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波罗蜜 - (第一集)
十波罗蜜  (第一集)  2006/11/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节录自华严经12-017-1660集)  档名:29-061-000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十地位行第三小段,前面我们没有讲完,「结位」。

  【若获功德法性身。以法威力现世间。则获十地十自在。修行诸度胜解脱。】

  十地菩萨『十自在』,我们介绍了前面八种,后面还有两种,我们接著来看。第九「智自在」,智慧无碍,这个智是后得智,也就是说智慧的运用。为什么知道这个智是后得智,不是根本智?根本智是定,是智之体,也就是佛在本经上跟我们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那个智慧是根本智,不是后得智。为什么?后得智是智慧表现在德、表现在相,在德相里面应用自在,没有障碍。所以我们看到智自在,就晓得了,这是属於后得智,是属於权智,所谓权就是善巧方便。无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处所,他能应用恰到好处,决不是定法。所以实智好懂,权智难。

  权智变幻莫测,它才真正能够利益众生。你看一切众生,古今不一样,中外不一样,这是讲我们的地球。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这里面的众生他的思惟,他的生活方式、环境、文化背景不相同。如果用同一个方法,佛菩萨来教化众生决定收不到效果。所以佛教化众生讲到契机,契机要契时机、时节因缘,要契度化众生的人根性之机,他是上根、中根,还是下根。下根人说上法,他不懂,上根人说下法,对他不起作用,就是一定要晓得他的程度,要晓得他现前的需要。实在讲智慧的运用,最高的原则就是他现前迫切的需要,所谓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在上古的时候,人民人少,地大,资源丰富,衣食都没有问题。在尧舜时候,记载的就已经有这种现象了。人民可以吃得饱,穿得暖,已经有房子可以居住,生活已经得相当安定。於是尧王这才发现,如果不教他,那他跟禽兽有什么差别?人之所以异於禽兽者,就是人受教育,禽兽没有法子受教育。所以教育就兴起来,兴起来的原因就是这个地方。圣人觉得人民是需要教的,不能说吃饱穿暖了没事,统统来接受教育。教什么?教人伦,人跟人相处这是大事!怎么能够和谐相处,怎样能够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这个要教!这个不教,他不懂。所以首先要教导他,让他了解人与人的关系,这个关系就是五伦。首先,父子关系,夫妇的关系,君臣的关系,兄弟的关系,朋友的关系,人在这个世间,关系总不外乎这五大类。

  君臣就是今天讲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就是君臣。无论在哪个阶层,无论在哪个行业,即使在家庭,一个家庭总有个家长,从前家长都是父亲,现在有些家长也是母亲,家里面一切事情听母亲的。哪个人发号施令他就是君,一切人听从他的那就是臣,所以在家庭里头也有君臣。你到社会上工作,你有领导,领导就是君。如果你做个小主管,上面有领导,下面还有人,你领导他们,那你对上是臣,对你的属下你就是君,这种关系要懂。有五伦就有五德,这个德完全顺乎自然,顺乎自然是德。所以五伦是属於道,这是自然的集合,绝对不是哪个人发明的,哪个人创造这个制度,没有,完全是符合於天然,这是道;顺著自然就是德。道德是从这里说起。

  教育的中心理念,就从父子有亲这个「亲」字。这个亲字是伦常的核心,是教育的中心理念,核心的理念。亲是亲爱!然后你才晓得圣人的教育不是别的,亲爱的教育。这个亲爱是自然的,没有任何条件,没有丝毫的染污。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这个亲爱在一生当中永远不会失掉,要保持著。能保持一生不改变,这就叫孝,这就叫仁。孝是从体上讲,仁是从用上讲,亲爱是从相上讲,各有各的讲法。

  相上你看到亲爱,体上,你看孝是个符号,中国字是智慧的符号,它所代表的意义,父子是一体!它上面是「老」,是上一辈,上一代;下面是「子」,是底下一代,合起来。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不能分割,没有代沟。现在人讲代沟,代沟是什么?不孝,孝没有了,这个字被切断了,那还得了!这是大乱之世。讲仁,仁就是孝的用,推己及人。我亲爱我的父母,我也亲爱别人的父母;我亲爱我的子女,我也爱别人的子女。仁是二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道。起心动念想到自己同时就想到别人,这是仁,仁人。所以孝、亲、仁,这是我们佛门常讲体相用,中国教育从这儿生的,是以这个为教育根本的理念,然后把它发扬光大。

  发扬在家庭里面,就是亲爱,爱兄弟,爱族群;再扩展到社会,爱你的领导,爱被你领导的人,这叫义。义常常跟仁合起来,古人所谓是「仁者爱人,义者循理」,就是办事情合理合法,我们讲如理如法,合情合理,这就是义。情理法一定是顺著自然,大自然的秩序,大自然运行的理则,随顺。底下就是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亲、义、别、序、信,这是五德,中国人讲五常,仁、义、礼、智、信。

  从这个地方落实,落实就是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字,你看圣人教人就这么简单,人要是能把这些都做到,这个人就是圣人;不能百分之百的做到,做到百分之八、九十,贤人;能做到一半,君子。中国的教学,不要看以后演变成这么多的典籍,你现在看到《四库全书》,那是乾隆年间编辑的,中国的古籍,丛书。这么大的一套丛书,就离不开这几个字,这几个字是总纲领,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总纲领。所以你方方面面都应用得恰到好处,不过分,也不是不及,恰到好处,这就是智自在。

  我们现在已经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丢掉将近一百年了,三代到四代,所以现在对这个东西都不懂。但是这个东西是人的本性,就是像佛法里面所说的,「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五伦八德是你本性里头本有的,丢掉的时间再长,如果有明白人来给你讲解、给你提醒,你很容易就觉悟。这一觉悟,就又把它找回来,找回来了,那你就得幸福、美满。失去之后是非常痛苦,烦恼、痛苦不知道是从哪来的?就好像走路你迷失了道路。这是人生的大道,通到什么地方?通到君子、贤人、圣人。像我们佛法的道一样,佛道通到哪里?通到阿罗汉,通到菩萨,通到佛。你只要不失方向,你一定可以证得;一迷失道路,就不知道到哪去了?

  迷失之后起烦恼,由烦恼就变成业报。这个大家都晓得,经上讲得很清楚,迷了之后起贪瞋痴,贪瞋痴的果报就变现出饿鬼、地狱、畜生,贪瞋痴变的。贪瞋痴是因,三恶道是果。你能够学五戒十善,你果报在人天,人间天上,三善道。阿罗汉不在六道,超越了。为什么?你纵然是行善、修善,你还有分别执著,你分别执著没有放下,出不了。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没有分别执著,那你就证果,你走的是佛道,这个不能不知道。

  尤其是这个智,智自在,我们用另外一句话说你容易懂,善巧方便。这是善,不是恶,首先把这讲清楚,善法,它不是恶法;巧是巧妙,方是方式,你应用的方式;便是便宜,就是太适合了。对某个人太适合,对某桩事,在某个时节,你就用到恰到好处;换个时间,换个处所,或者是另外一桩事,这个用法就不恰当,就得用另外一个方法。那你就晓得,智自在是千变万化,智慧的千变万化,灵活运用,这是自在。

  末后一个「法自在」,这是第十,「法自在」。法自在古德是说「说法无碍」,没错,但是我们换个名称,意思更清楚,「演说自在」。因为教化众生用身教,身是表演,不完全是说法,表演。你的身教、你的言教都得自在,没有障碍。这个地方你一定要想想前面所讲的九种自在,法自在是最终的结论,前面九种都得到了,度化众生就自在,完全没有障碍了。

  佛菩萨有这种能力,真的这十种自在圆满具足。可是你要知道,刚才我们讲的智自在里头,时节因缘。时节因缘没有到,不能勉强,这个事情勉强不得,勉强决定就不自在。所以你要懂得观机,时候没有到,不能讲,不能劝,应该怎样?帮助他消业障。自己业障很重,不能够接纳别人的意见,不能接纳别人的劝告,稍稍不如意,他瞋恚心就生起来,非常不满,这是业障现前。那得很有耐心。他自己不能消业障,我们自己念佛、诵经、忏悔,把我们的功德回向给他,这是附带的,可以做的。回向给他,绝不损耗自己,这个要知道。

  回向的意思是什么?好比黑暗当中,我们拿著一盏灯照自己,同时也照别人,照别人就是回向,有没有妨害自己?没有。所以,回向把自己心量拓开。能不能产生效果?能。如果对方他的业障很重,那就得相当长的时间,一年半载,这可不能著急,急不得。一著急,古人说的「欲速则不达」,目标就达不到了。所以遇到急难的事情,你要懂得慢慢来,要缓慢,稳稳当当的。用自己的修行,特别是表现在日常生活形象当中,让他慢慢的有感受,让他自己自动自发,受到感动,明白了,觉悟了,他再来向你学习就很容易了。

  所以我们常讲好学、受教,好学的人不受教,受教的人不好学,都不能成功。必须这两个条件同时具足,又好学、又受教。受教是什么?依教奉行,老师教的他真做到,这是受教;好学是欢喜学习。孔子的学生,夫子常常赞叹颜回,这两者统统具足,又好学、又受教。在这方面,其他的同学比不上颜回。颜回短命,三十出头就过世了。所以孔夫子对於这个学生失去之后非常痛心。以后是孟子继承夫子,隔了一代。所以「法」就是菩萨教化众生,无论在自己修学上没有障碍,教化众生没有障碍,自他都得大自在,是这么个意思。十自在我们就说到此地。

  底下,『修行诸度胜解脱』,「诸度」,普通我们讲六度,六波罗蜜,《华严》讲十度,文殊菩萨修的,十波罗蜜。前面六条跟通常讲的六度,名相完全相同,后面又加了四条,这个四条是从前面般若里面开出来的。你修行十波罗蜜,你就得到最殊胜的解脱。最殊胜的解脱是什么?脱离十法界!要是没有这个「胜」字,说解脱是脱离六道轮回,那是阿罗汉证得的。这里讲十地菩萨,不是阿罗汉,所以他脱离的是十法界。脱离十法界就回归到一真法界,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

  梵语称波罗蜜,我们中国把它翻译为「到彼岸」。彼岸,像过河一样,我们在河这一边,坐船到达对方,到达彼岸,这是印度人他们的说法。我们中国人不讲到彼岸,我们中国人讲到家了。凡是一桩事情做到很圆满,做到顶好,我们说到家了,功夫到家了。无论做什么事情,做到大家称赞你,你这桩事情做得好,都称之为到家。所以到家就是很圆满的意思,我们这里讲圆满之意。这个十条,十条都做得圆满,所以叫十波罗蜜,梵语称波罗蜜。

  第一个是「檀那」,檀那是梵语,意思就是布施,我们用一个字来解释,布施。「菩萨为令众生满足故,内外悉施」。菩萨内外都布施,怎么就令众生满足?菩萨内外都布施光了给众生,众生得什么好处?你们诸位有没有想到?众生如果要想得财富满足、智慧满足、寿命满足,哪个人不是这个希望?能得到吗?能。你所希求的是果报,果必有因。菩萨为你示现的是修因,你看到菩萨修因,你就照他这个方法去学,你自然就得果报。果报现前,你就满足了,是这个意思。

  菩萨舍财,这是教你舍。财有内财、有外财。外财是什么?金银财宝,身外之物。你要能放下,你要能施舍,你的财用就不会缺乏,愈施愈多。不需要用的时候可以不要财,为什么?有的时候很麻烦,患得患失;需要用的时候它就来了,这多自在!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财自在是够用。太多了怎么样?太多了灾难就来了。那就是佛在经上讲的「财为五家共有」,有灾难来了,所以不能多。不能没有,又不能多,恰到好处,这叫圆满,这叫满足,足是知足,圆满的知足,要明白这个道理。

  法布施得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无畏布施里,头一个就是不吃众生肉。佛陀在世,生活方式是托钵乞食,托钵乞食要慈悲为本,就是说他们吃什么就施舍什么。所以供养肉的时候也吃,现在南洋小乘还是如此,供养什么就吃什么,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而且托钵的时候,顶多只能托七家;七家都没有,就不能到第八家去。为什么?别人看到嫌弃你,这个出家人怎么这么样的贪心,过了七家还要去托。避免别人造罪业,所以不能超过七家。七家托不到的时候,回去老实念佛,念一天佛,明天出来再托。

  不过僧团里面生活是团体的,每个人托回去之后,不是托了就自己吃,托回去之后都合在一起,然后再分开来吃,这叫「一钵千家饭」。你这一钵饭是千家饭,真的,你看那时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每个人都出去托,不是千家饭吗?所以千家饭是有典故的,不是随便说的。托回去之后统统放在一起,再念供养咒,念完之后,每个人去拿。这种生活平等,有人托的这家饭菜很好吃,有人不好吃,但是统统混合在一起,你看佛法的生活,真平等。不论多少,回去统统合在一起,决定不可以托了,一面走一面吃,那就不像话,托完就要赶快回去。所以佛是有佛的规矩,大家都是生欢喜心,平等真的是做到家,示现给你看。

  佛教到中国,梁武帝提倡素食。所以素食运动是中国佛教的特色,这你要知道,外国没有。素食好不好?好。佛在经典上讲,菩萨慈悲,不忍心吃众生肉。梁武帝是读到这个经句,他非常受感动,自己就把肉食断掉,就长素了,都是从自己开始。他是佛门的护法,出家人看到他老人家采取素食,出家人也自动不吃肉。到以后在家学佛的也受了感动,都自动的把肉食断掉。这是无畏布施,不跟一切众生结冤仇,果报是健康长寿,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菩萨有在家菩萨、有出家菩萨,讲菩萨的时候,在家、出家统统都有,真正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称菩萨。菩提心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下联就是的,「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是行菩萨道。特别是在我们现代这个时代,真正能把这二十个字做到,愿生净土,没有一个不往生。这个叫内外悉施。

  内施,在我们现前,我们用我们的智慧,用我们的时间,用我们的体力,为一切众生服务,不求回报,这是内财布施。现在讲我们做义工,是内财布施。出家、在家有学讲经说法的,讲经说法是内财布施,因为你要用你的体力、用你的精神、用你的时间,这是属於内财布施。佛说内财布施比外财功德还要殊胜,为什么?外财,你有钱很容易做,内财是要你真正发心。可是虽然修内财布施,功德大小不一样。要怎么做才殊胜?要如理、要如法。所以你要懂教理,你要懂方法。理跟法也不外乎菩提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要具足这个心,你要遵守六和敬,这总的原则,总纲领。如果跟大家处不好,生烦恼,虽布施,功德不大,为什么?破坏僧团的和谐。这人我跟他不能相处,我离开他,行不行?行,离开他,功德就没有了。真正修行,我们不是常说,「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怎么解决?反求诸己,不是他不好,是我不好。

  中国讲孝道,第一个孝子,大家都推崇舜王,你们看看舜的历史故事你就明白了。最不好相处的人,他们一家四口,除他之外,另外三个都想害他,都想置他於死地。他能够尽孝悌,把孝悌做得圆圆满满,三年,这三个人都受他的感动,变成一家和谐,家和万事兴。所以修行在哪里修?不能相处的人,不能相处的环境,你不离开,你在里面修忍辱波罗蜜。对你自己来讲,那是大幅度的提升。可不能离开,一离开你什么都学不到,你往后就节节往下衰退,你不能够提升。

  我们常常提到,顺境里面不生贪恋,逆境里面不生瞋恚。不贪恋、不瞋恚,保持心地的心平气和,那就是智慧。所以戒定慧三学,最殊胜的是在人事环境当中提升。你不在人事环境里面去磨炼,你怎么会成就?来磨炼自己的人都是大恩大德,没有他,你怎么会那么快有成就?可是你要是忍受不了,马上就堕落,这一生成就没指望。所以人生在世,特别是修行人,总是要记住,不能叫别人迁就我,一定要懂得我必须要迁就别人,事情就好办,就通了。世出世间非常重视「顺」这个字,就是随顺。不要求别人随顺我,要求自己能随顺别人。别人做错了呢?做错了,我们有智慧,善巧回避他的错误,或者是把他的错误减低到最低限度。你有这一分真诚的心,你会做得很好,会做得很如法,这不能不知道。

  所以布施,是十波罗蜜它摆在第一条,它是行门里面最大、最重要的一个纲领。后面十条,说老实话都离不开它。布施有三大类,不是财布施,就是法布施,再就是无畏布施。所以通常我们讲六度,持戒、忍辱是无畏布施,后面精进、禅定、般若是属於法布施,你看就一个「施」字。我们能持戒,为什么叫无畏布施?你持不偷盗的戒,人家有财物摆在面前,不怕,为什么?他不偷盗,我很放心。你看他放心,这无畏。你修忍辱,没有关系,我得罪他,他不会生气,他不会记仇,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是法布施。所以十波罗蜜要是归纳到最后就是一个布施。由此可知,行菩萨道,从初发心到成佛,修什么?布施而已。布施就是章嘉大师讲的,放下!弥勒菩萨也是教你放下!放下,什么事都没有了。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前面讲到布施波罗蜜,我们必须要学。在日常生活当中,最容易也应该要学习的,就是布施笑容,弥勒菩萨教给我们。你看在寺院里面,正规的寺院建筑,前面一定是天王殿。天王殿当中供养的是布袋和尚,他在那里教我们,教我们布施。你看他满面笑容,笑面迎人,这是佛门里头一桩布施的事情,这属於内财布施。无论见什么人,无论在什么场所,欢欢喜喜,给人一个很好的感受。所以这应当要学。

  我们现在看第二,「尸罗」,这是梵语,我们中国意思是戒,持戒。「菩萨具持众戒,而无所著,行为世范,利众生也」。持戒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而无所著」,这个意思是什么?把执著放下,持戒就有无量的功德。如果执著没有放下,你持戒,很容易会批评别人。看到别人不持戒,看到别人破戒,看到别人犯戒,你就会批评,你也不管人家能不能接受,这个持戒造成很多的过失。批评人,人家要不能接受,就跟人家结了冤仇,所谓是「口为祸福之门」。

  必须要知道,佛制定戒律不是为别人制定的,是为我制定的。我应当要持,别人持不持与我不相干。人人都能够自己回光返照,都能够自己接受佛陀的教诲,佛在戒里头,没有教我们批评人,没有教我们自以为是。持戒的目的何在?你要晓得,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自己戒律持得很好,一天到晚批评别人,他不会得定,他的心还是乱的,还是心浮气躁。那个戒律是表面的,没有实质,明眼人一看就清楚,你是在自欺欺人。

  真正持戒人必然是谦虚恭敬,对待作恶的人也会谦虚恭敬。为什么?觉悟的人看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普贤菩萨十愿,第一个「礼敬诸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将来必定作佛,这佛在经上讲的。《华严》、《圆觉》就讲得更好,「一切众生」不是讲将来,是现在,「本来是佛」,你怎么能不敬?你敬他什么?他无恶不作,敬他什么?敬他的佛性,敬他的本性。他本性是佛,他佛性是佛,他现在作恶是迷失了本性。本性是不是真的失掉?没有,只是在迷,迷而不觉。那个迷本来没有,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是他的本性。

  所以普贤菩萨教人礼敬诸佛,一切众生是未来佛,三世诸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未来佛在哪里?现前一切众生是未来佛。而一切众生包括动物、包括植物、包括矿物,为什么?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这个意思广!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万事万物统统要恭敬,为什么?法性变的,法性是佛,所以「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人在这个地方培养自己的真诚、恭敬心。真诚、恭敬心是性德,你要是明心见性,你本来就是这样子,性德自然的流露,真的,他不是学的。

  我们现在是迷失自性,把性德忽略了,现在佛教给我们,我们要把性德找回来。从什么地方找回来?从持戒。戒律里面头一个就是要尊重别人,要尊重万事万物,决定不能够轻慢。你要问这是哪条戒?这是根本戒,十善业道。十善业道落实在哪里?落实在《弟子规》、落实在《感应篇》。今天你戒律再严格,你不能落实到弟子规,不能落实到感应篇,假的,不是真的,这个道理不能不懂。

  戒律要达到高阶层的时候,它起作用,得定。怎么知道得定?而无所著,这就得定。把执著放下,把分别放下,菩萨;再能把妄想放下,他就成佛了。只要有所著,所著里面,大类的来讲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所以著相,他著了这个。著了这个,戒变成什么?变成人天福报,持戒修福,他不能得定,不能够把你的德行向上提升,我们或者讲灵性的向上提升,这个做不到。只是修一点人天痴福,将来得人天福报的时候,没有智慧。没有智慧的福报是有副作用的,福报大、福报多了,造罪业也容易、也多。所以持戒,后头这一句讲得好,提醒你要无所著。这个戒叫净戒,清净心持戒,戒又帮助你得清净心,清净心是定,定生慧。

  下面我们加了两句,「行为世范,利众生也」,戒行就是世间最好的轨范。我们自己持戒,就是身教,一切时一切处为众生做个好样子,就是利益众生,不必说一句话,做样子给大家看。不是为自己,我持戒也不是为自己。为什么?大家不持戒了,希望我持戒给大家做个好样子,就是劝别人要守规矩,劝别人认真持戒做个好人。一定从自己做起,你才真的劝别人。我们劝别人,自己做不到,别人不相信,别人说你用这个做手段,你来欺骗我。必须自己做到,然后才能够感化众生。

  第三忍辱,「羼提」这是梵语,我们中国人讲忍。翻经的法师把忍后面加个「辱」,这不是羼提的本意,羼提的本意就是忍。加个辱,你看看这就叫智慧,这就是权智,善巧方便。中国人对於辱看得很重,谚语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士是读书人,读书人杀他没有关系,可是你不能侮辱,把辱看到最严重,不能忍受。所以翻经的大师,「你们把辱看得这么重,好,那叫忍辱,辱都能忍,还有什么不能忍?」这个在十波罗蜜里面非常重要,十条里面,通常讲六条,《金刚经》上讲的,六条里面,布施、忍辱讲得最多,就是这两条最重要。

  布施能够修功德,布施是修功德,忍辱是成就功德,你要不能忍的话,你修的功德随时修随时就丢掉,没有法子累积。忍辱能够累积功德,你的功德不会丢掉。佛门常讲「火烧功德林」,火是什么?发脾气,无明火出来,一发脾气,功德全都完了。所以功德实在讲非常难修。功德是什么?功德是清净心,是戒定慧。一发脾气,戒定慧没有了,所以叫「火烧功德林」。你在这个时候你要警觉到,凡是让你生气的你立刻警觉到,魔看到我修积一点功德,来想破坏。这是真的,一点不假。魔是最不愿意看到你有功德,想尽方法把它破坏,但是他没有法子破坏,他想办法让你生气,让你发脾气,你自己把你的功德烧掉,你就上了大当。所以我们在逆境、在恶缘,是最容易把自己的功德毁灭掉。如果这个时候能忍,你的功德就倍倍上升,你说还是忍好,还是不忍好?

  我们今天看这个世间,社会的动乱,恐怖灾难的频繁,你要仔细想想,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大家不能忍,才造成这种苦难。一方面能忍,那一方面就没有法子发动。打架要两个人对打才打得起来,一个人打人,那个人不还手,打个两拳打不下去了,不还手就化解了,就没事了。相骂的时候,也是两个对方都不肯忍让,有一方面让,这个人骂,那个人不回口,骂个几分钟骂累了,他能骂多久?骂一个小时、二个小时、三个小时,你尽管在那里听,恭恭敬敬在那里听,他累了自然休息。

  人品的高下自有公道,旁边人看了,「某人有修养」。你不吭气,接受骂的人你受人赞叹,赞叹就是对你的补偿。骂人的人,人家一定说,你太过分了,你看人家那么软弱。要知道,社会大众古往今来都是同情弱者,所以中国道家主张柔弱,不主张刚强。柔弱,这是合乎道,所以他常常用水来比喻,「上善若水」。水弱,不跟人争,这个地方挡住了,旁边流去。它不往上流,往下流;往上就竞争,不争,往下流。最能忍的,用这个来显示忍的德行。

  「菩萨悉能忍受一切善恶境缘,心无动摇」。一切顺境、善缘不生贪恋,逆境、恶缘不生瞋恚;换句话说,无论在什么境界里头,保持著心平气和,这就是心不动摇。清净平等心绝对不会被外面物质环境、人事环境所动所摇,这是忍辱。小小境界风动,「我受不了!」这个人所有一切修行功夫全是假的,不是真的。真功夫就在境界里面去看,顺境、善缘,看他生不生欢喜心?生欢喜心,心也动摇了,也错了。逆境、恶缘生瞋恚心,也错了,跟善境没有两样。正常的是心不动摇,心地永远保持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永远保持。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态度恭敬,「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供养就是布施,用真诚心去布施就叫供养。供养是布施里有一分敬意在里头,通常是对上,布施是对下。对上要恭敬,对平辈也要恭敬,佛说对下也要恭敬,一切恭敬。这是普贤菩萨的行法,普贤行是法身菩萨所修的,我们要学普贤行就是学法身菩萨,一切恭敬。

  第四精进,「毗梨耶」翻成精进。「菩萨普发利生众业,常修无懈」,普是普遍,不是单一,发这样的心。发利生众业,无论你做什么样的事业,这个里头包括在家、出家。出家菩萨教学,教学的科目繁多,为什么?应机。不同根性的人有不同教学的内容,有不同教学的方法,这是教学的事业。在家,行业就多了,无论从事哪一种行业,记住,菩萨的目的不是自利,是利他;换句话说,为社会服务。经商来讲是薄利多销,总是考虑到需要的人,而不是为自己赚钱。所以利润一定是很薄,就是说不赔本,能维持就够了。所以他的货比别人好,也比别人便宜。人家是这么做生意法,在商业来讲,叫商道,他有道德,商业道德。

  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从事於教育的、从事於政治的、从事於工业的,现在行业多了,几百种!每个行业都是社会大众所需要的,人人都能抱著一个利益众生的心,为社会服务,这个人就是菩萨。菩萨所有一切的事业都是在那里累积功德。世间人他不知道功德,他所累积的是财富,满足自己的欲望。凡是求满足自己欲望的,我们前面读过,果报在哪里?在饿鬼道。为什么?鬼是悭贪心,得到的,舍不得利益别人;没有得到的,想尽方法贪得,贪而无厌。这样的心态、这样的行为,所造的业叫饿鬼道。畜生道愚痴,地狱道瞋恚。人要是不能把贪瞋痴慢放下,他造的罪业是三恶道,这不能不知道。所以舍弃三恶道,就是放下贪瞋痴慢,那你就把三恶道舍弃掉,你就不会堕三恶道。

  常常想到利生,这就是忘我的一种修行方法。《金刚经》上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真正只有利生,没有利自己的念头,你很容易破四相。破四相是什么位次?圣人的位次。我们以《金刚经》为标准,小乘须陀洹;《华严》的标准,你是初信位的菩萨。三不退里面得位不退,这是圣人的位次。虽然没有出六道,你决定不堕三途,而且在六道里面时间就有限了。以小乘来讲,天上人间七次往返,证阿罗汉;在大乘,不要那么长的时间。大乘可能天上人间一次、二次,你就会提升到初信、二信、三信、四信,到七信就出六道了;到十信,就出了十法界。贤首菩萨代表十信,在这个位次上就超越十法界。所以你就想想,普是普遍,普是普及,这个意思就是讲利益一切众生,你要发这个心。

  一切众生里面包括那些冤家债主,再说得白一点,包括那些毁谤我们的人、侮辱我们的人、陷害我们的人,统统包括在其中。我们要以平等心,用报恩心,为他们服务。我没有机会?没有机会,我每天念经、念佛把功德回向给他。永远这个样子精进不退,天天认真努力去做,不管有没有效果。这些毁谤的人是不是已经觉悟,不再毁谤了?不理这些;侮辱、陷害他是不是还在做?都不管。不求果报,只求著我怎样帮助他。我想帮助他,他不接受,那我们这个念头不能断,每天回向不可以间断,这样就好。

  第五禅定波罗蜜,「禅那」这是梵语,中国常常翻作禅定。禅定,禅是梵语,定是中国意思,所以这个叫梵华合译。这个名词上面一个字是印度梵文,下面是中文,不像翻布施、翻持戒全是中文,禅定是梵华合译。意思是「於欲无贪瞋痴,诸次第定悉能成就」,你就晓得,障碍禅定的是贪瞋痴慢疑,障碍禅定。贪瞋痴三个字就是指的烦恼习气,这个东西我们要把它放下。欲是欲望,对世出世间的欲望没有贪心,没有瞋恚,不愚痴,清清楚楚明明了了。

  如理如法的去学习,古德给我们讲,只问耕耘,不求收获,用这种心态去修。即使得到功德利益,拿去供养众生,自己不接受。为什么?我们要的是清净心、平等心。如果你有稍微贪图,贪求功德你的心就不清净。我们做好事,为什么要做?因为有功德;换句话说,你是有目的、有意图的,你不是清净心。你能不能得?能,得什么?福报,做很多好事,得的是人天有漏痴福,不是功德。断恶修善,里面不夹杂烦恼,烦恼就是贪瞋痴慢疑恶见,说得详细一点,像《百法》里面讲的二十六种烦恼。断一切恶,修一切善,里面绝不夹杂这些烦恼习气,功德。

  如果有烦恼习气夹在里面,记住,是福德,不是功德。这种断恶修善,小的,来生人天福报;大的是天上,人间、天上福报。如果这个里面有严重的贪瞋痴慢,虽修福,饿鬼、畜生里头也有福报的,到哪里去享福?畜生道,饿鬼道。饿鬼道,诸位想想看,像山神、土地,有福报的,佛经上讲福德鬼。他有人祭祀他,有人供养他,香火鼎盛,有很多人去拜他,有福报的鬼。现在这个世界渐渐要破除迷信,破除迷信这个意思你懂吗?鬼没有福报了,没有人拜,没有人去祭祀他,做鬼也没有福报了。

  畜生里面有福报的,最明显的你看富贵人家养的宠物,很有福报。一家人老老少少都爱护它,对它的照顾无微不至,福报。我们在旁边看得很清楚,养宠物的人过去生中欠它的。为什么?所有一切众生有缘在一起,佛讲四种缘: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对那个小动物那么好,这个小动物过去世当中对他有恩,他报恩的,它现在来了,他喜欢它、爱它,报恩的。不太喜欢它,不是那么喜欢它,也养它,那就是讨债的,你要供养它,你要还它,它讨完了,它就走了。如果欠的多,它的寿命长,你要养它很多年;欠的少,时间很短,二年、三年,讨完就走了。所以一定要晓得,人与人、人与众生,跟畜生一样,都是这四种缘的关系。

  明了这种关系,我们还敢做辜负别人的事情吗?还能想占别人便宜吗?不能。为什么?将来要还债。你杀他,要还命;你夺取他的,要还债,巧取豪夺统统要偿还的。这些事情,难得现在美国心理医生魏斯,你看那几本书里面写的,他肯定了。他肯定人没有死亡,人是不会死的,人有灵魂,死的是什么?身体。所以懂得这个,怕不怕死?不怕死,知道没死,换个身体而已。尤其是被人杀害的人,他没有罪,被人杀害的人,如果他还有余福,他很快又到人间来,他人间的福报没有享完。譬如他有六、七十岁的寿命,三、四十岁就被人杀了,很快到世间来。来的时候,第二世,碰到的时候又要报仇,还要讨债。有很多投胎什么?就投胎到杀他的人家里去,魏斯报告里头有。那个时候他们年龄差不多的,被杀掉的,结果以后投胎,投胎做他儿子的儿子,就是做他的孙子。前一世被杀的,就是他祖父杀的,投胎到一家,那就变成不肖的儿女,他是来报怨的。懂得像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诲,从小就要教他,把冤结化解,所以教育非常重要。《弟子规》里面教导我们,报怨要短,报恩要长;怨最好把它忘掉,不要放在心上,恩要记住,都是帮助人提升境界。

  所以这卷经文前面,佛菩萨教我们绝不贪图五欲六尘,在日常生活当中随缘就好,一生当中总要记住用仁慈厚道待人。对於人多一分爱心、多一分照顾,自己到老的时候有人照顾你。为什么?因果报应。如果自己年轻的时候气很旺,脾气很大,看哪个也不顺眼,到你年岁大就很可怜。为什么?果报现前了,没人照顾你,也很多年轻人嫌弃你、讨厌你,那真的是非常的苦。所以你要能够为你的晚年想想,你就晓得现在对於别人,厚道、仁慈太重要了。你看一般的老人,你要想到我自己也会老,老的时候怎么办?谁照顾我?如果你有钱,你还可以雇几个人来照顾你;如果没有钱,没有地位,儿女也不孝,那个日子可难受了。这个都是平常不知道积德,果报现前。这个果报佛说是花报,花报不好,果报就更差。遇到佛法,他还得一点安慰,认真念佛求生净土,真能放下,还真能往生。如果遇不到佛缘,可苦了!所以我们读这些经文,你才晓得断烦恼、改习气多么重要!五欲决定不能求,绝对不是好东西,日常生活饮食起居随缘就好,不攀缘,不一定要希望怎样怎样,衣食住行都随缘就好!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没有贪求。决定不要跟人家竞争,处处让,能忍、能让你才能保住身心的和谐。我们一般讲心平气和,你才能保得住。

  下面一句是讲成就,「诸次第定悉能成就」。这就是看你对於无贪瞋痴所做的功夫。如果我们把断贪瞋痴慢疑,断烦恼习气,这个功夫分做九等,你能够放下一等,你就能得小定,这个禅定是初禅;能放下两分,你就得二禅,看你放多少。大概得禅定的,这些贪瞋痴慢都放下了,为什么还有高下之分?习气难断。如果贪瞋痴慢放不下,决定在欲界,不会在色界。贪瞋痴真的放下,习气没断。所以我们讲分九等,是讲习气,习气可不容易断,习气少一分,你的禅定功课就提升一等。

  色界天里面是四禅,无色界天里面也是四禅,合起来是八个层次,佛家常讲「四禅八定」。四禅八定实际上就是八个,不是四禅之外还有八个定,不是这个讲法。四禅加上四空天,是一共八定,世间禅定。再把最后那一品习气也断掉,那就是第九定,第九定不在六道,第九定在四圣法界,声闻。所以他已经成阿罗汉,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我们讲的妄想分别执著,执著断掉了,不再执著。还有微细的习气,那个习气是在证得阿罗汉以后才能断掉。断掉他就升一级,就是辟支佛。所以讲次第定。

  禅定到底有多少等级?跟诸位说,无量无边!四禅八定是大分来说,不是细说;细说,等级就太复杂,这是世间的。出世间等级就更多,《华严经》,菩萨有五十一个阶级,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那禅定就是五十一个等级,所以叫诸次第定。你修学这个,禅定也就是放下,你才能成就。现在时间到了,今天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