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种智明 (第四集) 2009/1/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节录自华严经12-17-2035集) 档名:29-148-000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十住品第十五」,李长者的《合论》,初住一直到十地「不离一佛智慧境界故」。
我们在这里一同学习,《华严经》上所讲的十种智明,前面我们学到第五,今天从第六开始。「六,能以方便受生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能於十方世界,种种方便,示现受生,化导有情,是名能以方便受生智明」。善巧方便是诸佛如来在遍法界虚空界现身教化的智慧作用,这句是总说,细说可以说是无量无边无尽无数。世尊为了教学方便,把无尽的善巧方便归纳为十大类,十种智明,十种智明不离善巧,这个我们首先要知道的。佛法所求的,终极的目标就是求智慧明了,我们念佛念回向偈里面也说,「愿得智慧真明了」,这就是智明。在这段跟我们讲方便受生,我们凡夫到这个世间来没有方便受生,方便受生想到哪一道就到哪一道,想受什么身就受什么身。像《法华经》「观世音普门品」里面所说的三十二应身。世尊明白的告诉我们,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示现什么身,应以佛身得度即现佛身而度。像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印度降生,那个示现的就是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度脱之。惠能大师在中国出现,应以比丘身得度者他就现比丘身,无论现什么身决定是平等的,都是一个法性所现。这里面我们必须要明了的、要记住的,就是他们的现身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里有分别执著?如果有起心动念、有分别执著,就不叫做善巧智明,那是什么?那是随业报身。你修的是净业,你就得清净报身,是哪些人?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四圣法界,可以说他们是清净报身,因为他们没有分别执著,但是他有妄想,也就是他有起心动念。六道凡夫是妄想分别执著统统具足,完全是随著业力,过去生中修积的善业,这一生就得善果;如果造作的是恶业,这一生当中他就会到三途,饿鬼、地狱、畜生里面去受生。
业力的受生还是得讲缘分,大乘教里面常讲的「四缘生法」,如果没有缘不会成为一家人,他到你家里来投生,跟你有缘。缘很复杂,世尊善於教学,把很复杂的缘归纳为四大类,这个四大类就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这就说明六道里面的关系,因果的关系。过去生中父母对这个人有恩,他到他家里来投生做他的儿女,为什么?是报恩的。凡是报恩来的,决定是好儿女,孝子贤孙,真的不要教他就会,报恩来的,这个好。所以人与人之间必须要结恩德,佛常常告诉我们布施恩德。关系最亲密的就变成一家人,疏远一点的就变成兄弟姊妹、亲戚朋友。也就是说我们在这个社会上,与一切人际交往都脱不了这四种缘,也就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只是有轻重多少不相同。有人一生只见一次面,我们在路上见到一个陌生人,见到很面善点头打个招呼,也许就这一次,一生都遇不到,这也是个善缘,他给你点头给你笑笑。也有时候碰到,也是陌生人,从来也不认识,见到你好像很不高兴,瞪你一眼也是缘。这都是什么?这都是恩怨很浅的,非常浅的;如果没有,没有,对面不相逢,没有任何表示。了解这些道理,我们就知道应该怎样做人,做人应该布施恩德,那我们的人际关系就非常之好。如果对人都是不满、都是怨恨,我们的人际关系就很坏。所以人际关系是自己修的,不能怪别人。为什么这个人人缘这么好,无论做什么事情,帮助的人那么多,那个人过去生中喜欢布施恩德。恩德里头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於人有恩,道理在此地。有些人很好,好人好心也想做好事,可是障碍重重,真的帮助你很少,障碍你的人非常多,都是过去生中的缘分,不可以怨天尤人。我们的老祖宗、佛菩萨教导我们,遇到一些艰难困苦要回光返照,要反求诸己,过失决定不在外面,在自己。回过头来,你才能够把因、缘找到,能把因缘消除,我们的境遇自然就改善,道理在此地不能不知道。诸佛菩萨到十法界里面来应化,是自然的,因为他们没有起心动念,众生有感自然他就有应。感应道交的事情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从来就没有离开我们的身边。心思细密的人他有明显的觉察,粗心大意他不知道,不是说不知道就没有,不知道也有。
现在连外国人也逐渐了解这些事实真相,美国在二战那个时代,也就是六十多年前有个预言家凯西,这很有名,很多人都知道他,他曾经说过「全世界的人,每个人一生的遭遇,决定没有一桩是没有前因而发生的,突发的这不可能,统统都有前因后果。」这是肯定业因果报丝毫不爽。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希望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把这一生的功课做好,不再留级,当然更不会降级,往上提升。那就得把这些关系处理好,怨恨要化解,欠债要还清,我们就没有障碍,就会自然往上提升。接受佛菩萨的教诲,认真去学习布施,布施是好事,一生都要奉行,对自己决定有利益,不但对将来有利益、对来生有利益,现前就有大利益。但是一般人他不敢做,想做不愿意做,世间人所谓的是「善财难舍」,赚钱很不容易,赚到之后为什么要送给别人?他不晓得,布施是因,你命里得财富,那是果报。这一生当中发大财的,拥有亿万财富的,那是什么?过去生中财布施多,他在这一生当中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他都赚钱。命里如果没有的,用什么方法你都不会赚钱,你跟那个人做同样的生意,他赚钱,你蚀本。不可以说我的运气不好,不如人,不是的,你命中没有那么多的财富,这是有前因后果。聪明智慧、健康长寿,没有一样是没有因果的,所以认真去修因。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你只要认真修这三种布施,你就得三种果报。儒释道三教在中国几千年,中国人世世代代接受三教的教诲,所以这个地区的居民几千年来长治久安,确确实实生活在幸福美满当中。只要遵守圣贤的教诲,纵然过去世造作的不善,也有能力改造命运,所谓断恶修善。近代印光大师一生极力提倡介绍的,《了凡四训》就是好例子,《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这三样东西是老法师一生遇到人就推荐、就介绍。确实度了很多人,帮助许多人回头是岸,帮助许多人改造命运,我也是其中之一。早年初学佛的时候接受老和尚的推荐,在这三种书里面受很大的利益。
诸佛菩萨他们在十方世界种种方便示现受生,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什么人能够看出来、能认识、能接受教化,那个人就叫做善财童子,世尊跟历代的祖师大德们,都希望我们是善财童子。我们认识善知识,哪些是善知识?前面跟诸位说过,这个社会上不但一切人是善知识,一切动物是善知识,一切植物是善知识,连山河大地没有一样不是善知识。怎样才能认识?把《华严经》念熟、念透,你就认识他;如果不熟、不透,确确实实善知识与我们在一生当中往往当面错过。他以种种方便示现化导,我们由於愚昧、无知,不认识,不但没有受化导之益,反而造许多轻视、毁谤的罪业。所以佛菩萨慈悲,不以佛菩萨的身分示现;要是以佛菩萨身分示现,那众生造的业就更重,谤佛、谤菩萨那就更重。他示现一个普通的人来帮助你。
像《虚云老和尚年谱》里面所说的,他老人家朝五台山,从南方到北方,三步一拜这种虔诚心,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这么远的路程,不是短时间能到达,一次朝山时间都要一、二年的时间。你想想看,三步一拜一天能走多远?当中免不了生病。他确实在途中病过两次,病倒的时候都是在旷野,附近连村庄都没有,两次都是被一个叫化子救了,同样一个叫化子,这个缘很稀有。他在《年谱》里面记载著,这个叫化子叫文吉,姓文,文章的文,吉祥的吉,要饭的。虚老和尚问他,你家住在哪里?他说他家住在五台山下,你到五台山去问大家都知道我。救过他两次命,老和尚到达五台山之后,就打听这个人,没有人知道。到寺庙里面问问这些同参们,他们就告诉他,那个人是文殊菩萨化身,他才恍然大悟。那不是别人,你在有急难的时候他就出现,你的身体养好,可以走路,这人就没有了,这是化身。像释迦牟尼佛当年住世八十年,那是应身。
在中国佛教里面,不但有出家的法师,还有在家的居士,也有不少是佛菩萨的应身、化身,他的身分没有暴露,我们不知道,我们以为他是凡夫,其实他是圣人,不是凡夫。所以真正修行人,要知道这个事实,对一切大众不敢轻视。这也是在半个世纪之前,不算是太远,抗战期间这个人还在,江苏镇江金山寺的妙善法师,人家称他作金山活佛。这个人的样子,很像小说《济公传》里面写的济公,很像他,也是像疯疯癫癫的。确实有神通,别人心里想什么他都知道,你心里面在想,他就把你心思说穿。你说他有神通,你怎么知道我的心思?他说:你胡说八道,我胡言乱语的。给人治一些疑难杂症,所以他法缘非常殊胜!一生不洗澡,一生就是身上穿的一套衣服,他没有第二套,里面穿一套小褂裤,外面一个长衫,也是破破烂烂。当然从来没有洗过,所以衣服就很脏,他也不忌讳,看它很肮脏,但闻闻它的气味那叫莲花香味,这都不是凡人。这些人示现的比较特殊,容易引起人注意。所以诸佛菩萨的应化身很多,我们学《华严》的,能够学到善财学习的精神、学习的态度,我们相信在这一生当中,决定会有像善财同样的成就,善财的成就是一生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我们套一句宗门里面的话,他会学,我们不会,他会。经教里面,我们就要学这个本事,会学,无论什么境界里面,我们遇到了,要懂得回光返照,顺境、逆境、善缘、恶缘无一不是善知识。所以这条是「智明善巧受生」。
我们再看下面一条,「舍离想受境界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於一切想念受用境界,悉能舍离,是名舍离想受境界智明」。这条讲断烦恼的,断烦恼要智慧,智慧能断烦恼;定力能伏烦恼,不能断烦恼。所以佛法修行总的指导原则是戒定慧三学,因戒得定,定怎么成就的?持戒成就的。於是我们就懂得,为什么要持戒?持戒是得定的。可是我们遇到一些持戒很严的人,他烦恼习气很重,傲慢、脾气很大,跟一些同参道友住在一起,他常常骂人,骂这个不持戒,骂那个破戒,这是不是持戒人?不是。什么是持戒人?六祖惠能大师《坛经》里面讲得很好,他讲了一句话:若真修行人,不见他人过。这样持戒,你才能得定。你虽然戒持得很严,看这个也不顺眼,看那个也不顺眼,你提出批评,你怎么能得定?戒是持得不错,可是你定得不到,那就不是真持戒。真正持戒的人,不见别人的过失,只见自己的过失,这是什么原因?他看到持戒的人很尊敬,看到不持戒的人不批评。持戒的人是善知识,是来勉励我的,做好样子给我看;破戒的人、不持戒的人也是善知识,他做出样子来警惕我。这样他才能得定,他才是会持、会修!哪有天天批评别人?哪有这种道理?你天天批评别人,你的心里所存的全是别人的垃圾,你都把它放在心上,你的心就变成垃圾桶。
心是清净心,自己的清净心为什么变成垃圾桶?你收集垃圾。真正修行人怎么样?他不收集,不但是恶的他不收集,善的也不收集,他心才会清净。为什么他不收集?他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他心清净,清净就是定,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个道理要懂。佛法无论大乘、小乘、显教、密教,最高的修行指导原则就是戒定慧三学。所以佛家的经典,《大藏经》就是依戒定慧来分类的,定是经藏,戒是律藏,慧是论藏,经律论三藏。如果不从持戒下手,你就没有根,持戒的目的,是帮助你恢复清净心,帮助你得定,用意在此地。如果持戒得不到清净心,这种持戒叫修福,因为持戒是好事、是善行,你修的是福报;如果得定,那叫功德,就不是福德,你清净心现前。由此可知,与智慧还是有关系。
舍离想受这是修定,想是第六意识,受是第七识,舍离就是把这两个放下,放下分别,想是分别,受是执著。你看看,放下受、放下执著这是阿罗汉,放下分别是菩萨。一切诸佛菩萨为我们示现的,你细心去观察,是不是这个样子的?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样子,他做得很逼真,一生持戒,在物质生活上,三衣一钵。那个时候教学没有经书,没有书本,只是佛说,大家听。佛法里面有经书,是释迦牟尼佛过世之后,学生们把世尊在世所教的,怕失传,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流传给后世,这才称之为经典,所以佛陀在世的时候没有经书。要不要记忆?不需要,佛要的是你开悟,不是要记忆。你记是别人的东西,释迦牟尼佛讲的,我们把它记住,也能讲得跟他一样,是释迦牟尼佛的,不是自己的,这不是佛的意思。佛教你悟,你要是悟入,你跟他同样的境界,你说出来跟他一样的,但是是从你自性里流露出来的,不是他的,这才是佛的好学生。所以是要你开悟,不是要你记得多。记得多说实在话,这种学问在中国古圣先贤也不赞成,孔子在《论语》里面就讲过,「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可是智者大师把这个级别降了一等,他老人家说得很好,记问之学可以为人师。你记得没有错,是古圣先贤说的,你能够教人,但是不是你自己的,你自己没有悟入这个境界,国之师也,你是个好老师。如果你要是悟入,就不是国师,国之宝也,国宝级的。智者大师这个标准也很好,也很难得!
毕竟世尊那个标准是太高,我们就能想到,当年在世跟他的这些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那不是简单人物,个个都开悟的,悟的有浅深不一样,最低限度都是阿罗汉。阿罗汉就是此地讲的想受放下,也就是说他们这些人,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他这个放下了。他们的境界跟我们的境界,确实是不同维次的空间,他知道我们,我们不知道他,这就他比我们高明的所在。我们见到他住在我们这个世间是和光同尘,他自己真正住的境界,我们没有法子想像。佛经典里面有这么一个故事,有这么一个例子,曾经有人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世尊是成佛了,他自己也承认):佛住实报庄严土,你怎么会住在这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他盘腿坐在那里,他把腿放下,把一只脚按在地上,叫那个问的人,「你看看,我是不是在实报庄严土?」他一看,佛真的是在实报庄严土,地是琉璃地,佛坐的座位不是草铺的,七宝庄严。这是佛显神通,让他看看佛住的地方,你们看不见。他腿收回来再盘坐的时候,就恢复原状,大家就看不见。我们凡夫看到释迦牟尼佛是个苦行僧,实际上他真的是像毗卢遮那、像阿弥陀佛一样,无比的庄严。这个事情,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科学家所讲的,空间维次不相同,佛偶尔示现一下叫你看看,那个空间维次的庄严,让你断疑生信。
放下,是修行证果的秘诀,从理上讲一念之间,只要你肯放下,凡夫就成佛,为什么?因为你本来是佛。就是因为有了妄想分别执著这个障碍,所以你变成这个样子,我们自己不知道;佛菩萨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知道。这里讲的菩萨是法身菩萨,不是十法界的,十法界的菩萨不知道。《华严经》上的菩萨都是初住以上的,他们是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所以他们知道。立刻放下,立刻就转凡成圣,第一个为我们做出这个样子的,就是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他三十岁。他也到处参学,这是什么?这是示现一个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有求知的欲望,都想学!他就做这个样子给我们看,十九岁开始出去参学。那个时候印度的宗教、印度的学术,在那个时代可以说是世界的最高峰。印度人做功夫他有他的特色,那就是禅定,宗教里面重视禅定,学术界也重视禅定。其实我们中国古老的传统当中,也重视禅定,可是从中国有史以来,对禅定的功夫没有印度人那么深,因为中国的禅定还没有办法突破空间维次。印度的四禅八定他突破,六道里面的空间维次全部突破,所以他对六道的情形就了如指掌,他太熟悉、太清楚了。六道轮回不是假的,为什么?哪个人修成四禅八定他都知道,你去问问那些人,他们讲的都是一样的,都能达到这个境界。我们相信,释迦牟尼佛当然也得到这个境界。
而印度的学术跟宗教,都以为这已经到究竟圆满,已经成就一切智,已经证得大般涅盘,大般涅盘是不生不灭。他们能见到非想非非想处天,那是四空天,把四空天就误认为是大般涅盘的境界,功夫就到此为止。可是释迦牟尼为我们示现的,就是并不以此为然,像我们求学,我们也会能想得到,六道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六道?六道之外还有没有境界?这些问题没人想过,人家也不想,如果想这个问题,那就是四禅八定不是最高境界。而这个问题,在当时印度宗教界跟学术界都没有法子解答。所以释迦牟尼把十二年所学的放弃、放下,在恒河边上找一棵大树,在大树下面入定,以后在这里开悟,这个树就叫菩提树。悟了之后,这个事情就明白,六道怎么回事他清楚,为什么会有六道,六道之外的世界太大了,叫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给我做的示现,在一念之间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从这个时候,这时候他三十岁,开悟之后他就从事於教学,讲经、说法、教学,一直到他老人家圆寂过世,他是七十九岁过世的。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他做出来给我们看。
非常的难得,在中国,诸佛如来又给我们做了一次示现,唐朝时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做给我们看。释迦牟尼是知识分子,喜欢读书,喜欢求学;惠能大师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我们从传记里面看,他一生没学过,没有亲近过善知识,一生就一个人五祖忍和尚,跟五祖只见过几次面。从《坛经》里面所看的,跟五祖见过三次面,第一次是人家介绍他,到黄梅去礼拜五祖,第一次见面。见面之后,五祖就分配他一个工作,到碓房里面去舂米破柴,做义工就做了八个月。他没有到过禅堂,也没有到过讲堂,对五祖教他的,就去舂米破柴他做得很认真,做了八个月。第二次跟五祖见面,是五祖到碓房里面去视察,各处去走走看看。那就为神秀这首偈子,他把神秀偈子改了,引起寺庙里面的人对他的重视。他到碓房里去看看他,说了几句话,别人也听不懂,问他:「你舂米,米熟了没有?」他答覆:「米早就熟了,就是还欠筛,还没有筛。」实际上他话里面的含义,五祖问他意思就是你有没有彻悟、明心见性。他答覆早就明心见性,没有人印证,还欠筛就是没有人印证,求老和尚印证。老和尚在他那个碓上,拿他的拐杖敲了三下就走了,别人完全不知道,他心里明白,叫他三更到方丈室里去找他。你看碓房见面是第二次,晚上三更到方丈室里面去请教是第三次。到方丈室真的房门都没有关,一推就进去。五祖跟他讲《金刚经》,我们知道讲《金刚经》大意,顶多两个小时,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豁然大悟,把他悟入的境界说出来,「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这五句话一说,五祖给他印证,行了,下面不要讲,衣钵就传给他,叫他赶快走。他就问:我到哪里去?你从南方来还回到南方去。五祖给他送行,还划船过渡送他走了,五祖回来了。跟五祖见过三次面,这就他的学历,就这么样简单,可是一悟,真的悟了。
逃难当中在曹侯村遇到一个比丘尼,无尽藏比丘尼,这个比丘尼也很用功,一生受持《大涅盘经》。中国古时候的教学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无尽藏比丘尼一生就是受持《大涅盘经》,所以这个经念得很熟。惠能不认识字,听她念经,听完之后讲给她听,无尽藏比丘尼非常惊讶,就拿著经向他请教。他告诉她:「我不认识字,你不必拿经给我。」她说:「你不认识字,为什么能把经的意思讲得这么好?」他说:这个与认识字、不认识字没关系。所以,六祖一生教学,有四十三个学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四十三个。无尽藏比丘尼是第二个,那个时候他二十三岁,以后就隐藏在猎人队里。这里面还度了一个,第一个惠明,追赶他要夺衣钵,不服。惠明没出家之前是四品将军,他追到,追到之后,惠能也知道他来夺衣钵的,把衣钵放在石头上,自己躲藏起来。惠明去拿衣钵拿不动,这个时候心里忏悔,真的忏悔,就求他出来,「我不是为衣钵,我是为法来的」,请他出来给他说法。他说法确实惠明就开悟,这度了两个。惠明给他掩护,回去告诉大众找不到,这条路上没有,不知道他走到哪去,让他安全离开。十五年之后这才出来。
所以佛法的教学重视开悟,不重视你记得多少,这是对上上根人的,这叫利根上上乘人。其他的呢?上根、中根、下根都要从求学那里来,还要从记问,可是你要晓得,记问不是目的是手段,这要懂。为什么叫你天天读经,天天去背诵经典?就这一本经,不需要很多。这个用意你一定要懂,不是叫你背得很熟,记得很熟,讲得天花乱坠没用处,那是世间教学方法。佛法用这个做手段,修什么?修定。因为人的妄念太多,妄想太多,用什么方法把你的分别执著打断?用读经是个方法,专心读经妄想就打掉,主要目的在此地。念得很熟能够背诵,常常背诵经典就不打妄想,有妄想起来马上就背书。我们念佛或者念咒都是这个目的,所以要懂这个意思,是把你妄想打掉,就是舍离想受境界智明,这很巧妙的方法。所以佛门里面读经背诵,我过去也讲得很多,这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它是修行。依照这个方法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读一部经读得很熟,这叫持戒,这是方法,持戒的目的是得定。就是说你念的时候,妄念、分别、执著暂时就打掉,它又会起来,会起来你就再念,不起来的时候可以不念,你心地清净。有念头赶快念佛,或者是念咒,或者是读经,把你的妄想念头打掉,恢复到心地的清净平等,目的在此地。
到什么时候清净心生智慧,就成功,你就开悟!所以它不是真的叫你背书,不是真的叫你记那么多,叫你学著讲,不是的,完全要让你自己悟入。你真的悟入之后,你的智慧德能跟过去现在一切诸佛无二无别。所以一切经教你只一接触就懂,不要去想它,接触就明了,经文一看就明了,念经一听就明了。惠能大师不认识字,他会听,他一听就明了,这是真正开悟,一悟一切悟。所以佛家讲「一经通一切经通」,要不要学很多经典?不需要。八万四千法门,你只要老老实实学一门,一门通全通了,一经通一切经通。《华严》是一部大经,《般若心经》是一部小经,二百六十个字,《般若心经》要是通了,《华严》也通了,什么都通,你没有障碍,问题就是你要真正悟入才行,不悟不行。所以世尊一生讲的经教太多,四十九年说了多少!讲堂面对著大众,这是世尊当年在世的常课,每天上午、下午都上课的。无论在什么时候,佛陀也接受别人的提问,无论什么问题,你向他请教他都给你解释,这些也都记载下来,记载得很多。小乘经里面特别多,像一部经二、三百字的不少!二、三百字它就一部经,他就答一个问题、答两个问题。
我初学经的时候,学了一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讲四桩事情,分量都很少,那是解答问题。至於有系统的来介绍,像《华严经》,这是介绍诸法实相的,介绍整个宇宙一切众生。就是惠能大师讲的五句话,详细说明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里面讲到智慧、德相,讲到能生万法,能生万法就是宇宙的来源、宇宙的现象、生命的来源、生命的现象,讲这些东西,这就是今天所谓的科学、哲学,都讲到究竟圆满。这是一切众生自性本来具有的智慧、德能,没有一样你不知道的,这是人的本能。现代科学家又发现,跟佛经非常接近、非常相似,但是不是佛境界,为什么?他的妄想分别执著没放下,他发现有这回事情,但是他不得受用。悟入这个境界得受用,真的透彻,真的是智慧明了!佛法教学没有别的,让我们回归自性,把智慧明了找回来,这是真的。为什么智慧明了失掉?佛说不是真的失掉,是迷失。怎么迷失的?因为你有了妄想分别执著就迷了。我们现在晓得,迷了还是起作用,起什么作用?起十法界六道三途,起这个作用。悟了之后,起的作用是一真法界的作用,诸佛如来实报庄严土的作用,这不一样。所以凡圣没有差别,只是迷悟不同而已,要觉悟就必须把妄想放下,妄想就是起心动念。
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为什么?起心动念太微细,我们没有办法知道。现在科学讲波动,科学家也知道物质现象是假的,为什么会你感觉得有物质存在?波动,波动里面产生的,这跟佛法讲的很接近。这个波是什么波?就是念头。一念不觉,那个一念的波动非常微细,但这个波动就产生物质现象、产生精神现象,精神现象跟物质现象是同时生起的。《华严经》里面说了很多次,《般若经》上说「诸法实相」,一切万法的真相。所以我们的执著不能有,可是我们的习气太重,知道要放下,可是常常发作,这是什么?习气太重,遇到缘就起现行,这是佛家的术语。怎么样才能把它控制住?要时时提高警觉。八万四千法门里面,确实为什么说念佛法门是第一,它太方便!我们的习气遇到缘起现行,如果这个时候有警觉心,一句阿弥陀佛出来,把这个习气起现行就控制住,就压下去,这叫功夫,这叫得力,功夫得力了。
喜怒哀乐,自性里头统统没有,都叫做烦恼,自性里头没有这个东西,起来,马上伏住,用持咒可以伏住,用念佛可以伏住,用读经可以伏住,这些都是方法。你只要好好抓住一个,掌握住一个,用这个来控制你的念头。念头多,就是你烦恼习气重,不是别的,你要时时刻刻提高警觉,要把它控制住。真正控制住,在念佛的法门里面叫功夫成片,不是烦恼断,烦恼没断,你的功夫成熟,它起作用,它能把这个念头控制叫它不起作用,人到这个境界,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随时可以去,我们叫生死自在。念头起伏你控制不住,你的生死决定在念头,它在控制。你把它控制住,生死就是你的意愿,你自己能控制,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在这个世间想多住几年没关系,你得自在。真正有这个功夫的人,他愿不愿意早一天去?他愿意立刻就去。为什么他不去?这个世间还有跟他有缘分的人,也就是说我可以多带几个人到极乐世界,多帮助别人,於自己没有妨碍,这是他的慈悲心,多住几年。没有这个功夫?这个境界现前,往往立刻就走,这正确的,不耽误。所以自行真的是化他,化他就是自行,自行化他不二。
舍离,这就是放下,比什么都重要,从哪里放起?老师教导过我,章嘉大师教我,从身外之物放起,容易!像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的,你看从身外之物。我们这个身体生活在世间,每天不能离开的饮食、衣服、卧具,这是你生活必需品,他能够减少到最低程度。佛当年居住的北印度,距离赤道不太远,热带,所以衣著就很简单,三衣一钵。吃饭出去托钵,晚上休息在树底下,「树下一宿,日中一食」。那我们学放下从这开始,对於在物质生活上没有留恋、没有积蓄。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建立像现在人所说的道场,没有寺庙、没有居住的房舍。盖个房子挺麻烦的,找棵树下不就好了吗?过这种生活,一直到老死还是过这个生活。他老人家圆寂在树林里面,不是在房子里头,你看表演得多么干净俐落。可是一生教学他也挺活泼的,他不执著,给孤独长者有个花园,是太子的花园,他把它买下来供养释迦牟尼佛,请他们居住在这个地方讲经说法,他答应。讲了几年别的地方邀请,他就离开,这些房舍归还给主人,给我们后人做榜样。国王大臣、居士长者供养这些房舍,可以用,但是所有权是别人的。他接受什么?使用权,我不用的时候物归原主,这是对的,不是自己据有。
所以佛教传到中国来,是帝王礼请过来,一过来就封为国师,皇上的老师。中国人讲孝亲尊师,哪有让自己的老师到野外树下一宿,那在中国行不通。中国要是这样的学生,人家不会原谅他,你对老师怎么可以这样,自己住的是宫殿。所以老师居住的环境也要建成宫殿,寺院庵堂的建筑都仿照皇宫,再就没有树下一宿,日中一食有,不能出去托钵,接受皇家的供养。所以我们看到佛的善巧智明,他一点执著都没有,很随缘!自性性德起用,头一个就是随缘妙用,所以他到任何地方他都适合。你看在中国,这些印度出家高僧到中国来,穿中国的衣服,习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居住中国人的房舍,中国人欢喜,立刻就接受。
所以早年,像我这种年龄,我在年轻的时候,西方基督教传到中国,教堂不多。我认识一个传教师是美国人,这个人非常好,很慈悲。告诉我,基督教在中国一百年,影响非常的小,中国这么多的人口,他说:为什么中国人不能接受?中国人太固执了。实际上不是的,是因为他们传教的方式跟佛教不一样,他不能随和。中国人敬祖先,信了基督教不能敬祖先,人家头一个把你排斥,不相信你,不能接受。第二个,他们建的教堂是西方的,它不是造中国宫殿。佛教能随顺,能穿中国的衣服,能住中国的房子,外国不行,他主教的衣服不能改成我们这种宽袍大袖子,他不行,这是很大的障碍。他不能随缘,佛教能随缘。
所以佛教,我早年讲经常说,佛教重视本土化、现代化,它不墨守成规,所以到中国来就完全中国化。不是把印度的生活习惯、穿著都带到中国来,没有,这能随缘,便利於教学。佛教的教学目的是教你开悟,不是叫你变成他的信徒,不是这个意思,他是教你开悟,教你回归自性。所以传来的时候讲得很清楚,佛教是师道,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根本的老师,创始的老师;我们自称弟子,我们跟释迦牟尼佛是师生关系,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中国人自古就讲孝道,讲孝亲、讲尊师重道。所以佛教到中国来,很快跟中国文化融合成一体,在中国生根、茁壮、开花、结果。这两千年来,世世代代,出家有高僧,在家有高士,成就的人太多!远远超过印度,这个我们要懂得。中国佛教的衰,衰在什么时候?衰在最近的一百年,特别是最近的五十年。怎么衰的?把教学疏忽。佛教本来是教学,释迦牟尼佛在世天天讲经、说法、教学,传到中国来早期也是讲经、说法、教学。
宗教的名词在佛教里头是有,但是跟现在的宗教名词意思不一样。佛教里面讲宗专指禅宗,讲教,禅宗以外九个宗派都叫做教。为什么有这种称呼?宗是不重视文字,所谓是教外别传,它不重视文字的,重视悟性,他教学的对象是上上根人。像六祖在《坛经》里所说的,他不是一般人,一般人决定达不到。那教呢?教是一般人,教是什么?教是教学,所以上中下三根都属於教下。教学是由浅而深,它有次第的,好像我们上学,释迦牟尼佛教学也是如此,好像有小学、中学、大学,四十九年是这么教出来的。最初小学十二年,就是佛家讲的小乘,这是第一个阶段,第一期十二年基础教育。第二个阶段八年方等,方等这是大乘初阶,前面通小乘,后面通大乘。第三个阶段般若,这是佛教的中心的科目,最重要的帮助你开智慧,二十二年。佛讲经四十九年,般若二十二年,你就晓得,他整个教学重点是在般若,帮助你开智慧,帮助你悟入。最后一个阶段是讲法华八年,那就等於办研究所,这个八年是把成熟的人转凡成圣。前面十二年著重在转恶为善,换句话说,没离开六道。到般若那就不一样,般若是转迷为悟,最后的八年法华转凡为圣,它有次第的,这就属於教下。禅宗不是的,禅宗就是立刻转凡成圣,它里头前面都不讲的,这不是普通人的,称为上上根人,大根性的人,大道心的人,不是普通人。除了禅宗之外,别的都叫教下,所以有宗、有教是这么个意思,跟我们现在讲宗教意思不一样。
所以佛教是属於教学,它不属於宗教,这都是我们应当要知道。社会大众误会的很多,我们佛弟子应当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人问起来我们能正确的解答。至於宗教,宗教里面的定义,头一个一定有个造物主、有个神,佛教里头没有神,这个诸位要知道。佛教里面的佛,佛这个字是印度音译过来的,印度话佛陀耶,它的意思相当於我们中国人讲的圣人,菩萨相当於中国人讲的贤人。但是圣贤我们中国跟印度标准不一样,所以不用圣贤来翻,用它的音译。在佛法里头它的标准,佛,刚才讲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没有,这个人就叫做佛,也就说你自性里面的智慧障碍统统都没有。如果还有妄想,分别执著没有,这个人叫菩萨;假如说妄想分别还有,执著没有,这人叫阿罗汉;三个都有呢?三个都有就叫凡夫。你这就明了什么叫佛、什么叫菩萨、什么叫罗汉、什么叫凡夫,凡夫就是妄想分别执著统统具足,这样说法大家就很容易懂得。可是你要知道,妄想分别执著我们自性里头没有,我们真心里头没有。这个东西起来之后,把我们的真心就变成妄心,你看看妄想心是妄心,分别心是妄心,执著心是妄心,六道里面的众生都是用这个心过日子,所以过得很辛苦,不是真心!
真心像什么样子?惠能大师见性说出来,真心是清净的,也就说里面没有这些染污,妄想分别执著全是染污,没有,是清净的。真心是不生不灭的,我们这个妄想分别执著是有生有灭,就是念头,念头不是真心是妄心,它有生有灭。真心里面具足智慧,智慧、德能、相好它都具足;妄心里头没有,妄心里面是烦恼、是习气、是恶业。真心是不动的,我们妄心是动的,这心是动摇的;真心能生万法,妄心不能生万法,妄心能够改变万法,它不能生万法。像现在科学技术,把地球上的生态完全破坏,把它改变,这是妄心不是真心,跟真心不相同。所以佛的教育是教我们用真心,不要用妄心,用真心的就是佛菩萨。至少也得像阿罗汉一样,阿罗汉用少分的真心,菩萨是多分的真心,佛是圆满的真心,就这么个意思。我们得搞清楚、搞明白,知道我们在学些什么。所以我们淘汰,就是舍离要从执著下手,先学不执著,再学不分别,最后学不起心、不动念,真心就圆满的现前。所以舍离比什么都重要,真正的学佛就是看破、放下,舍离是放下,放下之后就能看破,看破之后更能放下。从凡夫到佛陀就是这两个方法,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相辅相成,一直到如来地,那你就是把学佛的秘诀完全掌握到。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十住品第十五」,李长者的《合论》,初住一直到十地「不离一佛智慧境界故」。
我们在这里一同学习,《华严经》上所讲的十种智明,前面我们学到第五,今天从第六开始。「六,能以方便受生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能於十方世界,种种方便,示现受生,化导有情,是名能以方便受生智明」。善巧方便是诸佛如来在遍法界虚空界现身教化的智慧作用,这句是总说,细说可以说是无量无边无尽无数。世尊为了教学方便,把无尽的善巧方便归纳为十大类,十种智明,十种智明不离善巧,这个我们首先要知道的。佛法所求的,终极的目标就是求智慧明了,我们念佛念回向偈里面也说,「愿得智慧真明了」,这就是智明。在这段跟我们讲方便受生,我们凡夫到这个世间来没有方便受生,方便受生想到哪一道就到哪一道,想受什么身就受什么身。像《法华经》「观世音普门品」里面所说的三十二应身。世尊明白的告诉我们,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示现什么身,应以佛身得度即现佛身而度。像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印度降生,那个示现的就是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度脱之。惠能大师在中国出现,应以比丘身得度者他就现比丘身,无论现什么身决定是平等的,都是一个法性所现。这里面我们必须要明了的、要记住的,就是他们的现身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里有分别执著?如果有起心动念、有分别执著,就不叫做善巧智明,那是什么?那是随业报身。你修的是净业,你就得清净报身,是哪些人?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四圣法界,可以说他们是清净报身,因为他们没有分别执著,但是他有妄想,也就是他有起心动念。六道凡夫是妄想分别执著统统具足,完全是随著业力,过去生中修积的善业,这一生就得善果;如果造作的是恶业,这一生当中他就会到三途,饿鬼、地狱、畜生里面去受生。
业力的受生还是得讲缘分,大乘教里面常讲的「四缘生法」,如果没有缘不会成为一家人,他到你家里来投生,跟你有缘。缘很复杂,世尊善於教学,把很复杂的缘归纳为四大类,这个四大类就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这就说明六道里面的关系,因果的关系。过去生中父母对这个人有恩,他到他家里来投生做他的儿女,为什么?是报恩的。凡是报恩来的,决定是好儿女,孝子贤孙,真的不要教他就会,报恩来的,这个好。所以人与人之间必须要结恩德,佛常常告诉我们布施恩德。关系最亲密的就变成一家人,疏远一点的就变成兄弟姊妹、亲戚朋友。也就是说我们在这个社会上,与一切人际交往都脱不了这四种缘,也就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只是有轻重多少不相同。有人一生只见一次面,我们在路上见到一个陌生人,见到很面善点头打个招呼,也许就这一次,一生都遇不到,这也是个善缘,他给你点头给你笑笑。也有时候碰到,也是陌生人,从来也不认识,见到你好像很不高兴,瞪你一眼也是缘。这都是什么?这都是恩怨很浅的,非常浅的;如果没有,没有,对面不相逢,没有任何表示。了解这些道理,我们就知道应该怎样做人,做人应该布施恩德,那我们的人际关系就非常之好。如果对人都是不满、都是怨恨,我们的人际关系就很坏。所以人际关系是自己修的,不能怪别人。为什么这个人人缘这么好,无论做什么事情,帮助的人那么多,那个人过去生中喜欢布施恩德。恩德里头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於人有恩,道理在此地。有些人很好,好人好心也想做好事,可是障碍重重,真的帮助你很少,障碍你的人非常多,都是过去生中的缘分,不可以怨天尤人。我们的老祖宗、佛菩萨教导我们,遇到一些艰难困苦要回光返照,要反求诸己,过失决定不在外面,在自己。回过头来,你才能够把因、缘找到,能把因缘消除,我们的境遇自然就改善,道理在此地不能不知道。诸佛菩萨到十法界里面来应化,是自然的,因为他们没有起心动念,众生有感自然他就有应。感应道交的事情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从来就没有离开我们的身边。心思细密的人他有明显的觉察,粗心大意他不知道,不是说不知道就没有,不知道也有。
现在连外国人也逐渐了解这些事实真相,美国在二战那个时代,也就是六十多年前有个预言家凯西,这很有名,很多人都知道他,他曾经说过「全世界的人,每个人一生的遭遇,决定没有一桩是没有前因而发生的,突发的这不可能,统统都有前因后果。」这是肯定业因果报丝毫不爽。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希望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把这一生的功课做好,不再留级,当然更不会降级,往上提升。那就得把这些关系处理好,怨恨要化解,欠债要还清,我们就没有障碍,就会自然往上提升。接受佛菩萨的教诲,认真去学习布施,布施是好事,一生都要奉行,对自己决定有利益,不但对将来有利益、对来生有利益,现前就有大利益。但是一般人他不敢做,想做不愿意做,世间人所谓的是「善财难舍」,赚钱很不容易,赚到之后为什么要送给别人?他不晓得,布施是因,你命里得财富,那是果报。这一生当中发大财的,拥有亿万财富的,那是什么?过去生中财布施多,他在这一生当中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他都赚钱。命里如果没有的,用什么方法你都不会赚钱,你跟那个人做同样的生意,他赚钱,你蚀本。不可以说我的运气不好,不如人,不是的,你命中没有那么多的财富,这是有前因后果。聪明智慧、健康长寿,没有一样是没有因果的,所以认真去修因。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你只要认真修这三种布施,你就得三种果报。儒释道三教在中国几千年,中国人世世代代接受三教的教诲,所以这个地区的居民几千年来长治久安,确确实实生活在幸福美满当中。只要遵守圣贤的教诲,纵然过去世造作的不善,也有能力改造命运,所谓断恶修善。近代印光大师一生极力提倡介绍的,《了凡四训》就是好例子,《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这三样东西是老法师一生遇到人就推荐、就介绍。确实度了很多人,帮助许多人回头是岸,帮助许多人改造命运,我也是其中之一。早年初学佛的时候接受老和尚的推荐,在这三种书里面受很大的利益。
诸佛菩萨他们在十方世界种种方便示现受生,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什么人能够看出来、能认识、能接受教化,那个人就叫做善财童子,世尊跟历代的祖师大德们,都希望我们是善财童子。我们认识善知识,哪些是善知识?前面跟诸位说过,这个社会上不但一切人是善知识,一切动物是善知识,一切植物是善知识,连山河大地没有一样不是善知识。怎样才能认识?把《华严经》念熟、念透,你就认识他;如果不熟、不透,确确实实善知识与我们在一生当中往往当面错过。他以种种方便示现化导,我们由於愚昧、无知,不认识,不但没有受化导之益,反而造许多轻视、毁谤的罪业。所以佛菩萨慈悲,不以佛菩萨的身分示现;要是以佛菩萨身分示现,那众生造的业就更重,谤佛、谤菩萨那就更重。他示现一个普通的人来帮助你。
像《虚云老和尚年谱》里面所说的,他老人家朝五台山,从南方到北方,三步一拜这种虔诚心,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这么远的路程,不是短时间能到达,一次朝山时间都要一、二年的时间。你想想看,三步一拜一天能走多远?当中免不了生病。他确实在途中病过两次,病倒的时候都是在旷野,附近连村庄都没有,两次都是被一个叫化子救了,同样一个叫化子,这个缘很稀有。他在《年谱》里面记载著,这个叫化子叫文吉,姓文,文章的文,吉祥的吉,要饭的。虚老和尚问他,你家住在哪里?他说他家住在五台山下,你到五台山去问大家都知道我。救过他两次命,老和尚到达五台山之后,就打听这个人,没有人知道。到寺庙里面问问这些同参们,他们就告诉他,那个人是文殊菩萨化身,他才恍然大悟。那不是别人,你在有急难的时候他就出现,你的身体养好,可以走路,这人就没有了,这是化身。像释迦牟尼佛当年住世八十年,那是应身。
在中国佛教里面,不但有出家的法师,还有在家的居士,也有不少是佛菩萨的应身、化身,他的身分没有暴露,我们不知道,我们以为他是凡夫,其实他是圣人,不是凡夫。所以真正修行人,要知道这个事实,对一切大众不敢轻视。这也是在半个世纪之前,不算是太远,抗战期间这个人还在,江苏镇江金山寺的妙善法师,人家称他作金山活佛。这个人的样子,很像小说《济公传》里面写的济公,很像他,也是像疯疯癫癫的。确实有神通,别人心里想什么他都知道,你心里面在想,他就把你心思说穿。你说他有神通,你怎么知道我的心思?他说:你胡说八道,我胡言乱语的。给人治一些疑难杂症,所以他法缘非常殊胜!一生不洗澡,一生就是身上穿的一套衣服,他没有第二套,里面穿一套小褂裤,外面一个长衫,也是破破烂烂。当然从来没有洗过,所以衣服就很脏,他也不忌讳,看它很肮脏,但闻闻它的气味那叫莲花香味,这都不是凡人。这些人示现的比较特殊,容易引起人注意。所以诸佛菩萨的应化身很多,我们学《华严》的,能够学到善财学习的精神、学习的态度,我们相信在这一生当中,决定会有像善财同样的成就,善财的成就是一生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我们套一句宗门里面的话,他会学,我们不会,他会。经教里面,我们就要学这个本事,会学,无论什么境界里面,我们遇到了,要懂得回光返照,顺境、逆境、善缘、恶缘无一不是善知识。所以这条是「智明善巧受生」。
我们再看下面一条,「舍离想受境界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於一切想念受用境界,悉能舍离,是名舍离想受境界智明」。这条讲断烦恼的,断烦恼要智慧,智慧能断烦恼;定力能伏烦恼,不能断烦恼。所以佛法修行总的指导原则是戒定慧三学,因戒得定,定怎么成就的?持戒成就的。於是我们就懂得,为什么要持戒?持戒是得定的。可是我们遇到一些持戒很严的人,他烦恼习气很重,傲慢、脾气很大,跟一些同参道友住在一起,他常常骂人,骂这个不持戒,骂那个破戒,这是不是持戒人?不是。什么是持戒人?六祖惠能大师《坛经》里面讲得很好,他讲了一句话:若真修行人,不见他人过。这样持戒,你才能得定。你虽然戒持得很严,看这个也不顺眼,看那个也不顺眼,你提出批评,你怎么能得定?戒是持得不错,可是你定得不到,那就不是真持戒。真正持戒的人,不见别人的过失,只见自己的过失,这是什么原因?他看到持戒的人很尊敬,看到不持戒的人不批评。持戒的人是善知识,是来勉励我的,做好样子给我看;破戒的人、不持戒的人也是善知识,他做出样子来警惕我。这样他才能得定,他才是会持、会修!哪有天天批评别人?哪有这种道理?你天天批评别人,你的心里所存的全是别人的垃圾,你都把它放在心上,你的心就变成垃圾桶。
心是清净心,自己的清净心为什么变成垃圾桶?你收集垃圾。真正修行人怎么样?他不收集,不但是恶的他不收集,善的也不收集,他心才会清净。为什么他不收集?他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他心清净,清净就是定,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个道理要懂。佛法无论大乘、小乘、显教、密教,最高的修行指导原则就是戒定慧三学。所以佛家的经典,《大藏经》就是依戒定慧来分类的,定是经藏,戒是律藏,慧是论藏,经律论三藏。如果不从持戒下手,你就没有根,持戒的目的,是帮助你恢复清净心,帮助你得定,用意在此地。如果持戒得不到清净心,这种持戒叫修福,因为持戒是好事、是善行,你修的是福报;如果得定,那叫功德,就不是福德,你清净心现前。由此可知,与智慧还是有关系。
舍离想受这是修定,想是第六意识,受是第七识,舍离就是把这两个放下,放下分别,想是分别,受是执著。你看看,放下受、放下执著这是阿罗汉,放下分别是菩萨。一切诸佛菩萨为我们示现的,你细心去观察,是不是这个样子的?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样子,他做得很逼真,一生持戒,在物质生活上,三衣一钵。那个时候教学没有经书,没有书本,只是佛说,大家听。佛法里面有经书,是释迦牟尼佛过世之后,学生们把世尊在世所教的,怕失传,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流传给后世,这才称之为经典,所以佛陀在世的时候没有经书。要不要记忆?不需要,佛要的是你开悟,不是要记忆。你记是别人的东西,释迦牟尼佛讲的,我们把它记住,也能讲得跟他一样,是释迦牟尼佛的,不是自己的,这不是佛的意思。佛教你悟,你要是悟入,你跟他同样的境界,你说出来跟他一样的,但是是从你自性里流露出来的,不是他的,这才是佛的好学生。所以是要你开悟,不是要你记得多。记得多说实在话,这种学问在中国古圣先贤也不赞成,孔子在《论语》里面就讲过,「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可是智者大师把这个级别降了一等,他老人家说得很好,记问之学可以为人师。你记得没有错,是古圣先贤说的,你能够教人,但是不是你自己的,你自己没有悟入这个境界,国之师也,你是个好老师。如果你要是悟入,就不是国师,国之宝也,国宝级的。智者大师这个标准也很好,也很难得!
毕竟世尊那个标准是太高,我们就能想到,当年在世跟他的这些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那不是简单人物,个个都开悟的,悟的有浅深不一样,最低限度都是阿罗汉。阿罗汉就是此地讲的想受放下,也就是说他们这些人,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他这个放下了。他们的境界跟我们的境界,确实是不同维次的空间,他知道我们,我们不知道他,这就他比我们高明的所在。我们见到他住在我们这个世间是和光同尘,他自己真正住的境界,我们没有法子想像。佛经典里面有这么一个故事,有这么一个例子,曾经有人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世尊是成佛了,他自己也承认):佛住实报庄严土,你怎么会住在这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他盘腿坐在那里,他把腿放下,把一只脚按在地上,叫那个问的人,「你看看,我是不是在实报庄严土?」他一看,佛真的是在实报庄严土,地是琉璃地,佛坐的座位不是草铺的,七宝庄严。这是佛显神通,让他看看佛住的地方,你们看不见。他腿收回来再盘坐的时候,就恢复原状,大家就看不见。我们凡夫看到释迦牟尼佛是个苦行僧,实际上他真的是像毗卢遮那、像阿弥陀佛一样,无比的庄严。这个事情,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科学家所讲的,空间维次不相同,佛偶尔示现一下叫你看看,那个空间维次的庄严,让你断疑生信。
放下,是修行证果的秘诀,从理上讲一念之间,只要你肯放下,凡夫就成佛,为什么?因为你本来是佛。就是因为有了妄想分别执著这个障碍,所以你变成这个样子,我们自己不知道;佛菩萨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知道。这里讲的菩萨是法身菩萨,不是十法界的,十法界的菩萨不知道。《华严经》上的菩萨都是初住以上的,他们是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所以他们知道。立刻放下,立刻就转凡成圣,第一个为我们做出这个样子的,就是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他三十岁。他也到处参学,这是什么?这是示现一个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有求知的欲望,都想学!他就做这个样子给我们看,十九岁开始出去参学。那个时候印度的宗教、印度的学术,在那个时代可以说是世界的最高峰。印度人做功夫他有他的特色,那就是禅定,宗教里面重视禅定,学术界也重视禅定。其实我们中国古老的传统当中,也重视禅定,可是从中国有史以来,对禅定的功夫没有印度人那么深,因为中国的禅定还没有办法突破空间维次。印度的四禅八定他突破,六道里面的空间维次全部突破,所以他对六道的情形就了如指掌,他太熟悉、太清楚了。六道轮回不是假的,为什么?哪个人修成四禅八定他都知道,你去问问那些人,他们讲的都是一样的,都能达到这个境界。我们相信,释迦牟尼佛当然也得到这个境界。
而印度的学术跟宗教,都以为这已经到究竟圆满,已经成就一切智,已经证得大般涅盘,大般涅盘是不生不灭。他们能见到非想非非想处天,那是四空天,把四空天就误认为是大般涅盘的境界,功夫就到此为止。可是释迦牟尼为我们示现的,就是并不以此为然,像我们求学,我们也会能想得到,六道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六道?六道之外还有没有境界?这些问题没人想过,人家也不想,如果想这个问题,那就是四禅八定不是最高境界。而这个问题,在当时印度宗教界跟学术界都没有法子解答。所以释迦牟尼把十二年所学的放弃、放下,在恒河边上找一棵大树,在大树下面入定,以后在这里开悟,这个树就叫菩提树。悟了之后,这个事情就明白,六道怎么回事他清楚,为什么会有六道,六道之外的世界太大了,叫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给我做的示现,在一念之间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从这个时候,这时候他三十岁,开悟之后他就从事於教学,讲经、说法、教学,一直到他老人家圆寂过世,他是七十九岁过世的。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他做出来给我们看。
非常的难得,在中国,诸佛如来又给我们做了一次示现,唐朝时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做给我们看。释迦牟尼是知识分子,喜欢读书,喜欢求学;惠能大师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我们从传记里面看,他一生没学过,没有亲近过善知识,一生就一个人五祖忍和尚,跟五祖只见过几次面。从《坛经》里面所看的,跟五祖见过三次面,第一次是人家介绍他,到黄梅去礼拜五祖,第一次见面。见面之后,五祖就分配他一个工作,到碓房里面去舂米破柴,做义工就做了八个月。他没有到过禅堂,也没有到过讲堂,对五祖教他的,就去舂米破柴他做得很认真,做了八个月。第二次跟五祖见面,是五祖到碓房里面去视察,各处去走走看看。那就为神秀这首偈子,他把神秀偈子改了,引起寺庙里面的人对他的重视。他到碓房里去看看他,说了几句话,别人也听不懂,问他:「你舂米,米熟了没有?」他答覆:「米早就熟了,就是还欠筛,还没有筛。」实际上他话里面的含义,五祖问他意思就是你有没有彻悟、明心见性。他答覆早就明心见性,没有人印证,还欠筛就是没有人印证,求老和尚印证。老和尚在他那个碓上,拿他的拐杖敲了三下就走了,别人完全不知道,他心里明白,叫他三更到方丈室里去找他。你看碓房见面是第二次,晚上三更到方丈室里面去请教是第三次。到方丈室真的房门都没有关,一推就进去。五祖跟他讲《金刚经》,我们知道讲《金刚经》大意,顶多两个小时,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豁然大悟,把他悟入的境界说出来,「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这五句话一说,五祖给他印证,行了,下面不要讲,衣钵就传给他,叫他赶快走。他就问:我到哪里去?你从南方来还回到南方去。五祖给他送行,还划船过渡送他走了,五祖回来了。跟五祖见过三次面,这就他的学历,就这么样简单,可是一悟,真的悟了。
逃难当中在曹侯村遇到一个比丘尼,无尽藏比丘尼,这个比丘尼也很用功,一生受持《大涅盘经》。中国古时候的教学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无尽藏比丘尼一生就是受持《大涅盘经》,所以这个经念得很熟。惠能不认识字,听她念经,听完之后讲给她听,无尽藏比丘尼非常惊讶,就拿著经向他请教。他告诉她:「我不认识字,你不必拿经给我。」她说:「你不认识字,为什么能把经的意思讲得这么好?」他说:这个与认识字、不认识字没关系。所以,六祖一生教学,有四十三个学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四十三个。无尽藏比丘尼是第二个,那个时候他二十三岁,以后就隐藏在猎人队里。这里面还度了一个,第一个惠明,追赶他要夺衣钵,不服。惠明没出家之前是四品将军,他追到,追到之后,惠能也知道他来夺衣钵的,把衣钵放在石头上,自己躲藏起来。惠明去拿衣钵拿不动,这个时候心里忏悔,真的忏悔,就求他出来,「我不是为衣钵,我是为法来的」,请他出来给他说法。他说法确实惠明就开悟,这度了两个。惠明给他掩护,回去告诉大众找不到,这条路上没有,不知道他走到哪去,让他安全离开。十五年之后这才出来。
所以佛法的教学重视开悟,不重视你记得多少,这是对上上根人的,这叫利根上上乘人。其他的呢?上根、中根、下根都要从求学那里来,还要从记问,可是你要晓得,记问不是目的是手段,这要懂。为什么叫你天天读经,天天去背诵经典?就这一本经,不需要很多。这个用意你一定要懂,不是叫你背得很熟,记得很熟,讲得天花乱坠没用处,那是世间教学方法。佛法用这个做手段,修什么?修定。因为人的妄念太多,妄想太多,用什么方法把你的分别执著打断?用读经是个方法,专心读经妄想就打掉,主要目的在此地。念得很熟能够背诵,常常背诵经典就不打妄想,有妄想起来马上就背书。我们念佛或者念咒都是这个目的,所以要懂这个意思,是把你妄想打掉,就是舍离想受境界智明,这很巧妙的方法。所以佛门里面读经背诵,我过去也讲得很多,这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它是修行。依照这个方法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读一部经读得很熟,这叫持戒,这是方法,持戒的目的是得定。就是说你念的时候,妄念、分别、执著暂时就打掉,它又会起来,会起来你就再念,不起来的时候可以不念,你心地清净。有念头赶快念佛,或者是念咒,或者是读经,把你的妄想念头打掉,恢复到心地的清净平等,目的在此地。
到什么时候清净心生智慧,就成功,你就开悟!所以它不是真的叫你背书,不是真的叫你记那么多,叫你学著讲,不是的,完全要让你自己悟入。你真的悟入之后,你的智慧德能跟过去现在一切诸佛无二无别。所以一切经教你只一接触就懂,不要去想它,接触就明了,经文一看就明了,念经一听就明了。惠能大师不认识字,他会听,他一听就明了,这是真正开悟,一悟一切悟。所以佛家讲「一经通一切经通」,要不要学很多经典?不需要。八万四千法门,你只要老老实实学一门,一门通全通了,一经通一切经通。《华严》是一部大经,《般若心经》是一部小经,二百六十个字,《般若心经》要是通了,《华严》也通了,什么都通,你没有障碍,问题就是你要真正悟入才行,不悟不行。所以世尊一生讲的经教太多,四十九年说了多少!讲堂面对著大众,这是世尊当年在世的常课,每天上午、下午都上课的。无论在什么时候,佛陀也接受别人的提问,无论什么问题,你向他请教他都给你解释,这些也都记载下来,记载得很多。小乘经里面特别多,像一部经二、三百字的不少!二、三百字它就一部经,他就答一个问题、答两个问题。
我初学经的时候,学了一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讲四桩事情,分量都很少,那是解答问题。至於有系统的来介绍,像《华严经》,这是介绍诸法实相的,介绍整个宇宙一切众生。就是惠能大师讲的五句话,详细说明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里面讲到智慧、德相,讲到能生万法,能生万法就是宇宙的来源、宇宙的现象、生命的来源、生命的现象,讲这些东西,这就是今天所谓的科学、哲学,都讲到究竟圆满。这是一切众生自性本来具有的智慧、德能,没有一样你不知道的,这是人的本能。现代科学家又发现,跟佛经非常接近、非常相似,但是不是佛境界,为什么?他的妄想分别执著没放下,他发现有这回事情,但是他不得受用。悟入这个境界得受用,真的透彻,真的是智慧明了!佛法教学没有别的,让我们回归自性,把智慧明了找回来,这是真的。为什么智慧明了失掉?佛说不是真的失掉,是迷失。怎么迷失的?因为你有了妄想分别执著就迷了。我们现在晓得,迷了还是起作用,起什么作用?起十法界六道三途,起这个作用。悟了之后,起的作用是一真法界的作用,诸佛如来实报庄严土的作用,这不一样。所以凡圣没有差别,只是迷悟不同而已,要觉悟就必须把妄想放下,妄想就是起心动念。
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为什么?起心动念太微细,我们没有办法知道。现在科学讲波动,科学家也知道物质现象是假的,为什么会你感觉得有物质存在?波动,波动里面产生的,这跟佛法讲的很接近。这个波是什么波?就是念头。一念不觉,那个一念的波动非常微细,但这个波动就产生物质现象、产生精神现象,精神现象跟物质现象是同时生起的。《华严经》里面说了很多次,《般若经》上说「诸法实相」,一切万法的真相。所以我们的执著不能有,可是我们的习气太重,知道要放下,可是常常发作,这是什么?习气太重,遇到缘就起现行,这是佛家的术语。怎么样才能把它控制住?要时时提高警觉。八万四千法门里面,确实为什么说念佛法门是第一,它太方便!我们的习气遇到缘起现行,如果这个时候有警觉心,一句阿弥陀佛出来,把这个习气起现行就控制住,就压下去,这叫功夫,这叫得力,功夫得力了。
喜怒哀乐,自性里头统统没有,都叫做烦恼,自性里头没有这个东西,起来,马上伏住,用持咒可以伏住,用念佛可以伏住,用读经可以伏住,这些都是方法。你只要好好抓住一个,掌握住一个,用这个来控制你的念头。念头多,就是你烦恼习气重,不是别的,你要时时刻刻提高警觉,要把它控制住。真正控制住,在念佛的法门里面叫功夫成片,不是烦恼断,烦恼没断,你的功夫成熟,它起作用,它能把这个念头控制叫它不起作用,人到这个境界,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随时可以去,我们叫生死自在。念头起伏你控制不住,你的生死决定在念头,它在控制。你把它控制住,生死就是你的意愿,你自己能控制,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在这个世间想多住几年没关系,你得自在。真正有这个功夫的人,他愿不愿意早一天去?他愿意立刻就去。为什么他不去?这个世间还有跟他有缘分的人,也就是说我可以多带几个人到极乐世界,多帮助别人,於自己没有妨碍,这是他的慈悲心,多住几年。没有这个功夫?这个境界现前,往往立刻就走,这正确的,不耽误。所以自行真的是化他,化他就是自行,自行化他不二。
舍离,这就是放下,比什么都重要,从哪里放起?老师教导过我,章嘉大师教我,从身外之物放起,容易!像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的,你看从身外之物。我们这个身体生活在世间,每天不能离开的饮食、衣服、卧具,这是你生活必需品,他能够减少到最低程度。佛当年居住的北印度,距离赤道不太远,热带,所以衣著就很简单,三衣一钵。吃饭出去托钵,晚上休息在树底下,「树下一宿,日中一食」。那我们学放下从这开始,对於在物质生活上没有留恋、没有积蓄。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建立像现在人所说的道场,没有寺庙、没有居住的房舍。盖个房子挺麻烦的,找棵树下不就好了吗?过这种生活,一直到老死还是过这个生活。他老人家圆寂在树林里面,不是在房子里头,你看表演得多么干净俐落。可是一生教学他也挺活泼的,他不执著,给孤独长者有个花园,是太子的花园,他把它买下来供养释迦牟尼佛,请他们居住在这个地方讲经说法,他答应。讲了几年别的地方邀请,他就离开,这些房舍归还给主人,给我们后人做榜样。国王大臣、居士长者供养这些房舍,可以用,但是所有权是别人的。他接受什么?使用权,我不用的时候物归原主,这是对的,不是自己据有。
所以佛教传到中国来,是帝王礼请过来,一过来就封为国师,皇上的老师。中国人讲孝亲尊师,哪有让自己的老师到野外树下一宿,那在中国行不通。中国要是这样的学生,人家不会原谅他,你对老师怎么可以这样,自己住的是宫殿。所以老师居住的环境也要建成宫殿,寺院庵堂的建筑都仿照皇宫,再就没有树下一宿,日中一食有,不能出去托钵,接受皇家的供养。所以我们看到佛的善巧智明,他一点执著都没有,很随缘!自性性德起用,头一个就是随缘妙用,所以他到任何地方他都适合。你看在中国,这些印度出家高僧到中国来,穿中国的衣服,习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居住中国人的房舍,中国人欢喜,立刻就接受。
所以早年,像我这种年龄,我在年轻的时候,西方基督教传到中国,教堂不多。我认识一个传教师是美国人,这个人非常好,很慈悲。告诉我,基督教在中国一百年,影响非常的小,中国这么多的人口,他说:为什么中国人不能接受?中国人太固执了。实际上不是的,是因为他们传教的方式跟佛教不一样,他不能随和。中国人敬祖先,信了基督教不能敬祖先,人家头一个把你排斥,不相信你,不能接受。第二个,他们建的教堂是西方的,它不是造中国宫殿。佛教能随顺,能穿中国的衣服,能住中国的房子,外国不行,他主教的衣服不能改成我们这种宽袍大袖子,他不行,这是很大的障碍。他不能随缘,佛教能随缘。
所以佛教,我早年讲经常说,佛教重视本土化、现代化,它不墨守成规,所以到中国来就完全中国化。不是把印度的生活习惯、穿著都带到中国来,没有,这能随缘,便利於教学。佛教的教学目的是教你开悟,不是叫你变成他的信徒,不是这个意思,他是教你开悟,教你回归自性。所以传来的时候讲得很清楚,佛教是师道,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根本的老师,创始的老师;我们自称弟子,我们跟释迦牟尼佛是师生关系,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中国人自古就讲孝道,讲孝亲、讲尊师重道。所以佛教到中国来,很快跟中国文化融合成一体,在中国生根、茁壮、开花、结果。这两千年来,世世代代,出家有高僧,在家有高士,成就的人太多!远远超过印度,这个我们要懂得。中国佛教的衰,衰在什么时候?衰在最近的一百年,特别是最近的五十年。怎么衰的?把教学疏忽。佛教本来是教学,释迦牟尼佛在世天天讲经、说法、教学,传到中国来早期也是讲经、说法、教学。
宗教的名词在佛教里头是有,但是跟现在的宗教名词意思不一样。佛教里面讲宗专指禅宗,讲教,禅宗以外九个宗派都叫做教。为什么有这种称呼?宗是不重视文字,所谓是教外别传,它不重视文字的,重视悟性,他教学的对象是上上根人。像六祖在《坛经》里所说的,他不是一般人,一般人决定达不到。那教呢?教是一般人,教是什么?教是教学,所以上中下三根都属於教下。教学是由浅而深,它有次第的,好像我们上学,释迦牟尼佛教学也是如此,好像有小学、中学、大学,四十九年是这么教出来的。最初小学十二年,就是佛家讲的小乘,这是第一个阶段,第一期十二年基础教育。第二个阶段八年方等,方等这是大乘初阶,前面通小乘,后面通大乘。第三个阶段般若,这是佛教的中心的科目,最重要的帮助你开智慧,二十二年。佛讲经四十九年,般若二十二年,你就晓得,他整个教学重点是在般若,帮助你开智慧,帮助你悟入。最后一个阶段是讲法华八年,那就等於办研究所,这个八年是把成熟的人转凡成圣。前面十二年著重在转恶为善,换句话说,没离开六道。到般若那就不一样,般若是转迷为悟,最后的八年法华转凡为圣,它有次第的,这就属於教下。禅宗不是的,禅宗就是立刻转凡成圣,它里头前面都不讲的,这不是普通人的,称为上上根人,大根性的人,大道心的人,不是普通人。除了禅宗之外,别的都叫教下,所以有宗、有教是这么个意思,跟我们现在讲宗教意思不一样。
所以佛教是属於教学,它不属於宗教,这都是我们应当要知道。社会大众误会的很多,我们佛弟子应当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人问起来我们能正确的解答。至於宗教,宗教里面的定义,头一个一定有个造物主、有个神,佛教里头没有神,这个诸位要知道。佛教里面的佛,佛这个字是印度音译过来的,印度话佛陀耶,它的意思相当於我们中国人讲的圣人,菩萨相当於中国人讲的贤人。但是圣贤我们中国跟印度标准不一样,所以不用圣贤来翻,用它的音译。在佛法里头它的标准,佛,刚才讲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没有,这个人就叫做佛,也就说你自性里面的智慧障碍统统都没有。如果还有妄想,分别执著没有,这个人叫菩萨;假如说妄想分别还有,执著没有,这人叫阿罗汉;三个都有呢?三个都有就叫凡夫。你这就明了什么叫佛、什么叫菩萨、什么叫罗汉、什么叫凡夫,凡夫就是妄想分别执著统统具足,这样说法大家就很容易懂得。可是你要知道,妄想分别执著我们自性里头没有,我们真心里头没有。这个东西起来之后,把我们的真心就变成妄心,你看看妄想心是妄心,分别心是妄心,执著心是妄心,六道里面的众生都是用这个心过日子,所以过得很辛苦,不是真心!
真心像什么样子?惠能大师见性说出来,真心是清净的,也就说里面没有这些染污,妄想分别执著全是染污,没有,是清净的。真心是不生不灭的,我们这个妄想分别执著是有生有灭,就是念头,念头不是真心是妄心,它有生有灭。真心里面具足智慧,智慧、德能、相好它都具足;妄心里头没有,妄心里面是烦恼、是习气、是恶业。真心是不动的,我们妄心是动的,这心是动摇的;真心能生万法,妄心不能生万法,妄心能够改变万法,它不能生万法。像现在科学技术,把地球上的生态完全破坏,把它改变,这是妄心不是真心,跟真心不相同。所以佛的教育是教我们用真心,不要用妄心,用真心的就是佛菩萨。至少也得像阿罗汉一样,阿罗汉用少分的真心,菩萨是多分的真心,佛是圆满的真心,就这么个意思。我们得搞清楚、搞明白,知道我们在学些什么。所以我们淘汰,就是舍离要从执著下手,先学不执著,再学不分别,最后学不起心、不动念,真心就圆满的现前。所以舍离比什么都重要,真正的学佛就是看破、放下,舍离是放下,放下之后就能看破,看破之后更能放下。从凡夫到佛陀就是这两个方法,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相辅相成,一直到如来地,那你就是把学佛的秘诀完全掌握到。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