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自我的灵性到达圆满 (第五集) 2005/1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节录自华严经第12-017-1467集) 档名:29-037-000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李长者的《合论》,「将释此品,约作四门分别。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释品宗趣,四随文释义」。这是一开端长者把解释这品的大意分为四个段落。首先就是解释品题,我们看《论》文,「一释品名目者,何故名为净行品」。首先把这个品题提出来,为什么要称为净行品?下面这是给我们解释,「以无始诸见无明贪瞋痴爱,今已发菩提心,信乐正法,顿翻诸见,成其大愿,长大悲门」。解释的文很长,我们就念到这段,一段一段的来学习。
一切众生,特别是六道里面的众生,无始劫以来沦落到六道,无始劫以来。诸见,见就是错误的见解,我们讲见思烦恼,诸见就是见烦恼,下面无明贪瞋痴爱是思烦恼,所以合起来就是见思烦恼。因为我们有见思烦恼,见思烦恼是六道轮回的第一个业因,只要见思烦恼不断,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出不了,当然就是长劫流转。那个长就不知道有多长!时间不是按年月日算,论劫算。长劫在六道里头流转,死死生生,没完没了。什么时候你能脱离?什么时候你觉悟,发菩提心,你就脱离了。这句我们就不多说了。
诸见,身见,头一个就是执著身是我。边见,边见就是今天所讲的相对,起个念头有我,跟我相对的是人;有大就有小,有长就有短,有满就有缺,我们确确实实是生活在相对的世界里,这外国科学家发明叫相对论。相对是六道轮回,出六道轮回就没有相对了。所以这个错误的见解: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我们的见解统统是错误的,佛把它分为这五大类。你起心动念,你有什么个看法,准定出不了这范围;你有怎么样想法,决定出不了贪瞋痴慢疑,出不了这个范围。
今已发菩提心。当然,这是「净行品」的菩萨,这是十信菩萨,十信菩萨这一发菩提心就超越十法界;菩提心不发,出不了十法界。所以诸位要知道,佛在许多经论里面告诉我们,二乘没有发菩提心,二乘是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没发菩提心。十法界里面的佛,就是此地讲的今已发菩提心,这才发菩提心。菩提心一发,就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菩提心是真心,菩提心发了之后,转识成智。
没有发菩提心,谁当家作主?八识五十一心所当家作主,十法界。这称之为妄心,这不是真心,这里头有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不是真心,妄心。发菩提心,把分别执著、起心动念断了。虽然断了,无始无明的习气还在,这很难断。但是无始无明的习气不妨碍见性,你还是明心见性,但是明心见性见得不彻底、见得不圆满,好像前面有一层雾一样的。这几天香港这个雾气很大,我们住在香港,从高楼上看九龙对面的狮子山都看不见了,都在一片茫茫雾中,这就好像是初发菩提心。
菩提心一发,这就是圆教初住菩萨;无明,佛说有四十一品,他们修行在一真法界,不在十法界了。用功,就是破无始无明。无始无明这桩事情,真的所谓是用不上力,要让时间,你要能够保持住,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永恒的保持。《金刚经》上所说的标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全部都落实,确实不著相。世出世间法里所有一切现相都不执著,知道这个现相是虚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确确实实是这个境界。再向上,十住、十行、十回向,不但四相没有了,四见也没有了。诸位要晓得,那个见就是无始无明习气(就是无明习气),确实不著相了,还有习气,还带著习气。在我们想,大概总是到十回向这个位次,习气就很薄很薄了。有没有?有,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习气没破。
从初发心,发菩提心,真正发菩提心了。真正发菩提心的标准要记住,就是在一切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这是真正发菩提心;还会起心动念,没发,还有分别执著,你还是六道凡夫,你用的是轮回心,你用的是八识五十一心所。八识五十一心所用得正,不在六道。用得没有错误,用得正,完全跟佛菩萨教诲相应,用得正,四圣法界;用得不正,六道凡夫。邪跟正是以佛法为标准,所以人不能不学佛。学佛,不能不依教奉行,太重要!
菩提心是什么?「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菩提心。下面所讲的「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是菩萨行。菩提心一定是菩萨行,你得要做到才行,做不到不行,要真干!无论对什么人,对人对事对物、对九法界众生、对蚊虫、对蚂蚁、对罗刹、对饿鬼,统统都是真诚清净平等觉,没有一丝毫分别执著,这是菩提心的样子。菩提心一发,人就变了一个人,世法里头常讲脱胎换骨,人变了一个人,这是真的。从这句话里头我们也能体会到,人变了,相貌变了,体质变了;相随心转是相貌变,体质变是境随心转。身心清净,身心健康,远离一切病痛。病痛是什么?业障。菩提心一发,业障就消了。所以我常常跟同学们说,清净平等心不会感染病毒。现在传染病很多,清净平等心不会感染,大慈大悲能够解毒。我们本身就有这个能力,自己要会用这个能力。要像诸佛菩萨一样,把病毒转变成最好的营养,佛菩萨就是这样的。怎么转法?这品经里教给我们转法,这很难得,我们今天学到这门功课了。
所以菩提心一发,你看看信乐正法。诸佛菩萨所修、所教、所传,正法。何以说它是正法?它跟法性完全相应。违背了法性,邪法。法性尽善尽美,没有丝毫诟病,这法性。我们能信、我们能解,我们欢喜接受、欢喜学习,信乐正法。信乐正法了,顿翻诸见。见思烦恼是跟性德完全相违背的,烦恼的体就是法性,菩提的体也是法性,烦恼的体也是法性,所以「烦恼即菩提」,但是要转。转烦恼就是菩提,转邪就是正,你得会转。顿是讲快速,翻就是翻转,你马上把这些错误的看法、想法都转过来了,转成什么?转成大愿。总的来讲,转成了四弘誓愿,念念利益众生,念念成就众生。
我听说在国内有一些年轻的同学,修养、见解、说法到很高的水平,甚至於跟我都不相上下了;他才在起步,三、五年之后肯定超过我。我听了非常欢喜,这是教育的成功。教育成功,那就是底下一代决定高过前一代,这成功;下一代要不如我这一代,悲哀了;跟我这代平平,都摇头,我们的教育不成功。古人所讲「青出於蓝,而胜於蓝」。你看现在科技的产品,它也是一代一代的。汽车的品牌、飞机的品牌,这最初造出来给它编号,第二年再造的时候就把第一年有什么缺失再改进;那当然,这第二代一定超过前面一代。再过一年,第三次改进的时候又超过第二次,日新月异。
我们对於人的教育也是一个道理。做父亲的总希望儿女将来的成就超过自己,荣宗耀祖。如果儿女不能超过我们,甚至於不如我们,你这个家道就衰退了。人最怕的是嫉妒心,看到别人有好处,我们就嫉妒,想尽方法来障碍,将来得什么果报?你自己无论做什么事业,障碍重重,报应!而且世世代代愚痴,不在人道,在三恶道。那个果报不晓得到哪一年才能把这个业障消除掉。为什么这么难消除?因为你那个嫉妒瞋恚、看不惯别人比你强的习气太重,所以堕落在恶道出不来。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对於一切人,一切善人、善行、善事,有没有嫉妒?如果有嫉妒,你就想到地狱果报恐怖!
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心现识变。世尊说得很好,「从心想生」,你怎么个想法。菩萨心正,想也正,愿也正,所以成就大愿。这个大愿,普贤菩萨大愿。我们讲到普贤菩萨大愿,你就会想到《普贤行愿品》里面的十大愿王。没错,十大愿王是纲领,纲,总纲;「净行品」里面讲的一百四十一愿,是十个纲目里面的别目,给诸位说,还是属於纲领。要讲细目,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所谓无量法门,细目。细目再多,不超过此地的一百四十一条,一百四十一条决定不出十大愿王范围。这里有总有别、有纲有目,我们总得要清楚,成就普贤大愿。长大悲门。对你的大慈悲心增长。大慈悲心增长,你决定不会退失菩萨位,你的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他天天在增长,他怎么会退?这就是大乘教里常讲的「三不退」。
再接著看下面《论》文,「若但以三空无相对治,不生大慈大悲,不能成就普贤行故」。这里说明大乘教跟一乘教不一样。大乘教怎样对治烦恼习气?也是从纲领上来讲,不外乎三空,不外乎无相。三空讲的我空、法空、俱空;无相,性宗跟禅宗善用的。我们前面提到过,性相两宗都是以无相为宗,用这个来对治。有没有效?有效,但是不生慈悲。你看看《行愿品》里面这个,他生慈悲心,成其大愿,长大悲门,这不一样。没有慈悲心就不能成就普贤行故。普贤菩萨的慈悲达到究竟圆满,所以这《华严经》上讲的「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换句话说,菩萨不修普贤行,最后那一品生相无明决定不能破。
在菩萨修行过程当中,破无始无明的习气非常艰难,没有慈悲心。有慈悲心就容易,没有慈悲心不容易。我们要再问,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成就那么容易?我们能懂吗?你要是不懂,你要是答不出来,《无量寿经》白念了。你看看《无量寿经》别序里面头一句话「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你就明白了。极乐世界是普贤法界,凡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没有一个不修普贤行的。咸共遵修,没有一个例外的。由此可知,这一百四十一愿在极乐世界是人人都做到。所以我说这一百四十一条即往生极乐世界的《弟子规》。你能够具足这一百四十一愿,你往生有把握了,一丝毫怀疑都没有了,稳稳当当往生。你来问我,肯定往生,一点怀疑都没有。你要做到!
想想为什么做不到?你念,天天念,天天念《行愿品》的人有,以《普贤行愿品》做为早晚课的有,因为《普贤行愿品》最后这卷是列在净土五经里面。我们净土五经一论,五经就是三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再加上《普贤行愿品》,就是净土四经;印光大师把《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加进去,叫五经,圆满了,非常非常圆满。所以它是属於五经一论。有人专门受持,以它作早晚课,问题是一定要做到才管用。如果天天念诵做不到,做不到没用处,只能说在阿赖耶里面种个善根;什么时候再遇到殊胜的法缘,热爱普贤行愿,依教奉行,那你就能往生。所以世出世间法没有例外的,你要想成就,那一定得落实,只是口里说说没用。
再看下面一段,这段很重要,「欲行长路,非足不行」。你要走长路,目的地很遥远,你要是没有足,你就走不到,你得要有足。「欲行大悲,入普贤门,充法界行者」。你想学习大慈大悲,入普贤菩萨的境界,把你的慈悲充遍法界。我们今天提出的爱心遍法界,爱心就是慈悲,「爱心遍法界,善意满娑婆」,这就与长者在此地所说的相应。「於一切见闻觉知而无过失,便成万行庄严」。一切见闻觉知,就是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世法佛法统统包括尽了,这里面没有过失,这才叫万行庄严。或者称为万德庄严,都是一个意思,万德庄严就是万行庄严。我们要想成就这个目标。这万德庄严我们常常看到,是放在大雄宝殿本师释迦牟尼佛佛龛上的匾额「万德庄严」。
究竟果位的诸佛如来,决定没有一丝毫过失。这就是说,菩萨还有过失,佛没有过失。这个佛从哪里说起?给诸位说,从圆教初住。圆教初住以上都是万行庄严,没有过失。为什么?因为他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里头就有善恶,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当然没有分别执著。没有分别执著,哪来的过失!过失从哪来的?人我是非,从这里来的。换句话说,全都是从分别执著来的,过失。而起心动念是根,起心动念是无记法,里头没有善与恶。但是起心动念生起分别、生起执著,分别执著里面就有善恶了。所以真正修功夫的人,就是在境界里头练,练不起心、不动念,这叫真会用功。练不起心、不动念,这说得是没错,我们做得到做不到?做不到,决定做不到。所以儒家也讲,凡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你要晓得从哪里学起,你要晓得有先后次第。像念书,一定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到研究所,它有先后。我们现在从哪里开始?从不执著开始,专门在这里下功夫,先学不执著。到确确实实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执著了,再进一步学不分别。
诸位要晓得,世出世间法都不执著了,你超越六道轮回了。最起码的,小乘四果罗汉,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执著;大乘,像我们这个地方讲的圆教菩萨,我们这是第十信位,下面就是初住。第七信位的菩萨,执著断了,第十信位的菩萨分别断了,所以这个地方讲的「今已发菩提心」。菩提心一发,分别就没有了,有分别就没有菩提心,分别没有了。往上是修不起心、不动念;不起心、不动念,无明破了。往后,那就是这四十个阶级专门是消无始无明习气,是做这个功夫。这功夫怎么做?普贤行。文殊智,普贤行,以智导行,以行圆智,圆满智慧。
这下面具体就给我们说出来,「皆勤修习此一百四十大愿门」。一百四十是整数,实际上是一百四十一。句句都是「当愿众生」,你看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到下面就会详细介绍。你要不修学这一百四十一愿,你就没有办法做到一切见闻觉知而无过失。这话里头的意味深长,跟大乘修三空、修无相、修无念的不一样。为什么?那些人没有这么大的慈悲心。
修普贤行的人,真的是一切众生有求必应。修学大乘的,修学三空的,修学无念的,你有时候找他,他不理你:你妨碍我,你妨碍我用功。没有慈悲心!不像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不怕。有没有妨碍?没有。为什么?境界一现前,他马上把它转了,把行转成愿、转成智。愿行智增长菩提心,增长大愿门。前面大乘菩萨还不能转这个境界,普贤行的菩萨统统能转境界,所以他的地位高,他在一真法界,他不在十法界。虽在一真法界,他应化在十法界,十法界跟一真法界不二,他入不二法门。大乘菩萨他虽然执著没有了,他还有分别,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不一样,他不一样。普贤菩萨是一样的,一点妨碍也没有。
所以下面说「便於生死海中,见闻觉知,一切诸行,悉皆清净,入普贤行故,故名净行」。所以这个行称为净行,「净行品」这么来的。《论》文里头特别讲,这是我们要特别留意到的,便於生死海中,生死海中是指六道轮回。普贤菩萨在哪里修?在六道里头,在三恶道,哪个地方有感,他就在哪一道,无处不现身。我们同学很多人见过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我们十楼还有一张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德像。你有没有见过千手千眼普贤菩萨?有没有见过千手千眼文殊菩萨?我见过。千手千眼是表法,表什么?眼到手到。见到众生有苦难,帮助他的手立刻就伸出来,就到了,决定没有空过的,这叫千手千眼。表法的意思,我们一定要懂。
今天我们在这个地方学经教,怎样帮助别人?诸位同修要晓得《华严经》念了之后要开智慧,我不建道场。有人送钱给我,要帮我盖一个大庙,我不要。盖大庙,那个钱埋在地底下,寺庙愈大愈庄严,争的人愈多。很多人到这里出家,他出家为什么?这个产业大,我出家将来都是我的。现在小孩很聪明,我都听好多同修告诉我,他们的儿子、女儿很小,都大概十岁左右,就跟他爸爸妈妈讲:你们知道吧?你们的财产都是我的。他的爸爸听了吓呆了。真的,是他继承,这不是假的。师父辛辛苦苦盖了一个大庙、大道场,徒弟说什么?师父,你死了以后,这财产是我的。一点都没错。他来出家,他不是为道,他是为了这么大的庙。
这也正好应了世尊在讲五种坚固里头讲到,五五百年。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第一个五百年解脱坚固,能严持戒律的人就能证果;第二个五百年,持戒不行了,得修禅,禅定坚固,这第二个五百年;第三个五百年,修禅也不能成就了,多闻坚固。真的,佛教传到中国来,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一千年,进入中国这是多闻坚固。所以十个宗派,隋唐时候像雨后春笋一个一个出现,日本出现十三个宗派。现在时间到了,我们的话没说完,我们下个钟点再继续。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前面我们讲到「於生死海中,见闻觉知,一切诸行,悉皆清净,入普贤行故,故名净行」。我们谈到世尊给我们说的五五百年,这等於说是释迦牟尼佛的预言,就是看他老人家灭度之后二千五百年。五个五百年就是二千五百年,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第一个五百年是「解脱坚固」,佛灭度之后,依著戒律修行就能够证果。第二个五百年是「禅定坚固」,这是持戒已经不能成就了,就是众生的根性愈来愈差;换句话说,染污愈来愈严重,就这个原因,所以修禅定。第三个五百年是佛教传到中国,确实应了释迦牟尼佛的悬记,就是预先他所说的,「多闻坚固」。所以在中国,教下普遍建立;除了禅宗之外,都叫教下。翻译经论、学习讲解很普遍,出了多少法师,当年讲经说法,留下许许多多的著作,多闻坚固。第四个五百年研教的人少了,专门盖庙,叫「塔寺坚固」。建造寺庙的风气非常盛行,到处都建寺庙,有佛教的形式,实质逐渐逐渐淡化了。到第五个五百年,叫「斗诤坚固」。所以现在各个地方要不斗争,那释迦牟尼佛的话不就讲错了吗?现在这个时代是斗诤坚固的时代。
所以,我们如果建大的寺庙道场,要知道真正修行的人不多,搞斗争的人多,那叫造罪业!这是为什么印祖教导我们不要建大道场。印光大师的教诲,愈想愈有道理,愈想愈正确。他告诉我们说,道场四众同学在一块修行最好不超过二十人,小道场。小道场没人要,人家没看得起眼,二十个人。道场小,开销也小,容易维持,二、三位护法照顾你就行了,你可以安心办道,念佛求生净土。可是在今天末法,念佛也有困难,不明教理。清凉大师讲的「有行无解,增长无明;有解无行,增长邪见」,所以一定还是要解行相应。
念佛道场最重要的要讲净宗经论、净宗祖师大德的语录,时时刻刻勉励我们,提升我们,不至於让我们懈怠、懒散、堕落,这很重要。这就想到现在高科技的设备,我们有讲经的录相、录音、光碟,可以提供给念佛堂,帮助他们的解门。有许多同学去过杭州的东天目山,实际上我好像只去过两次。每次在山上住一天,第二天就下山了,住过两个晚上,我对上面还不太熟悉,可是上面念佛的风气很盛。齐居士告诉我,每天听经六小时,听《无量寿经》。我讲的《无量寿经》光碟,《弥陀经》的光碟,《行愿品》这些光碟都有,每天听六个小时。现在还听《弟子规》,蔡老师讲的四十个小时;《十善业道经》,听这些。一天听经六个小时,念佛十个小时,这就对了,末法时期有这样的道场,个个成就。
所以道场不可以大,小小的,二十个人的念佛堂不要很大。在中国大陆他们计算面积是平方米,一百平方米足够了,二十个人在一块念佛听经,足够了。在香港算面积那就是一千平方尺,就可以了,人数不要多。如果人多了,再去建一个道场,都建小道场。不需要在外面请法师,自己念佛用念佛机念就行了。有法师很好,没有法师也没关系,不必求人。听经也用不著请法师,把这个光碟带去就可以了。除这个之外,我们用网路,用网际网路、用卫星电视,可以跟全世界的同学同时在一起学习。不要再把这个钱拿去盖大庙,埋在土地里头,没意思。这个事情印光大师教导我们,我们看到末法时期的现象,就能体会到印祖他的指导绝对正确。所以我们在香港这么一个小地方,这么一点点大的摄影棚,行了。
今年八月中国国家宗教局长叶小文先生,在澳洲参加一个国际和平会议,我们在一起。我就给他说,我讲经没有听众(摄影棚里没有听众),我教学没有学生,他听了好笑。确确实实,你说这多么自在,一丝毫的压力都没有。一生不管人,没人管,听众都不在身边,我们教学的效果达到了。东天目山那么多人学,我根本就不到那里去,拿光碟去的。在全世界许许多多道场都用这个方式。美国同修常常打电话给我:法师,我们很认真在学习,每天课都不缺,一天四个小时。除这个之外,定下念佛的时间。祖师的指示哪里会有错?身心安稳。
我一生没道场,在香港住的地方是陈老太太她的一个单位,是高楼里头的一个小单位,大概只有一千三百多尺,够了。尖沙咀这个道场大家都知道,三位居士成就的,主要的;护持的人很多,在这里面做义工的都是道场的护法。我每天在这边讲经,你们是没有到摄影棚来看,我摄影棚里头供的有牌位,我讲经之前要拜这些护法,讲完之后要回向给这些护法。在这里头,无论做什么工作,护法菩萨!没有这些护法,道场就不能成就。我们点点滴滴的功德都回向,就是「当愿众生」,成就无量功德。所以我们修的是净行。你要有道场,要有很多徒众,你的行就没法子清净。净行乐,真快乐!
我们接著再看下面文,「若无此愿,设断烦恼,即二乘行故」。这是讲你没有这个愿。没有这个愿,这假设真的你的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你证的果位不过是声闻、缘觉;如果学大乘,权教菩萨,没有离开十法界。下面说「设是菩萨即生净土」。这是大乘菩萨,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将他所修的回向求生净土,他就生净土。到极乐世界再继续的学习。学习有成就了,倒驾慈航,乘愿再来,你总得要帮助这些苦难众生。
所以底下说「以此一百四十大愿门,顿能净其一切尘劳,便成普贤法界行故,故名净行」。这是净行第二个意思。能修「净行品」就跟菩萨在极乐世界没两样,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没有往生,没有见到阿弥陀佛?是,没往生,阿弥陀佛念念当中都加持你,这一百四十一愿与极乐世界的诸佛菩萨完全相应,你什么时候往生,肯定的,没有丝毫怀疑。极乐世界的菩萨,华藏世界的这些法身菩萨们,无论在什么境界里头,真的是《楞严经》上说的一句话,此地是一品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楞严经》上八个字,这八个字就是此地「净行品」这品经。则同如来是法身如来,同极乐世界,同华藏世界。
顿能,当下就能够。净其一切尘劳,尘劳是烦恼,你在这个世间无论处在什么境界里头,烦恼不生。为什么?一切烦恼离不开自私自利,你有自私自利的念头,你就有烦恼;没有自私自利,烦恼从哪里生。做一桩好事,好事情做成功了,众生有福,我不会居功我做了很多好事,没有,众生有福;做不成功,没有烦恼,没有懊恼,众生没福。我们尽了力,众生没福,这个事情做得不圆满。有自己在里头,有自己的名闻利养就生烦恼,为什么?他起贪瞋痴慢。真正能够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论做什么事情,成功也好、失败也好,总是如如不动,这才能得大自在。而且怎么样?愿心不退。这事情没做成功,缘不足。缘不足,为什么要做?试试看。这一试,果然成功了,我们一般人讲侥幸成功,好事,总是众生得利益,决不是自己。自己得什么?自己增长清净、增长智慧、增长慈悲、增长愿力,这是对自己,没有名闻利养。所以这就是普贤法界行。
普贤行上加个法界,这个意思很深。普贤法界是极乐世界、是华藏世界。华藏世界两位主要的菩萨,文殊、普贤。你看《华严经》到最后,这两位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生华藏,最后你一定是亲近文殊、普贤,他们两个带你到极乐世界去见阿弥陀佛。你从这个地方就能看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多么殊胜!知道殊胜,就应该学净行品。可是我在前面说过,「净行品」一定是依《弟子规》、《十善业道》、《沙弥律仪》做基础。有这个根,这一百四十一愿很容易落实,你没有这个根不行。这个根基本的一个观念,念念当中成就别人,中国古谚语里头所讲的「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不要成就别人造罪业,要成就别人行善,成就别人功德,念念有这种心,这就能做到。决定没有一念为自己,有一念为自己,跟普贤行愿就相违背了。
再看底下一段,「以此大愿庄严一切世间诸行,总为法界一切道场,故名净行」。你看看,念念不忘以这一百四十一愿庄严一切世间诸行。这里头我们要特别注意的,「一切」。一切世间有两种说法:一种,大乘教里头常讲的有情世间、器世间、智正觉世间,这把十法界都说尽了,十法界分为这三类;另外一种说法就是讲十法界依正庄严。两种说法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一切世间。
一切世间众生诸行,因为你念念都回向,念念都在真诚的祝福,诸位想想,你还有伤害众生的念头吗?生不起来了。你还有嫉妒众生的念头吗?你还会有残害众生的念头吗?你还会有占众生便宜的念头吗?全都没有了。所以才说於一切见闻觉知而无过失,没有过失了,你说这个行门多重要。我们学佛的人,哪个人不希望消业障?都知道自己业障很重,不知道怎么消法。这品经就教我们具体消除一切业障的方法。可是,持诵这品经的人不少,用这品经做早晚课的有,自古以来就有,有多少成就,要看他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弟子规》、《十善业》、《沙弥律仪》,根基。你没有这三个根基,这一百四十一愿念念生欢喜心,自己做不到。
这品经是行经,净行。所以前面解妨说得好,好像都是一百四十一愿没有行?清凉大师给我们说出来,行总有六大类,细分十四条,事行、理行、智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清凉说得那么多,任何一个意思里面都含一切义。讲事行,一百四十一条全是事;说理行,一百四十一条事全是理;说智行,这一百四十一的事理全是智。一多不二,这才叫真净。所以用这大愿庄严一切世间诸行。
总为法界一切道场。法界一切道场就是一个道场,净行道场。法界一切众生的行门,无不是净行,普贤菩萨心目当中是这样的事实真相,跟我们凡夫见闻觉知真的是有很大的差别。凡夫见一切众生,有善行、有恶行、有分别、有执著。为什么普贤菩萨看的全是净行?这我们在前面都说过,普贤菩萨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凡夫看到一切众生有善行、有恶行、有善果、有恶报,看不到清净。凡夫迷失了自性,把这些幻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幻相以为是真实,著相不见性;而菩萨性相圆融,理事不二,所以他看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是净行,一切道场也是净行。我们知道这样的人他就修成法身菩萨,入诸佛如来之位,他不是凡人。
再看末后一句,「以此诸见,成大善根,故名净行」,长者把净行说了四个意思。以此诸见,这个此就是指这品经,诸就是指后面偈颂一百四十一首。成大善根,法身菩萨的善根当然是净行。长者给我们介绍品题大意介绍得好,可以跟清凉大师的介绍,等於说两位道友相得益彰。
再看第二段「释品来意」。清凉给我们介绍是把来意摆在第一,解释品题摆在第二;长者恰恰颠倒,首先介绍品题,然后再来告诉我们这品是怎么来的。「为明前问明品」,这前面我们学习过的「菩萨问明品」。「是成其十信中解故」,成是成就,成就我们对十信位中理解。换句话说,让我们明了十信位,认识十信位,这是「问明品」里面的大意。「此品成其十信之行故,此品须来」。有解,认识、明白了,你要不能落实,那就没用处,等於不解,等於不知。解行一定要相应,你才能真正得到它的受用,所以这品一定要来。
「乃至果行圆满已来,不离此大愿故」。果行,果是究竟圆满的佛果,无上果位,也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妙觉位,还在等觉之上。四十一品无明断尽了,成妙觉位。妙觉位以来,就是妙觉位以下,这句话就是说明华藏世界四十一位等觉菩萨,都是属於等正觉,我们讲无上正等正觉。无上,这是究竟的佛果,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正等正觉,统统不离开这一百四十一愿。换句话说,这一百四十一愿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之所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行的是净行,我们要学习。什么样的烦恼,什么样的障碍,什么样的灾难,到他那里全都化解了。所以我们也很留心这个教诲,这些年来我们提倡的「纯净纯善」,纯净纯善就是净行。
不离此大愿故。如是行愿,始终不离,永恒不离,证得如来究竟果位之后,这一百四十一愿还要不要?还要,像初学的人一样。为什么?为九法界众生做榜样。我们看到了,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现在世间,你仔细去观察,释迦牟尼佛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不是此地讲的一百四十一条?哪一条他没做到?条条做到了,条条圆满成就,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你要是不知道,你就没有办法学习;你明了,你才懂得怎么个学法。
尤其修净土的同学,你要记住《无量寿经》上这句话比什么都重要,「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无量寿经》,佛说这个经意思很深很深。在众成就里面特别提出「贤护等十六正士」。这十六个菩萨是在家菩萨,不是出家的,十六个是在家菩萨。什么地位?等觉,跟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平等。十六是表法的数字,密宗里表圆满。显教里头是以七跟十代表圆满,密宗是以十六、二十一,这密宗里头圆满的数字。《无量寿经》显密圆融,通宗通教,不可思议。这个意思密含在家成佛为主。在家学佛要想一生成佛,那只有这个法门。
这十六个正士,下面经文接著就是「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你们想想这味道,这是什么味道?众成就里面,文殊普贤是出家菩萨,十六正士在家菩萨,比例在家多,出家少。这些地方我们读经学教不能够轻易看过,不能疏忽,它里头很重要的意思显示在其中,让我们在这里面体会,知道如来所说义。开经偈上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真实义是要你细心去体会。你能体会得到,你才会认真学习,勇猛精进,一生不退成佛。《华严经》是一生成就,善财童子给我们表演的;《法华经》一生成就,龙女做出来给我们看的。所以这个经叫一乘经,一生成就!一生成就里头,信、解、行、证,这属於行。正因为这一百四十一愿,让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修这一百四十一愿,才有能力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超越十法界,这就是从十信位晋升到初住菩萨位。初住菩萨叫发心住,初发菩提心。所以菩提心不发是凡夫,菩提心一发就是圆教初住菩萨。
前面我们念过「今已发菩提心」,我们想想我们自己现前,天天在念发菩提心,念了几十年,菩提心没发出来。每天发的心还是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还是发的这个心,这个心是轮回心。发这种心,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叫造轮回业。造轮回业是因,受轮回果报是果,怎么能脱离六道轮回?这个事情很严重,不是小事是大事。
在今天学佛,我们要是听讲这样的经文,听讲这些道理,机缘就不多,到什么地方你能听到?我们是希望著能够扩大一切众生都有机会听到,都有机会接触到,这是得力於科学技术,我们全心全力走这个方向。这个方向,讲经弘法的人少不要紧,确实能收到利益无边的效果。又何况随著愿力(清净愿力),确确实实九法界众生都得利益。不要看著摄影棚里头一个人都没有,我们凡夫肉眼看不见的众生不知道有多少,没法子计算。所以我们生欢喜心。夫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个朋,九法界众生;「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这个世间人不知道,我们依然心平气和,决定没有丝毫责怪他们。这是各人善根福德因缘不相同,怎么可以责怪他?人不知而不愠,也得要做个君子!所以现在我们学佛,自行化他,《论语》前面这段三句统统都现前,真正享受到了。这就是方东美先生所说的「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话说得非常有道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下面第三「释品宗趣」,我们下次接著再学习。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李长者的《合论》,「将释此品,约作四门分别。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释品宗趣,四随文释义」。这是一开端长者把解释这品的大意分为四个段落。首先就是解释品题,我们看《论》文,「一释品名目者,何故名为净行品」。首先把这个品题提出来,为什么要称为净行品?下面这是给我们解释,「以无始诸见无明贪瞋痴爱,今已发菩提心,信乐正法,顿翻诸见,成其大愿,长大悲门」。解释的文很长,我们就念到这段,一段一段的来学习。
一切众生,特别是六道里面的众生,无始劫以来沦落到六道,无始劫以来。诸见,见就是错误的见解,我们讲见思烦恼,诸见就是见烦恼,下面无明贪瞋痴爱是思烦恼,所以合起来就是见思烦恼。因为我们有见思烦恼,见思烦恼是六道轮回的第一个业因,只要见思烦恼不断,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出不了,当然就是长劫流转。那个长就不知道有多长!时间不是按年月日算,论劫算。长劫在六道里头流转,死死生生,没完没了。什么时候你能脱离?什么时候你觉悟,发菩提心,你就脱离了。这句我们就不多说了。
诸见,身见,头一个就是执著身是我。边见,边见就是今天所讲的相对,起个念头有我,跟我相对的是人;有大就有小,有长就有短,有满就有缺,我们确确实实是生活在相对的世界里,这外国科学家发明叫相对论。相对是六道轮回,出六道轮回就没有相对了。所以这个错误的见解: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我们的见解统统是错误的,佛把它分为这五大类。你起心动念,你有什么个看法,准定出不了这范围;你有怎么样想法,决定出不了贪瞋痴慢疑,出不了这个范围。
今已发菩提心。当然,这是「净行品」的菩萨,这是十信菩萨,十信菩萨这一发菩提心就超越十法界;菩提心不发,出不了十法界。所以诸位要知道,佛在许多经论里面告诉我们,二乘没有发菩提心,二乘是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没发菩提心。十法界里面的佛,就是此地讲的今已发菩提心,这才发菩提心。菩提心一发,就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菩提心是真心,菩提心发了之后,转识成智。
没有发菩提心,谁当家作主?八识五十一心所当家作主,十法界。这称之为妄心,这不是真心,这里头有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不是真心,妄心。发菩提心,把分别执著、起心动念断了。虽然断了,无始无明的习气还在,这很难断。但是无始无明的习气不妨碍见性,你还是明心见性,但是明心见性见得不彻底、见得不圆满,好像前面有一层雾一样的。这几天香港这个雾气很大,我们住在香港,从高楼上看九龙对面的狮子山都看不见了,都在一片茫茫雾中,这就好像是初发菩提心。
菩提心一发,这就是圆教初住菩萨;无明,佛说有四十一品,他们修行在一真法界,不在十法界了。用功,就是破无始无明。无始无明这桩事情,真的所谓是用不上力,要让时间,你要能够保持住,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永恒的保持。《金刚经》上所说的标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全部都落实,确实不著相。世出世间法里所有一切现相都不执著,知道这个现相是虚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确确实实是这个境界。再向上,十住、十行、十回向,不但四相没有了,四见也没有了。诸位要晓得,那个见就是无始无明习气(就是无明习气),确实不著相了,还有习气,还带著习气。在我们想,大概总是到十回向这个位次,习气就很薄很薄了。有没有?有,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习气没破。
从初发心,发菩提心,真正发菩提心了。真正发菩提心的标准要记住,就是在一切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这是真正发菩提心;还会起心动念,没发,还有分别执著,你还是六道凡夫,你用的是轮回心,你用的是八识五十一心所。八识五十一心所用得正,不在六道。用得没有错误,用得正,完全跟佛菩萨教诲相应,用得正,四圣法界;用得不正,六道凡夫。邪跟正是以佛法为标准,所以人不能不学佛。学佛,不能不依教奉行,太重要!
菩提心是什么?「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菩提心。下面所讲的「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是菩萨行。菩提心一定是菩萨行,你得要做到才行,做不到不行,要真干!无论对什么人,对人对事对物、对九法界众生、对蚊虫、对蚂蚁、对罗刹、对饿鬼,统统都是真诚清净平等觉,没有一丝毫分别执著,这是菩提心的样子。菩提心一发,人就变了一个人,世法里头常讲脱胎换骨,人变了一个人,这是真的。从这句话里头我们也能体会到,人变了,相貌变了,体质变了;相随心转是相貌变,体质变是境随心转。身心清净,身心健康,远离一切病痛。病痛是什么?业障。菩提心一发,业障就消了。所以我常常跟同学们说,清净平等心不会感染病毒。现在传染病很多,清净平等心不会感染,大慈大悲能够解毒。我们本身就有这个能力,自己要会用这个能力。要像诸佛菩萨一样,把病毒转变成最好的营养,佛菩萨就是这样的。怎么转法?这品经里教给我们转法,这很难得,我们今天学到这门功课了。
所以菩提心一发,你看看信乐正法。诸佛菩萨所修、所教、所传,正法。何以说它是正法?它跟法性完全相应。违背了法性,邪法。法性尽善尽美,没有丝毫诟病,这法性。我们能信、我们能解,我们欢喜接受、欢喜学习,信乐正法。信乐正法了,顿翻诸见。见思烦恼是跟性德完全相违背的,烦恼的体就是法性,菩提的体也是法性,烦恼的体也是法性,所以「烦恼即菩提」,但是要转。转烦恼就是菩提,转邪就是正,你得会转。顿是讲快速,翻就是翻转,你马上把这些错误的看法、想法都转过来了,转成什么?转成大愿。总的来讲,转成了四弘誓愿,念念利益众生,念念成就众生。
我听说在国内有一些年轻的同学,修养、见解、说法到很高的水平,甚至於跟我都不相上下了;他才在起步,三、五年之后肯定超过我。我听了非常欢喜,这是教育的成功。教育成功,那就是底下一代决定高过前一代,这成功;下一代要不如我这一代,悲哀了;跟我这代平平,都摇头,我们的教育不成功。古人所讲「青出於蓝,而胜於蓝」。你看现在科技的产品,它也是一代一代的。汽车的品牌、飞机的品牌,这最初造出来给它编号,第二年再造的时候就把第一年有什么缺失再改进;那当然,这第二代一定超过前面一代。再过一年,第三次改进的时候又超过第二次,日新月异。
我们对於人的教育也是一个道理。做父亲的总希望儿女将来的成就超过自己,荣宗耀祖。如果儿女不能超过我们,甚至於不如我们,你这个家道就衰退了。人最怕的是嫉妒心,看到别人有好处,我们就嫉妒,想尽方法来障碍,将来得什么果报?你自己无论做什么事业,障碍重重,报应!而且世世代代愚痴,不在人道,在三恶道。那个果报不晓得到哪一年才能把这个业障消除掉。为什么这么难消除?因为你那个嫉妒瞋恚、看不惯别人比你强的习气太重,所以堕落在恶道出不来。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对於一切人,一切善人、善行、善事,有没有嫉妒?如果有嫉妒,你就想到地狱果报恐怖!
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心现识变。世尊说得很好,「从心想生」,你怎么个想法。菩萨心正,想也正,愿也正,所以成就大愿。这个大愿,普贤菩萨大愿。我们讲到普贤菩萨大愿,你就会想到《普贤行愿品》里面的十大愿王。没错,十大愿王是纲领,纲,总纲;「净行品」里面讲的一百四十一愿,是十个纲目里面的别目,给诸位说,还是属於纲领。要讲细目,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所谓无量法门,细目。细目再多,不超过此地的一百四十一条,一百四十一条决定不出十大愿王范围。这里有总有别、有纲有目,我们总得要清楚,成就普贤大愿。长大悲门。对你的大慈悲心增长。大慈悲心增长,你决定不会退失菩萨位,你的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他天天在增长,他怎么会退?这就是大乘教里常讲的「三不退」。
再接著看下面《论》文,「若但以三空无相对治,不生大慈大悲,不能成就普贤行故」。这里说明大乘教跟一乘教不一样。大乘教怎样对治烦恼习气?也是从纲领上来讲,不外乎三空,不外乎无相。三空讲的我空、法空、俱空;无相,性宗跟禅宗善用的。我们前面提到过,性相两宗都是以无相为宗,用这个来对治。有没有效?有效,但是不生慈悲。你看看《行愿品》里面这个,他生慈悲心,成其大愿,长大悲门,这不一样。没有慈悲心就不能成就普贤行故。普贤菩萨的慈悲达到究竟圆满,所以这《华严经》上讲的「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换句话说,菩萨不修普贤行,最后那一品生相无明决定不能破。
在菩萨修行过程当中,破无始无明的习气非常艰难,没有慈悲心。有慈悲心就容易,没有慈悲心不容易。我们要再问,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成就那么容易?我们能懂吗?你要是不懂,你要是答不出来,《无量寿经》白念了。你看看《无量寿经》别序里面头一句话「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你就明白了。极乐世界是普贤法界,凡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没有一个不修普贤行的。咸共遵修,没有一个例外的。由此可知,这一百四十一愿在极乐世界是人人都做到。所以我说这一百四十一条即往生极乐世界的《弟子规》。你能够具足这一百四十一愿,你往生有把握了,一丝毫怀疑都没有了,稳稳当当往生。你来问我,肯定往生,一点怀疑都没有。你要做到!
想想为什么做不到?你念,天天念,天天念《行愿品》的人有,以《普贤行愿品》做为早晚课的有,因为《普贤行愿品》最后这卷是列在净土五经里面。我们净土五经一论,五经就是三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再加上《普贤行愿品》,就是净土四经;印光大师把《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加进去,叫五经,圆满了,非常非常圆满。所以它是属於五经一论。有人专门受持,以它作早晚课,问题是一定要做到才管用。如果天天念诵做不到,做不到没用处,只能说在阿赖耶里面种个善根;什么时候再遇到殊胜的法缘,热爱普贤行愿,依教奉行,那你就能往生。所以世出世间法没有例外的,你要想成就,那一定得落实,只是口里说说没用。
再看下面一段,这段很重要,「欲行长路,非足不行」。你要走长路,目的地很遥远,你要是没有足,你就走不到,你得要有足。「欲行大悲,入普贤门,充法界行者」。你想学习大慈大悲,入普贤菩萨的境界,把你的慈悲充遍法界。我们今天提出的爱心遍法界,爱心就是慈悲,「爱心遍法界,善意满娑婆」,这就与长者在此地所说的相应。「於一切见闻觉知而无过失,便成万行庄严」。一切见闻觉知,就是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世法佛法统统包括尽了,这里面没有过失,这才叫万行庄严。或者称为万德庄严,都是一个意思,万德庄严就是万行庄严。我们要想成就这个目标。这万德庄严我们常常看到,是放在大雄宝殿本师释迦牟尼佛佛龛上的匾额「万德庄严」。
究竟果位的诸佛如来,决定没有一丝毫过失。这就是说,菩萨还有过失,佛没有过失。这个佛从哪里说起?给诸位说,从圆教初住。圆教初住以上都是万行庄严,没有过失。为什么?因为他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里头就有善恶,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当然没有分别执著。没有分别执著,哪来的过失!过失从哪来的?人我是非,从这里来的。换句话说,全都是从分别执著来的,过失。而起心动念是根,起心动念是无记法,里头没有善与恶。但是起心动念生起分别、生起执著,分别执著里面就有善恶了。所以真正修功夫的人,就是在境界里头练,练不起心、不动念,这叫真会用功。练不起心、不动念,这说得是没错,我们做得到做不到?做不到,决定做不到。所以儒家也讲,凡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你要晓得从哪里学起,你要晓得有先后次第。像念书,一定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到研究所,它有先后。我们现在从哪里开始?从不执著开始,专门在这里下功夫,先学不执著。到确确实实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执著了,再进一步学不分别。
诸位要晓得,世出世间法都不执著了,你超越六道轮回了。最起码的,小乘四果罗汉,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执著;大乘,像我们这个地方讲的圆教菩萨,我们这是第十信位,下面就是初住。第七信位的菩萨,执著断了,第十信位的菩萨分别断了,所以这个地方讲的「今已发菩提心」。菩提心一发,分别就没有了,有分别就没有菩提心,分别没有了。往上是修不起心、不动念;不起心、不动念,无明破了。往后,那就是这四十个阶级专门是消无始无明习气,是做这个功夫。这功夫怎么做?普贤行。文殊智,普贤行,以智导行,以行圆智,圆满智慧。
这下面具体就给我们说出来,「皆勤修习此一百四十大愿门」。一百四十是整数,实际上是一百四十一。句句都是「当愿众生」,你看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到下面就会详细介绍。你要不修学这一百四十一愿,你就没有办法做到一切见闻觉知而无过失。这话里头的意味深长,跟大乘修三空、修无相、修无念的不一样。为什么?那些人没有这么大的慈悲心。
修普贤行的人,真的是一切众生有求必应。修学大乘的,修学三空的,修学无念的,你有时候找他,他不理你:你妨碍我,你妨碍我用功。没有慈悲心!不像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不怕。有没有妨碍?没有。为什么?境界一现前,他马上把它转了,把行转成愿、转成智。愿行智增长菩提心,增长大愿门。前面大乘菩萨还不能转这个境界,普贤行的菩萨统统能转境界,所以他的地位高,他在一真法界,他不在十法界。虽在一真法界,他应化在十法界,十法界跟一真法界不二,他入不二法门。大乘菩萨他虽然执著没有了,他还有分别,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不一样,他不一样。普贤菩萨是一样的,一点妨碍也没有。
所以下面说「便於生死海中,见闻觉知,一切诸行,悉皆清净,入普贤行故,故名净行」。所以这个行称为净行,「净行品」这么来的。《论》文里头特别讲,这是我们要特别留意到的,便於生死海中,生死海中是指六道轮回。普贤菩萨在哪里修?在六道里头,在三恶道,哪个地方有感,他就在哪一道,无处不现身。我们同学很多人见过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我们十楼还有一张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德像。你有没有见过千手千眼普贤菩萨?有没有见过千手千眼文殊菩萨?我见过。千手千眼是表法,表什么?眼到手到。见到众生有苦难,帮助他的手立刻就伸出来,就到了,决定没有空过的,这叫千手千眼。表法的意思,我们一定要懂。
今天我们在这个地方学经教,怎样帮助别人?诸位同修要晓得《华严经》念了之后要开智慧,我不建道场。有人送钱给我,要帮我盖一个大庙,我不要。盖大庙,那个钱埋在地底下,寺庙愈大愈庄严,争的人愈多。很多人到这里出家,他出家为什么?这个产业大,我出家将来都是我的。现在小孩很聪明,我都听好多同修告诉我,他们的儿子、女儿很小,都大概十岁左右,就跟他爸爸妈妈讲:你们知道吧?你们的财产都是我的。他的爸爸听了吓呆了。真的,是他继承,这不是假的。师父辛辛苦苦盖了一个大庙、大道场,徒弟说什么?师父,你死了以后,这财产是我的。一点都没错。他来出家,他不是为道,他是为了这么大的庙。
这也正好应了世尊在讲五种坚固里头讲到,五五百年。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第一个五百年解脱坚固,能严持戒律的人就能证果;第二个五百年,持戒不行了,得修禅,禅定坚固,这第二个五百年;第三个五百年,修禅也不能成就了,多闻坚固。真的,佛教传到中国来,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一千年,进入中国这是多闻坚固。所以十个宗派,隋唐时候像雨后春笋一个一个出现,日本出现十三个宗派。现在时间到了,我们的话没说完,我们下个钟点再继续。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前面我们讲到「於生死海中,见闻觉知,一切诸行,悉皆清净,入普贤行故,故名净行」。我们谈到世尊给我们说的五五百年,这等於说是释迦牟尼佛的预言,就是看他老人家灭度之后二千五百年。五个五百年就是二千五百年,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第一个五百年是「解脱坚固」,佛灭度之后,依著戒律修行就能够证果。第二个五百年是「禅定坚固」,这是持戒已经不能成就了,就是众生的根性愈来愈差;换句话说,染污愈来愈严重,就这个原因,所以修禅定。第三个五百年是佛教传到中国,确实应了释迦牟尼佛的悬记,就是预先他所说的,「多闻坚固」。所以在中国,教下普遍建立;除了禅宗之外,都叫教下。翻译经论、学习讲解很普遍,出了多少法师,当年讲经说法,留下许许多多的著作,多闻坚固。第四个五百年研教的人少了,专门盖庙,叫「塔寺坚固」。建造寺庙的风气非常盛行,到处都建寺庙,有佛教的形式,实质逐渐逐渐淡化了。到第五个五百年,叫「斗诤坚固」。所以现在各个地方要不斗争,那释迦牟尼佛的话不就讲错了吗?现在这个时代是斗诤坚固的时代。
所以,我们如果建大的寺庙道场,要知道真正修行的人不多,搞斗争的人多,那叫造罪业!这是为什么印祖教导我们不要建大道场。印光大师的教诲,愈想愈有道理,愈想愈正确。他告诉我们说,道场四众同学在一块修行最好不超过二十人,小道场。小道场没人要,人家没看得起眼,二十个人。道场小,开销也小,容易维持,二、三位护法照顾你就行了,你可以安心办道,念佛求生净土。可是在今天末法,念佛也有困难,不明教理。清凉大师讲的「有行无解,增长无明;有解无行,增长邪见」,所以一定还是要解行相应。
念佛道场最重要的要讲净宗经论、净宗祖师大德的语录,时时刻刻勉励我们,提升我们,不至於让我们懈怠、懒散、堕落,这很重要。这就想到现在高科技的设备,我们有讲经的录相、录音、光碟,可以提供给念佛堂,帮助他们的解门。有许多同学去过杭州的东天目山,实际上我好像只去过两次。每次在山上住一天,第二天就下山了,住过两个晚上,我对上面还不太熟悉,可是上面念佛的风气很盛。齐居士告诉我,每天听经六小时,听《无量寿经》。我讲的《无量寿经》光碟,《弥陀经》的光碟,《行愿品》这些光碟都有,每天听六个小时。现在还听《弟子规》,蔡老师讲的四十个小时;《十善业道经》,听这些。一天听经六个小时,念佛十个小时,这就对了,末法时期有这样的道场,个个成就。
所以道场不可以大,小小的,二十个人的念佛堂不要很大。在中国大陆他们计算面积是平方米,一百平方米足够了,二十个人在一块念佛听经,足够了。在香港算面积那就是一千平方尺,就可以了,人数不要多。如果人多了,再去建一个道场,都建小道场。不需要在外面请法师,自己念佛用念佛机念就行了。有法师很好,没有法师也没关系,不必求人。听经也用不著请法师,把这个光碟带去就可以了。除这个之外,我们用网路,用网际网路、用卫星电视,可以跟全世界的同学同时在一起学习。不要再把这个钱拿去盖大庙,埋在土地里头,没意思。这个事情印光大师教导我们,我们看到末法时期的现象,就能体会到印祖他的指导绝对正确。所以我们在香港这么一个小地方,这么一点点大的摄影棚,行了。
今年八月中国国家宗教局长叶小文先生,在澳洲参加一个国际和平会议,我们在一起。我就给他说,我讲经没有听众(摄影棚里没有听众),我教学没有学生,他听了好笑。确确实实,你说这多么自在,一丝毫的压力都没有。一生不管人,没人管,听众都不在身边,我们教学的效果达到了。东天目山那么多人学,我根本就不到那里去,拿光碟去的。在全世界许许多多道场都用这个方式。美国同修常常打电话给我:法师,我们很认真在学习,每天课都不缺,一天四个小时。除这个之外,定下念佛的时间。祖师的指示哪里会有错?身心安稳。
我一生没道场,在香港住的地方是陈老太太她的一个单位,是高楼里头的一个小单位,大概只有一千三百多尺,够了。尖沙咀这个道场大家都知道,三位居士成就的,主要的;护持的人很多,在这里面做义工的都是道场的护法。我每天在这边讲经,你们是没有到摄影棚来看,我摄影棚里头供的有牌位,我讲经之前要拜这些护法,讲完之后要回向给这些护法。在这里头,无论做什么工作,护法菩萨!没有这些护法,道场就不能成就。我们点点滴滴的功德都回向,就是「当愿众生」,成就无量功德。所以我们修的是净行。你要有道场,要有很多徒众,你的行就没法子清净。净行乐,真快乐!
我们接著再看下面文,「若无此愿,设断烦恼,即二乘行故」。这是讲你没有这个愿。没有这个愿,这假设真的你的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你证的果位不过是声闻、缘觉;如果学大乘,权教菩萨,没有离开十法界。下面说「设是菩萨即生净土」。这是大乘菩萨,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将他所修的回向求生净土,他就生净土。到极乐世界再继续的学习。学习有成就了,倒驾慈航,乘愿再来,你总得要帮助这些苦难众生。
所以底下说「以此一百四十大愿门,顿能净其一切尘劳,便成普贤法界行故,故名净行」。这是净行第二个意思。能修「净行品」就跟菩萨在极乐世界没两样,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没有往生,没有见到阿弥陀佛?是,没往生,阿弥陀佛念念当中都加持你,这一百四十一愿与极乐世界的诸佛菩萨完全相应,你什么时候往生,肯定的,没有丝毫怀疑。极乐世界的菩萨,华藏世界的这些法身菩萨们,无论在什么境界里头,真的是《楞严经》上说的一句话,此地是一品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楞严经》上八个字,这八个字就是此地「净行品」这品经。则同如来是法身如来,同极乐世界,同华藏世界。
顿能,当下就能够。净其一切尘劳,尘劳是烦恼,你在这个世间无论处在什么境界里头,烦恼不生。为什么?一切烦恼离不开自私自利,你有自私自利的念头,你就有烦恼;没有自私自利,烦恼从哪里生。做一桩好事,好事情做成功了,众生有福,我不会居功我做了很多好事,没有,众生有福;做不成功,没有烦恼,没有懊恼,众生没福。我们尽了力,众生没福,这个事情做得不圆满。有自己在里头,有自己的名闻利养就生烦恼,为什么?他起贪瞋痴慢。真正能够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论做什么事情,成功也好、失败也好,总是如如不动,这才能得大自在。而且怎么样?愿心不退。这事情没做成功,缘不足。缘不足,为什么要做?试试看。这一试,果然成功了,我们一般人讲侥幸成功,好事,总是众生得利益,决不是自己。自己得什么?自己增长清净、增长智慧、增长慈悲、增长愿力,这是对自己,没有名闻利养。所以这就是普贤法界行。
普贤行上加个法界,这个意思很深。普贤法界是极乐世界、是华藏世界。华藏世界两位主要的菩萨,文殊、普贤。你看《华严经》到最后,这两位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生华藏,最后你一定是亲近文殊、普贤,他们两个带你到极乐世界去见阿弥陀佛。你从这个地方就能看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多么殊胜!知道殊胜,就应该学净行品。可是我在前面说过,「净行品」一定是依《弟子规》、《十善业道》、《沙弥律仪》做基础。有这个根,这一百四十一愿很容易落实,你没有这个根不行。这个根基本的一个观念,念念当中成就别人,中国古谚语里头所讲的「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不要成就别人造罪业,要成就别人行善,成就别人功德,念念有这种心,这就能做到。决定没有一念为自己,有一念为自己,跟普贤行愿就相违背了。
再看底下一段,「以此大愿庄严一切世间诸行,总为法界一切道场,故名净行」。你看看,念念不忘以这一百四十一愿庄严一切世间诸行。这里头我们要特别注意的,「一切」。一切世间有两种说法:一种,大乘教里头常讲的有情世间、器世间、智正觉世间,这把十法界都说尽了,十法界分为这三类;另外一种说法就是讲十法界依正庄严。两种说法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一切世间。
一切世间众生诸行,因为你念念都回向,念念都在真诚的祝福,诸位想想,你还有伤害众生的念头吗?生不起来了。你还有嫉妒众生的念头吗?你还会有残害众生的念头吗?你还会有占众生便宜的念头吗?全都没有了。所以才说於一切见闻觉知而无过失,没有过失了,你说这个行门多重要。我们学佛的人,哪个人不希望消业障?都知道自己业障很重,不知道怎么消法。这品经就教我们具体消除一切业障的方法。可是,持诵这品经的人不少,用这品经做早晚课的有,自古以来就有,有多少成就,要看他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弟子规》、《十善业》、《沙弥律仪》,根基。你没有这三个根基,这一百四十一愿念念生欢喜心,自己做不到。
这品经是行经,净行。所以前面解妨说得好,好像都是一百四十一愿没有行?清凉大师给我们说出来,行总有六大类,细分十四条,事行、理行、智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清凉说得那么多,任何一个意思里面都含一切义。讲事行,一百四十一条全是事;说理行,一百四十一条事全是理;说智行,这一百四十一的事理全是智。一多不二,这才叫真净。所以用这大愿庄严一切世间诸行。
总为法界一切道场。法界一切道场就是一个道场,净行道场。法界一切众生的行门,无不是净行,普贤菩萨心目当中是这样的事实真相,跟我们凡夫见闻觉知真的是有很大的差别。凡夫见一切众生,有善行、有恶行、有分别、有执著。为什么普贤菩萨看的全是净行?这我们在前面都说过,普贤菩萨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凡夫看到一切众生有善行、有恶行、有善果、有恶报,看不到清净。凡夫迷失了自性,把这些幻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幻相以为是真实,著相不见性;而菩萨性相圆融,理事不二,所以他看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是净行,一切道场也是净行。我们知道这样的人他就修成法身菩萨,入诸佛如来之位,他不是凡人。
再看末后一句,「以此诸见,成大善根,故名净行」,长者把净行说了四个意思。以此诸见,这个此就是指这品经,诸就是指后面偈颂一百四十一首。成大善根,法身菩萨的善根当然是净行。长者给我们介绍品题大意介绍得好,可以跟清凉大师的介绍,等於说两位道友相得益彰。
再看第二段「释品来意」。清凉给我们介绍是把来意摆在第一,解释品题摆在第二;长者恰恰颠倒,首先介绍品题,然后再来告诉我们这品是怎么来的。「为明前问明品」,这前面我们学习过的「菩萨问明品」。「是成其十信中解故」,成是成就,成就我们对十信位中理解。换句话说,让我们明了十信位,认识十信位,这是「问明品」里面的大意。「此品成其十信之行故,此品须来」。有解,认识、明白了,你要不能落实,那就没用处,等於不解,等於不知。解行一定要相应,你才能真正得到它的受用,所以这品一定要来。
「乃至果行圆满已来,不离此大愿故」。果行,果是究竟圆满的佛果,无上果位,也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妙觉位,还在等觉之上。四十一品无明断尽了,成妙觉位。妙觉位以来,就是妙觉位以下,这句话就是说明华藏世界四十一位等觉菩萨,都是属於等正觉,我们讲无上正等正觉。无上,这是究竟的佛果,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正等正觉,统统不离开这一百四十一愿。换句话说,这一百四十一愿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之所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行的是净行,我们要学习。什么样的烦恼,什么样的障碍,什么样的灾难,到他那里全都化解了。所以我们也很留心这个教诲,这些年来我们提倡的「纯净纯善」,纯净纯善就是净行。
不离此大愿故。如是行愿,始终不离,永恒不离,证得如来究竟果位之后,这一百四十一愿还要不要?还要,像初学的人一样。为什么?为九法界众生做榜样。我们看到了,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现在世间,你仔细去观察,释迦牟尼佛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不是此地讲的一百四十一条?哪一条他没做到?条条做到了,条条圆满成就,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你要是不知道,你就没有办法学习;你明了,你才懂得怎么个学法。
尤其修净土的同学,你要记住《无量寿经》上这句话比什么都重要,「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无量寿经》,佛说这个经意思很深很深。在众成就里面特别提出「贤护等十六正士」。这十六个菩萨是在家菩萨,不是出家的,十六个是在家菩萨。什么地位?等觉,跟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平等。十六是表法的数字,密宗里表圆满。显教里头是以七跟十代表圆满,密宗是以十六、二十一,这密宗里头圆满的数字。《无量寿经》显密圆融,通宗通教,不可思议。这个意思密含在家成佛为主。在家学佛要想一生成佛,那只有这个法门。
这十六个正士,下面经文接著就是「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你们想想这味道,这是什么味道?众成就里面,文殊普贤是出家菩萨,十六正士在家菩萨,比例在家多,出家少。这些地方我们读经学教不能够轻易看过,不能疏忽,它里头很重要的意思显示在其中,让我们在这里面体会,知道如来所说义。开经偈上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真实义是要你细心去体会。你能体会得到,你才会认真学习,勇猛精进,一生不退成佛。《华严经》是一生成就,善财童子给我们表演的;《法华经》一生成就,龙女做出来给我们看的。所以这个经叫一乘经,一生成就!一生成就里头,信、解、行、证,这属於行。正因为这一百四十一愿,让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修这一百四十一愿,才有能力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超越十法界,这就是从十信位晋升到初住菩萨位。初住菩萨叫发心住,初发菩提心。所以菩提心不发是凡夫,菩提心一发就是圆教初住菩萨。
前面我们念过「今已发菩提心」,我们想想我们自己现前,天天在念发菩提心,念了几十年,菩提心没发出来。每天发的心还是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还是发的这个心,这个心是轮回心。发这种心,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叫造轮回业。造轮回业是因,受轮回果报是果,怎么能脱离六道轮回?这个事情很严重,不是小事是大事。
在今天学佛,我们要是听讲这样的经文,听讲这些道理,机缘就不多,到什么地方你能听到?我们是希望著能够扩大一切众生都有机会听到,都有机会接触到,这是得力於科学技术,我们全心全力走这个方向。这个方向,讲经弘法的人少不要紧,确实能收到利益无边的效果。又何况随著愿力(清净愿力),确确实实九法界众生都得利益。不要看著摄影棚里头一个人都没有,我们凡夫肉眼看不见的众生不知道有多少,没法子计算。所以我们生欢喜心。夫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个朋,九法界众生;「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这个世间人不知道,我们依然心平气和,决定没有丝毫责怪他们。这是各人善根福德因缘不相同,怎么可以责怪他?人不知而不愠,也得要做个君子!所以现在我们学佛,自行化他,《论语》前面这段三句统统都现前,真正享受到了。这就是方东美先生所说的「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话说得非常有道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下面第三「释品宗趣」,我们下次接著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