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恩报恩 (第五集) 2006/5/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节录自华严经12-017-1549集) 档名:29-042-000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偈颂第六大段第三小段,第十一首偈看起,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见报恩人。当愿众生。於佛菩萨。能知恩德。】
清凉大师给我们举出诸佛示现的十种恩德,前面我们已经学到第八,今天从第九看起。第九是「示灭生善恩。故法华经云,若佛久住於世,薄福之人,不种善根,贫穷下贱,贪著五欲,人於忆想妄见网中,若见如来常住不灭,便起憍恣,而怀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来以方便说,比丘当知,诸佛出世难可值遇。乃至云斯众生等,闻如是语必当生於难遭之想,心怀恋慕,渴仰於佛,便种善根」。这是清凉大师这段的开示。
示灭生善,佛有没有能力常住世间而不灭?给诸位说,有,确实有这个能力,怎么知道?佛的弟子当中,宾头卢尊者现在还住在世间,大迦叶尊者也住在世间,等待弥勒示现成佛,将释迦牟尼佛的衣钵传授给弥勒佛。释迦灭后到弥勒降生这个世间示现成佛,在《弥勒下生经》里面说,这个时间是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换句话说,迦叶尊者要等到那个时候。迦叶现在在哪里?经典上记载的是在中国云南鸡足山,所以虚云老和尚朝鸡足山也是非常恭敬,三步一拜,拜到山上。虽然没有见到迦叶尊者,听到课诵的声音,听到钟鼓楗槌的声音。而宾头卢尊者,世尊不让他入灭,让他常住世间为众生种福田。我们一般打斋供众修福,一定要真正有福的人来应供,这福报就大!这桩事情世尊就交代给宾头卢尊者,所以他还在世间。应化在世间我们人不认识,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他没有一定的身形。
从经典外表上来看,他们是大阿罗汉,而实在他们全都是法身菩萨。如果克实而论,我们知道迦叶尊者久远劫就成佛了,示现声闻身,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宾头卢尊者也不例外。这是前面我们所看到垂形六道,身分不定,权实不定,形相不定,说法不定,常在人间。释迦牟尼佛怎么可能没有这个能力?他为什么要示现入般涅盘?
《法华经》上讲得好,同样一个道理,所谓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早年李老师住在台中三十八年,在台中建台中莲社、慈光图书馆,开班教学。我到台中去的时候他已经在那里教了十年,我看到这些同学追随老师十年了,我非常羡慕,我如何能迎头赶上?老师虽然教了十年,实际上上课的时间并不长。老师在台中教学,跟大家讲经说法,一个星期两次,一次是两个小时,但是需要用台语翻译(闽南话翻译),所以实际上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台中莲社每个星期讲一次,慈光图书馆每个星期讲一次,两次,另外还有一次教儒学,所以只有三次,一个星期只有三次。教儒学是两个小时,没有翻译的,那是对自己学生内部教学的,所以一个星期实际上教学是四个小时。
我初到台中去,那个时候我心里就想能追得上。老师教学的时间一年大概四十五个星期,逢年过节他放假,所以一年大概四十五个星期,因此时间不长。我那个时候心里想如果我不要工作,以全部的时间来学习,我相信两年可以赶上他们十年,动这个念头。怎样把工作放下?那就想到章嘉大师劝我出家,我出家是章嘉大师劝勉的,我就动了这个念头,到第二年这个缘果然成熟了,我向李老师报告。李老师就问我为什么要出家?我就把这个道理向老师说明,我说老师在这里教十年了,我在这里有工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每天学习只有四个小时;如果我不需要工作,用出家人的身分好好的来学习,我一天至少可以学十个小时,两年就追上了。老师听了也点点头有道理,不无道理,这样才同意我出家。所以我出家没多久就又回到台中,不要工作了,不需要工作,两年真的追上了。
我学的进度比他们快,台中的同学就问我:你是怎么学的?老师怎么教你的?我说:老师从来没有一次特别教我。上课的时候、讲经的时候,我们大家都在一起,从来没有说私下单独教过,一次都没有。我说:可能我比你们学得多一点,那就是我们学习的心态不相同。我们同学很多,这是经常在一起的,他说:怎么不同?我说:你们是台中人,你们的家在台中,老师常年在这边教学,你们今年学不会有明年,明年学不会有后年,有的是时间。我说:我跟你们不一样,我从外地来的,在台中没有根,所以我对於台中每一天的时间我都非常珍惜,我很认真的学习,为什么?不一定哪天我就没有这个缘,就得要离开,这个心态不一样。他们听了觉得也有道理。所以我比他们认真,我比他们精进,这与这一条就相应了。
所以这举的《法华经》的例子好,如果佛常住在这世间,佛能住世几百年、几千年,佛的法运是一万二千年,人就不肯学佛了。第一个看到佛,你是神,你的寿命那么长,我们做不到,我们是凡夫,怎么能跟你学!第二个世间真的是福薄之人,不是不种善根,没有办法种善根,也就是虽然天天跟佛在一起,善根生不起来。下面的文就讲得很清楚,为什么生不起来?贫穷下贱的。贫穷是没有福报,下贱是没有地位,这样的人在世间多,占大多数。贪著五欲,还是追逐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现前的享受,你叫他种善根学佛。不要紧,佛常住在世间;就是我对台中人讲的,今年没有学好,还有明年,明年学不好,还有后年,有的是时间。懈怠、因循,这样就误了一生大事,他不肯精进。对於闻法他就摆在次要,追求五欲六尘、名闻利养就把它摆在第一位,这种心态学佛就非常非常困难,对佛法、对三宝诚敬心生不起来。
佛菩萨、善知识示现灭度,这一灭度之后真的度很多人。大家一定想佛不在了,老师不在了,一定会想想我跟老师这么多年,他教了我些什么,我在他会下我学到些什么,就认真反省。就如同当年我追随章嘉大师,大师教我一个星期两个小时,星期天。因为我自己有工作,只有星期天去亲近他,他给我两个小时的时间,三年如一日。三年老师往生了,我就非常认真的反省,在他火化的那个场所搭个帐篷,我在帐篷住了三天。守在老师身边的人有十几个人,带头的是甘珠活佛,我们都是很熟的朋友,这都是章嘉大师的学生,他们在火化场住帐篷大概住了一个星期,我因为工作的关系,只请了三天假,住三天。认真的反省这三年大师教给我些什么,认真反省。
因为老师在的时候疏忽了,用心不恳切,这一反省,让我接受了他老人家一向的教诲,而这个教诲是我完全疏忽掉的。因为我学佛是从哲学进去的,方老师带我,把佛经看作哲学,佛经哲学。是从这个角度进去,不是从宗教,所以对於经典的理论方法很羡慕,而对於戒律就很轻慢。虽然在老师面前不敢说话,可是老师肯定是看出来我有个很错误的观念,认为戒律跟中国古代的礼性质相同,是我们一般人的生活规范。
生活规范的礼教,决定是因时、因地而不同。中国的古礼,三代就不一样,三代是夏商周,就不同。譬如从前在帝王时代最敬礼,人民、臣子见皇上那个礼是三跪九叩首,现代我们的礼,最敬礼是三鞠躬,怎么会一样?在佛法里面这些戒律,这戒律就跟礼一样,生活规范,三千年前,这时间不相同,我们这是三千年后;地区,那是印度的礼,古代印度的礼,那我们现在学它干什么?我们今天是二十一世纪的人。所以看看这个东西当作一种纪念,知道那个时候一般人民的生活状况,社会一些制度、风俗习惯,把它当作历史来看就好,现在怎么可以用?所以经律论,经论很重视,戒律完全没有想到那个东西要认真学习,没想到。
大师很慈悲,每个星期我去看他,绝大多数我离开的时候他都会送我到门口,常常说一句话,「戒律很重要」。轻轻的说这么一句话,轻描淡写,三年当中听了我记得至少有三、五十遍,所以印象就很深,没有在意。大师往生了,我在帐篷里住三天,想想他老人家的教诲,立刻这个印象最深,马上就浮起来,讲这么多遍什么意思,难道真的很重要吗?这才把这桩事情重新思考,接受了。如果大师要是不往生,我永远不会接受佛家的戒律,「示灭生善恩」。
老师离开世间的时候我真正重视这句话,完全接受它,这才认真看《藏经》里面戒律这部分。才知道世间法里面的礼,那是世间的,所以古今中外不相同,佛家的戒律它不是世间法,我想到这点,它是什么?它是凡圣的标准,凡圣标准超越空间、超越时间,我体会到这个意思。我们今天如果想超凡入圣,戒律就非常重要;如果不想超越六道,儒家的礼行。古今中外的礼我们要遵守,我们要懂得古人的,但是我们决定守现代的,我们不会守古时候的礼法。这个观念是一个很新的观念,让我接受了戒学。而戒学是根本,所以戒是佛身,教是佛言,禅是佛心,一而三,三而一,缺一条都不可以,这样我才重新再去学三皈五戒。所以他老人家要不走,我虽在他老人家面前受三皈五戒,形式,有名无实,这一走等於说一棒把我打醒了,跟这段的这个恩意思完全相同。
所以佛在经上讲,这是一般常人,特别是今天的社会,我们看了就太明显,贪著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忆想是妄想,妄见就是见思烦恼。见烦恼里面,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思烦恼里面,思是思想,贪瞋痴慢疑。忆想妄见网中就是讲这十种烦恼,这是常人哪个没有!六道众生,就是到非想非非想处天,这个烦恼习气没有断!愈往上面去定功愈深,定功是把烦恼伏住,没断,而烦恼习气偶尔还起现行。
所以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大劫,寿命到了还会往下坠落,所谓是爬得高跌得重。爬到最高,无色界天,堕落下来,不是堕落到人间,肯定堕落在地狱,为什么?在那个境界里面他定功失掉的时候,他生瞋恚心、生疑惑心,毁谤圣贤。圣贤明明说的,佛菩萨明明说的,修行契入涅盘境界就不生不灭,为什么我现在已经到涅盘境界;他把四禅四空天当作涅盘,以为那个境界是不生不灭,为什么我今天还会堕落?可见得这是假的,这不是真的,这一念就是堕阿鼻地狱的因。所以在五逆罪里面,毁谤三宝、破和合僧这个罪是在阿鼻地狱,道理在此地,我们不能不知道。是他自己产生误会,并不是真正涅盘境界,那个境界跟涅盘相似,不是真的。涅盘是永恒不变,决不会退转的;四空天的境界会退,定功失掉他就会退,他是靠定功维持的,所以它不是长久的,它也属於无常。三界无常!
这一句就是讲的六道众生。六道众生如果见如来常住不灭,这些学佛的人一定起傲慢心,自以为是佛的弟子,但是又不认真学习,懈怠、厌倦这是肯定的,所以就不会想到「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他想不到这些。认为我得人身很幸运,佛常住,什么时候学都可以,现在可以享受五欲之乐,到年岁大了再学不迟,佛常住,都有这种侥幸的心理。这个事情我遇到很多,以前有很多朋友,年岁比我大的,还有我父亲一辈的这些老人,我学佛之后也常常去看他们,他们也都点头:很好,出家学佛不错,很好。他说我现在还有工作,等我年岁老的时候再来学,没有几年他就过世了。黄泉路上无老少!他要等到他退休再去学,还没有退休他就过世了。纵然还有这个年岁,六、七十岁以后退休,确实精神体力都衰退了,很想学,精神体力不足,也就放弃了,这样的人我遇到很多很多。
所以要知道,善知识、佛并不是常住世间,古来的祖师大德不到七十岁走的人很多,五、六十岁就走了。我们想想,这些都是示灭生善恩,让接受他教化的这些学生们,老师走了之后他真正知道难遭想,那要把老师所教的认真学习,勇猛精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所以老师一灭度,有很多学生证果了、成就了。给他很大的一个刺激,让他认真反省、检点、忏悔、改过自新。所以他生对我们有大恩,他走、他灭度对我们也是大恩。我对於章嘉大师感恩,他要不走,我不会有成就,顶多是把佛法当作哲学,当作世间一门学术来研究,体会不到佛陀教诲真实的义趣,体会不到。
大师走了之后,隔了一年我认识李老师,李老师的年龄好像跟章嘉大师同年。我认识章嘉大师时他老人家是六十五岁,他是六十八岁走的。隔一年我认识李老师,李老师那一年七十岁,所以他们两个好像年龄顶多相差一、二岁。我就想到,这么大年岁不定什么时候走,中国古人讲,这是自古以来所谓是七十古来稀,「人生七十古来稀」,所以七十以后在一般人都讲风烛残年,随时会走。
在中国古礼,这是李老师曾经给我们说过,「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七十岁以上的人不要留他在家里住,一晚都不要,万一在家里住,这一晚他过世走了,那你不是惹一身麻烦吗?七十岁就不留宿,可以请他吃饭。八十吃饭都不能请了,万一他吃一餐饭,噎住了,走了,还说你害了他,你在食物里头下毒。所以中国古礼说八十不留饭,那个不算失礼,七十不留宿。李老师这个话常讲,讲这个话我懂得他的意思,提醒我们做学生的,老师现在在世间这么大的年龄,不定什么时候走,要想学要认真、要努力,可不能把大好的光阴给耽误了,那就错了。
我们李老师也算是慈悲,不错,他到九十七岁才走的,在台中的教学真的是三十八年。在台湾可以说他是最有成就的一个人,虽然福报不大,他是真的教。教学没有密集,因为他自己本身有工作,如果他要是把那些工作都辞掉专心教学,天天讲经,那就不得了!一个礼拜讲两次经,时间实在是太少。如果学生对老师、对自己所学的这个功课不生难遭之想,没有诚敬之心,那就没有成就。我们讲的是续佛慧命,为往圣继绝学这样的人才不能出来。
所以佛在世常常讲,这个我们在许多经论里面都看到,释迦牟尼佛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尤其在当时,世尊当年在世,早晚课念《无常经》。这个经《大藏经》里面有,好像我也看到有单行本,流通的不普遍,经文不长,提醒自己万法无常。你真正能体会到无常,你才会认真,你才会努力,你才知道这个世间什么最宝贵,光阴最宝贵,其他全是假的。学佛的同学人人都会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佛教弟子善恶这两种业都要放下,专修净业。为什么?善业在三善道,恶业果报在三恶道,出不了六道轮回。得人身不容易,得人身遇佛法就更不容易,遇到佛法要不能在这一生当中超越六道,那是真可惜!所以我在这一生经验当中这体会得深。
现在这种世界我们为什么没有被染污,原因是什么?天天读经,天天听佛菩萨教诲,天天跟祖师大德们在一起,这些注解都是祖师大德,没有一天离开,才能保得住!三天不读经,试问问你能不能禁得起五欲六尘的诱惑?禁不起你肯定就堕落,就走向三途。所以我能保住,实实在在给诸位报告,就是天天讲经。天天讲经你就要天天读经,你不读你讲什么?五十五年如一日。所以才看破世间,然后你才能真正放下,不再把世法,不把六道也不把十法界放在心上。自己根性不是上上根人,这个东西要讲实话,要老实,我们中下根性,除了念佛求生净土之外,要想用其他法门断惑证真,我做不到,这个路走不通,自己比什么都清楚。我接受李老师的教诲,一生专修净业。他老人家做示范给我看,专修净业,求生净土,亲近弥陀,成就道业。我们的成就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在这一生当中就是一个目标,回向西方。
我们生在现前这个环境,这个环境是天下大乱之世,不是大治是大乱,史无前例,中外历史上找不到。过去虽然有乱世,跟现在相比,那还是很难得的好社会。现在这个乱,乱到极处,所以外国宗教讲世界末日。我们适逢其会,那就不能不分一部分时间来帮助社会,帮助什么?化解冲突,恢复安定和平。那要怎么做?除了像诸佛菩萨办班教学之外,没有第二个办法。几千年的历史,古今中外我们细细观察,开会不能解决,如果能解决,古人一定用开会的方法。古人能够收到教学的效果,统统是办班教学。必须把佛菩萨、古圣先贤的方法我们来做试验,试验果然有效,所以现在信心十足。这是为什么要抽一点时间去做这些工作,道理在此地。如果要是太平盛世,那我们一生的工作就是讲经教学,除此之外什么也不会参与,这是我们的正业。好!现在时间到了,这段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接著请看最后一段,「悲念无尽恩」。大师给我们说,「谓世尊同人中寿,应寿百年,留二十年福,以庇末法弟子。大集经云,悲愍众生故,舍寿第三分,令我法海满,洗浴诸天人,假使毁禁戒,悉住不退地。若有挝打彼,即为打我身,若有骂辱者,则为毁辱我。又云留白毫之福以覆弟子。言留教者,即三藏八藏,广益众生,依之修行,皆得成佛」,这是悲念无尽!
这个意思是说释迦牟尼佛在世那个时候人的寿命,这是我们讲平均寿命一百岁。诸位要知道,佛法讲人的寿命,有增劫、减劫两种不同。释迦牟尼佛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是减劫,减劫是每一百年减一岁。人寿最长是八万四千岁,到八万四千岁的时候,每一百年减一岁,一直减到人寿十岁,十岁是最短的,人寿十岁;从十岁起,每一百年加一岁,加到八万四千岁,这样一增一减叫一个小劫。二十个小劫是一个中劫,四个中劫是一个大劫,这是佛法里头计算时间。所以小劫是一增一减。我们现在是在减劫,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人的寿命是一百岁,一百年减一岁,佛灭度之后到现在三千年了,我们中国人的记载三千年,所以现在人的平均寿命是七十岁。当然这是讲大多数的,共业,共业里头有别业,别业的寿命就不一样,所以有超过七十岁的,有不到七十岁的。佛陀在世那个时候有超过一百岁的,也有不到一百岁的,一百岁是很正常的。但是佛八十岁就圆寂,那他还有二十年,照一般讲还有二十年,这二十年是留二十年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应当享的寿命是百岁,这他提前走了,八十岁就走了。
同人中寿。就是在这个时代人的寿是多少,佛菩萨示现跟人间寿都相同。留二十年,就是他八十岁就走了,留二十年的福,佛的福报。这个福报给谁?给末世众生,给弟子。末世是指末法。末法弟子认真的修行,不要怕饿死,不要怕冻死,绝对饿不死也冻不死,为什么?佛二十年的余福足够到佛法灭尽,这些弟子们四事供养所需都能够不缺乏。这个四事就是饮食、衣服、卧具、医药,这是我们生活不能够缺少的四桩事情,佛都给我们提供了。所以只要专心修道,不要考虑物质生活的问题,佛菩萨会照顾。如果我们自己要去攀缘,佛菩萨就不照顾了,那你就随业流转。
这个话要相信,为什么?你才敢放下。很多人知道,佛常常教我们要放下,要布施、要舍,但是不敢,怕舍掉之后明天没饭吃了,明天要受冻了,他不敢。这是什么原因?还是不信佛!对佛的教诲依旧有疑惑,不能够彻底奉行。这个过失不在佛法,在我们自己。所以疑是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就是对佛陀的教诲怀疑,不能完全接受,这个错了,一定要相信。我这些基本的学习原理原则,全是从章嘉大师那里得来的。那三年当中教了我一些基础的东西,非常重要的纲要,我这一生五十五年来得受用。真的只要依教奉行,障缘、灾难肯定是有,但是都很顺利的度过,三宝威神加持。
下面引用《大集经》上说,悲愍众生故,舍寿第三分。这就是晚年这二十年佛舍掉了。令我法海满,洗浴诸天人。前面这一句就是正法久住一定要靠世尊威神加持,他这二十年的福报。所以佛法今天还衰,衰得这个样子,将来能不能复兴?能,这章嘉大师告诉我的。我曾经问过他,他说末法时期还有九千年,九千年当中这佛法有兴有衰。兴衰不在法,法没有兴衰,兴衰在人,也是在众生的福报。众生都能够相信善法,佛法就兴,诸佛菩萨应世;大家不相信,大家不肯学,那佛法就衰。纵然我们这一代衰,下一代可能有人会兴起来,所以末法九千年有兴有衰。
佛法决定不会灭,为什么?他法运还有九千年,九千年之后那佛法就灭了。所以这一点我们不要担心,要自己真正努力,真正发愤,要肩负起正法久住的使命。我现在明白了,我觉悟了,我选择这个行业,这个行业是神圣的,是无与伦比的,为什么?续佛慧命,利益众生,不是为自己。续佛慧命、利益众生都要从我自己做起,不能要求别人。我做了,我做得有效果,决定能感动一些人,一定有志同道合的。这样志同道合的人愈来愈多,那佛法就兴旺。所以不从自己做起是决定不可以的。令我法海满,这就是正法久住,洗浴诸天人,这就是弘法利生。
下面几句话讲得好,假使毁禁戒,悉住不退地。受了戒,受了戒做不到,为什么说他还住不退地?受戒的时候阿赖耶里面种了善根,这就是大乘教里常讲的「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这决定不会退的。我们眼睛看,看经、看佛像,一历眼根也是永为道种。但是你要是能持禁戒,你这一生成就;你要是不持禁戒,要毁戒律,这个悉住不退地,它是讲每个人将来决定会有缘分遇到佛法,善根会起现行,这叫不退。不是说这一生,是讲来生后世,你那个善根种子(那叫金刚种子)永远不坏,纵然是无量劫以后起现行也会成佛,是这个意思。这个地方经文里头可不能把意思错会,错会了意思那就不对。不是说我们今天什么戒都不要持,我们现在就不退,不是,将来这个金刚种子不会退,是说这个。你现在迷惑颠倒,你造作罪业,你还是要受轮回的果报,果报受尽了、受完了,遇到有缘,这个善根它又起作用,它又起现行,这叫不退。千万不能把这个意思错会。
下面两句,若有挝打彼。这就是有人欺负佛弟子,佛说即为打我身,这个话是真的。所以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再把底下两句念下去,若有骂辱者。这是骂佛弟子,包括在家的,无论是出家在家,你要是骂他,则为毁辱我。「我」是世尊的自称。这个话是真的。所以出家人犯了过失,我们怎么对待他?普贤菩萨讲得好,对他礼敬,不说他的过失,为什么?他是佛弟子,我对他恭敬我就种福,我要批评他,我是批评三宝、毁辱三宝。毁辱三宝为什么罪这么重?让其他的人看到、听到对佛法不生信心,道理在此地。所以我们要顾虑到影响,我们让一切众生对三宝有好的善念,不要让他因我而生恶念、而生不善的影响,那我就错了。
所以无论是出家在家,在家受过三皈五戒,不管他持不持戒,他造作恶事与我不相干,为什么?各人因果各人受报,我何必要去批评他?我何必要去责备他?我的批评责备,实在对自己来讲有失厚道。但是在一种情形之下可以去批评他,可以去责备他,那是什么?没有第三者在其中,我劝导他,关起房门,可以,只要有第三者在就不可以。这是如来的教诲。现在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太少,真正能做得到的更少更少,他不懂他怎么会做?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我们随便在批评,今天社会大众对佛法失去信心,为什么失去信心?他听到的太多,他看到的也太多,他怎么会相信?那我们随便批评、随便辱骂,有没有责任?有,障碍许多的众生入佛门。古人说的话有道理,「若要佛法兴,除非僧赞僧」。我们互相都是赞叹,给社会大众做最好的善念、最好的善缘;也给这些破斋犯戒的佛弟子让他良心发现,他会回头,回头是岸。如果他做错事情你常常骂他,他骂皮了,他也无所谓了,依然我行我素,根本就不理会你,反而什么?反而让他不知道反省,不知道回头。如果他的恶行、恶业我们一句话不说,他有一点点善行我们都赞叹他,久而久之良心发现,这叫教育,这真叫护法、护持。所以这个意思非常之好,非常的深,我们要细心去体会,果然能依教奉行,你是真佛弟子。
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上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还是看到世间过失,我们讲经也常常说,不是世间过失,是你自己的过失。自己什么过失?妄想分别执著,你说是不是?昨天我还说一个人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放下,他就成佛了;能够放下分别执著,他就是菩萨;妄想分别放不下,执著放下了,他就成阿罗汉,他也超越三界,那就对了;你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没有放下,你是六道凡夫,你错了。这三样东西要不能一时放下,你就不能往生,念佛为什么往生?这个东西是没有放下,但是在往生那一刻,就是那一刹那,他放下了,他才能走得了,所以叫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临死,最后咽那一口气还放不下,那一生的佛都白念了。
净宗讲得很好,带业只带旧业,不带现行。旧业是什么?昨天的业都是旧业,可不带今天的、不带现前的,现前这一念还在就不能往生。所以我们念佛,每天念佛就好比什么?好比练兵,训练,临命终那个时候就是打仗,希望临终最后一念是正念,是阿弥陀佛,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才能往生。由此可知,平常这个训练非常重要,你临终才有把握;平常训练要是疏忽了,临命终时没有把握。到那个时候还有一念放不下的,那就去不了,就误了大事。
当然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日用平常的时候我们就把它当作临终一念来想。所以印光大师教导我们,念佛怎样才能成就?他那个方法很好,把「死」贴在额头上。就是说常常想到我就要死了,我今天就要死了,看看你还要不要放下?他老人家的关房我去过,他关房里小佛堂很小,一间房子,大概只有我这个摄影棚三分之一大,佛案上只供了一尊阿弥陀佛,佛像背后墙壁上贴了一个字,他老人家自己写的「死」。天天看到死,时时刻刻想到死,万念俱灰,万缘放下。对人谦虚恭敬,只有对什么人有责备?真正肯受教的学生。他老人家一生不收出家徒弟,没有出家徒弟,都是皈依的弟子,在家出家皈依弟子。真正肯学,真正好学,真正想这一生有成就,那他就很不客气的教训你。如果不是真心想学、想求生净土的,他老人家对你很客气,你会看到他很慈悲。
这是我们在现前的社会看到对出家人、对佛教的误会,对出家学佛错误的看法,影响整个社会;对於佛陀教育的误解,障碍佛陀教育的推动。不但他自己不学,让社会大众看了这个现象也误会佛教是迷信。我在童年的时代,小学、初中都以为佛教是迷信,对它没有好印象。我接触宗教比较久,因为同学当中有基督教徒、有回教徒,他们做礼拜常常邀我去参加,我也去过很多次,听听牧师、阿訇讲道,也觉得满有道理;看看他们的经书,也都能生欢喜心,唯独对佛教严重误会。因为佛教没有人讲经,寺庙很多,都是烧香拜拜,都是做经忏佛事,超度死人,所以印象很不好。不能怪社会大众,现在我们自己要认真反省,我们违背了佛陀的教诲。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那是什么?用今天的话来讲办班教学。我在台中的时候,李老师的台中莲社、慈光图书馆,他老人家一共办了三十多个班,开班教学,有长期的、有短期的。像大专佛学班时间就短,两个星期,最长的一次好像是第三届,四个星期,那是暑假期间最长的,通常以后寒暑假都是两个星期,这是比较短的。长期的,讲经的班,最长的《华严经》这个班。讲《阿弥陀经》班、《无量寿经》班,《无量寿》大概是三、四个月,像讲《阿弥陀经》大概是一、二个月。办班教学,使人明理,持戒守法。
除这个之外,莲社里面念佛班有四十八班,依照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莲友太多了,分班,四十八班。平常念佛,每个星期两次来听经,每个月每个班还有一次聚会,邀请老师讲开示,解答疑问。这都是长时期的,月月都有的,几十年不间断的。对於儿童,他办了两个幼稚园;对於老人,有一个安老院;对於病患,他有一个菩提医院;年轻人有青年班、有女青年班。在科目上,有佛学班,有儒学班,还有教书法的书法班,诗词班,美术绘画班,一共开了三十多个班,开班教学,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就是这样的,所以它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
我们这才明了什么是佛教,才搞清楚、才看清楚佛教没有迷信,而且佛教不是宗教,是社会教育,为什么?宗教里面决定不能少的是神,佛教里头没有,佛教里头只有老师,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本师,他不是神,他是老师。所谓成佛,这个经论上,《华严经》上讲得这么透彻,「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话讲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那什么是佛?佛就是如来,他有圆满的智慧、有圆满的德能、有圆满的相好,佛说这个智慧、德能、相好一切众生统统有。佛在哪里?一切众生个个都是佛,你本来成佛,现在为什么不是佛?现在你生起了妄想分别执著,所以你变成凡夫。
《华严经》上教我们,只要你能够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你就是如如佛,诸佛菩萨那种智慧、神通、德相你统统有,你全都恢复了。现在变成这个样子,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把你自性本有的智慧德能相好盖住了、障碍了,虽有不能现前,不起作用。所以凡夫成佛,在理论上讲一念之间。你只要肯放下,那你就成佛,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成佛,现在放下,现在成佛。妄想放不下,能放下分别执著,你就成菩萨;分别也放不下,那你把执著放下,你就成阿罗汉。放下执著就是放下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从执著里面变现出来的,所以它不是真的。
我当年向章嘉大师请教,我说我知道佛法好,有了粗浅的认识,这是方东美先生介绍的,我向他请教有什么方法让我很快能够契入?他就教我「看破放下」。我学了五十五年,感激老师头一天就把这个秘诀教给我。我真干,但是放得不彻底,虽不彻底,这是烦恼习气太重,一年比一年放下多一点,一个月比一个月放下多一点。这桩事情你们同学有没有发现?我相信大多数的人没有发现,有少数人很细心,他们发现了,怎么发现?听我讲经,年年不一样!年年不一样,年年有进步,月月不一样,月月有进步。
智慧不是学来的,智慧从哪里来的?放下一分,你自性里面的智慧就透一分,放下二分就透二分,德能相好亦复如是,这叫性德的显露。看破放下是修德,虽有性德,你要没有修德,性德就不会现前,所以诸位只要细心去观察你就看出来。要看得透彻,要放得彻底,这叫真正做功夫。以这个实际的功夫念佛求生净土才相应,所以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道理在此地。
一定要依教修行。佛给我们讲的决定不错,普贤菩萨十愿你能够学到,那叫大修行。心地清净平等慈悲,一切恭敬,对人对事对物隐恶扬善,这是「称赞如来」。所有一切不善的不放在心上,见闻接触所有一切善的,没有不赞叹,这叫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凡是对众生有利的,尽心尽力的贡献,佛法讲供养、讲布施。「忏悔业障」,怎么忏悔?天天改过,天天自新,天天看破,天天放下,真忏悔!「随喜功德」,就是我们常讲随缘,日常生活当中样样随缘,心地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你说多自在!「请转法轮」,不要请别人,请自己;请别人,人家不答应你就生烦恼了,请自己。「请佛住世」,也是请自己,正法久住。
末后这一条重要,「恒顺众生」。众生造恶、造罪也要随顺,他堕三途、堕地狱,还是要随顺,很有耐心等待机缘成熟;机缘不成熟度不了他,你跟他讲什么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他必须造业受报,苦难受尽他才会回头,他才会觉悟,这个时候你去帮助他不迟!像这些道理、这些事相,大小乘经论里面讲得太多太多,我们要学学不完、学不尽,但是你只要抓到纲领,你就能契入,这叫会学。
所以祖师大德们常常测验学生,问他「会么」?这句话里头意思很深很深。会学的人,经论上我们常常看到善学,经上讲的善学就是祖师所说的会么?会,能契入,不会,那就难了,会,好教,抓住了纲领。看破就是清楚明白,一点都不糊涂,智慧!放下就是持戒,就是得定。持戒,恒顺众生,得定,清净不染,这是佛法,这是自性!佛法不是别的,佛法就是自己的真心、就是自己的本性。自己真心本性里面,惠能大师讲得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就是我们常讲,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统统没有,自性真心里头没有。这个东西是什么?妄心里头有,不是真心,所以它不是自性、不是真心,它是习性。习性不是真的,习性可以断掉的,可以放下的,真性里头没有。真性里面无量智慧、无量德能,只要你把虚妄的舍弃掉,真的就现前。所以古人有一句话说,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不要去求真,真自然就现前了,这个说法说得好,「但除妄想,莫更觅真」。你要是再求真的,真的就变成妄的,你不求自然现前。好,这后面还有一小节,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偈颂第六大段第三小段,第十一首偈看起,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见报恩人。当愿众生。於佛菩萨。能知恩德。】
清凉大师给我们举出诸佛示现的十种恩德,前面我们已经学到第八,今天从第九看起。第九是「示灭生善恩。故法华经云,若佛久住於世,薄福之人,不种善根,贫穷下贱,贪著五欲,人於忆想妄见网中,若见如来常住不灭,便起憍恣,而怀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来以方便说,比丘当知,诸佛出世难可值遇。乃至云斯众生等,闻如是语必当生於难遭之想,心怀恋慕,渴仰於佛,便种善根」。这是清凉大师这段的开示。
示灭生善,佛有没有能力常住世间而不灭?给诸位说,有,确实有这个能力,怎么知道?佛的弟子当中,宾头卢尊者现在还住在世间,大迦叶尊者也住在世间,等待弥勒示现成佛,将释迦牟尼佛的衣钵传授给弥勒佛。释迦灭后到弥勒降生这个世间示现成佛,在《弥勒下生经》里面说,这个时间是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换句话说,迦叶尊者要等到那个时候。迦叶现在在哪里?经典上记载的是在中国云南鸡足山,所以虚云老和尚朝鸡足山也是非常恭敬,三步一拜,拜到山上。虽然没有见到迦叶尊者,听到课诵的声音,听到钟鼓楗槌的声音。而宾头卢尊者,世尊不让他入灭,让他常住世间为众生种福田。我们一般打斋供众修福,一定要真正有福的人来应供,这福报就大!这桩事情世尊就交代给宾头卢尊者,所以他还在世间。应化在世间我们人不认识,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他没有一定的身形。
从经典外表上来看,他们是大阿罗汉,而实在他们全都是法身菩萨。如果克实而论,我们知道迦叶尊者久远劫就成佛了,示现声闻身,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宾头卢尊者也不例外。这是前面我们所看到垂形六道,身分不定,权实不定,形相不定,说法不定,常在人间。释迦牟尼佛怎么可能没有这个能力?他为什么要示现入般涅盘?
《法华经》上讲得好,同样一个道理,所谓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早年李老师住在台中三十八年,在台中建台中莲社、慈光图书馆,开班教学。我到台中去的时候他已经在那里教了十年,我看到这些同学追随老师十年了,我非常羡慕,我如何能迎头赶上?老师虽然教了十年,实际上上课的时间并不长。老师在台中教学,跟大家讲经说法,一个星期两次,一次是两个小时,但是需要用台语翻译(闽南话翻译),所以实际上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台中莲社每个星期讲一次,慈光图书馆每个星期讲一次,两次,另外还有一次教儒学,所以只有三次,一个星期只有三次。教儒学是两个小时,没有翻译的,那是对自己学生内部教学的,所以一个星期实际上教学是四个小时。
我初到台中去,那个时候我心里就想能追得上。老师教学的时间一年大概四十五个星期,逢年过节他放假,所以一年大概四十五个星期,因此时间不长。我那个时候心里想如果我不要工作,以全部的时间来学习,我相信两年可以赶上他们十年,动这个念头。怎样把工作放下?那就想到章嘉大师劝我出家,我出家是章嘉大师劝勉的,我就动了这个念头,到第二年这个缘果然成熟了,我向李老师报告。李老师就问我为什么要出家?我就把这个道理向老师说明,我说老师在这里教十年了,我在这里有工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每天学习只有四个小时;如果我不需要工作,用出家人的身分好好的来学习,我一天至少可以学十个小时,两年就追上了。老师听了也点点头有道理,不无道理,这样才同意我出家。所以我出家没多久就又回到台中,不要工作了,不需要工作,两年真的追上了。
我学的进度比他们快,台中的同学就问我:你是怎么学的?老师怎么教你的?我说:老师从来没有一次特别教我。上课的时候、讲经的时候,我们大家都在一起,从来没有说私下单独教过,一次都没有。我说:可能我比你们学得多一点,那就是我们学习的心态不相同。我们同学很多,这是经常在一起的,他说:怎么不同?我说:你们是台中人,你们的家在台中,老师常年在这边教学,你们今年学不会有明年,明年学不会有后年,有的是时间。我说:我跟你们不一样,我从外地来的,在台中没有根,所以我对於台中每一天的时间我都非常珍惜,我很认真的学习,为什么?不一定哪天我就没有这个缘,就得要离开,这个心态不一样。他们听了觉得也有道理。所以我比他们认真,我比他们精进,这与这一条就相应了。
所以这举的《法华经》的例子好,如果佛常住在这世间,佛能住世几百年、几千年,佛的法运是一万二千年,人就不肯学佛了。第一个看到佛,你是神,你的寿命那么长,我们做不到,我们是凡夫,怎么能跟你学!第二个世间真的是福薄之人,不是不种善根,没有办法种善根,也就是虽然天天跟佛在一起,善根生不起来。下面的文就讲得很清楚,为什么生不起来?贫穷下贱的。贫穷是没有福报,下贱是没有地位,这样的人在世间多,占大多数。贪著五欲,还是追逐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现前的享受,你叫他种善根学佛。不要紧,佛常住在世间;就是我对台中人讲的,今年没有学好,还有明年,明年学不好,还有后年,有的是时间。懈怠、因循,这样就误了一生大事,他不肯精进。对於闻法他就摆在次要,追求五欲六尘、名闻利养就把它摆在第一位,这种心态学佛就非常非常困难,对佛法、对三宝诚敬心生不起来。
佛菩萨、善知识示现灭度,这一灭度之后真的度很多人。大家一定想佛不在了,老师不在了,一定会想想我跟老师这么多年,他教了我些什么,我在他会下我学到些什么,就认真反省。就如同当年我追随章嘉大师,大师教我一个星期两个小时,星期天。因为我自己有工作,只有星期天去亲近他,他给我两个小时的时间,三年如一日。三年老师往生了,我就非常认真的反省,在他火化的那个场所搭个帐篷,我在帐篷住了三天。守在老师身边的人有十几个人,带头的是甘珠活佛,我们都是很熟的朋友,这都是章嘉大师的学生,他们在火化场住帐篷大概住了一个星期,我因为工作的关系,只请了三天假,住三天。认真的反省这三年大师教给我些什么,认真反省。
因为老师在的时候疏忽了,用心不恳切,这一反省,让我接受了他老人家一向的教诲,而这个教诲是我完全疏忽掉的。因为我学佛是从哲学进去的,方老师带我,把佛经看作哲学,佛经哲学。是从这个角度进去,不是从宗教,所以对於经典的理论方法很羡慕,而对於戒律就很轻慢。虽然在老师面前不敢说话,可是老师肯定是看出来我有个很错误的观念,认为戒律跟中国古代的礼性质相同,是我们一般人的生活规范。
生活规范的礼教,决定是因时、因地而不同。中国的古礼,三代就不一样,三代是夏商周,就不同。譬如从前在帝王时代最敬礼,人民、臣子见皇上那个礼是三跪九叩首,现代我们的礼,最敬礼是三鞠躬,怎么会一样?在佛法里面这些戒律,这戒律就跟礼一样,生活规范,三千年前,这时间不相同,我们这是三千年后;地区,那是印度的礼,古代印度的礼,那我们现在学它干什么?我们今天是二十一世纪的人。所以看看这个东西当作一种纪念,知道那个时候一般人民的生活状况,社会一些制度、风俗习惯,把它当作历史来看就好,现在怎么可以用?所以经律论,经论很重视,戒律完全没有想到那个东西要认真学习,没想到。
大师很慈悲,每个星期我去看他,绝大多数我离开的时候他都会送我到门口,常常说一句话,「戒律很重要」。轻轻的说这么一句话,轻描淡写,三年当中听了我记得至少有三、五十遍,所以印象就很深,没有在意。大师往生了,我在帐篷里住三天,想想他老人家的教诲,立刻这个印象最深,马上就浮起来,讲这么多遍什么意思,难道真的很重要吗?这才把这桩事情重新思考,接受了。如果大师要是不往生,我永远不会接受佛家的戒律,「示灭生善恩」。
老师离开世间的时候我真正重视这句话,完全接受它,这才认真看《藏经》里面戒律这部分。才知道世间法里面的礼,那是世间的,所以古今中外不相同,佛家的戒律它不是世间法,我想到这点,它是什么?它是凡圣的标准,凡圣标准超越空间、超越时间,我体会到这个意思。我们今天如果想超凡入圣,戒律就非常重要;如果不想超越六道,儒家的礼行。古今中外的礼我们要遵守,我们要懂得古人的,但是我们决定守现代的,我们不会守古时候的礼法。这个观念是一个很新的观念,让我接受了戒学。而戒学是根本,所以戒是佛身,教是佛言,禅是佛心,一而三,三而一,缺一条都不可以,这样我才重新再去学三皈五戒。所以他老人家要不走,我虽在他老人家面前受三皈五戒,形式,有名无实,这一走等於说一棒把我打醒了,跟这段的这个恩意思完全相同。
所以佛在经上讲,这是一般常人,特别是今天的社会,我们看了就太明显,贪著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忆想是妄想,妄见就是见思烦恼。见烦恼里面,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思烦恼里面,思是思想,贪瞋痴慢疑。忆想妄见网中就是讲这十种烦恼,这是常人哪个没有!六道众生,就是到非想非非想处天,这个烦恼习气没有断!愈往上面去定功愈深,定功是把烦恼伏住,没断,而烦恼习气偶尔还起现行。
所以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大劫,寿命到了还会往下坠落,所谓是爬得高跌得重。爬到最高,无色界天,堕落下来,不是堕落到人间,肯定堕落在地狱,为什么?在那个境界里面他定功失掉的时候,他生瞋恚心、生疑惑心,毁谤圣贤。圣贤明明说的,佛菩萨明明说的,修行契入涅盘境界就不生不灭,为什么我现在已经到涅盘境界;他把四禅四空天当作涅盘,以为那个境界是不生不灭,为什么我今天还会堕落?可见得这是假的,这不是真的,这一念就是堕阿鼻地狱的因。所以在五逆罪里面,毁谤三宝、破和合僧这个罪是在阿鼻地狱,道理在此地,我们不能不知道。是他自己产生误会,并不是真正涅盘境界,那个境界跟涅盘相似,不是真的。涅盘是永恒不变,决不会退转的;四空天的境界会退,定功失掉他就会退,他是靠定功维持的,所以它不是长久的,它也属於无常。三界无常!
这一句就是讲的六道众生。六道众生如果见如来常住不灭,这些学佛的人一定起傲慢心,自以为是佛的弟子,但是又不认真学习,懈怠、厌倦这是肯定的,所以就不会想到「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他想不到这些。认为我得人身很幸运,佛常住,什么时候学都可以,现在可以享受五欲之乐,到年岁大了再学不迟,佛常住,都有这种侥幸的心理。这个事情我遇到很多,以前有很多朋友,年岁比我大的,还有我父亲一辈的这些老人,我学佛之后也常常去看他们,他们也都点头:很好,出家学佛不错,很好。他说我现在还有工作,等我年岁老的时候再来学,没有几年他就过世了。黄泉路上无老少!他要等到他退休再去学,还没有退休他就过世了。纵然还有这个年岁,六、七十岁以后退休,确实精神体力都衰退了,很想学,精神体力不足,也就放弃了,这样的人我遇到很多很多。
所以要知道,善知识、佛并不是常住世间,古来的祖师大德不到七十岁走的人很多,五、六十岁就走了。我们想想,这些都是示灭生善恩,让接受他教化的这些学生们,老师走了之后他真正知道难遭想,那要把老师所教的认真学习,勇猛精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所以老师一灭度,有很多学生证果了、成就了。给他很大的一个刺激,让他认真反省、检点、忏悔、改过自新。所以他生对我们有大恩,他走、他灭度对我们也是大恩。我对於章嘉大师感恩,他要不走,我不会有成就,顶多是把佛法当作哲学,当作世间一门学术来研究,体会不到佛陀教诲真实的义趣,体会不到。
大师走了之后,隔了一年我认识李老师,李老师的年龄好像跟章嘉大师同年。我认识章嘉大师时他老人家是六十五岁,他是六十八岁走的。隔一年我认识李老师,李老师那一年七十岁,所以他们两个好像年龄顶多相差一、二岁。我就想到,这么大年岁不定什么时候走,中国古人讲,这是自古以来所谓是七十古来稀,「人生七十古来稀」,所以七十以后在一般人都讲风烛残年,随时会走。
在中国古礼,这是李老师曾经给我们说过,「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七十岁以上的人不要留他在家里住,一晚都不要,万一在家里住,这一晚他过世走了,那你不是惹一身麻烦吗?七十岁就不留宿,可以请他吃饭。八十吃饭都不能请了,万一他吃一餐饭,噎住了,走了,还说你害了他,你在食物里头下毒。所以中国古礼说八十不留饭,那个不算失礼,七十不留宿。李老师这个话常讲,讲这个话我懂得他的意思,提醒我们做学生的,老师现在在世间这么大的年龄,不定什么时候走,要想学要认真、要努力,可不能把大好的光阴给耽误了,那就错了。
我们李老师也算是慈悲,不错,他到九十七岁才走的,在台中的教学真的是三十八年。在台湾可以说他是最有成就的一个人,虽然福报不大,他是真的教。教学没有密集,因为他自己本身有工作,如果他要是把那些工作都辞掉专心教学,天天讲经,那就不得了!一个礼拜讲两次经,时间实在是太少。如果学生对老师、对自己所学的这个功课不生难遭之想,没有诚敬之心,那就没有成就。我们讲的是续佛慧命,为往圣继绝学这样的人才不能出来。
所以佛在世常常讲,这个我们在许多经论里面都看到,释迦牟尼佛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尤其在当时,世尊当年在世,早晚课念《无常经》。这个经《大藏经》里面有,好像我也看到有单行本,流通的不普遍,经文不长,提醒自己万法无常。你真正能体会到无常,你才会认真,你才会努力,你才知道这个世间什么最宝贵,光阴最宝贵,其他全是假的。学佛的同学人人都会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佛教弟子善恶这两种业都要放下,专修净业。为什么?善业在三善道,恶业果报在三恶道,出不了六道轮回。得人身不容易,得人身遇佛法就更不容易,遇到佛法要不能在这一生当中超越六道,那是真可惜!所以我在这一生经验当中这体会得深。
现在这种世界我们为什么没有被染污,原因是什么?天天读经,天天听佛菩萨教诲,天天跟祖师大德们在一起,这些注解都是祖师大德,没有一天离开,才能保得住!三天不读经,试问问你能不能禁得起五欲六尘的诱惑?禁不起你肯定就堕落,就走向三途。所以我能保住,实实在在给诸位报告,就是天天讲经。天天讲经你就要天天读经,你不读你讲什么?五十五年如一日。所以才看破世间,然后你才能真正放下,不再把世法,不把六道也不把十法界放在心上。自己根性不是上上根人,这个东西要讲实话,要老实,我们中下根性,除了念佛求生净土之外,要想用其他法门断惑证真,我做不到,这个路走不通,自己比什么都清楚。我接受李老师的教诲,一生专修净业。他老人家做示范给我看,专修净业,求生净土,亲近弥陀,成就道业。我们的成就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在这一生当中就是一个目标,回向西方。
我们生在现前这个环境,这个环境是天下大乱之世,不是大治是大乱,史无前例,中外历史上找不到。过去虽然有乱世,跟现在相比,那还是很难得的好社会。现在这个乱,乱到极处,所以外国宗教讲世界末日。我们适逢其会,那就不能不分一部分时间来帮助社会,帮助什么?化解冲突,恢复安定和平。那要怎么做?除了像诸佛菩萨办班教学之外,没有第二个办法。几千年的历史,古今中外我们细细观察,开会不能解决,如果能解决,古人一定用开会的方法。古人能够收到教学的效果,统统是办班教学。必须把佛菩萨、古圣先贤的方法我们来做试验,试验果然有效,所以现在信心十足。这是为什么要抽一点时间去做这些工作,道理在此地。如果要是太平盛世,那我们一生的工作就是讲经教学,除此之外什么也不会参与,这是我们的正业。好!现在时间到了,这段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接著请看最后一段,「悲念无尽恩」。大师给我们说,「谓世尊同人中寿,应寿百年,留二十年福,以庇末法弟子。大集经云,悲愍众生故,舍寿第三分,令我法海满,洗浴诸天人,假使毁禁戒,悉住不退地。若有挝打彼,即为打我身,若有骂辱者,则为毁辱我。又云留白毫之福以覆弟子。言留教者,即三藏八藏,广益众生,依之修行,皆得成佛」,这是悲念无尽!
这个意思是说释迦牟尼佛在世那个时候人的寿命,这是我们讲平均寿命一百岁。诸位要知道,佛法讲人的寿命,有增劫、减劫两种不同。释迦牟尼佛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是减劫,减劫是每一百年减一岁。人寿最长是八万四千岁,到八万四千岁的时候,每一百年减一岁,一直减到人寿十岁,十岁是最短的,人寿十岁;从十岁起,每一百年加一岁,加到八万四千岁,这样一增一减叫一个小劫。二十个小劫是一个中劫,四个中劫是一个大劫,这是佛法里头计算时间。所以小劫是一增一减。我们现在是在减劫,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人的寿命是一百岁,一百年减一岁,佛灭度之后到现在三千年了,我们中国人的记载三千年,所以现在人的平均寿命是七十岁。当然这是讲大多数的,共业,共业里头有别业,别业的寿命就不一样,所以有超过七十岁的,有不到七十岁的。佛陀在世那个时候有超过一百岁的,也有不到一百岁的,一百岁是很正常的。但是佛八十岁就圆寂,那他还有二十年,照一般讲还有二十年,这二十年是留二十年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应当享的寿命是百岁,这他提前走了,八十岁就走了。
同人中寿。就是在这个时代人的寿是多少,佛菩萨示现跟人间寿都相同。留二十年,就是他八十岁就走了,留二十年的福,佛的福报。这个福报给谁?给末世众生,给弟子。末世是指末法。末法弟子认真的修行,不要怕饿死,不要怕冻死,绝对饿不死也冻不死,为什么?佛二十年的余福足够到佛法灭尽,这些弟子们四事供养所需都能够不缺乏。这个四事就是饮食、衣服、卧具、医药,这是我们生活不能够缺少的四桩事情,佛都给我们提供了。所以只要专心修道,不要考虑物质生活的问题,佛菩萨会照顾。如果我们自己要去攀缘,佛菩萨就不照顾了,那你就随业流转。
这个话要相信,为什么?你才敢放下。很多人知道,佛常常教我们要放下,要布施、要舍,但是不敢,怕舍掉之后明天没饭吃了,明天要受冻了,他不敢。这是什么原因?还是不信佛!对佛的教诲依旧有疑惑,不能够彻底奉行。这个过失不在佛法,在我们自己。所以疑是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就是对佛陀的教诲怀疑,不能完全接受,这个错了,一定要相信。我这些基本的学习原理原则,全是从章嘉大师那里得来的。那三年当中教了我一些基础的东西,非常重要的纲要,我这一生五十五年来得受用。真的只要依教奉行,障缘、灾难肯定是有,但是都很顺利的度过,三宝威神加持。
下面引用《大集经》上说,悲愍众生故,舍寿第三分。这就是晚年这二十年佛舍掉了。令我法海满,洗浴诸天人。前面这一句就是正法久住一定要靠世尊威神加持,他这二十年的福报。所以佛法今天还衰,衰得这个样子,将来能不能复兴?能,这章嘉大师告诉我的。我曾经问过他,他说末法时期还有九千年,九千年当中这佛法有兴有衰。兴衰不在法,法没有兴衰,兴衰在人,也是在众生的福报。众生都能够相信善法,佛法就兴,诸佛菩萨应世;大家不相信,大家不肯学,那佛法就衰。纵然我们这一代衰,下一代可能有人会兴起来,所以末法九千年有兴有衰。
佛法决定不会灭,为什么?他法运还有九千年,九千年之后那佛法就灭了。所以这一点我们不要担心,要自己真正努力,真正发愤,要肩负起正法久住的使命。我现在明白了,我觉悟了,我选择这个行业,这个行业是神圣的,是无与伦比的,为什么?续佛慧命,利益众生,不是为自己。续佛慧命、利益众生都要从我自己做起,不能要求别人。我做了,我做得有效果,决定能感动一些人,一定有志同道合的。这样志同道合的人愈来愈多,那佛法就兴旺。所以不从自己做起是决定不可以的。令我法海满,这就是正法久住,洗浴诸天人,这就是弘法利生。
下面几句话讲得好,假使毁禁戒,悉住不退地。受了戒,受了戒做不到,为什么说他还住不退地?受戒的时候阿赖耶里面种了善根,这就是大乘教里常讲的「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这决定不会退的。我们眼睛看,看经、看佛像,一历眼根也是永为道种。但是你要是能持禁戒,你这一生成就;你要是不持禁戒,要毁戒律,这个悉住不退地,它是讲每个人将来决定会有缘分遇到佛法,善根会起现行,这叫不退。不是说这一生,是讲来生后世,你那个善根种子(那叫金刚种子)永远不坏,纵然是无量劫以后起现行也会成佛,是这个意思。这个地方经文里头可不能把意思错会,错会了意思那就不对。不是说我们今天什么戒都不要持,我们现在就不退,不是,将来这个金刚种子不会退,是说这个。你现在迷惑颠倒,你造作罪业,你还是要受轮回的果报,果报受尽了、受完了,遇到有缘,这个善根它又起作用,它又起现行,这叫不退。千万不能把这个意思错会。
下面两句,若有挝打彼。这就是有人欺负佛弟子,佛说即为打我身,这个话是真的。所以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再把底下两句念下去,若有骂辱者。这是骂佛弟子,包括在家的,无论是出家在家,你要是骂他,则为毁辱我。「我」是世尊的自称。这个话是真的。所以出家人犯了过失,我们怎么对待他?普贤菩萨讲得好,对他礼敬,不说他的过失,为什么?他是佛弟子,我对他恭敬我就种福,我要批评他,我是批评三宝、毁辱三宝。毁辱三宝为什么罪这么重?让其他的人看到、听到对佛法不生信心,道理在此地。所以我们要顾虑到影响,我们让一切众生对三宝有好的善念,不要让他因我而生恶念、而生不善的影响,那我就错了。
所以无论是出家在家,在家受过三皈五戒,不管他持不持戒,他造作恶事与我不相干,为什么?各人因果各人受报,我何必要去批评他?我何必要去责备他?我的批评责备,实在对自己来讲有失厚道。但是在一种情形之下可以去批评他,可以去责备他,那是什么?没有第三者在其中,我劝导他,关起房门,可以,只要有第三者在就不可以。这是如来的教诲。现在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太少,真正能做得到的更少更少,他不懂他怎么会做?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我们随便在批评,今天社会大众对佛法失去信心,为什么失去信心?他听到的太多,他看到的也太多,他怎么会相信?那我们随便批评、随便辱骂,有没有责任?有,障碍许多的众生入佛门。古人说的话有道理,「若要佛法兴,除非僧赞僧」。我们互相都是赞叹,给社会大众做最好的善念、最好的善缘;也给这些破斋犯戒的佛弟子让他良心发现,他会回头,回头是岸。如果他做错事情你常常骂他,他骂皮了,他也无所谓了,依然我行我素,根本就不理会你,反而什么?反而让他不知道反省,不知道回头。如果他的恶行、恶业我们一句话不说,他有一点点善行我们都赞叹他,久而久之良心发现,这叫教育,这真叫护法、护持。所以这个意思非常之好,非常的深,我们要细心去体会,果然能依教奉行,你是真佛弟子。
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上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还是看到世间过失,我们讲经也常常说,不是世间过失,是你自己的过失。自己什么过失?妄想分别执著,你说是不是?昨天我还说一个人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放下,他就成佛了;能够放下分别执著,他就是菩萨;妄想分别放不下,执著放下了,他就成阿罗汉,他也超越三界,那就对了;你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没有放下,你是六道凡夫,你错了。这三样东西要不能一时放下,你就不能往生,念佛为什么往生?这个东西是没有放下,但是在往生那一刻,就是那一刹那,他放下了,他才能走得了,所以叫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临死,最后咽那一口气还放不下,那一生的佛都白念了。
净宗讲得很好,带业只带旧业,不带现行。旧业是什么?昨天的业都是旧业,可不带今天的、不带现前的,现前这一念还在就不能往生。所以我们念佛,每天念佛就好比什么?好比练兵,训练,临命终那个时候就是打仗,希望临终最后一念是正念,是阿弥陀佛,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才能往生。由此可知,平常这个训练非常重要,你临终才有把握;平常训练要是疏忽了,临命终时没有把握。到那个时候还有一念放不下的,那就去不了,就误了大事。
当然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日用平常的时候我们就把它当作临终一念来想。所以印光大师教导我们,念佛怎样才能成就?他那个方法很好,把「死」贴在额头上。就是说常常想到我就要死了,我今天就要死了,看看你还要不要放下?他老人家的关房我去过,他关房里小佛堂很小,一间房子,大概只有我这个摄影棚三分之一大,佛案上只供了一尊阿弥陀佛,佛像背后墙壁上贴了一个字,他老人家自己写的「死」。天天看到死,时时刻刻想到死,万念俱灰,万缘放下。对人谦虚恭敬,只有对什么人有责备?真正肯受教的学生。他老人家一生不收出家徒弟,没有出家徒弟,都是皈依的弟子,在家出家皈依弟子。真正肯学,真正好学,真正想这一生有成就,那他就很不客气的教训你。如果不是真心想学、想求生净土的,他老人家对你很客气,你会看到他很慈悲。
这是我们在现前的社会看到对出家人、对佛教的误会,对出家学佛错误的看法,影响整个社会;对於佛陀教育的误解,障碍佛陀教育的推动。不但他自己不学,让社会大众看了这个现象也误会佛教是迷信。我在童年的时代,小学、初中都以为佛教是迷信,对它没有好印象。我接触宗教比较久,因为同学当中有基督教徒、有回教徒,他们做礼拜常常邀我去参加,我也去过很多次,听听牧师、阿訇讲道,也觉得满有道理;看看他们的经书,也都能生欢喜心,唯独对佛教严重误会。因为佛教没有人讲经,寺庙很多,都是烧香拜拜,都是做经忏佛事,超度死人,所以印象很不好。不能怪社会大众,现在我们自己要认真反省,我们违背了佛陀的教诲。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那是什么?用今天的话来讲办班教学。我在台中的时候,李老师的台中莲社、慈光图书馆,他老人家一共办了三十多个班,开班教学,有长期的、有短期的。像大专佛学班时间就短,两个星期,最长的一次好像是第三届,四个星期,那是暑假期间最长的,通常以后寒暑假都是两个星期,这是比较短的。长期的,讲经的班,最长的《华严经》这个班。讲《阿弥陀经》班、《无量寿经》班,《无量寿》大概是三、四个月,像讲《阿弥陀经》大概是一、二个月。办班教学,使人明理,持戒守法。
除这个之外,莲社里面念佛班有四十八班,依照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莲友太多了,分班,四十八班。平常念佛,每个星期两次来听经,每个月每个班还有一次聚会,邀请老师讲开示,解答疑问。这都是长时期的,月月都有的,几十年不间断的。对於儿童,他办了两个幼稚园;对於老人,有一个安老院;对於病患,他有一个菩提医院;年轻人有青年班、有女青年班。在科目上,有佛学班,有儒学班,还有教书法的书法班,诗词班,美术绘画班,一共开了三十多个班,开班教学,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就是这样的,所以它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
我们这才明了什么是佛教,才搞清楚、才看清楚佛教没有迷信,而且佛教不是宗教,是社会教育,为什么?宗教里面决定不能少的是神,佛教里头没有,佛教里头只有老师,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本师,他不是神,他是老师。所谓成佛,这个经论上,《华严经》上讲得这么透彻,「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话讲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那什么是佛?佛就是如来,他有圆满的智慧、有圆满的德能、有圆满的相好,佛说这个智慧、德能、相好一切众生统统有。佛在哪里?一切众生个个都是佛,你本来成佛,现在为什么不是佛?现在你生起了妄想分别执著,所以你变成凡夫。
《华严经》上教我们,只要你能够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你就是如如佛,诸佛菩萨那种智慧、神通、德相你统统有,你全都恢复了。现在变成这个样子,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把你自性本有的智慧德能相好盖住了、障碍了,虽有不能现前,不起作用。所以凡夫成佛,在理论上讲一念之间。你只要肯放下,那你就成佛,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成佛,现在放下,现在成佛。妄想放不下,能放下分别执著,你就成菩萨;分别也放不下,那你把执著放下,你就成阿罗汉。放下执著就是放下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从执著里面变现出来的,所以它不是真的。
我当年向章嘉大师请教,我说我知道佛法好,有了粗浅的认识,这是方东美先生介绍的,我向他请教有什么方法让我很快能够契入?他就教我「看破放下」。我学了五十五年,感激老师头一天就把这个秘诀教给我。我真干,但是放得不彻底,虽不彻底,这是烦恼习气太重,一年比一年放下多一点,一个月比一个月放下多一点。这桩事情你们同学有没有发现?我相信大多数的人没有发现,有少数人很细心,他们发现了,怎么发现?听我讲经,年年不一样!年年不一样,年年有进步,月月不一样,月月有进步。
智慧不是学来的,智慧从哪里来的?放下一分,你自性里面的智慧就透一分,放下二分就透二分,德能相好亦复如是,这叫性德的显露。看破放下是修德,虽有性德,你要没有修德,性德就不会现前,所以诸位只要细心去观察你就看出来。要看得透彻,要放得彻底,这叫真正做功夫。以这个实际的功夫念佛求生净土才相应,所以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道理在此地。
一定要依教修行。佛给我们讲的决定不错,普贤菩萨十愿你能够学到,那叫大修行。心地清净平等慈悲,一切恭敬,对人对事对物隐恶扬善,这是「称赞如来」。所有一切不善的不放在心上,见闻接触所有一切善的,没有不赞叹,这叫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凡是对众生有利的,尽心尽力的贡献,佛法讲供养、讲布施。「忏悔业障」,怎么忏悔?天天改过,天天自新,天天看破,天天放下,真忏悔!「随喜功德」,就是我们常讲随缘,日常生活当中样样随缘,心地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你说多自在!「请转法轮」,不要请别人,请自己;请别人,人家不答应你就生烦恼了,请自己。「请佛住世」,也是请自己,正法久住。
末后这一条重要,「恒顺众生」。众生造恶、造罪也要随顺,他堕三途、堕地狱,还是要随顺,很有耐心等待机缘成熟;机缘不成熟度不了他,你跟他讲什么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他必须造业受报,苦难受尽他才会回头,他才会觉悟,这个时候你去帮助他不迟!像这些道理、这些事相,大小乘经论里面讲得太多太多,我们要学学不完、学不尽,但是你只要抓到纲领,你就能契入,这叫会学。
所以祖师大德们常常测验学生,问他「会么」?这句话里头意思很深很深。会学的人,经论上我们常常看到善学,经上讲的善学就是祖师所说的会么?会,能契入,不会,那就难了,会,好教,抓住了纲领。看破就是清楚明白,一点都不糊涂,智慧!放下就是持戒,就是得定。持戒,恒顺众生,得定,清净不染,这是佛法,这是自性!佛法不是别的,佛法就是自己的真心、就是自己的本性。自己真心本性里面,惠能大师讲得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就是我们常讲,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统统没有,自性真心里头没有。这个东西是什么?妄心里头有,不是真心,所以它不是自性、不是真心,它是习性。习性不是真的,习性可以断掉的,可以放下的,真性里头没有。真性里面无量智慧、无量德能,只要你把虚妄的舍弃掉,真的就现前。所以古人有一句话说,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不要去求真,真自然就现前了,这个说法说得好,「但除妄想,莫更觅真」。你要是再求真的,真的就变成妄的,你不求自然现前。好,这后面还有一小节,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