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识所能识 亦非心境界 其性本清净 开示诸群生 (第三集) 2005/10/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节录自华严经12-017-1453集) 档名:29-070-0003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最后一段佛境界甚深,文殊菩萨偈颂第八首看起。我们先将经文念一遍:
【非识所能识。亦非心境界。其性本清净。开示诸群生。】
这首偈虽然只有二十个字,义理、境界确实是深广无尽。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这首偈是「答知」,就是如来甚深境界里面的说法。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这一段讲的是「心体」,所以难懂。《华严经》上告诉我们,虚空、法界、这一切众生从哪里来的?生命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这是大问题。自古以来,中国外国多少学者专家,一直到现代这些许多的科学家、宗教家,都在探讨这个问题,一直到今天都没有一个满意的答案。但是佛经在三千年前,佛就把这桩事情说明白,说清楚了。
佛说这一切法,包括时间跟空间,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首偈是讲到心体,就是能现能变的本体,这当然难懂。所现所变的,像《华严》前面所讲的「华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那是讲所现所变的,依正庄严,深广而没有边际。真正是所谓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两个极端都说到。小讲到微尘里面有世界,我们在前面都读过,微尘没有放大,世界没有缩小,微尘里面的世界跟外面大世界无二无别。微尘里面还有微尘,那微尘里面依然有世界,重重无尽,现在科学家、哲学家还没有说这种话,我们只在佛经上看到过。
科学家现在也算是很了不起,讲到世界的缘起,他们发现到原点,是这个原点爆炸的,所以这个世界现在还在膨胀。原点有多大?他们计算举了个比喻,比喻用头发,头发很细。譬如这是一根头发,把头发从这里切断,这头发的平面,这个平面的直径,你就晓得头发切断那个直径有多小!这个直径里面,可以排宇宙的原点,排多少个?一百万后头三个亿,一百万亿亿亿;我们肉眼看不见,不但肉眼看不见,恐怕连显微镜也看不到。这个原点爆炸出来是整个宇宙,这个跟《华严经》说的有点相似,大小不二。整个宇宙浓缩成一个原点,原点展开是个大宇宙,现在科学家是这么个想法。但是在佛法里,不是这个说法,佛法里讲大小不二,这个不可思议,佛境界就是不可思议。
十甚深,十种不可思议,没有法子想像,但是它是事实真相,我们对於佛、对於法身菩萨要有信心。佛菩萨告诉我们,这种智慧,这种认知,不是他们专利,他告诉我们,所有一切众生都有。为什么你今天把这种智慧、德能丧失掉?是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换句话说,佛陀的教育,圣人的教育,没有别的,千经万论,千言万语,都是教我们、劝导我们放下。放下就看破了,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就是这两个方法交叉相辅相成,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
到底从哪个地方下手?每个人根性不相同,但是总不外乎这两边,一个看破,一个放下。在我们娑婆世界,大多数的人烦恼习气重,烦恼习气重的人要从放下开始。放下一分你就看破一分,看破一分,就能帮助你再放下一分;再放下一分,又帮助你再看破一分。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在佛教里的名词是定慧等学,定慧互用。所以在大乘教里面,定可以为体,慧为用;慧也可以为体,定为用,定慧可以互为体用,就是这么个道理。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他们的成就就用这个方法。
儒家教我们也从这个方式开始,确实所谓是「英雄所见,大略相同」。你看儒家在真正讲到实质功夫的时候,从哪个地方开始?《大学》里头所说的「格物」,格物而后致知,致知就是看破,格物就是放下,物是物欲。首先你要跟物欲做一番真正的功夫,把它放下,不再被物欲所累,不再被物欲所影响,你才有智慧。贪恋物欲,执著物欲,智慧就没有了。所以格物,你看印光法师跟我们讲的,「革除物欲」,这个说法最早的是宋朝司马光。我们知道司马光是虔诚的佛弟子,我相信他讲格物致知的时候有佛教的意思在,这真能讲得通,讲得顺畅。
智慧开了,我们今天,佛在大乘教里常常教给我们,妄想分别执著你真放下,智慧就开了。这个智慧是自性里面本来具有的,就是心体,心体里面有智慧、有德能、有相好,样样具足,没有一样欠缺的,而且人人都有这个性体。所以成佛之后,佛就说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只是你现在迷了。迷什么?迷失了你的性体,迷失了你的性德,所以你把一真法界变现成六道轮回,在这里头受苦受难,就好像做恶梦一样。永嘉大师讲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在作梦。佛菩萨慈悲,跑到梦里面来,来帮助这些迷惑颠倒的人醒过来,佛的教学就是这个意思,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迷破了,觉悟了,就离苦得乐。苦是什么?六道轮回之苦,永远摆脱了;乐就是极乐世界,就是华藏世界,你就回归到自性,就这个意思,这就叫佛陀的教育,我们首先要把它认识清楚。
我们学佛学什么?就是学破迷开悟。这首偈就是讲这桩事情,这桩事情深广无际,所以首先讲『非识所能识』。「识」是什么?我们用最浅显的话,也是《华严经》的说法,妄想、分别、执著,这就是。要从法相上来讲,执著是第七末那识,分别是第六意识,妄想是阿赖耶识,起心动念,阿赖耶识。大乘教里面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讲心想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这就想出十法界,想出六道,想出三途,看你怎么个想法!什么都不想了,那就好了,就恢复原状,原状是一真法界。什么都不想了,三途、六道、十法界都没有,梦中境界,这个要知道。诸位菩萨跑到梦中来,帮助我们这些没有学佛的人。
所以宗门常讲,这些诸佛菩萨示现在九法界,叫「大作梦中佛事,建立水月道场」,道场是水月道场,事业是梦中佛事。做得很起劲,但是心里头是痕迹都不沾,这叫圣人。我们做得很起劲,但是心里头落印象,这叫凡夫。圣人天天干,干得很起劲,不落印象,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是圣人,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我们处处落印象,这错误,这是迷惑颠倒,所以说是被染污。其实心体、自性从来没有染污过,染污是什么?染污是个比喻,迷了,迷叫染污,是个比喻,不是真的有。这是佛说话、佛家在教学建立这些名相,你可不能当真。
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我们,那个原则我们可要记住。我们怎么样来学佛?你看看他教我们「离言说相」,我们听讲,你不要分别言说,你不要执著言说,这是第一。第二,「离名字相」。名词、术语你只能体会它的意思,不要执著名字相。名词、术语不执著,不要去分别,都是诱导我们悟入真实;你一计较,一执著,你就迷了。所谓是读书,死在字里行间,执著言说就死在句下,执著名相就死在名相,你哪一年开悟?第三个教给我们,「离心缘相」。心缘相是什么?我们听了,我们看了,我们起了想法、看法,不可以。你的想法、看法全是错误的,怎么错误?性体、性德里头都没有想法、都没有看法,你怎么会有想法?你怎么会有看法?统统没有,真相就在眼前。一真法界在哪里?就在面前。明心见性,性在什么地方?就在面前,就是!
你看看前面世尊答覆胜天王,这些话你要是真正稍微体会,你就晓得里头意思。胜天王问「云何菩萨修学甚深般若,通达法界」,佛告诉天王说「如实」,你看告诉天王「即是如实」。什么叫如实?佛说「不变异」。什么叫不变异?佛说「如如」。什么是如如?他为什么不懂?执著名字相,从名字相里头又生起心缘相。所以佛虽然这样讲,佛讲的一点都没错,每一句都是圆圆满满的给他解答,听不懂,就是智慧不开。佛到最后这才讲,「此可智知,非言能说,离相无相,远离思量,过觉观境」。这就是平常讲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相宗里面讲的「离心意识」,就是佛知佛见。
心意识是什么?心是阿赖耶,就是起心动念;意是分别,意根是末那,是执著,意识是分别。离心意识就是我们讲席里常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眼前就是佛知佛见,哪一法不是佛法?哪一样不是佛性?这个境界里面,正是宗门大德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踏破铁鞋你不悟,你到哪里去找?悟了之后就在现前,穿衣吃饭、工作、待人接物,哪一样不是?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佛跟我们不一样的,就是我们在生活、工作、待人接物里头都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所以迷了,真相见不到。佛菩萨比我们高明在哪里?他跟我们一样,没有两样,他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於是他的应用是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华严》讲的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是自性,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统统落实,统统用上了,所以得大自在,大神通,不思议境界!
我们再想想《心经》里面所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可以跟这段经文合起来看。胜天王问的是菩萨修行深般若波罗蜜,就跟《心经》上前面一句话一个意思。《心经》里面讲「照见五蕴皆空」,这个地方讲「了达甚深法界」,是一个意思。甚深法界是毕竟空,这《般若经》上讲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为什么?相有性无,事有理无,十法界依正庄严总离不了因果的定律。因果从哪里来的?从我们起心动念来的,一个善念就感善果,一个恶念就感恶报。这个在六道里头特别明显,善因善果,在上三道;恶因恶报,下三道,饿鬼、地狱、畜生。
天台大师在《法华经》里头发挥得淋漓尽致,给我们讲的「百界千如」,这是个很好的启示,很大的启示。从这个启示里面我们引申,法界无穷无尽,佛只讲一个纲领,十法界,十法界里每一个法界里头又有十法界。譬如我们讲人法界,这都是人,虽都是人,人人不一样!有人中之佛,释迦牟尼佛是人,示现在人道里面,人中之佛。有人中之菩萨,有人中的缘觉,有人中的罗汉,有人中的天人,有人中的修罗,有人中的畜生,有人中的饿鬼,有人中的地狱。这一个法界里面,十法界具足,其余的九个法界,每一个法界亦复如是,就变成百界。把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扩大,佛讲十法界,天台大师讲一百法界。一百法界里头,每个法界里头又有十法界,重重无尽。这一引申,法界无量无边,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
就我们一个人身上,就具足十法界,就具足百界千如。你看我们一念心里头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很想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佛法界。我们一念念观世音菩萨,想到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我们非常羡慕,很想效法观世音菩萨,菩萨法界。一念十二因缘,缘觉法界;一念四谛,声闻法界;一念慈悲喜舍,上品十善,天法界;一念悭贪,饿鬼法界;一念愚痴,畜生法界;一念嫉妒、瞋恨,地狱法界。就在一个人身上,甚至於一天,这些念头统统都有;你看念头刹那刹那都在变,法界也在变。
法界在变,日本江本博士水实验里头,给我们做出证明,证明佛经上所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一切法不是真的,真的,不会变才是真的,会变就不是真的。你看我们人的念头刹那刹那在变,不是真的,叫妄想;分别也是妄想,执著也是妄想,总而言之离不开妄想。外面的环境,环境是妄境、幻境,不是真的,境界随著我们念头刹那刹那都在变化,没有一样是真的。《金刚经》里头佛讲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点都不错,你怎么可以当真?虚妄境界里面,这里头有真的东西,真妄绝对不能离开,真妄是什么?能现能变是真的,所现所变是假的,真假不二,你在假的里头认识真的,你就成佛了。
统而言之,这些相都叫做法相。法相的体是什么?体是法性,法性就是此地讲的心体,心体是法性。你在法相里面见到法性,法性永恒不变,法性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决定离不开它。古人的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你在器里头见到金,就是佛菩萨;执著器不是金,就是凡夫。性是什么样子?佛法里头讲得很清楚,性空相有,阿罗汉明白了,阿罗汉真正明了万法皆空。万法皆空不是说万法都没有了,万法有,为什么说皆空?万法是相,相没有自性,自性是空寂的;也就是说事上它有,理上它无,万法皆空是这个说法。真的见到一切法都没有自性,都没有自体,你还会去执著它吗?你还会去分别它吗?不会!你要执著分别,那错了,那全是打妄想。只是你不知道它是假的,你把假的当成真的,你才会起分别执著这种念头;如果你晓得它是空的,分别执著的念头就不会生起来。
现代人,电视几乎是生活当中不能缺少的,哪个人不看电视?问题是你会不会?宗门的话,「会么!」如果你会看,会看会开悟,怎么叫会看?萤光幕上,事有理无,相有性无,就在萤光幕上看到。萤光幕就是理、就是性,能现能变;萤光幕显现出来的色相、音声是假的,不是真的,刹那不住,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这个相是幻相,这个有,佛法叫妙有,萤光幕是真空,真空跟妙有是一不是二。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也不妨碍真空,真空跟妙有是一不是二。你要这样看电视,天天看,看上二、三年,你会大彻大悟,千经万论就讲这个道理。所以东西(法性)在哪里?不就在面前!不是高深而不可测,平平实实就呈现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
你能从这个地方豁然觉悟,然后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身体,看看我们生活这个世间,跟萤光幕上所现的色相无二无别。然后你在境界里面不会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就跟诸佛菩萨示现没有两样,完全是智慧、德能、相好。可以自受用,可以为他受用,自他不二。自受用的是清净寂灭,他受用的是应化无方,普度众生。虽然普度众生,就像《金刚经》上所说的,「而实无众生得度者」。普度,为什么又说没有度?度而无度,无度而度,希望同学们细细去体会这个道理。
我们现在接著再看注解里面的第二句,第二句没讲完。「瞥起亦非真知,故非心境界」,这是解释第二句,「亦非心境界」。瞥起是很短暂的时间,忽然生起,也不是真知。真知怎么样?真知决定没有这个现象,真知总是如如不动。世尊在《金刚般若》里面教须菩提,达摩所传的禅宗跟《金刚经》上所讲的道理是一不是二。佛怎样教须菩提?「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是教须菩提,示现在六道、在九法界教化一切众生,必须是这样的。「不取於相」,不著相,并不是离开相,没离开。眼见色,耳闻声,鼻臭香,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凡夫取相、著相,这就错了。佛教他不取相、不著相,换句话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里面,决定没有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没有,如如不动!这样教化众生,同时提升自己境界,你接触众生的面多,遇到的问题多,圆满你的后得智,后得智是无所不知;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是根本智,甚深般若。《心经》上讲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外不著相,内不动心,我们修行人天天在这儿练!
这样的花花世界,会的人功夫往上提升非常快速。你看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没有一样不清楚,这是智慧,这就是无所不知。清清楚楚怎么样?如如不动,定慧等学,你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后面一定就带来烦恼,烦恼是什么?七情五欲,就生了,七情五欲马上起来,你就堕到烦恼里面去。能够如如不动就不生烦恼,不生烦恼生什么?生智慧。惠能大师给五祖所说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们读这么一句惠能大师的话,你就晓得他是什么境界。他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时,他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所以他不生烦恼,他生智慧,他就跟一般人不一样。如果我们见了五祖,一定是向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烦恼」,他常生智慧,就这么回事情。我们要知道、要明了,然后才晓得怎样修,怎样学。
一生想的都是利益众生的事情,做的是利益众生的事情,虽然想,虽然做,不著相。再说得粗浅一点,大家容易懂,容易好学,好下手。没有一丝毫自私自利在里头,换句话说,没有得失,事情做好了,众生有福;事情没有做得成功,众生没福,与自己毫不相干。做而无做,无做而做,这是菩萨!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知道学习,所有一切工作都是为别人服务的。
有些同学常常来问我,我一生所干的,两个目标:一个是为正法久住,一个是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我就做这两桩事情。没有国家界限,没有种族界限,没有宗教界限,没有文化界限,真的是《弟子规》里头所说的「凡是人,皆须爱」。佛告诉我们,范围更广大,不是说凡是人,一切众生都要以清净平等慈悲对待;清净不染污,平等没有高下,慈悲就是爱心。一切动物、一切植物、一切矿物,同样一个清净平等慈悲心对待,你说多快乐,这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一生感激老师,念念不忘,天天礼拜老师。不是老师教导,我怎么知道有这么一条路?作梦都想不到。老师把这条路指出来,引导我、帮助我走进这条路,成佛之道,人生最高享受之道。
大师在此地又引用经上一段话,他说「经云,如实即无念」。这是以经来解释经,因为佛前面曾经答覆胜天王之问,如何是菩萨修学甚深般若,通达法界,佛答覆的是如实。胜天王跟我们一样都不懂,如实是什么意思?这再引用经上的话,如实就是无念,这个解释决定没有错误,都是佛说的。意思就是「是用无念心,见闻觉知一切事法」,用无念心见闻觉知一切事法,就是如实的意思。「心常寂静,即如来藏」,这个解释得好,也就是离心意识就是佛知佛见。
这里无念,我们不能够执著名相,执著名相,曲解名相,那你就错了。「无念是什么念都没有」,好了,那就变无想定。无想定的果报在无想天,四禅天里头有无想天,就到那里去了,那是外道天!虽然他是什么念头都没有了,他什么都不知道,堕在无明里头,所以错了。无念到底怎么讲法?祖师大德给我们解释,无念是无邪念;换句话说,他有正念,正念无念,正念无念是无邪念。什么叫邪念?妄想分别执著是邪念,离妄想分别执著,不是没有念,有念,那个念叫正念,那个念叫无念;就是决定没有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我们想想,我们眼睁开来看外面,有没有见到?见!所以宗门祖师告诉我们,我们眼睛睁开第一念是正念,就是无念。为什么?起心动念、妄想分别执著都不夹杂,第一念。第二念就落到妄想分别执著里头,就错了,就是没有办法保持。诸佛菩萨永恒的保持著第一念,永远不变,是这个意思。所以无念不是无想定,无念是真实智慧,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个要知道。千万不可以误会,误会那不是佛讲错了,是你自己误会,因果要自己负责。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再看清凉大师注解的第三句,「心体离念,即非有念可无,故云性本清净」。这几句话还是很难懂,清凉大师很慈悲,再给我们加以注解,这个注解就是《钞》。注解里面说,「心体离念者,双会二宗,释第三句,以北宗宗於离念,南宗破云,离念则有念可离,无念则本自无之」,我们先看这几句。
这一段是解释偈颂里头第三句,『其心本清净』,这一句非常非常重要。这句用双会南北二宗的说法来解释,他说「北宗宗於离念」,北宗是神秀这一支的,他们修行著重在离念。「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所以他们是以离念为修行的宗旨,用这个方法的很多!我们修净土也是宗於离念,你看看祖师大德常常教导我们,以一句佛号,以这一念离一切妄念;你不念佛,妄念就起来。念佛功夫是什么?把妄念取而代之,叫一切妄念都归这一念「阿弥陀佛」;以一念止一切念,功夫才能得力。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那是永远不能成功,这就是古人所谓「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那是什么?那叫不会念。
念佛你会念吗?会念是以一念止一切妄念,这才叫功夫。念到妄念都不生,叫功夫成片,功夫真正得力了。这样的功夫,就怕你不肯干,你要肯干,肯定能成。你要问多久的时间?那我们再看《净土圣贤录》,再看《往生传》里面,再看现在有很多念佛人真的预知时至,自在往生的,你看有站著走的,坐著走的,时间大概总是三年到五年,不要很长。问题就是会!不会不行!就是说你念佛号里头夹杂妄想,这不行。
念佛的秘诀,觉明妙行菩萨讲得好,他讲的是念佛的秘诀有三:第一个是不怀疑,决定、肯定相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确确实实阿弥陀佛有这个弘愿,只要念他的佛号就能够往生,他就来接引,一点怀疑都没有,这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是不夹杂,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这个里头决定不能有妄想夹杂在里头。第三个条件是不间断。你能真正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那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万修万人去」,无比殊胜的法门!凡是念佛不能往生的,这三个条件都没有,那就不能往生。信心不坚固,听到别的法门还动摇,这个也想学,那个也想学,这不行,你信心在摇摆不定;念佛的时候夹杂妄想,念佛又常常间断,这怎么会成就!
其实觉明妙行菩萨所说的这三个条件,跟「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面讲的并没有两样。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念佛纲领,说了八个字,「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放下!跟我们前面讲的意思完全相通。眼不取色相,不再分别执著外面的色相,不是叫你不见,哪能不见?不放在心上。耳不把一切音声放在心上,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就是做放下的功夫!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念要净念,怀疑就不净,夹杂就不净。不怀疑、不夹杂,这是净念;相继是不间断。你看是不是一样的?但是你要记住,你用什么方法能做到净念相继?你一定要好好收拾你的六根,你才能够得到净念相继。不能够都摄六根,净念很困难,我们今天碰到问题就在此地。眼见色起贪瞋痴慢,耳闻声,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都起贪瞋痴慢,都起七情五欲,那怎么办?所以那个净就净不了。
一定要知道世间是假的!佛菩萨、祖师大德常常给我们讲,「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个世间什么都带不走,连这个身体也带不走,假的。假的,你要那么认真,你就错了。它障碍正法,障碍你的悟门,障碍你的修行,你不能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放下并不是不要,随缘,不再执著,不再在这些(就是五欲六尘)上起心动念,不搞这个了。生活环境好,很好;不好,也好,一切都随缘,一切不再执著,就对了。有能力多做好事,好事里面把握著两个方向,一个是帮助正法久住,一个是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你就决定不错。这样才能够得净念相继,就是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你才能够做得到。具足这样的条件就决定得生净土,这个很重要。北宗容易修,南宗太高,南宗惠能大师他接引的是上上根人,神秀接引的是大乘根人。我们自己想我们不是上上根,但是净宗是大乘,大乘根决定得生。
「南宗破云」,南宗破北宗的,他是上上乘人。「离念则有念可离」,你不是常常念吗?真的,我们的妄念多。我们要离执著,要离分别,要离妄想,这是有念可离,真有念,真要离。南宗是再向上一著,向上是心体,向上是法性,心体里面没有妄想分别执著。那还要离吗?无可离,这是上上乘人。我们懂得这个事情就好,做不到,我们还是要走北宗的路子,要离妄想分别执著。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太多太多了,不像能大师,能大师见五祖,你听听那个话,「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所以他可以无念。我们要见五祖一定是「弟子心中常生烦恼」,妄念不断,所以南宗不是我们境界。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要尊敬他,他是真高,我们从北宗的宗旨、修学慢慢提升到能大师的境界。所以,无念这个境界,我们可以到极乐世界再去学,现在只要修成功夫成片就行。无念在净土宗里面讲是理一心不乱,生西方极乐世界是生实报庄严土,那个高!那个我们是没有法子的,做不到的。我们今天只取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我们生凡圣同居土就非常满足了。
蕅益大师教导我们的,他老人家自己常说,「我只要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满足了」。其实蕅益大师是来示现的,他到底是什么身分,他一生没有暴露,决定是再来人。印光大师的身分暴露了,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的化身。印光大师对於蕅益大师注的《弥陀经要解》赞叹到极处,印祖说,「即使是古佛再来,给《弥陀经》做一部注解,也不能够超过其上」。这个话是大势至菩萨说的,那么你想想蕅益大师是什么人?他要不是阿弥陀佛再来,肯定是观世音菩萨再来,否则这个注解做不出这么好。而且《要解》是九天写成的,蕅益大师前面有序文,后头有跋文。佛菩萨再来,不是普通人!是现身说法做样子给我们看的。希望我们在这一生不要好高骛远,老老实实修行,这一生当中决定得度。
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要解》里头说得太好了,许许多多讲解都是前人没有说到的,他说尽了。生凡圣同居土等於生方便土,等於生实报土,这不可思议,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没有空间维次。诸佛菩萨统统有四土,但是四土确实有空间维次不同;西方极乐世界没有空间维次,所以四土在一起,一生一切生。你到极乐世界,虽然在凡圣同居土,你见到阿罗汉,阿罗汉是方便有余土,你见到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弥勒,他们在实报庄严土,统统见到。在其他净土里面,诸佛净土里面,凡圣同居土是见佛的应身,方便土也是佛的应身,实报土是佛的报身;到西方极乐世界,你见阿弥陀佛全是报身,这不可思议。
这种殊胜的因缘,无量劫希有难逢,我们这一生居然遇到了,你说多么幸运!遇到了要是当面错过,你知道那是多可惜!不是千载难逢,无量劫希有难逢。「开经偈」里面讲的,「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遭遇到了,怎么可以空过?要把这个当作我们一生当中唯一的一桩大事,其余的什么事都是鸡毛蒜皮,小事一桩。所以我们协会所有在这个地方工作的同仁,在讲经、学习这个时候,所有一切工作放下,我们要办第一桩大事。其他的事情,鸡毛蒜皮,课上完之后再办。要知道这个机缘希有,这个机缘难逢!所以北宗讲的没有错,南宗也不错,只是接引的对象不一样,这个我们要知道。
在北宗修学宗旨里面,「无念则本自无之」,离念,下面是个比喻,「离念如拂镜,无念如本净」,实在讲就是《坛经》里面讲的两首偈。你看看离念,神秀大师那首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常拂拭,勿使惹尘埃」。能大师那首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就是无念。神秀的偈子我们好懂,能大师这首偈子不好懂。读了之后晓得高,比神秀的高,实际上模模糊糊。什么叫无念?真的,清净心里面决定没有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有离念,离念已经起心动念,「我要离念」。南宗修行,有没有念头?妄念有,凡夫有妄念,妄念要不要离?不需要离。为什么?妄,不是真的!你要起心去离念,又加一重妄想。这个对上上乘人有利益,对中下乘人没有利益。
我初学佛的时候,第一部接触的是《坛经》。我那个时候还在工作,有一年休假,有二个星期的长假。政府有这么个制度,每年每个人都有一个长假。我休假期间,我从台北(我在台北工作)到台中一个朋友家里去玩,老朋友,在他家里住了一个多星期。他家的书房就有一本线装书,我看了很欢喜,翻翻,《六祖坛经笺注》,丁福保的注解。那几天没事情干,就翻来看,愈看愈有味,就把这本书从头到尾看完了,很欢喜。这是跟佛结缘第一本书。
以后我认识章嘉大师跟方东美先生,方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我总以为佛教是迷信,读了《坛经》,前面这个先入为主的观念还是放不下,还是以为佛教是迷信,实在讲《坛经》看的时候似懂非懂。方老师就问我,你有没有看过佛经?我说偶尔这么个机会,看了这本《坛经笺注》。方先生摇摇头:这个不能学,这个不是你读的。章嘉大师也问过我,李老师也问过我,三个人听到我看《坛经》都摇头:上上根人!你不是上上根人,这个东西学不得!他们跟我讲这些话,我听了实在讲莫名其妙,我看了很有兴趣,怎么说学不得?以后愈入,学的愈多,愈知道那不是我们的境界。你说我们如果学他那个方式,所有妄念都不要去断,妄念天天增长,正念不能现前,你怎么能入门?不但不能契入境界,真的连悟门都堵塞了。烦恼天天增长,业障天天在增加,那出不了六道!老师讲得对。
我那时候对於教下很有兴趣,这是受方先生的影响。跟方老师学哲学,佛经哲学,方先生至少影响我三年。但是这三年当中,幸亏有章嘉大师教导我,把佛法基本修学的原理原则我搞清楚了。章嘉大师指导我从看破、放下下手,具体的修行,看破、放下从哪里做起?老师教我从布施做起,我真干。时时刻刻还提醒我,戒律很重要。所以我在章嘉大师那里三年,学了什么东西?看破、放下,布施、持戒,明白这个道理。布施真重要,布施、持戒要用世间法来说,改变了一生的命运,以后读《了凡四训》,完全明白了。
了凡先生如何改变他的命运?没有别的,就是布施、持戒。持戒就是守规矩,老师所教导你的你能够依教奉行,你能够不违背,认真努力去做,命运改了。我并没有求改命运,没有求财富,也没有求升官,没有求长寿,也没有求智慧,只是认真去学习。你看今天财富、智慧、健康长寿统统得到,不是自己希求的。得到之后,我自己没有享受,我一生老师教导我的,「随缘度日,莫造新殃」,这个话很重要,要消罪业,不可以造罪业。无量劫累积的罪业,没有学佛之前,造的是罪业,要知道消,不可以再造罪业。所以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我常常讲我就是为正法久住,为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我有福,大家享。这个生活很快乐,很幸福,很美满,所以我感谢方老师指引我这条道路。
「性本清净」跟儒家讲的本性本善一个道理,《大学》里面讲的明德,明德就是性本清净。《三字经》上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那个「人之初」不是讲人初生下来的,不是指这个,是讲人的本性,本性本善。本性本来清净,那还离,离什么?你把惠能大师跟神秀大师两个偈颂比较上来看,你就看那完全不同的见解。一个是有身、有心,身像菩提树,心像明镜台,有身、有心。一个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金刚经》的境界,没有身也没有心。没有身,不著一切色相,没有身;没有心,八识五十一心所,再包括十一个色法,二十四个不相应,统统都没有,法身菩萨境界,不是十法界。十法界里面,神秀大师那个界是十法界;能大师那个界是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的,他已经回归到本性本善。神秀大师虽然知道本性本善,没有回归,不一样。一个已经入门,一个在门外,两个不同的境界。
所以这个比喻说,离念就好像拂镜,无念如本净,本来清净,你还要什么无念?本净再加上一个拂拭,不就错了吗?加上个离念,也就错了。它没有念,你离什么念?实在讲无念如本净,无念有没有?无念也没有;本净有没有?本净也没有。有本净就不净,有无念,无念的对面就有念,很难懂。我们要很冷静的去体会,不能分别。你不要去想,想全是妄想,错了,决定体会不到。把一切分别执著统统放下能体会到,体会到这个意思。
下面是把这二宗会通,「今为会之,起信既云」,这是举《大乘起信论》里面所说的,「心体离念,亦本自离,非有念可离,亦同无念可无,即性净也」。这是举《起信论》里的一段话,《起信论》这段话说得好。「心体离念」,这个离,本来它就没有念,所以「亦本自离」。它本来没有念,现在有没有念?现在也没有念。念跟离念,妄心这边事,妄心有念,真心无念。佛与法身菩萨看一切众生本性,看一切众生心体,所以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他对於一切众生恭敬。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所说的一样,「礼敬诸佛」,那个诸佛是讲十方三世一切佛,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像我们芸芸众生是未来佛。哪个不是佛?《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圆满种智就是佛,情与无情都包括。无情是什么?树木花草,山河大地,哪一个不是佛?
我们现在一听到佛,佛一定是人那个样子,不是的。佛是讲的自性,大乘教里面常讲的法性、法身,那是佛。法性能现、能变,就是此地讲的性本清净,这是法性;法性所起的作用是法相,法性叫佛,法相叫法身,法身佛。「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是法身佛,这一切恭敬的范围就太大了。礼敬诸佛,我们不但对一切诸佛菩萨恭敬,真诚恭敬,对一切众生也是真诚恭敬。为什么?佛菩萨对於一切众生真诚恭敬。他恭敬干什么?不是他恭敬他现在造善造恶,不是。恭敬他的本性本善,恭敬他的本性本净,性本清净,恭敬这个。见性不著相,相他清楚、他明了,他不执著、不分别,在相上决定不起心动念。对於树木花草,对於山河大地,都是存著恭敬心。
我离开台湾,写了六句,「生活在感恩的世界」,我这是有念,不是无念。离一切恶念,远离邪知邪见,远离恶念恶行,我们现在人可以做得到的。神秀大师比我们就高一级,能大师比我们高二级,能大师他老人家所修、所学、所教的,我们是可望而不可及。所以《起信论》这句话就说得好,「心体离念」,这个离我们要认识清楚,不是有念可离,它跟能大师讲的意思是一个。心体本来没有念,离念是本来没有念,所以说「亦本自离」。本来没有念,就不能说,所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说,勉强把它说出来,所以你可不能执著「马鸣菩萨讲心体离念」。你真懂得,离念是无念;你要是不懂得,它真有念可离,这就错了。所以底下讲,「非有念可离」,它没有念。「亦同无念可无,即性净也」,这就是自性本净,自性本善。
下面说,「非看竟方净,若无看之看,亦犹无念念者,则念真如」。这是特别提醒我们,不是「看竟方净」,竟是究竟,什么人看竟方净?大乘教里面常讲,小乘阿罗汉他知道万法皆空,怎么知道?分析,分析就是看竟,看出它的究竟。像现在的科学家,科学家随拈一物,他知道这个是空的,不可得。为什么?他分析。譬如毛巾,这是个物体,怎么织成的?它是一根线纺织成的,把它拆开,拉成一条线,毛巾没有了。线呢?线是纤维纺织的,纤维再分析就变成分子,分子再分析就变成原子,变成电子,最后变成粒子,一看这个东西都是这些东西组合的;缘聚则有,缘散则空。聪明人,缘聚的时候也知道也是空的,看竟方净。
所以,阿罗汉知道万法皆空,他的智慧是从分析空,任何一切法分析到最后,分析到没有了。在佛法讲,分析到最后是邻虚尘,我们现在讲基本粒子。再不能分,再分就没有了,跟虚空做邻居,再去分就是虚空,就没有了。用这个方法明白所有一切物质是空寂的,不可得,所以说这一切物相缘生的。都是这些微尘,佛家讲微尘,现在科学家讲原子、电子、粒子,用这些名词,佛家都叫它做微尘,聚就有相,就现相,散了就没有相。聪明人不等它散,就知道它空寂,就知道相是假相,不是真相。所以对这些相他能够放得下,就是他在所有一切现相里面,不会起贪瞋痴慢,因为他知道相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一切有为法」,有为法就是有生灭(有生有灭)的这些法,就是缘聚缘散这些法,「如梦幻泡影」;存在的时间是「如露亦如电」,存在不长久。你要是细心去看,像闪电一样,真的,那就看得微细了。我们凡夫,凡夫看的粗相,就像看露水,时间不长。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地球有成住坏空,哪一样是永恒存在的?没有,找不到永恒的东西。永恒的东西是法性,法性是永恒的,因为它不是物质,它也不是精神;精神跟物质都是从它那里变现出来的,所以不是看竟方净。
「若无看之看」,那也就等於无念之念,我们讲无念而念,无念而念就是念真如,真如无念。「无念念」就是无分别、无执著、无起心、无动念,在这个状况之下,所有一切境界就是真如,入这个境界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禅宗,特别是语录里面,像《五灯会元》一千七百多个公案,都是开悟的人悟了之后请老师给他印证。你看那个问答,你看了之后真的是左右逢源,头头是道,无有一法不是。会的人,无有一法不是;不会,无有一法是,所以关键就在会、不会!会,觉了;不会,迷了,关键在觉迷。觉了就是,觉了怎么样?觉了叫无念,迷了就有念。有念是迷,无念就觉,因为无念是真如,是心性之体,无念;有念,有念就变成阿赖耶。阿赖耶叫妄心,真如叫真心,真心跟妄心是一个心。为什么说真心跟妄心?就是一个觉,一个迷。再告诉你,觉迷不二,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但是要觉了,你才得受用;不觉,虽然是佛,还要搞六道轮回。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最后一段佛境界甚深,文殊菩萨偈颂第八首看起。我们先将经文念一遍:
【非识所能识。亦非心境界。其性本清净。开示诸群生。】
这首偈虽然只有二十个字,义理、境界确实是深广无尽。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这首偈是「答知」,就是如来甚深境界里面的说法。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这一段讲的是「心体」,所以难懂。《华严经》上告诉我们,虚空、法界、这一切众生从哪里来的?生命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这是大问题。自古以来,中国外国多少学者专家,一直到现代这些许多的科学家、宗教家,都在探讨这个问题,一直到今天都没有一个满意的答案。但是佛经在三千年前,佛就把这桩事情说明白,说清楚了。
佛说这一切法,包括时间跟空间,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首偈是讲到心体,就是能现能变的本体,这当然难懂。所现所变的,像《华严》前面所讲的「华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那是讲所现所变的,依正庄严,深广而没有边际。真正是所谓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两个极端都说到。小讲到微尘里面有世界,我们在前面都读过,微尘没有放大,世界没有缩小,微尘里面的世界跟外面大世界无二无别。微尘里面还有微尘,那微尘里面依然有世界,重重无尽,现在科学家、哲学家还没有说这种话,我们只在佛经上看到过。
科学家现在也算是很了不起,讲到世界的缘起,他们发现到原点,是这个原点爆炸的,所以这个世界现在还在膨胀。原点有多大?他们计算举了个比喻,比喻用头发,头发很细。譬如这是一根头发,把头发从这里切断,这头发的平面,这个平面的直径,你就晓得头发切断那个直径有多小!这个直径里面,可以排宇宙的原点,排多少个?一百万后头三个亿,一百万亿亿亿;我们肉眼看不见,不但肉眼看不见,恐怕连显微镜也看不到。这个原点爆炸出来是整个宇宙,这个跟《华严经》说的有点相似,大小不二。整个宇宙浓缩成一个原点,原点展开是个大宇宙,现在科学家是这么个想法。但是在佛法里,不是这个说法,佛法里讲大小不二,这个不可思议,佛境界就是不可思议。
十甚深,十种不可思议,没有法子想像,但是它是事实真相,我们对於佛、对於法身菩萨要有信心。佛菩萨告诉我们,这种智慧,这种认知,不是他们专利,他告诉我们,所有一切众生都有。为什么你今天把这种智慧、德能丧失掉?是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换句话说,佛陀的教育,圣人的教育,没有别的,千经万论,千言万语,都是教我们、劝导我们放下。放下就看破了,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就是这两个方法交叉相辅相成,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
到底从哪个地方下手?每个人根性不相同,但是总不外乎这两边,一个看破,一个放下。在我们娑婆世界,大多数的人烦恼习气重,烦恼习气重的人要从放下开始。放下一分你就看破一分,看破一分,就能帮助你再放下一分;再放下一分,又帮助你再看破一分。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在佛教里的名词是定慧等学,定慧互用。所以在大乘教里面,定可以为体,慧为用;慧也可以为体,定为用,定慧可以互为体用,就是这么个道理。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他们的成就就用这个方法。
儒家教我们也从这个方式开始,确实所谓是「英雄所见,大略相同」。你看儒家在真正讲到实质功夫的时候,从哪个地方开始?《大学》里头所说的「格物」,格物而后致知,致知就是看破,格物就是放下,物是物欲。首先你要跟物欲做一番真正的功夫,把它放下,不再被物欲所累,不再被物欲所影响,你才有智慧。贪恋物欲,执著物欲,智慧就没有了。所以格物,你看印光法师跟我们讲的,「革除物欲」,这个说法最早的是宋朝司马光。我们知道司马光是虔诚的佛弟子,我相信他讲格物致知的时候有佛教的意思在,这真能讲得通,讲得顺畅。
智慧开了,我们今天,佛在大乘教里常常教给我们,妄想分别执著你真放下,智慧就开了。这个智慧是自性里面本来具有的,就是心体,心体里面有智慧、有德能、有相好,样样具足,没有一样欠缺的,而且人人都有这个性体。所以成佛之后,佛就说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只是你现在迷了。迷什么?迷失了你的性体,迷失了你的性德,所以你把一真法界变现成六道轮回,在这里头受苦受难,就好像做恶梦一样。永嘉大师讲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在作梦。佛菩萨慈悲,跑到梦里面来,来帮助这些迷惑颠倒的人醒过来,佛的教学就是这个意思,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迷破了,觉悟了,就离苦得乐。苦是什么?六道轮回之苦,永远摆脱了;乐就是极乐世界,就是华藏世界,你就回归到自性,就这个意思,这就叫佛陀的教育,我们首先要把它认识清楚。
我们学佛学什么?就是学破迷开悟。这首偈就是讲这桩事情,这桩事情深广无际,所以首先讲『非识所能识』。「识」是什么?我们用最浅显的话,也是《华严经》的说法,妄想、分别、执著,这就是。要从法相上来讲,执著是第七末那识,分别是第六意识,妄想是阿赖耶识,起心动念,阿赖耶识。大乘教里面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讲心想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这就想出十法界,想出六道,想出三途,看你怎么个想法!什么都不想了,那就好了,就恢复原状,原状是一真法界。什么都不想了,三途、六道、十法界都没有,梦中境界,这个要知道。诸位菩萨跑到梦中来,帮助我们这些没有学佛的人。
所以宗门常讲,这些诸佛菩萨示现在九法界,叫「大作梦中佛事,建立水月道场」,道场是水月道场,事业是梦中佛事。做得很起劲,但是心里头是痕迹都不沾,这叫圣人。我们做得很起劲,但是心里头落印象,这叫凡夫。圣人天天干,干得很起劲,不落印象,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是圣人,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我们处处落印象,这错误,这是迷惑颠倒,所以说是被染污。其实心体、自性从来没有染污过,染污是什么?染污是个比喻,迷了,迷叫染污,是个比喻,不是真的有。这是佛说话、佛家在教学建立这些名相,你可不能当真。
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我们,那个原则我们可要记住。我们怎么样来学佛?你看看他教我们「离言说相」,我们听讲,你不要分别言说,你不要执著言说,这是第一。第二,「离名字相」。名词、术语你只能体会它的意思,不要执著名字相。名词、术语不执著,不要去分别,都是诱导我们悟入真实;你一计较,一执著,你就迷了。所谓是读书,死在字里行间,执著言说就死在句下,执著名相就死在名相,你哪一年开悟?第三个教给我们,「离心缘相」。心缘相是什么?我们听了,我们看了,我们起了想法、看法,不可以。你的想法、看法全是错误的,怎么错误?性体、性德里头都没有想法、都没有看法,你怎么会有想法?你怎么会有看法?统统没有,真相就在眼前。一真法界在哪里?就在面前。明心见性,性在什么地方?就在面前,就是!
你看看前面世尊答覆胜天王,这些话你要是真正稍微体会,你就晓得里头意思。胜天王问「云何菩萨修学甚深般若,通达法界」,佛告诉天王说「如实」,你看告诉天王「即是如实」。什么叫如实?佛说「不变异」。什么叫不变异?佛说「如如」。什么是如如?他为什么不懂?执著名字相,从名字相里头又生起心缘相。所以佛虽然这样讲,佛讲的一点都没错,每一句都是圆圆满满的给他解答,听不懂,就是智慧不开。佛到最后这才讲,「此可智知,非言能说,离相无相,远离思量,过觉观境」。这就是平常讲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相宗里面讲的「离心意识」,就是佛知佛见。
心意识是什么?心是阿赖耶,就是起心动念;意是分别,意根是末那,是执著,意识是分别。离心意识就是我们讲席里常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眼前就是佛知佛见,哪一法不是佛法?哪一样不是佛性?这个境界里面,正是宗门大德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踏破铁鞋你不悟,你到哪里去找?悟了之后就在现前,穿衣吃饭、工作、待人接物,哪一样不是?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佛跟我们不一样的,就是我们在生活、工作、待人接物里头都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所以迷了,真相见不到。佛菩萨比我们高明在哪里?他跟我们一样,没有两样,他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於是他的应用是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华严》讲的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是自性,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统统落实,统统用上了,所以得大自在,大神通,不思议境界!
我们再想想《心经》里面所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可以跟这段经文合起来看。胜天王问的是菩萨修行深般若波罗蜜,就跟《心经》上前面一句话一个意思。《心经》里面讲「照见五蕴皆空」,这个地方讲「了达甚深法界」,是一个意思。甚深法界是毕竟空,这《般若经》上讲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为什么?相有性无,事有理无,十法界依正庄严总离不了因果的定律。因果从哪里来的?从我们起心动念来的,一个善念就感善果,一个恶念就感恶报。这个在六道里头特别明显,善因善果,在上三道;恶因恶报,下三道,饿鬼、地狱、畜生。
天台大师在《法华经》里头发挥得淋漓尽致,给我们讲的「百界千如」,这是个很好的启示,很大的启示。从这个启示里面我们引申,法界无穷无尽,佛只讲一个纲领,十法界,十法界里每一个法界里头又有十法界。譬如我们讲人法界,这都是人,虽都是人,人人不一样!有人中之佛,释迦牟尼佛是人,示现在人道里面,人中之佛。有人中之菩萨,有人中的缘觉,有人中的罗汉,有人中的天人,有人中的修罗,有人中的畜生,有人中的饿鬼,有人中的地狱。这一个法界里面,十法界具足,其余的九个法界,每一个法界亦复如是,就变成百界。把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扩大,佛讲十法界,天台大师讲一百法界。一百法界里头,每个法界里头又有十法界,重重无尽。这一引申,法界无量无边,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
就我们一个人身上,就具足十法界,就具足百界千如。你看我们一念心里头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很想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佛法界。我们一念念观世音菩萨,想到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我们非常羡慕,很想效法观世音菩萨,菩萨法界。一念十二因缘,缘觉法界;一念四谛,声闻法界;一念慈悲喜舍,上品十善,天法界;一念悭贪,饿鬼法界;一念愚痴,畜生法界;一念嫉妒、瞋恨,地狱法界。就在一个人身上,甚至於一天,这些念头统统都有;你看念头刹那刹那都在变,法界也在变。
法界在变,日本江本博士水实验里头,给我们做出证明,证明佛经上所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一切法不是真的,真的,不会变才是真的,会变就不是真的。你看我们人的念头刹那刹那在变,不是真的,叫妄想;分别也是妄想,执著也是妄想,总而言之离不开妄想。外面的环境,环境是妄境、幻境,不是真的,境界随著我们念头刹那刹那都在变化,没有一样是真的。《金刚经》里头佛讲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点都不错,你怎么可以当真?虚妄境界里面,这里头有真的东西,真妄绝对不能离开,真妄是什么?能现能变是真的,所现所变是假的,真假不二,你在假的里头认识真的,你就成佛了。
统而言之,这些相都叫做法相。法相的体是什么?体是法性,法性就是此地讲的心体,心体是法性。你在法相里面见到法性,法性永恒不变,法性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决定离不开它。古人的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你在器里头见到金,就是佛菩萨;执著器不是金,就是凡夫。性是什么样子?佛法里头讲得很清楚,性空相有,阿罗汉明白了,阿罗汉真正明了万法皆空。万法皆空不是说万法都没有了,万法有,为什么说皆空?万法是相,相没有自性,自性是空寂的;也就是说事上它有,理上它无,万法皆空是这个说法。真的见到一切法都没有自性,都没有自体,你还会去执著它吗?你还会去分别它吗?不会!你要执著分别,那错了,那全是打妄想。只是你不知道它是假的,你把假的当成真的,你才会起分别执著这种念头;如果你晓得它是空的,分别执著的念头就不会生起来。
现代人,电视几乎是生活当中不能缺少的,哪个人不看电视?问题是你会不会?宗门的话,「会么!」如果你会看,会看会开悟,怎么叫会看?萤光幕上,事有理无,相有性无,就在萤光幕上看到。萤光幕就是理、就是性,能现能变;萤光幕显现出来的色相、音声是假的,不是真的,刹那不住,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这个相是幻相,这个有,佛法叫妙有,萤光幕是真空,真空跟妙有是一不是二。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也不妨碍真空,真空跟妙有是一不是二。你要这样看电视,天天看,看上二、三年,你会大彻大悟,千经万论就讲这个道理。所以东西(法性)在哪里?不就在面前!不是高深而不可测,平平实实就呈现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
你能从这个地方豁然觉悟,然后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身体,看看我们生活这个世间,跟萤光幕上所现的色相无二无别。然后你在境界里面不会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就跟诸佛菩萨示现没有两样,完全是智慧、德能、相好。可以自受用,可以为他受用,自他不二。自受用的是清净寂灭,他受用的是应化无方,普度众生。虽然普度众生,就像《金刚经》上所说的,「而实无众生得度者」。普度,为什么又说没有度?度而无度,无度而度,希望同学们细细去体会这个道理。
我们现在接著再看注解里面的第二句,第二句没讲完。「瞥起亦非真知,故非心境界」,这是解释第二句,「亦非心境界」。瞥起是很短暂的时间,忽然生起,也不是真知。真知怎么样?真知决定没有这个现象,真知总是如如不动。世尊在《金刚般若》里面教须菩提,达摩所传的禅宗跟《金刚经》上所讲的道理是一不是二。佛怎样教须菩提?「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是教须菩提,示现在六道、在九法界教化一切众生,必须是这样的。「不取於相」,不著相,并不是离开相,没离开。眼见色,耳闻声,鼻臭香,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凡夫取相、著相,这就错了。佛教他不取相、不著相,换句话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里面,决定没有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没有,如如不动!这样教化众生,同时提升自己境界,你接触众生的面多,遇到的问题多,圆满你的后得智,后得智是无所不知;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是根本智,甚深般若。《心经》上讲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外不著相,内不动心,我们修行人天天在这儿练!
这样的花花世界,会的人功夫往上提升非常快速。你看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没有一样不清楚,这是智慧,这就是无所不知。清清楚楚怎么样?如如不动,定慧等学,你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后面一定就带来烦恼,烦恼是什么?七情五欲,就生了,七情五欲马上起来,你就堕到烦恼里面去。能够如如不动就不生烦恼,不生烦恼生什么?生智慧。惠能大师给五祖所说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们读这么一句惠能大师的话,你就晓得他是什么境界。他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时,他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所以他不生烦恼,他生智慧,他就跟一般人不一样。如果我们见了五祖,一定是向五祖说,「弟子心中常生烦恼」,他常生智慧,就这么回事情。我们要知道、要明了,然后才晓得怎样修,怎样学。
一生想的都是利益众生的事情,做的是利益众生的事情,虽然想,虽然做,不著相。再说得粗浅一点,大家容易懂,容易好学,好下手。没有一丝毫自私自利在里头,换句话说,没有得失,事情做好了,众生有福;事情没有做得成功,众生没福,与自己毫不相干。做而无做,无做而做,这是菩萨!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知道学习,所有一切工作都是为别人服务的。
有些同学常常来问我,我一生所干的,两个目标:一个是为正法久住,一个是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我就做这两桩事情。没有国家界限,没有种族界限,没有宗教界限,没有文化界限,真的是《弟子规》里头所说的「凡是人,皆须爱」。佛告诉我们,范围更广大,不是说凡是人,一切众生都要以清净平等慈悲对待;清净不染污,平等没有高下,慈悲就是爱心。一切动物、一切植物、一切矿物,同样一个清净平等慈悲心对待,你说多快乐,这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一生感激老师,念念不忘,天天礼拜老师。不是老师教导,我怎么知道有这么一条路?作梦都想不到。老师把这条路指出来,引导我、帮助我走进这条路,成佛之道,人生最高享受之道。
大师在此地又引用经上一段话,他说「经云,如实即无念」。这是以经来解释经,因为佛前面曾经答覆胜天王之问,如何是菩萨修学甚深般若,通达法界,佛答覆的是如实。胜天王跟我们一样都不懂,如实是什么意思?这再引用经上的话,如实就是无念,这个解释决定没有错误,都是佛说的。意思就是「是用无念心,见闻觉知一切事法」,用无念心见闻觉知一切事法,就是如实的意思。「心常寂静,即如来藏」,这个解释得好,也就是离心意识就是佛知佛见。
这里无念,我们不能够执著名相,执著名相,曲解名相,那你就错了。「无念是什么念都没有」,好了,那就变无想定。无想定的果报在无想天,四禅天里头有无想天,就到那里去了,那是外道天!虽然他是什么念头都没有了,他什么都不知道,堕在无明里头,所以错了。无念到底怎么讲法?祖师大德给我们解释,无念是无邪念;换句话说,他有正念,正念无念,正念无念是无邪念。什么叫邪念?妄想分别执著是邪念,离妄想分别执著,不是没有念,有念,那个念叫正念,那个念叫无念;就是决定没有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我们想想,我们眼睁开来看外面,有没有见到?见!所以宗门祖师告诉我们,我们眼睛睁开第一念是正念,就是无念。为什么?起心动念、妄想分别执著都不夹杂,第一念。第二念就落到妄想分别执著里头,就错了,就是没有办法保持。诸佛菩萨永恒的保持著第一念,永远不变,是这个意思。所以无念不是无想定,无念是真实智慧,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个要知道。千万不可以误会,误会那不是佛讲错了,是你自己误会,因果要自己负责。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再看清凉大师注解的第三句,「心体离念,即非有念可无,故云性本清净」。这几句话还是很难懂,清凉大师很慈悲,再给我们加以注解,这个注解就是《钞》。注解里面说,「心体离念者,双会二宗,释第三句,以北宗宗於离念,南宗破云,离念则有念可离,无念则本自无之」,我们先看这几句。
这一段是解释偈颂里头第三句,『其心本清净』,这一句非常非常重要。这句用双会南北二宗的说法来解释,他说「北宗宗於离念」,北宗是神秀这一支的,他们修行著重在离念。「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所以他们是以离念为修行的宗旨,用这个方法的很多!我们修净土也是宗於离念,你看看祖师大德常常教导我们,以一句佛号,以这一念离一切妄念;你不念佛,妄念就起来。念佛功夫是什么?把妄念取而代之,叫一切妄念都归这一念「阿弥陀佛」;以一念止一切念,功夫才能得力。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那是永远不能成功,这就是古人所谓「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那是什么?那叫不会念。
念佛你会念吗?会念是以一念止一切妄念,这才叫功夫。念到妄念都不生,叫功夫成片,功夫真正得力了。这样的功夫,就怕你不肯干,你要肯干,肯定能成。你要问多久的时间?那我们再看《净土圣贤录》,再看《往生传》里面,再看现在有很多念佛人真的预知时至,自在往生的,你看有站著走的,坐著走的,时间大概总是三年到五年,不要很长。问题就是会!不会不行!就是说你念佛号里头夹杂妄想,这不行。
念佛的秘诀,觉明妙行菩萨讲得好,他讲的是念佛的秘诀有三:第一个是不怀疑,决定、肯定相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确确实实阿弥陀佛有这个弘愿,只要念他的佛号就能够往生,他就来接引,一点怀疑都没有,这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是不夹杂,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这个里头决定不能有妄想夹杂在里头。第三个条件是不间断。你能真正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那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万修万人去」,无比殊胜的法门!凡是念佛不能往生的,这三个条件都没有,那就不能往生。信心不坚固,听到别的法门还动摇,这个也想学,那个也想学,这不行,你信心在摇摆不定;念佛的时候夹杂妄想,念佛又常常间断,这怎么会成就!
其实觉明妙行菩萨所说的这三个条件,跟「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面讲的并没有两样。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念佛纲领,说了八个字,「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放下!跟我们前面讲的意思完全相通。眼不取色相,不再分别执著外面的色相,不是叫你不见,哪能不见?不放在心上。耳不把一切音声放在心上,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就是做放下的功夫!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念要净念,怀疑就不净,夹杂就不净。不怀疑、不夹杂,这是净念;相继是不间断。你看是不是一样的?但是你要记住,你用什么方法能做到净念相继?你一定要好好收拾你的六根,你才能够得到净念相继。不能够都摄六根,净念很困难,我们今天碰到问题就在此地。眼见色起贪瞋痴慢,耳闻声,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都起贪瞋痴慢,都起七情五欲,那怎么办?所以那个净就净不了。
一定要知道世间是假的!佛菩萨、祖师大德常常给我们讲,「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个世间什么都带不走,连这个身体也带不走,假的。假的,你要那么认真,你就错了。它障碍正法,障碍你的悟门,障碍你的修行,你不能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放下并不是不要,随缘,不再执著,不再在这些(就是五欲六尘)上起心动念,不搞这个了。生活环境好,很好;不好,也好,一切都随缘,一切不再执著,就对了。有能力多做好事,好事里面把握著两个方向,一个是帮助正法久住,一个是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你就决定不错。这样才能够得净念相继,就是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你才能够做得到。具足这样的条件就决定得生净土,这个很重要。北宗容易修,南宗太高,南宗惠能大师他接引的是上上根人,神秀接引的是大乘根人。我们自己想我们不是上上根,但是净宗是大乘,大乘根决定得生。
「南宗破云」,南宗破北宗的,他是上上乘人。「离念则有念可离」,你不是常常念吗?真的,我们的妄念多。我们要离执著,要离分别,要离妄想,这是有念可离,真有念,真要离。南宗是再向上一著,向上是心体,向上是法性,心体里面没有妄想分别执著。那还要离吗?无可离,这是上上乘人。我们懂得这个事情就好,做不到,我们还是要走北宗的路子,要离妄想分别执著。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太多太多了,不像能大师,能大师见五祖,你听听那个话,「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所以他可以无念。我们要见五祖一定是「弟子心中常生烦恼」,妄念不断,所以南宗不是我们境界。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要尊敬他,他是真高,我们从北宗的宗旨、修学慢慢提升到能大师的境界。所以,无念这个境界,我们可以到极乐世界再去学,现在只要修成功夫成片就行。无念在净土宗里面讲是理一心不乱,生西方极乐世界是生实报庄严土,那个高!那个我们是没有法子的,做不到的。我们今天只取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我们生凡圣同居土就非常满足了。
蕅益大师教导我们的,他老人家自己常说,「我只要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满足了」。其实蕅益大师是来示现的,他到底是什么身分,他一生没有暴露,决定是再来人。印光大师的身分暴露了,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的化身。印光大师对於蕅益大师注的《弥陀经要解》赞叹到极处,印祖说,「即使是古佛再来,给《弥陀经》做一部注解,也不能够超过其上」。这个话是大势至菩萨说的,那么你想想蕅益大师是什么人?他要不是阿弥陀佛再来,肯定是观世音菩萨再来,否则这个注解做不出这么好。而且《要解》是九天写成的,蕅益大师前面有序文,后头有跋文。佛菩萨再来,不是普通人!是现身说法做样子给我们看的。希望我们在这一生不要好高骛远,老老实实修行,这一生当中决定得度。
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要解》里头说得太好了,许许多多讲解都是前人没有说到的,他说尽了。生凡圣同居土等於生方便土,等於生实报土,这不可思议,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没有空间维次。诸佛菩萨统统有四土,但是四土确实有空间维次不同;西方极乐世界没有空间维次,所以四土在一起,一生一切生。你到极乐世界,虽然在凡圣同居土,你见到阿罗汉,阿罗汉是方便有余土,你见到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弥勒,他们在实报庄严土,统统见到。在其他净土里面,诸佛净土里面,凡圣同居土是见佛的应身,方便土也是佛的应身,实报土是佛的报身;到西方极乐世界,你见阿弥陀佛全是报身,这不可思议。
这种殊胜的因缘,无量劫希有难逢,我们这一生居然遇到了,你说多么幸运!遇到了要是当面错过,你知道那是多可惜!不是千载难逢,无量劫希有难逢。「开经偈」里面讲的,「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遭遇到了,怎么可以空过?要把这个当作我们一生当中唯一的一桩大事,其余的什么事都是鸡毛蒜皮,小事一桩。所以我们协会所有在这个地方工作的同仁,在讲经、学习这个时候,所有一切工作放下,我们要办第一桩大事。其他的事情,鸡毛蒜皮,课上完之后再办。要知道这个机缘希有,这个机缘难逢!所以北宗讲的没有错,南宗也不错,只是接引的对象不一样,这个我们要知道。
在北宗修学宗旨里面,「无念则本自无之」,离念,下面是个比喻,「离念如拂镜,无念如本净」,实在讲就是《坛经》里面讲的两首偈。你看看离念,神秀大师那首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常拂拭,勿使惹尘埃」。能大师那首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就是无念。神秀的偈子我们好懂,能大师这首偈子不好懂。读了之后晓得高,比神秀的高,实际上模模糊糊。什么叫无念?真的,清净心里面决定没有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有离念,离念已经起心动念,「我要离念」。南宗修行,有没有念头?妄念有,凡夫有妄念,妄念要不要离?不需要离。为什么?妄,不是真的!你要起心去离念,又加一重妄想。这个对上上乘人有利益,对中下乘人没有利益。
我初学佛的时候,第一部接触的是《坛经》。我那个时候还在工作,有一年休假,有二个星期的长假。政府有这么个制度,每年每个人都有一个长假。我休假期间,我从台北(我在台北工作)到台中一个朋友家里去玩,老朋友,在他家里住了一个多星期。他家的书房就有一本线装书,我看了很欢喜,翻翻,《六祖坛经笺注》,丁福保的注解。那几天没事情干,就翻来看,愈看愈有味,就把这本书从头到尾看完了,很欢喜。这是跟佛结缘第一本书。
以后我认识章嘉大师跟方东美先生,方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我总以为佛教是迷信,读了《坛经》,前面这个先入为主的观念还是放不下,还是以为佛教是迷信,实在讲《坛经》看的时候似懂非懂。方老师就问我,你有没有看过佛经?我说偶尔这么个机会,看了这本《坛经笺注》。方先生摇摇头:这个不能学,这个不是你读的。章嘉大师也问过我,李老师也问过我,三个人听到我看《坛经》都摇头:上上根人!你不是上上根人,这个东西学不得!他们跟我讲这些话,我听了实在讲莫名其妙,我看了很有兴趣,怎么说学不得?以后愈入,学的愈多,愈知道那不是我们的境界。你说我们如果学他那个方式,所有妄念都不要去断,妄念天天增长,正念不能现前,你怎么能入门?不但不能契入境界,真的连悟门都堵塞了。烦恼天天增长,业障天天在增加,那出不了六道!老师讲得对。
我那时候对於教下很有兴趣,这是受方先生的影响。跟方老师学哲学,佛经哲学,方先生至少影响我三年。但是这三年当中,幸亏有章嘉大师教导我,把佛法基本修学的原理原则我搞清楚了。章嘉大师指导我从看破、放下下手,具体的修行,看破、放下从哪里做起?老师教我从布施做起,我真干。时时刻刻还提醒我,戒律很重要。所以我在章嘉大师那里三年,学了什么东西?看破、放下,布施、持戒,明白这个道理。布施真重要,布施、持戒要用世间法来说,改变了一生的命运,以后读《了凡四训》,完全明白了。
了凡先生如何改变他的命运?没有别的,就是布施、持戒。持戒就是守规矩,老师所教导你的你能够依教奉行,你能够不违背,认真努力去做,命运改了。我并没有求改命运,没有求财富,也没有求升官,没有求长寿,也没有求智慧,只是认真去学习。你看今天财富、智慧、健康长寿统统得到,不是自己希求的。得到之后,我自己没有享受,我一生老师教导我的,「随缘度日,莫造新殃」,这个话很重要,要消罪业,不可以造罪业。无量劫累积的罪业,没有学佛之前,造的是罪业,要知道消,不可以再造罪业。所以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我常常讲我就是为正法久住,为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我有福,大家享。这个生活很快乐,很幸福,很美满,所以我感谢方老师指引我这条道路。
「性本清净」跟儒家讲的本性本善一个道理,《大学》里面讲的明德,明德就是性本清净。《三字经》上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那个「人之初」不是讲人初生下来的,不是指这个,是讲人的本性,本性本善。本性本来清净,那还离,离什么?你把惠能大师跟神秀大师两个偈颂比较上来看,你就看那完全不同的见解。一个是有身、有心,身像菩提树,心像明镜台,有身、有心。一个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金刚经》的境界,没有身也没有心。没有身,不著一切色相,没有身;没有心,八识五十一心所,再包括十一个色法,二十四个不相应,统统都没有,法身菩萨境界,不是十法界。十法界里面,神秀大师那个界是十法界;能大师那个界是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的,他已经回归到本性本善。神秀大师虽然知道本性本善,没有回归,不一样。一个已经入门,一个在门外,两个不同的境界。
所以这个比喻说,离念就好像拂镜,无念如本净,本来清净,你还要什么无念?本净再加上一个拂拭,不就错了吗?加上个离念,也就错了。它没有念,你离什么念?实在讲无念如本净,无念有没有?无念也没有;本净有没有?本净也没有。有本净就不净,有无念,无念的对面就有念,很难懂。我们要很冷静的去体会,不能分别。你不要去想,想全是妄想,错了,决定体会不到。把一切分别执著统统放下能体会到,体会到这个意思。
下面是把这二宗会通,「今为会之,起信既云」,这是举《大乘起信论》里面所说的,「心体离念,亦本自离,非有念可离,亦同无念可无,即性净也」。这是举《起信论》里的一段话,《起信论》这段话说得好。「心体离念」,这个离,本来它就没有念,所以「亦本自离」。它本来没有念,现在有没有念?现在也没有念。念跟离念,妄心这边事,妄心有念,真心无念。佛与法身菩萨看一切众生本性,看一切众生心体,所以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他对於一切众生恭敬。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所说的一样,「礼敬诸佛」,那个诸佛是讲十方三世一切佛,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像我们芸芸众生是未来佛。哪个不是佛?《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圆满种智就是佛,情与无情都包括。无情是什么?树木花草,山河大地,哪一个不是佛?
我们现在一听到佛,佛一定是人那个样子,不是的。佛是讲的自性,大乘教里面常讲的法性、法身,那是佛。法性能现、能变,就是此地讲的性本清净,这是法性;法性所起的作用是法相,法性叫佛,法相叫法身,法身佛。「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是法身佛,这一切恭敬的范围就太大了。礼敬诸佛,我们不但对一切诸佛菩萨恭敬,真诚恭敬,对一切众生也是真诚恭敬。为什么?佛菩萨对於一切众生真诚恭敬。他恭敬干什么?不是他恭敬他现在造善造恶,不是。恭敬他的本性本善,恭敬他的本性本净,性本清净,恭敬这个。见性不著相,相他清楚、他明了,他不执著、不分别,在相上决定不起心动念。对於树木花草,对於山河大地,都是存著恭敬心。
我离开台湾,写了六句,「生活在感恩的世界」,我这是有念,不是无念。离一切恶念,远离邪知邪见,远离恶念恶行,我们现在人可以做得到的。神秀大师比我们就高一级,能大师比我们高二级,能大师他老人家所修、所学、所教的,我们是可望而不可及。所以《起信论》这句话就说得好,「心体离念」,这个离我们要认识清楚,不是有念可离,它跟能大师讲的意思是一个。心体本来没有念,离念是本来没有念,所以说「亦本自离」。本来没有念,就不能说,所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说,勉强把它说出来,所以你可不能执著「马鸣菩萨讲心体离念」。你真懂得,离念是无念;你要是不懂得,它真有念可离,这就错了。所以底下讲,「非有念可离」,它没有念。「亦同无念可无,即性净也」,这就是自性本净,自性本善。
下面说,「非看竟方净,若无看之看,亦犹无念念者,则念真如」。这是特别提醒我们,不是「看竟方净」,竟是究竟,什么人看竟方净?大乘教里面常讲,小乘阿罗汉他知道万法皆空,怎么知道?分析,分析就是看竟,看出它的究竟。像现在的科学家,科学家随拈一物,他知道这个是空的,不可得。为什么?他分析。譬如毛巾,这是个物体,怎么织成的?它是一根线纺织成的,把它拆开,拉成一条线,毛巾没有了。线呢?线是纤维纺织的,纤维再分析就变成分子,分子再分析就变成原子,变成电子,最后变成粒子,一看这个东西都是这些东西组合的;缘聚则有,缘散则空。聪明人,缘聚的时候也知道也是空的,看竟方净。
所以,阿罗汉知道万法皆空,他的智慧是从分析空,任何一切法分析到最后,分析到没有了。在佛法讲,分析到最后是邻虚尘,我们现在讲基本粒子。再不能分,再分就没有了,跟虚空做邻居,再去分就是虚空,就没有了。用这个方法明白所有一切物质是空寂的,不可得,所以说这一切物相缘生的。都是这些微尘,佛家讲微尘,现在科学家讲原子、电子、粒子,用这些名词,佛家都叫它做微尘,聚就有相,就现相,散了就没有相。聪明人不等它散,就知道它空寂,就知道相是假相,不是真相。所以对这些相他能够放得下,就是他在所有一切现相里面,不会起贪瞋痴慢,因为他知道相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一切有为法」,有为法就是有生灭(有生有灭)的这些法,就是缘聚缘散这些法,「如梦幻泡影」;存在的时间是「如露亦如电」,存在不长久。你要是细心去看,像闪电一样,真的,那就看得微细了。我们凡夫,凡夫看的粗相,就像看露水,时间不长。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地球有成住坏空,哪一样是永恒存在的?没有,找不到永恒的东西。永恒的东西是法性,法性是永恒的,因为它不是物质,它也不是精神;精神跟物质都是从它那里变现出来的,所以不是看竟方净。
「若无看之看」,那也就等於无念之念,我们讲无念而念,无念而念就是念真如,真如无念。「无念念」就是无分别、无执著、无起心、无动念,在这个状况之下,所有一切境界就是真如,入这个境界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禅宗,特别是语录里面,像《五灯会元》一千七百多个公案,都是开悟的人悟了之后请老师给他印证。你看那个问答,你看了之后真的是左右逢源,头头是道,无有一法不是。会的人,无有一法不是;不会,无有一法是,所以关键就在会、不会!会,觉了;不会,迷了,关键在觉迷。觉了就是,觉了怎么样?觉了叫无念,迷了就有念。有念是迷,无念就觉,因为无念是真如,是心性之体,无念;有念,有念就变成阿赖耶。阿赖耶叫妄心,真如叫真心,真心跟妄心是一个心。为什么说真心跟妄心?就是一个觉,一个迷。再告诉你,觉迷不二,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但是要觉了,你才得受用;不觉,虽然是佛,还要搞六道轮回。好,现在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