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期自性 能生万法—一切万法 心现识变 (共一集) 2008/1/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节录自华严经12-17-1893集) 档名:29-123-000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经文第二段,「明不离觉树,各升释天」。今天我们从清凉大师这段的开示,最后一节看起,最后他是用问答,这个问答是假设的,大师假设的。有些人没有这个疑问,可是也有些人可能会有这个疑问,所以大师很慈悲在此地给我们做个说明。「问,带前起后」,不离菩提树是带前,生忉利天宫是起后,带前起后,「事理应齐,何故三贤,独有斯旨」,《华严》一共是七处九会,为什么只有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会有带前起后的经文?而前面第一会当然没有,不会有,第二会没有,四会以后也没有,这什么原因?所以很可能有细心的人发现这个问题,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解答。「答显异义故」,异是不同,这个三贤位次不一样。「谓初二会」,第一会是在菩提场,第二会在普光明殿,这个两会「相邻接故,不假带前」;换句话说,都在人间。菩提场、普光明殿,我们都容易懂得。所以它是相邻连接不假带前。
但是「此三」,此三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会,「人天隔越,故须连带」,一定要连。如果不连,大家以为:佛生忉利天,菩提场的佛没有了,佛到忉利天去了;升到夜摩天,菩提场的佛没有了,忉利天就是须弥山顶的佛也没有了。佛还在,所以这个一定要说,他不在一个地方,不是说一个地方。到十回向升兜率天,所以一层比一层高,一定要说明,佛没有离。现在是不离菩提场升忉利天,到十行会上,佛没有离开忉利天升夜摩天;到十回向这一会,佛没有离开夜摩天升兜率天。这个必须要前面说,不说怕人误会,佛真的离开此地到那里,而不知道佛是一时变现。前面实在是讲过,如果聪明的人不会有这个疑问,因为大师讲得很清楚。佛性遍法界虚空界,在缘起十因里面讲过「唯心所现故」,哪个地方众生缘成熟,他有感,佛自然就有应。应是不是离开菩提场应?不是的,遍应,遍法界虚空界无时无处他不应,这属於性德,不可思议的,前面有不可思议神通力,这是遍应。
所以要晓得,既然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那你就能够知道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要懂这个道理。说上升这个意思,前面清凉大师讲得很清楚,它是表法的,不是叫你真的生忉利天,也不是叫你真的要到忉利天主的宫殿去,不是这个意思,是属於表法。也就是修学,要不断把自己向上提升,这个很重要。我们今天能不能提升得起来?提升不起来,想提升,提升不起来。原因在哪里?佛有菩提树,有道树,他从这个地方开始往上提。我们的菩提树在哪里?我们没有菩提树就没地方提了,这个要晓得。菩提树叫觉树,我们觉了没有?没有觉,迷惑颠倒你怎么提法?这个意思太重要了。你真的能够做到三皈依就行,觉而不迷,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你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你就有了菩提树,你就从这个地方慢慢提升。你现在这个没有,你怎么提法?提起来的还是迷邪染,那就错了。人家提起来、提升的是觉正净,觉正净愈提愈高、愈提愈妙。我们今天要提的话统统是迷邪染,这怎么办?
所以这些年来我们才很认真的提倡,从根本修,我们才能提升,根本修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你要记住,不能离开儒道的根,为什么?这个我们在讲席里面有多次的说明,世尊教学对上中下三根人来说,都要循序渐进。只有一个例外,上上根人,像释迦、像惠能这是例外,这个确实亿万人当中难得找到一个,他能够一念顿舍,我们做不到,上中下三根都做不到,所以上中下三根都要依戒定慧而得成就,戒就是守法。佛教我们怎么学?佛教我们先学小乘,后学大乘,有次第的。佛教传入中国,大概在六、七百年唐朝时候,我们中国的祖师大德们就舍弃小乘,用儒跟道取而代之,行。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融合在一起,分不开。儒里头有佛、有道,没有佛、道,儒的境界不能提升;佛的里面有儒、有道,没有儒跟道,佛教没有根,这个关系你不能不搞清楚。佛教在今天,中国的佛教衰了,衰到底谷,什么原因?小乘不学了,儒、道也不学,变成大乘,大乘没有根,没根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我们提不起来,这个道理总要懂得。
即使我们修净土法门,希望带业往生,这一生当中能够成就,能够得生净土,永脱轮回,这是好事,希有难得。可是要真正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回头想想,我们的根牢不牢?根要不牢固没有关系,我们补,读书讲我们补习,小时候没有学过,现在来补习,只要把这块补好,那不就一样的提升了吗?所以儒家的《弟子规》、道教的《太上感应篇》不能不学。在从前我们看到,唐宋这些大德们他们的儒学得好!不仅仅像《弟子规》基础这个东西,他们扎得很深,他们对四书五经都通达,他们有能力教导一般的秀才。古时候这些秀才读书人到哪里去读?都到寺庙,寺庙是学校,跟现在不一样。在学校里面有晚辈学习的参考资料,佛门里面的藏经楼就是图书馆,儒释道三家典籍都具备。所以一个读书人要想考取功名,到哪里去找书籍?寺庙。有了疑难向法师请教,法师都通!法师很慈悲,义务的指导你,来帮助你。那是念书人在寺庙里长住,一住住二、三年。遇到考试的时候,他参加考试,考取了功名,考中举人、考中进士,有这样的功名大概政府就派他的职务。看他的成绩、德行,可以派他为县市长,可以让他进入中央的机构担任高级的职员。所以从前这些法师,你要晓得,他没有一样不通。
我们现在,现在是佛法没有法子契入,原因是没有根,想提升提不起来,这是我们的痛苦。中年以上比较困难,但是要发愤。我在初学佛的时候,跟李炳南老居士学教,学经教,那个时候我三十一岁,老师教我、劝我学习经教,出来讲经教学,我不敢承当。因为什么?这不是普通人做得到,真正要有德行、要有学问。那个时候李老师办了个小班,学生只有二十几个人,没有挂佛学院的招牌,只是「台中莲社经学班」,就这么个招牌,台中莲社的经学班。他那时候一共有十几个班,我们参加这个班,老师叫我去看看、去听听,我就跟著去。去到这个班上一看,里面有个很老的学生六十多岁,大我三十岁。我才三十一岁,她六十岁了,大我三十岁,再问问她,小学毕业。我们的信心从她身上生起来,六十岁,小学毕业,她今天开始来学习。那我想想我学佛已经七年,我还初中毕业,我才三十一岁,她能学,大概我没有问题。所以看到这位老同学,林看治老居士,我的信心才生起来,原来不相信自己能学。这样欢欢喜喜的跟老师说,我加入,我愿意参加这个班。所以我们看到六十岁,小学毕业,还能够从头学起,学得相当有成就。她的法缘殊胜,到处讲经,听众都是爆满的,我们很羡慕!所以自己对自己丧失信心,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如果对自己有信心,换句话说,没有一个不成就的。所以障碍在哪里?不在外面,障碍在自己起心动念。我们应当克服自己的疑虑,克服自己的困难,只要能够依照佛陀的教诲、祖师的教诲,成就是指日可待的。
所以下面大师说,「此三人天隔越,故须连带,又此三会,同诠贤位」。这是三贤位,我们从九会一直算下来,现在是第三会,第三会是忉利天十住会,在这个地方讲十住法门。法慧菩萨为会主,这一会的会主就是十住菩萨;往上去第四会是夜摩天,十行位,功德林菩萨为会主;再往上去是兜率天,十回向会,金刚幢菩萨为会主。十住就好像自己拿到学位了,真的,他拿到学位,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刚刚拿到学位,修学著重在提升自己。到十行位,这里头就自行化他,把自己所学的、所悟到的、所领悟的都能够落实,不能落实是假的,全都能落实。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待人接物、落实在起心动念,没有一样不与心性相应。到十回向,完全是利生,知道利生才是真正利己;十住懂不懂?懂,十住自己的根还不够稳。到十回向,自己已经稳稳当当没有问题了,全心全力帮助众生。自己所修学的一切功德,为谁修的?没有自己,为一切苦难众生来修,念念统是为利益众生,从来没有为自己想过,这才能登地!
所以下面说,「六已入证,不假带前」,第六会是他化自在天十地菩萨,金刚藏是会主。这是诸佛菩萨的实报庄严土,真正的一真法界没有前,前后都没有,不需要带前。「第七即位中普贤,居然不假」,第七会因圆果满,这会在哪里开的?在普光明殿,你看又回来普光明殿,如来是会主。位中普贤,什么叫位中?普贤菩萨有位前、有位后,统统是普贤菩萨,位中是等觉,你现在修普贤行,你就是普贤菩萨。特别是净土法门,诸位要晓得,净土法门各个都是普贤菩萨。你们念《无量寿经》,你看《无量寿经》第二品,第二品还是序品,还不是正宗分。夏莲居老居士第二品的科题「德遵普贤」,所以净土是普贤法门。修净土的人全是普贤菩萨位前,因为普贤是等觉,你现在还没有到等觉,你在等觉之前叫位前。位后,位后是成佛,虽然成佛,在十方世界还是以普贤菩萨身分应化,教化众生,那叫位后。所以位中那就是等觉,这个没有带前带后,没有,前后没有了。
「第八顿彰五位」,第八是普贤大行,在普光明殿,普贤菩萨为会主,「体用已融」。八会是行,前面一直到第七都是属於解门,清凉大师把《华严经》分为四大段,信解行证,第一会是信,从第二会一直到第七会是解,解门。第八会是行门,普贤行,这个行门里面顿彰五位,五位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五个位次,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彰是彰显。我们就晓得,我们初发心就修普贤行,十信是修普贤行,十住也是修普贤行,十行、十回向、十地还是修普贤行。体用一如,圆融贯通没有障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最后一会第九会,「唯明证入,体用一味,故并皆不假」。所以它不带前带后,没有这样的经文。第九是证入,证入这个里面的经文长,有四十卷经文,叫《四十华严》,就是「普贤行愿品」。这一品在逝多林,就是只树给孤独园,真是不可思议。有本会、有末会,本会如来是会主,末会善友是会主,就是五十三参。五十三参里头第一参德云比丘,德云比丘是会主,第二参海云比丘是会主,所以这是善友入会。本会里面如来是会主,这个会主就是大会主席,他主持这个大会。这是简单把《华严经》九会七处,略略的说一说为什么有带、有不带。其实说带、说不带,让你悟入圆融,悟入无碍,真正的义趣在此地。你能不能悟入?如果你有分别执著要去样样追究它,你就不能悟入。如果你懂得它是表法,看经文、听讲演,不著言说相、不著名字相、不著心缘相,你就能悟入。
我们再说得简单一点,说通俗一点,我们用什么心?真诚心。我们要是著言说、文字,真诚就没有了,真诚心被破坏,真诚心是什么?一念不生。曾国藩给诚下个定义,定义下得好,跟佛法所讲的相应,什么叫诚?「一念不生是谓诚」。有念就不诚,诚就没有了,没有念是真心,有念是妄心,真诚心可贵!用真诚心,你有悟处,你能够契入,用妄心不能契入,这道理要懂。真诚心怎么修法?真诚心,必须放下,这经上给我们讲得太多,放下妄想、放下分别、放下执著。放下执著,在真诚有了,你有真诚心,少分;再放下分别,多分,你有多分的真诚心;再放下妄想,你有满分,你是圆满的真诚心。我们要知道,初住菩萨把这三样东西统统放下,所以他是分证佛,那是真佛不是假佛。既然三个都放下了,换句话说,已经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为什么还有四十一个位次?从初住起,前面那不算,前面那是当然有,我们怀疑的就是:起心动念都没有了,还有什么位次?我们前面给诸位报告过,这四十一个位次非有非无,你不要以为它真有,你也不能说它真没有。这是什么意思?清凉大师说得好,这四十一个位次是无始无明习气没断,这么回事情,我们才了解。无明习气虽然在,他的智慧、神通、道力没障碍,所以初住菩萨有能力应化在法界虚空界,众生有感,他就会有应。跟究竟果地上的如来没有两样,应以佛身得度他就现佛身,像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现的就是佛身。世尊给我们现的佛身,在天台大师四教里面是藏教佛,藏教是小乘,初住菩萨能现的。所以,应以佛身得度,自然就现佛身。现不是自己有意思,自己有意思你已经起心动念了,起心动念是妄想,你妄想没断。妄想习气没断,妄想真断了,这要懂,真的没妄想,还有习气在。习气没有法子断,必须长时间,自自然然它就消失,就没有了,所以它不碍事。举这一个例子,他能现佛身,还有什么身不能现?当然都能现。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全都具足,不但能现有情身,能现无情身,无情是能够现花草树木、山河大地,统统能现。
末后这一会五十三参,实在说就是告诉我们,无明习气怎么断的。五十三参总的纲领,清凉说过一句话,「历事炼心」,事就是凡人这些事你得经历。五十三参里面都是佛示现的,善友都是佛示现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一个行业都没有缺乏;换句话说,十法界依正庄严统统包括在这里面。你都去经历,经历怎么样?不会起心动念,这说明什么?你习气断尽了,无始无明习气统统断尽,这才叫大圆满,究竟圆满,这个意思我们不能不知道。大圆满就是体用一味,这里头还有个相,体相用一味,体就是相、就是用,用就是体、就是相,相就是体、就是用,一而三,三而一,决定没有界限。说有三,实际上没有,不但这个没有,你从这里再提升一阶,你去领悟,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一不是二。再向上提升,遍法界虚空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是一不是二,为什么?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随便你说哪一尊佛,无不是自性佛!无论你说哪个刹土、哪个法界,不离性识!
所以祖师常讲唯心净土,秽土呢?唯心秽土。唯心极乐、唯心娑婆、唯心天堂、唯心地狱;自性弥陀、自性天主、自性修罗、自性罗刹、自性饿鬼、自性畜生、自性地狱。总不离自性,唯心、自性全包了,没有了,界限到第九会的时候完全没有了。可是你看事相,事相宛然,菩萨在这个当中叫游戏神通,得大自在,这什么?这是自受用。以大自在示现给一切众生看,为众生做最好的榜样,这是什么?这是利他,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上,众生不知道孝悌,菩萨一定会把孝悌演出来;现在人起心动念自私自利,菩萨一定演出来大公无私。演给众生看,演而无演,无演而演,演的时候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心动念。如果表演还有起心动念、还有分别执著,那是什么?那是人道,那不是佛道,佛道决定没有。
实际上这些表演,表演可多了,你要晓得,像我们这个人间,佛来表演,《华严》讲的是佛。菩萨来表演,十信菩萨,就是四圣法界里面的菩萨,菩萨来表演,他来表演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有起心动念。阿罗汉表演的时候,表演都很逼真,他没有执著,他有分别、他有起心动念。总而言之,都是大乘,在表演当中没有达到究竟果位,他有目的,有目的是什么?把自己提升,向上提升,你不在表演里面你的习气断不掉。而且表演还无数次,愈来愈淡,这习气慢慢就没有了,你怎么能不表演!所以顺境,我们常讲顺境善缘里面修什么?把自己的贪爱淡化掉,真正做功夫。逆境恶缘,把瞋恚淡化掉,化到完全没有,像菩萨化到连习气都没有。所以他在十法界无论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一味清净,这是体用一味,一味是什么?清净、平等,我们讲的真诚、慈悲、正觉,一味!这叫功圆果满,你的功德圆了,果报满了,功圆果满了。所以「第九是唯明证入」,你看前面信解行,最后证,它有次第的。
我们今天学,为什么没法子做到?这就晓得我们没有根,这一点太重要了,你没有根,你没有立足地。根,给诸位说,就是《弟子规》,你明白我讲的这些话,你才知道《弟子规》是怎么样重要。我再给你说一句话,我过去曾经说过,没有《弟子规》就没有儒,《弟子规》的分量在天平上秤,跟《儒藏》,跟儒家的四书五经十三经,一直到《四库全书》,它的分量一样重。今天我再告诉诸位,我给你说重一点,没有《弟子规》,儒释道三家全没了,为什么?中国的大乘佛法是建立在儒道的基础上,儒道的根都在《弟子规》。所以《弟子规》没有了,儒没有了,道没有了,佛也没有了,你说这个多重要。你要不学,不认真的学,只有一个方法你能够了生死出三界,你不学《弟子规》,那就什么?老实念佛,老实两个字,你能不能老实?老实行,不学《弟子规》行,他能往生极乐世界。什么叫老实?心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没有一个妄念,那叫老实;有一个妄念进去,不老实。这可不容易!我跟李老师十年,老师常常感叹:我一生想学愚学不到。这他讲的是真话,愚不可及,古人讲的,愚人你能跟他比吗?比不上!他没有杂念,他什么都不懂,教他一句阿弥陀佛,他就一直念下去。
我们在《影尘回忆录》上看到一个人,就是倓老常常讲的锅漏匠,锅漏匠那个人是愚。另外一个人,也是在《影尘回忆录》里面看到的,哈尔滨极乐寺,那个寺庙盖好的时候,倓老是住持,他们传一次戒,有位义工修无法师。修无法师是愚,没有念过书,没有出家之前是做水泥匠,做苦工的。出家之后,大概出家年龄也就大了,不认识字,没有法子学经教。所以在寺院里面做粗重的工作,种菜、挑粪这些粗重的工作,他做这个。他就学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无论做什么工作他心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愚人,没有别的,你看他走得多自在。戒期没有圆满,他去做义工大概开戒才几天,他向老和尚告假,老和尚有修养,来去自如。定西法师香港人都知道,晚年都在香港。定西是当家师,定西就没有老和尚那么好的修养,就责备他:你既然发心来道场做义工,我们法会期间,传戒只有两个月,你怎么两个月的耐心都没有,来了没有几天就要走?就责备他。他就跟这两位法师说,他说:法师,我不是到别的地方,我要到极乐世界去。这个话一说,这两位大德那真叫肃然起敬,他预知时至。什么时候走?不出十天。求老和尚替他办后事,老和尚一口答应。到第二天又去找两个老和尚,告诉老和尚:我明天就走了。赶紧替他准备,要求几个人帮他助念,当然人家都很欢喜。给他在庙后面找个空房间搭个铺,有十几个人帮他助念。他坐著走的,坐在铺上。
临走的时候,这些助念的同修求他:过去我们听说预知时至像你这样往生的人,总是留几首偈、留几首诗,给我们大家做个纪念。修无就说「我不认识字,我是个苦恼的僧人,一生都做苦事情,我也不会作诗,也不会作偈,不过我有一句老实话告诉大家,给大家做个纪念。」人家说:什么话,请你讲。他说「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大家听了很有道理。会说很多,做不到,连《弟子规》都做不到,这样的人能不能往生?靠不住,不如他。他是能行不能说,他不会说,他真得清净心。平常做人大家知道,跟任何一个人没有冲突,一团欢喜,谦卑、恭敬,自己谦卑。叫他干什么,他都愿意去干,绝不埋怨,绝没有意见,再苦的工作交给他,他都会做好。走得这么自在!所谓愚不可及。走的时候谛闲法师赞叹,「真不容易,讲经说法的法师,丛林宝刹里面的方丈住持,比不上!」这是谛闲法师说的,因为传戒的时候谛闲法师是得戒和尚,倓虚、定西都是谛闲法师的学生。
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决定不能忽略《弟子规》,一定要从《弟子规》认真来学起,我们才有救,我们这一生才真正能成就。《弟子规》需要多少时间能学好?过去我们在汤池做的实验,三个月,这批老师们三个月能把《弟子规》三百六十句句句落实。我们发个狠心,我相信都能做得到,没有一个做不到,为什么不干?有这个基础之后,再扎第二个根《感应篇》,然后再扎第三个根《十善业道》。我相信这三个一年时间足够,你只要肯用一年的工夫,根深蒂固,你向上提升不难!你没有这三个根,向上提升的还是烦恼习气,没有法子。所以你有东西提升,人家真有。这三样东西根扎下去之后,你才真正有觉正净,觉正净在其中,真的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
那个向上提升真正法喜充满,确实会像夫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得受用了。所以希望我们同学要认真、要努力,有这种基础,不但向上提升,给诸位说,对自己来讲,业障消了,菩提道上障碍少了,智慧开了。现在为什么不开智慧?障碍障住了。所以儒释道这三个根是消业障的不二法门,你不从这个地方做,你业障永远消不掉,为什么?天天还在造业。唯有业障消了,业障消了的现象自己知道,为什么?自私自利的念头没有了,名闻利养的念头没有了,贪瞋痴慢的念头大幅度降低,纵然有,念头起来一下,大概几秒钟你就会恢复正常,这就对了。
我们再看第三段,经文第三段,这个经文都不长,「第三明各见佛来」,各是很多人,每个人都见到佛来了,缘成熟。
【时天帝释。在妙胜殿前。遥见佛来。】
这一段经文就这么一句,清凉大师有注解,我们看《疏》,「约佛,则用从体起,约机,则境从心现,邻而未即,故云遥见」。前面两句话重要,就佛来讲,这释迦牟尼佛,佛是怎么来的?这是起作用。用从体起,用不离体,体在哪里?体遍法界虚空界,体起作用的时候自然现相,哪有来去?没有来去。所以菩提树下大众看到佛在那里,佛在菩提树下,那个用从体起。忉利天这边缘熟了,看到佛来了,佛从遥远的地方慢慢接近,佛来了,从佛说,法尔如是。机是众生,机感从众生来讲,佛从哪里来的?佛是你的境界,心现的。唯心所现,你的心就是佛的体,佛的体就是你的心,你的心就是佛的体,不二!这就是大乘教里面佛常常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你想佛,佛就现前,你想菩萨,菩萨现前,为什么?心性的本体。《坛经》上讲得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心性里头没有一样东西欠缺。心性在哪里?遍法界虚空界。
虚空都是心性变的,还是我们心想变现出来的。我们心不想虚空,没有虚空,所以虚空不是真的。时间也是我们心想出现的,心要不想也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时空里面所有一切万物,都是你心想生的,无生而生、不灭而灭,这是真的。这个道理深,你这个道理了解之后,佛如是,一切万法没有一法不如是,你才能得到真正的受用。我们於一切法还起不起分别执著?当然不起,自然没有分别执著,那个受用就自在。有分别受用就起烦恼、就造业,你有分别执著,有个善念头,造善业;不喜欢,造恶。了解得清清楚楚,你在里头,我们不要讲起心动念,妄想那很难、很微细,我们讲粗的,你不会再起分别执著,不起分别执著就不造业了。不造业的状况是什么?就跟惠能大师一样,常生智慧。我们念念总是忘不了分别执著,麻烦在这里,就是学经教还是分别执著,所以佛说的真实义不能理解。开经偈里头讲「愿解如来真实义」,要没有分别执著,你才能解如来真实义;你有分别执著,你决定不解如来真实义,你所解的是你自己的意思,你自己怎么想的。
但是这是中下根性人的通病,个个人都有,古今中外没有例外的,个个人都有,那怎么办?长时薰修,这就重要。所以你就想,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天天讲经教学四十九年?你每天听、每天听,佛天天叮咛,你听的时候不要起分别、不要起执著,开头当然有,慢慢的你就淡化,就减少了,哪天减少到没有了就开悟,就这么回事情。所以宗门用的手段很凶,不许你用分别执著,老师说一句话,然后问大家,你们懂吗?说给我听听,说一句来,「道一句来」。这个人才开口,马上用棒子打下去,为什么?你一开口,你不是就起心动念又分别执著了吗?就是叫你把分别执著给打掉,然后觉悟,他才能明白。所以叫棒喝。我这么一引诱你,你怎么分别执著就起来?就不行!无论什么样的诱惑,如如不动,对了。所以宗门的棒喝,不是随便天天就打人的,有人真的说得滔滔提出他的看法,老师不怪他。打是什么人?看他将悟未悟,就差这一著,这一棒打下,他一下醒过来,大彻大悟,这放下了。至少执著放下,执著放下证阿罗汉果,分别很淡薄,分别放下的时候证菩萨果位。所以那个悟是有层次的,成阿罗汉是悟,成菩萨也是悟。
菩萨,在《华严经》上诸位看到,从初信到十信有十个阶级,每个阶级悟得深,靠什么?全靠放下分别执著。所以经可以看,不能执著;可以听,不可以执著。像五十三参,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可以接触,不能执著、不能分别。所以你会了,一生成究竟圆满的佛果。你在境界去炼,炼不动心,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鬻香长者,善财童子去参访他,他在哪里?他在市廛。市廛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百货公司,他在逛百货公司。这位大禅定的人,他在逛百货公司修禅定,热闹!他看到样样清楚、样样分明,慧;看到,如如不动,定。他不是在禅堂里盘腿面壁,不是,人家定慧等学,是这么成就的。所以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哪个法门不是讲定慧呢?问题就是:你会不会!如果你逛市场,这个看看,那个看看,这个也想买,那个也欢喜,你动了心,你心被境转。修行人是什么?修行人是不会被境界转,然后什么?心能转境,而不是心随境转。我们这个凡夫,凡夫就是心被境界转,境界一现前,喜怒哀乐、贪瞋痴慢全起来了。所以什么时候,你无论在什么境界里头,不碍事,没有一样碍事。可是初学的人不行,初学的人一定要到深山远离境界,得清净心。清净心现前之后,还要下山去试验看会不会动,如果还会动,赶紧回去,不行。试验到不动的时候,那就是五十三参,那叫证。所以一定要晓得,境界是心现的,不是真的,没有一样是真的。
你懂得,佛是从体起用,我们这些众生是唯心所现。佛现前了,你用什么心看?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恭敬礼拜,你一定是这样。你不会看到佛来的时候,好高兴,难得!我今天见到佛了,我的缘不错,好多人不如我,比不上我,你马上就堕落。所以佛菩萨为什么不现前?佛菩萨慈悲,不愿意帮助你堕落,所以不现身给你看。到什么时候现身?你有定功了,你能不动心,你会常常看到,等於说来考试,真的不动了。所以真正见到瑞相,说不说?不说,见而无见,无见而见,决定不会跟你讲。慧远大师一生三次见到极乐世界,在念佛止静的时候,止静也就是定,见到三次,他到往生的时候才告诉大家。往生的时候佛来接引,告诉大家:我要走了,我见到极乐世界。这个时候才说,过去曾经三次见到,这第四次。别人问他:极乐世界什么样子?他告诉大家:跟《无量寿经》上讲的一模一样。这个说了,说了人家就走了,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说了,人不走,让人家赞叹你、恭敬你,说你很了不起,错了,为什么?你落在名闻利养里头,你给别人做一个很不好的样子。像这些理跟事,我们都要很冷静的看清楚、看明白。人生在世没有别的,最重要一桩事情提升自己的灵性,要提升那你就得要放下。事,再大的好事,要知道古人讲的「好事不如无事」,无事是最好。佛在世间,菩萨、祖师大德在世间,给我们做出的样子,随缘不攀缘。从来没有听说过我要怎样怎样做,没有,没有这个念头,随缘,众生欢喜做这就做,永远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众生不欢喜就离开,不要让他生烦恼这就好。这个众生过去对我们有恩德,我们在遥远的地方给他祝福,这就正确。缘成熟没有值得欢喜的,无缘的时候也没有沮丧,心地永远保持著清净平等,保持著真诚慈悲。这是在须弥山顶忉利天宫,很多人看到佛来了,所以讲『遥见』,邻而未即,还有距离,不是在面前,遥见。
我们再看第四段,「第四各严殿座」,各自庄严大殿里面的宝座。经文:
【即以神力庄严此殿。置普光明藏师子之座。其座悉以妙宝所成。十千层级迥极庄严。十千金网弥覆其上。十千种帐十千种盖周回间列。十千缯绮以为垂带。十千珠璎周遍交络。十千衣服敷布座上。十千天子十千梵王前后围绕。十千光明而为照耀。】
这段是说宝殿的庄严。我们听古大德常说,「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你看看《华严经》这段佛家的富贵,是不是真的有这些东西?真有,一点不假。从哪儿来的?从心想生。所以你只要想到忉利天,忉利天人的受用不是人工制作的,衣食都是自然。像极乐世界,佛在经上讲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不谈,为什么?那人不要饮食,凡圣同居土要,跟天上没两样,变化所作。你看欲界,欲没有断,只是欲很淡薄,化乐天饮食起居是变化的,真的叫心想事成,想什么它就现什么,不要,不要就没有了,干干净净。所以他这个大殿,居住的宫殿真的叫一尘不染,如果很多人来的时候,你看满殿统统是师子座,人走了之后那东西全部没有了,干干净净,不要收拾的。需要饮食,饮食统统就来了,都在你面前,不需要的时候干干净净没有了,欲界第五天。欲界第六天福报显得更大,一切由第五天来供养;而实际上第五天,第五天有很多天女来供养,捧著香花水果来供养。这些人又是从哪里来?一定要晓得,从心所现,境从心现。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东西?用从体起,自性里头本来具足,一样也不缺。
经文十句清凉大师有注解,注解讲得很详细。《疏》里头说「表严根欲之殿」,这句是总说,很重要!表是表法,严是庄严。因为这是欲界天,天人对於五欲六尘比我们人间来得淡,这个淡就是他的执著比我们轻,我们执著得很严重,所以堕落在人间。如果我们对於五欲六尘这个概念很轻微、很淡薄,你就上升。「为法器故,置师子座」,为法器,因为这是请佛来说法,一定要布置一个讲堂,那对老师的恭敬,所以讲堂一定要置师子座。这个师子座不是真的是狮子,都是用比喻,狮子是兽中之王。佛是法中之王,佛坐在那个地方都叫师子座,佛坐在大树底下,大树底下铺个草,铺个垫子也叫师子座,这是佛在经上都讲得清楚。此地的师子座是很庄严,为什么?天王的福报大!
「表十住之法门故」,十住比十信高,十信没有离十法界,这个要知道。十法界里面有六道,七信菩萨超越六道,不在六道里面,六信还在六道,七信不在六道。佛给我们说,初信位的菩萨他断证的功夫跟小乘须陀洹平等。我们知道小乘须陀洹见思烦恼里面,见烦恼断了,思烦恼没有断,也就是六个根本烦恼里面,贪、瞋、痴、慢、疑、恶见,初果恶见断了,那他还有贪瞋痴慢疑没断。这六个烦恼,第一个是最严重,贪是最严重,瞋是第二,痴是第三,慢是第四,疑是第五。我们断从比较容易先断,所以先断恶见,恶见也称为见惑,惑是迷惑,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个断掉之后你的知见正了。知见虽然正,你思惑没断,但是他决定不堕三恶道。所以证初果的人,他天上人间,他只有这两道,其他的四道没有,就天上人间。天上人间,佛说了,七次往返他就证阿罗汉果,他就超越六道。
有佛的时候他是声闻,他听佛说法开悟了,把六道里面的执著放下。执著是六道的因,对人、对事、对物不再执著,世出世间法都不执著。由此可知,执著的内容是什么?执著就是贪瞋痴慢疑,贪瞋痴慢疑就是执著,这不是很清楚吗?贪瞋痴慢疑没有了,执著没有了,这要懂得。我们还有贪瞋痴慢疑,一定要提高警觉我还有执著,贪瞋痴慢疑还很严重,这执著很严重;那要淡薄的时候,好事情,有进步。经,确实你愈学愈明了,愈学他自有悟处。思惑断尽,这就是执著没有了,六道没有了,到四圣法界,四圣是我们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这个世界的方便有余土,所以这里面有声闻、缘觉、菩萨、佛。这个佛是十法界里面的,不是真佛,天台大师六即佛里面讲「相似即佛」,正确,这个话讲得对,他是相似即佛。他只要能放下起心动念,不起心、不动念,十法界就没有了。
这个六道没有了,十法界没有了,是你的六道、十法界没有。十法界里面、六道里面还有许多芸芸众生,他们还没有觉悟,还没有放下。你放下之后,你能帮他们,你可以再回来,回来叫倒驾慈航,叫乘愿再来。因为你曾经发过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现在你有能力度众生,你当然要帮助他们。应化来的时候,你会不会起心动念?不会,起心动念就堕落了。你已经证到三不退,你不会退转。位不退,你不会退落到六道,在六道不会堕落在六道,来去自由;在十法界,也不会受十法界的拘束,也是来去自由。实在讲没有来去,这个道理是真的,讲来去自由都是随顺众生说的。给你讲真的,没有来去,众生有感他就现,众生没有感他就隐,不现。确实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这个话是真的。我们住在此地是唯心秽土,为什么?心不清净,你看的土就不清净,心清净土就清净。自性具足十法界,你念念是佛,它就现佛。
现在的人念头不好,念念确实是饿鬼、地狱,所以饿鬼、地狱的现象充斥在人间,只要你稍微细心一下,你就会看得很清楚、很明白。它表十住法,这是讲忉利天宫的大殿,也就是请佛说法的讲堂。这庄严,极其庄严,这都给我们做榜样,这个代表什么?代表诚敬。对老师尊敬、对法尊敬,显示我们自己有诚意来修学,这叫师资道合,这叫感应道交。没有诚意,老师不来,为什么?来了没用,你学不到,他来干什么。这些表法的意思非常重,如果我们今天也照这样,香花庄严,幢幡宝盖来庄严,我们里面没有诚敬,那是假的,佛菩萨来不来?不来。表法,表里一如就来,就有感应;只有外面的形相,没有内里面的诚敬,佛不来。佛不来,妖魔鬼怪会来,为什么?你的心是邪的,你的念头不正,感应的是妖魔鬼怪,他来,他冒充佛菩萨,他给你带来的是祸害,不是吉祥,这些都不能不知道。
下面讲「文有十句」,第一句是总,后面是别。第一句是『即以神力庄严此殿,置普光明藏师子之座』,这是总说。下面经文是别说,别说里面有十句。注解说,「总云普光明藏者,此是解位」,十住、十行、十回向都是属於解位,这是在求学的过程当中,解位里面清凉大师讲了三句,这三句很重要,「智照法空,含众德故,从信始入,故有置言」。初住菩萨智慧开了,智照法空,为什么?他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了,就是我们佛教禅宗里面所讲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他们是大彻大悟。用他们的智慧照见万法皆空,这个万法皆空,万法有,在面前,为什么说万法皆空?相有性无,没有自性,事有理无。所以佛在《般若经》上一再的重复提醒我们,「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是智照法空。但是含众德,含众德就不空。众德是什么?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真的,像我们看万花筒,万花筒你晓得那里头全是空的,可是你转的时候你看那变化,那就是含众德。这个众德是什么?性德,从信始入,「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这是《华严经》上说的。世出世间法,没有一法不是信心建立的,善法是信心建立的,不善的法也是信心建立。所以信有迷信,迷信有迷信的建立,正信有正信的建立,真信有真信的建立。《金刚经》上说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信心清净谁能做到?我们在历史上看,惠能大师做到了。他跟五祖忍和尚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那你就想到《金刚经》上这句话,「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他常生智慧,他不生烦恼。也就是说,他见性头一句话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就这句。由此可知,清净心是你的真心,是你的本性,你现在心里面这么多拉拉杂杂的染污,这不是真心,这东西都是没有。你要相信你心里头没有这个东西,你要把这些拉杂东西放下,保持著清净心,你就成佛了,你跟惠能大师有什么两样!没有两样。为什么有这么多杂念?能大师能把它放下,能把它甩掉,你为什么不能?你要能甩掉之后,跟他没有两样。这个道理要懂,我们认真要学习。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经文第二段,「明不离觉树,各升释天」。今天我们从清凉大师这段的开示,最后一节看起,最后他是用问答,这个问答是假设的,大师假设的。有些人没有这个疑问,可是也有些人可能会有这个疑问,所以大师很慈悲在此地给我们做个说明。「问,带前起后」,不离菩提树是带前,生忉利天宫是起后,带前起后,「事理应齐,何故三贤,独有斯旨」,《华严》一共是七处九会,为什么只有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会有带前起后的经文?而前面第一会当然没有,不会有,第二会没有,四会以后也没有,这什么原因?所以很可能有细心的人发现这个问题,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解答。「答显异义故」,异是不同,这个三贤位次不一样。「谓初二会」,第一会是在菩提场,第二会在普光明殿,这个两会「相邻接故,不假带前」;换句话说,都在人间。菩提场、普光明殿,我们都容易懂得。所以它是相邻连接不假带前。
但是「此三」,此三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会,「人天隔越,故须连带」,一定要连。如果不连,大家以为:佛生忉利天,菩提场的佛没有了,佛到忉利天去了;升到夜摩天,菩提场的佛没有了,忉利天就是须弥山顶的佛也没有了。佛还在,所以这个一定要说,他不在一个地方,不是说一个地方。到十回向升兜率天,所以一层比一层高,一定要说明,佛没有离。现在是不离菩提场升忉利天,到十行会上,佛没有离开忉利天升夜摩天;到十回向这一会,佛没有离开夜摩天升兜率天。这个必须要前面说,不说怕人误会,佛真的离开此地到那里,而不知道佛是一时变现。前面实在是讲过,如果聪明的人不会有这个疑问,因为大师讲得很清楚。佛性遍法界虚空界,在缘起十因里面讲过「唯心所现故」,哪个地方众生缘成熟,他有感,佛自然就有应。应是不是离开菩提场应?不是的,遍应,遍法界虚空界无时无处他不应,这属於性德,不可思议的,前面有不可思议神通力,这是遍应。
所以要晓得,既然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那你就能够知道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要懂这个道理。说上升这个意思,前面清凉大师讲得很清楚,它是表法的,不是叫你真的生忉利天,也不是叫你真的要到忉利天主的宫殿去,不是这个意思,是属於表法。也就是修学,要不断把自己向上提升,这个很重要。我们今天能不能提升得起来?提升不起来,想提升,提升不起来。原因在哪里?佛有菩提树,有道树,他从这个地方开始往上提。我们的菩提树在哪里?我们没有菩提树就没地方提了,这个要晓得。菩提树叫觉树,我们觉了没有?没有觉,迷惑颠倒你怎么提法?这个意思太重要了。你真的能够做到三皈依就行,觉而不迷,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你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你就有了菩提树,你就从这个地方慢慢提升。你现在这个没有,你怎么提法?提起来的还是迷邪染,那就错了。人家提起来、提升的是觉正净,觉正净愈提愈高、愈提愈妙。我们今天要提的话统统是迷邪染,这怎么办?
所以这些年来我们才很认真的提倡,从根本修,我们才能提升,根本修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你要记住,不能离开儒道的根,为什么?这个我们在讲席里面有多次的说明,世尊教学对上中下三根人来说,都要循序渐进。只有一个例外,上上根人,像释迦、像惠能这是例外,这个确实亿万人当中难得找到一个,他能够一念顿舍,我们做不到,上中下三根都做不到,所以上中下三根都要依戒定慧而得成就,戒就是守法。佛教我们怎么学?佛教我们先学小乘,后学大乘,有次第的。佛教传入中国,大概在六、七百年唐朝时候,我们中国的祖师大德们就舍弃小乘,用儒跟道取而代之,行。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融合在一起,分不开。儒里头有佛、有道,没有佛、道,儒的境界不能提升;佛的里面有儒、有道,没有儒跟道,佛教没有根,这个关系你不能不搞清楚。佛教在今天,中国的佛教衰了,衰到底谷,什么原因?小乘不学了,儒、道也不学,变成大乘,大乘没有根,没根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我们提不起来,这个道理总要懂得。
即使我们修净土法门,希望带业往生,这一生当中能够成就,能够得生净土,永脱轮回,这是好事,希有难得。可是要真正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回头想想,我们的根牢不牢?根要不牢固没有关系,我们补,读书讲我们补习,小时候没有学过,现在来补习,只要把这块补好,那不就一样的提升了吗?所以儒家的《弟子规》、道教的《太上感应篇》不能不学。在从前我们看到,唐宋这些大德们他们的儒学得好!不仅仅像《弟子规》基础这个东西,他们扎得很深,他们对四书五经都通达,他们有能力教导一般的秀才。古时候这些秀才读书人到哪里去读?都到寺庙,寺庙是学校,跟现在不一样。在学校里面有晚辈学习的参考资料,佛门里面的藏经楼就是图书馆,儒释道三家典籍都具备。所以一个读书人要想考取功名,到哪里去找书籍?寺庙。有了疑难向法师请教,法师都通!法师很慈悲,义务的指导你,来帮助你。那是念书人在寺庙里长住,一住住二、三年。遇到考试的时候,他参加考试,考取了功名,考中举人、考中进士,有这样的功名大概政府就派他的职务。看他的成绩、德行,可以派他为县市长,可以让他进入中央的机构担任高级的职员。所以从前这些法师,你要晓得,他没有一样不通。
我们现在,现在是佛法没有法子契入,原因是没有根,想提升提不起来,这是我们的痛苦。中年以上比较困难,但是要发愤。我在初学佛的时候,跟李炳南老居士学教,学经教,那个时候我三十一岁,老师教我、劝我学习经教,出来讲经教学,我不敢承当。因为什么?这不是普通人做得到,真正要有德行、要有学问。那个时候李老师办了个小班,学生只有二十几个人,没有挂佛学院的招牌,只是「台中莲社经学班」,就这么个招牌,台中莲社的经学班。他那时候一共有十几个班,我们参加这个班,老师叫我去看看、去听听,我就跟著去。去到这个班上一看,里面有个很老的学生六十多岁,大我三十岁。我才三十一岁,她六十岁了,大我三十岁,再问问她,小学毕业。我们的信心从她身上生起来,六十岁,小学毕业,她今天开始来学习。那我想想我学佛已经七年,我还初中毕业,我才三十一岁,她能学,大概我没有问题。所以看到这位老同学,林看治老居士,我的信心才生起来,原来不相信自己能学。这样欢欢喜喜的跟老师说,我加入,我愿意参加这个班。所以我们看到六十岁,小学毕业,还能够从头学起,学得相当有成就。她的法缘殊胜,到处讲经,听众都是爆满的,我们很羡慕!所以自己对自己丧失信心,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如果对自己有信心,换句话说,没有一个不成就的。所以障碍在哪里?不在外面,障碍在自己起心动念。我们应当克服自己的疑虑,克服自己的困难,只要能够依照佛陀的教诲、祖师的教诲,成就是指日可待的。
所以下面大师说,「此三人天隔越,故须连带,又此三会,同诠贤位」。这是三贤位,我们从九会一直算下来,现在是第三会,第三会是忉利天十住会,在这个地方讲十住法门。法慧菩萨为会主,这一会的会主就是十住菩萨;往上去第四会是夜摩天,十行位,功德林菩萨为会主;再往上去是兜率天,十回向会,金刚幢菩萨为会主。十住就好像自己拿到学位了,真的,他拿到学位,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刚刚拿到学位,修学著重在提升自己。到十行位,这里头就自行化他,把自己所学的、所悟到的、所领悟的都能够落实,不能落实是假的,全都能落实。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待人接物、落实在起心动念,没有一样不与心性相应。到十回向,完全是利生,知道利生才是真正利己;十住懂不懂?懂,十住自己的根还不够稳。到十回向,自己已经稳稳当当没有问题了,全心全力帮助众生。自己所修学的一切功德,为谁修的?没有自己,为一切苦难众生来修,念念统是为利益众生,从来没有为自己想过,这才能登地!
所以下面说,「六已入证,不假带前」,第六会是他化自在天十地菩萨,金刚藏是会主。这是诸佛菩萨的实报庄严土,真正的一真法界没有前,前后都没有,不需要带前。「第七即位中普贤,居然不假」,第七会因圆果满,这会在哪里开的?在普光明殿,你看又回来普光明殿,如来是会主。位中普贤,什么叫位中?普贤菩萨有位前、有位后,统统是普贤菩萨,位中是等觉,你现在修普贤行,你就是普贤菩萨。特别是净土法门,诸位要晓得,净土法门各个都是普贤菩萨。你们念《无量寿经》,你看《无量寿经》第二品,第二品还是序品,还不是正宗分。夏莲居老居士第二品的科题「德遵普贤」,所以净土是普贤法门。修净土的人全是普贤菩萨位前,因为普贤是等觉,你现在还没有到等觉,你在等觉之前叫位前。位后,位后是成佛,虽然成佛,在十方世界还是以普贤菩萨身分应化,教化众生,那叫位后。所以位中那就是等觉,这个没有带前带后,没有,前后没有了。
「第八顿彰五位」,第八是普贤大行,在普光明殿,普贤菩萨为会主,「体用已融」。八会是行,前面一直到第七都是属於解门,清凉大师把《华严经》分为四大段,信解行证,第一会是信,从第二会一直到第七会是解,解门。第八会是行门,普贤行,这个行门里面顿彰五位,五位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五个位次,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彰是彰显。我们就晓得,我们初发心就修普贤行,十信是修普贤行,十住也是修普贤行,十行、十回向、十地还是修普贤行。体用一如,圆融贯通没有障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最后一会第九会,「唯明证入,体用一味,故并皆不假」。所以它不带前带后,没有这样的经文。第九是证入,证入这个里面的经文长,有四十卷经文,叫《四十华严》,就是「普贤行愿品」。这一品在逝多林,就是只树给孤独园,真是不可思议。有本会、有末会,本会如来是会主,末会善友是会主,就是五十三参。五十三参里头第一参德云比丘,德云比丘是会主,第二参海云比丘是会主,所以这是善友入会。本会里面如来是会主,这个会主就是大会主席,他主持这个大会。这是简单把《华严经》九会七处,略略的说一说为什么有带、有不带。其实说带、说不带,让你悟入圆融,悟入无碍,真正的义趣在此地。你能不能悟入?如果你有分别执著要去样样追究它,你就不能悟入。如果你懂得它是表法,看经文、听讲演,不著言说相、不著名字相、不著心缘相,你就能悟入。
我们再说得简单一点,说通俗一点,我们用什么心?真诚心。我们要是著言说、文字,真诚就没有了,真诚心被破坏,真诚心是什么?一念不生。曾国藩给诚下个定义,定义下得好,跟佛法所讲的相应,什么叫诚?「一念不生是谓诚」。有念就不诚,诚就没有了,没有念是真心,有念是妄心,真诚心可贵!用真诚心,你有悟处,你能够契入,用妄心不能契入,这道理要懂。真诚心怎么修法?真诚心,必须放下,这经上给我们讲得太多,放下妄想、放下分别、放下执著。放下执著,在真诚有了,你有真诚心,少分;再放下分别,多分,你有多分的真诚心;再放下妄想,你有满分,你是圆满的真诚心。我们要知道,初住菩萨把这三样东西统统放下,所以他是分证佛,那是真佛不是假佛。既然三个都放下了,换句话说,已经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为什么还有四十一个位次?从初住起,前面那不算,前面那是当然有,我们怀疑的就是:起心动念都没有了,还有什么位次?我们前面给诸位报告过,这四十一个位次非有非无,你不要以为它真有,你也不能说它真没有。这是什么意思?清凉大师说得好,这四十一个位次是无始无明习气没断,这么回事情,我们才了解。无明习气虽然在,他的智慧、神通、道力没障碍,所以初住菩萨有能力应化在法界虚空界,众生有感,他就会有应。跟究竟果地上的如来没有两样,应以佛身得度他就现佛身,像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现的就是佛身。世尊给我们现的佛身,在天台大师四教里面是藏教佛,藏教是小乘,初住菩萨能现的。所以,应以佛身得度,自然就现佛身。现不是自己有意思,自己有意思你已经起心动念了,起心动念是妄想,你妄想没断。妄想习气没断,妄想真断了,这要懂,真的没妄想,还有习气在。习气没有法子断,必须长时间,自自然然它就消失,就没有了,所以它不碍事。举这一个例子,他能现佛身,还有什么身不能现?当然都能现。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全都具足,不但能现有情身,能现无情身,无情是能够现花草树木、山河大地,统统能现。
末后这一会五十三参,实在说就是告诉我们,无明习气怎么断的。五十三参总的纲领,清凉说过一句话,「历事炼心」,事就是凡人这些事你得经历。五十三参里面都是佛示现的,善友都是佛示现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一个行业都没有缺乏;换句话说,十法界依正庄严统统包括在这里面。你都去经历,经历怎么样?不会起心动念,这说明什么?你习气断尽了,无始无明习气统统断尽,这才叫大圆满,究竟圆满,这个意思我们不能不知道。大圆满就是体用一味,这里头还有个相,体相用一味,体就是相、就是用,用就是体、就是相,相就是体、就是用,一而三,三而一,决定没有界限。说有三,实际上没有,不但这个没有,你从这里再提升一阶,你去领悟,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一不是二。再向上提升,遍法界虚空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是一不是二,为什么?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随便你说哪一尊佛,无不是自性佛!无论你说哪个刹土、哪个法界,不离性识!
所以祖师常讲唯心净土,秽土呢?唯心秽土。唯心极乐、唯心娑婆、唯心天堂、唯心地狱;自性弥陀、自性天主、自性修罗、自性罗刹、自性饿鬼、自性畜生、自性地狱。总不离自性,唯心、自性全包了,没有了,界限到第九会的时候完全没有了。可是你看事相,事相宛然,菩萨在这个当中叫游戏神通,得大自在,这什么?这是自受用。以大自在示现给一切众生看,为众生做最好的榜样,这是什么?这是利他,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上,众生不知道孝悌,菩萨一定会把孝悌演出来;现在人起心动念自私自利,菩萨一定演出来大公无私。演给众生看,演而无演,无演而演,演的时候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心动念。如果表演还有起心动念、还有分别执著,那是什么?那是人道,那不是佛道,佛道决定没有。
实际上这些表演,表演可多了,你要晓得,像我们这个人间,佛来表演,《华严》讲的是佛。菩萨来表演,十信菩萨,就是四圣法界里面的菩萨,菩萨来表演,他来表演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有起心动念。阿罗汉表演的时候,表演都很逼真,他没有执著,他有分别、他有起心动念。总而言之,都是大乘,在表演当中没有达到究竟果位,他有目的,有目的是什么?把自己提升,向上提升,你不在表演里面你的习气断不掉。而且表演还无数次,愈来愈淡,这习气慢慢就没有了,你怎么能不表演!所以顺境,我们常讲顺境善缘里面修什么?把自己的贪爱淡化掉,真正做功夫。逆境恶缘,把瞋恚淡化掉,化到完全没有,像菩萨化到连习气都没有。所以他在十法界无论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一味清净,这是体用一味,一味是什么?清净、平等,我们讲的真诚、慈悲、正觉,一味!这叫功圆果满,你的功德圆了,果报满了,功圆果满了。所以「第九是唯明证入」,你看前面信解行,最后证,它有次第的。
我们今天学,为什么没法子做到?这就晓得我们没有根,这一点太重要了,你没有根,你没有立足地。根,给诸位说,就是《弟子规》,你明白我讲的这些话,你才知道《弟子规》是怎么样重要。我再给你说一句话,我过去曾经说过,没有《弟子规》就没有儒,《弟子规》的分量在天平上秤,跟《儒藏》,跟儒家的四书五经十三经,一直到《四库全书》,它的分量一样重。今天我再告诉诸位,我给你说重一点,没有《弟子规》,儒释道三家全没了,为什么?中国的大乘佛法是建立在儒道的基础上,儒道的根都在《弟子规》。所以《弟子规》没有了,儒没有了,道没有了,佛也没有了,你说这个多重要。你要不学,不认真的学,只有一个方法你能够了生死出三界,你不学《弟子规》,那就什么?老实念佛,老实两个字,你能不能老实?老实行,不学《弟子规》行,他能往生极乐世界。什么叫老实?心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没有一个妄念,那叫老实;有一个妄念进去,不老实。这可不容易!我跟李老师十年,老师常常感叹:我一生想学愚学不到。这他讲的是真话,愚不可及,古人讲的,愚人你能跟他比吗?比不上!他没有杂念,他什么都不懂,教他一句阿弥陀佛,他就一直念下去。
我们在《影尘回忆录》上看到一个人,就是倓老常常讲的锅漏匠,锅漏匠那个人是愚。另外一个人,也是在《影尘回忆录》里面看到的,哈尔滨极乐寺,那个寺庙盖好的时候,倓老是住持,他们传一次戒,有位义工修无法师。修无法师是愚,没有念过书,没有出家之前是做水泥匠,做苦工的。出家之后,大概出家年龄也就大了,不认识字,没有法子学经教。所以在寺院里面做粗重的工作,种菜、挑粪这些粗重的工作,他做这个。他就学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无论做什么工作他心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愚人,没有别的,你看他走得多自在。戒期没有圆满,他去做义工大概开戒才几天,他向老和尚告假,老和尚有修养,来去自如。定西法师香港人都知道,晚年都在香港。定西是当家师,定西就没有老和尚那么好的修养,就责备他:你既然发心来道场做义工,我们法会期间,传戒只有两个月,你怎么两个月的耐心都没有,来了没有几天就要走?就责备他。他就跟这两位法师说,他说:法师,我不是到别的地方,我要到极乐世界去。这个话一说,这两位大德那真叫肃然起敬,他预知时至。什么时候走?不出十天。求老和尚替他办后事,老和尚一口答应。到第二天又去找两个老和尚,告诉老和尚:我明天就走了。赶紧替他准备,要求几个人帮他助念,当然人家都很欢喜。给他在庙后面找个空房间搭个铺,有十几个人帮他助念。他坐著走的,坐在铺上。
临走的时候,这些助念的同修求他:过去我们听说预知时至像你这样往生的人,总是留几首偈、留几首诗,给我们大家做个纪念。修无就说「我不认识字,我是个苦恼的僧人,一生都做苦事情,我也不会作诗,也不会作偈,不过我有一句老实话告诉大家,给大家做个纪念。」人家说:什么话,请你讲。他说「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大家听了很有道理。会说很多,做不到,连《弟子规》都做不到,这样的人能不能往生?靠不住,不如他。他是能行不能说,他不会说,他真得清净心。平常做人大家知道,跟任何一个人没有冲突,一团欢喜,谦卑、恭敬,自己谦卑。叫他干什么,他都愿意去干,绝不埋怨,绝没有意见,再苦的工作交给他,他都会做好。走得这么自在!所谓愚不可及。走的时候谛闲法师赞叹,「真不容易,讲经说法的法师,丛林宝刹里面的方丈住持,比不上!」这是谛闲法师说的,因为传戒的时候谛闲法师是得戒和尚,倓虚、定西都是谛闲法师的学生。
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决定不能忽略《弟子规》,一定要从《弟子规》认真来学起,我们才有救,我们这一生才真正能成就。《弟子规》需要多少时间能学好?过去我们在汤池做的实验,三个月,这批老师们三个月能把《弟子规》三百六十句句句落实。我们发个狠心,我相信都能做得到,没有一个做不到,为什么不干?有这个基础之后,再扎第二个根《感应篇》,然后再扎第三个根《十善业道》。我相信这三个一年时间足够,你只要肯用一年的工夫,根深蒂固,你向上提升不难!你没有这三个根,向上提升的还是烦恼习气,没有法子。所以你有东西提升,人家真有。这三样东西根扎下去之后,你才真正有觉正净,觉正净在其中,真的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
那个向上提升真正法喜充满,确实会像夫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得受用了。所以希望我们同学要认真、要努力,有这种基础,不但向上提升,给诸位说,对自己来讲,业障消了,菩提道上障碍少了,智慧开了。现在为什么不开智慧?障碍障住了。所以儒释道这三个根是消业障的不二法门,你不从这个地方做,你业障永远消不掉,为什么?天天还在造业。唯有业障消了,业障消了的现象自己知道,为什么?自私自利的念头没有了,名闻利养的念头没有了,贪瞋痴慢的念头大幅度降低,纵然有,念头起来一下,大概几秒钟你就会恢复正常,这就对了。
我们再看第三段,经文第三段,这个经文都不长,「第三明各见佛来」,各是很多人,每个人都见到佛来了,缘成熟。
【时天帝释。在妙胜殿前。遥见佛来。】
这一段经文就这么一句,清凉大师有注解,我们看《疏》,「约佛,则用从体起,约机,则境从心现,邻而未即,故云遥见」。前面两句话重要,就佛来讲,这释迦牟尼佛,佛是怎么来的?这是起作用。用从体起,用不离体,体在哪里?体遍法界虚空界,体起作用的时候自然现相,哪有来去?没有来去。所以菩提树下大众看到佛在那里,佛在菩提树下,那个用从体起。忉利天这边缘熟了,看到佛来了,佛从遥远的地方慢慢接近,佛来了,从佛说,法尔如是。机是众生,机感从众生来讲,佛从哪里来的?佛是你的境界,心现的。唯心所现,你的心就是佛的体,佛的体就是你的心,你的心就是佛的体,不二!这就是大乘教里面佛常常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你想佛,佛就现前,你想菩萨,菩萨现前,为什么?心性的本体。《坛经》上讲得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心性里头没有一样东西欠缺。心性在哪里?遍法界虚空界。
虚空都是心性变的,还是我们心想变现出来的。我们心不想虚空,没有虚空,所以虚空不是真的。时间也是我们心想出现的,心要不想也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时空里面所有一切万物,都是你心想生的,无生而生、不灭而灭,这是真的。这个道理深,你这个道理了解之后,佛如是,一切万法没有一法不如是,你才能得到真正的受用。我们於一切法还起不起分别执著?当然不起,自然没有分别执著,那个受用就自在。有分别受用就起烦恼、就造业,你有分别执著,有个善念头,造善业;不喜欢,造恶。了解得清清楚楚,你在里头,我们不要讲起心动念,妄想那很难、很微细,我们讲粗的,你不会再起分别执著,不起分别执著就不造业了。不造业的状况是什么?就跟惠能大师一样,常生智慧。我们念念总是忘不了分别执著,麻烦在这里,就是学经教还是分别执著,所以佛说的真实义不能理解。开经偈里头讲「愿解如来真实义」,要没有分别执著,你才能解如来真实义;你有分别执著,你决定不解如来真实义,你所解的是你自己的意思,你自己怎么想的。
但是这是中下根性人的通病,个个人都有,古今中外没有例外的,个个人都有,那怎么办?长时薰修,这就重要。所以你就想,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天天讲经教学四十九年?你每天听、每天听,佛天天叮咛,你听的时候不要起分别、不要起执著,开头当然有,慢慢的你就淡化,就减少了,哪天减少到没有了就开悟,就这么回事情。所以宗门用的手段很凶,不许你用分别执著,老师说一句话,然后问大家,你们懂吗?说给我听听,说一句来,「道一句来」。这个人才开口,马上用棒子打下去,为什么?你一开口,你不是就起心动念又分别执著了吗?就是叫你把分别执著给打掉,然后觉悟,他才能明白。所以叫棒喝。我这么一引诱你,你怎么分别执著就起来?就不行!无论什么样的诱惑,如如不动,对了。所以宗门的棒喝,不是随便天天就打人的,有人真的说得滔滔提出他的看法,老师不怪他。打是什么人?看他将悟未悟,就差这一著,这一棒打下,他一下醒过来,大彻大悟,这放下了。至少执著放下,执著放下证阿罗汉果,分别很淡薄,分别放下的时候证菩萨果位。所以那个悟是有层次的,成阿罗汉是悟,成菩萨也是悟。
菩萨,在《华严经》上诸位看到,从初信到十信有十个阶级,每个阶级悟得深,靠什么?全靠放下分别执著。所以经可以看,不能执著;可以听,不可以执著。像五十三参,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可以接触,不能执著、不能分别。所以你会了,一生成究竟圆满的佛果。你在境界去炼,炼不动心,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鬻香长者,善财童子去参访他,他在哪里?他在市廛。市廛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百货公司,他在逛百货公司。这位大禅定的人,他在逛百货公司修禅定,热闹!他看到样样清楚、样样分明,慧;看到,如如不动,定。他不是在禅堂里盘腿面壁,不是,人家定慧等学,是这么成就的。所以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哪个法门不是讲定慧呢?问题就是:你会不会!如果你逛市场,这个看看,那个看看,这个也想买,那个也欢喜,你动了心,你心被境转。修行人是什么?修行人是不会被境界转,然后什么?心能转境,而不是心随境转。我们这个凡夫,凡夫就是心被境界转,境界一现前,喜怒哀乐、贪瞋痴慢全起来了。所以什么时候,你无论在什么境界里头,不碍事,没有一样碍事。可是初学的人不行,初学的人一定要到深山远离境界,得清净心。清净心现前之后,还要下山去试验看会不会动,如果还会动,赶紧回去,不行。试验到不动的时候,那就是五十三参,那叫证。所以一定要晓得,境界是心现的,不是真的,没有一样是真的。
你懂得,佛是从体起用,我们这些众生是唯心所现。佛现前了,你用什么心看?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恭敬礼拜,你一定是这样。你不会看到佛来的时候,好高兴,难得!我今天见到佛了,我的缘不错,好多人不如我,比不上我,你马上就堕落。所以佛菩萨为什么不现前?佛菩萨慈悲,不愿意帮助你堕落,所以不现身给你看。到什么时候现身?你有定功了,你能不动心,你会常常看到,等於说来考试,真的不动了。所以真正见到瑞相,说不说?不说,见而无见,无见而见,决定不会跟你讲。慧远大师一生三次见到极乐世界,在念佛止静的时候,止静也就是定,见到三次,他到往生的时候才告诉大家。往生的时候佛来接引,告诉大家:我要走了,我见到极乐世界。这个时候才说,过去曾经三次见到,这第四次。别人问他:极乐世界什么样子?他告诉大家:跟《无量寿经》上讲的一模一样。这个说了,说了人家就走了,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说了,人不走,让人家赞叹你、恭敬你,说你很了不起,错了,为什么?你落在名闻利养里头,你给别人做一个很不好的样子。像这些理跟事,我们都要很冷静的看清楚、看明白。人生在世没有别的,最重要一桩事情提升自己的灵性,要提升那你就得要放下。事,再大的好事,要知道古人讲的「好事不如无事」,无事是最好。佛在世间,菩萨、祖师大德在世间,给我们做出的样子,随缘不攀缘。从来没有听说过我要怎样怎样做,没有,没有这个念头,随缘,众生欢喜做这就做,永远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众生不欢喜就离开,不要让他生烦恼这就好。这个众生过去对我们有恩德,我们在遥远的地方给他祝福,这就正确。缘成熟没有值得欢喜的,无缘的时候也没有沮丧,心地永远保持著清净平等,保持著真诚慈悲。这是在须弥山顶忉利天宫,很多人看到佛来了,所以讲『遥见』,邻而未即,还有距离,不是在面前,遥见。
我们再看第四段,「第四各严殿座」,各自庄严大殿里面的宝座。经文:
【即以神力庄严此殿。置普光明藏师子之座。其座悉以妙宝所成。十千层级迥极庄严。十千金网弥覆其上。十千种帐十千种盖周回间列。十千缯绮以为垂带。十千珠璎周遍交络。十千衣服敷布座上。十千天子十千梵王前后围绕。十千光明而为照耀。】
这段是说宝殿的庄严。我们听古大德常说,「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你看看《华严经》这段佛家的富贵,是不是真的有这些东西?真有,一点不假。从哪儿来的?从心想生。所以你只要想到忉利天,忉利天人的受用不是人工制作的,衣食都是自然。像极乐世界,佛在经上讲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不谈,为什么?那人不要饮食,凡圣同居土要,跟天上没两样,变化所作。你看欲界,欲没有断,只是欲很淡薄,化乐天饮食起居是变化的,真的叫心想事成,想什么它就现什么,不要,不要就没有了,干干净净。所以他这个大殿,居住的宫殿真的叫一尘不染,如果很多人来的时候,你看满殿统统是师子座,人走了之后那东西全部没有了,干干净净,不要收拾的。需要饮食,饮食统统就来了,都在你面前,不需要的时候干干净净没有了,欲界第五天。欲界第六天福报显得更大,一切由第五天来供养;而实际上第五天,第五天有很多天女来供养,捧著香花水果来供养。这些人又是从哪里来?一定要晓得,从心所现,境从心现。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东西?用从体起,自性里头本来具足,一样也不缺。
经文十句清凉大师有注解,注解讲得很详细。《疏》里头说「表严根欲之殿」,这句是总说,很重要!表是表法,严是庄严。因为这是欲界天,天人对於五欲六尘比我们人间来得淡,这个淡就是他的执著比我们轻,我们执著得很严重,所以堕落在人间。如果我们对於五欲六尘这个概念很轻微、很淡薄,你就上升。「为法器故,置师子座」,为法器,因为这是请佛来说法,一定要布置一个讲堂,那对老师的恭敬,所以讲堂一定要置师子座。这个师子座不是真的是狮子,都是用比喻,狮子是兽中之王。佛是法中之王,佛坐在那个地方都叫师子座,佛坐在大树底下,大树底下铺个草,铺个垫子也叫师子座,这是佛在经上都讲得清楚。此地的师子座是很庄严,为什么?天王的福报大!
「表十住之法门故」,十住比十信高,十信没有离十法界,这个要知道。十法界里面有六道,七信菩萨超越六道,不在六道里面,六信还在六道,七信不在六道。佛给我们说,初信位的菩萨他断证的功夫跟小乘须陀洹平等。我们知道小乘须陀洹见思烦恼里面,见烦恼断了,思烦恼没有断,也就是六个根本烦恼里面,贪、瞋、痴、慢、疑、恶见,初果恶见断了,那他还有贪瞋痴慢疑没断。这六个烦恼,第一个是最严重,贪是最严重,瞋是第二,痴是第三,慢是第四,疑是第五。我们断从比较容易先断,所以先断恶见,恶见也称为见惑,惑是迷惑,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个断掉之后你的知见正了。知见虽然正,你思惑没断,但是他决定不堕三恶道。所以证初果的人,他天上人间,他只有这两道,其他的四道没有,就天上人间。天上人间,佛说了,七次往返他就证阿罗汉果,他就超越六道。
有佛的时候他是声闻,他听佛说法开悟了,把六道里面的执著放下。执著是六道的因,对人、对事、对物不再执著,世出世间法都不执著。由此可知,执著的内容是什么?执著就是贪瞋痴慢疑,贪瞋痴慢疑就是执著,这不是很清楚吗?贪瞋痴慢疑没有了,执著没有了,这要懂得。我们还有贪瞋痴慢疑,一定要提高警觉我还有执著,贪瞋痴慢疑还很严重,这执著很严重;那要淡薄的时候,好事情,有进步。经,确实你愈学愈明了,愈学他自有悟处。思惑断尽,这就是执著没有了,六道没有了,到四圣法界,四圣是我们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这个世界的方便有余土,所以这里面有声闻、缘觉、菩萨、佛。这个佛是十法界里面的,不是真佛,天台大师六即佛里面讲「相似即佛」,正确,这个话讲得对,他是相似即佛。他只要能放下起心动念,不起心、不动念,十法界就没有了。
这个六道没有了,十法界没有了,是你的六道、十法界没有。十法界里面、六道里面还有许多芸芸众生,他们还没有觉悟,还没有放下。你放下之后,你能帮他们,你可以再回来,回来叫倒驾慈航,叫乘愿再来。因为你曾经发过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现在你有能力度众生,你当然要帮助他们。应化来的时候,你会不会起心动念?不会,起心动念就堕落了。你已经证到三不退,你不会退转。位不退,你不会退落到六道,在六道不会堕落在六道,来去自由;在十法界,也不会受十法界的拘束,也是来去自由。实在讲没有来去,这个道理是真的,讲来去自由都是随顺众生说的。给你讲真的,没有来去,众生有感他就现,众生没有感他就隐,不现。确实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这个话是真的。我们住在此地是唯心秽土,为什么?心不清净,你看的土就不清净,心清净土就清净。自性具足十法界,你念念是佛,它就现佛。
现在的人念头不好,念念确实是饿鬼、地狱,所以饿鬼、地狱的现象充斥在人间,只要你稍微细心一下,你就会看得很清楚、很明白。它表十住法,这是讲忉利天宫的大殿,也就是请佛说法的讲堂。这庄严,极其庄严,这都给我们做榜样,这个代表什么?代表诚敬。对老师尊敬、对法尊敬,显示我们自己有诚意来修学,这叫师资道合,这叫感应道交。没有诚意,老师不来,为什么?来了没用,你学不到,他来干什么。这些表法的意思非常重,如果我们今天也照这样,香花庄严,幢幡宝盖来庄严,我们里面没有诚敬,那是假的,佛菩萨来不来?不来。表法,表里一如就来,就有感应;只有外面的形相,没有内里面的诚敬,佛不来。佛不来,妖魔鬼怪会来,为什么?你的心是邪的,你的念头不正,感应的是妖魔鬼怪,他来,他冒充佛菩萨,他给你带来的是祸害,不是吉祥,这些都不能不知道。
下面讲「文有十句」,第一句是总,后面是别。第一句是『即以神力庄严此殿,置普光明藏师子之座』,这是总说。下面经文是别说,别说里面有十句。注解说,「总云普光明藏者,此是解位」,十住、十行、十回向都是属於解位,这是在求学的过程当中,解位里面清凉大师讲了三句,这三句很重要,「智照法空,含众德故,从信始入,故有置言」。初住菩萨智慧开了,智照法空,为什么?他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了,就是我们佛教禅宗里面所讲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他们是大彻大悟。用他们的智慧照见万法皆空,这个万法皆空,万法有,在面前,为什么说万法皆空?相有性无,没有自性,事有理无。所以佛在《般若经》上一再的重复提醒我们,「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是智照法空。但是含众德,含众德就不空。众德是什么?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真的,像我们看万花筒,万花筒你晓得那里头全是空的,可是你转的时候你看那变化,那就是含众德。这个众德是什么?性德,从信始入,「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这是《华严经》上说的。世出世间法,没有一法不是信心建立的,善法是信心建立的,不善的法也是信心建立。所以信有迷信,迷信有迷信的建立,正信有正信的建立,真信有真信的建立。《金刚经》上说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信心清净谁能做到?我们在历史上看,惠能大师做到了。他跟五祖忍和尚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那你就想到《金刚经》上这句话,「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他常生智慧,他不生烦恼。也就是说,他见性头一句话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就这句。由此可知,清净心是你的真心,是你的本性,你现在心里面这么多拉拉杂杂的染污,这不是真心,这东西都是没有。你要相信你心里头没有这个东西,你要把这些拉杂东西放下,保持著清净心,你就成佛了,你跟惠能大师有什么两样!没有两样。为什么有这么多杂念?能大师能把它放下,能把它甩掉,你为什么不能?你要能甩掉之后,跟他没有两样。这个道理要懂,我们认真要学习。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