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各品大意 (第三十四集) 2004/10/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节录自华严经12-17-1311集) 档名:29-126-0034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清凉大师《疏》里面讲的,「前中以十菩萨各主一门,显十甚深,即为十段,一缘起甚深,二教化甚深」,前面跟诸位介绍到此地。现在我们看第三,「业果甚深」,这个地方没有讲因果,讲业果,业就是因,这是宇宙之间的真理。如来说法不离因果,《华严经》里面所说的五周因果,《法华经》所讲的一乘因果,由此可知,诸佛菩萨修行证果、教化众生都离不开业果。业是造作,造作决定有果报,造作的事太多了,无量无边,佛菩萨在教化众生,为方便起见,把无量无边的造作归纳为三大类,身、语、意这三业。
《无量寿经》世尊教导我们修行,首先就给我们讲善护三业,为什么?业果甚深!理深、事深、报深,如果用《法华经》十如是来说,没有一条不是甚深,深广无际,从性相、理事、因果。佛教导我们善护三业,头一条是口业,「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这一条甚深甚深!我们凡夫往往疏忽了,没有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所以日常生活谈吐之中,有意无意就会说到张家长李家短,评论人事是非,就拿这个来做话题,而不知道这在造业。所以,有意无意造作极重的罪业,自己是茫然无知,还以为今天没过失。这是什么原因?总的来说,不读经之过,如果大乘经念多了,你的警觉心自然就提高。
我不愿意受这些不善的果报,我决定不造不善的业因,往昔生中所造的恶业,现在觉悟了,总要把它化解。化解从什么地方化解?不是从外面,从外面永远不能化解,你把方向找错了,一定要从内心上做功夫。为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你记住诸佛如来这句话,你就晓得为什么佛教导我们从自心里头去化解,没有消不了的罪业,你从外面那永远没有办法化解。佛法是心法,佛学是内学,向内不可以向外。向内应该怎样把我们的无量劫来这些业习化解掉?这一品经里面会讲到,讲到那个方法真的是妙绝了。
我在这些年常常劝人,一定要把自己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那个对立的念头要化解掉,从今而后不再跟人对立;他跟我对立,可以,我不跟他对立。要知道对立是双方的,两方面的,一方面不对立化解了,这一方面立不起来,这个道理不难懂。非常显然的,吵架,两个人相骂,愈骂愈起劲,如果说一个人开口骂人,对方不还口,一句话不说,这个骂人的人虽然来得很凶很狠,那个气势很快就消掉。为什么?没有反击的力量。对方静静的在听,骂个几分钟之后骂不下去了,如果旁边还有人在旁边看到,自己很难下台。到那个时候,是骂好还是不骂好?你说谁胜?谁输?不还口的那个人嬴了。
打人也是一样,你很凶狠,拿著棍棒去打人,人家挨你一棒,挨你两棒,绝不还手,你在这个时候怎么办?是继续打下去,还是不打?这个就是化解怨结的道理,这个要向佛菩萨学习,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内心里面没有对立,没有怨恨。别人对我有误会,我对他没有误会,为什么?我对他了解,就不会产生误会。他对我有误会,情有可原,为什么?他对我不了解,了解得不够,他如果对我真的了解,绝对不会产生误会。你明白这个道理,自己处逆境、处恶缘,心安理得。所以,误会要化解,对立要化解,这是化解冲突之道。没有误会,没有对立,於一切人事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永远是清净的。清净心生智慧,贪瞋痴生烦恼,所以化解冲突的原理原则,就是把贪瞋痴转变成戒定慧。
所以,佛教给我们头一个是口业,「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理要懂,事要真干。顺境、善缘没有贪心,决定没有贪恋,逆境、恶缘没有瞋恚,你的心是清净的,你的心是平等的。清净、平等就生智慧,智慧是觉,这是消业障,长智慧,决定不生烦恼。所以,经不可不读,不可不天天读诵,不能离开经典;离开经典,烦恼容易起现行,容易失去观照功夫。失去观照功夫,我们一般世间人常讲失去理性,理性就是观照功夫,这个很要紧。
知道业果甚深,绝不能跟一切众生,哪怕是一只苍蝇,一只蚂蚁,它的灵性跟人没有差别,它的本性跟诸佛如来也没有差别。「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蚊虫蚂蚁都有,你怎么可以对它轻慢?你怎么可以伤害它?决定不可以有,不造罪业。罪业里头,极大的罪业是伤害众生,不但不可以伤害他的生命,现在世间人常讲荣誉是第二生命,那我们就懂得,决定不能伤害他的名誉。他做得再不好,所谓公道自在人心,何必要我说?何必要我造口业?总要记住这些教诲,这些话都是诸佛菩萨真实教诲。
第四,「说法甚深」,这是法身菩萨的境界,我们凡夫有没有?凡夫偶尔也有,可是自己不能够觉察。甚深有两面,有正、有邪,正法与性德相应,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超凡入圣;邪法与烦恼相应,与欲爱相应,说这些法能引起众生的贪瞋痴,引起他的烦恼,引导他造罪业。他将来堕三途,受苦报,这个说法的人有责任,你把别人送到恶道,你也难逃恶道的命运,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总而言之,善根非常重要。
我这一生遇到有些同学很发心,行布施,喜欢布施。有一个同学告诉我,他说法师,你知道我为什么会修布施?我说我不知道。他说以前年轻不懂得佛法,常常去赌博,在大的赌场,他说有一次十几分钟输了十万美金。那天晚上他一夜没睡觉,愈想愈不是味道,他说我这十万美金拿去做慈善事业多好,我为什么这么傻,跑到这里来送掉?他说他从这儿回头,以后再不上赌场,有钱不去赌博,有钱拿去布施,去做好事。我们从这个地方想,想「甚深」,这是什么?那个人阿赖耶识里头宿世有善根,所以他遭遇这样的事情他会反省、他会回头,他永远不再干这个傻事,掉过头来学佛,长斋奉佛,在佛门里面,只要有好事他都肯发心。赌场里头真的有这些人,我觉得这些人也许都是菩萨示现,他这种示现就影响那些依旧沈迷在赌场的那些人。那些人看到,他回头了,他现在学佛了,过得不错。
所以,哪一道里面都有菩萨在里面现身教化,哪一道都有。我们在《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看到了,胜热婆罗门、甘露火王、伐苏蜜多女,他们三个人是代表贪瞋痴三毒烦恼,三毒烦恼里头有菩萨在其中。这些人一接触佛法之后,他就能听得进去,能信、能解、能愿、能行,我们知道这善根深厚,不是普通人,我们对他很尊重,不敢轻慢。乃至於像《观无量寿经》上所说的阿闍世王,你看跟提婆达多。他受提婆达多的挑唆,用现在的话来说,发动政变,夺他父亲的权,做出杀父害母,佛经上讲的五逆罪,他统统都做全了,五逆罪的果报是阿鼻地狱。可是这个人虽然是迷於一时,毕竟过去生中善根深厚,他在临命终时候忏悔,自己想想自己一生所做的,错了,真的做错了。真诚心忏悔发愿,求佛救他,佛劝他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他真的往生。
我们以前年轻刚接触佛法,对这桩事情怀疑,他造那么重的罪业,能忏悔得了吗?真能往生,大概品位不高,总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结果在佛经里面看到,佛说他一生的因果报应,这个经叫《阿闍世王经》,佛说他往生是上品中生。我们看到这个经典都呆了,怎么想也想不通,这才知道真诚忏悔的力量不可思议。知道这一桩事情,从此以后再不敢轻视别人,这个人造罪业很重,瞧不起他,轻慢他,不敢有这个念头。为什么?不定他往生的时候真正忏悔,像阿闍世王一样,品位还在我之上,太可能了。这才知道往生有两种方式,一个是平时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一种是平时无恶不造,临终忏悔。临终忏悔往生,也有三辈九品,看你的发心,真诚、至诚,那个力量太大太大,决定后不再造,生生世世都不再造。
说法要懂得观机,示现也要懂得观机,诸佛菩萨示现在九法界,绝对不是随自己的意思。佛菩萨没有自己的意思,总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说法亦复如是。所以菩萨示现,就像五十三参所说的一样,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有正面的,有负面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没有定法,没有一定的形象,这才叫做圆满,大圆满,这是真实智慧,真实的功德。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要知道怎样去学习,当然这些都不是我们现前境界,我们现前从基础上修学。可是这个事情不能不知道,知道了有好处,一个是晓得自己上面还有很多层次,一定要不断向上提升;第二个,了解事实真相,不敢轻慢造作恶业的众生,不敢轻慢,他这种造恶业,也许真的是菩萨示现。
菩萨要度这些恶人,他要跟他示现同类身,譬如赌博的,赌博不是好事情,菩萨示现里头也是个赌王,常常叫你输得很惨。输得很惨什么?他回头觉悟了,这个人得度,用这种方法来度他,这都是我们无法想像到的。恶人有恶的方法度他,这一度他就变善了,所以我们只能从效果上来观察,看出菩萨的智慧,看出菩萨的善巧方便。可是这个事情我们学不得,为什么?我们没有那个智慧,我们没有这种善巧方便,只有赞叹,不能学习。看到造罪业的人不敢轻慢,这就好。
第五,「福田甚深」,这是真的深,也是不可思议。福田一般同修容易懂,田是比喻,这个田能生智慧,能生福德,你一定要种。佛告诉我们哪里是福田?经论上常讲的三宝是福田,我们说三宝,一般人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住持三宝,这是最粗、最显的。佛宝,我们就想起佛像,要造佛像,给一切大众种善根;要印送经书,经书是法宝,帮助人开智慧;要帮助出家人建立道场,对出家人四事供养,让他们安心修道,所谓是身安道隆,物质生活有人照顾,他不操心,一心办道。我们讲三宝,通常大家都是这样的会意,许许多多人也都在这里种福田。福田是种了,好像没收成,对的,收成不在这一世,在来世。我们这一世的福报,是前生种的福田,这一世收获;这一世所做的、所种的,来世收成,因果通三世。除非是特别大的功德,不等待来世,这一生果报就现前,那是大善、大功、大德,确实能转。
印光大师给我们提倡的这两本书,《安士全书》里面有讲,《了凡四训》后面还附了有一篇「俞净意先生遇灶神记」,那都是勇猛心、坚定心,断恶修善,做得非常积极,这一生当中就改变,果报就收获了。我们读了这些书,我们明白了,知道自己这一生当中应该怎样做法。可是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常常劝导我们,决定不要留恋人天福报,为什么?留恋人天福报,你出不了轮回。你这一生修福,来生享福,享福的时候,把修福这一桩事情忘掉了,福享尽了,堕落了。从那个时候起,就像你爬到最高峰一样,以后是一世不如一世,往下坠落,这不是究竟办法。
应该怎么样?应该要有出离心,那就是真正的福田。决定要发个大愿,我在这一生当中超越六道轮回,不再到六道轮回里面来享福报。超越六道轮回,真正有把握、有办法做得到的,就是念佛求生净土。生到极乐世界之后,再回来教化众生,行!为什么?你不会迷失本性,你有弥陀本愿加持,又有诸菩萨拥护。你到人间来,或者是六道里头任何一道教化众生,你不会迷失方向,你不会堕落,这个多自在!多么快乐!应化在六道里面,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多自在!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能现身,取这个路才是真正的福田,真实的福田。
我们一般人迫切想知道的,举世之人哪一个不想发财?财富是福,人人都想发财。谁不想聪明智慧?聪明智慧是福报。哪一个不想健康长寿?健康长寿也是福报。佛在经论上常常教我们修布施,修三种布施,与这个三种果报有密切关系,你要晓得,这三种果报的因就是佛常讲的三种布施。财布施得财富。今天这个世间拥有亿万财富的人,他的财从哪来的?过去生中欢喜修财布施,这一生果报现前,他推也推不掉,一定会来。聪明智慧是他过去生中修法布施得来的,法布施是因,聪明智慧是果;健康长寿是果,无畏布施是因,前生施无畏。施无畏就是学地藏菩萨,以大慈悲心对一切众生,决定不会去伤害一切众生,这个人果报是健康长寿。
不伤害众生里面,你自己要好好想一想,不杀生,不但不杀生,不吃众生肉,不跟众生结冤仇。这些小动物见到你的时候,没有恐惧心,你一招手真的它就会来,它不怕你。说实在话,小动物的眼睛也很锐利,它看看你这个人是善人,你不是恶人,看看你身上没有杀气,很温和,它就来了。一般吃肉的、杀生的,有杀气,小动物一接触你,它赶快就跑,它怕你伤害它,所以说爱护生命。你常常修这三种法,你自自然然,不用求,自自然然你得这三种果报,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袁了凡先生修,他得到了,俞净意先生修,他也得到了,这是古人。现前我们依这个方法修,会不会得到?肯定得到。
我初出家的时候,过去还有些同事、同学、朋友,贫穷潦倒的时候,生活遭遇到非常困难的时候,我把《了凡四训》介绍给他,把这个小册子送给他看。有一位刘渊吾同事(他年岁比我大,也过世不少年了),他看了非常感动,全家依教奉行。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他的生活完全改观,五个小孩都拿到博士学位,非常开心,都有很好的工作,家庭环境整个改变过来。每次提到这个事情,他都感谢我,我说你不必感谢我,这是你自己有智慧,你自己读了这个书,你相信,你肯做,我只不过是把这个书介绍给你而已。我自己这一生也是受《了凡四训》的启示,一生依教奉行,所以把命运转过来了,一百八十度的转过来。
我年轻的时候,很多人给我算命看相,都说我过不了四十五岁,我现在快八十岁,转过来的,全都转过来了。我没有求,我也没有求福,也没有求寿,也没有求聪明智慧,在那个时候我只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自己知道自己寿命短促,没有那么长的时间,人没有寿命还求什么?寿命没有,你说聪明智慧、财富,不都落空了?所以西方世界无量寿是第一德,有道理。有寿命,你的聪明智慧、你的福报、你的相好才能落实,没有寿命是一切都不能落实。福田这个意思非常非常之深,我们到下面经文,你再看菩萨一问一答,从这个里面去体会,认真努力去修学。福德、智慧、长寿都是自己可以求得的。
世俗里面有很多讲宿命论,就是说任何一个人一生都是命中定的,中国社会也有这个说法,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妄求」,求不到,命里头有没有。佛法承认一切众生有命运,可是佛法不是宿命论,佛法说命运可以改变,这个道理讲圆了。《了凡四训》里面,孔先生给了凡先生算命,算的流年,那是命里头有的;云谷禅师给他的开示,教他依功过格来修心,那就是一个变数。算命先生算的是常数,常数里头有变数,变数就是加减乘除。你起一个善念,做一点好事,加;起一个恶念,做一桩坏事,就减,天天都有加减;做大善事,乘,做大坏事就除,所以常常都有加减乘除。所以,命运不是一定的,可以改变的。了凡先生明白这个道理,不再搞减,不再搞除,天天搞加,天天搞乘,所以他的命运全改观了。以后每年的果报,跟命里头所算的都不灵了,都不准,这就是他懂得、明白这个道理了,自己可以改造命运。我们要懂这个道理,要认真的学习,改变自己。
可是这里面我特别提醒诸位,不求人间富贵,求生净土。如果我们真的布施多,财布施多,有财富,这个财富要帮助贫穷苦难之人,这就对了,不要拿这个来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没有这个必要。自己物质生活,过一个普通水平的生活够了,能过得去就行了,多余的要帮助别人。聪明智慧不为自己,为社会、为众生;健康长寿,有好的体力,为众生服务,为众生多做点事情,这是真正的福田。一个目标,一个念头,极乐世界,我们对这桩事情一点疑惑都没有,深信不疑,决定得生净土。
第六,「正教甚深」。什么是正教?与性德相应的,这叫正教;与性德相违背的,那叫邪教。性德是纯净纯善,你看中国小朋友念的《三字经》头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与本善的,本善是性德,与本善、与性德相应的,这是正教。在中国,古圣先贤教导我们伦常八德,正教。伦是五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长幼是兄弟),这五种事不是人发明的,不是人创造的,而是什么?自然而然。人生在天地之间,自然有这五种关系,畜生也有这五种关系,即使讲到九法界,还是这个关系。这个关系是自然而然,就是自然的法则,自然的道理,这称之为道;随顺自然,就是德。
道德是正教,真的甚深,为什么?它与性德相应。性德无有穷尽,所以伦理道德没有边际、没有穷尽。中国古圣先贤为我们列出八个德目,圣贤教育四、五千年来都不离这个原则,不离这个德目,这叫正教。五常,「仁、义、礼、智、信」,从这个地方引申为八德。八德有两个说法,德目里头有同有异,第一个说法,这是古时候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第二种说法,比较后一点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两种说法我们把它合起来,除掉重复,十二个字,这十二个字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字是道德,这十二个科目是正教。我们仔细看看,全世界不同的国家民族、不同的宗教,他们教化众生,你仔细观察,也不离这十二个字,也不离五伦。五伦是天然的大道,古来这些圣贤他们没有开会,没有联系,自自然然都是一样的,这叫英雄所见,大略相同。好,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十分钟。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十甚深的科题,前面讲到「正教甚深」,接著第七讲「正行甚深」。行有正、有助,正、助我们要有能力把它辨别清楚。什么叫正?什么叫助?凡是帮助我们达到主要的目标,这就是正行。我们今天有幸得人身、闻佛法,在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我们选择了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法门,在这一生当中,果然我们能够稳稳当当获得往生,这是我们的正行。其他的,断恶修善,帮助我们提升往生的品位,这是助行。所谓正助双修,正助都不能少。
就念佛法门来说,一定要遵守经里面所讲的,往生必须要具备的条件,这不能不知道。净宗法门简单明了,往生必须要具备的条件,第一个是信,第二个是愿,第三个是行,我们在这三方面努力,这是正行。经典上说得很清楚,说得很明白,可是有许许多多同学把意思错解,走偏了,走上岔路,这个非常非常可惜。一定要知道,古来祖师大德教导我们,这个法门要成就实在讲不难,最重要的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一部经够了,一句佛号够了!你要问佛号怎么个念法?诸佛如来在九法界现身,没有一定的身相,为一切众生说法,无有定法可说。佛只讲原则,讲原理原则,你把原理原则抓到,坚定信心,永不改变,你这一生决定成功。我们依什么经?决定要依《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净宗第一经。世尊虽然讲了三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这三经宗旨不一样。《无量寿经》是净宗概论,把西方极乐世界介绍给我们,说得最清楚、最透彻,这个世界怎么成就的。所以,《无量寿经》上有极乐世界的历史,有极乐世界的状况,依正庄严。有讲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大众,日常生活、修学的状况、成就,成就之后在十方世界教化众生,成就究竟圆满的功德,这个经无比的殊胜。
《观无量寿经》实在讲是《无量寿经》的补充,特别补充两种,一种是理论,一种是品位。《无量寿经》讲往生只讲三辈往生,《观经》里面讲九品,它就讲得详细,所以值得参考。尤其是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经》注解,上品上生这一章里面,你要读了之后,你对极乐世界的信心坚定,绝对不会动摇。《经》过去讲过,留著有录相带,上品上生这一章,就是这一部分,我也单独讲过,好像都有录音带流通。《佛说阿弥陀经》,这部经的宗旨,是世尊大慈大悲,苦口婆心,真的叫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劝导我们发愿念佛求生净土。这是净土三经。至於《往生论》,那是天亲菩萨他自己修学往生的心得报告,值得我们做参考。依照这些经论去修学,这是正行。如果对正行没有任何疑惑,正助是一样的,不必再用其他的方法来辅助,也不必用其他经论来辅助,一门深入,决定得生,「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这是正行。
正行里面,我们特别著重行。行是什么?佛在经典里面的教诲,你要能解,真的像《华严经》一样,能信、能解、能行、能证,这就甚深。经典里面教导我们的,一定要做到,教我们放下,我们一定要放下;教我们要做的,一定要努力把它做到。《无量寿经》跟《观经》里面都讲到十善,十善是修行的根本,一定要做到。不杀生、不偷盗、在家同学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这个东西不是天天念的。起心动念之处,一切时、一切处,念头才一动,就能提起来,就可以对照,与十善相应应当做,与十恶相应不可以做,断恶修善。你要问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都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佛念得再多、念得再好,心行不善,去不了。你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格格不入,人家纯净纯善,你不净不善,你到那里去怎么办?不必迁单,自己不好意思住,住不下去,所以佛不会来接引你。佛来接引你的,一定是纯净纯善,《维摩经》上有句话说得好,「心净则佛土净」。我们用这一句佛号,这是一种方式、方法,一定要念到把自己的清净心念出来,把自己的平等心念出来。清净、平等念出来,自自然然觉就念出来了,《无量寿经》上的经题,清净平等觉,正行甚深。
印祖教导我们的,教我们读《安士全书》、读《感应篇》、读《了凡四训》,那是助行。这些是什么?帮助我们深信因果,帮助我们断恶修善,帮助我们增长信心,增长愿心。自然就能把经中的教诲,变成我们自己实际上的生活行为,这是正行。所以,念佛的声调,声调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念法,你不必问哪一个好,哪一个不好,不能有分别心。各种方法都好,什么原因?众生根性不相同。像吃东西一样,各人口味不一样,酸甜苦辣咸这是总说,里面还有度数的差别。譬如说有人吃辣的,有人吃很辣,有人是有一点点辣味就很欢喜,怎么会一样?
念佛,什么样的佛号念得好?这要看自己,这种声调自己念得很欢喜,念得心清净,念得心不生烦恼,这个声调对我就好;不必去学别人,学别人那个声调,自己的妄想、杂念还很多。所以,一实验就明白,就知道哪一种方法对自己适合。法门、经教都不例外,就是学一部经,譬如说我们学《弥陀经》,每个人喜爱不相同。我对於《弥陀经》古大德的注解,最欢喜的是蕅益大师《要解》,我讲过几遍,我非常欢喜。其次是莲池大师的《疏钞》,我也讲过两遍,两遍都讲圆满。那个时候还没有录相,留的有录音带,将来有机会我会再重讲一遍。现在再讲,跟那个时候境界不相同,会更有味道,不一样。就是同样一部经,古今这么多注解,这契机,哪一个对我最契机,我在这里头还是有选择。最契机的什么?欢喜心,容易学习,容易开悟。所以记住,佛没有定法。
最近就有很多人来问我,念佛的声调,我就告诉他这个原则,怎样使你自己真正得清净心。譬如说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就教我们很多,念佛不要用念珠,为什么?因为念珠,一面念佛,一面计数,心不专一,这话说得有道理。我们念佛,念一声拨一个珠子,一圈念完到头了:哦!一百零八声了。他自自然然就有这么个念头起来,这个念头叫打闲岔,这个念头就把我们的功夫破坏了。所以他老人家连掐念珠都不必。但是念珠可不可以持?可以,我们一面念佛,一面可以掐珠,掐珠不计数,我的用心在佛号上。这个珠放在手上是什么?是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念佛,这个好,这是自度。同时叫别人看到:他在念佛!那个人阿赖耶识里头,佛的种子种在心上,这是度他。所以,戴一串念珠,挂在脖子上,或者套在手上都好。
有些人问,居士可不可以念珠像出家人一样戴在脖子上,问我可不可以?我的答覆是当然可以。什么原因?你要说不可以,出在哪个经上?没有,经上没有说。这是一种习俗,没有经论做依据,我们学佛最重要的,就是要依靠经论,经论里面不许,那我们就不做;经论里面可以做的,我们都可以做。经论没有这么说法,尤其佛法是清净法,佛法是平等法,佛法总的纲领原则是离妄想、分别、执著,你要抓住这个总纲领、总方向、总原则,你就不会走错路,不会误入歧途。不论是哪个宗派,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一个原则,清净心。所以三皈依是共同的,修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是总的纲领原则。
初学佛的人对於教理涉猎不够深,往往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外面人说这个方法比你那个方法好,他心就动摇,就要改方法。他能不能成就?肯定不能成就。为什么?他的心没有根,他的信心是随著外面境界变化的,这怎么能成就?这是最大的忌讳。所以,为什么我特别劝大家去念善导大师《观无量寿经》上品上生那一章的注解,你去看,他那是教我们坚定信心。不要说一般人来说,还有比这个更高的法门,他说就是阿弥陀佛亲自来跟你讲,都不动摇。可以跟阿弥陀佛说,我在《弥陀经》上选这个法门,我不想再改,我就这个法门学到底,决定成功。凡是随风转的,心里不踏实,存有侥幸之心,总认为说我学这个法门靠不住,他那个法门好,他那个法门快。他那个法门是不是真的好?真的快?还不知道,没有做过试验。
所以,古大德教导我们一门深入,决定不改,你们想想看,他这里头有很深的道理。深在哪里?深在得定,不动摇就是定;定生慧,慧就能对内照见自性,对外照见五蕴皆空,他就成就了。三心二意的人,心是永远在浮动,一生不会有成就,往生都靠不住,都没有把握,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懂。如果你真的懂得,你绝对不会受外面境界诱惑。像前几年,海内外无数的声音反对夏莲居的会集本,有很多人寄来这些什么杂志、报纸,甚至於还有光碟寄给我,我统统拿去烧掉,我不看,我不会受影响。我说了一句,全世界的人都反对,我一个人还是依教奉行,你要问为什么?老师传给我的,我有师承,你们不是我的老师,我不能听你们的话。做学生,做个好学生,只有听老师的话。
这个本子是李老师传给我的,我要是改变,我怎么能对得起老师?那我的罪名昭彰,背师叛道,这个受不了。天下人毁谤、侮辱、谩骂,没有关系,背师叛道这个问题严重。所以,至少我在这个风暴当中,我能够如如不动,我坚定遵守著老师的传授,师生的大道从这个地方建立起来。老师对学生信得过,学生对老师也信得过,决定没有疑惑,世出世间法,师生的关系跟父母一样,没有差别。你要问我修学的成就,这就是成就,这就是成就的表现。没有这个冲击,这个表现还显不出来,这么大的一个冲击,成绩就显示出来,如如不动。我天天还是读诵,天天还是在讲解,不受丝毫影响。
这是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的,世尊留给我们的「四依法」,我们依教奉行,等於没有离开世尊。四句第一句,「依法不依人」。人说的靠不住,法是经典,经是佛说的,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这一句,好!佛知道将来经典在这个世界上到处流传,一定有很多的译本,译本译的不一定是跟原本完全相同,没有关系,意思对了就行。所以讲经亦复如是,长讲、短讲,深讲、浅讲都可以,只要意思没有讲错,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什么是了义?最契我根机的就是了义,不契我根机的,我学起来很困难,这对我就不是了义。我要学得很容易、很快乐,这一生当中决定有成就,这了义。这是教给我们这么多经典里头,你去选哪一部经,你去选哪一个法门,那就是对自己决定有利的。第四,教我们「依智不依识」,这句话重要。智是什么?现在讲理智,识是感情,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要依理智,不可以依感情。依感情就坏了,依感情就起烦恼,依理智生智慧,不生烦恼,这佛教的,我们要守。
至於人与人之间往来,我这些年来,在许多国家地区跟不同的族群、不同宗教往来,关系都不错,都很好。就有人问我,净空法师,你用什么方法跟这些人相处得这么好?我说方法是佛教的。佛教的什么方法?四摄法。我讲过多次,四摄法要用现在世间人的话来讲,就是交际法、公共关系法(公关法)。你怎么样跟大家往来,你怎样、用什么方式来交际,佛跟我们讲四个原则。第一个布施,这个布施跟六度里面的布施不是一个意思,名词相同,意义不相同。六度里面的布施,主要是度悭贪,那是属於正行;四摄法是助行,不是正行。四摄法里面的布施,就是我们中国俗话常讲的请客、送礼,中国人常讲礼多人不怪,跟人一定是礼尚往来。看到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一定要主动的援手,要去帮助他,这是四摄法里面的布施。
第二个是爱语,爱语你就想想看,无论在他面前或者在他背后,决定不能以言语伤害。即使他有过失,我们听清凉大师的教诲,「不说人过」。为什么?我们不知道他的过失是真的,还是假的,不知道。有许多真的是佛菩萨来示现,你看到好像他做的是过失,实际上呢,实际上他在救人。所以清凉大师讲,现在在道场里面、社会里头叫龙蛇混杂,我们是肉眼凡夫,没有能力辨别。像我刚才举的例子,赌场里面的赌王是菩萨,他在那里干什么?他在那里度那些迷在赌场里头的赌徒,他有他的善巧方法让他觉悟,再不进赌场,这是菩萨!看他的行为上不善,是作恶,实际上他心地清净、慈悲,在那里度那一类的众生,就像《华严经》上示现贪瞋痴的这三位佛菩萨,我们凡夫不认识。
所以,哪一道里面都有佛菩萨示现在其中,我们不认识。我们明白这个道理,都把一切众生当佛菩萨看待就对了,就没有过失。你作恶,你是在示现,你是来提醒我,孔老夫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善人,善人我看他行善,我要学他;恶人造恶,提醒我,我有没有这个恶行,有改则之,无则嘉勉。所以,善人、恶人都是我的善知识,善人、恶人都是我的老师,都是时时刻刻在提醒我断恶修善,这就对了,这样就没有过失,这是爱语。他可以毁谤我,我不能毁谤他,这个道理要懂,决定要给这个社会做最好的榜样。别人毁谤我,我也毁谤他,这是好样子吗?这不是好样子。别人毁谤我,我不毁谤他,这才是好样子。社会大众都能有这种包容,我们的社会安定,世界和平,就能化解冲突。
第三个是利行,利是利益,就是我们所作所为对社会大众决定有利益,决定没有损害,这是佛教的。第四叫同事,同事有两种说法,第一种,古大德常讲的,你要度众生一定要跟众生和光同尘,这是什么?法身菩萨,他行,他搞杀盗淫妄没有关系,他是示现。好像唱戏一样,表演,他的心地里头清净一尘不染,他是在这里头度这一类众生,行,这是同事。我们凡夫,学佛的,我们不能跟这些人同事,我又一个说法,我们要跟佛菩萨同事,那决定错不了。诸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他起的是什么心、什么念,他说的是什么,他做的是什么,我们要学他。我们跟佛菩萨同事,跟祖师大德同事,跟真正善知识同事,哪里会有过失?所以,我的方法都是佛教的,我会用,我能够落实,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四摄法用在家庭,一家和睦,家和万事兴;用在你的公司行号,你的事业一定是一帆风顺。哪一个人会用,哪个团体会用,他就得利,用在国家,这个国家一定富强。佛只讲原理原则,我们要会用。
所以,四摄是属於助行,前面正行,第八是「正助甚深」,正助里面特别著重在助。为什么?前面第七已经讲了正,此地正助这个正是陪衬的话,重点是在助。由这个地方你就明了,菩萨行正行是六度,其余的无量无边修行的原理原则、修行的方法,统统是属於助修。我们平常最普通的说法,三皈依,五戒、十善,刚才我讲的四摄,都是属於助修。正助甚深,正的意思深,助的意思也深。能够帮助自己,成就自己的正行,也能够帮助别人,成就别人的正行,所以说甚深。
第九,这是总结到了「一道甚深」,这是大乘圆教里面所说的。禅宗有句话说,「识得一,万事毕」,一道是什么?一心、一性。大乘教里面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这个境界凡夫不懂。所以后面第九、第十,不是凡夫境界,二乘也不懂,权教菩萨也不懂。所以,这个经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学习的课程,这里头有一道甚深。那我们凡夫怎么样来学这个科目?凡夫里头有一种上根利智,烦恼轻的人,智慧长的人。前面讲这部经学习不一样,哪些人能有资格学这部经,清凉讲了十种,十种人,最后一种叫大心凡夫。大心,他能体会一道甚深,由此可知,心量小的人不行。什么叫心量小?分别、执著放不下的人,难了,他不容易。必须把分别、执著淡化,知道什么?整个宇宙之间只有一道。这一桩事情现在科学家好像也发现了,发现这种迹象,我们到经文的时候再跟诸位做详细报告。
整个宇宙是一,一个体,不但体是一,相也是一,作用也是一,不可思议。一般人讲体是一,勉强还可以接受,你讲相是一,作用是一,没有人会接受的,这个意思深,真相。「般若经」上说得好,六百卷《大般若》我看过一遍,做了个总结,十二个字,「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世尊讲了二十二年,说出宇宙诸法实相,实相是什么?真相!确实太深了,但是它是事实真相。
末后第十,「佛境甚深」,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大乘教里面用四个字来说明,叫不可思议,这句话甚深。不但不能说,还不能想,想是什么?起心动念,言语是分别、执著。所以,离妄想、分别、执著,佛境界就在眼前,你才能契入。你契入之后,你能够了解,你也说不出,也没有办法想像。这不能想的,所谓是「开口便错,动念皆乖」,你开口错了,你起心再动个念头,已经跟真相相违背,不是这个真相。这些理、事,我们都留在经文里面给诸位报告。
我有另外一个方法来跟大家说明,那是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说明一道甚深,来说明佛境甚深。现在科学的方法,我们是可以想、可以说。可以想、可以说,只是说到一个彷佛,这个一定要懂,说到一个彷佛。能不能说到真实?说不到。你要想契入真实,你要把这个放下,放下才能契入;不放下,用科学的方法,你只能探讨一个线索,有这个可能,你没有办法亲证。亲证、契入,一定要放下起心动念,这个就难了。我相信你也很想放下,我也很想放下,可是怎么样?偏偏放不下,妄念是一个接著一个,永远不停。这就是虚妄的,我们被这个东西害了,害得我们不能明心,不能见性,不能入佛的境界,不能入一道甚深,就被这害了。所以佛教导我们,八万四千法门,总的原理原则是修定。绝对不是说只有禅宗才修禅定,只要是佛法,不管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统统修禅定,只是名称不一样。八万四千法门是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手段、不同的方式,统统修的是禅定,所以才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是法平等,真的,一点都不假。
我们今天采取的方法,是用持名念佛修禅定,刚刚得禅定的时候,这很浅的,刚刚得的时候,叫功夫成片;真正得到禅定,那叫事一心不乱;到甚深禅定,就是这个地方,你能够契入一道,能够契入佛境,那样深的禅定,叫理一心不乱。所以在净宗,名称不叫禅定,叫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有事一心、有理一心、有功夫成片。你才晓得所有法门统统修定,不是定不能契入,这个不能不知道,只有定才能契入。所以,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只是方法不一样,原理一样,方向一样,目标一样,统统都能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才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好,现在时间到了,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清凉大师《疏》里面讲的,「前中以十菩萨各主一门,显十甚深,即为十段,一缘起甚深,二教化甚深」,前面跟诸位介绍到此地。现在我们看第三,「业果甚深」,这个地方没有讲因果,讲业果,业就是因,这是宇宙之间的真理。如来说法不离因果,《华严经》里面所说的五周因果,《法华经》所讲的一乘因果,由此可知,诸佛菩萨修行证果、教化众生都离不开业果。业是造作,造作决定有果报,造作的事太多了,无量无边,佛菩萨在教化众生,为方便起见,把无量无边的造作归纳为三大类,身、语、意这三业。
《无量寿经》世尊教导我们修行,首先就给我们讲善护三业,为什么?业果甚深!理深、事深、报深,如果用《法华经》十如是来说,没有一条不是甚深,深广无际,从性相、理事、因果。佛教导我们善护三业,头一条是口业,「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这一条甚深甚深!我们凡夫往往疏忽了,没有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所以日常生活谈吐之中,有意无意就会说到张家长李家短,评论人事是非,就拿这个来做话题,而不知道这在造业。所以,有意无意造作极重的罪业,自己是茫然无知,还以为今天没过失。这是什么原因?总的来说,不读经之过,如果大乘经念多了,你的警觉心自然就提高。
我不愿意受这些不善的果报,我决定不造不善的业因,往昔生中所造的恶业,现在觉悟了,总要把它化解。化解从什么地方化解?不是从外面,从外面永远不能化解,你把方向找错了,一定要从内心上做功夫。为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你记住诸佛如来这句话,你就晓得为什么佛教导我们从自心里头去化解,没有消不了的罪业,你从外面那永远没有办法化解。佛法是心法,佛学是内学,向内不可以向外。向内应该怎样把我们的无量劫来这些业习化解掉?这一品经里面会讲到,讲到那个方法真的是妙绝了。
我在这些年常常劝人,一定要把自己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那个对立的念头要化解掉,从今而后不再跟人对立;他跟我对立,可以,我不跟他对立。要知道对立是双方的,两方面的,一方面不对立化解了,这一方面立不起来,这个道理不难懂。非常显然的,吵架,两个人相骂,愈骂愈起劲,如果说一个人开口骂人,对方不还口,一句话不说,这个骂人的人虽然来得很凶很狠,那个气势很快就消掉。为什么?没有反击的力量。对方静静的在听,骂个几分钟之后骂不下去了,如果旁边还有人在旁边看到,自己很难下台。到那个时候,是骂好还是不骂好?你说谁胜?谁输?不还口的那个人嬴了。
打人也是一样,你很凶狠,拿著棍棒去打人,人家挨你一棒,挨你两棒,绝不还手,你在这个时候怎么办?是继续打下去,还是不打?这个就是化解怨结的道理,这个要向佛菩萨学习,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内心里面没有对立,没有怨恨。别人对我有误会,我对他没有误会,为什么?我对他了解,就不会产生误会。他对我有误会,情有可原,为什么?他对我不了解,了解得不够,他如果对我真的了解,绝对不会产生误会。你明白这个道理,自己处逆境、处恶缘,心安理得。所以,误会要化解,对立要化解,这是化解冲突之道。没有误会,没有对立,於一切人事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永远是清净的。清净心生智慧,贪瞋痴生烦恼,所以化解冲突的原理原则,就是把贪瞋痴转变成戒定慧。
所以,佛教给我们头一个是口业,「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理要懂,事要真干。顺境、善缘没有贪心,决定没有贪恋,逆境、恶缘没有瞋恚,你的心是清净的,你的心是平等的。清净、平等就生智慧,智慧是觉,这是消业障,长智慧,决定不生烦恼。所以,经不可不读,不可不天天读诵,不能离开经典;离开经典,烦恼容易起现行,容易失去观照功夫。失去观照功夫,我们一般世间人常讲失去理性,理性就是观照功夫,这个很要紧。
知道业果甚深,绝不能跟一切众生,哪怕是一只苍蝇,一只蚂蚁,它的灵性跟人没有差别,它的本性跟诸佛如来也没有差别。「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蚊虫蚂蚁都有,你怎么可以对它轻慢?你怎么可以伤害它?决定不可以有,不造罪业。罪业里头,极大的罪业是伤害众生,不但不可以伤害他的生命,现在世间人常讲荣誉是第二生命,那我们就懂得,决定不能伤害他的名誉。他做得再不好,所谓公道自在人心,何必要我说?何必要我造口业?总要记住这些教诲,这些话都是诸佛菩萨真实教诲。
第四,「说法甚深」,这是法身菩萨的境界,我们凡夫有没有?凡夫偶尔也有,可是自己不能够觉察。甚深有两面,有正、有邪,正法与性德相应,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超凡入圣;邪法与烦恼相应,与欲爱相应,说这些法能引起众生的贪瞋痴,引起他的烦恼,引导他造罪业。他将来堕三途,受苦报,这个说法的人有责任,你把别人送到恶道,你也难逃恶道的命运,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总而言之,善根非常重要。
我这一生遇到有些同学很发心,行布施,喜欢布施。有一个同学告诉我,他说法师,你知道我为什么会修布施?我说我不知道。他说以前年轻不懂得佛法,常常去赌博,在大的赌场,他说有一次十几分钟输了十万美金。那天晚上他一夜没睡觉,愈想愈不是味道,他说我这十万美金拿去做慈善事业多好,我为什么这么傻,跑到这里来送掉?他说他从这儿回头,以后再不上赌场,有钱不去赌博,有钱拿去布施,去做好事。我们从这个地方想,想「甚深」,这是什么?那个人阿赖耶识里头宿世有善根,所以他遭遇这样的事情他会反省、他会回头,他永远不再干这个傻事,掉过头来学佛,长斋奉佛,在佛门里面,只要有好事他都肯发心。赌场里头真的有这些人,我觉得这些人也许都是菩萨示现,他这种示现就影响那些依旧沈迷在赌场的那些人。那些人看到,他回头了,他现在学佛了,过得不错。
所以,哪一道里面都有菩萨在里面现身教化,哪一道都有。我们在《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看到了,胜热婆罗门、甘露火王、伐苏蜜多女,他们三个人是代表贪瞋痴三毒烦恼,三毒烦恼里头有菩萨在其中。这些人一接触佛法之后,他就能听得进去,能信、能解、能愿、能行,我们知道这善根深厚,不是普通人,我们对他很尊重,不敢轻慢。乃至於像《观无量寿经》上所说的阿闍世王,你看跟提婆达多。他受提婆达多的挑唆,用现在的话来说,发动政变,夺他父亲的权,做出杀父害母,佛经上讲的五逆罪,他统统都做全了,五逆罪的果报是阿鼻地狱。可是这个人虽然是迷於一时,毕竟过去生中善根深厚,他在临命终时候忏悔,自己想想自己一生所做的,错了,真的做错了。真诚心忏悔发愿,求佛救他,佛劝他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他真的往生。
我们以前年轻刚接触佛法,对这桩事情怀疑,他造那么重的罪业,能忏悔得了吗?真能往生,大概品位不高,总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结果在佛经里面看到,佛说他一生的因果报应,这个经叫《阿闍世王经》,佛说他往生是上品中生。我们看到这个经典都呆了,怎么想也想不通,这才知道真诚忏悔的力量不可思议。知道这一桩事情,从此以后再不敢轻视别人,这个人造罪业很重,瞧不起他,轻慢他,不敢有这个念头。为什么?不定他往生的时候真正忏悔,像阿闍世王一样,品位还在我之上,太可能了。这才知道往生有两种方式,一个是平时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一种是平时无恶不造,临终忏悔。临终忏悔往生,也有三辈九品,看你的发心,真诚、至诚,那个力量太大太大,决定后不再造,生生世世都不再造。
说法要懂得观机,示现也要懂得观机,诸佛菩萨示现在九法界,绝对不是随自己的意思。佛菩萨没有自己的意思,总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说法亦复如是。所以菩萨示现,就像五十三参所说的一样,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有正面的,有负面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没有定法,没有一定的形象,这才叫做圆满,大圆满,这是真实智慧,真实的功德。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要知道怎样去学习,当然这些都不是我们现前境界,我们现前从基础上修学。可是这个事情不能不知道,知道了有好处,一个是晓得自己上面还有很多层次,一定要不断向上提升;第二个,了解事实真相,不敢轻慢造作恶业的众生,不敢轻慢,他这种造恶业,也许真的是菩萨示现。
菩萨要度这些恶人,他要跟他示现同类身,譬如赌博的,赌博不是好事情,菩萨示现里头也是个赌王,常常叫你输得很惨。输得很惨什么?他回头觉悟了,这个人得度,用这种方法来度他,这都是我们无法想像到的。恶人有恶的方法度他,这一度他就变善了,所以我们只能从效果上来观察,看出菩萨的智慧,看出菩萨的善巧方便。可是这个事情我们学不得,为什么?我们没有那个智慧,我们没有这种善巧方便,只有赞叹,不能学习。看到造罪业的人不敢轻慢,这就好。
第五,「福田甚深」,这是真的深,也是不可思议。福田一般同修容易懂,田是比喻,这个田能生智慧,能生福德,你一定要种。佛告诉我们哪里是福田?经论上常讲的三宝是福田,我们说三宝,一般人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住持三宝,这是最粗、最显的。佛宝,我们就想起佛像,要造佛像,给一切大众种善根;要印送经书,经书是法宝,帮助人开智慧;要帮助出家人建立道场,对出家人四事供养,让他们安心修道,所谓是身安道隆,物质生活有人照顾,他不操心,一心办道。我们讲三宝,通常大家都是这样的会意,许许多多人也都在这里种福田。福田是种了,好像没收成,对的,收成不在这一世,在来世。我们这一世的福报,是前生种的福田,这一世收获;这一世所做的、所种的,来世收成,因果通三世。除非是特别大的功德,不等待来世,这一生果报就现前,那是大善、大功、大德,确实能转。
印光大师给我们提倡的这两本书,《安士全书》里面有讲,《了凡四训》后面还附了有一篇「俞净意先生遇灶神记」,那都是勇猛心、坚定心,断恶修善,做得非常积极,这一生当中就改变,果报就收获了。我们读了这些书,我们明白了,知道自己这一生当中应该怎样做法。可是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常常劝导我们,决定不要留恋人天福报,为什么?留恋人天福报,你出不了轮回。你这一生修福,来生享福,享福的时候,把修福这一桩事情忘掉了,福享尽了,堕落了。从那个时候起,就像你爬到最高峰一样,以后是一世不如一世,往下坠落,这不是究竟办法。
应该怎么样?应该要有出离心,那就是真正的福田。决定要发个大愿,我在这一生当中超越六道轮回,不再到六道轮回里面来享福报。超越六道轮回,真正有把握、有办法做得到的,就是念佛求生净土。生到极乐世界之后,再回来教化众生,行!为什么?你不会迷失本性,你有弥陀本愿加持,又有诸菩萨拥护。你到人间来,或者是六道里头任何一道教化众生,你不会迷失方向,你不会堕落,这个多自在!多么快乐!应化在六道里面,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多自在!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能现身,取这个路才是真正的福田,真实的福田。
我们一般人迫切想知道的,举世之人哪一个不想发财?财富是福,人人都想发财。谁不想聪明智慧?聪明智慧是福报。哪一个不想健康长寿?健康长寿也是福报。佛在经论上常常教我们修布施,修三种布施,与这个三种果报有密切关系,你要晓得,这三种果报的因就是佛常讲的三种布施。财布施得财富。今天这个世间拥有亿万财富的人,他的财从哪来的?过去生中欢喜修财布施,这一生果报现前,他推也推不掉,一定会来。聪明智慧是他过去生中修法布施得来的,法布施是因,聪明智慧是果;健康长寿是果,无畏布施是因,前生施无畏。施无畏就是学地藏菩萨,以大慈悲心对一切众生,决定不会去伤害一切众生,这个人果报是健康长寿。
不伤害众生里面,你自己要好好想一想,不杀生,不但不杀生,不吃众生肉,不跟众生结冤仇。这些小动物见到你的时候,没有恐惧心,你一招手真的它就会来,它不怕你。说实在话,小动物的眼睛也很锐利,它看看你这个人是善人,你不是恶人,看看你身上没有杀气,很温和,它就来了。一般吃肉的、杀生的,有杀气,小动物一接触你,它赶快就跑,它怕你伤害它,所以说爱护生命。你常常修这三种法,你自自然然,不用求,自自然然你得这三种果报,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袁了凡先生修,他得到了,俞净意先生修,他也得到了,这是古人。现前我们依这个方法修,会不会得到?肯定得到。
我初出家的时候,过去还有些同事、同学、朋友,贫穷潦倒的时候,生活遭遇到非常困难的时候,我把《了凡四训》介绍给他,把这个小册子送给他看。有一位刘渊吾同事(他年岁比我大,也过世不少年了),他看了非常感动,全家依教奉行。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他的生活完全改观,五个小孩都拿到博士学位,非常开心,都有很好的工作,家庭环境整个改变过来。每次提到这个事情,他都感谢我,我说你不必感谢我,这是你自己有智慧,你自己读了这个书,你相信,你肯做,我只不过是把这个书介绍给你而已。我自己这一生也是受《了凡四训》的启示,一生依教奉行,所以把命运转过来了,一百八十度的转过来。
我年轻的时候,很多人给我算命看相,都说我过不了四十五岁,我现在快八十岁,转过来的,全都转过来了。我没有求,我也没有求福,也没有求寿,也没有求聪明智慧,在那个时候我只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自己知道自己寿命短促,没有那么长的时间,人没有寿命还求什么?寿命没有,你说聪明智慧、财富,不都落空了?所以西方世界无量寿是第一德,有道理。有寿命,你的聪明智慧、你的福报、你的相好才能落实,没有寿命是一切都不能落实。福田这个意思非常非常之深,我们到下面经文,你再看菩萨一问一答,从这个里面去体会,认真努力去修学。福德、智慧、长寿都是自己可以求得的。
世俗里面有很多讲宿命论,就是说任何一个人一生都是命中定的,中国社会也有这个说法,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妄求」,求不到,命里头有没有。佛法承认一切众生有命运,可是佛法不是宿命论,佛法说命运可以改变,这个道理讲圆了。《了凡四训》里面,孔先生给了凡先生算命,算的流年,那是命里头有的;云谷禅师给他的开示,教他依功过格来修心,那就是一个变数。算命先生算的是常数,常数里头有变数,变数就是加减乘除。你起一个善念,做一点好事,加;起一个恶念,做一桩坏事,就减,天天都有加减;做大善事,乘,做大坏事就除,所以常常都有加减乘除。所以,命运不是一定的,可以改变的。了凡先生明白这个道理,不再搞减,不再搞除,天天搞加,天天搞乘,所以他的命运全改观了。以后每年的果报,跟命里头所算的都不灵了,都不准,这就是他懂得、明白这个道理了,自己可以改造命运。我们要懂这个道理,要认真的学习,改变自己。
可是这里面我特别提醒诸位,不求人间富贵,求生净土。如果我们真的布施多,财布施多,有财富,这个财富要帮助贫穷苦难之人,这就对了,不要拿这个来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没有这个必要。自己物质生活,过一个普通水平的生活够了,能过得去就行了,多余的要帮助别人。聪明智慧不为自己,为社会、为众生;健康长寿,有好的体力,为众生服务,为众生多做点事情,这是真正的福田。一个目标,一个念头,极乐世界,我们对这桩事情一点疑惑都没有,深信不疑,决定得生净土。
第六,「正教甚深」。什么是正教?与性德相应的,这叫正教;与性德相违背的,那叫邪教。性德是纯净纯善,你看中国小朋友念的《三字经》头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与本善的,本善是性德,与本善、与性德相应的,这是正教。在中国,古圣先贤教导我们伦常八德,正教。伦是五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长幼是兄弟),这五种事不是人发明的,不是人创造的,而是什么?自然而然。人生在天地之间,自然有这五种关系,畜生也有这五种关系,即使讲到九法界,还是这个关系。这个关系是自然而然,就是自然的法则,自然的道理,这称之为道;随顺自然,就是德。
道德是正教,真的甚深,为什么?它与性德相应。性德无有穷尽,所以伦理道德没有边际、没有穷尽。中国古圣先贤为我们列出八个德目,圣贤教育四、五千年来都不离这个原则,不离这个德目,这叫正教。五常,「仁、义、礼、智、信」,从这个地方引申为八德。八德有两个说法,德目里头有同有异,第一个说法,这是古时候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第二种说法,比较后一点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两种说法我们把它合起来,除掉重复,十二个字,这十二个字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字是道德,这十二个科目是正教。我们仔细看看,全世界不同的国家民族、不同的宗教,他们教化众生,你仔细观察,也不离这十二个字,也不离五伦。五伦是天然的大道,古来这些圣贤他们没有开会,没有联系,自自然然都是一样的,这叫英雄所见,大略相同。好,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十分钟。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十甚深的科题,前面讲到「正教甚深」,接著第七讲「正行甚深」。行有正、有助,正、助我们要有能力把它辨别清楚。什么叫正?什么叫助?凡是帮助我们达到主要的目标,这就是正行。我们今天有幸得人身、闻佛法,在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我们选择了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法门,在这一生当中,果然我们能够稳稳当当获得往生,这是我们的正行。其他的,断恶修善,帮助我们提升往生的品位,这是助行。所谓正助双修,正助都不能少。
就念佛法门来说,一定要遵守经里面所讲的,往生必须要具备的条件,这不能不知道。净宗法门简单明了,往生必须要具备的条件,第一个是信,第二个是愿,第三个是行,我们在这三方面努力,这是正行。经典上说得很清楚,说得很明白,可是有许许多多同学把意思错解,走偏了,走上岔路,这个非常非常可惜。一定要知道,古来祖师大德教导我们,这个法门要成就实在讲不难,最重要的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一部经够了,一句佛号够了!你要问佛号怎么个念法?诸佛如来在九法界现身,没有一定的身相,为一切众生说法,无有定法可说。佛只讲原则,讲原理原则,你把原理原则抓到,坚定信心,永不改变,你这一生决定成功。我们依什么经?决定要依《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净宗第一经。世尊虽然讲了三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这三经宗旨不一样。《无量寿经》是净宗概论,把西方极乐世界介绍给我们,说得最清楚、最透彻,这个世界怎么成就的。所以,《无量寿经》上有极乐世界的历史,有极乐世界的状况,依正庄严。有讲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大众,日常生活、修学的状况、成就,成就之后在十方世界教化众生,成就究竟圆满的功德,这个经无比的殊胜。
《观无量寿经》实在讲是《无量寿经》的补充,特别补充两种,一种是理论,一种是品位。《无量寿经》讲往生只讲三辈往生,《观经》里面讲九品,它就讲得详细,所以值得参考。尤其是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经》注解,上品上生这一章里面,你要读了之后,你对极乐世界的信心坚定,绝对不会动摇。《经》过去讲过,留著有录相带,上品上生这一章,就是这一部分,我也单独讲过,好像都有录音带流通。《佛说阿弥陀经》,这部经的宗旨,是世尊大慈大悲,苦口婆心,真的叫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劝导我们发愿念佛求生净土。这是净土三经。至於《往生论》,那是天亲菩萨他自己修学往生的心得报告,值得我们做参考。依照这些经论去修学,这是正行。如果对正行没有任何疑惑,正助是一样的,不必再用其他的方法来辅助,也不必用其他经论来辅助,一门深入,决定得生,「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这是正行。
正行里面,我们特别著重行。行是什么?佛在经典里面的教诲,你要能解,真的像《华严经》一样,能信、能解、能行、能证,这就甚深。经典里面教导我们的,一定要做到,教我们放下,我们一定要放下;教我们要做的,一定要努力把它做到。《无量寿经》跟《观经》里面都讲到十善,十善是修行的根本,一定要做到。不杀生、不偷盗、在家同学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这个东西不是天天念的。起心动念之处,一切时、一切处,念头才一动,就能提起来,就可以对照,与十善相应应当做,与十恶相应不可以做,断恶修善。你要问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都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佛念得再多、念得再好,心行不善,去不了。你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格格不入,人家纯净纯善,你不净不善,你到那里去怎么办?不必迁单,自己不好意思住,住不下去,所以佛不会来接引你。佛来接引你的,一定是纯净纯善,《维摩经》上有句话说得好,「心净则佛土净」。我们用这一句佛号,这是一种方式、方法,一定要念到把自己的清净心念出来,把自己的平等心念出来。清净、平等念出来,自自然然觉就念出来了,《无量寿经》上的经题,清净平等觉,正行甚深。
印祖教导我们的,教我们读《安士全书》、读《感应篇》、读《了凡四训》,那是助行。这些是什么?帮助我们深信因果,帮助我们断恶修善,帮助我们增长信心,增长愿心。自然就能把经中的教诲,变成我们自己实际上的生活行为,这是正行。所以,念佛的声调,声调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念法,你不必问哪一个好,哪一个不好,不能有分别心。各种方法都好,什么原因?众生根性不相同。像吃东西一样,各人口味不一样,酸甜苦辣咸这是总说,里面还有度数的差别。譬如说有人吃辣的,有人吃很辣,有人是有一点点辣味就很欢喜,怎么会一样?
念佛,什么样的佛号念得好?这要看自己,这种声调自己念得很欢喜,念得心清净,念得心不生烦恼,这个声调对我就好;不必去学别人,学别人那个声调,自己的妄想、杂念还很多。所以,一实验就明白,就知道哪一种方法对自己适合。法门、经教都不例外,就是学一部经,譬如说我们学《弥陀经》,每个人喜爱不相同。我对於《弥陀经》古大德的注解,最欢喜的是蕅益大师《要解》,我讲过几遍,我非常欢喜。其次是莲池大师的《疏钞》,我也讲过两遍,两遍都讲圆满。那个时候还没有录相,留的有录音带,将来有机会我会再重讲一遍。现在再讲,跟那个时候境界不相同,会更有味道,不一样。就是同样一部经,古今这么多注解,这契机,哪一个对我最契机,我在这里头还是有选择。最契机的什么?欢喜心,容易学习,容易开悟。所以记住,佛没有定法。
最近就有很多人来问我,念佛的声调,我就告诉他这个原则,怎样使你自己真正得清净心。譬如说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就教我们很多,念佛不要用念珠,为什么?因为念珠,一面念佛,一面计数,心不专一,这话说得有道理。我们念佛,念一声拨一个珠子,一圈念完到头了:哦!一百零八声了。他自自然然就有这么个念头起来,这个念头叫打闲岔,这个念头就把我们的功夫破坏了。所以他老人家连掐念珠都不必。但是念珠可不可以持?可以,我们一面念佛,一面可以掐珠,掐珠不计数,我的用心在佛号上。这个珠放在手上是什么?是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念佛,这个好,这是自度。同时叫别人看到:他在念佛!那个人阿赖耶识里头,佛的种子种在心上,这是度他。所以,戴一串念珠,挂在脖子上,或者套在手上都好。
有些人问,居士可不可以念珠像出家人一样戴在脖子上,问我可不可以?我的答覆是当然可以。什么原因?你要说不可以,出在哪个经上?没有,经上没有说。这是一种习俗,没有经论做依据,我们学佛最重要的,就是要依靠经论,经论里面不许,那我们就不做;经论里面可以做的,我们都可以做。经论没有这么说法,尤其佛法是清净法,佛法是平等法,佛法总的纲领原则是离妄想、分别、执著,你要抓住这个总纲领、总方向、总原则,你就不会走错路,不会误入歧途。不论是哪个宗派,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一个原则,清净心。所以三皈依是共同的,修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是总的纲领原则。
初学佛的人对於教理涉猎不够深,往往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外面人说这个方法比你那个方法好,他心就动摇,就要改方法。他能不能成就?肯定不能成就。为什么?他的心没有根,他的信心是随著外面境界变化的,这怎么能成就?这是最大的忌讳。所以,为什么我特别劝大家去念善导大师《观无量寿经》上品上生那一章的注解,你去看,他那是教我们坚定信心。不要说一般人来说,还有比这个更高的法门,他说就是阿弥陀佛亲自来跟你讲,都不动摇。可以跟阿弥陀佛说,我在《弥陀经》上选这个法门,我不想再改,我就这个法门学到底,决定成功。凡是随风转的,心里不踏实,存有侥幸之心,总认为说我学这个法门靠不住,他那个法门好,他那个法门快。他那个法门是不是真的好?真的快?还不知道,没有做过试验。
所以,古大德教导我们一门深入,决定不改,你们想想看,他这里头有很深的道理。深在哪里?深在得定,不动摇就是定;定生慧,慧就能对内照见自性,对外照见五蕴皆空,他就成就了。三心二意的人,心是永远在浮动,一生不会有成就,往生都靠不住,都没有把握,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懂。如果你真的懂得,你绝对不会受外面境界诱惑。像前几年,海内外无数的声音反对夏莲居的会集本,有很多人寄来这些什么杂志、报纸,甚至於还有光碟寄给我,我统统拿去烧掉,我不看,我不会受影响。我说了一句,全世界的人都反对,我一个人还是依教奉行,你要问为什么?老师传给我的,我有师承,你们不是我的老师,我不能听你们的话。做学生,做个好学生,只有听老师的话。
这个本子是李老师传给我的,我要是改变,我怎么能对得起老师?那我的罪名昭彰,背师叛道,这个受不了。天下人毁谤、侮辱、谩骂,没有关系,背师叛道这个问题严重。所以,至少我在这个风暴当中,我能够如如不动,我坚定遵守著老师的传授,师生的大道从这个地方建立起来。老师对学生信得过,学生对老师也信得过,决定没有疑惑,世出世间法,师生的关系跟父母一样,没有差别。你要问我修学的成就,这就是成就,这就是成就的表现。没有这个冲击,这个表现还显不出来,这么大的一个冲击,成绩就显示出来,如如不动。我天天还是读诵,天天还是在讲解,不受丝毫影响。
这是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的,世尊留给我们的「四依法」,我们依教奉行,等於没有离开世尊。四句第一句,「依法不依人」。人说的靠不住,法是经典,经是佛说的,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这一句,好!佛知道将来经典在这个世界上到处流传,一定有很多的译本,译本译的不一定是跟原本完全相同,没有关系,意思对了就行。所以讲经亦复如是,长讲、短讲,深讲、浅讲都可以,只要意思没有讲错,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什么是了义?最契我根机的就是了义,不契我根机的,我学起来很困难,这对我就不是了义。我要学得很容易、很快乐,这一生当中决定有成就,这了义。这是教给我们这么多经典里头,你去选哪一部经,你去选哪一个法门,那就是对自己决定有利的。第四,教我们「依智不依识」,这句话重要。智是什么?现在讲理智,识是感情,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要依理智,不可以依感情。依感情就坏了,依感情就起烦恼,依理智生智慧,不生烦恼,这佛教的,我们要守。
至於人与人之间往来,我这些年来,在许多国家地区跟不同的族群、不同宗教往来,关系都不错,都很好。就有人问我,净空法师,你用什么方法跟这些人相处得这么好?我说方法是佛教的。佛教的什么方法?四摄法。我讲过多次,四摄法要用现在世间人的话来讲,就是交际法、公共关系法(公关法)。你怎么样跟大家往来,你怎样、用什么方式来交际,佛跟我们讲四个原则。第一个布施,这个布施跟六度里面的布施不是一个意思,名词相同,意义不相同。六度里面的布施,主要是度悭贪,那是属於正行;四摄法是助行,不是正行。四摄法里面的布施,就是我们中国俗话常讲的请客、送礼,中国人常讲礼多人不怪,跟人一定是礼尚往来。看到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一定要主动的援手,要去帮助他,这是四摄法里面的布施。
第二个是爱语,爱语你就想想看,无论在他面前或者在他背后,决定不能以言语伤害。即使他有过失,我们听清凉大师的教诲,「不说人过」。为什么?我们不知道他的过失是真的,还是假的,不知道。有许多真的是佛菩萨来示现,你看到好像他做的是过失,实际上呢,实际上他在救人。所以清凉大师讲,现在在道场里面、社会里头叫龙蛇混杂,我们是肉眼凡夫,没有能力辨别。像我刚才举的例子,赌场里面的赌王是菩萨,他在那里干什么?他在那里度那些迷在赌场里头的赌徒,他有他的善巧方法让他觉悟,再不进赌场,这是菩萨!看他的行为上不善,是作恶,实际上他心地清净、慈悲,在那里度那一类的众生,就像《华严经》上示现贪瞋痴的这三位佛菩萨,我们凡夫不认识。
所以,哪一道里面都有佛菩萨示现在其中,我们不认识。我们明白这个道理,都把一切众生当佛菩萨看待就对了,就没有过失。你作恶,你是在示现,你是来提醒我,孔老夫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善人,善人我看他行善,我要学他;恶人造恶,提醒我,我有没有这个恶行,有改则之,无则嘉勉。所以,善人、恶人都是我的善知识,善人、恶人都是我的老师,都是时时刻刻在提醒我断恶修善,这就对了,这样就没有过失,这是爱语。他可以毁谤我,我不能毁谤他,这个道理要懂,决定要给这个社会做最好的榜样。别人毁谤我,我也毁谤他,这是好样子吗?这不是好样子。别人毁谤我,我不毁谤他,这才是好样子。社会大众都能有这种包容,我们的社会安定,世界和平,就能化解冲突。
第三个是利行,利是利益,就是我们所作所为对社会大众决定有利益,决定没有损害,这是佛教的。第四叫同事,同事有两种说法,第一种,古大德常讲的,你要度众生一定要跟众生和光同尘,这是什么?法身菩萨,他行,他搞杀盗淫妄没有关系,他是示现。好像唱戏一样,表演,他的心地里头清净一尘不染,他是在这里头度这一类众生,行,这是同事。我们凡夫,学佛的,我们不能跟这些人同事,我又一个说法,我们要跟佛菩萨同事,那决定错不了。诸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他起的是什么心、什么念,他说的是什么,他做的是什么,我们要学他。我们跟佛菩萨同事,跟祖师大德同事,跟真正善知识同事,哪里会有过失?所以,我的方法都是佛教的,我会用,我能够落实,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四摄法用在家庭,一家和睦,家和万事兴;用在你的公司行号,你的事业一定是一帆风顺。哪一个人会用,哪个团体会用,他就得利,用在国家,这个国家一定富强。佛只讲原理原则,我们要会用。
所以,四摄是属於助行,前面正行,第八是「正助甚深」,正助里面特别著重在助。为什么?前面第七已经讲了正,此地正助这个正是陪衬的话,重点是在助。由这个地方你就明了,菩萨行正行是六度,其余的无量无边修行的原理原则、修行的方法,统统是属於助修。我们平常最普通的说法,三皈依,五戒、十善,刚才我讲的四摄,都是属於助修。正助甚深,正的意思深,助的意思也深。能够帮助自己,成就自己的正行,也能够帮助别人,成就别人的正行,所以说甚深。
第九,这是总结到了「一道甚深」,这是大乘圆教里面所说的。禅宗有句话说,「识得一,万事毕」,一道是什么?一心、一性。大乘教里面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这个境界凡夫不懂。所以后面第九、第十,不是凡夫境界,二乘也不懂,权教菩萨也不懂。所以,这个经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学习的课程,这里头有一道甚深。那我们凡夫怎么样来学这个科目?凡夫里头有一种上根利智,烦恼轻的人,智慧长的人。前面讲这部经学习不一样,哪些人能有资格学这部经,清凉讲了十种,十种人,最后一种叫大心凡夫。大心,他能体会一道甚深,由此可知,心量小的人不行。什么叫心量小?分别、执著放不下的人,难了,他不容易。必须把分别、执著淡化,知道什么?整个宇宙之间只有一道。这一桩事情现在科学家好像也发现了,发现这种迹象,我们到经文的时候再跟诸位做详细报告。
整个宇宙是一,一个体,不但体是一,相也是一,作用也是一,不可思议。一般人讲体是一,勉强还可以接受,你讲相是一,作用是一,没有人会接受的,这个意思深,真相。「般若经」上说得好,六百卷《大般若》我看过一遍,做了个总结,十二个字,「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世尊讲了二十二年,说出宇宙诸法实相,实相是什么?真相!确实太深了,但是它是事实真相。
末后第十,「佛境甚深」,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大乘教里面用四个字来说明,叫不可思议,这句话甚深。不但不能说,还不能想,想是什么?起心动念,言语是分别、执著。所以,离妄想、分别、执著,佛境界就在眼前,你才能契入。你契入之后,你能够了解,你也说不出,也没有办法想像。这不能想的,所谓是「开口便错,动念皆乖」,你开口错了,你起心再动个念头,已经跟真相相违背,不是这个真相。这些理、事,我们都留在经文里面给诸位报告。
我有另外一个方法来跟大家说明,那是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说明一道甚深,来说明佛境甚深。现在科学的方法,我们是可以想、可以说。可以想、可以说,只是说到一个彷佛,这个一定要懂,说到一个彷佛。能不能说到真实?说不到。你要想契入真实,你要把这个放下,放下才能契入;不放下,用科学的方法,你只能探讨一个线索,有这个可能,你没有办法亲证。亲证、契入,一定要放下起心动念,这个就难了。我相信你也很想放下,我也很想放下,可是怎么样?偏偏放不下,妄念是一个接著一个,永远不停。这就是虚妄的,我们被这个东西害了,害得我们不能明心,不能见性,不能入佛的境界,不能入一道甚深,就被这害了。所以佛教导我们,八万四千法门,总的原理原则是修定。绝对不是说只有禅宗才修禅定,只要是佛法,不管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统统修禅定,只是名称不一样。八万四千法门是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手段、不同的方式,统统修的是禅定,所以才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是法平等,真的,一点都不假。
我们今天采取的方法,是用持名念佛修禅定,刚刚得禅定的时候,这很浅的,刚刚得的时候,叫功夫成片;真正得到禅定,那叫事一心不乱;到甚深禅定,就是这个地方,你能够契入一道,能够契入佛境,那样深的禅定,叫理一心不乱。所以在净宗,名称不叫禅定,叫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有事一心、有理一心、有功夫成片。你才晓得所有法门统统修定,不是定不能契入,这个不能不知道,只有定才能契入。所以,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只是方法不一样,原理一样,方向一样,目标一样,统统都能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才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好,现在时间到了,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