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地住 (第十二集) 2010/2/7 华严讲堂(节录自华严经12-17-2102集) 档名:29-175-001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方广佛华严经.十住品第十五》,第二治地住,经文最后这一段,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法。何者为十。所谓诵习多闻。虚闲寂静。近善知识。发言和悦。语必知时。心无怯怖。了达於义。如法修行。远离愚迷。安住不动。】
我们念到此地。这几句在前面我们一起学习过,末后这个四句义理深广无尽,就是『了达於义,如法修行,远离愚迷,安住不动』这个四句。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个动乱不安、灾难频繁、无所适从的大环境之下,用一句浅显的话来说,就是没有安全感,无论是物质生活或者是精神生活,这是人生最痛苦的一桩事情。这四句十六个字确实是一服清凉剂,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达佛法,就是对於佛法要通达、要明了,佛是什么?法是什么?佛法是什么?这三个问题。「佛」是佛陀,是古印度的梵语音译,它的意思是智慧、是觉悟,在中国找不到适当的词汇来翻译,所以就用音译,然后再加以解释。为什么不用智慧跟觉悟来翻译?这个名词的意思,跟智慧、跟觉悟是接近,但是还不是它的本义。本义是什么?本义是圆满的智慧、决定正确的觉悟,要这么翻才行,这就在中国找不到这个词汇。他不是一般的智慧,他是圆满的智慧,也就是真正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觉悟,我们讲大彻大悟,称为大觉世尊,不是一般的觉悟,这是佛的意思。法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法」是指宇宙之间一切理、事、性、相、因、果。大,那是遍法界虚空界,我们今天讲的宇宙。宇宙分开来讲,现在科学里面所讲的时间跟空间,时空里面所包含的一切,一样都不漏,用一个总代名词来称呼它,叫法,是这么个意思。
「佛法」合起来讲,就是时空里面所有一切法,它的理体、它的现相、它的作用、它的因果,你有智慧全部都能够觉了,没有一样你不明了,没有一样你不通达,是这个意思,这叫佛法。佛法哪里是迷信?称它作宗教,用中国文字来解释,行!讲得通。教是什么?教是教育、是教学、是教化。宗是什么?中国这个宗有三个含义,第一个是重要的,称之为宗,第二个意思是主要的,第三个意思是被尊崇的。宗教合起来这个意思,中国文字的意思,是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学、尊崇的教化,这是按照中国文字的意思来讲,讲得通,这个里面也没有丝毫迷信的色彩在里头。所以古老的外国东西传到中国来,被翻译成为宗教,那真正是有大学问的人,用这个名词来翻译。古时候人一看到这两个字他就明了,现代人,我们一般讲国文程度一落千丈,不要说跟古人比,跟六十年前的人比,比不上。
这六十年来,对传统的东西丢失得太多了,这是我们现在迷失了方向、迷失了道路的第一个因素。佛门有一句话说「回头是岸」,这句话的意思好。我们今天遇到困难,遇到非同小可的困难,从个人来讲,我活在这个世间是为什么?我活在世间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我们细心去思惟,一片茫然。说为财富、为名利,我们是为这个来的吗?这是我们来到世间真正的价值观吗?如果这是真正的价值观,那么我们活在世间是为斗争而来的,是为战争而来的,死路一条。何必到这个世间来?在中国古时候,一个人生到这个世间来,他的方向、目标、价值是非常明显,为什么?祖祖相传。来到这个世间为什么?为我的家庭。你要认真努力好好的学习,为什么?为荣宗耀祖,光大门楣。这个思想传了几千年,现在这个思想没有了,家没有了。
从前的家是大家庭,国跟家是决定分不开的。诸位要晓得,古时候的国,实际上就是一个部落,所谓百里侯,小国。它的疆域,也就是它国土的面积,一百里,大国了,在春秋战国的时候算大国了。小国是三十里、五十里,不就是现在的一个乡镇吗?乡长就是侯王,他就是一个小国的国君。周朝,历史上记载的,周朝的时候有多少诸侯?八百诸侯,就是有八百个小国。这个小国实在讲就是几个家合起来的,这就是个国。所以中国人把国家合在一起,关系太密切了,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平,天下平是天下太平。要想世界和谐,社会安定,要怎么做?要从修身做起,身修,家齐了,国治就是今天讲的社会安定了,世界和谐。古圣先贤提出这种理念,用教育的手段来提醒,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几千年来长治久安,历史是我们的见证。到我们这一代,不再重视国文,不再重视历史、地理。古人读书是两个必修的科目,一个是经,一个是史,经是学问,史是经验。老祖宗一代一代的传递下来,把他们的智慧传递下来,写在经书上,把他们的经验记录在史书上,使后人有所取法,有智慧、有经验,遇到事情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都是在此地讲的「了达於义,如法修行」。
古时候,国家、社会能取得长治久安,世界能维护到稳定和平,取得这种成果最重要的手段是什么?是教育。所以「学记」这篇文章,前人,我不说古人,是我的老师这一代,方老师、李老师,他们告诉我,那篇文章是中国教育哲学,也就是中国几千年来教学的总原则、总纲领。「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是总的理念,永恒不变的理念。建国,用现在话说,建立一个政权,君民是领导全国的人民,什么最重要?教学为先,把教育摆在第一。教育里面决定离不开宗教教育,我们看中国历代帝王,哪一个不是虔诚的宗教徒?宗教,中国的宗教跟外国宗教不一样,诸位细心去研究就晓得。为什么?中国宗教的底蕴、基础是高等哲学,儒释道都是。我接触宗教因缘非常殊胜,在当时在台湾大哲学家方东美先生,我跟他学哲学,他给我讲哲学概论,最后一个单元是佛经哲学,讲到这个地方就圆满了。告诉我,「释迦牟尼佛是大哲学家」,他用这个眼光来看,「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这是他告诉我的,「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这样被方老师引导入佛门的。原本年轻的时候不相信,跟一般知识分子对佛教的看法是完全相同的,从此之后那就不一样了。我跟著方老师走,常常亲近方老师,才知道、明白了宗教两个字的含义,我们可以说是它的本意,原本的意思,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学、尊崇的教化,这是中国宗教两个字原本的意思。
所以这个教育在古时候谁抓?皇上抓,这个教育不是别人管,皇上亲自管。对於国家全民教育是推动儒家教育,孔孟教育,这在历史上我们能看到。汉武帝的时候,那个时候政权建立还不久,武帝是个很聪明的人,想到用什么方法能够达到全国人民的见和同解,用现在话就是建立共识,用什么方法来建立共识。所以他就询问当时的一些专家学者,因为在秦汉那个时候,诸子百家,真正是言论自由,各有各的,各种不同的学说统统都出炉。所以武帝在当中如何来选择,诸子百家里头选择哪一家做我们全民共识。董仲舒先生这是大儒,他向汉武帝推荐孔孟学说。要知道,在这之前,孔孟跟诸子百家的地位是平等的,一点特殊都没有。汉武帝接受了,就决定用孔孟学说做为国家教育的根本,孔孟的地位立刻就提升,世世代代没有改变,禁得起考验。
孔孟学说的根源从哪里来的?我们读《论语》就知道,孔子是圣人,圣人不会妄语,他讲的话是真话,我们要相信。他跟我们说,他所学的、他所修的、他所教的、他所传的不是自己的,都是古圣先贤的。这句话我们能相信,为什么?你看后人尊称他为「大成至圣先师」,他是集大成的,也就是把中国千万年来古圣先贤的教诲把它编辑成书。在从前没有书,他把它搜集起来用文字记载编成书,流传下来。在从前是口传的,这个历史要知道。所以他自己告诉别人,告诉后人,「述而不作」,述就是继承前人的教训,他自己没有创作、没有发明,没有新东西,全是古人的东西。又跟我们说,说出他求学的态度,「信而好古」,他对古圣先贤的东西他相信,他没有怀疑,喜欢跟古时候的圣贤学习,这是他的态度。没有创作、没有发明,为什么?创作、发明谈何容易!什么人有创作、有发明?圣人,他可以,为什么?他有智慧、他有学问、他有能力,能教人。我们自己智慧、德行达不到那个程度,我们要是搞创作发明,那不就害人!他们所说出来、所做出来的是真理。我们对这个要认知,我们也应该要学孔夫子这种心态,这种做学问、养道德、修学问的原则。
在佛法里头,释迦如来也如此。释迦是他宗族的名称,释迦族,这个名称也是梵文音译过来的,翻成中国意思是能仁,他能够以仁慈待人。这个意思就是他这一族的人真的都是好人,人人都有爱心,对一切众生都能够慈悲,这一族。如来这是佛教的专有名词,说「今佛如古佛之再来」,称为如来。《金刚经》上还有个解释,解释得好,意思更深,「如来者,诸法如义」,这是从理上讲的。如来者,今佛如古佛之再来,是从事上讲的,都讲得好。诸法如义,这个不得了!诸法是从相上说的,义是从理上讲的,一切诸法,相有差别,理没有差别,如义就是这个意思;相有差别,理没有差别、性没有差别。所以佛法把整个宇宙归纳成六个字,性相,性是能生、能现、能变,相是所生、所现、所变,性相不二,性相一如,如义是这个意思。然后引申下来,理事一如,因果一如,这是解释诸法如义。德行、学问达到这个境界,称他叫佛,印度人称佛,佛就是觉悟的人,他对於性相、理事、因果完全觉悟,完全通达明了,也就是了达於义的这个人,就称他作佛。我们中国称为圣人,圣也有了达於义这个意思在,对於一切万法通达明了称之为圣,中国人称之为圣,印度人称之为佛,所以一个意思。佛就是我们中国人称的圣人,菩萨就是我们中国人称的贤人,阿罗汉也是贤人,如法修行的人我们称他为君子。遵守圣贤教诲,真正修行,行是行为,行为包括什么?包括我们的思想,我们对问题看错了、想错了,於是怎么样?我们讲错了、做错了,这是错误的行为,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叫修行。依什么修正?依古圣先贤的教诲。
在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诲很简单,诸位要晓得,不简单就不能传下来,为什么?要人人很容易记住,没记错,这才能传得下去,因为它没有文字,没有东西记载。中国古圣先贤只讲一个字,大家好记,这一个字是什么?孝。所以,中国的文化用一个字来代表,它是孝文化。从孝里面衍生出四个大纲,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你看好记,你才能传下去,世世代代传下去。五伦里头,五句话,二十个字,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千万年来教什么?就教这个。教什么?根,中国教育的根就是个「爱」字。父子有亲,那是根,那个亲是亲爱。父子的亲爱不是人教的,天性,这是自性,自性本来就有爱,是真爱,不是假爱,没有条件的爱,决定没有分别执著。我常常教同学们,我教他细心去观看,看什么?看婴儿,大概三、四个月的婴儿,你看他对父母那个爱,你看他的眼神,看他的面孔、表情,看他的动态,你细心观察,谁教他的?没人教他,天性。再看父母对他的爱,这是父子有亲。中国教育的根就是这个字,父子有亲这个亲爱。教育第一个目的,就是希望这种亲爱一生保持不变,那叫孝道。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他懂得,父母也懂得,小孩子将来都懂得,一生不会改变,这是教育第一个目标。
第二个目标,把这个爱发扬光大,用这种性德的爱,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平等的爱、真诚的爱,爱你的兄弟姐妹、爱你的家族。你上面还有祖父、祖母,还有伯伯、叔叔,爱你的家族。再扩大,爱邻里乡党,你的邻居、你的乡里;再扩大,爱社会、爱国家、爱民族,到最后,「凡是人,皆须爱」,这是中国教育,中国人教了千万年。到现在我们疏忽掉了,我们把它丢掉,所以天下大乱,遇到许许多多麻烦,这些麻烦的总根源就是出在把这种教学丢掉了。解决今天社会所有一切问题,从个人冲突到国家与国家的冲突,只要把这个教育找回来,问题解决了。要相信「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要把教学摆在第一位,其他都是小事,教学是大事。教学,今天讲的素质教育,人的素质教育好了,没有一样不好。制度不重要,人有好素质,不好的制度也能做好事,素质教育没有,再好的制度他也会做坏事,你说这种教育多重要。这都是了达於义,如法修行。
伦理是讲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的核心,怎么样把人联系成为一体,那就是一个爱。宗教里面以这个为核心,宗教教育。佛教是什么?古大德用两句话跟我们解答,真简单,「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佛教就是这个。佛教的本是慈悲,佛门,佛教的门,就是门径,是方便。什么叫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最适当的方法、最巧妙的方法,佛家有一句叫善巧方便。所以方法不是一定的,方法是活活泼泼的,这叫方便。本是一个,永恒不变,是慈悲。慈悲的应用,用在家庭、用在生活、用在处事待人接物,那是善巧方便,千变万化。把你的慈悲用出来,演出来,表演出来,这个重要,这个人叫真正学佛。所以在伦理,佛法的伦理比我们中国老祖宗伦理讲得圆满。中国老祖宗只讲到「凡是人,皆须爱」,父子的亲爱推到外面就是「凡是人,皆须爱」,不分国家、不分族群、不分文化,也不分信仰,只要是人,我们就得爱他。可是佛法推得更广,佛法推到什么?不仅是人,所有一切动物,这个范围大了。不但是所有的动物你要爱,所有一切植物,树木花草,最后再推到什么?山河大地。再往上推,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那就是整个宇宙,一个都不漏,它的慈悲要推到那里。这是佛教的伦理,比我们中国伦理讲得圆满,真的是讲到究竟处了。讲到最后,我们中国人也了不起,我们也不能不佩服,我们老祖宗讲到人性本善,这了不起。所以为什么要爱一切众生,凡是人皆须爱?因为一切人的本性是善的。
在佛法里面讲,比我们范围讲得大,佛法讲的是一切众生皆有法性。一切众生,我们要了解众生这两个字的本义,众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就叫众生。这个意思广了,我们人是众缘和合的,四大五蕴和合成这个身体,众缘和合的;树木花草也是众缘和合的,我们这个桌椅板凳还是众缘和合的,我们居住的房屋也是众缘和合的,乃至於自然现象,哪一样不是众缘和合的?所以众缘和合这个意思就太广了,没有边际。佛法里面的慈悲要推广到一切众缘和合的,就是万事万物统统要慈爱、要慈悲。「仁民爱物」这是我们老祖宗讲的话,物的范围就大了,把十法界依正庄严全部包括。所以佛法里面讲,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是一个性体。贤首国师《妄尽还源观》里面第一条就讲这个,「自性清净圆明体」。这句话要用哲学的名词来讲,就是宇宙万有的本体,是什么?是自性清净圆明体。圆是圆满,一样不缺,明是智慧,也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就说得更清楚了。如来就是自性,自性里面有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才艺、圆满的相好,没有一样欠缺,一切众生个个具足。众生,一粒小沙子,一粒微尘,它也是众生,它是众缘和合的。
佛法讲基本的物质,它的名词叫微尘,现代哲学里称之为基本粒子。要知道,比原子、电子还要小,基本粒子夸克,它还是众缘和合。怎么知道众缘和合?佛提出来,它有四样东西和合,小得不能再小,用高倍显微镜里面看到它。看到它,它是个物质现象,它被你看见了,那叫什么?那叫地大,称物质称它为地;它一定带有阴电、带有阳电,带阴电佛教称它为水大,带阳电称它为火大;它是动的,它不是静止的,它的速度很快,会动的,动就叫风大。所以叫四大,地、水、火、风,它是四大和合,你看不是众缘和合的吗?除了这四大,这个四大众缘和合是讲物质现象,它里头还有精神现象,精神现象是见闻觉知,见闻觉知在哪里?在物质里头,物质跟精神是永远不能分开。
这桩事情被日本江本博士用科学的方法证明了,他用水做实验。我们知道水是矿物、是物质,通过他的实验发现水有见闻觉知、有受想行识,它会看、会听,懂得人的意思。这说明宇宙万物的真相,这叫什么?了达於义。佛菩萨不用现代这些科学仪器,他了达比我们还要清楚,这什么原因?不需要借外面的,完全用内功,用禅定、用清净心。甚深禅定,心清净到一定的程度,它就会起感应作用。因为,无论是物质现象、是精神现象,它离不开波动,它是在振动,这一点被现代科学家发现了。科学家讲的是波动的世界,它不动就没有了,现象就没有了,它之所以能存在,它有波动,它有频率,频率非常之高。不动就没有了,动就有这个现象发生,精神现象跟物质现象,有这个现象发生,波动的世界。既有波动,在极端的清净心里面他就有感应,你那个波动频率他就能收到,能接收得到,这就叫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无论是物质现象、精神现象统统有波动,我们起个念头,想一桩事情,说话、做事,那个波动幅度很大。人在禅定当中,他所感受就很清楚,完全了解,了解一切众生起心动念,了解一切众生言语造作。范围多大?遍法界虚空界,看你定功,定功愈深,你感受的面愈大,感受的时间也愈长。到圆满的大定,那是到什么?到自己真正修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是佛的境界,他就能够接收到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的波动现象,他统统能接收。菩萨的定功比不上佛,所以他还有接收不到的,阿罗汉的定功比不上菩萨,天人也有定功,比不上阿罗汉。我们凡夫可怜,把定失掉了,这个失掉是迷失,不是真的没有了,真的有。惠能大师告诉我们的,他开悟的时候第四句话说,「何期自性,本无动摇」,给我们透了这个信息。这个信息是什么?我们自性本定没有失去,只是我们现在迷失了自性,这种作用不能现前。我们今天现前起作用的全是烦恼、全是习气,烦恼习气是大波大浪,很明显,我们能觉察,微细的波浪我们不能觉察,并没有真的失掉。所以大乘教常讲,这个失是迷失,不是真失掉。我们怎样恢复?如法修行就恢复。怎样如法修行?贤首大师的《妄尽还源观》就是非常好的方法,他真的是帮助我们看破、放下。《还源观》一共是六条,前面三条是帮助我们看破,看破就是了达於义,后面三段是修行,就是如法修行。我们如果要问,贤首国师《妄尽还源观》讲什么?就可以用这八个字,它里面所讲的是「了达於义,如法修行」。
修行里面有理、有事,四种性德是讲的事,五止、六观是讲的理,帮助我们回头是岸,帮助我们回归自性。事上帮助我们身心健康,帮助我们家庭幸福,帮助我们事业顺利,帮助我们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事。理上帮助我们了达宇宙人生的真相、万事万物的真相,你就不迷,然后才真正能够『远离愚迷』,愚的对面是智,迷的对面是觉。自性本觉,自性本来具足圆满的智慧,现在我们怎么失掉了?我们起心动念失掉了,起心动念把本觉失掉,本觉就是老祖宗讲的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又有分别、又有执著,一层一层的都迷失掉了。根本的迷失我们不说了,我们今天生活在六道,生活在十法界,有了分别,四圣法界迷了,有了执著,六道里迷了。佛在经教里讲得很清楚,迷就有苦,悟就有乐。喜乐从哪里来的?孔老夫子有句话说得好,「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悦就是喜乐。喜乐从哪里来的?夫子说从学习来的。这两个字的意思你得搞清楚,学、习,学是学圣贤的教诲,你把意思都明了了;习是什么?习是如法修行。所以,了达於义是学,如法修行是习。学而时习之,后面喜乐就出来,就欢喜,你就快乐了。
大乘教里面常讲,你看菩萨,菩萨一天到晚干什么?就是了达於义,如法修行,所以他一天到晚快乐、欢喜,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一个人常生欢喜心,他健康长寿,百病不生。病是生於忧患,忧悲苦恼,这是所有一切疾病的根源。贪瞋痴慢是三毒的根源,这个东西要把它舍掉,这不是好东西,放在心上就是病根,稍稍有一点感染的话,你就得病。你能把病根拔除,里面把贪瞋痴慢舍掉,放下了,你再不会受外面感染。忧悲苦恼舍去,你得大自在,你的智慧现前,福德现前,在佛法用佛学术语说,你能够自度,你也能度人。自度就是你能够生活在幸福圆满之中,生活幸福圆满,给诸位说,与富贵没有关系。富是你有财富,贵是你有地位,幸福美满与财富没有关系,与地位没有关系。孔子学生里面就有一个给我们做出榜样,颜回。颜回是平民,没有地位,颜回非常穷苦,没有财富,你看他表演的,孔夫子常常赞叹,三千弟子当中只有颜回一个。「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一天到晚欢欢喜喜,满面笑容,他乐什么?乐的道,乐的就是了达於义、如法修行,他乐这个。圣贤人教诲他做到了,也就是说五伦做到了,五常做到了,仁义礼智信做到了,四维做到了,礼义廉耻做到了,八德做到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他做到,他怎么不快乐?
在佛教里面,释迦牟尼佛很慈悲,他给我们表演出来。释迦牟尼佛是王子,他要不出家他继承父亲的王位,那是大富大贵,不要了。告诉你什么?喜乐与那个不相干,两回事。所以他舍弃,不要了,出家过苦行僧的生活,快乐得不得了。身上什么都没有,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全部的财产三衣一钵。你什么时候在经典里面看到释迦牟尼佛诉苦过?释迦牟尼佛从来没有给人诉过苦,真的是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你这不就明白了吗?不但他对现前了解,通达明了,他知道过去,他知道未来,他知道此界,也知道他方,遍法界虚空界没有他不知道的事情。他怎么知道的?自性本觉,你要记住这句话。他那智慧、德能不是他一个人独有,不是的,他告诉我们,一切众生个个都有。只是你迷了,你起了贪瞋痴慢,你起了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东西害了你,这是假的不是真的,虚幻的;你觉悟了,贪瞋痴慢舍掉。害自己,害自己生病,害自己痛苦,害自己天天生在忧患当中,生在苦恼当中,何必?为什么不像佛菩萨天天生活在快乐当中?
佛菩萨知道,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跟自己一体,这是什么?这是伦理,佛家的伦理,一体,一体就显示出亲爱,就是父子有亲。所以他爱一切众生,那是真心,不是妄心,是自然流露,不是做作的。众生有分别,他没有分别,众生有执著,他没有执著,众生有对立,他没有对立,众生有矛盾,他没有矛盾,众生有冲突,他没有冲突,你说他多幸福,他多美满。他表演给我们看,我们还能不觉悟吗?我们现在认为什么?物质上、精神上享受那叫有福,他不是没有,释迦牟尼佛有,他不要。告诉我们什么?那不是享福,那是什么?用释迦牟尼佛的眼光来看,那叫造业,哪里享福?他那个生活才真叫享福。我们无法体会,我们迷得太深,我们迷得太久,世尊为我们所表现,我们看不出,体会不到。说实在的话,如果不是深入经藏,长时间薰修,我们也没有办法体会到。
所以古人教学,理念我们明了,要相信、要遵循;方法明了,方法非常重要。教学,教什么?用佛的话来说好讲,就教三个字,戒、定、慧。你迷了,迷得很深,现在要帮助你回头,帮助你回归自性,头一个你得守法。法什么?你那些毛病、习气统统都得放下,戒律是教这个东西的。根本戒是十善业道,你看十善道第一个教你放下杀生,不杀生。杀生里面含义非常之广,包括叫众生感受到不愉快,那都叫杀生;就是让众生生烦恼都不可以,让众生生怨恨,你就错了。所以菩萨教导我们,这个众生讨厌我,看到我就讨厌,菩萨怎么做?菩萨看到他来了,赶紧到别的地方去,躲过,不让他生起讨厌的念头,回避他,这叫行菩萨道,这叫持不杀生的戒。诸位看看《戒经》讲得很微细,我们也不要看那些大乘经教,你看《沙弥律仪》就晓得了。祖师大德的注解注得很好,《沙弥律仪增注》,你就看这本书,不要学多,就把那些东西学会,你这一生就会很快乐。放下偷盗,偷盗的根是喜欢占人便宜,那是偷盗的根源,决定不能有占别人便宜的念头,偷盗的根才断掉。所以先教你,教你这些,教你持戒,持戒就是教你放下。放下之后还要学大乘,大乘菩萨,还得提得起,反过来帮助众生。不伤害众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积极的,全心全力为众生服务,这是菩萨戒。你能够放下,你的心清净,你能够帮助一切众生,你在那里累积功德,累积功德而不著相,那叫功德;累积著相,著相是福德。诸位要知道,福德就是有果报,出不了六道轮回。功德是不求果报,心地很干净,果报的念头都没有。天天做好事不求果报,他就会得定,定就是你的果报,定久了就开智慧,智慧开了就了达於义,然后才真的是如法修行。
所以,我们现在念的经文,这是二住菩萨,他们是真的了达於义,如法修行。为什么?因为在初住以前,他在十法界,他对义没有了达。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了达於义我们可以说他只能到一半,没有真的了达。我们把尺度放宽一点来讲,他了达个八、九十,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九十,不圆满。必须到放下起心动念,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超越十法界,他住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才真正了达於义。所以今天我们在这个经文上所看到的,字字句句完全是性德的流露,这才是入住的菩萨,初住以上的菩萨。那个境界我们说不出来,为什么?我们自己没有到那个境界,你怎么能说得出来?现在我们读经是看到他们提出来,我们回光返照,在我们今天现前这个状况之下,我应该要怎样学,我们才能够得利益,才能够得到真实受用。所以我们这个了达於义能够到孔子这个境界就不错了,就会很有受用。孔子境界是什么?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我们对於古圣先贤东西能肯定,不怀疑,能不能批评?不能批评。
前几年,我在印尼访问,雅加达的回教大学赠送给我博士学位,我很欢喜的接受了,因为它是伊斯兰教的大学。我也在学习《古兰经》,他给我博士学位,对我的学习也算是个肯定,我跟他们就有密切的往来。赠送仪式完了之后,校长请我吃饭,告诉我,他们学校里头有一门课程,叫宗教比较学。我听了之后,我立刻就跟校长报告,我说校长,这门功课有问题。他说有什么问题?我说宗教都是大圣大贤传下来的,我们怎么敢比较?我说我们当中,有哪一个他的智慧、德能超过耶稣的?有哪一位超过穆罕默德的?有哪一个能超过释迦牟尼佛的?超过才可以比较,没有超过的你怎么敢比较?他听了觉得也很有道理,他说那怎么办?我说学习,认真学习,各种宗教我们都应该认真学习。
我就向他回报,我对於一切宗教经典的看法,我说我虽然是个佛教徒,释迦牟尼佛是我的老师,因为在佛教里是师生关系。我们称释迦牟尼佛称本师,根本的老师,我们自称三宝弟子,弟子是学生,我们跟释迦牟尼佛是师生关系。我说我读《古兰经》,我也讲过《古兰经》,我读《古兰经》,我是什么样的心态?我是穆罕默德的学生,穆罕默德是我的老师,我对於穆罕默德那种尊敬,跟对释迦牟尼佛是平等的,没有高下。我读《圣经》、读《新旧约》,我说我是耶稣的学生,我是摩西的学生,他们是我的老师。我是用这种心态、这种理念来学习。我说他们是我的好老师,我是他们的好学生,我才能够看得懂经典,我才能够了达它的义理。我天天在学习,我把学习的都落实在我的生活,落实在我的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我得到受用,我非常感恩,我是这么学习的。我在马来西亚,我也把这些话,我学习的态度、方法跟马哈迪长老谈过。
哪能批评?怎么可以比较?不可以,那我们太自负了。这是我提醒校长,这门课,我们学习的心态要改变,不可以站在批评的立场上来看一切宗教,要用自己虔诚、谦卑、学生的立场来看这些大圣大贤的教诲,向他们学习,这就对了。这样才能够『远离愚迷,安住不动』,这个不动是讲我们的立场,我们做学生,我们是凡夫。中国人自古以来,讲德行里头最重要就是谦卑,实际上其他宗教也不例外。佛门课诵仪规里面常常念到「一心顶礼」、「一心恭敬」,这是谦卑。天主教的《玫瑰经》,是他们早晚课诵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我学习的这个本子一共十五段,第一段就是学习圣母玛利亚的谦卑,摆在第一段。就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你看第一愿「礼敬诸佛」。诸佛是谁?一切众生,《华严经》上说得很明白,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怎么能不恭敬?礼敬诸佛就是礼敬性德,尊重自性,这个不能不知道。我们如果离开大圣大贤,用傲慢的这种态度,用我们自己的知见,我们拿他们的东西来比较,拿他们的东西来批判,这样的心态,圣贤的教诲你是决定不得其门而入。为什么?印光大师讲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没有诚敬心,你天天念诵、天天学习都得不到利益。你得利益多少,完全在你的诚敬心,这个话印光大师在《文钞》里说了很多遍,不是一遍。《文钞》是别人把它纂集成功的,印光大师当年在世,他是陕西人,陕西的乡音很重,所以他讲经别人听不懂,老人很慈悲,一生用文字弘法。当时许多这些学者们提出一些问题向老人请教,老人用书信的方法回答。所以《文钞》里面你所看到的,书信占三分之二,另外三分之一是他写的文章,写的序文,序跋这一类的。常常劝导人,学古圣先贤的东西、学宗教教育一定要用诚敬心,因为它是道,道一定要悟,悟一定要真诚、清净,这个心不是真诚、清净、平等,你没有办法悟入。悟入的条件就是这三句,真诚、清净、平等,你才能悟入。
所以现前,我们看到多少年轻人不是不用功,不是不好学,他真干,为什么他不能悟入?给诸位说,就是带著那一点傲慢的习气,障碍了他。那个傲慢习气是病毒,严重的病毒,它让你开不了智慧,它让你接触圣教你都把意思解错,曲解如来真实义,错解如来真实义。所以你自己得不到利益,刚才我讲过的,身心健康你得不到。你看很多我们佛门的同修,你不能说他不用功,他每天课诵是真用功,真干,为什么身体不好?有人问过我,为什么那么用功的人他身体不好,还多病?我回答他,也都是祖师大德的教诲,他为什么不得受用?他心不清净。傲慢的习气有时候自己不知道,这真的不是假的。「我没有傲慢,我很谦虚!」自己不知道,自己不承认,几个人承认自己傲慢?你要晓得,你没有傲慢,你就没有瞋恚、你就没有嫉妒,你心地是清凉自在的。从这些地方你慢慢去想,你真的想通了,你就发现自己傲慢。佛说,六道众生哪个不傲慢?为什么傲慢?因为你有俱生烦恼,不是学来的,这就是末那识。末那是什么?末那是我,四大烦恼常相随,第一个就是我见,执著有个我;有我,我就比别人高一等,别人就不能跟我一样,这就是傲慢心,他有我。什么时候傲慢没有?真像《金刚经》上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傲慢就没有了。傲慢没有了,你就不在六道轮回,你超越六道了,在六道就有傲慢。
你有我见、有我爱、有我痴、有我慢,换句话说,有我、有贪瞋痴,这四个字,「我、贪瞋痴」,这四个永远随著你的,俱生烦恼,它不是学来的,你说多麻烦。这四个都放下,你就证阿罗汉果。所以学佛,学到什么功夫我慢没有?证阿罗汉就没有了,换句话说,有,你就成不了阿罗汉。不但成不了阿罗汉,你有严重的傲慢,连证初果都做不到,《华严经》上十信位的菩萨,初信菩萨你也得不到。必须把贪瞋痴慢、把我执要放下多分,少分还不行,要把它看到淡之又淡,把它淡化,先从我执著手,不再执著身是我。身有生死,不相干,你真看破了。为什么?这个肉身生灭是自然现象,为什么?缘聚缘散,缘聚的时候它就形成这个身体,缘散的时候身体就消失,缘聚缘散,正常现象。你要知道有个不生不灭的灵性,你要知道灵性是真我。我们不说灵魂,灵魂是什么?灵性在迷的状态之下,叫灵魂,实际上应该叫迷魂,它不灵。它觉悟了,破迷开悟了,它叫灵性,灵性就超越六道轮回,没有超越六道轮回叫灵魂,这个要懂。灵魂跟灵性是一桩事情,一个是在觉悟的状态,一个是在迷惑的状态,这个不一样。所以,生死就很平淡,生死像什么?像我们穿衣服、脱衣服,衣服脏了,脱掉换一件。这个身体用了几十年,差不多了,可以不必要了,换一个。你只要真正了达於义,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搞清楚了,你愈换愈好。只有迷惑颠倒愈换愈坏,换成什么?换成三途去了,这个冤枉!学佛学了一辈子,最后还到三恶道,你说你冤不冤枉!
为什么你会堕落在三恶道?你不了於义,你对事实真相没搞清楚,天天听经没听懂,天天修行不如法,修行著重什么?著重表面上那些仪规、形式。这桩事情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告诉我,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我二十六岁老师告诉我的。他讲这个话是教我求忏悔,为我说出这句话来,他说忏悔的时候要真改过自新,不在形式,形式上忏悔,你心没有改过来,没用。什么叫真正忏悔?后不再造,我知道做错了,我以后再不会犯同样的过失,这叫真忏悔,不在形式。形式上忏悔那种仪规,那是舞台表演,给一般人看的,让一般人通过这种教育他有所感受,回头,我应该要学佛,是这个意思;不能拿舞台表演当作自己真正功课,那你就错了。这个话说得好。所以佛法有仪规,但是仪规并不重要,仪规是接引大众的。
我第二次听到这句话是一九九九年,我在新加坡,跟纳丹总统在一起吃饭,那个时候他还不是总统,他刚刚从美国回来。他是新加坡驻美国的大使,回到新加坡,有一天我们在一起吃饭,我跟他坐在一起。他告诉我,他是印度人,他是印度教,他说他最佩服的是佛教,他说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跟章嘉大师讲的一样。我当时很惊讶,他怎么会讲这么一句话出来?这是内行人,外行讲不出这个话来。以后他做了总统,现在还是总统,我们见面很多次,很熟悉,很多活动我们都在一起。这句话很重要,就是说学佛要真干,仪规要不是真心去干,那个仪规就起不了什么作用。譬如每天早晚课我们做三皈依,「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我们都会念,有没有真发?靠不住。「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是不是真的?都没有兑现,都是说说而已。这个说说而已,我常常想,有造罪业,为什么?早晨早课骗佛菩萨骗他一次,晚上做晚课又骗他一次。你看泥塑木雕的佛菩萨摆在那里,早晚都去骗他一次,忍心干这种事情,他还有什么事情干不出来?真干!念这些偈子提醒自己,早晨早课提醒自己,我今天不要忘记,我要照做,晚课我要反省,我今天有没有真做,那你是真的在修。可不能流於形式,早晨骗佛菩萨一次,晚上又骗一次,这个罪过就重了。
真干从哪里干起?给诸位说,从《弟子规》、《感应篇》干起。佛教导我们是从十善干起的,十善业,十善业落实在《弟子规》、落实在《感应篇》,《感应篇》跟《弟子规》就是《十善业道》,那是真的不是假的。真干,就是真修行,才叫如法修行。我们没有真干,那就是假的,那你修行不如法,所以你得不到佛法的真实受用,你对佛法的真实义不了解。你看开经偈,开经偈是武则天作的,作得太好了。自她以后这一千多年,多少祖师大德想给开经偈重新做一首偈子,就作不出来,没有办法,还是用她的。「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愿解如来真实义」就是了达於义,然后你才能如法修行。所以学习,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是秘诀。经不要学得很多,我们最近讲的这个几段经文都说到,我们要求精,不要求多。古人教给我们,「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我们学一部经,能不能从头到尾学一千遍?学一千遍,其义自见就是了达如来真实义,没这个功夫不行。千遍什么?心定了,真诚心起来了,恭敬心起来了,清净心起来了,就能悟入,就这么个道理。哪个人做,哪个人就悟入。心浮气躁,不要说圣教你不能够了达,世间法也不能够通达。现在这个社会,我们看这些年轻的学生,有几个不是心浮气躁的?这个值得忧虑。这个问题原因很复杂,我们对於古圣先贤的教诲至少丢掉了一个世纪,一百年,我们疏忽了,没有认真去教。现在把它找回来有一定的难度,这个难度必须克服,还得用古人的方法,还得用古人的理念,才能收效。如果对古人没有信心,不能够信而好古,自己再想办法,那我们还得吃苦头,那够吃的,这桩事情不能不知道。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方广佛华严经.十住品第十五》,第二治地住,经文最后这一段,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法。何者为十。所谓诵习多闻。虚闲寂静。近善知识。发言和悦。语必知时。心无怯怖。了达於义。如法修行。远离愚迷。安住不动。】
我们念到此地。这几句在前面我们一起学习过,末后这个四句义理深广无尽,就是『了达於义,如法修行,远离愚迷,安住不动』这个四句。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个动乱不安、灾难频繁、无所适从的大环境之下,用一句浅显的话来说,就是没有安全感,无论是物质生活或者是精神生活,这是人生最痛苦的一桩事情。这四句十六个字确实是一服清凉剂,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达佛法,就是对於佛法要通达、要明了,佛是什么?法是什么?佛法是什么?这三个问题。「佛」是佛陀,是古印度的梵语音译,它的意思是智慧、是觉悟,在中国找不到适当的词汇来翻译,所以就用音译,然后再加以解释。为什么不用智慧跟觉悟来翻译?这个名词的意思,跟智慧、跟觉悟是接近,但是还不是它的本义。本义是什么?本义是圆满的智慧、决定正确的觉悟,要这么翻才行,这就在中国找不到这个词汇。他不是一般的智慧,他是圆满的智慧,也就是真正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觉悟,我们讲大彻大悟,称为大觉世尊,不是一般的觉悟,这是佛的意思。法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法」是指宇宙之间一切理、事、性、相、因、果。大,那是遍法界虚空界,我们今天讲的宇宙。宇宙分开来讲,现在科学里面所讲的时间跟空间,时空里面所包含的一切,一样都不漏,用一个总代名词来称呼它,叫法,是这么个意思。
「佛法」合起来讲,就是时空里面所有一切法,它的理体、它的现相、它的作用、它的因果,你有智慧全部都能够觉了,没有一样你不明了,没有一样你不通达,是这个意思,这叫佛法。佛法哪里是迷信?称它作宗教,用中国文字来解释,行!讲得通。教是什么?教是教育、是教学、是教化。宗是什么?中国这个宗有三个含义,第一个是重要的,称之为宗,第二个意思是主要的,第三个意思是被尊崇的。宗教合起来这个意思,中国文字的意思,是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学、尊崇的教化,这是按照中国文字的意思来讲,讲得通,这个里面也没有丝毫迷信的色彩在里头。所以古老的外国东西传到中国来,被翻译成为宗教,那真正是有大学问的人,用这个名词来翻译。古时候人一看到这两个字他就明了,现代人,我们一般讲国文程度一落千丈,不要说跟古人比,跟六十年前的人比,比不上。
这六十年来,对传统的东西丢失得太多了,这是我们现在迷失了方向、迷失了道路的第一个因素。佛门有一句话说「回头是岸」,这句话的意思好。我们今天遇到困难,遇到非同小可的困难,从个人来讲,我活在这个世间是为什么?我活在世间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我们细心去思惟,一片茫然。说为财富、为名利,我们是为这个来的吗?这是我们来到世间真正的价值观吗?如果这是真正的价值观,那么我们活在世间是为斗争而来的,是为战争而来的,死路一条。何必到这个世间来?在中国古时候,一个人生到这个世间来,他的方向、目标、价值是非常明显,为什么?祖祖相传。来到这个世间为什么?为我的家庭。你要认真努力好好的学习,为什么?为荣宗耀祖,光大门楣。这个思想传了几千年,现在这个思想没有了,家没有了。
从前的家是大家庭,国跟家是决定分不开的。诸位要晓得,古时候的国,实际上就是一个部落,所谓百里侯,小国。它的疆域,也就是它国土的面积,一百里,大国了,在春秋战国的时候算大国了。小国是三十里、五十里,不就是现在的一个乡镇吗?乡长就是侯王,他就是一个小国的国君。周朝,历史上记载的,周朝的时候有多少诸侯?八百诸侯,就是有八百个小国。这个小国实在讲就是几个家合起来的,这就是个国。所以中国人把国家合在一起,关系太密切了,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平,天下平是天下太平。要想世界和谐,社会安定,要怎么做?要从修身做起,身修,家齐了,国治就是今天讲的社会安定了,世界和谐。古圣先贤提出这种理念,用教育的手段来提醒,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几千年来长治久安,历史是我们的见证。到我们这一代,不再重视国文,不再重视历史、地理。古人读书是两个必修的科目,一个是经,一个是史,经是学问,史是经验。老祖宗一代一代的传递下来,把他们的智慧传递下来,写在经书上,把他们的经验记录在史书上,使后人有所取法,有智慧、有经验,遇到事情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都是在此地讲的「了达於义,如法修行」。
古时候,国家、社会能取得长治久安,世界能维护到稳定和平,取得这种成果最重要的手段是什么?是教育。所以「学记」这篇文章,前人,我不说古人,是我的老师这一代,方老师、李老师,他们告诉我,那篇文章是中国教育哲学,也就是中国几千年来教学的总原则、总纲领。「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是总的理念,永恒不变的理念。建国,用现在话说,建立一个政权,君民是领导全国的人民,什么最重要?教学为先,把教育摆在第一。教育里面决定离不开宗教教育,我们看中国历代帝王,哪一个不是虔诚的宗教徒?宗教,中国的宗教跟外国宗教不一样,诸位细心去研究就晓得。为什么?中国宗教的底蕴、基础是高等哲学,儒释道都是。我接触宗教因缘非常殊胜,在当时在台湾大哲学家方东美先生,我跟他学哲学,他给我讲哲学概论,最后一个单元是佛经哲学,讲到这个地方就圆满了。告诉我,「释迦牟尼佛是大哲学家」,他用这个眼光来看,「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这是他告诉我的,「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这样被方老师引导入佛门的。原本年轻的时候不相信,跟一般知识分子对佛教的看法是完全相同的,从此之后那就不一样了。我跟著方老师走,常常亲近方老师,才知道、明白了宗教两个字的含义,我们可以说是它的本意,原本的意思,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学、尊崇的教化,这是中国宗教两个字原本的意思。
所以这个教育在古时候谁抓?皇上抓,这个教育不是别人管,皇上亲自管。对於国家全民教育是推动儒家教育,孔孟教育,这在历史上我们能看到。汉武帝的时候,那个时候政权建立还不久,武帝是个很聪明的人,想到用什么方法能够达到全国人民的见和同解,用现在话就是建立共识,用什么方法来建立共识。所以他就询问当时的一些专家学者,因为在秦汉那个时候,诸子百家,真正是言论自由,各有各的,各种不同的学说统统都出炉。所以武帝在当中如何来选择,诸子百家里头选择哪一家做我们全民共识。董仲舒先生这是大儒,他向汉武帝推荐孔孟学说。要知道,在这之前,孔孟跟诸子百家的地位是平等的,一点特殊都没有。汉武帝接受了,就决定用孔孟学说做为国家教育的根本,孔孟的地位立刻就提升,世世代代没有改变,禁得起考验。
孔孟学说的根源从哪里来的?我们读《论语》就知道,孔子是圣人,圣人不会妄语,他讲的话是真话,我们要相信。他跟我们说,他所学的、他所修的、他所教的、他所传的不是自己的,都是古圣先贤的。这句话我们能相信,为什么?你看后人尊称他为「大成至圣先师」,他是集大成的,也就是把中国千万年来古圣先贤的教诲把它编辑成书。在从前没有书,他把它搜集起来用文字记载编成书,流传下来。在从前是口传的,这个历史要知道。所以他自己告诉别人,告诉后人,「述而不作」,述就是继承前人的教训,他自己没有创作、没有发明,没有新东西,全是古人的东西。又跟我们说,说出他求学的态度,「信而好古」,他对古圣先贤的东西他相信,他没有怀疑,喜欢跟古时候的圣贤学习,这是他的态度。没有创作、没有发明,为什么?创作、发明谈何容易!什么人有创作、有发明?圣人,他可以,为什么?他有智慧、他有学问、他有能力,能教人。我们自己智慧、德行达不到那个程度,我们要是搞创作发明,那不就害人!他们所说出来、所做出来的是真理。我们对这个要认知,我们也应该要学孔夫子这种心态,这种做学问、养道德、修学问的原则。
在佛法里头,释迦如来也如此。释迦是他宗族的名称,释迦族,这个名称也是梵文音译过来的,翻成中国意思是能仁,他能够以仁慈待人。这个意思就是他这一族的人真的都是好人,人人都有爱心,对一切众生都能够慈悲,这一族。如来这是佛教的专有名词,说「今佛如古佛之再来」,称为如来。《金刚经》上还有个解释,解释得好,意思更深,「如来者,诸法如义」,这是从理上讲的。如来者,今佛如古佛之再来,是从事上讲的,都讲得好。诸法如义,这个不得了!诸法是从相上说的,义是从理上讲的,一切诸法,相有差别,理没有差别,如义就是这个意思;相有差别,理没有差别、性没有差别。所以佛法把整个宇宙归纳成六个字,性相,性是能生、能现、能变,相是所生、所现、所变,性相不二,性相一如,如义是这个意思。然后引申下来,理事一如,因果一如,这是解释诸法如义。德行、学问达到这个境界,称他叫佛,印度人称佛,佛就是觉悟的人,他对於性相、理事、因果完全觉悟,完全通达明了,也就是了达於义的这个人,就称他作佛。我们中国称为圣人,圣也有了达於义这个意思在,对於一切万法通达明了称之为圣,中国人称之为圣,印度人称之为佛,所以一个意思。佛就是我们中国人称的圣人,菩萨就是我们中国人称的贤人,阿罗汉也是贤人,如法修行的人我们称他为君子。遵守圣贤教诲,真正修行,行是行为,行为包括什么?包括我们的思想,我们对问题看错了、想错了,於是怎么样?我们讲错了、做错了,这是错误的行为,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叫修行。依什么修正?依古圣先贤的教诲。
在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诲很简单,诸位要晓得,不简单就不能传下来,为什么?要人人很容易记住,没记错,这才能传得下去,因为它没有文字,没有东西记载。中国古圣先贤只讲一个字,大家好记,这一个字是什么?孝。所以,中国的文化用一个字来代表,它是孝文化。从孝里面衍生出四个大纲,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你看好记,你才能传下去,世世代代传下去。五伦里头,五句话,二十个字,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千万年来教什么?就教这个。教什么?根,中国教育的根就是个「爱」字。父子有亲,那是根,那个亲是亲爱。父子的亲爱不是人教的,天性,这是自性,自性本来就有爱,是真爱,不是假爱,没有条件的爱,决定没有分别执著。我常常教同学们,我教他细心去观看,看什么?看婴儿,大概三、四个月的婴儿,你看他对父母那个爱,你看他的眼神,看他的面孔、表情,看他的动态,你细心观察,谁教他的?没人教他,天性。再看父母对他的爱,这是父子有亲。中国教育的根就是这个字,父子有亲这个亲爱。教育第一个目的,就是希望这种亲爱一生保持不变,那叫孝道。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他懂得,父母也懂得,小孩子将来都懂得,一生不会改变,这是教育第一个目标。
第二个目标,把这个爱发扬光大,用这种性德的爱,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平等的爱、真诚的爱,爱你的兄弟姐妹、爱你的家族。你上面还有祖父、祖母,还有伯伯、叔叔,爱你的家族。再扩大,爱邻里乡党,你的邻居、你的乡里;再扩大,爱社会、爱国家、爱民族,到最后,「凡是人,皆须爱」,这是中国教育,中国人教了千万年。到现在我们疏忽掉了,我们把它丢掉,所以天下大乱,遇到许许多多麻烦,这些麻烦的总根源就是出在把这种教学丢掉了。解决今天社会所有一切问题,从个人冲突到国家与国家的冲突,只要把这个教育找回来,问题解决了。要相信「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要把教学摆在第一位,其他都是小事,教学是大事。教学,今天讲的素质教育,人的素质教育好了,没有一样不好。制度不重要,人有好素质,不好的制度也能做好事,素质教育没有,再好的制度他也会做坏事,你说这种教育多重要。这都是了达於义,如法修行。
伦理是讲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的核心,怎么样把人联系成为一体,那就是一个爱。宗教里面以这个为核心,宗教教育。佛教是什么?古大德用两句话跟我们解答,真简单,「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佛教就是这个。佛教的本是慈悲,佛门,佛教的门,就是门径,是方便。什么叫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最适当的方法、最巧妙的方法,佛家有一句叫善巧方便。所以方法不是一定的,方法是活活泼泼的,这叫方便。本是一个,永恒不变,是慈悲。慈悲的应用,用在家庭、用在生活、用在处事待人接物,那是善巧方便,千变万化。把你的慈悲用出来,演出来,表演出来,这个重要,这个人叫真正学佛。所以在伦理,佛法的伦理比我们中国老祖宗伦理讲得圆满。中国老祖宗只讲到「凡是人,皆须爱」,父子的亲爱推到外面就是「凡是人,皆须爱」,不分国家、不分族群、不分文化,也不分信仰,只要是人,我们就得爱他。可是佛法推得更广,佛法推到什么?不仅是人,所有一切动物,这个范围大了。不但是所有的动物你要爱,所有一切植物,树木花草,最后再推到什么?山河大地。再往上推,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那就是整个宇宙,一个都不漏,它的慈悲要推到那里。这是佛教的伦理,比我们中国伦理讲得圆满,真的是讲到究竟处了。讲到最后,我们中国人也了不起,我们也不能不佩服,我们老祖宗讲到人性本善,这了不起。所以为什么要爱一切众生,凡是人皆须爱?因为一切人的本性是善的。
在佛法里面讲,比我们范围讲得大,佛法讲的是一切众生皆有法性。一切众生,我们要了解众生这两个字的本义,众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就叫众生。这个意思广了,我们人是众缘和合的,四大五蕴和合成这个身体,众缘和合的;树木花草也是众缘和合的,我们这个桌椅板凳还是众缘和合的,我们居住的房屋也是众缘和合的,乃至於自然现象,哪一样不是众缘和合的?所以众缘和合这个意思就太广了,没有边际。佛法里面的慈悲要推广到一切众缘和合的,就是万事万物统统要慈爱、要慈悲。「仁民爱物」这是我们老祖宗讲的话,物的范围就大了,把十法界依正庄严全部包括。所以佛法里面讲,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是一个性体。贤首国师《妄尽还源观》里面第一条就讲这个,「自性清净圆明体」。这句话要用哲学的名词来讲,就是宇宙万有的本体,是什么?是自性清净圆明体。圆是圆满,一样不缺,明是智慧,也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就说得更清楚了。如来就是自性,自性里面有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才艺、圆满的相好,没有一样欠缺,一切众生个个具足。众生,一粒小沙子,一粒微尘,它也是众生,它是众缘和合的。
佛法讲基本的物质,它的名词叫微尘,现代哲学里称之为基本粒子。要知道,比原子、电子还要小,基本粒子夸克,它还是众缘和合。怎么知道众缘和合?佛提出来,它有四样东西和合,小得不能再小,用高倍显微镜里面看到它。看到它,它是个物质现象,它被你看见了,那叫什么?那叫地大,称物质称它为地;它一定带有阴电、带有阳电,带阴电佛教称它为水大,带阳电称它为火大;它是动的,它不是静止的,它的速度很快,会动的,动就叫风大。所以叫四大,地、水、火、风,它是四大和合,你看不是众缘和合的吗?除了这四大,这个四大众缘和合是讲物质现象,它里头还有精神现象,精神现象是见闻觉知,见闻觉知在哪里?在物质里头,物质跟精神是永远不能分开。
这桩事情被日本江本博士用科学的方法证明了,他用水做实验。我们知道水是矿物、是物质,通过他的实验发现水有见闻觉知、有受想行识,它会看、会听,懂得人的意思。这说明宇宙万物的真相,这叫什么?了达於义。佛菩萨不用现代这些科学仪器,他了达比我们还要清楚,这什么原因?不需要借外面的,完全用内功,用禅定、用清净心。甚深禅定,心清净到一定的程度,它就会起感应作用。因为,无论是物质现象、是精神现象,它离不开波动,它是在振动,这一点被现代科学家发现了。科学家讲的是波动的世界,它不动就没有了,现象就没有了,它之所以能存在,它有波动,它有频率,频率非常之高。不动就没有了,动就有这个现象发生,精神现象跟物质现象,有这个现象发生,波动的世界。既有波动,在极端的清净心里面他就有感应,你那个波动频率他就能收到,能接收得到,这就叫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无论是物质现象、精神现象统统有波动,我们起个念头,想一桩事情,说话、做事,那个波动幅度很大。人在禅定当中,他所感受就很清楚,完全了解,了解一切众生起心动念,了解一切众生言语造作。范围多大?遍法界虚空界,看你定功,定功愈深,你感受的面愈大,感受的时间也愈长。到圆满的大定,那是到什么?到自己真正修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是佛的境界,他就能够接收到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的波动现象,他统统能接收。菩萨的定功比不上佛,所以他还有接收不到的,阿罗汉的定功比不上菩萨,天人也有定功,比不上阿罗汉。我们凡夫可怜,把定失掉了,这个失掉是迷失,不是真的没有了,真的有。惠能大师告诉我们的,他开悟的时候第四句话说,「何期自性,本无动摇」,给我们透了这个信息。这个信息是什么?我们自性本定没有失去,只是我们现在迷失了自性,这种作用不能现前。我们今天现前起作用的全是烦恼、全是习气,烦恼习气是大波大浪,很明显,我们能觉察,微细的波浪我们不能觉察,并没有真的失掉。所以大乘教常讲,这个失是迷失,不是真失掉。我们怎样恢复?如法修行就恢复。怎样如法修行?贤首大师的《妄尽还源观》就是非常好的方法,他真的是帮助我们看破、放下。《还源观》一共是六条,前面三条是帮助我们看破,看破就是了达於义,后面三段是修行,就是如法修行。我们如果要问,贤首国师《妄尽还源观》讲什么?就可以用这八个字,它里面所讲的是「了达於义,如法修行」。
修行里面有理、有事,四种性德是讲的事,五止、六观是讲的理,帮助我们回头是岸,帮助我们回归自性。事上帮助我们身心健康,帮助我们家庭幸福,帮助我们事业顺利,帮助我们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事。理上帮助我们了达宇宙人生的真相、万事万物的真相,你就不迷,然后才真正能够『远离愚迷』,愚的对面是智,迷的对面是觉。自性本觉,自性本来具足圆满的智慧,现在我们怎么失掉了?我们起心动念失掉了,起心动念把本觉失掉,本觉就是老祖宗讲的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又有分别、又有执著,一层一层的都迷失掉了。根本的迷失我们不说了,我们今天生活在六道,生活在十法界,有了分别,四圣法界迷了,有了执著,六道里迷了。佛在经教里讲得很清楚,迷就有苦,悟就有乐。喜乐从哪里来的?孔老夫子有句话说得好,「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悦就是喜乐。喜乐从哪里来的?夫子说从学习来的。这两个字的意思你得搞清楚,学、习,学是学圣贤的教诲,你把意思都明了了;习是什么?习是如法修行。所以,了达於义是学,如法修行是习。学而时习之,后面喜乐就出来,就欢喜,你就快乐了。
大乘教里面常讲,你看菩萨,菩萨一天到晚干什么?就是了达於义,如法修行,所以他一天到晚快乐、欢喜,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一个人常生欢喜心,他健康长寿,百病不生。病是生於忧患,忧悲苦恼,这是所有一切疾病的根源。贪瞋痴慢是三毒的根源,这个东西要把它舍掉,这不是好东西,放在心上就是病根,稍稍有一点感染的话,你就得病。你能把病根拔除,里面把贪瞋痴慢舍掉,放下了,你再不会受外面感染。忧悲苦恼舍去,你得大自在,你的智慧现前,福德现前,在佛法用佛学术语说,你能够自度,你也能度人。自度就是你能够生活在幸福圆满之中,生活幸福圆满,给诸位说,与富贵没有关系。富是你有财富,贵是你有地位,幸福美满与财富没有关系,与地位没有关系。孔子学生里面就有一个给我们做出榜样,颜回。颜回是平民,没有地位,颜回非常穷苦,没有财富,你看他表演的,孔夫子常常赞叹,三千弟子当中只有颜回一个。「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一天到晚欢欢喜喜,满面笑容,他乐什么?乐的道,乐的就是了达於义、如法修行,他乐这个。圣贤人教诲他做到了,也就是说五伦做到了,五常做到了,仁义礼智信做到了,四维做到了,礼义廉耻做到了,八德做到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他做到,他怎么不快乐?
在佛教里面,释迦牟尼佛很慈悲,他给我们表演出来。释迦牟尼佛是王子,他要不出家他继承父亲的王位,那是大富大贵,不要了。告诉你什么?喜乐与那个不相干,两回事。所以他舍弃,不要了,出家过苦行僧的生活,快乐得不得了。身上什么都没有,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全部的财产三衣一钵。你什么时候在经典里面看到释迦牟尼佛诉苦过?释迦牟尼佛从来没有给人诉过苦,真的是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你这不就明白了吗?不但他对现前了解,通达明了,他知道过去,他知道未来,他知道此界,也知道他方,遍法界虚空界没有他不知道的事情。他怎么知道的?自性本觉,你要记住这句话。他那智慧、德能不是他一个人独有,不是的,他告诉我们,一切众生个个都有。只是你迷了,你起了贪瞋痴慢,你起了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东西害了你,这是假的不是真的,虚幻的;你觉悟了,贪瞋痴慢舍掉。害自己,害自己生病,害自己痛苦,害自己天天生在忧患当中,生在苦恼当中,何必?为什么不像佛菩萨天天生活在快乐当中?
佛菩萨知道,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跟自己一体,这是什么?这是伦理,佛家的伦理,一体,一体就显示出亲爱,就是父子有亲。所以他爱一切众生,那是真心,不是妄心,是自然流露,不是做作的。众生有分别,他没有分别,众生有执著,他没有执著,众生有对立,他没有对立,众生有矛盾,他没有矛盾,众生有冲突,他没有冲突,你说他多幸福,他多美满。他表演给我们看,我们还能不觉悟吗?我们现在认为什么?物质上、精神上享受那叫有福,他不是没有,释迦牟尼佛有,他不要。告诉我们什么?那不是享福,那是什么?用释迦牟尼佛的眼光来看,那叫造业,哪里享福?他那个生活才真叫享福。我们无法体会,我们迷得太深,我们迷得太久,世尊为我们所表现,我们看不出,体会不到。说实在的话,如果不是深入经藏,长时间薰修,我们也没有办法体会到。
所以古人教学,理念我们明了,要相信、要遵循;方法明了,方法非常重要。教学,教什么?用佛的话来说好讲,就教三个字,戒、定、慧。你迷了,迷得很深,现在要帮助你回头,帮助你回归自性,头一个你得守法。法什么?你那些毛病、习气统统都得放下,戒律是教这个东西的。根本戒是十善业道,你看十善道第一个教你放下杀生,不杀生。杀生里面含义非常之广,包括叫众生感受到不愉快,那都叫杀生;就是让众生生烦恼都不可以,让众生生怨恨,你就错了。所以菩萨教导我们,这个众生讨厌我,看到我就讨厌,菩萨怎么做?菩萨看到他来了,赶紧到别的地方去,躲过,不让他生起讨厌的念头,回避他,这叫行菩萨道,这叫持不杀生的戒。诸位看看《戒经》讲得很微细,我们也不要看那些大乘经教,你看《沙弥律仪》就晓得了。祖师大德的注解注得很好,《沙弥律仪增注》,你就看这本书,不要学多,就把那些东西学会,你这一生就会很快乐。放下偷盗,偷盗的根是喜欢占人便宜,那是偷盗的根源,决定不能有占别人便宜的念头,偷盗的根才断掉。所以先教你,教你这些,教你持戒,持戒就是教你放下。放下之后还要学大乘,大乘菩萨,还得提得起,反过来帮助众生。不伤害众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积极的,全心全力为众生服务,这是菩萨戒。你能够放下,你的心清净,你能够帮助一切众生,你在那里累积功德,累积功德而不著相,那叫功德;累积著相,著相是福德。诸位要知道,福德就是有果报,出不了六道轮回。功德是不求果报,心地很干净,果报的念头都没有。天天做好事不求果报,他就会得定,定就是你的果报,定久了就开智慧,智慧开了就了达於义,然后才真的是如法修行。
所以,我们现在念的经文,这是二住菩萨,他们是真的了达於义,如法修行。为什么?因为在初住以前,他在十法界,他对义没有了达。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了达於义我们可以说他只能到一半,没有真的了达。我们把尺度放宽一点来讲,他了达个八、九十,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九十,不圆满。必须到放下起心动念,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超越十法界,他住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才真正了达於义。所以今天我们在这个经文上所看到的,字字句句完全是性德的流露,这才是入住的菩萨,初住以上的菩萨。那个境界我们说不出来,为什么?我们自己没有到那个境界,你怎么能说得出来?现在我们读经是看到他们提出来,我们回光返照,在我们今天现前这个状况之下,我应该要怎样学,我们才能够得利益,才能够得到真实受用。所以我们这个了达於义能够到孔子这个境界就不错了,就会很有受用。孔子境界是什么?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我们对於古圣先贤东西能肯定,不怀疑,能不能批评?不能批评。
前几年,我在印尼访问,雅加达的回教大学赠送给我博士学位,我很欢喜的接受了,因为它是伊斯兰教的大学。我也在学习《古兰经》,他给我博士学位,对我的学习也算是个肯定,我跟他们就有密切的往来。赠送仪式完了之后,校长请我吃饭,告诉我,他们学校里头有一门课程,叫宗教比较学。我听了之后,我立刻就跟校长报告,我说校长,这门功课有问题。他说有什么问题?我说宗教都是大圣大贤传下来的,我们怎么敢比较?我说我们当中,有哪一个他的智慧、德能超过耶稣的?有哪一位超过穆罕默德的?有哪一个能超过释迦牟尼佛的?超过才可以比较,没有超过的你怎么敢比较?他听了觉得也很有道理,他说那怎么办?我说学习,认真学习,各种宗教我们都应该认真学习。
我就向他回报,我对於一切宗教经典的看法,我说我虽然是个佛教徒,释迦牟尼佛是我的老师,因为在佛教里是师生关系。我们称释迦牟尼佛称本师,根本的老师,我们自称三宝弟子,弟子是学生,我们跟释迦牟尼佛是师生关系。我说我读《古兰经》,我也讲过《古兰经》,我读《古兰经》,我是什么样的心态?我是穆罕默德的学生,穆罕默德是我的老师,我对於穆罕默德那种尊敬,跟对释迦牟尼佛是平等的,没有高下。我读《圣经》、读《新旧约》,我说我是耶稣的学生,我是摩西的学生,他们是我的老师。我是用这种心态、这种理念来学习。我说他们是我的好老师,我是他们的好学生,我才能够看得懂经典,我才能够了达它的义理。我天天在学习,我把学习的都落实在我的生活,落实在我的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我得到受用,我非常感恩,我是这么学习的。我在马来西亚,我也把这些话,我学习的态度、方法跟马哈迪长老谈过。
哪能批评?怎么可以比较?不可以,那我们太自负了。这是我提醒校长,这门课,我们学习的心态要改变,不可以站在批评的立场上来看一切宗教,要用自己虔诚、谦卑、学生的立场来看这些大圣大贤的教诲,向他们学习,这就对了。这样才能够『远离愚迷,安住不动』,这个不动是讲我们的立场,我们做学生,我们是凡夫。中国人自古以来,讲德行里头最重要就是谦卑,实际上其他宗教也不例外。佛门课诵仪规里面常常念到「一心顶礼」、「一心恭敬」,这是谦卑。天主教的《玫瑰经》,是他们早晚课诵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我学习的这个本子一共十五段,第一段就是学习圣母玛利亚的谦卑,摆在第一段。就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你看第一愿「礼敬诸佛」。诸佛是谁?一切众生,《华严经》上说得很明白,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怎么能不恭敬?礼敬诸佛就是礼敬性德,尊重自性,这个不能不知道。我们如果离开大圣大贤,用傲慢的这种态度,用我们自己的知见,我们拿他们的东西来比较,拿他们的东西来批判,这样的心态,圣贤的教诲你是决定不得其门而入。为什么?印光大师讲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没有诚敬心,你天天念诵、天天学习都得不到利益。你得利益多少,完全在你的诚敬心,这个话印光大师在《文钞》里说了很多遍,不是一遍。《文钞》是别人把它纂集成功的,印光大师当年在世,他是陕西人,陕西的乡音很重,所以他讲经别人听不懂,老人很慈悲,一生用文字弘法。当时许多这些学者们提出一些问题向老人请教,老人用书信的方法回答。所以《文钞》里面你所看到的,书信占三分之二,另外三分之一是他写的文章,写的序文,序跋这一类的。常常劝导人,学古圣先贤的东西、学宗教教育一定要用诚敬心,因为它是道,道一定要悟,悟一定要真诚、清净,这个心不是真诚、清净、平等,你没有办法悟入。悟入的条件就是这三句,真诚、清净、平等,你才能悟入。
所以现前,我们看到多少年轻人不是不用功,不是不好学,他真干,为什么他不能悟入?给诸位说,就是带著那一点傲慢的习气,障碍了他。那个傲慢习气是病毒,严重的病毒,它让你开不了智慧,它让你接触圣教你都把意思解错,曲解如来真实义,错解如来真实义。所以你自己得不到利益,刚才我讲过的,身心健康你得不到。你看很多我们佛门的同修,你不能说他不用功,他每天课诵是真用功,真干,为什么身体不好?有人问过我,为什么那么用功的人他身体不好,还多病?我回答他,也都是祖师大德的教诲,他为什么不得受用?他心不清净。傲慢的习气有时候自己不知道,这真的不是假的。「我没有傲慢,我很谦虚!」自己不知道,自己不承认,几个人承认自己傲慢?你要晓得,你没有傲慢,你就没有瞋恚、你就没有嫉妒,你心地是清凉自在的。从这些地方你慢慢去想,你真的想通了,你就发现自己傲慢。佛说,六道众生哪个不傲慢?为什么傲慢?因为你有俱生烦恼,不是学来的,这就是末那识。末那是什么?末那是我,四大烦恼常相随,第一个就是我见,执著有个我;有我,我就比别人高一等,别人就不能跟我一样,这就是傲慢心,他有我。什么时候傲慢没有?真像《金刚经》上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傲慢就没有了。傲慢没有了,你就不在六道轮回,你超越六道了,在六道就有傲慢。
你有我见、有我爱、有我痴、有我慢,换句话说,有我、有贪瞋痴,这四个字,「我、贪瞋痴」,这四个永远随著你的,俱生烦恼,它不是学来的,你说多麻烦。这四个都放下,你就证阿罗汉果。所以学佛,学到什么功夫我慢没有?证阿罗汉就没有了,换句话说,有,你就成不了阿罗汉。不但成不了阿罗汉,你有严重的傲慢,连证初果都做不到,《华严经》上十信位的菩萨,初信菩萨你也得不到。必须把贪瞋痴慢、把我执要放下多分,少分还不行,要把它看到淡之又淡,把它淡化,先从我执著手,不再执著身是我。身有生死,不相干,你真看破了。为什么?这个肉身生灭是自然现象,为什么?缘聚缘散,缘聚的时候它就形成这个身体,缘散的时候身体就消失,缘聚缘散,正常现象。你要知道有个不生不灭的灵性,你要知道灵性是真我。我们不说灵魂,灵魂是什么?灵性在迷的状态之下,叫灵魂,实际上应该叫迷魂,它不灵。它觉悟了,破迷开悟了,它叫灵性,灵性就超越六道轮回,没有超越六道轮回叫灵魂,这个要懂。灵魂跟灵性是一桩事情,一个是在觉悟的状态,一个是在迷惑的状态,这个不一样。所以,生死就很平淡,生死像什么?像我们穿衣服、脱衣服,衣服脏了,脱掉换一件。这个身体用了几十年,差不多了,可以不必要了,换一个。你只要真正了达於义,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搞清楚了,你愈换愈好。只有迷惑颠倒愈换愈坏,换成什么?换成三途去了,这个冤枉!学佛学了一辈子,最后还到三恶道,你说你冤不冤枉!
为什么你会堕落在三恶道?你不了於义,你对事实真相没搞清楚,天天听经没听懂,天天修行不如法,修行著重什么?著重表面上那些仪规、形式。这桩事情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告诉我,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我二十六岁老师告诉我的。他讲这个话是教我求忏悔,为我说出这句话来,他说忏悔的时候要真改过自新,不在形式,形式上忏悔,你心没有改过来,没用。什么叫真正忏悔?后不再造,我知道做错了,我以后再不会犯同样的过失,这叫真忏悔,不在形式。形式上忏悔那种仪规,那是舞台表演,给一般人看的,让一般人通过这种教育他有所感受,回头,我应该要学佛,是这个意思;不能拿舞台表演当作自己真正功课,那你就错了。这个话说得好。所以佛法有仪规,但是仪规并不重要,仪规是接引大众的。
我第二次听到这句话是一九九九年,我在新加坡,跟纳丹总统在一起吃饭,那个时候他还不是总统,他刚刚从美国回来。他是新加坡驻美国的大使,回到新加坡,有一天我们在一起吃饭,我跟他坐在一起。他告诉我,他是印度人,他是印度教,他说他最佩服的是佛教,他说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跟章嘉大师讲的一样。我当时很惊讶,他怎么会讲这么一句话出来?这是内行人,外行讲不出这个话来。以后他做了总统,现在还是总统,我们见面很多次,很熟悉,很多活动我们都在一起。这句话很重要,就是说学佛要真干,仪规要不是真心去干,那个仪规就起不了什么作用。譬如每天早晚课我们做三皈依,「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我们都会念,有没有真发?靠不住。「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是不是真的?都没有兑现,都是说说而已。这个说说而已,我常常想,有造罪业,为什么?早晨早课骗佛菩萨骗他一次,晚上做晚课又骗他一次。你看泥塑木雕的佛菩萨摆在那里,早晚都去骗他一次,忍心干这种事情,他还有什么事情干不出来?真干!念这些偈子提醒自己,早晨早课提醒自己,我今天不要忘记,我要照做,晚课我要反省,我今天有没有真做,那你是真的在修。可不能流於形式,早晨骗佛菩萨一次,晚上又骗一次,这个罪过就重了。
真干从哪里干起?给诸位说,从《弟子规》、《感应篇》干起。佛教导我们是从十善干起的,十善业,十善业落实在《弟子规》、落实在《感应篇》,《感应篇》跟《弟子规》就是《十善业道》,那是真的不是假的。真干,就是真修行,才叫如法修行。我们没有真干,那就是假的,那你修行不如法,所以你得不到佛法的真实受用,你对佛法的真实义不了解。你看开经偈,开经偈是武则天作的,作得太好了。自她以后这一千多年,多少祖师大德想给开经偈重新做一首偈子,就作不出来,没有办法,还是用她的。「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愿解如来真实义」就是了达於义,然后你才能如法修行。所以学习,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是秘诀。经不要学得很多,我们最近讲的这个几段经文都说到,我们要求精,不要求多。古人教给我们,「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我们学一部经,能不能从头到尾学一千遍?学一千遍,其义自见就是了达如来真实义,没这个功夫不行。千遍什么?心定了,真诚心起来了,恭敬心起来了,清净心起来了,就能悟入,就这么个道理。哪个人做,哪个人就悟入。心浮气躁,不要说圣教你不能够了达,世间法也不能够通达。现在这个社会,我们看这些年轻的学生,有几个不是心浮气躁的?这个值得忧虑。这个问题原因很复杂,我们对於古圣先贤的教诲至少丢掉了一个世纪,一百年,我们疏忽了,没有认真去教。现在把它找回来有一定的难度,这个难度必须克服,还得用古人的方法,还得用古人的理念,才能收效。如果对古人没有信心,不能够信而好古,自己再想办法,那我们还得吃苦头,那够吃的,这桩事情不能不知道。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