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十戒 (共一集) 2008/1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节录自华严经12-17-2002集) 档名:29-140-000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经文第九段「无上慧菩萨」。菩萨是代表第九住,第九住法王子住,前面我们学习过了,今天我们从偈颂第一首看起。
【无上摩诃萨。远离众生想。无有能过者。故号为无上。】
我们看清凉大师的开示,《疏》,「无上慧,名如初颂」,初颂就是第一首颂,第一首颂解释菩萨的名号。「又从法王教生」,法王是佛,是佛把他教出来的,菩萨依教修行,也证得佛的果位,但是还没有达到究竟圆满,所以称为法王子,「当绍佛位」,绍就是继承,菩萨继承佛位,代佛教化众生,「故名无上」。下面说「颂意」,这个颂意就是一直贯注到下面第十首,就是十首颂,也就是无上慧的报告。十首颂的内容是什么?「为显欲令增进」,是为了显示欲令菩萨们增进,增是增长,进是精进,这进步,「心无障碍」。下面又举经文来说,他说「文云,无著无念,不住法故」。到这个地方是介绍无上慧这十首偈颂的大意。
我们现在开始来学习第一首。第一句,『无上摩诃萨』,「摩诃」是梵语,意思是大,「萨」就是菩萨,我们中国常常翻为大菩萨,摩诃萨就是大菩萨。经上我们常常看到「菩萨摩诃萨」,这个名词里面含的意思,称菩萨是称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这称菩萨,摩诃萨是称十地,十地菩萨称摩诃萨,这是普通大乘佛教里面常常这样称呼。在这个地方我们看这是第九住,九住也就称为无上摩诃萨,这怎么回事情?这又得要知道祖师大德的判教。《华严经》是一乘,是圆教,圆教的初住菩萨在断证这个等级上跟别教初地是相同,也就是圆教的十住等於别教的十地。从别教来说,菩萨是第九地的菩萨。所以别教的佛,诸位要晓得,成佛,佛有四种佛,藏通别圆,别教的佛在圆教里面只是二行的菩萨。十住就是别教的十地,别教等觉就是圆教十行里面的初行菩萨,妙觉位就是二行菩萨,差很多。这个我们要晓得。圆教初住菩萨就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是真佛不是假佛。何况此地到九住,四十一品无明已经破了八品,现在在第九品,这个地位就相当高,称为「无上摩诃萨」。
下面就说明为什么称无上?这是他有修行功夫,不是随便称呼的,他能够『远离众生想,无有能过者』,「过」是超过,没有能超过他的,也就是说八住以前都不能跟九住菩萨相比。「远离众生」,这是省略,这句话里头含义很深,我们想到《金刚经》上告诉我们,「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就是远离。离相这才叫见道位,离相,如果不离相,没有见到道,道都没有见到,那怎么修法?见道而后才是修道,修道而后才是证道。所以《金刚经》前半部讲得浅,只讲破四相,这就是远离众生想,但是有个「想」字,想字比相就深了。《金刚经》的后半部,佛教我们「离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个见就是念头,不但相要离,念头都没有,这个功夫就深。我们知道此地菩萨的果位,不但是四相破了,四见也破了。我们在学习《金刚经》的时候给诸位报告过,破四相在什么时候开始破的?在《华严经》上来说,十信位初信菩萨就开始破四相,那个功夫浅。怎么知道是在这个位次上就破四相?破四相才能入佛门,不破四相没有入佛门。小乘须陀洹,大乘圆教初信位的菩萨,初信位的菩萨在断证功夫上跟小乘须陀洹相等,也就是我们在一般大乘教里面讲八十八品见惑断掉了,这个八十八品见惑,破四相就断掉了。
见惑,我们也常常提到,世尊将八十八品见惑归纳为五大类,这就好说了,这五大类就是,身见,众生执著这个身是我,「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五大类就包括了。这五种错误的见解放下了,真的放下了,小乘证初果,大乘,在《华严经》上讲就是初信位的菩萨,入门了。这个不要看到好像他很浅显,但真的是圣人,虽然他还没有离开六道轮回,他已经得到保证,什么保证?在六道里决定不堕三恶道。小乘教里面讲,他天上人间七次往返,就出六道轮回,证阿罗汉果。无论有没有佛出世,他不会到第八次,七次往返他就成就了。没有佛,他称为独觉,他自己会开悟;有佛,就称为缘觉,佛给他做因缘,来教导他,他成就了。这就说无论是有佛出世、是没有佛出世,他的境界都是不断向上提升。可是大乘比小乘,那智慧不能比,断烦恼是一样的,可是智慧,大乘就高得太多,尤其是圆教。圆教智慧从哪里来的?圆教智慧是从闻经来的。我们现在确实五种见惑统统具足,一品都没断,所以真的是凡夫。可是我们受大乘经教,特别是受《华严》,像《无量寿》、《弥陀经》,这些经论的薰习,薰习了几十年,这种智慧是小乘须陀洹没有的。这个我们还没断,如果断了的时候,那当然比他就更高了。现在就可以这么说法,我们跟须陀洹在一起,心地没有他清净,但是在佛法上我们比他高明很多,他确实不如我们。这就是一个是烦恼障,一个是所知障。我们烦恼障重,烦恼没断掉,这五种见没能破,《金刚经》上四相没断;我们所知障轻,所知障轻是闻佛法,长时薰修,薰成阿赖耶识的种子,这佛法的种子。所以所知障比他轻,烦恼障比他重,他们跟我们比,他们的所知障重,烦恼障轻,所以他能够断烦恼,所知障重,他对佛法没有我们知道得多。我们自己一定要晓得真正去用功,好好去修学,要在德行上加强。
怎么修法?当然,离不开世尊给我们的指导原则,「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叫三无漏学。古大德结集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当然有分类也就是按这个分的。《大藏经》里面有经藏、有论藏、有律藏,律藏是戒律,论是智慧,经是讲定、讲定功的。当然,要是严格的细分,那就没法子分,为什么?每部经里面佛都讲的有戒定慧。那怎么分法?分就看比例,这三分哪一分讲得多,就把它归成这一类。如果定讲得多,戒有讲,论也有讲,但是定讲得多,那就归於经藏;如果研究讨论的分量多,讲定、讲戒比较少,那就归於论藏;如果对於戒律讲得多,定慧讲得少,归於律藏,三藏是这样分法的。实际上每部经世尊都讲到戒定慧,都是圆满的法轮。
我们今天初学,在这个时代学佛的同学确实是疏忽了戒律,所以我们学佛很难有成就。这个成就,我们别说是求往生、求生天,连来生得人身都靠不住。为什么?这佛在经论上讲得很清楚,来生要不失人身,我们这一生最低限度要能达到中品十善,也就是说十善业道我们自己来打分数,能不能打个七、八十分?来生能得人身。如果能打到九十五分、一百分,这生天,天道;只有五十分,人道是不保险,靠不住;五十分以下,到三恶道去了,这不能不知道。三恶道里面,因为他有十善,所以在恶道里他也享福,他在恶道里也不至於受很多苦,这是善恶的感应,业因果报丝毫不爽,我们要知道。
这里讲到菩萨,菩萨比一般人高,在修学级别里面这是最高的级别。菩萨下面是缘觉,缘觉下面是声闻,声闻里面还有四果四向八个级别。於是我们就明了,修行一定要从《弟子规》学起,千万不能疏忽。我们现在这一代修行成就的人太少了,原因就是疏忽了基础,外面的诱惑力量非常强大,里面烦恼习气、贪瞋痴慢,外面这五欲六尘的引诱,能敌得过吗?无论是在家出家,接触到这个社会各个层面,那就非常危险,很容易不知不觉就堕落,一堕落就出不来了。为什么出不来?我们今天,这中国人一般讲面子问题,放不下面子;错了,错了也不承认,还要强词夺理,还要想种种方法来掩饰,就愈陷愈深,把自己沦落到阿鼻地狱去了。真正堕落之后,豁然能够觉悟,回过头来,真正忏悔,改过修善,那是菩萨,那是来教化众生的。
前几天有个同学送了在网路上下载的几篇东西给我看,这一篇里面讲的是亚洲赌王,亚洲赌王他的名字叫尧建云,今年才四十几岁,我看它这里面写的,今年才四十五岁。这是靠赌博起家的,也被人识破了,把他杀掉,还好没有杀死,把他两个脚砍掉,手指砍掉三个,只剩下两个指头,妻子小孩都离开他了。他真正忏悔了,坐著轮椅到处劝人不要赌博,告诉人赌博都是假的,他自己是老千,告诉大家说怎么样玩牌,怎么样欺骗别人,把人的钱赢过来,他现在专门做这个。我说这是赌王菩萨,他一念回来就成菩萨。你去赌的时候准输,你没有赢的,为什么?人家牌是真的,但是他有种种的方法,你手上的牌他都知道,你怎么能赢得了他?所以这个报告,报告得很详细。他还到处表演,表演给人看,怎么样知道你手上的东西。所以,不回头是魔,一回头就是佛,佛跟魔都是一念之间。这个人不是普通人,在我们佛弟子当中看他,是佛菩萨来示现、来应化的,他做出榜样来给你看。多少人赌博倾家荡产,赌输之后跳楼自杀,你看他一家人怎么办?他看到了,他很痛心,这一生有生之年要到处去劝人不要赌博,这是菩萨。这一回头,哪一个不尊重他,哪一个不称赞他!不回头,那就是魔王,害多少人。
所以这《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是我们的修行根本,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都建筑在这个基础上,没有这个基础,那是假学佛,不是真的。李老师常常讲,那不叫学佛,那叫佛学,他们把佛的经典当作世间一门学问去研究,与自己的心行不相应,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学,你一定从戒学起。今天我们不谈根本戒,根本戒就是《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今天在此地我们看看菩萨,《华严经》里面讲菩萨十戒,我们看一看。这个意思是说,「菩萨奉持三世诸佛十种净戒,具足清白,无有缺犯」,菩萨做样子,目的何在?「念诸众生颠倒破戒」,为的就是这个,众生迷惑颠倒,连根本戒都破了,根本戒就是《十善》、《感应篇》跟《弟子规》,都破了。换句话说,《弟子规》、《感应篇》破了的时候,那人的身分就没有了,来生到哪里去?来生是畜生、饿鬼、地狱,他不是人。所以三教,这三个根本戒就是得人身,不失人身的保障,你真正能做到,你来生一定得人身,不会失掉人身;修得好,来生福报一定比这一生大,这是一定的道理。
菩萨念诸众生颠倒破戒,所以菩萨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我成正觉,为说真法,令离颠倒,得净戒法,是名菩萨十戒」。菩萨成佛,现在是法王子的地位,也可以说成佛,代佛说法,说什么?说真的,不说假的。给诸位说,《弟子规》是真的,《感应篇》是真的,《十善业》是真的,在此地我们看《华严经》上讲的菩萨十戒是真的,这真法,帮助我们远离颠倒得净戒法。它有十条,第一条「普饶益戒:谓菩萨受持净戒,广为利益一切众生也」。我们看到尧建云先生,现身说法劝一切众生戒赌,他发的这个心不就是广为利益一切众生吗?好赌的人太多,他真的觉悟、回头了,劝导一切众生不要误入歧途,发财不是靠赌博能发财的,他自己现身说法,我靠赌博赚的钱,落到这样的下场,几乎把命都送掉。这就是利益众生,普饶益戒。
第二条叫「不受戒」。什么叫不受?这戒不是要受戒,为什么叫不受?这下面注解说,「谓菩萨不受外道诸戒,但自精进,奉持诸佛平等净戒也」。这个不受是不受外道的戒,这一条重要,这我们不能疏忽。这就是这里头深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要跟圣人学,我们要跟佛菩萨学。跟诸天在一起,天人是比我们聪明,比我们有智慧,他还有神通,我们跟他在一起那一定要有智慧,要有正念,不可以迷信。迷信,我们往往就受了他的戒法,那就错了,他的戒法里头善的也不少,有个一条、二条有问题的,那我们就受害了。这是一定要很慎重、要很细心。圣贤的心一定是清净平等的,《无量寿经》在经题上就把这个原则告诉我们,清净、平等、觉,觉而不迷。由此可知,为什么不去受外道诸戒?外道诸戒不是从自性流露出来的。大圣大贤、诸佛菩萨,他们所证得的是完全从心性流出来的。《十善业》是心性流的,《感应篇》也是从心性流的,乃至於《弟子规》都是出自於心性。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所谓的人性本善,什么是本善?《弟子规》这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个字,字字句句都是本性本善里头流出来的,它不是哪个人制定的,不是哪个人创造的,不是的,这一定要懂。我为什么要学?因为是我自性流的,你就一点都不怀疑,认真依教奉行,回归自性、回归本善、回归本净,纯净纯善,这就对了。
第三个,「不住戒:谓菩萨受持戒时,不求於彼欲界、色界、无色界受生而住也」。由此可知,这个不住戒的意思就是清净戒,为什么?没有希求。这个难!我们现在还有求,我们求什么?我们求生净土。我们为什么要持戒?为了要求生净土。但是这个求,跟求其他的不一样,这个求是情有可原,佛菩萨准许你这样的求。为什么?你不求世间的名闻利养,不求世间的五欲六尘,这就对了。欲界、色界、无色界都没有出离六道轮回,我们今天持戒为了求生净土,是求生极乐世界,是超越六道轮回。但是你要知道,有这个强烈的求愿,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决定得生,品位不高,为什么?因为你有求。生在哪里?生在凡圣同居土。如果你不求了,净戒无求了,那你会生到实报庄严土。但是你要晓得,那个太高,不是我们境界,我们现在还是要求,把目标定低一点。就像蕅益大师告诉我们,有人问蕅益大师,这是我们净宗一代祖师,印光大师佩服到极处,因为他给我们注解《阿弥陀经》,叫《弥陀经要解》,印光大师读了之后,他说这个即使是阿弥陀佛再来,给《弥陀经》做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这样的赞叹,那蕅益大师是什么人?不是阿弥陀佛再来,肯定是观世音菩萨,真的,别人做不到。可是蕅益大师告诉人,人家问他,您老人家生到极乐世界,什么样的品位就满足?他说:我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就满足了。这个话说得有道理,这个话真的叫普度众生,为什么?品位向上可不是容易事情,但是下品下生不难。我们确实能把《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落实,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就能做到。所以蕅益大师的教诲是普饶益众生。
很多祖师大德教导我们,因为一般学佛的人,出家的人多,求什么?求开悟,求明心见性,见性就成佛了。所以多少出家人他去参禅、学密,他不念阿弥陀佛,认为念阿弥陀佛成就太慢了,我在这一生当中就要成佛去。这个愿是好,想得是好,能不能做到?大有问题。所以多少祖师大德劝导我们,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你到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你还愁不开悟吗?这话说得有道理。到极乐世界就保险了,为什么?第一个,无量寿。在这个六道里面寿命都很短,纵然是生到无色界天的非想非非想处天,那个寿命多长?八万大劫,长寿天,六道里头寿命最长的。可是要比起西方极乐世界,他还是短命的,怎么比也比不上,人家无量寿,你八万大劫算什么?所以真正想通了,想明白了,死心塌地扎儒释道三个根。我们学佛,为什么要搞儒、搞道?这个道理前面讲得很多,如果我们不用儒道,那你就得学小乘,世尊讲得很明白,「佛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所以佛教当时传到中国来的时候,确实是依照佛的意思,隋唐时代小乘有两个宗派,俱舍宗、成实宗,这两个是小乘,无论在家出家学佛都必须先学小乘,从小乘入大乘。我学佛,李老师也是这样教导我们,所以我小乘经学了将近二十部,《阿含经》里面选的。可是到唐朝中叶以后,中国佛教无论在家出家就不学小乘,为什么?他们用儒、用道代替小乘,这很有道理。所以在中国最近这一千七百年之间,形式上有儒释道,实际上已经不分了,融合了。学佛的人,他读四书,读四书五经,读《老子》、读《庄子》,用这个为基础,再入大乘没有问题。学道的人,他也读佛经,他也读儒书。儒家这些圣贤,他也读佛经,他也学道。所以实际上,好东西大家都愿意学。
我们看到少林寺的一块碑,三教九流混元图,这要用现代的话说,那就是多元文化,三教九流是一家、是一体,这就是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是现代的新名词,没有想到一千三百年前,那个碑距离现在一千三百年,中国人已经契入多元文化是一体了。所以我们今天一定要把《弟子规》看作我们戒律的基础,再学《感应篇》,然后《十善业道》就可以落实。为什么现在十善不能落实?要知道,你没有《弟子规》、没有《感应篇》,十善业做不到。天天念没用处,真的要变成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言行、自己的生活,自己处事待人接物念念不离十善业,这是真佛弟子,这样的人念佛才能得生净土。为什么?你看《弥陀经》上一展开,「善男子,善女人」,就有你一分,就有你在里头。如果十善业做不到,你念《弥陀经》,里面讲的善男子、善女人,你不在里头,这个道理能不懂吗?所以这不住戒意思就深,不住戒就是不著相,我们今天讲的是不执著。做不做?做。为什么不执著?没有求,不求人间天上的这些享受,天上五欲之乐都不求,何况人间!你才能得清净心。
第四,「无悔恨戒」,悔是后悔,恨是怨恨。我们这个世间的人,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不称心的事情,怨恨的心很容易生起来,这是什么?烦恼习气。后悔也是常常有的事情,这里面有善、有恶,恶的事情做完之后,后悔,我不应该做;善的事情,缘分有的时候没有去做,也后悔。机会要能掌握住,要认识,要能把握。我们看这里面的小注,「谓菩萨不作重罪,不行谄诈,不破净行,安住正戒,心不悔恨也」。此地讲的是不作重罪,那轻罪呢?轻罪也不做。世尊在经教里面常常教导我们,「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你看这多么美好。我们何必叫众生不欢喜、叫众生难过?那我们就做错了。这个众生讨厌我,不喜欢我,我看到他,回避他,不要让他生烦恼,这是菩萨。不论什么原因,我们要守住这个原则。总有一天他会觉悟,那个人是好人,我过去冤枉他了,错怪他了,他会回头。像这些都是属於身教,得演出来,你看经典里面常讲「为人演说」,演是表演,一定要做出来给人看。
不行谄诈,谄是巴结,一定是有企图、有目的,诈是诈骗,这两个字在戒律里面是属於盗戒,你用种种善巧方法去欺骗别人,目的是让人家损伤,你得名闻利养。这个谄诈对世间,这罪就很重。如果在佛法里面,以谄诈对寺院、对学佛的同学,这个罪就重了。《地藏经》上佛讲得很好,造五逆十恶罪,佛能救你,偷盗三宝物,佛不能救你,这个罪就重了。所以这些信徒们捐献的这些财物,他是供养三宝的,是为弘扬佛法的,你把这些钱财用这些谄诈的手段骗去,果报都是阿鼻地狱,诸佛如来出世救不了你,这是不能不慎重的。对普通人都不可以讹诈,何况对佛菩萨,何况对三宝!
不破净行,净是清净。说到这个地方,我们就常常讲到,它底下还有,安住正戒。孔夫子说得很好,你看他老人家自己叙说,他功夫的长成,他说他十五岁有志於学,「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就是三十成就了;「四十而不惑」,再用十年功,他不迷惑了,也就是说他的思想见解、处事待人接物,是理智的而不是感情的,感情是迷惑;「五十知天命」,知天命就是真正知道业因果报丝毫不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随心所欲就是得大自在,不逾矩就是绝对跟五伦、五常、八德,也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相应,随心所欲,决定跟这些道德相应,这是不逾矩,矩是规矩。所以夫子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悦什么?就悦在这里。孔子给我们做了一个示范,佛菩萨是经常不断的在跟我们表演,我们要能看出门道,要能懂得他的用意,你才真正学到东西,学到这个,这就受用了,方东美先生所谓人生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享受绝对不是五欲六尘,是随心所欲,与伦理道德完全相应。在大乘法里面讲随心所欲,它与自性相应,决定没有跟自性相违背的,自性纯净纯善。这就是不破净行,安住正戒,心不悔恨也。他没有后悔,他没有怨恨,后悔、怨恨这个习气断掉,不存在了,你说他心多快乐,这是我们讲法喜充满,夫子所说的不亦悦乎。
如果有悔有恨,怎么能生出法喜?你哪里来的快乐?这两个字含义太深太广,这两个是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不要把它看轻,它很严重,你要是不留意的话,要不好好的把它拔除,功夫是什么?这个东西淡薄了,这个东西没有了,那叫功夫。首先你能把它伏住、把它淡化,然后彻底把它消除,你就能得法喜。怎样能够做到没有后悔、没有怨恨?这是大学问,这是我们要跟佛菩萨学的。从哪里下手?要从根本戒上下手。一定不要忘掉,不要轻视《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这不可轻视。
我是在去年有个同学送了我一本《感应篇》,有图,有简单的注解,注得不错,是民国初年石印的,现在很少,现在石印已经淘汰了,石印的本子。我们在台湾把它重新照相翻印,好像印了有两千本,寄到了,薄薄的,我看到《感应篇》,有图有说,字也写得很规矩,都是手写的。同修们要认真学习。《感应篇汇编》里面有很多故事,讲得很详细,理解要用《汇编》,受持,这个小册子最好。《感应篇》文字不长,一千多字,好像不到两千字,最好常常读诵,天天检讨。晚上如果是看一遍,认真检讨我们今天一天思想言行有没有触犯,有则改之,无则嘉勉。
第五是「无违诤戒」,违是违背,诤是诤论,「谓菩萨於佛所制禁戒,心常持护,无所违犯,亦不斗诤触恼一切众生,但愿常生欢喜,奉持於戒也」,不违背,不跟人争论。佛所制的这些禁戒,就是戒律,实际上佛家的戒律,就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的日常生活,把它记录下来就是戒律,就是我们的规范,我们应当向佛学习的。佛从来不杀生,极小的、微细的蜎飞蠕动,佛都爱护,佛都怜悯,佛起心动念绝没有恼害众生的,这都是我们应当要学的。所以佛的这个禁戒,他所制的这些禁戒全是性德自然流露,我们要懂这个意思。然后才能发心恒常的持护,持是受持,我们要学,我们要做到;护,是让这个戒法常住世间,不要失掉。怎么样叫它常住世间?必须自己认真去做,做给别人看,这才能常住。如果我们劝别人持戒,自己不持戒,特别是现代的人,他不相信,他说你是假的,你骗我的,你存心不善,真的是好东西,你为什么不做?谄媚欺诈,这是不好的,那你为什么要做?不偷盗是善,那你为什么不做?所以必须自己做到,别人自然就服了,他就真的学了。
圣人,没有别的,这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常说,他是先做到,然后再说到,这是圣人。贤人呢?贤人是佛的弟子,跟佛学习,他能说到,但是他也做到。能说不能行,这骗人,这不是圣贤,自己会说,教人,自己做不到,这骗人,不会有成就的,这是假的不是真的。这个一定要知道,我们怎样受持,怎样来护戒?护戒才是真正护法。为什么?戒没有了,佛就没有了;礼没有了,儒就没有了;《感应篇》没有了,道就没有了。我们今天认真学习这三样东西,《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那就是护儒、护佛、护道。这是三教的传人,一定要做到无所违犯,不违背,不犯这些规矩,不犯戒律。
下面这一段也很重要,亦不斗诤触恼一切众生,这就是叫我们要学让。这个让难,开头要忍让,为什么?世出世间的圣贤都是表现的让,他们的让是做到高阶段,礼让、谦让。我们自己要向上提升,开头是忍,从忍让提升到谦让,从谦让再提升到礼让,绝对不与人争,与人争这就是错了。为什么不与人争?学大乘佛法的人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还有什么好争的?世间人为什么要争?不知道世间东西是假的,所以争来争去,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你想,连身都是假的。《大般若经》上讲得多清楚,「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最近我们学了《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你看前面四段讲得多好,特别是前面三段,讲一体、讲二用、讲三遍,然后给我们讲四德,你把这些道理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了,还有什么好争的?谁争,让他去。他争取,造罪业呢?造罪业也让他去。为什么?造罪业,他必定有果报,这种业因果报就是对一般执迷不悟的这些众生最好的教诲,让大家看到善因善果、恶因恶报,善因善果是教育,恶因恶报也是教育,都在教化众生,有什么不好?舞台上表演,有唱正面的、有唱反面的,都表演得非常逼真,都是一流的演员,都应该得奖,他们在表演,他们在教化众生。如果你从这个角度上去看,你也会莞尔一笑,你什么懊恼都没有。所以我们要学无诤,不斗诤、不触恼一切众生,不要让一切众生因我而生烦恼。但愿常生欢喜,奉持於戒,我们持戒,我们也希望他欢欢喜喜来持戒,这就对了。
第六,「不恼害戒:谓菩萨不学邪幻咒术及造作方药恼害众生」。这些世间常常有的,用这些不正当的手段欺骗众生,目的总不外乎得到名闻利养,还有受别人的恭敬,我们讲好名好利。他也学一些邪咒、幻术,或者造作方药,这些药看起来是替众生治病的,可是他别有企图,病治好了怎么样?病治好了,你要做他的徒弟,你要受他的支配,这就错了,所以他的目的不单纯。这种事情决定不能做,为什么?这也是恼害众生,佛菩萨不做这个事情。佛菩萨,「但为救护一切,而持於戒也」。特别是持戒这一条,我当年初学佛的时候,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我跟他十年,跟他学教,他老人家一生不劝人受戒,他只劝人皈依,不劝人受戒。我很奇怪,有一次我就把这个问题向他老人家请教,为什么不劝人受戒?他说:我劝他,他去受戒了,他将来不能持戒,破了戒,他有罪,我劝导他的,我也有罪。我才明白这桩事情,这老人他看得很深,看得很远。
劝你三皈是跟佛结个缘,三皈能不能做到?做不到。三皈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太难了,那是佛门最高的指导原则。实在讲,最高指导原则都摆在最前面,言语文字都是最简单的,像中国最高指导的原则在《三字经》上前面八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中国人最懂得教育,有好的方法,有好的效果,成就就是五千年这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什么?就这八句。所以佛法就是三皈依,你看三皈讲得多清楚,「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傍生」,无比殊胜的因与果报都说出来了。
下面第七,「不杂戒:谓菩萨不著边见,不惑外道所计,但观诸法缘起不实,一心专持出离生死之戒也」,这几句话说得好。所以不著边见非常重要!边见是什么?就是对立,二边,二边就对立了。在这么多年当中,我常常提醒同学,我们想真修,想真有成就,首先要把自己内心深处对人的对立要化解,别人跟我对立可以,我不跟他对立。诸位一定要知道,对立是二边的,我跟他对立,他跟我对立,这个对立就成立。如果只有一边,我不跟他对立,他跟我对立,是对立不起来的,化解矛盾、化解冲突要从这个地方做起。如果你跟人、跟事、跟一切万物有对立,那么矛盾冲突就没有办法避免。我们细心观察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是个矛盾的世界,是个冲突的世界,对人也好,对事、对物,没有一样不冲突,活在这个世间有多苦。怎样离苦得乐?佛有妙法,这个妙法就是叫我们自己,妙法不在外面,我们自己要觉悟,自己要把对立这个心态化解掉,你就得到佛法最高的享受,身心和谐,跟一切众生和谐,他跟我不和,我跟他和,与天地万物和谐。所以和谐不是要求对方,是要求自己,真能得到,要求对方是永远达不到。中国古人讲的话了不起!「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问题解决了,只要自己身心和谐,就跟宇宙和谐。
所以边见就是五种见惑里的第二种,身见、边见,边见就是对立,决定不能执著,你著就有,你不著就没有。我们要问,须陀洹怎么样把这五种错误的见解断掉?他证得圣果,虽然说初果,真的是圣人,永远不堕三恶道。在《华严经》里面,你能够把这个东西断掉,你就是初信位的菩萨,你就入华严境界,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所以这个事情我们不能把它看轻,要重视它,要认真努力不跟人作对,这对立,不跟人作对,善人也不跟他作对,恶人也不跟他作对。像佛在经上讲的忍辱仙人,修忍辱波罗蜜,碰到歌利王割截身体,他也不跟他对立,这真的要学。但是学这个本事,要没有忍辱的功夫,那你做不到。所以一定要修忍辱波罗蜜,勉强著忍,不能忍还得要忍,实在忍不住,要读经,要拜佛,求三宝加持,在经教里面智慧慢慢开了,你就能忍了,它把你化解了,智慧开了。可以把忍辱提升,不断向上提升,提升到智慧,里面没有情识,就全部化解了,这是对自己的。另外,外道,外道所计,这个计是计较,分别计较。就是他们所说的,你跟他接触,接触你不会迷惑,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错在什么地方你都知道。要包容、要感化,不能对立,一对立,矛盾冲突决定产生。所以世尊跟所有印度的外道都不对立,而且都能接受,大智慧!外道,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原始宗教,拜天地鬼神的。我们要问,天地鬼神有没有?真有,不是没有,他有灵验,所以人会去拜他。但是这是不究竟的法,佛不排除,佛并没有劝他你不要拜,佛还是教他,你恭恭敬敬拜他,佛给他说一番大道理出来,那就变成什么?变成教育、变成哲学了。
诸位要知道,我们佛门四大天王,四大天王不是佛教的,是印度原始宗教的,他们拜的天神,四大天王是一半算天神、一半算鬼神,他是鬼王。你看佛把他加上一个新的意义,就变成表法了。东方称他为持国天王,持是保持,国是国家,护国护家,变成护法神,这多好。怎么护持?你看他手上拿的道具,他拿的是琵琶,弦乐器,这是表法,弦乐器要调,弹琵琶的时候先调弦,松了它不响,太紧它就断掉,这就代表什么?中道。中国古人讲中庸,佛法讲中道,不能过之,也不能不及,就是你要做到恰到好处。他就把它变成教学。南方天王叫增长,这个增长就是我们今天讲进步,随著时代前进,在佛法里面讲,德行要增长、智慧要增长、才艺要增长,生活品质要增长,样样都要增长,不落伍。中国古人讲的日新又新,佛法里面讲的精进,他取这个意思。怎样能达到这个目标?他手上拿的是剑,剑代表智慧,慧剑,烦恼断了,智慧增长,这问题都解决了,他跟你讲个道理出来。
西方天王叫广目,北方天王叫多闻,这两个天王是代表手段、方法,用什么方法,什么样手段,达到我们断烦恼、求智慧,处世都能够达到中庸之道。这两位天王教给我们,广目是多看,北方是多闻,多看多听,这就是我们讲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求学。多看,你看广目天王手上拿的是龙或者是蛇,龙蛇代表什么?多变,善变。你看这个社会多变,人情世故多变,没有一样不在变化。左手拿的是龙蛇,右手拿的是个珠子,珠子什么?不变的,有个不变的原则,以不变去应万变,这你要观察。那个不变的是什么?不变就是伦理、道德、因果,永远不变,社会不管怎么变法,你只守住这三个原则。我们今天讲,我们守定《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永恒不变,你就能应千变万化的社会,你在这里面不会受害,只会得益,不会受害,现在是什么样的风暴,什么样的海啸,它都损害不了你,你只要掌握到这个原则。这是原则里头小的,高的那是大乘佛法。北方天王叫多闻,手上拿的伞,伞是什么?现在讲的防止污染。伞盖,从前伞盖是防止污染的,遮太阳、遮阴,要防止污染。最重要的要防止心性的污染,这才重要,你要保护著你的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不受污染。
你看,佛这么一解释,把外道拜的神,就变成哲学、变成教育,这就是释迦牟尼佛真实智慧,高明之处,不反对他,你继续拜。你懂得这个意思,拜起来更不同了,神明怎么保佑我?教我在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行中道,理智,不要用感情。南方天王教我们智慧,教我们多看多听,增长见闻、增长知识、增长智慧,这是佛的高明处。你们现在看看西藏密宗,有很多的神像他们都拜,那些神像都是古印度各个宗教里面所拜的,你继续拜,佛不反对你,但是佛都给他新的意思,给他表法的意思,这叫真实智慧。不是说排斥他,你排斥他,他那些信徒心里不痛快,他难过;你这么一讲解,他的信徒更快乐,原来我们拜都不知道,有这么多学问在里面,有这么多好东西在里面。所以佛一讲,大家就更喜欢,叫不惑外道所计。
但观诸法缘起不实,这是真的,这是佛法,教你要看破世界,这世界是假的,不是真的,都是缘起之法。缘起没有自性,叫缘起性空,不真实,你才肯真正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一心专持出离生死之戒。出离生死之戒,我们把它落实到现前,我们真正得受用的,那就是念佛求生净土,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在这个世间生活随缘,随缘里面最重要的是护持正法,护持正法才是真正的普度众生。我们四弘誓愿里面讲「众生无边誓愿度」,怎么度法?护持正法就度了众生。护持正法,首先要护自己的正法,那就是自己戒定慧三学一定要成就。成就得愈高,我们将来往生品位就愈高。这我常常说的,能够把执著放下,你到极乐世界是生方便有余土;能够把分别放下,你到极乐世界是生实报庄严土,不一样。
为什么放不下?你不知道缘起性空,不实就是性空,你不了解事实真相。虽然我们常常讲世尊跟弥勒菩萨的一段对话,我们常常提起,你要是真的常作如是观,时时刻刻我眼见色、耳闻声,我都能想到弥勒菩萨跟释迦牟尼佛这段对话,你就放下了,你才晓得什么?这个东西的确是假的。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识」,这讲得多清楚、多明白,是事实真相。每个念都是独立的,前念跟后念不相关,它不是一个念,它决定不是相同的,它相似,很接近,不完全相同,念念都不一样,哪里有真的?我们今天是看错了,我们看的所有现象是相似相续相,这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你真的搞清楚,你就彻底放下了,天下有没有事?没事,正是古人所说的,「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第八,「不贪求戒」,这条重要,晓得什么都是假的,一切随缘就好了。富贵,随顺富贵的生活,贫贱,安於贫贱的生活,都不求,这是我们中国五千年的教育。为什么?富贵、贫贱不是求得来的,是业报。佛说得很清楚,人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人生酬业」,是来酬偿你的业报。过去生中你修福修善,这一生你来享福;过去生中你造恶,那你这一生来受苦。能不能转变?转变是可以转变,你要认真去学习。你要不好好的学,不断恶修善,你怎么改法?如果还用很多巧诈的方法,希望能够得到好的享受,这是假的,这不是真的,这完全错了,那真叫是苦中作乐,果报是更苦。我们看底下这小注,「谓菩萨不现异相」,菩萨有神通,可以现,不现;「彰己有德」,彰是显出,显出自己有德,有德有能,佛菩萨不会干这个事情的。凡是有这些表演的,他的内里面都是有贪求心,否则他现这些干什么?都是有贪求心。「但为满足出离生死法,故而持於戒也」,为什么持戒?持戒真的是为了生死,是为得清净心、得平等心,这才持戒。所谓是提升自己的灵性,目的在此地。
第九,「无过失戒:谓菩萨不自贡高言我持戒,见破戒人亦不轻毁令他愧耻,但一其心而持於戒也」,这一条很重要。因为我们确实见到不少持戒、持午做得是很好,但是他看到别人不持戒,他心里面就难过,一定要责备人,一定要教训人,这错了。菩萨持戒,看到不持戒的人也非常尊重他,绝不轻视他,这是对的。为什么?持戒的目的在哪里?在得定。你看到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也不顺眼,你怎么能得定?所以你持戒达不到自己的目标,不能得定,不能开慧,原因在哪里?就在此地。这个不可以不知道。如果你责备别人不持戒,别人听到心里难过,觉得你羞辱他,往往在这里跟人结了怨恨,变成什么?变成将来生生世世冤冤相报,这又何苦来!所以真正修行是为提升自己的德行,不是对人夸耀,不是责备别人,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最后一条,「无毁犯戒:谓菩萨受持净戒,无所毁犯,永断十恶,具足十善」,这是真正持戒的原因,「恒念众生皆由颠倒毁犯於戒,我当为说真实妙法,令离颠倒,成就菩提也」。这是善心,这是对的,自己持戒做好样子给人看,别人做不到绝不毁谤。而且要告诉他,我能够做到也不是一天、二天,也是长时间慢慢把自己习气淘汰掉,自己毛病改正过来,才能够有现前的成就。这样子劝导人、勉励人就对了,绝不可以轻慢人。而且常常要跟大众讲,佛在《华严经》上常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怎么可以轻慢?他今天造作罪业,不是自性,是习性,你看《三字经》上讲的,「性相近,习相远」。凡夫之所以为凡夫,就是习性障碍了自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就是习性他断掉了,他露出来全是自性,这叫圣人。所以圣贤豪杰跟我们一般人没有两样,只要你肯把烦恼习气淘汰掉,你就转凡成圣。六祖惠能大师是最好的榜样,你看他一念放下,立刻转凡成圣。他没有学过,不认识字,没念过书,一天经都没有听过。听到五祖的教诲,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把妄想分别执著一下放下,这一放下,智慧现前,障碍没有了,世出世间一切法他自然就贯通,这是我们的好榜样。我们没有他这个能力一下放下,咱们慢慢放,天天放、年年放,不可以一天不放,自然也能到他的境界。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经文第九段「无上慧菩萨」。菩萨是代表第九住,第九住法王子住,前面我们学习过了,今天我们从偈颂第一首看起。
【无上摩诃萨。远离众生想。无有能过者。故号为无上。】
我们看清凉大师的开示,《疏》,「无上慧,名如初颂」,初颂就是第一首颂,第一首颂解释菩萨的名号。「又从法王教生」,法王是佛,是佛把他教出来的,菩萨依教修行,也证得佛的果位,但是还没有达到究竟圆满,所以称为法王子,「当绍佛位」,绍就是继承,菩萨继承佛位,代佛教化众生,「故名无上」。下面说「颂意」,这个颂意就是一直贯注到下面第十首,就是十首颂,也就是无上慧的报告。十首颂的内容是什么?「为显欲令增进」,是为了显示欲令菩萨们增进,增是增长,进是精进,这进步,「心无障碍」。下面又举经文来说,他说「文云,无著无念,不住法故」。到这个地方是介绍无上慧这十首偈颂的大意。
我们现在开始来学习第一首。第一句,『无上摩诃萨』,「摩诃」是梵语,意思是大,「萨」就是菩萨,我们中国常常翻为大菩萨,摩诃萨就是大菩萨。经上我们常常看到「菩萨摩诃萨」,这个名词里面含的意思,称菩萨是称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这称菩萨,摩诃萨是称十地,十地菩萨称摩诃萨,这是普通大乘佛教里面常常这样称呼。在这个地方我们看这是第九住,九住也就称为无上摩诃萨,这怎么回事情?这又得要知道祖师大德的判教。《华严经》是一乘,是圆教,圆教的初住菩萨在断证这个等级上跟别教初地是相同,也就是圆教的十住等於别教的十地。从别教来说,菩萨是第九地的菩萨。所以别教的佛,诸位要晓得,成佛,佛有四种佛,藏通别圆,别教的佛在圆教里面只是二行的菩萨。十住就是别教的十地,别教等觉就是圆教十行里面的初行菩萨,妙觉位就是二行菩萨,差很多。这个我们要晓得。圆教初住菩萨就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是真佛不是假佛。何况此地到九住,四十一品无明已经破了八品,现在在第九品,这个地位就相当高,称为「无上摩诃萨」。
下面就说明为什么称无上?这是他有修行功夫,不是随便称呼的,他能够『远离众生想,无有能过者』,「过」是超过,没有能超过他的,也就是说八住以前都不能跟九住菩萨相比。「远离众生」,这是省略,这句话里头含义很深,我们想到《金刚经》上告诉我们,「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就是远离。离相这才叫见道位,离相,如果不离相,没有见到道,道都没有见到,那怎么修法?见道而后才是修道,修道而后才是证道。所以《金刚经》前半部讲得浅,只讲破四相,这就是远离众生想,但是有个「想」字,想字比相就深了。《金刚经》的后半部,佛教我们「离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个见就是念头,不但相要离,念头都没有,这个功夫就深。我们知道此地菩萨的果位,不但是四相破了,四见也破了。我们在学习《金刚经》的时候给诸位报告过,破四相在什么时候开始破的?在《华严经》上来说,十信位初信菩萨就开始破四相,那个功夫浅。怎么知道是在这个位次上就破四相?破四相才能入佛门,不破四相没有入佛门。小乘须陀洹,大乘圆教初信位的菩萨,初信位的菩萨在断证功夫上跟小乘须陀洹相等,也就是我们在一般大乘教里面讲八十八品见惑断掉了,这个八十八品见惑,破四相就断掉了。
见惑,我们也常常提到,世尊将八十八品见惑归纳为五大类,这就好说了,这五大类就是,身见,众生执著这个身是我,「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五大类就包括了。这五种错误的见解放下了,真的放下了,小乘证初果,大乘,在《华严经》上讲就是初信位的菩萨,入门了。这个不要看到好像他很浅显,但真的是圣人,虽然他还没有离开六道轮回,他已经得到保证,什么保证?在六道里决定不堕三恶道。小乘教里面讲,他天上人间七次往返,就出六道轮回,证阿罗汉果。无论有没有佛出世,他不会到第八次,七次往返他就成就了。没有佛,他称为独觉,他自己会开悟;有佛,就称为缘觉,佛给他做因缘,来教导他,他成就了。这就说无论是有佛出世、是没有佛出世,他的境界都是不断向上提升。可是大乘比小乘,那智慧不能比,断烦恼是一样的,可是智慧,大乘就高得太多,尤其是圆教。圆教智慧从哪里来的?圆教智慧是从闻经来的。我们现在确实五种见惑统统具足,一品都没断,所以真的是凡夫。可是我们受大乘经教,特别是受《华严》,像《无量寿》、《弥陀经》,这些经论的薰习,薰习了几十年,这种智慧是小乘须陀洹没有的。这个我们还没断,如果断了的时候,那当然比他就更高了。现在就可以这么说法,我们跟须陀洹在一起,心地没有他清净,但是在佛法上我们比他高明很多,他确实不如我们。这就是一个是烦恼障,一个是所知障。我们烦恼障重,烦恼没断掉,这五种见没能破,《金刚经》上四相没断;我们所知障轻,所知障轻是闻佛法,长时薰修,薰成阿赖耶识的种子,这佛法的种子。所以所知障比他轻,烦恼障比他重,他们跟我们比,他们的所知障重,烦恼障轻,所以他能够断烦恼,所知障重,他对佛法没有我们知道得多。我们自己一定要晓得真正去用功,好好去修学,要在德行上加强。
怎么修法?当然,离不开世尊给我们的指导原则,「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叫三无漏学。古大德结集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当然有分类也就是按这个分的。《大藏经》里面有经藏、有论藏、有律藏,律藏是戒律,论是智慧,经是讲定、讲定功的。当然,要是严格的细分,那就没法子分,为什么?每部经里面佛都讲的有戒定慧。那怎么分法?分就看比例,这三分哪一分讲得多,就把它归成这一类。如果定讲得多,戒有讲,论也有讲,但是定讲得多,那就归於经藏;如果研究讨论的分量多,讲定、讲戒比较少,那就归於论藏;如果对於戒律讲得多,定慧讲得少,归於律藏,三藏是这样分法的。实际上每部经世尊都讲到戒定慧,都是圆满的法轮。
我们今天初学,在这个时代学佛的同学确实是疏忽了戒律,所以我们学佛很难有成就。这个成就,我们别说是求往生、求生天,连来生得人身都靠不住。为什么?这佛在经论上讲得很清楚,来生要不失人身,我们这一生最低限度要能达到中品十善,也就是说十善业道我们自己来打分数,能不能打个七、八十分?来生能得人身。如果能打到九十五分、一百分,这生天,天道;只有五十分,人道是不保险,靠不住;五十分以下,到三恶道去了,这不能不知道。三恶道里面,因为他有十善,所以在恶道里他也享福,他在恶道里也不至於受很多苦,这是善恶的感应,业因果报丝毫不爽,我们要知道。
这里讲到菩萨,菩萨比一般人高,在修学级别里面这是最高的级别。菩萨下面是缘觉,缘觉下面是声闻,声闻里面还有四果四向八个级别。於是我们就明了,修行一定要从《弟子规》学起,千万不能疏忽。我们现在这一代修行成就的人太少了,原因就是疏忽了基础,外面的诱惑力量非常强大,里面烦恼习气、贪瞋痴慢,外面这五欲六尘的引诱,能敌得过吗?无论是在家出家,接触到这个社会各个层面,那就非常危险,很容易不知不觉就堕落,一堕落就出不来了。为什么出不来?我们今天,这中国人一般讲面子问题,放不下面子;错了,错了也不承认,还要强词夺理,还要想种种方法来掩饰,就愈陷愈深,把自己沦落到阿鼻地狱去了。真正堕落之后,豁然能够觉悟,回过头来,真正忏悔,改过修善,那是菩萨,那是来教化众生的。
前几天有个同学送了在网路上下载的几篇东西给我看,这一篇里面讲的是亚洲赌王,亚洲赌王他的名字叫尧建云,今年才四十几岁,我看它这里面写的,今年才四十五岁。这是靠赌博起家的,也被人识破了,把他杀掉,还好没有杀死,把他两个脚砍掉,手指砍掉三个,只剩下两个指头,妻子小孩都离开他了。他真正忏悔了,坐著轮椅到处劝人不要赌博,告诉人赌博都是假的,他自己是老千,告诉大家说怎么样玩牌,怎么样欺骗别人,把人的钱赢过来,他现在专门做这个。我说这是赌王菩萨,他一念回来就成菩萨。你去赌的时候准输,你没有赢的,为什么?人家牌是真的,但是他有种种的方法,你手上的牌他都知道,你怎么能赢得了他?所以这个报告,报告得很详细。他还到处表演,表演给人看,怎么样知道你手上的东西。所以,不回头是魔,一回头就是佛,佛跟魔都是一念之间。这个人不是普通人,在我们佛弟子当中看他,是佛菩萨来示现、来应化的,他做出榜样来给你看。多少人赌博倾家荡产,赌输之后跳楼自杀,你看他一家人怎么办?他看到了,他很痛心,这一生有生之年要到处去劝人不要赌博,这是菩萨。这一回头,哪一个不尊重他,哪一个不称赞他!不回头,那就是魔王,害多少人。
所以这《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是我们的修行根本,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都建筑在这个基础上,没有这个基础,那是假学佛,不是真的。李老师常常讲,那不叫学佛,那叫佛学,他们把佛的经典当作世间一门学问去研究,与自己的心行不相应,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学,你一定从戒学起。今天我们不谈根本戒,根本戒就是《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今天在此地我们看看菩萨,《华严经》里面讲菩萨十戒,我们看一看。这个意思是说,「菩萨奉持三世诸佛十种净戒,具足清白,无有缺犯」,菩萨做样子,目的何在?「念诸众生颠倒破戒」,为的就是这个,众生迷惑颠倒,连根本戒都破了,根本戒就是《十善》、《感应篇》跟《弟子规》,都破了。换句话说,《弟子规》、《感应篇》破了的时候,那人的身分就没有了,来生到哪里去?来生是畜生、饿鬼、地狱,他不是人。所以三教,这三个根本戒就是得人身,不失人身的保障,你真正能做到,你来生一定得人身,不会失掉人身;修得好,来生福报一定比这一生大,这是一定的道理。
菩萨念诸众生颠倒破戒,所以菩萨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我成正觉,为说真法,令离颠倒,得净戒法,是名菩萨十戒」。菩萨成佛,现在是法王子的地位,也可以说成佛,代佛说法,说什么?说真的,不说假的。给诸位说,《弟子规》是真的,《感应篇》是真的,《十善业》是真的,在此地我们看《华严经》上讲的菩萨十戒是真的,这真法,帮助我们远离颠倒得净戒法。它有十条,第一条「普饶益戒:谓菩萨受持净戒,广为利益一切众生也」。我们看到尧建云先生,现身说法劝一切众生戒赌,他发的这个心不就是广为利益一切众生吗?好赌的人太多,他真的觉悟、回头了,劝导一切众生不要误入歧途,发财不是靠赌博能发财的,他自己现身说法,我靠赌博赚的钱,落到这样的下场,几乎把命都送掉。这就是利益众生,普饶益戒。
第二条叫「不受戒」。什么叫不受?这戒不是要受戒,为什么叫不受?这下面注解说,「谓菩萨不受外道诸戒,但自精进,奉持诸佛平等净戒也」。这个不受是不受外道的戒,这一条重要,这我们不能疏忽。这就是这里头深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要跟圣人学,我们要跟佛菩萨学。跟诸天在一起,天人是比我们聪明,比我们有智慧,他还有神通,我们跟他在一起那一定要有智慧,要有正念,不可以迷信。迷信,我们往往就受了他的戒法,那就错了,他的戒法里头善的也不少,有个一条、二条有问题的,那我们就受害了。这是一定要很慎重、要很细心。圣贤的心一定是清净平等的,《无量寿经》在经题上就把这个原则告诉我们,清净、平等、觉,觉而不迷。由此可知,为什么不去受外道诸戒?外道诸戒不是从自性流露出来的。大圣大贤、诸佛菩萨,他们所证得的是完全从心性流出来的。《十善业》是心性流的,《感应篇》也是从心性流的,乃至於《弟子规》都是出自於心性。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所谓的人性本善,什么是本善?《弟子规》这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个字,字字句句都是本性本善里头流出来的,它不是哪个人制定的,不是哪个人创造的,不是的,这一定要懂。我为什么要学?因为是我自性流的,你就一点都不怀疑,认真依教奉行,回归自性、回归本善、回归本净,纯净纯善,这就对了。
第三个,「不住戒:谓菩萨受持戒时,不求於彼欲界、色界、无色界受生而住也」。由此可知,这个不住戒的意思就是清净戒,为什么?没有希求。这个难!我们现在还有求,我们求什么?我们求生净土。我们为什么要持戒?为了要求生净土。但是这个求,跟求其他的不一样,这个求是情有可原,佛菩萨准许你这样的求。为什么?你不求世间的名闻利养,不求世间的五欲六尘,这就对了。欲界、色界、无色界都没有出离六道轮回,我们今天持戒为了求生净土,是求生极乐世界,是超越六道轮回。但是你要知道,有这个强烈的求愿,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决定得生,品位不高,为什么?因为你有求。生在哪里?生在凡圣同居土。如果你不求了,净戒无求了,那你会生到实报庄严土。但是你要晓得,那个太高,不是我们境界,我们现在还是要求,把目标定低一点。就像蕅益大师告诉我们,有人问蕅益大师,这是我们净宗一代祖师,印光大师佩服到极处,因为他给我们注解《阿弥陀经》,叫《弥陀经要解》,印光大师读了之后,他说这个即使是阿弥陀佛再来,给《弥陀经》做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这样的赞叹,那蕅益大师是什么人?不是阿弥陀佛再来,肯定是观世音菩萨,真的,别人做不到。可是蕅益大师告诉人,人家问他,您老人家生到极乐世界,什么样的品位就满足?他说:我凡圣同居土下品下生就满足了。这个话说得有道理,这个话真的叫普度众生,为什么?品位向上可不是容易事情,但是下品下生不难。我们确实能把《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落实,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就能做到。所以蕅益大师的教诲是普饶益众生。
很多祖师大德教导我们,因为一般学佛的人,出家的人多,求什么?求开悟,求明心见性,见性就成佛了。所以多少出家人他去参禅、学密,他不念阿弥陀佛,认为念阿弥陀佛成就太慢了,我在这一生当中就要成佛去。这个愿是好,想得是好,能不能做到?大有问题。所以多少祖师大德劝导我们,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你到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你还愁不开悟吗?这话说得有道理。到极乐世界就保险了,为什么?第一个,无量寿。在这个六道里面寿命都很短,纵然是生到无色界天的非想非非想处天,那个寿命多长?八万大劫,长寿天,六道里头寿命最长的。可是要比起西方极乐世界,他还是短命的,怎么比也比不上,人家无量寿,你八万大劫算什么?所以真正想通了,想明白了,死心塌地扎儒释道三个根。我们学佛,为什么要搞儒、搞道?这个道理前面讲得很多,如果我们不用儒道,那你就得学小乘,世尊讲得很明白,「佛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所以佛教当时传到中国来的时候,确实是依照佛的意思,隋唐时代小乘有两个宗派,俱舍宗、成实宗,这两个是小乘,无论在家出家学佛都必须先学小乘,从小乘入大乘。我学佛,李老师也是这样教导我们,所以我小乘经学了将近二十部,《阿含经》里面选的。可是到唐朝中叶以后,中国佛教无论在家出家就不学小乘,为什么?他们用儒、用道代替小乘,这很有道理。所以在中国最近这一千七百年之间,形式上有儒释道,实际上已经不分了,融合了。学佛的人,他读四书,读四书五经,读《老子》、读《庄子》,用这个为基础,再入大乘没有问题。学道的人,他也读佛经,他也读儒书。儒家这些圣贤,他也读佛经,他也学道。所以实际上,好东西大家都愿意学。
我们看到少林寺的一块碑,三教九流混元图,这要用现代的话说,那就是多元文化,三教九流是一家、是一体,这就是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是现代的新名词,没有想到一千三百年前,那个碑距离现在一千三百年,中国人已经契入多元文化是一体了。所以我们今天一定要把《弟子规》看作我们戒律的基础,再学《感应篇》,然后《十善业道》就可以落实。为什么现在十善不能落实?要知道,你没有《弟子规》、没有《感应篇》,十善业做不到。天天念没用处,真的要变成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言行、自己的生活,自己处事待人接物念念不离十善业,这是真佛弟子,这样的人念佛才能得生净土。为什么?你看《弥陀经》上一展开,「善男子,善女人」,就有你一分,就有你在里头。如果十善业做不到,你念《弥陀经》,里面讲的善男子、善女人,你不在里头,这个道理能不懂吗?所以这不住戒意思就深,不住戒就是不著相,我们今天讲的是不执著。做不做?做。为什么不执著?没有求,不求人间天上的这些享受,天上五欲之乐都不求,何况人间!你才能得清净心。
第四,「无悔恨戒」,悔是后悔,恨是怨恨。我们这个世间的人,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不称心的事情,怨恨的心很容易生起来,这是什么?烦恼习气。后悔也是常常有的事情,这里面有善、有恶,恶的事情做完之后,后悔,我不应该做;善的事情,缘分有的时候没有去做,也后悔。机会要能掌握住,要认识,要能把握。我们看这里面的小注,「谓菩萨不作重罪,不行谄诈,不破净行,安住正戒,心不悔恨也」。此地讲的是不作重罪,那轻罪呢?轻罪也不做。世尊在经教里面常常教导我们,「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你看这多么美好。我们何必叫众生不欢喜、叫众生难过?那我们就做错了。这个众生讨厌我,不喜欢我,我看到他,回避他,不要让他生烦恼,这是菩萨。不论什么原因,我们要守住这个原则。总有一天他会觉悟,那个人是好人,我过去冤枉他了,错怪他了,他会回头。像这些都是属於身教,得演出来,你看经典里面常讲「为人演说」,演是表演,一定要做出来给人看。
不行谄诈,谄是巴结,一定是有企图、有目的,诈是诈骗,这两个字在戒律里面是属於盗戒,你用种种善巧方法去欺骗别人,目的是让人家损伤,你得名闻利养。这个谄诈对世间,这罪就很重。如果在佛法里面,以谄诈对寺院、对学佛的同学,这个罪就重了。《地藏经》上佛讲得很好,造五逆十恶罪,佛能救你,偷盗三宝物,佛不能救你,这个罪就重了。所以这些信徒们捐献的这些财物,他是供养三宝的,是为弘扬佛法的,你把这些钱财用这些谄诈的手段骗去,果报都是阿鼻地狱,诸佛如来出世救不了你,这是不能不慎重的。对普通人都不可以讹诈,何况对佛菩萨,何况对三宝!
不破净行,净是清净。说到这个地方,我们就常常讲到,它底下还有,安住正戒。孔夫子说得很好,你看他老人家自己叙说,他功夫的长成,他说他十五岁有志於学,「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就是三十成就了;「四十而不惑」,再用十年功,他不迷惑了,也就是说他的思想见解、处事待人接物,是理智的而不是感情的,感情是迷惑;「五十知天命」,知天命就是真正知道业因果报丝毫不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随心所欲就是得大自在,不逾矩就是绝对跟五伦、五常、八德,也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相应,随心所欲,决定跟这些道德相应,这是不逾矩,矩是规矩。所以夫子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悦什么?就悦在这里。孔子给我们做了一个示范,佛菩萨是经常不断的在跟我们表演,我们要能看出门道,要能懂得他的用意,你才真正学到东西,学到这个,这就受用了,方东美先生所谓人生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享受绝对不是五欲六尘,是随心所欲,与伦理道德完全相应。在大乘法里面讲随心所欲,它与自性相应,决定没有跟自性相违背的,自性纯净纯善。这就是不破净行,安住正戒,心不悔恨也。他没有后悔,他没有怨恨,后悔、怨恨这个习气断掉,不存在了,你说他心多快乐,这是我们讲法喜充满,夫子所说的不亦悦乎。
如果有悔有恨,怎么能生出法喜?你哪里来的快乐?这两个字含义太深太广,这两个是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不要把它看轻,它很严重,你要是不留意的话,要不好好的把它拔除,功夫是什么?这个东西淡薄了,这个东西没有了,那叫功夫。首先你能把它伏住、把它淡化,然后彻底把它消除,你就能得法喜。怎样能够做到没有后悔、没有怨恨?这是大学问,这是我们要跟佛菩萨学的。从哪里下手?要从根本戒上下手。一定不要忘掉,不要轻视《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这不可轻视。
我是在去年有个同学送了我一本《感应篇》,有图,有简单的注解,注得不错,是民国初年石印的,现在很少,现在石印已经淘汰了,石印的本子。我们在台湾把它重新照相翻印,好像印了有两千本,寄到了,薄薄的,我看到《感应篇》,有图有说,字也写得很规矩,都是手写的。同修们要认真学习。《感应篇汇编》里面有很多故事,讲得很详细,理解要用《汇编》,受持,这个小册子最好。《感应篇》文字不长,一千多字,好像不到两千字,最好常常读诵,天天检讨。晚上如果是看一遍,认真检讨我们今天一天思想言行有没有触犯,有则改之,无则嘉勉。
第五是「无违诤戒」,违是违背,诤是诤论,「谓菩萨於佛所制禁戒,心常持护,无所违犯,亦不斗诤触恼一切众生,但愿常生欢喜,奉持於戒也」,不违背,不跟人争论。佛所制的这些禁戒,就是戒律,实际上佛家的戒律,就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的日常生活,把它记录下来就是戒律,就是我们的规范,我们应当向佛学习的。佛从来不杀生,极小的、微细的蜎飞蠕动,佛都爱护,佛都怜悯,佛起心动念绝没有恼害众生的,这都是我们应当要学的。所以佛的这个禁戒,他所制的这些禁戒全是性德自然流露,我们要懂这个意思。然后才能发心恒常的持护,持是受持,我们要学,我们要做到;护,是让这个戒法常住世间,不要失掉。怎么样叫它常住世间?必须自己认真去做,做给别人看,这才能常住。如果我们劝别人持戒,自己不持戒,特别是现代的人,他不相信,他说你是假的,你骗我的,你存心不善,真的是好东西,你为什么不做?谄媚欺诈,这是不好的,那你为什么要做?不偷盗是善,那你为什么不做?所以必须自己做到,别人自然就服了,他就真的学了。
圣人,没有别的,这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常说,他是先做到,然后再说到,这是圣人。贤人呢?贤人是佛的弟子,跟佛学习,他能说到,但是他也做到。能说不能行,这骗人,这不是圣贤,自己会说,教人,自己做不到,这骗人,不会有成就的,这是假的不是真的。这个一定要知道,我们怎样受持,怎样来护戒?护戒才是真正护法。为什么?戒没有了,佛就没有了;礼没有了,儒就没有了;《感应篇》没有了,道就没有了。我们今天认真学习这三样东西,《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那就是护儒、护佛、护道。这是三教的传人,一定要做到无所违犯,不违背,不犯这些规矩,不犯戒律。
下面这一段也很重要,亦不斗诤触恼一切众生,这就是叫我们要学让。这个让难,开头要忍让,为什么?世出世间的圣贤都是表现的让,他们的让是做到高阶段,礼让、谦让。我们自己要向上提升,开头是忍,从忍让提升到谦让,从谦让再提升到礼让,绝对不与人争,与人争这就是错了。为什么不与人争?学大乘佛法的人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还有什么好争的?世间人为什么要争?不知道世间东西是假的,所以争来争去,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你想,连身都是假的。《大般若经》上讲得多清楚,「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最近我们学了《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你看前面四段讲得多好,特别是前面三段,讲一体、讲二用、讲三遍,然后给我们讲四德,你把这些道理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了,还有什么好争的?谁争,让他去。他争取,造罪业呢?造罪业也让他去。为什么?造罪业,他必定有果报,这种业因果报就是对一般执迷不悟的这些众生最好的教诲,让大家看到善因善果、恶因恶报,善因善果是教育,恶因恶报也是教育,都在教化众生,有什么不好?舞台上表演,有唱正面的、有唱反面的,都表演得非常逼真,都是一流的演员,都应该得奖,他们在表演,他们在教化众生。如果你从这个角度上去看,你也会莞尔一笑,你什么懊恼都没有。所以我们要学无诤,不斗诤、不触恼一切众生,不要让一切众生因我而生烦恼。但愿常生欢喜,奉持於戒,我们持戒,我们也希望他欢欢喜喜来持戒,这就对了。
第六,「不恼害戒:谓菩萨不学邪幻咒术及造作方药恼害众生」。这些世间常常有的,用这些不正当的手段欺骗众生,目的总不外乎得到名闻利养,还有受别人的恭敬,我们讲好名好利。他也学一些邪咒、幻术,或者造作方药,这些药看起来是替众生治病的,可是他别有企图,病治好了怎么样?病治好了,你要做他的徒弟,你要受他的支配,这就错了,所以他的目的不单纯。这种事情决定不能做,为什么?这也是恼害众生,佛菩萨不做这个事情。佛菩萨,「但为救护一切,而持於戒也」。特别是持戒这一条,我当年初学佛的时候,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我跟他十年,跟他学教,他老人家一生不劝人受戒,他只劝人皈依,不劝人受戒。我很奇怪,有一次我就把这个问题向他老人家请教,为什么不劝人受戒?他说:我劝他,他去受戒了,他将来不能持戒,破了戒,他有罪,我劝导他的,我也有罪。我才明白这桩事情,这老人他看得很深,看得很远。
劝你三皈是跟佛结个缘,三皈能不能做到?做不到。三皈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太难了,那是佛门最高的指导原则。实在讲,最高指导原则都摆在最前面,言语文字都是最简单的,像中国最高指导的原则在《三字经》上前面八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中国人最懂得教育,有好的方法,有好的效果,成就就是五千年这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什么?就这八句。所以佛法就是三皈依,你看三皈讲得多清楚,「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傍生」,无比殊胜的因与果报都说出来了。
下面第七,「不杂戒:谓菩萨不著边见,不惑外道所计,但观诸法缘起不实,一心专持出离生死之戒也」,这几句话说得好。所以不著边见非常重要!边见是什么?就是对立,二边,二边就对立了。在这么多年当中,我常常提醒同学,我们想真修,想真有成就,首先要把自己内心深处对人的对立要化解,别人跟我对立可以,我不跟他对立。诸位一定要知道,对立是二边的,我跟他对立,他跟我对立,这个对立就成立。如果只有一边,我不跟他对立,他跟我对立,是对立不起来的,化解矛盾、化解冲突要从这个地方做起。如果你跟人、跟事、跟一切万物有对立,那么矛盾冲突就没有办法避免。我们细心观察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是个矛盾的世界,是个冲突的世界,对人也好,对事、对物,没有一样不冲突,活在这个世间有多苦。怎样离苦得乐?佛有妙法,这个妙法就是叫我们自己,妙法不在外面,我们自己要觉悟,自己要把对立这个心态化解掉,你就得到佛法最高的享受,身心和谐,跟一切众生和谐,他跟我不和,我跟他和,与天地万物和谐。所以和谐不是要求对方,是要求自己,真能得到,要求对方是永远达不到。中国古人讲的话了不起!「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问题解决了,只要自己身心和谐,就跟宇宙和谐。
所以边见就是五种见惑里的第二种,身见、边见,边见就是对立,决定不能执著,你著就有,你不著就没有。我们要问,须陀洹怎么样把这五种错误的见解断掉?他证得圣果,虽然说初果,真的是圣人,永远不堕三恶道。在《华严经》里面,你能够把这个东西断掉,你就是初信位的菩萨,你就入华严境界,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所以这个事情我们不能把它看轻,要重视它,要认真努力不跟人作对,这对立,不跟人作对,善人也不跟他作对,恶人也不跟他作对。像佛在经上讲的忍辱仙人,修忍辱波罗蜜,碰到歌利王割截身体,他也不跟他对立,这真的要学。但是学这个本事,要没有忍辱的功夫,那你做不到。所以一定要修忍辱波罗蜜,勉强著忍,不能忍还得要忍,实在忍不住,要读经,要拜佛,求三宝加持,在经教里面智慧慢慢开了,你就能忍了,它把你化解了,智慧开了。可以把忍辱提升,不断向上提升,提升到智慧,里面没有情识,就全部化解了,这是对自己的。另外,外道,外道所计,这个计是计较,分别计较。就是他们所说的,你跟他接触,接触你不会迷惑,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错在什么地方你都知道。要包容、要感化,不能对立,一对立,矛盾冲突决定产生。所以世尊跟所有印度的外道都不对立,而且都能接受,大智慧!外道,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原始宗教,拜天地鬼神的。我们要问,天地鬼神有没有?真有,不是没有,他有灵验,所以人会去拜他。但是这是不究竟的法,佛不排除,佛并没有劝他你不要拜,佛还是教他,你恭恭敬敬拜他,佛给他说一番大道理出来,那就变成什么?变成教育、变成哲学了。
诸位要知道,我们佛门四大天王,四大天王不是佛教的,是印度原始宗教的,他们拜的天神,四大天王是一半算天神、一半算鬼神,他是鬼王。你看佛把他加上一个新的意义,就变成表法了。东方称他为持国天王,持是保持,国是国家,护国护家,变成护法神,这多好。怎么护持?你看他手上拿的道具,他拿的是琵琶,弦乐器,这是表法,弦乐器要调,弹琵琶的时候先调弦,松了它不响,太紧它就断掉,这就代表什么?中道。中国古人讲中庸,佛法讲中道,不能过之,也不能不及,就是你要做到恰到好处。他就把它变成教学。南方天王叫增长,这个增长就是我们今天讲进步,随著时代前进,在佛法里面讲,德行要增长、智慧要增长、才艺要增长,生活品质要增长,样样都要增长,不落伍。中国古人讲的日新又新,佛法里面讲的精进,他取这个意思。怎样能达到这个目标?他手上拿的是剑,剑代表智慧,慧剑,烦恼断了,智慧增长,这问题都解决了,他跟你讲个道理出来。
西方天王叫广目,北方天王叫多闻,这两个天王是代表手段、方法,用什么方法,什么样手段,达到我们断烦恼、求智慧,处世都能够达到中庸之道。这两位天王教给我们,广目是多看,北方是多闻,多看多听,这就是我们讲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求学。多看,你看广目天王手上拿的是龙或者是蛇,龙蛇代表什么?多变,善变。你看这个社会多变,人情世故多变,没有一样不在变化。左手拿的是龙蛇,右手拿的是个珠子,珠子什么?不变的,有个不变的原则,以不变去应万变,这你要观察。那个不变的是什么?不变就是伦理、道德、因果,永远不变,社会不管怎么变法,你只守住这三个原则。我们今天讲,我们守定《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永恒不变,你就能应千变万化的社会,你在这里面不会受害,只会得益,不会受害,现在是什么样的风暴,什么样的海啸,它都损害不了你,你只要掌握到这个原则。这是原则里头小的,高的那是大乘佛法。北方天王叫多闻,手上拿的伞,伞是什么?现在讲的防止污染。伞盖,从前伞盖是防止污染的,遮太阳、遮阴,要防止污染。最重要的要防止心性的污染,这才重要,你要保护著你的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不受污染。
你看,佛这么一解释,把外道拜的神,就变成哲学、变成教育,这就是释迦牟尼佛真实智慧,高明之处,不反对他,你继续拜。你懂得这个意思,拜起来更不同了,神明怎么保佑我?教我在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行中道,理智,不要用感情。南方天王教我们智慧,教我们多看多听,增长见闻、增长知识、增长智慧,这是佛的高明处。你们现在看看西藏密宗,有很多的神像他们都拜,那些神像都是古印度各个宗教里面所拜的,你继续拜,佛不反对你,但是佛都给他新的意思,给他表法的意思,这叫真实智慧。不是说排斥他,你排斥他,他那些信徒心里不痛快,他难过;你这么一讲解,他的信徒更快乐,原来我们拜都不知道,有这么多学问在里面,有这么多好东西在里面。所以佛一讲,大家就更喜欢,叫不惑外道所计。
但观诸法缘起不实,这是真的,这是佛法,教你要看破世界,这世界是假的,不是真的,都是缘起之法。缘起没有自性,叫缘起性空,不真实,你才肯真正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一心专持出离生死之戒。出离生死之戒,我们把它落实到现前,我们真正得受用的,那就是念佛求生净土,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在这个世间生活随缘,随缘里面最重要的是护持正法,护持正法才是真正的普度众生。我们四弘誓愿里面讲「众生无边誓愿度」,怎么度法?护持正法就度了众生。护持正法,首先要护自己的正法,那就是自己戒定慧三学一定要成就。成就得愈高,我们将来往生品位就愈高。这我常常说的,能够把执著放下,你到极乐世界是生方便有余土;能够把分别放下,你到极乐世界是生实报庄严土,不一样。
为什么放不下?你不知道缘起性空,不实就是性空,你不了解事实真相。虽然我们常常讲世尊跟弥勒菩萨的一段对话,我们常常提起,你要是真的常作如是观,时时刻刻我眼见色、耳闻声,我都能想到弥勒菩萨跟释迦牟尼佛这段对话,你就放下了,你才晓得什么?这个东西的确是假的。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识」,这讲得多清楚、多明白,是事实真相。每个念都是独立的,前念跟后念不相关,它不是一个念,它决定不是相同的,它相似,很接近,不完全相同,念念都不一样,哪里有真的?我们今天是看错了,我们看的所有现象是相似相续相,这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你真的搞清楚,你就彻底放下了,天下有没有事?没事,正是古人所说的,「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第八,「不贪求戒」,这条重要,晓得什么都是假的,一切随缘就好了。富贵,随顺富贵的生活,贫贱,安於贫贱的生活,都不求,这是我们中国五千年的教育。为什么?富贵、贫贱不是求得来的,是业报。佛说得很清楚,人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人生酬业」,是来酬偿你的业报。过去生中你修福修善,这一生你来享福;过去生中你造恶,那你这一生来受苦。能不能转变?转变是可以转变,你要认真去学习。你要不好好的学,不断恶修善,你怎么改法?如果还用很多巧诈的方法,希望能够得到好的享受,这是假的,这不是真的,这完全错了,那真叫是苦中作乐,果报是更苦。我们看底下这小注,「谓菩萨不现异相」,菩萨有神通,可以现,不现;「彰己有德」,彰是显出,显出自己有德,有德有能,佛菩萨不会干这个事情的。凡是有这些表演的,他的内里面都是有贪求心,否则他现这些干什么?都是有贪求心。「但为满足出离生死法,故而持於戒也」,为什么持戒?持戒真的是为了生死,是为得清净心、得平等心,这才持戒。所谓是提升自己的灵性,目的在此地。
第九,「无过失戒:谓菩萨不自贡高言我持戒,见破戒人亦不轻毁令他愧耻,但一其心而持於戒也」,这一条很重要。因为我们确实见到不少持戒、持午做得是很好,但是他看到别人不持戒,他心里面就难过,一定要责备人,一定要教训人,这错了。菩萨持戒,看到不持戒的人也非常尊重他,绝不轻视他,这是对的。为什么?持戒的目的在哪里?在得定。你看到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也不顺眼,你怎么能得定?所以你持戒达不到自己的目标,不能得定,不能开慧,原因在哪里?就在此地。这个不可以不知道。如果你责备别人不持戒,别人听到心里难过,觉得你羞辱他,往往在这里跟人结了怨恨,变成什么?变成将来生生世世冤冤相报,这又何苦来!所以真正修行是为提升自己的德行,不是对人夸耀,不是责备别人,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最后一条,「无毁犯戒:谓菩萨受持净戒,无所毁犯,永断十恶,具足十善」,这是真正持戒的原因,「恒念众生皆由颠倒毁犯於戒,我当为说真实妙法,令离颠倒,成就菩提也」。这是善心,这是对的,自己持戒做好样子给人看,别人做不到绝不毁谤。而且要告诉他,我能够做到也不是一天、二天,也是长时间慢慢把自己习气淘汰掉,自己毛病改正过来,才能够有现前的成就。这样子劝导人、勉励人就对了,绝不可以轻慢人。而且常常要跟大众讲,佛在《华严经》上常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怎么可以轻慢?他今天造作罪业,不是自性,是习性,你看《三字经》上讲的,「性相近,习相远」。凡夫之所以为凡夫,就是习性障碍了自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就是习性他断掉了,他露出来全是自性,这叫圣人。所以圣贤豪杰跟我们一般人没有两样,只要你肯把烦恼习气淘汰掉,你就转凡成圣。六祖惠能大师是最好的榜样,你看他一念放下,立刻转凡成圣。他没有学过,不认识字,没念过书,一天经都没有听过。听到五祖的教诲,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把妄想分别执著一下放下,这一放下,智慧现前,障碍没有了,世出世间一切法他自然就贯通,这是我们的好榜样。我们没有他这个能力一下放下,咱们慢慢放,天天放、年年放,不可以一天不放,自然也能到他的境界。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