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五欲及王位 (第三集) 2006/8/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节录自华严经12-017-1606b集) 档名:29-051-000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清凉《钞》里面的开示,第三段,「若其心念念欲得名闻,四远八方,称扬叹咏,内无实德,虚比贤圣,起下品十恶,如摩揵提者,此发鬼心,行刀途道」,这是第三段。善事确实不多见,不善的事常常有,尤其是现代这个社会,乱世。这是求名闻的人。前面我们看第一条,求利的人,贪欲,贪而无厌,那是行地狱道。这是念念想得名闻,我们现在的术语叫知名度,要想尽方法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四远是四方,东南西北四方,八就再加上四维,东北、东南、西北、西南,我们中国人常讲四方八面。名声远闻,知名度很高,得到大众的赞叹。称扬叹咏。大众对你称赞,扬是表扬,咏是歌咏。
这些事情,一般对於真正有德行的人,有德行、有学问,对社会、对众生确实有很大的贡献;社会当中常常讲实至名归,你有实德,这个名称自然就出去,用不著去打知名度,没有这个必要,自然流传出去。可是这个人怎么样?没有实德,也用一些巧诈欺瞒的方式,虚比贤圣。他这种行持跟前面我们讲的扇提罗相彷佛。扇提罗的目的是贪图供养,这个地方他的目的是贪图荣耀。这里是求名,那里是求利,都是以欺诈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事不能做,这是下品十恶。
如摩揵提者。摩揵提,人名,佛在经典上提到过,是古代印度一个修道的人,梵志,多半是修婆罗门教的。《智度论》里面有一段记载说,摩揵提遇到释迦牟尼佛,给释迦牟尼佛提出一个难题,来问佛,他有一首偈说:「决定诸法中,横生种种想,悉舍内外灭,云何当得道」。向释迦牟尼佛请教这个问题。你看他第一句,决定诸法中。在一切诸法,这都是把一切诸法当作实有,不知道佛常常教导我们万法皆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凡夫也是迷惑,都把一切法当作真实,所以真的是横生种种想,这个想都是邪知邪见。悉舍内外灭,统统能放下。这全都放下了,这样能得道吗?
佛答覆他说,他以偈来问,所以佛也以偈答,佛说「非见闻觉知,非持戒所得,亦非不见闻,非不持戒得,如是论悉舍,亦舍我我所,不取诸法相,如是可得道」。佛给他说的是正法,佛是破他执著,没有别的。我们在前面跟诸位做的报告,如果我们能够对於世间法、出世间法一切人事物的执著放下了,就成正觉,就证阿罗汉果,超越六道。如果更进一步,能够把世出世间法不再分别,分别比执著微细,分别断掉了,你就成菩萨,最后再把妄想断尽就成佛了。
摩揵提的执著没有断,佛在此地破执著,非见闻觉知,非持戒所得。如果你执著有见闻觉知,你去断见闻觉知断不干净。持戒精严,执著不放,自己也认为戒律持得不错,持得很好,佛的禁戒我都做到了,再看看别人没有持戒就生烦恼,这个人破戒,这个人修行不善。我们问他是不是真正持戒人?不是,为什么?《坛经》上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自己持戒,没有见别人破戒。佛在底下讲,这底下一句,亦非不见闻,非不持戒得。戒要不要持?要持,不著持戒的相。见闻觉知要不要离?要离,不执著离见闻觉知的相,这就对了。如是论悉舍,亦舍我我所。舍我就是无我相,舍我所,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能把四相破了,证小乘须陀洹果,《华严经》上所讲的初信位的菩萨,他就是圣人。不取诸法相就更高一层,要用《金刚经》的话说,连后半部的四见也破了。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都是法相,不取,不再分别执著了。如是可得道,浅一点的,菩萨道;究竟圆满的,佛道。
我们今天要问,我们常说,祖师大德常讲,功夫不得力,什么叫功夫得力?我跟诸位说得最简单、最容易懂,你每天知道自己的过失,功夫就得力了。为什么?你会改过,天天改过,改过是真正忏悔。天天改过,天天自新。改过,烦恼轻;自新,智慧长,功夫得力了。功夫不得力是什么?不知道自己犯过失。那就一定有同学问,要怎样叫我每天看到自己过失?《弟子规》、《感应篇》是最好的两面镜子,你能够每天早晨、晚上拿来照一照,对对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你就会发现。时时刻刻知道自己的心行与圣教相不相应,这个人功夫得力了。他如果不肯改过,他就不会去想;他肯想,他就有意思要改正他的过失,这是真功夫,这是真修行。
什么叫修行?这两个字我们总要把它认识清楚,行是错误的行为,错误的行为有三方面,有思想见解的错误;有言语的错误,口业;有身体造作的错误,身业;思想见解是意业,身语意三业。所以真修行的人不在乎这些形式,也不在乎这些仪规,那是团体生活里面的规律,个人修行不需要用这些。最重要的,无论是团体、是个人,最重要是真正天天反省。
早年,我也说过很多次,我们佛门早晚功课,做早晚功课真正的用意是什么?早课是提醒自己,我今天一天身语意三业要遵循佛菩萨的教诲,不要犯过失,早课提醒自己。晚课是反省,我今天这一天身语意三业有没有犯过?有则改之,无则嘉勉,他怎么会不进步?当然天天有长进。一个人修行天天有长进,诸佛都赞叹你。一天改一个毛病习气,一年改三百六十条,三年你就转凡成圣。由此可知,转凡成圣真的不难,难在什么?都是难在懈怠懒散。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还是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把佛菩萨的教训忘得一干二净。
所以《弟子规》为什么那么困难?难在哪里?起心动念就把它忘掉了,不容易。我们真能做得到吗?真能。我们在汤池做的实验,我们招了三十位种子老师,要求他们在两个月把《弟子规》落实,真做到了,不能百分之百的做到,大概都可以做到百分之五、六十,很不错!所以他们下乡去教学,收到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预期这种教学至少要半年才能看到效果,没有想到他们教学不到两个月,这个地方居民风气就变了,大幅度的改善,所以老师他们的心里非常欢喜,成就感,我们听到非常安慰、肯定!古圣先贤所说的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三字经》上这几句话我们兑现了,我们有真正的体验,决不是思惟想像,我们真把它做到。
肯定人性本善。不善,就是他很不幸没有遇到真正的善知识教导他,迷失了自性,所以对於一切犯过失的人要有怜悯心,不可以责备。责备是错了,也是有伤厚道,要用大慈悲心来看待。要自己认真反省检讨,看到别人有过失立刻回光返照我有没有?你自己就有进步,这就叫真正修行;把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修正过来,把自己的说话修正过来,自己的动作修正过来。如果都能照《弟子规》的标准去做到,你在现前就会有很大的收获,是你意想不到的,你被别人尊重,你会被别人称赞,这个称赞是实至名归;你会被别人爱戴,没有人不欢喜你,没有人不尊重你。无论你做什么事情,帮助你的人多,得道者多助,我们佛门讲,你的法缘就殊胜,为什么?你已经做出榜样,这个榜样是社会大众的标准。《弟子规》是标准,标准的好人,谁不尊重你?恶人看到你也佩服你,也不敢批评你。不像此地,像提婆达多一样,用一些欺诈的方式求知名度,你不需要。认真去做,不要,得来这是真实的,实德。
这个故事后面还有,我们把它的总结说出来就好。这些都不是真正修行人,或者是修学,虽然是好心,没有遇到真善知识的指导,走向歧途,路走错了,不知道修真正的戒定慧。清凉大师在这个地方所举的就是他的结论,「内无实德,虚比贤圣,起下品十恶,如摩揵提者,此发鬼心,行刀途道」,这是《摩诃止观》里面的话。佛虽然是教了他,他不悟,他有执著、有成见,不能放下成见虚心接受佛陀的教诲,他反问,他说像佛(像你老人家)这样说,「若非见闻等,非持戒所得,亦非不见闻,非不持戒得」。这种说话就好像两个水桶倒来倒去,这有什么意思?说了又否定,否定之后,你又提起来。不知道佛说法的善巧,佛这个说法在破执著。要不要见闻?要。要不要持戒?要。不要执著、不要分别就对了。不执著是阿罗汉,不分别是菩萨。你问阿罗汉持不持戒?菩萨持不持戒?持戒。阿罗汉持戒不执著,菩萨持戒不分别。佛示现要不要持戒?佛持戒不起心、不动念,这个高得不得了,他们不懂。
我看到这一段,我就想到我初学佛的时候,那时候台湾新开了一家书店叫艺文印书馆,老板严一平先生,他是台湾大学教授。教授很苦,每个月的收入很微薄,买书都买不起。我老师方东美先生是教授,那时候台湾《大藏经》出版,想买一套《大藏经》买不起。严一平先生开书店,生意不错,以后教授不当了,做生意,听说没有多少年发了大财,在台湾买房地产,那个时候都是大楼一层一层、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听说买了五十多个单位。现在这个人已经不在了,他年岁大我大概有十几岁,将近二十岁。他就跟我说,他说他读过《金刚经》,我说怎么样?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没有什么意思,《金刚经》就像两桶水一样,倒过来,倒过去,说了之后马上否定,否定又捡起来再否定,他说没什么意思。这是学者,大学教授,在那时候还有点小名气。使我们想到世尊在经论里面讲,「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解」,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他有成见,我们那时候是初学,听到也很好笑,不敢批评,他长我们一辈。
下面摩揵提就说「如我心观察,持哑法得道」,这就跟严一平看《金刚经》一个意思,哑法能得道吗?白痴能得道吗?「佛答曰:汝依邪见门,我知汝痴道」,你邪见、你愚痴。「汝不见妄想,汝尔时自哑」。这是佛对他的教诲,确实是这样。所以是内无实德,自己以为自己是圣贤,广求虚荣,求虚名,他起的是下品十恶,他所感得的鬼心,行刀途道。这个地方这些话都是智者大师在《止观》里面所说的,举这个例子。
鬼的业因,第一个因素,佛跟我们讲贪心重,贪财、贪名、贪利。这一节是贪名,名当然里头也带来利养,都在里头。为什么鬼道叫刀途?人没有实德,全是搞假的,名闻利养,都不是真诚心,用一些奸诈的手段而得来,他怕别人夺去,所以常常是提心吊胆,我们讲患得患失。佛在这个地方做了一个比喻,就好比他常常畏惧有人拿刀要杀他,现在就讲他心里有恐怖,刀途就是恐怖,他的心安定不下来,我们讲有忧虑、有牵挂。这个地方来讲的是他有恐怖,这对刀途道的人,他有恐怖,心不能安。
我们再看底下的一段,第四段,「若其心念念欲胜於彼,不耐下人,轻他珍己,如鸱高飞,下视人物,而外扬仁义礼智信,起下品善心,行阿修罗道」,这是第四种。念念好胜,好强好胜,不肯落在人后,用现在的话来讲,竞争,竞争的心非常勇猛。不耐下人,轻他珍己。就是轻视别人,珍是珍贵,把自己看得很贵重,没有把别人放在眼里,没有一点点谦虚。如鸱高飞。鸱是鸟,恶鸟,不是一个好的鸟,是鹰一类,我们中国人讲鹞子,是鹰一类。飞得很高,也就是有傲慢心,它飞得比别的鸟都高,好胜,所以用这个来做比喻,总是希望自己永远高高在上。对外,他也表扬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是好事、是善事,所以他行十善,但是贡高我慢。在佛门里面烧香,他要烧头一炷香;跟大众在一起共修,他要坐在显著的地位,决不能落在别人后面,这叫下品善心。果报是什么?阿修罗。
阿修罗,在佛法里面说这一类的众生有福没有德,他真肯修善,但是傲慢心很高,从来瞧不起别人。但是他修的善多,福报很大。可是到他福报现前,因为贡高我慢的习气严重,伤害别人就多,所以阿修罗的福报享尽多半堕地狱,连人道都得不到。
世尊在《楞严经》里面告诉我们,六道里面除了地狱道之外,没有阿修罗,其他的几道都有阿修罗。天上有阿修罗,欲界天,色界没有;色界人没有傲慢心,所以色界没有阿修罗,欲界有。而且欲界的阿修罗大概都是住在四王天跟忉利天,因为往上去要修禅定,贡高我慢得不到禅定,他心定不下来,所以他是有福。人间有阿修罗,你们看中国、外国历史上有暴君,这属於阿修罗,福报大,傲慢心重,怀疑心重,常常杀人,就是傲慢心、瞋恨心。所以佛法常常把阿修罗跟罗刹相提并论,都是过去生中在三宝里面修福的,没有修德。
由此可知,这阿修罗、罗刹告诉我们,贡高我慢是严重的烦恼,看到阿修罗的因果,我们要觉悟。怎样避免他这不善的果报?你就知道贡高我慢的对面是谦虚卑下。你看圣贤对人都是那么样的谦虚卑下,释迦牟尼佛如是,我们在经论上看到,纵然遇到贫穷乞丐,佛对他都非常尊敬,为什么?佛眼睛当中看一切众生都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怎么敢轻慢?这真的不是假的。
中国古圣先贤教我们,谦是列在八德里头,谦虚。《易经》六十四卦,只有一卦只有吉没有凶。只有吉没有凶,在六十四卦里头只有一卦,哪一卦?谦卦,地山谦,六爻皆吉,所以谦德重要。孔夫子在任何场合当中都是谦卑,你看儒家讲的礼,礼是古圣先贤传下来的,祖宗的教诲。礼是什么意思?礼是委曲婉转,委曲自己,所以《礼记》头一篇叫「曲礼」,委曲就是谦卑。礼的定义是自卑而尊人,这是礼。对人要尊敬,自己要谦卑,这一种人叫自尊。自尊不是自己自大,阿修罗才叫自大,自尊自大,没有谦卑。佛菩萨、圣贤人他们真正是自尊,自尊表现的是谦卑。
你看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教我们,第一句「礼敬诸佛」,这谦卑。诸佛,你要知道,过去佛,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讲过很多,我们知道,现在佛也讲了不少,未来佛在哪里?未来佛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我们礼敬过去佛、礼敬现在佛,瞧不起未来佛,错了。瞧不起未来佛,连过去佛、现在佛一样瞧不起。由此可知,你对於佛的那种恭敬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是出於真心。如果出於真心,是平等的,你怎么对三世佛有差别的看法?有高下的看法?
夫子,儒家在《礼记》里面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你看佛法里面常讲一切恭敬、一心顶礼,都是教谦。谦是对治傲慢,对治贡高。如果阿修罗修的这些善法是以谦卑之心,他的善心就变成上品,就不是下品,这岂不是都在用心不同!岂不是大乘教常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他心想不一样,这一点我们不能不知道,要不然你修很大的福报,将来堕到阿修罗道。阿修罗因为贡高我慢,一般人如果是无知无意得罪他,可是他可有心,他会找你算帐,他会报复你,你的麻烦就大,常常怨就从这里结的,冤冤相报没完没了,麻烦就大!
所以什么叫善心?夹杂著贪瞋痴慢,心就不善,不善的心行善法,他得福。总而言之,你做好事一定得福报,可是果报,那要看你的福报大小,如果在天道(在天上),就是大福报在天上,天阿修罗,天上的罗刹;中品是人间的阿修罗,人间的罗刹;下品是畜生道、鬼道的阿修罗。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晓得,要细心去观察,避免这些过失。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清凉《钞》里面的开示,第三段,「若其心念念欲得名闻,四远八方,称扬叹咏,内无实德,虚比贤圣,起下品十恶,如摩揵提者,此发鬼心,行刀途道」,这是第三段。善事确实不多见,不善的事常常有,尤其是现代这个社会,乱世。这是求名闻的人。前面我们看第一条,求利的人,贪欲,贪而无厌,那是行地狱道。这是念念想得名闻,我们现在的术语叫知名度,要想尽方法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四远是四方,东南西北四方,八就再加上四维,东北、东南、西北、西南,我们中国人常讲四方八面。名声远闻,知名度很高,得到大众的赞叹。称扬叹咏。大众对你称赞,扬是表扬,咏是歌咏。
这些事情,一般对於真正有德行的人,有德行、有学问,对社会、对众生确实有很大的贡献;社会当中常常讲实至名归,你有实德,这个名称自然就出去,用不著去打知名度,没有这个必要,自然流传出去。可是这个人怎么样?没有实德,也用一些巧诈欺瞒的方式,虚比贤圣。他这种行持跟前面我们讲的扇提罗相彷佛。扇提罗的目的是贪图供养,这个地方他的目的是贪图荣耀。这里是求名,那里是求利,都是以欺诈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事不能做,这是下品十恶。
如摩揵提者。摩揵提,人名,佛在经典上提到过,是古代印度一个修道的人,梵志,多半是修婆罗门教的。《智度论》里面有一段记载说,摩揵提遇到释迦牟尼佛,给释迦牟尼佛提出一个难题,来问佛,他有一首偈说:「决定诸法中,横生种种想,悉舍内外灭,云何当得道」。向释迦牟尼佛请教这个问题。你看他第一句,决定诸法中。在一切诸法,这都是把一切诸法当作实有,不知道佛常常教导我们万法皆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凡夫也是迷惑,都把一切法当作真实,所以真的是横生种种想,这个想都是邪知邪见。悉舍内外灭,统统能放下。这全都放下了,这样能得道吗?
佛答覆他说,他以偈来问,所以佛也以偈答,佛说「非见闻觉知,非持戒所得,亦非不见闻,非不持戒得,如是论悉舍,亦舍我我所,不取诸法相,如是可得道」。佛给他说的是正法,佛是破他执著,没有别的。我们在前面跟诸位做的报告,如果我们能够对於世间法、出世间法一切人事物的执著放下了,就成正觉,就证阿罗汉果,超越六道。如果更进一步,能够把世出世间法不再分别,分别比执著微细,分别断掉了,你就成菩萨,最后再把妄想断尽就成佛了。
摩揵提的执著没有断,佛在此地破执著,非见闻觉知,非持戒所得。如果你执著有见闻觉知,你去断见闻觉知断不干净。持戒精严,执著不放,自己也认为戒律持得不错,持得很好,佛的禁戒我都做到了,再看看别人没有持戒就生烦恼,这个人破戒,这个人修行不善。我们问他是不是真正持戒人?不是,为什么?《坛经》上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自己持戒,没有见别人破戒。佛在底下讲,这底下一句,亦非不见闻,非不持戒得。戒要不要持?要持,不著持戒的相。见闻觉知要不要离?要离,不执著离见闻觉知的相,这就对了。如是论悉舍,亦舍我我所。舍我就是无我相,舍我所,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能把四相破了,证小乘须陀洹果,《华严经》上所讲的初信位的菩萨,他就是圣人。不取诸法相就更高一层,要用《金刚经》的话说,连后半部的四见也破了。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都是法相,不取,不再分别执著了。如是可得道,浅一点的,菩萨道;究竟圆满的,佛道。
我们今天要问,我们常说,祖师大德常讲,功夫不得力,什么叫功夫得力?我跟诸位说得最简单、最容易懂,你每天知道自己的过失,功夫就得力了。为什么?你会改过,天天改过,改过是真正忏悔。天天改过,天天自新。改过,烦恼轻;自新,智慧长,功夫得力了。功夫不得力是什么?不知道自己犯过失。那就一定有同学问,要怎样叫我每天看到自己过失?《弟子规》、《感应篇》是最好的两面镜子,你能够每天早晨、晚上拿来照一照,对对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你就会发现。时时刻刻知道自己的心行与圣教相不相应,这个人功夫得力了。他如果不肯改过,他就不会去想;他肯想,他就有意思要改正他的过失,这是真功夫,这是真修行。
什么叫修行?这两个字我们总要把它认识清楚,行是错误的行为,错误的行为有三方面,有思想见解的错误;有言语的错误,口业;有身体造作的错误,身业;思想见解是意业,身语意三业。所以真修行的人不在乎这些形式,也不在乎这些仪规,那是团体生活里面的规律,个人修行不需要用这些。最重要的,无论是团体、是个人,最重要是真正天天反省。
早年,我也说过很多次,我们佛门早晚功课,做早晚功课真正的用意是什么?早课是提醒自己,我今天一天身语意三业要遵循佛菩萨的教诲,不要犯过失,早课提醒自己。晚课是反省,我今天这一天身语意三业有没有犯过?有则改之,无则嘉勉,他怎么会不进步?当然天天有长进。一个人修行天天有长进,诸佛都赞叹你。一天改一个毛病习气,一年改三百六十条,三年你就转凡成圣。由此可知,转凡成圣真的不难,难在什么?都是难在懈怠懒散。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还是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把佛菩萨的教训忘得一干二净。
所以《弟子规》为什么那么困难?难在哪里?起心动念就把它忘掉了,不容易。我们真能做得到吗?真能。我们在汤池做的实验,我们招了三十位种子老师,要求他们在两个月把《弟子规》落实,真做到了,不能百分之百的做到,大概都可以做到百分之五、六十,很不错!所以他们下乡去教学,收到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预期这种教学至少要半年才能看到效果,没有想到他们教学不到两个月,这个地方居民风气就变了,大幅度的改善,所以老师他们的心里非常欢喜,成就感,我们听到非常安慰、肯定!古圣先贤所说的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三字经》上这几句话我们兑现了,我们有真正的体验,决不是思惟想像,我们真把它做到。
肯定人性本善。不善,就是他很不幸没有遇到真正的善知识教导他,迷失了自性,所以对於一切犯过失的人要有怜悯心,不可以责备。责备是错了,也是有伤厚道,要用大慈悲心来看待。要自己认真反省检讨,看到别人有过失立刻回光返照我有没有?你自己就有进步,这就叫真正修行;把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修正过来,把自己的说话修正过来,自己的动作修正过来。如果都能照《弟子规》的标准去做到,你在现前就会有很大的收获,是你意想不到的,你被别人尊重,你会被别人称赞,这个称赞是实至名归;你会被别人爱戴,没有人不欢喜你,没有人不尊重你。无论你做什么事情,帮助你的人多,得道者多助,我们佛门讲,你的法缘就殊胜,为什么?你已经做出榜样,这个榜样是社会大众的标准。《弟子规》是标准,标准的好人,谁不尊重你?恶人看到你也佩服你,也不敢批评你。不像此地,像提婆达多一样,用一些欺诈的方式求知名度,你不需要。认真去做,不要,得来这是真实的,实德。
这个故事后面还有,我们把它的总结说出来就好。这些都不是真正修行人,或者是修学,虽然是好心,没有遇到真善知识的指导,走向歧途,路走错了,不知道修真正的戒定慧。清凉大师在这个地方所举的就是他的结论,「内无实德,虚比贤圣,起下品十恶,如摩揵提者,此发鬼心,行刀途道」,这是《摩诃止观》里面的话。佛虽然是教了他,他不悟,他有执著、有成见,不能放下成见虚心接受佛陀的教诲,他反问,他说像佛(像你老人家)这样说,「若非见闻等,非持戒所得,亦非不见闻,非不持戒得」。这种说话就好像两个水桶倒来倒去,这有什么意思?说了又否定,否定之后,你又提起来。不知道佛说法的善巧,佛这个说法在破执著。要不要见闻?要。要不要持戒?要。不要执著、不要分别就对了。不执著是阿罗汉,不分别是菩萨。你问阿罗汉持不持戒?菩萨持不持戒?持戒。阿罗汉持戒不执著,菩萨持戒不分别。佛示现要不要持戒?佛持戒不起心、不动念,这个高得不得了,他们不懂。
我看到这一段,我就想到我初学佛的时候,那时候台湾新开了一家书店叫艺文印书馆,老板严一平先生,他是台湾大学教授。教授很苦,每个月的收入很微薄,买书都买不起。我老师方东美先生是教授,那时候台湾《大藏经》出版,想买一套《大藏经》买不起。严一平先生开书店,生意不错,以后教授不当了,做生意,听说没有多少年发了大财,在台湾买房地产,那个时候都是大楼一层一层、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听说买了五十多个单位。现在这个人已经不在了,他年岁大我大概有十几岁,将近二十岁。他就跟我说,他说他读过《金刚经》,我说怎么样?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没有什么意思,《金刚经》就像两桶水一样,倒过来,倒过去,说了之后马上否定,否定又捡起来再否定,他说没什么意思。这是学者,大学教授,在那时候还有点小名气。使我们想到世尊在经论里面讲,「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解」,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他有成见,我们那时候是初学,听到也很好笑,不敢批评,他长我们一辈。
下面摩揵提就说「如我心观察,持哑法得道」,这就跟严一平看《金刚经》一个意思,哑法能得道吗?白痴能得道吗?「佛答曰:汝依邪见门,我知汝痴道」,你邪见、你愚痴。「汝不见妄想,汝尔时自哑」。这是佛对他的教诲,确实是这样。所以是内无实德,自己以为自己是圣贤,广求虚荣,求虚名,他起的是下品十恶,他所感得的鬼心,行刀途道。这个地方这些话都是智者大师在《止观》里面所说的,举这个例子。
鬼的业因,第一个因素,佛跟我们讲贪心重,贪财、贪名、贪利。这一节是贪名,名当然里头也带来利养,都在里头。为什么鬼道叫刀途?人没有实德,全是搞假的,名闻利养,都不是真诚心,用一些奸诈的手段而得来,他怕别人夺去,所以常常是提心吊胆,我们讲患得患失。佛在这个地方做了一个比喻,就好比他常常畏惧有人拿刀要杀他,现在就讲他心里有恐怖,刀途就是恐怖,他的心安定不下来,我们讲有忧虑、有牵挂。这个地方来讲的是他有恐怖,这对刀途道的人,他有恐怖,心不能安。
我们再看底下的一段,第四段,「若其心念念欲胜於彼,不耐下人,轻他珍己,如鸱高飞,下视人物,而外扬仁义礼智信,起下品善心,行阿修罗道」,这是第四种。念念好胜,好强好胜,不肯落在人后,用现在的话来讲,竞争,竞争的心非常勇猛。不耐下人,轻他珍己。就是轻视别人,珍是珍贵,把自己看得很贵重,没有把别人放在眼里,没有一点点谦虚。如鸱高飞。鸱是鸟,恶鸟,不是一个好的鸟,是鹰一类,我们中国人讲鹞子,是鹰一类。飞得很高,也就是有傲慢心,它飞得比别的鸟都高,好胜,所以用这个来做比喻,总是希望自己永远高高在上。对外,他也表扬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是好事、是善事,所以他行十善,但是贡高我慢。在佛门里面烧香,他要烧头一炷香;跟大众在一起共修,他要坐在显著的地位,决不能落在别人后面,这叫下品善心。果报是什么?阿修罗。
阿修罗,在佛法里面说这一类的众生有福没有德,他真肯修善,但是傲慢心很高,从来瞧不起别人。但是他修的善多,福报很大。可是到他福报现前,因为贡高我慢的习气严重,伤害别人就多,所以阿修罗的福报享尽多半堕地狱,连人道都得不到。
世尊在《楞严经》里面告诉我们,六道里面除了地狱道之外,没有阿修罗,其他的几道都有阿修罗。天上有阿修罗,欲界天,色界没有;色界人没有傲慢心,所以色界没有阿修罗,欲界有。而且欲界的阿修罗大概都是住在四王天跟忉利天,因为往上去要修禅定,贡高我慢得不到禅定,他心定不下来,所以他是有福。人间有阿修罗,你们看中国、外国历史上有暴君,这属於阿修罗,福报大,傲慢心重,怀疑心重,常常杀人,就是傲慢心、瞋恨心。所以佛法常常把阿修罗跟罗刹相提并论,都是过去生中在三宝里面修福的,没有修德。
由此可知,这阿修罗、罗刹告诉我们,贡高我慢是严重的烦恼,看到阿修罗的因果,我们要觉悟。怎样避免他这不善的果报?你就知道贡高我慢的对面是谦虚卑下。你看圣贤对人都是那么样的谦虚卑下,释迦牟尼佛如是,我们在经论上看到,纵然遇到贫穷乞丐,佛对他都非常尊敬,为什么?佛眼睛当中看一切众生都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怎么敢轻慢?这真的不是假的。
中国古圣先贤教我们,谦是列在八德里头,谦虚。《易经》六十四卦,只有一卦只有吉没有凶。只有吉没有凶,在六十四卦里头只有一卦,哪一卦?谦卦,地山谦,六爻皆吉,所以谦德重要。孔夫子在任何场合当中都是谦卑,你看儒家讲的礼,礼是古圣先贤传下来的,祖宗的教诲。礼是什么意思?礼是委曲婉转,委曲自己,所以《礼记》头一篇叫「曲礼」,委曲就是谦卑。礼的定义是自卑而尊人,这是礼。对人要尊敬,自己要谦卑,这一种人叫自尊。自尊不是自己自大,阿修罗才叫自大,自尊自大,没有谦卑。佛菩萨、圣贤人他们真正是自尊,自尊表现的是谦卑。
你看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教我们,第一句「礼敬诸佛」,这谦卑。诸佛,你要知道,过去佛,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讲过很多,我们知道,现在佛也讲了不少,未来佛在哪里?未来佛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我们礼敬过去佛、礼敬现在佛,瞧不起未来佛,错了。瞧不起未来佛,连过去佛、现在佛一样瞧不起。由此可知,你对於佛的那种恭敬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是出於真心。如果出於真心,是平等的,你怎么对三世佛有差别的看法?有高下的看法?
夫子,儒家在《礼记》里面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你看佛法里面常讲一切恭敬、一心顶礼,都是教谦。谦是对治傲慢,对治贡高。如果阿修罗修的这些善法是以谦卑之心,他的善心就变成上品,就不是下品,这岂不是都在用心不同!岂不是大乘教常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他心想不一样,这一点我们不能不知道,要不然你修很大的福报,将来堕到阿修罗道。阿修罗因为贡高我慢,一般人如果是无知无意得罪他,可是他可有心,他会找你算帐,他会报复你,你的麻烦就大,常常怨就从这里结的,冤冤相报没完没了,麻烦就大!
所以什么叫善心?夹杂著贪瞋痴慢,心就不善,不善的心行善法,他得福。总而言之,你做好事一定得福报,可是果报,那要看你的福报大小,如果在天道(在天上),就是大福报在天上,天阿修罗,天上的罗刹;中品是人间的阿修罗,人间的罗刹;下品是畜生道、鬼道的阿修罗。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晓得,要细心去观察,避免这些过失。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