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地住 (第十集) 2010/2/5 华严讲堂(节录自华严经12-17-2100集) 档名:29-175-001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方广佛华严经.十住品第十五》,「第二治地住」末后一段「胜进」,我们将经文念一念:
【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法。何者为十。所谓诵习多闻。虚闲寂静。近善知识。发言和悦。语必知时。心无怯怖。了达於义。如法修行。远离愚迷。安住不动。何以故。欲令菩萨。於诸众生。增长大悲。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前面我们学到第四句,『发言和悦』,今天我们接著看『语必知时』。这后面几句与我们现前修行处境关系非常密切,所以看到经文我们感触很深。「时」是时节因缘,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得很简单,「问不非时」,这个与第一句『劝学十法』相应。菩萨自行化他表现得非常谦虚,态度恭敬,给一切众生做最好的榜样。中国《易经》里面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吉凶,唯独有一卦只有吉没有凶,这个卦就是谦卦,地山谦,这个卦象上面是坤卦,坤是地,下面的是山,山在哪里?山在地底下,象徵著谦虚,象徵著谦卑。人,只要是人,记住必定有傲慢,这是正常的现象。你说为什么人都有傲慢?学过唯识学的同学都知道,经论上所讲的我执,只要有我,就有慢,为什么?这是从第七末那识,是他的根,是从这个根里面生的,是这个根带来的,这个根就是四大烦恼常相随。这四大烦恼是什么?头一个是我见,这个我见就是执著末那是我,执著末那识是我。末那识它带著有我爱,我爱就是我贪,我痴、我慢,你看看,我见,就是执著我。所以贪瞋痴,这个傲慢是瞋恚里面生的,根源是末那识。所以这四种,佛法称为俱生烦恼,它不是学来的,生生世世你都带著它来的。你看这个东西多麻烦。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就把自性转变成阿赖耶,原本是性德当家做主。法身菩萨,我们现在学的,初住以上都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们用真心,不用阿赖耶了,所以这四样就没有了,这烦恼习气没有了,也就是相宗所说的转八识成四智,转末那为平等性智。
所以佛给我们讲,十法界的佛,依正庄严里面是无量因缘成就的,无量因缘里头最重要的一个因缘是什么?佛为我们说出来,成佛最重要的因缘是平等心。你看转末那为平等性智,那就成佛了,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这两个转过来之后,阿赖耶自然就转了,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那是智慧,光明遍照,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成就自行化他的无量功德。所以你要能转过来!这里头最重要的关键就是怎样把自私自利、把这个我转过来。佛法里面修行第一个障碍就是我,你要问为什么?有我就有六道轮回,我没有了,六道轮回就没有了。六道轮回从哪来的?从我执变现出来的,我善就变三善道,我不善就变三恶道,就这么来的。所以《金刚经》上一开端,佛就教我们要破四相,一定要远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其他那三个相从哪里来的?从我对立而产生的。与我对立的,人相;与我、人对立的,众生相;与我、人、众生对立的,寿者相,都从对立产生,相对而生。所以这是非常非常麻烦的一桩事情。
从什么时候开始转?入门就开始转,小乘须陀洹果,初果;大乘,《华严经》里面讲,十信菩萨,初信,十信里面的初信,他就把五大类错误的见解放下了。头一个就是身见,也就是说,不再执著这个身是我,他还是有执著,只是不再执著身是我。执著什么是我?我们世俗里面所讲的灵魂,在佛法里面讲的神识。神识就是阿赖耶,也就是阿赖耶里面的第七识,末那。他不执著身,他执著末那,神识,那个是我。身有生灭,末那识没有生灭,我们中国人叫灵魂,外国人也叫灵魂。对不对?不能说对,也不能说不对。为什么不能说对?只要有执著就错了,他如果真正放下这个执著,那就证阿罗汉果,六道就没有了;由此可知,六道是我执变现出来的。连末那识也放下,那就是转识成智,平等性智现前,不过什么?他还有分别,还会起心动念。所以他虽然出了六道,他出不了十法界,必须把我见破了,就是不再有分别,不但分别没有,连起心动念都没有了,佛告诉我们,真我现前,不是没有我,有我,真我现前。真我,到底下一段经文会讲到八种自在,实在讲它没有障碍,佛在教学里面举出八个例子,「我」这个字的定义是自在的意思、是主宰的意思。我们这个身不自在,我们这个身做不了主宰,一天一天的衰老,衰老不是一年一年的,一天一天的,一天比一天老。现在我们懂得了,特别是学佛的人,一秒一秒钟在老,这是事实真相,你怎么能做得了主!可是你要是见性,就做主了。为什么?性里面没有这个现象,自性没有物质现象也没有精神现象,所以它没有生灭的现象,那是自性,我们称它为灵性。它具足无量的智慧德相,或者我们称它为圆满的智慧德相,那是我,真的有常乐我净这四种净德。六道凡夫里面讲常乐我净有名无实,那不是真的;小乘人不承认常乐我净,那他也有误会,为什么?他没有证得大涅盘。他要是证得大涅盘,他知道真有常乐我净,不在六道,也不在十法界,到实报土里面就见到、就证得。实报土是法身菩萨,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境界,这真的不是假的。
我们现在生活在这个世间,很巧,遇到了灾难的时代,灾难很多,欲界里头有灾难,特别多。色界天有没有灾难?有,有坏苦;无色界天,无色界天佛说也有,有行苦。所以《法华经》上说三界统苦。到什么时候没有灾难?我们一般说,世尊说法随顺众生来说,那讲大三灾、小三灾。大三灾是水、火、风,火可以烧到初禅天,所以初禅天还有火灾;水可以淹到二禅天,二禅天有水灾;风可以吹坏三禅天。到四禅,这三灾没有了,水火风没有了,所以四禅叫福天,这个天人有福报。我们佛家的名词讲三灾八难,四禅天里头三灾八难都没有了。四禅上头还有四空,四禅天三灾八难没有了,那四空天当然没有,他们唯一的灾难就是寿命,他有寿命,寿命到了没有法子。他们那个地方寿命到了没有生死,堕落,往下坠落,没有办法再向上提升,他就往下坠落。寿命到了,落到底下去投胎,为什么投胎?因为他业力在,他禅定的时候,他把他的业力伏住,它不起作用。寿命到,就是定功失掉了,定功失掉的时候,他阿赖耶识的烦恼种子又起作用,依旧要随业受报。这就是六道轮回麻烦的地方,出不了六道轮回,永远搞这些把戏。佛法里头对这种现象用一句话来形容它,叫生死疲劳,叫轮回。佛教人第一个目标就是脱离轮回,叫离苦得乐,六道轮回苦!出离六道,不再受这个苦,这真的离苦得乐。我们在这个世间遇的灾难这算什么!在佛法里这是鸡毛蒜皮,这事实真相一定要知道。
所以佛法,佛出现在世间,佛教化众生没有不知道时节因缘的,他在什么时候要用什么方法教他。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用什么方法教我们最有效果?给诸位说,祖师为我们说出来了,印光大师,很多同修都知道,他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他有资格代表阿弥陀佛,有资格代表释迦牟尼佛,有资格代表十方一切诸佛,告诉我们,在我们现前这个时代,众生当然缺乏的东西太多了,也就是众生病入膏肓,怎么样来救?怎么对治?最重要的这一服药可以救他命的,印祖一生为我们示现的因果教育,不谈佛法,谈因果。为什么不谈佛法?你不相信,佛法理太深了,你能够真正相信因果,善有善果,恶有恶报,你再也不敢起心动念做坏事了。什么是坏事?损人利己就是坏事。你敢不敢干?损人利己,总而言之,不外乎两个字,一个是名,一个是利。侵犯别人的名利,自己拥有,搞这个,这就是损人利己。别人得到名利,自己就生起嫉妒心,这个现象很多,在因果里面讲,动这个念头将来都堕阿鼻地狱。如果再加上行为,真的用种种手段,那可麻烦了,你堕到地狱要多少时候才能出头?出头的时候日子不好过,你还要遭报应,欠命还命,欠债还钱。我们在前面读过五扇提罗的故事,这佛在经上讲的,以出家人做个比喻,出家人里头也有迷惑颠倒,嫉妒障碍。
《弥勒菩萨所问经》里面讲得更清楚,两位出家的法师讲经说法,信徒很多,也有几位看到之后起了嫉妒心,用种种非法的手段破坏,让这些听众对法师失去信心。那个法师有没有受到伤害?没有。谁受到伤害?信徒,闻法的缘被他断掉,结罪是从这个地方结罪的。真正有智慧的法师他不会怪罪你,他心平气和,没有怨恨,所以不跟他结罪。但是信徒闻法的缘稀有难逢,佛在经上常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未必能闻佛法,你把众生闻法的缘给断掉了,这个堕阿鼻地狱,这就是什么?破坏正法。从这个地方结罪,堕阿鼻地狱,将来在地狱罪受满之后,你再回到人间的时候,愚痴,没智慧,不知道要做多少辈子的愚痴,你那个罪业才忏除得了。你说造罪业的时候很容易,那个罪业消除可麻烦了。所以今天讲经教学弘法,要把因果摆在第一。早年我们在台中学经教,老师是李炳南老居士,教导我们讲经教学,教学当中也举很多例子,这些例子从哪里来?当然最好的是现前的,现前的因果报应,这是举例子第一优先。眼前的,一说大家都知道,媒体报导了,报纸杂志刊登过,大家都知道,举比喻、举例子,这是第一优先。眼前找不到这些资料,找古人的,古人里面第一优先是历史里面所记载的,为什么?取信於大众。中国二十五史里面记载得很多。民国初年,有好几位大德搜集历史上这些显著的因果报应的这些事实,编成一本书,《历史感应统纪》;像《太上感应篇》搜集的这些例证,《感应篇汇编》;《文昌帝君阴骘文》,周安士搜集的。《阴骘文》文字不多,只有七百多字,他所举的例子非常丰富,每一句话有几十条例子。在佛经里面有《经律异相》、有《法苑珠林》,这都是唐朝时代古人从经典里面节录下来,也分成一百类,便利我们寻找,便利我们在讲台上引用,这老师告诉我们的。
在今天这个时代,要用什么方法来宣传?我们不要忘记高科技,好工具。这是很早的时候,我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方老师给我讲到「佛经哲学」,他就说到现代的电视,那时候电视是黑白电视,还没有彩色的,无线电广播、电影,好工具!他反覆叮咛我,要我记住,以后有这个缘分、有这个机缘要会利用,把古圣先贤佛菩萨的教诲,用艺术的方法来推出去。戏剧,像连续剧这种方式,譬如《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是五十三个连续剧,每一个都可以独立,都可以拍成专辑,用这个方法教学,现代人容易接受。讲堂上讲很辛苦,未必能听得懂,未必喜欢接受,所以你要知道利用这些工具,为什么?时代不一样!这叫「语必知时」。你要晓得今天是什么时代,我们要用什么方法。佛法教学的对象是一切众生,所以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中下三根;用现在的话说,全民教育,男女老少都是教学对象,那你要不知时节因缘怎么行!除了这些,现在像是办论坛、办这些讲座,用会议交流这种方式,在现前也相当普遍,学术会议交流,举办这些;这种活动再配上媒体,效果就很大。可是最重要的是要做出典型,要做出个好样子给人看,人家才会相信。过去,我们有不少年在国际上宣扬中国传统文化,能化解冲突,能给社会带来安定和平,可是相信的人不多,赞叹的人很多,听了都欢喜赞叹。大家有个问题,有个疑问:这是理想,做不到!所以我们如何从自己本身做起,本身是个样子,好榜样,从我们家庭做起,我的家庭是所有家庭的好榜样?做《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落实在我身上,我这身是好样子;落实在我一家,我这家庭是好榜样;落实在我们的团体,团体是好榜样。私人公司,开的公司、开的商店都是团体,做出样子来,然后什么?然后媒体要能够去采访,把这种典型用高科技的方法来传播,让社会大众都知道,就省悟了,原来古圣先贤这套东西现在还管用!
我们知道哪些同学、哪些单位、哪些公司他们真做了,真干了,挨家去访问,拍摄纪录片,在很多大的活动里面去播放,那个效果很大;能够在电视频道里面播放,那效果就更大。但是要记住,把因果摆在第一,彰显出善有善果,恶有恶报,让人真的省悟过来了,从起心动念开始到言语造作。因果的标准,除了道家的《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这是祖师提出来的,佛教的祖师大德,他们有智慧,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门户之见。现在我们把心量拓开,世界上许许多多宗教,里面讲伦理、道德、因果很多很多,都可以搜集,都可以传播!这个传播对世界有很大的好处,让社会大众对宗教会耳目一新,它不再是迷信,它是教育,它是圆满的教育,不仅仅是社会教育。让大家认识宗教,宗教徒应该重视学习宗教的教育。所有宗教教学的方向跟目标,确确实实只有一个「爱」字,人爱人就不会害人,爱人的人才真正是自爱。自爱什么?爱自己的性德,性德的核心就是仁爱,仁慈博爱。性德无量无边,仁慈博爱是性德里头的第一德。今天迷了,所以被自私自利、被欲望控制了自己,让自己天天造罪业,没有办法省悟过来;接受圣贤教育,也敌不过眼前的欲望。所以祖师给我们的启示好!因果教育。把因果的理论、事实讲清楚讲明白,做出来给大家看,人家就相信了。真正改过自新,不但自己得度,一家人得度;如果你开公司,你一个公司得度了。中国大陆胡小林居士在做示范,做给大家看。我相信现在已经不是他一个人,很多人都在做,都能够把传统教育落实在公司、在行业上,好!
也有寺院的法师来找我,跟我谈一个严肃的问题,戒律。我们知道,佛法要没有戒律,佛就灭了;儒要是没有礼,儒就没有了;道里头不谈因果,那道也亡了。这个问题很严肃。我告诉他,现在在这个时代,我们说佛门,我们说净宗,在家的同学十善业做不到,出家的同学十善业也做不到,连三皈五戒都做不到,这个问题可严重。我们首先要问,他为什么做不到?为什么古人能做到,今人做不到?你认真的去找它的原因,你把原因找到,把原因消除,障碍没有了,也能像古人一样真做到了。这里头真正的因是古人有基础,我们在讲席当中曾经做过多次报告。佛法是师道,它不是迷信,它也不是宗教,它是教育,师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中国人自古以来,从小所受的教育,他受什么教育?孝悌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如果说用一个字来代表,那就是孝,孝文化。从孝展开的德目,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总纲领、总原则。千万年来,世世代代累积的这些典籍,乾隆时代编成一部丛书叫《四库全书》,讲什么?没有一篇文字是离开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的,没有一篇能够离开的,因为全是从这个纲领上演变出来、发挥出来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现在麻烦出来了,民国建立之后,中国人丧失民族自信心,变成一种病态的心理,叫媚外,一切外国好,中国总比不上外国,甚至於有谚语所谓: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圆。你什么法子?外国人不讲孝道,外国人也不懂得什么叫师道,所以现在问题出来了。
外国先出了问题,我们也跟著出了问题,不知道怎么教法,父母对於教儿女是头痛的事情;在学校里,老师教学生也头痛,怎么教法?怎么样教,没有办法跟古人比;那古人是怎么教法的?我们想想,古人是小孩一出生就开始教,谁教?母亲教的。所以母亲是孩子第一个老师,真是第一代的老师,母亲教的。母亲教什么?母亲是身教,我们今天提倡《弟子规》,母亲在家里把《弟子规》统统做到,让小孩看。小孩一出生,睁开眼睛,他会看,他会听,他已经在模仿,已经在学习。所以小孩到三岁,根扎稳了。中国人常讲「三岁看八十」,三岁扎的根,八十岁可以不变。母亲把儒释道的基础统统做到了,道家的《感应篇》,因果,佛家的《十善业》,他做出来了,根深蒂固,所以以后长大,无论是学儒、学道、学佛,他都有成就。他明理,他知道因果,他心善,思想善,言行善,所以一接触到佛法,三皈五戒他就能做到。所以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不是难事。今天我们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在我们的基础教育没有了,扎根的教育。怎么办?这些年来,我们极力提倡,我们要补习扎根教育。这三样东西我们得认真来学习,用个两年的时间把根扎稳,然后戒律有根,才能够生长,才能茁壮。如果这三个根疏忽了,那戒律可以变成一种学术去研究,做不到,不会起作用,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尤其是真正有心续佛慧命、弘法利生,真正有这种大愿,不可以不知道。我们这一代,八十以上,这一生的路走到尽头了,希望年轻一代要跟上来,年轻一代要把根扎好,你们的前途无量。如果不从扎根教育学起,你们的成就是非常渺茫,这不能不知道的。所以时节因缘一定要认识清楚,我们学什么?我们教什么?我们将来传什么?你自然就明白了。
下面一句,『心无怯怖』,这也是非常非常不容易。清凉大师这一句说得多一点,「不怖深法而不能受,不怯行法而不能行」,话虽然不多,十六个字,讲得好!佛法深,这是真的,尤其是大乘,你要有勇猛心,要有精进心、真诚心来学习,不怕,可是你要有耐心,你要懂方法。佛法的修学跟西方人修学的方法完全不一样,这是你不能不知道的。你要用西方修学的方法,所谓是逻辑的方法,你来学大乘,你用了许多精力、时间,最后你所得到的是什么?是大乘的常识,现在美其名为佛学,你不能得受用。得受用是学佛,不是佛学,佛学不得受用,学佛才得受用,你没有学佛,所以不能用西方的方法。我在二00七年,很难得,也是二00七年的春天,剑桥大学汉学系的老教授,麦大维教授,我们也是老朋友,他到中国来旅游,在庐江汤池参观了四天,参观文化教育中心。回国的时候从香港经过,在香港住了两天,跟我谈了六个小时。他邀请我到伦敦办一个书院,他名字都想好了,叫「大乘佛学」,办个书院,这个书院隶属於剑桥大学。我当时很感激他真诚的邀请,我说我谢谢他的好意,我没有办法到里面去办学。他说为什么?我说:你们学校的那些规章、那种框架,它会限制我,我没有办法把学生教好。他反过来说:那你用什么方法?我说:我没有方法,我们都是用中国传统老祖宗的老办法。他说:老办法是什么?他是汉学家,他四书都能背,非常难得。我就告诉他,中国传统教学的理念、原理原则就是《三字经》前面的八句话。《三字经》他会背,他就想起来,这八句话什么意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就这八句。你看他会背,他也教人,这八句意思他没有搞懂,这是中国几千年老办法。
我说教学,首先要肯定人性本善,这是先决条件。像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第一个条件是肯定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要没有这个理念,怎么教法?本来是佛。为什么现在不是佛?那就是性相近,习相远。从性上讲,你是佛,从习上讲,你是凡夫。习是什么?习染,你被污染了,你被妄想、分别、执著污染了。大乘教里面讲,你被无明、尘沙、见思烦恼污染了,所以你变成凡夫。教什么?就是把这些污染去掉,恢复你的本性,这就对了。教学最高的指导原则是什么?是贵以专。你要懂得这个道理,你就晓得东方,中国、印度都是这种理念,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我还告诉他,如果我办学招的学生,这都是研究生(博士班的研究生),不一定要大学毕业。他说:那你招什么人?我说我只要他两个条件,第一个,儒释道三个根他扎下去,这是什么?德行。第二个条件,他有能力读文言文。我说具备这两个条件就可以了,可以学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学大乘佛学。大学毕业了,这两个条件不具足,没用处,我们教不出来,他也学不好。这他才恍然大悟。
临走的时候,我告诉他,我说:你回去到学校里跟学校商量,如果能够破例,不用学校的这些规矩来限制我,我说我倒很乐意到伦敦去办学,也来做一个试验,看看中国传统的方法适不适用。他问我怎么教法?我说譬如,我跟他讲修学期间是十年,十年专攻一部经。这他问我的教法。我说譬如《论语》,《论语》是一部经,分量不多。我说我的教法,学生具备这两个条件,第一个是德行,第二个是语文的能力,他能读文言文。我的教法是把《论语》古今这些大德的注疏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上课,上课是学生讲给我听,你学《论语》,你把《论语》讲给我听。这一部《论语》,譬如说一天讲半个小时,四个月就讲完。讲完怎么办?讲第二遍,二遍讲完,讲第三遍;一年讲三遍,十年讲三十遍。十年之后,《论语》这一门他就是专家,你相不相信?而且这一经通了的时候,其他他都能触类旁通。「一经通,一切经通」,是佛家讲的,用在儒、用在道都不例外,你能够把《论语》通了,中国传统学术你都通了。
所以你要学一门,你不能搞太多,搞太多,你的思想乱了;学一门,你心是定的。譬如他专攻这一门,我们估计三年,他就得论语三昧,五、六年他就开悟。这是佛法里面讲,依戒生定,因定开慧。守规矩,守方法,这就是戒律,这就是持戒;持戒的目的是叫你得定,在我们净宗讲,叫你得清净心,清净心生智慧,不生烦恼。每个学生学一样,不必相同,我带十个学生,十部经,每天一个学生做半个钟点报告,我们大家在一起听报告,五个小时。听报告有个好处,能够听到各种不同的经典,但是自己专攻在一门。咱们中国传统是这个方法,世世代代教出来的是圣贤、佛菩萨;不是现在交叉式的教学,每天从早到晚学好几个课程,这是什么?这把我们搞乱掉了。譬如像现在学校,大学也是如此,前面第一堂课语文,第二堂课是数学,第三堂课是学历史,搞乱了,你思想不能集中。第一堂课还没有消化,换了题目,所以他心是浮动,显示心浮气躁,这哪能学圣贤之道!这是很大的忌讳。
我把这些东西讲清楚、讲明白,他才恍然大悟。我说你们学校我去参观过两次,跟同学做了学术交流,跟教授我们也交流过。我讲得很清楚,你们学校现在所学习的,所教、所学的,是儒学、道学、佛学,而不是学儒、学佛、学道。我们今天希望佛法能够复兴,真正做到古人所讲的续佛慧命,你得要用祖师大德的办法,用现在办学的学校上课的办法决定不行。我学佛是李老师教给我的,是私塾教学的方法,是个别教学的方法。二十多个同学在一个教室里面上课,个人学个人的,老师是个别指导,是办私塾,我们是这种方式学成的,而不是像现在学校里的方式学的,不是的。这是我亲身的体验。
我们用这种方法,心里面就离开这些畏怖,就不再害怕,心是定的,老师指导,老师负责任。可是你对老师得有信心,对方法有信心,对圣贤典籍有信心,你才能学得成功。如果你怀疑,那问题就严重。信心怎么建立?老师帮助我,老师告诉我,古人东西,你从远古,孔子二千五百多年传到今天,它还能传得下去;换句话说,它经过二千五百年时间的考验,经过二千五百年世世代代这些专家学者的考验,它没有被淘汰!那就是告诉我们所留下来都是精华,如果不是精华,早就被淘汰掉了。他说你要晓得,古人的书籍是第一宝贵。中国在宋朝时候,书还是要手抄,不是好东西,谁愿意用这么多时间来抄写?到宋朝才有印刷术,印刷术是刻在木版上,一个字一个字刻出来的。你就晓得那个费时间,成本多高!比手抄是好,手抄只能写一部,刻版至少可以印几十部,印一、二百部。到近代印刷术才发达,我们年轻那个时代是铅字排版,算是很进步,可是跟现在比差太远了,现在是多么方便!得到一部书不容易,所以不是好东西,怎么能流传到今天?我们想想老师讲的话有道理,古人,就是他自己一生的著作,也是他一生著作的精华,不是精华的东西、最好的东西,他自己已经把它淘汰掉了,这是我们能想像到的。我们自己一生如果是有这些著作,你就会考虑到哪些能传的、哪些不能传的,将来后人不会在你这些作品上花上金钱、花上精神来流通,自己能想得到。所以古圣先贤留下来字字句句都是精品,我们不能不珍惜。
佛的经典流传到今天,在中国历史上记载是三千年。翻译可不可靠?会不会出问题?有没有犯错?现在人都有怀疑。我初学的时候也怀疑,我请教老师,这真能可靠吗?他说你不用怀疑,唐朝时候玄奘大师就怀疑,怎么办?亲自到印度去,接触原文的佛教,在印度住了十七年。回来之后,对於过去古大德所翻译的这些经典,没有一句话批评,这是什么意思?完全肯定。他自己也翻译不少经,所以称他以前的叫古译,玄奘大师以后的叫新译。有一些新的名词跟古译的不一样,风格上也有一些不同,统统流传下来。他没有反对古人哪一部经有问题,没有,完全给予肯定。老师把这桩事情告诉我们,我们对佛经上的怀疑消除了,不再怀疑了。老师又叮咛我们,他说现在印刷术发达,很多人自己的东西流通,甚至於将来印《大藏经》他也放进去,这问题严重了。怎么办?他教我们读古时候版本的《大藏经》,最后的这一部《大藏经》就是《乾隆大藏经》。这些《藏经》可靠,国家颁布的,不是随便可以入藏的,一定是当代这些大德他们审查过,皇帝下命令,圣旨颁布入藏,那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所以这个可靠,你放心。教导我们,我们看经典、看注解,就看看古时候《藏经》目录里头有没有,要有,你就放心用它;要没有,打个问号,存疑,可以做参考,不能做绝对标准。这个指导好!所以我们要看唐宋翻经的目录,这是最可靠的。宋朝以后所翻的已经不多了,分量很少。
你不了解,你心里有疑问,这个疑问会产生很大的障碍,对我们的修学不利,必须要做到「心无怯怖」。特别是行法,行法是什么?戒律。一般知识分子,我自己就是很明显的例子,我对於戒律尊重,但是我不学它。我年轻时候有一个错误观念,认为戒律是生活规范。佛经上的戒律是什么人的生活规范?是古印度的人,不是现代人。我们学过中国文化,中国三代的礼,礼是生活规范,三代的礼不一样,有兴有革,兴就是有新的东西收进去,旧的东西有很多删除了。就好像法律条文一样,过几年有的条文不适用了,重新修改、修订,这是一种进步的现象。戒律记载的都是释迦牟尼佛当时这种生活状况,古印度的,我们要学佛,学他的经典,经典里面的理论,也就是那个时候讲学他的哲学,佛经哲学;对生活规范,我们就重视他们古时候那个时代的,读这些戒律看到当时那个生活状况,我们现在不必学它,我们不必学印度人,更不必学古印度人,我们是现代人。所以对於戒律有这种严重错误的思想,这个错误思想很难改变,成见很深。帮我改变这个错误观念是章嘉大师,三年的时间,不容易!他非常有耐心,他知道我这个成见很深,很不容易放下,他有善巧方便。
我们每个星期见一次面,每个星期他给我两个钟点的时间,我向他请教经典上一些问题。他每一次送我,老人很客气,对我们年轻人非常爱护,都送我到门口,他会轻轻的说一句话,「戒律很重要」。你看就这么一句简单的话,「戒律很重要」,所以这句话我听了几十遍,听了耳熟。他老人家往生,过世了,他过世是火化的,单独给他做一个火化炉。我在他火化炉旁边搭了一个帐棚,那不是我一个人,有好几个,甘珠活佛在一起,我在帐棚里面住了三天。我认真去回忆,这三年老师教了我些什么?我学了些什么?这个念头一起,立刻就想到戒律很重要,就想到这一句,他轻描淡写的,次数太多就产生作用。认真思惟这桩事情,老人家这个话一定很有深意的,不是随便说的。想了很久,想通了,我们世间的礼、法、制度都会常常改变,这是世间法。佛法是出世间法,它不是世间法,它是要我们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的。戒律是帮助我们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的,这个不能变,一变,那十法界就不能超出,六道就不能超出了。
我想到这么个道理,愈想这道理能站得住脚,所以对於戒律就改变态度,认真去看它,愈看觉得愈有道理。当然我们持戒律,遵守戒律,遵守戒律的原理原则,实际上在应用那是活的。譬如行礼,我们初学佛的时候,佛家的行礼是跪拜,是顶礼三拜,我们现在是三鞠躬,形式不一样,那个尊敬的心是完全相同。所以你得要活活泼泼的去用。最后我也磕头了,为什么磕头?想到这里头有很深很深的道理,磕头是一种运动,非常好的运动,你只要依照它这个规矩去做,每一个动作都运动到。你看平时他没有其他的运动,打坐、读经,顶多是跑香,经行,那就是散步,最重要的是拜佛。拜佛的时候,第一个修自己谦卑的心,能把我这个心用在日常生活上,处事待人接物,谦卑,尊重别人。第二个,收到运动的效果。尤其一般运动,我们知道腹部的运动是不容易,但是在礼佛的时候,全身,连腹部都运动到,你只要按照规矩去做。所以就很欢喜。我跟忏云法师住茅蓬,我每天拜八百拜,这对於身心健康是大有帮助。心地修清净心,每个动作是全身都运动到。所以想到身要动,身是个机器,不动它就生锈、就坏了。心要清净,养心要静。你看你拜佛的时候,心是定的,把所有一切妄念放下,心是定的,身是动的,这种方法妙极了。我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每天我拜佛的次数就多了,没有搞清楚,一拜都不可能。所以我跟章嘉大师三年,见到他老人家都是三鞠躬,没有拜过他,不晓得这个道理。可是大师不见怪我,还对我非常爱护,照顾得很周到,我很感激他。明了之后就不一样,不明了的时候,我们做起来很困难,明了之后,问题就解决了。
底下这一句,『了达於义』,清凉大师在注子里,「以思慧力,解达深义,非但多闻,於义不了」,这几句很重要。以思慧力,这句话重要,要有智慧你才能解。智慧跟知识不一样,知识,你只能够了解它表面,皮毛。以前老师告诉我们,佛法字字句句有弦外之音,你必须能透过文字去了解它的真实义。真实义,语言说不出,文字也不能表达。语言、文字像什么?像我们走路那个指路标,指示的,你要向里头去走,你不能把这个就当作目标,那你就错了;你必须把这个放下,你往前面走,你才真正达到目标。这个比喻好。所有经典都是指路牌,你要把这个经典就认为这是大方广佛华严,就完全错了。大方广佛华严不在经上,在哪里?在遍法界虚空界,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那是大方广佛华严。你不明白这个道理,你怎么能了达义理?经典的术语叫义趣,这个义理的趣向。终极的目标是要明心见性。要明心见性,你看我们读经,在一起研究、讨论、学习,一定要遵守马鸣菩萨《起信论》里面的原则,他教我们听经要离言说相、要离名字相、要离心缘相,那就是用思慧力。怎么个离法?就是不要执著,不要分别。听经不要去执著讲经的人的言语,也不要分别他所说的这些话是什么,名词术语是方便,决定不能执著。所以都不可以分别执著,更不能用自己的意思去解这个经典的意思,那会解错了。那样子去解,那就不是佛的意思,是自己的意思;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华严经》,是自己的《华严经》,跟释迦牟尼佛相去就太远了。所以教我们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换句话说,我们听了,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你会领会。你能够领会多少就是多少,不要去研究,为什么?你还会听第二遍,还会听第三遍,遍遍有悟处,那是你真正的收获,遍遍有悟处。你所学的是慧,是智慧,不是常识。你能把你体会到的这个道理,用在日常生活上,穿衣吃饭、待人接物,用在工作上,那叫学佛。过什么生活?过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的生活是大自在,佛菩萨的生活不生烦恼,只生智慧。
我们生了烦恼,自私自利跑出来,贪瞋痴慢跑出来,这知道错了,怎么又回头了,又落到凡夫地上去?所以学佛,善学,你要会学。宗门大德常常测验学生,开口就问「你会么?」这两个字的意思太深了。「你会么?」会,随顺佛菩萨的教诲,祖师大德常常提醒我们,佛菩萨教我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不要疑惑;佛菩萨不准我们做的,千万不要做。你从开始看,佛菩萨教我们十善,一定要做到。不杀生,决定不能伤害众生;做到什么?包括不能叫众生因我而生烦恼,那我就对不起他,我就有过失了。要怎样?要像菩萨一样,「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就是学佛!不杀是决定没有伤害众生的念头。不盗,绝对没有占众生一点便宜的念头;我有占一点便宜的念头,这是盗心。我们学佛了,头一个,你做生意买卖你得纳税,你有没有想过咱们走法律上漏洞,我们少缴一点税?这个念头是什么?这个念头是盗心,你为什么不布施?佛教给我们布施,布施给国家好。所以你要有布施的心,不要有盗心,想贪一点点小便宜的是盗心,你看这个戒律很难持。不淫欲,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这是佛教给我们,开头,你一进佛门,头一个教你这些,还没有三皈五戒,开头学这个。
《观经》里面讲的三福,那就是基础,基本的指导原则,你看,第一句「孝养父母」,第二句「奉事师长」,第三句「慈心不杀」,第四句「修十善业」,你从这里做起,这叫学佛,你真得受用,从这个地方积功累德。决定不能做的,那是什么?杀盗淫妄,妄语里包括两舌、恶口、绮语,贪瞋痴,这不能做,这个东西一定要舍掉的。佛教我们做的,真干;佛教我们不要做的,一定要舍。这个东西做到了,这叫佛门里头扎根的教育,你有了。你有这个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你有成佛、成菩萨的条件了,这是最根本的。这个东西没有,你学佛,你这一生无论怎么样精进勇猛修学,用现在的话说,你所学到的是佛法,是佛学常识。你也能说得天花乱坠,你也能够著作等身,你依旧没有办法离开名闻利养,这个道理不能不懂。所以学佛,学佛我们走的路子是戒定慧,三无漏学,是走这个路子。一定要放下贪瞋痴慢,这是菩提道上严重的障碍,有这个东西你就不能清净,它就把你挡住了。这个东西舍去之后,你才体会到精进,你才真正体会到法味,你愈学愈欢喜,你愈舍愈欢喜,真得受用。像开经偈里面所说的,「愿解如来真实义」,自自然然你就能开解。「了」是明了,「达」是通达,对於佛所教给我们的典籍里面的义理明了通达,才能做到如法修行。如,如同诸佛如来,同样的方法,把我们所有错误的思想、言行都能修正过来,这叫学佛。这样修学我们才能真正有成就,才能真正得利益。利益是什么?现前你能觉察到的,烦恼轻、智慧长,你得这个利益。烦恼轻,我们用现在人讲的最现实的利益,身心健康,百病不生,这是你现在得的利益。为什么?一切众生所有的疾病,那个病根就是烦恼。所以佛法把贪瞋痴认作三毒烦恼。毒是什么?病毒,你全身所得的病,你决定不会超过这三毒。也就是你的病,不是从贪起来的,就是从瞋起来的,再不然从愚痴起来。你要是把三毒化解,你里面没有病根,外面一切感染,感染不到,你里头没有对应的,它就不能感染你,道理在此地。
烦恼细说,百八烦恼,佛说一百零八种;总的来说,不外乎贪瞋痴。从贪瞋痴把它展开,展开到八万四千烦恼,归纳起来就是贪瞋痴。佛法对治烦恼,用八万四千法门对治八万四千烦恼。总的来说,总的归纳就是贪瞋痴,佛用什么方法?戒定慧。戒对治贪,定对治瞋恚,慧对治愚痴。总的来说,这佛家常讲的「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什么病都没有了,你看戒定慧多好!戒定慧是保健第一,身心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你就能得到大圆满,幸福美满的人生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方广佛华严经.十住品第十五》,「第二治地住」末后一段「胜进」,我们将经文念一念:
【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法。何者为十。所谓诵习多闻。虚闲寂静。近善知识。发言和悦。语必知时。心无怯怖。了达於义。如法修行。远离愚迷。安住不动。何以故。欲令菩萨。於诸众生。增长大悲。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前面我们学到第四句,『发言和悦』,今天我们接著看『语必知时』。这后面几句与我们现前修行处境关系非常密切,所以看到经文我们感触很深。「时」是时节因缘,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得很简单,「问不非时」,这个与第一句『劝学十法』相应。菩萨自行化他表现得非常谦虚,态度恭敬,给一切众生做最好的榜样。中国《易经》里面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吉凶,唯独有一卦只有吉没有凶,这个卦就是谦卦,地山谦,这个卦象上面是坤卦,坤是地,下面的是山,山在哪里?山在地底下,象徵著谦虚,象徵著谦卑。人,只要是人,记住必定有傲慢,这是正常的现象。你说为什么人都有傲慢?学过唯识学的同学都知道,经论上所讲的我执,只要有我,就有慢,为什么?这是从第七末那识,是他的根,是从这个根里面生的,是这个根带来的,这个根就是四大烦恼常相随。这四大烦恼是什么?头一个是我见,这个我见就是执著末那是我,执著末那识是我。末那识它带著有我爱,我爱就是我贪,我痴、我慢,你看看,我见,就是执著我。所以贪瞋痴,这个傲慢是瞋恚里面生的,根源是末那识。所以这四种,佛法称为俱生烦恼,它不是学来的,生生世世你都带著它来的。你看这个东西多麻烦。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就把自性转变成阿赖耶,原本是性德当家做主。法身菩萨,我们现在学的,初住以上都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们用真心,不用阿赖耶了,所以这四样就没有了,这烦恼习气没有了,也就是相宗所说的转八识成四智,转末那为平等性智。
所以佛给我们讲,十法界的佛,依正庄严里面是无量因缘成就的,无量因缘里头最重要的一个因缘是什么?佛为我们说出来,成佛最重要的因缘是平等心。你看转末那为平等性智,那就成佛了,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这两个转过来之后,阿赖耶自然就转了,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那是智慧,光明遍照,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成就自行化他的无量功德。所以你要能转过来!这里头最重要的关键就是怎样把自私自利、把这个我转过来。佛法里面修行第一个障碍就是我,你要问为什么?有我就有六道轮回,我没有了,六道轮回就没有了。六道轮回从哪来的?从我执变现出来的,我善就变三善道,我不善就变三恶道,就这么来的。所以《金刚经》上一开端,佛就教我们要破四相,一定要远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其他那三个相从哪里来的?从我对立而产生的。与我对立的,人相;与我、人对立的,众生相;与我、人、众生对立的,寿者相,都从对立产生,相对而生。所以这是非常非常麻烦的一桩事情。
从什么时候开始转?入门就开始转,小乘须陀洹果,初果;大乘,《华严经》里面讲,十信菩萨,初信,十信里面的初信,他就把五大类错误的见解放下了。头一个就是身见,也就是说,不再执著这个身是我,他还是有执著,只是不再执著身是我。执著什么是我?我们世俗里面所讲的灵魂,在佛法里面讲的神识。神识就是阿赖耶,也就是阿赖耶里面的第七识,末那。他不执著身,他执著末那,神识,那个是我。身有生灭,末那识没有生灭,我们中国人叫灵魂,外国人也叫灵魂。对不对?不能说对,也不能说不对。为什么不能说对?只要有执著就错了,他如果真正放下这个执著,那就证阿罗汉果,六道就没有了;由此可知,六道是我执变现出来的。连末那识也放下,那就是转识成智,平等性智现前,不过什么?他还有分别,还会起心动念。所以他虽然出了六道,他出不了十法界,必须把我见破了,就是不再有分别,不但分别没有,连起心动念都没有了,佛告诉我们,真我现前,不是没有我,有我,真我现前。真我,到底下一段经文会讲到八种自在,实在讲它没有障碍,佛在教学里面举出八个例子,「我」这个字的定义是自在的意思、是主宰的意思。我们这个身不自在,我们这个身做不了主宰,一天一天的衰老,衰老不是一年一年的,一天一天的,一天比一天老。现在我们懂得了,特别是学佛的人,一秒一秒钟在老,这是事实真相,你怎么能做得了主!可是你要是见性,就做主了。为什么?性里面没有这个现象,自性没有物质现象也没有精神现象,所以它没有生灭的现象,那是自性,我们称它为灵性。它具足无量的智慧德相,或者我们称它为圆满的智慧德相,那是我,真的有常乐我净这四种净德。六道凡夫里面讲常乐我净有名无实,那不是真的;小乘人不承认常乐我净,那他也有误会,为什么?他没有证得大涅盘。他要是证得大涅盘,他知道真有常乐我净,不在六道,也不在十法界,到实报土里面就见到、就证得。实报土是法身菩萨,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境界,这真的不是假的。
我们现在生活在这个世间,很巧,遇到了灾难的时代,灾难很多,欲界里头有灾难,特别多。色界天有没有灾难?有,有坏苦;无色界天,无色界天佛说也有,有行苦。所以《法华经》上说三界统苦。到什么时候没有灾难?我们一般说,世尊说法随顺众生来说,那讲大三灾、小三灾。大三灾是水、火、风,火可以烧到初禅天,所以初禅天还有火灾;水可以淹到二禅天,二禅天有水灾;风可以吹坏三禅天。到四禅,这三灾没有了,水火风没有了,所以四禅叫福天,这个天人有福报。我们佛家的名词讲三灾八难,四禅天里头三灾八难都没有了。四禅上头还有四空,四禅天三灾八难没有了,那四空天当然没有,他们唯一的灾难就是寿命,他有寿命,寿命到了没有法子。他们那个地方寿命到了没有生死,堕落,往下坠落,没有办法再向上提升,他就往下坠落。寿命到了,落到底下去投胎,为什么投胎?因为他业力在,他禅定的时候,他把他的业力伏住,它不起作用。寿命到,就是定功失掉了,定功失掉的时候,他阿赖耶识的烦恼种子又起作用,依旧要随业受报。这就是六道轮回麻烦的地方,出不了六道轮回,永远搞这些把戏。佛法里头对这种现象用一句话来形容它,叫生死疲劳,叫轮回。佛教人第一个目标就是脱离轮回,叫离苦得乐,六道轮回苦!出离六道,不再受这个苦,这真的离苦得乐。我们在这个世间遇的灾难这算什么!在佛法里这是鸡毛蒜皮,这事实真相一定要知道。
所以佛法,佛出现在世间,佛教化众生没有不知道时节因缘的,他在什么时候要用什么方法教他。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用什么方法教我们最有效果?给诸位说,祖师为我们说出来了,印光大师,很多同修都知道,他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他有资格代表阿弥陀佛,有资格代表释迦牟尼佛,有资格代表十方一切诸佛,告诉我们,在我们现前这个时代,众生当然缺乏的东西太多了,也就是众生病入膏肓,怎么样来救?怎么对治?最重要的这一服药可以救他命的,印祖一生为我们示现的因果教育,不谈佛法,谈因果。为什么不谈佛法?你不相信,佛法理太深了,你能够真正相信因果,善有善果,恶有恶报,你再也不敢起心动念做坏事了。什么是坏事?损人利己就是坏事。你敢不敢干?损人利己,总而言之,不外乎两个字,一个是名,一个是利。侵犯别人的名利,自己拥有,搞这个,这就是损人利己。别人得到名利,自己就生起嫉妒心,这个现象很多,在因果里面讲,动这个念头将来都堕阿鼻地狱。如果再加上行为,真的用种种手段,那可麻烦了,你堕到地狱要多少时候才能出头?出头的时候日子不好过,你还要遭报应,欠命还命,欠债还钱。我们在前面读过五扇提罗的故事,这佛在经上讲的,以出家人做个比喻,出家人里头也有迷惑颠倒,嫉妒障碍。
《弥勒菩萨所问经》里面讲得更清楚,两位出家的法师讲经说法,信徒很多,也有几位看到之后起了嫉妒心,用种种非法的手段破坏,让这些听众对法师失去信心。那个法师有没有受到伤害?没有。谁受到伤害?信徒,闻法的缘被他断掉,结罪是从这个地方结罪的。真正有智慧的法师他不会怪罪你,他心平气和,没有怨恨,所以不跟他结罪。但是信徒闻法的缘稀有难逢,佛在经上常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未必能闻佛法,你把众生闻法的缘给断掉了,这个堕阿鼻地狱,这就是什么?破坏正法。从这个地方结罪,堕阿鼻地狱,将来在地狱罪受满之后,你再回到人间的时候,愚痴,没智慧,不知道要做多少辈子的愚痴,你那个罪业才忏除得了。你说造罪业的时候很容易,那个罪业消除可麻烦了。所以今天讲经教学弘法,要把因果摆在第一。早年我们在台中学经教,老师是李炳南老居士,教导我们讲经教学,教学当中也举很多例子,这些例子从哪里来?当然最好的是现前的,现前的因果报应,这是举例子第一优先。眼前的,一说大家都知道,媒体报导了,报纸杂志刊登过,大家都知道,举比喻、举例子,这是第一优先。眼前找不到这些资料,找古人的,古人里面第一优先是历史里面所记载的,为什么?取信於大众。中国二十五史里面记载得很多。民国初年,有好几位大德搜集历史上这些显著的因果报应的这些事实,编成一本书,《历史感应统纪》;像《太上感应篇》搜集的这些例证,《感应篇汇编》;《文昌帝君阴骘文》,周安士搜集的。《阴骘文》文字不多,只有七百多字,他所举的例子非常丰富,每一句话有几十条例子。在佛经里面有《经律异相》、有《法苑珠林》,这都是唐朝时代古人从经典里面节录下来,也分成一百类,便利我们寻找,便利我们在讲台上引用,这老师告诉我们的。
在今天这个时代,要用什么方法来宣传?我们不要忘记高科技,好工具。这是很早的时候,我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方老师给我讲到「佛经哲学」,他就说到现代的电视,那时候电视是黑白电视,还没有彩色的,无线电广播、电影,好工具!他反覆叮咛我,要我记住,以后有这个缘分、有这个机缘要会利用,把古圣先贤佛菩萨的教诲,用艺术的方法来推出去。戏剧,像连续剧这种方式,譬如《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是五十三个连续剧,每一个都可以独立,都可以拍成专辑,用这个方法教学,现代人容易接受。讲堂上讲很辛苦,未必能听得懂,未必喜欢接受,所以你要知道利用这些工具,为什么?时代不一样!这叫「语必知时」。你要晓得今天是什么时代,我们要用什么方法。佛法教学的对象是一切众生,所以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中下三根;用现在的话说,全民教育,男女老少都是教学对象,那你要不知时节因缘怎么行!除了这些,现在像是办论坛、办这些讲座,用会议交流这种方式,在现前也相当普遍,学术会议交流,举办这些;这种活动再配上媒体,效果就很大。可是最重要的是要做出典型,要做出个好样子给人看,人家才会相信。过去,我们有不少年在国际上宣扬中国传统文化,能化解冲突,能给社会带来安定和平,可是相信的人不多,赞叹的人很多,听了都欢喜赞叹。大家有个问题,有个疑问:这是理想,做不到!所以我们如何从自己本身做起,本身是个样子,好榜样,从我们家庭做起,我的家庭是所有家庭的好榜样?做《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落实在我身上,我这身是好样子;落实在我一家,我这家庭是好榜样;落实在我们的团体,团体是好榜样。私人公司,开的公司、开的商店都是团体,做出样子来,然后什么?然后媒体要能够去采访,把这种典型用高科技的方法来传播,让社会大众都知道,就省悟了,原来古圣先贤这套东西现在还管用!
我们知道哪些同学、哪些单位、哪些公司他们真做了,真干了,挨家去访问,拍摄纪录片,在很多大的活动里面去播放,那个效果很大;能够在电视频道里面播放,那效果就更大。但是要记住,把因果摆在第一,彰显出善有善果,恶有恶报,让人真的省悟过来了,从起心动念开始到言语造作。因果的标准,除了道家的《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这是祖师提出来的,佛教的祖师大德,他们有智慧,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门户之见。现在我们把心量拓开,世界上许许多多宗教,里面讲伦理、道德、因果很多很多,都可以搜集,都可以传播!这个传播对世界有很大的好处,让社会大众对宗教会耳目一新,它不再是迷信,它是教育,它是圆满的教育,不仅仅是社会教育。让大家认识宗教,宗教徒应该重视学习宗教的教育。所有宗教教学的方向跟目标,确确实实只有一个「爱」字,人爱人就不会害人,爱人的人才真正是自爱。自爱什么?爱自己的性德,性德的核心就是仁爱,仁慈博爱。性德无量无边,仁慈博爱是性德里头的第一德。今天迷了,所以被自私自利、被欲望控制了自己,让自己天天造罪业,没有办法省悟过来;接受圣贤教育,也敌不过眼前的欲望。所以祖师给我们的启示好!因果教育。把因果的理论、事实讲清楚讲明白,做出来给大家看,人家就相信了。真正改过自新,不但自己得度,一家人得度;如果你开公司,你一个公司得度了。中国大陆胡小林居士在做示范,做给大家看。我相信现在已经不是他一个人,很多人都在做,都能够把传统教育落实在公司、在行业上,好!
也有寺院的法师来找我,跟我谈一个严肃的问题,戒律。我们知道,佛法要没有戒律,佛就灭了;儒要是没有礼,儒就没有了;道里头不谈因果,那道也亡了。这个问题很严肃。我告诉他,现在在这个时代,我们说佛门,我们说净宗,在家的同学十善业做不到,出家的同学十善业也做不到,连三皈五戒都做不到,这个问题可严重。我们首先要问,他为什么做不到?为什么古人能做到,今人做不到?你认真的去找它的原因,你把原因找到,把原因消除,障碍没有了,也能像古人一样真做到了。这里头真正的因是古人有基础,我们在讲席当中曾经做过多次报告。佛法是师道,它不是迷信,它也不是宗教,它是教育,师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中国人自古以来,从小所受的教育,他受什么教育?孝悌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如果说用一个字来代表,那就是孝,孝文化。从孝展开的德目,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总纲领、总原则。千万年来,世世代代累积的这些典籍,乾隆时代编成一部丛书叫《四库全书》,讲什么?没有一篇文字是离开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的,没有一篇能够离开的,因为全是从这个纲领上演变出来、发挥出来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现在麻烦出来了,民国建立之后,中国人丧失民族自信心,变成一种病态的心理,叫媚外,一切外国好,中国总比不上外国,甚至於有谚语所谓: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圆。你什么法子?外国人不讲孝道,外国人也不懂得什么叫师道,所以现在问题出来了。
外国先出了问题,我们也跟著出了问题,不知道怎么教法,父母对於教儿女是头痛的事情;在学校里,老师教学生也头痛,怎么教法?怎么样教,没有办法跟古人比;那古人是怎么教法的?我们想想,古人是小孩一出生就开始教,谁教?母亲教的。所以母亲是孩子第一个老师,真是第一代的老师,母亲教的。母亲教什么?母亲是身教,我们今天提倡《弟子规》,母亲在家里把《弟子规》统统做到,让小孩看。小孩一出生,睁开眼睛,他会看,他会听,他已经在模仿,已经在学习。所以小孩到三岁,根扎稳了。中国人常讲「三岁看八十」,三岁扎的根,八十岁可以不变。母亲把儒释道的基础统统做到了,道家的《感应篇》,因果,佛家的《十善业》,他做出来了,根深蒂固,所以以后长大,无论是学儒、学道、学佛,他都有成就。他明理,他知道因果,他心善,思想善,言行善,所以一接触到佛法,三皈五戒他就能做到。所以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不是难事。今天我们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在我们的基础教育没有了,扎根的教育。怎么办?这些年来,我们极力提倡,我们要补习扎根教育。这三样东西我们得认真来学习,用个两年的时间把根扎稳,然后戒律有根,才能够生长,才能茁壮。如果这三个根疏忽了,那戒律可以变成一种学术去研究,做不到,不会起作用,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尤其是真正有心续佛慧命、弘法利生,真正有这种大愿,不可以不知道。我们这一代,八十以上,这一生的路走到尽头了,希望年轻一代要跟上来,年轻一代要把根扎好,你们的前途无量。如果不从扎根教育学起,你们的成就是非常渺茫,这不能不知道的。所以时节因缘一定要认识清楚,我们学什么?我们教什么?我们将来传什么?你自然就明白了。
下面一句,『心无怯怖』,这也是非常非常不容易。清凉大师这一句说得多一点,「不怖深法而不能受,不怯行法而不能行」,话虽然不多,十六个字,讲得好!佛法深,这是真的,尤其是大乘,你要有勇猛心,要有精进心、真诚心来学习,不怕,可是你要有耐心,你要懂方法。佛法的修学跟西方人修学的方法完全不一样,这是你不能不知道的。你要用西方修学的方法,所谓是逻辑的方法,你来学大乘,你用了许多精力、时间,最后你所得到的是什么?是大乘的常识,现在美其名为佛学,你不能得受用。得受用是学佛,不是佛学,佛学不得受用,学佛才得受用,你没有学佛,所以不能用西方的方法。我在二00七年,很难得,也是二00七年的春天,剑桥大学汉学系的老教授,麦大维教授,我们也是老朋友,他到中国来旅游,在庐江汤池参观了四天,参观文化教育中心。回国的时候从香港经过,在香港住了两天,跟我谈了六个小时。他邀请我到伦敦办一个书院,他名字都想好了,叫「大乘佛学」,办个书院,这个书院隶属於剑桥大学。我当时很感激他真诚的邀请,我说我谢谢他的好意,我没有办法到里面去办学。他说为什么?我说:你们学校的那些规章、那种框架,它会限制我,我没有办法把学生教好。他反过来说:那你用什么方法?我说:我没有方法,我们都是用中国传统老祖宗的老办法。他说:老办法是什么?他是汉学家,他四书都能背,非常难得。我就告诉他,中国传统教学的理念、原理原则就是《三字经》前面的八句话。《三字经》他会背,他就想起来,这八句话什么意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就这八句。你看他会背,他也教人,这八句意思他没有搞懂,这是中国几千年老办法。
我说教学,首先要肯定人性本善,这是先决条件。像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第一个条件是肯定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要没有这个理念,怎么教法?本来是佛。为什么现在不是佛?那就是性相近,习相远。从性上讲,你是佛,从习上讲,你是凡夫。习是什么?习染,你被污染了,你被妄想、分别、执著污染了。大乘教里面讲,你被无明、尘沙、见思烦恼污染了,所以你变成凡夫。教什么?就是把这些污染去掉,恢复你的本性,这就对了。教学最高的指导原则是什么?是贵以专。你要懂得这个道理,你就晓得东方,中国、印度都是这种理念,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我还告诉他,如果我办学招的学生,这都是研究生(博士班的研究生),不一定要大学毕业。他说:那你招什么人?我说我只要他两个条件,第一个,儒释道三个根他扎下去,这是什么?德行。第二个条件,他有能力读文言文。我说具备这两个条件就可以了,可以学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学大乘佛学。大学毕业了,这两个条件不具足,没用处,我们教不出来,他也学不好。这他才恍然大悟。
临走的时候,我告诉他,我说:你回去到学校里跟学校商量,如果能够破例,不用学校的这些规矩来限制我,我说我倒很乐意到伦敦去办学,也来做一个试验,看看中国传统的方法适不适用。他问我怎么教法?我说譬如,我跟他讲修学期间是十年,十年专攻一部经。这他问我的教法。我说譬如《论语》,《论语》是一部经,分量不多。我说我的教法,学生具备这两个条件,第一个是德行,第二个是语文的能力,他能读文言文。我的教法是把《论语》古今这些大德的注疏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上课,上课是学生讲给我听,你学《论语》,你把《论语》讲给我听。这一部《论语》,譬如说一天讲半个小时,四个月就讲完。讲完怎么办?讲第二遍,二遍讲完,讲第三遍;一年讲三遍,十年讲三十遍。十年之后,《论语》这一门他就是专家,你相不相信?而且这一经通了的时候,其他他都能触类旁通。「一经通,一切经通」,是佛家讲的,用在儒、用在道都不例外,你能够把《论语》通了,中国传统学术你都通了。
所以你要学一门,你不能搞太多,搞太多,你的思想乱了;学一门,你心是定的。譬如他专攻这一门,我们估计三年,他就得论语三昧,五、六年他就开悟。这是佛法里面讲,依戒生定,因定开慧。守规矩,守方法,这就是戒律,这就是持戒;持戒的目的是叫你得定,在我们净宗讲,叫你得清净心,清净心生智慧,不生烦恼。每个学生学一样,不必相同,我带十个学生,十部经,每天一个学生做半个钟点报告,我们大家在一起听报告,五个小时。听报告有个好处,能够听到各种不同的经典,但是自己专攻在一门。咱们中国传统是这个方法,世世代代教出来的是圣贤、佛菩萨;不是现在交叉式的教学,每天从早到晚学好几个课程,这是什么?这把我们搞乱掉了。譬如像现在学校,大学也是如此,前面第一堂课语文,第二堂课是数学,第三堂课是学历史,搞乱了,你思想不能集中。第一堂课还没有消化,换了题目,所以他心是浮动,显示心浮气躁,这哪能学圣贤之道!这是很大的忌讳。
我把这些东西讲清楚、讲明白,他才恍然大悟。我说你们学校我去参观过两次,跟同学做了学术交流,跟教授我们也交流过。我讲得很清楚,你们学校现在所学习的,所教、所学的,是儒学、道学、佛学,而不是学儒、学佛、学道。我们今天希望佛法能够复兴,真正做到古人所讲的续佛慧命,你得要用祖师大德的办法,用现在办学的学校上课的办法决定不行。我学佛是李老师教给我的,是私塾教学的方法,是个别教学的方法。二十多个同学在一个教室里面上课,个人学个人的,老师是个别指导,是办私塾,我们是这种方式学成的,而不是像现在学校里的方式学的,不是的。这是我亲身的体验。
我们用这种方法,心里面就离开这些畏怖,就不再害怕,心是定的,老师指导,老师负责任。可是你对老师得有信心,对方法有信心,对圣贤典籍有信心,你才能学得成功。如果你怀疑,那问题就严重。信心怎么建立?老师帮助我,老师告诉我,古人东西,你从远古,孔子二千五百多年传到今天,它还能传得下去;换句话说,它经过二千五百年时间的考验,经过二千五百年世世代代这些专家学者的考验,它没有被淘汰!那就是告诉我们所留下来都是精华,如果不是精华,早就被淘汰掉了。他说你要晓得,古人的书籍是第一宝贵。中国在宋朝时候,书还是要手抄,不是好东西,谁愿意用这么多时间来抄写?到宋朝才有印刷术,印刷术是刻在木版上,一个字一个字刻出来的。你就晓得那个费时间,成本多高!比手抄是好,手抄只能写一部,刻版至少可以印几十部,印一、二百部。到近代印刷术才发达,我们年轻那个时代是铅字排版,算是很进步,可是跟现在比差太远了,现在是多么方便!得到一部书不容易,所以不是好东西,怎么能流传到今天?我们想想老师讲的话有道理,古人,就是他自己一生的著作,也是他一生著作的精华,不是精华的东西、最好的东西,他自己已经把它淘汰掉了,这是我们能想像到的。我们自己一生如果是有这些著作,你就会考虑到哪些能传的、哪些不能传的,将来后人不会在你这些作品上花上金钱、花上精神来流通,自己能想得到。所以古圣先贤留下来字字句句都是精品,我们不能不珍惜。
佛的经典流传到今天,在中国历史上记载是三千年。翻译可不可靠?会不会出问题?有没有犯错?现在人都有怀疑。我初学的时候也怀疑,我请教老师,这真能可靠吗?他说你不用怀疑,唐朝时候玄奘大师就怀疑,怎么办?亲自到印度去,接触原文的佛教,在印度住了十七年。回来之后,对於过去古大德所翻译的这些经典,没有一句话批评,这是什么意思?完全肯定。他自己也翻译不少经,所以称他以前的叫古译,玄奘大师以后的叫新译。有一些新的名词跟古译的不一样,风格上也有一些不同,统统流传下来。他没有反对古人哪一部经有问题,没有,完全给予肯定。老师把这桩事情告诉我们,我们对佛经上的怀疑消除了,不再怀疑了。老师又叮咛我们,他说现在印刷术发达,很多人自己的东西流通,甚至於将来印《大藏经》他也放进去,这问题严重了。怎么办?他教我们读古时候版本的《大藏经》,最后的这一部《大藏经》就是《乾隆大藏经》。这些《藏经》可靠,国家颁布的,不是随便可以入藏的,一定是当代这些大德他们审查过,皇帝下命令,圣旨颁布入藏,那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所以这个可靠,你放心。教导我们,我们看经典、看注解,就看看古时候《藏经》目录里头有没有,要有,你就放心用它;要没有,打个问号,存疑,可以做参考,不能做绝对标准。这个指导好!所以我们要看唐宋翻经的目录,这是最可靠的。宋朝以后所翻的已经不多了,分量很少。
你不了解,你心里有疑问,这个疑问会产生很大的障碍,对我们的修学不利,必须要做到「心无怯怖」。特别是行法,行法是什么?戒律。一般知识分子,我自己就是很明显的例子,我对於戒律尊重,但是我不学它。我年轻时候有一个错误观念,认为戒律是生活规范。佛经上的戒律是什么人的生活规范?是古印度的人,不是现代人。我们学过中国文化,中国三代的礼,礼是生活规范,三代的礼不一样,有兴有革,兴就是有新的东西收进去,旧的东西有很多删除了。就好像法律条文一样,过几年有的条文不适用了,重新修改、修订,这是一种进步的现象。戒律记载的都是释迦牟尼佛当时这种生活状况,古印度的,我们要学佛,学他的经典,经典里面的理论,也就是那个时候讲学他的哲学,佛经哲学;对生活规范,我们就重视他们古时候那个时代的,读这些戒律看到当时那个生活状况,我们现在不必学它,我们不必学印度人,更不必学古印度人,我们是现代人。所以对於戒律有这种严重错误的思想,这个错误思想很难改变,成见很深。帮我改变这个错误观念是章嘉大师,三年的时间,不容易!他非常有耐心,他知道我这个成见很深,很不容易放下,他有善巧方便。
我们每个星期见一次面,每个星期他给我两个钟点的时间,我向他请教经典上一些问题。他每一次送我,老人很客气,对我们年轻人非常爱护,都送我到门口,他会轻轻的说一句话,「戒律很重要」。你看就这么一句简单的话,「戒律很重要」,所以这句话我听了几十遍,听了耳熟。他老人家往生,过世了,他过世是火化的,单独给他做一个火化炉。我在他火化炉旁边搭了一个帐棚,那不是我一个人,有好几个,甘珠活佛在一起,我在帐棚里面住了三天。我认真去回忆,这三年老师教了我些什么?我学了些什么?这个念头一起,立刻就想到戒律很重要,就想到这一句,他轻描淡写的,次数太多就产生作用。认真思惟这桩事情,老人家这个话一定很有深意的,不是随便说的。想了很久,想通了,我们世间的礼、法、制度都会常常改变,这是世间法。佛法是出世间法,它不是世间法,它是要我们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的。戒律是帮助我们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的,这个不能变,一变,那十法界就不能超出,六道就不能超出了。
我想到这么个道理,愈想这道理能站得住脚,所以对於戒律就改变态度,认真去看它,愈看觉得愈有道理。当然我们持戒律,遵守戒律,遵守戒律的原理原则,实际上在应用那是活的。譬如行礼,我们初学佛的时候,佛家的行礼是跪拜,是顶礼三拜,我们现在是三鞠躬,形式不一样,那个尊敬的心是完全相同。所以你得要活活泼泼的去用。最后我也磕头了,为什么磕头?想到这里头有很深很深的道理,磕头是一种运动,非常好的运动,你只要依照它这个规矩去做,每一个动作都运动到。你看平时他没有其他的运动,打坐、读经,顶多是跑香,经行,那就是散步,最重要的是拜佛。拜佛的时候,第一个修自己谦卑的心,能把我这个心用在日常生活上,处事待人接物,谦卑,尊重别人。第二个,收到运动的效果。尤其一般运动,我们知道腹部的运动是不容易,但是在礼佛的时候,全身,连腹部都运动到,你只要按照规矩去做。所以就很欢喜。我跟忏云法师住茅蓬,我每天拜八百拜,这对於身心健康是大有帮助。心地修清净心,每个动作是全身都运动到。所以想到身要动,身是个机器,不动它就生锈、就坏了。心要清净,养心要静。你看你拜佛的时候,心是定的,把所有一切妄念放下,心是定的,身是动的,这种方法妙极了。我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每天我拜佛的次数就多了,没有搞清楚,一拜都不可能。所以我跟章嘉大师三年,见到他老人家都是三鞠躬,没有拜过他,不晓得这个道理。可是大师不见怪我,还对我非常爱护,照顾得很周到,我很感激他。明了之后就不一样,不明了的时候,我们做起来很困难,明了之后,问题就解决了。
底下这一句,『了达於义』,清凉大师在注子里,「以思慧力,解达深义,非但多闻,於义不了」,这几句很重要。以思慧力,这句话重要,要有智慧你才能解。智慧跟知识不一样,知识,你只能够了解它表面,皮毛。以前老师告诉我们,佛法字字句句有弦外之音,你必须能透过文字去了解它的真实义。真实义,语言说不出,文字也不能表达。语言、文字像什么?像我们走路那个指路标,指示的,你要向里头去走,你不能把这个就当作目标,那你就错了;你必须把这个放下,你往前面走,你才真正达到目标。这个比喻好。所有经典都是指路牌,你要把这个经典就认为这是大方广佛华严,就完全错了。大方广佛华严不在经上,在哪里?在遍法界虚空界,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那是大方广佛华严。你不明白这个道理,你怎么能了达义理?经典的术语叫义趣,这个义理的趣向。终极的目标是要明心见性。要明心见性,你看我们读经,在一起研究、讨论、学习,一定要遵守马鸣菩萨《起信论》里面的原则,他教我们听经要离言说相、要离名字相、要离心缘相,那就是用思慧力。怎么个离法?就是不要执著,不要分别。听经不要去执著讲经的人的言语,也不要分别他所说的这些话是什么,名词术语是方便,决定不能执著。所以都不可以分别执著,更不能用自己的意思去解这个经典的意思,那会解错了。那样子去解,那就不是佛的意思,是自己的意思;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华严经》,是自己的《华严经》,跟释迦牟尼佛相去就太远了。所以教我们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换句话说,我们听了,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你会领会。你能够领会多少就是多少,不要去研究,为什么?你还会听第二遍,还会听第三遍,遍遍有悟处,那是你真正的收获,遍遍有悟处。你所学的是慧,是智慧,不是常识。你能把你体会到的这个道理,用在日常生活上,穿衣吃饭、待人接物,用在工作上,那叫学佛。过什么生活?过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的生活是大自在,佛菩萨的生活不生烦恼,只生智慧。
我们生了烦恼,自私自利跑出来,贪瞋痴慢跑出来,这知道错了,怎么又回头了,又落到凡夫地上去?所以学佛,善学,你要会学。宗门大德常常测验学生,开口就问「你会么?」这两个字的意思太深了。「你会么?」会,随顺佛菩萨的教诲,祖师大德常常提醒我们,佛菩萨教我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不要疑惑;佛菩萨不准我们做的,千万不要做。你从开始看,佛菩萨教我们十善,一定要做到。不杀生,决定不能伤害众生;做到什么?包括不能叫众生因我而生烦恼,那我就对不起他,我就有过失了。要怎样?要像菩萨一样,「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就是学佛!不杀是决定没有伤害众生的念头。不盗,绝对没有占众生一点便宜的念头;我有占一点便宜的念头,这是盗心。我们学佛了,头一个,你做生意买卖你得纳税,你有没有想过咱们走法律上漏洞,我们少缴一点税?这个念头是什么?这个念头是盗心,你为什么不布施?佛教给我们布施,布施给国家好。所以你要有布施的心,不要有盗心,想贪一点点小便宜的是盗心,你看这个戒律很难持。不淫欲,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这是佛教给我们,开头,你一进佛门,头一个教你这些,还没有三皈五戒,开头学这个。
《观经》里面讲的三福,那就是基础,基本的指导原则,你看,第一句「孝养父母」,第二句「奉事师长」,第三句「慈心不杀」,第四句「修十善业」,你从这里做起,这叫学佛,你真得受用,从这个地方积功累德。决定不能做的,那是什么?杀盗淫妄,妄语里包括两舌、恶口、绮语,贪瞋痴,这不能做,这个东西一定要舍掉的。佛教我们做的,真干;佛教我们不要做的,一定要舍。这个东西做到了,这叫佛门里头扎根的教育,你有了。你有这个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你有成佛、成菩萨的条件了,这是最根本的。这个东西没有,你学佛,你这一生无论怎么样精进勇猛修学,用现在的话说,你所学到的是佛法,是佛学常识。你也能说得天花乱坠,你也能够著作等身,你依旧没有办法离开名闻利养,这个道理不能不懂。所以学佛,学佛我们走的路子是戒定慧,三无漏学,是走这个路子。一定要放下贪瞋痴慢,这是菩提道上严重的障碍,有这个东西你就不能清净,它就把你挡住了。这个东西舍去之后,你才体会到精进,你才真正体会到法味,你愈学愈欢喜,你愈舍愈欢喜,真得受用。像开经偈里面所说的,「愿解如来真实义」,自自然然你就能开解。「了」是明了,「达」是通达,对於佛所教给我们的典籍里面的义理明了通达,才能做到如法修行。如,如同诸佛如来,同样的方法,把我们所有错误的思想、言行都能修正过来,这叫学佛。这样修学我们才能真正有成就,才能真正得利益。利益是什么?现前你能觉察到的,烦恼轻、智慧长,你得这个利益。烦恼轻,我们用现在人讲的最现实的利益,身心健康,百病不生,这是你现在得的利益。为什么?一切众生所有的疾病,那个病根就是烦恼。所以佛法把贪瞋痴认作三毒烦恼。毒是什么?病毒,你全身所得的病,你决定不会超过这三毒。也就是你的病,不是从贪起来的,就是从瞋起来的,再不然从愚痴起来。你要是把三毒化解,你里面没有病根,外面一切感染,感染不到,你里头没有对应的,它就不能感染你,道理在此地。
烦恼细说,百八烦恼,佛说一百零八种;总的来说,不外乎贪瞋痴。从贪瞋痴把它展开,展开到八万四千烦恼,归纳起来就是贪瞋痴。佛法对治烦恼,用八万四千法门对治八万四千烦恼。总的来说,总的归纳就是贪瞋痴,佛用什么方法?戒定慧。戒对治贪,定对治瞋恚,慧对治愚痴。总的来说,这佛家常讲的「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什么病都没有了,你看戒定慧多好!戒定慧是保健第一,身心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你就能得到大圆满,幸福美满的人生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