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智光 慧光 自在光 - (第一集)
智光 慧光 自在光  (第一集)  2007/6/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节录自华严经12-017-1763集)  档名:29-084-000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无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门,请从第八看起,具智光:

  【又放光明名具智。此光能觉一切众。令於一法一念中。悉解无量诸法门。为诸众生分别法。及以决了真实义。善说法义无亏减。是故得成此光明。】

  具智光跟前面福聚光都是第三小段「总圆福智」。前面一首是福光,圆满的福光;这一首偈是智光,也是圆满的智光。我们读这段经文,第一句是光的名称,第二句这是四十四光都相同的,光能觉悟一切众生。智光就非常殊胜,能令众生於『一法一念』当中,『悉解无量诸法门』。经文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字眼就是那个「一」,一法一念,确实在佛法里面这是极深密的大法。在佛教,老同修说起来都知道,但是怎么样?疏忽了。新同学初接触很难相信,怎么可能於一法当中你能够通达一切法,於一念当中也能通达一切法门,这真的是难信之法。

  古大德提醒我们,我们上一堂课也讲到,「迷唯一念」,一念就迷了;「悟止一心」,怎么开悟?一心就悟了。你心里起个念头就迷了。世尊在楞严会上跟我们讲的,「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是《华严经》上所讲的妄想,我们在讲席为同学们解释的起心动念,这大家容易明了。起心动念就是生起一念。这一念为什么生的?几时生的?你要这样子追究,就从一念生二念,从二念生三念,愈迷愈深。要知道这一念没有原因,这一念没有开始。为什么说没有开始?它叫妄念,如果有开始,那就真的有念了,你自性清净心里头真的起念了。所以妄念跟真念你一定要懂得。你不懂得,这个问题是永远解决不了,永远你有疑问。

  佛在大乘教里常讲,菩萨最大的障碍是疑。所以疑,佛把它定在根本烦恼里头,贪瞋痴慢,下面就是疑。这个疑不是平常,是对圣教里头,最重要的就是一念不觉。为什么会有一念不觉?几时起的一念不觉?是在这上说的疑,不是普通的疑。这个疑为什么会严重?这个疑要不断,你不能明心见性,你说这个问题严不严重?不能明心见性就出不了三界,成不了佛,没有法子回归自性,所以这个问题就严重。一念不觉是当下,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我们从凡圣迷悟示意,我们画这个图,同学们要多看,常常看,几时真看懂你就觉悟了,对你修学会有很大的帮助。多少声闻菩萨对这问题都有疑惑,你能够对这个问题没有疑惑,这个不容易。

  我们为什么没有疑惑?就是晓得它是虚妄,虚妄就是没有因。世尊在楞严会上举的比喻,演若达多这个人迷头认影,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它没有原因、它没有开始。可是你一念不觉,一念接著一念,念念不觉,这个事情就麻烦,把你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全部障碍住,把自性的起用也整个扭曲了。扭曲到什么程度?把一真法界居然演变成十法界、演变成六道、演变成三途。所以你要晓得,十界、三途、六道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但是你要是不觉、要不悟,就好像在做恶梦,你醒不过来。做恶梦,我们很多同学都有这个经验,很痛苦!醒过来之后才晓得是一场梦,不是真的。这严重的恶梦醒过来之后,还心有余悸,甚至於吓得一身冷汗。我们今天就像在这个状况当中。

  佛以智光加持我们,这个智光你就晓得,什么是智光?智光里面包括的范围就太多了。佛的教诲是智光,佛的形象是智光,佛所在之处让我们感受到的氛围是智光。由此可知,诸佛菩萨智光从来就没有中断过,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而我们是烦恼习气太重感受不到!佛光注照,佛光什么时候不注照?佛光什么处所不注照?菩萨受佛光注照,声闻缘觉受佛光注照,六道众生也受佛光注照。现在只能这个说法,善根厚的、业障轻的能感受到,烦恼业障重的人一点感觉都没有,这就是佛教里面常讲的佛度有缘人。

  哪些是有缘?烦恼习气轻的,他能感受到。他接触佛法,无论是见相、闻声,见相是见佛的色相,佛虽然不在世了,见到寺院庵堂,见到佛菩萨的塑像或者是画像,见到道场里面种种设施,他能觉悟,他能感受,这善根深厚的。我们看到初入佛门见到佛菩萨这个形像的慈悲,感动得流眼泪,感动得忏悔,这善根深厚。当然多数还是听闻佛法契入,这什么原因?文殊菩萨所说的,娑婆世界,就是我们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的众生六根比较是耳根最利。

  所以楞严会上,佛让这些菩萨弟子们各人提出自己修学证果的报告提供给大家做参考,二十五位都是佛的上首弟子,他们来做代表,这就是《楞严经》最著名的二十五圆通章。圆是圆满,通是通达,就是此地「悉解无量诸法门」,这就是圆通。你是怎么学的?这二十五个人就是代表二十五个法门,这个法门是讲总的法门,每个法门你再细分就是无量法门。总的为什么只有二十五?修行离不开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六尘(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这三六就十八,十八之外有七大,七大是地、水、火、风、空、见、识,这就全包了。八万四千法门你总出不了这个范围,佛这个说法就方便了,把无量无边法门归纳为二十五大类。你看每大类有一位菩萨出来报告,说明他们修行证果的心得,修学的历程、心得,这是圆通,都是修一门,能解无量法门。我们听了之后,能不能体会到他们修行的秘诀?

  其实此地为我们提出的比《楞严经》上更详细,此地跟我们提出四十四光,不是二十五。你看看每一个光能觉一切众,《楞严经》上二十五门,每一门能觉一切众。关键在觉迷!所以迷唯一念,你那一念放下就觉,关键就在此地。所以我们时时刻刻要都能体会到释迦牟尼佛的开悟,夜睹明星,大彻大悟,细心去体会惠能大师的开悟,放下就是,放下就是觉,不放就是迷。妄想分别执著,我们实在讲,迷的时间太长,迷得太深,哪个人不想放下?可是就是放不下。为什么你放不下?你对於事实真相没有真的看透。

  所以,佛法在修行总纲领上就修什么?修观。禅宗、性宗,这都是上根利智,上上根人入门之处,观照,从这里下手,照住,最后照见,用这个功夫。读经、听讲经,古人也教我们随文入观,你就有悟处。如果不懂得观照,光是耳听,耳听的是声尘,耳根里面入声尘会增长你的知识,我们现在不讲知识,增长你的烦恼、增长你的习气,你承不承认?为什么?你听了之后,你起分别、起执著,分别执著就是烦恼、就是习气。所以我们天天学佛,天天增长烦恼习气,不是增长世法,是增长佛法的烦恼习气,所以佛法也是世间法。这个世间法跟佛法,现在我们的概念比较清楚,放下,就是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法法都是佛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我们有妄想分别执著,就是哪一法都是世法,不是佛法,我们天天学《华严经》,每天念佛堂念佛、拜佛,全是世法,不是佛法。所以世法、佛法的分就是有没有分别执著。

  你就晓得,这个观照是什么作用?观照就是在放下。观,不好懂,什么叫观?说是瞪著眼睛看?不是的。大乘教里面有一个界说,就是它有个定义,不用心意识叫做观。用心意识,我们现在世间法叫研究。研究,你有分别、有执著、有妄想,用这种心去看问题、去听话、去接触外面境界叫世间法。佛法不管是哪个宗派,包括念佛法门都不在外,它讲求的什么?不用心意识,那就叫观。六根起的作用都叫观,眼看是观,耳听也叫观,鼻嗅、舌尝统统叫观,就是不用心意识。不用心意识是什么?在日常生活当中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那个太深了,我们暂时放在一边不谈它。就是学不用分别心,分别心是第六意识;不要去执著,执著是第七识。你不用第六识就叫做妙观察智,不用第七识叫平等性智,你就用这个。

  诸佛菩萨、阿罗汉示现在世间跟我们一样,他也看、他也听,你就晓得,他听看跟我们不一样,我们听看里头有分别、有执著,他听看里头没有分别执著。所以他用的是四智,我们用的是八识;有分别执著就是八识,没有分别执著就是智慧。智照叫观照。这个学会了,你就真会用功,从此之后你会跟惠能大师一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己一天到晚无论在什么环境当中不生烦恼。不生烦恼,生什么?生智慧。所以你看,他见五祖忍和尚的时候跟五祖大师说,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他没有学过佛法,你要教他什么观照他不懂,实际上他是用观照。他并不知道有观照这个名词,他不懂得,他真的用观照;就是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他看得很清楚、听得很清楚,样样清楚明了,没有分别执著。

  没有分别执著,诸位知道,那叫一法,那叫一念;有分别执著,宗门大德讲,你已经入二、三。二是对立,我们想想,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什么时候离开过对立?我跟人对立了。如果是一法一念,对立没有了,但是我跟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这是什么境界?这是一真法界。华藏世界、极乐世界跟我们这个世界哪有差别?没有差别。差别就是,他们那个地方的人(居民)各个都是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我们这个世界是每个众生都有妄想分别执著,而且还很严重。所以中峰国师在《三时系念》里面讲得好,「我心即弥陀,弥陀即我心」,自性弥陀;「此方即净土,净土即此方」,唯心净土。离妄想分别执著,这个地方就是净土;离妄想分别执著,你就见到自性弥陀。自性弥陀在哪里?遍法界虚空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你真见到了,自性佛。所以你想想看,这一念多重要。

  我们今天回不了头,八万四千法门也不是容易学的,尤其对初学。世尊大慈大悲,也是我们的性德深妙到极处,现出一个弥陀净土,现出一个念佛法门,真不可思议。这不是有为法,这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就跟「出现品」里面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自性里面皆有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它现出来了。修学这个法门也要懂得放下,那你的进度就快了。但是,要悉知无量诸法门得要到极乐世界。没有到极乐世界的时候,这个境界不现前;一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境界立刻就现前了。

  所以在这个地方要培养自己,尽一切力量去减少贪、瞋、痴、慢、疑、恶见。烦恼我们断不掉,断不掉要减少,愈少愈好。从什么地方去断?一定从日常生活当中,生活当中效果最显著的、力量最强的,就是人事,学著跟一切人相处。在一切人相处学什么?学不分别、不执著。分别执著里面最严重的无过於成见,我对那个人印象很好,喜欢他,对那个人讨厌,你就从这里下手。对那个讨厌的人慢慢觉得什么?不讨厌了,对那个喜欢的人慢慢学著能放下了。所以顺境善缘不可以有贪恋,有贪恋错了,逆境恶缘不能有瞋恚,你就先从这里放下。

  所以最明显的是在人事环境里面,先对这人事,这是很强烈的,慢慢在这里面培样出什么?清净心现前了,平等心现前了。有清净平等,智慧就现前,下面那个「觉」,清净平等觉,觉一定现前。觉是智慧现前,一般人讲智慧开了,烦恼一定轻,清净平等才现前,清净平等是性德。由此可知,你的一切好恶,喜欢、讨厌叫好恶,那是烦恼,性德里头没有。这叫真修行,这叫真用功夫。你这个东西不会,你天天诵经念佛,当然不能说是你白干,阿赖耶里面种一点种子而已,在这一生当中它不起作用。

  如果你真的在这上下功夫,给诸位说,这就是观行的初步,你就从这里入门。对人、对事、对物用清净心、用平等心,清净平等的爱心就叫做慈悲。世间人爱,他爱心里面心不清净,他有好恶,心不平等。所以说是用清净平等心爱一切众生,那叫大慈大悲。慈悲实在讲就是爱,世间人讲的爱,为什么佛教换个名词叫慈悲?就是这个爱心是理智的,不是感情的;是清净的,不是染污的;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这样的爱叫慈悲。

  我们懂得这些原理原则,要怎么修?你就会想到古人讲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就大有道理了。学经教,从前我年轻时候在李老师会下,老师教我一门,一门深入。这一门通了,门门都通,就贯通。可是一门要通,通的标准是什么?标准是见性,见性才叫通,没有见性不通。见性是什么?得一心,这个地方讲的「一法一念」。真的得到一了,禅宗里面讲「识得一,万事毕」,万事毕就得圆满了。这个「一」就是一心,一心没有二念,没有念才是一心。无论哪一个法门,学经教也不例外,也是在八万四千法门当中,这个秘诀你要能体会得到,你要能肯定,要不怀疑,从这上去用功夫。

  所以一部经要重复的学、要重复的讲。讲经是真正的学教,不是讲给别人听,是成就自己。一遍一遍的讲,愈讲愈深入。现在方法好,有科学工具,每一遍所讲的你都把它录下来,然后你可以比较。去年我讲的,听听跟今年讲的不一样,你就知道你自己进步了。如果你写一部讲稿,每次讲的时候都是照本宣科,讲个一百遍、一千遍都是一样的,你永远没有进步,那就错了。我们在初学的时候,老师都非常重视学生要写讲稿。讲第二遍的时候,那个讲稿要重写,不能用第一遍的讲稿。用第一遍讲稿你不会有进步,你要重写。当然最好是完全重写,那个进步就会很大。如果拿前面这个讲稿再来修改、修订,做修订,也能有进步,没有重新写的大。重新写,当然很费事,但是不一样,然后你在讲台上讲这一样东西,遍遍不相同。讲到最后真的智慧开了。为什么?你的心,不能说你没有杂念,杂念少了,大幅度的减少了。因为你要讲这部经,你天天要讲,天天都是重新准备,你的精神、你的时间全部集中在这一点。这是什么?这就是修定。

  不要以为禅堂里头盘腿面壁是修定,研究经教,天天在课桌上是修定,他在书房是修定,他专心、他一致,这一种修学的方法比禅堂还有效。当然各人根性不相同,我觉得研究教这个方法,用这个方法修禅定,对现在来讲,知识分子最为方便,我就是走这条路出来的。年轻的时候,有许多老法师看到我说:净空法师,你怎么这么喜欢讲经?实在说,他不晓得,我不是喜欢讲经,我是用这个方法修行,这个方法对我很有效,因为我对它有兴趣。你说参禅,要我在禅堂里面打坐,时间久了,会睡著了,会打瞌睡,精神提不起来。可是研究经教,有的时候晚上都不知道时间,到天亮了,怎么会这么快?时间过得这么快?精神专注,时间忘掉了。

  初学,你学讲这一部经,当然你还要去看很多参考资料,还要照顾到你现前的听众。经不是为我讲的,是为他们讲的,要他们能听得懂,他们能听得欢喜,他们听到之后他现前能用得上,对他现前生活就能帮助得上,这才管用。如果所学非所用,他听一次,下次就不来了。他听到这个东西,确实能够解决他现前的问题。所以我们的准备要方方面面都要顾到。看到有很多深的东西,想到听众还不能够接受,那要舍弃,慎重的选择。但是,如果是老听众,他听这部经已经听了很多遍,那是愈讲愈深,它就有味道。譬如讲《弥陀经》,你第二遍跟第一遍不一样,他听了有味道。如果跟第一遍听的一样,「这我听过了,不要再听了」。遍遍不相同。

  《弥陀经》,实在讲也不简单。我在早年,二十多年前,讲《弥陀经疏钞》,莲池大师的《疏钞》。连《疏》带《钞》一起讲,我记得是讲,每堂课是一个半小时,那时候没有录相,录音,用录音带,好像这一部经总共是三百三十多个带子,摆在桌上一大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一年三百六十天,我讲了是三百三十多个带子。好像是在一九八四年,洛杉矶的同学请我去讲经,我就把这一套带子带到美国。因为我打听那边的佛教的状况,那边同学告诉我,在美国的佛教,禅跟密非常的兴盛,不是学禅就是学密,净土没有人讲,而且一般人轻视净土。

  我是被一个学生,这个学生是纽约哪个大学我忘掉了,是一个大学跟台湾大学交换学生,到台湾来留学,她修学的课程就是《华严经》。正好那时候我正在讲《华严经》,所以她来听我的课,听了四个多月。韩馆长也很照顾,因为难得是个美国的女孩子,大概有三十多岁,她能听得懂,她有能力看《华严经疏钞》,不简单!我就问她,我说:你学中国文,学了多少年?三年。我们不能不佩服,学三年中文,有能力看《华严经疏钞》,所以他们真用功。她就告诉我,因为她跟我也修净土,她说:净土是好。她说:法师,到美国去传净土,恐怕非你莫属,别人去不行,你去,会有人相信。所以我听她这个建议,我就把我讲的《弥陀疏钞》这一套带子,那时候刚刚讲完没有多久,我就带到美国。我去的时候法缘很殊胜,讲演那个时候,夏荆山居士每天都来听。

  我到那里去,最初讲禅、讲密,最后讲净土。好像在那里讲了一个多星期,每天九个小时,上午三个小时,下午三个小时,晚上三个小时,那时候年轻有体力,二十多年前,还有这样的体力。讲到净土,我就把这些录音带,那时候做成卡式录音带,三百多个带子放在讲台的旁边。大众,实在讲,真的是瞧不起《弥陀经》,薄薄的一本,念念好像讲故事一样,都看轻了。我说:这是一部《阿弥陀经》讲演的录音带。大家一看都呆了,没有一个人敢讲话了,起很大的作用。一部《弥陀经》,一天讲一个半小时,可以讲一年,这怎么讲的?没有一个人想到。所以那个东西往那里一放,大家就不敢怀疑,也不敢问了,不敢轻视了。我们的净土是这样传到美国去。以后我在美国,在一个大学里面讲《弥陀经要解》,有现在的《要解讲记》,就是刘承符居士他听我讲经听了三十多年,照录音带上写成一本书。他对於佛学的修养很好,所以他写的东西我不要看,我想一定不会有错误,重要地方他会问问我。所以真的,一经通一切经通。

  最近我们都常常想,如何能培养弘法人才。诸位要晓得,中国历代五千年来用什么方式培养人才的?儒释道三家都没有例外,诸位要晓得,人才都是自学成就的。老师是什么?老师是护持、辅导,真的就像大学研究所博士班一样。你自己不肯学,说老师来教你,老师教你是小学。诸位常常听到,「十年寒窗,一举成名」,那个十年寒窗是自己求学。而且中国从前没那么多学校,没有什么大学,中学、大学没有,就是私塾,私塾之外是国家有办学校,县有县学,有省学,国家办太学。一般念书人都到哪里去念?都到寺院、都到道观。所以寺院、道观都是学堂,这里面有藏书,非常丰富。道长跟法师,可以说儒释道都通,你有疑问,可以向他们请教,他会帮助你、辅导你。

  在寺院里面,这寺院会照顾你,所以从前念书人往往都住在寺院里面。一般寺院有内外之分,内院跟外院,外院可以照顾这些读书人。藏经楼就是图书馆,你尽量可以去利用。藏经楼里面藏书并不是全是佛经,什么书都有,儒释道三家的典籍几乎都非常完备,你所需要参考资料都很容易得到。从前书籍是非常困难,寺庙里有一套完整东西,你自己要,抄。所以读书人都抄,所有需要的参考资料都抄。藏经楼的书不外出,就在这个藏经楼里面,你可以在那里面抄,抄经。需要参考资料统统在里面抄。抄一遍,印象非常深刻。有问题的时候就问这些法师。饮食起居都在寺庙,同时会在寺庙做一点义工,他会分配一点工作让你去做。一天做两个小时义工,其余时间都是自己,这么念书。所以在寺院里面生活,家里面富裕的,会给寺院里一些供养;家里面贫穷的,在寺院里面做工,就是做义工。

  有些特别艰苦的,我们读范仲淹先生的传记,范先生住寺庙,吃饭自己料理。煮什么?每天煮一锅粥,大概煮得很浓,用刀把它切成四块,一餐吃一块,你就晓得那个生活多清苦。我们就能够想像得到,他家庭一定非常清苦。认真读书。以后他做了宰相,那当然是很多年以后,二、三十年了,这个寺庙也需要翻修,这寺庙人就想起来,我们宰相从前年轻的时候在我这里念书,我们向他化化缘,请他帮帮忙,就找到他。他非常慷慨,真的是一下捐助这黄金,捐的是黄金,是很大一个数量的黄金。写了之后,这个寺庙的化缘的人很欢喜,请问宰相,这黄金什么时候给我?范先生告诉他,他以前在念书的时候,在寺庙里一棵树底下发现埋藏的黄金,数量很大,足够你修庙了。他发现之后,用土给它盖起来,没有告诉任何一个人。你就想想范先生这个人,在一般人发现的时候,他们就发大财了,他是不义之财一分一毫不取,依旧过他穷苦的生活。以后果然把那树底下黄金挖出来,修庙钱足够了。这样的人做官他会贪污吗?不可能!所以中国古时候举孝廉有道理,范先生确实孝亲尊师、廉洁。

  我们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他一生最佩服的两个人,第一个是孔子,第二个就是范先生。你看在《文钞》里面常常赞叹,孔子教化众生,大德,后世子孙一直到现在都还很兴旺,在社会上都得到别人的尊敬,祖宗积的德大。第二个是范先生,苏州那一带提起范仲淹没有一个人不赞叹,范家的子孙代代都出贤人。这是说明怎么样培养出来的,都是自己奋发图强,没有人督促,这样才能成就;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面他都能成就,他能够适应一切环境,决定不会把他的学业障碍住。

  所以在从前,寺院跟道观对於国家培养人才那是尽很大的一分力,跟现在不一样。在从前,出家人各个真的有学问,他没有学问他不能出家。从前出家人要经过考试,最后考试那一关是皇上,你没有办法骗他。基本的德行,这个学识要跟儒家举人、进士要同等,然后再经教。所以从前出家人受社会大众尊敬,尤其受读书人尊敬,他有道理,他有真才实学。考试通过,皇上给你证书,证书叫度牒,你拿到这个度牒你才有资格出家。出家你到哪里去,这个国家不管你;你到哪个寺庙,跟哪个人出家,这不管。可是你出家,师父接受你的时候,一定先看你度牒,你没有度牒不能收,收了是犯法的。

  度牒的废弃是清朝顺治皇帝,他把这个东西废弃了。废弃之后,这个出家就没有标准了。在当时,康熙、雍正、乾隆这三朝都没有问题,出家人很多,因为不需要考试了,都有道德学问。可是到清朝的晚年,佛门里面出家人的素质就下降了。到印光大师这个时代,就是我们讲一百年,印光大师就非常感叹,你看《文钞》里面对顺治皇帝的责备,在当时是好,对后世就造成负面影响,佛教里头没有人才了。

  我们也曾经想到这个问题,怎样才能把出家人素质提升?在现在就是办佛教大学。而佛教大学里面师资,一定要依照古时候方法来培养,才能培养到真正的人才。那就是,我们现在的想法,先办书院,能够培养十几二十个。但是这个时间一定要十年,没有十年是决定出不来的,这个事情不能著急。十年是什么?专攻一部经,一法一念。譬如你学《弥陀经》,十年就学这一部《弥陀经》。《弥陀经》要是像我们过去讲《弥陀经疏钞》,确实《弥陀经》从头讲一遍,一遍讲到尾要一年时间,我是每天一个半小时。如果每天一个小时,三百六十个小时讲一遍,那十年你讲十遍了,遍遍不相同。学儒的,学《论语》、学《孟子》,十年也能够讲十遍、讲二十遍。我们有十几个同学,就是各个都能够专心用功去研究,各个人都能讲。所以他既是学生,也是老师,同学们在一起切磋琢磨,闭关十年不出门,好好念十年书。

  这里面就是基础德行是非常重要,这是将来也是收研究生(书院研究生)基本的条件,他必须要落实《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儒释道三个根。这三个根百分之百落实,有能力读文言文,这个标准就可以进来。我们找一些人来护持、来照顾,在生活上照顾,让你没有后顾之忧,好好在这个地方学十年、讲十年,天天讲。这个闭关,古人讲的独善其身,现在应用科学工具,同时可以兼善天下,就是做一个远程教学。每天每一个人,有十个人的话,每天讲半个小时,十个人一天就是五个小时的课程。一个讲,九个听,轮流讲,大家都听。所以每个人真的是专攻一门,但是其他的九门也都听了。我就想出这么样一个方法,一遍一遍的讲,一遍一遍的在研究讨论,大家切磋琢磨,讲了十年之后就十个专家学者,无论是德行、是学术都是世界一流。

  这十年之后就可以办个研究所,这是研究所的导师,十个老师。我想一个老师带十个学生,大概四、五年之后就会有一百多个博士出来了。有一百多个博士,我们就可以办个中国传统文化大学,就是儒释道或者是汉学,办这个大学,可以为全世界学习中国汉学的汉学系的学生提供师资。如果不是这个方法,说我们今天办个汉学系,到处去请一些教授,那全都变成真的是汉学,不是学汉学,变成什么?佛学、儒学、道学,而不是学佛、学儒、学道,学儒、学佛、学道才管用。所以真正要做到是学儒、学佛、学道要用这个方法,这是中国五千年传统的办法,这叫师承。而学生,一定要懂得培养的是什么?儒释道都不例外,培养戒定慧,培养清净心,培养平等心,培养真诚心,培养慈悲心。

  现在我们修学大乘,对大乘概念愈来愈清楚了。真实智慧的成就不是在学多少,是在你放下多少,你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为什么?世出世间所有的学术都是你自性本来具足的,就像佛在《华严》上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办这个,办学,目的是什么?目的是要把你自性里面的如来智慧德相发觉出来。不是从外头修,从外学在佛法叫外道,是把你自性里面的智慧、自性里面的德能、自性里面的相好发觉出来。怎么发觉?就是放下。所以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的示现,我们是觉得慈悲到了极处,真是妙极了。你看他学,学了十二年,学了十二年到后来统统放下,放下就是。我们用这个方法教你专攻一样,你可以旁通其他的九门,这是修定,三昧在其中。不可以涉猎太多,涉猎太多你不开智慧,你常识丰富,不开智慧。常识不能解决问题,常识用事往往产生负面作用,我们讲副作用,副作用很大,智慧没有副作用,所以不相同。

  离开戒定慧那就不是佛学,也不是中国传统学术,中国传统学术儒释道三家都讲戒定慧,都讲求悟性。所以「一经通一切经通」,儒释道都不例外,真正见性了,没有一样不通,西方学术你只一接触,也贯通,也没有障碍,真通了。为什么有这个能力?你自己要能够觉悟、要能够明了,不能有怀疑。六祖大师开悟之后最后一句话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万法是什么?宇宙。宇宙从哪里来的?生命从哪里来?森罗万象的物质从哪里来的?是你自性变现出来的,你要是见了性,哪有不知道的道理!没有见性,不知道,迷而不觉;见性之后,觉而不迷,不一样。所以佛讲见性,儒讲悟性,儒释道能够融合贯通。

  现在由於交通的便捷,资讯发达,天下已经不是中国人从前讲的,从前讲的这个现象实在讲就是现在的中国。在周朝时候国家没有统一,有许多诸侯,诸侯都是小国家的,天子就等於说是这个联盟里面的大家公认的一个最高的领袖,盟主一样的。所以今天我们要放眼整个世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都要能够贯通,都要做到「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要能够落实这两句,一定要把自性里头,凡是人他都有自性,自性里面有真诚、有清净、有平等、有智慧、有慈悲,中国传统教育没有别的,就是把自性这五种性德开发出来。就好像开矿一样,这些藏在泥土石块里面,那是什么?那是烦恼习气。这烦恼习气除掉,就像经过冶炼(炼金)一样,杂质都去掉,纯金现前了。那些杂质就是烦恼习气,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东西放下,纯金提炼出来了。所以书院、学校、修道院就是提炼宝藏的场所,你一定要了解这个事实真相。

  所以我们有方向、有目标,学习就是一部经。能够有这样好的环境,你们的成就会高出我很多。我没有环境,一生过著流浪的生活,所以我非常向往早年赵朴老常常给我说的落叶归根,希望晚年有个安定的生活,不要再到处流浪了。这么多年来,我在一个地方居住得最久的,就是这一次在香港,差不多住了将近十个月,很少出门。在过去几十年当中,我在一个地方居住顶多三个月,超过三个月就太少了,居无定所,到处流浪。所以晚年,如果有这样一个书院,有十个同学去做研究工作,我也很希望参加。我参加的时候,每天讲一个小时经,我也专攻一部。同学,十个同学,一个同学每天讲半个小时,就五个小时,我讲一个小时,就六个小时。既是闭关,又是远程教学,正是所谓独善其身,同时兼善天下。

  如果是十年不中断,每天六个小时往外面播放,有六个小时的课程,我们能做到每天八个小时传播出去。另外两个小时,我们可以用外国文的翻译,这里面选择一些课程用外国文翻译播出去。八个小时,一天重播两次,就是三次,因为全世界的时差不一样,全球都可以收看到。这样的一个教学,我们相信能够播上一年,社会冲突一定减少;能够继续播上三年,全世界可以能够做到和谐世界,和谐社会跟和谐世界就完全落实,这是无量无边的功德。我总是希望由政府来做,政府实在是有困难不能做,我们就希望私人有这个能力的,做这个并不困难。这十几个人在一块研究,场地不需要很大,我相信来照顾,发心照顾的义工会很多。这不是一个难事情,是可以做得到的。

  所以今天我们读这个经文,「令於一法一念中,悉解无量诸法门」,就是这个意思。真正发心学习的,那是要立志做圣贤,绝不希求人间富贵,你才能成就学问。如果还是向往人间富贵,那就不行了,那你就没有法子成就。所以一定要把,就像释迦牟尼佛一样,王位都舍弃,富裕的生活也舍弃,全心全力来做学问。学问做成之后,立志教化众生,一生像佛陀一样,义务的从事於教学工作。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他大彻大悟之后,彻底放下之后,教学四十九年。我们要有佛陀一样的心愿来把这桩事情做好。

  后面这一首偈,这里头也讲到因,这个智慧光明的因,『为诸众生分别法,及以决了真实义』,这是教学。众生,尤其是六道众生,对於宇宙人生,佛法里面的分类分得简单;性、相,性是能现、能变,我们一般讲能生也讲得通,法相,整个宇宙的现相是所生、所现、所变;这里头有理,理很深,事非常复杂;有因、有果。你看佛把整个宇宙就分为这六大类,性、相、理、事、因、果,要能为一切众生讲清楚、讲明白,这两句话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今天讲清楚、讲明白了,要真正开悟的人,要真正见性的人,这才行。

  现在世界的混乱已经到令人无法忍受了,所以书院里面幸好可以运用现在这个高科技,用网际网路,甚至於真有这种财力,可以用卫星电视,这十几个老师每天八个钟点的课,都能够天天向全球播放,为众分别法,决了真实义。我们在书院里面上课的时候,全世界人可以跟我们一起上课、一起学习;他们在电视机面前,在电脑萤光幕面前,一起学习。这是从前人做不到的,现在可以做到。当然最理想的是自己能做一个电视台,这个电视台非常单纯,没有其他节目,专门是在做教学,这真叫空中大学、社会大学,圣贤的教育。

  『善说法义无亏减』。这十几个人,各个都善说。这个「说」上面加个「善」字,这一句经文关键的字眼就这个善字。这个善字什么?善心、善愿、善行、善德,他有德,善学。这里面包括的是无边际的境界,以无尽的悲心来唤醒世人的良知,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没有接受过圣贤教诲都是烦恼习气在主宰他。人的言行,我们现在讲,受思想的指挥。现在人的思想,思想就是烦恼习气,不是性德。唯有接受圣贤教诲的人,他才能把烦恼习气淘汰掉。

  我们比喻炼金、冶矿,把这些矿砂杂质淘汰掉,那叫放下,就是放下执著、放下分别、放下妄想,纯金出现了。能放下执著的,这金已经提出来,但是里面还不纯。好像我们现在讲金,讲到K金,K金就不纯了。十二K金、十四K金,这阿罗汉;到十八、二十、二十二,菩萨;到二十四就圆满了,二十四那就是佛。我用这个比喻大家好懂,这就是让金里面还夹杂著不纯的,要慢慢逐步把它淘汰掉,淘汰掉炼成纯金,纯金是讲二十四K,是纯金。我们要好好的锻炼自己。这个金就是我们的自性,自性里面一切圆满具足,这个你要相信,不从他悟,不向外求。

  我们今天向外求的时候,那是一种锻炼、冶炼的一种手段,这个手段就是修定。修定的方法太多了,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种不同修定的方法,不同修三昧的方法。大概我们过去生生世世都是个知识分子,读书人,所以我们就用这个习气,用读书这个方法来修定。读书,读一本书,不断反覆读,绝不改作第二本,这就修定。我们十个人在一起,十个人所念的不一样。听别的,我能够听,吸取他的东西来帮助淘汰我的杂质,使我这一门能更精更纯,我不贪恋他的。

  就像善财童子后头五十三参,那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你看五十三位善知识都是一门深入,不会贪恋别的法门,他就是一个法门搞定了,但是对其他的法门没有一个不赞叹,就是各个德行都是自己谦卑,赞叹别人。也就是说,对於宇宙之间性相理事因果了解得多,了解得透彻,讲得好,讲得圆满,我不如他,都这么赞叹,自己都很谦虚。但是你要晓得,他并不学他,他还是一门深入。为什么?知道一门深入能达到圆满的境界。如果你再想牵涉多门,多学几个,那就不行。为什么?你的心散乱,你的意志不能集中,时间精力都不能集中,你就不能成就三昧。三昧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你一定要先得定,因戒得定。戒就是守住你的本分,我选择这一门,一生守住这一门,这叫持戒。目的是一门会得定。定的时间功力深了,自然开智慧,所以豁然大悟。但是在我们研教里面,他有小悟。积小悟变成大悟,积多少次的大悟就变成彻悟。我们走的是这个道路,走的是这个方向。

  所以「善说法义」,愈说愈好。譬如我们学《华严经》,学《华严经》的时候可不能像我现在这个讲法。现在这个讲法一生只能讲一遍。要什么?要学清凉大师的讲法。诸位要知道,清凉大师在世,《华严经》讲五十遍。他怎么讲?一年讲一遍。不过他那是很厉害,那个我们望尘莫及,他一天讲八个小时,一年讲一遍,华严菩萨。所以天下人学《华严》没有不到五台山去的,五台山大华严寺听他老人家讲《华严》。在那上面住一年,一部经听圆满了,你可以毕业了,你可以离开学校了。到第二年从头他又讲。他活一百多岁,长寿。我初学佛的时候对於这桩事情非常羡慕,一天讲八个小时,一年讲一部,能不能?能,没有问题,而且讲得相当详细。要知道我们现在一天顶多讲四个小时,又不能天天讲,多半讲两个小时,有的时候出国就得停下来。所以一年讲一部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学要非常认真努力;学,还是要从定到悟,这是真学。在教理上,我们现在的学习,统统都是修戒定慧,用这个方法让自己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

  念佛堂念佛也是一样,专心念佛,没有一个杂念,心里面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坚持,放下一切杂念,他也能得定,那个得定叫念佛三昧,也能开悟。他那个一开悟,真的是开悟,明心见性,生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那我们讲纯金,已经炼成二十四K了,那就是实报庄严土。如果还是二十、二十二K这以下的,那就是方便有余土。总而言之一句话,西方世界四土三辈九品,看你念的功夫浅深。那个不炼不能往生,不炼就是不放下不能往生,一定要放下。至少要把这个控制,执著要放下几分,往生的时候不能有这个习气现前,这就决定得生。最怕往生最后那一念,这个习气冒出来了,那就坏了,那就不能往生。

  所以临终关怀,佛门比什么都重视。六道众生,特别是我们讲人道,人呼吸停止,我们一般讲断气,心脏不跳了,神识没走,他还在。这时候你碰他,他有知觉,你碰他,他会感觉到很痛苦。人一痛苦,瞋恚心就生出来了。还有看到家亲眷属哭哭啼啼的时候,那个什么?那个感情流出来,舍不得离开,这就很糟糕了。在这种状况之下,那个念佛功夫全废掉了,阿弥陀佛来看到也不会来接你了,为什么?你不会去。所以为什么念佛人在临终的时候决定不能碰他?不管他走的时候什么姿势,都不要动他,你都随他去,在旁边用佛的名号来帮助他,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也不要讲开示,也不要讲什么,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最后他一念是阿弥陀佛,他就成功了,他就会看到佛接引了。

  功夫不够的人,你细心观察他的现相,他临走的时候想说话没有声音,但是房间、病房里面全是佛号,很可能他看到阿弥陀佛来接引我,想跟大家说,他说不出,声音没有了。你能看到那个神情,能够判断他是不是往生,一定是非常安详,一点恐惧没有,来跟大家道别。那个善根深厚的人,他还有这个气力,他会告诉你:佛来了,佛来接引我了,我走了。那是决定往生。至於往生之后这些瑞相都不能证明他确实往生,为什么?生天的瑞相跟往生的瑞相差不多。那什么?一生做的好事,福报很大,所以临终福报现前的时候瑞相都很好。

  我们明白这些道理,这一生当中头一桩大事,你自己要定好,头一桩大事就是临终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在平常就是要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尽量的至少你要把执著放下,不再执著了。你一生当中学习用真诚心、用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待人接物。像六祖大师讲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自己修惭愧心、修忏悔心,你才能做到。那是世间第一大福报,就是走的时候清楚,交代很明白,我跟阿弥陀佛走了。你要晓得你这功德很大,不但是你自己真的得度了,你也给很多人做证明,你也让很多不信的人看到,信心坚定。这就是这一个示现,确实就度很多真正有缘的众生。当时看到你,得度;还没有看到人家,听说的时候信心也坚定了。是自利利他,自度度他,最有效果的无过於这一招,真有效果。人人做得到,你为什么不肯做?为什么什么事情都要跟人计较?要晓得,这种习气不好,这种习气到临终是很大的障碍。好,我们这个智光就学到此地,现在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