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看得破 放得下—真止真观(三止三观、五止六观) - (第十集)
看得破 放得下—真止真观(三止三观、五止六观)  (第十集)  2008/3/20  华严讲堂(节录自华严经12-17-1937集)  档名:29-129-001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我们接著看第三大段,第二小段,清凉大师注疏里面的后段,真止。

  前面我们看的真观,它是分两大段解释第三到第六,四首偈。前面我们学过了,再看后一段真止。我们把经文念一遍,这是疏文,「后二」,后二就是第五首、第六首,他总共讲这四首,第三、第四是前二讲真观,后面两首讲真止,著重在这个真字。

  民国初年夏莲居老居士,这也是个再来人,他的学生黄念祖,我跟他见过好几次面。黄老居士告诉我,老师的本迹因缘,我们凡夫没有办法测度,但是细心去思惟观察,肯定是佛菩萨再来。为什么?如果不是佛菩萨再来,《无量寿经》的会集做不到那么圆满,从这一点我们能够明了。《无量寿经》在中国,从汉朝最早传到中国来,比《弥陀经》、比《观无量寿佛经》还要早,一直到宋朝,八百年间总共有十二次的翻译,译本最多。这十二种译本非常可惜遗失了,因为我们知道古时候的书都是手抄本,数量很少,一个动乱往往就丧失了。所以流传到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只有五种,另外七种在《大藏经》目录里有,书找不到了。现在《大藏经》里面收藏的五种,从五种翻译内容上来看,肯定不是一个原本,就是说传到中国来的《无量寿经》的原本不是一个本子,为什么?如果是一个本子,很多种翻译里面的内容肯定叫大同小异。像《金刚经》,《金刚经》在《大藏经》里面有六个译本,就是六种翻译,你看大同小异,证明原本是一个,翻译的人不一样。这是世尊教导我们「依义不依语」,语言文字不一样没关系,意思相同就行,教我们依义不依语,对於翻译上的争论就没有了。所以这是佛的智慧、佛的远见,见到后代经典的流通有许许多多不同的译本。最大不同的地方,也是最重要的,阿弥陀佛的发愿,我们通常讲四十八愿,这五种译本里面,四十八愿两种,两个本子,另外有两个本子二十四愿,还有一个本子三十六愿。从这里来看,这个愿文条目,不管哪个人翻,肯定都是一样的,为什么出现三个不同?所以古大德就有判断,另外失传的七种本子,不知道的是不是同一个原本?由这个地方可以能够判断,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无量寿经》不止讲一次。从我们现在五种的译本来看,至少世尊《无量寿经》讲过三次,才会有这种现象发生,要不然不可能。如果那七种译本不失传,可能会有更多,说明这部经的重要性。世尊当年在世讲经只讲一遍,没有讲第二遍的。现在从这里来看,《无量寿经》是多次宣讲,这个很特别,值得我们重视。

  由於世尊多次宣讲,我们就要把这里头意思会集,这个会集是集义,不是集文。但是翻译本子,我们这个集是文义统统要集,最明显的是文。头一个搞会集本的,是宋朝王龙舒居士,王龙舒居士就是舒城人,离我们这里很近,舒城的,所以称龙舒居士。他是进士出身,一生学佛很有成就,往生的时候是站著走的,可见得不假。他的会集本,现在《大藏经》收了,叫《大阿弥陀经》,他另外用个名字叫《大阿弥陀经》,流通也很广。在明朝末年,明末清初,有些祖师大德们对这个本子有批评,说他取舍不十分恰当,所以就不是一个很好的会集本,已经很难得了,不完善。於是有了第二次的会集,第二次会集是咸丰年间,魏默深居士他做了会集本,当然后面的会集一定比前面好,前面有些瑕疵,后面都会修正,但是还是不圆满。尤其是魏默深在里面把原文的字改动几个,改得好,不是改得不好,改得好。但是,在经典上来讲是不能改的,你这个会集要忠於原译本,它用什么字你就用什么字,不可以改它。你改得虽然好,不可以改,为什么?怕留给后人一个坏样子,这个经可以随便改的,以后每个人都改,再传个几十年、一百年下去之后,经典就面目全非了,所以这个例子不能开。这是印光法师严厉的批评,不可以改动经文,让经文的原来面目永远传下去。你有怀疑可以注在旁边,这个字应该用什么字比较好,注在旁边给人做参考,你不可以改。像这些原则,我们学佛的佛弟子都要懂得,尊重经典。纵然是经典里头字真的是错了,错了是什么?刻的时候、抄写的时候抄错,这是在所不免,不是翻译错了,是抄错在所不免。抄错怎么样?还是要让它错下去,不要改它。怀疑这个字应该是什么字,他抄错了,注在旁边可以,可以提供后人做参考,你可不能改动,这叫尊经,尊重经典,不能改动一个字。所以说魏默深的本子也不是尽善尽美。

  於是到第三次,民国初年,民国十几年的时候,夏莲居老居士做第三次的会集,这个会集本可以说尽善尽美,肯定不是普通人。是不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观音菩萨再来的?我们不得而知,肯定是这一流的人物,不是这一流的人物做不到这样的尽善尽美。佛说这部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可以留到末法最后,经将来消灭了,《无量寿经》最后灭。《无量寿经》现在一共有九种本子,五种原译本,三种会集本,还有一种节校本,就是节录的,是彭际清居士做的,乾隆时候的人,做得也很好。但是它不完全,他只采取一个本子,康僧铠的本子,节录的,我们读诵受持方便。但是其他的译本里面,还有很多这个本子里头没有的,这是个遗憾。所以夏莲居的会集本,可以说是五种原译本的集大成,无论是在经文、义理、文句没有改一个字,这个很难得,都遵照古人传统的原理原则来做。所以夏老是什么样的人物,他的身分没有暴露,我们一般只有猜测,不可以断言,值得我们尊敬的。这个本子用了十年的功夫,都是做给我们后人看的,谨慎,十年才算是定稿,一遍一遍的斟酌,一遍一遍的删改,成了这本书。这本书我们相信会永远流传下去。我们用这个本子,等於说五种原译本就全都有了,不必再去看其他的本子。过去曾经有段时期,国内也掀起反对这个会集本,大家主张用康僧铠的本子。到最后我觉得还是国家有智慧,国家宗教局终於肯定这个本子。宗教局我看印的《净土五经》,《无量寿经》就是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很不容易,这个本子可以说是得到国家的肯定,我们相信会流传下去。我自己讲《无量寿经》就是用这个本子,前后讲了十一遍,好像都留的有录音、录相带,同学们都可以做参考。我每遍讲的,也都不一样,所以将来注子也可以做会集的注解本。这是说到佛法的修学「依义不依语,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这是世尊给我们非常重要的教诲。

  学佛,真学佛成就,世尊最后留了两句话,「以戒为师,以苦为师」,我们想在这一生成就,要持戒、要吃苦,千万不要图享受。我们想想,佛为什么这样说?佛这个说,佛一生做到,自己先做示范给我们看,最后说这两句话。想到释迦牟尼佛一生持戒、苦行,这个用意太深了。人要是贪图享受,贪瞋痴慢疑你怎么能断得掉?回归自性,自性里面没有这些东西,佛叫我们放下,自性里面没有的统统要放下。自性里面有的纯净纯善,那是性德,给你讲五伦五常,给你讲八德,给你讲三学,三学是戒定慧,三福、六和、六度、四摄这是性德,这是自性里本来有的。本来有的,现在没有了;本来没有的,现在全现前出来了。本来没有的要止,止就是放下,本来有的要提起来。自受用、他受用那是纯净纯善,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夏老居士教人,学佛他讲两个字,「真干」,这个不能干假的,干假的不但不能成就,不能成就没有什么关系,果报不得了!干假的,果报都在地狱。你想想地狱,是什么滋味?古人有句话说「地狱门前僧道多」,这句话绝对不是空穴来风,它有道理的。佛门无论是出家或者是在家居士主持的道场,都是正法道场,如果把正法变了质,变成邪法,这个罪多重!怎么叫变质?没有戒,没有苦行,没有三皈,没有六度,没有三福,没有六和,那就不是正法道场。「我没做错」,没做错,你没有把正法扶持起来,这个罪名就不得了,这个罪名就是阿鼻地狱。所以护持道场是真菩萨,不是凡夫,这不能不知道。所以夏老提出「真干」,简简单单两个字,真干是什么?佛所教导我们的,我们要真正把它落实,就这个意思。佛的教诲太多,从哪里做起?你要抓住纲领,最重要的纲领就是止观。该放下的你要放下,该看破的你真看破,这问题就解决了,那是总的纲领。

  《寄归传》里面也给我们提出两句,它说大乘修学不外乎两种,一种中观,一种瑜伽,这是讲到真正学佛。当年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的时候,也是提到这两种。那个时候我亲近他老人家,他四十多岁,我二十六岁,方老师大概大我二十岁的样子,我父亲一辈的人物。他对於佛学的造诣还没有达到高峰,所以他介绍给我的时候,「佛经里有哲学也有迷信,真正纯粹的哲学是性宗、相宗」,性相两宗是纯粹哲学,所以他把这两个介绍给我,《华严》是属於法相宗的,法相宗有六经十一论,《华严》是六经之一,对净土不谈。但是方老师到晚年七十岁之后不一样了,大乘佛法他完全融入。他这个人一生值得我们学习,用功,真读书,也就是属於真干的这一类人。他没有老师指导,如果说老师,他就是古人的私淑弟子,他对於清凉、宗密非常佩服,他读《华严经疏钞》,读《圆觉经大疏》,所以晚年在辅仁大学博士班开「华严哲学」。提出修行的总纲领,《中观》里面讲八不,《中观》是龙树菩萨的,内容是讲整个宇宙法性、法相,性真空,相妙有,一切万法事有理无,《般若经》上讲「如梦幻泡影」,提出空观、假观、中观。《瑜伽》是弥勒菩萨主导的,他的主张是外无内有,外面是法相,里面是法性,法性是真有,虽然真有,我们六根缘不到。所以性宗讲真空,它讲真有,真有跟真空是一个意思,不是两个意思,所以它们可以互为注解。什么叫真空?真空不空;什么叫妙有?妙有非有。妙有是讲事,所有一切现象是唯识所变,这个识,唯识是专门给你讲,遍法界虚空界是唯识所变。识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这是识,所以说一切法从心想生。连夏威夷岛上传统的说法也是讲,我看到它的一些资料,它里头第一句话说「全世界是你自己造的」。这个话用唯识家的话来讲,全世界是唯识所变,这不是假的,是真的。你要知道全世界是自己造的,我自己要怎样对待全世界,这句话很深很广,很不容易体会。

  所以我们在教学,跟同学们在一起,我把它缩小,缩小到什么?我们这个身体。把全世界缩小到这个身体,这身体外面眼耳鼻舌身,里面五脏六腑,再细细观察,全部都是细胞组成的,这是一个整体,这是自己。我知道整个身体都是自己,我要如何善待自己?能够明白这个,这是观;能够善待自己是止,止就是有节度,不能太过分,也不能不到,中国人讲中庸,佛法讲中道、讲中观,都是一样的意思,要懂得善待。用中,不能过分,也不能不到,所谓恰到好处,你的身体才健康。你说要补,不能补过头,补过头就生病,就错了。也不能不照顾,也不能太过分,恰到好处就是最健康的。你看中国讲道理,《中庸》,四书里《中庸》是讲理,《大学》是讲方法,怎么落实。孔孟就是把这个大道理、这个好的方法,用到生活上去,用在工作上,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他真做到。真做到,就是把《中庸》、《大学》都做到,圣人!孔子做得很圆满,真叫恰到好处。孟子也做得很圆满,实在讲比孔夫子是稍微差那么一点,称贤人,差不多。明显的地方跟你说说,你就明白了,孔夫子说性,「性相近,习相远」,这孔子说的。而孟子说性善,荀子说性恶,性善、性恶就比孔夫子讲的要差一等,孔子讲得圆,「性相近,习相远」,相近是什么?大家都是一样的,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那个本善不是善恶的善,这个要知道,如果是善恶的善,那跟孟子讲的是平等的;它不是善恶的善,善恶二边都没有那叫善。这是我们学大乘佛法就清楚,你看一念不觉,宇宙现前了,所以地球是你自己造的,现前了,为什么会现前?法性,法尔如是。这个现前之后,因为你没有分别执著,所以这里头没有善与不善,这是真正净土。

  在四种法界里面,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就是你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浅深层次很多,微细的起心动念有,粗显的没有,这是实报庄严土。粗显的起心动念有,分别执著没有,这就是我们《华严经》上讲的三贤位的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也在一真法界里,还是在实报庄严土。如果分别没有断尽,还有分别的习气,执著断尽了,连习气都没有了,这就是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四圣法界是什么?在四土里面讲,方便有余土。如果有执著,凡圣同居土,六道。我们现在想想,我们现在妄想分别执著统统具足,这是六道。六道是染,四圣是净,净土里面没有善恶,染的里面有善恶,所以六道是染,不是净土,秽土有善恶,善是三善道,恶是三恶道。这个我们搞清楚、搞明白了,於是我们就晓得,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生在哪里?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必去问阿弥陀佛。我们念佛求生净土,生到哪里去自己很清楚。我对於世出世间法都不执著,肯定生方便有余土,绝对不是在凡圣同居土。所以念佛,平常要放下,执著放下你到极乐世界提升了,不是凡圣同居土。什么都不分别了,那你又提升,你到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

  这个帐要会算,不能不算!我们在这个世间,你不肯放下名闻利养,不肯放下贪瞋痴慢,你拥有再大的权势、再多的财富,你能享受几年?你能活两百岁吗?不可能。你能活一百岁吗?也不可靠。所以你能享受几年?死了以后你到哪里去?你有没有为这个问题好好想想?所以孔老夫子赞叹颜回,颜回有君子四个条件,书上说四德,我们讲四个条件,大家好懂。颜回第一个他能坚持原则,一生走自己的道路,他有目标、有方向,不会被环境所转移,这很了不起,这个人是君子。他一个方向是什么?学圣人,所以他就成圣。圣人是什么?性本善,他相信性本善,他一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回归到本性本善。回归到本善就是圣人,就转凡成圣,这就是他人生的目标跟方向,一生不改变。第二个优点,容易接受别人劝告,这也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什么人劝告他,他都欢喜接受,对他感恩。说错了,也接受、也感恩,为什么?自己心里明白,有则改之,无则嘉勉。你责备我的,我有这个过失,我赶快改;我没有这个过失,我要记住,以后不要犯这个过失。所以不管他是有意、无意的,是讲对了、讲错了,对我都有益处,感恩的心。这在佛法讲发露忏悔,天天改过自新,所以他能成圣。第三,他不愿意做官,怕做官,这个怕做官就是现在人所说的,他不愿意做领导人,对这个事情他畏惧,为什么?不容易。做领导是要办大众的事,你对每个人都要照顾到,这不是容易事情。要有德行,要有智慧,要有福报,面面顾到,颜回说这个我做不到,所以你请他去,他不敢。这是君子之德,君子是不争,这里头代表一个真正的意思,就是不争;从另一方面看谦让,谦虚、退让,这是君子之德。君子不跟人争,处处让别人,颜回做到。第四个是洁身自爱。孔子的学生很多,唯独对颜回有这四句的赞叹。

  我们再想想释迦牟尼佛,这是我们学佛的人最好的榜样。我的老师章嘉大师教我,没有叫我学他,叫我学释迦牟尼佛,这是老师真实的教诲。第一部书叫我读《释迦谱》、读《释迦方志》,认识释迦牟尼佛。夫子对颜回赞叹这四桩事情,释迦牟尼佛全做到了,连王位都舍掉。这是世间人每个人都想得到的、每个人都想争的,他是现成的,太子的身分,舍弃王位。佛弟子当中确实有不少人,早年到中国来弘法的安世高,安息国的王子,汉朝叫安息,唐朝叫波斯,现在叫伊朗。他的父亲是国王,父亲死了之后确实他是继承王位,做了半年就把王位让给他的叔叔,他出家。跟中国有缘,到中国来弘法,是早期弘法成绩最优秀的一位大德,翻译经典最丰富的,这在鸠摩罗什、在玄奘大师之前。翻的东西翻得真好,中国人喜欢读,他翻译是用意译的,不是直译,所以很适合中国人的口味。《八大人觉经》是他翻译的,《父母恩重难报经》是他翻译的,我念过的几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是他翻译,很喜欢读。舍弃王位出家,一生做弘法利生的工作,学释迦牟尼佛持戒苦行。他来生作佛去了,来生到一真法界去了,不但永远脱离六道轮回,连十法界也抛弃,这叫真实智慧,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放下,不是等临命终才放下,临命终不放下你也得放下。可是,事上你是放下,逼不得已放下,你的念头没放下,所以你的果报出不了六道,还要继续搞轮回,还要继续搞冤冤相报,后头一句叫没完没了,你是苦不堪言。

  离苦得乐,这句话也是真的,不是假的。佛教给我们,如何真正离苦得乐?破迷开悟。你为什么有恶念、恶行,是你迷了自性,不知道自己本来是佛,不知道众生本来是佛。所以,迷了你才造业,你才招来这些果报;如果真的明白、真的清楚,从此以后不造业了。释迦佛明白了,历代这些高僧大德、这些大居士们,他们觉悟了,他不搞了。彭际清是居士,用我们现在的话说,高干子弟,他的父亲是乾隆皇帝那个时代的兵部尚书,兵部尚书就是现在的国防部长,他父亲的职位。他自己聪明绝顶,大概是十八、九岁就考中进士,因为二十岁就成年,叫弱冠,他没有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家庭环境好,不做官,学佛,在佛法上有很了不起的成就,一生以居士身分弘法利生,有很多著作,专修净土,《往生传》里面有他。他在《华严经》,对《华严经》他说了,他把它指归到念佛法门,这是我们学《华严》的人很多疏忽了,没把这个事情讲清楚,他讲清楚了。所以他有一本著作,一篇文章叫《华严念佛三昧论》,那是他学《华严经》的心得报告。《华严经》真的是念佛法门,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一位参访的善知识德云比丘,是修般舟三昧的。般舟三昧是专修念佛法门,真精进,般舟三昧一期,我们有时讲一届,它的时间是九十天。我们平常讲打佛七,七天念佛,般舟三昧一期是九十天,九十天他不能睡觉,他也不能坐下来,只可以站著、走著念佛,一句阿弥陀佛。可以站著念佛,经行,走著念佛,以经行为主,走动、拜佛,不能坐、不能睡。所以多半是年轻人有体力,年老的人就不行,九十天受不了,年轻行,般舟三昧。你看善财童子去参访,德云比丘给他讲二十一种念佛法门,这二十一种一展开,就是所有法门全是念佛法门,真是《华严》里面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头一个!头一个,世法、佛法都有这个意思,「先入为主」,你就晓得善财学什么?学念佛法门。五十三参到最后,最后一参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就恍然大悟,《华严》修什么?《华严》修净土。

  所以夏莲居老居士会集《无量寿经》的会集本,你看第二品的品题「德遵普贤」。你从这个品题上去看,用意是什么?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极乐世界里面的人所修行的方法是普贤法门。普贤法门落实在极乐世界,《华严》跟净土的关系是多么密切,这才知道。所以彭际清讲《华严经》是大本《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这个话是彭际清居士说的,说得好!从前没有人说过。说了之后我们仔细去观察一下,他讲得正确,一点都不错。所以我们讲《华严经》,是讲大本《无量寿经》。我讲经的时候曾经说过,我说《无量寿经》是《阿弥陀经》的注解,是《阿弥陀经》的细说,《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无量寿经》的细说,是《无量寿经》的注解。所以你要懂得《华严》,你去讲《无量寿经》,去讲《阿弥陀经》,才能讲得精彩,才能讲到究竟圆妙。这三部经是一部,一而三、三而一,我们要把它认清楚。所以《华严》是修普贤法门的,是归极乐世界。

  真止,这个文里面,「以观观法」,这是讲前面的真观,真观观一切万法,「能所纷动」,就是能现所现、能变所变这个现象无量无边。你看现象都是动的,为什么现象动的?心动。心动,就像把心比作水,这个水起波浪它在动,产生无量无边的现象。现象再多,离不开一心,心是能现、能生、能变,现象是所生、所现、所变,能所是一不是二。「故须寂之」,这讲为什么要修止,止是修定,你一定要定下来,为什么?定下来之后,你才真正了解事实真相。科学家不是用这个,科学家是用意识,科学家是用意识来观察,仪器来帮助,数学来引导,全用的是心外之法,所以他没有办法见到事实真相。纵然是很相似,不是真的,他没有见到真相。真相要怎样?你把心静下来,你的心愈清净,这个真相你就愈清楚。事实真相,我们讲它的广度、它的深度,就看你的定功,你的定功愈深,你看得也愈深、看得也愈广,不需要藉任何方便,用不著。不要仪器,不能用思惟,也无须用数学理论来推算,都用不著。你就用清净心,心愈清净,道理愈清楚、愈明白、愈透彻。

  清净心里面,诸位要晓得,决定没有四相,《金刚经》讲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清净心里头没有。清净心里面没有名闻利养,清净心里面没有是非人我,清净心里面没有贪瞋痴慢,没有的东西得放下!清净心里面有的是什么?智慧、德相。世尊在《华严・出现品》后面跟我们讲到,「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的本性,本性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现在心动了,动了就没有了;静下来,静下来就容易出现,就浮现出来。所以我们要想真正回归自性,回归到本来是佛,就要把自性里没有的东西统统放下。放下不是指事,事没有妨碍,为什么?事是空的,事是了不可得。放下什么?放下那个执著的念头,放下分别的念头,最后放下起心动念,在心地上做功夫,不在外面。在外面做功夫叫外道,不能解决问题;内心里面做功夫,外面问题全解决了。

  我们中国老祖宗也了不起,教给我们一句宝贵的教训,「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问题就解决了。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问题不在外面,这是真实智慧。认为问题在外面,那就错了,你永远不能解决问题。我参加联合国的和平会议,先后十次,我所提供的建议就是老祖宗这句话「反求诸己」。因为联合国的主题,我参加的主题就那么一个,「消弭冲突促进社会安定世界和平」,就这么个题目,十次都是讨论这个题目。而这个题目我进去之后才晓得,讨论了三十多年,从七0年代联合国就召开这个会议,世界和平会议,开了三十七年还再继续开,世界愈开愈乱,愈开愈不安定,什么原因?大家都把问题在外面。我们中国老祖宗解决问题不在外头,在内心,所以问题在自己。这是我们对联合国的一点贡献,把老祖宗这个教诲传达给大家,向内求,不要向外求。而冲突的根源,就是对立,我们跟人对立,我们跟事对立,我们跟天地万物对立,矛盾产生了,冲突产生了。这像治病一样,那个病根找到,然后对症下药,药到病除,才能解决问题。我们今天这一生当中,无论自己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有了问题,你回头反省,你把原因找到。不是说「这个错、那个错」,不是,那个解决不了问题,那个问题是愈搞愈复杂。「我自己错了」,我自己为什么让别人误会我,我的错,我认真来改,问题就化解。天天改正自己,到最后感化对方,对方对你不得不低头,不得不佩服。所以敌人不能够敌对,敌对不是一生,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要化解,化敌为友,化怨为亲这才是解决问题。敌对怎么能解决?制造问题,不是解决问题。所以这些大难题、大问题,请教老祖宗问题才能解决,你自己想什么方法,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这是不能不知道的,我们学了佛之后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我在新加坡能团结九个宗教,这是一般人认为非常困难,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能做到?没有别的,就是从内心里面把所有宗教、族群界限化解掉,没有了,没有对立。我到每个宗教里面,我能低头,我能下跪拜他的神,我能尊敬他的经典、学习他的教。我不跟他对立,他就不跟我对立了,我们就交上朋友。而且我学得比他虔诚,我不是做样子,不是做假的,真的。这个真的,真的是我们传统教育,孔孟是我们的老师,你看我们尊重为先师,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夫子。我们学佛,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本师,老师,根本的老师,我们称弟子、学生,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是师生关系。佛是我的老师,耶稣是我的老师,摩西是我的老师,穆罕默德是我的老师,都是我的老师,我是他们的好学生,我真的学他们的教训,他们那些宗教徒听到没有话说。你是神的儿子,我是神的学生,我们两个不打架、不冲突,哪有老师的儿子跟老师的学生发生冲突?没这个事情。所以我们是兄弟,我们是朋友,我们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就团结起来了。所以反求诸己,你自己不真干,这不行,那怎么能团结得起来?永远对立,对立彼此痛苦,还影响社会,社会的动乱、社会的矛盾,这是造罪业。

  细心看释迦牟尼佛处理问题,重大的冲突,佛都表演给我们看。最大的冲突是什么?他这个国家、他这个族群被人灭掉,这怎么办?伊斯兰教说抵抗,《古兰经》里面圣战,圣战是自卫、保卫战争。不是侵略的,不是侵略别人,是别人来侵略我们,我们要有自卫。过去中日战争,我们是圣战,我们是保卫战争,日本人侵犯我们,我们没有侵犯它,我们抵抗,这是《古兰经》里面的方法。释迦牟尼佛不是的,释迦牟尼佛遇到这个事情也头痛,经典上有记载,他老人家并不舒服,头痛。如果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要发动抵抗,不是难事,当时印度十六个大国王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释迦牟尼佛一号召,组成十六国的联军来救他的国家,不是做不到,做得到。他没有这样做法,眼看著国家被消灭,被琉璃王灭掉,佛不表态,弟子们也没话说。目犍连用他的神通,用他的钵救了五百多人,五百多人他把他们放在钵里,把这个钵送到天上,把他们救出这个灾难。很得意的跟释迦牟尼佛报告:这个大灾难,我救了五百人。佛问他:在哪里?他说:我用钵装,现在在天上。他说:你去看看!目犍连把钵拿回来,看看里面,五百人没有了,变成血水。所以就问佛:这是怎么回事情?佛告诉他,这是业报,该遭这个难,定业,佛救不了。把过去这段因缘说出来,大家明白了。他说久远劫之前,这个业因是那个时候结的怨,琉璃王这个族群是池塘里面的鱼,一个很大的池塘,这池塘里头两种鱼。那年刚好遇到旱灾,粮食收成不够吃,饥饿,释迦族就是居住在那个地方,打鱼,把塘里面的水放掉,这个池塘里所有的鱼全部都被吃掉了。这个鱼里面也有头头,那个头头就是琉璃王,这个鱼群说:我们没有罪过,他把我们全部都消灭掉,这个仇恨一定要报。所以到这一世,释迦族就是当时打鱼的那些人,琉璃王这些兵去讨伐,就是那个池塘的鱼,冤冤相报,这个没有法子的。所以大家知道这个事情,才晓得释迦牟尼佛这个处分是对的。这些人死了,所以那个时候只有逃,没有抵抗只有逃,释迦族还有一些人逃到西藏,在后藏,逃到那边去之后也就就地生根了。所以释迦族的后裔在中国的后藏,逃出去一些人就在那里定居。所以佛知道前因后果,他的处置是正确的。

  再看中国的历史,中国佛教在历史上有三次遭难,叫三武一宗灭法。你看那个时候,政府下命令不要佛法,下命令出家人统统还俗,寺庙统统改作其他用途,佛教徒有没有反抗?有没有出来抗议的?有没有上街游行的?没有。佛教徒怎么应付?依教奉行,你叫我怎么样,我就怎么样,没有反抗。做出这个样子来,让社会大众:佛教徒是最听话的,佛教徒是最守法的。所以隔个两三年,皇帝换了,底下一个皇帝马上就复兴,为什么?这么好的公民,你怎么能不要!所以很短的时间,你的表现给大家看。佛教徒决定不作乱,遇到这个事情修忍辱波罗蜜,感化别人,这是对的。你如果一抗争,一反,佛教徒是个多事的,不是好人,应该把它灭掉,那就真的永远灭掉了。所以一切顺从,那就真的把佛教的精神显露出来,让大家看,好不好?好,要!不能不要。所以佛弟子无论是自己,无论是我们的宗教团体,遇到这些事情要冷静、要守法、要安静,不能够暴躁,这个时候正是你把佛陀的精神显示出来。琉璃王灭释迦族,你看释迦牟尼佛是怎么应付的,这是我们要学的。佛教徒是和平,和平永远不能上街头,永远不能上法庭,哪有这种事情!哪有这种道理!人家要我的寺庙产业,赶紧双手奉送给别人;还要去打官司,错了,那不是佛弟子,那你连因果都不懂。懂因果的时候,「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如果我这个道场人家要,赶快送人,我命里没有,就送人。如果命里有的话,我这里送掉,后面一定马上又来。我这一生遇到好几次,这很多同学看到,你要我就给你,我欢欢喜喜给你,一点怨恨心都没有。可是过几年的时候,又有个道场比前面更殊胜,愈来愈殊胜,愈让愈殊胜。可不能争,愈争就愈没有,争到最后等於零。

  所以个人要忍让,团体要忍让,我们要想化解冲突,促进社会安定、世界和平,忍让才能得到;这里头是大学问、真实智慧,一般人不懂。我忍让,我不就吃亏了?各个人来都欺负我了,那将来我不就被人消灭掉?没这回事,我这里消灭掉了,没事,生天了,比这里更好。你在这个世间当人王,被人家杀掉,你到天上去当天王。杀人的人他有罪过,他将来堕地狱,你当天王去了,你要懂这个道理。佛法里面跟我们讲得清楚,人身有生死,灵性没生死,「何期自性,本不生灭」。讲灵魂没有生死,还是低一级,灵魂在六道里头;出六道不是灵魂,是灵性,灵性才是真正自己。所以灵魂还是有生灭的,但是它比我们这个身体长久,身体这个时间是很短暂的,身体就像一件衣服一样,衣服脏了,你不就马上换一件吗?我们这身体不好使用,再换一个,换个身体。所以这个身体生死是小事,很小的事情。

  所以释迦牟尼佛,就是我们怎么生活、怎么做人、怎样工作、怎样待人接物、怎样处理复杂的问题,释迦牟尼佛一生全都表演给我们看。你真能看懂,真能学会了,这是圣人,真正给自己带来幸福美满,给社会带来安定,给世界带来和平。决定没有争,这个地方人欢喜,我们在这里住;人不欢喜,赶快走开。大乘教里面说,「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他心里不欢喜,赶紧走了,让他欢喜。他所想要的都给他,为什么?你不是修布施波罗蜜吗?你给他多少,后面你所得到的一定还要加利息,你所得到的更多。为什么?布施是因,布施财你得财富,布施法得聪明智慧,布施无畏得健康长寿。你布施得愈多,你得到的愈多,愈多愈要施,到最后你得到的是遍法界虚空界。所以不能争,争就没有了,争是减少,譬如你命里有财富,你有一百万财富,你是争,争的结果只争到五十万。自己以为不得了,我争来的,其实你已经打对折了,你命里那一半被你争掉了。这是佛经上讲的「可怜悯者」,这是愚痴,他不知道世出世间一切法是怎么来的。

  我们前一世没有修财布施,也没有修无畏布施,所以在这一生当中,从小多少人算命,我很相信。一生贫穷下贱,贫穷是没有财富,下贱是没有地位,贫穷下贱到极处就是乞丐;寿命又短,四十五岁,我非常相信。我相信的是什么原因?我的祖父是四十五岁死的,伯父也是四十五岁死的,父亲也是四十五岁死的。所以人家说我过不了四十五,我相信,那个时候想大概这是遗传,短命,家里好几代,三代都是这样的。所以学佛之后,章嘉大师教我布施,修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布施没有钱,哪有钱?他就问我,一毛钱有没有?有,一毛钱行。一块钱有没有?一块钱还可以。你就从一毛、一块布施。怎么施法?学佛之后就常常到寺庙,寺庙里有放生、有印经,我们就随喜功德。放生,我们出个一毛、两毛,印经,我出个一块、两块,行,从这里修起,诚心诚意去修。在日常生活当中尽量节俭,把这个钱拿出来修布施。章嘉大师说得没错,愈施愈多,现在居然一年可以布施一千万美金,愈施愈多!这都是莫名其妙的,不知道。寿命,我也没有求寿命,四十五岁该死的,四十五岁那一年真的生一场病,病了一个月。我自己知道时间到了,所以我也不看医生,也不吃药,医生只能医病,不能医命。寿命到了,就一切放下念佛求生净土,念了一个月身体好了。所以那真是很可怜,台湾大学两个同学,台湾师范大学也有两个,四个同学照顾我,每天吃一点稀饭、咸菜,油盐都没有,这样一个多月身体就恢复起来。一直都没有什么病,这个什么?都是章嘉大师教的。所以老师教你,做不做在你,你真肯干,它真有效果,我对老师的教训深信不疑,我能够依教奉行。我不求长寿,我什么都不求,活一天为正法久住多干一天。正法久住怎么久住法?第一个是依教修行,第二个是把经典的道理、方法介绍给大众,一生就干这个。

  我这一生不会盖一个寺庙,顺便告诉大家,这是我讲过很多次,决定不要用我的名义,说是我要建个寺庙、建个道场,去化缘募捐,这全是假的,没这回事情。我这一生没有问人要过一分钱,绝对不会向人募捐化缘,为什么?佛教我们随缘不攀缘。尤其释迦牟尼佛一生没建过道场,一生都过著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最简单的生活方式。起心动念、一切作为都是利益大众,这是我们永远要记住的。道场的建立,那是什么?那是佛菩萨的事情,我们是随缘而不攀缘。人家发心建个道场,我们有这个机缘、有这个能力随喜功德,我决定不是化缘来帮助,是随缘来帮助。现在学习的人多,所以有正法道场,我会跟大家介绍,那帮助的人会很多。做好事每个人都愿意,到哪里去做真正好事?找不到地方,找不到机缘,如果有这个机缘我介绍。像东天目山,我都介绍一下,我也没有拿过一分钱,听说现在这个道场很可观。所以一定要自己行得正,自然有人给你介绍,有人给你宣传,十方护法自然来拥护你、来帮助你,我们乐观其成。可是道场最重要的是什么?有道!没有道不叫道场。有道,这个道场出人才,这个道场有佛、有菩萨、有罗汉,这是真正道场。你不要著急,诸佛护持,韦驮菩萨护持,龙天善神护持,这真正护法的,所以要自己有道。自己要有真道,道不是假的,真正成就,道是什么?道就是清净。清净心就是道,平等心是道,慈悲心是道,真诚心是道。再给诸位说得具体一点,《弟子规》是道,是道的根,是道的基础,从这上面提升,《感应篇》是道,十善业是道,世间法这四书五经是道,大乘经论是道,慢慢向上提升,先要扎根。如果根没有,道就生长不起来,这个要知道。现在许许多多学佛的同修在家、出家,都是把根疏忽,所以问题就发生。如果我们从根下手,跟古人没有两样,正法久住,社会和谐,天下太平。只要我们能行道,它就能落实,就能够实现;如果我们没有道,这都变成口号,不能实现。

  要谁去做?我自己做,不要指望别人,指望别人是永远不能实现,所以一定要知道从我做起。我这些年来自己的心得,实际上我自己什么都没有。有许多同学,像杨老师、蔡老师,他们两个跟我的,他们自己说的,在旁边看我看了十几年,我到底是个什么人,学历没有,经历也没有,在这个社会上有个依靠的人没有,依靠的环境没有,财富没有,什么都没有。学历我只念到初中毕业,高中考取庐江中学,但是没有来念,学历就如此。经历,我到台湾在政府机关做一个小公务员,阶级很低的,做什么工作?文书抄写的,做这个工作,地位很低,低到最低的地位。钱没有,一分钱没有,社会关系没有。出家之后遇到这些老师,老师指导我,我怎么做出来?就是依教奉行。我对老师有信心,因为老师对我确实一无所求,我什么也不能贡献,连对老师送一点小礼物都送不起。所以老师能爱护,爱护什么?肯干,你教我,我真做,做了真有效果。一无所有,没有道场,没有护持。学了讲经之后,最早在台湾讲经,刚刚开始的时候,听众十几个人,场所是在人家里客厅,人家听我讲得还有道理,喜欢听,所以在人家家里。今天在张三家里,明天在李四家里,没有一定地方,谁找我我都去。讲了二十年,遇到韩馆长,大家凑点钱才买个小道场。买个小道场,台湾算面积是算五十坪,大概就像现在这个讲堂,还没有这个讲堂这么大,这个讲堂不止五十坪。一坪是四个平方米,你就能晓得,五十坪,四五二十就是二百个平方米,我们最初的华藏图书馆就这么大,在那个地方就讲了将近二十年,离开台湾。一生过著流浪的生活,所以就很想有个地方能定下来,每到一个地方我都想:能定下来不走多好!但是逼迫著你,环境逼迫著你非走不可。所以我才晓得,一生要像释迦牟尼佛一样,想住一个地方不可能,你一生就是要天天走动,要到处奔波。

  所以你要问我,我搞到今天这样,我自己莫名其妙,不是有意的,随缘。从来没有想到搞什么会议、搞这个东西,没想到过这个事情。这个缘就是到澳洲之后,碰到九一一事件,昆士兰大学的校长派两个教授来找我,我们也是根本就不认识,从来没接触过,也不知道什么人介绍的,不晓得。来跟我讲,他们学校有和平学院,这个我也第一次听到,一般大学没这个学院的。和平学院教什么?专门研究怎样化解冲突、促进世界和平,是干这个事情。九一一事件发生之后,过去他们所用的这些方法,感到有怀疑,以前他们解决冲突的方法,是西方的思惟,用镇压、用报复,都是走这个路。现在看九一一搞到这是恐怖战争,他说这个方法不能解决问题。所以就希望用真正和平的手段,来找我,希望我跟他们学校教授举行一次座谈会。我想到这是世界和平问题,这是桩好事,我就答应参加,提供一点意见,他们也感到很新鲜。我提出来就是化解冲突,要从自己本身做起,冲突真正的因素,不在外面,是在自己本身,这是他们闻所未闻的事情,从来没想到的。所以隔一个礼拜又来邀请参加第二次,第二次学校就有准备,就给我聘书,正式聘请我做他们和平学院教授。这么个缘分都没想到的,我就走进了学校,学校再走进了联合国。世界和平会议多半都是联合国主导,联合国邀请的这些人员是专家学者,都是有博士学位、大学教授,所以学校给我学位、给我教授的身分,代表学校去参加,这样就走出去,也接触过许多国家领导人,都是从来没有想到的事情。这些事情想一想,早年跟章嘉大师,大师跟我说过一句话,「你的一生,你只要真正发心为弘扬佛法,为正法久住,你的一生都是佛菩萨替你安排,你什么都不要操心。」我真听这句话,所以我遇到顺境、逆境,都是佛菩萨安排的,我还操什么心!这些事情显然都是佛菩萨安排的,佛菩萨怎么安排咱们就怎么做,没有自己一点意思。顺从佛菩萨的教诲,顺从古圣先贤的遗教,抓住纲领,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

  我的工作就是讲经教学,这是完全学释迦牟尼佛,在讲堂是讲经教学,不在讲堂,你看一个人、两个人来看我,我跟他们谈话,记录下来还是讲经教学,没有离开佛法,没有离开伦理道德,所做、所行、所说的,一桩事!生死,实在讲没有了,真的没有生死,这才得自在!所以我不怕死,没有生死,你今天就杀了我,我感谢你,你杀了我怎么?我解脱了,我往上升,我不会堕三途,不会。你把我送到天上去,我怎么不感谢你!你今天把我杀掉,我今天就去,我感谢你;否则的话,我还得多受几年苦。一点都没有了,不像一般人贪生怕死,那个得失就更没有了,所以名闻利养与我毫不相关。我们过的日子多快乐、多幸福、多么美满,这是方先生讲的「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永远纪念老师,永远不忘老师正确的指导。所以我这一生我所学的、我所能受用到的,时时刻刻都提示给同学们,给大众分享。古人讲孔颜之乐,我懂,我体会到;佛菩萨的法喜,我也体会到了。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