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顶科学 - (第二集)
山顶科学  (第二集)  2008/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节录自华严经12-17-1887集)  档名:29-119-000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我们从经文看起,第一段本会齐现。

  【尔时如来威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阎浮提中。悉见如来坐於树下。各有菩萨承佛神力而演说法。靡不自谓恒对於佛。】

  昨天我们学到这一段,清凉大师给我们做了简单扼要的介绍。『尔时』是前两会主伴齐遍之时,这是把时间给我们说出来。菩萨承佛威神加持在这里表演说法,这就是「主伴齐遍」,这个遍,遍法界虚空界。这是初住菩萨,刚刚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用我们的话来讲,他的活动空间完全突破。不像前面贤首菩萨,贤首菩萨分别执著放下了,无明没破,就是妄想没放下,他的活动空间是十法界。我们听了也非常羡慕,活动空间是十法界。回头再想想我们自己,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非常严重,我们的活动空间不能出这个地球。现在凭藉交通的便捷、资讯的发达,我们的活动空间可以说遍这个地球。这比起一个世纪之前,一百年之前,我们佛门这些高僧大德他们无法想像。他们要帮助远方和往后的同学们,唯一的方法就是著书,写书流通。他们决定想不到我们现在利用传媒,现场讲经就能够让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这是没法子想像的。我们觉得很不错了,但是跟那些断惑证真的圣贤相比,我们是望尘莫及。放下执著,成正觉,证阿罗汉果,阿罗汉的活动空间,六道轮回,整个六道,在三界六道是他的活动空间;上面到非想非非想天,下面到阿鼻地狱,这里头没有障碍。再往上去,十法界的菩萨、佛,他们把分别放下,所以活动空间就不是六道,而是十法界。现在很难得,他们把妄想无明也放下,所以他们的活动空间跟究竟果位上的诸佛如来完全相同,没有任何障碍,遍法界虚空界。主伴齐遍,遍法界虚空界,主是如来,伴就是初住菩萨,初住以上的菩萨都是,为遍法界虚空界六道众生示现,演法。

  底下提出一个问题,「何须举此」,为什么需要举这个例子?底下这是解答,「欲明前会不散,成后会故」,这句话的意思非常的深长,这是说明前会没有散,成就后会,「后必带前,合成法界无碍会故」,最重要的就是法界无障碍的大法会,这是佛会。一切诸佛如来这个法会有没有散过?从来没散。唐朝时候天台山的智者大师,为大众讲《法华经》,他老人家在讲台上讲著讲著入定了,在讲台上入定,讲《法华经.药王菩萨品》。出定之后告诉大家,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讲《法华经》那个法会没散。他说我刚才入定的时候到那边去看到了,而且还听了一座,就是听了一次。没散!会会都不散,告诉你没有起灭、没有聚散。这个事就难懂了,这是什么境界?事事无碍的境界,不仅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想想,要在什么理论基础下才能做到事事无碍?必然是空间跟时间没有了,或者是空间跟时间变成一个,才可能有这个现象,真的,确确实实时空变成一体,法界变成一体了,才能成为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清凉大师讲《华严经》提出四无碍,第一个是理没有障碍,圆融,第二个是事也没障碍,第三个是理跟事没有障碍,第四个是事跟事没有障碍,这是华严境界。换句话说,所有一切境界就在眼前。这桩事情我们在前面也讲了很多次,确实在我们面前。就像我们看电视一样,几十个频道、几百个频道不都在现前吗?只要你按钮,我们选择频道按哪个钮,这个频道就现前。像我们昨天听到科学家讲的宇宙自然的秩序,有显有隐,没有在萤光屏幕上显出来的,那叫隐秩序,我们在萤光幕前看到的这是显秩序,隐显是缘。彷佛是这么一个道理。

  「一一诸会」,这个地方近的讲是《华严》七处九会,一一诸会,「无休息故」。「后后诸会皆同时故」,这句话不好懂,很难懂!后后诸会,我们讲三世诸佛,过去佛这在前,现在佛,佛给我们说了前佛,现在、前佛,后来佛,现在还没成佛。佛说释迦牟尼佛下面一位,释迦牟尼佛是贤劫第四尊,第五尊是弥勒菩萨要到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这是未来佛。弥勒那一会现在看得到看不到?看得到,为什么?后后诸会皆同时故,没有时间!不但弥勒菩萨这一会,贤劫千佛最后一尊佛是韦陀菩萨,他老人家护持诸佛的大法,最后他成佛了,他那一会皆同时,也同时。这是没有法子说的,所以末后一品叫入不思议解脱。谁有能力契入这个境界?普贤菩萨。所以那一品的品题就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这是《四十华严》的品题,入法界的品题,四无碍法界。

  我们引用近代的科学家,实在讲我们也很佩服他们,他们用精密的科学仪器,观察微观世界的现象,发现的是客观现实的宇宙,结论是什么?是一个幻象,不是真的,而是一种振动的、一种波动的现象。还有一篇「超弦与多维空间」。我们也把这个波动现象节要,因为完全讲出来要费很多时间,我们摘其重点,跟《华严经》的经疏可以印证的,提供我们做个参考。超弦与多维空间,这就是波动现象。这个现象跟大乘教里面讲的很接近。佛说宇宙从哪里来的?我们说得很浅,说得很白,佛说是无明,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个话不好懂。不觉是什么?无明是什么?就是我们讲的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不是波动现象?是,心才一动,十法界依正庄严就现前。

  我们讲的宇宙,实在讲只能讲到六道,甚至於六道都讲不到,讲我们现实的人道,我们讲宇宙万物,我们人六根可以能接触到的这个六尘境界。畜生一部分我们能见到,还有一部分见不到,至於饿鬼、地狱完全见不到;二十八层天我们也见不到,听说而已,听到那些见到的人跟我们讲,我们知道有这么回事情,自己没见到。见到的人很多,不止一个,就我们知道的,古印度的这些宗教家见到了;在中国,道教里面的道士有很多修行不错的,他们见到了;佛门这些大德,不但出家的,他有定功他见到了,在家居士心地清净的也见到了。除此之外,另外有些叫特异功能,他们也能见到。可见这个事情不是假的。佛教的殊胜不是教我们听佛经上讲的你就相信,佛不是这么教我们。佛说佛见到了,菩萨见到了,希望你也见到,这叫佛教。佛怎么见到的?菩萨怎么见到的?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他就见到了;换句话说,你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你也见到。见到之后知道整个宇宙是一体,所有现象是什么?波动现象,这个现象讲到最根本就是起心动念所变出来的现象,大乘教里常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我们在前面念到两句话说得好,「迷唯一念,觉止一心」,你看这八个字讲得多好。整个宇宙遍法界虚空界,不是讲一个世界,「华藏世界品」里面讲的无量无边的世界,从哪来的?就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现了。虽现,不见得你见到;你会见到,不见得见到全部;那就是这个现相有隐有显,显的你见到,隐的你见不到。什么时候隐显都能见到?妄想分别没有了,见到了。你还有起心动念,我们佛门讲的八地菩萨,八地菩萨那个念头还在动;不动,境界就没有了,不动就是常寂光,他还在动。那个动是什么?那个动是无明习气,他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定功浅深不一样,那个习气振动的、波动的状况也不一样,定功愈深,这个波动愈微细,定力愈浅波动愈大,就是这么个道理。这是我们得出来华藏世界一真法界里面还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以佛在那个世界、那个境界里面,也随众生心应所知量,现身说法。现的什么身?报身,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为什么现这个身?因为那个地方那些当机者,就是听经的大众,也是这个身,福报大。因为他放下了执著,烦恼障断了;放下了分别,所知障断了,二障破掉,他见了法身,证得法身,只是习气没断,这个习气就是变成了实报庄严土。

  实报庄严土里面这些圣贤,实在讲都是大圣,他们也应化,遍法界虚空界里面,诸佛刹土里面的十法界,那就太多了,说不尽,那里面众生有感,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有应。那个应的状况就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有没有来去?没有,众生这里感,菩萨此地应;众生那边感,他那边就应。就像我们开电视频道一样,我们在此地打开,境界相就现前,另外一个地方他拨频道也现前了,就这个道理。没有来去!有来去就有空间,有先后就有时间,给诸位说,空间跟时间没有了,所以这个不好懂。我们是分别执著空间、时间是存在的,以为它真有,对於时间、空间没有了那个境界不容易体会,无法想像,所以叫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上,此地经疏里面就是讲的这个境界。

  难得科学家发现了,发现了,他还是凡夫,为什么?他是用精密的仪器观察,用数学,高深的数学在推算,所以数学是科学之母,从这里发现的。为什么说他还是凡夫?因为他的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放下,虽看到,不得其用,他得不到受用,不像普贤菩萨。普贤菩萨,这在全息,前面讲全息的理论,举全息的照片做例子。那就是一张照片,这里面圆圆满满的图像,你把这个照片剪得很碎,剪成碎片,随便哪个碎片你去看,里面还是完整的图像。这就是佛法里面所说的,微尘里面有大千世界,圆满的,所以大小不二。为什么?大是性德,小也是性德,法性没有大小,法性没有先后,法性没有动摇,没有动摇就无处不在。六祖讲的五句话,我们细心去体会,他讲法性,他见到性,也就是说他把起心动念放下,他见到诸法实相。法性跟法相是一不是二,说法性就是说法相,说法相就是说法性。「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随拈一器都是金,金跟器是一不是二。所以我们认为很小,一粒尘沙,科学里面讲的更小,一个基本粒子,佛经里面讲微尘,极微之微,这一微尘里面有圆满的世界,普贤菩萨能进去。

  谁是普贤菩萨?《普贤行愿品》里面讲了十个条件,你把这十个条件具足,你就是普贤菩萨。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一直到三回向,回向菩提、回向众生、回向实际,实际是自性,你就有能力进入微尘里面的世界,他得受用。普贤菩萨,现在我们明白了,这十愿是性德,是自性的起用,只要你觉悟了,你本来就是这样。我们现在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十愿完全相违背,那是迷失了自性,道理在此地。谁要是觉悟,性德现前了,那就是普贤。我们对普贤说得很清楚,用最明显、最简单的说法,什么人是普贤菩萨?你所学的统统能够应用在生活上,你就是普贤菩萨。我们常常介绍这四大菩萨,在中国四大名山,四大菩萨代表大乘法。九华山的地藏代表什么?孝亲尊师,普陀山的观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五台山的文殊菩萨代表智慧、理智,峨嵋山的普贤菩萨代表实践。什么实践?你把孝亲尊师、慈悲、智慧统统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工作上,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个人叫普贤菩萨。然后你就想想,这四个菩萨是不是一个菩萨?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没有先后,没有隐显。

  杜顺、云华、贤首、清凉再加上宗密,这是华严五祖。杜顺、云华讲《华严经》,说十玄门,好,玄妙!这十个意思你能懂,你通达,你能入华严境界。可是千经万论,诸佛菩萨所说一切经教,给诸位说,总的来讲不出四个字,「看破放下」,这是佛法的总纲领。你必须放下,你就看破,看破是明了,自性智慧现前,通达明了;你不放下,你看不破。科学家虽然能讲到这个地方,还是没有看破,他没有放下,不得其用。这就是真正奥妙的地方还没有看到,他没有看到夸克里头有世界,跟我们这个世界一样,他没有看到。他放下,放下就看到。所以千经万论没有别的,教我们放下而已。整个宇宙是一体,整个宇宙是自己。你执著这一点,其他的你都得不到受用。我们要把这个原理原则搞清楚。

  现在我们看看这个波动现象,就是「超弦与多维空间」,我们节录的这几句话,这科学家说的,给我们做个参考。「超弦理论认为,不存在粒子」,你看看到最后,粒子是什么?是基本的物质,所有物质现象是它变出来的,这个东西没有了,物质就没有了。这跟佛家讲的万法皆空,《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那是不是这个情形?真的,物质不存在,物质是幻相。后面说「各种不同的粒子只不过是弦的不同振动模式而已」。他把什么?他把那个琴,琴不是有弹琴的弦吗?你弹的时候振动。他说粒子从振动里头产生出来的。他想像,这是幻想,想到有个弦。佛告诉你,弦都没有了,心动!六祖大师当年到法性寺,就是现在的光孝寺,听印宗法师讲《涅盘经》。他看到有两个听众,外面风吹著幡,两个人在争论,一个人说,你看幡动;不是的,风动,那个讲幡动,他们两个在争论,争论不休。六祖走上前去跟他们两个说,「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风也没动,幡也没动,是你心在动。这才把现象的根源说出来了。印宗法师经讲完之后下来跟他交谈,佩服得五体投地。

  「自然界中所发生的一切相互作用,所有的物质和能量,都可以用弦的分裂和结合来解释」,他是假设有个弦,说「最奇特的是,弦并不是在平常的三维空间运动,而是在我们无法想像的高维空间运动。我们过去关於空间的观念都是错误的,空间正在以一种陌生得令人惊讶的方式活动著」,这是科学家讲的。下面他说「物质是由原子组成,原子(是最小的物质)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又由夸克组成。夸克和电子似乎是没有内部结构的点粒子」,称为基本粒子,那也就是佛法里面所讲的极微之微,「因此把它们称为基本粒子。基本粒子是一切物质的基本单元,就像英语里面的字母一样。已知的基本粒子并不仅仅是夸克和电子两种,而是多达数百种。而且每一种基本粒子都有它的反粒子。电子像地球那样,既公转也自转,永远以固定不变的速率在旋转,称为内禀自旋。所有的基本粒子都有与电子相同的自旋」。

  这段话说明宇宙间这些森罗万象,在佛法里面讲的自性能生万法,怎么生?波动现象。你看佛说的「迷唯一念」,那个一念就是波动,只要一动,遍法界虚空界里面的现象就生了。它有没有次第?是有次第,太快了,我们没法子观察到。它的次第在《唯识论》里面讲得很清楚,一念不觉,这一念不觉就叫做无明,无明就是不觉,不觉就叫无明。这一念不觉怎么样?大光明藏见不到了。不动的时候,心里没有念头不动的时候是光明的,自性是光明的、是圆满的,宇宙是大光明。而且这个光不刺眼睛,非常柔和,这是自性的光;不像我们现在这个世间灯光或者是阳光,它刺眼睛。所以性德的光是柔和的,这个磁场非常之好。可是你心一动,这就失掉,你就见不到了,这个光明就变成黑暗,所以叫无明,明没有了。本来是明的,你心一动就变成无明;心不动的时候,无明就没有了。所以无明不觉生三细,无明里面有三细相,第一个是业相,业就是动,就是此地讲的它不断的在动,从来也不停。但是你要晓得,它那个动就像我们电影的放映机一样,确实这个动不是连续的,它是刹那刹那,像闪光一样,一闪一闪的,它闪得太快了,我们看到好像是连到,其实它是一念一念的。所以你一念觉,无明就没有了,觉也是一念,迷也是一念。我们现在这个现象就是一个念头一个念头它全是迷,念念都没有觉悟过,都在迷,它都在动,不动就觉了,极其微细的还是在动。纵然到真不动,习气还在动,所以有习气才有实报庄严土,如果习气没有了,实报庄严土就没有了。我们也不容易,总算把这个东西搞清楚了。有习气没有现行,所以他确实没有什么重大的障碍,没什么大的障碍。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跟究竟圆满的妙觉位,这四十二个位次,可以说是智慧功德都同等的,都没有差别。这前面清凉大师跟我们说过,李长者说得也很清楚,真的是平等的。

  不平等我们就明白了,不平等从哪产生?从分别执著产生,那不平等。分别就不平等,执著就不清净,你想想对不对?没有执著,清净心现前;没有分别,平等心现前;不起心、不动念,觉了。然后回头我们看看《无量寿经》,那就妙不可言。《无量寿经》教我们修什么?修清净、修平等、修觉,你看看它三个次第,不能颠倒的。为什么叫你先修清净心?先放下执著,清净心现前;再放下分别,平等心现前;最后再叫你放下起心动念,觉了,清净平等觉。到这个时候你入法界,入什么法界?入一切诸佛法身菩萨的报土,就是一真法界,就是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是什么样子?大乘、无量寿、庄严,你看经题上,都在经题上。大乘是智慧,究竟圆满的智慧,无量寿是德,庄严是相。《华严.出现品》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可见得大乘无量寿庄严是你自性里头本有的,不是外来的。现在没有是隐秩序,你要是真的得到清净平等觉,那就变成显秩序,你真得受用。

  这个东西搞通、搞明白了,叫看破。看破是什么?帮助你放下,你看你要不要放下?放下得受用,放下你真的得到大乘无量寿庄严;你要是不放下,得不到,你只是解悟,不是证悟。像科学家,科学家是解悟,解悟不透彻,没有佛法的解悟透彻。这个原因,修学佛法的人当然都在放下,放下太少了,每天只放下一点点,但是那一点点比完全没有放下的人高明多了。你懂得愈多,你愈肯放下,你欢喜放下。你不懂的时候放下很困难,劝你放下,不知道为什么要放下,给你说放下多么好,你也不晓得到底是什么好处。所以做得总是不彻底,总在拖泥带水,不干净。

  这桩事情,这是六道里面的众生绝大多数都是这一类,就是中根;上上根人一说他懂,他真干;下愚你跟他讲,他虽然不知道,他也肯干。所以古人常常叹息,唯上智与下愚不疑,这两种人很容易得度,遇到圣教没有不成就的,一生决定成就。上上根人他一听他懂,他真放下,真成就了。下愚的人虽然不懂,他老实,他没有怀疑,他不想知道,你叫我念佛我就念佛,念了几年佛真往生了,瑞相稀有,很容易成就。最难的是当中,当中总是占百分之九十几,绝大多数。那就得劳累世尊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为谁讲?为当中这一撮人讲的。所以我们对佛要感恩戴德。如果不是这么长的时间薰修,怎么会知道?怎么可能真放下?

  我学佛真的是第一天向老师请教第一个问题,那是听到方先生给我介绍佛法殊胜,我听到了,见到章嘉大师头一句话说,我已经晓得佛法是无比的殊胜,有没有方法叫我很快契入?我提了这么个问题。他老人家教给我,看得破、放得下。我做了今年五十七年,真的放下放了五十七年,天天学放下,月月学放下,是有一点效果。如果没有一点效果,这个经体会不到,讲不出来。体会到了,下面再放下,不够彻底,真放下那么就契入了!入,当然我们还是入第一个阶层,得清净心,平等心还得不到,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们不能不知道。科学也说出了宇宙是一体,这个不容易,但是他得不到一体的受用。《华严》真的是一体受用,所以整部《华严经》讲什么?开经的时候我就跟大家说过,讲我们自己,《华严经》字字句句说的是我们自己。

  末后这一段说,「所以唯约觉树会者」。这个觉树就是菩提树。第一会佛在哪里讲?在菩提场,就在菩提树下。那我们知道,《华严经》是释迦牟尼佛示现初成佛道,他在菩提树下打坐,定中所讲的。听众能入佛的定中,那也不是普通人,法身菩萨,不是法身菩萨不能到别人定中。他定中所现的境界你能够看到,你能够去赴会,参与这个法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以此地讲的是唯约觉树会者,约,我们现在的白话「就」,只就菩提树下这一会来说。为什么?「此为本故,得佛处故」。他在这成佛的。这部《华严经》就在菩提树下,他讲升忉利天,现在三会升忉利天,菩提树底下这一会在,忉利天宫那一会也在,同时现前。主伴都一样,你在菩提树下看到这一会是这样的,忉利天宫看的时候也是这样。就好像我们现在电视一样,菩提树下是现场,忉利天宫好像那边在接收,那个地方大屏幕在接收,完全相同。第四会在夜摩天,第五会在兜率天,第六会在化乐天,第七会在他化自在天。释迦牟尼佛,我们在菩提树下看,他还在那里,就像电视传播一样,每个地方都现这种现象,跟菩提树下无二无别。所以我们举这个科学家最新的发现,全息照片,我们从这个地方来体会比较容易懂得,并没有离开菩提树。

  不但是这几个天宫,再是真正有缘的像法身菩萨,他们的能力遍法界虚空界,没有来去,释迦牟尼佛讲《华严经》在哪里讲?就在我们面前。菩提树道场遍虚空遍法界,不需要用这些机器传播,机器传播受很多限制。他是用什么传播的?意念,没有限制的,跟现场完全相同,完全逼真,跟现场无二无别。你要有疑问的时候,可以向佛当面请教。你跟会场诸菩萨们,与会的大众,都可以去打招呼,无比的亲切。这是事实真相,你要问为什么?宇宙是一体,生佛不二,众生跟佛是一不是二,性相不二,理事不二,因果不二。

  「理实第二,亦同此遍」。这个第二就是第二会,这是第三会,二会遍,这一会也遍。这下面说,「若同时遍」,这没有时间,那就没有先后。但是,「何有九会前后」。佛给我们讲的时候,《华严》是九会,确实有次第,初会、二会、三会、四会,也有这个次第,同时都遍法界虚空界,哪来的九会?「若有前后,何名同时」,这就提问,九会有前后,怎么可以叫同时?这是疑问。下面大师给我们解答。「应云,即用之体,同时顿遍,即体之用,不坏前后」。清凉这二十个字的答覆好,妙极了!你看人家的语言多简单,说得多清楚。体用是一不是二,有体当然有用,有用当然有体,体是能现、能变,用是所现、所变,就跟金跟器一样,它同时的。所以即用之体,同时顿遍,这个顿,没有先后、没有次第,遍法界虚空界。这就是作用从它体上讲,体遍,用也遍。即体之用,不坏前后,前后即是无前后,为什么?前后不二,这很不好懂。为什么不好懂?我们没有证得体,我们是完全从作用上看。所以现在科学家搞这太空物理,宏观世界;搞量子力学,微观世界,对佛经上所讲的,确实可以用它来印证,它不是佛法,为什么?宏观跟微观对立,它不能统一,而且物理跟心理对立,不能统一,所以它不能解决问题。

  所以欧阳竟无先生讲,佛法不是宗教、不是哲学。为什么不是宗教?它不是迷信,它不是讲有个主宰神。为什么不是哲学?哲学是有能有所,能所对立,佛法没有对立。尤其是六祖惠能,那讲得非常妙。你看法性寺他们头一天见面,跟印宗见面,印宗向他请教一个问题,大概是印宗平时讲经对这个问题有疑惑,讲不清楚。禅定、解脱,这他提的,他说你既然亲近过五祖,五祖对禅定、解脱怎么讲法?我们在《坛经》里面去看,惠能大师在五祖会下住了八个月,从来没有听五祖讲经,也没有进过禅堂,现在印宗法师提出这个问题来,他答得太妙了;问确实是从现相上提出问题,他答的是从总的答,根本上来答覆你。他说禅定、解脱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二法不是佛法。没有跟他解答这个问题,印宗赶紧就磕头,真的五体投地。我们现在可以说科学家搞的这个宏观、微观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物理跟心理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你看不就答覆了吗?

  你怎样才能入不二法?佛法最后是入不二法门。什么时候你入不二法门?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就不二,所有一切对立全是妄想分别执著,妄想里头还没有对立,只是现相,还没有对立,分别就有了,执著就严重了。所以,有妄想,没有分别执著,是菩萨,什么菩萨?法身菩萨。虽没有真正达到法身菩萨,跟法身菩萨靠得很近了,天台大师讲相似即佛。阿罗汉已经入门了,我们讲入门、登堂、入室,阿罗汉入门没登堂,已经入学校大门,没有进讲堂。菩萨在讲堂里头,没有入室。必须把起心动念放下,入室了,入室就是法身大士,那只有习气了。入室是实报庄严土,登堂是方便有余土,这要晓得、要知道。你看它有先后,即体之用,不坏前后,但是即用之体周遍法界,它不二。我们这些研究科学的、研究哲学的,他总是在有二,那就没法子入。这个入是诸法实相,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没有法子理解。

  后面这句是比喻,「犹如印文」。加拿大有个金石学家给我刻了两方印,一方是印光大师的传法心印,传心法印,代表印光大师一生的十六个字,他老人家常讲「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这四句可以说印祖一生自行化他。这十六个字好,我请他给我刻了一方印,十六个字。你看盖下去,十六个字同时现前,又有先后,同时现前也不坏前后,你念的时候有前有后,但是盖下去同时,同时顿遍。另外一方印就是我们这么多年修学的心得,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二十个字。这一方印盖下去也是同时顿遍,不坏前后,你念的时候有前后。教我们从这个比喻里面去体会,你才能了解事实真相。

  我们再看下面第二段经文,「第二,明不离觉树,各升释天」。释就是帝释天,帝释就是忉利天,没有离开菩提树,忉利天宫有他们在。我们看经文:

  【尔时世尊。不离一切菩提树下而上升须弥。向帝释殿。】

  『帝释殿』是忉利天主的大殿,他的宝殿。这都很不好懂。世尊,释迦牟尼佛,他在菩提树下讲经说法,说完前面两会,『不离一切菩提树下』,这个地方你要特别留意「一切」,一切怎么讲?释迦牟尼佛就在菩提树下,哪有什么一切?我们见不到。谁能见到?我们现在能想像得到,像普贤菩萨能见到,无论在什么地方,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讲经就在此地。这是什么原因?时间跟空间没有了,当下就是。菩提场也遍法界虚空界,心地清净平等的人无论在什么地方就是,还需要走路到那地方?不需要,它就在此地。真的像我们现在电视一样,我们在这里学习《华严经》,我们现场用网路直播,无论在什么地方你接收这个网站,立刻就看见,不需要到香港现场来。但是现场这个状况、情况你看不到。可是突破时空的那个人,他真的看到现场,他不需要这些机器,他接触到你圆满的现场。

  如果你真正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你想通了,想明白了,你要不要证得?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各个都希望你赶快证得,为什么?你证得,他们这个俱乐部多一个成员,又来了一个跟我们境界相等的,欢迎。怎么证得?现在我们知道了,放下执著、放下分别你就证得。只要这两个证得,末后那个证得是不成问题的,为什么?你天天亲近大圣大贤,对你帮助太大!中国古谚语常讲「凡事起头难」,起头是什么?放下执著难。执著放下之后,往后就愈来愈容易。这个执著,这么多年来我常常讲十六个字,很多同学我这一提,应该你们都能说得出来。我们首先要放下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怎么放下法?没放下的时候,起心动念都是为自己利益著想,很少想到别人;学佛之后虽然也想到别人,还是自己为主。我们要把这个放下,那就是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念念为别人著想,不再想自己,把自己忘掉,你才能真正把这条做到。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这个要真干。

  释迦牟尼佛做了榜样给我们,释迦佛没有自私自利,他要有自私自利,他继承王位,他多自在!他要为了自己,纵然是出家,从事教学了,他可以在自己国家,他是王子,自己国家可以给他建道场、建寺庙,他来弘法利生。他不要!这就是告诉我们名闻利养边都不沾。每天吃饭托钵,托钵要知道人家给什么吃什么,每天一钵,菜饭都放在一起。而且这是修平等法,不是我托了之后就吃掉,不是的。托完之后拿回去,拿回去也没有地方,大树底下,树下一宿,在野外,大家托钵都回来了,把这个饭倒在一起,然后再吃。真的一钵千家饭,每个人托来的饭菜混合在一起,平等。你这钵好吃,那钵不好吃。要平等,要混在一起。他这么做法,没有分别心,真的是利和同均。

  所以名闻利养舍掉,五欲六尘的享受舍掉,贪瞋痴慢舍掉,他做出来给我们看。为什么要这样做?世间人最放不下的,在这里面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感得的果报也是虚妄的,但是虚妄他受,他不是不受,果报是三途,畜生、饿鬼、地狱。他真做到了。信徒供养的精舍,他也不固执,也乐意接受,但是他不要人家的所有权,借用。像只树给孤独园、竹林精舍,这是住的时间比较久一点,讲了很多大经,《华严经》最后一品「入法界品」,是在只树给孤独园讲的。只园精舍遗址还在,建筑已经没有了,地基遗址还在,有很多人到那边去朝圣,去参观。从前比丘们住的房子,一个人一小间,很小,很简单。

  我没有到过印度,我在澳洲,在西澳柏斯看到南传小乘法师的道场,我去参观,这里面住了二十多个出家众,都是男众。它那一块地是别人供养的,有一百英亩。他们这个道场自己建的,自己在山上砍树,建了一个佛堂,一个餐厅,一个厨房,这是公用的。居住的房子好像每个人一个房间,它不在一起,一个一个分散的,我看到很好。他们没有电灯,点蜡烛,有水,一切都自己自立。他们洗手间是公用的,自己房间里头没有洗手间,洗澡的地方都是公用的。只有住的房子是独立的,一个一个像小茅蓬一样。多大?大概我们这个摄影棚四分之一大,不到三分之一,我们这个摄影棚有它四个房间大。一个人住,没有床铺,床铺就是地上稍微高一点点,铺的是草席,我去看,很简单,里面是干干净净,一尘不染。那个房子都自己造的,都自己建的,没有找工人。每一个房间外面四面都有走廊,他们自己绕佛,在外面绕佛,很安静。在我想,他们还是保存著世尊传统大概像只园精舍的那个方式。我看到很欢喜,那才叫什么?真放下,放得干净。现在这些小城还真有依教奉行的,真正能够把古时候传统东西保留下来,这是我们非常向往的。

  但是我们需不需要这样学法?也不一定,方东美先生告诉我,我出家之后我们也常常往来,他常常勉励我,佛法的精髓在大乘。大乘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中国做了一次革命性的行动,那就是丛林制度的建立,这是古印度没有的。方先生说,这个做法好,佛法要能传遍全世界,一定要恢复丛林制度。丛林是什么?大学。佛教传到中国,在隋唐的时候正式办大学,名字不叫大学,叫丛林。你看它的规模跟现在大学真的没有两样,丛林的主席就是方丈,校长,首座和尚就是教务长,维那是训导长,监院是总务长,职权完全相同,名称不一样。这什么人搞的?说起来大家都知道,百丈大师、马祖他们两人干的。百丈跟马祖是惠能大师的徒孙,到他们手上就正式把佛教带上学校化。提倡什么?提倡依众靠众(在从前是自己修行),就是大家一起,避免一些懒散的。大家在一起的时候就订出制度,订出规矩,每个人都要遵守,有了规约。所以丛林制度是中国佛教的特色,很值得提倡。

  所以首座,有一个首座和尚,就是教务长,下面有很多老师,分座讲经,那就是开不同的课,有般若讲堂,有《华严》、有《法华》、有《楞严》,各个不同的堂口,堂口现在人叫教室。你喜欢学哪部经论,你就跟那个老师,你就上他的教室,课堂。等於说一个大学,它里头有不同的科系,共同科目一起学,专门的有专门的老师来指导。戒律是共同科目,修行是共同科目,修行的方式不外乎两个堂口,一个是参禅,一个是念佛,所以它有禅堂、有念佛堂;戒律这是共同科目,它有戒堂。所以有学校、有大学的规模。方老师提醒我很多次,要我注意这个事情,当然这是缘分,有缘分应该要这样做法;没有这个缘分,我们要把这个观念传下去,希望将来后人有这个因缘的话,一定要把佛教走向大学,丛林就是佛教大学。佛法这样好的东西,从前的丛林是教学,现在没有了,现在教学没有了,所以感到非常的遗憾,让社会大众对佛教产生很大的误会,这不能不知道。

  我们看这一段,清凉大师的《疏》。释迦牟尼佛当年教学有些状况我们应当要理解,我们才真正学到东西。清凉的开示,假设一个问题,「问:动静相违(动静是二法,互相违背),去住悬隔,既云不离,何得言升?」既然说没有离开,释迦牟尼佛没有离开菩提树下,他怎么跑到忉利天去?怎么能够到忉利天主,帝释是我们中国人称玉皇大帝,就是他,到玉皇大帝的宝殿去?这个问题问得好。下面答说,「古有多释」,古人有很多的解释,统统在此地来提一提。然后清凉大师有说明,对他们的说法也有批判。你看第一个说法,「一云」,这都是古来的法师他们的说法,他说「本释迦身,不起道树,别起应化,以升天上」,这是一个说法,也能讲得通。释迦牟尼佛的本身在此地,化身去了,他有神通,他有变化,化身到忉利天去了,这是第一个法师所说的。又有一个说,「一云,不起是报,升天是化」。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这是他的报身,升忉利天的是他的化身。你看此地讲的是报身、化身,前面讲的是本身、应化身,意思都有一点相通。第三个法师说,「一云,不起是法身,升天是化用」。他说不起这个身,世尊身在菩提树下入定的这个身是法身,升天是他变化的作用。

  下面有四个字是清凉大师对他们的批判,「并非文意」,不是经文的意思,这个说法不是经文的意思。为什么?底下给我们解释,「以此文中,俱是毗卢遮那十身云故。」这在《华严经》上说,毗卢遮那是法身佛,卢舍那佛是报身佛,像释迦牟尼这些都是应化身。所以毗卢遮那十身云故。《华严》用十代表圆满。通常我们讲佛身都讲三身,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应化身。三身展开细说就是十身,《华严》说十身。法身,是法性身。什么是法身?法相就是法身,法相是什么?宇宙之间森罗万象依正庄严,像山河大地、花草树木,这统统是法性现的相。法身在哪里?哪一法不是法身?法法皆是,法身没有相,法身能现一切相,所以法身称为法性身。法身就是法性,遍法界虚空界,森罗万象是法性所现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法身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遍法界虚空界,哪个地方有缘他就现身,没有来去、没有先后,这是法身。因为在法性里面没有时间、没有空间,真的是不二。

  报身是什么?报身是智慧圆满,报身是智慧身,智慧现相是究竟圆满的相好,所以这个经上讲的报身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是圆满报身,这是你的真身。报身为什么现呢?现在我们晓得,报身是法身菩萨,就是成了佛,但是无始无明习气没断,是这个缘现的。没有缘不会现身,它总有缘;因不必说,因是自性里头本来具有的,六祖讲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那是因,有缘就现了。应化身那是随众生的缘遍法界虚空界,这里头有十法界,十法界里面的众生,四圣六凡,众生有感自然就有应。应以佛身,就是应化身,应以菩萨身或者应以声闻身,应三十二应里面讲的,我们现在讲应以耶稣的身就现耶稣,应以阿訇身就现阿訇,众生怎么感,他就怎么应,这叫应身。化身是变化的,那是应的时间短暂,变化身,变化身也有种种不同。这叫三身。三身展开,《华严》讲得细,讲十身。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明天我们再跟诸位细说《华严经》上讲的十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