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看得破 放得下—真止真观(三止三观、五止六观) - (第七集)
看得破 放得下—真止真观(三止三观、五止六观)  (第七集)  2008/3/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节录自华严经12-17-1934集)  档名:29-129-000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经文第三大段,第二小段,南方一切慧菩萨。

  我们学习到十首偈颂里面的第三、四、五、六这四首偈,四首偈给我们讲真观、真止。天台、华严三观我们用了不少的时间,还是简单的介绍,这一堂我们要学「真止」,然后再对照经文就很容易明白了。《小止观》里面说,这天台家的,「若夫泥洹之法」,泥洹就是涅盘。涅盘不仅仅是佛法,在印度几乎所有宗教希求终极的目标就称之为「般涅盘」。这句话是印度梵文的音译,翻成中国的意思是不生不灭,在四谛里面,「苦、集、灭、道」,翻成灭。灭是什么意思?灭就是灭烦恼、灭生死,就是烦恼没有了,生死没有了,这叫泥洹。可是每个宗教都在那里追求,有没有真的达到?没有,不但是一般宗教里头没有,在佛法里面的二乘也没有,达到的是什么?叫相似的涅盘,很像,不是真的。在一般宗教,大概到什么程度?佛法里面讲,六道里面的四空天。四空天的天人连身体都不要了,确实跟老子所讲的很接近,老子所说的,「吾有大患,为吾有身」。他说:我有最大的忧患,是什么?我有个身体,要没身体多好!你看欲界有六层天,有身体、有烦恼、有习气、有生死;色界天,色界四禅十八层天,欲断掉了,没有欲了。没有欲,也就是说烦恼没有了,烦恼不是完全没有,我们讲情执没有了,在佛法讲见思烦恼,但是他的分别没有断,见思烦恼是没有了,尘沙烦恼还在。他逐渐一步一步再往上提升,到第四禅,到第五、第六,这禅定一共是八个阶级,叫八个等级,愈往上去功夫愈深,他能够把烦恼习气伏住,并不是真断,有定功,烦恼习气都不起作用,好像是没有了,误以为这就是涅盘境界。达到最高,非想非非想处天,这是四空天里面最高的,寿命多长?佛给我们说,八万大劫。八万大劫究竟多长,这要懂得,至少要有这个概念。一个大劫,我们不说整个宇宙,就说太阳系,我们这个星球太阳系成住坏空一次,这是一个大劫。换句话说,八万大劫,我们这个地球太阳系成住坏空八万次,这个时间多长!他有这么长的定功,定功就是他的寿命。所以把这个境界当作般涅盘,许许多多宗教都是这样的。

  佛慈悲,如果那些宗教真正可以达到真的般涅盘,佛就不来这个世间了,来世间有什么意思?这个世间最高的境界你们都可以达到,还来干什么?看到这些人想求大般涅盘达不到,佛来教这些众生,这才是佛出世教化众生的对象,其余的就是附带的,真正教化众生是教这种人,他们要追求永恒的生命。一般宗教讲永生,但是都把四禅天、四空天误会以为是永生,所以佛出现在世间是为这个。世间人能解决的,佛绝对不会多事,佛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你们能做得到,我来干什么?佛来出现,就是你们想做而做不到,佛这就出来,教你,有没有永恒不生不灭的生命?有,不是没有,是真有。大小乘教里面佛都讲得很多,相有生灭,相是物质,色法,我们这个身体有生灭,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山河大地有成住坏空,这个星球的成住坏空一次就是一个大劫;但是灵性不生不灭,身有生死,灵性没有生死。灵性不是灵魂,很多宗教把灵魂误以为是灵性,这错误,灵魂有生灭,灵性没有生灭,这个要知道。在六道里面有灵魂,如果什么时候觉悟灵魂不是自己,这问题解决了。灵魂不是自己,灵性是自己,大乘教里面叫明心见性,性不生灭。

  《六祖坛经》里面惠能大师讲得好,他自己见性了,把见性的样子说出来,这太难得!释迦牟尼佛见性了,没有用这种最简单的言语把见性的样子说出来,他老人家说在哪里?《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的,这就是自性智慧德相圆满的流露。能大师讲得简单扼要,他只讲了二十个字,「何期自性」是一句问话,没想到自性,自己的本性,自己的灵性,第一个他说「本自清净」,从来没有染污过。那我们现在有没有染污?没有,染污的是识,是妄心,真心从来没有染污过。第二句说「本不生灭」,泥洹就是不生不灭。第三句说「本自具足」,什么都是现成的,具足无量智慧,具足无量的德能,具足无量的才艺、无量的相好。相好我们今天讲福报,无量的福是你自己本来有的,外头找不到,外面找都是假的,自性里面是真的。华藏世界自性现的,西方极乐世界自性现的,本自具足你就看到了。第四句说「本无动摇」,我们现在的心,就是念头,念头是妄心不是真心。你看念头,前念灭了后念就生,念念都是生灭,生灭是动相,波动;真心没有这个现象,永远是平静的。末后一句说「能生万法」,宇宙现相从哪来的?是自性里面本自具足,遇到缘它就变现出来,就这么回事情。二十个字,把这个宇宙、生命、万物、性相、理事、因果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不容易。细说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六祖惠能大师讲的二十个字,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纲领,「大方广」讲什么?就是讲他这二十个字。所以泥洹之法,「入乃多途」。用什么方法可以能够证得般涅盘?佛说的八万四千法门,四弘誓愿里面讲的无量法门,哪一个法门都能够证得。所以佛在《金刚经》上才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你只要能够如理如法的去学习,必定证得,这就是入乃多途。

  下面说「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急要就是重要的,我们迫切想要的。八万四千法门太多了,有没有简单的方法能让我们立刻就能契入,这是我们所希求的,我们迫切所需要的。有没有?有。我初学佛的时候,第一次见章嘉大师,那是我一生第一次见出家人,我就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我说「方老师把佛经哲学教给我,我知道佛法无比殊胜,有没有方法让我很快的契入?」我就问出这个问题。刚刚入佛门,大概看佛经还不到两个月,章嘉大师对我很了解,初学如果讲止观,那这个话讲不完,他变更一个方法来跟我讲,还是止观,他告诉我:有,看破、放下。这个我听得容易懂。原来是什么?看破就是观,放下就是止,他把止观用看破放下这个字来跟我讲。当时我听了好像懂,其实不懂,这是讲真话,好像是懂。我问他从哪里下手?他告诉我「布施」,第一堂课,第一天见面。我离开的时候,他老人家送我到门口,拍著我的肩膀,那个时候章嘉大师六十五岁,我二十六岁,他大我三十九岁,祖父辈的。拍著我的肩膀告诉我:今天我告诉你六个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我也真听话,真的依教奉行。

  学布施不容易,没有接触佛法真的很吝啬,那老师教了,教布施,舍,先舍身外之物。实在讲,那个时候我们刚刚到台湾,自己生活非常困难,要学布施没有这个力量。我自己喜欢读书,能得一点钱财几乎都买书。买书很小气,我买的书都是自己读,别人借看我都不会借给他,为什么?因为一般人不爱惜书,借去看,乱翻,书被他翻脏了。还有人喜欢看书看到哪个地方,他就把书叠个角,这个我很讨厌,你把书叠坏了,他都不能用一个纸片夹起来,他把它叠角,这是很不好的毛病。外面里面都给我弄脏了,这是我的忌讳,这不借人看,就是很小气。章嘉大师教我布施,那别人借的时候,就大方一点借给人看,损坏了也不计较,多半是什么?我看过的书才借给人,新的不肯借给人。到以后慢慢进步了,我买来的书,人家喜欢看我还没有看,我可以借给他看,慢慢学布施。真的,学到第五年的时候,认识李炳南老居士,他老人家建立一个佛教图书馆,台中慈光图书馆,那个时候我还有几套大书,我有一套《大藏经》送给了图书馆,二十五史、十三经、《资治通鉴》这都是大书,我全都捐了,捐给图书馆。

  真的把这个放下之后,就有感应了。因为老师教给我,这是章嘉大师替我选择的,那个时候我希望将来从事哪个行业比较好,章嘉大师给我选择的是弘法利生,叫我出家。还告诉我,你发心出家,续佛慧命,弘法利生,你不要去找出家人给你剃度。我说那怎么办,不找出家人,怎么剃度?怎么出家法?他说你要找老和尚给你剃度,那个和尚不答应,你不生烦恼?我说是,那当然生烦恼,那怎么办?你求佛菩萨,求感应,这他教我的。果然第六年到第七年的时候有感应了,我心里就有数,出家的因缘大概是快成熟了。当时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教,有人就问我大概多久会成熟?我想不出半年。没想到过了一个多月,台北有个寺庙的方丈派人来劝我出家,缘真成熟了,我没有答应。过几天他又来,两个月当中他来找我九次,心很诚恳,刘备找诸葛亮才找三次,三顾茅庐,这个出家人找我九次。我这才跟李老师报告。李老师:你怎么人家一劝,你就动心?我说:老师,他来了九次,两个月当中来九次,很有诚意,应该是成熟了。

  老师听了还是难过,他说:你为什么要出家?我就老实跟他讲,老师在台中教学十年了,像周家麟这些同学一开头就跟他学,他们学了十年,我追不上这些人。我说:我假如出家,我没有工作,我一天可以学八个小时到十个小时,我相信我用两年的时间就可以追上,就可以赶上。我提出也很有理由,老师勉强点头同意了。所以我出家之后,依旧到台中跟老师学习,确确实实两年超过他们,不但赶上还超过。我在台中前后住十年,前面一年三个月是在家居士身分跟他学,以后出家之后,在台中跟他九年学经教。所以我这个行业是章嘉大师给我选择的,我对他老人家非常尊敬。这个行业真的是跟方东美先生指导的原则完全相同,方老师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放下世缘一心专攻,这一生当中真的是得到最高的享受。所以我对老师念念都感恩,如果不是老师的指导,我想我现在早都不在人间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止观二法,止帮助观,观帮助止;我从章嘉大师那里得到的是,放下帮助看破,看破帮助你放下。从初发心到如来地,这两个方法相辅相成,看得愈透放得愈多,放得愈多看得愈透。以后渐渐深入经藏,才晓得老师说的话就是经教里面讲的止观,真的是不出止观二法。为什么?「所以然者」,为什么?「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结之正要」,这说出了止是放下;这个结就是烦恼,就是烦恼的代名词,所以你心里头有结。早年我在台湾,我是不看电影的,但是看到那个电影广告在街道上贴的,说那个电影名叫「心有千千结」,那就是结,心有千千结。怎么样把结解开?止,止能解开,这个伏是降伏,所以止是降伏烦恼的初门。你要不能放下,你这个烦恼习气是永远断不掉的。到现在,我们学佛学了半个世纪,到今年五十七年,讲经也讲了五十年,天天在学,天天在看破,天天在放下,放下帮助看破,看破帮助放下,搞了五十年,才真正搞清楚、搞明白。

  佛真正的意思教我们放下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这都是从急要上来讲的。大乘教里面告诉我们,大乘佛法所追求的目标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是梵文音译,可以把它翻成中文,为什么不翻?叫尊重不翻。这是学佛人希求终极的目标,翻成中文叫「无上正等正觉」,所以佛法追求的是智慧,不是别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不是从外来的,《华严经》上讲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句话就是六祖开悟的时候所讲的五句话当中的第三句,他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本自具足如来智慧德相。现在我们自性里本来具足的智慧德相,就是被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住了,这是三大类的烦恼。妄想,大乘教里面也叫做无明烦恼,分别叫尘沙烦恼,执著叫见思烦恼,这三大类的烦恼障碍住了,所以你见不到,你的智慧不能现前。智慧怎么?智慧变成了烦恼,德能变成了造业,相好变成了业报,变成六道轮回、三途,变成这个东西,扭曲了。

  佛也告诉我们,如果你能够把执著放下,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了,执著的念头也没有了,那给你说,你就得到第一个,无上正等正觉你就得到「正觉」。得到正觉的人称为阿罗汉,你就证阿罗汉果,你得到正觉。如果再能够把分别也放下,止是讲放下,不再分别了,世出世间法都不分别,那你就提升一级,你得到「正等正觉」,正等正觉是菩萨。再往上提升,连妄想也没有了,妄想是起心动念,连这个都没有了,那你证得的是「无上正等正觉」,称为佛陀。所以佛陀、菩萨、阿罗汉是佛门三个学位,你得到学位,最低的学位现在学校叫学士,在佛法就是阿罗汉;第二个学位叫硕士,在佛法是菩萨;最高的学位,世间法叫博士,佛门叫佛陀。学位的名称,不是神,跟神仙完全不相干!神仙还是凡夫。你学佛,这是必须要知道的。所以学佛没有别的,回归自性,把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相好完全恢复,如此而已。用什么方法?放下,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就现前了。这是我们学佛的同学要常常放在心上,「我还有没有执著?」如果还有执著,你一定要很清楚,我还是六道凡夫,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还是被障碍、被扭曲,你不能不知道,你不能不承认。

  佛菩萨希望我们提升自己的灵性,提升自己灵性没有别的,就是放下。止,这是降伏烦恼的初门,你不放下,你烦恼习气断不掉。从哪里放起?这么多年来,我们在教学、讲经常常劝勉大家,我说了十六个字,这十六个字你能放下,你就入佛门;如果这十六个字没有放下,你自己一定要清楚,你在佛门外,没入门。这十六个字,第一句自私自利要放下,名闻利养要放下,五欲六尘要放下,贪瞋痴慢,十六个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十六个字放下了,你入门了,有没有证阿罗汉?没有,你才入门,你上了佛教的学校,读一年级了。阿罗汉是什么?阿罗汉是小学毕业。这十六个字放不下,你在门外,你没入门,那勉强说,你现在在念幼稚园,你还没有念小学一年级;这十六个字放下,你已经有资格上小学一年级。佛法难,难在哪里?难在就是十六个字难放下。我们要真学佛,那你连这个不知道,你怎么学法?怎样放下自私自利?起心动念把念头转过来,想,为众生想,不要想自己;为佛法想,如何帮助正法久住,如何帮助苦难众生,念念为别人想,不为自己想,自私自利就转过来了。有一念还为自己想,我为别人想一半,为自己想一半,这个不行,这入不了门;我为别人多想一点,想个六、七分,为自己还要想个二、三分也不行,有一分都不行,为什么不行?这是迷惑的根本。我们前面说过,你想回归自性头一关你要突破,头一关就是身见,你把你这个身当作自己,你把你的妄想当作你的真心,错了。《金刚经》上教人,你看你的成就,头一个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是什么人?小乘须陀洹,一年级。我们原先以为这个应该是法身菩萨不是普通人,你再念念《金刚经》看,须陀洹就不作如是想。这才知道,这要我们放下的、要我们止的。

  名闻利养,这是烦恼习气里面最严重的,贪名贪利,贪图如何要保养身体健康,如何保护我的名利不要失去,你看哪个人不是这样想法?这全错了。所以世尊真的很慈悲,真的是布施一切众生无量的恩德,他老人家在世做出样子给我们看,他过的是什么生活?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三衣一钵,他过这个生活,这是给我们看,这是名闻利养真放下了。每天吃饭外面托钵,给什么吃什么,没有挑选的;穿的衣服叫粪扫衣,别人旧衣服丢了之后捡起来,看还有可以用的布剪下来,一块一块拼凑起来做一件衣服,佛穿这个衣服。他不是不能过好日子,他的家庭很富有,他不要,他舍弃,他要过这种生活干什么?做样子给我们看,就是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他真舍掉了,真放下了,过那么简单的生活。我们今天读到《释迦谱》,读到《释迦方志》,不能不佩服,为什么?你就晓得他身体多健康。他如此,他的学生也如此,经上我们常常念到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个学生,常随众,生活方式跟释迦牟尼佛一样的,一丝毫差别都没有。这就是说,佛能做到,他所有学生个个都能做到。

  当然印度是属於热带,所以衣服不需要多,三衣足够了,佛教传到中国来就不行,中国有四季,春夏秋冬,三件衣没有办法。到中国,佛法是活活泼泼,它不是死呆板的,到中国怎么样?可以随中国的缘分,随缘,中国人的衣服有春夏秋冬,所以到中国来完全穿中国人的衣服。诸位要知道,我们这里面是中国衣服,佛的衣服是什么?外头这一件,这一件是佛的三衣,你看我们把佛的三衣搭在中国衣服上面做个纪念。我们这个衣服长袍大袖子,叫海青,海青是汉朝时候的礼服,这是中国衣服,印度这些出家大师来到中国也穿上中国的海青。出家跟在家差别在哪里?在家人这个边上都绣的有花纹,出家穿的是素色的,不绣花纹,就这么一点差别。而中国的衣服叫章服,这个章服绣的花纹是代表他的身分,士农工商不一样,一看就晓得你是什么身分,代表阶级。做官的,这九品官每一品绣的花纹不一样,一看就晓得他的品级,便於行礼,上下尊卑那就分得清楚。不像现在,现在分不出来,分不出来就没大没小,社会秩序就乱了。在世间法,一定要讲求这些规矩,长幼有序,尊卑他有礼,便於行礼。所以诸位现在看戏,要看平剧,中国旧社会里面这些戏剧,表演的人他穿的那个服装那是章服,你能够看出来你就懂得。

  所以断烦恼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把生活降到最简单。佛教到中国来,穿中国衣服,不再树下一宿,住房子了,在印度没有住房子的。因为到中国来,最初来是皇帝把他请来的,佛教不是自己到中国来的,是中国帝王礼请,派特使到西域,遇到印度出家人摩腾、竺法兰把他们请到中国来。到中国来之后,皇帝把他看作老师,哪有学生让老师天天去托钵,那不是被人家骂死了?中国人尊师重道,怎么可以叫老师到外面去托钵?怎么可以叫老师住在树底下?所以给老师建这个居住、教学的场所都跟皇宫一样,宫殿式的,对老师的尊敬,上行下效。皇帝,帝王孝父母,帝王尊敬老师,所以全国的人民没有不孝父母,没有不尊重老师的,上行下效。但是这些出家人讲经教学的场所是宫殿,富丽堂皇,那是什么?是帝王建立的,出家人住的地方叫方丈,住的地方依旧是很简陋、很简单,不住他这个宫殿。宫殿后面盖寮房,寮房是平房,宫殿是帝王建的,讲经教学的场所可以,还是分得很清楚。但是现在的方丈不一样,现在方丈有楼,方丈楼,使我们立刻就能想到古来这些祖师大德,他住的方丈确实只有一方丈,他的卧房就是一丈,一丈房,就那么大地方。里面摆个床铺,很多的时候他摆一个蒲团,他打坐不倒单,确实很简陋、很简单,人不能不佩服,他做样子,放下了。

  佛教还要回到古时候那样的生活方式,正法才真正能久住世间,为什么?修行人确实把贪瞋痴慢放下了,你心才能入道,才能契入。否则的话,你没有放下,你心不在道上,心在哪里?心在自私自利,心在名闻利养,心在五欲六尘,心在贪瞋痴慢,那是什么?那叫轮回心,轮回心学佛还是轮回业,轮回里面的善业。果报在哪里?果报最高也出不了欲界天,为什么?你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没放下,这个放下才能够到色界天,所以在六道里面,在欲界。六道里头有三界,你出不了欲界,你就知道要不要真修。要真修,你得真放下,真放下好处多,烦恼轻、智慧长。

  你要晓得,疾病、生死都是从烦恼来的,烦恼轻智慧长,你病就没有了,真的能转我们的业报,寿命自然延长了。这是一般世间人梦寐所希求的,希望什么?健康长寿,佛门的生活方式是最健康的,真的得长寿。「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不应都是烦恼障碍,你有烦恼,你有业障,所以你所求不应;业障要是消除了,有求必应。佛门里面常讲,求功名得功名,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没有求不到的,连求作佛都能求得到,何况那些世间小事?世法里头,这李老师常讲鸡毛蒜皮,哪有求不到的?佛法里面的求,这也是章嘉大师教我的,因为年轻的时候太苦了。「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第一次听到的是章嘉大师教我的。他教我三种布施,财布施得财富,所以你不要怕舍,愈舍愈多,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他教我一生要认真去做。我也真干,确实把命运转过来了,我转得比了凡先生彻底,了凡先生延寿二十一年,他的寿命是五十三岁,他活到七十四岁,延寿二十一年;我的寿命四十五岁,今年八十二岁了,我延寿三十多年。没有求延寿,没求寿命,我们学佛一生所求的就是求智慧,其他的统统都没有求,没有这个念头,求消业障,烦恼轻智慧长,依照老师教的方法放下,天天放,真有效果。

  观是断结之正要。你看前面止只是定,只能伏,石头压草,它不起作用,就是烦恼不起现行,没断。要怎样才能断?观就断了,观是智慧,转烦恼为智慧,烦恼就没有了,不是伏在那里,是真断了。所以要断烦恼,那要开智慧,你就晓得戒定慧三学的重要。现代人修行可以说,至少可以讲这半个世纪以来的修行,无论在家出家跟从前人比差太远了,原因是什么?原因是我们把戒疏忽掉了,所以想止止不住,止是定,佛教给我们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止观是定慧。这是什么原因?我们也认真去思考,认真的去观察,这才明白我们的基础教育,就是扎根的教育疏忽了。

  中国人说实在,在全世界是最优秀的族群,这个话是外国人讲的。我第一次接受沈家桢老居士邀请到纽约去讲经,一九八三年第一次到纽约,沈老请我吃饭,同桌差不多三分之一是美国人,当地的这些人士。吃饭的时候,有个人站起来问我一个问题,他说过去我们对中国、对东方不了解,产生很多误会,他说现在我们知道、明白了。一个一个比,全世界这些族群一个一个比,中国人第一;两个两个比,犹太人第一;三个三个比,日本人第一。这是当时美国社会他们的看法。末后他问,中国人为什么不团结?一个一个,中国第一。我当时也就答覆他一句话,我说是上帝的安排。他很吃惊,怎么是上帝安排?因为他们都信基督教,我就说是上帝安排。他问为什么是上帝的安排?我说中国人要团结起来,你还有饭吃吗?大家一笑了之。真的,你看外国人在讽刺我们中国人不团结,一个个的自私自利,不像日本人,日本人真是团结。我给他答覆没错,所以西方人对中国的看法不一样。

  通过汤恩比这些人,西方的学者专家,大师级的人,通过他们平常所说的、所论断的,对於中国传统文化评价很高。汤恩比是直截了当的讲,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需要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诸位要知道,大乘佛法在中国,全世界其他地方没有。这是真正出自於英国第一流的学者专家之口。所以我常常也说,也讨论这个问题,中国孔孟学说能救得了这个世界吗?四书五经、十三经管用吗?学这些的人很多,大学里头有这个课程,有这些学系。大乘佛法能管用吗?在全世界各地讲经说法的法师很多,能救得了世界吗?我也曾经参加过联合国的国际和平会议,我见到的这些学者专家,东西方学术都能通达的很多,这个世界是愈来愈乱,使这些学者专家都有严重的疑惑,疑惑什么?这世界还有和平吗?这世界还有前途吗?这不是出自於普通人的口。

  汤恩比的话有没有说错?我们要深入的去反省,我说汤恩比的话没说错,而是一般人对於孔孟、大乘了解不够透彻。我常常讲,四书五经、十三经是儒家的花果,大乘佛法是佛法里面的花果,花果从哪里来的?从根生的;你不要根只要花果,那怎么能得到?我们从这个地方才得出一个结论,儒释道的根在哪里?把儒释道的根找到了,我们从根来培养,将来就会有花果;不从根上去培养,那个花果是插在花瓶里面,很好看,死的,没有生命的。儒的根,我们找到《弟子规》,道的根,我们找到《感应篇》,佛的根,找到《十善业道》。那我们要问,现在学儒,哪个人去学《弟子规》?现在学道,哪个人去学《感应篇》?现在学佛的,哪个人去学十善业?这样一观察,你就恍然大悟,为什么孔孟救不了世界?为什么大乘佛法也救不了社会?不是孔孟、大乘之过,是我们错认了。我们今天迫切需要的是什么?迫切需要是要根,我要好好的来栽培,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之后,花果就现前,世出世间圣贤人就培养出来了,有圣贤,社会才有救,没有圣贤是不行的。所以有这三个根,扎这三个根,这就有圣贤的条件,有圣贤的基础。我们今天从这个地方去培养,从这个地方去学习。这些年来,我们在全世界每个地方都大声疾呼,希望大家把三个根扎稳,从根本上学习,然后一门深入,专攻一门,古人讲的「十载寒窗,一举成名」,十年专攻一样就变成大圣大贤,你才能自行化他。

  前年我们从巴黎联合国总部办了这个活动之后,我就访问英国,去看牛津、剑桥跟伦敦大学,特别去看他们的汉学系,我把我这个理念介绍给他们。因为他们还是搞的佛学、儒学、道学,我为他们说出,把这个翻过来,学佛、学儒、学道,这是走圣贤的路子。如果是佛学、道学、儒学,自己得不到真正的利益,你也不能帮助苦难众生。之后就有很多人问我,他说你能不能把学佛、佛学,学儒、儒学,学道、道学讲清楚一点?我也做了很多次的解释。因为有正确的认识,我们才有正确的行为,行为就是修行,还是讲到止观,要从根本上下手。所以我们要把《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看作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基本的戒律,必须从这里学起。

  在古代这个课程是在小学,不是学校,是家教。人生在这个世间,从你出生,你睁开眼睛,你竖起耳朵,你已经在学习了,虽然你不会说话,你已经看在眼里,听在耳里,阿赖耶识里头就落印象。所以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是做父母、大人做出样子来给婴儿看,让他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都是传统文化的正面,负面的东西决定禁止让他看到、听到、接触到。这个样子把他养到三年,他就学了一千天,根深蒂固,就把他养成圣贤的根基,圣贤的条件了,然后再上学。所以每个人第一任的老师是父母,这要知道,父母教得好,样子做得好。送到学校,以前学校是私塾,老师做学生的榜样,也就是老师必须把这三个根做出来给学生看,加强学生的信心。除这个之外,再教他读诵圣贤的典籍。只教读诵没有讲解,为什么?这个时期也就是十岁以前,记忆力最好,古圣先贤东西需要记住的,这时候天天念、天天背有好处。天天念、天天背是什么?他戒定慧三学都完成了,守规矩,这是持戒;专心念一部书是修定;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念错,没有念漏掉,没有念颠倒,这是根本智;以后遇到老师给他讲解的时候,一讲就明白,叫后得智。没有根本智,你决定没有后得智,有根本智,后得智很容易启发,它是智慧的教育。

  现在我们这个时代疏忽了,至少疏忽了一百年,所以现在变成乱世。乱世之由来,我们很清楚、很明白。怎么样来拯救?拯救就是我们首先要拯救家庭,家庭再恢复到古时候那是不可能的,那家庭的功能我们如何来补救,这是现前的大事业。中国古代家庭不是小家庭是大家庭,一个村庄、一个聚落往往就是一个家族,一家人口少的是几十人,六、七人是少数,多的二、三百人,这个家族。一个家族就是社会,所以能齐家就能治国。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很有道理。不是像现在小家庭,小家庭没有能力治国,要大家庭。可是现今都是小家庭,大家庭不可能了,那我们如何来组织大家庭?所以我们想到老人乐园,人老了,回家,这是社会,这是大家庭,把过去家庭的功能恢复,养老。小孩,现在父母不教了,三、四岁就可以入幼儿园。父母不教了,那我们怎么办?我们做育幼,小孩从三、四岁,我们可以办幼儿园、办幼稚园、办小学。幼儿园的学生太小了,他还离不开父母,跟父母合作,跟家庭合作,来传授他伦理、道德、因果教育。到小学就应该住在学校里面,老师肩负起家教的责任,老师把《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表演给学生看,三、四岁还行;教到六、七岁他上小学,小学继续要教伦理、道德、因果。社会上这些小学课程的功课也可以同时来教学,但是教学的方式要改变,不能一天上很多堂很多科目,学生学了都学乱掉了,要遵守古人的一个原则,「教之道,贵以专」,一门一门的学。譬如小学六年,六年都有国语,都有算术,我把六年国语的这个课程一年教完,这一年当中是一年全部学国语,学语文,他每天想的是一桩事情,成绩决定比现在学生好;第二年全年学数学,他一年就是一门功课,他想的是一门,他能得定,他开慧。第一堂学国语,第二堂学数学,第一堂还没有吸收完,换了一门功课,他什么都学不到。同样这么多课程,我们用同样的时间,我们教学的方法不一样,一门一门的教,同时不学第二门,心是专心,学的人很快乐,不复杂,学的人会很欢喜,读书乐!很多功课混杂在一块,读书不乐,他没有吸收。这种方式我都跟剑桥大学的汉学家麦大维教授谈过,我说中国古老这种教学方法比你们现在大学好,这里头有戒、有定、有慧。所以教跟学都要一门深入,决定不能同时混杂很多科目,那是决定错误的。调剂学习的情绪可以掺杂什么?书法、绘画、音乐,这可以能调剂,主要功课就一门。所以副科是调解情绪的,使他里面有乐受。

  底下讲,「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这个话好。止是定,定他就有慈悲,这个爱是慈悲;养心,这个心是识心;善是最好的,这个资就是滋养。所以止是养心,我们今天讲最好的养分。这句话要是不好懂,换句话大家就懂了,养心莫善於少事,事情愈少,你的心就愈清净;事情愈烦,这个心愈烦,心就得不到滋养,你的心就很苦、很烦躁,心神不定,古人讲「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所以修行,儒释道都不例外,养心要静。你真的能静下来,静下来,那你一定要放下,你放不下,你的心怎么能静得下来!到什么时候你才能肩负起繁杂的事业?你定慧成就了,虽然遇到很复杂的事情,你心不烦,你是用很冷静真实智慧来处理,没有一样做不好。所以做事情,小定做小事,大定办大事,没有定不能办事。没有定,心是浮躁的,叫心浮气躁,你办事不会把事情办好,里面产生的副作用很多,你自己也不知道,别人知道也不敢跟你讲,这是肯定的。所以心一定要定,一定要静。

  观,观是慧,策发神解之妙术。这里头著重一个解,解是明了,对於世出世间一切事通达明了,叫神解。用什么方法?观,观是什么意思?观是看,怎么看法?里面没有分别执著就叫观。我们今天眼看耳闻有分别、有执著,不叫观,可以叫看,你的看法怎么样,你听了怎么样,不叫观。观是里面没有分别执著才叫观,有分别执著就不是观,他那里面是生烦恼,就是你有很多意见、见解掺在里头,不是真实智慧。没有分别执著,你看你听,你跟一般有分别执著的人决定不相同。有分别执著,他的见解是复杂的、是错误的,没有看到问题真正的因素,看不出问题。只有放下妄想执著,你才能看出问题的根源,你才能解决它,你才不至於看错。这是策发神解的妙术。这句话简单来讲,就是你得到真实智慧的方法,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眼见色,耳闻声,不分别、不执著,你心是定的。不要像现在,一看马上就反应,反应得好快,那个反应是什么?是烦恼,是习气,往往是错误的,这是现代人跟古人不一样,古人确实他是静的。

  你看看近代的,不要说太远,清朝末年曾国藩先生,他的家训,他的家书,他是怎样教导他的下一代,他自己的儿女,他的侄子们(兄弟的儿女),每一封信、每个教训你去看,几乎大部分都是教他要学静,要学缓慢,走路要慢,说话要慢,样样都教你慢。跟现在人怎么?现在讲效率、讲快,快里头有错误;慢,他心是定的,心是静的,他没有错误。我看老一辈的这些人,我只看到章嘉大师一个人,真的像佛法里面所说的,「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你看他这个照片,他就是这样的,就在定中,他走路很慢,说话很慢,言语动作都慢,我们跟他在一块,感觉到我们太快了,速度太快了。我讲经教学这么多年,就有很多人说:法师,你说话太慢了!还嫌我太慢,我觉得我已经很快了。你要是遇到章嘉大师的话,恐怕你就不耐烦,一个小时讲不了几句话,你就掉头而走了,你不愿意接近他,真善知识。

  所以我们遇到任何事情不能忙,忙中有错,要定,愈是重要的事情愈是冷静、愈是定,才能处理得非常恰当。称自己心意的要控制住,不能生欢喜,欢喜会出错误;不合自己的意思,不能有瞋恚,瞋恚往往会无意跟人结了冤仇,要冷静。称自己意思的时候,不小心会被人利用,只有保持心平气和,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佛法里面讲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要保持心平气和。这里头最重要的就是没有自私自利,有自私自利不容易保持,没有自私自利、没有名闻利养,很容易保持。世间人忘不掉的,利害,佛法头一个就是舍自利,自利舍掉了,自然就不会遇到灾害,所有一切灾害与自私自利有密切关系。这是真智慧从观来的。

  下面就说得更清楚,「止是禅定胜因」,胜是殊胜。你要先修禅定,先要学放下,放不下的人决定不会得定。我前面跟大家讲这十六个字,有一个字放不下,你决定不能得定,就是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个放下,你才真的心定下来,有一个字放不下都是障碍,你得不到禅定。所以放下是止,你才能得定。「观是智慧之由藉」,止到一定的程度,六根起作用,生智慧不生烦恼。烦恼是什么?七情五欲。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这叫七情,他不生这个;五欲是财色名食睡,他不会起这个念头。这一点我们要留意,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会不会起这些念头?如果有这些念头,那你就晓得,我们是道道地地的凡夫,一点功行都没有。从哪里做起?从《弟子规》做起,《弟子规》里面许许多多的教训都是帮助我们降温,烦恼要先伏,先降温,要想断,一下断断不了,再慢慢来。所以有《弟子规》的基础,有《感应篇》的基础,你才能持戒,什么戒?小小戒,像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你才能做到;你没有这个基础的话,不容易做到。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真的是到了危急存亡之秋,快要断灭了,或者是已经断灭了,怎么样帮助它复苏,帮助它再活过来?那就是要真干,从《弟子规》、《感应篇》可以把中国文化起死复兴,叫它再醒过来,再生出来。

  末后这一句话,「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没有定慧,自利都谈不到,你怎么能利人?这是真话,一点都不假,很重要。该放下的应当放下,该提起的应当要提起,提起是什么?观慧所照,佛法讲照见。放下是自利,提起是利人,自利利他最基本的就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所做的示现,给社会大众做一个好样子,做出来给他看。现在人不孝顺父母,不知道尊敬尊长,我们要做出孝顺父母、尊敬别人,做出样子给别人看,这叫自利利他。父母在,要常常去看看父母,要照顾、要关怀、要帮助他;父母不在了,念念不忘,家里面不能供一个牌位,也要供照片。见到父母的照片,早晨在他面前深深的一鞠躬,晚上睡觉之前,也在照片前一鞠躬,养成这个习惯,教你的下一代,下一代会孝顺父母,底下一代一定是以上一代为榜样。

  尊重圣贤,佛弟子供佛菩萨的像,意思一定要懂,不能迷信,供佛菩萨的像是尊师重道,佛是我们的老师,菩萨也是老师,表法的。释迦牟尼佛是根本的老师,这个教学是他老人家传下来的,他是始祖,所以有报本反始的意思,报答根本的老师,我们得到这么好的教诲,念念不忘老师的恩;见贤思齐,看到老师希望我这一生能做到像老师一样。菩萨就非常具体,观世音菩萨代表慈悲,所以供养观世音菩萨怎么供养法?把自己的慈悲心供养出来,像观世音菩萨一样慈悲一切众生,那你真的就变成观世音菩萨;供养地藏菩萨,地藏菩萨代表孝亲尊师,如果不孝父母、不敬老师,供养地藏菩萨叫白供了;供养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求智慧,所以你要懂得他表法的意思,你就没有白供。供,早晚要不要礼拜?要,至少也要对他行九十度的鞠躬礼,这是什么?这是尊重道。拜观音菩萨,我尊重慈悲,学习慈悲;拜地藏,我是尊重孝敬,我要学习孝敬,是这个意思。看到佛菩萨的形像,听到佛菩萨的名号,如同老师在面前一样,肃然起敬。这就是你自己这样做,就是利他,别人看起来,从前看起来点头赞叹;现在人看见你这么做觉得奇怪,他一定会问你,他问你,你给他解释,他就明白了,机会教育。这是把修行契入佛菩萨境界的方法,简单扼要的介绍出来。

  观,前面我们将天台三观、华严的法界三观说出来了,虽然没有详细说,也讲得相当清楚。说到止,有三止,天台大师「对於三观而立三止」,也有三种,三止讲三种放下。第一种,「体真止,诸法(一切法)由因缘而生,因缘假和合之法,体为性空」。这是在三止里面的第一止,体真止。因为第一观是真空观,这是修行最基本的一个概念,那就是你一定要知道一切法都不是实在的。所以三观里面,观真空,观假有,然后你才能用中。止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首先晓得万事万法是因缘和合而现的现相,这个现相不是真的。相是有,叫幻有、假有,体是真空,体是真的不是假的,相是假的不是真的。体是空,为什么?六根接触不到,但这个空不能当无讲,空有,它是有,它不是没有,它能生,它能现,它能变;能生、能现、能变,那我们就能够觉察到,我们六根可以觉察到。但是所现所变的这些万法,六祖讲的「能生万法」,这些万法是假的,你不能说它没有,它有,但是它「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是《般若经》上所说,你必须要知道。因为你知道这个,你自然会放下,根本不存在,幻有,妙有,你自然就很乐意的像诸佛菩萨一样,自然放下了。

  真正懂得透彻的,他一下就放下了,妄想分别执著一时放下,那就立刻成佛。所以从理上讲,凡夫成佛需要多少时间?一念之间,念头一转变就成佛了。有人做了榜样给我们看,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做了样子,一下放下了;在中国,六祖惠能大师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他也是听五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把妄想分别执著一下放下,这一放下就成佛。所以凡夫成佛不难,难在看破,这是章嘉大师告诉我的,佛法是知难行易,我们一般讲行难,它不是的,它知难行易。为什么?放下就是,放下执著就成阿罗汉,放下分别就是菩萨,放下妄想你就成佛了,这是真话不是假话。为什么放不下?事实真相没搞清楚,搞清楚自然放下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