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现通喻菩萨益生德 (共一集) 2007/10/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节录自华严经12-17-1847集) 档名:29-106-000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大科第五段「喻况玄旨分」,看第二段别辨二十种大喻,我们看第一小段。第一小段有三首半偈颂,「明声闻现通喻」,比喻菩萨自在利益众生的大德。
【声闻心住八解脱。所有变现皆自在。能以一身现多身。复以多身为一身。於虚空中入火定。行住坐卧悉在空。身上出水身下火。身上出火身下水。如是皆於一念中。种种自在无边量。彼不具足大慈悲。不为众生求佛道。尚能现此难思事。况大饶益自在力。】
这三首半的偈颂,前面都是说阿罗汉,阿罗汉的神通自在,只有末后一句比况菩萨,『大饶益自在力』这就是菩萨,法身菩萨。何况菩萨?这意思就是这样的,阿罗汉都有这样的神通,何况菩萨。首先经文里面跟我们讲的,『声闻心住八解脱』,阿罗汉,我们常常在经论上读到,祖师大德也常常告诉我们,阿罗汉在佛弟子当中可以说是初入门的弟子。还没有登堂入室,菩萨登堂了,法身大士这才入室。也就是说我们用三种障碍来讲,诸位好懂,执著没有了,於世出世间对人、对事、对物都不执著,这是入门,这是阿罗汉。如果更进一步能把分别放下,於世出世间一切人事物不再有分别心,这登堂。最后再把妄想放下,就是不起心、不动念,那就入室了。我们用这个三个比喻,入门、登堂、入室,你就知道阿罗汉在佛法里面的地位。他确实是拿到学位了,好像现在念书,阿罗汉是学士学位,有学位了,菩萨是硕士学位,诸佛如来是博士学位,这些名称确实是学位的名称。
名称凡夫有,对凡夫讲有这三个名称,对阿罗汉讲也可以讲三个名称,向上去没有了。那就是老子所说的,「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如果还有个名称,他不就起心动念了吗?所以这名称是对凡夫讲的,方便说,不是真实说,真实说没有名称。所以见性之后,也就是说你放下妄想之后,名都没有了,这个相,相是随众生之感而应,虽有相不再执著相。现相绝不是自己的意思,众生有感自然就反应,这个实在讲很难理解,我们不容易懂。从初住以上到如来的果位,究竟果位,四十二个阶级,四十二个阶级不但不著相,连念头都不生。《金刚经》前半部是讲离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后半部是讲离念,「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连念头都没有了。由此可知,那四十二个阶级,是在十法界、是在六道里面众生有感,佛菩萨示现,现相。他所现相跟我们凡夫一样,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是以佛身出现,菩萨、祖师大德都是以我们一般身分来出现的,种种身相不相同。他有没有一个念头这是我、我有的相?没有。
实在就像江本博士水实验,在显微镜里面看到结晶不一样,我们众生有感,给这杯水上贴上个爱字,这是感;我们在显微镜看到它的结晶非常之美,那是它应。这个应是自然的,法尔如是,它决定没有起心动念,更没有分别执著。所以佛菩萨应化在我们世间,我们不知道,他知不知道?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他要是知道他就是凡夫了,知道不就起心动念了吗?不就分别执著了?所以说他也不知道,这是真的。我们怎么想都想不出那个境界,怎么想也不想出道理;你不想,不想就全知道了,你就能体会到。所以佛法上说「有念知之」,有念头你知道,没有念你就不知道,这是凡夫。「无念无知」,阿罗汉、辟支佛二乘无念无知,为什么?他没有慈悲心,『彼不具足大慈悲,不为众生求佛道』。知是什么?知是智慧。凡夫那个知不是智慧,那个知是聪明,叫世智辩聪,不是真智慧。「无念而知」,四相没有,四见没有,他什么都知道,这是佛菩萨。他为什么?自性本来就是知,要知道那个智慧就是自己的真心,就是自己的本性,本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我们今天迷失了本性,就是本性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什么?我们本来是明,知就是明,明没有了,一动念头就没有了。所以古人讲的话有道理,「迷唯一念,悟止一心」,一心就觉悟,一心就是佛。一念就是凡夫,因为那一念起来速度非常快,念才起来,分别、执著跟著起来。虽然有先后次第,但是你决定看不出它有先后次第,好像同时起来的,因为它速度太快了。在佛法里叫它做「无始无明」,你要记住,「无始」两个字是没有开始;不是说很久远,没有法子想像的,不是那个意思,就是现前这一念。为什么?在佛法里面告诉我们,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就是当下这一念,我们当下一念迷。第二念,第二念又迷,念念都是迷而不觉。你要记住,念念迷而不觉,念念那个迷没有一个是完全相同的,只可以说是相似相续,相似,没有一个念头是相同的,但是它相似。
所以,我们很难发现它是假的,它不存在,它是幻有,它不是真有。有妄想分别执著它自然就现相,那就是能量变成了物质,物质现象是这么来的。如果念头没有了,这现象就没有了,就好像我们作梦一样。佛经常用梦做比喻,你看作梦那真叫一念不觉,梦境现前也是这么个道理,道理非常相似,梦境现前,一醒过来,梦境就没有了。佛告诉我们,十法界六道三途就是梦境。十法界里面一半,天道以上美梦,人道以下恶梦,这是事实真相。因此阿罗汉他只放下执著,妄想分别没有放下,三德密藏他只得一分。这一分什么?就是自在神通变化,自在解脱。他只得个解脱,而且解脱不圆满,就这么大的能力,并不圆满,法身、智慧完全没有。我们读了之后就无限的羡慕,六道里面四禅、四空天比不上。
现在我们看经上讲的「声闻心住八解脱」,阿罗汉称为声闻,是听佛说法而悟道的,所以从声闻,听佛说法。这个八解脱,解脱是从果上讲的,因叫「八背舍」,修八背舍成功就转成八解脱。背是什么?背是背弃,舍是放下。你背弃的是什么?你舍弃的是什么?佛在此地也是略举几条,会学的人所谓是闻一知十、举一反三,这个道理要懂。你看第一条它说的「内有色相外观色」,你心里头有色相,这色相是执著;心里头没有色相,外面就没有色相。这先著了色相,所以你看外面的色相,现在怎么样要把它放下。「先观自身不净,皮肉脱落,但见白骨有八色光明」,这就叫我们来观察,观,这是观想,那你就去想。
今天早晨彭林教授来访问我,他告诉我最近在河南看到一个古墓,坟墓,他说有个猪头是玉雕的,很大、很重,打开之后下面是个棺材。当然这个总是有几千年,古人的,看到中国古代的艺术。棺材里面这个人已经是白骨,骨头了,皮肉完全没有了,身上带了许多首饰,从头到脚,都是些珠宝,陪葬的,那个东西都在。从这些艺术品里面去看,中国古时候的工艺就达到很高的水平。这就是佛让我们去想,如果你有经验看到这个,你就想一个人死了之后,时间久了肉没有了,皮没有了,只剩一副骨头,你就会把身放下。前几天还有个人告诉我,在中国西北那边,农村里面很贫苦,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丢下老人跟小孩。听说有这么一家,一个老人,一个小孩,老人死了没有人知道,不晓得有多久。去看那个老人,那个老人也留了一副骨头,小孩没有人照顾,饿死了。年轻人顾自己,把家忘掉了。所以佛教我们修不净观,身体没有一样东西是干净的,是能够长时期保存的,不可能。我们想人断气之后,一、二天身上就发臭气,叫尸臭。神识离开身体之后,身体就会腐烂,时间久了皮肉就没有了,留下白骨,这都是事实真相。叫你了解色身,不要留恋色身,不要执著色身,无我相是这样修出来的,常作如是观,这是讲身。
下面三句是讲心,妄想。「又以欲界贪欲难断」,贪欲里面就包括贪、瞋、痴、慢、疑、恶见,全包括在这里头,难断。「复以不净观观於他色等」,你看先叫你观自身,然后再叫你看别人。我如是,人亦如是,翻过来,人如是,我亦如是,没有两样。你才能够把身心放下,这个心就是贪瞋痴慢的心,放下,放下之后你就脱离欲界。脱离欲界你就在初禅,「位在初禅」,这初禅到色界天了,你能够把财色名食睡都看破。在这段里面你违背,就是违背欲界的贪恋色身、贪恋五欲,这是第一关。你不放下你就不能往上提升,放下之后你就向上提升,则到初禅,色界天。这个地方的放下,在大乘教里面讲它是暂时的放下,并不是真的放下,暂时放下。如果真放下他就证果,证什么样的果?初果,小乘初果。初果细说,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跟初禅、二禅所讲的都相似。
初果圣人他不执著身是自己,这个功夫产生效果,身不是自己,我相破了,四相只要有一个破,四个都破了。我相不可得,人相也不可得,众生相不可得,众生包括外面境界,众缘和合而生的。寿者相是什么?寿者相是时间,时间也不可得,也是假的。《金刚经》上说,「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是菩萨,什么地位菩萨?《华严经》上初信位的菩萨。虽然位次很低,他的境界也不过是初禅,但是什么?他跟凡夫不一样,跟初禅天人不相同。初禅天人是定功伏住,不起作用,这个修行人他真断了,这个背舍他真断了,真的放下,所以他证的是位不退。他跟初禅天人不一样,初禅天人会退,初果跟大乘《华严经》上所说的初信位的菩萨他不会退。三种不退第一种位不退,他不会退转,他只会向上提升,在这个位次上。这里面讲的全是禅,学禅的人他学观想,常作如是观。
我们念佛的人要不要修这个?念佛人不要修这个。念佛人修什么?念佛人修念佛,身心世界不要去想它。为什么?你要想到极乐世界去,极乐世界不是这个身,这个身不能带到极乐世界去,这你一定要知道,这个身要舍掉。到西方极乐世界是金刚不坏身,你生到极乐世界,你得的身相跟阿弥陀佛是一样的,具足相好。四十八愿给你讲的,你得的身是紫磨真金色身,是你怎么想也想像不到的。所以我们时时留恋这个身,那我们自己的真身就永远不会现前。我们自己真身是佛身,确实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对於这个身,当然你还是要照顾它,借假修真,不要太过分。太过分的时候,你对这个身就有贪恋,那就变成麻烦,变成累赘,你去不了。在这个世间你的寿命到了,如果你过分爱惜你的身体,你也不会去投胎,不是六道轮回吗?你不愿意去投胎,为什么?你爱惜你的身体,那变成什么?叫守尸鬼。就是你的中阴身老是盯在你坟墓里面,舍不得离开身体。当然他不会永远守住,也许守个几年他明白了,也许守个几十年,确实有几十年的,这么一种情形,我们不能不晓得。所以,常常要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就真的能放下,真的不要再执著了。这是八条里面第一。
第二「内无色相外观色」,这跟前面就不一样了。前面是内有色相,通过第一个背舍,他到第二,提升一级,他内无色相,不再执著色相,但是外面还是有色,外观色。「为入二禅,已灭内身色相」,这个灭不是说身相不要了,不是,没有执著身的念头,就是不再执著内身色相的念头,没有这个念头。这个念头没有,给诸位说,人就不生病了。你就晓得初禅还会有病,不小心的时候,到二禅不会生病了,为什么?生病是身他才有病,没有身哪来的病?总记住佛陀一句重要的教训,「一切法从心想生」。你有身你才有苦,你有念头你才有忧喜,有苦乐忧喜的受,这是三界众生的受。这是真正有行、有功夫的人,他到二禅,这是已灭内身的色相。
但是下面说「又为欲界贪欲难断,犹观外色不净之相,位在二禅」,这是讲地位。前面是为入二禅,你要做这样的功夫,这是真正在修行。我们对於自己的色身,对於许许多多的贪欲,真的是此地所讲的难断,难断要断。此地所讲的,多半是小乘所修的,大乘人修行不一样,为什么?大乘人心量大。虽然是凡夫,他有慈悲心,他有为众生的心,他能将自己的福报舍弃,帮助需要的众生。这是大乘修行跟小乘修行不相同的地方。
我们要怎么修?从前我在初学的时候,章嘉大师教给我布施,欢喜布施。念念当中都记住帮助众生,特别是现前众生,太苦了。什么原因苦?我们现在明白了,迷失自性,不明了诸法实相,苦从这里生的。然后你就晓得,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要用什么方法?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一生所作所为、所学所教的那就是。要教化众生,这是真正的无量功德,真实功德。我们看中国、外国古圣先贤真正觉悟了,他在这个世间选择哪个行业?全是选择教学。教学这个工作是觉悟人干的,没觉悟的人他不会搞这工作,为什么?这个工作收入很微薄。不像现在,现在是国家订上制度,教职人员他定的有薪资,从前没有,民国以前都没有。
所以,一个教书的,一个医生,这是非常清高的职业,只有付出,没有争取的,只有自己付出。别人报答你是随意的,富裕的人家多送点供养给你,逢年过节送点礼。贫穷人家,甚至於完全没有能力来供养老师的,老师还是要教;贫穷人家付不起医药费,医生还是要帮他治病。所以,这两种人在社会上是受人尊敬的,受大众爱戴的,因为他们真有爱心,真正是为了救人,不顾自己,从前旧社会跟现前不一样。大乘佛法里面他懂得,他用的方法跟这个不一样,自己没有积蓄,有多少舍多少。可是一定要知道,这也是法尔如是的业因果报,愈施愈多,果报是这样的。你施财得财,施法得聪明智慧,施无畏得健康长寿,愈施愈多,但是怎么样?愈多愈施。要学释迦牟尼佛、要学祖师大德,绝对没有积蓄,不可以积蓄,为什么?迫切需要帮助的人太多了。在现代的社会,现在社会的特色是科学技术,如何利用科学技术帮助众生觉悟,这就跟诸佛菩萨走同样一个方向,同样一个目标,这是正确的。除这个之外,扶贫、救济是附带的,主要一定是从教育下手,目标那就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就没有错误。
再看第三段,「净背舍身作证,已弃外色不净,但於定中练习八色光明,净如宝色,乐渐增长,遍身怡悦,位在三禅」。所以三禅是六道里面的极乐世界,三禅人最快乐的,为什么?他得到清净心;换句话说,他的功夫可以做到以身示现为大家做好样子。所以世出世间法,不在知解,在笃行,你要真干才行;你知道很多,理解很多,自己没有去做,这不行。不但不能帮助别人,也没有办法自己得真实受用;而且实际上讲,自己得真实受用,自然就帮助别人,这个道理要懂。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就会真干。
学佛从哪里学起?古时候祖师大德教我们,从持戒做起。世尊在入灭之前告诉我们,佛不在世,我们认哪个做老师?佛没有指定人,佛只是叫后世学佛的弟子们,「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为什么以苦为师?你能够放下色身,你能够放下贪欲,道理在此地,所以叫你以苦为师。以戒为师那是基础,那是根本,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慧开之后烦恼才能够转过来,转烦恼为菩提。慧不开转不过来,定,定能伏烦恼,慧能转烦恼。给诸位说,不是灭烦恼,烦恼灭不掉的。自性里面的功德,怎么会灭得掉?这个道理要知道,就转变了。你看法相唯识家所讲的,转八识成四智,如果八识断掉,四智没有了。只是转变,转八识成四智,转烦恼成菩提,是这么个道理,没有智慧转不过来。
智慧是本有的,不是学来的,学不学没关系,这个道理我们现在很清楚。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样子,他去求学,学了十二年;惠能大师给我们做样子没有学,没念过书,一天没学过。所以智慧是自性本有的,佛在《出现品》里面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是你本有的,不是学来的。只是现在有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住了,障碍它就变质,变成什么?变成烦恼。有定功把烦恼伏住,它不起作用,伏久了智慧就开了,知道智慧是自性本具的智慧,不是学来的。
你明白这个道理,你才晓得戒律重要,不可以疏忽。戒律从哪里学起?从《弟子规》学起,如果你轻视《弟子规》,你这个戒永远不能成就。没有戒,定慧永远没有指望。听经听得再多,那不是真智慧,那就是祖师常讲的知解之徒。你对佛法听得多,你研究很多,你知道,你了解,你自己丝毫受用都得不到。每天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是生烦恼,还是妄想分别执著,丝毫都没有减少,那有什么用处?真正的功夫就是惠能大师所说的,这是真话不是假话。人家拿著经去向他请教,他说我不认识字。你不认识字,你怎么懂得意思?他说懂得意思跟文字不相干。这是真的,懂得意思是智慧,一看就明了,一听就懂,不需要研究,不需要学习的,得真受用。他心永远是清净的,决定不起分别执著,这是菩萨。如果再更进一步的话,根本就没有起心动念,那是佛,那比菩萨高。菩萨的智慧就了不起,何况佛境界!所以我们一天到晚练,练什么功夫?练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你说参禅,禅堂里参什么?就是参这个。或是用观心,或是用参话头,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就用这个功夫。
你懂得这个道理之后,你就晓得原来念佛堂也是用这功夫,念佛堂把我们全部精神意志都集中在这一句佛号上,除这句佛号之外一个妄念不生。它跟禅有什么差别?完全没差别,理论、方法都相同,但是念佛比参禅殊胜,殊胜在哪里?参禅不到一定的境界不得利益。念佛功夫差一点不要紧,它跟阿弥陀佛的本愿相应,临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你生到极乐世界去,有这个好处在里头,这是其他法门里头没有的。所以佛在《大集经》上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念佛就是无上深妙禅。佛说的话我们相信,不怀疑,你这一句弥陀才念到底,念这句佛号的时候,你要懂得不能夹杂。所以古人讲念佛的三个条件,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二六时中就是一句佛号,除这句佛号什么都没有。那有人问,我有重要事情要办事情怎么办?我不思考能办事吗?确实你真正到心地集中的时候,智慧现前,无论临时什么事情发生,你处理得比别人高明,为什么?你是智慧处理。别人凭想像,那还是分别执著在处理,分别执著处理往往有后遗症,为什么?你没有顾及到,所以挂一漏万;智慧处理,它是圆满的,他处理得非常好。
所以这一点是在疑字上,所以讲不能怀疑,我们怀疑是什么?我们对佛陀教诲信心不足,你才常常有疑虑,有怀疑、有顾虑,信心不足。真信,没有怀疑,没有顾虑,你只去做,决定正确。真做,自己真诚到极处能感动别人,恶人都会变成好人,这个道理就跟夏威夷那份资料里面讲的完全相同。你看夏威夷土著给人治病,那个病是中国人所讲的疑难杂症,严重的精神病患,没有人愿意接近。土著跟他治疗,根本就没有接触病患的身体,只是在另外一个房间里面,对著病患的病历。就像我们佛门里念佛给他回向,道理是一样的。他自己念是用念佛的功夫,他不是念佛,他是念「我很抱歉,我对不起你,我很爱你」,他念这个。不断的重复念,念上几个月,那个病人好了,这什么道理?他讲得很清楚,把自己真诚的爱心念出来。「我很抱歉,我对不起你」,这是忏悔、惭愧心,这个心念出来就产生效果。这个心要是念不出来,就没有效果,这里有道理,不迷信。
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到什么时候会产生效果?念到一心不乱,那个回向力量就大了。自己念佛的时候还夹杂妄念,平常还有私心,还有贪瞋痴慢,效果就不彰,看不到效果,只能说念比不念好,真正效果太小了。所以,自己修成了才真正能够感化别人,自己真的能够做到我们常常说的两句话,「慈悲遍法界,善意满娑婆」,你做事情你就放心了。为什么?没有良心的人、坏人,贪欲很重的人,你去拜托他做事情的时候,他对别人不善,他对你善。为什么?你的力量感召他,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这个力量很大。你为什么做不到?头一个你怀疑「这个我做不到」,你是真做不到,我给你做证明你真做不到。我怎么敢给你做证明?就是凭著你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如果你说「我真做得到」,我也给你做证明,你确实能做到。我凭什么?凭你的信心。所以「信为道元功德母」,我们这里是讲功德,信心,坚定的信心是所有功德之出生,能生无量的功德。所以不信不行,头一个要相信。
他能够把内外都不执著,因为三禅还是色界天,对著外面的色不再放在心上,心地不沾染。那你就想到初禅跟二禅对於色界还有喜爱,三禅的色比二禅更殊胜,他没有一点点贪恋,清净心现前,没有贪恋,就没有分别执著,他到这个境界。所以性德里面的欢喜,欢喜是性德,它不是外面的刺激,不是对外面的贪爱,不是的,内心自性里面的欢喜心现前了。孔子所讲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内心的喜悦,不是外面,与外头境界不相干。佛法里面讲法喜充满,这个法喜、常生欢喜心是性德,这时候法喜现前,遍身怡悦,这位在三禅。
第四小段是「虚空处」,这个小段是色界跟无色界交叉的地方,是第四禅也是四空定的空无边处定。「虚空处,尽灭一切色想,一心缘空,与空相应,位在四禅。」在这个境界里面再向上提升,他就入四空定,所以这是在交叉的地方。尽灭一切色想,这个一切色,色是指物质,内是我们的色身,外是物质的世界;这个灭要知道,不再执著,分别执著都没有,这叫灭尽。不是外面境界没有了,你的身没有了,不是;你身还在,外面境界也在,就是不再分别执著这些事情。心跟空相应,我们通常讲空灵,心空的时候叫灵明,与空相应,位在四禅。它跟四空定空无边处相应,因为什么?一心缘空。功夫深一点的,他就从四禅入四空定,四空定第一个就是空无边处定,就入这个境界。
第五个「识无边处」,这是四空定里面的第二定,第二层,「舍虚空处,一心缘识,与识相应,位在四空」。识是什么?识是神识,也就是佛法里面常讲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我们世间俗话称为灵魂。佛在经上讲,人到世间来投胎谁先来?识先来。走的时候什么东西最后走?阿赖耶识最后走。识离开身体,这个身体才真正叫死亡,跟我们医学上讲的不一样。医学上现在觉得人断气了,呼吸没有了,心不跳,就宣布死亡了。实际上佛讲,识没有离开,只要识没有离开,身体不坏,识一离开身体马上就坏了,身体就有味道,有很不好闻的味道,识离开了。
佛在经上给我们说,人的神识从什么地方离开,与他一生行业有关系。如果他从头顶上离开,他不堕恶道,从头顶上离开多半是在天道。从胸口离开的时候,这就是他的暖气,识是能量,它有温度,识没有了,温度就没有了,人就变成冰凉的。所以你就试探一下看,他别地方都凉了,头顶还没有凉,头顶还有点热,他是从头顶走的。头顶走生天道,这是好相,往生净土的都是从头顶走的。从胸口(心口)走的,人道;从肚脐走的,畜生道;从膝盖走的,饿鬼道;从脚心走的,摸摸最后脚心热的,地狱道。佛这样说,就有人真这样去试探,好不好?不好,不要去试探。为什么?他没有走,你去摸他,他有感觉。他感觉得痛苦,痛苦他就变成怨气,瞋恨就起来,一瞋恨他马上堕落。
所以佛告诉我们,人在断气之后八个小时,最好不要碰他,不但不要碰他身上,他卧的床都不要碰。你在边上照顾,也要离开床有个几寸的地方,都不要碰它,让他很安详的走。至於他身体僵硬、柔软是他走时候的心,如果他走的时候很害怕,贪生怕死,他的身体会很僵硬。如果他走得很自在,对身体没有留恋,很自在走的,他身体柔软,就是走的时候一点恐怖都没有。这些常识都应当知道,特别是帮助助念送往生,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他在临终的时候,就是断气之后八个小时,最安全的是十二个小时、十四个小时,这是最安全的。不要哭,不要哭哭啼啼,就是一句佛号帮助他,不要跟他讲什么任何开示,讲开示、诵经、念赞都不可以,都是扰乱他;就是一句佛号帮助他,叫送往生,这就对了。
这是讲神识,他与神识相应,我们今天讲与灵魂相应,灵界。灵界就是四空天,他不要身体,身体是色法,有身体很不自在。连我们中国老子,那个时候佛教没到中国来,老子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他说我有最大的忧患,是什么?因为我有个身体,没有身体多好。所以,没有身体在六道里面叫高级凡夫,真的四空天是高级凡夫,他没有身。他有没有离开苦?佛说他没有离开,他有什么苦?他有行苦。苦分三大类,苦苦、坏苦、行苦,我们欲界这三种苦统统有,到色界天,苦苦没有了。苦苦就是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这个八种苦,色界天人没有了。因为他有色,有色这个色会坏,到色变坏的时候他就有痛苦了。但他痛苦的时间并不长,只是在寿命到的时候,所谓五衰相现前,面孔光彩没有了,身体会流汗,衣服会肮脏,这个时候他就晓得他寿命快到了。总在寿命到七天,这个七天的时间会出现这个现象。在这个以前这些现象都没有,永远没有衰老的现象,身体没有流汗的现象,衣服没有肮脏的现象,天衣,它不染灰尘。所以色界天人有坏苦。
无色界天人他没有身体,他也不需要宫殿,这是我们讲灵界,所以他没有这个苦。行苦是什么?行苦就是他这个境界不能永远保持,到他寿命到的时候这个境界就没有了,不能永远保持,这叫行苦。那我们现在人在这个世界,我们没有办法永远保持年轻,这是行苦。就是说你一天比一天衰老,你没有办法把它止住,这个苦叫行苦。坏苦那是最容易现的,年纪愈老,身体样样都不好用了,走路没有年轻那么样的健壮,头发也白了,牙齿也掉了,这叫坏苦,身的坏苦。居住环境,房子住了几年要修理,不修它也坏了,这也是坏苦。所有的东西用久了它都会变坏,这是坏苦。
苦苦里面,就包括生苦、老苦,病苦、死苦,这是内;外面就是你求不得,你的希求达不到。冤家对头,不愿意跟他见面,天天碰到,让你生烦恼,怨憎会。爱别离,喜欢的人不常在一起见面,喜欢的东西常常也遇不到。这些都叫做苦苦。真的是上至帝王,下至凡夫走卒,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够避免,这三苦、坏苦没法子避免。舍了身,色相统统舍掉了,这些苦全都没有了。所以识无边处,四空天只有行苦,苦苦、坏苦都没有,这受苦是最轻的,可是还是有苦。所以佛说三界统苦,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法华经》的比喻说「三界火宅」,好像你住的房子一样,失火燃烧起来了,还没有烧到你而已。
再往上去一层,这是四空定里面第三层,「无所有处,舍无边识」,他连识也放下,「一心缘无所有,与无所有处相应,位在四空」。四空是第三层,无所有处。我们细细想想,执著真放下了,分别有没有放下?他还有个无所有处,你就晓得分别没有全放下。什么都不分别了,还有个「无所有处」,这个道理要懂得。你再说一说,他的识是不是真的没有了?只可以说对自己的灵魂、神识看得淡薄一点而已,没有转识成智,转不了。就是说他只是用定功把分别执著控制住,暂时不起现行,没有真正的断掉,真正断掉那就不一样,这是讲四空天人。可是修行人也经历这个位次,经历这个位次是什么?根性比较差一点的阿罗汉。根性利的,他不通过四空天,他在第四禅就有能力超越四空天,他出了六道就到声闻法界去了。阿罗汉里头有钝根、有利根,钝根要通过四空天,利根不需要,这边讲修行人。不修行的人他是伏住,修行人在这个地方真的他控制住了,而且这个地方定功不断在向上提升,全都是修定。到无所有处他不能住,一住在无所有处他就不能提升。
再往上提升,「非有想非无想处」,我们常讲非想非非想处天,这是四空定最高的,非有想非无想。「舍无所有,一心缘非有想非无想,与非有想非无想处相应,位在四空」,这是四空天最高的一层。再往上去就是第九定,到这里是第八定,四禅八定,这叫世间定。再往上提升,执著才真的放下,对於三界六道里头的执著统统没有了,这证阿罗汉果。
第九定,「灭受想,受想即上能缘之心」,「上」是前面所说的,能缘之心,是什么心?受是执著心,想是分别心,受想是能缘,能攀缘的,境界是你所缘。「谓行人」,行人是修行人,「厌患此心散乱,入定休息」,不再用这个,「尽灭受想诸心,位过三界」,超越了,三界就是六道,证阿罗汉果,他得自在。
「修此背舍观时,发无漏智慧」,无漏智慧是小乘的无漏智慧,不是大乘的。「断三界见思惑」,思惑是什么?惑是迷惑,思是思想,三界六道里的错误的想法。见惑是看法,初果就断了错误的看法,到四果阿罗汉,错误的想法断掉了,也就是你的看法、想法决定没有错误。所以,佛在经教里头一再的告诉我们,没证阿罗汉之前,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我自己怎么想怎么想以为是对的,全是错的。证得阿罗汉之后,佛说你的想法、看法是正确的,不是错误,没证阿罗汉之前不行,这个我们要知道。那我们怎么办?随顺佛陀的教诲就对了,我不用自己的想法,我都遵从佛陀教导,这就行了。
佛陀教导的很多,佛教给我们很多理论、方法,有矛盾、有冲突的,这个要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佛无有定法可说,佛说法是因人不同、因事不同、因处不同、因时不同,他怎么会有一定的?因此我们的学习,修行的学习要一门深入,不要搞多了,多了可能里面佛讲的有冲突、有矛盾,那就把你的功夫全破坏了,你不知道依什么好。只要你修一部经,你心是清净的,心是定的,他就会成就。所以你掌握到原则,修行没有别的,放下妄想,放下分别,放下执著,就如此而已。我们选择净土法门,那是无比的希有,无上的法门。因为这个法门利益无边,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的法门,这跟八万四千法门不相同。所以是希有因缘,我们要信得过,专门依净土经教修行。
净土经教现在有五经一论,依一门。自古以来,依靠经典最多的,绝大多数是依《阿弥陀经》,成就不可思议。我们今天提倡的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跟《阿弥陀经》理论、方法完全一致,完全相同。为什么把《阿弥陀经》换成《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对西方极乐世界介绍非常详细,你容易产生信心,道理在此地。如果对西方极乐世界没有怀疑,佛说的我就相信,我就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依《阿弥陀经》就行。《阿弥陀经》简单,经文短,容易受持,所以就行。甚至於就依一句六字洪名,不用经典也行,同样有无比殊胜的成就。这些道理都要懂得,决定没有怀疑,才能成就。
末后这段说,「修此背舍观时,发无漏智慧,断三界思惑,证罗汉果时,则转成八解脱」。前面这是修因,到证果的时候,阿罗汉,一般祖师大德常说的,阿罗汉得半个解脱,不是圆满的,半个解脱。法身、般若他完全没有,因为他只是断了执著,於三界,我们常讲对人、对事、对物不再有执著,入佛门了;才入佛门,真正的佛弟子,这不是假的,这入门的。
我们来看经文,声闻心住八解脱,『所有变现皆自在』,这是显神通,这个神通是什么?受用,他的德用。虽然妄想没断,分别没断,执著断了,没有执著。没有执著你要晓得,分别跟妄想比我们都淡了很多,没有我们这么严重,很淡薄,但是他有,所以他智慧不能现前,法身不能现前。四圣法界我们也讲得很多,是释迦牟尼佛的方便有余土。底下举几个例子,『能以一身现多身,复以多身为一身』,这个我们举个例子。唐朝时候,印度有位法师到中国来弘法,也住了不少年,想回去。这个法师在中国法缘很殊胜,有很多信徒都希望给法师饯行,请法师到家里面来应供,法师答应了。每个人来请他都答应,到第二天去吃饭的时候他每一家都去了,但是这些信徒并不知道,都很感动,法师很看得起我,今天到我家来应供。到第二天在十里长亭送行的时候,一群人,好多人都送行,各个人都很欢喜,法师给我面子。那个人说不对,昨天在我家。那个说明明在我家,怎么会在你家?这么一串通,才晓得他分身,同时应供五百个化身,五百家,他有这个能力。到十里长亭送行,他多身又变成一身,看他一个人,他在应供的时候能够到每一个家去应供,这是说他有分身。
我们凡夫没这个能力,阿罗汉就有这个能力,实在讲这个能力不只阿罗汉,三果就有这个能力,三果有神足通。这是佛在经上给我们说明的,初果,六种神通初果有得两种,天眼通、天耳通。所以你自己修行功夫有没有到家,自己知道,如果你真的证初果,天眼开了,眼睛看没有障碍。我们在十一楼上课,往下面看看十层就透明的,每一层你看得很清楚,完全没有障碍,天眼开了。天耳也开了,人家说悄悄话,在第一层说悄悄话,你这儿听得很清楚。但是怎么样?要作意,就是你要注意,不注意听不到。这点就像阿罗汉,我们在《地藏经》上看到的,光目女母亲造很多罪业,她自己想像当中,依照佛所说的一定是堕地狱。她遇到一个阿罗汉,要求阿罗汉帮助她,看看她母亲的状况。阿罗汉要入定,入定他才能够看得到,不入定他看不到,这就是要作意。他有这个能力,有天眼、有天耳。
到二果斯陀含,这个能力又恢复两种,他心通、宿命通。他心通是别人起心动念他知道,宿命通是什么?知道过去自己生生世世,晓得。现在外国用催眠,让你回到过去,你能说出来,二果斯陀含不需要用这些方式,他只要一入定他就知道。三果多一个神通,神足通,这个变化像这里面讲的统统是神足通,阿那含就有了,阿罗汉就更不必说。三果阿那含就有这个能力,有分身的能力,有变化飞行的能力,他到哪里去不要交通工具,有这个能力。
『於虚空中入火定』,入火定的时候你看不到人,你只是看到空中有火球。『行住坐卧悉在空』,你看到这个火球的移动,那个多半是什么?多半是在飞行,所以他不用交通工具。他一入定,你就看到一道光,他要到很远的地方,这光就走了。那个速度就快了,我们知道光的速度很快,如果从我们香港到美国洛杉矶,用光的速度一秒钟都不到。因为光的速度一秒钟三十万公里,我们这里到洛杉矶一万公里,三十分之一秒。他在那里一入定,你看到光,那边就到了,三十分之一秒他就到了。那边看到一道光下来,再看下来是一个人,你会看到这种境界。所以这一句是讲的什么?讲他飞行自在。火表能量,现在科学家知道这个道理,我们人是物质的身体,如何能把物质转变成能量,速度就快了。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再把能量又恢复成物质,科学家晓得这个道理,能与质互相转变,但是不知道用什么方法。现在用了个很笨的方法,把物质化成能量,再就收不回来了。化成能量就变成原子弹,爆发之后不能再收回来,不能再把它恢复原状。三果阿那含有能力,不需要任何仪器,这在科学上讲得通,这是佛经上讲的现代物理。
下面这也是个表演,身上出水身下出火,或者是身上出火身下出水,他能表演这个现象给你看,这是说自在。他怎么会变的?『如是皆於一念中,种种自在无边量』,他的变化是无数量的。《西游记》里面的小说描写孙悟空,孙悟空只有七十二变,跟声闻不能比。声闻的变化无量无边,声闻的神通、飞行自在超过孙悟空;孙悟空筋斗云,打跟斗,那也很吃力。他这个不要,不需要,这个把身体变成光,变成能量,到达目的地的时候能量马上恢复,变成身体。这孙悟空做不到的,所以七十二变就不希奇。声闻能够有无量无边的变化,这个变化的原理、依据,就是下面一句「如是皆於一念中」;换句话说,我们能够到一念,这个能力就恢复。这个一念是一念觉,不是一念迷,一念迷是凡夫,一念觉是佛菩萨。他这个一念觉只有三分之一的觉,为什么?他妄想分别没断,它还在。只是一念当中没有执著,这个很重要,一定要晓得,他一念当中没有执著,就有这么大的能力现前,你说他多自在。
下面两句就说出来了,「彼不具足大慈悲」,大慈悲是菩萨。阿罗汉没有大慈悲,阿罗汉也帮助人,有缘的人,他喜欢的人;他不喜欢的,他不帮助他。所以你求他,他帮助你,你不求他,他不会找你,真的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这是阿罗汉,这是小乘。不像菩萨,菩萨主动的,不需要你去求他,所以菩萨作众生不请之友,众生不要去请他,不要去求他,菩萨自动就来了。菩萨观察你的根性,观察什么?你乐不乐意接受?你排不排斥?如果你排斥、反对他就不来;你不排斥,你能接受,他就来了;你要很欢喜的接受,他力量就大了。所以我们求佛菩萨加持,最重要还是自己,我们自己这方面具足的条件,佛菩萨是相对的加持。我们有一分信心他加持一分,有十分信心他加持十分,道理在此地,他的加持是对等的。我们自己没有信心去求,得不到加持,这个要懂得。印光大师常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就是你得一分加持,十分诚敬你就得十分加持,道理在此地。
阿罗汉没有大慈悲心,阿罗汉的慈悲是众生缘的慈悲,法缘的慈悲可以说是少分,菩萨是法缘慈悲,他还是属於众生缘的慈悲。我们凡夫是爱缘慈悲,喜欢你,对你慈悲;不喜欢你,受什么苦难,也不会理你,叫爱缘慈悲,就是我们世间人讲的爱心。「不为众生求佛道」,他是为自己,为自己求佛道,他不为众生。不像菩萨,菩萨为众生求佛道,我成佛干什么?成佛是度众生的,教化众生的。他没有,所以他成不了佛,他为自己。像这样的人,『尚能现此难思事』,像阿罗汉这样的人,他能够示现这些六种神通,具足六种神通,不可思议的事情,阿罗汉能做到。何况「大饶益自在力」,大饶益是菩萨,他对於一切众生奉献的、贡献的,是最大、最丰饶的利益。这个最大、最丰饶的利益是什么?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帮助众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菩萨!阿罗汉怎么能跟他相比?这是用阿罗汉的神通变化来比喻菩萨。你从阿罗汉你就能想到,菩萨的神通变化三十二应,这不是阿罗汉能做得到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能现什么身。所以从比喻里面让你去体会。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大科第五段「喻况玄旨分」,看第二段别辨二十种大喻,我们看第一小段。第一小段有三首半偈颂,「明声闻现通喻」,比喻菩萨自在利益众生的大德。
【声闻心住八解脱。所有变现皆自在。能以一身现多身。复以多身为一身。於虚空中入火定。行住坐卧悉在空。身上出水身下火。身上出火身下水。如是皆於一念中。种种自在无边量。彼不具足大慈悲。不为众生求佛道。尚能现此难思事。况大饶益自在力。】
这三首半的偈颂,前面都是说阿罗汉,阿罗汉的神通自在,只有末后一句比况菩萨,『大饶益自在力』这就是菩萨,法身菩萨。何况菩萨?这意思就是这样的,阿罗汉都有这样的神通,何况菩萨。首先经文里面跟我们讲的,『声闻心住八解脱』,阿罗汉,我们常常在经论上读到,祖师大德也常常告诉我们,阿罗汉在佛弟子当中可以说是初入门的弟子。还没有登堂入室,菩萨登堂了,法身大士这才入室。也就是说我们用三种障碍来讲,诸位好懂,执著没有了,於世出世间对人、对事、对物都不执著,这是入门,这是阿罗汉。如果更进一步能把分别放下,於世出世间一切人事物不再有分别心,这登堂。最后再把妄想放下,就是不起心、不动念,那就入室了。我们用这个三个比喻,入门、登堂、入室,你就知道阿罗汉在佛法里面的地位。他确实是拿到学位了,好像现在念书,阿罗汉是学士学位,有学位了,菩萨是硕士学位,诸佛如来是博士学位,这些名称确实是学位的名称。
名称凡夫有,对凡夫讲有这三个名称,对阿罗汉讲也可以讲三个名称,向上去没有了。那就是老子所说的,「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如果还有个名称,他不就起心动念了吗?所以这名称是对凡夫讲的,方便说,不是真实说,真实说没有名称。所以见性之后,也就是说你放下妄想之后,名都没有了,这个相,相是随众生之感而应,虽有相不再执著相。现相绝不是自己的意思,众生有感自然就反应,这个实在讲很难理解,我们不容易懂。从初住以上到如来的果位,究竟果位,四十二个阶级,四十二个阶级不但不著相,连念头都不生。《金刚经》前半部是讲离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后半部是讲离念,「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连念头都没有了。由此可知,那四十二个阶级,是在十法界、是在六道里面众生有感,佛菩萨示现,现相。他所现相跟我们凡夫一样,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是以佛身出现,菩萨、祖师大德都是以我们一般身分来出现的,种种身相不相同。他有没有一个念头这是我、我有的相?没有。
实在就像江本博士水实验,在显微镜里面看到结晶不一样,我们众生有感,给这杯水上贴上个爱字,这是感;我们在显微镜看到它的结晶非常之美,那是它应。这个应是自然的,法尔如是,它决定没有起心动念,更没有分别执著。所以佛菩萨应化在我们世间,我们不知道,他知不知道?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他要是知道他就是凡夫了,知道不就起心动念了吗?不就分别执著了?所以说他也不知道,这是真的。我们怎么想都想不出那个境界,怎么想也不想出道理;你不想,不想就全知道了,你就能体会到。所以佛法上说「有念知之」,有念头你知道,没有念你就不知道,这是凡夫。「无念无知」,阿罗汉、辟支佛二乘无念无知,为什么?他没有慈悲心,『彼不具足大慈悲,不为众生求佛道』。知是什么?知是智慧。凡夫那个知不是智慧,那个知是聪明,叫世智辩聪,不是真智慧。「无念而知」,四相没有,四见没有,他什么都知道,这是佛菩萨。他为什么?自性本来就是知,要知道那个智慧就是自己的真心,就是自己的本性,本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我们今天迷失了本性,就是本性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什么?我们本来是明,知就是明,明没有了,一动念头就没有了。所以古人讲的话有道理,「迷唯一念,悟止一心」,一心就觉悟,一心就是佛。一念就是凡夫,因为那一念起来速度非常快,念才起来,分别、执著跟著起来。虽然有先后次第,但是你决定看不出它有先后次第,好像同时起来的,因为它速度太快了。在佛法里叫它做「无始无明」,你要记住,「无始」两个字是没有开始;不是说很久远,没有法子想像的,不是那个意思,就是现前这一念。为什么?在佛法里面告诉我们,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就是当下这一念,我们当下一念迷。第二念,第二念又迷,念念都是迷而不觉。你要记住,念念迷而不觉,念念那个迷没有一个是完全相同的,只可以说是相似相续,相似,没有一个念头是相同的,但是它相似。
所以,我们很难发现它是假的,它不存在,它是幻有,它不是真有。有妄想分别执著它自然就现相,那就是能量变成了物质,物质现象是这么来的。如果念头没有了,这现象就没有了,就好像我们作梦一样。佛经常用梦做比喻,你看作梦那真叫一念不觉,梦境现前也是这么个道理,道理非常相似,梦境现前,一醒过来,梦境就没有了。佛告诉我们,十法界六道三途就是梦境。十法界里面一半,天道以上美梦,人道以下恶梦,这是事实真相。因此阿罗汉他只放下执著,妄想分别没有放下,三德密藏他只得一分。这一分什么?就是自在神通变化,自在解脱。他只得个解脱,而且解脱不圆满,就这么大的能力,并不圆满,法身、智慧完全没有。我们读了之后就无限的羡慕,六道里面四禅、四空天比不上。
现在我们看经上讲的「声闻心住八解脱」,阿罗汉称为声闻,是听佛说法而悟道的,所以从声闻,听佛说法。这个八解脱,解脱是从果上讲的,因叫「八背舍」,修八背舍成功就转成八解脱。背是什么?背是背弃,舍是放下。你背弃的是什么?你舍弃的是什么?佛在此地也是略举几条,会学的人所谓是闻一知十、举一反三,这个道理要懂。你看第一条它说的「内有色相外观色」,你心里头有色相,这色相是执著;心里头没有色相,外面就没有色相。这先著了色相,所以你看外面的色相,现在怎么样要把它放下。「先观自身不净,皮肉脱落,但见白骨有八色光明」,这就叫我们来观察,观,这是观想,那你就去想。
今天早晨彭林教授来访问我,他告诉我最近在河南看到一个古墓,坟墓,他说有个猪头是玉雕的,很大、很重,打开之后下面是个棺材。当然这个总是有几千年,古人的,看到中国古代的艺术。棺材里面这个人已经是白骨,骨头了,皮肉完全没有了,身上带了许多首饰,从头到脚,都是些珠宝,陪葬的,那个东西都在。从这些艺术品里面去看,中国古时候的工艺就达到很高的水平。这就是佛让我们去想,如果你有经验看到这个,你就想一个人死了之后,时间久了肉没有了,皮没有了,只剩一副骨头,你就会把身放下。前几天还有个人告诉我,在中国西北那边,农村里面很贫苦,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丢下老人跟小孩。听说有这么一家,一个老人,一个小孩,老人死了没有人知道,不晓得有多久。去看那个老人,那个老人也留了一副骨头,小孩没有人照顾,饿死了。年轻人顾自己,把家忘掉了。所以佛教我们修不净观,身体没有一样东西是干净的,是能够长时期保存的,不可能。我们想人断气之后,一、二天身上就发臭气,叫尸臭。神识离开身体之后,身体就会腐烂,时间久了皮肉就没有了,留下白骨,这都是事实真相。叫你了解色身,不要留恋色身,不要执著色身,无我相是这样修出来的,常作如是观,这是讲身。
下面三句是讲心,妄想。「又以欲界贪欲难断」,贪欲里面就包括贪、瞋、痴、慢、疑、恶见,全包括在这里头,难断。「复以不净观观於他色等」,你看先叫你观自身,然后再叫你看别人。我如是,人亦如是,翻过来,人如是,我亦如是,没有两样。你才能够把身心放下,这个心就是贪瞋痴慢的心,放下,放下之后你就脱离欲界。脱离欲界你就在初禅,「位在初禅」,这初禅到色界天了,你能够把财色名食睡都看破。在这段里面你违背,就是违背欲界的贪恋色身、贪恋五欲,这是第一关。你不放下你就不能往上提升,放下之后你就向上提升,则到初禅,色界天。这个地方的放下,在大乘教里面讲它是暂时的放下,并不是真的放下,暂时放下。如果真放下他就证果,证什么样的果?初果,小乘初果。初果细说,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跟初禅、二禅所讲的都相似。
初果圣人他不执著身是自己,这个功夫产生效果,身不是自己,我相破了,四相只要有一个破,四个都破了。我相不可得,人相也不可得,众生相不可得,众生包括外面境界,众缘和合而生的。寿者相是什么?寿者相是时间,时间也不可得,也是假的。《金刚经》上说,「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是菩萨,什么地位菩萨?《华严经》上初信位的菩萨。虽然位次很低,他的境界也不过是初禅,但是什么?他跟凡夫不一样,跟初禅天人不相同。初禅天人是定功伏住,不起作用,这个修行人他真断了,这个背舍他真断了,真的放下,所以他证的是位不退。他跟初禅天人不一样,初禅天人会退,初果跟大乘《华严经》上所说的初信位的菩萨他不会退。三种不退第一种位不退,他不会退转,他只会向上提升,在这个位次上。这里面讲的全是禅,学禅的人他学观想,常作如是观。
我们念佛的人要不要修这个?念佛人不要修这个。念佛人修什么?念佛人修念佛,身心世界不要去想它。为什么?你要想到极乐世界去,极乐世界不是这个身,这个身不能带到极乐世界去,这你一定要知道,这个身要舍掉。到西方极乐世界是金刚不坏身,你生到极乐世界,你得的身相跟阿弥陀佛是一样的,具足相好。四十八愿给你讲的,你得的身是紫磨真金色身,是你怎么想也想像不到的。所以我们时时留恋这个身,那我们自己的真身就永远不会现前。我们自己真身是佛身,确实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对於这个身,当然你还是要照顾它,借假修真,不要太过分。太过分的时候,你对这个身就有贪恋,那就变成麻烦,变成累赘,你去不了。在这个世间你的寿命到了,如果你过分爱惜你的身体,你也不会去投胎,不是六道轮回吗?你不愿意去投胎,为什么?你爱惜你的身体,那变成什么?叫守尸鬼。就是你的中阴身老是盯在你坟墓里面,舍不得离开身体。当然他不会永远守住,也许守个几年他明白了,也许守个几十年,确实有几十年的,这么一种情形,我们不能不晓得。所以,常常要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就真的能放下,真的不要再执著了。这是八条里面第一。
第二「内无色相外观色」,这跟前面就不一样了。前面是内有色相,通过第一个背舍,他到第二,提升一级,他内无色相,不再执著色相,但是外面还是有色,外观色。「为入二禅,已灭内身色相」,这个灭不是说身相不要了,不是,没有执著身的念头,就是不再执著内身色相的念头,没有这个念头。这个念头没有,给诸位说,人就不生病了。你就晓得初禅还会有病,不小心的时候,到二禅不会生病了,为什么?生病是身他才有病,没有身哪来的病?总记住佛陀一句重要的教训,「一切法从心想生」。你有身你才有苦,你有念头你才有忧喜,有苦乐忧喜的受,这是三界众生的受。这是真正有行、有功夫的人,他到二禅,这是已灭内身的色相。
但是下面说「又为欲界贪欲难断,犹观外色不净之相,位在二禅」,这是讲地位。前面是为入二禅,你要做这样的功夫,这是真正在修行。我们对於自己的色身,对於许许多多的贪欲,真的是此地所讲的难断,难断要断。此地所讲的,多半是小乘所修的,大乘人修行不一样,为什么?大乘人心量大。虽然是凡夫,他有慈悲心,他有为众生的心,他能将自己的福报舍弃,帮助需要的众生。这是大乘修行跟小乘修行不相同的地方。
我们要怎么修?从前我在初学的时候,章嘉大师教给我布施,欢喜布施。念念当中都记住帮助众生,特别是现前众生,太苦了。什么原因苦?我们现在明白了,迷失自性,不明了诸法实相,苦从这里生的。然后你就晓得,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要用什么方法?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一生所作所为、所学所教的那就是。要教化众生,这是真正的无量功德,真实功德。我们看中国、外国古圣先贤真正觉悟了,他在这个世间选择哪个行业?全是选择教学。教学这个工作是觉悟人干的,没觉悟的人他不会搞这工作,为什么?这个工作收入很微薄。不像现在,现在是国家订上制度,教职人员他定的有薪资,从前没有,民国以前都没有。
所以,一个教书的,一个医生,这是非常清高的职业,只有付出,没有争取的,只有自己付出。别人报答你是随意的,富裕的人家多送点供养给你,逢年过节送点礼。贫穷人家,甚至於完全没有能力来供养老师的,老师还是要教;贫穷人家付不起医药费,医生还是要帮他治病。所以,这两种人在社会上是受人尊敬的,受大众爱戴的,因为他们真有爱心,真正是为了救人,不顾自己,从前旧社会跟现前不一样。大乘佛法里面他懂得,他用的方法跟这个不一样,自己没有积蓄,有多少舍多少。可是一定要知道,这也是法尔如是的业因果报,愈施愈多,果报是这样的。你施财得财,施法得聪明智慧,施无畏得健康长寿,愈施愈多,但是怎么样?愈多愈施。要学释迦牟尼佛、要学祖师大德,绝对没有积蓄,不可以积蓄,为什么?迫切需要帮助的人太多了。在现代的社会,现在社会的特色是科学技术,如何利用科学技术帮助众生觉悟,这就跟诸佛菩萨走同样一个方向,同样一个目标,这是正确的。除这个之外,扶贫、救济是附带的,主要一定是从教育下手,目标那就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就没有错误。
再看第三段,「净背舍身作证,已弃外色不净,但於定中练习八色光明,净如宝色,乐渐增长,遍身怡悦,位在三禅」。所以三禅是六道里面的极乐世界,三禅人最快乐的,为什么?他得到清净心;换句话说,他的功夫可以做到以身示现为大家做好样子。所以世出世间法,不在知解,在笃行,你要真干才行;你知道很多,理解很多,自己没有去做,这不行。不但不能帮助别人,也没有办法自己得真实受用;而且实际上讲,自己得真实受用,自然就帮助别人,这个道理要懂。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就会真干。
学佛从哪里学起?古时候祖师大德教我们,从持戒做起。世尊在入灭之前告诉我们,佛不在世,我们认哪个做老师?佛没有指定人,佛只是叫后世学佛的弟子们,「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为什么以苦为师?你能够放下色身,你能够放下贪欲,道理在此地,所以叫你以苦为师。以戒为师那是基础,那是根本,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慧开之后烦恼才能够转过来,转烦恼为菩提。慧不开转不过来,定,定能伏烦恼,慧能转烦恼。给诸位说,不是灭烦恼,烦恼灭不掉的。自性里面的功德,怎么会灭得掉?这个道理要知道,就转变了。你看法相唯识家所讲的,转八识成四智,如果八识断掉,四智没有了。只是转变,转八识成四智,转烦恼成菩提,是这么个道理,没有智慧转不过来。
智慧是本有的,不是学来的,学不学没关系,这个道理我们现在很清楚。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样子,他去求学,学了十二年;惠能大师给我们做样子没有学,没念过书,一天没学过。所以智慧是自性本有的,佛在《出现品》里面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是你本有的,不是学来的。只是现在有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住了,障碍它就变质,变成什么?变成烦恼。有定功把烦恼伏住,它不起作用,伏久了智慧就开了,知道智慧是自性本具的智慧,不是学来的。
你明白这个道理,你才晓得戒律重要,不可以疏忽。戒律从哪里学起?从《弟子规》学起,如果你轻视《弟子规》,你这个戒永远不能成就。没有戒,定慧永远没有指望。听经听得再多,那不是真智慧,那就是祖师常讲的知解之徒。你对佛法听得多,你研究很多,你知道,你了解,你自己丝毫受用都得不到。每天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是生烦恼,还是妄想分别执著,丝毫都没有减少,那有什么用处?真正的功夫就是惠能大师所说的,这是真话不是假话。人家拿著经去向他请教,他说我不认识字。你不认识字,你怎么懂得意思?他说懂得意思跟文字不相干。这是真的,懂得意思是智慧,一看就明了,一听就懂,不需要研究,不需要学习的,得真受用。他心永远是清净的,决定不起分别执著,这是菩萨。如果再更进一步的话,根本就没有起心动念,那是佛,那比菩萨高。菩萨的智慧就了不起,何况佛境界!所以我们一天到晚练,练什么功夫?练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你说参禅,禅堂里参什么?就是参这个。或是用观心,或是用参话头,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就用这个功夫。
你懂得这个道理之后,你就晓得原来念佛堂也是用这功夫,念佛堂把我们全部精神意志都集中在这一句佛号上,除这句佛号之外一个妄念不生。它跟禅有什么差别?完全没差别,理论、方法都相同,但是念佛比参禅殊胜,殊胜在哪里?参禅不到一定的境界不得利益。念佛功夫差一点不要紧,它跟阿弥陀佛的本愿相应,临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你生到极乐世界去,有这个好处在里头,这是其他法门里头没有的。所以佛在《大集经》上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念佛就是无上深妙禅。佛说的话我们相信,不怀疑,你这一句弥陀才念到底,念这句佛号的时候,你要懂得不能夹杂。所以古人讲念佛的三个条件,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二六时中就是一句佛号,除这句佛号什么都没有。那有人问,我有重要事情要办事情怎么办?我不思考能办事吗?确实你真正到心地集中的时候,智慧现前,无论临时什么事情发生,你处理得比别人高明,为什么?你是智慧处理。别人凭想像,那还是分别执著在处理,分别执著处理往往有后遗症,为什么?你没有顾及到,所以挂一漏万;智慧处理,它是圆满的,他处理得非常好。
所以这一点是在疑字上,所以讲不能怀疑,我们怀疑是什么?我们对佛陀教诲信心不足,你才常常有疑虑,有怀疑、有顾虑,信心不足。真信,没有怀疑,没有顾虑,你只去做,决定正确。真做,自己真诚到极处能感动别人,恶人都会变成好人,这个道理就跟夏威夷那份资料里面讲的完全相同。你看夏威夷土著给人治病,那个病是中国人所讲的疑难杂症,严重的精神病患,没有人愿意接近。土著跟他治疗,根本就没有接触病患的身体,只是在另外一个房间里面,对著病患的病历。就像我们佛门里念佛给他回向,道理是一样的。他自己念是用念佛的功夫,他不是念佛,他是念「我很抱歉,我对不起你,我很爱你」,他念这个。不断的重复念,念上几个月,那个病人好了,这什么道理?他讲得很清楚,把自己真诚的爱心念出来。「我很抱歉,我对不起你」,这是忏悔、惭愧心,这个心念出来就产生效果。这个心要是念不出来,就没有效果,这里有道理,不迷信。
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到什么时候会产生效果?念到一心不乱,那个回向力量就大了。自己念佛的时候还夹杂妄念,平常还有私心,还有贪瞋痴慢,效果就不彰,看不到效果,只能说念比不念好,真正效果太小了。所以,自己修成了才真正能够感化别人,自己真的能够做到我们常常说的两句话,「慈悲遍法界,善意满娑婆」,你做事情你就放心了。为什么?没有良心的人、坏人,贪欲很重的人,你去拜托他做事情的时候,他对别人不善,他对你善。为什么?你的力量感召他,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这个力量很大。你为什么做不到?头一个你怀疑「这个我做不到」,你是真做不到,我给你做证明你真做不到。我怎么敢给你做证明?就是凭著你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如果你说「我真做得到」,我也给你做证明,你确实能做到。我凭什么?凭你的信心。所以「信为道元功德母」,我们这里是讲功德,信心,坚定的信心是所有功德之出生,能生无量的功德。所以不信不行,头一个要相信。
他能够把内外都不执著,因为三禅还是色界天,对著外面的色不再放在心上,心地不沾染。那你就想到初禅跟二禅对於色界还有喜爱,三禅的色比二禅更殊胜,他没有一点点贪恋,清净心现前,没有贪恋,就没有分别执著,他到这个境界。所以性德里面的欢喜,欢喜是性德,它不是外面的刺激,不是对外面的贪爱,不是的,内心自性里面的欢喜心现前了。孔子所讲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内心的喜悦,不是外面,与外头境界不相干。佛法里面讲法喜充满,这个法喜、常生欢喜心是性德,这时候法喜现前,遍身怡悦,这位在三禅。
第四小段是「虚空处」,这个小段是色界跟无色界交叉的地方,是第四禅也是四空定的空无边处定。「虚空处,尽灭一切色想,一心缘空,与空相应,位在四禅。」在这个境界里面再向上提升,他就入四空定,所以这是在交叉的地方。尽灭一切色想,这个一切色,色是指物质,内是我们的色身,外是物质的世界;这个灭要知道,不再执著,分别执著都没有,这叫灭尽。不是外面境界没有了,你的身没有了,不是;你身还在,外面境界也在,就是不再分别执著这些事情。心跟空相应,我们通常讲空灵,心空的时候叫灵明,与空相应,位在四禅。它跟四空定空无边处相应,因为什么?一心缘空。功夫深一点的,他就从四禅入四空定,四空定第一个就是空无边处定,就入这个境界。
第五个「识无边处」,这是四空定里面的第二定,第二层,「舍虚空处,一心缘识,与识相应,位在四空」。识是什么?识是神识,也就是佛法里面常讲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我们世间俗话称为灵魂。佛在经上讲,人到世间来投胎谁先来?识先来。走的时候什么东西最后走?阿赖耶识最后走。识离开身体,这个身体才真正叫死亡,跟我们医学上讲的不一样。医学上现在觉得人断气了,呼吸没有了,心不跳,就宣布死亡了。实际上佛讲,识没有离开,只要识没有离开,身体不坏,识一离开身体马上就坏了,身体就有味道,有很不好闻的味道,识离开了。
佛在经上给我们说,人的神识从什么地方离开,与他一生行业有关系。如果他从头顶上离开,他不堕恶道,从头顶上离开多半是在天道。从胸口离开的时候,这就是他的暖气,识是能量,它有温度,识没有了,温度就没有了,人就变成冰凉的。所以你就试探一下看,他别地方都凉了,头顶还没有凉,头顶还有点热,他是从头顶走的。头顶走生天道,这是好相,往生净土的都是从头顶走的。从胸口(心口)走的,人道;从肚脐走的,畜生道;从膝盖走的,饿鬼道;从脚心走的,摸摸最后脚心热的,地狱道。佛这样说,就有人真这样去试探,好不好?不好,不要去试探。为什么?他没有走,你去摸他,他有感觉。他感觉得痛苦,痛苦他就变成怨气,瞋恨就起来,一瞋恨他马上堕落。
所以佛告诉我们,人在断气之后八个小时,最好不要碰他,不但不要碰他身上,他卧的床都不要碰。你在边上照顾,也要离开床有个几寸的地方,都不要碰它,让他很安详的走。至於他身体僵硬、柔软是他走时候的心,如果他走的时候很害怕,贪生怕死,他的身体会很僵硬。如果他走得很自在,对身体没有留恋,很自在走的,他身体柔软,就是走的时候一点恐怖都没有。这些常识都应当知道,特别是帮助助念送往生,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他在临终的时候,就是断气之后八个小时,最安全的是十二个小时、十四个小时,这是最安全的。不要哭,不要哭哭啼啼,就是一句佛号帮助他,不要跟他讲什么任何开示,讲开示、诵经、念赞都不可以,都是扰乱他;就是一句佛号帮助他,叫送往生,这就对了。
这是讲神识,他与神识相应,我们今天讲与灵魂相应,灵界。灵界就是四空天,他不要身体,身体是色法,有身体很不自在。连我们中国老子,那个时候佛教没到中国来,老子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他说我有最大的忧患,是什么?因为我有个身体,没有身体多好。所以,没有身体在六道里面叫高级凡夫,真的四空天是高级凡夫,他没有身。他有没有离开苦?佛说他没有离开,他有什么苦?他有行苦。苦分三大类,苦苦、坏苦、行苦,我们欲界这三种苦统统有,到色界天,苦苦没有了。苦苦就是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这个八种苦,色界天人没有了。因为他有色,有色这个色会坏,到色变坏的时候他就有痛苦了。但他痛苦的时间并不长,只是在寿命到的时候,所谓五衰相现前,面孔光彩没有了,身体会流汗,衣服会肮脏,这个时候他就晓得他寿命快到了。总在寿命到七天,这个七天的时间会出现这个现象。在这个以前这些现象都没有,永远没有衰老的现象,身体没有流汗的现象,衣服没有肮脏的现象,天衣,它不染灰尘。所以色界天人有坏苦。
无色界天人他没有身体,他也不需要宫殿,这是我们讲灵界,所以他没有这个苦。行苦是什么?行苦就是他这个境界不能永远保持,到他寿命到的时候这个境界就没有了,不能永远保持,这叫行苦。那我们现在人在这个世界,我们没有办法永远保持年轻,这是行苦。就是说你一天比一天衰老,你没有办法把它止住,这个苦叫行苦。坏苦那是最容易现的,年纪愈老,身体样样都不好用了,走路没有年轻那么样的健壮,头发也白了,牙齿也掉了,这叫坏苦,身的坏苦。居住环境,房子住了几年要修理,不修它也坏了,这也是坏苦。所有的东西用久了它都会变坏,这是坏苦。
苦苦里面,就包括生苦、老苦,病苦、死苦,这是内;外面就是你求不得,你的希求达不到。冤家对头,不愿意跟他见面,天天碰到,让你生烦恼,怨憎会。爱别离,喜欢的人不常在一起见面,喜欢的东西常常也遇不到。这些都叫做苦苦。真的是上至帝王,下至凡夫走卒,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够避免,这三苦、坏苦没法子避免。舍了身,色相统统舍掉了,这些苦全都没有了。所以识无边处,四空天只有行苦,苦苦、坏苦都没有,这受苦是最轻的,可是还是有苦。所以佛说三界统苦,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法华经》的比喻说「三界火宅」,好像你住的房子一样,失火燃烧起来了,还没有烧到你而已。
再往上去一层,这是四空定里面第三层,「无所有处,舍无边识」,他连识也放下,「一心缘无所有,与无所有处相应,位在四空」。四空是第三层,无所有处。我们细细想想,执著真放下了,分别有没有放下?他还有个无所有处,你就晓得分别没有全放下。什么都不分别了,还有个「无所有处」,这个道理要懂得。你再说一说,他的识是不是真的没有了?只可以说对自己的灵魂、神识看得淡薄一点而已,没有转识成智,转不了。就是说他只是用定功把分别执著控制住,暂时不起现行,没有真正的断掉,真正断掉那就不一样,这是讲四空天人。可是修行人也经历这个位次,经历这个位次是什么?根性比较差一点的阿罗汉。根性利的,他不通过四空天,他在第四禅就有能力超越四空天,他出了六道就到声闻法界去了。阿罗汉里头有钝根、有利根,钝根要通过四空天,利根不需要,这边讲修行人。不修行的人他是伏住,修行人在这个地方真的他控制住了,而且这个地方定功不断在向上提升,全都是修定。到无所有处他不能住,一住在无所有处他就不能提升。
再往上提升,「非有想非无想处」,我们常讲非想非非想处天,这是四空定最高的,非有想非无想。「舍无所有,一心缘非有想非无想,与非有想非无想处相应,位在四空」,这是四空天最高的一层。再往上去就是第九定,到这里是第八定,四禅八定,这叫世间定。再往上提升,执著才真的放下,对於三界六道里头的执著统统没有了,这证阿罗汉果。
第九定,「灭受想,受想即上能缘之心」,「上」是前面所说的,能缘之心,是什么心?受是执著心,想是分别心,受想是能缘,能攀缘的,境界是你所缘。「谓行人」,行人是修行人,「厌患此心散乱,入定休息」,不再用这个,「尽灭受想诸心,位过三界」,超越了,三界就是六道,证阿罗汉果,他得自在。
「修此背舍观时,发无漏智慧」,无漏智慧是小乘的无漏智慧,不是大乘的。「断三界见思惑」,思惑是什么?惑是迷惑,思是思想,三界六道里的错误的想法。见惑是看法,初果就断了错误的看法,到四果阿罗汉,错误的想法断掉了,也就是你的看法、想法决定没有错误。所以,佛在经教里头一再的告诉我们,没证阿罗汉之前,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我自己怎么想怎么想以为是对的,全是错的。证得阿罗汉之后,佛说你的想法、看法是正确的,不是错误,没证阿罗汉之前不行,这个我们要知道。那我们怎么办?随顺佛陀的教诲就对了,我不用自己的想法,我都遵从佛陀教导,这就行了。
佛陀教导的很多,佛教给我们很多理论、方法,有矛盾、有冲突的,这个要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佛无有定法可说,佛说法是因人不同、因事不同、因处不同、因时不同,他怎么会有一定的?因此我们的学习,修行的学习要一门深入,不要搞多了,多了可能里面佛讲的有冲突、有矛盾,那就把你的功夫全破坏了,你不知道依什么好。只要你修一部经,你心是清净的,心是定的,他就会成就。所以你掌握到原则,修行没有别的,放下妄想,放下分别,放下执著,就如此而已。我们选择净土法门,那是无比的希有,无上的法门。因为这个法门利益无边,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的法门,这跟八万四千法门不相同。所以是希有因缘,我们要信得过,专门依净土经教修行。
净土经教现在有五经一论,依一门。自古以来,依靠经典最多的,绝大多数是依《阿弥陀经》,成就不可思议。我们今天提倡的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跟《阿弥陀经》理论、方法完全一致,完全相同。为什么把《阿弥陀经》换成《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对西方极乐世界介绍非常详细,你容易产生信心,道理在此地。如果对西方极乐世界没有怀疑,佛说的我就相信,我就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依《阿弥陀经》就行。《阿弥陀经》简单,经文短,容易受持,所以就行。甚至於就依一句六字洪名,不用经典也行,同样有无比殊胜的成就。这些道理都要懂得,决定没有怀疑,才能成就。
末后这段说,「修此背舍观时,发无漏智慧,断三界思惑,证罗汉果时,则转成八解脱」。前面这是修因,到证果的时候,阿罗汉,一般祖师大德常说的,阿罗汉得半个解脱,不是圆满的,半个解脱。法身、般若他完全没有,因为他只是断了执著,於三界,我们常讲对人、对事、对物不再有执著,入佛门了;才入佛门,真正的佛弟子,这不是假的,这入门的。
我们来看经文,声闻心住八解脱,『所有变现皆自在』,这是显神通,这个神通是什么?受用,他的德用。虽然妄想没断,分别没断,执著断了,没有执著。没有执著你要晓得,分别跟妄想比我们都淡了很多,没有我们这么严重,很淡薄,但是他有,所以他智慧不能现前,法身不能现前。四圣法界我们也讲得很多,是释迦牟尼佛的方便有余土。底下举几个例子,『能以一身现多身,复以多身为一身』,这个我们举个例子。唐朝时候,印度有位法师到中国来弘法,也住了不少年,想回去。这个法师在中国法缘很殊胜,有很多信徒都希望给法师饯行,请法师到家里面来应供,法师答应了。每个人来请他都答应,到第二天去吃饭的时候他每一家都去了,但是这些信徒并不知道,都很感动,法师很看得起我,今天到我家来应供。到第二天在十里长亭送行的时候,一群人,好多人都送行,各个人都很欢喜,法师给我面子。那个人说不对,昨天在我家。那个说明明在我家,怎么会在你家?这么一串通,才晓得他分身,同时应供五百个化身,五百家,他有这个能力。到十里长亭送行,他多身又变成一身,看他一个人,他在应供的时候能够到每一个家去应供,这是说他有分身。
我们凡夫没这个能力,阿罗汉就有这个能力,实在讲这个能力不只阿罗汉,三果就有这个能力,三果有神足通。这是佛在经上给我们说明的,初果,六种神通初果有得两种,天眼通、天耳通。所以你自己修行功夫有没有到家,自己知道,如果你真的证初果,天眼开了,眼睛看没有障碍。我们在十一楼上课,往下面看看十层就透明的,每一层你看得很清楚,完全没有障碍,天眼开了。天耳也开了,人家说悄悄话,在第一层说悄悄话,你这儿听得很清楚。但是怎么样?要作意,就是你要注意,不注意听不到。这点就像阿罗汉,我们在《地藏经》上看到的,光目女母亲造很多罪业,她自己想像当中,依照佛所说的一定是堕地狱。她遇到一个阿罗汉,要求阿罗汉帮助她,看看她母亲的状况。阿罗汉要入定,入定他才能够看得到,不入定他看不到,这就是要作意。他有这个能力,有天眼、有天耳。
到二果斯陀含,这个能力又恢复两种,他心通、宿命通。他心通是别人起心动念他知道,宿命通是什么?知道过去自己生生世世,晓得。现在外国用催眠,让你回到过去,你能说出来,二果斯陀含不需要用这些方式,他只要一入定他就知道。三果多一个神通,神足通,这个变化像这里面讲的统统是神足通,阿那含就有了,阿罗汉就更不必说。三果阿那含就有这个能力,有分身的能力,有变化飞行的能力,他到哪里去不要交通工具,有这个能力。
『於虚空中入火定』,入火定的时候你看不到人,你只是看到空中有火球。『行住坐卧悉在空』,你看到这个火球的移动,那个多半是什么?多半是在飞行,所以他不用交通工具。他一入定,你就看到一道光,他要到很远的地方,这光就走了。那个速度就快了,我们知道光的速度很快,如果从我们香港到美国洛杉矶,用光的速度一秒钟都不到。因为光的速度一秒钟三十万公里,我们这里到洛杉矶一万公里,三十分之一秒。他在那里一入定,你看到光,那边就到了,三十分之一秒他就到了。那边看到一道光下来,再看下来是一个人,你会看到这种境界。所以这一句是讲的什么?讲他飞行自在。火表能量,现在科学家知道这个道理,我们人是物质的身体,如何能把物质转变成能量,速度就快了。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再把能量又恢复成物质,科学家晓得这个道理,能与质互相转变,但是不知道用什么方法。现在用了个很笨的方法,把物质化成能量,再就收不回来了。化成能量就变成原子弹,爆发之后不能再收回来,不能再把它恢复原状。三果阿那含有能力,不需要任何仪器,这在科学上讲得通,这是佛经上讲的现代物理。
下面这也是个表演,身上出水身下出火,或者是身上出火身下出水,他能表演这个现象给你看,这是说自在。他怎么会变的?『如是皆於一念中,种种自在无边量』,他的变化是无数量的。《西游记》里面的小说描写孙悟空,孙悟空只有七十二变,跟声闻不能比。声闻的变化无量无边,声闻的神通、飞行自在超过孙悟空;孙悟空筋斗云,打跟斗,那也很吃力。他这个不要,不需要,这个把身体变成光,变成能量,到达目的地的时候能量马上恢复,变成身体。这孙悟空做不到的,所以七十二变就不希奇。声闻能够有无量无边的变化,这个变化的原理、依据,就是下面一句「如是皆於一念中」;换句话说,我们能够到一念,这个能力就恢复。这个一念是一念觉,不是一念迷,一念迷是凡夫,一念觉是佛菩萨。他这个一念觉只有三分之一的觉,为什么?他妄想分别没断,它还在。只是一念当中没有执著,这个很重要,一定要晓得,他一念当中没有执著,就有这么大的能力现前,你说他多自在。
下面两句就说出来了,「彼不具足大慈悲」,大慈悲是菩萨。阿罗汉没有大慈悲,阿罗汉也帮助人,有缘的人,他喜欢的人;他不喜欢的,他不帮助他。所以你求他,他帮助你,你不求他,他不会找你,真的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这是阿罗汉,这是小乘。不像菩萨,菩萨主动的,不需要你去求他,所以菩萨作众生不请之友,众生不要去请他,不要去求他,菩萨自动就来了。菩萨观察你的根性,观察什么?你乐不乐意接受?你排不排斥?如果你排斥、反对他就不来;你不排斥,你能接受,他就来了;你要很欢喜的接受,他力量就大了。所以我们求佛菩萨加持,最重要还是自己,我们自己这方面具足的条件,佛菩萨是相对的加持。我们有一分信心他加持一分,有十分信心他加持十分,道理在此地,他的加持是对等的。我们自己没有信心去求,得不到加持,这个要懂得。印光大师常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就是你得一分加持,十分诚敬你就得十分加持,道理在此地。
阿罗汉没有大慈悲心,阿罗汉的慈悲是众生缘的慈悲,法缘的慈悲可以说是少分,菩萨是法缘慈悲,他还是属於众生缘的慈悲。我们凡夫是爱缘慈悲,喜欢你,对你慈悲;不喜欢你,受什么苦难,也不会理你,叫爱缘慈悲,就是我们世间人讲的爱心。「不为众生求佛道」,他是为自己,为自己求佛道,他不为众生。不像菩萨,菩萨为众生求佛道,我成佛干什么?成佛是度众生的,教化众生的。他没有,所以他成不了佛,他为自己。像这样的人,『尚能现此难思事』,像阿罗汉这样的人,他能够示现这些六种神通,具足六种神通,不可思议的事情,阿罗汉能做到。何况「大饶益自在力」,大饶益是菩萨,他对於一切众生奉献的、贡献的,是最大、最丰饶的利益。这个最大、最丰饶的利益是什么?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帮助众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菩萨!阿罗汉怎么能跟他相比?这是用阿罗汉的神通变化来比喻菩萨。你从阿罗汉你就能想到,菩萨的神通变化三十二应,这不是阿罗汉能做得到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能现什么身。所以从比喻里面让你去体会。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