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华严三昧 - (第十集)
华严三昧  (第十集)  2007/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节录自华严经12-017-1705集)  档名:29-072-001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华严三昧」最后两句:

  【如是一切皆自在。以佛华严三昧力。】

  这十句经文,前面八句我们用了很长的时间介绍过,这是我们同时在一起学习。八句里面有七桩事情,也就是说有七个科目,第一个科目是严刹,庄严道场,第一个科目。第二个科目是供佛,就是讲的布施供养。第三个科目是放光,放光就是今天我们所讲的影响。我们对面的影响、对时间的影响,你影响的地区多大,影响时间多久,这都是属於放光的意思。第四个是度众,度众一定先度自己,自己没度,决定不能度别人。接下去给我们讲智慧自在、说法。前面每句是一个课题,第七、第八两句是讲文殊菩萨十波罗蜜,算是一个科目,这是十度。

  今天经文说『如是一切皆自在』,「如是一切」,就是指前面所说的一切行门,最重要讲的是行门。《华严经》大家都知道,我们供养的这尊佛是毗卢遮那佛,华严教主。毗卢遮那是法身佛,实在讲没有形相,没形相我们今天也把他造个佛像来表示他,实际上没有形相。他就是法性,法性哪来的形相?法性能够现相,现的是谁?现的是文殊、普贤。从体起用,用就有相!两尊菩萨就是把整个佛法的修学全部都代表,文殊代表解门,智慧;普贤菩萨代表行门,要落实、要做到。所以在《华严经》上普贤菩萨是长子,这比喻,文殊菩萨为庶男,这第二。这是什么意思?《华严经》重视实行,普贤代表实行,要做到。

  如果是以文殊为主第一,普贤为第二,那就是代表解门,解门第一,解而后行。这在佛门里头有这种表法的,通常是以释迦牟尼佛。世尊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成佛,他旁边也可以以文殊、普贤,但是以文殊为第一,普贤为第二,解门重要;行门,行门是你自己的事情。所以我们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一生都是讲经教学,从来没有说过修行。净土宗打佛七,释迦牟尼佛从来没打过佛七、从来也没有去参过禅,像禅堂里面参禅,没有,这点诸位要留意!佛一生天天教学,跟大家上课。你真正明白、理解了,修行是你自己的事情,所以表法的意思很重要。

  在净土宗,净土宗我们供养西方三圣,阿弥陀佛代表理体,代表的自性,观音、势至他们两个一个代表解,一个代表行;观音代表行,大慈大悲,大势至菩萨代表解,代表智慧。所以在净宗,你看看是以观音为第一,大势至排在第二。特别是在《楞严经》里面就非常的明显,《楞严经》二十五圆通章,那是释迦牟尼佛让他们这些大菩萨们,每个人把自己修学的心得做个简单的报告,给大众(就是楞严会上的大众)做个参考。二十五位菩萨每个人都是修一个法门,一门深入,没有修两个法门的,这个意思很深,一定要能够体会到。二十五圆通,文殊菩萨为我们这个世界选择法门,就是一般的根性选择法门,是选择「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我们眼睛看未必能看得清楚,可是你听能听得清楚。我们看到瞎眼,特别是瞎子算命,他看不见,他靠听,他的听觉特别灵敏,真的,他的听比看能力尤其是殊胜。

  观世音菩萨修行用耳根,这是特别法门摆在最后,像我们一般唱戏一样,最后的压轴戏是最好的。这二十五个人上台,观世音排在最后,本来按顺序观世音应该排在第二,前面是六根,第一个是眼根,第二个就是耳根,他一定是排在第二,但是把他拿来摆在最后,这就是说明特别法门。可是你要细心去观察,特别法门是两个不是一个,这要留意到。另外一个特别法门是谁?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顺序他在七大里面,二十五个排顺序是六根、六尘、六识、七大,是这样排法的。前面三六十八,后面加上七个二十五,它这样排法的。七大里面是地、水、火、风、空、见、识,是按照这个顺序。大势至菩萨是见大,他顺序应该排在哪里?顺序应该排在第二十三。第二十四是识大,识大是弥勒菩萨,你看看《楞严经》的顺序,他们两个顺序交换,弥勒菩萨在二十三,大势至菩萨在二十四。

  这就说明什么?两个特别法门。这两个人你要晓得都是极乐世界的,都是代表念佛法门,可不能弄错了。那为什么大势至菩萨不能摆在最后?「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他的对象是对遍法界虚空界的,无比的殊胜。「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是专门对我们地球上众生的,所以对我们来讲非常亲切;他那是对全世界的,多元文化的,观音菩萨代表我们本土文化,不同地方在此地。读《楞严经》如果不把这个排列的意义看出来,那你叫白读、白念。所以楞严会上什么是第一?念佛第一。这个道理要懂,观音、势至两个代表。

  我当年在台中求学,正好跟李老师学《楞严经》,有一次,临济寺第一次传戒,白圣法师邀我到戒坛里面去服务、帮忙,担任戒坛的书记。有天我们台湾大学有几个同学,是我们慈光讲座的学生,带了他们一个老师日本人,客座教授。台大的客座教授他是日本人,他也是学佛的,到临济寺来看我。他就问我,现在学的是什么东西?我说我正在学《楞严经》。他问我,你修什么法门?我说修净土法门。他很惊讶说《楞严》跟净土有什么关系?通常人都是以为《楞严经》跟密有关系,跟禅有关系,应当是禅宗、密宗必读的经书,好像跟净土没关系。他这一问,我就晓得这是外行,虽然是个大学教授,是个佛学的学者,他没有搞通。所以我就问他:二十五圆通章里面,观世音、大势至跟净土有什么关系?他也很聪明,我这个话一问,他就愣住了。怎么没有关系?《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现在在净土五经之一。

  而且我在讲《楞严经》,讲「大势至念佛圆通章」,特别提醒同学们要注意。诸位知道,佛教里头有部《心经》很出名,《般若心经》,每天早晚都有人念的,列为早晚课。但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很少人念,《般若心经》是《大般若》的精华,纲领的纲领,它展开来就是六百卷《大般若》,就是世尊当年在世,二十二年所讲的总纲领,当然重要,二百六十个字。可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比《般若心经》还要少一点。我说它是《大藏经》的心经,比《般若心经》更重要,不但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一切经的中心,也可以说,那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一切经教的总纲领。

  我说这个话也有根据的,也不是随便讲的。善导大师,唐朝,我们净土宗二祖,有人说他是阿弥陀佛再来的,阿弥陀佛的化身,日本人很相信。日本早年那些祖师大德,有不少都是善导的学生,他们到中国来留学,亲近善导大师,这日本的净土宗。善导大师有句话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句话就是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应化在九法界度化众生,最重要的一个科目是什么?就是把念佛法门介绍给众生,得到念佛法门没有一个不得度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上讲得好,「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语气讲得这么肯定,让你一丝毫怀疑都没有。

  念佛要怎么念法?菩萨讲得很清楚,「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就是念佛方法。都摄六根是把我们的心收回来,意思就是说一心专注,一心称念。怎么念法?净念相继。净是清净,清净是什么?不怀疑、不夹杂。如果怀疑,你的心不清净,夹杂也不清净,夹杂就是你修的东西太多,那叫夹杂。譬如我念佛,我又念地藏菩萨,又念弥勒菩萨,又念药师菩萨,我什么都念,就夹杂,夹杂了你的心力分散。应当是专念,念一尊阿弥陀佛的圣号,所有一切佛菩萨统统在里面,一个都不漏,这样就对了。所以不能夹杂,不能怀疑;相继就是不间断。这是我们常讲的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没有一个不成就,万修万人去!善导大师说的。凡是念佛不能往生的,一定是怀疑、夹杂,或者是间断,你没有照大势至菩萨教给你的原则去做,所以才出了问题。真正照圆通章的指示,没有一个不成就,这我们要相信,决定不能怀疑。

  《华严》这是大乘,大乘里面是自利利他。所以我们自己没有成就,是要以自利为主,利他是附带的,不能说不管别人,附带的。附带有个条件,不妨碍自己可以做,如果妨碍自己不能做,还是自己重要。为什么?自己不能度,你就不能普度众生,一定先要成就自己。我们念佛人是往生要有把握,自己可以有把握,我这一生决定往生净土,遇到别人有困难,我们也可以去帮助他一下,就是对自己不碍事。如果自己往生没有把握,别人的事情,总得要好好的斟酌一下;如果对自己确实有很大的妨碍,还是不做为好,这不是不慈悲,一定要懂得。因为你这一生成就,你就度无量无边众生;如果为了几个人,帮助几个人,把自己往生的事情耽误,你到哪一生、哪一世再有这么好的缘分遇到?这很难讲!

  佛不愿意看到你这种做法,这决定不是不慈悲,是真正的大慈大悲。世间人有的时候看不出来,佛菩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像菩萨这些行门,难道我们就不要修吗?我们是圆修,圆修圆证。怎么叫圆修圆证?就一句阿弥陀佛全部都修了,严刹修了,供佛修了,放光修了,度众修了,十波罗蜜统统都修了。一句阿弥陀佛,你仔细去想想,全部包括在其中,不要再搞其他的了。搞其他就夹杂,那你什么也没学,你不能往生,你什么都没学,至少可以说你没学成功,你所修学的都不及格。所以「如是一切」,是总结前面六行、十度。一切法皆自在,这句很重要,这是个标准放在此地。我们对这一切法不自在,那就是你要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到得自在了,行,可以帮助无量无边的众生。

  严刹这些意思我都讲得很深。不思议的佛刹在哪里?不是形相,真正修行的人在哪里,佛刹就在哪里,并没有一个佛刹的形相。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盖过庙,连个茅蓬都没有盖,他只是树下一宿,日中一食,他人在哪里,那个地方就是道场,这叫不思议刹。到一切皆自在可以建大道场。佛教传到中国,中国人喜欢建筑,尤其国家第一个道场白马寺。洛阳的白马寺,诸位都知道,那是中国佛教第一个道场,国家建的,皇帝建的,这叫严刹。不自在不可以建,自在就可以建了。你能懂得这个意思,你就晓得如果我们现在想建个庙、建个道场、建个念佛堂,没有钱,到处去化缘不自在!不自在就不必建,没有必要。什么叫自在?人家钱送来足够了,那个可以;没有,不可以。

  你看看,它决定不妨碍你的清净心,决定不破坏你的修行功夫,这个可以做,前面讲的种种事都可以做;如果有妨碍,不行,这个道理要懂。现在人自己不自在也要做,做的人很多,这是什么?这是佛家讲的修福,这是修福,真的是修福。能不能往生?不能。这就是《坛经》六祖所说的,「此事福不能救」。此事是什么?生死大事,了生死出轮回的大事,福不能救。修福,你出不了轮回,但是你在轮回里面来生享福,所以修福来生会享福。三宝是福田,供养三宝是种福,这道理要懂。但是,现在三宝有真的,有假的,如果是假的,那你就没有种到福。好像你种稻子,你把稻子种在沙石的土地上,它不会长,它要在肥沃的泥土里头才能生长,你把福田看错了。

  福田我们怎么认识?晚近印光大师给我们做了非常好的示现,我学到了。什么是真正福田?印经,真正福田。经书他拿去卖都好,他拿去卖只要有人买,他也做宣传工作。所以印经布施最好,这里头有真实的利益,没有毛病;其他的就难了,那你要有智慧去观察、去判断。所以印光大师他的一生四众同修的供养,他自己没有用,全部拿来印经。有时候遇到有灾难,旱灾、水灾,他老人家从印经的款项里面拨出一部分去救灾,这是我们在他老人家护国息灾法会的讲演里面看到的。像这些慈善事业,有很多人去做。佛法里面讲慈善救济,释迦牟尼佛做了一生,做了一生四十九年的慈善救济,那是什么?讲经说法,帮助人开悟。开悟了,那你什么苦难都能解决,开悟是真正的救济。他没有钱,你送他钱用;没有饭吃,你送他食物;没有衣服,你送他穿的,这救一时之急,不是长远的。长远是要教他,教他开智慧,教他有能力可以独立去谋生,这就是真正救济他。所以真正救济他是教学,释迦牟尼佛一生做教学的工作,慈悲济世,我们要晓得。

  这一切都能够自在,这是什么原因?末后一句把这桩事情说出来,『以佛华严三昧力』,华严三昧。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注得很好,我们前面学习得很多,他的注解也很值得我们学习。注解里面说「文有十句,略辨七行,前六句各一行」,这前面我们都学习过。「七八是十度行,九结上自在」,就是前面所讲七种行是自在。末后一句是「总结所依」,清凉讲「万行如华,严法身故」。前面是略举七个科目,包括菩萨所修的一切法门,无量法门归纳为这七大类,庄严法身。这是把华严三昧说出来。华严三昧是什么?前面曾经有报告过,时间很久了,我们在这个地方再重复说一说,简单提一提就可以了。华严三昧是以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为理论的依据,通达这个道理,明白事实真相,把它落实在生活、在工作、在处事待人接物,这就是说你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够与一真法界无尽缘起相应,这就叫庄严佛国,这就叫华严三昧。三昧是定,三昧是一心,一心修学就叫三昧,《华严经》、《梵网经》里面都是这个说法,细说就不必,这样子提提就行了。

  再看清凉大师注解,对我们的开示。因为末后一句「万行如华,严法身故」,这两句他有注解,他说「略有十观,一摄相归真观,二相尽证实观,三相尽无碍观,四随相摄生观,五缘起相收观,六微细容摄观,七一多相即观,八帝网重重观,九主伴圆融观,十果海平等观」。这跟十玄门意思完全相同。观就是看法,这十句总的来说,对於宇宙真相的看法,宇宙的缘起,这宇宙从哪来的?生命从哪来的?宇宙之间万事万物怎么发生的?这十句全都包括尽了。这就是现在讲的科学,宏观观世界,微观,佛法讲观微尘;宏观是无量大,宇宙真相,微观是无量小。佛法里面的科学,比我们现在这个世间科学高明得多,现在科学无论从宏观、从微观都没有达到华严境界。

  华严境界里面告诉我们,微尘这是最小的,不能再分割。现在科学讲的基本粒子,夸克,是不是佛法里面讲的微尘?还很难说,可是很接近。但是佛告诉我们,微尘里面有世界,这个科学没说到。不但微尘有世界,我们在后面经文读到,微尘里面有世界,那个里头也有微尘,那个微尘里头还有世界,重重无尽,不可思议。是真的吗?真的。谁见到的?不但见到,普贤菩萨到那里去游览过,到微尘世界里面去观光游览过。那里头也有无量诸佛,佛也与一切众生讲经说法,挺热闹的,微尘里面。而且告诉我们,所有微尘里面都一样,不是单独只有一个微尘是这样的,所有一切微尘没有例外的。

  所以很多人不知道这个佛教育,佛教现在人家认为是宗教,这是误会。我在学佛的时候出家,我就向台湾中国佛教会建议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这个名词要修正,加两个字进去,「佛陀教育」,让大家耳目一新,不至於发生误会。佛陀教育里面教什么?它有伦理、有道德、有因果、有智慧、有科学。实在讲智慧是哲学,我们方东美先生讲哲学,有哲学、有科学。但是好像智慧比哲学的范围还要来得广,它有真实智慧,般若智慧,内容太丰富!

  接著大师告诉我们,「然此十观,融四法界,初二理法界,始终不异」。初二就是第一个摄相归真,第二个相尽证实,始终不异,理法界。四法界诸位都晓得,理法界,有事法界,有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这是《华严经》上讲,法界可以分为这四个方面来讲。但是你要知道,理事是一不是二,如果是二就迷了,不二就觉悟了。学佛的同学们这个观念要永远掌握住,你才能走向开悟的道路,为什么?佛给我们讲的这些大乘教,宇宙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的整体。你怎么能把它分割成二?一分割就迷了,知道它是一体这觉悟。所以大乘教最后入不二法门,性相不二,理事不二,因果不二。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都是二?迷的时候有二,悟就不二。

  宇宙之间森罗万象同一个缘起。缘起在这个经上就称之为「法界缘起」,从哪里来的?一个根来的。根是什么?法性。这个事相再多,体是一个。古来祖师比喻说得好,他把法性比喻作黄金,法相,现相是无量无边,比喻作金器。我们如果要参观一个金属的工厂,尤其是它们的展览,我曾经参观过一次金器的展览,两万多种,没有一个相同的。你去看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全是黄金,两万多种。是我们有个学佛的同修,他就是做这个生意,到他的展览室去看,非常好看。相上看,两万多个,没有一个同样的;你从性上看,全是黄金,除了黄金之外没第二个东西,一样东西。一个东西变现出那么多的样子,变现的相,体不变!所以你就晓得法性是一个,法相是无量无边,而且法相千变万化。佛在这个经上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它为什么千变万化?识。识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

  我们人要是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断掉,那你所看到法性所现的法相不变,你就看到不变了。不变叫什么?不变叫一真,你就看到真相。如果你有起心动念、有分别执著你看不到真相,你看到是妄相。但是妄不离真,妄就是真。妄相是什么?扭曲了。虽扭曲它的体还是真的,譬如我们以金器做比喻,这黄金器做得非常之美,我们把它敲坏,敲成稀烂,就很难看了,什么也不是。黄金还是那个分量,重量还一样,没有丝毫改变,就这个意思,就是性永远不变。相怎么变,性不变,性才是自己,自己的真心!真心就是佛性,真心就是佛心,禅宗里面所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就是法性。禅宗悟什么?就是悟这个。

  你悟入法性就叫成佛,叫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你就晓得佛讲的话,你会不会承认?「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承不承认?承认。一切众生相不一样,法性是一样,没有法性就没有形相。我们人之体是法性,我们拿这个杯子,杯子之体也是法性。没有法性它怎么会有这个相?所以《华严经》上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不但所有的动物是一个法性,所有的生物,乃至於所有的矿物、无生物、虚空、自然现象,它的体全是法性。所以这个性始终不异,不管你是觉、是迷,它没有改样子。但是现在要晓得,它不是精神,它也不是物质,它能够变现出精神、物质,可是它的体始终不变,没有两样,这理法界。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十观,前面两观是理法界,第三是理事无碍法界,第三是「相尽无碍观」是理事无碍。第四这是讲事法界,是「随相摄生观」,这是属於事法界,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现相。后面五、六、七、八一直到九,都是属於事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就讲得多,那就是森罗万象。在十玄门里面,第五就是「一多相容不同门」,第六就是「微细相容安立门」,第七是「诸法相即自在门」,第八是「因陀罗网境界门」,第九是「主伴圆融具德门」,第十观是「果海绝言」。那是诸佛如来证到究竟的果地。究竟的果地什么位次才能证得?实在的说,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个一分,诸位要记住,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你总要记住这个原则。如果还有一、还有多,你还落在二、三,落在二、三你没有见性。为什么?因为见性的人不起心、不动念。不起心、不动念哪有二、三!

  这我们就明白了,圆教初住往上去,还有四十一个阶级,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到妙觉。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说三大阿僧只劫不是讲前面的,是讲你证得初住菩萨,你还有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有断。无始无明习气没法子断;他不能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落到无明里面去。不起心、不动念,无始无明是自自然然,时间久了自然就没有,是这么回事情。决定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断的,他需要三大阿僧只劫这么长的时间才自然没有,这个道理要懂。可是这些东西没有太大的妨碍,也就是说,成佛之后自然跟十法界里面的众生起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你自然就有应。

  就像江本胜做的水实验,水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我们有个一念对它,它就有应。江本胜做得最多的实验,用爱心、用瞋恚,这强烈的对比。用爱心对它,把它放在显微镜里面去观察,那个结晶就非常之美;用瞋恚去对它,结晶就非常难看,屡试不爽,他做了几十万次。所以他跟我说,这个爱跟感恩好像是宇宙的核心。一点都没错,是我们自性里面,就是法性里面第一德。所以佛家讲慈悲为本,慈悲就是爱心,第一德。

  宗教里头没有不说爱的,《新旧约全书》,这是三个宗教依靠的,犹太教依靠《旧约》,基督教依靠《新约》,天主教依靠《新旧约》,里面讲「神爱世人,上帝爱世人」。《古兰经》里面讲的,这是伊斯兰教所依的,「真主确实是普慈特慈」。你说是不是法性第一德?所以我们要是不能够用真诚心去爱别人,爱一切天地万物,你就把你的第一德缺失了,我们中国人讲缺德。最重要的第一德,你怎么会没有?你怎么会缺?这个第一德宇宙之间的太和,中国《易经》里面讲的三个和,太和、中和、保和。太和是宇宙和谐,宇宙依什么和谐?就是依慈悲,外国人讲就是依爱,这个道理不能不懂。我们今天以慈悲心、爱心,对人、对物、对一切众生,这是我们自性本来就是这样,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没有什么值得了不起,本来就是这样的,自自然然的。

  你现在有了自私自利,你现在有了好恶,这个我喜欢,那个我讨厌,错了,完全错了,错到底了!我们今天不读佛经怎么会知道?中国古圣先贤也讲得多,但是没有佛讲得这么透彻,这是佛法的好处,这是世尊的真实慈悲。这个爱心是平等的,这个爱心是清净的,没有私心,我们现在一般讲决定没有控制,没有占有;如果爱心里面有占有、有控制,那就不是爱心,那个爱就变成恶。你怎么可以控制?怎么可以占有?爱是真诚的,爱是清净的,爱是平等的。我们讲菩提心,这个我讲很多遍,爱就是慈悲,慈悲里头一定有真诚、有清净、有平等、有智慧,觉就是智慧。如果里头缺少一个,那个慈悲不圆满,慈悲就不真实,变质了,虽然体没有变,但是它的相跟作用变了。如果相跟体完全相应,这就是佛菩萨,这个道理要懂。如果说得更白一点就是爱心,爱心里面有真诚、有清净、有平等、有智慧,那是真正的爱心,没有变质。

  爱心里面有真诚、有清净,没有平等,有没有这个情形?有!多得很。所以佛把慈悲分作四个等级,有爱缘慈悲,你爱他,你对他就有慈悲,不爱他就没有慈悲,这叫爱缘慈悲,六道凡夫的爱。小乘人的爱他就升一级,比我们就高,叫众生缘慈悲。他不是爱缘,他是什么?我们大家都是众生,众生跟众生是平等的,就是我们讲我爱自己,我也会爱别人,应该爱别人,他还有个应该;换句话说,他还是有分别、有执著,不过很淡薄。真正没有执著还有分别,菩萨的爱,缘觉的爱。如果到高等的菩萨,高等的菩萨是谁?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平等了,但是还会有起心动念。那个起心动念都没有,才是圆满具足真诚、清净、平等、智慧,决定没有这个念头。为什么?有这个念头你还是有分别。

  这个诸位要细心去体会,真诚、清净、平等、智慧,真有,但是决定没有这个念头:我有真诚心,我有清净心。你有清净心,你已经不清净;你有真诚心,已经不真诚,为什么?你已经染污,你有了分别,你有了执著。你的爱是什么?你的爱还是爱缘慈悲,顶多众生缘慈悲。佛的这四种慈悲,你还是底下两级,不是上面两级,这个道理要懂。所以大乘教里常说「离一切法,即一切法」,这是佛菩萨。离是什么?心里头干净,事上面照顾得无微不至,心里头一尘不染。这就是什么?相有性无,事有理无,这是真正菩萨摩诃萨。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在这上练功夫,事上真的是照顾到无微不至,为一切众生服务。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了明心见性。为了什么?为了性相不二,为了理事一如,就为这个,这里头才有乐趣!不是为名,不是为利。

  所以佛菩萨跟众生那个感应,经上比喻作海潮音,潮水。潮水来或潮退都是有一定的时间,它是因为地心吸力,跟月亮、太阳的吸力,它有一定的时候,它绝对不会有差错。这就说明众生有感,菩萨有应,就跟潮水一样,他是自然的,决定不会错误时间的。时节因缘就配得那么好,自自然然的,在这里就晓得,佛菩萨对众生是怎样照顾。我们现在有没有感觉到?你没有感觉到是你愚痴,是你迟钝,是你业障深重,没有不照顾到的。不是说佛菩萨,我业障重,罪业深,他不照顾我;那个人他有福报,他业障轻,佛菩萨保佑他。那就错了,佛菩萨还有偏心?哪有这种道理?没这个道理。

  佛菩萨的照顾是平等,可是众生感觉到不平等。这个佛经上有个比喻,好像下雨,雨水从天空当中降下来,平等的,那在这个地区有树、有小草,那个树吸收的水分就多,它大吸收多,小草吸收的水分少。小草不能说,雨水对我不公平,只给我这一点,那大树吸收那么多。这各人根性不相同,雨水落下来是平等的。所以佛的慈悲、加持是平等的,对九法界众生;众生所能接受的不平等,那真正是众生的业力,业力可以从这个地方体会出来,这个业力也能解释。如果我们的心行与道相应,就是与性德相应,那就感受特别多。如果我们的心,就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的行为,与心性相违背你就感受不到。

  心性是什么?我们用四个字来说,纯净纯善。心地清净,一丝毫染污没有;行为善良一丝毫恶作没有,不作恶,感应就特别强。为什么?性德就是这样,纯净纯善。我也用纯净的心,纯善的行为,自然就有感应。你会感受得到的,就像我们感受磁场一样。磁场是你眼睛看不见的,耳朵听不见的,你六根接触不到,它没有形相,但是真的让你感觉到在这个磁场怎么会那么舒服,会那么样的安全,一点恐惧都没有。如果是在一个恶人,心狠手辣的那个人他住那里,他那个磁场你会感觉得毛骨悚然,感觉得一身不舒服。这是李老师以前跟我谈过,也跟很多同学们在一起,他自己亲身接触到。他见过两个人,这两个人都是杀气非常重,其中有个是冯玉祥,这个人也是安徽人。他说走进他的客厅里面,毛骨悚然,就感觉到那个磁场很不好。

  我也跟同学们多次的提到过,章嘉大师的磁场非常好,那个磁场什么?它能吸引人。就是不跟他说话,不说话,我也愿意在他的客厅里多坐一会,很舒服。我们中国人讲气氛,外国人讲磁场,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凡夫业障重,有修行的人,心地清净的人,像练气功,练气功心也要清净,心不清净,他的功就没有,一乱就没有;到心清净能够看到光,能够看到气。气功能看到气,你的气场有多大,光、颜色不一样。我在美国讲经,有一次在旧金山,中国来了几个气功师,他们带来听我讲经。这几个气功师没有告诉我,就告诉他的几个朋友,净空法师的气功很好、很厉害。他们来问我,我说我没有学过气功。可能他看到气,就是磁场。我们这心地没有恶念,大概是他从这里感触到。

  在这个地方讲,事事无碍里面就讲得多,讲得再多,我们守住一个原则,「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定要懂这个道理。如果说二,二就迷了,这个我们自己要承认二就迷了,二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无明,跟著无明起来就是分别执著。实际上它确实是有先后,可是它太快了,好像同时起来。由此可知,八万四千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门道不一样,方法不一样,修的什么?统统修的是一心,一心就是定。所以念佛的,念佛这个法门直接修一心,你看《弥陀经》上讲「一心不乱,心不颠倒」。用的方法也妙,我们的心念很乱,胡思乱想,把这些妄念统统归到一念,这一念是什么?就是阿弥陀佛。

  其实阿弥陀佛还是个妄念,用这一个妄念代替所有的妄念,让那些妄念归一,到最后这一念没有了,自性就现前。所以它是方法,而这个妄念的名号好,名号跟法性相应。这个名号翻成中国意思,无量觉,佛是觉的意思,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阿弥陀佛要用中国话翻过来,无量觉,你一丝毫都不迷惑,无量觉。所以一心称念,不要有分别,不要有执著,不要怀疑,念这句阿弥陀佛不要想无量觉,想无量觉你又分别心,你已经迷了。一念不生,这句佛号声声提起,一个妄念都没有,那就真的是无量觉,起一念就不觉,这是念佛的秘诀。

  念佛念到以后念不下去了,原因是什么?原因是在这句佛号里头就动了念头,起了分别执著,把你念佛的功夫破坏了。这个破坏原因一般讲有两种,一个是自己的业障,另外一个是魔障。魔障都是冤亲债主,看到你功夫很得力,他要想办法把你破坏,而破坏的因还是自己。譬如自己对这个只有一点点的疑惑,那个魔来加持你,把你这一点点疑惑就变成十倍、二十倍、百倍、千倍,他有这个力量来加持你;如果你一点疑惑都没有,他一点办法都没有。你有一点,他把你扩大,你没有,他没有办法;你没有分别,他没有办法,你没有执著,他也没有办法。你有小小一点执著,他把你执著扩大;小小一点分别,他把你分别扩大,冤亲债主能干得出这个事情。所以你叫冤亲债主对你一丝毫办法都没有,你肯定把这句佛号要牢牢的记住,决定没有怀疑,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一心念到底,里面不生烦恼,外面没有魔障。

  话说起来容易,事做起来不容易。为什么?这找原因,我们对於大乘佛教、对於净宗认识不透彻,原因在这里。真正认识透彻,你什么都放下;认识不透彻,没有办法,所以还有妄念。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多听经、多研究教。然后我们就想到,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就是治我们这个病,这个病要长时期的疗养,所谓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世尊当年这些学生,跟著他就薰修四十九年,这不是个短时间,所以他才能彻底明白、搞清楚、相信了,决定不怀疑。没有这样一个底子,你要说是完全把疑虑断掉,不可能。如果有可能,释迦牟尼佛就不必讲经四十九年,我们从这里去观察,细心去体会就明白了。

  所以到了极处,果海绝言。绝言是什么?所谓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但没有言语,没有念头,没有起心动念。那是什么?那是法性本来的样子,是法性的真面目,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给诸位说,是菩萨,就不叫佛,就落了一级,落下来一级。再有分别,起心动念又有分别,又落了一级,阿罗汉;从分别里面起执著,那就到六道凡夫,往下掉下来了。我们要提升上去,佛再告诉我们,先把执著放下,学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待人接物不执著,不执著就升级,升到阿罗汉;升到阿罗汉再放下分别,不分别就升到菩萨;再学不起心、不动念就回归到自性,那就成佛。

  我们「凡圣示意图」那个光碟可以常常看,至少一个星期看一遍,对你会有启示,常常看你会有悟处。不必说话你就看这个动作,慢慢晓得我自己毛病在哪里,我要放下。放下,诸位要记住,大乘教里面是从心上放下,不是从事上放下。从事上放下,没有讲心上放下,是小乘教,所以小乘很难修,很不容易。大乘法当然比小乘更难,大乘是论心不论事,事上照常,心里头没有,心里头干净,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同时又能够应酬芸芸众生,非常高明。为什么能?不二,理事不二,性相一如。

  所以这个理论、事实真相要真正清楚,功夫在哪里练?修行在哪里修?就在日常生活当中。离开日常生活,你到什么地方去修!而且生活当中修行最得力的是人事,退,退得很厉害,进也进得很快速,在人事上是大进、大退。会用功的人,大幅度的往上提升;不会用功的,大幅度的堕落。大进就是什么?与性德相应;大落,与性德相违背。与性德相应就是纯净纯善,跟人往来没有一个恶念,没有一个不善的行为;大落就相违背,与人往来有恶念,行为不善,这大落。修行不是在寺庙,是在你自己日常生活,你人在哪里,道场就在哪里。你所接触的人、接触的事、接触的环境全是道场,不思议刹。怎么庄严?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就是庄严。

  佛家这个善,它的标准就是十善,对人、对事、对物决定没有害他之心,这叫不杀生。有一念伤害别人的念头,那就是犯了杀戒;有一念占人便宜的念头,盗心,那就是偷盗,没有!我只有个念头,你有盗心,所以你要从心上把它灭掉,没有盗心,没有杀心。无论是待人接物,有过分,过分就是淫心,很细微。底下口业不妄语,这个不妄语很难,有时候是有妄语,但是妄语也是不妄语,为什么?妄语跟不妄语不二,你要入这个境界就好办。否则的话,修不妄语你还是分别执著,你的境界并不高。尤其觉得我的戒律修得不错,你看他们都犯戒,他们都不如我,那就更糟糕。为什么?虽然修了不妄语,你有贡高我慢,另外一个烦恼起来,都是错误,都要搞清楚、搞明白。

  妄语是什么?对众生有利益的妄语,可以用。这佛经里头有例子。有个出家人在路上走路,遇到个打猎的,那打猎的追著一个猎物,跑掉了。在三叉路口碰到这个出家人,就问他,我刚才追的那个东西,你看到它从哪里走了?出家人是看到,为了要救这个动物,所以就打妄语,它从那边走,明明从这边走,说从那边走,猎人那边去找,这救两个人。一方面让猎人不杀生,虽然他有杀的心,他没有杀的行为,这是救了这个猎人,又救了这个小动物,这一个妄语两个都救。这个时候不能说我持戒不妄语,那不妄语这两个都害了,这个造了杀业,那个被杀。要有智慧,善巧方便!

  我们在佛经里面还看到一个故事,一个皇后,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受八关斋戒。受八关斋戒这天皇上吃饭,这个菜不中意,发了一顿脾气,要把厨师杀掉。皇后怎么办?这天完全破戒了,八关斋戒全破光了,救了这个厨师。破光什么?逗皇帝欢心,让他把这事情淡化,到第二天吃饭的时候想起来,昨天我不该发这个脾气,你看我那么好的一个厨师杀掉了。皇后说没有,我把他藏起来了。所以这在应用是善巧方便。善巧,巧是巧妙的方法,决定是善,决定没有恶。所以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就看你怎么用法,你都要会用。

  像在中国,在广东这一带,古来这些真正开悟的人,他做出的跟戒律完全相反,但是他有他的用意,他能叫那个人开悟。南泉斩猫,把猫杀了,那不是杀生吗?他这一杀生,旁边有个和尚看到,开悟了。丹霞山丹霞祖师烧佛像,冬天很冷,把佛像拿来烧火烤火。老和尚说这还得了,你怎么把佛像烧了?他说我烧舍利子。木头佛像哪有舍利子?没有舍利子,好!再拿几尊来烧。这老和尚一听开悟了。用这种手段,他那个到了开悟的边缘,就差那一点点,他没有办法,关透不过去,用这种手段一下就开悟了。也要丹霞才行,他没有破戒,别人要烧的时候可堕阿鼻地狱,可不能学他;真正有智慧,真正是利益众生,真正入不二法门。我们还落在二、三,你怎么能学他?这不可以。所以我们要守我们的标准,他那真是高人,那是入不二法门的境界,这个你要懂,懂什么?你才不会见怪,你才不会疑惑、不会有毁谤。

  意,心里面不贪、不瞋、不痴,对佛法、对世间法都没有贪瞋痴。顺著十善,我们就是顺著法性,顺法性你就会感到三宝加持。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纵然是大灾难,你会感觉到很平安,三宝加持,龙天善神保佑,真的一点不错。如果违背了性德也有加持,什么人加持你?妖魔鬼怪,会叫你身心痛苦。这些全是自然的,就像水实验一样,加持是自然的反应,我们讲性德的自然流露。反过来你就晓得,妖魔鬼怪的加持也是自然的流露,是我们的心念、心行不善把它招来。《太上感应篇》所讲的「祸福无门,唯人自召」,真的是我们自己招惹来的,你不要怪它。你有恶念它才会来,你没有恶念它不来,你有善念的时候佛菩萨加持。所以决定不能怪外头境界,一定要记住祖宗的教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解决任何问题,我个人问题,家庭问题,公司的问题,道场的问题,乃至於世界的问题,从哪里解决?从自心解决,反求诸己,肯定能圆满解决。你要从外面那可麻烦大了。今天世界上许多冲突,多少人天天在用心如何来化解,没法子化解。为什么?都是在外面,都是看到外面,不知道从内心;如果从内心,这个世界冲突确实可以化解,一点都不难。从自己怎么化解?真诚。真诚能感通,诚则灵,不诚就不灵。一方面有诚意就能感化那两方,一定要以真诚心,有真诚的行动才能收到效果。所以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是达到最高,自性圆满的显露。感应也是不可思议,就像水实验一样不可思议,从这里能够领悟到诸法实相。

  后面大师有几句话说,「则四法界,十种玄门,皆约因分。然此十观,略收万类,不异玄中,故指在余」。这个余就是十玄门里面所说的,这个十观跟十玄门(贤首大师的十玄)意思都相同,所以他把它对起来、合起来,让我们从这里体会。十玄,我们在前面没有细说,为什么?很难懂。到什么时候说?我们把《华严经》讲圆满,经文讲圆满再来谈玄说妙,就有味道了,为什么?我们有底子、有基础说起来就有味道;如果没有读过《华严经》,开始讲玄义,真的没人懂。

  在古时候道场就是学校,学校里头有老同学、有新生,我们听到华严这个道场,真是华严大学,很羡慕。唐朝清凉大师在世的时候,他一生讲《华严》讲五十遍。五十遍怎么讲法?你看我们现在讲到这个地方,大概差不多是八分之一,已经讲了三千个小时;肯定清凉大师不是像我们这个讲法,像我们这个讲法,他五十年讲不了五十遍,讲五遍就不得了,一遍要十年。他讲得简单,简单行不行?行。为什么?听众程度高,点到为止,大家就明白。老同学喜欢听玄义,为什么?经文他都懂,他不要听经文;初学的人要听经文,他听不懂玄义。玄义是什么?把经文撇开,把里面的大意,完全讲大意,那个要懂的人才有味道。所以会的人听门道,不会的人看热闹,道理在此地。我们这次讲的是把玄义放在后面,开头我们就讲经文,经文讲完之后我们来讲玄义,那就非常有味道。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