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一心三辈 - (第五集)
一心三辈  (第五集)  2011/5/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节录自净土大经解演义02-039-0418集)  档名:29-234-000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五百二十六面,从第一行第二句看起,「故本经曰」,从这看起:

  「故本经曰:发一念心,念於彼佛,定生彼国也。又《弥陀要解》谓十念乃至一念往生,但约临终时,亦与此无违。若於平时能发一念清净心,冥契理体,入於一念。则因此一念之力,临终必仍能有十念或一念也」。前面我们学到这个地方,这一句经解的教诲非常重要,我们不能不多说几句。最难得的是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这几句话,「若於平时能发一念清净心,冥契理体」,这一句重要,这样才能够入於一念,这一念清净心才能现前,功夫都在平时。平时什么功夫?最重要的就是放下,真正体会得佛在经教里常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但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梦幻泡影,就是连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也不是真的,无始无明习气断干净,它就没有了,最后现出来的是什么?那是真的,常寂光净土。常寂光净土里头没有现象,所以佛才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常寂光里面没有物质、也没有精神现象,连自然现象都没有。

  我们常常用电视屏幕来做比喻,屏幕就是常寂光,它什么都没有,能现一切相;虽现一切相,还是什么都没有,这个总要记住。常寂光就是自性,自性就是我们比喻的屏幕,如何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保持像屏幕一样的真实、像屏幕一样的不染,你看屏幕现象千差万别,没有丝毫染著。佛告诉我们,我们的真心,惠能大师明心见性头一句话就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就好比我们看电视,突然之间看到屏幕,屏幕上一无所有,本自清净,所现的境界,染、净、善、恶,全都是假的。屏幕叫做佛,我们在频道里面见的所有的色相不就统统都是佛吗?世尊所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我们在屏幕上看见了,屏幕是佛,屏幕所现的一切现象没离开屏幕。体是佛,相也是佛,性相不二,性相一如。

  只是我们迷惑颠倒,不知道自己是佛,这叫堕落到六道里头来,不知道,这真变成六道众生了。为什么?六道众生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屏幕里所有的现象都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只有屏幕它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而分别执著跟无分别执著融成一体,决定分不开,但是它确实不一样。能生能现的自体,就是自性,它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所生所现的这些色相,用现在科学的话来说,物质现象、精神现象、自然现象,它在无分别当中起分别执著,不起心、不动念当中去起心动念。我们用这个比喻大家容易体会,这就是大乘佛法,这就叫一佛乘。一佛乘在哪里?就在电视机上,你全看到了。会看的就觉悟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不会看的,被这里面所演出的这些画面迷住。迷了之后你就被境界转,悟了你就能转境界。

  凡夫跟诸佛如来有什么差别?迷悟不同,除此之外毫无差别。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他表演得逼真,我们表演也逼真,没两样。不同的在什么地方?他表演的是觉,我们表演的是迷,你想想看,除迷悟之外还有什么差别?觉了就是一念清净心,迷了是一念执著心、一念分别心、一念妄心,妄心、分别心、执著心跟体性不相应。一念清净就冥契理体,理体就是自性,理体是真心,理体是妙觉,就入於一念,没有二念。一念就是真心,一念就是自性,一念就是常寂光,再生一念就迷了。大乘经教常说正念无念,无念叫正念。这个很难讲。无念好,我现在什么都不想了、什么都不念了,念无想定,他还是有念,有什么一念?我有个无念,无念还是一念,无想,无想还是有一个想,想无想。所以无想定也就是无念定,在第四禅,外道天,他本来是学佛,学成外道了,误会了。这些现象、事实都要明白,不明白,有一天我们遇到这个境界也堕入其中,自以为证得涅盘,自以为是妙觉,哪里知道全错了,没出六道轮回。

  所以平常我们的用心要能跟自性有个几分相应,这个好!自性很难懂,说得具体一点就是经题上的清净平等觉,我们起心动念能够跟清净平等觉相应,这就是用真心,这就叫发一念心,这就叫入於一念,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练。从哪里练起?先练不执著,心量拓开,能包容、能随缘,不再斤斤计较,心量拓开了。不能包容,斤斤计较,这个就太难太难了,你的菩提心发不出来。中国古人常说「量大福大」,你量小,你的福不大,大智、大慧、大德、大福都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现在变成这个样子,不能不觉悟。迷悟都在一念之间,这一念就是放得下放不下,放不下迷,放下了觉。觉悟了,智慧现前、德能现前、福报现前,那叫自在。

  学佛的同学几乎都知道自己业障习气很重,也很愿意消除业障,为什么老是消不掉,原因何在?因为他念念都在念自己的业障、念自己的习气,所以他的业障习气只有天天增长不会消除。什么时候消除?哪一天他不念了,他把这个事情忘掉了,念念都是阿弥陀佛,一念阿弥陀佛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个业障没想它,它真消掉了,道理在此地。到紧急关头的时候,遇到有灾难现前、疾病现前,手忙脚乱,妄念纷飞,把佛号全忘光了,这个时候怎么样?念念增长他的罪业,一定要晓得每一念都增长;换句话说,念念接近恶报。为什么?《太上感应篇》说得好,「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佛在经典的教诲这个时候忘得一干二净,学佛学一辈子这个时候不起作用,烦恼起作用。甚至於在这个时候怨天尤人,甚至於怨恨佛菩萨,那个罪就更重,这个罪业就变成无间地狱业。

  佛门弟子对经教了解不够透彻,护持佛法自以为护法有功,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灾难?佛菩萨不灵,佛菩萨没照顾他。这都是对经教不通、不能理解。佛菩萨经教确实能够保佑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众生把经教错解了,招感来的灾难又要怨天尤人,这怎么得了!佛没教你们这么做。佛真的教我们消除业障、化解灾难,教我们放下,教我们布施,布施就是放下,布施就是舍。把什么舍掉?把灾难舍掉,把生死舍掉,把疾病舍掉,把六道轮回舍掉,把十法界舍掉,你就成佛;你要是念念舍不掉,你的麻烦就大了。

  轮回确确实实可怕,你要真把轮回看透了,你就知道轮回是一团糟。这一生当中无论什么好的关系,一转世全忘掉,可能全颠倒了,曾祖父、高祖父这又回头来了,可能又回来做你的孙子,这个事情常有的。甚至於他造了恶业,他投到畜生道里变成你家养的家畜,我们肉眼凡胎不认识。所以六道里头冤冤相报没完没了,生生世世有得受的。怎么样超越?怎么样摆脱?无量法门里头净宗法门最殊胜,最微妙的就是一句名号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为什么不念?为什么念六道轮回?给诸位说,这一切杂念全是六道轮回,正念可以说在现前这个世间已经找不到,正念变成有名无实。现在这个世间念阿弥陀佛名号那就叫正念,除这一念之外没有第二个正念,古时候有,现在没有了。诸位细心去体会、去观察,不念佛的时候你心里想什么、念什么?你再仔细去思惟,你所念的、所想的跟什么相应?不就知道了吗?念念是轮回心,念念是念六道里的恩怨,酬偿果报,你念这个东西,这个力量非常强大,因为你念的时间太多,念佛的时间太少,佛号抵不过业力,这就是我们功夫为什么不得力。

  黄念祖到了晚年生病,临终之前六个月,半年,每天十四万声佛号,追顶念佛,万缘放下,六个月的时间,他往生了。以这样的一个大德、这样一个修行人,临命终时还要这样的努力才能得生净土,何况一般凡夫!他是给我们一般人做榜样,也就是说最后这六个月的时间,一百八十天,真能够万缘放下,一心专念,你就必定得生,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所以一念清净心一定要在平常时间养成,要养成放下,什么都放下。我也说过很多次,提醒同修,钱财带在身上是自己的,没带在身上不是自己的,不要牵挂在心上;衣服穿在身上是自己的,没穿在身上不是自己的,你不就不操心了吗?这个房子,我今天住在这个房子是我自己的,我走出大门不住在这个地方,这房子不是我的,你要常作如是观,你就放下了。放下,你的清净心就现前。清净心现前,然后再找那个一念,不难,一念肯定会被你找到。一念是什么?真心,你把你自己找到,你把你的自性佛找到了。自性佛就是阿弥陀佛,哪一个人不是阿弥陀佛?个个都是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是什么?你把它翻成中文你就知道,无量觉。梵文的阿翻成中国文是无,弥陀翻作量,无量,佛翻作觉,哪一个不是无量觉?个个都是。阿弥陀佛不是一个人专称,阿弥陀佛是十方三世,三世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的通号,所有佛都叫做阿弥陀佛,念这一句佛号就是要把我们自性阿弥陀佛念出来。中峰禅师在《三时系念》的开示不是说过吗?「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说得好,说得一点都不错!极乐世界在哪里?极乐世界就在现前,「此方即是净土,净土即是此方」,你是阿弥陀佛你就住净土,你不是阿弥陀佛那你住秽土,这是大乘教佛常常说的,境随心转!我们要想这块地变成宝地、变成福地,很简单,我们自己把良心找回来,我们自己把清净平等觉找回来,那你就是福人,福人居住的地方就是福地。你能够把阿弥陀佛找回来,念念皆是阿弥陀佛,你住的这个地方就是极乐世界、就是净土,什么灾难都不会发生。学佛明白这个真理、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你还问别人?别人向你请教,你怎么会去问别人?这不是笑话吗?真的是这样,一点都没错。

  我们今天真的要在意修行的,时时刻刻提醒自己,那种烦恼习气怎么又发作?这个发作要把它当作什么看待?当作发病看待,这烦恼习气一现行,怎么我又发病?用什么方法对治?一句阿弥陀佛就对治了,阿弥陀佛叫万灵丹,治我们的病,这个就是伏烦恼。下面,「如《圆中钞》所云:此一念之力,有伏惑之功」,它能把烦恼伏住。「临终正念」,临命终时就是一句阿弥陀佛,除这一念之外什么念都没有。平常常常训练,临终自然阿弥陀佛现前,其他念头没有,那你就决定得生。

  我们接著看底下这一段,「又一心中」,这讲一心,一心里面「有事有理,事一心者。《弥陀疏钞》曰:闻佛名号,常忆常念。以心缘历,字字分明。前句后句,相续不断。行住坐卧,唯此一念,无第二念。不为贪瞋烦恼之所杂乱。事上即得,理上未彻。惟得信力,未见道故。名事一心也」。莲池大师把什么叫事一心给我们说出来了。有事有理,有理一定有事,事显而易见,理则甚深难明。事一心我们能做到,虽说是能也不容易,怎么个做法?怎么个修法?《疏钞》这一段讲得很清楚,闻佛名号,你听到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常忆常念,常常想著,这个佛号在你心里要扎根,口里常常念著,起心动念不缘别的,专门缘这一句佛号。字字分明,前句后句相续不断,这就是印光老法师他老人家自己为我们示现的念佛的方法。他念佛,无论是四个字、无论是六个字,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前句后句相续不断。他还记十念,知道我这一句佛号是十念当中的第几念,这什么?摄心。

  下面这三句是功夫。行住坐卧,这是说一切时、一切处,唯此一念,无第二念,真念佛人。如果我们工作繁忙,没有办法专心念佛,可以一个星期找一天;一个星期也不行,找不到,一个月找一天,二十四小时落实这四句,常忆常念,字字分明,前句后句,相续不断,一个月找一天,真正能做到,清净心能现前,不可思议。不要小看一个月一天,一年修十二次,它的效果非常殊胜。那要放下的,这是增上缘,不能不干,为什么?尽量避免扰乱,不为贪瞋烦恼之所杂乱。这就是我们要把贪心放下,贪瞋痴慢疑五大烦恼要放下,顺境现前,不贪;逆境现前,不瞋;境缘在我们面前,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不痴、不糊涂。谦卑最好,应该要学的,不但改变自己傲慢的习气,同时也教化众生,自行化他,处事待人接物处处真诚恭敬别人,自己谦卑。

  断疑就是真信不怀疑,对自己头一个相信自己本来是佛,释迦牟尼佛在大乘经上讲的这一句我接受了、我承认了,我知道我本来是佛,我本来是无量觉,现在之所以不觉,就是因为有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这句话是世尊在《华严经》上说的。我既然本来是佛,我现在要争一口气,我一定把我本来面目找回来,我要成佛。本来不是佛,你要成佛,那可就难了!本来是佛,你想成佛就不难。中国老祖宗教导我们本性本善,古时候童蒙小孩初上学念的课本《三字经》,第一句话圣人就教导我们「人之初,性本善」。换句话说,中国传统的教育目标没有别的,如何回到当初,把本善找回来,教育的目的就圆满,跟大乘佛法里面讲的本来是佛一个意思,完全相通。所以那些毛病习气,所有一切不善,统统都要放下,放下就是。

  这种修行,事上即得,理上未彻。理没有大彻大悟,事上,事都做到了,做得很如法。理上未彻你也了不起,为什么?你能够得到真信,不是真信你做不到,不是真信,照这个方法做,做个三年五载自然真信发现。为什么?因为它跟一心相通,它是向著回归自性的这一条路愈走愈接近,你只不要走岔路,你就向这一条路上走,你就会得到。先得到我真信了,然后接著真想到极乐世界,这个愿心了不起。有真信、有真愿,蕅益大师讲的,你就决定得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高下,那是你念佛功夫的浅深,能不能往生决定在有没有真信、真愿。记住,人有真信、真愿,这个世界全不关心了、全放下了,有很好,没有也好。这个世间事情不再操心、不再挂心,有也不必丢掉,没有你也不要求,一切随缘,多快乐,不再造作。没有去求是造作,有了把它丢掉也是造作,只要你心地清净,有无都没关系、都不碍事,绝不妨碍你的清净心,绝不惹起你的妄想分别执著,就对了,那叫做功夫。由此可知,清净心,克实而论,一切时、一切处统统可以修,天堂可以修,地狱也可以修,只要你明白这个道理。而且不难修,常常提醒自己一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容易放下,不再去做错事了,那我们功夫真的会得力。因为只得信力,成就你愿力,没见性,未见道故,没见性,所以叫事一心。由此可知,见性才叫理一心。

  「又《弥陀要解》」,《要解》蕅益大师讲的,「不论事持理持」,一定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我们用念佛的功夫,能够把无明烦恼、尘沙烦恼伏住,把见思烦恼断掉,这什么人?小乘阿罗汉,大乘十信菩萨里面的七信菩萨。见思烦恼断了就是不再执著,见思是执著,真正能随缘,没有自己的意见了,能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什么都好。为什么?他心里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他什么都没有,烦恼习气已经不能障碍他了,这叫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方便有余土,方便土里头有九品,或者我们用《观经》来讲,《观经》讲三品,有上中下三品,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中品下生的人是须陀洹初果,中品上生的人是阿罗汉四果,中品中生的人就是二果跟三果。或者说得更详细一点,中品上生辟支佛,中品中生的阿罗汉,大概三果、四果是阿罗汉,初果、二果是中品下生。如果是理一心,他就生实报土。我们一品的果都没有证得,这叫凡夫,凡夫往生是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凡夫。这是往生的品位。但是这些品位,包括上品上生,有修得的,有遇殊胜之缘顿超的,这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总在遇缘不同」。顿超不是偶然,是过去生中无量劫来他都有修行,他阿赖耶里面宿世修行的基础非常好,刹那之间把他宿世的善根引发出来,才能顿超,若不是过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缘不可能。临终顿超,五逆十恶顿超生到上上品往生,不能说没有,理上讲得通,事上是非常非常的稀少。

  底下一段讲理一心。「《弥陀疏钞》云:闻佛名号,不惟忆念,即念反观,体察究审,鞫其根源。体究之极,於自本心,忽然契合。以见谛故,名理一心也。」理一心,开悟了。闻佛名号,不只是忆佛念佛,在忆佛念佛当中他能修即念反观,观世音菩萨的修法,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在念佛里有禅有教,反观是禅。如果常读大乘,佛在大乘经里面讲心性这些开示,在念佛当中能够体究,体察、参究,不是研究,研究用心意识,参究是不用心意识。像宗门一样提起疑情,不要求答案,就是有问题不求答案。为什么?求答案你就用了第六意识,不求答案不用第六意识,时间久了豁然开悟。所谓是大疑有大悟、小疑有小悟,没有疑情不会开悟。你找答案就错了,不找答案,我有问题在,没有答案,才会豁然开悟,不一定在哪一句经文、不一定在哪一句佛号。鞫其根源,鞫跟审的意思是一样的,追究它的根源。

  体究之极,於自本心,忽然契合。这是什么?这就是开悟,如果跟自己自性不能相应,他就不会开悟。怎么体究之极就会忽然相应?因为自性里没有念头。自性是什么样子?清净平等觉这是自性。有没有自性清净觉这个名?没有,名是假名。所以念佛念到杂念没有了就是清净,念到分别没有了就是平等,念到迷惑破了就豁然觉悟,就这么个道理。所以我们有执著、有分别永远不开悟,这个要记住,分别执著要不放下,你搞经教搞一辈子,这就是我常讲的佛学,你所得到的是什么?叫佛学知识。佛学知识从哪里来的?是你的妄想分别执著里头现出来的,烦恼,他怎么会开悟!所以佛法讲参,大乘不管哪一宗,念佛也不例外,叫你参究,没有叫你研究。参究是什么?离心意识叫参究。离意,意是末那,末那是执著,就是不执著;第六意识是分别,不分别,不用第六意识,不分别、不执著;阿赖耶是妄想,阿赖耶是记忆,不需要想前想后,不需要妄想。心意识有,不用它,一心专注在佛号,对佛号有疑情不求解释,时间久了他自然得三昧,叫念佛三昧。三昧得到之后不要放弃,继续下去就会大彻大悟,这一悟,清净平等觉全现前了,这是理一心。见谛,谛是真理,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的人超越十法界,十法界没有了,就好像梦醒过来,醒过来境界是什么?是一真法界,你见到了,就是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现前了,这个境界现前就是你成佛了。天台大师讲的六即佛,你所成的这个佛叫分证即佛,你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没圆满。这个不圆满就是因为你还带著妄想的习气,也是大乘教里面常说的无始无明烦恼的习气,无始无明断了,为什么?不起心、不动念了,真断了。

  所以我们不要看不起老太婆,那个里头有没有念到理一心不乱的?不敢说没有,但是不多,会有,为什么?他们从事一心再向上提就是理一心,你看他好像是个很糊涂的人,什么都不知道,你问他什么他回答你都是阿弥陀佛,他没有第二念,功夫不得了!「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你不要看他愚,古大德常讲愚不可及,聪明智慧的人比不上他,他心里没有杂念、没有妄想,这种人在佛法里讲,这种人就是圣贤,不是凡人。凡人有妄想、有执著、有习气,圣人没有。我们学佛的目的就是想成佛、成菩萨、成圣、成贤,这些经文开示我们就特别注意。蕅益大师《要解》里讲得好,「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这话讲得好!这句佛号一定要念到心里开悟,见本性佛这一句的意思就是禅宗里面所说的明心见性,用念佛这个方法达到明心见性的结果,这就是理一心。「在一心中,理一心最为上也」,最可贵的是理一心。

  「又《弥陀疏钞》云:执持名号,一心向往,即事一心」,莲池大师讲得很简单、很容易懂,就是本经上所说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事一心。我只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个方向西方极乐世界,一个目标亲近阿弥陀佛,除这个之外其他的事情全部丢掉,与我不相干。你一心一意要想去作佛,你就用这个方法去修,你决定得生,你决定满愿。「执持名号,还归一心,即理一心」,这是真正肯定,一点怀疑都没有,阿弥陀佛就是我自性,阿弥陀佛就是我的本性,因为他至善,无量觉就是至善,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无量觉是本善,念念都回归到无量觉,念念回归到真心、回归到本善,这是理一心,他见性了。没有见性的时候,这个持叫事持,所以执持佛号有事有理,事持、理持都能够得事一心、得理一心,功夫浅深不相同。

  底下一段,「《那先经》云:诸善之中,独有一心,最为第一。一其心者,诸善随之」。这句话太好了!一切善中什么最善?一心最善,为什么?一心你见性了,你真心了,只要你得一心就开悟,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所以说一其心者,诸善随之,万善皆归,万善随之。你不会有一个恶念,你不会有个恶言,绝对没有恶的行为,纯净纯善,你跟大圣大贤、诸佛菩萨没有两样,你契入他的境界,契入境界就是证果。《弥陀疏钞》莲池大师说得好,「即此一心,全体是佛。又此一心,即定中之定故」,这是什么?自性本定,这个一心就是「菩萨念佛三昧故,即达摩直指之禅故」,这说什么?禅净是一。禅的终极目标是明心见性,净的终极目标也是明心见性,方法不相同,目的完全相同。但是执持名号比参禅容易多了、方便多了,方法之善巧无过於持名念佛,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你对於任何宗派你都尊重、你都供养,恭敬心就是供养,你决定不会分别、决定不会毁谤。有门户之见,对不同宗派、不同修学方法的人批评、毁谤,不要放在心上,为什么?他没有知识,他对於自己、对於别人一无所知,要原谅他。他为什么会这样?没人教他,如果有人教他,他通达明了,他会跟我一样。我们从哪里学来的?从善财童子那里学来的,知道无量法门都是世尊所传的,门门都是见性的方法,殊途同归,所以佛在《金刚经》上告诉我们,「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我们在《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看到了。过去还有些门户之见,这看到之后门户之见扫除了,对於任何一个法门我们自自然然谦恭有礼、欢喜赞叹,自己呢?自己还是老实念佛,为什么不学?我们不是那种根性,那个法门我修起来就有困难、就有障碍,念佛这个法门适合我的根性,我修这个法门没有障碍、没有困难,容易成就。

  「上所引证」,前面念老引用经疏来证明,「一念即一心。此之一念,盖指本觉灵知之自性,谓为一念」,这个一念就是自性觉,自性本觉,也是大乘经里面所说的一心。所以心,我们从体用上来讲,心是体,念是作用。一心一念完全是原味,没有丝毫的添加物在里头,一心一念就是本觉灵知、就是真如自性。这一念里头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二念,不起心、不动念。那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行吗?相应吗?行,能相应,这一句阿弥陀佛里头没有起心动念,这叫一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当然就没有分别执著。所以要晓得,没有执著是阿罗汉,没有分别是菩萨,没有起心动念是佛。佛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没起心动念,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确实没有起心动念,这就是本觉灵知,这是理念,这不是事念。

  「例如日本幸西氏云:一乘即弘愿,弘愿即佛智,佛智即一念。」佛智是什么?本觉灵知,惠能大师见性时候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这个意思。自性里头本来具足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所以称这个为无量寿佛,就这个意思,无量寿佛,无量寿就这么来的。所以无量寿是自己不是别人,无量寿就是自己的本觉灵知,它不生不灭,用梵语来讲就叫阿弥陀佛。我们在这个地方难得,我们认识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谁?就是自己的本觉灵知。世尊笼统的跟我们说了一句话,「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祖师、菩萨更亲切的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就是阿弥陀佛,那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是念自己,是自己的自性佛,是真佛不是假佛。这些年来我们提倡的《三时系念法事》在全世界都流行,这是一桩好事。《三时系念法事》是元朝中峰禅师他老人家所编的,里面的开示都是他老人家所说的。我觉得《法事》里最重要的两句话就是说「阿弥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弥陀佛;此方即净土,净土即此方」,这两句重要,说绝了,佛在大乘经里面所讲的经义,这两句话都包括了。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你看包不包括在里头;「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都在这里头。所以一乘就是弘愿,弘愿就是佛智,佛智就是一念,一念就是自性。

  「该氏并立一念之义,谓凡夫之信心如能与佛智一念相应,则往生事业自然成办,不须口口声声多称名号」。要不要天天用口里来念?这不需要。那不需要,黄念老临命终时为什么半年的时间一天十四万声佛号不断?这个我们要知道,绝对没有矛盾,而是什么?现前众生根性不同,这个地方讲的是理念,不是一般人能做到,这一句一句接著是事念,事念一般人可以做到。理念,你想想看,凡夫的信心能与佛智一念相应谁做得到?真能做到,确实不必把佛号挂在口上,这个人随时能往生。因为他的一念跟阿弥陀佛相应,就像今天热线电话一样,他一起心动念一句阿弥陀佛,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连起来,这一念想往生,佛就来接引。理念比事念功德大。但是理念难,我们这个心怎么会跟它相应?佛的智慧有根本智、有后得智,相应是跟根本智相应,根本智是什么?根本智就是一心,他是一心,我也是一心,一心跟一心相应,一心跟自性相应,佛跟自性相应,我也跟自性相应,是这么个道理,用真心不用妄心。凡夫念佛,不但六道,十法界的众生念佛统统用阿赖耶,阿赖耶是妄心不是真心,不是真心是属於事念不是理念。事念能不能念到理一心?也能,但是决定是先得事一心不乱再向上提升,没有得事一心不乱不可能得理一心。

  幸西氏所说的,「此与《报恩论》相似」,《报恩论》说,「禅宗破参,读教解悟,而专修净土,而能一念净信,与佛智相应,一念称佛,而得往生者也」。这几句话说得很清楚,《报恩论》上讲的,禅宗破参就是开悟,读教解悟,这个解悟是大开圆解,跟宗门的明心见性是同一个等级,他们回过头来专修净土,希望到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能够一念净信,与佛智相应,念一声佛号,所以一声、十声决定得生。这个我们相信不怀疑,理上讲得通,事上不是我们的境界。所以我们要往生,真的可以有把握往生,这不是假的,那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先修清净心。往生净土真正的条件,经里面讲得很多,叫「心净则佛土净」,要想得清净心一定要放下,万缘要放下,清净平等觉才能现前,这是真功夫。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知道万法皆空,《金刚经》说得好,《金刚经》在中国流行最广,不学佛的人都读。在中国古代读书人没有一个没念过《金刚经》,其他的经没有念过,《金刚经》、《般若心经》是肯定念过,老子《道德经》肯定念过,《庄子》虽然没有完全念完,内篇七篇也肯定念过,道家的代表。《金刚经》里头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教我们放下,不要去执著,尤其是情执。多少人念佛念得很好,最后不能往生,什么原因?情执没放下,这个例子很多。由此可知,情执是最难放下的。如果不能放下,会生生世世纠缠在一起,难分难解,六道轮回的真因。说得不好听一点,那就是无量劫中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情会变,爱会变成仇,欢喜会变成怨恨,这个东西麻烦大,要能保持不变那是多么高的道德,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保持不变那是圣贤,怎么可能世世代代都是圣贤,这个不容易。圣贤人一转世变成普通人了,就是他会退转,佛法里面证到小乘初果须陀洹才是位不退,那就是说他不会退转了,他能保持,那不是简单的事情。我们现在一般人做不到,别说普通人,真正修行人都做不到。

  须陀洹要放下五大类的见惑,你们试试看,第一个放下身见,不再执著身是我,这个事情容易吗?几个人能放下?我们不要去问别人问自己,真能放下吗?说得容易,做的太难了!起心动念还不都是为我?为我就是凡夫。真正把身见放下了,那个人是大公无私。所以我们想想真难。第二个边见,边见今天所讲的对立,能放下吗?能不跟人对立吗?能不跟事对立吗?能不跟一切万物对立吗?我、你、他就是对立。边见放下了,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小乘也不容易。第三个就是放下成见,成见是什么?是以自己为主的见解,我认为是对的、我认为是是的,主观观念。在佛法分因分果,因上的主观观念叫戒取见,果上的主观观念叫见取见,这两种都是成见。放下成见才能随缘、才有智慧,佛家讲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他没有成见。

  今天这个世界混乱的局面是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中国没有、外国也没有,现在这个社会动乱是全世界的。我这一次在澳洲,澳洲也是在政界里有相当地位的人来看我,问我两个问题。一个问题,今天这个社会有没有办法恢复到安定,这社会秩序?这是个大问题,外国人问的,我还是用外国人答覆他。我说英国汤恩比博士在七0年代,上一个世纪七0年代,曾经说过,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他说只有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大乘佛法也在中国,外国没有。我说这个问题我在伦敦大学、在剑桥大学讲过,能相信吗?孔孟学说是什么?如果提起孔孟学说大家都想到四书五经、十三经,能解决现在的问题吗?要找到孔孟学说的精髓。孔子一生主张是仁,孟子主张的义,所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仁义两个字代表孔孟。仁是什么?爱人,现在人不爱人了,仁是推己及人,想到自己就想到别人,想到别人就想到自己。不要单想自己,要把我跟人合起来想,仁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不喜欢的我不能加於人,要用这个方法,要学著爱人,不能恨人。孟曰取义,义是讲理,合情、合理、合法这叫义,你要统统兼顾到,只有理、只有法没有人情不行,那个法就变成很残酷,中国人的厚道,情理法统统兼顾到。

  《论语》有一句话,「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你用忠恕就能把今天社会摆平了。忠是什么?你用心没有偏心、没有邪心,不偏不邪叫忠,你用这种心。恕是什么?饶恕。今天全世界,东方失去了传统教育,外国失去了宗教教育,谁不造罪业?找不造罪业的,一个都找不到。那用什么方法?饶恕他,不要追究,无论他造什么样的错事都要原谅,为什么?没人教他。没有人教他,他做错事情你要惩罚他叫於心不忍,他受过圣贤教育犯过失应该惩罚,没有人教,所以不应该。你用这个方法,孔子所说的「成事不说」,已经造的事,不论善事,或特别是不善的事情,不再讲了、不提了;「遂事不谏」,看他做了坏事一定会做成功不要去劝他;「既往不咎」,过去造的就一笔勾消,不要放在心上,这叫什么?恕,忠恕,让大家心都定下来,一起来学传统文化、一起来学圣贤教育,这就好了。学完之后,他良心发现了,他就变成好人。所以必须从安定的社会当中来求转变、来把教育办好,所有的问题统统是教育出了问题,不是别的。我这个说法他们都同意。绝对不能用惩罚,绝对不能用报复。贪污现在全世界都有,他所贪得的就算是他的,别问,它从哪里来的别提了,这样的心量才能解决问题,让每一个人心里头安定,稳定当中来求改变。改变就是用教育,要提倡伦理、道德、因果、宗教教育,就能把问题解决。

  另外提了一个问题,很尖锐的问题,这我才知道,以前不晓得。西方人,而且是西方都是搞政治的,在政界有很高地位的,来问我,他说现在西方开始怀疑民主制度是不是最好的制度。我告诉他,制度不是最重要的,中国自古以来制度是看得很重,但是不是最重要。中国人讲法,法就是制度,国家的宪法,大法。法,治之端也,治国的根本,但是后头有一句话,人者法之源也,这句话重要。这个意思就是说,人要是好人,不好的制度他能做出好事;人要不是好人,再好的制度他干坏事。所以制度固然重要,人更重要,怎么样把人教好,这才是真正解决问题。我给他们做了一个建议,如果说是能够把古时候帝王政治跟现在民主政治优点结合起来,那就变成最好的制度,各有各的长处,也各有各的缺陷,这两个一结合就变成最好的制度,那就是还是办教育。民主是多党制度,这个好。

  过去帝王你看他培养接班人那个制度太好,如果今天政党能够运用帝王培养接班人那个方法,就变成最好的制度,所以政党在竞选的时候,不必去听某一个人,只要听某一个党。我这个党平常就在训练哪个做总统、哪个做总理、哪个做部长,我就在训练,古时候帝王培养太子就这样培养出来的。所以皇帝一过世,太子登基,顺理成章,一点都不乱,这个好。所以政党要把这套东西继承下来,吸收党员要像从前君主时代培养国家的公务人员,两个字,条件两个字,孝、廉。他孝顺父母他就能对国家尽忠,他廉洁就不贪污。你看从汉朝一直下来,这两千多年中国帝王选拔他的官员就这两个条件,孝、廉,叫举孝廉。如果政党吸收党员用这两个条件做第一个标准,吸收党员,不是孝顺父母、廉洁的不让他参加这个政党,这政党是最优秀的,这才能解决问题。我给他们的建议他们都很满意。所以古今中外要撷取人的长处,避免人的短处,你才能找到最好的方法,帮助社会安定、帮助世界和平、帮助地球化解灾难,真能做得到。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