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大愿 (第三十六集) 2000/4/29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节录自大乘无量寿经02-034-0086集) 档名:29-049-0036
请掀开经本,《科会》第二十四面第一行,从第四十四愿看起:
【我作佛时。十方佛刹。诸菩萨众。闻我名已。皆悉逮得清净。解脱。普等三昧。诸深总持。住三摩地。至於成佛。】
从这个以下,这是愿文里面第十一大段,助他成佛。他方世界的菩萨,发愿亲近阿弥陀佛,向阿弥陀佛学习,虽然还没有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已经得阿弥陀佛本愿的加持,这是很不可思议。由此可知,弥陀慈悲,确实是普度一切众生。我们细细来看这一段经文。
『我作佛时』,这一句是阿弥陀佛自称。他现在在西方极乐世界示现成佛已经有十劫,这个愿当然都兑现。我们在此地注意看愿文,『十方佛刹,诸菩萨众』,这一句要特别留意,跟前面的愿文完全不相同。前面愿文里面,我们多半看到「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总是这样说法。「所有众生」,那就不一定是哪一类的,连我们统统都包括在其中了。可是从这一愿起,愿文里面是讲「十方佛刹,诸菩萨众」,可见得这不是普通人。我们先要来问,「菩萨众」这个定义究竟如何?是什么样的菩萨众?我们受菩萨戒的人算不算菩萨?包不包括在这里面?这是首先要搞清楚、搞明白的。佛在《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是世尊将菩萨的标准给我们说出来了。我们想一想,我们受了菩萨戒,或者出家,受了三坛大戒,还有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果还有,那就不是真的菩萨,此地这一愿没我们的分,他所说的不是我们这一类的。
天台大师说佛有六种,「六即佛」。从理上讲没有问题,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是有佛性的,皆当作佛。《华严》、《圆觉》里面说得更好,「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是从理上讲的,理上没有错。但是事上就不一样,事有迷悟,迷的是凡夫,悟了才是佛。於是从事上来讲,就有后面五个等级:第一个是「名字即佛」,有名无实。像我们现在受菩萨戒,这有名无实,我们是在名字位中。名字位中的人,不管你修得怎么好,你出不了三界,你所修学的三界有漏福报。什么叫「有漏」?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放下,所以称之为有漏;有漏,就是你还带著妄想分别执著。
「我相」,执著这个身是我,起心动念都为我、我的利益,这就是经上讲的我相。现在一般社会大众所讲的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就是佛经上讲的我相。所以我们还有自私自利的念头,我相没放下。「人相」,跟我对立的是人,这就是讲一切有情众生;跟我对立的,人相。人相的范围,包括非常非常之广。「众生相」是什么意思?这是把宇宙之间一切现象,一切植物、矿物,佛经里面所讲的器世间,全部都包括在其中,也就是我们讲的,我们的物质生活环境,这个环境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所以叫做众生相。这个众生,不可以把它当作一些人来看待、一些物来看待,这不可以的,它的范围非常广大。「寿者相」是讲时间,我们执著有过去、现在、未来,这叫三世。
换句话说,你对於这些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放下,你就不是菩萨;菩萨的标准,把这个都放下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人才是菩萨,这是真的菩萨,不是假的菩萨。放下一部分,没有能完全放下,譬如说自私自利的念头没有了,这个放下了,但是对於时间、空间的分别,还没有放下,这个地位,这叫「相似位」的菩萨。他比名字位高,名字位里有自私自利,这个菩萨没有自私自利,也就是我执破了,法执犹存,在这个位置上,这叫做相似位菩萨。哪些人?四圣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是他们。在一般小乘经、大乘初阶里面称的菩萨,有他们的分,可是《华严经》上称的十方世界诸菩萨众,那就没有这些相似位的,完全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
但是我们今天读的经文,诸位要注意一下,它里头有个关键的字样,字样是什么?「诸菩萨众」,那个「诸」字要著眼。有这一个字我们就欢喜了,大概名字位也在其中。名字位、观行位、相似位、分证位,大概统统都包括在其中。我这个说法,也不是没有根据,我根据什么?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上跟我们讲,「三辈往生,总在遇缘不同」,这个话说得好!我们虽然在名字位中,如果遇缘殊胜,就能在这一生当中,很短的时间,把我们从名字位提升到观行、相似、分证。有没有可能?有。参禅得明心见性,他入分证位,超越名字、观行、相似,他超越了;念佛人念到理一心不乱,也超越了,也是见性成佛。所以这是有理事根据的,不但有理,还有事实,为我们做证明的。所以「诸菩萨众」里面,就包括著我们,这是很值得我们欣慰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太欢喜,也不能太得意。为什么?善导讲的「遇缘不同」,我们究竟是不是遇到最殊胜的缘?今天在新加坡这个缘分不错,我们遇到了。但是有许许多多人遇到等於没有遇到,何以故?遇到他不信,那有什么法子?他没有真正的理解,不知道珍惜这个缘分,不肯认真努力修学,於是遇到等於没有遇到,这个可惜!薄地凡夫,一品烦恼没有断,如果遇到的时候,能信、能解、能行,他的进步就很快了。
我们知道我们长久逗留在名字位中的原因,就是自私自利不能放下,一般人讲我们的功夫不得力,功夫不得力是名字位中人,功夫得力观行位中人,观行是真做,依教奉行。我常常劝勉同修们,决定不可以随顺自己烦恼习气,这是讲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之中,处事待人接物,决定不再随顺自己烦恼习气;换句话说,决定放下自私自利,你的功夫就得力,你就从名字位晋升到观行位,在观行位里面成就功夫成片,往生就有把握。念佛往生西方净土,绝大多数是这个地位的菩萨。如果再进一级到相似位,那是见思烦恼断了。执著没有了,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再不执著,他还有分别;执著虽没有,他还有分别,相似菩萨。相似位菩萨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凡圣同居土,而是方便有余土。这是我们必须要清楚、要明了的,就不会耽误我们这一生当中的大事。我们要认真、要努力,这个机缘很不容易遇到,一定要珍惜。能够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分别,那你又提升了一阶,入分证位。分证位,这个人已经超越十法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实报庄严土。分证生实报,相似生方便,观行生同居;名字位不能往生,只能跟阿弥陀佛结个缘而已。由此可知,此地讲的「诸菩萨众」,最低的阶位就是讲观行位。这个「诸」里头有观行、有相似、有分证,这三种菩萨,「诸菩萨众」。
什么叫「菩萨」?我们要搞清楚。菩萨这个名称是印度话,「菩提萨埵」的简称。中国人喜欢简单,将菩提萨埵的尾音省略,菩提我们称个「菩」,萨埵称个「萨」,后面尾音都舍掉。这个名称的意义,古时候翻作「大道心众生」。菩提翻作大道,萨埵翻作众生,这个众生是有大道心的。大道心是什么?他发菩提心,就叫大道心。新译是玄奘大师以后,把它翻作「觉有情」;因为菩萨,「萨埵」是有情众生,「菩提」的意思是觉悟,觉悟的有情众生。换句话说,我们凡人是迷惑的有情众生,菩萨是觉悟的有情众生,我们破迷开悟,那就作菩萨。
什么是迷?我们要知道;迷的样子是什么?我们要晓得;什么是觉?觉悟的样子又是什么?我们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就知道怎样去学习。如果一无所知,那我们到哪儿去学?觉悟是对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能够正确的通达明了,没有错误,这叫觉。如果在日常生活当中,对於一切人事物完全不明了,或者是虽然知道一些,但是都是错误的,不是正确的,这叫迷。觉悟的现象,那个人决定不会造恶业。觉悟的人怎么会造恶业?迷的人才造业,觉悟的人不造业。
我们再从浅处说,觉悟的人决定不作恶。佛在《十善业道经》上给我们讲,觉悟的人决定会做到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绮语、不两舌、不贪、不瞋、不痴,觉悟了。迷人恰恰相反,他起心动念贪瞋痴,造杀盗淫,造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迷!迷悟的相,我们要晓得,然后我们自己反省检点,我自己到底是迷还是觉,就清楚了。如果我是迷,就不是菩萨,这一生纵然念佛也未必能往生。为什么?业力牵引著你,你脱不了轮回。西方净土虽然讲带业往生,古大德讲得很多很多,「只带宿业,不带新业;只带种子,不带现行」,这个话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你现前这个烦恼不能带,过去所造的恶业能带,现在所造的恶业不能带,要懂这个道理。所以真正觉悟的人,他从觉悟那个时候起,就决定不再造恶业,起心动念不再搞自私自利,他觉悟了。
菩萨行佛所行,佛的行是什么?大慈大悲,广度众生。佛的心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用现在的话来说,真诚、清净、平等的爱心,爱护一切众生,他不为自己,舍己为人,这是菩提心。菩萨行,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这里面决定没有一念为自己,即使自己日常生活,都是利益一切众生。为什么?菩萨不是为自己活在世间的,他是为帮助一切众生而活在世间,这个身体是帮助一切众生的工具,所以饮食起居,这个工具要好好的保养,保养它做什么?为一切众生服务。「度」,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服务的意思,为一切众生服务。服务的项目无量无边,在无量无边项目当中最重要的一个项目,帮助一切众生觉悟,这就是菩萨。如果服务再多,没有帮助众生觉悟的这个意愿、这个服务,他就不是菩萨。所以这一条是最重要的。
菩萨的形象我们要晓得,然后认真努力去学菩萨。学菩萨,就是你要学觉悟;不学菩萨,那你就是迷惑颠倒,是凡夫。凡夫念佛能不能往生?没有把握。如果是菩萨念佛,往生是决定有把握。观行位的菩萨,生凡圣同居土有把握,这个要懂得。所以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劝勉同修,要把自私自利放下,这是凡夫我们讲转凡成圣的关键。菩萨是圣,观行位的菩萨,小圣;相似位,中圣;分证位,大圣。我们这一生当中纵然不能到大圣,小圣一定要取得。小圣的条件,就是起心动念一切作为,为社会、为众生,不为自己,这个人就是小圣。你的功夫决定得力,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有把握,佛的教诲你真正得受用。也就是我们常讲,我们处事待人接物,放弃自己的成见,放弃自己的烦恼习气,一切随顺经典上的教诲,这就是得佛力加持。
佛怎么加持的?佛是用经教来加持我们,我们依教奉行,这就得佛力加持。这个道理大家要清楚,决不是你每天去供养佛,在佛菩萨面前念经,天天去祷告,香花水果供养,佛菩萨就保佑你、加持你,没有那回事情。天天求佛菩萨保佑你升官,保佑你发财,保佑你得这个、得那个,完全是贪瞋痴。佛菩萨满足你的贪瞋痴,哪有这种道理?这叫迷信。佛菩萨的保佑我们,全在经典上,我们把经典念通、念明白,道理搞清楚,方法搞清楚,依教奉行,这就是佛菩萨加持。所以从名字提升到观行,从观行提升到相似,从相似再提升到分证,都要靠自己,靠自己真干!佛有没有加持?有!经典是加持。净业三福第三条讲得好,「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就是佛力加持。
菩萨这个名字搞清楚了,希望诸位同修要做真菩萨,不要做假菩萨,做假菩萨有罪过,冒充菩萨。社会上要是冒充,你冒充哪一个人,警察会把你抓去,你要坐牢,在新加坡还要打鞭子。你冒充佛菩萨那还得了?这个罪过就很重。我们要做真菩萨,不要做冒充的菩萨。所以「诸」字在此地好!使我们自己也能够挤进去,也有分。
下面,这就是阿弥陀佛威神的加持。『闻我名已』,这一句里重要的意思是「闻名」,你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你听到这一部《无量寿经》,佛名、经名都一样,都在这一句之中。我们现在也听到佛经,也听了好多遍,天天也在念,佛号也是常常在念,我们有没有得『清净、解脱、普等三昧』?这一句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念佛三昧,你有没有得到?没有得到。没有得到,我们闻名了。闻名里的「闻」字,有很深妙的意思在里头。我们有没有闻?没有。什么人会闻?菩萨会闻。我们现在不是菩萨,我们现在是听经、听佛号,听而不闻,也算有一点功夫,听而不闻。诸位晓得,这个字是菩萨三慧之一,菩萨的三慧叫「闻、思、修」;在比丘叫三学,小乘叫三学,大乘叫三慧。这个闻是闻慧,不是讲我们听到,这个不是闻。三慧到底是一回什么事情?三慧的慧,是戒定慧的慧。由此可知,我们要想得闻慧,要先完成戒定慧三学。佛在经上常讲,「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慧一开了之后,你就是菩萨;慧没有开,不是菩萨。你才晓得戒是多重要!
我们今天这个戒怎么修法?我们把佛陀的教诲降到最低水平,绝不能够奢谈深位菩萨的修持,一定要承认自己是业障深重的凡夫。从什么地方学起?从十善五戒学起。十善五戒都做不到,你就永远是名字位中,念佛功夫怎么会得力?古德所谓「口念弥陀心散乱」,这功夫不得力。口里念阿弥陀佛,心里面胡思乱想,这不能往生。所以念佛要真念,什么叫真念?放下万缘,一心专注,二六时中心里面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统统放下。为什么?与我不相干。你要这样念法,你功夫才会得力,你才会念到得定,这叫持戒念佛。
净业三福讲得很好,第一福就给我们讲。「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是德。积德累功,功是什么?功是十善业道。你要修十善业道,比什么都重要,这是佛法根本的根本。十善要是离开了,要是疏忽,你的根基没有了。我们常常用植物来比喻,十善是什么?十善是根。你的根坏了,你怎么可能成就?你所作所为都是恶业,你的果报在三途。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别的,菩萨眼睛里看得清清楚楚,什么回事?业因果报,互相酬偿而已。凡人再有聪明智慧,也没有办法预知的,只有圣人能够预知。你要问圣人凭什么能预知?圣人通达一切事理因果,他知道。对於事理因果不能够通达明了,凭我们想像、猜测、推算,都会有差误,都不能够得到真相。
我们用功,持戒念佛,用持戒念佛的方法得清净心。愈念心愈清净,妄念少了,烦恼轻了,智慧自然就长,这是念佛功夫得力的现象。你得不得力,就在这个地方看,自己知道。所以我们念佛求的是什么?是求清净心。《弥陀经》上给我们讲,「一心不乱,心不颠倒」,这是我们念佛人要求的。一心不乱,就是清净心;心不颠倒,智慧现前。由此可知,我们用的方法,持戒念佛的方法,是修定、是修慧,福慧双修。而修行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最殊胜的无过於念佛;念佛法门里面最殊胜的,无过於念阿弥陀佛。这个话不是我说的,佛说的,菩萨们说的,大乘经里面讲得很多,我们要相信。
经上常讲的法藏、法宝,法藏法宝的核心是什么?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圣号。诸佛如来、佛佛相传的,就是这个法宝;历代祖师祖祖相传的,也是这个法宝。这个法宝我们听起来、看起来,好像太平常,没有把它当作宝来看待。什么原因?你对它认识不够;它确实是宝,你没有看出来,你不认识它。隋唐的大德,梅光羲居士在这部经的序文里面,给我们讲得很清楚。隋唐时代中国的高僧大德,韩国、日本的,在中国留学的这些高僧大德,曾经对这个问题做过深入的探讨: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哪一部经最重要、最具足代表性?大家公认《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一般人称《华严》为「经中之王」,是这么来的。《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意义很大。所以他们把净土宗的经典,跟《华严》再仔细做个比较,於是这才发现《无量寿经》第一。为什么?《华严》到最后归《无量寿》,《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总结,这把《华严》比下去了。
我们今天再接著看,《无量寿经》我们今天用的这个本子,是最善的本子。夏莲居老居士将全经分为四十八品,哪一品第一?我们要仔细观察。自古以来这些祖师大德们已经肯定,《无量寿经》哪一段经文最重要?无过於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转述,转述跟阿弥陀佛自己亲说没有两样。这我们晓得了,《无量寿经》第一,四十八愿第一。四十八愿再要是仔细去研究研究,哪一愿第一?这是古人已经做过这个工作,我们不必操心,古人都说第十八愿第一,称为根本大愿。第十八愿是什么?「十念必生」,就是说明阿弥陀佛名号第一。你要不是这样的分析观察,你怎么知道这六字洪名是无上的法宝,是究竟的法藏,你怎么会知道?只有知道的人才宝贵它,才要把它抓住,念念都不离开。那是真正明了、真正通达,真正把法宝掌握住。将这个法宝,变成自己的法宝,变成自己的秘藏,这个人哪有不作佛的道理?
我们今天把这一句名号疏忽,常常忘掉了,没有重视它,是对它不认识。正是我们因为不认识名号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才疏忽,没有能够认真努力的去修习,虽然念这一句名号,得不到效果。它的效果就是此地讲的「清净、解脱、普等三昧」,这才说了一半,这是讲念佛三昧;下面「诸深总持」,这是智慧开了,我们前面这个没得到。普等三昧是三个阶段,先得清净,再得解脱,再得普等,这是讲我们念佛的功夫。我们得清净心,第一个阶段有了,再能得解脱。解脱是什么?自在。讲解脱大家不懂,讲自在你就懂了,身心自在,生活自在,工作自在,处事待人接物自在。但是得大自在,先得清净心,心不清净,你怎么会自在?所以我们今天天天念佛,念佛堂二十四小时念佛,我们的效果在哪里?
我们最近邀请长春百国兴隆寺的常慧法师,我是希望她能够到此地念佛堂来念三个月佛。你们看看这个人清净、解脱、普等三昧得到了,她得大自在,她心地清净。我们让她在这里念佛念三个月,给我们做个样子,大家好好的学习。我最近听说,她已经四百多天没有睡觉;每天二十四小时念佛,四百多天没有睡觉,身体自在快乐。她今年六十五岁,我跟她没有见过面,打电话听她的声音,她的声音就像二、三十岁的女生一样,她是比丘尼。她没有念过书,中国讲说她没有文化,就是老实念佛。可见得真有人做到,做出来给我们看,不是我们只是在经上讲这些理论,确实有人依照这个道理方法去做,她真得到了。这里面头一个大障碍,我们要把它拔除的,就是我常讲的自私自利。这一个问题要是不能够拔掉的话,你的清净心决定得不到。
发菩提心,念念为一切众生,要懂得随缘不攀缘,如果攀缘的话你心不清净。急著要做这个好事,做那个好事,不行!绝对不可以!一切讲缘分,遇到了我们认真要做,遇不到就算了。遇不到不要去找,去找的时候,你还是贪图功德,你还有贪心在,你还是没有放下。一切要学普贤菩萨教导我们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随顺、随缘好,没有一丝毫勉强,这个样子清净心永远不失,自在就得到了。
由此可知,闻慧,菩萨这个闻,是必须要具足戒定慧三学。我们用什么方法来修戒定慧?用持名念佛,用持名念佛的方法修戒定慧。但是我们最大的困难,是烦恼习气造成重大的业障,这个一定要用五戒十善把它消除。下定坚定决心,学习十善业道,决定把十恶业舍弃掉。这是什么?我们菩提道上的障碍就少了。这是严重的大障碍,这个障碍不去掉的话,我们一步都没有办法进展。所以这一次我们利用早晨半个小时的时间,跟诸位好好的来学习《十善业道经》。我们已经讲过四次,四次还没有讲到经文,讲到雍正皇帝的一篇「上谕」,我们把它代替开场白,「上谕」里告诉我们学习这部经典的重要性。
具足戒定慧,这个人就是菩萨。闻慧是什么意思?闻是接触,不一定是耳听,眼见也叫闻,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用这一个字做代表。闻是接触,叫闻慧。接著思慧,思慧是什么意思?思慧是通达明了。诸位要知道,它没有阶段的,一接触就通达明了。修慧是什么?修慧是不迷。所以菩萨的三慧是没有先后的,是同时具足。闻思修同时具足,一接触,就通达,就明了,就不迷惑。从不迷惑来讲,称为修慧;从通达明了,称为思慧;从接触,称为闻慧。「闻我名字」,由此可知,菩萨一听阿弥陀佛名号,他通达明了,他知道这是诸佛的心传,知道这是诸佛的法藏,是真实的法宝,他通达、明了。抓住这个,其他统统放下了,统统舍弃,修慧。明了是思慧,一接触是闻慧。无论是听到佛名,阿弥陀佛名号,或者是听到《无量寿经》的经题,他三慧具足,所以他能够得清净、解脱、普等三昧。
我们现在就明白了,我们没有入这个阶段,原因在哪里?我们没有在基础上下功夫。我们对於经教,虽然听了这么多遍,念了几千遍,有些同学念了上万遍,为什么烦恼习气还不能除掉?追究其根本的原因,夏莲居老居士所说的,你没有真干。老居士这两个字讲得好,「真干」。怎么干法?依教修行。就是善导大师教给我们的,佛在经上教导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就老老实实的做,教我们不可以做,我们就决定不做,这就叫做真干。
佛教我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一定要认真老老实实去做,与这个相违背的,那是佛不让我们做的,我们决定不做,特别是十恶业,学佛要从这些地方学。佛在这部经里面,讲的理论、方法、教训很多很多,哪些教诲针对我们现前重大的毛病,我们自己要知道。每一个人烦恼习气不一样,必须克服自己最严重的烦恼,我们才能得相应。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十恶业决定不能做。特别是念头里的贪瞋痴,不能不断,这叫三毒烦恼。
佛教我们做的,十善、六度。六度的反面,布施的反面,悭贪;我们要把悭贪这个烦恼习气舍掉,要舍得干净、舍得痛快。持戒反面是恶业,恶业的代表是十恶,凡是自私自利的都是恶业。为什么?增长贪瞋痴,增长我执。这是我们没有办法得清净心,没有办法得解脱的重大障碍,你不放下怎么行?忍辱的反面,是瞋恚、是嫉妒,必须放下。菩萨六波罗蜜,我们为什么修不成功?就是它的反面我们没有把它除掉。悭贪没有舍掉,怎么能布施?恶业不除掉,你如何能持戒?嫉妒、瞋恚不除掉,你怎么能忍辱?懈怠、懒散不除掉,你怎么能精进?散乱的心、胡思乱想不除掉,怎么能得定?愚痴不除掉,你怎么能开智慧?所以要晓得佛怎么教导我们,我们应当如何来修学。佛是慈悲到了极处,怪我们自己不认真、不好好的学,所以我们成不了菩萨,成不了佛,念佛功夫不得力。
甚至於还有一些把自己修学都放弃,也不错了,跟大众服务。给大众服务,修的是福德边的事情,宾主颠倒了。修福德不能出六道,你的来生在六道里面享一点福报。六道在哪一道去享福?看你的业因果报。能不能再到人道来享福?要看你五戒十善具不具足。具足五戒十善,来生得人天福报;如果五戒十善不全,我们就知道,果报必定在畜生道跟饿鬼道里面去享。畜生道享福的,就变成人家家里养的宠物。我们到很多人家,养宠物的人家,那真有福报。我们一看,前生修的福,全家人伺候它,全家人与人都还意见不同,都还常常吵架,但是全家人对这个宠物,没有不爱护的,没有话说的,前生修的福报,修得好。饿鬼道里面修福的,台湾常常拜的王爷公,此地拜的大白公,都是饿鬼道有福报的;中国大陆山神、土地,这是鬼道里面有福报的。
往年倓虚法师在香港讲经常常提到,谛闲法师有一个参禅的徒弟,参禅的功夫算不错了。当时中国禅宗很出名的道场,镇江江天寺,他是江天寺的首座和尚,死了以后作土地公去了。他死的时候,他女儿作梦,梦到她爸爸当土地公,她母亲作土地奶奶,哭哭啼啼到庙里告诉谛闲法师。谛闲法师一听恍然大悟,正好他们庙门口新盖了一个土地庙,大概就是的。所以到那个地方去给他诵经超度,而且跟他讲:「你既然做了土地公,你示现一点让我们看看。」老和尚一说,果然没错,就在他们诵经场合当中,有一个小的旋风,像龙卷风一样,老和尚看到,点头,大概就是他。修福不修慧。
佛法对於世出世间理事、因果讲得非常透彻,佛的恩德无与伦比,父母恩德虽大,不能跟佛相比。佛的恩德我们有没有接受?没有。没有沾受到佛的恩德,原因在哪里?天天听,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我们自己迷惑颠倒,自己烦恼业障习气太重,不肯听佛的话,不相信佛的话。每天生活起心动念,依旧是自己烦恼习气作主,这怎么得了?几个人真正相信佛,几个人真正接受佛的教诲,依教奉行?我们念佛人当中,有几个人真正懂得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有几个懂得?太少太少了。所以这一些菩萨们他们懂得,他们一接触就通达、就明了,就真干。因为真干,这个真干就是一心念佛,所以他就得清净心。你要问他,为什么得清净心?万缘放下。不但世间一切业缘放下了,佛法也放下了。
诸位同修要知道,过去莲池大师给我们做了个榜样。莲池大师年轻的时候通宗通教,他老人家的道德学问行持,都被别人尊敬。在杭州城外小山坡,看到一块大概风景还不错,自己就在那里盖了一个小茅篷,在那里修行。时间久了被人发现,「这个小山上住了一个出家人,道德学问德行都好」,传开之后,亲近他的人就多了。慢慢这个茅篷旁边又增加了不少建筑,到最后成了一个大的丛林,云栖寺。道场不是他有计画建的,是真正有德行、有修持,大家愿意亲近他。所以他那个大殿叫「神运殿」,说明不是人工造的,诸佛菩萨、鬼神来帮他造的。
莲池大师在晚年,这是示现告诉我们,他什么都放下了,一卷《弥陀经》,一句阿弥陀佛。这就是「诸菩萨众,闻我名已,皆悉逮得清净、解脱、普等三昧」,莲池大师得到了,连佛法统统都放下了。现在在中国大陆,还有一个老法师他得到了,这个老法师叫什么名字你们晓不晓得?李木源居士常常讲。听说他是隆根法师的师父,现在还在。通宗通教,人家称他作活字典,你们晓不晓得是哪一位?问问李居士。听说现在他也是听到《无量寿经》,彻底放下。现在每天念《无量寿经》,念阿弥陀佛,一生所修学的东西全放下了,这都是这一愿里头的人。他能够彻底放下万缘,一部经一句名号,那就是弥陀第四十四愿加持他了。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体会。
黄念祖居士在注解里面说,末后这四愿,皆为西方极乐世界以外他方菩萨,闻阿弥陀佛名,所得的殊胜法益。可见得菩萨发愿广度众生,能够信仰阿弥陀佛,皈依阿弥陀佛。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依靠阿弥陀佛的教诲,广度众生,立刻就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清净,是永远离开染著,这叫清净。这句话我们用现代话来说,他再不会受外面环境的干扰,不会受一切境缘动摇,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他不受干扰了。这个心清净,不是说他不见不闻,不是!六根天天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我们接触六尘境界,会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他的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这叫清净。
他可以跟一切境缘接触,他只知道帮助别人。帮助别人什么?帮助别人断恶修善,帮助别人破迷开悟,帮助别人转凡成圣。他自己绝不沾染,这是清净心现前,决定不会起妄想分别执著,他怎么不自在?当然自在。解脱就是自在,自在就是没有障碍了。清凉大师在《华严经》注解给我们说,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才叫解脱。《华严经》上讲的四种无碍,他统统具足。入四无碍的境界,那就不是普通菩萨。普通就是观行、相似位的菩萨,一得本愿加持,就提升到分证位,分证是法身大士。
「普等」,普是普遍,等是平等。我们看这个名称就晓得,他已经是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学过法相的同学都知道,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转。这两个转过来之后,前五识自自然然转变成「成所作智」,阿赖耶自然就转变成「大圆镜智」。转八识成四智,你们想想这是什么菩萨?法身大士。普等三昧,合起来「清净、解脱、普等」,就叫做「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它的效果,能除一切烦恼,清净;能脱生死轮回,解脱;平等普度一切众生。下面经文讲,「诸深总持」。这是讲他得念佛三昧,这是念佛三昧的上乘者。我们把念佛三昧要分做上中下三等,他得的是上等,上品的念佛三昧。
『诸深总持』,总持也叫做「陀罗尼」,梵语叫陀罗尼,翻成中国意思叫「总持」,「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我们现在人叫什么?纲领,抓到纲领了。无量无边诸佛法藏的总纲领,就是《无量寿经》,就是六字洪名,这他抓到了。总持里面还有一个意思,我们初学的人应当要晓得,「持善不失」。你能够保持善法,我们不说别的,十善,你确实能够保持,念念都与十善相应,你不会失去。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无论在什么环境,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跟十善相应,决定能够远离十恶,能叫十恶不生,这也是得总持法门。此地讲得「深总持」,这不是浅的,甚深总持。我们以十善做为标准,这是初级的,下下品的。虽不是讲得很高,下下品我们必须做到。下下品都做不到,其他的就不必谈了。本经讲的「深总持」,深总持是什么样子?这一部《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就是深总持,菩萨全做到了。本经里面所说的诸恶,这些诸恶在他们决定不生;本经上所说的众善,他们决定不失去。
『住三摩地,至於成佛』。十方菩萨因闻名,诸位要记住,一接触名号,接触经典,三慧圆满,因此他得念佛三昧,得深总持。这一得之后,他就不会失掉,安住在念佛三昧之中,得成正觉,所以说「至於成佛」,他成佛是这个成法的。古大德跟我们讲,愿文里面所讲的,这三种殊胜的果德,也称为清净三昧、解脱三昧、普等三昧,它的总名称叫「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又叫「宝王三昧」,具足一切三昧功德,这一桩事情知道的人确实不多。
「三昧」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正定」,也叫「正受」。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因为我们有新的同学不少位在此地,简单说说。「正受」,受就是我们讲享受,正是正常的享受,正常的受用,梵语叫「三昧」,梵语也叫「三摩地」,三摩地也翻作正定、正受。我们凡夫的享受不正常,佛在经上说,六道凡夫所享受的可以分为五大类,叫五种受。身有苦、乐两种受,心有忧、喜两种受,当身没有感受有苦乐的时候,心也没有忧喜的时候,这个时候叫做舍受,舍受是最好的。舍受实在讲就是三昧,为什么不称三昧?因为它时间太短了,它不能够永远保持;如果永远保持,那就成了三昧。我们凡夫这五种受都有,菩萨那个正受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也有,时间很短。我们也不要欢喜,什么原因?我们跟菩萨差别太大了。菩萨在正受里,身没有苦乐,真乐,心没有忧喜,西方极乐世界人就安住在这个境界里面。三摩地跟三昧是一个意思,住三摩地。千万不要误会,「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可有得享受,真快乐了」,你就错了,你还堕落在五种受里面。西方极乐世界环境再好,决定没有苦乐忧喜的感受。
诸位要晓得,苦乐忧喜是情,不是个好东西。中国人讲的七情五欲,「七情」是讲苦、乐、忧、喜、爱、恶、欲,这叫七情;「五欲」是财、色、名、食、睡。七情五欲,因为我们有这些东西,没有办法把七情五欲断掉,所以才搞生死轮回。我们知道七情五欲愈淡,往上升;愈重,往下堕落。往上升的是二十八层天,愈往上面去愈淡薄,到四禅天、四空天,这一些念头都不起来了。所以四禅天、四空天也是得三昧,正受,四禅八定,三昧、三摩地也翻作禅定,功夫算不错。但是他还是凡夫,还不能算圣人,原因在哪里?他得的这个定会失掉。四禅八定要用大乘佛法来说,还是属於「舍受」,不过是他舍受的时间长一些而已,并不是究竟。如果是究竟,那就叫「三摩地」,就叫「三昧」。
我们要问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真正得三摩地?佛给我们讲,阿罗汉以上。《楞严经》上佛讲九次第定,到第九定他就不退,才叫住三摩地。第八定还不行,第八定是四空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佛在经上说,他的寿命八万大劫,这个八万大劫太长了。我们要知道这个世界,娑婆世界,一个大劫是一个成、住、坏、空。这个世界要经过八次成住坏空,他还在定中,但是到第九次的成住坏空,他就堕落了。他往哪里堕?他堕地狱,所谓是爬得高摔得重。他为什么会堕地狱?佛在经上讲得很详细、很透彻,是因为毁谤三宝的过失。所以我们要小心,日常生活当中不可以不谨慎,决定不能够谤三宝,四空天人因为谤三宝而堕落阿鼻地狱。他为什么会谤佛?他自己到那么高的境界,误以为那是究竟涅盘。佛、圣人常讲,入涅盘的人,决定不会再退转,不会再堕落。为什么他自己证到大涅盘,忽然又失掉?「诸佛菩萨讲的话靠不住,是骗人的」,这个念头一生,毁谤三宝,是这么一个原因。所以到那个时候,必定他有这个疑惑,必定有这些妄念,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我们要知道四空天人产生这种误会。他是禅定,他是伏烦恼,并没有把烦恼断掉,伏是有时间性的。
到第九定才把烦恼消灭掉了,所以第九定叫「灭尽定」。灭什么?灭见思烦恼,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执著。真的执著没有了,这个执著的念头从根拔掉了,这叫灭尽定。这样的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方便有余土。我们想一想,这太难太难了,大概我们往生恐怕唯一的希望,只有在凡圣同居土。可是诸位不必这样子灰心,善导大师讲「总在遇缘不同」,如果你遇的缘殊胜,那就是你自己又具足善根,能信、能解、能行,你只要具足这三个条件,在一生当中,把自己从薄地凡夫提升到实报庄严土的,都有人在。为什么别人能,我们不能?我们之所以不能,实在讲就是一个原因,不肯干。不肯把自己的烦恼习气放下,不肯随顺佛陀的教诲,这有什么法子?只要肯干,所谓「遇缘殊胜」,就是真正明了,要放下自己烦恼习气,一定要随顺佛陀的教诲,这个缘就殊胜。你能信、能解,肯真干,你这一生决定上上品往生,而且往生决定有把握。
往生有把握的人,我们看到太多了,预知时至。不但预知时至,就在我们居士林,这几年来有不少往生的人,他愿意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我听李木源居士告诉我,他要到中国去访问,带著团过去。有人要往生,找他,请他给他办后事。李居士讲:「我这两天正好要到中国去,你要往生,要不然就赶快,要不然就等我回来。」果然他提前,他真的赶快,马上就提前。等到他把他的后事办完的时候,正好第二天他就到中国去。好几位,不是一个,有能力提前。他们不愿意推迟,他们愿意提前走。你们想想,这都在我们眼前,他为什么做得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他们真干,我们不肯干」,就这么一句话。所以你遇缘,遇缘就是这个缘,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缘,不肯真干,那就没有法子了。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一愿。
请掀开经本,《科会》第二十四面第一行,从第四十四愿看起:
【我作佛时。十方佛刹。诸菩萨众。闻我名已。皆悉逮得清净。解脱。普等三昧。诸深总持。住三摩地。至於成佛。】
从这个以下,这是愿文里面第十一大段,助他成佛。他方世界的菩萨,发愿亲近阿弥陀佛,向阿弥陀佛学习,虽然还没有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已经得阿弥陀佛本愿的加持,这是很不可思议。由此可知,弥陀慈悲,确实是普度一切众生。我们细细来看这一段经文。
『我作佛时』,这一句是阿弥陀佛自称。他现在在西方极乐世界示现成佛已经有十劫,这个愿当然都兑现。我们在此地注意看愿文,『十方佛刹,诸菩萨众』,这一句要特别留意,跟前面的愿文完全不相同。前面愿文里面,我们多半看到「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总是这样说法。「所有众生」,那就不一定是哪一类的,连我们统统都包括在其中了。可是从这一愿起,愿文里面是讲「十方佛刹,诸菩萨众」,可见得这不是普通人。我们先要来问,「菩萨众」这个定义究竟如何?是什么样的菩萨众?我们受菩萨戒的人算不算菩萨?包不包括在这里面?这是首先要搞清楚、搞明白的。佛在《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是世尊将菩萨的标准给我们说出来了。我们想一想,我们受了菩萨戒,或者出家,受了三坛大戒,还有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果还有,那就不是真的菩萨,此地这一愿没我们的分,他所说的不是我们这一类的。
天台大师说佛有六种,「六即佛」。从理上讲没有问题,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是有佛性的,皆当作佛。《华严》、《圆觉》里面说得更好,「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是从理上讲的,理上没有错。但是事上就不一样,事有迷悟,迷的是凡夫,悟了才是佛。於是从事上来讲,就有后面五个等级:第一个是「名字即佛」,有名无实。像我们现在受菩萨戒,这有名无实,我们是在名字位中。名字位中的人,不管你修得怎么好,你出不了三界,你所修学的三界有漏福报。什么叫「有漏」?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放下,所以称之为有漏;有漏,就是你还带著妄想分别执著。
「我相」,执著这个身是我,起心动念都为我、我的利益,这就是经上讲的我相。现在一般社会大众所讲的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就是佛经上讲的我相。所以我们还有自私自利的念头,我相没放下。「人相」,跟我对立的是人,这就是讲一切有情众生;跟我对立的,人相。人相的范围,包括非常非常之广。「众生相」是什么意思?这是把宇宙之间一切现象,一切植物、矿物,佛经里面所讲的器世间,全部都包括在其中,也就是我们讲的,我们的物质生活环境,这个环境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所以叫做众生相。这个众生,不可以把它当作一些人来看待、一些物来看待,这不可以的,它的范围非常广大。「寿者相」是讲时间,我们执著有过去、现在、未来,这叫三世。
换句话说,你对於这些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放下,你就不是菩萨;菩萨的标准,把这个都放下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人才是菩萨,这是真的菩萨,不是假的菩萨。放下一部分,没有能完全放下,譬如说自私自利的念头没有了,这个放下了,但是对於时间、空间的分别,还没有放下,这个地位,这叫「相似位」的菩萨。他比名字位高,名字位里有自私自利,这个菩萨没有自私自利,也就是我执破了,法执犹存,在这个位置上,这叫做相似位菩萨。哪些人?四圣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是他们。在一般小乘经、大乘初阶里面称的菩萨,有他们的分,可是《华严经》上称的十方世界诸菩萨众,那就没有这些相似位的,完全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
但是我们今天读的经文,诸位要注意一下,它里头有个关键的字样,字样是什么?「诸菩萨众」,那个「诸」字要著眼。有这一个字我们就欢喜了,大概名字位也在其中。名字位、观行位、相似位、分证位,大概统统都包括在其中。我这个说法,也不是没有根据,我根据什么?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上跟我们讲,「三辈往生,总在遇缘不同」,这个话说得好!我们虽然在名字位中,如果遇缘殊胜,就能在这一生当中,很短的时间,把我们从名字位提升到观行、相似、分证。有没有可能?有。参禅得明心见性,他入分证位,超越名字、观行、相似,他超越了;念佛人念到理一心不乱,也超越了,也是见性成佛。所以这是有理事根据的,不但有理,还有事实,为我们做证明的。所以「诸菩萨众」里面,就包括著我们,这是很值得我们欣慰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太欢喜,也不能太得意。为什么?善导讲的「遇缘不同」,我们究竟是不是遇到最殊胜的缘?今天在新加坡这个缘分不错,我们遇到了。但是有许许多多人遇到等於没有遇到,何以故?遇到他不信,那有什么法子?他没有真正的理解,不知道珍惜这个缘分,不肯认真努力修学,於是遇到等於没有遇到,这个可惜!薄地凡夫,一品烦恼没有断,如果遇到的时候,能信、能解、能行,他的进步就很快了。
我们知道我们长久逗留在名字位中的原因,就是自私自利不能放下,一般人讲我们的功夫不得力,功夫不得力是名字位中人,功夫得力观行位中人,观行是真做,依教奉行。我常常劝勉同修们,决定不可以随顺自己烦恼习气,这是讲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之中,处事待人接物,决定不再随顺自己烦恼习气;换句话说,决定放下自私自利,你的功夫就得力,你就从名字位晋升到观行位,在观行位里面成就功夫成片,往生就有把握。念佛往生西方净土,绝大多数是这个地位的菩萨。如果再进一级到相似位,那是见思烦恼断了。执著没有了,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再不执著,他还有分别;执著虽没有,他还有分别,相似菩萨。相似位菩萨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凡圣同居土,而是方便有余土。这是我们必须要清楚、要明了的,就不会耽误我们这一生当中的大事。我们要认真、要努力,这个机缘很不容易遇到,一定要珍惜。能够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分别,那你又提升了一阶,入分证位。分证位,这个人已经超越十法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实报庄严土。分证生实报,相似生方便,观行生同居;名字位不能往生,只能跟阿弥陀佛结个缘而已。由此可知,此地讲的「诸菩萨众」,最低的阶位就是讲观行位。这个「诸」里头有观行、有相似、有分证,这三种菩萨,「诸菩萨众」。
什么叫「菩萨」?我们要搞清楚。菩萨这个名称是印度话,「菩提萨埵」的简称。中国人喜欢简单,将菩提萨埵的尾音省略,菩提我们称个「菩」,萨埵称个「萨」,后面尾音都舍掉。这个名称的意义,古时候翻作「大道心众生」。菩提翻作大道,萨埵翻作众生,这个众生是有大道心的。大道心是什么?他发菩提心,就叫大道心。新译是玄奘大师以后,把它翻作「觉有情」;因为菩萨,「萨埵」是有情众生,「菩提」的意思是觉悟,觉悟的有情众生。换句话说,我们凡人是迷惑的有情众生,菩萨是觉悟的有情众生,我们破迷开悟,那就作菩萨。
什么是迷?我们要知道;迷的样子是什么?我们要晓得;什么是觉?觉悟的样子又是什么?我们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就知道怎样去学习。如果一无所知,那我们到哪儿去学?觉悟是对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能够正确的通达明了,没有错误,这叫觉。如果在日常生活当中,对於一切人事物完全不明了,或者是虽然知道一些,但是都是错误的,不是正确的,这叫迷。觉悟的现象,那个人决定不会造恶业。觉悟的人怎么会造恶业?迷的人才造业,觉悟的人不造业。
我们再从浅处说,觉悟的人决定不作恶。佛在《十善业道经》上给我们讲,觉悟的人决定会做到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绮语、不两舌、不贪、不瞋、不痴,觉悟了。迷人恰恰相反,他起心动念贪瞋痴,造杀盗淫,造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迷!迷悟的相,我们要晓得,然后我们自己反省检点,我自己到底是迷还是觉,就清楚了。如果我是迷,就不是菩萨,这一生纵然念佛也未必能往生。为什么?业力牵引著你,你脱不了轮回。西方净土虽然讲带业往生,古大德讲得很多很多,「只带宿业,不带新业;只带种子,不带现行」,这个话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你现前这个烦恼不能带,过去所造的恶业能带,现在所造的恶业不能带,要懂这个道理。所以真正觉悟的人,他从觉悟那个时候起,就决定不再造恶业,起心动念不再搞自私自利,他觉悟了。
菩萨行佛所行,佛的行是什么?大慈大悲,广度众生。佛的心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用现在的话来说,真诚、清净、平等的爱心,爱护一切众生,他不为自己,舍己为人,这是菩提心。菩萨行,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这里面决定没有一念为自己,即使自己日常生活,都是利益一切众生。为什么?菩萨不是为自己活在世间的,他是为帮助一切众生而活在世间,这个身体是帮助一切众生的工具,所以饮食起居,这个工具要好好的保养,保养它做什么?为一切众生服务。「度」,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服务的意思,为一切众生服务。服务的项目无量无边,在无量无边项目当中最重要的一个项目,帮助一切众生觉悟,这就是菩萨。如果服务再多,没有帮助众生觉悟的这个意愿、这个服务,他就不是菩萨。所以这一条是最重要的。
菩萨的形象我们要晓得,然后认真努力去学菩萨。学菩萨,就是你要学觉悟;不学菩萨,那你就是迷惑颠倒,是凡夫。凡夫念佛能不能往生?没有把握。如果是菩萨念佛,往生是决定有把握。观行位的菩萨,生凡圣同居土有把握,这个要懂得。所以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劝勉同修,要把自私自利放下,这是凡夫我们讲转凡成圣的关键。菩萨是圣,观行位的菩萨,小圣;相似位,中圣;分证位,大圣。我们这一生当中纵然不能到大圣,小圣一定要取得。小圣的条件,就是起心动念一切作为,为社会、为众生,不为自己,这个人就是小圣。你的功夫决定得力,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有把握,佛的教诲你真正得受用。也就是我们常讲,我们处事待人接物,放弃自己的成见,放弃自己的烦恼习气,一切随顺经典上的教诲,这就是得佛力加持。
佛怎么加持的?佛是用经教来加持我们,我们依教奉行,这就得佛力加持。这个道理大家要清楚,决不是你每天去供养佛,在佛菩萨面前念经,天天去祷告,香花水果供养,佛菩萨就保佑你、加持你,没有那回事情。天天求佛菩萨保佑你升官,保佑你发财,保佑你得这个、得那个,完全是贪瞋痴。佛菩萨满足你的贪瞋痴,哪有这种道理?这叫迷信。佛菩萨的保佑我们,全在经典上,我们把经典念通、念明白,道理搞清楚,方法搞清楚,依教奉行,这就是佛菩萨加持。所以从名字提升到观行,从观行提升到相似,从相似再提升到分证,都要靠自己,靠自己真干!佛有没有加持?有!经典是加持。净业三福第三条讲得好,「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就是佛力加持。
菩萨这个名字搞清楚了,希望诸位同修要做真菩萨,不要做假菩萨,做假菩萨有罪过,冒充菩萨。社会上要是冒充,你冒充哪一个人,警察会把你抓去,你要坐牢,在新加坡还要打鞭子。你冒充佛菩萨那还得了?这个罪过就很重。我们要做真菩萨,不要做冒充的菩萨。所以「诸」字在此地好!使我们自己也能够挤进去,也有分。
下面,这就是阿弥陀佛威神的加持。『闻我名已』,这一句里重要的意思是「闻名」,你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你听到这一部《无量寿经》,佛名、经名都一样,都在这一句之中。我们现在也听到佛经,也听了好多遍,天天也在念,佛号也是常常在念,我们有没有得『清净、解脱、普等三昧』?这一句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念佛三昧,你有没有得到?没有得到。没有得到,我们闻名了。闻名里的「闻」字,有很深妙的意思在里头。我们有没有闻?没有。什么人会闻?菩萨会闻。我们现在不是菩萨,我们现在是听经、听佛号,听而不闻,也算有一点功夫,听而不闻。诸位晓得,这个字是菩萨三慧之一,菩萨的三慧叫「闻、思、修」;在比丘叫三学,小乘叫三学,大乘叫三慧。这个闻是闻慧,不是讲我们听到,这个不是闻。三慧到底是一回什么事情?三慧的慧,是戒定慧的慧。由此可知,我们要想得闻慧,要先完成戒定慧三学。佛在经上常讲,「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慧一开了之后,你就是菩萨;慧没有开,不是菩萨。你才晓得戒是多重要!
我们今天这个戒怎么修法?我们把佛陀的教诲降到最低水平,绝不能够奢谈深位菩萨的修持,一定要承认自己是业障深重的凡夫。从什么地方学起?从十善五戒学起。十善五戒都做不到,你就永远是名字位中,念佛功夫怎么会得力?古德所谓「口念弥陀心散乱」,这功夫不得力。口里念阿弥陀佛,心里面胡思乱想,这不能往生。所以念佛要真念,什么叫真念?放下万缘,一心专注,二六时中心里面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统统放下。为什么?与我不相干。你要这样念法,你功夫才会得力,你才会念到得定,这叫持戒念佛。
净业三福讲得很好,第一福就给我们讲。「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是德。积德累功,功是什么?功是十善业道。你要修十善业道,比什么都重要,这是佛法根本的根本。十善要是离开了,要是疏忽,你的根基没有了。我们常常用植物来比喻,十善是什么?十善是根。你的根坏了,你怎么可能成就?你所作所为都是恶业,你的果报在三途。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别的,菩萨眼睛里看得清清楚楚,什么回事?业因果报,互相酬偿而已。凡人再有聪明智慧,也没有办法预知的,只有圣人能够预知。你要问圣人凭什么能预知?圣人通达一切事理因果,他知道。对於事理因果不能够通达明了,凭我们想像、猜测、推算,都会有差误,都不能够得到真相。
我们用功,持戒念佛,用持戒念佛的方法得清净心。愈念心愈清净,妄念少了,烦恼轻了,智慧自然就长,这是念佛功夫得力的现象。你得不得力,就在这个地方看,自己知道。所以我们念佛求的是什么?是求清净心。《弥陀经》上给我们讲,「一心不乱,心不颠倒」,这是我们念佛人要求的。一心不乱,就是清净心;心不颠倒,智慧现前。由此可知,我们用的方法,持戒念佛的方法,是修定、是修慧,福慧双修。而修行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最殊胜的无过於念佛;念佛法门里面最殊胜的,无过於念阿弥陀佛。这个话不是我说的,佛说的,菩萨们说的,大乘经里面讲得很多,我们要相信。
经上常讲的法藏、法宝,法藏法宝的核心是什么?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圣号。诸佛如来、佛佛相传的,就是这个法宝;历代祖师祖祖相传的,也是这个法宝。这个法宝我们听起来、看起来,好像太平常,没有把它当作宝来看待。什么原因?你对它认识不够;它确实是宝,你没有看出来,你不认识它。隋唐的大德,梅光羲居士在这部经的序文里面,给我们讲得很清楚。隋唐时代中国的高僧大德,韩国、日本的,在中国留学的这些高僧大德,曾经对这个问题做过深入的探讨: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哪一部经最重要、最具足代表性?大家公认《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一般人称《华严》为「经中之王」,是这么来的。《华严经》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意义很大。所以他们把净土宗的经典,跟《华严》再仔细做个比较,於是这才发现《无量寿经》第一。为什么?《华严》到最后归《无量寿》,《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总结,这把《华严》比下去了。
我们今天再接著看,《无量寿经》我们今天用的这个本子,是最善的本子。夏莲居老居士将全经分为四十八品,哪一品第一?我们要仔细观察。自古以来这些祖师大德们已经肯定,《无量寿经》哪一段经文最重要?无过於四十八愿。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转述,转述跟阿弥陀佛自己亲说没有两样。这我们晓得了,《无量寿经》第一,四十八愿第一。四十八愿再要是仔细去研究研究,哪一愿第一?这是古人已经做过这个工作,我们不必操心,古人都说第十八愿第一,称为根本大愿。第十八愿是什么?「十念必生」,就是说明阿弥陀佛名号第一。你要不是这样的分析观察,你怎么知道这六字洪名是无上的法宝,是究竟的法藏,你怎么会知道?只有知道的人才宝贵它,才要把它抓住,念念都不离开。那是真正明了、真正通达,真正把法宝掌握住。将这个法宝,变成自己的法宝,变成自己的秘藏,这个人哪有不作佛的道理?
我们今天把这一句名号疏忽,常常忘掉了,没有重视它,是对它不认识。正是我们因为不认识名号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才疏忽,没有能够认真努力的去修习,虽然念这一句名号,得不到效果。它的效果就是此地讲的「清净、解脱、普等三昧」,这才说了一半,这是讲念佛三昧;下面「诸深总持」,这是智慧开了,我们前面这个没得到。普等三昧是三个阶段,先得清净,再得解脱,再得普等,这是讲我们念佛的功夫。我们得清净心,第一个阶段有了,再能得解脱。解脱是什么?自在。讲解脱大家不懂,讲自在你就懂了,身心自在,生活自在,工作自在,处事待人接物自在。但是得大自在,先得清净心,心不清净,你怎么会自在?所以我们今天天天念佛,念佛堂二十四小时念佛,我们的效果在哪里?
我们最近邀请长春百国兴隆寺的常慧法师,我是希望她能够到此地念佛堂来念三个月佛。你们看看这个人清净、解脱、普等三昧得到了,她得大自在,她心地清净。我们让她在这里念佛念三个月,给我们做个样子,大家好好的学习。我最近听说,她已经四百多天没有睡觉;每天二十四小时念佛,四百多天没有睡觉,身体自在快乐。她今年六十五岁,我跟她没有见过面,打电话听她的声音,她的声音就像二、三十岁的女生一样,她是比丘尼。她没有念过书,中国讲说她没有文化,就是老实念佛。可见得真有人做到,做出来给我们看,不是我们只是在经上讲这些理论,确实有人依照这个道理方法去做,她真得到了。这里面头一个大障碍,我们要把它拔除的,就是我常讲的自私自利。这一个问题要是不能够拔掉的话,你的清净心决定得不到。
发菩提心,念念为一切众生,要懂得随缘不攀缘,如果攀缘的话你心不清净。急著要做这个好事,做那个好事,不行!绝对不可以!一切讲缘分,遇到了我们认真要做,遇不到就算了。遇不到不要去找,去找的时候,你还是贪图功德,你还有贪心在,你还是没有放下。一切要学普贤菩萨教导我们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随顺、随缘好,没有一丝毫勉强,这个样子清净心永远不失,自在就得到了。
由此可知,闻慧,菩萨这个闻,是必须要具足戒定慧三学。我们用什么方法来修戒定慧?用持名念佛,用持名念佛的方法修戒定慧。但是我们最大的困难,是烦恼习气造成重大的业障,这个一定要用五戒十善把它消除。下定坚定决心,学习十善业道,决定把十恶业舍弃掉。这是什么?我们菩提道上的障碍就少了。这是严重的大障碍,这个障碍不去掉的话,我们一步都没有办法进展。所以这一次我们利用早晨半个小时的时间,跟诸位好好的来学习《十善业道经》。我们已经讲过四次,四次还没有讲到经文,讲到雍正皇帝的一篇「上谕」,我们把它代替开场白,「上谕」里告诉我们学习这部经典的重要性。
具足戒定慧,这个人就是菩萨。闻慧是什么意思?闻是接触,不一定是耳听,眼见也叫闻,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用这一个字做代表。闻是接触,叫闻慧。接著思慧,思慧是什么意思?思慧是通达明了。诸位要知道,它没有阶段的,一接触就通达明了。修慧是什么?修慧是不迷。所以菩萨的三慧是没有先后的,是同时具足。闻思修同时具足,一接触,就通达,就明了,就不迷惑。从不迷惑来讲,称为修慧;从通达明了,称为思慧;从接触,称为闻慧。「闻我名字」,由此可知,菩萨一听阿弥陀佛名号,他通达明了,他知道这是诸佛的心传,知道这是诸佛的法藏,是真实的法宝,他通达、明了。抓住这个,其他统统放下了,统统舍弃,修慧。明了是思慧,一接触是闻慧。无论是听到佛名,阿弥陀佛名号,或者是听到《无量寿经》的经题,他三慧具足,所以他能够得清净、解脱、普等三昧。
我们现在就明白了,我们没有入这个阶段,原因在哪里?我们没有在基础上下功夫。我们对於经教,虽然听了这么多遍,念了几千遍,有些同学念了上万遍,为什么烦恼习气还不能除掉?追究其根本的原因,夏莲居老居士所说的,你没有真干。老居士这两个字讲得好,「真干」。怎么干法?依教修行。就是善导大师教给我们的,佛在经上教导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就老老实实的做,教我们不可以做,我们就决定不做,这就叫做真干。
佛教我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一定要认真老老实实去做,与这个相违背的,那是佛不让我们做的,我们决定不做,特别是十恶业,学佛要从这些地方学。佛在这部经里面,讲的理论、方法、教训很多很多,哪些教诲针对我们现前重大的毛病,我们自己要知道。每一个人烦恼习气不一样,必须克服自己最严重的烦恼,我们才能得相应。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十恶业决定不能做。特别是念头里的贪瞋痴,不能不断,这叫三毒烦恼。
佛教我们做的,十善、六度。六度的反面,布施的反面,悭贪;我们要把悭贪这个烦恼习气舍掉,要舍得干净、舍得痛快。持戒反面是恶业,恶业的代表是十恶,凡是自私自利的都是恶业。为什么?增长贪瞋痴,增长我执。这是我们没有办法得清净心,没有办法得解脱的重大障碍,你不放下怎么行?忍辱的反面,是瞋恚、是嫉妒,必须放下。菩萨六波罗蜜,我们为什么修不成功?就是它的反面我们没有把它除掉。悭贪没有舍掉,怎么能布施?恶业不除掉,你如何能持戒?嫉妒、瞋恚不除掉,你怎么能忍辱?懈怠、懒散不除掉,你怎么能精进?散乱的心、胡思乱想不除掉,怎么能得定?愚痴不除掉,你怎么能开智慧?所以要晓得佛怎么教导我们,我们应当如何来修学。佛是慈悲到了极处,怪我们自己不认真、不好好的学,所以我们成不了菩萨,成不了佛,念佛功夫不得力。
甚至於还有一些把自己修学都放弃,也不错了,跟大众服务。给大众服务,修的是福德边的事情,宾主颠倒了。修福德不能出六道,你的来生在六道里面享一点福报。六道在哪一道去享福?看你的业因果报。能不能再到人道来享福?要看你五戒十善具不具足。具足五戒十善,来生得人天福报;如果五戒十善不全,我们就知道,果报必定在畜生道跟饿鬼道里面去享。畜生道享福的,就变成人家家里养的宠物。我们到很多人家,养宠物的人家,那真有福报。我们一看,前生修的福,全家人伺候它,全家人与人都还意见不同,都还常常吵架,但是全家人对这个宠物,没有不爱护的,没有话说的,前生修的福报,修得好。饿鬼道里面修福的,台湾常常拜的王爷公,此地拜的大白公,都是饿鬼道有福报的;中国大陆山神、土地,这是鬼道里面有福报的。
往年倓虚法师在香港讲经常常提到,谛闲法师有一个参禅的徒弟,参禅的功夫算不错了。当时中国禅宗很出名的道场,镇江江天寺,他是江天寺的首座和尚,死了以后作土地公去了。他死的时候,他女儿作梦,梦到她爸爸当土地公,她母亲作土地奶奶,哭哭啼啼到庙里告诉谛闲法师。谛闲法师一听恍然大悟,正好他们庙门口新盖了一个土地庙,大概就是的。所以到那个地方去给他诵经超度,而且跟他讲:「你既然做了土地公,你示现一点让我们看看。」老和尚一说,果然没错,就在他们诵经场合当中,有一个小的旋风,像龙卷风一样,老和尚看到,点头,大概就是他。修福不修慧。
佛法对於世出世间理事、因果讲得非常透彻,佛的恩德无与伦比,父母恩德虽大,不能跟佛相比。佛的恩德我们有没有接受?没有。没有沾受到佛的恩德,原因在哪里?天天听,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我们自己迷惑颠倒,自己烦恼业障习气太重,不肯听佛的话,不相信佛的话。每天生活起心动念,依旧是自己烦恼习气作主,这怎么得了?几个人真正相信佛,几个人真正接受佛的教诲,依教奉行?我们念佛人当中,有几个人真正懂得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有几个懂得?太少太少了。所以这一些菩萨们他们懂得,他们一接触就通达、就明了,就真干。因为真干,这个真干就是一心念佛,所以他就得清净心。你要问他,为什么得清净心?万缘放下。不但世间一切业缘放下了,佛法也放下了。
诸位同修要知道,过去莲池大师给我们做了个榜样。莲池大师年轻的时候通宗通教,他老人家的道德学问行持,都被别人尊敬。在杭州城外小山坡,看到一块大概风景还不错,自己就在那里盖了一个小茅篷,在那里修行。时间久了被人发现,「这个小山上住了一个出家人,道德学问德行都好」,传开之后,亲近他的人就多了。慢慢这个茅篷旁边又增加了不少建筑,到最后成了一个大的丛林,云栖寺。道场不是他有计画建的,是真正有德行、有修持,大家愿意亲近他。所以他那个大殿叫「神运殿」,说明不是人工造的,诸佛菩萨、鬼神来帮他造的。
莲池大师在晚年,这是示现告诉我们,他什么都放下了,一卷《弥陀经》,一句阿弥陀佛。这就是「诸菩萨众,闻我名已,皆悉逮得清净、解脱、普等三昧」,莲池大师得到了,连佛法统统都放下了。现在在中国大陆,还有一个老法师他得到了,这个老法师叫什么名字你们晓不晓得?李木源居士常常讲。听说他是隆根法师的师父,现在还在。通宗通教,人家称他作活字典,你们晓不晓得是哪一位?问问李居士。听说现在他也是听到《无量寿经》,彻底放下。现在每天念《无量寿经》,念阿弥陀佛,一生所修学的东西全放下了,这都是这一愿里头的人。他能够彻底放下万缘,一部经一句名号,那就是弥陀第四十四愿加持他了。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体会。
黄念祖居士在注解里面说,末后这四愿,皆为西方极乐世界以外他方菩萨,闻阿弥陀佛名,所得的殊胜法益。可见得菩萨发愿广度众生,能够信仰阿弥陀佛,皈依阿弥陀佛。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依靠阿弥陀佛的教诲,广度众生,立刻就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清净,是永远离开染著,这叫清净。这句话我们用现代话来说,他再不会受外面环境的干扰,不会受一切境缘动摇,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他不受干扰了。这个心清净,不是说他不见不闻,不是!六根天天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我们接触六尘境界,会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他的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这叫清净。
他可以跟一切境缘接触,他只知道帮助别人。帮助别人什么?帮助别人断恶修善,帮助别人破迷开悟,帮助别人转凡成圣。他自己绝不沾染,这是清净心现前,决定不会起妄想分别执著,他怎么不自在?当然自在。解脱就是自在,自在就是没有障碍了。清凉大师在《华严经》注解给我们说,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才叫解脱。《华严经》上讲的四种无碍,他统统具足。入四无碍的境界,那就不是普通菩萨。普通就是观行、相似位的菩萨,一得本愿加持,就提升到分证位,分证是法身大士。
「普等」,普是普遍,等是平等。我们看这个名称就晓得,他已经是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学过法相的同学都知道,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转。这两个转过来之后,前五识自自然然转变成「成所作智」,阿赖耶自然就转变成「大圆镜智」。转八识成四智,你们想想这是什么菩萨?法身大士。普等三昧,合起来「清净、解脱、普等」,就叫做「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它的效果,能除一切烦恼,清净;能脱生死轮回,解脱;平等普度一切众生。下面经文讲,「诸深总持」。这是讲他得念佛三昧,这是念佛三昧的上乘者。我们把念佛三昧要分做上中下三等,他得的是上等,上品的念佛三昧。
『诸深总持』,总持也叫做「陀罗尼」,梵语叫陀罗尼,翻成中国意思叫「总持」,「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我们现在人叫什么?纲领,抓到纲领了。无量无边诸佛法藏的总纲领,就是《无量寿经》,就是六字洪名,这他抓到了。总持里面还有一个意思,我们初学的人应当要晓得,「持善不失」。你能够保持善法,我们不说别的,十善,你确实能够保持,念念都与十善相应,你不会失去。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无论在什么环境,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跟十善相应,决定能够远离十恶,能叫十恶不生,这也是得总持法门。此地讲得「深总持」,这不是浅的,甚深总持。我们以十善做为标准,这是初级的,下下品的。虽不是讲得很高,下下品我们必须做到。下下品都做不到,其他的就不必谈了。本经讲的「深总持」,深总持是什么样子?这一部《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就是深总持,菩萨全做到了。本经里面所说的诸恶,这些诸恶在他们决定不生;本经上所说的众善,他们决定不失去。
『住三摩地,至於成佛』。十方菩萨因闻名,诸位要记住,一接触名号,接触经典,三慧圆满,因此他得念佛三昧,得深总持。这一得之后,他就不会失掉,安住在念佛三昧之中,得成正觉,所以说「至於成佛」,他成佛是这个成法的。古大德跟我们讲,愿文里面所讲的,这三种殊胜的果德,也称为清净三昧、解脱三昧、普等三昧,它的总名称叫「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又叫「宝王三昧」,具足一切三昧功德,这一桩事情知道的人确实不多。
「三昧」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正定」,也叫「正受」。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因为我们有新的同学不少位在此地,简单说说。「正受」,受就是我们讲享受,正是正常的享受,正常的受用,梵语叫「三昧」,梵语也叫「三摩地」,三摩地也翻作正定、正受。我们凡夫的享受不正常,佛在经上说,六道凡夫所享受的可以分为五大类,叫五种受。身有苦、乐两种受,心有忧、喜两种受,当身没有感受有苦乐的时候,心也没有忧喜的时候,这个时候叫做舍受,舍受是最好的。舍受实在讲就是三昧,为什么不称三昧?因为它时间太短了,它不能够永远保持;如果永远保持,那就成了三昧。我们凡夫这五种受都有,菩萨那个正受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也有,时间很短。我们也不要欢喜,什么原因?我们跟菩萨差别太大了。菩萨在正受里,身没有苦乐,真乐,心没有忧喜,西方极乐世界人就安住在这个境界里面。三摩地跟三昧是一个意思,住三摩地。千万不要误会,「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可有得享受,真快乐了」,你就错了,你还堕落在五种受里面。西方极乐世界环境再好,决定没有苦乐忧喜的感受。
诸位要晓得,苦乐忧喜是情,不是个好东西。中国人讲的七情五欲,「七情」是讲苦、乐、忧、喜、爱、恶、欲,这叫七情;「五欲」是财、色、名、食、睡。七情五欲,因为我们有这些东西,没有办法把七情五欲断掉,所以才搞生死轮回。我们知道七情五欲愈淡,往上升;愈重,往下堕落。往上升的是二十八层天,愈往上面去愈淡薄,到四禅天、四空天,这一些念头都不起来了。所以四禅天、四空天也是得三昧,正受,四禅八定,三昧、三摩地也翻作禅定,功夫算不错。但是他还是凡夫,还不能算圣人,原因在哪里?他得的这个定会失掉。四禅八定要用大乘佛法来说,还是属於「舍受」,不过是他舍受的时间长一些而已,并不是究竟。如果是究竟,那就叫「三摩地」,就叫「三昧」。
我们要问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真正得三摩地?佛给我们讲,阿罗汉以上。《楞严经》上佛讲九次第定,到第九定他就不退,才叫住三摩地。第八定还不行,第八定是四空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佛在经上说,他的寿命八万大劫,这个八万大劫太长了。我们要知道这个世界,娑婆世界,一个大劫是一个成、住、坏、空。这个世界要经过八次成住坏空,他还在定中,但是到第九次的成住坏空,他就堕落了。他往哪里堕?他堕地狱,所谓是爬得高摔得重。他为什么会堕地狱?佛在经上讲得很详细、很透彻,是因为毁谤三宝的过失。所以我们要小心,日常生活当中不可以不谨慎,决定不能够谤三宝,四空天人因为谤三宝而堕落阿鼻地狱。他为什么会谤佛?他自己到那么高的境界,误以为那是究竟涅盘。佛、圣人常讲,入涅盘的人,决定不会再退转,不会再堕落。为什么他自己证到大涅盘,忽然又失掉?「诸佛菩萨讲的话靠不住,是骗人的」,这个念头一生,毁谤三宝,是这么一个原因。所以到那个时候,必定他有这个疑惑,必定有这些妄念,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我们要知道四空天人产生这种误会。他是禅定,他是伏烦恼,并没有把烦恼断掉,伏是有时间性的。
到第九定才把烦恼消灭掉了,所以第九定叫「灭尽定」。灭什么?灭见思烦恼,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执著。真的执著没有了,这个执著的念头从根拔掉了,这叫灭尽定。这样的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方便有余土。我们想一想,这太难太难了,大概我们往生恐怕唯一的希望,只有在凡圣同居土。可是诸位不必这样子灰心,善导大师讲「总在遇缘不同」,如果你遇的缘殊胜,那就是你自己又具足善根,能信、能解、能行,你只要具足这三个条件,在一生当中,把自己从薄地凡夫提升到实报庄严土的,都有人在。为什么别人能,我们不能?我们之所以不能,实在讲就是一个原因,不肯干。不肯把自己的烦恼习气放下,不肯随顺佛陀的教诲,这有什么法子?只要肯干,所谓「遇缘殊胜」,就是真正明了,要放下自己烦恼习气,一定要随顺佛陀的教诲,这个缘就殊胜。你能信、能解,肯真干,你这一生决定上上品往生,而且往生决定有把握。
往生有把握的人,我们看到太多了,预知时至。不但预知时至,就在我们居士林,这几年来有不少往生的人,他愿意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我听李木源居士告诉我,他要到中国去访问,带著团过去。有人要往生,找他,请他给他办后事。李居士讲:「我这两天正好要到中国去,你要往生,要不然就赶快,要不然就等我回来。」果然他提前,他真的赶快,马上就提前。等到他把他的后事办完的时候,正好第二天他就到中国去。好几位,不是一个,有能力提前。他们不愿意推迟,他们愿意提前走。你们想想,这都在我们眼前,他为什么做得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他们真干,我们不肯干」,就这么一句话。所以你遇缘,遇缘就是这个缘,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缘,不肯真干,那就没有法子了。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