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五欲及王位 (第十集) 2006/8/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节录自华严经12-017-1610a集) 档名:29-051-001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发心行相偈颂第二首看起。我们还是把经文先念一遍:
【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饶自乐大名称。但为永灭众生苦。利益世间而发心。】
经文列举五桩事情,『五欲,王位,富饶,自乐,大名称』。清凉大师为我们开示,他老人家举了十个例子,比经文所说的就详细多了,我们前面学过的。今天我们接著看大师的《钞》文,「结」是结语,总结,「若心若道,其非甚多,略举十耳」,这是这十句的一个总结。确实错误的思想、错误的看法太多,说之不尽。至於果报,正如同因行一样的复杂,不止十个,举十是把它归纳为十大类。
由此可知,业因果报丝毫不爽。佛在经论当中常常提起这桩事情。常常提起,他就是知道众生烦恼习气很深,非常健忘,所以真的很不容易觉悟。使我们想到,印光大师他老人家在世,常常提醒人「诚敬」两个字,只有真诚恭敬是入德之门,「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人有真诚心、有恭敬心,他的态度自然不一样;就是一个很平常的人,你都能感觉到真诚的磁场、真诚的气氛,与众确实不相同。也使我想起我在早年亲近善知识就是凭那一点点诚敬,而获得的是分外的加持。
我跟方先生认识,没有人介绍,只是慕名。我给他写了一封信。正好在那一年的年初,我写了一篇文章,是自己对宇宙人生一个粗浅的看法,大概有两千多字,寄给他看,写了一封信。我写的字,毛笔工楷,恭恭敬敬,一个潦草的字都没有。使我想到方老师为什么这样器重,可能是他一生遇到的学生,像我这样用毛笔工楷写字很少。现在我所接触到,这一生所接触到的,用毛笔写信给我的不出三个人(从我出来讲经四十八年大概不出三个人),太稀少!多半原子笔写的字,真正用钢笔的都不多,原子笔。而且一般绝大多数(十分之八、九)字都很潦草。原子笔写字还算端正,让我们看起来很容易看就很希有,都是很潦草的。这使我想起来我们当年对老师的那种心态。当然现在人不会写字了,恐怕他自己一生没有拿过毛笔,所以给我用毛笔写信的,我想想大概只有三个,很罕见。学习的态度,你仔细去观察,没有诚意。虽然在听经,心不专注,听到哪里有声音,他就会去听;看到外面有什么事情,他就张头望,这不诚!虽然在讲堂里面学东西,学不到,哪有我们过去听老师讲经上课那样的专注。
李老师曾经给我们讲一个故事,郑康成(郑玄),他的老师是马融,马融是汉朝有名的大儒,他跟马融学三年。马融跟学生讲课习惯还得听听音乐,那时候音乐又没有录音带,又没有电唱机,他家里有个乐队,都是女孩子,年轻的女孩子,有个乐队。上课的时候,她们也在背后演奏,用布幔拉起来,在布幔后面演奏。马融是官做得也很大。上课的时候,学生总免不了要往幕后去看一看,马融只发现郑康成(郑玄)这个人,三年从来没有往布幕后面瞄一眼,都没有,专心听课,三年如一日。所以马融心里有数,他说我的这些学术有一个人他全部得去了。马融的心量并不大,还有嫉妒心,总怕将来学生超过他,怎么办?就想把郑康成杀掉。这老师对学生,嫉妒心不得了。
郑康成聪明,三年学成之后,拜别老师,回家去。老师就设计,让同学们明天早晨到十里长亭给康成送行,而且在那边摆的有酒宴饯别,让每个学生敬郑玄三杯酒。同学有将近一百人,估计饯行的时候他喝了三百杯酒。老师认为三百杯酒灌下去,人就迷糊了。路上有人在等著他,这并非好意。所以中国讲到饮酒三百杯,三百杯的典故就是郑康成这桩事情。他三百杯喝下去,他酒量真大,小小的礼节都不失,真叫海量。所以李老师讲,我们每个人的酒量都像郑康成一样,五戒里头不饮酒,释迦牟尼佛这一条就取消了。但是我们一般人不能跟郑康成相比,郑康成的海量在历史上也很希有,喝不醉的。所以他走了。走了之后,原定的计画路程是从哪里到哪里走,他看老师、同学们回去之后,他马上就改道,从小路走了,所以在路上等他的人(要谋杀他的人)没有遇到。这聪明智慧!所以郑玄确实成就超过老师太多。这两个人在《汉书》上都有名。
这是说明什么?专心。三年求学,一点都不分心,整个精神专注,老师看到了。在一般有德行的人,那个老师会对这种学生非常爱护,为什么?老师一生的愿望就是要有继承人,道能传得下去。郑康成确实是传人,很可惜这个老师的心量不是很大,怕学生超过他,学生真超过他。李老师跟我们讲这个故事。
我们再想一想,我们今天听老师上课,每个同学得到的都不一样。同一个时间,同一个课堂,同一个老师,为什么每个学生所得到的不相同?诚敬心不一样。这印光大师讲的话,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所以不诚无物,不诚你什么都得不到。我们今天讲的是听经,出家在家同学都有,听光碟、听录音带,能不能得益?能,只要有诚敬。十分诚敬肯定得十分利益,不一定老师在面前。老师纵然在面前,天天听经,好像是毕恭毕敬,其实杂念很多,心不在焉,他就不得利益,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所以有人给我说:法师,你有不少真正的好学生,不在你身边,在网路上、在卫星电视上。我点点头,对,肯定有。我还听说国内有些在网路、卫星电视,甚至於在光碟,听的时候跪著听。跪在电视机面前,合掌恭敬在听,他怎么不得益?一面在听经,一面还去管事,这就不行,这不得利益。如果事务太多,要管事的时候不要听经,听念佛机比较容易摄心。事情多,或者是电话多,人来访问的多,这是很不适宜听经,为什么?心不能专注,不如念佛。念佛念到功夫得力,这外面境界慢慢的干扰就降低,不能说没有,降低了。但是听经不行,听经小小的干扰都造成重大的妨碍,这是我们不能不晓得的。所以要听经,我们读经也是一样,展开经本就如同在佛陀的面前一样,佛陀在讲经,我们在接受,你才能得利益。如果没有诚敬心,天天念经也不得利益,你没有悟处,你只是读文字,你不能开悟。
真诚心就有开悟,真诚到极处就全通了,诚则灵,这是学习的秘诀,学习的不二法门。待人处事亦复如是,就是一个真诚。我在这方面是有点基础,亲近李老师之后,他老人家特别为我加强,他送我四个字「至诚感通」。他劝我讲经教学,弘法利生,他说这桩事情不是容易做的,你不但要通佛法,你还要通世间法,佛法跟世间法圆融贯通,你才能够自利利他。他就举例子说,他说佛法,这部《大藏经》,三藏十二部,这一生能通得了吗?世间法的典籍,其他的我们不算,单讲《四库全书》,你这一生能通得了吗?我们听了这个话,心都凉了,真的没办法。不要说全部,百分之一我们都做不到。他说那怎么办?老师就教我求感应,这就是佛门一般讲求佛菩萨加持,我们才能通。所以这个通要求感通,用什么来感通?诚,真诚心就能感通。诚上面再加一个字,至诚,至是到极处,我们的真诚到极处,自然就感通,我接受老师这个教诲。
所以我常常告诉人,我在章嘉大师那里三年,老师教我四个字「看破放下」;在李老师会下十年,李老师教我也是四个字「至诚感通」。除这个之外,没有第二个办法。我在台中学讲经的时候,当年朱斐居士夫妻两个学讲《普贤行愿品》。他们经营一个杂志社,就是菩提树,工作很忙,要我帮他写讲稿,我也很乐意,学习!讲稿是我写的,等於说上台他替我讲。每个星期我要写八千字的讲稿。有时候看清凉的注解看不懂,知道这个经里面有意思,或者注得很少,或者觉得不透彻,怎么办?把经文注解统统合起来,拜普贤菩萨,拜到二、三百拜,意思豁然起来了,像泉水一样往外涌,赶快写都来不及,记下都来不及。我这种经历就很多,常常有。
所以我不是像别人要去找很多参考资料,不是的,我走不通就拜佛,诚心诚意去拜,什么念头都不要想。学《行愿品》,拜普贤菩萨;学《地藏经》,拜地藏菩萨;学《普门品》,拜观音菩萨;学《无量寿经》,拜阿弥陀佛,准有感应。李老师教我的方法,这个方法真有效果。所以学习要把枢纽找到,要把这个诀窍掌握到,就容易了。而后才知道佛法的善巧方便,祖师大德们的真诚教诲,一经通一切经通,哪里要学那么多!
以后逐渐契入境界,明白了,特别是讲《坛经》的时候,启示很多很大。惠能大师不认识字,没有听过经,只听五祖,在我估计顶多是讲两个小时,在半夜。五祖跟他讲《金刚经》,那真是《金刚经》的精要,不是详细一句一句讲。惠能大师很聪明,一点就开悟。《金刚经》的大意还没有讲完,讲到三分之一,他就开悟。悟了怎么?悟了就不要讲了,全都明白,一通一切通。果然,不但《金刚经》通了,《般若》通了,三藏十二部全通了,世出世间一切法全通了。这是我在学《六祖坛经》得到的启示,肯定古人所讲的一经通一切经通。这个一切经并不是专指佛经,佛经之外所有一切经也通了,理是一个。
所以我在台中学教,李老师对我跟对一般学生就不一样,一般学生学经教都一面听讲一面写笔记,李老师对我不准,就是叫我专心听,不要写笔记。我十年,我有两本薄薄的笔记本,大概笔记本里只写了四分之一,两本都是四分之一,没有超过一半,十年,等於是没有写笔记。他不准我写,就是要我专心听。他说你写那个有什么用?我说怕忘记。用不著,明年你的境界提升了,这个一点用处都没有。他这句话说的提醒我,真的境界不断年年向上提升,提升的时候,前头就没有用了,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所以你遇到一个好老师指导你,你省走很多冤枉路,时间节省,精力节省,知道专注,这叫「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我在李老师会下十年,我学经跟他学只有五部,还都是小部头的。第一部跟他学的《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二部学的《佛说阿弥陀经》,都是薄薄的本子,第三部就是《普贤行愿品》,朱斐居士学讲的;第四部比较大一点,就是《金刚经》,一年的时间;最后一部,是一部比较大的,《大佛顶首楞严经》,三年。这是我在台中跟老师学的,十年当中就学这五样东西。可是我听老师讲经,那不是教我的,教别人的,我们在旁边旁听,大概旁听了有二十多部,多半都属於小部头。
最后我们八个同学启请,请老师讲《大方广佛华严经》。我一套《疏钞》,线装本的,供养老师。我只听了第一卷,第一卷听完之后,这后面我自己都会讲了,所以我就到台北讲《华严经》。我讲的进度比他快,因为他一个星期讲一次,我一个星期讲三次;他还有翻译,我没有翻译。那个时候一次一个半小时,三次,就是一个星期我讲四个半小时,而老师一个星期只讲一个小时,他两个小时,一个小时翻译,所以好像是两年多,我的进度就超过他。《法华经》没听过,我在台北讲「法华大意」,唯识我只听他讲过《百法明门》。学教你要有秘诀,你要有真诚就不难。
所以最难的是真诚,实在是难。有很多人讲「我已经很真诚」,假的不是真的,真诚是要修养。因为你有真诚心,你一定能感动别人。学生有真诚,感动老师,你的言行举止自然不一样。你要问到底怎么不一样?现在大家学弟子规,如果是真诚心,弟子规不要学,你在日常生活当中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你拿《弟子规》对照,完全相应。然后你才晓得弟子规是真诚心里头流露出来的,自然流露出来,不是哪个人编的,不是哪个人的著作,不是,真诚心自然的表现就是。我再跟你说,《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都是真诚心里头自然流露。
人生学习,诚是宝,真诚心里头决定没有轻慢。凡夫轻慢的烦恼很重,自己不知道。你看佛把这个慢列在三毒烦恼的后面,贪瞋痴后面就是慢,障道,障智慧,障善心,障善行。你只要有这个东西,善心发不出来,善行做不出来。自己以为善,不行。而真诚心自然的流露就是纯净纯善,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我们再看下面的《钞》文,「今疏欲具此十非」,这就是我们读过的十非;「故於经文委曲而取耳」。这是上面我们读过的,大师引用的经论,我们也都看到了,后面我们念念就行了。「文中分二」,就是分成两段,「先总明,即瑜伽意」,前面的十条都是《瑜伽》里头的意思,「后文中不求五事下,正释经文,配成十非」,后面,我们在第二首偈子里面前面半首,就是前面的两句,五桩事情。这五桩事情我们要常常记在心上不能有。就是「五欲」,五欲六尘的享受决定不能贪求,随缘。「王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各个行业、各个阶层的领导。做领导很苦,不要去争这个位子。做领导是要有福报、要有智慧,很不容易,那是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富饶」,财富不求,不求「自乐」,不求名闻,「大名称」就是今天讲名闻,我们世间人所谓知名度,地方上的名人,国家有名的人,世界有名的人,不争取这个。这是清凉大师从《瑜伽师地论》里面举的这十条,就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说是正释经文,配成十非。
「然不必全尔,故致多言,以随一烦恼,有三途因故」,这一句重要。给你讲了那么多,实际上只要有一个烦恼,这个烦恼就是三途的因。这个什么烦恼?贪、瞋、痴、慢、疑、邪见。佛在经上把烦恼归纳到最后,根本烦恼有六个,六大类,你只要有一条,那就是三恶道的因。在五事当中,这五桩事情,这很细,你对於五欲里头有没有六种烦恼?贪瞋痴慢疑邪见,有没有?你对於想争取领导的地位,你有没有这六种烦恼?你对於财富,你对於自乐,你对於名闻,这是举出五桩事,任何一桩事情里面你这六种烦恼有一种在,因为它是根本烦恼,它是严重的烦恼,三途就有分,地狱、饿鬼、畜生,你说这个事情可不可怕?这个事情障道(障是障碍)、障智慧,你有这个东西,智慧就没有了。
不生烦恼才生智慧。惠能大师见五祖,很坦诚的向五祖报告,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五祖听了笑笑不说话,这就不是普通人。常生智慧说明什么?他没有烦恼。惠能大师,诸位也许在黄梅,此地到广东很近(我们这里也是属於广东),南华寺不远,他老人家的肉身相还在。你们去看看,其貌不扬,又没有念过书,也没有住过什么道场,所以一般人不了解,就对他轻视,瞧不起他,毁谤、讽刺、羞辱,太多了,他天天要忍受。得到衣钵之后,那是禅宗的传人,第六代祖,到猎人队里面躲十五年,替猎人看守猎物,替猎人烧饭,做厨房的工作。一代祖师,菩萨再来的,他没有一样不能忍受。如果他要求往生,他随意自在,一丝毫障碍都没有。为什么?为苦难众生。为什么要受这么多折磨?我们现在晓得,他是做这种示现,这是教我们后代人,你的修行要想成就,你不受折磨怎么能成就?做样子给我们看,身教,跟释迦牟尼佛没有两样。
释迦牟尼佛舍弃荣华富贵,用帝王身来弘法利生不是一样吗?是可以。你看,维摩居士就是以在家长者身弘法利生,那也是一尊佛。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要干那么苦?释迦牟尼佛是身教,现身说法,告诉大家,凡夫修行要像我这样子,你才能成就。维摩所示现的那是特殊现相,那是已经断烦恼的。已经断烦恼是什么人?阿罗汉以上的。我们常讲(我画了一个图,诸位都看过),对世出世间法执著没有、分别没有了,可以现维摩居士那个相。释迦牟尼佛现的相是给我们凡夫看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有,怎么学法?学释迦牟尼佛就对了。分别执著断掉了,还有妄想,学维摩,行,没有问题。六祖在中国做的这个示现,就是我们平常一个凡夫要想修行证果,那你就得学他,他就是最好的榜样。对於经上讲的这五桩事情要是不能忍,不行,那怎么能成就?好,这段我们就介绍到此地,这是第二首前面两句。现在我们休息几分钟,再从下面经文来学习。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发心行相偈颂第二首看起。我们还是把经文先念一遍:
【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饶自乐大名称。但为永灭众生苦。利益世间而发心。】
经文列举五桩事情,『五欲,王位,富饶,自乐,大名称』。清凉大师为我们开示,他老人家举了十个例子,比经文所说的就详细多了,我们前面学过的。今天我们接著看大师的《钞》文,「结」是结语,总结,「若心若道,其非甚多,略举十耳」,这是这十句的一个总结。确实错误的思想、错误的看法太多,说之不尽。至於果报,正如同因行一样的复杂,不止十个,举十是把它归纳为十大类。
由此可知,业因果报丝毫不爽。佛在经论当中常常提起这桩事情。常常提起,他就是知道众生烦恼习气很深,非常健忘,所以真的很不容易觉悟。使我们想到,印光大师他老人家在世,常常提醒人「诚敬」两个字,只有真诚恭敬是入德之门,「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人有真诚心、有恭敬心,他的态度自然不一样;就是一个很平常的人,你都能感觉到真诚的磁场、真诚的气氛,与众确实不相同。也使我想起我在早年亲近善知识就是凭那一点点诚敬,而获得的是分外的加持。
我跟方先生认识,没有人介绍,只是慕名。我给他写了一封信。正好在那一年的年初,我写了一篇文章,是自己对宇宙人生一个粗浅的看法,大概有两千多字,寄给他看,写了一封信。我写的字,毛笔工楷,恭恭敬敬,一个潦草的字都没有。使我想到方老师为什么这样器重,可能是他一生遇到的学生,像我这样用毛笔工楷写字很少。现在我所接触到,这一生所接触到的,用毛笔写信给我的不出三个人(从我出来讲经四十八年大概不出三个人),太稀少!多半原子笔写的字,真正用钢笔的都不多,原子笔。而且一般绝大多数(十分之八、九)字都很潦草。原子笔写字还算端正,让我们看起来很容易看就很希有,都是很潦草的。这使我想起来我们当年对老师的那种心态。当然现在人不会写字了,恐怕他自己一生没有拿过毛笔,所以给我用毛笔写信的,我想想大概只有三个,很罕见。学习的态度,你仔细去观察,没有诚意。虽然在听经,心不专注,听到哪里有声音,他就会去听;看到外面有什么事情,他就张头望,这不诚!虽然在讲堂里面学东西,学不到,哪有我们过去听老师讲经上课那样的专注。
李老师曾经给我们讲一个故事,郑康成(郑玄),他的老师是马融,马融是汉朝有名的大儒,他跟马融学三年。马融跟学生讲课习惯还得听听音乐,那时候音乐又没有录音带,又没有电唱机,他家里有个乐队,都是女孩子,年轻的女孩子,有个乐队。上课的时候,她们也在背后演奏,用布幔拉起来,在布幔后面演奏。马融是官做得也很大。上课的时候,学生总免不了要往幕后去看一看,马融只发现郑康成(郑玄)这个人,三年从来没有往布幕后面瞄一眼,都没有,专心听课,三年如一日。所以马融心里有数,他说我的这些学术有一个人他全部得去了。马融的心量并不大,还有嫉妒心,总怕将来学生超过他,怎么办?就想把郑康成杀掉。这老师对学生,嫉妒心不得了。
郑康成聪明,三年学成之后,拜别老师,回家去。老师就设计,让同学们明天早晨到十里长亭给康成送行,而且在那边摆的有酒宴饯别,让每个学生敬郑玄三杯酒。同学有将近一百人,估计饯行的时候他喝了三百杯酒。老师认为三百杯酒灌下去,人就迷糊了。路上有人在等著他,这并非好意。所以中国讲到饮酒三百杯,三百杯的典故就是郑康成这桩事情。他三百杯喝下去,他酒量真大,小小的礼节都不失,真叫海量。所以李老师讲,我们每个人的酒量都像郑康成一样,五戒里头不饮酒,释迦牟尼佛这一条就取消了。但是我们一般人不能跟郑康成相比,郑康成的海量在历史上也很希有,喝不醉的。所以他走了。走了之后,原定的计画路程是从哪里到哪里走,他看老师、同学们回去之后,他马上就改道,从小路走了,所以在路上等他的人(要谋杀他的人)没有遇到。这聪明智慧!所以郑玄确实成就超过老师太多。这两个人在《汉书》上都有名。
这是说明什么?专心。三年求学,一点都不分心,整个精神专注,老师看到了。在一般有德行的人,那个老师会对这种学生非常爱护,为什么?老师一生的愿望就是要有继承人,道能传得下去。郑康成确实是传人,很可惜这个老师的心量不是很大,怕学生超过他,学生真超过他。李老师跟我们讲这个故事。
我们再想一想,我们今天听老师上课,每个同学得到的都不一样。同一个时间,同一个课堂,同一个老师,为什么每个学生所得到的不相同?诚敬心不一样。这印光大师讲的话,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所以不诚无物,不诚你什么都得不到。我们今天讲的是听经,出家在家同学都有,听光碟、听录音带,能不能得益?能,只要有诚敬。十分诚敬肯定得十分利益,不一定老师在面前。老师纵然在面前,天天听经,好像是毕恭毕敬,其实杂念很多,心不在焉,他就不得利益,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所以有人给我说:法师,你有不少真正的好学生,不在你身边,在网路上、在卫星电视上。我点点头,对,肯定有。我还听说国内有些在网路、卫星电视,甚至於在光碟,听的时候跪著听。跪在电视机面前,合掌恭敬在听,他怎么不得益?一面在听经,一面还去管事,这就不行,这不得利益。如果事务太多,要管事的时候不要听经,听念佛机比较容易摄心。事情多,或者是电话多,人来访问的多,这是很不适宜听经,为什么?心不能专注,不如念佛。念佛念到功夫得力,这外面境界慢慢的干扰就降低,不能说没有,降低了。但是听经不行,听经小小的干扰都造成重大的妨碍,这是我们不能不晓得的。所以要听经,我们读经也是一样,展开经本就如同在佛陀的面前一样,佛陀在讲经,我们在接受,你才能得利益。如果没有诚敬心,天天念经也不得利益,你没有悟处,你只是读文字,你不能开悟。
真诚心就有开悟,真诚到极处就全通了,诚则灵,这是学习的秘诀,学习的不二法门。待人处事亦复如是,就是一个真诚。我在这方面是有点基础,亲近李老师之后,他老人家特别为我加强,他送我四个字「至诚感通」。他劝我讲经教学,弘法利生,他说这桩事情不是容易做的,你不但要通佛法,你还要通世间法,佛法跟世间法圆融贯通,你才能够自利利他。他就举例子说,他说佛法,这部《大藏经》,三藏十二部,这一生能通得了吗?世间法的典籍,其他的我们不算,单讲《四库全书》,你这一生能通得了吗?我们听了这个话,心都凉了,真的没办法。不要说全部,百分之一我们都做不到。他说那怎么办?老师就教我求感应,这就是佛门一般讲求佛菩萨加持,我们才能通。所以这个通要求感通,用什么来感通?诚,真诚心就能感通。诚上面再加一个字,至诚,至是到极处,我们的真诚到极处,自然就感通,我接受老师这个教诲。
所以我常常告诉人,我在章嘉大师那里三年,老师教我四个字「看破放下」;在李老师会下十年,李老师教我也是四个字「至诚感通」。除这个之外,没有第二个办法。我在台中学讲经的时候,当年朱斐居士夫妻两个学讲《普贤行愿品》。他们经营一个杂志社,就是菩提树,工作很忙,要我帮他写讲稿,我也很乐意,学习!讲稿是我写的,等於说上台他替我讲。每个星期我要写八千字的讲稿。有时候看清凉的注解看不懂,知道这个经里面有意思,或者注得很少,或者觉得不透彻,怎么办?把经文注解统统合起来,拜普贤菩萨,拜到二、三百拜,意思豁然起来了,像泉水一样往外涌,赶快写都来不及,记下都来不及。我这种经历就很多,常常有。
所以我不是像别人要去找很多参考资料,不是的,我走不通就拜佛,诚心诚意去拜,什么念头都不要想。学《行愿品》,拜普贤菩萨;学《地藏经》,拜地藏菩萨;学《普门品》,拜观音菩萨;学《无量寿经》,拜阿弥陀佛,准有感应。李老师教我的方法,这个方法真有效果。所以学习要把枢纽找到,要把这个诀窍掌握到,就容易了。而后才知道佛法的善巧方便,祖师大德们的真诚教诲,一经通一切经通,哪里要学那么多!
以后逐渐契入境界,明白了,特别是讲《坛经》的时候,启示很多很大。惠能大师不认识字,没有听过经,只听五祖,在我估计顶多是讲两个小时,在半夜。五祖跟他讲《金刚经》,那真是《金刚经》的精要,不是详细一句一句讲。惠能大师很聪明,一点就开悟。《金刚经》的大意还没有讲完,讲到三分之一,他就开悟。悟了怎么?悟了就不要讲了,全都明白,一通一切通。果然,不但《金刚经》通了,《般若》通了,三藏十二部全通了,世出世间一切法全通了。这是我在学《六祖坛经》得到的启示,肯定古人所讲的一经通一切经通。这个一切经并不是专指佛经,佛经之外所有一切经也通了,理是一个。
所以我在台中学教,李老师对我跟对一般学生就不一样,一般学生学经教都一面听讲一面写笔记,李老师对我不准,就是叫我专心听,不要写笔记。我十年,我有两本薄薄的笔记本,大概笔记本里只写了四分之一,两本都是四分之一,没有超过一半,十年,等於是没有写笔记。他不准我写,就是要我专心听。他说你写那个有什么用?我说怕忘记。用不著,明年你的境界提升了,这个一点用处都没有。他这句话说的提醒我,真的境界不断年年向上提升,提升的时候,前头就没有用了,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所以你遇到一个好老师指导你,你省走很多冤枉路,时间节省,精力节省,知道专注,这叫「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我在李老师会下十年,我学经跟他学只有五部,还都是小部头的。第一部跟他学的《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二部学的《佛说阿弥陀经》,都是薄薄的本子,第三部就是《普贤行愿品》,朱斐居士学讲的;第四部比较大一点,就是《金刚经》,一年的时间;最后一部,是一部比较大的,《大佛顶首楞严经》,三年。这是我在台中跟老师学的,十年当中就学这五样东西。可是我听老师讲经,那不是教我的,教别人的,我们在旁边旁听,大概旁听了有二十多部,多半都属於小部头。
最后我们八个同学启请,请老师讲《大方广佛华严经》。我一套《疏钞》,线装本的,供养老师。我只听了第一卷,第一卷听完之后,这后面我自己都会讲了,所以我就到台北讲《华严经》。我讲的进度比他快,因为他一个星期讲一次,我一个星期讲三次;他还有翻译,我没有翻译。那个时候一次一个半小时,三次,就是一个星期我讲四个半小时,而老师一个星期只讲一个小时,他两个小时,一个小时翻译,所以好像是两年多,我的进度就超过他。《法华经》没听过,我在台北讲「法华大意」,唯识我只听他讲过《百法明门》。学教你要有秘诀,你要有真诚就不难。
所以最难的是真诚,实在是难。有很多人讲「我已经很真诚」,假的不是真的,真诚是要修养。因为你有真诚心,你一定能感动别人。学生有真诚,感动老师,你的言行举止自然不一样。你要问到底怎么不一样?现在大家学弟子规,如果是真诚心,弟子规不要学,你在日常生活当中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你拿《弟子规》对照,完全相应。然后你才晓得弟子规是真诚心里头流露出来的,自然流露出来,不是哪个人编的,不是哪个人的著作,不是,真诚心自然的表现就是。我再跟你说,《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都是真诚心里头自然流露。
人生学习,诚是宝,真诚心里头决定没有轻慢。凡夫轻慢的烦恼很重,自己不知道。你看佛把这个慢列在三毒烦恼的后面,贪瞋痴后面就是慢,障道,障智慧,障善心,障善行。你只要有这个东西,善心发不出来,善行做不出来。自己以为善,不行。而真诚心自然的流露就是纯净纯善,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我们再看下面的《钞》文,「今疏欲具此十非」,这就是我们读过的十非;「故於经文委曲而取耳」。这是上面我们读过的,大师引用的经论,我们也都看到了,后面我们念念就行了。「文中分二」,就是分成两段,「先总明,即瑜伽意」,前面的十条都是《瑜伽》里头的意思,「后文中不求五事下,正释经文,配成十非」,后面,我们在第二首偈子里面前面半首,就是前面的两句,五桩事情。这五桩事情我们要常常记在心上不能有。就是「五欲」,五欲六尘的享受决定不能贪求,随缘。「王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各个行业、各个阶层的领导。做领导很苦,不要去争这个位子。做领导是要有福报、要有智慧,很不容易,那是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富饶」,财富不求,不求「自乐」,不求名闻,「大名称」就是今天讲名闻,我们世间人所谓知名度,地方上的名人,国家有名的人,世界有名的人,不争取这个。这是清凉大师从《瑜伽师地论》里面举的这十条,就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说是正释经文,配成十非。
「然不必全尔,故致多言,以随一烦恼,有三途因故」,这一句重要。给你讲了那么多,实际上只要有一个烦恼,这个烦恼就是三途的因。这个什么烦恼?贪、瞋、痴、慢、疑、邪见。佛在经上把烦恼归纳到最后,根本烦恼有六个,六大类,你只要有一条,那就是三恶道的因。在五事当中,这五桩事情,这很细,你对於五欲里头有没有六种烦恼?贪瞋痴慢疑邪见,有没有?你对於想争取领导的地位,你有没有这六种烦恼?你对於财富,你对於自乐,你对於名闻,这是举出五桩事,任何一桩事情里面你这六种烦恼有一种在,因为它是根本烦恼,它是严重的烦恼,三途就有分,地狱、饿鬼、畜生,你说这个事情可不可怕?这个事情障道(障是障碍)、障智慧,你有这个东西,智慧就没有了。
不生烦恼才生智慧。惠能大师见五祖,很坦诚的向五祖报告,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五祖听了笑笑不说话,这就不是普通人。常生智慧说明什么?他没有烦恼。惠能大师,诸位也许在黄梅,此地到广东很近(我们这里也是属於广东),南华寺不远,他老人家的肉身相还在。你们去看看,其貌不扬,又没有念过书,也没有住过什么道场,所以一般人不了解,就对他轻视,瞧不起他,毁谤、讽刺、羞辱,太多了,他天天要忍受。得到衣钵之后,那是禅宗的传人,第六代祖,到猎人队里面躲十五年,替猎人看守猎物,替猎人烧饭,做厨房的工作。一代祖师,菩萨再来的,他没有一样不能忍受。如果他要求往生,他随意自在,一丝毫障碍都没有。为什么?为苦难众生。为什么要受这么多折磨?我们现在晓得,他是做这种示现,这是教我们后代人,你的修行要想成就,你不受折磨怎么能成就?做样子给我们看,身教,跟释迦牟尼佛没有两样。
释迦牟尼佛舍弃荣华富贵,用帝王身来弘法利生不是一样吗?是可以。你看,维摩居士就是以在家长者身弘法利生,那也是一尊佛。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要干那么苦?释迦牟尼佛是身教,现身说法,告诉大家,凡夫修行要像我这样子,你才能成就。维摩所示现的那是特殊现相,那是已经断烦恼的。已经断烦恼是什么人?阿罗汉以上的。我们常讲(我画了一个图,诸位都看过),对世出世间法执著没有、分别没有了,可以现维摩居士那个相。释迦牟尼佛现的相是给我们凡夫看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有,怎么学法?学释迦牟尼佛就对了。分别执著断掉了,还有妄想,学维摩,行,没有问题。六祖在中国做的这个示现,就是我们平常一个凡夫要想修行证果,那你就得学他,他就是最好的榜样。对於经上讲的这五桩事情要是不能忍,不行,那怎么能成就?好,这段我们就介绍到此地,这是第二首前面两句。现在我们休息几分钟,再从下面经文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