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自我的灵性到达圆满 (第十九集) 2005/12/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节录自华严经第12-017-1481集) 档名:29-037-0019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长行第四段末后还有一句没有讲完。我们将经文念一遍:
【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缘力。所缘力。根力。观察力。奢摩他力。毗钵舍那力。思惟力。】
前面我们学到清凉大师《疏钞》里面开示第十段。「十即此普门之智为主,故顿照普门法界时,必摄一切为伴,无尽无尽,是此华严所求止观」。这段非常重要,《华严经》所说的止观为我们提示出来了。止观的范围非常广大,《华严》用什么做止观?这是我们读到这部大经,清凉在此地告诉我们这句是从第九句而来的,第九句讲的是「事则重重无尽,止观亦普眼齐照」。《华严》就是以这个为主,所以说即此普门之智为主。普是普遍,门是法门,普门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无量法门。但是一定要晓得,无量为一,一为无量,一多不二,这才是智,这才叫普门,以这个智为主。智就是止观,在前面我们所学到的,真正的止一定有观,真正的观一定有止,止观不二,止即是观,观即是止,这才是真实的。说两面,实际上一桩事情,一体之两面。佛法的修学,我们讲佛法修行,修什么?止观两个字统统都包括了,所以止观圆满收摄一切法。
我也特别跟大家报告过,我的老师教导我,他换了个名词,因为那时候我初学,刚刚接触佛教不到一个月,什么都不懂。我向他老人家请教,我说我知道佛法好,佛法殊胜,有什么方法让我很快能够契入?这个问题问得真大!他老人家确实有善巧方便,告诉我,「看得破,放得下」。看破是观,放下是止,他不用止观。如果讲止观会把我讲糊涂了,那用看破、放下,我好像一听也能够懂得意思、也能够接受,这就是善巧方便。怎么样教初学?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示范,不要去讲这些名词术语,名词术语讲半天也讲不清楚。所以,这是佛法修行总的纲领、总的原则,从初发心到如来地,你都离不开这个原则。止帮助观,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又帮助看破。这两个互为宾主,互为体用,像上楼梯一样,一层一层达到究竟圆满。
平常我也跟同学们报告过,我们放下一切执著,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了,就是阿罗汉;放下一切分别,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分别,你说心多清净,清净是智。清净心起作用,照见外面的境界,那个照见是观。止即是观,止是体,观是用;观是体,止是用,你那个寂静的境界,一定向上提升,那个要观。看不破你就放不下,人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时候在现前我们大家都争著要求取的。只有看破的人,他怎么看破?他晓得这个世间是假的、是空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万法无常,他看破了。看破怎么样?他不争了,他不再执著了。看破帮助放下,放下之后又能帮助你更看破一层,提升了。
看破什么?看破欲界天,欲界六层天,比我们人世间殊胜太多,一层比一层殊胜。虽然福报大,寿命长,还是离不开生老病死,这看破。看破之后,对於欲界天羡不羡慕?不羡慕,天王也不羡慕,中国人讲玉皇大帝也不羡慕。那就再上一层楼,你欲界放下了。欲界放下,色界现前。色界天里面没有欲,财色名食睡这个欲没有。他有色相,有色身,没有饮食、睡眠、男女,没有这些东西,比欲界清净多!细细观察色界有十八层天,苦苦虽然没有了,坏苦还有,依旧不是究竟。欲界天人看到那是非常羡慕的。所以你看穿之后,色界十八层天你要不要?不要,放下!
再上去无色界天,无色界天连身都不要,我们一般人讲灵界,他没有肉体。中国老子说过这么一句话,「吾有大患,为吾有身」。他说我有很大的忧患,是什么?我有身体,没有身体多好!老子有这种想法。确确实实无色界天的天人不要身体,身体是累赘,所以比色界就更清净。但是怎么样?没有法子破无明,没有法子出六道。境界虽然好,寿命之长,这是非想非非想天,佛给我们讲寿命八万大劫,没法子计算。可是八万大劫虽然长,它还是有数量的,有没有到的时候?当然有到的时候,到了还要往下坠落,因为上头没有了,不能再往上去。轮回的现象!所以你看破,你才会放下。
轮回的现象是什么?根本的原因就是执著,执著就是放不下。对於六道这个情执放不下,放下之后,你才能超越六道,这比什么都重要。什么时候放下?随时都要放下,你才没有障碍。不是说我到什么时候我才放下,不可以,随时放下,心地里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我们要想往生极乐世界,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只有极乐世界,其他的统统都没有,这才行。你有丝毫的留恋就出不去。对这个世间有丝毫留恋,你没有办法脱离这个世间,但是这个世间你又要清楚人身难得,想想自己,我这一生做人基本的道德有没有做到?基本的,在中国人讲仁义礼智信,在佛法里面来讲就是五戒十善,你有没有做到?
五戒十善要拿六十分及格,来生才可以不失人身,又到世间来了,不失人身。如果我们的五戒十善六十分拿不到,那就三途去了,畜生、饿鬼、地狱。所以世间人常讲人死了就做鬼去了。人死了做鬼,这个话说得没道理。人死了之后,来世去投胎有六个地方,鬼是其中的一个,怎么说人死了都到鬼道去?这讲不通的。可是这句话细细想起来也不无道理,那是什么?人死了以后,真的是多半都到鬼道去。鬼的业因是什么?悭贪。你想想,我们现在在这个世间贪心重不重?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这样也舍不得给人,那样也舍不得供养,悭贪。悭贪是饿鬼道的业因,所以谚语讲「人死了都变鬼」,想一想也有道理。几个人在这个世间,我们现在讲的《弟子规》做到,五戒十善做到了,决定不失人身。他来生一定在人天,绝对不在三恶道。那我们想想现在这个社会几个人做到?不要想别人,回过头来看自己,自己做到了没有?我自己要是没有做到,那你就要有高度的警觉,你来生是三途有分,人天没分。这个太可怕!
所以,不仁、不义、无礼、愚痴、妄语骗人,我说这个是什么?这是五常的反面。中国常道,仁义礼智信。无仁,无义,无礼,愚昧(愚昧是无知),欺骗别人是无信,这就是三途业因。有人说:我们今天要讲仁义礼智信,可是别人对我都不讲,我不就吃亏上当?没错,你不肯吃亏上当,那你来生就到三恶道去;你肯吃亏、肯上当,你来生不堕三途。这个帐要好好算算,不可以大意,不能马虎。该止要止,就是要放下;应当要通达明了,你要看清楚、看明白,那是看破,观,有止有观。
到普眼,前面跟诸位说地上菩萨,不是普通人;严格的说,七地以上,跟究竟果位很靠近,普眼。普门,普眼齐照,对於整个宇宙人生,我们常讲的性相、理事、因果完全看透彻,一丝毫差误都没有,叫大菩萨,这不是普通人。我们在六道里头,最重要的是因果,善因一定感善果,恶因一定得恶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古人常讲「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到的时候,你后悔来不及了;趁著时候未到赶紧回头,那就对了。只要一口气没断,彻底回头,都有救。所以《华严》的止观可以说是究竟圆满的止观,它以普门之智为主,这个智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根本智,实智。
故顿照普门法界。普门法界就是我们常常讲的遍法界虚空界。顿照,一照一切照,一个都不漏。必摄一切为伴。必是必定,摄一切法门为伴,《华严》为主,主伴不二。无尽无尽。这是《华严》止观,这句话我们要能够体会。说《华严》所求止观,就是圆教初住以上的境界。我们现在读的这个经文是十信菩萨,还没到,但是已经做邻居,再往上升一级就是圆教初住,就契入这个境界,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看看,见思烦恼放下,见思烦恼是执著;尘沙烦恼放下,尘沙烦恼是分别;无明烦恼也放下了,无明烦恼是妄想,不在十法界里头,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就是华藏世界。所以《华严》的止观,我们就晓得是圆教初住菩萨以上他所得的。
虽然在华藏世界还有四十一个阶级,你们诸位想想,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妄想就是我讲的起心动念;换句话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个境界里头,哪来的阶级?如果还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换句话说,妄想分别执著统统具足,全都在,就是这样。妄想分别执著全都没有了,哪来的阶级?真的没有阶级。没有阶级,佛给我们讲有阶级,这个阶级从哪来的?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断,无明是没有了、是放下了,习气没断。这在前面我把习气,古人讲的用酒瓶那个气味比作习气,这个比喻我们好懂。那要相当长的时间自自然然没有,就是古人所讲此处用不得力,为什么?不能起心动念。起心动念,那是无明起现行,根本就不起心、不动念,清净寂灭,这是真智。所以他那个观能观普门法界。就是遍法界虚空界,而且是重重无尽的法界,他都看得清楚、都看得明白。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体,一法界,所以叫一真,法界才称之为一真。我们从这个地方稍稍体会一点,这体会得少分。法身菩萨跟我们不同的地方究竟在哪里?这说清楚了。
后面还有第十,十是思惟,『思惟力』,「思惟者,筹量应作不应作故」。我们今天讲思考。你多想想,你要是把这个统统都明白、清楚了,不能说十分清楚,有个一分、二分,你就会想想今天在这个世间,哪些事情我该做?哪些事情我不应该做?不应该做的决定不要去做,应该做的好好去做,这就对了。大乘佛法有体有用,对自己来讲,不断提升自己境界是应做的,如果障碍自己境界提升,那是不应该做的,这要懂得;对别人来说,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该做的,叫众生因我而受苦的,这是不应该做的。我们要落实、要真干。我真修行,真正如理如法,自自然然就加持别人。别人看到生欢喜心,赞叹,向你学习,这就是利他。所以自利就是利他,利他是真正自利,自他不二。晓得什么事应当做,什么事不应当做,这比什么都重要。
这十句清凉大师讲得很好,这十句都说之为「力」。这个力能帮助我们道业增长,能帮助我们境界提升,十种力。当然,经上所说的都是举例,明白这个道理,凡是帮助我们道业增长的这个力,我们统统都要去做,这是我们修行的增上缘。再看下面经文第五段,五段是讲「善巧」,我们把经文念一段:
【云何得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无色界善巧。过去善巧。未来善巧。现在善巧。】
我们看清凉大师的《疏》,这是别说里面的第四段。「第四於法善巧,皆约流转以明」。这段完全是讲事,不是讲理,完全讲事。十句里面分成三段,前面四句是「流转之体」,流转就是我们讲的六道轮回,出不去!所以这些话专门对六道众生说的,可以这么讲法。「蕴、界、处、缘起」是流转的体,「欲界、色界、无色界」,这是流转的处所,你在哪里流转?三界流转,在这个三界。三界就是六道,出不去。「过去、未来、现在」,这是讲时间,「三世,流转之时」。现代的科学家相当聪明,他们已经发现时间、空间不是真的,在某种条件之下,空间等於零,空间没有了;在某种条件之下,时间等於零,时间没有了。时空不是真实的,佛在三千年前就给我们说明了。
相宗入门初学的课本,《百法明门论》,在这一份教材里面,佛就讲到空间跟时间。佛将一切法分为五大类,第一类心法,第二类心所法,就是心理的现象,心理的活动。第三种是讲色法,色法是物质。心心所都不是物质,我们讲精神,色法是物质。第四讲不相应行法,就是它有这么一个东西,它又不是心法,它也不是心所法,它也不是色法,但是它与它们也没有办法离开,这一类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抽象概念,不是真的。其实统统都不是真的,但是这个就是太假了。第五个是无为法,那是真的,永恒不变的。空间跟时间在这五大类里面都是属於不相应行法,用现在的话说,空间、时间怎么来的?抽象概念,绝非事实。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的,今天被科学家发现。
科学家说的在某一种条件之下,这条件是什么?这个条件在佛法讲就是止观,止观就是禅定。所以「禅定」这个名词是梵华合译,两个字,禅是「禅那」音译过来的,是梵语;定是中国文字,因为禅那确实有中文「定」的意思在,所以翻译的人把禅那就翻成禅定。解释,禅定就是静虑,静是静止,虑,说这个静止它不是死的,它是活的,所以他有观。如果说是有静没有虑,有止没有观,最高的境界是四禅天里面的无想天。他有定,定功很深,定里头没有观照,所以那个定是个死定,不起作用,那个定不生智慧,那个定永远不开悟。错了!佛法讲定中是有境界的,这个境界是观。
这就是前面讲的,前面讲那个范围大,「普眼齐照」、「顿照普门法界」。这个范围大,这是明心见性的菩萨才能做到。三界之内这些修行人达不到,没有那么深的定,所以没有那么大照的能力。小定,他就有小的观照能力,大定有大一点的观照能力。定的功夫,严格的说,每个人不一样。同样一个人,他真正修行,年年不一样,一年比一年深,一年智慧比一年大,他天天有进步。佛给我们讲只讲一个概略,那细讲是没法子讲的,每个人不同。就是一个人,他每年不同,每月不同。所以静虑、寂照这都是禅定的翻译。寂是寂灭,寂灭就是止;照是照见,这就是观。
『善巧』,完全是从观上讲的,看到宇宙之间这些现象,时空也非常善巧。善是好,巧是妙!我们不看这个经文,我们如果细细观察我们的人身,你说是不是善巧到极处?眼能看,耳能听,鼻能嗅,舌能尝,身能触,意能知,你看这个,实际上这里都有,这是什么?『蕴善巧』,我所讲的包括在蕴里头,蕴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色是物质,我们今天讲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意根是属於心法,前面五根,眼耳鼻舌身都是色法,心法里面有受想行识,这是五蕴。你细细去观察、去思惟,它是不是善巧到极处?巧是巧妙。眼睛两个,两个才调焦距,有焦距才显示远近;如果只有一个眼睛,远近就看不出来。这最显明的,我们用摄影机,一台摄影机照的时候是平面的,两台摄影机同时把焦点对好了照是立体的。我在美国看过立体电影,没有别的,就是两台机器同时放,让你明显的觉察到立体的感觉。蕴善巧!
『界善巧』,界是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这叫十八界。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法尘是意根所对的;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尘、六识这十八把整个宇宙都包括了,整个宇宙不出这十八界,界是界限、界分,不出这十八。我们人自身六根、六识,这是我们的根身,根是色身,识,我们讲是精神。动物这个身是精神跟物质和合的这么个现象,外面的境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把整个宇宙统统包括。现在时间到了,休息几分钟。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
【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
『处』是十二处。在经教里面,佛为大众讲开示的时候,依众生根性不相同,用现在的话来说,精神跟物质,在佛法里面讲叫色心。色是物质,心是精神。对於色迷得轻,对於心迷得重,就是精神这方面他迷得重,物质这方面他迷得比较轻,佛就讲五蕴。你看五蕴,色只讲一个,心讲四个,受想行识。这是佛说法的善巧。十二处跟前面恰恰相反,他对心迷得轻,对色迷得重,就是对於物相方面迷得很重,所以佛对於色相就讲得多,色里面讲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讲六尘;对身就讲五根,五根是眼耳鼻舌身,这十一个,五个加六尘,十一个都是色法,只有意根是心。所以对心法只讲一个,色法讲十一个,这是迷心法轻,迷色法重,佛就这么讲法。
如果是对色心迷得都很重的,佛就讲十八界。十八界,心法讲七个,六识是心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个,这是心法。那在六根里面,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是色法,意根是心法。所以十八界里头,心法说了七个,色法说了十一个,合起来是十八。这是佛说法的善巧,所以有「蕴、处、界」这三种说法。这三种说法,展开来就是整个宇宙,你细心观察,没有一样不善巧。
我们看人,人生下来,如果现在用科学技术去造个人,怎么造也造不出来。善巧!你再看小动物,你看那个鸡蛋孵一个小鸡,小鸡生出来,你细心去观察,我们用科学技术去造一个小鸡,能不能造一个像这个蛋里头出生的小鸡一样的,那么样的灵巧?宇宙造万物,善巧到极处。我们凡夫对它的形容只有用四个字,「不可思议」。我们看宇宙之间形形色色,为什么会有这么样的善巧?於是乎,宗教里面都说这是神造的,这不是人为的,神造的。可是问题又来了,神造万物,谁造神?神没有人造,那这讲不通。神没有人造就有,那万物不必要神造也可以自己有,这里头矛盾非常之多。我们看看佛怎么解释?佛讲缘起,万法因缘生。缘,那就非常复杂,这个缘,我们今天勉强的说条件,它要具足许许多多的条件,现象於是发生了。这些条件里头少一个、少二个,现象都不能发生。所以佛解释宇宙万有的现象,因、缘、果,讲三个。但是他不讲因,他讲缘。
十法界依正庄严的因,是阿赖耶识里头含藏的业习种子,几乎一切众生统统都有。所以每个人你阿赖耶识里头,也就是你的内心里头,有佛种子,有菩萨种子,有声闻、缘觉种子,有天的种子,有人的种子,也有饿鬼、地狱、畜生的种子。统统具足,心里头统统具足。哪个种子起现行?要靠缘。种子没有缘不会起现行,也就是说,它不会现相,一定要靠缘。所以佛法讲缘生不讲因生,它讲缘生。
四缘生法,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这是大的数。无量的因缘,佛把它归纳为四大类。这四大类,其中前面三大类都是我们本身具有的,只有一类增上缘是外面的,外面的助缘,三种都是自己本身具备的。所缘缘,是我们所期望的,我们想哪个种子起现行,所缘缘。这就是佛在经教里常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所缘缘就是心想。我们真的十法界种子统统都有。今天我心心念念想的是什么?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作佛去,我这个念头就是所缘缘。这个所缘缘殊胜,无比的殊胜。你不想别的,你想去作佛。那为什么很多念佛的人都不能往生?他的心念不专,虽然想西方极乐世界,他还想名闻利养,还想五欲六尘,这就没有法子。他的想不纯,杂了、乱了,所以他就去不了。道理在此地。
所以《无量寿经》上教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那就成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给诸位说,都是属於所缘缘。一向专念也是无间缘,你这个可不能中断,中断就不行了,念兹在兹,你不能改变念头;改变念头,你这一念就中断了。所以我们细心观察,观察自己,观察别人,念佛功夫不得力、不能成就原因在哪里?杂念太多,他不是专念,他不是一心,他是乱心,妄念太多!妄念、杂念,那怎么能成功?哪有这个道理。要一心专念,这就成功。
念念不忘,这专念。说老实话,不需要很长时间,三年五载,一般大多数三年,顶多五年,你就成功。念成功之后,往生自在,你想去你真去得了。不想在这个世间住了,早一点去,虽有寿命不要了,你有这个功夫。有这个功夫,在这个世间多住几年,那是什么?那是有缘分。缘分就是这个世间还有许多人能够接受你的教诲、接受你的劝导,你劝他念佛,他肯听;别人劝他念佛,他不相信,你跟他有缘。那你为了帮助有缘人,你就在这个世间多住几年。好在你真的功夫成片了,不是一心,功夫成片,生死就自在。
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想多住几年也可以,不碍事,这叫生死自在。对於这个世间确确实实做到一尘不染,再好的东西,没有贪恋,不会动念头;再不好的东西也不会起恶念,没有瞋恚。换句话说,六根接触一切人事物,确确实实不起贪瞋痴慢疑,这都叫做妄念,不起这个。那念头是什么?确确实实前面所讲的止观。不起心动念是止,清清楚楚、明明了了是观,观是慧,有定有慧。定是不起心、不动念,没有一样事情不清楚、不明了,观!有止有观。
我们一生当中,要在这上下功夫,真正在这上下功夫,功夫能够得力,就是你真能放得下。你很想功夫得力,但是又放不下,那就无可奈何。多少多少人为什么功夫不得力?就是境缘放不下;境是讲物质,缘是讲人事。你还有亲爱的人、欢喜的人放不下,这是缘;你还有财产、你还有名闻利养放不下,这是物质,这属於境界。统统要放下,不但人间要放下,天上那样好的境界都要放下。你要放不下,怎么样?放不下,将来生天,极乐世界去不了。
无著、天亲、师子觉三兄弟学佛的功夫都不错,他们修唯心识定,修得都不错。师子觉先往生,他们求生兜率天弥勒净土,三个人约定,哪个人先去,到那边去,赶紧回来报个信。师子觉往生之后,始终就没有回头,没有消息。以后无著菩萨也往生了,生到兜率天之后,马上就回来,告诉天亲菩萨。天亲菩萨说:怎么三年你才来报信?他说:我跟弥勒菩萨见个面,马上就回来了。天上跟人间时差很大,兜率天的一天是人间四百年,你想想看三年,人家那里见个面打个转,三年!那里一天人间四百年。他就问,师子觉呢?他说师子觉到了欲界第四层天兜率天,兜率天有外院,外院那些天女太美,被天女迷住,现在还没到内院去。这就想到天上福报不是人间可以相比的,遇到那个境界你能舍吗?你能放下吗?你能看破吗?所以六道很不容易超越。这也难怪佛教弟子,「以戒为师,以苦为师」,有道理。
不能贪图享受,贪图享受那个习气很重,顺境善缘现前,你马上就堕落。要舍,平常就要舍,舍得愈干净愈好,为什么?没有罣碍。这桩事情,讲舍是要讲心里不执著,真正放下。但是事上要不要放下?事会影响你的心,所以佛教初学从事上放下。至於那些超越六道轮回的四圣法界里面的修行人,他那个事上放不放下没有关系,他心清净,决定没有贪染;他有贪染出不了六道。阿罗汉出了六道,见思烦恼里头,五利使没有了,五钝使也没有了。见思烦恼,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没有了,贪瞋痴慢疑没有了,统统断尽了,证阿罗汉果。那个事有没有不相干,一丝毫不沾染,他真的看破。
凡夫不行,你见色闻声会起心动念,这就坏了。这时候怎么办?像我们也想求带业往生,那尽量避免,尽量把这些境缘舍掉、离开,这是有道理的。你功夫不够,你没有看破,只好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要用久了,慢慢成了习惯,很有效果,念佛临终的时候不产生障碍。要懂!所以这个经,我在前面跟诸位做过报告,经不能不听、不能不读,佛不能不念,戒不能不持,福不能不修,不能不求生净土,这样才能保证我们这一生往生净土。初学、老修都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缘起善巧。】
我们在前面那一品里头,第一章「缘起甚深」,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说「缘起,六地广明」。到后面「十地品」里面,六地这一章里头会说得很详细,我们前面看到缘起甚深。这四句「蕴、处、界、缘起」,流转之体。确确实实的,谁在六道轮回流转?这四个统统有关系。五蕴、十八界、十二处,『缘起』可以说十二因缘。十二因缘里面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的名词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第一个是无明,第二个是行,第三个是识,第四个是名色,第五个是六入,第六个是触,第七个是受,第八个是爱,第九个是取,第十个是有,第十一个是生,第十二个是老死,这十二个名相。无明,这不是根本无明,佛在经论里面给我们讲,这叫枝末无明。无明是枝末无明不是根本无明。无明缘行,这个无明是烦恼习气,阿赖耶识里头的种子。种子遇到缘,缘是什么?缘是行业,遇到缘他就投胎,识就是投胎。所以无明、行,是过去世的因;从识到受,这是这一生的果报。佛法里头有引业、有满业,行是引业,引导你去投胎。
投胎也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儿女跟父母四种缘,这佛说的。如果没有这个缘,他不会到你家投胎。第一种报恩的。过去你对他有恩,他非常感恩,到你家来投胎做你的儿女。那这个儿女从小就很乖巧,孝子贤孙,过去世有因,这报恩的。第二是报怨的。过去生中你跟他有过节,有冤仇、怨恨,他这一生来报仇的。这就是忤逆不孝,败家子,会把你搞得家破人亡,来报仇的。第三种还债的。过去生中你对他的布施很多,或者是他欠你的债很多,这一生遇到了,他还有福报,他来还债。这样的儿孙对你物质方面的供养不会缺乏,没有孝心,对父母不恭敬,生活会照顾到。还要看债多少,如果欠得多的,他就还得多,你的物质生活很富裕;如果欠得少的,他还得少,勉勉强强让你可以过日子,你没有什么富裕。还有一种叫讨债的,是父母欠他的。欠得少,大概小孩生下来三、四岁就还掉了,他就走了;欠得多的,十几岁、二十几岁走了,你供给他念书,念到大学毕业,走了,花了不少心血,花了不少钱,讨债。四种缘!没有这四种缘不会到一家来。
所以现在我们都看到很多人,父母跟我讲小孩不好教,什么原因?大概都是报怨的、都是讨债的。所以自己要想想,你是不是喜欢布施,喜欢供养,喜欢帮助一些苦难的人?你布施恩德,那你的儿女就好,都是来报恩的,都是来还债的,不是报怨,不是讨债,他怎么不好!如果起心动念都是自私自利、都是损人利己这种念头,那好了,你将来的儿孙都是讨债的,都是报怨的,这个事情麻烦大!
一个人的一生,无论是什么人,在这个世间你一生的遭遇,与前生统统有因果报应的关系。你要是明白了,你就不会怨天、不会尤人,为什么?自作自受,你能怪谁?佛对於这些事情讲得太清楚。这一家人孝子贤孙不是容易事情,过去生中布施恩德,行善积德,所以他才有这好的果报。凡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绝对没有好儿孙。诸位细细观察中国、外国的历史,你再仔细看看现在这个社会,你看看这些豪门贵族,你看看他们的子孙,他能够兴旺几代?两代就不错,三代就没有了。什么道理?你佛法念多了你就明白,不必去问人。
所以无明跟行是前世的业习种子,这一生遇到缘,就是你跟父母有这四种缘,你到他家投胎。投胎是识,我们中国人叫它做灵魂,他就来了。下面一个叫名色,名色大概是寿命一、二个星期,那只有一块肉团,什么都称不上,所以叫它做名色。名是讲精神,色是讲物质,它是一个精神跟物质混合在一块的一块肉。底下一个名词叫六入,六入是这个胎儿长成人形,有眼耳鼻舌身,就是它像一个人的样子,不能叫它人,叫它六入。一直到他出生,生下来的时候叫触。他跟外面境界接触,脱离母体跟外面境界接触了,这个触就是从出生到老死,你天天都跟外面境界接触。受是你的感受,苦乐忧喜舍的感受。这是现在这一生的五种果报,识、名色、六入、触、受。五种前面三种是在坐胎,十个月坐胎的时候;出胎就叫做触,就有受。所以触跟受一生到老死,果!受苦受乐,六根所接触苦乐忧喜舍,这在佛法里称之为满业,是你前生行善造恶,这一生所得的果报。
现在在这一生,除了受果报之外,他还要造作。造作再多,佛把它归纳为三条,就是现在三支,是什么?来生的业因。第一个是「爱」,爱是无明,爱是烦恼。这个意思是广义的,你喜欢,我喜欢的人,希望常常在一起;我不喜欢的人,希望他常常远离我,都用这个字做代表。所以这个字里头的含义很广、很深。爱是一个念头,有这个念头,他就想得到,所以下面叫「取」,就得到。这个取,都是广义的,喜欢的,希望我得到它,不喜欢的,希望它远离我,都属於取,都用这个字做代表。我们把一切外面的境缘,境就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就分成两大类,一个是爱,一个是恶、讨厌他,分为这两大类。所以爱有两大类,取也是有两大类。喜欢的希望得到,不喜欢的希望丢掉,都属於取。造作!现在的造作。这个造作,你阿赖耶识里头又有了种子,有善恶种子,就有个「有」。这个善恶种子就是来生的无明、行,现在叫有,来生就叫做无明、行,所以你来生又会去投胎。
未来二支,就是你来生又有「生」,有生又有「老死」。这个生,六道里头不一定到哪一道受生。无论在哪一道,都有老,都有死。佛讲十二个字,十二个名词,说明三世因果,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你要是知道这个道理,纵然我这一生过得很不如意,我晓得这是什么?这是过去生中我所造作一切不善的果报。既然晓得,我就要改过自新,我这一生一定要断恶修善,那就能够改变你这一生的果报。
最近有不少的同学在拍摄《了凡四训》的连续剧。最早拍摄出来的是马来西亚,只有两片两个小时,也相当精彩,我都看过。以后我们在北京拍了一次六个小时,六个小时里面,有一些不太妥当的,所以以后把它浓缩成四个小时。还有很多别的同学把剧本送给我看,都在那里想拍摄。我们自己也在北京找了一个朋友,我们想拍摄一个二十集的电视连续剧;二集、三集,电视台不接受的,至少二十集,《了凡四训》。怎么样改造命运?命运决定有,前世的业因,这一生受果报,命定的。虽然命运定的,命运能改,不是不能改,为什么?因是自己造的,果当然自己受,既然自己造的因,自己对这个因就能改。所以你一定要晓得,别的人来帮你改,那是假的,骗人的。什么看相算命改风水,那都是骗人的,从你自己起心动念处改。所以《了凡四训》,很好的一个教训。
另外还有一部《俞净意遇灶神记》,也非常之好。如果要拍摄连续剧,我相信比《了凡四训》还要精彩。但是他的资料没有了凡先生那么丰富,只有他的同乡罗先生给他写了一篇传记,《遇灶神记》,写得很好。这两天悟道法师带了一个电视剧本叫我看,我把它看完,不长,六集。就是《俞净意遇灶神记》,写得很好,不错。可以把它拍出来流通,教人怎样改造命运。正所谓是「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业因果报佛讲得很深、很广、很细密。这里面最重要的一念具足十二因缘,念头不能不注意,不能不小心。一念生爱就是无明起来,无明是什么?对於事实真相不了解,你才会起心动念。你要是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什么?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了解事实真相的人心地清净,无论什么境界现前如如不动、清清楚楚,那就是观照,就是定慧。如如不动,定;清清楚楚,慧。所以,你一念动了心,我们讲动了感情,这无明起来。因感情你才造业,这就是行。你专心念著这个,这就是识。识共色行,就是名色。六根,眼耳鼻舌身都随著你的念头在转,这叫六入。六入触动感受,这就是触。苦、乐、无记这三种感受自自然然都起来,这就是受。缠绵不舍,爱;这个地方记住,跟那个恶的,含著怨恨、不高兴,也是不肯舍,要难过好几天,这都是属於爱。
现在时间到了,后面还有几条我们留著下次有时间,再给诸位同学细细的来学习,对於我们观察事实真相会有帮助。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长行第四段末后还有一句没有讲完。我们将经文念一遍:
【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缘力。所缘力。根力。观察力。奢摩他力。毗钵舍那力。思惟力。】
前面我们学到清凉大师《疏钞》里面开示第十段。「十即此普门之智为主,故顿照普门法界时,必摄一切为伴,无尽无尽,是此华严所求止观」。这段非常重要,《华严经》所说的止观为我们提示出来了。止观的范围非常广大,《华严》用什么做止观?这是我们读到这部大经,清凉在此地告诉我们这句是从第九句而来的,第九句讲的是「事则重重无尽,止观亦普眼齐照」。《华严》就是以这个为主,所以说即此普门之智为主。普是普遍,门是法门,普门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无量法门。但是一定要晓得,无量为一,一为无量,一多不二,这才是智,这才叫普门,以这个智为主。智就是止观,在前面我们所学到的,真正的止一定有观,真正的观一定有止,止观不二,止即是观,观即是止,这才是真实的。说两面,实际上一桩事情,一体之两面。佛法的修学,我们讲佛法修行,修什么?止观两个字统统都包括了,所以止观圆满收摄一切法。
我也特别跟大家报告过,我的老师教导我,他换了个名词,因为那时候我初学,刚刚接触佛教不到一个月,什么都不懂。我向他老人家请教,我说我知道佛法好,佛法殊胜,有什么方法让我很快能够契入?这个问题问得真大!他老人家确实有善巧方便,告诉我,「看得破,放得下」。看破是观,放下是止,他不用止观。如果讲止观会把我讲糊涂了,那用看破、放下,我好像一听也能够懂得意思、也能够接受,这就是善巧方便。怎么样教初学?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示范,不要去讲这些名词术语,名词术语讲半天也讲不清楚。所以,这是佛法修行总的纲领、总的原则,从初发心到如来地,你都离不开这个原则。止帮助观,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又帮助看破。这两个互为宾主,互为体用,像上楼梯一样,一层一层达到究竟圆满。
平常我也跟同学们报告过,我们放下一切执著,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了,就是阿罗汉;放下一切分别,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分别,你说心多清净,清净是智。清净心起作用,照见外面的境界,那个照见是观。止即是观,止是体,观是用;观是体,止是用,你那个寂静的境界,一定向上提升,那个要观。看不破你就放不下,人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时候在现前我们大家都争著要求取的。只有看破的人,他怎么看破?他晓得这个世间是假的、是空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万法无常,他看破了。看破怎么样?他不争了,他不再执著了。看破帮助放下,放下之后又能帮助你更看破一层,提升了。
看破什么?看破欲界天,欲界六层天,比我们人世间殊胜太多,一层比一层殊胜。虽然福报大,寿命长,还是离不开生老病死,这看破。看破之后,对於欲界天羡不羡慕?不羡慕,天王也不羡慕,中国人讲玉皇大帝也不羡慕。那就再上一层楼,你欲界放下了。欲界放下,色界现前。色界天里面没有欲,财色名食睡这个欲没有。他有色相,有色身,没有饮食、睡眠、男女,没有这些东西,比欲界清净多!细细观察色界有十八层天,苦苦虽然没有了,坏苦还有,依旧不是究竟。欲界天人看到那是非常羡慕的。所以你看穿之后,色界十八层天你要不要?不要,放下!
再上去无色界天,无色界天连身都不要,我们一般人讲灵界,他没有肉体。中国老子说过这么一句话,「吾有大患,为吾有身」。他说我有很大的忧患,是什么?我有身体,没有身体多好!老子有这种想法。确确实实无色界天的天人不要身体,身体是累赘,所以比色界就更清净。但是怎么样?没有法子破无明,没有法子出六道。境界虽然好,寿命之长,这是非想非非想天,佛给我们讲寿命八万大劫,没法子计算。可是八万大劫虽然长,它还是有数量的,有没有到的时候?当然有到的时候,到了还要往下坠落,因为上头没有了,不能再往上去。轮回的现象!所以你看破,你才会放下。
轮回的现象是什么?根本的原因就是执著,执著就是放不下。对於六道这个情执放不下,放下之后,你才能超越六道,这比什么都重要。什么时候放下?随时都要放下,你才没有障碍。不是说我到什么时候我才放下,不可以,随时放下,心地里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我们要想往生极乐世界,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只有极乐世界,其他的统统都没有,这才行。你有丝毫的留恋就出不去。对这个世间有丝毫留恋,你没有办法脱离这个世间,但是这个世间你又要清楚人身难得,想想自己,我这一生做人基本的道德有没有做到?基本的,在中国人讲仁义礼智信,在佛法里面来讲就是五戒十善,你有没有做到?
五戒十善要拿六十分及格,来生才可以不失人身,又到世间来了,不失人身。如果我们的五戒十善六十分拿不到,那就三途去了,畜生、饿鬼、地狱。所以世间人常讲人死了就做鬼去了。人死了做鬼,这个话说得没道理。人死了之后,来世去投胎有六个地方,鬼是其中的一个,怎么说人死了都到鬼道去?这讲不通的。可是这句话细细想起来也不无道理,那是什么?人死了以后,真的是多半都到鬼道去。鬼的业因是什么?悭贪。你想想,我们现在在这个世间贪心重不重?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这样也舍不得给人,那样也舍不得供养,悭贪。悭贪是饿鬼道的业因,所以谚语讲「人死了都变鬼」,想一想也有道理。几个人在这个世间,我们现在讲的《弟子规》做到,五戒十善做到了,决定不失人身。他来生一定在人天,绝对不在三恶道。那我们想想现在这个社会几个人做到?不要想别人,回过头来看自己,自己做到了没有?我自己要是没有做到,那你就要有高度的警觉,你来生是三途有分,人天没分。这个太可怕!
所以,不仁、不义、无礼、愚痴、妄语骗人,我说这个是什么?这是五常的反面。中国常道,仁义礼智信。无仁,无义,无礼,愚昧(愚昧是无知),欺骗别人是无信,这就是三途业因。有人说:我们今天要讲仁义礼智信,可是别人对我都不讲,我不就吃亏上当?没错,你不肯吃亏上当,那你来生就到三恶道去;你肯吃亏、肯上当,你来生不堕三途。这个帐要好好算算,不可以大意,不能马虎。该止要止,就是要放下;应当要通达明了,你要看清楚、看明白,那是看破,观,有止有观。
到普眼,前面跟诸位说地上菩萨,不是普通人;严格的说,七地以上,跟究竟果位很靠近,普眼。普门,普眼齐照,对於整个宇宙人生,我们常讲的性相、理事、因果完全看透彻,一丝毫差误都没有,叫大菩萨,这不是普通人。我们在六道里头,最重要的是因果,善因一定感善果,恶因一定得恶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古人常讲「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到的时候,你后悔来不及了;趁著时候未到赶紧回头,那就对了。只要一口气没断,彻底回头,都有救。所以《华严》的止观可以说是究竟圆满的止观,它以普门之智为主,这个智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根本智,实智。
故顿照普门法界。普门法界就是我们常常讲的遍法界虚空界。顿照,一照一切照,一个都不漏。必摄一切为伴。必是必定,摄一切法门为伴,《华严》为主,主伴不二。无尽无尽。这是《华严》止观,这句话我们要能够体会。说《华严》所求止观,就是圆教初住以上的境界。我们现在读的这个经文是十信菩萨,还没到,但是已经做邻居,再往上升一级就是圆教初住,就契入这个境界,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看看,见思烦恼放下,见思烦恼是执著;尘沙烦恼放下,尘沙烦恼是分别;无明烦恼也放下了,无明烦恼是妄想,不在十法界里头,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就是华藏世界。所以《华严》的止观,我们就晓得是圆教初住菩萨以上他所得的。
虽然在华藏世界还有四十一个阶级,你们诸位想想,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妄想就是我讲的起心动念;换句话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个境界里头,哪来的阶级?如果还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换句话说,妄想分别执著统统具足,全都在,就是这样。妄想分别执著全都没有了,哪来的阶级?真的没有阶级。没有阶级,佛给我们讲有阶级,这个阶级从哪来的?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断,无明是没有了、是放下了,习气没断。这在前面我把习气,古人讲的用酒瓶那个气味比作习气,这个比喻我们好懂。那要相当长的时间自自然然没有,就是古人所讲此处用不得力,为什么?不能起心动念。起心动念,那是无明起现行,根本就不起心、不动念,清净寂灭,这是真智。所以他那个观能观普门法界。就是遍法界虚空界,而且是重重无尽的法界,他都看得清楚、都看得明白。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体,一法界,所以叫一真,法界才称之为一真。我们从这个地方稍稍体会一点,这体会得少分。法身菩萨跟我们不同的地方究竟在哪里?这说清楚了。
后面还有第十,十是思惟,『思惟力』,「思惟者,筹量应作不应作故」。我们今天讲思考。你多想想,你要是把这个统统都明白、清楚了,不能说十分清楚,有个一分、二分,你就会想想今天在这个世间,哪些事情我该做?哪些事情我不应该做?不应该做的决定不要去做,应该做的好好去做,这就对了。大乘佛法有体有用,对自己来讲,不断提升自己境界是应做的,如果障碍自己境界提升,那是不应该做的,这要懂得;对别人来说,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该做的,叫众生因我而受苦的,这是不应该做的。我们要落实、要真干。我真修行,真正如理如法,自自然然就加持别人。别人看到生欢喜心,赞叹,向你学习,这就是利他。所以自利就是利他,利他是真正自利,自他不二。晓得什么事应当做,什么事不应当做,这比什么都重要。
这十句清凉大师讲得很好,这十句都说之为「力」。这个力能帮助我们道业增长,能帮助我们境界提升,十种力。当然,经上所说的都是举例,明白这个道理,凡是帮助我们道业增长的这个力,我们统统都要去做,这是我们修行的增上缘。再看下面经文第五段,五段是讲「善巧」,我们把经文念一段:
【云何得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无色界善巧。过去善巧。未来善巧。现在善巧。】
我们看清凉大师的《疏》,这是别说里面的第四段。「第四於法善巧,皆约流转以明」。这段完全是讲事,不是讲理,完全讲事。十句里面分成三段,前面四句是「流转之体」,流转就是我们讲的六道轮回,出不去!所以这些话专门对六道众生说的,可以这么讲法。「蕴、界、处、缘起」是流转的体,「欲界、色界、无色界」,这是流转的处所,你在哪里流转?三界流转,在这个三界。三界就是六道,出不去。「过去、未来、现在」,这是讲时间,「三世,流转之时」。现代的科学家相当聪明,他们已经发现时间、空间不是真的,在某种条件之下,空间等於零,空间没有了;在某种条件之下,时间等於零,时间没有了。时空不是真实的,佛在三千年前就给我们说明了。
相宗入门初学的课本,《百法明门论》,在这一份教材里面,佛就讲到空间跟时间。佛将一切法分为五大类,第一类心法,第二类心所法,就是心理的现象,心理的活动。第三种是讲色法,色法是物质。心心所都不是物质,我们讲精神,色法是物质。第四讲不相应行法,就是它有这么一个东西,它又不是心法,它也不是心所法,它也不是色法,但是它与它们也没有办法离开,这一类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抽象概念,不是真的。其实统统都不是真的,但是这个就是太假了。第五个是无为法,那是真的,永恒不变的。空间跟时间在这五大类里面都是属於不相应行法,用现在的话说,空间、时间怎么来的?抽象概念,绝非事实。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的,今天被科学家发现。
科学家说的在某一种条件之下,这条件是什么?这个条件在佛法讲就是止观,止观就是禅定。所以「禅定」这个名词是梵华合译,两个字,禅是「禅那」音译过来的,是梵语;定是中国文字,因为禅那确实有中文「定」的意思在,所以翻译的人把禅那就翻成禅定。解释,禅定就是静虑,静是静止,虑,说这个静止它不是死的,它是活的,所以他有观。如果说是有静没有虑,有止没有观,最高的境界是四禅天里面的无想天。他有定,定功很深,定里头没有观照,所以那个定是个死定,不起作用,那个定不生智慧,那个定永远不开悟。错了!佛法讲定中是有境界的,这个境界是观。
这就是前面讲的,前面讲那个范围大,「普眼齐照」、「顿照普门法界」。这个范围大,这是明心见性的菩萨才能做到。三界之内这些修行人达不到,没有那么深的定,所以没有那么大照的能力。小定,他就有小的观照能力,大定有大一点的观照能力。定的功夫,严格的说,每个人不一样。同样一个人,他真正修行,年年不一样,一年比一年深,一年智慧比一年大,他天天有进步。佛给我们讲只讲一个概略,那细讲是没法子讲的,每个人不同。就是一个人,他每年不同,每月不同。所以静虑、寂照这都是禅定的翻译。寂是寂灭,寂灭就是止;照是照见,这就是观。
『善巧』,完全是从观上讲的,看到宇宙之间这些现象,时空也非常善巧。善是好,巧是妙!我们不看这个经文,我们如果细细观察我们的人身,你说是不是善巧到极处?眼能看,耳能听,鼻能嗅,舌能尝,身能触,意能知,你看这个,实际上这里都有,这是什么?『蕴善巧』,我所讲的包括在蕴里头,蕴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色是物质,我们今天讲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意根是属於心法,前面五根,眼耳鼻舌身都是色法,心法里面有受想行识,这是五蕴。你细细去观察、去思惟,它是不是善巧到极处?巧是巧妙。眼睛两个,两个才调焦距,有焦距才显示远近;如果只有一个眼睛,远近就看不出来。这最显明的,我们用摄影机,一台摄影机照的时候是平面的,两台摄影机同时把焦点对好了照是立体的。我在美国看过立体电影,没有别的,就是两台机器同时放,让你明显的觉察到立体的感觉。蕴善巧!
『界善巧』,界是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这叫十八界。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法尘是意根所对的;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尘、六识这十八把整个宇宙都包括了,整个宇宙不出这十八界,界是界限、界分,不出这十八。我们人自身六根、六识,这是我们的根身,根是色身,识,我们讲是精神。动物这个身是精神跟物质和合的这么个现象,外面的境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把整个宇宙统统包括。现在时间到了,休息几分钟。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
【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
『处』是十二处。在经教里面,佛为大众讲开示的时候,依众生根性不相同,用现在的话来说,精神跟物质,在佛法里面讲叫色心。色是物质,心是精神。对於色迷得轻,对於心迷得重,就是精神这方面他迷得重,物质这方面他迷得比较轻,佛就讲五蕴。你看五蕴,色只讲一个,心讲四个,受想行识。这是佛说法的善巧。十二处跟前面恰恰相反,他对心迷得轻,对色迷得重,就是对於物相方面迷得很重,所以佛对於色相就讲得多,色里面讲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讲六尘;对身就讲五根,五根是眼耳鼻舌身,这十一个,五个加六尘,十一个都是色法,只有意根是心。所以对心法只讲一个,色法讲十一个,这是迷心法轻,迷色法重,佛就这么讲法。
如果是对色心迷得都很重的,佛就讲十八界。十八界,心法讲七个,六识是心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个,这是心法。那在六根里面,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是色法,意根是心法。所以十八界里头,心法说了七个,色法说了十一个,合起来是十八。这是佛说法的善巧,所以有「蕴、处、界」这三种说法。这三种说法,展开来就是整个宇宙,你细心观察,没有一样不善巧。
我们看人,人生下来,如果现在用科学技术去造个人,怎么造也造不出来。善巧!你再看小动物,你看那个鸡蛋孵一个小鸡,小鸡生出来,你细心去观察,我们用科学技术去造一个小鸡,能不能造一个像这个蛋里头出生的小鸡一样的,那么样的灵巧?宇宙造万物,善巧到极处。我们凡夫对它的形容只有用四个字,「不可思议」。我们看宇宙之间形形色色,为什么会有这么样的善巧?於是乎,宗教里面都说这是神造的,这不是人为的,神造的。可是问题又来了,神造万物,谁造神?神没有人造,那这讲不通。神没有人造就有,那万物不必要神造也可以自己有,这里头矛盾非常之多。我们看看佛怎么解释?佛讲缘起,万法因缘生。缘,那就非常复杂,这个缘,我们今天勉强的说条件,它要具足许许多多的条件,现象於是发生了。这些条件里头少一个、少二个,现象都不能发生。所以佛解释宇宙万有的现象,因、缘、果,讲三个。但是他不讲因,他讲缘。
十法界依正庄严的因,是阿赖耶识里头含藏的业习种子,几乎一切众生统统都有。所以每个人你阿赖耶识里头,也就是你的内心里头,有佛种子,有菩萨种子,有声闻、缘觉种子,有天的种子,有人的种子,也有饿鬼、地狱、畜生的种子。统统具足,心里头统统具足。哪个种子起现行?要靠缘。种子没有缘不会起现行,也就是说,它不会现相,一定要靠缘。所以佛法讲缘生不讲因生,它讲缘生。
四缘生法,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这是大的数。无量的因缘,佛把它归纳为四大类。这四大类,其中前面三大类都是我们本身具有的,只有一类增上缘是外面的,外面的助缘,三种都是自己本身具备的。所缘缘,是我们所期望的,我们想哪个种子起现行,所缘缘。这就是佛在经教里常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所缘缘就是心想。我们真的十法界种子统统都有。今天我心心念念想的是什么?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作佛去,我这个念头就是所缘缘。这个所缘缘殊胜,无比的殊胜。你不想别的,你想去作佛。那为什么很多念佛的人都不能往生?他的心念不专,虽然想西方极乐世界,他还想名闻利养,还想五欲六尘,这就没有法子。他的想不纯,杂了、乱了,所以他就去不了。道理在此地。
所以《无量寿经》上教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那就成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给诸位说,都是属於所缘缘。一向专念也是无间缘,你这个可不能中断,中断就不行了,念兹在兹,你不能改变念头;改变念头,你这一念就中断了。所以我们细心观察,观察自己,观察别人,念佛功夫不得力、不能成就原因在哪里?杂念太多,他不是专念,他不是一心,他是乱心,妄念太多!妄念、杂念,那怎么能成功?哪有这个道理。要一心专念,这就成功。
念念不忘,这专念。说老实话,不需要很长时间,三年五载,一般大多数三年,顶多五年,你就成功。念成功之后,往生自在,你想去你真去得了。不想在这个世间住了,早一点去,虽有寿命不要了,你有这个功夫。有这个功夫,在这个世间多住几年,那是什么?那是有缘分。缘分就是这个世间还有许多人能够接受你的教诲、接受你的劝导,你劝他念佛,他肯听;别人劝他念佛,他不相信,你跟他有缘。那你为了帮助有缘人,你就在这个世间多住几年。好在你真的功夫成片了,不是一心,功夫成片,生死就自在。
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想多住几年也可以,不碍事,这叫生死自在。对於这个世间确确实实做到一尘不染,再好的东西,没有贪恋,不会动念头;再不好的东西也不会起恶念,没有瞋恚。换句话说,六根接触一切人事物,确确实实不起贪瞋痴慢疑,这都叫做妄念,不起这个。那念头是什么?确确实实前面所讲的止观。不起心动念是止,清清楚楚、明明了了是观,观是慧,有定有慧。定是不起心、不动念,没有一样事情不清楚、不明了,观!有止有观。
我们一生当中,要在这上下功夫,真正在这上下功夫,功夫能够得力,就是你真能放得下。你很想功夫得力,但是又放不下,那就无可奈何。多少多少人为什么功夫不得力?就是境缘放不下;境是讲物质,缘是讲人事。你还有亲爱的人、欢喜的人放不下,这是缘;你还有财产、你还有名闻利养放不下,这是物质,这属於境界。统统要放下,不但人间要放下,天上那样好的境界都要放下。你要放不下,怎么样?放不下,将来生天,极乐世界去不了。
无著、天亲、师子觉三兄弟学佛的功夫都不错,他们修唯心识定,修得都不错。师子觉先往生,他们求生兜率天弥勒净土,三个人约定,哪个人先去,到那边去,赶紧回来报个信。师子觉往生之后,始终就没有回头,没有消息。以后无著菩萨也往生了,生到兜率天之后,马上就回来,告诉天亲菩萨。天亲菩萨说:怎么三年你才来报信?他说:我跟弥勒菩萨见个面,马上就回来了。天上跟人间时差很大,兜率天的一天是人间四百年,你想想看三年,人家那里见个面打个转,三年!那里一天人间四百年。他就问,师子觉呢?他说师子觉到了欲界第四层天兜率天,兜率天有外院,外院那些天女太美,被天女迷住,现在还没到内院去。这就想到天上福报不是人间可以相比的,遇到那个境界你能舍吗?你能放下吗?你能看破吗?所以六道很不容易超越。这也难怪佛教弟子,「以戒为师,以苦为师」,有道理。
不能贪图享受,贪图享受那个习气很重,顺境善缘现前,你马上就堕落。要舍,平常就要舍,舍得愈干净愈好,为什么?没有罣碍。这桩事情,讲舍是要讲心里不执著,真正放下。但是事上要不要放下?事会影响你的心,所以佛教初学从事上放下。至於那些超越六道轮回的四圣法界里面的修行人,他那个事上放不放下没有关系,他心清净,决定没有贪染;他有贪染出不了六道。阿罗汉出了六道,见思烦恼里头,五利使没有了,五钝使也没有了。见思烦恼,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没有了,贪瞋痴慢疑没有了,统统断尽了,证阿罗汉果。那个事有没有不相干,一丝毫不沾染,他真的看破。
凡夫不行,你见色闻声会起心动念,这就坏了。这时候怎么办?像我们也想求带业往生,那尽量避免,尽量把这些境缘舍掉、离开,这是有道理的。你功夫不够,你没有看破,只好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要用久了,慢慢成了习惯,很有效果,念佛临终的时候不产生障碍。要懂!所以这个经,我在前面跟诸位做过报告,经不能不听、不能不读,佛不能不念,戒不能不持,福不能不修,不能不求生净土,这样才能保证我们这一生往生净土。初学、老修都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缘起善巧。】
我们在前面那一品里头,第一章「缘起甚深」,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说「缘起,六地广明」。到后面「十地品」里面,六地这一章里头会说得很详细,我们前面看到缘起甚深。这四句「蕴、处、界、缘起」,流转之体。确确实实的,谁在六道轮回流转?这四个统统有关系。五蕴、十八界、十二处,『缘起』可以说十二因缘。十二因缘里面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的名词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第一个是无明,第二个是行,第三个是识,第四个是名色,第五个是六入,第六个是触,第七个是受,第八个是爱,第九个是取,第十个是有,第十一个是生,第十二个是老死,这十二个名相。无明,这不是根本无明,佛在经论里面给我们讲,这叫枝末无明。无明是枝末无明不是根本无明。无明缘行,这个无明是烦恼习气,阿赖耶识里头的种子。种子遇到缘,缘是什么?缘是行业,遇到缘他就投胎,识就是投胎。所以无明、行,是过去世的因;从识到受,这是这一生的果报。佛法里头有引业、有满业,行是引业,引导你去投胎。
投胎也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儿女跟父母四种缘,这佛说的。如果没有这个缘,他不会到你家投胎。第一种报恩的。过去你对他有恩,他非常感恩,到你家来投胎做你的儿女。那这个儿女从小就很乖巧,孝子贤孙,过去世有因,这报恩的。第二是报怨的。过去生中你跟他有过节,有冤仇、怨恨,他这一生来报仇的。这就是忤逆不孝,败家子,会把你搞得家破人亡,来报仇的。第三种还债的。过去生中你对他的布施很多,或者是他欠你的债很多,这一生遇到了,他还有福报,他来还债。这样的儿孙对你物质方面的供养不会缺乏,没有孝心,对父母不恭敬,生活会照顾到。还要看债多少,如果欠得多的,他就还得多,你的物质生活很富裕;如果欠得少的,他还得少,勉勉强强让你可以过日子,你没有什么富裕。还有一种叫讨债的,是父母欠他的。欠得少,大概小孩生下来三、四岁就还掉了,他就走了;欠得多的,十几岁、二十几岁走了,你供给他念书,念到大学毕业,走了,花了不少心血,花了不少钱,讨债。四种缘!没有这四种缘不会到一家来。
所以现在我们都看到很多人,父母跟我讲小孩不好教,什么原因?大概都是报怨的、都是讨债的。所以自己要想想,你是不是喜欢布施,喜欢供养,喜欢帮助一些苦难的人?你布施恩德,那你的儿女就好,都是来报恩的,都是来还债的,不是报怨,不是讨债,他怎么不好!如果起心动念都是自私自利、都是损人利己这种念头,那好了,你将来的儿孙都是讨债的,都是报怨的,这个事情麻烦大!
一个人的一生,无论是什么人,在这个世间你一生的遭遇,与前生统统有因果报应的关系。你要是明白了,你就不会怨天、不会尤人,为什么?自作自受,你能怪谁?佛对於这些事情讲得太清楚。这一家人孝子贤孙不是容易事情,过去生中布施恩德,行善积德,所以他才有这好的果报。凡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绝对没有好儿孙。诸位细细观察中国、外国的历史,你再仔细看看现在这个社会,你看看这些豪门贵族,你看看他们的子孙,他能够兴旺几代?两代就不错,三代就没有了。什么道理?你佛法念多了你就明白,不必去问人。
所以无明跟行是前世的业习种子,这一生遇到缘,就是你跟父母有这四种缘,你到他家投胎。投胎是识,我们中国人叫它做灵魂,他就来了。下面一个叫名色,名色大概是寿命一、二个星期,那只有一块肉团,什么都称不上,所以叫它做名色。名是讲精神,色是讲物质,它是一个精神跟物质混合在一块的一块肉。底下一个名词叫六入,六入是这个胎儿长成人形,有眼耳鼻舌身,就是它像一个人的样子,不能叫它人,叫它六入。一直到他出生,生下来的时候叫触。他跟外面境界接触,脱离母体跟外面境界接触了,这个触就是从出生到老死,你天天都跟外面境界接触。受是你的感受,苦乐忧喜舍的感受。这是现在这一生的五种果报,识、名色、六入、触、受。五种前面三种是在坐胎,十个月坐胎的时候;出胎就叫做触,就有受。所以触跟受一生到老死,果!受苦受乐,六根所接触苦乐忧喜舍,这在佛法里称之为满业,是你前生行善造恶,这一生所得的果报。
现在在这一生,除了受果报之外,他还要造作。造作再多,佛把它归纳为三条,就是现在三支,是什么?来生的业因。第一个是「爱」,爱是无明,爱是烦恼。这个意思是广义的,你喜欢,我喜欢的人,希望常常在一起;我不喜欢的人,希望他常常远离我,都用这个字做代表。所以这个字里头的含义很广、很深。爱是一个念头,有这个念头,他就想得到,所以下面叫「取」,就得到。这个取,都是广义的,喜欢的,希望我得到它,不喜欢的,希望它远离我,都属於取,都用这个字做代表。我们把一切外面的境缘,境就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就分成两大类,一个是爱,一个是恶、讨厌他,分为这两大类。所以爱有两大类,取也是有两大类。喜欢的希望得到,不喜欢的希望丢掉,都属於取。造作!现在的造作。这个造作,你阿赖耶识里头又有了种子,有善恶种子,就有个「有」。这个善恶种子就是来生的无明、行,现在叫有,来生就叫做无明、行,所以你来生又会去投胎。
未来二支,就是你来生又有「生」,有生又有「老死」。这个生,六道里头不一定到哪一道受生。无论在哪一道,都有老,都有死。佛讲十二个字,十二个名词,说明三世因果,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你要是知道这个道理,纵然我这一生过得很不如意,我晓得这是什么?这是过去生中我所造作一切不善的果报。既然晓得,我就要改过自新,我这一生一定要断恶修善,那就能够改变你这一生的果报。
最近有不少的同学在拍摄《了凡四训》的连续剧。最早拍摄出来的是马来西亚,只有两片两个小时,也相当精彩,我都看过。以后我们在北京拍了一次六个小时,六个小时里面,有一些不太妥当的,所以以后把它浓缩成四个小时。还有很多别的同学把剧本送给我看,都在那里想拍摄。我们自己也在北京找了一个朋友,我们想拍摄一个二十集的电视连续剧;二集、三集,电视台不接受的,至少二十集,《了凡四训》。怎么样改造命运?命运决定有,前世的业因,这一生受果报,命定的。虽然命运定的,命运能改,不是不能改,为什么?因是自己造的,果当然自己受,既然自己造的因,自己对这个因就能改。所以你一定要晓得,别的人来帮你改,那是假的,骗人的。什么看相算命改风水,那都是骗人的,从你自己起心动念处改。所以《了凡四训》,很好的一个教训。
另外还有一部《俞净意遇灶神记》,也非常之好。如果要拍摄连续剧,我相信比《了凡四训》还要精彩。但是他的资料没有了凡先生那么丰富,只有他的同乡罗先生给他写了一篇传记,《遇灶神记》,写得很好。这两天悟道法师带了一个电视剧本叫我看,我把它看完,不长,六集。就是《俞净意遇灶神记》,写得很好,不错。可以把它拍出来流通,教人怎样改造命运。正所谓是「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业因果报佛讲得很深、很广、很细密。这里面最重要的一念具足十二因缘,念头不能不注意,不能不小心。一念生爱就是无明起来,无明是什么?对於事实真相不了解,你才会起心动念。你要是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什么?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了解事实真相的人心地清净,无论什么境界现前如如不动、清清楚楚,那就是观照,就是定慧。如如不动,定;清清楚楚,慧。所以,你一念动了心,我们讲动了感情,这无明起来。因感情你才造业,这就是行。你专心念著这个,这就是识。识共色行,就是名色。六根,眼耳鼻舌身都随著你的念头在转,这叫六入。六入触动感受,这就是触。苦、乐、无记这三种感受自自然然都起来,这就是受。缠绵不舍,爱;这个地方记住,跟那个恶的,含著怨恨、不高兴,也是不肯舍,要难过好几天,这都是属於爱。
现在时间到了,后面还有几条我们留著下次有时间,再给诸位同学细细的来学习,对於我们观察事实真相会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