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治地住 - (第十三集)
治地住  (第十三集)  2010/2/8  华严讲堂(节录自华严经12-17-2103a集)  档名:29-175-001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方广佛华严经.十住品第十五》,「第二治地住」,「胜进」最后的一段经文,我们念一念:

  【何以故。欲令菩萨於诸众生增长大悲。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我们在「胜进」这一段经文里面,学到「诵习多闻,虚闲寂静,近善知识」,又学到「了达於义,如法修行,远离愚迷,安住不动」。我们读了这些经文,在现前生活环境当中,我们感触非常之深,尤其是诵习多闻、了达於义。菩萨在此地给我们一个最好的提示,教导我们要怎样的修学才能够契入境界,也就是说让我们在现前生活当中得到受用。最后这一段,『何以故』,为什么,这句话用现在的话讲,为什么。为什么菩萨在此地要教我们如是的修学?下面说出来,『欲令菩萨於诸众生增长大悲』,这是第一个意思,利他。第二自利,『有所闻法,即自开解』,听了之后就能够悟入,用不著别人来教导,自己就能悟入。从这个地方去看,菩萨的定功有多深,为什么?开悟时要靠定功,没有定功就不能开悟。定功愈深,悟得也深,悟得也广。初住菩萨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我们通常称他这种悟叫大彻大悟,那不是普通的悟,为什么?他已经把起心动念放下了。大乘教里面我们学得很多,纵然记性不好,也都能记住,为什么?他不断在重复,这就是诵习多闻,不断在重复。我学东西,实在讲不是上上根人,我很坦白的跟大家做报告,我是中下根性的人,所以薰习遍数不多就记不住。因此我自己的标准,每学一样东西,我会学三十遍,我才能把重要的部分能够记住。

  前面这一句非常重要,为什么?它是个动力,真正学佛,已经把名闻利养都放下了。世间人,可以说六道里面的人,无论从事哪个行业,他都会非常认真努力去做,为什么?有名利在里头,他能够得到名利,所以他很认真负责去做。没有名利的人,如何能够精进不懈?那就靠他的慈悲心,就是这里讲的「於诸众生增长大悲」。这些众生是十法界的众生,特别指的是六道众生。六道众生太苦了,尤其是我们这一生所遭遇的,虽然科技日新月异,可是道德沦丧了。科学家、世界上许多国家政府,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有很多很多的危机。我们刚刚过去的,实际上不能算过去,金融危机,我们看到许多报导。昨天我看到一个很惊人的消息,是同学们从网路传给我的,这是科学家的报告,说地球上的耕地,就是农耕的地,六十年之后会消失殆尽。这个消息太可怕了,六十年很快,我二十三岁到台湾,六十一年了。地球上没有可以耕种的土地,这问题怎么办?我们人吃什么?这是说明什么?非常严重的粮食危机,淡水的危机、能源的危机,许多我们都想不到的,现在都变成危机了。我们听到这些报告,我今年八十四岁了,不可能再活六十年,不可能。我自己常常想,我再能活十年就很了不起,中国古人过八十岁叫风烛残年,也就是自己一定要知道随时会走。我们想到是这后人怎么办?现在这个世界年轻人、儿童怎么办?我们看到这个现象,有没有慈悲心?有,慈悲心是有,没有尽心尽力的去帮助他们,那就是大悲心还不够。所以菩萨劝学十法的目的,是希望我们於诸众生增长大悲心,悲是怜悯众生。这个问题非常严重,而且非常迫切就在我们面前。

  我们从古圣先贤教诲里面,学得一些智慧,学得一些德行。昨天我们整整用两个小时就学两句话,「了达於义,如法修行」,了是明了,达是通达,义是义理,在佛法里面讲,宇宙万法的性相、理事、因果,总的说总不外乎这些。我们对这些表达得不够,为什么不够?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我们有两种障碍,第一种烦恼障,烦恼障障碍我们出不了六道轮回,这个事实我们在前面做过很多次报告。烦恼严重的人念佛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的条件,至少是伏烦恼,你能够把烦恼伏住。这要求不高,没有要求你断烦恼,要求你伏住,它不起作用,经典上叫不起现行;就是我们讲,烦恼是有,不起作用。这个条件才能够带业往生,我们学佛才真正能算是有结果。烦恼的根是什么?根不好断,根是什么?与生俱来的贪瞋痴慢疑,佛给我们讲的这五种根本烦恼,这是根。根要是有,遇到缘它就起现行,它就发作,贪瞋痴慢疑就发作。缘有内有外,内的缘是什么?怨、恨、恼、怒、烦,这五个字,这是里面的缘,不是外头的。外面是什么?外面是五欲六尘的诱惑,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法,它在那里勾引。佛在经教里常常告诉我们,所以佛法讲缘生,它不讲因,为什么?因已经有了,没有办法改变,但是缘可以改变,你能控制。我们把缘控制好,虽有因也没有关系,我们这一生当中,从净土法门还是一样有非常殊胜的成就,那就是要克服怨恨恼怒烦。像刘善人讲病,再也不怨恨别人,无论是别人怎么样的伤害我、毁谤我、侮辱我、陷害我,都没有一点怨恨。为什么?学佛的人会反求诸己,他为什么不怨恨那个人,会怨恨我?我今生没有得罪他,我有过去世,过去生中也许得罪他,跟他有了过节。那今天他对我种种的这个行为,这是应该的,一报还一报,我的帐清了,欢欢喜喜,还感谢他,我们这个冤结解开了。解结不能要求对方,要求对方,这个结是永远解不开的,要求自己,所以小乘须陀洹、菩萨在初信位就做这个功夫了。《华严经》初信位的菩萨,第一个把我见淡化了,就是执著这个身是我,为什么?这才真正叫烦恼的根本,根本的根本,因为有我,跟著我起来的有三毒。

  我们学教学了这么多年,佛在经上讲得很透彻,我从哪里来的?我是从一念不觉,这个与别人不相干,是我自己起的念头,起了个念头。这个念头才起,就把自性(自己的本性)变成阿赖耶。阿赖耶是什么?阿赖耶是带了迷惑的自性,自性是真心,阿赖耶叫妄心。这一迷之后,真心不当家了。真心里面,佛在《华严》上讲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那是真心,你跟诸佛如来智慧是平等的、德行是平等的、相好是平等的,丝毫没有差别,真的是万德万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那是你的本来面目。现在本来面目失掉了,这个不是真失掉,迷失,也就是说,它并没有失,但是现在因为你烦恼当家,妄心当家,妄心做主,它不做主,它不起作用了,是在这么一个状况之下,这与别人不相干。变成阿赖耶,阿赖耶起作用,这是三细相,第一个是业相,业相用我们现在科学的术语说,波动,波动的现象。要知道,真心不动,妄心它才动,频率非常之高,弥勒菩萨跟我们讲的,那就是妄心。它的频率高到什么程度?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也就是说在一秒钟它振动的频率是一千二百八十兆次,这么快,这样的微细,这是业相。现在科学里面讲,这是能量。这一动,两种现象出现,第一个就是我出现了,我是正报,我出现了。我是什么?转相,转变了,我们就错误了,把我们的念头当作是自己,这念头不是自己,把它当作自己,就是把阿赖耶的业相当作自己,错了。那就变成什么?变成末那。末那,佛给我们讲,四大烦恼常相随,一迷就有这四种现象出来了。第一个是我,执著,执著阿赖耶的业相是我,执著这个东西;同时产生我爱,我爱是贪;我痴,愚痴;我慢,慢就是傲慢、就是瞋恚,所以贪瞋痴是第七意识,第七识,只要有它就有贪瞋痴,所以我说这是因。

  佛跟我们讲根本烦恼,他讲了五个,贪、瞋、痴、慢、疑。疑是什么?对圣教的怀疑,对佛菩萨的教诲怀疑,对圣贤教诲怀疑,因为怀疑,你就学不到东西。印光大师说得好,学东西你所得到的,是怎么得到的?从诚敬心得到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也就是说,圣贤教诲你能够得一分利益。真的『不由他教』,是自性!诚敬是性德,有一分,你就能开解一分;有两分,你就能开解两分;有十分,你就能开解十分。印祖在《文钞》里头,这个话讲得太多了,常常劝导学人,这是真的。我们如果对老师怀疑,老师再高明也没有办法教你,为什么?你排斥,你不能接受。所以佛法里头讲缘分是讲根熟众生,某人他根熟了,什么叫熟了?他不怀疑就熟了,他能接受,你教他一分,他就接受一分;教他两分,他就接受两分。怎么知道他接受?如法修行就接受了。他学了没做到,能解不能行,那是什么?那是他没有真正理解。这个话是早年章嘉大师告诉我的,他给我说,佛法是知难行易。这是个哲学上的问题,不是知易行难,佛法是知难行易,你真知道了,做太容易了。所以到以后我们接受老师这种教诲,以后我们读《坛经》,看到惠能大师二十四岁听五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豁然开悟了。五祖给他讲《金刚经》大意,我们估计时间不会超过两个小时,你看看两个小时之前凡夫,两个小时之后他成佛了。凡夫成佛在一念之间,念头转过来他就是佛,不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你放不下,转不过来。你看经上给我们讲的,你放下执著,你就证阿罗汉果。

  阿罗汉是什么?阿罗汉是正觉。佛法修行的果德,名词术语里只有一句话,「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句话可以翻成中文,为什么不翻?叫尊重不翻,因为它是学佛的终极目标,你学佛为什么?就为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它这里面自然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正觉,第二个阶段正等正觉,最后这个阶段是无上正等正觉。你看一句话,无上正等正觉,里头有正觉、有正等正觉、有无上,有三个层次。这就是三个不同的地位,无上正等正觉是佛陀,正等正觉是菩萨,正觉是阿罗汉,所以菩萨、阿罗汉是佛教里学位的名称。他是怎么样拿到这个学位的?他得到正觉了。什么是正觉?执著没有了、放下了,大乘教里面常讲,见思烦恼断了,见思烦恼就是执著。见的烦恼就是你见解的错误,第一个是身见,你把身当作我,身不是我,你把它当作我。第二个是边见,边见就是对立,跟人对立、跟事对立、跟一切万物对立,现在科学家讲的相对论就是对立,这边见。第三个叫见取见,第四个叫戒取见,这两个我们中国人称它为成见。我们常讲某人成见很深,就是他很执著,他认为他的见解是正确的,别人是错误的,这两个成见。成见怎么会两个?一个是在因上,一个是在果上,见取见是在果上的成见,戒取见是因上的成见。不属於上面四种的所有一切错误的见解,统统叫邪见。归纳五大类,这五大类统统断尽,你全放下、没有了,你证小乘初果,大乘《华严经》里面初信位菩萨,你是真佛弟子了。十信是《华严经》的小学,一年级、二年级到十年级,你现在上了一年级,你是真佛弟子。真佛弟子,我们世间人对他很尊重,尊他为圣人,小圣,小小圣人,他不是凡夫了,初信菩萨,小乘是须陀洹。他再把思惑断掉,就是他错误的思想,错误的思想是什么?贪瞋痴慢疑,把这五种断掉,他就是正觉。

  我们这个世间人不能说没觉悟、不能说没智慧,但是佛法里很有趣味,他有智慧、他有觉悟,但是不称他为正。标准是什么?标准是你还有烦恼在,你就不正,烦恼断了,那叫正,正知正见,这才叫正。我们三皈依里皈依法,法就是正知正见,这个才叫如法修行。你看看佛教给我们的,讲得容易,真正觉悟之后,他马上就放下,他一放下就证果,立刻就升级,他不是凡人了。再能够进一步放下分别,不但不执著,分别心不起了,那他升级了,他升到正等正觉,他不叫阿罗汉,他叫菩萨。如果再把起心动念放下,他又升了,他叫无上正等正觉,加上无上,他成佛了,他叫佛陀,他不叫菩萨。什么样的人到达这个境界?在《华严经》里,诸位要知道,初住以上统统是这个境界。其实《华严》是平等真法界,平等里面为什么又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四十二个阶级?有阶级就不平等,平等就没有阶级。对的,佛给你讲平等是给你讲真话,它真没有阶级。给你讲四十二个阶级是方便说,不是真的,是方便说。为什么说有四十二个阶级?他那个起心动念的习气有,是不起心、不动念了,起心动念叫无明烦恼,无明真的断了,无明烦恼的习气在。从习气浓淡、浅深说出四十二个等级,是这么一回事情。它是不是真有等级?没有,你要说真有等级,错了。什么地方真有等级?十法界里面真有等级,六道里头的等级是非常严格、非常明显。十法界里头有,这还真有等级,因为他有分别。一真法界实报庄严土里头没有,这个我们一定要知道。

  所以成佛在哪里?放下。为什么放不下?没看破。了达於义是看破,如法修行是放下。所以看破难,为什么放不下?没看破,看破之后放下很容易。放下,这个境界才真正往上提升。没有放下,没有放下你学得再多、学得再好,讲得天花乱坠,著作等身,在佛法里面讲什么?有名无实,叫什么?叫名字菩萨,有名无实,你没做到。真正在做,但是不及格,没有到达阿罗汉这个等级,没有取得正觉,但是确实你走的是正确的方向,你是向著正确的目标,你也很努力、很用功在精进,这个天台大师称为观行即。观行是你确实在修观,在学习看破,在学习放下。放下一分,就有一分的效果;放下两分,就有两分的利益,一点都不错。学佛,见思烦恼一丝毫不能放下的,这就是名字位中,古大德常讲的名字位中,你没有从名字提升到真干。我在这么多年,我自己也是在学。实在讲,我遇到的的确是真善知识、真的好老师,方东美先生、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居士,真善知识。尤其是章嘉大师,第一天见面就把这个秘诀传授给我,「看破,放下」,就传给我。我做不到,做不到但是在做,一点一点的放,点点滴滴的放。效果呢?效果是身体健康,很少生病,寿命延长,在生活上比较有一点福报,命里头是一点福报都没有。这是什么?这是观行即里头的小成就,不是大成就。观行即里面最大的成就,给诸位说,是念佛自在往生,念佛功夫成就了,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想多住几年不碍事,是观行即里面功夫上乘的。我们自己知道自己业障重,要想在这一生当中悟入是难,只有求生净土,这个自己能有一点把握。修其他法门真的要断烦恼,不要说思惑,见惑都断不了。见惑断了,才是须陀洹、才是《华严经》初信位的菩萨。

  我在这么多年当中常常劝导大家,实际上是劝导自己,我常说的,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放下贪瞋痴慢,我讲了几十年,我自己也真干,有没有做到?做得不够好。就是完全做到了,有没有入门?没有。我都讲真话,我讲的这十六个字你统统做到,你是到须陀洹的门口,没进去,你到门口了。初信位的菩萨,你也是到门口,你还没有跨进去一步。那一步要什么条件?那一步就是要佛法的条件,不是我说的了,要用佛经的条件,也就是五种见惑你要放下,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一放下,你就进去了。所以我说的十六个字是学前的功夫,你有这个条件,你就很容易进门,句句都是真话。所以《华严经》上法身菩萨的境界,对我们依旧是增长大悲,没有把我们初学忘记。我们初学学《华严》,阿赖耶识种《华严》的种子,这个意义很深。《华严经》不是一般初学人能学的,你能够来听,听得还津津有味,听得欲罢不能,说明什么?你过去生中,绝对不是一世、二世,三世、五世学过《华严经》,总是有十次以上,你阿赖耶有这个善根,今天一接触,他就生欢喜,这么个道理。

  我们为什么不能一下放下,不能像能大师一样一下就能够悟入?我们功夫不够。惠能大师那个成就不是一生一世的,无量劫来生生世世,他成就了,他来示现给我们看,像释迦如来一样。所以增长大慈悲心,这是一切诸佛如来对於小行菩萨念念不忘。《金刚经》上说,佛嘱咐这些大菩萨,时时刻刻护念这些小菩萨,要照顾这些小菩萨,帮助他们增长大悲心,菩提心才能发得出来,也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学佛的人都会念,自己想一想,认真反省,做到没有?没做到。这个众生我喜欢他,我度他、帮助他;那个众生我讨厌他,不但不度他,我还得障碍他,这就错了。我们发的这个慈悲心是什么慈悲?叫「爱缘慈悲」,不出六道,心不平等,心不清净。佛给我们讲慈悲心四种,你是第一种爱缘慈悲。这是一切众生都有的,他对他的子女爱护,子女对父母爱护,这是爱缘慈悲。升一级叫「众生缘慈悲」,这个心量大了,这个平等了,像《弟子规》上讲的,「凡是人,皆须爱」,我们今天讲大爱,这个扩大了,众生缘慈悲。菩萨的慈悲心比这个高,菩萨叫「法缘慈悲」。菩萨的慈悲心跟佛差不多,但是用心不一样,佛是「无缘慈悲」,没有条件的。菩萨也几乎是没有条件,他为什么会没有条件?因为他知道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的,这就是法。知道这个事实真相,就是我们前面学过的,贤首国师的《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从这个里面我们真的明白、真的觉悟了,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跟我是一体。根据这个发的平等大慈悲心,这还是有条件的。到如来果地上,再没有条件了,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个只有大乘教里头有。所以小乘是法缘慈,大乘教里面有权有实,权教是法缘慈悲,实教那是讲开悟以上的,就是初住以上的,这是无缘慈悲。初住以上就是真佛,不是假佛了。江味农居士注解《金刚经讲义》,《金刚经讲义》里面讲的诸佛如来,江居士统统都指《华严经》上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的注子是这么解释诸佛。

  所以帮助一切众生增长慈悲心非常重要。特别在我们现前的社会,我们现前社会缺少什么?诸位细细想想,缺少什么?用一个字回答,就是「爱」。缺乏到什么程度?缺乏到一切众生不知道自爱。对自己都不爱,他怎么会爱别人?你说这个问题多严重。如果真正爱自己的人,爱自己的什么?爱自己的本性本善,爱自己的性德,什么是性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是性德。这不是别人教的,这是自性里头本来有的,能不爱吗?所以真正自爱的人,他才会真的爱人,不自爱,要是说爱人,那个靠不住,他会变化。这个变化的例子太多了,我看到同学提供给我的网路的信息,是讲最近香港的信息,香港年轻人结婚这是爱,结婚之后离婚的比率是一半,不久就离婚,你看那个爱是假的不是真的,变了。为什么?那是什么?那是情绪,他哪里懂得爱?真正的仁爱是性德,见性他才有。没见性呢?见性的这些善知识教导他,他也能够把性德发扬光大,逐渐逐渐的就把自己的性德引发出来,这叫功德。也就是用善的、用性德,用佛菩萨的性德,用圣贤人的性德,来薰修自己,假以时间,长时的薰修,把自己的性德薰出来。自己性德薰出来,你就成圣成贤,你就成佛成菩萨,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薰习比什么都重要,得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希望我们要重视这个教诲。

  中国古圣先贤教导我们「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你读这一本书,你把这本书念上一千遍,一千遍念完之后,就像经上讲的,「即自开解,不由他教」,那个意思你全都明白了,那是什么?开悟了。这一悟,给诸位说,一切都悟了,你六根就放光。放光是什么?充满了智慧,你一看就明白,一听就明白,一接触就全通达了,这叫开悟。没开悟的时候生烦恼,开悟的时候生智慧。所以末后这一段经文,把菩萨修学的目标、目的说出来了。我们明了之后要珍惜,要认真努力去学习。「第二治地住」就是怎样把我们心地治好,这一篇东西非常重要,有了好心地才能如法修行。这一段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