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住地惑 (第二集) 2009/1/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节录自华严经12-17-2029集) 档名:29-153-000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十住品第十五」,李长者的《合论》。
昨天我们学到「去情方见,非识心知,以根本无明住地烦恼,便为一切诸佛不动智,一切众生,皆自有之」。我们学习到这个地方,顺便将根本无明住地烦恼简单的做个介绍。佛在大乘经上常讲「五住地惑」,五种,第一种是「一切见住地惑」,一切就是三界九地统统都有五种错误的执著。佛将见思烦恼归纳为五大类,见惑五大类,思惑也有五大类,思惑是想错,见惑是看错。所以佛说没有证得阿罗汉果之前,不能相信自己的知见,这个话很有道理。因为我们看错、想错,自己不以为然,都认为自己看得很清楚,也想得很周详,没想到我们的所见所闻全是错误的。尤其是在现代这个社会,现在社会大家总是相信科学,其实科学,在大乘佛法里面讲,科学是错误的,他们所见所闻都不是真的,这我们不可以不知道。这个问题我们也常常去思惟、去审察,佛经合不合科学?其实佛经是科学,科学的精神就是求证,你拿证据出来证明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科学借重现在许多的仪器,帮助我们探测宇宙的奥秘;佛法不需要借重仪器,佛法用的是禅定、用的是心灵。当然说到这个地方就不是每个人都能的,在理上讲每个人都有,大家都相同,可是真正能用得上依然是少数人,尤其在现在这个时代。
过去在古时候,人都受过圣贤的教育,心地清净,烦恼少,佛法里面讲烦恼轻智慧就长,所以修学佛法,甚至於学道、学禅,确实容易得定。现在学道、学禅都不容易得定,原因是什么?现在人的烦恼重。前面讲的见惑,见惑重,思惑也严重,思惑讲贪瞋痴慢,加上外面的诱惑,内有烦恼,外面有诱惑,形成心浮气躁。这是古大德常常提醒我们,心浮气躁不但在道业上决定不能成就,世间的学业也造成了障碍。你纵然学,学得没有办法像古人那么样的精深,学不到,只学个皮毛,这是我们现在也能够体会得到的。现在的工艺比不上古人那个时候的手工,现在用机器,离开机器那跟古人是没法子相比。由此可知,古人心细、心专,精神专注,工艺品做出来都有灵性,这讲世间法。世间法精神意志不能集中,都达不到高水平,何况出世间法!
我们在今天的社会,所幸运的是遇到大乘,我们还有点善根,就是对大乘真正能够锲而不舍,自己确实清净心比不上古人,诚敬心也比不上古人。能稍许有点信心锲而不舍,还能够得到经典里面奥义的气分,沾一点气分增长我们的信心。我们还能够守住本位,没有跟社会大众同流合污,这一点是相当的难得。由此可知,佛讲五住地惑,惑是迷惑。不迷,这五住地就没有了;五住地是讲六道轮回,轮回就没有了,有这种迷惑就有六道轮回。我们现在客观的去思惟观察,脱离六道轮回是真不容易。六道轮回不是真有,是虚幻的,我们被这些虚幻迷了。所以大师在《疏钞》里面跟我们讲的,这是一切众生,三界九地的一切众生,由意根对法尘分别,生起错误的见解,就是看错,这样子住著三界。三界就是六道,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所以叫一切见住地惑。
现在我们再看第二条,二是「欲爱住地惑」,底下告诉我们,「欲爱者,即欲界思惑也,谓诸众生由五根对五尘境起贪爱心,而於欲界住著生死,故名欲爱住地惑」。前面讲三界的见惑,所以说一切众生意根对法尘起的错误见解。你看欲界里面,这是讲欲界众生,不是讲三界是讲欲界,欲界不是意根对法尘,意根对法尘的境界深,而是五根对五尘。五根是眼耳鼻舌身,五尘就是五根的境界,眼对色、耳对声、鼻对嗅、舌对味、身对触,这很粗,在这里面生起贪瞋痴慢疑,起贪爱心。顺著自己的意思起贪心,想控制它、占有它,得不到就起瞋恚心,患得患失,这个境界没有边际。古大德讲「欲海无边」,欲是贪欲、贪婪,没有边际,它的对象是财色名食睡五欲,对这些境界起贪爱心,他就离不开欲界。欲界的范围也很广,欲界天有六层,欲界天之下是人法界、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都是欲界。贪欲愈重的往下坠落,欲念愈轻的他就往上浮,往上去,人道算是在这当中,也算是相当严重,再重他就往下堕落;如果能够把五欲六尘看得轻一点,就会向上提升。
佛法里面告诉我们,学习十善业道,我们看到几乎所有宗教里面都有戒律,基本的条文跟十善业道都相应,天主教、基督教、新兴的巴哈伊教、印度教、犹太教,里面统统都有十善业。所以我们在想,世间每个宗教创教这些教主,我们想来想去,他们都说是一个真神,我们相信,都是一个神的化身。我在日本访问的时候,去看中村康隆老和尚,他是去年往生的,一百零三岁。我们第一次见面谈到多元文化,宗教团结,他告诉我一句话说,「所有宗教的创始人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我离开他的客厅,他的一个弟子桥本先生告诉我:「法师,今天老和尚跟你讲这个话,从来没说过,没听说过,今天怎么跟你说这么一句话?世间所有宗教的创始人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确实教给我们的方向目标都是一致的,一定要放下爱欲,你才能提升。我们佛门里常说,「爱不重不生娑婆」。你为什么到这个世界来?就是你情爱执著太重,你才到这个世间来,来了之后就出不去。「念不一不生净土」,我们要想离开六道轮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爱要放下,念要抓住,「一心专念」,这是《弥陀经》上原文的意思。罗什大师翻译的本子在中国流通最广,我们现在念《弥陀经》,多半是念鸠摩罗什大师的本子。可是梵文的原本玄奘大师有翻译,他是直译的,照著原文翻的,原文不是一心不乱,是一向专念。专念容易,不乱那很不容易。所以有人问我,罗什大师是不是翻错了?我想罗什大师翻经不会翻错。为什么把专念翻成不乱?我们想想那也有道理,临命终时,往生的那一刹那,佛来接引,接引的时候一定是佛光注照,你的功夫只是得力,我们讲功夫成片,但是佛光一照,阿弥陀佛威神的加持,就会把你那个功夫提升到一心不乱。所以加上佛力加持,你才得不乱的程度,这是经上讲的一心不乱。如果在这个世间,我们就已经念到一心不乱,那临命终时佛光一加持,你的品位就高!就不是在凡圣同居土,而是在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土就是阿弥陀佛的四圣法界,不是凡夫,是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
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六道,它有两道,人天两道,它没有阿修罗,没有饿鬼、地狱、畜生,那个地方没有,所以凡圣同居土里面是人天两道;方便有余土里面,有声闻、缘觉、菩萨、佛,有这个情形,这是提升。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自己对於念佛往生才会生起信心,才会有强烈向往的愿望,我们真要去!尤其这个世间太苦。这是无比殊胜的因缘,只要我们在这一生抓住,牢牢的抓住,抓住之后能不能去,关键在你能不能把这边的欲爱放下;如果这边的欲望放不下,特别是控制的,对於人事物控制的欲望、占有的欲望,要是很强的话就去不了,你所修学的功德全变成福德,还得要继续搞轮回。在佛门里面修的,实在讲有善业、也有恶业,善业是护持佛法,这是善;但是有些错误的想法、看法,在护持佛法里头障碍佛法,那就是罪。很不容易辨别!所以我们要很清楚审慎区别,我们到底是在这里帮助一切众生学习正法,还是障碍他,这个关系就太大,严重的障碍要堕地狱。那你还有很多这些善业,善业是什么?等到地狱罪受满之后,你再得人身的时候,那个善的果报才现前。业因果报丝毫不爽,这是我们不能不谨慎的地方。
诸佛菩萨慈悲到极处,他在今天为什么不来护持正法?为什么不来弘扬正法?我们得想想这个道理。我在讲席里面过去讲得很多,这些年很少讲,过去对初学。诸佛菩萨应化到我们这个世间来是慈悲,「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众生缘成熟,成熟是什么?他能信、能解、能行、能证,这根成熟了,信解行证统具足这叫根熟众生,他是为他们来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证果,纵然他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算证果,为什么?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圆证三不退,这个话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我们在《无量寿经》,夏老居士的会集本第六品四十八愿,那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说的,释迦牟尼佛传达给我们,不是释迦牟尼佛说的,他老人家转告我们,那就不是假的。生到极乐世界就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圆证三不退,「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就是圆证三不退,相当於一般大乘教里面七地菩萨,这还得了!所以这叫难信之法。博地凡夫一品烦恼都没有断,只是在这一生当中万缘放下,一心念佛。其实念佛的时间也不必太久,一般三年时间足够,真的往生。你看三年功夫,一品烦恼没断,带业往生,生到极乐世界去作阿惟越致菩萨,谁能相信?所以这叫难信之法。
什么人不相信?很多菩萨不相信、阿罗汉不相信、辟支佛不相信。他们不相信有道理,他们累劫修行修得很辛苦,看到你这么容易就成就,而且成就比他殊胜太多了,这简直不敢想像。原因善导大师告诉我们,「总在遇缘不同」,我们遇到好缘,遇到阿弥陀佛、遇到净宗法门,这是缘不同。要知道遇到这个缘可不是容易事情,遇到了就要坚定信心,不要被人破坏。我们无量劫来冤亲债主很多,不定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境界里面,他来扰乱我们。或者示现同参道友,我们觉得那个人很好,他劝我们不要念佛,劝我们改修别的法门,一番好意。甚至还说了许多的感应,让你听了不得不服,不能不信。你要是换了法门,你就大错特错,这在现前社会很多。我学佛的时候,也有很多人劝我不要相信方老师,对方老师、对章嘉大师、对李老师都有批评。在他们口头里面,我们尊敬这些老师,他们觉得一文不值,怎么会去跟他们学去?可是我们有信心,为什么?我们跟老师接触的时间多。那些人我们也不要怪他,他批评这些老师,他跟老师见过没有?没有见过。那你怎么知道?听说的,听说的不可靠。你是听说的,我是有一段时间亲近他们的,那怎么会一样?我怎么会听你的?我对於老师的赞叹,他们不相信,他们摇头,假的不是真的。他不听我的,我同样也不听他的。我们依照老师的指导,依照老师的原则原理来修学,这五十多年来有了这么一点成就。
所以佛在经上早就给我们指出来,菩萨最大的障碍是疑,怀疑。对法门不相信,半信半疑,对老师不相信,这就很难成就。所以我们相信佛,世尊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所传的这个法门决定没错;相信这个法,现在讲起来就是净土的五经一论,我们相信法,依照这个法去修行,决定有成就;我们相信那些成就的人,《净土圣贤录》里面所说的,《往生传》里面所说的,这些年来我们亲眼看见的、亲耳所闻的,决定不是假的,这些往生的人给我们做了证据。如果我们听人家几句话就起了疑心,对这个法门就产生疑惑,那是什么?那叫没有善根的人,那叫没有缘的人,佛度有缘人,他没有缘,不能怪佛,要怪自己。所以信心真正是不容易,信心主宰了一切,信心也很不容易建立。佛法在中国这两千年来度了许多的人,这些人能得度全靠信心。信心从哪里来的?信心从孝心里出来。孝养父母才会奉事师长,哪一个往生是不孝父母的?那可以说一个都找不到,孝顺父母。父母从小教子女,教他尊师重道。只有到了现前好像父母疏忽,不教了,小孩也不懂得孝顺父母,做父母的也不懂得教育小孩,这个现象在现前很普遍。过去我们在外国看到,现在中国人跟外国人学,学得很有成就,不但是赶上外国人,我看现在超过外国人多多!所以社会的动乱它不是偶然的。孝道、师道失掉,这个世界还会有和平吗?没有了。社会安定、世界和平是建立在孝道、师道的基础上。
过去中国几千年,虽然是在帝制的时代,中国这个帝制跟外国不一样,中国帝制,帝王以前他只抓住政治、立法、司法,这三个他抓得很紧。教育呢?教育是独立的,帝王没有控制教育。所以在古时候每个家族有家学,家学办得很出色的,这个国家政府不干涉你的。还有一个就是监察,对政府官员的监察,这个皇上没抓。所以每个朝代有御史大夫,有这些监察的官员,连皇帝有过失他们也见证,不敢说是控诉,但是他们也有批评,可是许多帝王也都能接受,也能够改过自新,这很可爱的。我们真正读中国的历史,就明白、就晓得中国历代帝王是很可爱,而且他们从小是受过很好的教育。末代帝王会亡国,那就是欲爱太严重,把祖宗的、老师的教诲统统忘掉,才遭遇到国破家亡,改朝换代的命运。所以在中国这个社会,五千年来长治久安,人民确实过的是幸福美满的生活,我们可以从中国许多文人作品里面看到,农家乐这是平民生活,安居乐业。尤其是接受圣贤教诲,普遍的对欲望都能节制、都能够遵守。圣贤人教导我们叫中庸之道,欲望有,但不能太过分,有个节度。所以在中国历代,不像现代西方人有这种大富、豪富,中国没有,没有出现这个。为什么?因为他的欲望有节制。谁节制他?他自己节制,自动自发的。这是受到圣贤教育,他懂得自动自发,所以没有出现像现在这样的巨富,富可敌国,没有,中国没有。而且中国人注意下一代,把下一代看得非常重,可以说多半的精神用在培养底下一代,这个家族世世代代都有传人。要是没有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怎么能成就?
我们现在这一代人苦了,把这些好东西疏忽,疏忽的原因一定要晓得,为什么疏忽?满清亡国之后,我们的社会一直在动乱,先是军阀割据。民国统一没有几年,日本人侵略中国,八年抗战把中国传统瓦解,把中国的家毁灭掉。抗战之前,中国确实还有大家庭,我们看到的四代同堂、五代同堂有,抗战胜利之后就没有了,看不到大家庭。所以中国五千年社会安定,家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家齐而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起很大的作用;现在家没有了,这叫家破人亡。我们看到这个现象,所以才希望团体,像企业这种团体公司,能够继承中国过去传统家的精神跟功能,那我们的传统文化就能够绵延下去。像我们的协会它也算是一个家,在佛门里面寺院庵堂都可以是一个家。所以家有道,有家道、有家规,规就是戒律、规矩,像《弟子规》是规矩,有家学、有家业,世代承传,家和万事兴。好的东西不能失掉,关系国家民族的存亡,不能不重视。
欲如果看得太重,障碍往生,障碍我们学习经教,就是学经教不开悟,充其量是记问之学,没有悟处。把这些障碍放下,我们常说的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个东西真能放下就有悟处。每天读这部经遍遍不一样,每天听这部经,像现在我们听光碟、看录相,也是天天看,讲的都是一样的,可是每一遍听的悟处不相同,他会有兴趣。像读书一样,我们天天读的都是这一本书,中国书妙!像儒家的书、道家的书,古人这些书是百读不厌,为什么?愈读愈有味道,愈读愈有些新的意思悟出来,他才不厌倦;如果每天看的都是一样的,早就讨厌,看不下去了。特别是佛经,永远读不厌,永远听不厌。这桩事情外国人很不容易体会,哪有这种事情?他不但没有见过,他听也没听说过,这东方的奥秘,他们讲神秘,东方的神秘。
这就是欲界的欲爱,欲界有六层天,四王天、忉利天这两层天的天人欲爱比我们人间淡一些,实际上都差不多,只是淡薄一些。再往上面去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愈往上面去这个欲爱就愈淡,就淡薄。真正能够把这些欲爱都放下,他才得禅定,由此可知,欲爱是障碍禅定的。所以得禅定他就得色界天,色界天里面没有欲爱,就是财色名食睡统统没有,到那个地方也不需要吃东西、也不需要喝水、也不需要睡觉。五欲,你看财不需要;男女之色也不需要,他都断掉;名,就是名闻利养不要;食、睡,饮食、睡眠都不要,都没有了,四禅天,四禅有十八层天,都没有了。
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第三段「色爱住地惑」,这色界天,「色爱者,即色界思惑也,谓诸众生不了此惑,住著色界禅定,不能出离,故名色爱住地惑」。色界天人虽然没有五欲的念头,实际上五欲的念头他并没有断,这个诸位要知道;他要断了,他就是圣人,他不是凡夫,它不起作用。它不起作用的原因是定功,以定功把这些烦恼习气伏住,所以在佛法里面叫伏断,不是真正的灭断;要是灭断,他就是圣人,大概是小乘的初果、二果、三果。大概初果是欲界断了,第二果是色界,第三果是无色界,第四果是阿罗汉他就超越六道,六道就没有了,他们是灭断,那是真功夫。四禅八定是伏断,定功伏住。那个定有时间性的,时间到了之后他定失掉,从定中醒过来,毛病习气又生了,对於财色名食睡的念头又起来,这一起来他就往下堕落。这个道理慢慢我们都能够把它体会到、都能够了解到。色界住地惑,他虽然没有五欲六尘的念头,刚才讲他定功伏住,他不起作用。但是他有对色的这种爱,他还是有贪心,我见、我慢、我爱、我瞋被伏住,我痴还是有。色界天、无色界天,瞋恚被禅定可以说完全伏住不起作用,瞋恚的相很猛利,定功能够伏住它,他能够步步上升。但是对於色界他欢喜,他有痴、他有爱,所以他住在色界,他没有办法离开,道理在此地,他不了解色是幻色,不是真的。
人,心里面没有五欲六尘、没有贪瞋痴慢、没有自私自利,这个心多清净,这个心确实我们世间人所向往的,他无忧无虑、无牵无挂,身心都没有丝毫压力,这是他们所得的乐。如果把这种乐看作是真的,真实的享受,他就不愿意离开,住著色界。这一住不是短时间,色界天的寿命在我们凡夫看来,那个寿命是天文数字,太长了。佛在经里面有详细的说明,我记不得,但是诸位如果要算的话,你慢慢去算,寿命就是他的定功,倍倍相乘。譬如从我们人间的寿命,从人间年月算起,现在讲时差,三界时差很大,四王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五十年,四王天的一昼夜是人间五十年,寿命五百岁。我们这个人间一百岁的人不多,如果生四王天的话,是四王天上的五百岁,也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但是它一天是我们人间五十年,你们去算一算四王天的寿命。忉利天加一倍,忉利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一百年,寿命是一千岁。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出现在我们世间,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八十岁圆寂的。我们中国史书里面记载,三千零三十几年,要是从忉利天算才一个月,释迦牟尼佛圆寂到现在,在忉利天是一个月,在我们人间三千年,一百年是一天。再往上去夜摩天又加一倍,夜摩天一天是我们人间两百年,寿命是两千岁。我们知道弥勒菩萨住在兜率天,再上一层,兜率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我们人间一百岁在兜率天是六个小时,兜率天六个小时我们人间一百年。兜率天人(是他们那个地方的时间)寿命四千岁。弥勒菩萨现在在兜率天,等到他老人家寿命终了,到我们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他的四千岁我们这里算算,好像《下生经》里面有讲到,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这亿数算的。再往上去倍倍相乘,所以到色界天不能用年来算,它是用劫来算的,劫数。因此世尊劝导我们不能发心生天,为什么?像色界天还好,还有佛菩萨到那边去讲经说法,有示现的,要是生到无色界天去的话,佛菩萨不到那里去,因为那个地方人耽著禅定之乐,不接受任何人去讲经说法,他不听,他排斥。色界天不排斥,无色界天排斥,那个地方没有佛法,在佛经里面讲八难之一,这八种严重障碍佛法的修学,无色界天是其中之一,这些状况我们要知道。
第四讲「有爱住地惑」,前面是色爱住地惑,这是有爱住地惑,他有爱不是没有爱,有爱是指什么?指无色界的思惑,「谓诸众生不了此惑,住於禅定,不能出离,故名有爱住地惑」。这对无色界天。有色,他有身体、有宫殿、有他生活物质环境,他没有财色名食睡这些念头,他没有这个东西,清净无为,我们一般讲神仙生活。而且在这个境界里面,连在色界天往上去,报得五通,这五种神通生到天上就有,他是报得,不需要修的,愈往上面去能力愈大,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神足是变化自在,只是没有漏尽通。漏尽是什么?枝末无明(见思烦恼)他断了。如果得漏尽通,他就出离六道。枝末无明他断掉,这个枝末无明是说三界之内的,就是十二因缘里面所讲的无明,「无明缘行,行缘识」,是讲这个无明;在大乘教里面这算是枝末无明,不是根本。所以他离不开无色界天,这一关太不容易。他能不能出离?他不能。为什么不能?没有人点破他。佛菩萨虽然是很慈悲,真的是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无色界天人跟佛没有缘,他不接受、他不相信,他认为自己在那个境界就是各个宗教里面讲的大般涅盘的境界,他误会了,把那个境界当作大般涅盘。
非想非非想处天人,这是无色界最高的一层,寿命是八万大劫,八万大劫很难想像。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我们这个世界一个大劫是成住坏空,重新组合成住坏空叫一个大劫。一个大劫有四个中劫,就是成劫、住劫、坏劫、空劫,我们现在是在住劫。八万大劫就是成住坏空八万次。我们这个地球坏了,坏了没有关系,因为他不是住在地面上,他住在空中。所以这种天叫空居天,它不是地居天,地球上怎么样的灾难,怎么样的变化,与他不相干,他离开地面。欲界天从第三层天夜摩天就离开地面,忉利天没有离开,忉利天、四王天都是属於地居天。我们知道凡是地居天,他一定是依靠一个星球,他住在那里。空居天就不是的,我们只能像科学家所讲的,他是不同维次的空间,他决定没有向星球的依靠,他不是住在星球上,他住的地方我们没有法子知道,只有突破空间,突破空间维次,你才能够与他们往来、与他们沟通。所以这个时间长,佛很慈悲把这个事情说清楚、说明白,警惕我们。
众生最幸运的,不是天界到哪个层次,不是的,最幸运的是遇到佛法。所以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道理在此地,为什么?闻佛法就有在这一生成就的机缘。我们同学们过去生中有没有遇到过?肯定遇到过。遇到过你为什么没有成就?为什么没有离开到极乐世界去?大意、疏忽,临终的时候对这个世间还有贪恋、还有爱欲,有这个东西就又下来,就没去得成。很想去没去得成,大概我们经历很多次,不止一次,这一次的缘很好又碰到了。这一次碰到的缘,特别殊胜地方是我们遇到乱世。乱世有什么好?对於这个世间贪恋的心薄弱,不想在这个世间住,这是好机会。对这个世间没什么大的兴趣,那你到极乐世界的成分就多,比较容易舍。在太平盛世没有一样不好,真不容易舍弃;我们遇到大乱之世,觉得人活在世间太苦,没有意思,应该要放下。所以这是无比殊胜的一个机缘,我们遇到,希望这一次成功;这是无比殊胜的一个缘分,让我们真的想放下、真的肯放下,不再干傻事。有很多同学问我,我们这些出家人到底是以求往生最重要,还是以弘法利生最重要?我告诉他,求往生摆在第一,弘法利生摆在第二。这不可以错认的,这个机会太难得,决定要在这一生当中往生,真正放下。弘法利生随缘,有机会我们要做,要护持正法;没有机会不要勉强,勉强就错了,勉强就是攀缘,我们随缘不攀缘,这样就好。弘法利生不妨碍我们念佛往生,念佛往生我们也可以帮助弘法利生,这样就好。
再看最后一条,就是长者所引的,根本无明住地烦恼,惑就是烦恼,「无明住地惑,无明者,即根本无明惑也」。根本无明是什么?我们在学习《华严》里面也说得很多,起心动念叫根本无明,这个东西到底有没有?佛非常高明,把这根本无明前面加了两个字,叫无始,无始根本无明,始是什么?开始,没有开始。如果有开始那就有终了,那就有始有终,有始有终那就真有这回事情。无始,无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们对於这个要细心去体会,这才叫真的是根本的根本。为什么会有这个东西?没有理由;什么时候开始的?没有开始。我们不要去追究它几时开始的、什么原因有的?你一追究,你就落到第二个层次,分别执著,从无明生起分别,从分别起执著。有无明,我们在经教上学得很多,有无明就现实报庄严土;那有分别?有分别就现四圣法界;有执著就现六道轮回,十法界是这么来的。如果我们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不但六道十法界没有了,连一真法界也没有了,剩下来的那才叫真的,真正的一真法界叫常寂光土,那是真的。常寂光,佛在经上形容叫大光明藏,你看它不是无明,它是明;这一动,明就失掉,失掉它就现相,就是《还源观》里面讲的「起二用」。
起心动念就动了,极其微细,我们无法体会。不但我们无法体会,你看看「声闻缘觉未了此惑」,声闻是阿罗汉,缘觉是辟支佛,他们对这个起心动念都没有感觉到、没觉察到,他们证得的境界是方便土,他六道没有了。六道是有执著才有六道,欲爱是严重的执著,这个严重的执著现什么?现三途,地狱、饿鬼、畜生,再加上人道。算天,天是欲界天,欲界天特别是下面两层,就是四王天跟忉利天,往上去他就淡薄,他要不淡薄就提升不上去,所以不可以不淡薄。为什么我们没有办法把它看淡一点?对於事实真相不了解,以为是真的,把这个当真,把佛在经上讲的就没有在意。佛讲的也不敢反对,佛说的,不能说佛说错了,但是不能依教奉行、不能真信。你说他不信他又相信,你说他相信他做不到,他就停留在这么一个空间里面。太微细了这一动!起心动念就像水一样,它起了波浪,波浪虽然很小,但是照失掉,明就变成无明。现在我们要知道,我们现在有这个光明,光明是得自什么?太阳、月亮、星星、灯火,这个东西去掉之后,你看一片漆黑,这叫什么?这叫无明,根本无明。无明如果破掉之后,不需要这些日月星辰,天空是光明的。我们从这一点去想,真有人破了无明,但是他时间很短暂,在一点心地清净,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的时候,这个境界出现,偶然出现的,他不是真的放下,他是什么?他一时把它忘掉。
古人这个例子很多,我初学佛的时候,在《虚云老和尚年谱》,看到一段老和尚的经历,记载这么一桩事情。有一年过年的时候,老和尚住茅蓬,茅蓬都是依靠寺院,在寺院之外一个小清净的地方,搭个茅蓬自己进修。过年到常住,就是到寺庙里面去取一点吃的东西,带一点米菜油盐一类的,去拿一点东西,拿了之后就回到茅蓬。大概从庙里到茅蓬,走路也要走上半个小时,也可能稍微长一点。他离开寺院带了东西要回茅蓬去,黄昏的时候,太阳已经下山。我们相信老和尚年岁也大了,走路一定是慢慢走的,也不著急。大概走到一半多,他看到两个道友,也都住在这庙里,两个人迎面而来,两个人手上拿著灯笼。这两个人遇到虚老和尚,就问他:「天这么黑,你怎么连个灯都没有?」老和尚听到这句话之后,这个天突然黑了。没有听到这个话的时候,老和尚黄昏离开,永远在黄昏的时候,他没有感觉得天黑。他看到两个人,奇怪他怎么拿灯笼,感觉得很奇怪,天这么亮你怎么点灯笼?等到他一问的时候,他的分别执著就现前,现前之后,天真的就黑了。这就是说明,大光明藏是真的,真有!怎么会把它变黑了?是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把它变黑,我们如果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你就看到一片光明,那是自性本来如此。
所以,常寂光净土在哪里?就在现前。佛所讲的,寂光土、实报土、凡圣同居土,就是十法界是一不是二,给你讲四土,四土是一土,一即是四、四即是一,是没有办法分的,你的境界不一样,它现的相不一样。现相的问题是自性法尔如是,它本来就是这样的。很难得,贤首国师告诉我们,自性有三种周遍,第一个是「普周法界」,四土都普周法界,「出生无尽,含容空有」,所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我们自己在哪个境界里头,它就现哪个土,正像科学家现在所讲的不同维次空间。不同维次空间,应该就是佛法讲的十法界,十法界不能说是十个,十是数字,你讲十个是讲不通的。十是代表无量,十代表无量、无边、无数,这样才能讲得通。它是个圆满的数字,从一到十是圆满的,表法的意思。佛跟我们介绍,无量无边的法界不好讲,太多,归纳为十大类。我们看看人道跟天道就晓得,这比较近一点我们容易理解。天虽然讲的是二十八层,实际上不止,每一层里面都有很多层,这才是真正的现象,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没有契入这个境界不知道,声闻缘觉没有契入这个境界,三大类的烦恼他只断了一个,就是他不执著,他还有分别、还有妄想。所以对於无始根本无明他不了解,他自己证得这个境界以为是真的,「沉滞真空」,也以为自己证得般涅盘,「即住方便土」。所以四圣法界是方便土,不是真的。四圣法界里面,有诸佛如来应化在其中,帮助他们提升,这我们在前面都说得很多。阿罗汉,我们四圣法界讲第一层阿罗汉,阿罗汉的执著没有了,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知道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执著,但是执著的习气没断。他在这个层次上用功就是要断习气,习气真的断掉他就提升,他提升到缘觉,就升一层。缘觉是连执著的习气都没有,但是他有分别,所以在缘觉这个层次上,那是要把分别放下。分别放下他就是菩萨,四圣法界他提升到第三层,他是菩萨。菩萨没有分别,但是有习气,有分别的习气;分别习气放下,他再升一个层次就是佛,十法界里面的佛,最高的层次,就是分别执著的习气都没有,他还有什么?他还有根本无明惑存在,这个东西有。这个东西是什么?这就是起心动念,《华严经》里面说为妄想。注意,佛在想上加个妄字,这个字的用意就是告诉我们,你听了之后就不要再去想,你去想就错了,因为它是妄想。妄是假的不是真的,你要认为真的还有个根本无明在,那麻烦就大,你往下坠落,不是往上提升。
这些言语文字,每一个字用意都很深,你听了不理会它就没事,根本不放在心上你就超越,那一点你就豁然大悟。如果你听了之后想,为什么会有无明?完了,你就不能开悟,不但不能开悟,还愈迷愈深。这是紧要关头,大概在这个层次里面的佛,就是十法界里面的佛,他们的智慧、定功达到一定的程度,将悟未悟的边缘,佛菩萨示现,给他一点他就破了,起心动念放下了。起心动念一放下,四圣法界没有了、十法界没有了,十法界变成什么?变成一真法界,诸佛如来的报土,佛法名称里面叫做实报庄严土,他到这里来。实报庄严土,现在我们真的把它搞清楚了,他是习气没断,无始无明断了,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断。但是这个习气妨碍不大,你只要不去执著它,根本不要去理它,没事。
我们看底下的文,「大乘菩萨,方能除断,由余惑未尽,住实报土」,余惑就是习气,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有尽,住实报庄严土,「故名无明住地惑」。我们就知道,假如无始无明的习气全都没有,实报土也就没有了,常寂光完全现前,那才达到究竟圆满。这个地方,对於后面的两土有个简单的介绍,什么叫方便土?「为修方便道,断见思惑,即声闻缘觉所居之土。实报土者,称实感报故,谓菩萨断惑相有未尽者,居此土」。菩萨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这就住实报土。在《华严经》,初住以上住实报土。实报土里面,菩萨的等级有四十一个阶级,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有四十一个阶级。这四十一个阶级,我们必须要知道,不能说它真有,也不能说它没有。如果你要说它真有,人家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什么等级?如果还有等级,等级是从分别执著里面生的,哪有这个道理!所以释迦牟尼佛讲这个是方便说。我们要晓得,那就是无始无明习气有厚薄不一样,刚刚放下起心动念,起心动念的习气很浓;很久之前就把起心动念放下,那他起心动念的习气就淡薄,从这个地方说四十一个阶级。所以这四十一个位次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疏钞》里面讲得很明白,为什么佛要这样说?修行的次第一定要说出来,慢慢往上提升,你不能不说,这叫行布,从次第上应当要说明。但是你要晓得,行布跟圆融是一不是二,圆融里面没有阶级,没有阶级是真的,说阶级是方便说,我们要能体会到这个意思,真正明白之后你就晓得。
「根本无明住地烦恼,便为一切诸佛不动智」,烦恼是什么?迷的时候变相了,变的什么?变的是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本来没有,根本无明住地烦恼变现来的,它的体,体就是一切诸佛不动智。为什么?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金刚经》上讲的「诸佛」,江味农居士在《讲义》里面就说,《金刚经》讲的「诸佛」,就是指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天台大师讲他们是分证即佛,没有达到究竟圆满,他是真佛不是假佛。此地讲的一切诸佛,也就是说的这个。不动智,悟时候的本相,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惠能大师在开悟的时候告诉我们,「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我们自性,自性,《还源观》上讲的是「自性清净圆明体」,圆是圆满,德行圆满、相好圆满,明是智慧,智慧也圆满,从明这上来讲就是不动智。「一切众生,皆自有之」,没有哪个多一点,没有哪个少一点,也绝对不是说,法身菩萨他们才有、一切诸佛才有,我们凡夫就没有,你错了,我们有,人人都有,连蚊虫蚂蚁也有,连饿鬼、畜生、地狱也有。不但这些有情众生有,再跟诸位说,无情众生也有,树木花草也有、山河大地也有,所有一切自然现象统统都有,这是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为什么我们不知道?下面讲「只为智体无性无依,不能自了」。这个自性的理体它无性,性我们讲性质,它也不是物质,它也不是精神,我们六根缘不到,叫无性无依,不能自了,但是会缘那就能了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学习到此地,明天我们继续再学习。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十住品第十五」,李长者的《合论》。
昨天我们学到「去情方见,非识心知,以根本无明住地烦恼,便为一切诸佛不动智,一切众生,皆自有之」。我们学习到这个地方,顺便将根本无明住地烦恼简单的做个介绍。佛在大乘经上常讲「五住地惑」,五种,第一种是「一切见住地惑」,一切就是三界九地统统都有五种错误的执著。佛将见思烦恼归纳为五大类,见惑五大类,思惑也有五大类,思惑是想错,见惑是看错。所以佛说没有证得阿罗汉果之前,不能相信自己的知见,这个话很有道理。因为我们看错、想错,自己不以为然,都认为自己看得很清楚,也想得很周详,没想到我们的所见所闻全是错误的。尤其是在现代这个社会,现在社会大家总是相信科学,其实科学,在大乘佛法里面讲,科学是错误的,他们所见所闻都不是真的,这我们不可以不知道。这个问题我们也常常去思惟、去审察,佛经合不合科学?其实佛经是科学,科学的精神就是求证,你拿证据出来证明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科学借重现在许多的仪器,帮助我们探测宇宙的奥秘;佛法不需要借重仪器,佛法用的是禅定、用的是心灵。当然说到这个地方就不是每个人都能的,在理上讲每个人都有,大家都相同,可是真正能用得上依然是少数人,尤其在现在这个时代。
过去在古时候,人都受过圣贤的教育,心地清净,烦恼少,佛法里面讲烦恼轻智慧就长,所以修学佛法,甚至於学道、学禅,确实容易得定。现在学道、学禅都不容易得定,原因是什么?现在人的烦恼重。前面讲的见惑,见惑重,思惑也严重,思惑讲贪瞋痴慢,加上外面的诱惑,内有烦恼,外面有诱惑,形成心浮气躁。这是古大德常常提醒我们,心浮气躁不但在道业上决定不能成就,世间的学业也造成了障碍。你纵然学,学得没有办法像古人那么样的精深,学不到,只学个皮毛,这是我们现在也能够体会得到的。现在的工艺比不上古人那个时候的手工,现在用机器,离开机器那跟古人是没法子相比。由此可知,古人心细、心专,精神专注,工艺品做出来都有灵性,这讲世间法。世间法精神意志不能集中,都达不到高水平,何况出世间法!
我们在今天的社会,所幸运的是遇到大乘,我们还有点善根,就是对大乘真正能够锲而不舍,自己确实清净心比不上古人,诚敬心也比不上古人。能稍许有点信心锲而不舍,还能够得到经典里面奥义的气分,沾一点气分增长我们的信心。我们还能够守住本位,没有跟社会大众同流合污,这一点是相当的难得。由此可知,佛讲五住地惑,惑是迷惑。不迷,这五住地就没有了;五住地是讲六道轮回,轮回就没有了,有这种迷惑就有六道轮回。我们现在客观的去思惟观察,脱离六道轮回是真不容易。六道轮回不是真有,是虚幻的,我们被这些虚幻迷了。所以大师在《疏钞》里面跟我们讲的,这是一切众生,三界九地的一切众生,由意根对法尘分别,生起错误的见解,就是看错,这样子住著三界。三界就是六道,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所以叫一切见住地惑。
现在我们再看第二条,二是「欲爱住地惑」,底下告诉我们,「欲爱者,即欲界思惑也,谓诸众生由五根对五尘境起贪爱心,而於欲界住著生死,故名欲爱住地惑」。前面讲三界的见惑,所以说一切众生意根对法尘起的错误见解。你看欲界里面,这是讲欲界众生,不是讲三界是讲欲界,欲界不是意根对法尘,意根对法尘的境界深,而是五根对五尘。五根是眼耳鼻舌身,五尘就是五根的境界,眼对色、耳对声、鼻对嗅、舌对味、身对触,这很粗,在这里面生起贪瞋痴慢疑,起贪爱心。顺著自己的意思起贪心,想控制它、占有它,得不到就起瞋恚心,患得患失,这个境界没有边际。古大德讲「欲海无边」,欲是贪欲、贪婪,没有边际,它的对象是财色名食睡五欲,对这些境界起贪爱心,他就离不开欲界。欲界的范围也很广,欲界天有六层,欲界天之下是人法界、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都是欲界。贪欲愈重的往下坠落,欲念愈轻的他就往上浮,往上去,人道算是在这当中,也算是相当严重,再重他就往下堕落;如果能够把五欲六尘看得轻一点,就会向上提升。
佛法里面告诉我们,学习十善业道,我们看到几乎所有宗教里面都有戒律,基本的条文跟十善业道都相应,天主教、基督教、新兴的巴哈伊教、印度教、犹太教,里面统统都有十善业。所以我们在想,世间每个宗教创教这些教主,我们想来想去,他们都说是一个真神,我们相信,都是一个神的化身。我在日本访问的时候,去看中村康隆老和尚,他是去年往生的,一百零三岁。我们第一次见面谈到多元文化,宗教团结,他告诉我一句话说,「所有宗教的创始人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我离开他的客厅,他的一个弟子桥本先生告诉我:「法师,今天老和尚跟你讲这个话,从来没说过,没听说过,今天怎么跟你说这么一句话?世间所有宗教的创始人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确实教给我们的方向目标都是一致的,一定要放下爱欲,你才能提升。我们佛门里常说,「爱不重不生娑婆」。你为什么到这个世界来?就是你情爱执著太重,你才到这个世间来,来了之后就出不去。「念不一不生净土」,我们要想离开六道轮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爱要放下,念要抓住,「一心专念」,这是《弥陀经》上原文的意思。罗什大师翻译的本子在中国流通最广,我们现在念《弥陀经》,多半是念鸠摩罗什大师的本子。可是梵文的原本玄奘大师有翻译,他是直译的,照著原文翻的,原文不是一心不乱,是一向专念。专念容易,不乱那很不容易。所以有人问我,罗什大师是不是翻错了?我想罗什大师翻经不会翻错。为什么把专念翻成不乱?我们想想那也有道理,临命终时,往生的那一刹那,佛来接引,接引的时候一定是佛光注照,你的功夫只是得力,我们讲功夫成片,但是佛光一照,阿弥陀佛威神的加持,就会把你那个功夫提升到一心不乱。所以加上佛力加持,你才得不乱的程度,这是经上讲的一心不乱。如果在这个世间,我们就已经念到一心不乱,那临命终时佛光一加持,你的品位就高!就不是在凡圣同居土,而是在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土就是阿弥陀佛的四圣法界,不是凡夫,是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
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六道,它有两道,人天两道,它没有阿修罗,没有饿鬼、地狱、畜生,那个地方没有,所以凡圣同居土里面是人天两道;方便有余土里面,有声闻、缘觉、菩萨、佛,有这个情形,这是提升。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自己对於念佛往生才会生起信心,才会有强烈向往的愿望,我们真要去!尤其这个世间太苦。这是无比殊胜的因缘,只要我们在这一生抓住,牢牢的抓住,抓住之后能不能去,关键在你能不能把这边的欲爱放下;如果这边的欲望放不下,特别是控制的,对於人事物控制的欲望、占有的欲望,要是很强的话就去不了,你所修学的功德全变成福德,还得要继续搞轮回。在佛门里面修的,实在讲有善业、也有恶业,善业是护持佛法,这是善;但是有些错误的想法、看法,在护持佛法里头障碍佛法,那就是罪。很不容易辨别!所以我们要很清楚审慎区别,我们到底是在这里帮助一切众生学习正法,还是障碍他,这个关系就太大,严重的障碍要堕地狱。那你还有很多这些善业,善业是什么?等到地狱罪受满之后,你再得人身的时候,那个善的果报才现前。业因果报丝毫不爽,这是我们不能不谨慎的地方。
诸佛菩萨慈悲到极处,他在今天为什么不来护持正法?为什么不来弘扬正法?我们得想想这个道理。我在讲席里面过去讲得很多,这些年很少讲,过去对初学。诸佛菩萨应化到我们这个世间来是慈悲,「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众生缘成熟,成熟是什么?他能信、能解、能行、能证,这根成熟了,信解行证统具足这叫根熟众生,他是为他们来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证果,纵然他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算证果,为什么?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圆证三不退,这个话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我们在《无量寿经》,夏老居士的会集本第六品四十八愿,那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说的,释迦牟尼佛传达给我们,不是释迦牟尼佛说的,他老人家转告我们,那就不是假的。生到极乐世界就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圆证三不退,「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菩萨就是圆证三不退,相当於一般大乘教里面七地菩萨,这还得了!所以这叫难信之法。博地凡夫一品烦恼都没有断,只是在这一生当中万缘放下,一心念佛。其实念佛的时间也不必太久,一般三年时间足够,真的往生。你看三年功夫,一品烦恼没断,带业往生,生到极乐世界去作阿惟越致菩萨,谁能相信?所以这叫难信之法。
什么人不相信?很多菩萨不相信、阿罗汉不相信、辟支佛不相信。他们不相信有道理,他们累劫修行修得很辛苦,看到你这么容易就成就,而且成就比他殊胜太多了,这简直不敢想像。原因善导大师告诉我们,「总在遇缘不同」,我们遇到好缘,遇到阿弥陀佛、遇到净宗法门,这是缘不同。要知道遇到这个缘可不是容易事情,遇到了就要坚定信心,不要被人破坏。我们无量劫来冤亲债主很多,不定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境界里面,他来扰乱我们。或者示现同参道友,我们觉得那个人很好,他劝我们不要念佛,劝我们改修别的法门,一番好意。甚至还说了许多的感应,让你听了不得不服,不能不信。你要是换了法门,你就大错特错,这在现前社会很多。我学佛的时候,也有很多人劝我不要相信方老师,对方老师、对章嘉大师、对李老师都有批评。在他们口头里面,我们尊敬这些老师,他们觉得一文不值,怎么会去跟他们学去?可是我们有信心,为什么?我们跟老师接触的时间多。那些人我们也不要怪他,他批评这些老师,他跟老师见过没有?没有见过。那你怎么知道?听说的,听说的不可靠。你是听说的,我是有一段时间亲近他们的,那怎么会一样?我怎么会听你的?我对於老师的赞叹,他们不相信,他们摇头,假的不是真的。他不听我的,我同样也不听他的。我们依照老师的指导,依照老师的原则原理来修学,这五十多年来有了这么一点成就。
所以佛在经上早就给我们指出来,菩萨最大的障碍是疑,怀疑。对法门不相信,半信半疑,对老师不相信,这就很难成就。所以我们相信佛,世尊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所传的这个法门决定没错;相信这个法,现在讲起来就是净土的五经一论,我们相信法,依照这个法去修行,决定有成就;我们相信那些成就的人,《净土圣贤录》里面所说的,《往生传》里面所说的,这些年来我们亲眼看见的、亲耳所闻的,决定不是假的,这些往生的人给我们做了证据。如果我们听人家几句话就起了疑心,对这个法门就产生疑惑,那是什么?那叫没有善根的人,那叫没有缘的人,佛度有缘人,他没有缘,不能怪佛,要怪自己。所以信心真正是不容易,信心主宰了一切,信心也很不容易建立。佛法在中国这两千年来度了许多的人,这些人能得度全靠信心。信心从哪里来的?信心从孝心里出来。孝养父母才会奉事师长,哪一个往生是不孝父母的?那可以说一个都找不到,孝顺父母。父母从小教子女,教他尊师重道。只有到了现前好像父母疏忽,不教了,小孩也不懂得孝顺父母,做父母的也不懂得教育小孩,这个现象在现前很普遍。过去我们在外国看到,现在中国人跟外国人学,学得很有成就,不但是赶上外国人,我看现在超过外国人多多!所以社会的动乱它不是偶然的。孝道、师道失掉,这个世界还会有和平吗?没有了。社会安定、世界和平是建立在孝道、师道的基础上。
过去中国几千年,虽然是在帝制的时代,中国这个帝制跟外国不一样,中国帝制,帝王以前他只抓住政治、立法、司法,这三个他抓得很紧。教育呢?教育是独立的,帝王没有控制教育。所以在古时候每个家族有家学,家学办得很出色的,这个国家政府不干涉你的。还有一个就是监察,对政府官员的监察,这个皇上没抓。所以每个朝代有御史大夫,有这些监察的官员,连皇帝有过失他们也见证,不敢说是控诉,但是他们也有批评,可是许多帝王也都能接受,也能够改过自新,这很可爱的。我们真正读中国的历史,就明白、就晓得中国历代帝王是很可爱,而且他们从小是受过很好的教育。末代帝王会亡国,那就是欲爱太严重,把祖宗的、老师的教诲统统忘掉,才遭遇到国破家亡,改朝换代的命运。所以在中国这个社会,五千年来长治久安,人民确实过的是幸福美满的生活,我们可以从中国许多文人作品里面看到,农家乐这是平民生活,安居乐业。尤其是接受圣贤教诲,普遍的对欲望都能节制、都能够遵守。圣贤人教导我们叫中庸之道,欲望有,但不能太过分,有个节度。所以在中国历代,不像现代西方人有这种大富、豪富,中国没有,没有出现这个。为什么?因为他的欲望有节制。谁节制他?他自己节制,自动自发的。这是受到圣贤教育,他懂得自动自发,所以没有出现像现在这样的巨富,富可敌国,没有,中国没有。而且中国人注意下一代,把下一代看得非常重,可以说多半的精神用在培养底下一代,这个家族世世代代都有传人。要是没有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怎么能成就?
我们现在这一代人苦了,把这些好东西疏忽,疏忽的原因一定要晓得,为什么疏忽?满清亡国之后,我们的社会一直在动乱,先是军阀割据。民国统一没有几年,日本人侵略中国,八年抗战把中国传统瓦解,把中国的家毁灭掉。抗战之前,中国确实还有大家庭,我们看到的四代同堂、五代同堂有,抗战胜利之后就没有了,看不到大家庭。所以中国五千年社会安定,家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家齐而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起很大的作用;现在家没有了,这叫家破人亡。我们看到这个现象,所以才希望团体,像企业这种团体公司,能够继承中国过去传统家的精神跟功能,那我们的传统文化就能够绵延下去。像我们的协会它也算是一个家,在佛门里面寺院庵堂都可以是一个家。所以家有道,有家道、有家规,规就是戒律、规矩,像《弟子规》是规矩,有家学、有家业,世代承传,家和万事兴。好的东西不能失掉,关系国家民族的存亡,不能不重视。
欲如果看得太重,障碍往生,障碍我们学习经教,就是学经教不开悟,充其量是记问之学,没有悟处。把这些障碍放下,我们常说的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个东西真能放下就有悟处。每天读这部经遍遍不一样,每天听这部经,像现在我们听光碟、看录相,也是天天看,讲的都是一样的,可是每一遍听的悟处不相同,他会有兴趣。像读书一样,我们天天读的都是这一本书,中国书妙!像儒家的书、道家的书,古人这些书是百读不厌,为什么?愈读愈有味道,愈读愈有些新的意思悟出来,他才不厌倦;如果每天看的都是一样的,早就讨厌,看不下去了。特别是佛经,永远读不厌,永远听不厌。这桩事情外国人很不容易体会,哪有这种事情?他不但没有见过,他听也没听说过,这东方的奥秘,他们讲神秘,东方的神秘。
这就是欲界的欲爱,欲界有六层天,四王天、忉利天这两层天的天人欲爱比我们人间淡一些,实际上都差不多,只是淡薄一些。再往上面去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愈往上面去这个欲爱就愈淡,就淡薄。真正能够把这些欲爱都放下,他才得禅定,由此可知,欲爱是障碍禅定的。所以得禅定他就得色界天,色界天里面没有欲爱,就是财色名食睡统统没有,到那个地方也不需要吃东西、也不需要喝水、也不需要睡觉。五欲,你看财不需要;男女之色也不需要,他都断掉;名,就是名闻利养不要;食、睡,饮食、睡眠都不要,都没有了,四禅天,四禅有十八层天,都没有了。
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第三段「色爱住地惑」,这色界天,「色爱者,即色界思惑也,谓诸众生不了此惑,住著色界禅定,不能出离,故名色爱住地惑」。色界天人虽然没有五欲的念头,实际上五欲的念头他并没有断,这个诸位要知道;他要断了,他就是圣人,他不是凡夫,它不起作用。它不起作用的原因是定功,以定功把这些烦恼习气伏住,所以在佛法里面叫伏断,不是真正的灭断;要是灭断,他就是圣人,大概是小乘的初果、二果、三果。大概初果是欲界断了,第二果是色界,第三果是无色界,第四果是阿罗汉他就超越六道,六道就没有了,他们是灭断,那是真功夫。四禅八定是伏断,定功伏住。那个定有时间性的,时间到了之后他定失掉,从定中醒过来,毛病习气又生了,对於财色名食睡的念头又起来,这一起来他就往下堕落。这个道理慢慢我们都能够把它体会到、都能够了解到。色界住地惑,他虽然没有五欲六尘的念头,刚才讲他定功伏住,他不起作用。但是他有对色的这种爱,他还是有贪心,我见、我慢、我爱、我瞋被伏住,我痴还是有。色界天、无色界天,瞋恚被禅定可以说完全伏住不起作用,瞋恚的相很猛利,定功能够伏住它,他能够步步上升。但是对於色界他欢喜,他有痴、他有爱,所以他住在色界,他没有办法离开,道理在此地,他不了解色是幻色,不是真的。
人,心里面没有五欲六尘、没有贪瞋痴慢、没有自私自利,这个心多清净,这个心确实我们世间人所向往的,他无忧无虑、无牵无挂,身心都没有丝毫压力,这是他们所得的乐。如果把这种乐看作是真的,真实的享受,他就不愿意离开,住著色界。这一住不是短时间,色界天的寿命在我们凡夫看来,那个寿命是天文数字,太长了。佛在经里面有详细的说明,我记不得,但是诸位如果要算的话,你慢慢去算,寿命就是他的定功,倍倍相乘。譬如从我们人间的寿命,从人间年月算起,现在讲时差,三界时差很大,四王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五十年,四王天的一昼夜是人间五十年,寿命五百岁。我们这个人间一百岁的人不多,如果生四王天的话,是四王天上的五百岁,也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但是它一天是我们人间五十年,你们去算一算四王天的寿命。忉利天加一倍,忉利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一百年,寿命是一千岁。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出现在我们世间,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八十岁圆寂的。我们中国史书里面记载,三千零三十几年,要是从忉利天算才一个月,释迦牟尼佛圆寂到现在,在忉利天是一个月,在我们人间三千年,一百年是一天。再往上去夜摩天又加一倍,夜摩天一天是我们人间两百年,寿命是两千岁。我们知道弥勒菩萨住在兜率天,再上一层,兜率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我们人间一百岁在兜率天是六个小时,兜率天六个小时我们人间一百年。兜率天人(是他们那个地方的时间)寿命四千岁。弥勒菩萨现在在兜率天,等到他老人家寿命终了,到我们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他的四千岁我们这里算算,好像《下生经》里面有讲到,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这亿数算的。再往上去倍倍相乘,所以到色界天不能用年来算,它是用劫来算的,劫数。因此世尊劝导我们不能发心生天,为什么?像色界天还好,还有佛菩萨到那边去讲经说法,有示现的,要是生到无色界天去的话,佛菩萨不到那里去,因为那个地方人耽著禅定之乐,不接受任何人去讲经说法,他不听,他排斥。色界天不排斥,无色界天排斥,那个地方没有佛法,在佛经里面讲八难之一,这八种严重障碍佛法的修学,无色界天是其中之一,这些状况我们要知道。
第四讲「有爱住地惑」,前面是色爱住地惑,这是有爱住地惑,他有爱不是没有爱,有爱是指什么?指无色界的思惑,「谓诸众生不了此惑,住於禅定,不能出离,故名有爱住地惑」。这对无色界天。有色,他有身体、有宫殿、有他生活物质环境,他没有财色名食睡这些念头,他没有这个东西,清净无为,我们一般讲神仙生活。而且在这个境界里面,连在色界天往上去,报得五通,这五种神通生到天上就有,他是报得,不需要修的,愈往上面去能力愈大,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神足是变化自在,只是没有漏尽通。漏尽是什么?枝末无明(见思烦恼)他断了。如果得漏尽通,他就出离六道。枝末无明他断掉,这个枝末无明是说三界之内的,就是十二因缘里面所讲的无明,「无明缘行,行缘识」,是讲这个无明;在大乘教里面这算是枝末无明,不是根本。所以他离不开无色界天,这一关太不容易。他能不能出离?他不能。为什么不能?没有人点破他。佛菩萨虽然是很慈悲,真的是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无色界天人跟佛没有缘,他不接受、他不相信,他认为自己在那个境界就是各个宗教里面讲的大般涅盘的境界,他误会了,把那个境界当作大般涅盘。
非想非非想处天人,这是无色界最高的一层,寿命是八万大劫,八万大劫很难想像。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我们这个世界一个大劫是成住坏空,重新组合成住坏空叫一个大劫。一个大劫有四个中劫,就是成劫、住劫、坏劫、空劫,我们现在是在住劫。八万大劫就是成住坏空八万次。我们这个地球坏了,坏了没有关系,因为他不是住在地面上,他住在空中。所以这种天叫空居天,它不是地居天,地球上怎么样的灾难,怎么样的变化,与他不相干,他离开地面。欲界天从第三层天夜摩天就离开地面,忉利天没有离开,忉利天、四王天都是属於地居天。我们知道凡是地居天,他一定是依靠一个星球,他住在那里。空居天就不是的,我们只能像科学家所讲的,他是不同维次的空间,他决定没有向星球的依靠,他不是住在星球上,他住的地方我们没有法子知道,只有突破空间,突破空间维次,你才能够与他们往来、与他们沟通。所以这个时间长,佛很慈悲把这个事情说清楚、说明白,警惕我们。
众生最幸运的,不是天界到哪个层次,不是的,最幸运的是遇到佛法。所以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道理在此地,为什么?闻佛法就有在这一生成就的机缘。我们同学们过去生中有没有遇到过?肯定遇到过。遇到过你为什么没有成就?为什么没有离开到极乐世界去?大意、疏忽,临终的时候对这个世间还有贪恋、还有爱欲,有这个东西就又下来,就没去得成。很想去没去得成,大概我们经历很多次,不止一次,这一次的缘很好又碰到了。这一次碰到的缘,特别殊胜地方是我们遇到乱世。乱世有什么好?对於这个世间贪恋的心薄弱,不想在这个世间住,这是好机会。对这个世间没什么大的兴趣,那你到极乐世界的成分就多,比较容易舍。在太平盛世没有一样不好,真不容易舍弃;我们遇到大乱之世,觉得人活在世间太苦,没有意思,应该要放下。所以这是无比殊胜的一个机缘,我们遇到,希望这一次成功;这是无比殊胜的一个缘分,让我们真的想放下、真的肯放下,不再干傻事。有很多同学问我,我们这些出家人到底是以求往生最重要,还是以弘法利生最重要?我告诉他,求往生摆在第一,弘法利生摆在第二。这不可以错认的,这个机会太难得,决定要在这一生当中往生,真正放下。弘法利生随缘,有机会我们要做,要护持正法;没有机会不要勉强,勉强就错了,勉强就是攀缘,我们随缘不攀缘,这样就好。弘法利生不妨碍我们念佛往生,念佛往生我们也可以帮助弘法利生,这样就好。
再看最后一条,就是长者所引的,根本无明住地烦恼,惑就是烦恼,「无明住地惑,无明者,即根本无明惑也」。根本无明是什么?我们在学习《华严》里面也说得很多,起心动念叫根本无明,这个东西到底有没有?佛非常高明,把这根本无明前面加了两个字,叫无始,无始根本无明,始是什么?开始,没有开始。如果有开始那就有终了,那就有始有终,有始有终那就真有这回事情。无始,无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们对於这个要细心去体会,这才叫真的是根本的根本。为什么会有这个东西?没有理由;什么时候开始的?没有开始。我们不要去追究它几时开始的、什么原因有的?你一追究,你就落到第二个层次,分别执著,从无明生起分别,从分别起执著。有无明,我们在经教上学得很多,有无明就现实报庄严土;那有分别?有分别就现四圣法界;有执著就现六道轮回,十法界是这么来的。如果我们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不但六道十法界没有了,连一真法界也没有了,剩下来的那才叫真的,真正的一真法界叫常寂光土,那是真的。常寂光,佛在经上形容叫大光明藏,你看它不是无明,它是明;这一动,明就失掉,失掉它就现相,就是《还源观》里面讲的「起二用」。
起心动念就动了,极其微细,我们无法体会。不但我们无法体会,你看看「声闻缘觉未了此惑」,声闻是阿罗汉,缘觉是辟支佛,他们对这个起心动念都没有感觉到、没觉察到,他们证得的境界是方便土,他六道没有了。六道是有执著才有六道,欲爱是严重的执著,这个严重的执著现什么?现三途,地狱、饿鬼、畜生,再加上人道。算天,天是欲界天,欲界天特别是下面两层,就是四王天跟忉利天,往上去他就淡薄,他要不淡薄就提升不上去,所以不可以不淡薄。为什么我们没有办法把它看淡一点?对於事实真相不了解,以为是真的,把这个当真,把佛在经上讲的就没有在意。佛讲的也不敢反对,佛说的,不能说佛说错了,但是不能依教奉行、不能真信。你说他不信他又相信,你说他相信他做不到,他就停留在这么一个空间里面。太微细了这一动!起心动念就像水一样,它起了波浪,波浪虽然很小,但是照失掉,明就变成无明。现在我们要知道,我们现在有这个光明,光明是得自什么?太阳、月亮、星星、灯火,这个东西去掉之后,你看一片漆黑,这叫什么?这叫无明,根本无明。无明如果破掉之后,不需要这些日月星辰,天空是光明的。我们从这一点去想,真有人破了无明,但是他时间很短暂,在一点心地清净,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的时候,这个境界出现,偶然出现的,他不是真的放下,他是什么?他一时把它忘掉。
古人这个例子很多,我初学佛的时候,在《虚云老和尚年谱》,看到一段老和尚的经历,记载这么一桩事情。有一年过年的时候,老和尚住茅蓬,茅蓬都是依靠寺院,在寺院之外一个小清净的地方,搭个茅蓬自己进修。过年到常住,就是到寺庙里面去取一点吃的东西,带一点米菜油盐一类的,去拿一点东西,拿了之后就回到茅蓬。大概从庙里到茅蓬,走路也要走上半个小时,也可能稍微长一点。他离开寺院带了东西要回茅蓬去,黄昏的时候,太阳已经下山。我们相信老和尚年岁也大了,走路一定是慢慢走的,也不著急。大概走到一半多,他看到两个道友,也都住在这庙里,两个人迎面而来,两个人手上拿著灯笼。这两个人遇到虚老和尚,就问他:「天这么黑,你怎么连个灯都没有?」老和尚听到这句话之后,这个天突然黑了。没有听到这个话的时候,老和尚黄昏离开,永远在黄昏的时候,他没有感觉得天黑。他看到两个人,奇怪他怎么拿灯笼,感觉得很奇怪,天这么亮你怎么点灯笼?等到他一问的时候,他的分别执著就现前,现前之后,天真的就黑了。这就是说明,大光明藏是真的,真有!怎么会把它变黑了?是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把它变黑,我们如果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你就看到一片光明,那是自性本来如此。
所以,常寂光净土在哪里?就在现前。佛所讲的,寂光土、实报土、凡圣同居土,就是十法界是一不是二,给你讲四土,四土是一土,一即是四、四即是一,是没有办法分的,你的境界不一样,它现的相不一样。现相的问题是自性法尔如是,它本来就是这样的。很难得,贤首国师告诉我们,自性有三种周遍,第一个是「普周法界」,四土都普周法界,「出生无尽,含容空有」,所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我们自己在哪个境界里头,它就现哪个土,正像科学家现在所讲的不同维次空间。不同维次空间,应该就是佛法讲的十法界,十法界不能说是十个,十是数字,你讲十个是讲不通的。十是代表无量,十代表无量、无边、无数,这样才能讲得通。它是个圆满的数字,从一到十是圆满的,表法的意思。佛跟我们介绍,无量无边的法界不好讲,太多,归纳为十大类。我们看看人道跟天道就晓得,这比较近一点我们容易理解。天虽然讲的是二十八层,实际上不止,每一层里面都有很多层,这才是真正的现象,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没有契入这个境界不知道,声闻缘觉没有契入这个境界,三大类的烦恼他只断了一个,就是他不执著,他还有分别、还有妄想。所以对於无始根本无明他不了解,他自己证得这个境界以为是真的,「沉滞真空」,也以为自己证得般涅盘,「即住方便土」。所以四圣法界是方便土,不是真的。四圣法界里面,有诸佛如来应化在其中,帮助他们提升,这我们在前面都说得很多。阿罗汉,我们四圣法界讲第一层阿罗汉,阿罗汉的执著没有了,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知道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执著,但是执著的习气没断。他在这个层次上用功就是要断习气,习气真的断掉他就提升,他提升到缘觉,就升一层。缘觉是连执著的习气都没有,但是他有分别,所以在缘觉这个层次上,那是要把分别放下。分别放下他就是菩萨,四圣法界他提升到第三层,他是菩萨。菩萨没有分别,但是有习气,有分别的习气;分别习气放下,他再升一个层次就是佛,十法界里面的佛,最高的层次,就是分别执著的习气都没有,他还有什么?他还有根本无明惑存在,这个东西有。这个东西是什么?这就是起心动念,《华严经》里面说为妄想。注意,佛在想上加个妄字,这个字的用意就是告诉我们,你听了之后就不要再去想,你去想就错了,因为它是妄想。妄是假的不是真的,你要认为真的还有个根本无明在,那麻烦就大,你往下坠落,不是往上提升。
这些言语文字,每一个字用意都很深,你听了不理会它就没事,根本不放在心上你就超越,那一点你就豁然大悟。如果你听了之后想,为什么会有无明?完了,你就不能开悟,不但不能开悟,还愈迷愈深。这是紧要关头,大概在这个层次里面的佛,就是十法界里面的佛,他们的智慧、定功达到一定的程度,将悟未悟的边缘,佛菩萨示现,给他一点他就破了,起心动念放下了。起心动念一放下,四圣法界没有了、十法界没有了,十法界变成什么?变成一真法界,诸佛如来的报土,佛法名称里面叫做实报庄严土,他到这里来。实报庄严土,现在我们真的把它搞清楚了,他是习气没断,无始无明断了,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断。但是这个习气妨碍不大,你只要不去执著它,根本不要去理它,没事。
我们看底下的文,「大乘菩萨,方能除断,由余惑未尽,住实报土」,余惑就是习气,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有尽,住实报庄严土,「故名无明住地惑」。我们就知道,假如无始无明的习气全都没有,实报土也就没有了,常寂光完全现前,那才达到究竟圆满。这个地方,对於后面的两土有个简单的介绍,什么叫方便土?「为修方便道,断见思惑,即声闻缘觉所居之土。实报土者,称实感报故,谓菩萨断惑相有未尽者,居此土」。菩萨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这就住实报土。在《华严经》,初住以上住实报土。实报土里面,菩萨的等级有四十一个阶级,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有四十一个阶级。这四十一个阶级,我们必须要知道,不能说它真有,也不能说它没有。如果你要说它真有,人家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什么等级?如果还有等级,等级是从分别执著里面生的,哪有这个道理!所以释迦牟尼佛讲这个是方便说。我们要晓得,那就是无始无明习气有厚薄不一样,刚刚放下起心动念,起心动念的习气很浓;很久之前就把起心动念放下,那他起心动念的习气就淡薄,从这个地方说四十一个阶级。所以这四十一个位次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疏钞》里面讲得很明白,为什么佛要这样说?修行的次第一定要说出来,慢慢往上提升,你不能不说,这叫行布,从次第上应当要说明。但是你要晓得,行布跟圆融是一不是二,圆融里面没有阶级,没有阶级是真的,说阶级是方便说,我们要能体会到这个意思,真正明白之后你就晓得。
「根本无明住地烦恼,便为一切诸佛不动智」,烦恼是什么?迷的时候变相了,变的什么?变的是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本来没有,根本无明住地烦恼变现来的,它的体,体就是一切诸佛不动智。为什么?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金刚经》上讲的「诸佛」,江味农居士在《讲义》里面就说,《金刚经》讲的「诸佛」,就是指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天台大师讲他们是分证即佛,没有达到究竟圆满,他是真佛不是假佛。此地讲的一切诸佛,也就是说的这个。不动智,悟时候的本相,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惠能大师在开悟的时候告诉我们,「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我们自性,自性,《还源观》上讲的是「自性清净圆明体」,圆是圆满,德行圆满、相好圆满,明是智慧,智慧也圆满,从明这上来讲就是不动智。「一切众生,皆自有之」,没有哪个多一点,没有哪个少一点,也绝对不是说,法身菩萨他们才有、一切诸佛才有,我们凡夫就没有,你错了,我们有,人人都有,连蚊虫蚂蚁也有,连饿鬼、畜生、地狱也有。不但这些有情众生有,再跟诸位说,无情众生也有,树木花草也有、山河大地也有,所有一切自然现象统统都有,这是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为什么我们不知道?下面讲「只为智体无性无依,不能自了」。这个自性的理体它无性,性我们讲性质,它也不是物质,它也不是精神,我们六根缘不到,叫无性无依,不能自了,但是会缘那就能了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学习到此地,明天我们继续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