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十身 (第三集) 2008/10/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节录自华严经12-17-1988集) 档名:29-135-000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经文第七段「西南方智慧菩萨」,偈颂也是第七首,从第七首看起:
【若生如是想。此佛此最胜。颠倒非实义。不能见正觉。】
在这首偈里面,我们学习了清凉大师的《疏钞》,讲执著有三个意思,我们学到第二,「三身等相望」。《华严经》上常常讲如来十身,前面我们学习到「威势身、意生身」,今天接著我们看第八「福德身」。「如来福德具足,犹如大海,无不涵容,普施法界一切众生,名福德身。」大乘教里面称如来都是从自性上说,从本性上说称如来,从形相上说就称佛陀。所以我们常常看到经里面有两种称呼,《金刚经》就是最明显的例子,有时候称佛,有时候称如来。名号不一样,意思就不相同,凡是从形相上、事相上来讲,都称为佛,从体性上、性德上来讲,都称如来。「如来福德具足」,这句话就是六祖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他老人家讲到「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句话里头就包含著福德。本自具足是圆满的具足,具足智慧、具足德能、具足相好,德能跟相好就是此地所讲的福德,福德身。
我们在《华严经》里面已经学习了将近四千个小时,对於自性多少都有些概念。自性是宇宙万有的本体,也就是能生、能现、能变的理体,而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所共有的。不是说哪个有,哪个没有,或者是佛有、菩萨有,众生没有,不是这个意思;佛有,菩萨有,九法界众生个个都有,这里面当然包括畜生、饿鬼、地狱,他怎么会没有!既然有,为什么九法界里头众生有这么大的差别?这个道理事实真相,佛在这部大经里面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尤其是「出现品」里面佛告诉我们,他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德相是福德,「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你看这个差别的现象世尊一语道破,而是九法界众生他有分别、他有执著,这样才造成差别的现象。假如没有妄想分别执著,那就是诸佛如来,经上所讲的佛佛道同,完全没有差别。
诸佛如来的相都完全相同,圆满的,没有丝毫欠缺。菩萨就大同小异,为什么?菩萨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断,各个菩萨习气并不相等,所以他的现相也就不一样。我们凡夫看不出来,为什么?相好太微细,我们粗心大意不容易发现。谁能看出来?诸佛如来能看出来,诸佛如来证得的是大圆满,一丝毫欠缺他都知道。法身菩萨以下差别就大了,特别是到欲界天以下,为什么?他有欲望。欲望不是好东西,欲望是严重的烦恼,烦恼必定加上习气,所以差别就大了。我们看古人绘画的诸天变相图,他画色界天,相貌几乎都很圆满,我们就不容易看到他的差别;欲界天那就不一样,差别就很大。现前我们在这个世间,你细心观察我们每个人的面孔、每个人的形态,各各不相同,为什么?每个人的欲望、习气、贪瞋痴慢成分不相等,道理就在此地。
自性本具的福德,这讲福德具足,具足两个字就是丝毫欠缺都没有,应有尽有。在哪里?我们六根所接触的无一不是,眼见的、耳闻的、鼻嗅的、舌尝的、身触的、意知的,色声香味触法,遍法界虚空界,全是自性显示的福德相。所以经典上讲的「犹如大海,无不涵容,普施法界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共同享受。这里面有人事的环境、有物质的环境,如佛经上所说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无非是如来福德身,我们称这个如来叫法身如来。供养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这里面最重要的一桩事情,我们不能不知道,大乘经教里佛常说「境随心转」、「一切法从心想生」。说真的呢?真的只有一真法界。我们学佛的人都知道佛经上常讲的四土,实报庄严土是真的,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这两种合起来就是十法界,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虽然是虚妄,真妄不二,这个道理要懂,事实真相要晓得,真妄不二,真在妄里面,妄在真里面,它是一不是二。为什么有真妄?迷悟不同,觉悟了,这现象就是真的;迷了,它就是妄的。换句话说,境界上根本就没有真妄,而是我们迷悟,把境界这个形相改变了,这就是讲的相随心转、境随心转。境界,物质境界、人事境界都随心转,物质现象、人事现象都是从心想生。
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再也不怪人了,为什么?自己转的自己受用,就是自作自受。与人有没有关系?没有关系,与佛菩萨没有关系,与天地鬼神没有关系,这才叫事实真相。与我们起心动念有密切关系,起心动念里面有染净,心清净就现净土,清净法界,心染污就现秽土,心地善良就现三善道,心地不善就现三恶道,外头境界随著人心在变。随谁的心?随我自己的心,是我变的,我受用的,这个要知道。你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自然就不会怨天尤人,你就明白了,觉悟了。还怨天尤人,老天爷对不起我,我这么样好,为什么还受这么多罪?这是糊涂人说的话,说这个话的人不是明白人,真的是自作自受。
佛教导我们离苦得乐,真的吗?真能离苦吗?真能得乐吗?给诸位说,是真的,一点都不假,问题就是你信不信。所以信心重要,「信为道元功德母」。对佛生起信心,我们常常听到,对佛的相信真的虔诚,见到佛像就拜,在佛像面前忏悔,痛哭流涕,他信吗?给诸位说,他不信。为什么?那是迷信,不是真信。真信,什么是佛?佛像不是佛,释迦牟尼佛住世那个身体也不是佛。什么是佛?你自己的自性是真佛。你看哪个人能信自性?信自性才是信真佛,你真的把佛找到了。找到是什么?你自己是佛,《华严经》上世尊讲了多少次,「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现在为什么不是佛?你有三种重障,重大的障碍,把它障碍住了。障碍住你还是佛,你是变了形的佛,你现在变成六道众生,你变了形。只要你把这三种障碍放下,你就恢复原来的样子,那就是我们常常讲的报身如来,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具足圆满智慧德能,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是谁?就是你自己。
所以佛告诉我们,你放下执著,不再执著,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执著,你就是佛法里面所说的阿罗汉,你就成阿罗汉。放下执著就是阿罗汉,你证果了,证什么果?证得正觉,我们学佛第一个目标达到,得到正觉。得正觉,六道就没有了,超越六道轮回,你到哪里去?你到四圣法界去,声闻、缘觉、菩萨、佛,你到这个层次去了。这个层次的人统统没有执著,有分别,分别是尘沙烦恼,尘沙是形容分别的念头太多,无量无边,像尘沙一样,分别心。如果你把分别断掉,你证得更高的一个果位,菩萨,你成菩萨了,菩萨证得的叫正等正觉。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起心动念了,你就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你成佛了,你本来成佛,你回到自己本来面目。自性本具的福德身现前,这个身是什么?这个身是圆满的宇宙,法身。「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我们在《华严经》前面念过的,「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这是经文上的句子。所以当下就是。
一切众生在这世间,特别是在六道,受用不相同。受用不相同,我们讲业报不相同,业报是从果上说的,如果从因上说,他造作不相同,他造作的有净业、有染业,有善业、有恶业,不一样。所以把自性本具的福德扭曲了,是这么一回事情。扭曲是暂时的,念头一回转,境界也就改变,境随心转。我们如果真正明白这个道理,那肯定你跟诸佛菩萨一样,你会普施法界一切众生。这个很像中国一句成语所说的,「有难同当,有福同享」,你会非常关心一切大众,与一切大众共存、共祸福。这也就说明了,菩萨为什么要普度一切众生,因为一切众生跟他确实是一体,一个法身。这叫福德身。
下面第九讲到「法身」,法是万法,是一切法。什么时候觉悟了,一切法是自己,万法是自己,遍法界虚空界就是一个自己,这叫证得法身。我们看看佛经上为我们说明的,「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名法身」。如来法性,这句话你一定要牢牢的记住,就是自己的本性,如来法性就是自己的本性,如来是自性。我们中国老祖宗告诉我们,本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善是形容词,它没有丝毫欠缺,用一个善字来赞叹它、来形容它。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它是永恒存在的,所以真常,常就是永恒;它不生不灭,所以叫常住真心,发心也叫做常住真心。中国禅宗常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就是说这桩事情,这是真的我,不是假的。这个身是假的,不是真我,这个会思想的、打妄想的、会分别执著的,这也不是我,这个东西是八识五十一心所,不是我。
六祖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那就是真的把「我」见到了,他见到的我,他说出来了,他说出的我,也就是我自己的我,跟他是一个,不是两个。你看他说他见到的我,我是什么样子?「本自清净」,像此地讲的「湛然清净,周遍法界」,他本来是这样的,从来没有丝毫染污,这是真的;「本不生灭,本无动摇」,他心是定的,从来没动过;「本自具足,能生万法」,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现象是他变现的。他能现、能生、能变,但是所生的、所现的、所变的都不是真的。佛法讲真妄,它有个定义,什么叫真的?永恒不变叫真的;凡是会变的,就是假的。你看我们这个世间,动物,人是动物,动物有生老病死,这会变的;植物,植物有生住异灭,也会变;矿物,这个地球,我们看太空当中的星系,有成住坏空。诸位想想,我们六根接触到的外面境界,哪样东西是永恒不变的?你去找,你所看到的、所听到的,甚至於你所想到的,没有一样不变。我们今天能见的眼、能听的耳、能嗅的鼻、能尝的舌也在变,无常,所对的色声香味还是无常,没有一样是永恒的,那就是没有一样是真的。所以,世尊在经上做个总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虚妄的相就像我们看电影一样,看电视画面一样,这个相是幻相,我们可以欣赏,不能执著。为什么不能执著?刹那变化,你怎么执著它!所以你要是会,宗门祖师勘验学生常常说「你会么?」如果真的会,天天看电视就是修无上大乘法,为什么?会开悟。电视里面是什么东西?电视里面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你看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个东西是空的,是幻有,不是真有,你对它绝对不会起控制、占有这种念头,不会在这里面起贪瞋痴慢。你看,这不就是在学佛吗?然后你把电视萤幕一落实到我们现实的境界里面,你在这个境界里头接触一切人事物,可以尽情享受,不起贪瞋痴慢,你就会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了。不起心不动念,佛了;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那你是菩萨。哪个地方不是道场!会的人,没有一个地方不是道场,没有一桩事情不是在修真正解脱,真实的解脱。为什么你会做六道凡夫?为什么你会搞得这么可怜?你就是忘掉这个事实真相,你以为它真有,你不知道佛在经上常说的,「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些现象是妙有,非有。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跟电影、电视里的现象没有两样,同一个道理。弥勒菩萨所说的,说得好,「念念成形,形皆有识」,这个话说得多好,这是把这个现象说破了。现象怎么来的?念头来的,念头一个接一个,一个接一个,它永远不断,就像在银幕上放电影一样,正在继续放,不断。人到死了它也没有断,它还继续现另外一个维次空间的现象,它跑那边去了,并不是就断了。会不会断?永远不会断,没有断的道理,连成佛也不断。佛跟众生的差别,就是佛对现象的真相完全明了,凡夫对真相是完全不了解,误以为是真实,在这里面造业受报。所以佛看得很清楚,感叹这些人迷惑颠倒,叫可怜悯者,他真可怜。如果真有这个事情,那不可以说可怜;根本没有,是一场误会,是一场恶梦,永嘉讲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我们在《还源观》里面,祖师把宇宙人生真相用最简单的方法为我们说出,我们看清楚,我们听明白了。真的清楚明白了就得受用,可是我们依旧不得受用,什么原因?没有真明白,好像是明白了,可是经本一放下,马上就迷了,又回归到迷位。这什么原因?习气太重,不能说你不清楚。为什么你明知故犯?习气太重。那要怎么办?要回头,要你自己回头,任何人都不能够帮助你,佛菩萨大慈大悲也无法帮助你。佛菩萨慈悲就是不断给你重说,一遍一遍的重复,佛菩萨除这个办法之外,其他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什么时候你真的觉悟了,真的觉悟就是放下,那真觉悟;没有放下,没有真觉悟,这是佛法修学绝对的标准。所以《还源观》好,薄薄的小册子,是《华严经》的精髓,是《大方广》的浓缩。首先叫你慢慢去体会,一个「自性清净圆明体」,就是真如、本性,就是大经上讲的法性、佛性、自性、本性,名词很多,说的都是一桩事情。为什么说这么多名词?叫你不要执著,你只要懂得这个意思,怎么说都可以。执著就错了,你就迷了;放下执著,你悟了,不再执著。执著真放下,你就得「三遍」,你要真放下,三遍第一个「周遍法界」,第二个「出生无尽」,第三个「包容空有」,你说那多自在!这三遍用现在的话说是高等哲学、高等的科学。「周遍法界」,我们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念头才一起就周遍法界,这个速度绝对不是光速、电磁波能够比喻的,差太远了。天文学家告诉我们,距离我们远的星球有达亿、万光年的,它那里放的光,它光到我们这个地方来,亿、万年才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才看到。星球,我们今天看的星球是亿、万年前的,现在在不在不晓得。但是我们念头才一动,马上就周遍法界,光的速度跟我们心念波动的速度那不能相比。所以我们起心动念,上与诸佛如来感通,下与一切众生也感通。诸佛菩萨的感明显,众生的感不明显,为什么?众生有烦恼、有业障,我们起心动念他感不到;如果我们心清净的话,就能感到,众生业障那个念头,善不善的念头,我们都能感应到。周遍法界,真的,不是假的。
「出生无尽」,我们用万花筒做比喻,为什么它会出生?动了。这个万花筒,我们用它来做道具,你只要动,转动,里面的图案千变万化,找不到两个相同的。我们自性出生无尽的道理跟这个是一样的,现象也很相似。那你就相信了,你看到万花筒你就相信,出生无尽。这个无尽就是我们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我们的心起心动念这个念头波动它现的相。第三个叫「包容空有」,空有就把宇宙之间全部都包括了。这是讲在心量上,你看你的心量本来是这么大,包空、包有,佛经上常讲的「心包太虚」,心包太虚不就是包空吗?「量周沙界」,那不就含有吗?所有一切有为法不出你的心量,你的心量多么伟大!现在看这个人,不能容他,看这桩事情也不高兴,怎么心量会变成这么小?迷了,於一切法上起严重的分别执著,这个严重的执著就是坚固的轮回。你为什么出不了轮回?轮回从哪里来的?是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执著没有了,轮回就没有了。轮回的现象,轮回里面的受用,你自己变现自己去享受,你善念,你变现三善道享受;你的恶念,贪瞋痴慢、嫉妒障碍,变现的是三恶道的受用。自作自受,不是别人造成的,与哪个都不相干。这个道理,佛说得的确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都是事实真相。
佛在经上所说的一切,最了不起的就是他教我们去证实,不是说信了他事情就完了,信了他,问题不能解决。「佛说的,佛的言语是真诚的,决定没有妄语,我相信你」,一点用都没有,不能解决问题。要怎样解决问题?唯证方知,你如何去证实,那你真得受用。怎么证实法?放下,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我常常劝勉同学们,学佛从哪里开始?从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放下贪瞋痴慢,我讲这十六个字。这十六个字是什么?十六个字是帮助你到门口,没进门。这是真的。自私自利没有了,名闻利养没有了,贪瞋痴慢没有了,五欲六尘享受没有了,只到佛家的大门口,没进去。怎样才能进去?进去那还得进一步,第一个要放下「身见」,身见是不再执著这个身体是我,这是提升了一大步。放下对立,对立是什么?「边见」,二边,对立了。因为有对立就有疑虑,有疑虑就是有怀疑、有顾虑,有疑虑就有矛盾,有矛盾就有冲突,有冲突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斗争,麻烦大了。佛讲这是边见,这个要放下,没有了。对立没有,那就全部都没有了,你的心恢复到清净。再就放弃成见,成见有两种,一种是因上的,一种是果上的。因上的,佛教的名词叫「戒取见」,果上的成见,佛法的名词叫「见取见」,这两种都是成见,要放下。最后把所有一切错误的见解统统放下,错误见解是「邪见」。那恭喜你,你入门了,在《华严经》,你入初信位的菩萨。
这五种烦恼放下之后,本能现前,本能是什么?本能我们讲神通,就是六根,六根的本能恢复了。把这五种错误见解放下,两种能力恢复,天眼、天耳。这两种能力恢复,天眼就开了,一般人见不到的你能见到,从前你见不到的,现在你能见到了。你见到什么?没有东西能障碍你,墙壁不能障碍,我能看到墙壁四周外面,那里有什么人、什么活动,清清楚楚,透明的。我们在十一层楼,上面还有十二层楼、十三层楼,下面还有九层楼,往下看层层清楚,没有障碍。而且还有一种能力,你能看到不同空间维次,空间维次突破了,就是说你能看到天道,你能看到下面鬼道、地狱道,这个能力出现。大乘佛法里面初信位的菩萨,刚入门的,往上再提升,二信,那个能力逐步逐步就现前。在小乘就是初果,《华严经》上初信位的菩萨断证功夫跟小乘初果相同,二信、三信就跟二果相同。二果能力又恢复两个,除天眼、天耳之外,有他心、宿命。宿命就是知道自己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知道了,宿命通;他心通是别人心里面起心动念知道。到四信、五信就有神足通,神足通就是能变化,能分身、能变化。有这个能力的话,我们到哪里去旅行不需要交通工具,想到什么地方,身体就到了,他有这种能力。有分身的能力,同时,或者是同处、或者是异处,他能出现很多身。到七信位的菩萨,断证等於阿罗汉,超越六道了,得漏尽通。漏尽通就是见思烦恼断了,见思烦恼就是《华严经》上所讲的执著,他对於世出世间法真的不执著了,七信位的菩萨。我们今天读的经文是七住菩萨,这个高了,这在一真法界,不在十法界里面,在一真法界。所以他们所见到的是真性,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
我们读了之后要学,要真干,从哪里干起?前面我们学过,破三重障,这最严重的,佛特别说出来。最严重的第一个是傲慢。我们自己傲慢不傲慢自己不知道,「我很谦虚,我没有傲慢」,自己有,不知道、不承认。只要有我就有我慢,这慢从哪来的?与生俱来的,不是学得来的。你看法相里面讲得多清楚,《还源观》里面第二条,「起二用」。起心动念,这个起心动念太微细,我们今天起个心动个念,所以佛问弥勒菩萨,世间人起心动念,这一个念头里有多少微细的念头?那个微细念头我们不知道,我们必须要几千兆的微细念头,我们才觉得是有一个妄念,有一个念头,怎么会晓得有那么微细!你看举手弹指之间,「三十二亿百千念」,百千是十万,三十二亿乘十万就是三百二十兆,三百二十兆的念头,这一弹指之间。「念念成形」,形就是现相,念念生现相,叫幻相,「形皆有识」。好,我们就讲到识了,识是什么?阿赖耶识、末那识、第六意识,就有这个东西了。末那识,四大烦恼常相随,我见就是我执,执著有我;我爱,我爱就是贪;我痴、我慢,我慢就是瞋恚,贪瞋痴。贪瞋痴跟「我」这个念头是起心动念同时发生的,你怎么能说你没有我慢!这个东西要懂得,太微细了,哪个人没有我慢?阿罗汉还有。
到什么时候没有我慢?明心见性,我慢就没有了。在十法界里面,佛、菩萨都还有我慢,为什么?没见性。只是他们的定慧高,他把我慢伏住,不起现行,不起作用。没有定慧的人,常常他起现行。我慢这个东西要怎样才能把它断掉?佛教给我们一个方法,普贤菩萨教给我们「礼敬诸佛」,用礼敬把我慢化解了。佛法里用这个方法,世间法里头也用这个方法。在中国传统,你看《礼记》里面所讲的,《礼记》里头一句话说,「曲礼曰,毋不敬」,一切恭敬,用这个方法来折伏自己的我慢。这个障碍太大,这个东西不能折伏,孔子说了一句话说得好,「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则不足观也」,周公是大圣人,孔老夫子一生最佩服的、最崇拜的就是周公。他说假如一个人像周公一样那种才华、那种德行,可是怎么?可是他有傲慢,「使骄」,他有傲慢,他还吝啬,他说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真正的圣人哪里会有骄慢,哪里会有吝啬!这是世法。在其他宗教里面,也把这个摆在第一条。我读过天主教的《玫瑰经》,我也讲过,《玫瑰经》第一条就是讲谦卑,把它摆在第一条,有道理,不是没道理。第一条就教我们学圣母玛利亚的谦卑。
我们处处尊重别人,自己谦卑,我慢才能够折伏;否则的话,这个烦恼永远障碍你,不但障碍证果,障碍你开悟。天天听经,经里面真正的意思你得不到,为什么?你有障碍。不要以为说这个我懂了,你没有懂。「我懂了,我相信了」,从前李老师这桩事情给我讲过好几遍,「你自己以为相信了?你以为你懂了?假的,不是真的」。有一次他告诉我:有很多老和尚到死都还不相信,都还没懂,为什么?他还是要搞生死轮回。什么叫真懂?什么叫真的相信?你做到了,你真相信了,标准在此地;你没有能够落实,你没有能做到,你就是不懂,你就是不信。所以,信佛谈何容易!你相信了,你就能成佛;你没有做到,你不相信。而自己以为相信了,不懂,自己以为懂了,你这一生就没指望,为什么?悟门堵塞了。所以第一个要破我慢,用谦卑,要注重礼敬,真诚的行礼、敬礼,这是什么?这是折伏自己的傲慢。古人定的这个礼节好,跪拜就是折伏我慢,不是别的,自卑而尊人。
其次,第二个要降伏嫉妒。人的嫉妒造的罪业不知道有多重,看到别人做桩好事,心里面就不痛快,用种种方法去障碍他、去破坏他。他不知道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破坏别人就是破坏自己,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宇宙确实是一体,不同的众生就像我们自己身体上不同的器官,我们眼睛好,极其微细的东西都能看到,耳朵嫉不嫉妒它?鼻子嫉不嫉妒它?要不要去害它?不会,为什么?一体。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见别人的善行善事?别人有智慧、有能力,成就他的善行,社会有福。我们能成人之美,他造的福,我们就有一分功德加在里头;如果我们破坏他、使他堕落,将来我们要跟他一起堕落。绝对不是说他堕落了,我们会有成就,没有这种道理。我们能成就一切众生,自己才真正有成就;我们要是破坏别人的善行善事,决定堕落,这个不可以不知道。所以这是第二个重障,佛特别拈出来说的。
第三个是欲望,贪欲,是大障碍。世间人他迷惑颠倒,他贪什么?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五欲;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他贪这个。学佛,我见过,世间法他不贪了,他贪佛法。佛是教我们放下贪欲,不是说叫我们转变对象,转对象那还是贪,依然是重障。连修行功德都不能贪,你在修定,定中有境界,那个境界也不能贪,你要贪恋那个境界还是错了。所以佛把它列入重障,道理在此地。贪,一切烦恼归纳到最后一个根就是贪,通常我们讲三毒贪瞋痴,贪瞋痴再归纳,归纳成一个就是贪。贪不到才瞋恚,贪到了又愚痴,所以归纳到最后一个就是贪。佛把这个列入重障。如何转变贪欲?佛教我们修布施,修财布施、修法布施、修无畏布施。可是你修这三种布施一定有三种果报,果报现前你会增长贪心,譬如财布施,你本来对财不贪,为什么?没钱,生活也很艰难;愈施愈多,那财愈多,财宝现前之后自己贪心起来了,就吝啬了。所以不容易,真难断。
所以佛法里面讲舍得,舍得里头两重意思,第一重叫你舍,舍就是施舍,它就有回报,施财得财,施法得聪明智慧,施无畏得健康长寿,果报就现前。果报现前你还要舍,舍得,把你所得到的这个还要舍掉,你得到的东西不舍,又变成障碍。所以舍得干干净净,愈舍愈多。最后怎么样?最后就像这经上讲的,「普施法界一切众生」,这个话不是假的,是真的。你的智慧普施法界,你的福报普施法界,这是什么?这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如果你没有舍的心,你愈布施,你将来得的果报不过是人天福报而已。人天福报很可怕,福报现前,享福的时候就造业。不要说别的,饮食当中你造的业就比别人要重,你每天杀生肉食,你福报带来的冤业就不知道有多少。福报享尽了,冤亲债主找上门来,这时候麻烦大了,你后悔莫及。所以你想想看,贪欲要不要断?佛说的二障、三障,这三重障是叫我们立刻就要断的。你不断这三种,入不了佛门,也就是说,听经听不懂,你的信解全是假的,不是真的。
下面引经来解说,「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名法身」,这就是身见完全破了。什么是身?遍法界虚空界是自己的身,这叫法身。所以「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为什么?都是以遍法界虚空界为自己身。这个身清净,这个身是什么?这个身是相有性无、事有理无。正如《心经》所说的,《心经》大家念得很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是法身。有没有?真有。有没有分别执著?决定没有分别执著。不但分别执著没有,起心动念也没有,清净如虚空。道家也说,道说「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也有这个境界。这是真的,是永恒的,是不变的。
末后第十个「智身」,智身也是我们佛法里面所讲的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一定会成佛。佛就是智的意思,就是觉的意思,「如来妙智圆明,决了诸法,通达无碍,名智身」,这是自性里面有圆满的智慧,有究竟的智慧,称之为妙智。妙是什么意思?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叫妙,这个智慧现前;起心动念,这个智慧就没有了,就被障碍住。起心动念佛法里叫做无明烦恼,把自性本具的智慧障碍了,分别是一般大乘教里面讲的尘沙烦恼,执著就是见思烦恼。这三种烦恼起来,智慧就没有了。智慧到哪里去?智慧变成烦恼。所以佛在经上常常告诉我们,「烦恼即菩提」,就是你迷,这三种烦恼都是迷,迷了,妙智圆明变成无明、变成烦恼、变成见思,它起变化。如果我们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它又恢复到妙智圆明,这个事情真妙!
妙智圆明不要学的,与学不学没有关系。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他学了十二年。我们在一切经里面看到记载,释迦牟尼佛十九岁离开家出去求学,学了十二年,到三十岁,没地方再学了。印度所有的这些学派里面的大师、宗教里面的大德,他统统都参访过,都跟他们学习过,找不到地方再去学习了。那时候印度无论是宗教、是学术界,普遍的都修禅定,所以佛法里面讲的四禅八定,是那个时代一切宗教、学派普遍都修学的。四禅八定能够突破六道轮回的空间维次,所以他在定中把六道轮回就搞得很清楚、很明白,这不是假的。可是至少有三个问题没法子解决。六道轮回看清楚了,都接触到了,真实不虚,还有什么问题?我们能想像,第一个是为什么会有六道?第二个,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怎么会发生?第三个,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世界?这个问题,当时学术界跟宗教界都没有办法解答。
所以释迦牟尼佛在恒河边上找个大树下入定,把十二年所学的放下了,入更深的禅定。这一下开悟了,叫大彻大悟,这个问题解决了。他学十二年,如果他不彻底放下,就是十二年所学的,不再起心动念、分别执著,真放下,开悟了,他要不放下,不放下那叫所知障,障碍了开悟。学了还得放下才行,学了不能把所学的东西都执著了,那你就错了。佛教人,我们在这里学这些经教,可不可以执著?不能执著,执著就错了。《金刚经》上说得很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要放下,不能执著,何况世间所有一切法,统统要放下。为什么?自性清净心里头本来无一物,惠能大师讲得很清楚,哪来的什么佛法!不但法没有,佛也没有。你要是执著佛、执著法,错了,不执著就对了。彻底放下则大彻大悟,那一年他三十岁。开悟之后他就开始教学,教了四十九年,七十九岁圆寂的。所以经上常常说,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用现代的话来说,他是什么身分?他是职业教师。他一生没有建过道场,教学非常活泼,一点都不执著。虽然没有道场,他们生活多半是在旷野、森林里面,树下、河边,过的是像游牧生活一样,树下一宿,日中一食,吃饭是出去托钵,过的是这个生活,一生没改变。但是也接受别人的礼请,国王大臣、长者居士这些大富贵人家有别墅、有花园,请佛到那里去住几天,讲经说法。佛也不推辞,也满足大家种福的愿望,带著他的学生住在这些地方,像只园精舍、竹林精舍这些地方,也住过一段时间,在那边讲几部大经大论。可是他没有接受主人的赠与,没有,只是借用。我们现在讲,所有权是主人的,释迦牟尼佛有使用权,我经讲完了,我到别的地方去了,精舍还给原主。你看,这叫舍得多干净,多么自在,这是他老人家在世做出榜样给我们后人看,我们应当向他学习。
身心清净,住在这个世间教化众生,一无所有,你才得大自在,你的心永远是定的。有了这些道场,那就有麻烦来了,你就不能不操心。所以中国佛教(那是家里的话)有句谚语说,你要害某个人,这是出家人,你就请他做住持,你就请他做当家。为什么?他要管事,他要操心,他就心不清净,肯定堕落。中国早年这些丛林,这些住持、当家是从哪来的?以前我请教老师,老师告诉我,佛菩萨应化来的。真的,不是假的。永明延寿传说是阿弥陀佛再来的,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诸佛菩萨应化,来担任执事做护法的工作,不是凡人。凡人没有办法,凡人他有烦恼,烦恼叫你堕落。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你请我做住持,我敢不敢去?不敢去。什么时候我可以去?我哪天真的开悟,真的证果,可以;也就是大乘教里真的入不二法门,身心自在,烦恼不生,智慧增长,这可以。没有到这个境界,要好好提升自己,这个重要。往生净土之后乘愿再来,不迟。所以在这一生遇到这样殊胜的法缘,无上的大乘,尤其是净宗,不能在这一生成就,那就可惜,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只有智慧才能够决了(决是决断,了是明了)世出世间一切法,你知道哪些是真的、哪是妄的,什么是正、什么是邪,真妄、是非、邪正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通达无碍,这叫智身。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自性本具智慧德相,这是本有的,众生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这句话要记住。怎么证得?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就证得;你要是不肯放下,那你就继续搞六道生死轮回。生死轮回里头,冤冤相报是没完没了,苦不堪言,贫贱苦,富贵也苦,所以不能不知道。「十身」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下面再看底下一段,「心佛相望者」,这是第三段,「谓佛已成道,功德难思。我心妄惑,则名为劣,虽无叨滥,不了真源,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为颠倒」,这不可以不知道。这个也是麻烦事,众生都有的,佛跟心,不知道佛就是心,心就是佛。总以为佛是功德难思,我们心不行,心是妄惑,迷惑颠倒,妄是妄想,惑是迷惑,我的心当然跟佛不能比。这是颠倒了,要知道我的心就是佛,佛就是我的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可是在初学,在我们境界里面,清凉大师也说得很好,「虽无叨滥」,叨是唠叨。因为佛跟初学的人讲,你看有佛、有菩萨、有阿罗汉、有诸天,不是讲了很多吗?这是什么?这是在我们现前这些境界。要晓得相是假相、名是假名,不要被名相迷住了。可是事实,迷於名相上的人太多了,几个人能够真正像老子所说的「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能到这个境界?佛所说的名相全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可不能执著。
假的有假的作用,就像我们现在去旅行,现在高速公路很发达,你看到处都有指路牌,那个指路牌是假的。你走到深圳一上马路看到指路牌「北京」,你以为那就是北京,那你就错了。它有作用,它能够指著那个方向,你不能执著,你必须把它放下。佛给我们说了这么多名词术语,你看《华严经》上讲菩萨五十一个等级,连佛有五十二个阶级,其实哪来的阶级?自性里哪有阶级!没有,这都是佛的方便说,不是真实说;佛依二谛说法,这是依俗谛说,不是真谛。真谛是讲真实的境界,那里面永远清净,一尘不染。俗谛是就我们六道凡夫来说,我们有妄想分别执著,随顺你的妄想分别执著来给你说,慢慢诱导你一层一层的脱离,这就对了。所以佛说的这些法、说的这些名相,虽然没有唠叨,也没有说错,但是「不了真源」,没有办法真正彻底了解真心,真源是真心。真心是什么?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是真源,一而三、三而一。心能生、能现、能变,佛跟众生是所生、所现、所变。为什么会有佛跟众生?悟了的心就叫佛,迷了心就叫众生,它是一而三、三而一,是一桩事情。我们听佛说三个,你就有三个分别,有三个执著,这叫颠倒,颠倒的意思在此地。
所以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教导我们,看经、听教要具备正常的心态,这个正常的心态就是:第一个,不要去分别执著「言说相」,他说多说少没关系,说深说浅也没关系,不要去执著;不要执著「名字相」,佛、菩萨、声闻这都是名字,不要执著名字相;第三,不要执著「心缘相」,心缘是我听到,我觉得这是什么意思,不可以,你不能去想。你一想,不是佛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佛没有意思。所以说恭恭敬敬、老实的听,懂多少就多少,不懂不要去研究,愈研究就愈错误,为什么?你是分别执著心,落在这里面,那不就错了吗?不明了怎么办?不明了再听,多听。所以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听到一千遍,你真的能用真心去听,真心是什么?没有妄想分别执著的心是真心。佛所说的,是从真心里头流露出来,你要用真心去接受,你就开悟了;如果你用妄心,佛用真心给你说,你用妄心去接受,妄心是什么?妄心就是分别执著,那你就全把佛的意思搞错了。那不是愿解佛说的真实义,你是曲解如来真实义,误解如来真实义,这就铸成大错了。
这首偈的意思好,我们再把偈子念一遍,『若生如是想,此佛此最胜』,或者说「此法此最胜」,无论在佛、在法都错误,『颠倒非实义,不能见正觉』。你看偈子里头只有二十个字,清凉大师给我们注得这么多,我们在学习用了好几个小时,非常重要。今天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经文第七段「西南方智慧菩萨」,偈颂也是第七首,从第七首看起:
【若生如是想。此佛此最胜。颠倒非实义。不能见正觉。】
在这首偈里面,我们学习了清凉大师的《疏钞》,讲执著有三个意思,我们学到第二,「三身等相望」。《华严经》上常常讲如来十身,前面我们学习到「威势身、意生身」,今天接著我们看第八「福德身」。「如来福德具足,犹如大海,无不涵容,普施法界一切众生,名福德身。」大乘教里面称如来都是从自性上说,从本性上说称如来,从形相上说就称佛陀。所以我们常常看到经里面有两种称呼,《金刚经》就是最明显的例子,有时候称佛,有时候称如来。名号不一样,意思就不相同,凡是从形相上、事相上来讲,都称为佛,从体性上、性德上来讲,都称如来。「如来福德具足」,这句话就是六祖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他老人家讲到「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句话里头就包含著福德。本自具足是圆满的具足,具足智慧、具足德能、具足相好,德能跟相好就是此地所讲的福德,福德身。
我们在《华严经》里面已经学习了将近四千个小时,对於自性多少都有些概念。自性是宇宙万有的本体,也就是能生、能现、能变的理体,而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所共有的。不是说哪个有,哪个没有,或者是佛有、菩萨有,众生没有,不是这个意思;佛有,菩萨有,九法界众生个个都有,这里面当然包括畜生、饿鬼、地狱,他怎么会没有!既然有,为什么九法界里头众生有这么大的差别?这个道理事实真相,佛在这部大经里面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尤其是「出现品」里面佛告诉我们,他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德相是福德,「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你看这个差别的现象世尊一语道破,而是九法界众生他有分别、他有执著,这样才造成差别的现象。假如没有妄想分别执著,那就是诸佛如来,经上所讲的佛佛道同,完全没有差别。
诸佛如来的相都完全相同,圆满的,没有丝毫欠缺。菩萨就大同小异,为什么?菩萨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断,各个菩萨习气并不相等,所以他的现相也就不一样。我们凡夫看不出来,为什么?相好太微细,我们粗心大意不容易发现。谁能看出来?诸佛如来能看出来,诸佛如来证得的是大圆满,一丝毫欠缺他都知道。法身菩萨以下差别就大了,特别是到欲界天以下,为什么?他有欲望。欲望不是好东西,欲望是严重的烦恼,烦恼必定加上习气,所以差别就大了。我们看古人绘画的诸天变相图,他画色界天,相貌几乎都很圆满,我们就不容易看到他的差别;欲界天那就不一样,差别就很大。现前我们在这个世间,你细心观察我们每个人的面孔、每个人的形态,各各不相同,为什么?每个人的欲望、习气、贪瞋痴慢成分不相等,道理就在此地。
自性本具的福德,这讲福德具足,具足两个字就是丝毫欠缺都没有,应有尽有。在哪里?我们六根所接触的无一不是,眼见的、耳闻的、鼻嗅的、舌尝的、身触的、意知的,色声香味触法,遍法界虚空界,全是自性显示的福德相。所以经典上讲的「犹如大海,无不涵容,普施法界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共同享受。这里面有人事的环境、有物质的环境,如佛经上所说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无非是如来福德身,我们称这个如来叫法身如来。供养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这里面最重要的一桩事情,我们不能不知道,大乘经教里佛常说「境随心转」、「一切法从心想生」。说真的呢?真的只有一真法界。我们学佛的人都知道佛经上常讲的四土,实报庄严土是真的,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这两种合起来就是十法界,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虽然是虚妄,真妄不二,这个道理要懂,事实真相要晓得,真妄不二,真在妄里面,妄在真里面,它是一不是二。为什么有真妄?迷悟不同,觉悟了,这现象就是真的;迷了,它就是妄的。换句话说,境界上根本就没有真妄,而是我们迷悟,把境界这个形相改变了,这就是讲的相随心转、境随心转。境界,物质境界、人事境界都随心转,物质现象、人事现象都是从心想生。
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再也不怪人了,为什么?自己转的自己受用,就是自作自受。与人有没有关系?没有关系,与佛菩萨没有关系,与天地鬼神没有关系,这才叫事实真相。与我们起心动念有密切关系,起心动念里面有染净,心清净就现净土,清净法界,心染污就现秽土,心地善良就现三善道,心地不善就现三恶道,外头境界随著人心在变。随谁的心?随我自己的心,是我变的,我受用的,这个要知道。你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自然就不会怨天尤人,你就明白了,觉悟了。还怨天尤人,老天爷对不起我,我这么样好,为什么还受这么多罪?这是糊涂人说的话,说这个话的人不是明白人,真的是自作自受。
佛教导我们离苦得乐,真的吗?真能离苦吗?真能得乐吗?给诸位说,是真的,一点都不假,问题就是你信不信。所以信心重要,「信为道元功德母」。对佛生起信心,我们常常听到,对佛的相信真的虔诚,见到佛像就拜,在佛像面前忏悔,痛哭流涕,他信吗?给诸位说,他不信。为什么?那是迷信,不是真信。真信,什么是佛?佛像不是佛,释迦牟尼佛住世那个身体也不是佛。什么是佛?你自己的自性是真佛。你看哪个人能信自性?信自性才是信真佛,你真的把佛找到了。找到是什么?你自己是佛,《华严经》上世尊讲了多少次,「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现在为什么不是佛?你有三种重障,重大的障碍,把它障碍住了。障碍住你还是佛,你是变了形的佛,你现在变成六道众生,你变了形。只要你把这三种障碍放下,你就恢复原来的样子,那就是我们常常讲的报身如来,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具足圆满智慧德能,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是谁?就是你自己。
所以佛告诉我们,你放下执著,不再执著,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执著,你就是佛法里面所说的阿罗汉,你就成阿罗汉。放下执著就是阿罗汉,你证果了,证什么果?证得正觉,我们学佛第一个目标达到,得到正觉。得正觉,六道就没有了,超越六道轮回,你到哪里去?你到四圣法界去,声闻、缘觉、菩萨、佛,你到这个层次去了。这个层次的人统统没有执著,有分别,分别是尘沙烦恼,尘沙是形容分别的念头太多,无量无边,像尘沙一样,分别心。如果你把分别断掉,你证得更高的一个果位,菩萨,你成菩萨了,菩萨证得的叫正等正觉。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起心动念了,你就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你成佛了,你本来成佛,你回到自己本来面目。自性本具的福德身现前,这个身是什么?这个身是圆满的宇宙,法身。「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我们在《华严经》前面念过的,「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这是经文上的句子。所以当下就是。
一切众生在这世间,特别是在六道,受用不相同。受用不相同,我们讲业报不相同,业报是从果上说的,如果从因上说,他造作不相同,他造作的有净业、有染业,有善业、有恶业,不一样。所以把自性本具的福德扭曲了,是这么一回事情。扭曲是暂时的,念头一回转,境界也就改变,境随心转。我们如果真正明白这个道理,那肯定你跟诸佛菩萨一样,你会普施法界一切众生。这个很像中国一句成语所说的,「有难同当,有福同享」,你会非常关心一切大众,与一切大众共存、共祸福。这也就说明了,菩萨为什么要普度一切众生,因为一切众生跟他确实是一体,一个法身。这叫福德身。
下面第九讲到「法身」,法是万法,是一切法。什么时候觉悟了,一切法是自己,万法是自己,遍法界虚空界就是一个自己,这叫证得法身。我们看看佛经上为我们说明的,「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名法身」。如来法性,这句话你一定要牢牢的记住,就是自己的本性,如来法性就是自己的本性,如来是自性。我们中国老祖宗告诉我们,本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善是形容词,它没有丝毫欠缺,用一个善字来赞叹它、来形容它。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它是永恒存在的,所以真常,常就是永恒;它不生不灭,所以叫常住真心,发心也叫做常住真心。中国禅宗常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就是说这桩事情,这是真的我,不是假的。这个身是假的,不是真我,这个会思想的、打妄想的、会分别执著的,这也不是我,这个东西是八识五十一心所,不是我。
六祖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那就是真的把「我」见到了,他见到的我,他说出来了,他说出的我,也就是我自己的我,跟他是一个,不是两个。你看他说他见到的我,我是什么样子?「本自清净」,像此地讲的「湛然清净,周遍法界」,他本来是这样的,从来没有丝毫染污,这是真的;「本不生灭,本无动摇」,他心是定的,从来没动过;「本自具足,能生万法」,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现象是他变现的。他能现、能生、能变,但是所生的、所现的、所变的都不是真的。佛法讲真妄,它有个定义,什么叫真的?永恒不变叫真的;凡是会变的,就是假的。你看我们这个世间,动物,人是动物,动物有生老病死,这会变的;植物,植物有生住异灭,也会变;矿物,这个地球,我们看太空当中的星系,有成住坏空。诸位想想,我们六根接触到的外面境界,哪样东西是永恒不变的?你去找,你所看到的、所听到的,甚至於你所想到的,没有一样不变。我们今天能见的眼、能听的耳、能嗅的鼻、能尝的舌也在变,无常,所对的色声香味还是无常,没有一样是永恒的,那就是没有一样是真的。所以,世尊在经上做个总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虚妄的相就像我们看电影一样,看电视画面一样,这个相是幻相,我们可以欣赏,不能执著。为什么不能执著?刹那变化,你怎么执著它!所以你要是会,宗门祖师勘验学生常常说「你会么?」如果真的会,天天看电视就是修无上大乘法,为什么?会开悟。电视里面是什么东西?电视里面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你看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个东西是空的,是幻有,不是真有,你对它绝对不会起控制、占有这种念头,不会在这里面起贪瞋痴慢。你看,这不就是在学佛吗?然后你把电视萤幕一落实到我们现实的境界里面,你在这个境界里头接触一切人事物,可以尽情享受,不起贪瞋痴慢,你就会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了。不起心不动念,佛了;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那你是菩萨。哪个地方不是道场!会的人,没有一个地方不是道场,没有一桩事情不是在修真正解脱,真实的解脱。为什么你会做六道凡夫?为什么你会搞得这么可怜?你就是忘掉这个事实真相,你以为它真有,你不知道佛在经上常说的,「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些现象是妙有,非有。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跟电影、电视里的现象没有两样,同一个道理。弥勒菩萨所说的,说得好,「念念成形,形皆有识」,这个话说得多好,这是把这个现象说破了。现象怎么来的?念头来的,念头一个接一个,一个接一个,它永远不断,就像在银幕上放电影一样,正在继续放,不断。人到死了它也没有断,它还继续现另外一个维次空间的现象,它跑那边去了,并不是就断了。会不会断?永远不会断,没有断的道理,连成佛也不断。佛跟众生的差别,就是佛对现象的真相完全明了,凡夫对真相是完全不了解,误以为是真实,在这里面造业受报。所以佛看得很清楚,感叹这些人迷惑颠倒,叫可怜悯者,他真可怜。如果真有这个事情,那不可以说可怜;根本没有,是一场误会,是一场恶梦,永嘉讲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我们在《还源观》里面,祖师把宇宙人生真相用最简单的方法为我们说出,我们看清楚,我们听明白了。真的清楚明白了就得受用,可是我们依旧不得受用,什么原因?没有真明白,好像是明白了,可是经本一放下,马上就迷了,又回归到迷位。这什么原因?习气太重,不能说你不清楚。为什么你明知故犯?习气太重。那要怎么办?要回头,要你自己回头,任何人都不能够帮助你,佛菩萨大慈大悲也无法帮助你。佛菩萨慈悲就是不断给你重说,一遍一遍的重复,佛菩萨除这个办法之外,其他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什么时候你真的觉悟了,真的觉悟就是放下,那真觉悟;没有放下,没有真觉悟,这是佛法修学绝对的标准。所以《还源观》好,薄薄的小册子,是《华严经》的精髓,是《大方广》的浓缩。首先叫你慢慢去体会,一个「自性清净圆明体」,就是真如、本性,就是大经上讲的法性、佛性、自性、本性,名词很多,说的都是一桩事情。为什么说这么多名词?叫你不要执著,你只要懂得这个意思,怎么说都可以。执著就错了,你就迷了;放下执著,你悟了,不再执著。执著真放下,你就得「三遍」,你要真放下,三遍第一个「周遍法界」,第二个「出生无尽」,第三个「包容空有」,你说那多自在!这三遍用现在的话说是高等哲学、高等的科学。「周遍法界」,我们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念头才一起就周遍法界,这个速度绝对不是光速、电磁波能够比喻的,差太远了。天文学家告诉我们,距离我们远的星球有达亿、万光年的,它那里放的光,它光到我们这个地方来,亿、万年才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才看到。星球,我们今天看的星球是亿、万年前的,现在在不在不晓得。但是我们念头才一动,马上就周遍法界,光的速度跟我们心念波动的速度那不能相比。所以我们起心动念,上与诸佛如来感通,下与一切众生也感通。诸佛菩萨的感明显,众生的感不明显,为什么?众生有烦恼、有业障,我们起心动念他感不到;如果我们心清净的话,就能感到,众生业障那个念头,善不善的念头,我们都能感应到。周遍法界,真的,不是假的。
「出生无尽」,我们用万花筒做比喻,为什么它会出生?动了。这个万花筒,我们用它来做道具,你只要动,转动,里面的图案千变万化,找不到两个相同的。我们自性出生无尽的道理跟这个是一样的,现象也很相似。那你就相信了,你看到万花筒你就相信,出生无尽。这个无尽就是我们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我们的心起心动念这个念头波动它现的相。第三个叫「包容空有」,空有就把宇宙之间全部都包括了。这是讲在心量上,你看你的心量本来是这么大,包空、包有,佛经上常讲的「心包太虚」,心包太虚不就是包空吗?「量周沙界」,那不就含有吗?所有一切有为法不出你的心量,你的心量多么伟大!现在看这个人,不能容他,看这桩事情也不高兴,怎么心量会变成这么小?迷了,於一切法上起严重的分别执著,这个严重的执著就是坚固的轮回。你为什么出不了轮回?轮回从哪里来的?是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执著没有了,轮回就没有了。轮回的现象,轮回里面的受用,你自己变现自己去享受,你善念,你变现三善道享受;你的恶念,贪瞋痴慢、嫉妒障碍,变现的是三恶道的受用。自作自受,不是别人造成的,与哪个都不相干。这个道理,佛说得的确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都是事实真相。
佛在经上所说的一切,最了不起的就是他教我们去证实,不是说信了他事情就完了,信了他,问题不能解决。「佛说的,佛的言语是真诚的,决定没有妄语,我相信你」,一点用都没有,不能解决问题。要怎样解决问题?唯证方知,你如何去证实,那你真得受用。怎么证实法?放下,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我常常劝勉同学们,学佛从哪里开始?从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放下贪瞋痴慢,我讲这十六个字。这十六个字是什么?十六个字是帮助你到门口,没进门。这是真的。自私自利没有了,名闻利养没有了,贪瞋痴慢没有了,五欲六尘享受没有了,只到佛家的大门口,没进去。怎样才能进去?进去那还得进一步,第一个要放下「身见」,身见是不再执著这个身体是我,这是提升了一大步。放下对立,对立是什么?「边见」,二边,对立了。因为有对立就有疑虑,有疑虑就是有怀疑、有顾虑,有疑虑就有矛盾,有矛盾就有冲突,有冲突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斗争,麻烦大了。佛讲这是边见,这个要放下,没有了。对立没有,那就全部都没有了,你的心恢复到清净。再就放弃成见,成见有两种,一种是因上的,一种是果上的。因上的,佛教的名词叫「戒取见」,果上的成见,佛法的名词叫「见取见」,这两种都是成见,要放下。最后把所有一切错误的见解统统放下,错误见解是「邪见」。那恭喜你,你入门了,在《华严经》,你入初信位的菩萨。
这五种烦恼放下之后,本能现前,本能是什么?本能我们讲神通,就是六根,六根的本能恢复了。把这五种错误见解放下,两种能力恢复,天眼、天耳。这两种能力恢复,天眼就开了,一般人见不到的你能见到,从前你见不到的,现在你能见到了。你见到什么?没有东西能障碍你,墙壁不能障碍,我能看到墙壁四周外面,那里有什么人、什么活动,清清楚楚,透明的。我们在十一层楼,上面还有十二层楼、十三层楼,下面还有九层楼,往下看层层清楚,没有障碍。而且还有一种能力,你能看到不同空间维次,空间维次突破了,就是说你能看到天道,你能看到下面鬼道、地狱道,这个能力出现。大乘佛法里面初信位的菩萨,刚入门的,往上再提升,二信,那个能力逐步逐步就现前。在小乘就是初果,《华严经》上初信位的菩萨断证功夫跟小乘初果相同,二信、三信就跟二果相同。二果能力又恢复两个,除天眼、天耳之外,有他心、宿命。宿命就是知道自己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知道了,宿命通;他心通是别人心里面起心动念知道。到四信、五信就有神足通,神足通就是能变化,能分身、能变化。有这个能力的话,我们到哪里去旅行不需要交通工具,想到什么地方,身体就到了,他有这种能力。有分身的能力,同时,或者是同处、或者是异处,他能出现很多身。到七信位的菩萨,断证等於阿罗汉,超越六道了,得漏尽通。漏尽通就是见思烦恼断了,见思烦恼就是《华严经》上所讲的执著,他对於世出世间法真的不执著了,七信位的菩萨。我们今天读的经文是七住菩萨,这个高了,这在一真法界,不在十法界里面,在一真法界。所以他们所见到的是真性,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
我们读了之后要学,要真干,从哪里干起?前面我们学过,破三重障,这最严重的,佛特别说出来。最严重的第一个是傲慢。我们自己傲慢不傲慢自己不知道,「我很谦虚,我没有傲慢」,自己有,不知道、不承认。只要有我就有我慢,这慢从哪来的?与生俱来的,不是学得来的。你看法相里面讲得多清楚,《还源观》里面第二条,「起二用」。起心动念,这个起心动念太微细,我们今天起个心动个念,所以佛问弥勒菩萨,世间人起心动念,这一个念头里有多少微细的念头?那个微细念头我们不知道,我们必须要几千兆的微细念头,我们才觉得是有一个妄念,有一个念头,怎么会晓得有那么微细!你看举手弹指之间,「三十二亿百千念」,百千是十万,三十二亿乘十万就是三百二十兆,三百二十兆的念头,这一弹指之间。「念念成形」,形就是现相,念念生现相,叫幻相,「形皆有识」。好,我们就讲到识了,识是什么?阿赖耶识、末那识、第六意识,就有这个东西了。末那识,四大烦恼常相随,我见就是我执,执著有我;我爱,我爱就是贪;我痴、我慢,我慢就是瞋恚,贪瞋痴。贪瞋痴跟「我」这个念头是起心动念同时发生的,你怎么能说你没有我慢!这个东西要懂得,太微细了,哪个人没有我慢?阿罗汉还有。
到什么时候没有我慢?明心见性,我慢就没有了。在十法界里面,佛、菩萨都还有我慢,为什么?没见性。只是他们的定慧高,他把我慢伏住,不起现行,不起作用。没有定慧的人,常常他起现行。我慢这个东西要怎样才能把它断掉?佛教给我们一个方法,普贤菩萨教给我们「礼敬诸佛」,用礼敬把我慢化解了。佛法里用这个方法,世间法里头也用这个方法。在中国传统,你看《礼记》里面所讲的,《礼记》里头一句话说,「曲礼曰,毋不敬」,一切恭敬,用这个方法来折伏自己的我慢。这个障碍太大,这个东西不能折伏,孔子说了一句话说得好,「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则不足观也」,周公是大圣人,孔老夫子一生最佩服的、最崇拜的就是周公。他说假如一个人像周公一样那种才华、那种德行,可是怎么?可是他有傲慢,「使骄」,他有傲慢,他还吝啬,他说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真正的圣人哪里会有骄慢,哪里会有吝啬!这是世法。在其他宗教里面,也把这个摆在第一条。我读过天主教的《玫瑰经》,我也讲过,《玫瑰经》第一条就是讲谦卑,把它摆在第一条,有道理,不是没道理。第一条就教我们学圣母玛利亚的谦卑。
我们处处尊重别人,自己谦卑,我慢才能够折伏;否则的话,这个烦恼永远障碍你,不但障碍证果,障碍你开悟。天天听经,经里面真正的意思你得不到,为什么?你有障碍。不要以为说这个我懂了,你没有懂。「我懂了,我相信了」,从前李老师这桩事情给我讲过好几遍,「你自己以为相信了?你以为你懂了?假的,不是真的」。有一次他告诉我:有很多老和尚到死都还不相信,都还没懂,为什么?他还是要搞生死轮回。什么叫真懂?什么叫真的相信?你做到了,你真相信了,标准在此地;你没有能够落实,你没有能做到,你就是不懂,你就是不信。所以,信佛谈何容易!你相信了,你就能成佛;你没有做到,你不相信。而自己以为相信了,不懂,自己以为懂了,你这一生就没指望,为什么?悟门堵塞了。所以第一个要破我慢,用谦卑,要注重礼敬,真诚的行礼、敬礼,这是什么?这是折伏自己的傲慢。古人定的这个礼节好,跪拜就是折伏我慢,不是别的,自卑而尊人。
其次,第二个要降伏嫉妒。人的嫉妒造的罪业不知道有多重,看到别人做桩好事,心里面就不痛快,用种种方法去障碍他、去破坏他。他不知道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破坏别人就是破坏自己,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宇宙确实是一体,不同的众生就像我们自己身体上不同的器官,我们眼睛好,极其微细的东西都能看到,耳朵嫉不嫉妒它?鼻子嫉不嫉妒它?要不要去害它?不会,为什么?一体。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见别人的善行善事?别人有智慧、有能力,成就他的善行,社会有福。我们能成人之美,他造的福,我们就有一分功德加在里头;如果我们破坏他、使他堕落,将来我们要跟他一起堕落。绝对不是说他堕落了,我们会有成就,没有这种道理。我们能成就一切众生,自己才真正有成就;我们要是破坏别人的善行善事,决定堕落,这个不可以不知道。所以这是第二个重障,佛特别拈出来说的。
第三个是欲望,贪欲,是大障碍。世间人他迷惑颠倒,他贪什么?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五欲;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他贪这个。学佛,我见过,世间法他不贪了,他贪佛法。佛是教我们放下贪欲,不是说叫我们转变对象,转对象那还是贪,依然是重障。连修行功德都不能贪,你在修定,定中有境界,那个境界也不能贪,你要贪恋那个境界还是错了。所以佛把它列入重障,道理在此地。贪,一切烦恼归纳到最后一个根就是贪,通常我们讲三毒贪瞋痴,贪瞋痴再归纳,归纳成一个就是贪。贪不到才瞋恚,贪到了又愚痴,所以归纳到最后一个就是贪。佛把这个列入重障。如何转变贪欲?佛教我们修布施,修财布施、修法布施、修无畏布施。可是你修这三种布施一定有三种果报,果报现前你会增长贪心,譬如财布施,你本来对财不贪,为什么?没钱,生活也很艰难;愈施愈多,那财愈多,财宝现前之后自己贪心起来了,就吝啬了。所以不容易,真难断。
所以佛法里面讲舍得,舍得里头两重意思,第一重叫你舍,舍就是施舍,它就有回报,施财得财,施法得聪明智慧,施无畏得健康长寿,果报就现前。果报现前你还要舍,舍得,把你所得到的这个还要舍掉,你得到的东西不舍,又变成障碍。所以舍得干干净净,愈舍愈多。最后怎么样?最后就像这经上讲的,「普施法界一切众生」,这个话不是假的,是真的。你的智慧普施法界,你的福报普施法界,这是什么?这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如果你没有舍的心,你愈布施,你将来得的果报不过是人天福报而已。人天福报很可怕,福报现前,享福的时候就造业。不要说别的,饮食当中你造的业就比别人要重,你每天杀生肉食,你福报带来的冤业就不知道有多少。福报享尽了,冤亲债主找上门来,这时候麻烦大了,你后悔莫及。所以你想想看,贪欲要不要断?佛说的二障、三障,这三重障是叫我们立刻就要断的。你不断这三种,入不了佛门,也就是说,听经听不懂,你的信解全是假的,不是真的。
下面引经来解说,「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名法身」,这就是身见完全破了。什么是身?遍法界虚空界是自己的身,这叫法身。所以「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为什么?都是以遍法界虚空界为自己身。这个身清净,这个身是什么?这个身是相有性无、事有理无。正如《心经》所说的,《心经》大家念得很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是法身。有没有?真有。有没有分别执著?决定没有分别执著。不但分别执著没有,起心动念也没有,清净如虚空。道家也说,道说「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也有这个境界。这是真的,是永恒的,是不变的。
末后第十个「智身」,智身也是我们佛法里面所讲的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一定会成佛。佛就是智的意思,就是觉的意思,「如来妙智圆明,决了诸法,通达无碍,名智身」,这是自性里面有圆满的智慧,有究竟的智慧,称之为妙智。妙是什么意思?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叫妙,这个智慧现前;起心动念,这个智慧就没有了,就被障碍住。起心动念佛法里叫做无明烦恼,把自性本具的智慧障碍了,分别是一般大乘教里面讲的尘沙烦恼,执著就是见思烦恼。这三种烦恼起来,智慧就没有了。智慧到哪里去?智慧变成烦恼。所以佛在经上常常告诉我们,「烦恼即菩提」,就是你迷,这三种烦恼都是迷,迷了,妙智圆明变成无明、变成烦恼、变成见思,它起变化。如果我们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它又恢复到妙智圆明,这个事情真妙!
妙智圆明不要学的,与学不学没有关系。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他学了十二年。我们在一切经里面看到记载,释迦牟尼佛十九岁离开家出去求学,学了十二年,到三十岁,没地方再学了。印度所有的这些学派里面的大师、宗教里面的大德,他统统都参访过,都跟他们学习过,找不到地方再去学习了。那时候印度无论是宗教、是学术界,普遍的都修禅定,所以佛法里面讲的四禅八定,是那个时代一切宗教、学派普遍都修学的。四禅八定能够突破六道轮回的空间维次,所以他在定中把六道轮回就搞得很清楚、很明白,这不是假的。可是至少有三个问题没法子解决。六道轮回看清楚了,都接触到了,真实不虚,还有什么问题?我们能想像,第一个是为什么会有六道?第二个,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怎么会发生?第三个,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世界?这个问题,当时学术界跟宗教界都没有办法解答。
所以释迦牟尼佛在恒河边上找个大树下入定,把十二年所学的放下了,入更深的禅定。这一下开悟了,叫大彻大悟,这个问题解决了。他学十二年,如果他不彻底放下,就是十二年所学的,不再起心动念、分别执著,真放下,开悟了,他要不放下,不放下那叫所知障,障碍了开悟。学了还得放下才行,学了不能把所学的东西都执著了,那你就错了。佛教人,我们在这里学这些经教,可不可以执著?不能执著,执著就错了。《金刚经》上说得很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要放下,不能执著,何况世间所有一切法,统统要放下。为什么?自性清净心里头本来无一物,惠能大师讲得很清楚,哪来的什么佛法!不但法没有,佛也没有。你要是执著佛、执著法,错了,不执著就对了。彻底放下则大彻大悟,那一年他三十岁。开悟之后他就开始教学,教了四十九年,七十九岁圆寂的。所以经上常常说,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用现代的话来说,他是什么身分?他是职业教师。他一生没有建过道场,教学非常活泼,一点都不执著。虽然没有道场,他们生活多半是在旷野、森林里面,树下、河边,过的是像游牧生活一样,树下一宿,日中一食,吃饭是出去托钵,过的是这个生活,一生没改变。但是也接受别人的礼请,国王大臣、长者居士这些大富贵人家有别墅、有花园,请佛到那里去住几天,讲经说法。佛也不推辞,也满足大家种福的愿望,带著他的学生住在这些地方,像只园精舍、竹林精舍这些地方,也住过一段时间,在那边讲几部大经大论。可是他没有接受主人的赠与,没有,只是借用。我们现在讲,所有权是主人的,释迦牟尼佛有使用权,我经讲完了,我到别的地方去了,精舍还给原主。你看,这叫舍得多干净,多么自在,这是他老人家在世做出榜样给我们后人看,我们应当向他学习。
身心清净,住在这个世间教化众生,一无所有,你才得大自在,你的心永远是定的。有了这些道场,那就有麻烦来了,你就不能不操心。所以中国佛教(那是家里的话)有句谚语说,你要害某个人,这是出家人,你就请他做住持,你就请他做当家。为什么?他要管事,他要操心,他就心不清净,肯定堕落。中国早年这些丛林,这些住持、当家是从哪来的?以前我请教老师,老师告诉我,佛菩萨应化来的。真的,不是假的。永明延寿传说是阿弥陀佛再来的,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诸佛菩萨应化,来担任执事做护法的工作,不是凡人。凡人没有办法,凡人他有烦恼,烦恼叫你堕落。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你请我做住持,我敢不敢去?不敢去。什么时候我可以去?我哪天真的开悟,真的证果,可以;也就是大乘教里真的入不二法门,身心自在,烦恼不生,智慧增长,这可以。没有到这个境界,要好好提升自己,这个重要。往生净土之后乘愿再来,不迟。所以在这一生遇到这样殊胜的法缘,无上的大乘,尤其是净宗,不能在这一生成就,那就可惜,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只有智慧才能够决了(决是决断,了是明了)世出世间一切法,你知道哪些是真的、哪是妄的,什么是正、什么是邪,真妄、是非、邪正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通达无碍,这叫智身。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自性本具智慧德相,这是本有的,众生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这句话要记住。怎么证得?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就证得;你要是不肯放下,那你就继续搞六道生死轮回。生死轮回里头,冤冤相报是没完没了,苦不堪言,贫贱苦,富贵也苦,所以不能不知道。「十身」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下面再看底下一段,「心佛相望者」,这是第三段,「谓佛已成道,功德难思。我心妄惑,则名为劣,虽无叨滥,不了真源,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为颠倒」,这不可以不知道。这个也是麻烦事,众生都有的,佛跟心,不知道佛就是心,心就是佛。总以为佛是功德难思,我们心不行,心是妄惑,迷惑颠倒,妄是妄想,惑是迷惑,我的心当然跟佛不能比。这是颠倒了,要知道我的心就是佛,佛就是我的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可是在初学,在我们境界里面,清凉大师也说得很好,「虽无叨滥」,叨是唠叨。因为佛跟初学的人讲,你看有佛、有菩萨、有阿罗汉、有诸天,不是讲了很多吗?这是什么?这是在我们现前这些境界。要晓得相是假相、名是假名,不要被名相迷住了。可是事实,迷於名相上的人太多了,几个人能够真正像老子所说的「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能到这个境界?佛所说的名相全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可不能执著。
假的有假的作用,就像我们现在去旅行,现在高速公路很发达,你看到处都有指路牌,那个指路牌是假的。你走到深圳一上马路看到指路牌「北京」,你以为那就是北京,那你就错了。它有作用,它能够指著那个方向,你不能执著,你必须把它放下。佛给我们说了这么多名词术语,你看《华严经》上讲菩萨五十一个等级,连佛有五十二个阶级,其实哪来的阶级?自性里哪有阶级!没有,这都是佛的方便说,不是真实说;佛依二谛说法,这是依俗谛说,不是真谛。真谛是讲真实的境界,那里面永远清净,一尘不染。俗谛是就我们六道凡夫来说,我们有妄想分别执著,随顺你的妄想分别执著来给你说,慢慢诱导你一层一层的脱离,这就对了。所以佛说的这些法、说的这些名相,虽然没有唠叨,也没有说错,但是「不了真源」,没有办法真正彻底了解真心,真源是真心。真心是什么?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是真源,一而三、三而一。心能生、能现、能变,佛跟众生是所生、所现、所变。为什么会有佛跟众生?悟了的心就叫佛,迷了心就叫众生,它是一而三、三而一,是一桩事情。我们听佛说三个,你就有三个分别,有三个执著,这叫颠倒,颠倒的意思在此地。
所以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教导我们,看经、听教要具备正常的心态,这个正常的心态就是:第一个,不要去分别执著「言说相」,他说多说少没关系,说深说浅也没关系,不要去执著;不要执著「名字相」,佛、菩萨、声闻这都是名字,不要执著名字相;第三,不要执著「心缘相」,心缘是我听到,我觉得这是什么意思,不可以,你不能去想。你一想,不是佛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佛没有意思。所以说恭恭敬敬、老实的听,懂多少就多少,不懂不要去研究,愈研究就愈错误,为什么?你是分别执著心,落在这里面,那不就错了吗?不明了怎么办?不明了再听,多听。所以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听到一千遍,你真的能用真心去听,真心是什么?没有妄想分别执著的心是真心。佛所说的,是从真心里头流露出来,你要用真心去接受,你就开悟了;如果你用妄心,佛用真心给你说,你用妄心去接受,妄心是什么?妄心就是分别执著,那你就全把佛的意思搞错了。那不是愿解佛说的真实义,你是曲解如来真实义,误解如来真实义,这就铸成大错了。
这首偈的意思好,我们再把偈子念一遍,『若生如是想,此佛此最胜』,或者说「此法此最胜」,无论在佛、在法都错误,『颠倒非实义,不能见正觉』。你看偈子里头只有二十个字,清凉大师给我们注得这么多,我们在学习用了好几个小时,非常重要。今天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