真正是最极圆顿的教法,那这个法门就是究竟一乘。我们这一生真的是幸运,不但遇到大乘,是遇到大乘当中的究竟一乘,缘无比殊胜,能不能成就,就看自己的善根福德。什么叫善根?我真相信、我真明白,这善根。我真正发愿,我真正念佛希望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福德,善根福德统统圆满,你决定得生,你这一生当中决定去作佛。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这里。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五百九十一面第六行,从「以下数句经文」,从这里看起:
「以下数句经文,重明自他二利与平等说法之德行,因游刹度生均不离说法也。但说法不能离自觉,故下云:舍离一切执著,成就无量功德,以无碍慧,解法如如。重明自利之行圆满。此四句以舍离执著为首者,因此实为入道之关键」。昨天学到这个地方。这个里面的意思很深,也非常重要,真正想入门、想契入佛的境界,这是一个关口,关键的所在不能不知道,就是舍离妄想执著。经文说了前、说了后,当中省略掉,一定包含在其中,如果具体而言,那就是舍离妄想、分别、执著,《华严经》给我们说这三桩事情,统统都舍离掉了,「当下便是如来智慧德相」,这世尊在《华严经》上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全都证得了,这句话是大圆满,全都给我们说出来了。妄想是无始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尘沙是比喻,就是烦恼之多,分别给你带来烦恼之多,就像尘沙一样,数不尽的;再底下一个,就是见思烦恼,《华严经》称为执著。所以执著就是见思烦恼,分别就是尘沙烦恼,妄想就是无始无明烦恼。这个东西不能不放下,这三样东西不放下就不能证得。要想证得那你就一定得放下,只要一放下,当下便是如来智慧德相。这是什么?成佛了,究竟圆满的佛果。「故经续云」,这经上接著说「成就无量功德」,只有如来果地才是真正成就无量功德。
从这个意思我们就能体会到,念佛重要,重要在哪里?这一句佛号,原来就是诸佛如来无量劫中成就的无量功德,以此功德加持给我们。你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加持一次,念两句就加持两次,诸位细心去思惟观察,是不是这个样子?如果是的,如果是真的,我们再也不怀疑。这是真实的,不但是真实,真实当中的真实,决定不是虚妄。让我们联想到,这部经、这部注解跟佛号的意义、功德是相等的,世尊为我们介绍,这是阿弥陀佛无量劫修学的功德成就。我们将这个经念一遍,就得到弥陀如来无量劫的功德成就加持;我们起个念头,真正想往生极乐世界亦复如是。所以佛在这经上常常说,「功德不可思议」,决定不是假的。
「无碍慧者,指圆融通达之佛慧」,我们要特别重视「圆融」这两个字,为什么?我们确确实实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是不会圆融,所以跟六尘境界的关系不好,关系要好,哪来的灾难?关系好,不可能发生灾难,发生灾难自己一定要知道,我们的关系没搞好。人与人之间冲突、矛盾,有了误会,什么原因?关系没搞好,不知道圆融,没有通、没有达。要怎样才能够圆融通达?当然最好是妄想分别执著全放下,那就没有一样不圆融,没有一样不通达。烦恼习气没有放下,你就得修忍辱波罗蜜,你得要学习拓开心量。拓开心量是必须要修的,为什么?古大德常说「量大福大」,如果心量不拓开,你的福报就有限,你没大福报。大福报第一个条件是大心量,佛福报之大没有人能跟他相比,原因是什么?他的心包太虚,他的量周沙界。我们一听,自叹不如,我没那么大的心量,你就没有他那么大的福报。如果真正要想得大福报,这心量不能不拓开。
下面说《魏译》,这个无碍慧,「《魏译》作无碍智」。「《大集经》云:无碍智慧无有边,善解众生三世事。」这是《大集经》两句偈,说明无碍智慧它起的作用,对於一切众生过去、现在、未来全知道。「又《法华经化城喻品》:如来无碍智,知彼佛灭度,及声闻菩萨,如见今灭度。」这个灭度意思也是很深,什么叫灭?什么叫度?灭是烦恼习气灭了。放下执著,见思烦恼灭了,成阿罗汉,这是度的意思,把他从凡夫地度到声闻地。分别、尘沙烦恼断了,把声闻缘觉提升到佛菩萨,这也是度,度他成菩萨,度他成佛。如果再向上提升,把起心动念放下,这就是灭无始无明烦恼,帮助菩萨证得平等法身,他是实报土里面的法身大士,这是灭度的意思。在四谛里面,因为只用一个字,苦集灭道,就是四谛里的灭,灭谛。无碍智慧能知佛灭度、声闻灭度,见古佛如见今佛,为什么?因为在这个境界里头,时空没有了,时间没有了,没有先后,事情的发生就在当下。《华严经》上跟我们说过,「十世古今,不离当下」,就是不离一念,这一念里头具足十世古今,这是说明空间了不可得,时间了不可得,这叫什么?这叫「解法如如」。第一个如是法性,第二个如是法相,法性如其法相,法相如其法性,性相是一不是二,所以叫如如,性如其相,相如其性,这个意思前面说得很多。
「《净影疏》曰:解法如如,是其理解。空同曰如」,只有空才完全相同,有就不同,「解知一切万法皆如」,万法皆空,万法皆同,所以万法皆如,「名解如如」。「如如乃《楞伽经》所说五法之一。法性之理体」,理体就是自性,就是真心,能生能现,「不二平等,故云如。彼此之法皆如」,此是自己,彼是身外之物,身外之物那就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法,皆如,没有两样,「故云如如」。一切法皆是自性所现所变,所以一切法就是自性,我这个身体是自性,你的身体也是自性,他的身体还是自性,树木花草的性体、山河大地的性体、虚空法界的性体全是自性,所以叫如。性如其相,相如其性,性相合起来称叫如如,称得好!「是正智所契之理体」,正智,在相宗里面讲的四分,正智是证自证分,是正智,所契之理体是自证分,从自证分里头变出来见分,从见分又变出来相分。大乘佛法里面讲宇宙的源起,依正同时,没有先后,正报是我自己,依报是我生活的环境,我生活的环境跟我自己是一体,无一不如。所以,万法皆如,万法如如,就这个意思。
「又《大乘义章三》曰」,三是第三卷,「言如如者,是前正智所契之理。诸法体同,故名为如」。这是《大乘义章》里面的解释,说得好。言如如者,是前正智所契之理,诸法体同,前面也是这个意思。这个字在佛门术语用得最多,用得最普遍,它的意思不能不知道,不能把它错解了。如果错解那就错到底,全盘都错了,所以一定要正确的理解它。「就一如中,体备沙界恒沙佛法」,性体就是自性,备是具备,这是自然的,不是修得的,这是自性的性德,惠能大师见性的时候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这个意思,是本自具足的。体备沙界恒沙佛法,先说沙界,沙界是什么?界是世界,像恒河沙那么多,无量无边的诸佛刹土,这叫沙界恒沙佛法。「随法辨如」,《法华经》上讲的十如,随法是随便拈一法,它的体性就是如,它的性德也是如,没有一法例外,法法皆如。
「又《会疏》曰:如如是不一不异」,体是一,相是多,相无量无边,作用也多,所以说它不一不异。不能说它是一,也不能说它是不一,不能说它是空,也不能说它是有,这就是大乘教上常说的,「佛氏门中一法不立」,这个干净,一丝毫的污染都没有。「不空不有之义,正是中道第一义谛相也」。相是样子,中道第一义的样子就是二边不立都放下了,二边不立,中道也没有,这叫真放下。如果还有个中道,你又错了,中道从哪来?把二边合成一边,这边又一个对立的叫中道,自性没有对立。自性没有对立,有对立迷了,觉悟的人没有对立。我们要学佛,要记住,我们想入佛的境界,佛境界里头没有对立。前面说过,佛境界里头没有成见,佛境界里头没有起心动念,佛境界里头没有分别执著。万法皆空是佛境界,这从体上讲的;万法皆是,万法皆如,那从相上讲的。相因为即是体,体就是相,性相不二。所以生佛一如,生是一切众生,佛是圆满觉悟的佛果,跟六道众生、跟三途众生无二无别。这是《会疏》上所说的,不空不有,不一不异,正是中道第一义谛相也。综上这两种说法,我们明白了,「彼此皆如。既如,故不异」,没两样,「又曰彼此,故不一。故云如义非一也」。如这个字的意义很多,不是一种,意思很深很广。
下面一句经文,「善知集灭音声方便」,这是在这一段末后一句话。「《会疏》曰」,智,善知,集灭音声方便,《会疏》说「习(即集)即集谛,意亦兼苦」,苦是苦谛,四谛里头的苦谛,苦集灭道。「灭即灭谛,含道之言。因果相涉」,因为灭是果,道是因,因果相涉,因中有果,果中有因。「故说四谛之教,即音声方便」,佛对小乘根性人所说的。「此疏」就是《会疏》,「以集灭即苦集灭道四谛法中之集灭二谛,故云集中已兼苦,灭中亦含道。今言集灭,即表四谛」。说集灭,你就得想到苦集灭道全都说了。「又由於因入果海」,因中有果,「果彻因源」,果中有因,「因果相涉。小大偏圆,同归一乘法中。故说四谛之教,是即方便而说,名为音声方便」。这里交代得很清楚,因入果海,因中有果,果彻因源,小是小乘,大是大乘,圆是圆满,偏是不圆满,这些到最后同归一乘法,故说四谛之教是即方便而说。佛陀教学,随顺众生的善根、福德、因缘,诸佛如来与法身大士们,他们清楚、他们明白。我们这个世界上人,无始劫以来使用音声来传递信息,无量劫来养成习惯。理论上的改变容易,确确实实一念之差,可是事上我们想把它做到真有困难,身想做到,意不配合。你做你的,它想它的,跟你搞成不相干了,本来是关系非常密切,现在搞成冤家对头了,不相干。谁搞的?阿赖耶识,妄心非常不稳定,它在那里想东想西、想前想后,妄想。他并不知道它是妄想,他认为这思想是正确的,从来没有想过要把这个想法放下,想都没有想过,他怎么能够说得出?教他放下,佛菩萨的意思,不是他自己意思。
下面这一行,「习善之教,名习音声。灭恶之教,名灭音声。菩萨於此悉能善解,故名善知。於中巧知(巧妙的明白),故曰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用现在的话说,最恰当的方法,这方法用得太好,真的帮助他开悟,这叫方便,这里解释得很好。我们把《净影疏》从头念一下,「又《净影疏》曰:善知习等」,习是集,习等就是苦集灭道,「於中巧知,故曰方便」。「又《嘉祥疏》曰:善知习灭音声,明辞无碍」,善知习灭音声,这叫辞无碍。念老说,「诸说不妨同参」,同参就是同等的学习。辞无碍它的深义,心地纯净纯善,不但没有分别执著,连起心动念都没有,这个时候辞无碍,为什么?所有障碍都没有了。
这一段末后说,「不欣世语,乐在正论」,《会疏》对这句话有解释,「明其离过,谓非世间无益之论」,说明世间一切法统统放下。世间的语言放下,这个意思讲事放下了,这个世间的爱好放下,就欲望放下。为什么放下?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从理上放下,正是祖师们常说的「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是离过。谓非世间无益之论,对自己没有真实利益的这种思惟、言论都要放下。为什么?你要不放下,它对你产生严重的障碍,障碍你得定,障碍你开悟,障碍你契入佛境界。你要是真正了解事实真相,你自然放下了,放下是什么样子?二六时中,一天到晚,我们今天讲日夜二十四小时,心是不动的,没有一个妄念。「专乐说出世大乘究竟了义故。究竟了义第一义谛之言,方名正论」。他把世法全放下了,爱好出世间法、大乘究竟了义,他喜欢这些。究竟了义第一义谛是不二法门,这是真的。前面说如不异,彼此不一,不一不异,不一不异才是究竟了义。相即非相,空亦非空,性体是空寂的,为什么说它不空?它能生万法,它要是真空它就不能生万法,它能生万法。有亦非有,所生的万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个事实真相一定要有。这是把真相全搞清楚,不但搞清楚,得其受用,大用现前。相有非有,相可以受用,不能执著、不能控制、不能占有。於一切法里头确实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心动念,这样你用一切法是如来境界、法身菩萨境界。你在一切法里生不生烦恼?不生烦恼。为什么不生烦恼?烦恼是从妄想分别执著里头来的,就是你受用一切法里面加上今天讲的添加剂放在里面了,里面有烦恼,有无明、有见思,有著习气,那就叫迷了,那就叫凡夫。受用一切法,这里头没有烦恼、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叫随缘妙用,它妙就妙在此地。一切受用当中只生智慧、不生烦恼,这就对了。我们再看下面这段经文:
【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生身烦恼。二余俱尽。於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至於彼岸。决断疑网。证无所得。以方便智。增长了知。从本以来。安住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这是这品经里面的第三段,末后一段,「明极乐菩萨德行圆满」,我们应当要学习。首先,『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维摩经弟子品》曰: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跟《大般若经》讲的一样,《大般若经》里面告诉我们,「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时时能提得起智慧眼的观照功夫,那就得力。慧眼照真,法眼照俗,真俗不二,是空义。对一切法的真相明白了、觉悟,世出世间一切法,它这里没有加世出世间,意思是世出世间。包括西方极乐世界也没有例外,西方极乐世界这个现象,依什么而现相?现在我们总算是搞清楚、搞明白,依无始无明的习气现的境界。无始无明习气断尽,这现象就没有了,悉皆空寂。不要等它没有了,你才晓得它是空寂的,现在相还在,你就知道它是空寂的,这真正是觉悟。知道空寂,你的心是定的,在境界上它不起波浪,波浪是什么?是起心动念、是分别执著。换句话说,它不起心、不动念,没有分别执著,这个心叫空寂。心空寂,外面境也空寂,能生的空寂,所生也空寂,叫一如,叫如如。
「又《大乘义章二》曰:空者,就理彰名,理寂名空。」理是什么?理是自性,自性没有相,前面说过,它没有物质现象,也没有精神现象,也没有自然现象,三种现象都没有,所以叫它做空。空不是无,这个空不当作无讲,在佛法里,上面常常加一个字叫真空。真空不空,它能现相,能生万法,能现出三种现象,自然现象、精神现象、物质现象,它全能现。所现的这些现象不能说它是有,佛把这个有上加个字叫妙有,妙有非有。告诉你,妙有不是真的,你得不到它,为什么?刹那生灭,生灭的速度太快了。一秒钟生灭多少次?一千六百兆次,一秒钟一千六百兆次的生灭,你能把它抓住吗?说老实话,我们的肉眼见不到,不但肉眼见不到,诸天的天眼也见不到,菩萨的法眼也没见到。谁见到?前面我们学过五眼,法身菩萨的慧眼见到了,慧眼照真。什么样的菩萨?法身菩萨,明心见性的菩萨他们见到了。真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见到了,大乘经上佛告诉我们,八地以上,圆教。换句话说,《华严经》上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只有顶上五个等级,八地、九地、十地、等觉、妙觉,这五个位次见到。见到什么?妙有非有,真空不空。真空不空,说实在话,法眼就见到,就知道了;可是妙有非有,难!你没有见到,你就没有办法彻底放下。我们今天大家都知道放下好,都知道放下重要,为什么放不下?你没有见到真相。见到真相之后,才知道这真要放下,不放下错了,为什么?它没有,妙有非有!有即是空,有不能执著;空即是有,空也不能执著。空有二边都不执著,全放下了,这叫妙契中道,契是什么?契入,恭喜你,你入了境界,如来的境界,这不是普通境界。
「又《会疏》曰:般若妙慧,证寂灭平等」,自性里头本具的般若智慧,为什么称它是妙?空有二边都看清楚,一丝毫都不迷惑,这叫妙,「故云知一切法皆悉寂灭」,空寂,康僧铠的译本叫寂灭。「又《万善同归集》曰:教所明空,以不可得故,无实性故,是不断之无。」这句说得好,它是无,但是它不断。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听到这句话,不断之无就在面前,电视就是的,是不断之无,诸位知道吗?给你讲个很粗的现象,你很容易懂得,电影,电影是不断之无,你知道,你很清楚的知道,为什么?电影是一张一张幻灯片连起来的。我们这里有一卷电影的底片,这是电影底片,你看在放映的时候,不就是不断之无吗?一张一张连续起来它不断,一秒钟二十四张,这是幻灯片,连起来的幻灯片,一秒钟二十四张,相续不断,这不断之无。电视的速度快,它没有胶卷,现在用晶片,不容易看,胶卷容易看,因为你看它一张一张的幻灯片,张张独立,张张不同,是一种什么相?相似相续相,它不是真的。真的相续那是一样的,前面一张跟后面完全相同的,这告诉你,没有一张是相同的。
我们六根接触的六尘境界是不断之无,这是事实真相,不是真的,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讲得太清楚了。明白事实真相,我们在这个现象里头就不会起心动念、不会分别执著,你就成佛,你就觉悟了。凡夫不觉,迷在这幻相当中,以为它是真的,以为它是永恒的,不知道它是不断之无,不知道。所以对它起心动念,顺自己的意思起贪恋,不顺自己的意思起厌恶,这叫造业,在不断之无里头造业,你说你冤不冤枉?所以佛眼看众生可怜悯者,真可怜。如果这个东西是真的,你起心动念还讲得过去,根本就没有,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为什么在起心动念?迷惑颠倒。可是起心动念招来的果报,果报也是不断之无,可是你在里头受了,你在里面受苦。善念善缘你在里头享乐,受苦、享乐也不是真的,苦好像真苦,乐也好像是真乐,不过乐时间不久,乐完之后苦又来了,叫乐极生悲。佛在经教里面教我们,给我们讲空这个道理,这个道理非常不好懂,《般若经》讲这个道理讲了二十二年。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教学四十九年,四十九年里面二十二年讲般若,讲空,我们不懂。我们要懂就好了,你就觉悟。
接著说,「综上引证,简要言之:极乐菩萨以般若妙慧,了知一切诸法,皆毕竟无所有,不可得,平等空寂」,只有空寂才是真正平等。「但应谛知一切皆空,不是断灭」。就是前面所说的,空是什么意思?不断之无,不是断灭。「此空寂是实际理体,不是断空,是第一义空」,就好像我们对电影这个道理的明了,「乃不断之无」。现在电影、电视,特别是电视几乎家家都有,它所显示的真正修学大乘的人,看到电视你就看到不断之无,你就看到般若空寂。这个画面显示的,我们现实的世界跟这个没有两样,一个道理。电视这个画面里,你能够控制吗?你能够占有吗?不可能。这就如同我们现前境界,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只要不分别、不执著,就对了,就是佛知佛见;要是不起心、不动念,你就证得,你就契入。通达明了,就能「契入寂灭平等」,「知一切法,悉皆空寂」。
『生身烦恼,二余俱尽』。「生身,可指分段生死之身」,就是现前这个身体。现前这个身体,还有个现象很少人能觉察,老年人容易,年轻人不容易,那是什么?「变易生死之身」。我们的身体也是不断之无,这身体,变易生死就是刹那刹那在产生变化。我为什么说年岁大的人比较容易觉察到?老化,年岁大的人老化得快,一年比一年快。八十以后就很容易觉察到,为什么?真的一天比一天老,不是一年一年,一天比一天老,老化的速度多快,老化这是变易生死。可是你要晓得,人从出生念念都在那里变易,只是你不知道。生死是两种生死,可是西方极乐世界人只有一种,没有两种,因为他没有变易生死,他永恒不变,往生到极乐世界这身体现前,这生;将来证得妙果,离开实报土,这就灭了。这个生跟灭的时间非常长,经上讲三大阿僧只劫,所以叫无量寿。无始无明烦恼习气断尽,实报土就不存在,就没有了,常寂光土现前。你到哪里去?回归常寂光,常寂光没有现象,叫寂灭,虽然是寂灭,它又能现一切相。我们看老居士的注解,生身,他注解的是「可指分段生死之身,与变易生死之身」,他有括弧解释,「此处则指菩萨变易生死之身」,特别告诉我们,不是指分段,分段已经了了。「又生身者,乃二余之一」。「二余」是什么意思?「生身之苦报与烦恼之残余」,就是烦恼的习气。「生身是苦果,烦恼是惑因,此二俱尽,谓之二余俱尽」,这两种习气都断尽。
下面说得很好,「如《会疏》曰:生身者,是苦果依身」,我们现在得这个身体是生身,我们所受的果报是苦,谁受苦?身受苦,没有这个身就没人受苦,有这个身你就得受苦。人为了这个身离苦得乐,造无量无边的罪业,这是大错特错!谁知道?佛知道。所以佛常常劝我们把这个身舍掉,舍掉你就没有苦,纵然有苦,谁受?没有受苦的东西。这是个受苦的东西,千万不要以为这个东西享乐,享乐是假的,吃苦是真的,为什么?乐极生悲。乐尽也生悲,尽是什么?乐没有了,悲就现前。乐不能够常保,悲好像是常跟著你,这真正叫人生的大苦。而六道众生把这个身看得这么重,什么都能舍,这身不能舍。这里头有个什么现象?你不能舍身就是你的苦还没吃够,你的苦还没吃完,你得慢慢去受、去吃去。真正觉悟了,身是苦,他就不要这个身,哪些人?无色界的天人,这是六道里头最聪明的人,他不要身,身为苦本。中国在二千五百年前,老子说过,他说「吾有大患」,患是忧患,我有很大的忧患,是什么?「为吾有身」,因为我有身体,这身体是祸害,没有身体多好。
所以无色界人不要身体,三界里头最高的,欲界、色界、无色界,无色界人没身体。人家聪明,六道里最聪明的人,身体不要了,居住的房舍当然更不要了。有身就得要有居住的地方,它累赘;没有身体,饮食不要,住房子不要了,行动不需要交通工具,真的。无色界,我们可以用灵界来称呼他,这世间人讲灵魂,那个地方是灵魂的世界,他们决定不会去投胎,投胎去找个身体,他不干这个事情。什么力量,或者说什么样的能量支持他们?我们一般人称他为灵魂,他是个很聪明的灵魂,他不糊涂,糊涂就去投胎去了,他不糊涂。可是他还是有寿命,寿命很长很长,八万大劫,非想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大劫。诸位想想,阿弥陀佛修成极乐世界是五劫修成的,无色界天人的寿命是八万大劫,这不可思议!极乐世界修成到现在才十劫。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六道众生有八难,八难第一个就是长寿天,就是无色界天,你要跑到无色界天去你就遭了难,为什么?八万劫当中遇不到佛法。八万劫多长时间?阿弥陀佛从发愿修行,建立西方极乐世界,总共合起来是十五劫,这大劫,十五个大劫。你要是生到长寿天,八万大劫遇不到佛法,真的是遭难,不是假的。天上能不能去?在这个经上,世尊一再劝我们,遇到这个佛法大幸!听到阿弥陀佛是大福报,真正能依教奉行,你这一生决定往生,决定成佛,就在当下,这个机会多可贵,多难得!所以经上所说的,「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最可贵的就是有缘遇到佛法,遇到你要能信、能解,你就得度。遇到不相信、不能解,也有利益,利益是一入耳根永为道种,将来来生后世遇到缘,这个种子会起作用,会让你对佛法生起信心,你有佛种。你听到阿弥陀佛,你跟极乐世界有缘,这是无上的利益,没有比这个更高的利益。但是怎么样?因为你不相信,你不能理解,这一生不能成就,为来生后世种下种子。
我们把《会疏》这一段话念下去,「生身者,是苦果依身,正是苦谛。烦恼、见思等惑,正是集谛」,四谛里苦集是世间的因果。「二余者,即苦集余残也」,就是习气。「菩萨能断正使」,正使是烦恼,「及以习气,无有余残。出过三界,离父母生身,有漏果缚悉断尽,故云俱尽」。菩萨把见思烦恼断了,断尽了,习气也断了,他不住在六道。三界就是六道,六道里有父母生身,六道之外没有了,四圣法界里头,声闻、缘觉、菩萨、佛都不是胎生,四生里他们只有一种:化生。这四生,天道里头、鬼道里头都有;超越六道,四生就没有了,只有化生,化生不需要父母。有漏的这些果报都没有了,都尽了,这是阿罗汉以上所证得的。「又憬兴曰:生身,在报。烦恼,苦因。因果二余,皆已尽故」,这个余就是习气。「又《净影疏》曰:生身,苦报。烦恼,惑因」,就是迷惑颠倒的因,「此二残余(习气),皆悉灭尽,故云二余俱尽」。二余,一个是从果上,一个是从因上,果上就是六道里面的生死,因上就是见思烦恼,这两种都断了,习气也断了,是这个意思。
『究竟一乘』,「一乘,成佛唯一之至道,最极圆顿之教法」。这是一乘的意思,乘是车的意思,车有运载的功能,佛说法常常用它做比喻。如何把众生从六道轮回把他运送到大般涅盘,从人道把他运送到佛道,所以用这个做比喻。小乘小车,大乘大车,古时候大车是指马车,马车可以坐十几个人,小车是羊车、鹿车只能坐一、二个人。现在科技发达,这大车就是火车,一列火车可以坐几千人;小车小乘,像一个小摩托车只坐一、二个人,取这个比喻。《法华经》上常说的三乘,佛说得很好,如来出现在世间,「唯说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我们就知道了,佛真正要教我们的是究竟一乘,究竟是什么?这一生决定成佛去!不是菩萨,不是罗汉,罗汉是小乘,菩萨是大乘。佛的本愿是希望我们在这一生成佛,像弥陀的本愿,前面我们念过「一切皆成佛」,这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四十八愿是成佛的方法,目的是一切皆成佛。
「成佛唯一之至道」,这个至是达到极处,就是下面说的,最极圆顿的教法,这叫至道,唯一的至道,这部经当之无愧!一乘经,古大德为我们判定三部经,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经当中,《华严》、《法华》、《梵网》。《梵网经》没传到中国来,传到中国来的《梵网经》,是《梵网经》里的一品,就是受戒的,这一品专门讲菩萨戒。《无量寿经》是不是一乘经?《无量寿》真正是究竟一乘。为什么?《华严》、《法华》到最后的圆满,都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诸位读《华严经》,到最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五十三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善财童子证得究竟圆满。什么方法证的?往生极乐世界证得的。这部经专门讲极乐世界,专门讲往生不退成佛,这不是究竟一乘吗?所以是最极圆顿的教法。「乘为车乘,以喻佛之教法。教法可载运行人登於涅盘彼岸,故名为乘」,古时候读音读去声,读「胜」,我们得随俗,大家都念「成」,我们就念「成」,我们念「胜」他听不懂,不随俗就很麻烦,我们还是帮助这些俗人。
「《胜鬘宝窟上》云:一乘者,至道无二,故称为一。运用自在,目之为乘。」《胜鬘宝窟经》上说的,也说得很好,一乘,如来教法当中至高无上称为一乘。运用自在,这就是讲善巧方便,净宗法门若说是善巧方便,真可以说排名第一,它真简单、容易、稳当,效果无比的殊胜,就是一句佛号,六字、四字都可以。心上只有佛号,除佛号之外什么都没有,这真正是最极圆顿的教法,那这个法门就是究竟一乘。我们这一生真的是幸运,不但遇到大乘,是遇到大乘当中的究竟一乘,缘无比殊胜,能不能成就,就看自己的善根福德。什么叫善根?我真相信、我真明白,这善根。我真正发愿,我真正念佛希望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福德,善根福德统统圆满,你决定得生,你这一生当中决定去作佛。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