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摄 四悉檀 (第七集) 2007/5/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节录自华严经12-017-1735集) 档名:29-076-000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无方大用」第六段「明四摄摄生三昧门」,今天我们从第十二首偈看起:
【菩萨示行十种行。亦行一切大人法。诸仙行等悉无余。为欲利益众生故。】
这首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讲的是摄二利行,「初句」,就是第一句,「摄二利行」。二利清凉大师讲了两种,一种就是「十种清净利行」,另外一个意思就是「令离十恶,即此世他世乐利行」。我们从清凉大师这个意思能够理解,二利,第一个是自他二利,第二种是今世、后世二利,这个意思讲得很圆满。二利行里面所包括的,这十种行就不是有一定的讲法,十在《华严》是表法的,表圆满,所以数字从一到十是个圆满的数字;在《弥陀经》里面用七,七也是代表圆满。七怎么说?四方、上下加上当中,所以这是个圆满。所以佛法里表法的意思很多。
如果就现前来讲,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这个地区这十种行应该怎么讲?真的是清凉大师第二所提的令离十恶。离十恶反面就是修十善,真实利益,利益无尽,为什么?十善业道是佛法的根本,你看经上给我们说得多清楚、多明白,从人天法提升到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一直到无上菩提,无不是以十善为基础。像盖大楼一样,盖一百层的大楼,什么最重要?地基最重要,十善业就是地基,你说这个多重要。清凉大师在这个地方《疏钞》里面有举这个例子,这个例子可以做参考,为什么?有时候举得太深,在他老人家那个时代行,举这种例子好,为什么?那个时代的人水平比我们高,比我们淳厚。他生在盛唐的时代,那个时代一般人所受的教育都有儒释道的根,所以这十种清净利行对他们来讲真能做得到,我们今天读了,读了怎么样?都做不到。所以经上讲的这个是个活句,完全是讲原理原则,祖师的注解就不是活句,是适合於那个时代,当然他也考虑到给后人做为参考资料。诸位要记住,特别是学讲经的同学们,是提供你做参考资料,至於你怎么样讲法,一定要适合於现代这个时代、现代人的根性、现代社会的需求,你这才能解决问题。
清凉是唐朝人,我们不能把时代回到唐朝去,这是不可能的,时代永远在前进,但是,不但是唐朝,历代的注疏都值得我们做参考,为什么?我们才懂得这个教学的变化。所以你看这一部大经的注解,汉人怎么说的,汉朝时候,魏晋南北朝怎么讲的,隋唐怎么讲的,宋代怎么讲的,元明清怎么讲的,你从这个地方就明白、就开悟了,今天应该怎么讲法这就明白了。佛在经上说了一句活话,『菩萨示行十种行』,这十种我刚才说过了,十是代表无量、代表圆满,圆满的行,这个行就是现在我们讲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你所学的,学了之后做出来,这个学实在讲就是效法前人。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也就是五千年的智慧跟经验的承传,有理论,理论在经里面,都是讲原理原则,永恒不变;有经验,经验在历史。你看看每一个朝代,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怎样把这个经论,用现在的话说,活学活用;不是叫你去做古人,不是叫你回到过去,那就错了。譬如行礼,礼敬,普贤十愿也是十种行,文殊十波罗蜜也是十种行,礼敬是不能够改变的,但是礼敬的方式不一样。中国的古礼,我们现在讲最近的,明清,人民见皇上行最敬礼是三跪九叩首,对祖宗行最敬礼是三跪九叩首,对长辈、对父母、对祖父母也是行三跪九叩首礼,对老师亦复如是。可是在佛门里面不是三跪九叩首,顶礼三拜,三跪三叩首,不是九叩首,佛家的礼节,拜完之后右绕三匝,表示依依不舍,它有道理在。
我们今天人民见到国家领导人行最敬礼,现在行最敬礼是三鞠躬。一般在外国我们见到地位高的人,高层的领导人,甚至於国家领导人,也是一鞠躬,不是三鞠躬,一鞠躬,现在这个仪式愈来愈简单。最简单的是点头,点个头,都不必弯腰了,这在形式上看愈来愈薄了。所以我们的老师教导我们现代的最敬礼是三鞠躬,鞠躬还是九十度好。他老人家教我们,别人对我们十五度点点头,我们对他行九十度鞠躬礼,用意在哪里?用意就是行为世范,希望大家在日常礼节当中把自己那个恭敬心真正表现出来。确实恭敬心真表现出来了,你自然的有诚意,点个头没诚意,规规矩矩站在那个地方行一鞠躬,诚意。我们依教奉行照这样做,果然自己能够感受到;我们真诚恭敬的表达,对方也能感受到,这就能帮助社会转移风气。
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是懂得尊重别人,这个很重要,要想能够尊重别人,自己一定要拓开心量,要能够包容别人,不能容人怎么会尊重别人?所以头一个心量要拓开,要能够包容别人才能尊重,尊重礼节才到位,才能有礼敬。随著自然再要向上提升,你就能主动的、自然的关怀别人,照顾别人,帮助别人;如果能做到这一层,社会就和谐,世界就和睦。不要看这一点点小小的动作,他要能够延续的去发展,有无量无边的功德。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菩萨示行十种行」,我们要从根本上去著眼,那个圆满的身教、言教都要依《弟子规》。弟子规是中国五千年传统的家教,家教是根,孔子继承了。所以今天我们提到儒家,儒家继承中国五千年传统。《太上感应篇》,道家的,基础教育,里面有伦理、有道德、有因果、有哲学。佛教里面,根就是十善业道。这三样东西可不能轻视,如果根没有了,哪来的花叶果实?就没有了。就像种树一样,树没有根怎么会开花结果,所以它要有根。
根是家庭教育,现在人讲家庭文化,这在中国延续了五千年,只不过是在最近这一百年疏忽了。我这个年龄生长在偏僻的地区,偏僻是不开发的落后地区,占了便宜,为什么?传统教学还沾了一点边。在都市,开发的都市,像香港这个地方过去被英国人统治一百多年,但是英国人并没有消灭中国文化,所以中国人还是很著重家庭教育。毕竟外国人统治的时间长,慢慢的西方文化渗透,传统文化逐渐就淡薄,到现在我看香港一般这些居民,我们同住在一栋大楼里面,彼此不相往来。跟我们小时候住在农村不一样,农村过年过节,不但我们这一个村子会往来,会到邻村,会跑十几里路邻近的好多个村庄去凑热闹。他们有什么节庆,都会去看热闹,都会去参加;我们去,他接待我们,我们这边有活动,他们来,我们接待他,所以居住在这个地区的人大家都熟悉,有人情味。这个人情味表现就是我刚才讲的,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关怀、互相照顾、互助合作。古时候的农村是这样的,所以社会和谐,家庭和睦,人生有乐趣。
我离开家乡很早,小时候还能够记得很清楚。我十岁离开农村的,六、七岁的时候乡村里面小朋友结伴到外面去玩耍,都是跟大自然为伴,小朋友结伴去玩,采野生的果实。有时候当然行为有错误,无论在什么地方遇到大人都会管教,看到这个小孩做的行为不对,就叫过来教训。我们乡下小朋友都愿意接受,绝对不会说你能管得著我吗?不敢讲这个话,都能接受。而我们父母如果看到外人来教训我们,父母一定会跟他道谢。这种民风现在看不到了,现在年轻人娇生惯养,不接受别人教训,甚至於他父母教他还反驳,别人他理都不理,你从这里看世风日下。
我们做小孩的时候管我们的人太多了,比我们大的人都管我们,我们也都接受。所以从小儒释道这三门课,虽然没有去读这个经,但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全都学到了。农村确实有很多人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没有不懂道理的,儒释道这三个根教什么?教做人的基本道理,都懂。我们今天可以说几乎是全世界学世间法的、学圣贤教诲的、学习宗教经典的都是能说不能行,这什么原因?基本做人的道理他没有学到。这种教育是根。我们可以说在海外这半个世纪走遍全球,也接触十几种不同的宗教,看到普遍的现象,能说不能行,那么你所学的、所说的不但不能解决社会问题,自己本身的问题不能解决。本身什么问题?家不和。再说的小一点,夫妻不和、父子不和、兄弟不和,这是你本身问题,这个问题你都解决不了,你在社会上能解决什么问题?
我们看了之后深深的反省,这个毛病到底出在哪里?出在什么地方?扎根的教育疏忽了。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努力从扎根上下手。怎么个做法?先要求自己,祖宗教我们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无论是家庭、无论是工作或者在社会上,碰到问题行不通、困难了,一定要记住,问题不在对方,问题在自己。你从自己内心里面去找,从自己心行上去找,你才会发现,你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如果你要把问题都推到对方,我没有错,他们的错,你永远不能解决问题。他们错了怎么样?他们错了他不服你,你要责备他,他记仇,将来总会有机会他来报复你,你的麻烦大了。仇恨要结得深,不但是这一生报复,生生世世都报复,那时候你苦了。所以祖宗的话是经验之谈,是智慧的教诲,反求诸己。
你看古人这个扎根真的是深,有深度,他从哪里扎起的?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然后才修身,你想想看。可是这些科目学习的内容在哪里?给诸位说,学习的内容就是《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就在这里面。所以从前的教学是从小教,从小从什么时候?小孩出生,甚至於还没有出生,怀孕的时候就开始教,胎教。现在到哪里去找?哪个要做母亲怀孕的时候她就开始教?没有。可是你要记住,好人是教出来的,圣人是教出来的,贤人是教出来的,坏人也是教出来的,看你怎么个教法。
中国人懂得胎教。小孩一出生二、三天,眼睛张开,他就会看、就会听,大人在他面前言行举止他看到了、听到了、接触到了,完全记在心里,叫先入为主,根深蒂固。他看了三年,到三岁看了三年,他就很像一个小大人,为什么?他能够辨别邪正、是非、善恶,所以谚语讲「三岁看八十」,这个话有道理,不是随便说的。在今天讲这句话人家不懂,三岁小孩你能看到八十,他懂什么?他真不懂,可是从前不一样,从前有家教,现在没有家教了。今天整个社会动乱,整个世界混乱,原因在哪里?家教失掉了。
今天我们谈到回教、谈到穆斯林,依旧令人肃然起敬。很多人谈到的时候,又尊敬、又害怕,尊敬的是什么?全世界最团结的是穆斯林,所有宗教里头回教最团结,怕的是什么?这些恐怖分子好像都跟他们挂勾。其实回教是温和的,我接触的太多了,恐怖分子是少数又少数,极端分子。可能里面有回教徒,他懂不懂回教教义?给诸位说,他不懂,如果真正懂得回教教义,他不会做恐怖的事情,为什么?他们的真主、他们的上帝是特慈普慈的。特慈就是特别慈悲,普遍慈悲,就跟佛教讲的大慈大悲是一个意思。他们的真主是大慈大悲,怎么会有恐怖行为?不可能的,所以那是极少数的极端分子,这个我们要了解。
所以我们尊敬他们,他们重视家教,他那个家庭教育是写在《古兰经》里面的,凡是回教徒,个个要遵守,所以一直到今天我们可以说在全世界还维系著家教的是穆斯林。我们中国也维系了五千年,可惜在这一百年把它丢掉,太可惜了。没有家就没有国,我们的身是家的根本,家是国的根本,国是世界的根本,如果家要不和,社会肯定动乱,说家不和能够把社会做到和谐,那是决定做不到的。你冷静去思惟,他在家里,夫妻不和、父子不和、兄弟不和,到社会上他怎么能跟你和?这个道理你还不懂吗?社会不和,世界怎么能和谐?不可能。
所以中国讲得很好,格物而后致知,致知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这是到修身,把做人的基础奠定好,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我们祖宗的智慧、祖宗的教诲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做了五千年。你读读全世界的历史,在全世界,中国这个民族,现在连外国人听到都尊敬,为什么?五千年文化的底蕴太厚了,中国从秦统一一直到今天,两千多年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欧洲虽然出现罗马帝国的统一,一千年,灭亡之后再不能恢复了,唯独在全世界这是第一家,大一统,多么可贵!就是这个大家庭。靠什么?靠传统的伦理文化,就是靠传统的家庭教育,有家。家和万事兴,家和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个天下平就是今天讲的世界大同。
所以世界大同要从哪里做起?要从这个国家社会安定做起,国家安定靠哪里做起?靠家,每个家庭都能够做到和谐、和睦,家人能够相亲相爱。一个家庭要能够和,先要修身,要把自己的烦恼习气统统放下。格物是放下贪求物欲的错误观念,物是物欲,现在人都迷在物质欲望里头,你看中国老祖宗头一个就是你要把这个看破,把这个放下,这个东西放下之后才能致知。知是什么?学问。所以我们今天学东西学不好,看古人东西看不懂,我讲的算是相当详细,还是听不懂,什么原因?你本身有障碍。这个障碍就是你有欲望,你有五欲六尘的欲望,这个欲望障碍了你的悟门,中国人讲堵塞了悟门,你不会开悟,你怎么听你不会悟,不会悟所以你做不到,听了以后都变成常识。我们讲学佛学些什么?佛学,佛学常识,你没有学佛,佛是什么你真的不知道,讲得再清楚你也听不懂。在佛法里面讲,你的执著没有放下,你就不懂,你能把执著放下你就懂了。执著是最严重的烦恼,所以执著放下就是阿罗汉,真正佛弟子。
你还有执著,从哪里看?从你的生活、从你的处事待人接物,还是斤斤计较,这怎么行?你能够统统放下,智慧就开了,智慧是你自己本来有的。所以佛在《华严》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你看讲得多清楚、多明白,只要你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你本来是佛,你跟佛没有两样。三样没有办法放下,佛很慈悲,教我们一样一样的放;放下了执著,你就证阿罗汉果,放下了分别,你就是菩萨,再放下妄想,那你就是佛,教我们一样一样放。
所以真正学佛是什么?真正学佛是天天在放下,我没有办法一起放下,我天天放下,就讲执著,一年比一年轻。放下之后你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状况?给诸位说,你自己会感觉到一年比一年烦恼轻,一年比一年智慧增长,一年比一年身心快乐,法喜充满,日子过得很快乐。现在大家所关心的,我再告诉你,你一年比一年年轻,不容易衰老,为什么?衰老是烦恼。所以古人的话讲得好,「忧能使人老」,你忧虑很多你就容易老化,你把这个放下,忧虑没有了,得失没有了,贪瞋痴慢没有了,自私自利没有了,你多么快乐。年岁虽然大,你的精神、你的体力跟年轻人一样,没有什么差别。
这是我多少年前在讲席里就做过多少次的报告,你真正契入佛法,真正入这个境界,你二十岁学佛,你永远是二十岁,你三十岁学佛,你永远是三十岁,我讲的话都是真的。我二十六岁学佛,我没有感觉到我年龄增长,学佛学了五十六年,心情、精神、体力给诸位说确实还是二、三十岁。我走路扛行李,现在人家不让我扛,我有这个体力。年轻人工作说老实话我看不中眼,他不如我。所以学佛的好处太多,真契入这个境界你不会生病,再告诉你,最后你不会死。这是实实在在话,到极乐世界或者到他方诸佛世界,这个身体丢了,不要了,就走了,很快乐,一丝毫恐怖没有,一丝毫疑惑没有。
所以这个问题,根的教育太重要了。我能够有这么一点基础,实在讲,就是童年的时候住在乡下在农村父母教的、老师教的。那时候老师是私塾,就那时候扎一点根。真的,三岁看八十,我现在八十岁了,跟三岁一样没变,虽然这个花花世界,我没有被染污,我没有被诱惑。一生当中,佛教导我们随缘不攀缘,为国家、为社会、为世界做一点和平工作,缘分。机缘遇到了应当要做,没有这个机缘,我决定不会去找事做,佛教我们永远保持著身心清净,一尘不染,你的智慧才不断的提升,德能、相好当然也不断的增长,烦恼习气一年比一年轻,一个月比一个月轻。我不敢讲一天比一天轻,我敢告诉诸位,我一个月比一个月轻,智慧一个月比一个月增长,为什么?清净心生智慧,诀窍没有别的,就是放下。知道所有一切法都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何必放在心上?一放下就自在,一放下就大圆满。这个道理要懂,要落实、要真干,我们学这一门学问才有受用,不是白学的。
所以我们看到菩萨示行十种行,这句话就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示就是示范,做榜样,做给社会大众看。社会大众都是自私自利,我们能大公无私;世间人都追求名闻利养,我们名闻利养舍得干干净净,边都不沾;世间人贪五欲六尘的享受,我们在五欲六尘里随缘,有也好,没有也好,绝不计较。世间人不肯学伦理道德,我们拼命做出来给他看,这个好。所以教在学当中,我自己在学,学就是教,教就是学,是一不是二。学做圣人,学做个明白人,学做个真正有智慧、有福德的人,这叫学佛。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接著看这首颂的后面三句:
【亦行一切大人法。】
这句话好,并不是我们只学习基本的法,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那是基础,那是根,非常重要。有这个根你就可以向上提升,就是『行一切大人法』,大人是佛陀、是菩萨。大人法无量无边,佛法里面讲的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每个法门都能成佛、成菩萨,所以大人法的范围太广大了。怎么学法?一定要记住,学习的最高指导原则就是戒定慧三学。这个历史可就久了,不止五千年,为什么?十方三世一切菩萨、一切诸佛如来统统用这个方法;要讲时间,无量劫,要讲空间,那是遍法界虚空界。那你就得注意,你说我不要戒定慧,我另外想个办法,你去试试看你能不能成就,这个方法是一切诸佛如来所应用的,因戒得定,因定开慧。
而戒里面的根本戒有五条,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条又称之为根本戒,十方三世佛统统都要学习,而且都做得圆圆满满,他才能成就;如果我们把这个疏忽,你怎么会有成就?我们这么多年来也很细心的观察,去反省,为什么五戒做不到?十善没做到,十善要能做到五戒就很容易做到。诸位要晓得,十善不是戒律,那是世间的善法,修十善跟修五戒果报不一样,十善能得福报,五戒得清净心,不相同。虽然名目相同,境界不一样,修行的方法不一样,这里头也是大学问。
一切大人法你不必学多,你只要学一样,一样学成功了,一切大人法全都得到了,这个法子太妙了。不是像我们世间人求学,你在大学里面你只学一个科系,四年毕业你只懂得这个科系的学术、技能,另外一个学系你就一窍不通,你学一是一,你不能够通一切法。圣学不一样,圣学所谓是一经通一切经通,一个法通了一切法都通了。你要问为什么?这是什么道理?因为一切法都是自性变现的。什么叫通?通是见性,明心见性,没有到见性你就不能通达。所以只要是佛法,它终极的目标,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门径,可是门门都是通达明心见性,所以你只要一见性,八万四千法全通了,道理在此地。
好像我们这样一个圆,圆四周,这个周边是八万四千法门,每个法门都通到圆心,你什么时候到达圆心就全通了,就这么个道理。所以基本的德行有了你才能修,没有这个基本你没办法修。不但没有办法修,我刚才跟大家讲了,你根本就不懂,你天天听经有没有听懂?没听懂,为什么?听懂就悟了,懂一点点,小悟,懂得多一点,大悟,他有悟处,这你真听懂。为什么不悟?自己的心跟这个道、跟这个法不相应。道是清净的,法是与性德相应的。我们的心不清净,我们的烦恼习气很重,这是自然的障碍,就是佛讲的,「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是怎么个说法?你天天听佛讲经说法,你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放下,你自性里面的德能就不能证得。不但不能证得,烦恼习气重的,你不能体会。体会是悟,我们讲的解悟,你能够体会得到,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你就证得,那才管用。所以不肯放下很糟糕,这个障碍谁造成的?自己造成的,决定不是别人,别人没有能力造成你的障碍。所有一切障碍都是你自发的,你自己迷惑,你自己颠倒,你自己分别执著,这个道理要懂。
所以有了基本功,把做人的道理真正做好了,你只要有这三样东西,有《弟子规》、有《感应篇》、有十善业,做到了,那是你自己的,是你自己自性里面的弟子规,是你自性里面的感应篇,自性里面的十善业道。然后圣教里面你只要学一门,一部经、一部论,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大人法。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你只要学一门,一门里面,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八万四千三昧,你在里面得三昧了,三昧是什么?定。像我们学《无量寿经》,入念佛三昧,你学《无量寿经》得念佛三昧,学《华严经》得华严三昧,这管用了。三昧起作用就是智慧,大彻大悟。不过三昧有浅深不同,浅,烦恼没有了,心开意解,三昧功夫深了就开悟,豁然大悟。一悟就是一切法全通了,不但是佛法全通了,八万四千法门通了,无量法门通了,所有一切世间法你也通了,为什么?世出世间统统是心现识变,你见了真心,哪有不通达的道理?
要不要学?不要,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学了十二年,统统丢掉,没用。这个意思很深,不是学来的,是放下得来的。明白这个道理了,我们要不要收集很多学习的资料?不需要。如果收集这么多东西,做一个图书馆给别人做参考,接引大众,这是好事情,这是功德;如果收集那么多我自己来学习,那就上当了,错了。学怎么样?一门,为什么?一门你专,你一天到晚想的就是一样东西,这样你才能得定,你才能开慧,同时学二样、三样,不能成就。所以我早年跟李老师,李老师给我说明这个道理,告诉我不可以同时学两样,同时学两样你的精神分散,我们讲分心,你又想这个又想那个,你分心。散乱是什么?散乱就是没有定,你看禅定就是对治散乱的。散漫心学世间法都学不好,怎么能学道?哪有这种道理。这个道理现在人知道的少,都喜欢做通家,样样都通,样样都学,结果是样样都不通。
我能够得这么一点受用,这是老师教我的。我在台中十年,十年学五部经,五部经不是同时学,一部一部,老师是绝对不许可你同时学两样东西。他每个星期讲几样东西,我们都可以听,听怎么样?不学,学只学经,整个精神贯注在这部经上,听老师所讲的是听听常识,有时候这个常识可以在这个经上发挥,是这么个道理。所以真正会学、真正想成就,一门。如果自己根利,根利就是记忆力好、理解力好,你可以学大部经;如果我的记忆力不好,理解也很差,学小部经。经确实有浅深不一样,总得由浅而深,求学有次第。
你看看我在李老师会下,我第一部学的,《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很短也很浅,初学,从这里入门;第二部学的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虽然很深,但是你看起来不难懂,浅的人看得浅,深的人看得深;我第三部学的是《普贤菩萨行愿品》,就是一般的流通本,《四十华严》最后的一卷,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学了这么一个课程。这个课程不是我自己提出来的,而是当时遇到两个同学,朱斐居士夫妻两个,他们两个人选到这部经学讲。他在台中搞了一个「菩提树杂志」,他是主编,同时他在那里开了一个佛经流通处,经营一个书店,所以工作很忙。原来以为这个很好讲,结果一上台觉得不是那么简单,所以两个人找我要我帮他写讲稿,一个星期八千字。我也很喜欢这部经,好,我来写。所以讲稿是我写的,他们两个上台去讲,我也就认真学习了这部经。
一个星期写八千字,而且这八千字差不多两天要完成。完成之后,这个稿子我自己至少要改两遍,一天改一遍,要花两天时间,就是四天时间。交给他去准备,他还要准备,至少也要用两天时间去准备,再一天上台去讲,所以很辛苦。写讲稿的时候真的心里什么念头都没有,这个星期讲稿给他了,我马上要写底下一个星期的。大概他这部经好像讲了十次。第四部那是我练习讲的,《金刚经》,第五部,慢慢的才选一个大的、比较有深度的,《大佛顶首楞严经》。你就晓得,由浅而深,部头是由小而大。我在台中十年,这几部经如果是在一般佛学院里面,一年就学完了,我在台中跟老师要十年。所以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才能契入,真的学到东西。
在这里我是一再强调扎根重要。我们现在根从小没有学,现在要补习;如果没有这个根,学教顶多学一点皮毛常识,没用处,而且学教会常常把经教讲错,那个因果责任很重;如果念佛没有这个根,给诸位说,你不能往生,我给你讲的话句句都是真话。为什么?因为你不是善男子、善女人。佛经上一展开,「善男子、善女人」,是以十善业道为标准,而十善业道的基础确实就是《弟子规》跟《感应篇》,这两样东西学好了,十善业道就有了,否则的话,你想学《十善业道经》没用,为什么?你做不到。不但你做不到,你根本就不懂,虽然是这十条,这十条里面的理论、境界非常深广,你没有法子体会。
然后你才真正懂得,中国人接受大乘佛法,在两千年当中出家、在家那么多人成就,什么原因?中国家教的底蕴太好了。佛的这些弟子传教是向四面八方传,可是大概有些地方不到一百年就没有了,有些地方二、三百年没有了,有些地方六、七百年没有了,只有在中国,真的是生根、茁壮、开花、结果。亚洲这边,韩国的佛教、日本的佛教、越南的佛教,统统是中国传过去的。你问为什么?现在我们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根好,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因果教育的根太好了,我们如果要是没有这三个根,你就没法子学。
所以真正想学,那你要认真去补习,认真努力把《弟子规》三百六十句,一句三个字,你真正要做到。你把这个做到,再学习《感应篇》,然后你去看十善业道你就能看得懂,你就有会心之处,你看了会生欢喜心。有这个根基你再学大人法、菩萨法,没有一个不成就,这个太重要,疏忽不得。疏忽是搞佛学可以,学佛你是没有分。大人法里面有世间法、有出世间法,这个要认识清楚,世法、出世法都能开悟,为什么?只要定下来就开悟了,而且一切法真的是通的,你悟了之后,哪一法不是佛法?没悟之前,哪一法是佛法?《大方广佛华严经》也不是佛法,这个要知道。所谓世法、佛法,在人,不是法,法没有世法、佛法,人有。这我们现在搞得很清楚,只要你有妄想分别执著,一切法就叫世间法,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一切法都是佛法,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就在我们这一品下面统统都讲到。所以确实无方大用,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样不包容在里头,你才看出它的妙处。下头这一句说明了,你看:
【诸仙行等悉无余。】
这句包含了,这个『仙』是什么?世间法,我们现在所讲的,在中国的道教,那个『等』,有儒教,包括在里面。现在我们如果把范围扩展到全世界,全世界里面所有的宗教、学派就全都在这一句里头,『悉无余』,统统包括了。亦行一切大人法,亦行诸仙行等,为什么?一通一切都通了。你想不想一切都通?想一切都通你一定要照这个方法,照这个方法是持戒,一心学习是三昧,一心到一定的程度就开悟,一悟就全通达,这不能不知道,秘诀!世间还有哪桩事情能超过这个?没有了,找不到了,想不想学?想学,从《弟子规》入门,这是持戒。你要说为什么从前人不从弟子规入门?从前人从一出生就学了,确实弟子规、感应篇从小学的,并没有教科书。他怎么学的?父母教他的、大人教他的,感应篇怎么学的?城隍庙教他的、中国传统古典的文艺表演教他的。中国从前学校不普及,教化人民用什么?就是民间艺术,戏剧、歌舞、小调,里面的内容都是讲因果报应,都是讲忠孝节义,善有善果,恶有恶报,统统表演这些。
所以你去看歌舞的表演,去听唱戏的,还有在从前说书很普遍,说大鼓书。我们小时候很喜欢这些,下了课有时候还有点时间,到茶馆里面去,坐在旁边听说大鼓书,大鼓书讲故事,统统不离开因果报应。所以民间艺术是最好的教育,寓教於乐,我们这些基本的东西是这样学来的。尤其是父母、老师做我们的好榜样,他们能做到,跟著大人逢年过节的时候,给老人拜年、给长辈拜年,我们跟著父母一起,从小就学会了,那些礼节《弟子规》里头都有,处事待人接物。农村的小孩过的是社会生活,为什么?不但是邻居小朋友都在一起玩,远远几个村庄都把他邀来一起玩,所以总有十几个,所以根深。现在这种社会,即使在学校里面,也没有我们童年那种活泼,那样的快乐。我们能学到的东西现在人都学不到,现在都是书本知识;换句话说,没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活活泼泼的,伦理、道德、因果全在生活当中,自然的薰习,在这扎的根。
懂得孝亲、懂得报恩,知恩报恩,懂得尊敬别人,懂得为别人服务,为自己的心少,为别人的心多,这是从小培养出来的。现在的社会不一样,现在社会所谓是自我本位主义,是为自己的利益想得多,为别人几乎不想了,这还得了吗?起心动念一定是损人利己。我们从小培养出来的是起心动念如何帮助别人,如何照顾别人。都受这个教育好,人人都关心别人,我关心别人,别人关心我,这个互助的力量太大了。自私自利很可怜,到你有灾难的时候没有人帮助你,你平常不肯帮助别人,谁帮助你?你不尊重别人,谁尊重你?不一样。
这是我们亲身这一生所经历的,我们在这个环境里面长成的,一生都是很快乐的帮助别人。别人占我们便宜,我们毫不在乎,还感觉得很欣慰,为什么?我还有便宜给你占,我不错了,就怕我没有便宜你占不到,所以思想不相同,就快乐。你毁谤我、你侮辱我、你陷害我,我都会很快乐,这什么原因?学了佛之后,你替我消业障,我这个业障这一生没有前世有,生生世世累积的业障很可怕,在这些地方就消掉了。所以处逆境随恶缘,恶缘就是这些人对我都不好,环境也不好,我怎么样相处?没有一点怨恨,决定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这个念头,生感恩的心。遭到这个难,好好反省我有没有过失,有要改。他提醒我,我自己没有发现,他提醒我,我要改过,我感恩他;他提醒我,如果没有,也感恩他,提高自己的警觉,不能做错事情,好的教育、好的老师。人一生能生在感恩的世界,你说多快乐,你说多幸福,没有恶念、没有恶行、没有恶言。圣人能做到,古人能做到,我这一生很幸运也能做到,我能做到,你们诸位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不是求人的事情,求人很难,这是求自己。
随顺境,环境好,周边都是好朋友,这时候要警惕,不能有贪恋。因为贪瞋痴是三毒烦恼,逆境里面是断瞋恚,顺境里面是断贪爱、断愚痴,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觉,这就对了。所以一切人於我都有恩德,如果你不会,不会一切人都是冤仇,那就错了。所以是佛境界、是魔境界是在自己一念之间,与外面境界不相干。你一念与性德相应,所有境界都是佛境界,一念跟烦恼相应、跟习气相应,所有境界全是魔境界。跟你说真的,真的是无佛亦无魔,那是讲真的,佛与魔是自己起心动念不一样,记住,与自性性德相应,佛境界现前,与烦恼习气相应,魔境界现前,三途六道都是魔。这句里面的范围非常广大,向后统统我们会看到,在经文都看到,这个地方是总说。
【为欲利益众生故。】
佛菩萨为什么做这种示现?没有别的,利益众生。这个众生很大,遍法界虚空界,不只十法界,一切众生统统照顾到了。我们在讲席里也常常说,「慈悲遍法界,善意满娑婆」,希望我们同学共同勉励。慈悲是真诚的爱心、清净的爱心、平等的爱心、智慧的爱心,大乘教里叫慈悲。所以慈悲从哪里来的?慈悲从真诚来的、从清净平等觉来的。真诚是自性的本体,清净、平等、觉悟是自性的性德,这个爱心与性体性德相应就叫做慈悲。所以慈悲这个爱里头决定不起副作用,真诚纯正的爱心,平等的,没有一个不爱。你这种慈悲心生出来,说老实话,就是菩萨、就是佛,凡夫做不到,为什么?凡夫的心是轮回心。什么是轮回心?自私自利、贪瞋痴慢,这就是轮回心。所以我们自己学了佛之后知道,要常常去反省,常常去想想,我用什么心。如果是用轮回心,那就是从思想、言行,你一切所作所为都叫轮回业,你造的是善的,有利於社会的,来生得福报,出不了六道;如果做的是不善的,损害别人的,来生是三途,感这种果报,这不能不知道。
清凉大师说这个三句,「亦行一切大人法,诸仙行等悉无余,为欲利益众生故」,他注解里头这三句即「善士利行,慈心劝导等故」,善士利行《钞》里头有个注解,我们把它简单的念一念,「善士有五,一於真实义,劝导有情」,真实义是佛法、是大人法。我们今天亦行一切大人法,我们在一起,《华严经》就是大人法,《华严经》就是真实义。我们有缘在网路、在卫星电视一起学《华严》,卫星电视里面有《华严经》,天天都播放,还有《无量寿经》、有《地藏经》,还有两种,我没有看我记不清楚,我听说每天播出来的有五个科目,劝导一切有情众生,这是第一个意思。
第二「於应时劝导」,像现在我们这些年来非常认真努力劝导大家学弟子规、学感应篇、学十善业道,如果出家的,还要学沙弥律仪,这是应时,此时此地。如果我们要是疏忽这三个根或者四个根,这一生就白修了,这一生就空过,那是很可惜。第三个意思,「於能行摄胜妙义劝导」,胜是殊胜,妙是微妙,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用现在的话说,是把我自己修行所得殊胜的利益与大家分享,就这个意思。我学佛五十六年,讲经四十九年,我这五十六年修学我得到些什么,跟大众分享。最简单的告诉大家,一百八十度的改变了命运。
你们去念《了凡四训》,你们去看《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现在都拍成电影,我们这里有光碟,诸位好好去看看。这两本书上所讲的就是於能行摄胜妙义劝导,我这一生修学的超过他们两个人太多了。我在基础上,就是投胎到这个世间来,我的命运比他们两个人都差,差很远,可是我这一生修学那个殊胜超过他们太多。佛家讲三转法轮,这一条是作证转,我们自己作证明,还有许多人修行成就来作证明。像黄忠昌的往生,这也是属於能行摄胜妙义劝导,以身作则,做给我们看,只要万缘放下,一心念佛,三年决定成就,做出来给你看。
第四「於有情柔软劝导」,有情众生一定要懂得,有些人,这要看人的性格,所谓说恩威兼顾,应该用严厉教他就要用严厉,应该用温柔的时候就要用温柔。一昧用严厉的,人心不服,起怨恨心;一昧用柔软的,柔情的,也不行,要刚柔相济。你运用得很恰当,让一般人对你敬爱你又畏惧你,就是说又怕你又喜欢你,你成功了,特别是领导人。末后,「於有情慈心劝导」,这是总结,对一切众生决定要有慈悲心,没有不接受的,所以连蚊虫蚂蚁都接受,为什么?慈悲心,就能感动它,鬼神能接受,树木花草能接受,这是真诚的慈心,所以这也是善士利行。好,今天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无方大用」第六段「明四摄摄生三昧门」,今天我们从第十二首偈看起:
【菩萨示行十种行。亦行一切大人法。诸仙行等悉无余。为欲利益众生故。】
这首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讲的是摄二利行,「初句」,就是第一句,「摄二利行」。二利清凉大师讲了两种,一种就是「十种清净利行」,另外一个意思就是「令离十恶,即此世他世乐利行」。我们从清凉大师这个意思能够理解,二利,第一个是自他二利,第二种是今世、后世二利,这个意思讲得很圆满。二利行里面所包括的,这十种行就不是有一定的讲法,十在《华严》是表法的,表圆满,所以数字从一到十是个圆满的数字;在《弥陀经》里面用七,七也是代表圆满。七怎么说?四方、上下加上当中,所以这是个圆满。所以佛法里表法的意思很多。
如果就现前来讲,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这个地区这十种行应该怎么讲?真的是清凉大师第二所提的令离十恶。离十恶反面就是修十善,真实利益,利益无尽,为什么?十善业道是佛法的根本,你看经上给我们说得多清楚、多明白,从人天法提升到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一直到无上菩提,无不是以十善为基础。像盖大楼一样,盖一百层的大楼,什么最重要?地基最重要,十善业就是地基,你说这个多重要。清凉大师在这个地方《疏钞》里面有举这个例子,这个例子可以做参考,为什么?有时候举得太深,在他老人家那个时代行,举这种例子好,为什么?那个时代的人水平比我们高,比我们淳厚。他生在盛唐的时代,那个时代一般人所受的教育都有儒释道的根,所以这十种清净利行对他们来讲真能做得到,我们今天读了,读了怎么样?都做不到。所以经上讲的这个是个活句,完全是讲原理原则,祖师的注解就不是活句,是适合於那个时代,当然他也考虑到给后人做为参考资料。诸位要记住,特别是学讲经的同学们,是提供你做参考资料,至於你怎么样讲法,一定要适合於现代这个时代、现代人的根性、现代社会的需求,你这才能解决问题。
清凉是唐朝人,我们不能把时代回到唐朝去,这是不可能的,时代永远在前进,但是,不但是唐朝,历代的注疏都值得我们做参考,为什么?我们才懂得这个教学的变化。所以你看这一部大经的注解,汉人怎么说的,汉朝时候,魏晋南北朝怎么讲的,隋唐怎么讲的,宋代怎么讲的,元明清怎么讲的,你从这个地方就明白、就开悟了,今天应该怎么讲法这就明白了。佛在经上说了一句活话,『菩萨示行十种行』,这十种我刚才说过了,十是代表无量、代表圆满,圆满的行,这个行就是现在我们讲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你所学的,学了之后做出来,这个学实在讲就是效法前人。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也就是五千年的智慧跟经验的承传,有理论,理论在经里面,都是讲原理原则,永恒不变;有经验,经验在历史。你看看每一个朝代,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怎样把这个经论,用现在的话说,活学活用;不是叫你去做古人,不是叫你回到过去,那就错了。譬如行礼,礼敬,普贤十愿也是十种行,文殊十波罗蜜也是十种行,礼敬是不能够改变的,但是礼敬的方式不一样。中国的古礼,我们现在讲最近的,明清,人民见皇上行最敬礼是三跪九叩首,对祖宗行最敬礼是三跪九叩首,对长辈、对父母、对祖父母也是行三跪九叩首礼,对老师亦复如是。可是在佛门里面不是三跪九叩首,顶礼三拜,三跪三叩首,不是九叩首,佛家的礼节,拜完之后右绕三匝,表示依依不舍,它有道理在。
我们今天人民见到国家领导人行最敬礼,现在行最敬礼是三鞠躬。一般在外国我们见到地位高的人,高层的领导人,甚至於国家领导人,也是一鞠躬,不是三鞠躬,一鞠躬,现在这个仪式愈来愈简单。最简单的是点头,点个头,都不必弯腰了,这在形式上看愈来愈薄了。所以我们的老师教导我们现代的最敬礼是三鞠躬,鞠躬还是九十度好。他老人家教我们,别人对我们十五度点点头,我们对他行九十度鞠躬礼,用意在哪里?用意就是行为世范,希望大家在日常礼节当中把自己那个恭敬心真正表现出来。确实恭敬心真表现出来了,你自然的有诚意,点个头没诚意,规规矩矩站在那个地方行一鞠躬,诚意。我们依教奉行照这样做,果然自己能够感受到;我们真诚恭敬的表达,对方也能感受到,这就能帮助社会转移风气。
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是懂得尊重别人,这个很重要,要想能够尊重别人,自己一定要拓开心量,要能够包容别人,不能容人怎么会尊重别人?所以头一个心量要拓开,要能够包容别人才能尊重,尊重礼节才到位,才能有礼敬。随著自然再要向上提升,你就能主动的、自然的关怀别人,照顾别人,帮助别人;如果能做到这一层,社会就和谐,世界就和睦。不要看这一点点小小的动作,他要能够延续的去发展,有无量无边的功德。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菩萨示行十种行」,我们要从根本上去著眼,那个圆满的身教、言教都要依《弟子规》。弟子规是中国五千年传统的家教,家教是根,孔子继承了。所以今天我们提到儒家,儒家继承中国五千年传统。《太上感应篇》,道家的,基础教育,里面有伦理、有道德、有因果、有哲学。佛教里面,根就是十善业道。这三样东西可不能轻视,如果根没有了,哪来的花叶果实?就没有了。就像种树一样,树没有根怎么会开花结果,所以它要有根。
根是家庭教育,现在人讲家庭文化,这在中国延续了五千年,只不过是在最近这一百年疏忽了。我这个年龄生长在偏僻的地区,偏僻是不开发的落后地区,占了便宜,为什么?传统教学还沾了一点边。在都市,开发的都市,像香港这个地方过去被英国人统治一百多年,但是英国人并没有消灭中国文化,所以中国人还是很著重家庭教育。毕竟外国人统治的时间长,慢慢的西方文化渗透,传统文化逐渐就淡薄,到现在我看香港一般这些居民,我们同住在一栋大楼里面,彼此不相往来。跟我们小时候住在农村不一样,农村过年过节,不但我们这一个村子会往来,会到邻村,会跑十几里路邻近的好多个村庄去凑热闹。他们有什么节庆,都会去看热闹,都会去参加;我们去,他接待我们,我们这边有活动,他们来,我们接待他,所以居住在这个地区的人大家都熟悉,有人情味。这个人情味表现就是我刚才讲的,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关怀、互相照顾、互助合作。古时候的农村是这样的,所以社会和谐,家庭和睦,人生有乐趣。
我离开家乡很早,小时候还能够记得很清楚。我十岁离开农村的,六、七岁的时候乡村里面小朋友结伴到外面去玩耍,都是跟大自然为伴,小朋友结伴去玩,采野生的果实。有时候当然行为有错误,无论在什么地方遇到大人都会管教,看到这个小孩做的行为不对,就叫过来教训。我们乡下小朋友都愿意接受,绝对不会说你能管得著我吗?不敢讲这个话,都能接受。而我们父母如果看到外人来教训我们,父母一定会跟他道谢。这种民风现在看不到了,现在年轻人娇生惯养,不接受别人教训,甚至於他父母教他还反驳,别人他理都不理,你从这里看世风日下。
我们做小孩的时候管我们的人太多了,比我们大的人都管我们,我们也都接受。所以从小儒释道这三门课,虽然没有去读这个经,但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全都学到了。农村确实有很多人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没有不懂道理的,儒释道这三个根教什么?教做人的基本道理,都懂。我们今天可以说几乎是全世界学世间法的、学圣贤教诲的、学习宗教经典的都是能说不能行,这什么原因?基本做人的道理他没有学到。这种教育是根。我们可以说在海外这半个世纪走遍全球,也接触十几种不同的宗教,看到普遍的现象,能说不能行,那么你所学的、所说的不但不能解决社会问题,自己本身的问题不能解决。本身什么问题?家不和。再说的小一点,夫妻不和、父子不和、兄弟不和,这是你本身问题,这个问题你都解决不了,你在社会上能解决什么问题?
我们看了之后深深的反省,这个毛病到底出在哪里?出在什么地方?扎根的教育疏忽了。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努力从扎根上下手。怎么个做法?先要求自己,祖宗教我们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无论是家庭、无论是工作或者在社会上,碰到问题行不通、困难了,一定要记住,问题不在对方,问题在自己。你从自己内心里面去找,从自己心行上去找,你才会发现,你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如果你要把问题都推到对方,我没有错,他们的错,你永远不能解决问题。他们错了怎么样?他们错了他不服你,你要责备他,他记仇,将来总会有机会他来报复你,你的麻烦大了。仇恨要结得深,不但是这一生报复,生生世世都报复,那时候你苦了。所以祖宗的话是经验之谈,是智慧的教诲,反求诸己。
你看古人这个扎根真的是深,有深度,他从哪里扎起的?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然后才修身,你想想看。可是这些科目学习的内容在哪里?给诸位说,学习的内容就是《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就在这里面。所以从前的教学是从小教,从小从什么时候?小孩出生,甚至於还没有出生,怀孕的时候就开始教,胎教。现在到哪里去找?哪个要做母亲怀孕的时候她就开始教?没有。可是你要记住,好人是教出来的,圣人是教出来的,贤人是教出来的,坏人也是教出来的,看你怎么个教法。
中国人懂得胎教。小孩一出生二、三天,眼睛张开,他就会看、就会听,大人在他面前言行举止他看到了、听到了、接触到了,完全记在心里,叫先入为主,根深蒂固。他看了三年,到三岁看了三年,他就很像一个小大人,为什么?他能够辨别邪正、是非、善恶,所以谚语讲「三岁看八十」,这个话有道理,不是随便说的。在今天讲这句话人家不懂,三岁小孩你能看到八十,他懂什么?他真不懂,可是从前不一样,从前有家教,现在没有家教了。今天整个社会动乱,整个世界混乱,原因在哪里?家教失掉了。
今天我们谈到回教、谈到穆斯林,依旧令人肃然起敬。很多人谈到的时候,又尊敬、又害怕,尊敬的是什么?全世界最团结的是穆斯林,所有宗教里头回教最团结,怕的是什么?这些恐怖分子好像都跟他们挂勾。其实回教是温和的,我接触的太多了,恐怖分子是少数又少数,极端分子。可能里面有回教徒,他懂不懂回教教义?给诸位说,他不懂,如果真正懂得回教教义,他不会做恐怖的事情,为什么?他们的真主、他们的上帝是特慈普慈的。特慈就是特别慈悲,普遍慈悲,就跟佛教讲的大慈大悲是一个意思。他们的真主是大慈大悲,怎么会有恐怖行为?不可能的,所以那是极少数的极端分子,这个我们要了解。
所以我们尊敬他们,他们重视家教,他那个家庭教育是写在《古兰经》里面的,凡是回教徒,个个要遵守,所以一直到今天我们可以说在全世界还维系著家教的是穆斯林。我们中国也维系了五千年,可惜在这一百年把它丢掉,太可惜了。没有家就没有国,我们的身是家的根本,家是国的根本,国是世界的根本,如果家要不和,社会肯定动乱,说家不和能够把社会做到和谐,那是决定做不到的。你冷静去思惟,他在家里,夫妻不和、父子不和、兄弟不和,到社会上他怎么能跟你和?这个道理你还不懂吗?社会不和,世界怎么能和谐?不可能。
所以中国讲得很好,格物而后致知,致知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这是到修身,把做人的基础奠定好,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我们祖宗的智慧、祖宗的教诲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做了五千年。你读读全世界的历史,在全世界,中国这个民族,现在连外国人听到都尊敬,为什么?五千年文化的底蕴太厚了,中国从秦统一一直到今天,两千多年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欧洲虽然出现罗马帝国的统一,一千年,灭亡之后再不能恢复了,唯独在全世界这是第一家,大一统,多么可贵!就是这个大家庭。靠什么?靠传统的伦理文化,就是靠传统的家庭教育,有家。家和万事兴,家和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个天下平就是今天讲的世界大同。
所以世界大同要从哪里做起?要从这个国家社会安定做起,国家安定靠哪里做起?靠家,每个家庭都能够做到和谐、和睦,家人能够相亲相爱。一个家庭要能够和,先要修身,要把自己的烦恼习气统统放下。格物是放下贪求物欲的错误观念,物是物欲,现在人都迷在物质欲望里头,你看中国老祖宗头一个就是你要把这个看破,把这个放下,这个东西放下之后才能致知。知是什么?学问。所以我们今天学东西学不好,看古人东西看不懂,我讲的算是相当详细,还是听不懂,什么原因?你本身有障碍。这个障碍就是你有欲望,你有五欲六尘的欲望,这个欲望障碍了你的悟门,中国人讲堵塞了悟门,你不会开悟,你怎么听你不会悟,不会悟所以你做不到,听了以后都变成常识。我们讲学佛学些什么?佛学,佛学常识,你没有学佛,佛是什么你真的不知道,讲得再清楚你也听不懂。在佛法里面讲,你的执著没有放下,你就不懂,你能把执著放下你就懂了。执著是最严重的烦恼,所以执著放下就是阿罗汉,真正佛弟子。
你还有执著,从哪里看?从你的生活、从你的处事待人接物,还是斤斤计较,这怎么行?你能够统统放下,智慧就开了,智慧是你自己本来有的。所以佛在《华严》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你看讲得多清楚、多明白,只要你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你本来是佛,你跟佛没有两样。三样没有办法放下,佛很慈悲,教我们一样一样的放;放下了执著,你就证阿罗汉果,放下了分别,你就是菩萨,再放下妄想,那你就是佛,教我们一样一样放。
所以真正学佛是什么?真正学佛是天天在放下,我没有办法一起放下,我天天放下,就讲执著,一年比一年轻。放下之后你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状况?给诸位说,你自己会感觉到一年比一年烦恼轻,一年比一年智慧增长,一年比一年身心快乐,法喜充满,日子过得很快乐。现在大家所关心的,我再告诉你,你一年比一年年轻,不容易衰老,为什么?衰老是烦恼。所以古人的话讲得好,「忧能使人老」,你忧虑很多你就容易老化,你把这个放下,忧虑没有了,得失没有了,贪瞋痴慢没有了,自私自利没有了,你多么快乐。年岁虽然大,你的精神、你的体力跟年轻人一样,没有什么差别。
这是我多少年前在讲席里就做过多少次的报告,你真正契入佛法,真正入这个境界,你二十岁学佛,你永远是二十岁,你三十岁学佛,你永远是三十岁,我讲的话都是真的。我二十六岁学佛,我没有感觉到我年龄增长,学佛学了五十六年,心情、精神、体力给诸位说确实还是二、三十岁。我走路扛行李,现在人家不让我扛,我有这个体力。年轻人工作说老实话我看不中眼,他不如我。所以学佛的好处太多,真契入这个境界你不会生病,再告诉你,最后你不会死。这是实实在在话,到极乐世界或者到他方诸佛世界,这个身体丢了,不要了,就走了,很快乐,一丝毫恐怖没有,一丝毫疑惑没有。
所以这个问题,根的教育太重要了。我能够有这么一点基础,实在讲,就是童年的时候住在乡下在农村父母教的、老师教的。那时候老师是私塾,就那时候扎一点根。真的,三岁看八十,我现在八十岁了,跟三岁一样没变,虽然这个花花世界,我没有被染污,我没有被诱惑。一生当中,佛教导我们随缘不攀缘,为国家、为社会、为世界做一点和平工作,缘分。机缘遇到了应当要做,没有这个机缘,我决定不会去找事做,佛教我们永远保持著身心清净,一尘不染,你的智慧才不断的提升,德能、相好当然也不断的增长,烦恼习气一年比一年轻,一个月比一个月轻。我不敢讲一天比一天轻,我敢告诉诸位,我一个月比一个月轻,智慧一个月比一个月增长,为什么?清净心生智慧,诀窍没有别的,就是放下。知道所有一切法都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何必放在心上?一放下就自在,一放下就大圆满。这个道理要懂,要落实、要真干,我们学这一门学问才有受用,不是白学的。
所以我们看到菩萨示行十种行,这句话就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示就是示范,做榜样,做给社会大众看。社会大众都是自私自利,我们能大公无私;世间人都追求名闻利养,我们名闻利养舍得干干净净,边都不沾;世间人贪五欲六尘的享受,我们在五欲六尘里随缘,有也好,没有也好,绝不计较。世间人不肯学伦理道德,我们拼命做出来给他看,这个好。所以教在学当中,我自己在学,学就是教,教就是学,是一不是二。学做圣人,学做个明白人,学做个真正有智慧、有福德的人,这叫学佛。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接著看这首颂的后面三句:
【亦行一切大人法。】
这句话好,并不是我们只学习基本的法,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那是基础,那是根,非常重要。有这个根你就可以向上提升,就是『行一切大人法』,大人是佛陀、是菩萨。大人法无量无边,佛法里面讲的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每个法门都能成佛、成菩萨,所以大人法的范围太广大了。怎么学法?一定要记住,学习的最高指导原则就是戒定慧三学。这个历史可就久了,不止五千年,为什么?十方三世一切菩萨、一切诸佛如来统统用这个方法;要讲时间,无量劫,要讲空间,那是遍法界虚空界。那你就得注意,你说我不要戒定慧,我另外想个办法,你去试试看你能不能成就,这个方法是一切诸佛如来所应用的,因戒得定,因定开慧。
而戒里面的根本戒有五条,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条又称之为根本戒,十方三世佛统统都要学习,而且都做得圆圆满满,他才能成就;如果我们把这个疏忽,你怎么会有成就?我们这么多年来也很细心的观察,去反省,为什么五戒做不到?十善没做到,十善要能做到五戒就很容易做到。诸位要晓得,十善不是戒律,那是世间的善法,修十善跟修五戒果报不一样,十善能得福报,五戒得清净心,不相同。虽然名目相同,境界不一样,修行的方法不一样,这里头也是大学问。
一切大人法你不必学多,你只要学一样,一样学成功了,一切大人法全都得到了,这个法子太妙了。不是像我们世间人求学,你在大学里面你只学一个科系,四年毕业你只懂得这个科系的学术、技能,另外一个学系你就一窍不通,你学一是一,你不能够通一切法。圣学不一样,圣学所谓是一经通一切经通,一个法通了一切法都通了。你要问为什么?这是什么道理?因为一切法都是自性变现的。什么叫通?通是见性,明心见性,没有到见性你就不能通达。所以只要是佛法,它终极的目标,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门径,可是门门都是通达明心见性,所以你只要一见性,八万四千法全通了,道理在此地。
好像我们这样一个圆,圆四周,这个周边是八万四千法门,每个法门都通到圆心,你什么时候到达圆心就全通了,就这么个道理。所以基本的德行有了你才能修,没有这个基本你没办法修。不但没有办法修,我刚才跟大家讲了,你根本就不懂,你天天听经有没有听懂?没听懂,为什么?听懂就悟了,懂一点点,小悟,懂得多一点,大悟,他有悟处,这你真听懂。为什么不悟?自己的心跟这个道、跟这个法不相应。道是清净的,法是与性德相应的。我们的心不清净,我们的烦恼习气很重,这是自然的障碍,就是佛讲的,「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是怎么个说法?你天天听佛讲经说法,你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放下,你自性里面的德能就不能证得。不但不能证得,烦恼习气重的,你不能体会。体会是悟,我们讲的解悟,你能够体会得到,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你就证得,那才管用。所以不肯放下很糟糕,这个障碍谁造成的?自己造成的,决定不是别人,别人没有能力造成你的障碍。所有一切障碍都是你自发的,你自己迷惑,你自己颠倒,你自己分别执著,这个道理要懂。
所以有了基本功,把做人的道理真正做好了,你只要有这三样东西,有《弟子规》、有《感应篇》、有十善业,做到了,那是你自己的,是你自己自性里面的弟子规,是你自性里面的感应篇,自性里面的十善业道。然后圣教里面你只要学一门,一部经、一部论,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大人法。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你只要学一门,一门里面,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八万四千三昧,你在里面得三昧了,三昧是什么?定。像我们学《无量寿经》,入念佛三昧,你学《无量寿经》得念佛三昧,学《华严经》得华严三昧,这管用了。三昧起作用就是智慧,大彻大悟。不过三昧有浅深不同,浅,烦恼没有了,心开意解,三昧功夫深了就开悟,豁然大悟。一悟就是一切法全通了,不但是佛法全通了,八万四千法门通了,无量法门通了,所有一切世间法你也通了,为什么?世出世间统统是心现识变,你见了真心,哪有不通达的道理?
要不要学?不要,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学了十二年,统统丢掉,没用。这个意思很深,不是学来的,是放下得来的。明白这个道理了,我们要不要收集很多学习的资料?不需要。如果收集这么多东西,做一个图书馆给别人做参考,接引大众,这是好事情,这是功德;如果收集那么多我自己来学习,那就上当了,错了。学怎么样?一门,为什么?一门你专,你一天到晚想的就是一样东西,这样你才能得定,你才能开慧,同时学二样、三样,不能成就。所以我早年跟李老师,李老师给我说明这个道理,告诉我不可以同时学两样,同时学两样你的精神分散,我们讲分心,你又想这个又想那个,你分心。散乱是什么?散乱就是没有定,你看禅定就是对治散乱的。散漫心学世间法都学不好,怎么能学道?哪有这种道理。这个道理现在人知道的少,都喜欢做通家,样样都通,样样都学,结果是样样都不通。
我能够得这么一点受用,这是老师教我的。我在台中十年,十年学五部经,五部经不是同时学,一部一部,老师是绝对不许可你同时学两样东西。他每个星期讲几样东西,我们都可以听,听怎么样?不学,学只学经,整个精神贯注在这部经上,听老师所讲的是听听常识,有时候这个常识可以在这个经上发挥,是这么个道理。所以真正会学、真正想成就,一门。如果自己根利,根利就是记忆力好、理解力好,你可以学大部经;如果我的记忆力不好,理解也很差,学小部经。经确实有浅深不一样,总得由浅而深,求学有次第。
你看看我在李老师会下,我第一部学的,《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很短也很浅,初学,从这里入门;第二部学的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虽然很深,但是你看起来不难懂,浅的人看得浅,深的人看得深;我第三部学的是《普贤菩萨行愿品》,就是一般的流通本,《四十华严》最后的一卷,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学了这么一个课程。这个课程不是我自己提出来的,而是当时遇到两个同学,朱斐居士夫妻两个,他们两个人选到这部经学讲。他在台中搞了一个「菩提树杂志」,他是主编,同时他在那里开了一个佛经流通处,经营一个书店,所以工作很忙。原来以为这个很好讲,结果一上台觉得不是那么简单,所以两个人找我要我帮他写讲稿,一个星期八千字。我也很喜欢这部经,好,我来写。所以讲稿是我写的,他们两个上台去讲,我也就认真学习了这部经。
一个星期写八千字,而且这八千字差不多两天要完成。完成之后,这个稿子我自己至少要改两遍,一天改一遍,要花两天时间,就是四天时间。交给他去准备,他还要准备,至少也要用两天时间去准备,再一天上台去讲,所以很辛苦。写讲稿的时候真的心里什么念头都没有,这个星期讲稿给他了,我马上要写底下一个星期的。大概他这部经好像讲了十次。第四部那是我练习讲的,《金刚经》,第五部,慢慢的才选一个大的、比较有深度的,《大佛顶首楞严经》。你就晓得,由浅而深,部头是由小而大。我在台中十年,这几部经如果是在一般佛学院里面,一年就学完了,我在台中跟老师要十年。所以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才能契入,真的学到东西。
在这里我是一再强调扎根重要。我们现在根从小没有学,现在要补习;如果没有这个根,学教顶多学一点皮毛常识,没用处,而且学教会常常把经教讲错,那个因果责任很重;如果念佛没有这个根,给诸位说,你不能往生,我给你讲的话句句都是真话。为什么?因为你不是善男子、善女人。佛经上一展开,「善男子、善女人」,是以十善业道为标准,而十善业道的基础确实就是《弟子规》跟《感应篇》,这两样东西学好了,十善业道就有了,否则的话,你想学《十善业道经》没用,为什么?你做不到。不但你做不到,你根本就不懂,虽然是这十条,这十条里面的理论、境界非常深广,你没有法子体会。
然后你才真正懂得,中国人接受大乘佛法,在两千年当中出家、在家那么多人成就,什么原因?中国家教的底蕴太好了。佛的这些弟子传教是向四面八方传,可是大概有些地方不到一百年就没有了,有些地方二、三百年没有了,有些地方六、七百年没有了,只有在中国,真的是生根、茁壮、开花、结果。亚洲这边,韩国的佛教、日本的佛教、越南的佛教,统统是中国传过去的。你问为什么?现在我们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根好,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因果教育的根太好了,我们如果要是没有这三个根,你就没法子学。
所以真正想学,那你要认真去补习,认真努力把《弟子规》三百六十句,一句三个字,你真正要做到。你把这个做到,再学习《感应篇》,然后你去看十善业道你就能看得懂,你就有会心之处,你看了会生欢喜心。有这个根基你再学大人法、菩萨法,没有一个不成就,这个太重要,疏忽不得。疏忽是搞佛学可以,学佛你是没有分。大人法里面有世间法、有出世间法,这个要认识清楚,世法、出世法都能开悟,为什么?只要定下来就开悟了,而且一切法真的是通的,你悟了之后,哪一法不是佛法?没悟之前,哪一法是佛法?《大方广佛华严经》也不是佛法,这个要知道。所谓世法、佛法,在人,不是法,法没有世法、佛法,人有。这我们现在搞得很清楚,只要你有妄想分别执著,一切法就叫世间法,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一切法都是佛法,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就在我们这一品下面统统都讲到。所以确实无方大用,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样不包容在里头,你才看出它的妙处。下头这一句说明了,你看:
【诸仙行等悉无余。】
这句包含了,这个『仙』是什么?世间法,我们现在所讲的,在中国的道教,那个『等』,有儒教,包括在里面。现在我们如果把范围扩展到全世界,全世界里面所有的宗教、学派就全都在这一句里头,『悉无余』,统统包括了。亦行一切大人法,亦行诸仙行等,为什么?一通一切都通了。你想不想一切都通?想一切都通你一定要照这个方法,照这个方法是持戒,一心学习是三昧,一心到一定的程度就开悟,一悟就全通达,这不能不知道,秘诀!世间还有哪桩事情能超过这个?没有了,找不到了,想不想学?想学,从《弟子规》入门,这是持戒。你要说为什么从前人不从弟子规入门?从前人从一出生就学了,确实弟子规、感应篇从小学的,并没有教科书。他怎么学的?父母教他的、大人教他的,感应篇怎么学的?城隍庙教他的、中国传统古典的文艺表演教他的。中国从前学校不普及,教化人民用什么?就是民间艺术,戏剧、歌舞、小调,里面的内容都是讲因果报应,都是讲忠孝节义,善有善果,恶有恶报,统统表演这些。
所以你去看歌舞的表演,去听唱戏的,还有在从前说书很普遍,说大鼓书。我们小时候很喜欢这些,下了课有时候还有点时间,到茶馆里面去,坐在旁边听说大鼓书,大鼓书讲故事,统统不离开因果报应。所以民间艺术是最好的教育,寓教於乐,我们这些基本的东西是这样学来的。尤其是父母、老师做我们的好榜样,他们能做到,跟著大人逢年过节的时候,给老人拜年、给长辈拜年,我们跟著父母一起,从小就学会了,那些礼节《弟子规》里头都有,处事待人接物。农村的小孩过的是社会生活,为什么?不但是邻居小朋友都在一起玩,远远几个村庄都把他邀来一起玩,所以总有十几个,所以根深。现在这种社会,即使在学校里面,也没有我们童年那种活泼,那样的快乐。我们能学到的东西现在人都学不到,现在都是书本知识;换句话说,没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活活泼泼的,伦理、道德、因果全在生活当中,自然的薰习,在这扎的根。
懂得孝亲、懂得报恩,知恩报恩,懂得尊敬别人,懂得为别人服务,为自己的心少,为别人的心多,这是从小培养出来的。现在的社会不一样,现在社会所谓是自我本位主义,是为自己的利益想得多,为别人几乎不想了,这还得了吗?起心动念一定是损人利己。我们从小培养出来的是起心动念如何帮助别人,如何照顾别人。都受这个教育好,人人都关心别人,我关心别人,别人关心我,这个互助的力量太大了。自私自利很可怜,到你有灾难的时候没有人帮助你,你平常不肯帮助别人,谁帮助你?你不尊重别人,谁尊重你?不一样。
这是我们亲身这一生所经历的,我们在这个环境里面长成的,一生都是很快乐的帮助别人。别人占我们便宜,我们毫不在乎,还感觉得很欣慰,为什么?我还有便宜给你占,我不错了,就怕我没有便宜你占不到,所以思想不相同,就快乐。你毁谤我、你侮辱我、你陷害我,我都会很快乐,这什么原因?学了佛之后,你替我消业障,我这个业障这一生没有前世有,生生世世累积的业障很可怕,在这些地方就消掉了。所以处逆境随恶缘,恶缘就是这些人对我都不好,环境也不好,我怎么样相处?没有一点怨恨,决定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这个念头,生感恩的心。遭到这个难,好好反省我有没有过失,有要改。他提醒我,我自己没有发现,他提醒我,我要改过,我感恩他;他提醒我,如果没有,也感恩他,提高自己的警觉,不能做错事情,好的教育、好的老师。人一生能生在感恩的世界,你说多快乐,你说多幸福,没有恶念、没有恶行、没有恶言。圣人能做到,古人能做到,我这一生很幸运也能做到,我能做到,你们诸位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不是求人的事情,求人很难,这是求自己。
随顺境,环境好,周边都是好朋友,这时候要警惕,不能有贪恋。因为贪瞋痴是三毒烦恼,逆境里面是断瞋恚,顺境里面是断贪爱、断愚痴,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觉,这就对了。所以一切人於我都有恩德,如果你不会,不会一切人都是冤仇,那就错了。所以是佛境界、是魔境界是在自己一念之间,与外面境界不相干。你一念与性德相应,所有境界都是佛境界,一念跟烦恼相应、跟习气相应,所有境界全是魔境界。跟你说真的,真的是无佛亦无魔,那是讲真的,佛与魔是自己起心动念不一样,记住,与自性性德相应,佛境界现前,与烦恼习气相应,魔境界现前,三途六道都是魔。这句里面的范围非常广大,向后统统我们会看到,在经文都看到,这个地方是总说。
【为欲利益众生故。】
佛菩萨为什么做这种示现?没有别的,利益众生。这个众生很大,遍法界虚空界,不只十法界,一切众生统统照顾到了。我们在讲席里也常常说,「慈悲遍法界,善意满娑婆」,希望我们同学共同勉励。慈悲是真诚的爱心、清净的爱心、平等的爱心、智慧的爱心,大乘教里叫慈悲。所以慈悲从哪里来的?慈悲从真诚来的、从清净平等觉来的。真诚是自性的本体,清净、平等、觉悟是自性的性德,这个爱心与性体性德相应就叫做慈悲。所以慈悲这个爱里头决定不起副作用,真诚纯正的爱心,平等的,没有一个不爱。你这种慈悲心生出来,说老实话,就是菩萨、就是佛,凡夫做不到,为什么?凡夫的心是轮回心。什么是轮回心?自私自利、贪瞋痴慢,这就是轮回心。所以我们自己学了佛之后知道,要常常去反省,常常去想想,我用什么心。如果是用轮回心,那就是从思想、言行,你一切所作所为都叫轮回业,你造的是善的,有利於社会的,来生得福报,出不了六道;如果做的是不善的,损害别人的,来生是三途,感这种果报,这不能不知道。
清凉大师说这个三句,「亦行一切大人法,诸仙行等悉无余,为欲利益众生故」,他注解里头这三句即「善士利行,慈心劝导等故」,善士利行《钞》里头有个注解,我们把它简单的念一念,「善士有五,一於真实义,劝导有情」,真实义是佛法、是大人法。我们今天亦行一切大人法,我们在一起,《华严经》就是大人法,《华严经》就是真实义。我们有缘在网路、在卫星电视一起学《华严》,卫星电视里面有《华严经》,天天都播放,还有《无量寿经》、有《地藏经》,还有两种,我没有看我记不清楚,我听说每天播出来的有五个科目,劝导一切有情众生,这是第一个意思。
第二「於应时劝导」,像现在我们这些年来非常认真努力劝导大家学弟子规、学感应篇、学十善业道,如果出家的,还要学沙弥律仪,这是应时,此时此地。如果我们要是疏忽这三个根或者四个根,这一生就白修了,这一生就空过,那是很可惜。第三个意思,「於能行摄胜妙义劝导」,胜是殊胜,妙是微妙,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用现在的话说,是把我自己修行所得殊胜的利益与大家分享,就这个意思。我学佛五十六年,讲经四十九年,我这五十六年修学我得到些什么,跟大众分享。最简单的告诉大家,一百八十度的改变了命运。
你们去念《了凡四训》,你们去看《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现在都拍成电影,我们这里有光碟,诸位好好去看看。这两本书上所讲的就是於能行摄胜妙义劝导,我这一生修学的超过他们两个人太多了。我在基础上,就是投胎到这个世间来,我的命运比他们两个人都差,差很远,可是我这一生修学那个殊胜超过他们太多。佛家讲三转法轮,这一条是作证转,我们自己作证明,还有许多人修行成就来作证明。像黄忠昌的往生,这也是属於能行摄胜妙义劝导,以身作则,做给我们看,只要万缘放下,一心念佛,三年决定成就,做出来给你看。
第四「於有情柔软劝导」,有情众生一定要懂得,有些人,这要看人的性格,所谓说恩威兼顾,应该用严厉教他就要用严厉,应该用温柔的时候就要用温柔。一昧用严厉的,人心不服,起怨恨心;一昧用柔软的,柔情的,也不行,要刚柔相济。你运用得很恰当,让一般人对你敬爱你又畏惧你,就是说又怕你又喜欢你,你成功了,特别是领导人。末后,「於有情慈心劝导」,这是总结,对一切众生决定要有慈悲心,没有不接受的,所以连蚊虫蚂蚁都接受,为什么?慈悲心,就能感动它,鬼神能接受,树木花草能接受,这是真诚的慈心,所以这也是善士利行。好,今天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