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辩 (共一集) 2009/11/6 台湾高雄(节录自华严经12-017-2054集) 档名:29-024-000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方广佛华严经.十住品第十五》,「正辨加相」。这个经文不长,我们从头念一遍:
【善男子。汝当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是时诸佛即与法慧菩萨无碍智。无著智。无断智。无痴智。无异智。无失智。无量智。无胜智。无懈智。无夺智。】
这十种智里面,昨天我们学了第一个,『无碍智』,「无碍」就是大乘经上常讲的四无碍辩才。向下九种,从『无著』一直到『无夺智』,都是四无碍智里面最后一条的「乐说无碍」,全是属於乐说无碍,这也是大乘教常讲的「七辩」,七种辩才。我们学底下这九句,得先把七辩说一说,然后一一对照就很容易了解。佛加持菩萨,为一切众生说法必须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智慧辩才,七辩。七辩第一个「捷辩」,捷是敏捷;「於一语中,能释多疑」。讲经教学、听教修行,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帮助我们,特别是初学,可以说没有证得初信菩萨果位之前,统统叫初学,还没入门,准备入门。为什么不能够契入菩萨境界,在《华严经》是华严境界?这是由於我们迷失自性的时间太久,於诸佛法总有疑惑。所以听教、研经第一个目标就是帮助我们断疑生信。经教确实有这个功能,可是在现代这个社会,有缘的人不多,经教里面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这是不是佛的慈悲还有差别?为什么不度无缘之人?这句话的意思我们也得要搞清楚、搞明白。什么是无缘?照佛经的术语里面讲,就是他的善根、福德不具足,这说得没错,不好懂。我们得说更白一点,更浅一点,什么叫无缘?你不愿意接触,这就是无缘。
佛家讲三个,善根、福德、因缘,因缘有,你看在台湾这个地区到处都有寺庙,缘不缺乏,可是善根福德成问题,他不相信,总是以为佛教是迷信、是宗教。特别是知识分子,不愿意接触,接触什么?怕别人笑话,这是什么时代,还在搞迷信!我们在年轻的时候也不例外,也是受这个观念的影响不愿意接触,问都不会问,也可以说没有问的意念。一般真正,学术也好,到寺庙里见到出家人问:什么叫佛?我们连这个都不会问。所以跟佛的缘各个不相同。每个人学佛的因缘不一样,所以佛才开八万四千法门,才开无量法门。我学佛的因缘是从学哲学入门的,年轻的时候对於科学、哲学,我兴趣也是很广泛的,什么都想涉猎一些,二十岁以后对哲学就非常向往。二十三岁来到台湾,二十六岁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没想到方老师跟我讲了一部哲学概论,把东西方、印度哲学都给我说了一个概略,最后一个单元讲佛经哲学,我就这么入佛门。他把佛教介绍给我,他怎么说?他说「释迦牟尼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这个话怎么从来没听人说过,佛教怎么跟哲学挂上钩?说「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没听说过;「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个话多么吸引人。
我向他老人家请教:老师,你对於佛经哲学从哪里学来的?我们总得有个根源。他告诉我,在抗战期间,他在中央大学教书,那个时候中央大学从南京迁到重庆,有段时期他生病,有朋友就介绍他到峨嵋山去养病。峨嵋山我也去过,十年前,那是国家宗教局替我安排的,去游长江三峡,到峨嵋山去看,环境非常好,那是老师在抗战期间养病的地方,学佛的源头。他说当时在山上,那个时候很落后,连电灯都没有,山上对外交通非常不方便,老师想看看杂志、报纸,统统看不到,山上只有佛经,藏经楼还藏了不少书,去一看全是佛经。养病的时间有好几个月,所以他天天看佛经,愈看愈有味道,他的佛法是从这来的。有一些疑问,在那个时候抗战期间,确实四大名山还有真正有修养、有道德、有学问的高僧,向他们请教、向他们学习。峨嵋是普贤菩萨的道场,与《华严》关系非常密切,所以方老师对《华严经》就有特别的缘分。我跟他老人家学,他第一部就是介绍《华严经》的《疏钞》,清凉大师的《疏钞》。清凉的学生宗密也是了不起,有大成就的人,他最著名的是《圆觉经大疏》、《圆觉经大疏钞》,流传於后世。从这之后,方老师几乎就没有一天离开经典。
在台湾这段时期,我们看到他的晚年,他老人家走的时候七十九岁,一九七七年。那一年是我第一次离开台湾,到香港去讲《楞严经》,在香港住了四个月。我到香港讲经的时候向老师辞行,他身体还好,告诉我,体力、精神跟去年相比差很多。我到香港期间,他一直就在养身体,我回来的时候,他老人家过世第三天。这是我学佛的因缘。他还告诉我,真正的佛法(他都是讲佛经哲学)是在经典里面,指出我这条路子,真正想学一定要深入经藏。这样把我对於佛教从前那个误会化解了。如果不是像他这样的人,一般人把佛教介绍给我,我不会接受,不能相信,你说这个多难。我这一生要遇不到方先生,这一生跟佛、跟宗教就没有缘分。社会上这个错误的概念,确实让一些知识分子对於佛法殊胜的缘断掉了。所以我非常感谢方老师。老师最后那一句话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非常羡慕,就认真学习,为什么?最高的享受。真的,他没有骗我,我这一生确实是尝到人生最高的享受,那是什么?不是地位也不是财富,心没有忧喜、身没有苦乐,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是佛法教导我们的。特别是《华严经》,虽然方老师当时把这部大经介绍给我,这部经很大,《疏钞》分量就更多,我们想得到这部经,可不是容易的事情。可是我知道佛门有这部经,很重要,我一出家心里面就念著《大方广佛华严经》。确实感应道交,有位老居士,有六、七十岁,我出家三十三岁,母亲一辈的,她要供养我,我初出家,福州人。我就向她要求,我说供养,你不必给钱给我,你送一套经书给我。她说什么经书?《华严经疏钞》。哪里有得买?香港有。所以她就拿了这个钱,从香港买了一套《华严经疏钞》,线装本四十册。无量的欢喜!当然读这个很困难,这个时候我已经跟李老师学经教,但是老师教我,他说这个经是大部经,你不要学这个,让我从小经学起,按部就班的来。
我跟他学的第一部经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小乘经。以后我读经才明了,佛确实说过,「佛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这释迦牟尼佛讲的。释迦佛教我们,学习不可以躐等,就跟我们念书一样,你得从小学、中学、大学,《华严经》是大学的教科书,不是初学的,暂时放下。所以我就把这套书供养了台中慈光图书馆,我供养它不少书,一生喜欢读书。以后我又得到一套,同样的,版本完全相同,佛菩萨保佑!我供养老师图书馆那一套,以后就供养李老师,李老师在台中讲《华严》,就用这个本子。我在台北也开讲《华严经》,我又得到同样一套本子,我这套本子,确实古书,舍不得用,我就交给佛陀教育基金会,这个书在基金会,让基金会照相制版,印一千套,我现在是用基金会印的。这有一千套了,由一套变成一千套,我学习可以在上圈圈点点,可以写字没问题;原书不可以,原书那是非常宝贵的,法宝不能够损坏,所以就印了一千套。确实这部经里头把我们许多的疑惑都能断掉。
捷辩,是一句话里面能够解释很多的疑问,这是修行证果。证什么果?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之后能做到,没见性之前还不行,还没有这个能力。这是经上讲的,佛陀说法,「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才叫捷辩。第二种叫「迅辩」,迅是迅速,「随问随答,迅速无滞」。也就是说他需不需要考虑、想一想怎么答覆?不需要,随问随答。这跟前面不一样,前面是要开悟,这个没有开悟也行,但决定是得佛菩萨加持,如果不得佛菩萨加持做不到。这桩事情老师也多次的教导我们,前面我跟诸位讲到,李老师教我一个秘诀,就是怎么样通世出世间法。你想学,不可能,做不到,《大藏经》你这一生能学得完吗?《四库全书》你这一生能念得完吗?他不说学,他说念,一天念八个小时,念一百年也念不完,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老师教我们一个秘诀,这个秘诀也是祖祖相传,中国古大德常说诚,「诚则灵」,所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求感应,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在这个地方,你决定要相信佛菩萨;你要不相信,这一条你做不到,一丝毫没有疑惑。
我们初学上台讲经,真的是战战兢兢,小心谨慎,没上台之前,礼佛的时候就求加持。诚心从哪里表现?专一。早年讲经也是两个小时,每天时间都排在晚上,晚上大家才有时间来听经。可是在那个时代需要有翻译,翻译闽南话,因为同修当中有许多年岁大的听不懂国语,所以两个小时实际上就是一个小时。我第一次讲经是在台东佛教莲社,那时候佛教莲社也是刚刚创办起来,明训法师,莲社的社长,这是我们的师兄弟,就邀请我到台东去讲经,讲《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我在台中没出家之前,住了一年三个月,就十五个月,在台中住十五个月,亲近李老师,学了十三部经,不是老师教的,老师教是教一部经。但是我们二十多个同学,经学班,老师开这个班培养讲经弘法的人才,我也参加,统统是居士,没有出家人。我会听,老师教这两个同学一部经,我们是旁听,所以我这十三部经全是旁听听来的。因为我到台中莲社晚,时间很晚,排名排到最后,他是按顺序来的,我是最后参加的,所以名字排到最后,还没有轮到我。可是在那个时候,我真的有两个长处,第一个是记忆力好,第二个是理解力好,这两个是学经教基本的条件,这个我具足。我听老师讲经,大概在一个星期之内,我有这强记的能力,我上台去复讲,把老师讲的东西讲出来,自己不能加东西进去,完全依照老师的。
这个方法是几千年来,佛门里面培养法师唯一的一个方法。那个时候没有佛学院,老和尚升座讲经,学讲经的人,无论是出家、在家,坐在前两排,那是学讲经的。老和尚讲完之后,学生们复讲,叫复小座,都是这样训练出来的。复讲完全讲老师的,不能加自己一点意思,也不能去找参考资料加进去,不可以,老师怎么讲,你就怎么讲,漏掉没有关系,不可以加。我的能力大概能讲到百分之九十还要多一点,有这个能力,班上像我这个能力还找不到第二个,理解力强,所以有这个能力,我学得很轻松、很愉快。老师教的两个人,他们都还没有学会,我在旁边已经学会了,所以我无形当中就变成老师的助教,为什么?老师讲经只讲一遍,你要专心听。如果你要是听漏了,你想让老师再讲一遍,「老师,这一句我不清楚,要怎么讲法?」老师:你过来。不是呵斥你一顿,老师常常手上拿著扇子,他就打你,打了之后怎么样?还是不给你讲。他说如果我打了你、骂了你,我还给你讲,你还有侥幸的心理,不要紧,没听会顶多挨打,还是会讲,打了也不讲,这就没有办法。所以同学就来找我,我能记住,我给大家讲。这个事情可能老师也知道,我有这个能力。
在那里住了一年三个月,老师教同学们讲经,我在旁边全学会了,这是我在没有出家之前学了十三部经。所以一出家,我就去教佛学院,在台北教佛学院。教佛学院,佛学院老师很多,我们这一部经典好像一个星期只有一堂课,两个小时。一个学期才教一部经,三年毕业我才用六部经,我还有七部经还用不上。我从这个地方体会,中国传统的教学法高明,比现在学校高明多了,它真的讲求的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头脑一天到晚想的只是一部经、一桩事情,你的精力、精神都能够专注,学得快。诸位想想看,我在李老师那边住了十五个月,学十三部经,每部经都能上台从头到尾讲过,哪一个佛学院里头毕业的学生有这个成绩?以后我也教过佛学院,我也办过佛学院,感觉到我对不起学生,我用一般的方法,对不起学生。所以以后我再也不教佛学院了。培训弘法人才怎么办?没有别的,就是复讲,复小座。所以有人问我,法师你要真正发心,要培养后学弘法人才。我说我是有这个想法,没福报,这要知道。我自己对自己很清楚,过去生中就是经上讲的修慧不修福,慧解有,福报没有。你要培养学生,你需要有个处所,我这一生没道场,都是寄居在别人道场,主人一不高兴,我就得走路。从这个地方,我们才真正体会到释迦牟尼佛把弘法利生护法的工作付托给国王大臣。佛法传到中国,也是帝王大臣、长者大德们他们护持,佛法才能够建立;佛弟子,这是出家人,他不管这个事情,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出最好的示范。所以佛法能常住在世间,靠什么人?靠护法。护法是真正修行,他懂得,他护持。
我这次回来看牙齿,遇到一些老同修,几十年前的老朋友,还有我没有出家时就认识的老居士,现在见面,他比我大,大我十几岁,九十多岁了,见面的时候,他也恭喜我有成就。我说我很感慨,在个人上成就是有一点,但是对佛教没有贡献。这什么原因?没有护持。我在临济寺出家,当年临济寺的方丈是白圣老和尚,我们的关系也非常好。我出家为的是讲经教学,我是为这个,我不是为做法会,做经忏佛事,不是搞这个的。而老和尚希望我放弃讲经教学,他自己也办了一个三藏佛学院,我一出家教学就在三藏学院。但是他希望我放弃初衷,参加寺庙里的一般这种形式的佛教,我是因为这样子才离开的,所以很难过。我跟老居士谈这个事情,五十年前的事情。我说如果老和尚那时候要能够容许我在寺庙里面长年讲经,我每天讲经不中断,五十年,你们想想,对佛教就产生影响。哪个寺庙里面,法师在那里讲经五十年?五十年的讲经,我能够培养讲经的法师,至少有二十到三十个人,佛法真的兴旺起来了。可是没有这个缘,每到一个地方我都热心,像以后韩馆长过世之后,我在新加坡居士林,算是一九九九年过去的,李木源居士护持。如果李居士真能发菩萨心,不听信谣言,不要让别人破坏我们的关系,让我安心在居士林,讲到现在也十年了,一个道场能讲经十年,也了不起。但是我们住了三年就有人破坏,我很清楚、很明白,不管他怎么样,他对我们怎么样,我们始终是感恩。我们离开居士林,决定不能够批评居士林,李木源对我们的恩德,我们要感恩。只念别人的恩德,不念别人的过失,这是我们学佛,在佛门里学到的,心地要厚道。这是什么?这是我们自己没有这个福分,想替佛教做一点贡献,没有机会。现在年岁大了,还有十年吗?很难讲。中国古人谚语所谓「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我七十三过了,明年八十四,人命无常!
缘没有了,但是重要的原则,我就在讲经时候常常提醒,抓住这个原则,没有不成就的。如果诸位有福报,能在一个寺院、能在一个山头,最好是离开城市,清净的环境,十年不下山。如果你才三、四十岁,真的在山上闭关十年,十年怎么学?首先把根扎稳。根是戒律,我常讲的儒释道的三个根,千万不能疏忽,儒家的根《弟子规》,道家的根《太上感应篇》,佛家的根《十善业道》,这三样东西用一年的时间把它落实,这是属於戒律。戒律不是念的,是叫你做的,你用一年的时间把这个做到;然后再选一部经,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就是这一部经你好好的学它十年,就通了。十年这么长的时间,在我想,这一般古人有例子,我们能看到的,三年到五年你就得定,专学一样,你不分心,心就定了。你看,有戒、有定,得定之后,三、五年没有不开悟的。悟,有大悟、有小悟,有大彻大悟,大彻大悟不敢讲,大悟肯定可以做到。如果有大悟,这个迅辩就有了,你有戒定慧的功夫,时时刻刻跟佛菩萨感应道交。这里头最忌讳的是求名闻利养,那就坏了,有这个念头就把你的功德破掉,不可以有名闻利养的念头,这一定要懂。成就自己才能够帮助别人,自己不能成就,拿什么帮助别人?念念心里只有一个目标、一个方向。
正法久住靠修行,普度众生靠教学,所以佛法是佛陀的教育,不是迷信,我们不能不知道。要是没有老师怎么办?你只要把自己基本功做好,基本功在德行上就是落实三个根,这个做好,然后学文言文。因为佛经是古人翻的,古大德的注解那是非常好的工具,它来辅导我们、帮助我们深入经藏,也都是文言文写的,那你不能不学文言文。文言文怎么个学法?我在台中求学的时候,李老师告诉我们这班同学们,要认真学文言文,从《古文观止》学起。《古文观止》总共搜集三百多篇文章,老师告诉我们,你能够熟读,你能够背诵五十篇,你就有能力阅读文言文,佛经翻译文字上的障碍你就突破了。五十篇,一个星期背一篇,一年就成功了,这文言文的钥匙就拿到,你就有能力看《四库全书》,就有能力看《大藏经》,这是工具,这把钥匙。老师说如果你能够熟背一百篇,加一倍,你就有能力写文言文,这个话非常重要。因为现在多少人想学,不得其门而入,从哪里学?你懂得这个方法,你自己可以成就,不必找人。在台湾,过去国语日报每个星期发表一篇文章,《古今文选》。现在虽然不再有了,但是从前那个分量很多,好像现在是精装本十四册,每个字有注音,你看你省事,不要查字典。而且每个字有详细注解,太理想了,你拿到这个东西,你老师就有了,自己可以自修,可以成功。锲而不舍,你有这么几套书,十年下来,我肯定相信你的成就超过第一流的博士,你的修养、你教学的能力也是超过第一流的教授。只要闭关十年就成就。如果有志同道合的,二、三个,三、四个朋友,大家在一起还可以互相切磋琢磨,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因为现在是乱世,障缘特别多,只有靠自己。善知识在哪里?老师教导我们,古大德就是我们的善知识,就是我们的老师。我们今天学《华严经》,找什么人来教我们?找清凉大师,我们用的是清凉大师的注解,清凉大师是我们的指导教授。我们另外还参考一本《华严经合论》,李长者,李通玄居士作的,都是唐朝人。我们找到这两位老教授来教导我们,那还会有错吗?所以老师,今人找不到,去找古人。我们只要具足德行,只要具足这个条件,阅读文言文的条件,再有真诚心,我们常说,这说了有十来年,「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为什么?你就能做到至诚感通;如果这十六个字放不下,这十六个字就变成你的业障。那像这样的随问随答,是一定要靠加持。你看看我们读这个经,法慧菩萨要跟我们讲「十住品」,讲这部经,还得要佛力加持,何况我们初学。加持需要具足哪些条件,我们不能不知道。我们具足这些条件,不求,佛菩萨也加持,为什么?诸佛菩萨都具足四无碍辩,都有乐说无碍智,他统统有。他看到你发心,他就喜欢,自然就加持你,何况你还有真诚心在求,感应道交,不可思议。这个随问随答,讲经的同学,无论是法师、居士,这个感应,每个人都有很明显的经验。确实我们在解答问题的时候,听到人家问题,随口就能回答,自己也感觉得那个时候智慧不知道从哪来,怎么会答得那么好,这是真的。如果没有加持这个说法,那我们想不出其他的因素。
第三种叫「应辩,应时应机,无有差异」,这也是属於乐说。人活在这个世间,每个人都在想要活得有意义、要活得有价值。价值跟意义绝不是自私的,如果为自己的名闻利养,没有什么价值,也没有什么意义。真正讲活出价值、活出意义,那都是绝顶聪明智慧的人,而且几乎全都是从事於教育工作者。诸位冷静去观察,古圣先贤,在中国代表的人物孔子、孟子,学者!在佛法里面诸佛菩萨,他们一生干什么?用现在的话来说,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这个有意思。而他们对宇宙万有了解得透彻,知道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体,不能分割。他们教学的对象是什么?遍法界虚空界里头一切众生,比我高的是我的老师,比我低的是我的学生,上求下化,这是何等的快乐!夫子说了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悦是喜悦。真正的喜悦从哪里来的?从学习里头来的。学习圣贤你才会有喜悦。这种喜悦不是从外头来的,是从内心里面流露出来,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我们世间人讲头一个受用是身心健康,多快乐!在佛法里面,佛菩萨常讲「法喜充满」,那个法喜就是孔子讲的不亦悦乎。法喜充满从哪里来的?上求下化,上面跟老师学,下面认真去教,从这来的,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永远在欢喜。永远欢喜,在世间法里面能看到,可是大家没有注意,实在讲每个人都有,在什么时候?三岁之前。你看婴儿,你看二、三岁的婴儿,你看他满脸笑容,无论跟谁,他没有什么亲怨,没有什么这个喜欢不喜欢,他统统都喜欢,无论什么人逗他,他都笑。彭鑫医生讲的,三岁以前,他说这是医学界里头曾经做过这么一个统计,一天要笑一百七十次,他身体健康快乐。他说人长大的时候,一天大概平均只笑七次,中国人可能都没有,每天都板著面孔。记住,老祖宗有一句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养生之道里头一个条件。你如何能叫你心里头喜事不断,有没有办法?有,学圣贤教诲就行,你这个喜悦不会中断的,永远在欢喜,除这个之外,世间法没有。
所以大圣大贤走哪个路子?他都去做义务教学的工作。我们看每个宗教的创始人,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说,全都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你们想想对不对?他们不为自己,他们没有名闻利养,纯粹是义务教育。一生乐此不疲,他为什么?现在我们知道了,他为的是法喜充满,他为的是常生欢喜心,他所求的是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相好。佛在《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他求这个。这个如来是说自性,不向外求,向内求,自性里头圆满的智慧德相。为什么我们现在没有了?没有叫迷失了,不是真的失了。这个是真的,永远不会失掉,永远不会改变,而是你现在迷了;哪一天你一觉悟,这又回来了,又都现前。所以佛法终极的目标,是教你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不仅禅宗是这样讲的,在佛法里无论哪个宗派、无论哪个法门,没有例外的,连我们念佛求生净土也不例外。我们生到极乐世界,为什么?早年我在台中,那时候没出家,跟李老师学《弥陀经》,我就以为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我们这个目的就圆满。老师说没圆满,怎么才圆满?阿弥陀佛教导你明心见性,才圆满。我们这才真正明白,《金刚经》上所说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每个法门到最后都见性,所以它是平等的。
为什么有这么多法门?这就是众生的根机不相同,时节因缘不相同。一切众生生活在这个世间,这个世间地区不相同,大的地区,世界不相同,这个世界是什么?诸佛刹土,不相同;我们现在讲,你生活在哪个星球,不一样,这个关系就很大了。根性不相同,无论你生存在哪个星系,哪个星球里头,确实都有聪明的、有愚钝的,根有利有钝,烦恼有轻有重,这都是几乎不能够避免的,不会有一个地方程度很整齐的,没有。连极乐世界也不例外,不过极乐世界人跟人的差距不大,不像我们这个地方差异很大。那是什么原因?极乐世界是一个非常圆满、非常理想的修学道场,这个地方很奇怪。你们看了许多经,佛在经上讲,极乐世界上面没有国家、没有国王、没有皇帝,没有;也没有政府,也没有警察,警察没有当然军队更没有,那里面是有些什么?那里头有佛、有菩萨。佛是老师,菩萨是学生,好像那一个世界就是一个学校,这很特殊!那里面的人个个都是上善之人。也就是说明,我们今天讲的三个根,《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他们都做到圆满,一丝毫欠缺都找不到。我说这个话,我知道很多同学听不懂,为什么听不懂?你不了解事实真相。《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要是懂得这句话的意思,我说这个话你就能听懂。譬如我们中国人讲一个「孝」,这是一个字,这一个字把世出世间一切法都包括在里面,就是说孝一展开就是遍法界虚空界,世出世间一切法,一法不漏。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那个一,佛并没有说是佛法,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都包括在里面,不可思议!佛法里面说个「十善」,十善一展开,这是佛经上讲得很清楚,菩萨所修的十善,一展开的条目多少?八万四千条,真的,一条一条写出来的,十善展开,八万四千条。实际上呢?实际上再扩展,遍法界虚空界,一法不漏,孝也在里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入这个境界,你多欢喜!那才叫究竟,才叫做圆满,究竟圆满。这是学佛的人一生追求的终极目标,这就是佛家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
在这个境界里面,给诸位说,时间、空间没有了;时间没有了,没有先后,空间没有了,没有远近,告诉你,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个自体。从这个地方看,佛法里头有哲学,方东美先生讲的最高的哲学。以后我不用方老师这句话,我用「高等哲学」,这大家很容易懂,但是方老师那个话说得好,比高等还要高。通过五十八年的学习,我跟方东美那一年是五十八年前,到今天我学了五十八年,我发现《华严经》里头有高等科学,可以说是全世界科学的最高峰,在《华严经》里头,真的把宇宙的源起讲清楚了,宇宙怎么来的?怎么发生的?生命的起源讲清楚了;我从哪里来的?这个搞清楚了,你是个明白人,你不再糊涂,你怎么不快乐!你怎么不欢喜!在这个世间,不要说是菩萨,初入佛门,对立就没有了。对立在佛法里面称为边见,小乘须陀洹就断掉了,大乘《华严经》上初信位的菩萨就破了,没有边见。没有边见就是不再跟人对立,你多舒畅!所以你还有对立,我喜欢这个讨厌那个,你有没有入佛门?没有,你在佛门外,充其量你是念佛教幼稚园,小小班。要想念一年级,一年级这个就断掉了,十信是小学,初信是一年级,一年级是无我;如果还执著这个身是我,没有入一年级。入一年级的人,就是《金刚经》上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真做到了;后面没做到,后面讲「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那个他没做到,无我相做到,四相破了。所以《金刚经》后半部是大乘,前半部是小乘,四果四向。这不能不知道。你统统搞清楚、搞明白,你才热爱大乘,大乘是自己不是别人!这个时候你有能力应机说法,乐说无碍。
第四个是「无疏谬辩,契机契理,无有漏失」。疏是疏忽,谬是错误,你的智慧、你的辩才决定没有这个过失。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场所,无论对什么样的根性,你对他的帮助都是恰到好处。契机,这个机就是他有程度的不相同,有小根机、有中根机、有上根机、有上上根机,你教导他,刚刚好适合他的程度,都得受用。佛在经上确实有五种根性,有这个说法,大乘、中乘、小乘、天乘、人乘。太虚大师一生常讲的五乘佛法,这是从根机上讲的,机上讲的。佛经上通常讲得很多的都讲三乘,三乘是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菩萨乘也叫大乘,缘觉乘称为中乘,声闻乘是小乘。有时候把缘觉跟声闻合在一起,叫小乘,那讲二乘,这二乘里头有声闻、缘觉。哪一种根性,跟他讲哪一种法门,所以根性不同,无量无边!佛开的课程也就变成无量法门,为什么?应机说法。那个方法叫善巧方便,无量无边。你要知道,方向是一个,目标是一个,所以无量无边的法门不二,平等,为什么?全都指归自性。这个东西跟念书一样,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你什么程度,你上什么学校,念哪个班级,就是这个意思,时间当然长,不是你一生能成就的,生生世世。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去世,过去有多少世?数不清。美国有个催眠的医生曾经给一个人催眠,催眠让他回到过去。他有一个例子,这个人回溯到八十多世之前,时间差不多是四千年,那个时候还住在洞穴里头,说出那个时候的生活状况。而催眠让你回去五、六世,十几世,那就太多了。所以他们这些心理医生,搞催眠术的,都相信轮回,都相信人有过去世,也有未来世。所以他们相信人没有真正死过。生死是什么?生死是身体,死了之后,你的灵魂又会换一个身体。这个换身体很重要,如果你这一生修的是善,积德修善,你的身体愈换愈好。如果你作恶,这个身体就愈换愈差,为什么?造恶来生变成畜生,畜生的身体不如人;再差一点的变成饿鬼,最糟糕的是变成地狱,这一点我们要注意到。如果积善修德,来生生天,欲界天,身体比我们好太多了,至少欲界天里头没有生病的人,所以欲界天里头没有医生,它没这个行业。他们有寿命,他一生不生病,生病的时候寿命就终了,只有在寿命终了前七天感觉得有点不舒服,其他的就没有毛病。如果到色界天,色界天根本就连生死都没有,化生!生死痛苦没有了,真是生从哪里来、死到哪里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都不迷惑。
所以人循著性德去生活,那一生是美好的,来生更美好,不能违背性德。性德是什么?中国老祖宗说得很好,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是性德。五伦是讲关系,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讲关系,不同的关系有不同的义务,那个义务就是德行。五伦是属於道,跟关系相应的这是德,所以父慈子孝这是德,君仁臣义是德,朋友有信这是德。在中国,老祖宗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五种基本的德行五常,常就是性德,与自性相应这是常;我们现在的话讲,这个常就是宇宙之间的规则。像我们地球的运转,环绕太阳一周三百六十五天,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这是自然现象。随顺自然现象这是德,不可以违背大自然,大自然的规律就是道。所以在人伦上面,古圣先贤教给我们仁义礼智信,这是随顺大自然,一个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能违背。从仁义礼智信再一扩张,八德,八德两个讲法,古时候讲法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我们现在人是用「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我们八德路都是用这个名称。这两种说法重复四个字,把重复的去掉,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不离开这十二个字,这就是顺著自性,这就是积功累德。念念不忘就是积功,就是积功累德,我们的思想、起心动念,我们的言语造作,必须跟它相应,中国老祖宗教我们的。
佛陀教给我们的,十善、三皈、五戒、六和、六度、十愿,也就这么几个纲目而已,我们念念不忘,念念都遵循,那叫做学佛;如果违背了,那不是学佛,那是假学佛,有名无实。真学佛的人绝对不会把这个忘掉。我们净宗学会最早成立在美国,在美国成立的时候,我写了个缘起,就提出修行的纲目,五条。我们这五条,第一条是三福,「净业三福」是最高的指导原则,第二个是六和,第三个是三学,戒定慧,第四个是六度,第五个是普贤菩萨十愿,十大愿王。你看简单,五条,好记,太多了你记不住。五条要记得很熟,起心动念都不违背,这叫真学佛,你真得受用。得的什么受用?刚才跟诸位说的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得佛加持,烦恼轻智慧长,你怎么会不快乐!你对宇宙人生真相是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白。所以你在这个世间,与什么样的人交往,你都能够利益他,这叫契机契理。绝不违背真理,真理是性德,不违背,而能够适应一切众生的根性,让大家都能得到利益。
圣贤教育、佛菩萨教育,确实帮助自己净化身心,提升灵性。在这里面无比殊胜的是念佛法门,念佛法门确实如诸佛菩萨所说难信易行,章嘉大师告诉我「知难行易」。你要把念佛这个道理搞清楚,那可不容易,就像经上讲的,真正搞清楚、搞明白是谁?唯佛与佛,只有诸佛如来他搞得清楚,等觉菩萨还不能究竟,这个法门太殊胜。可是这里头那种奥秘,我们有没有办法体会?有,在哪里?《妄尽还源观》里头有。那个讲得好,妄尽。妄是什么?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个东西尽了,放下了、还源了,还到哪里?回归自性,消息就透出来。实际上古人也透出来,我们没懂,古人透出什么一句话?「念佛成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佛在大乘教里头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我这个心只想佛,除佛之外什么都不想,想久了就成佛,秘诀。人为什么不肯干?知道得不透彻,不彻底。不彻底什么?他里头有疑,他有障;如果真正了解透彻、彻底,他死心塌地去干了!我们前面跟诸位报告宋朝的莹珂法师,念佛三天把阿弥陀佛念来,三天,寿命不要了,自在往生,那是什么?那是真干。我们不肯真干,就是没有彻底了解,这是章嘉大师早年教我的,所以知难行易。你要是真正把这个知搞透彻,行太容易了。尤其净宗法门,可以说保证你在一生当中成就,真的叫契机契理。契机契理达到了究竟圆满,就是念佛成佛。不论对什么样的根性,只要他能信,他能理解,他真干,他在一生当中他就成就。
第五个是「无断尽辩,於一法中,演无尽法」。就是无间断,无间断不是许多法接起来,不是的;一法,任何一法都是无断无尽的,任何一法。为什么?称性!自性没有断,自性没有尽的,要知道法法当体就是自性。相从哪里来?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它有变化,它没有断,它有变化,它没有尽,这一定要知道。我们拿我们这个人,拿自己来说,我们有没有断过?没断过;有没有尽?没有尽。我们这个生死好像是断了,你所看到的断是什么?看到是身相,灵性你没有看到,灵性没断。世俗人讲灵魂,佛法里告诉我们灵魂不是真的,灵魂是什么?灵魂是自性在迷的状态之下,叫灵魂。灵魂不能超越六道轮回,它总在六道里头舍身受身,它搞这一套。如果它要觉悟了,就叫做灵性,不叫灵魂。灵性才是自己,它能超越六道,它觉悟,不迷了,超越六道到四圣法界,超越四圣法界到一真法界,真的无尽无断。理事如是,辩才也如是。
下面第六个,「多丰义味辩」。丰是丰富,佛经上常讲丰饶,无量无边无尽的义味。古大德讲「世味」,就是世间的味道,世味包括欲界天,包括六欲天,再包括四禅八定,这个味没有法味浓,法味,世味哪有法味浓!人贪爱世味,他对法味没有尝到,好像吃东西一样,这种他从来没吃过,不晓得,贪著世间财色名食睡,贪著这些。佛法的味道没尝到,如果尝到佛法的味道,那些东西都丢掉。那些人不傻,谁傻?贪著世味的人傻。释迦牟尼佛傻吗?观世音菩萨傻吗?文殊、普贤傻吗?不傻,真正尝到法味。再说,那个刚刚尝到的是什么人?给诸位说,小乘须陀洹、大乘初信位的菩萨,他尝到了。尝到之后永远不会退心,所以他就证位不退,三不退里头,第一个他证位不退;以后逐步往上升,行不退,念不退。我们为什么?味道没有尝到。要怎么样才能尝到味道?要深入经藏。「深入经藏」这句话诸位要记住,如果只是在经典文字里面去深入,你尝不到。在哪里深入?在自己身心里面深入,把自己的心、把自己的身与经教里面那个境界完全相应,那叫深入。你天天读它,它是它,我是我,根本不相干,那没用处,味道尝不到。戒定慧在哪里?戒定慧在我身上,在我心上,那你就真尝到了。十善业在哪里?不在《十善业道经》上,在我身上,在我心上。我们今天提倡「和谐要从我心做起」,十善从我心做起,五戒从我心做起,《感应篇》从我心做起,这是真的,这里头就是丰饶义味,你表现出来的丰饶义味无尽,你说出来的也是丰饶义味无尽。
末后一个,「最上妙辩,其辩微妙,最上无比」。这个话实实在在讲,应该是初住以上的菩萨,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初住品,法慧菩萨承佛力加持,来给我们宣说十住经,是最上妙辩。最上是前面六种统统融在这条里头,那就是无上。世出世间,这个世间是讲六道,出世间是讲四圣法界,没有能够跟它相比的,十法界里面找不出来,我们想想,他欢不欢喜?完全回归自性,自性里面的法喜是属於性德。我们这个世间人的欢喜心都是外面刺激,为什么?你得到名闻利养,你得到五欲六尘,你拥有了,你才会欢喜。可是那个喜乐跟悲哀是相对的,为什么?你所得到那个东西是假的,你没有办法永恒保持,你会丢掉。丢掉的时候,失掉的时候,悲哀就来了,苦头就尝到了,所以它不是真的。佛法里面得到的是永远不会失掉,为什么?自性里头的,叫法喜,自性里头的。夫子所说的喜悦,那个悦是内心里面流出来的,内心里头流出来那个喜悦,真欢喜,它不会消失的。七辩我们就学习到此地,因为这段经文后面的九种智与七辩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底下一堂课学习的文就容易学。今天就学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方广佛华严经.十住品第十五》,「正辨加相」。这个经文不长,我们从头念一遍:
【善男子。汝当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是时诸佛即与法慧菩萨无碍智。无著智。无断智。无痴智。无异智。无失智。无量智。无胜智。无懈智。无夺智。】
这十种智里面,昨天我们学了第一个,『无碍智』,「无碍」就是大乘经上常讲的四无碍辩才。向下九种,从『无著』一直到『无夺智』,都是四无碍智里面最后一条的「乐说无碍」,全是属於乐说无碍,这也是大乘教常讲的「七辩」,七种辩才。我们学底下这九句,得先把七辩说一说,然后一一对照就很容易了解。佛加持菩萨,为一切众生说法必须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智慧辩才,七辩。七辩第一个「捷辩」,捷是敏捷;「於一语中,能释多疑」。讲经教学、听教修行,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帮助我们,特别是初学,可以说没有证得初信菩萨果位之前,统统叫初学,还没入门,准备入门。为什么不能够契入菩萨境界,在《华严经》是华严境界?这是由於我们迷失自性的时间太久,於诸佛法总有疑惑。所以听教、研经第一个目标就是帮助我们断疑生信。经教确实有这个功能,可是在现代这个社会,有缘的人不多,经教里面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这是不是佛的慈悲还有差别?为什么不度无缘之人?这句话的意思我们也得要搞清楚、搞明白。什么是无缘?照佛经的术语里面讲,就是他的善根、福德不具足,这说得没错,不好懂。我们得说更白一点,更浅一点,什么叫无缘?你不愿意接触,这就是无缘。
佛家讲三个,善根、福德、因缘,因缘有,你看在台湾这个地区到处都有寺庙,缘不缺乏,可是善根福德成问题,他不相信,总是以为佛教是迷信、是宗教。特别是知识分子,不愿意接触,接触什么?怕别人笑话,这是什么时代,还在搞迷信!我们在年轻的时候也不例外,也是受这个观念的影响不愿意接触,问都不会问,也可以说没有问的意念。一般真正,学术也好,到寺庙里见到出家人问:什么叫佛?我们连这个都不会问。所以跟佛的缘各个不相同。每个人学佛的因缘不一样,所以佛才开八万四千法门,才开无量法门。我学佛的因缘是从学哲学入门的,年轻的时候对於科学、哲学,我兴趣也是很广泛的,什么都想涉猎一些,二十岁以后对哲学就非常向往。二十三岁来到台湾,二十六岁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没想到方老师跟我讲了一部哲学概论,把东西方、印度哲学都给我说了一个概略,最后一个单元讲佛经哲学,我就这么入佛门。他把佛教介绍给我,他怎么说?他说「释迦牟尼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这个话怎么从来没听人说过,佛教怎么跟哲学挂上钩?说「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没听说过;「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个话多么吸引人。
我向他老人家请教:老师,你对於佛经哲学从哪里学来的?我们总得有个根源。他告诉我,在抗战期间,他在中央大学教书,那个时候中央大学从南京迁到重庆,有段时期他生病,有朋友就介绍他到峨嵋山去养病。峨嵋山我也去过,十年前,那是国家宗教局替我安排的,去游长江三峡,到峨嵋山去看,环境非常好,那是老师在抗战期间养病的地方,学佛的源头。他说当时在山上,那个时候很落后,连电灯都没有,山上对外交通非常不方便,老师想看看杂志、报纸,统统看不到,山上只有佛经,藏经楼还藏了不少书,去一看全是佛经。养病的时间有好几个月,所以他天天看佛经,愈看愈有味道,他的佛法是从这来的。有一些疑问,在那个时候抗战期间,确实四大名山还有真正有修养、有道德、有学问的高僧,向他们请教、向他们学习。峨嵋是普贤菩萨的道场,与《华严》关系非常密切,所以方老师对《华严经》就有特别的缘分。我跟他老人家学,他第一部就是介绍《华严经》的《疏钞》,清凉大师的《疏钞》。清凉的学生宗密也是了不起,有大成就的人,他最著名的是《圆觉经大疏》、《圆觉经大疏钞》,流传於后世。从这之后,方老师几乎就没有一天离开经典。
在台湾这段时期,我们看到他的晚年,他老人家走的时候七十九岁,一九七七年。那一年是我第一次离开台湾,到香港去讲《楞严经》,在香港住了四个月。我到香港讲经的时候向老师辞行,他身体还好,告诉我,体力、精神跟去年相比差很多。我到香港期间,他一直就在养身体,我回来的时候,他老人家过世第三天。这是我学佛的因缘。他还告诉我,真正的佛法(他都是讲佛经哲学)是在经典里面,指出我这条路子,真正想学一定要深入经藏。这样把我对於佛教从前那个误会化解了。如果不是像他这样的人,一般人把佛教介绍给我,我不会接受,不能相信,你说这个多难。我这一生要遇不到方先生,这一生跟佛、跟宗教就没有缘分。社会上这个错误的概念,确实让一些知识分子对於佛法殊胜的缘断掉了。所以我非常感谢方老师。老师最后那一句话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非常羡慕,就认真学习,为什么?最高的享受。真的,他没有骗我,我这一生确实是尝到人生最高的享受,那是什么?不是地位也不是财富,心没有忧喜、身没有苦乐,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是佛法教导我们的。特别是《华严经》,虽然方老师当时把这部大经介绍给我,这部经很大,《疏钞》分量就更多,我们想得到这部经,可不是容易的事情。可是我知道佛门有这部经,很重要,我一出家心里面就念著《大方广佛华严经》。确实感应道交,有位老居士,有六、七十岁,我出家三十三岁,母亲一辈的,她要供养我,我初出家,福州人。我就向她要求,我说供养,你不必给钱给我,你送一套经书给我。她说什么经书?《华严经疏钞》。哪里有得买?香港有。所以她就拿了这个钱,从香港买了一套《华严经疏钞》,线装本四十册。无量的欢喜!当然读这个很困难,这个时候我已经跟李老师学经教,但是老师教我,他说这个经是大部经,你不要学这个,让我从小经学起,按部就班的来。
我跟他学的第一部经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小乘经。以后我读经才明了,佛确实说过,「佛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这释迦牟尼佛讲的。释迦佛教我们,学习不可以躐等,就跟我们念书一样,你得从小学、中学、大学,《华严经》是大学的教科书,不是初学的,暂时放下。所以我就把这套书供养了台中慈光图书馆,我供养它不少书,一生喜欢读书。以后我又得到一套,同样的,版本完全相同,佛菩萨保佑!我供养老师图书馆那一套,以后就供养李老师,李老师在台中讲《华严》,就用这个本子。我在台北也开讲《华严经》,我又得到同样一套本子,我这套本子,确实古书,舍不得用,我就交给佛陀教育基金会,这个书在基金会,让基金会照相制版,印一千套,我现在是用基金会印的。这有一千套了,由一套变成一千套,我学习可以在上圈圈点点,可以写字没问题;原书不可以,原书那是非常宝贵的,法宝不能够损坏,所以就印了一千套。确实这部经里头把我们许多的疑惑都能断掉。
捷辩,是一句话里面能够解释很多的疑问,这是修行证果。证什么果?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之后能做到,没见性之前还不行,还没有这个能力。这是经上讲的,佛陀说法,「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才叫捷辩。第二种叫「迅辩」,迅是迅速,「随问随答,迅速无滞」。也就是说他需不需要考虑、想一想怎么答覆?不需要,随问随答。这跟前面不一样,前面是要开悟,这个没有开悟也行,但决定是得佛菩萨加持,如果不得佛菩萨加持做不到。这桩事情老师也多次的教导我们,前面我跟诸位讲到,李老师教我一个秘诀,就是怎么样通世出世间法。你想学,不可能,做不到,《大藏经》你这一生能学得完吗?《四库全书》你这一生能念得完吗?他不说学,他说念,一天念八个小时,念一百年也念不完,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老师教我们一个秘诀,这个秘诀也是祖祖相传,中国古大德常说诚,「诚则灵」,所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求感应,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在这个地方,你决定要相信佛菩萨;你要不相信,这一条你做不到,一丝毫没有疑惑。
我们初学上台讲经,真的是战战兢兢,小心谨慎,没上台之前,礼佛的时候就求加持。诚心从哪里表现?专一。早年讲经也是两个小时,每天时间都排在晚上,晚上大家才有时间来听经。可是在那个时代需要有翻译,翻译闽南话,因为同修当中有许多年岁大的听不懂国语,所以两个小时实际上就是一个小时。我第一次讲经是在台东佛教莲社,那时候佛教莲社也是刚刚创办起来,明训法师,莲社的社长,这是我们的师兄弟,就邀请我到台东去讲经,讲《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我在台中没出家之前,住了一年三个月,就十五个月,在台中住十五个月,亲近李老师,学了十三部经,不是老师教的,老师教是教一部经。但是我们二十多个同学,经学班,老师开这个班培养讲经弘法的人才,我也参加,统统是居士,没有出家人。我会听,老师教这两个同学一部经,我们是旁听,所以我这十三部经全是旁听听来的。因为我到台中莲社晚,时间很晚,排名排到最后,他是按顺序来的,我是最后参加的,所以名字排到最后,还没有轮到我。可是在那个时候,我真的有两个长处,第一个是记忆力好,第二个是理解力好,这两个是学经教基本的条件,这个我具足。我听老师讲经,大概在一个星期之内,我有这强记的能力,我上台去复讲,把老师讲的东西讲出来,自己不能加东西进去,完全依照老师的。
这个方法是几千年来,佛门里面培养法师唯一的一个方法。那个时候没有佛学院,老和尚升座讲经,学讲经的人,无论是出家、在家,坐在前两排,那是学讲经的。老和尚讲完之后,学生们复讲,叫复小座,都是这样训练出来的。复讲完全讲老师的,不能加自己一点意思,也不能去找参考资料加进去,不可以,老师怎么讲,你就怎么讲,漏掉没有关系,不可以加。我的能力大概能讲到百分之九十还要多一点,有这个能力,班上像我这个能力还找不到第二个,理解力强,所以有这个能力,我学得很轻松、很愉快。老师教的两个人,他们都还没有学会,我在旁边已经学会了,所以我无形当中就变成老师的助教,为什么?老师讲经只讲一遍,你要专心听。如果你要是听漏了,你想让老师再讲一遍,「老师,这一句我不清楚,要怎么讲法?」老师:你过来。不是呵斥你一顿,老师常常手上拿著扇子,他就打你,打了之后怎么样?还是不给你讲。他说如果我打了你、骂了你,我还给你讲,你还有侥幸的心理,不要紧,没听会顶多挨打,还是会讲,打了也不讲,这就没有办法。所以同学就来找我,我能记住,我给大家讲。这个事情可能老师也知道,我有这个能力。
在那里住了一年三个月,老师教同学们讲经,我在旁边全学会了,这是我在没有出家之前学了十三部经。所以一出家,我就去教佛学院,在台北教佛学院。教佛学院,佛学院老师很多,我们这一部经典好像一个星期只有一堂课,两个小时。一个学期才教一部经,三年毕业我才用六部经,我还有七部经还用不上。我从这个地方体会,中国传统的教学法高明,比现在学校高明多了,它真的讲求的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头脑一天到晚想的只是一部经、一桩事情,你的精力、精神都能够专注,学得快。诸位想想看,我在李老师那边住了十五个月,学十三部经,每部经都能上台从头到尾讲过,哪一个佛学院里头毕业的学生有这个成绩?以后我也教过佛学院,我也办过佛学院,感觉到我对不起学生,我用一般的方法,对不起学生。所以以后我再也不教佛学院了。培训弘法人才怎么办?没有别的,就是复讲,复小座。所以有人问我,法师你要真正发心,要培养后学弘法人才。我说我是有这个想法,没福报,这要知道。我自己对自己很清楚,过去生中就是经上讲的修慧不修福,慧解有,福报没有。你要培养学生,你需要有个处所,我这一生没道场,都是寄居在别人道场,主人一不高兴,我就得走路。从这个地方,我们才真正体会到释迦牟尼佛把弘法利生护法的工作付托给国王大臣。佛法传到中国,也是帝王大臣、长者大德们他们护持,佛法才能够建立;佛弟子,这是出家人,他不管这个事情,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出最好的示范。所以佛法能常住在世间,靠什么人?靠护法。护法是真正修行,他懂得,他护持。
我这次回来看牙齿,遇到一些老同修,几十年前的老朋友,还有我没有出家时就认识的老居士,现在见面,他比我大,大我十几岁,九十多岁了,见面的时候,他也恭喜我有成就。我说我很感慨,在个人上成就是有一点,但是对佛教没有贡献。这什么原因?没有护持。我在临济寺出家,当年临济寺的方丈是白圣老和尚,我们的关系也非常好。我出家为的是讲经教学,我是为这个,我不是为做法会,做经忏佛事,不是搞这个的。而老和尚希望我放弃讲经教学,他自己也办了一个三藏佛学院,我一出家教学就在三藏学院。但是他希望我放弃初衷,参加寺庙里的一般这种形式的佛教,我是因为这样子才离开的,所以很难过。我跟老居士谈这个事情,五十年前的事情。我说如果老和尚那时候要能够容许我在寺庙里面长年讲经,我每天讲经不中断,五十年,你们想想,对佛教就产生影响。哪个寺庙里面,法师在那里讲经五十年?五十年的讲经,我能够培养讲经的法师,至少有二十到三十个人,佛法真的兴旺起来了。可是没有这个缘,每到一个地方我都热心,像以后韩馆长过世之后,我在新加坡居士林,算是一九九九年过去的,李木源居士护持。如果李居士真能发菩萨心,不听信谣言,不要让别人破坏我们的关系,让我安心在居士林,讲到现在也十年了,一个道场能讲经十年,也了不起。但是我们住了三年就有人破坏,我很清楚、很明白,不管他怎么样,他对我们怎么样,我们始终是感恩。我们离开居士林,决定不能够批评居士林,李木源对我们的恩德,我们要感恩。只念别人的恩德,不念别人的过失,这是我们学佛,在佛门里学到的,心地要厚道。这是什么?这是我们自己没有这个福分,想替佛教做一点贡献,没有机会。现在年岁大了,还有十年吗?很难讲。中国古人谚语所谓「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我七十三过了,明年八十四,人命无常!
缘没有了,但是重要的原则,我就在讲经时候常常提醒,抓住这个原则,没有不成就的。如果诸位有福报,能在一个寺院、能在一个山头,最好是离开城市,清净的环境,十年不下山。如果你才三、四十岁,真的在山上闭关十年,十年怎么学?首先把根扎稳。根是戒律,我常讲的儒释道的三个根,千万不能疏忽,儒家的根《弟子规》,道家的根《太上感应篇》,佛家的根《十善业道》,这三样东西用一年的时间把它落实,这是属於戒律。戒律不是念的,是叫你做的,你用一年的时间把这个做到;然后再选一部经,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就是这一部经你好好的学它十年,就通了。十年这么长的时间,在我想,这一般古人有例子,我们能看到的,三年到五年你就得定,专学一样,你不分心,心就定了。你看,有戒、有定,得定之后,三、五年没有不开悟的。悟,有大悟、有小悟,有大彻大悟,大彻大悟不敢讲,大悟肯定可以做到。如果有大悟,这个迅辩就有了,你有戒定慧的功夫,时时刻刻跟佛菩萨感应道交。这里头最忌讳的是求名闻利养,那就坏了,有这个念头就把你的功德破掉,不可以有名闻利养的念头,这一定要懂。成就自己才能够帮助别人,自己不能成就,拿什么帮助别人?念念心里只有一个目标、一个方向。
正法久住靠修行,普度众生靠教学,所以佛法是佛陀的教育,不是迷信,我们不能不知道。要是没有老师怎么办?你只要把自己基本功做好,基本功在德行上就是落实三个根,这个做好,然后学文言文。因为佛经是古人翻的,古大德的注解那是非常好的工具,它来辅导我们、帮助我们深入经藏,也都是文言文写的,那你不能不学文言文。文言文怎么个学法?我在台中求学的时候,李老师告诉我们这班同学们,要认真学文言文,从《古文观止》学起。《古文观止》总共搜集三百多篇文章,老师告诉我们,你能够熟读,你能够背诵五十篇,你就有能力阅读文言文,佛经翻译文字上的障碍你就突破了。五十篇,一个星期背一篇,一年就成功了,这文言文的钥匙就拿到,你就有能力看《四库全书》,就有能力看《大藏经》,这是工具,这把钥匙。老师说如果你能够熟背一百篇,加一倍,你就有能力写文言文,这个话非常重要。因为现在多少人想学,不得其门而入,从哪里学?你懂得这个方法,你自己可以成就,不必找人。在台湾,过去国语日报每个星期发表一篇文章,《古今文选》。现在虽然不再有了,但是从前那个分量很多,好像现在是精装本十四册,每个字有注音,你看你省事,不要查字典。而且每个字有详细注解,太理想了,你拿到这个东西,你老师就有了,自己可以自修,可以成功。锲而不舍,你有这么几套书,十年下来,我肯定相信你的成就超过第一流的博士,你的修养、你教学的能力也是超过第一流的教授。只要闭关十年就成就。如果有志同道合的,二、三个,三、四个朋友,大家在一起还可以互相切磋琢磨,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因为现在是乱世,障缘特别多,只有靠自己。善知识在哪里?老师教导我们,古大德就是我们的善知识,就是我们的老师。我们今天学《华严经》,找什么人来教我们?找清凉大师,我们用的是清凉大师的注解,清凉大师是我们的指导教授。我们另外还参考一本《华严经合论》,李长者,李通玄居士作的,都是唐朝人。我们找到这两位老教授来教导我们,那还会有错吗?所以老师,今人找不到,去找古人。我们只要具足德行,只要具足这个条件,阅读文言文的条件,再有真诚心,我们常说,这说了有十来年,「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为什么?你就能做到至诚感通;如果这十六个字放不下,这十六个字就变成你的业障。那像这样的随问随答,是一定要靠加持。你看看我们读这个经,法慧菩萨要跟我们讲「十住品」,讲这部经,还得要佛力加持,何况我们初学。加持需要具足哪些条件,我们不能不知道。我们具足这些条件,不求,佛菩萨也加持,为什么?诸佛菩萨都具足四无碍辩,都有乐说无碍智,他统统有。他看到你发心,他就喜欢,自然就加持你,何况你还有真诚心在求,感应道交,不可思议。这个随问随答,讲经的同学,无论是法师、居士,这个感应,每个人都有很明显的经验。确实我们在解答问题的时候,听到人家问题,随口就能回答,自己也感觉得那个时候智慧不知道从哪来,怎么会答得那么好,这是真的。如果没有加持这个说法,那我们想不出其他的因素。
第三种叫「应辩,应时应机,无有差异」,这也是属於乐说。人活在这个世间,每个人都在想要活得有意义、要活得有价值。价值跟意义绝不是自私的,如果为自己的名闻利养,没有什么价值,也没有什么意义。真正讲活出价值、活出意义,那都是绝顶聪明智慧的人,而且几乎全都是从事於教育工作者。诸位冷静去观察,古圣先贤,在中国代表的人物孔子、孟子,学者!在佛法里面诸佛菩萨,他们一生干什么?用现在的话来说,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这个有意思。而他们对宇宙万有了解得透彻,知道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体,不能分割。他们教学的对象是什么?遍法界虚空界里头一切众生,比我高的是我的老师,比我低的是我的学生,上求下化,这是何等的快乐!夫子说了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悦是喜悦。真正的喜悦从哪里来的?从学习里头来的。学习圣贤你才会有喜悦。这种喜悦不是从外头来的,是从内心里面流露出来,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我们世间人讲头一个受用是身心健康,多快乐!在佛法里面,佛菩萨常讲「法喜充满」,那个法喜就是孔子讲的不亦悦乎。法喜充满从哪里来的?上求下化,上面跟老师学,下面认真去教,从这来的,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永远在欢喜。永远欢喜,在世间法里面能看到,可是大家没有注意,实在讲每个人都有,在什么时候?三岁之前。你看婴儿,你看二、三岁的婴儿,你看他满脸笑容,无论跟谁,他没有什么亲怨,没有什么这个喜欢不喜欢,他统统都喜欢,无论什么人逗他,他都笑。彭鑫医生讲的,三岁以前,他说这是医学界里头曾经做过这么一个统计,一天要笑一百七十次,他身体健康快乐。他说人长大的时候,一天大概平均只笑七次,中国人可能都没有,每天都板著面孔。记住,老祖宗有一句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养生之道里头一个条件。你如何能叫你心里头喜事不断,有没有办法?有,学圣贤教诲就行,你这个喜悦不会中断的,永远在欢喜,除这个之外,世间法没有。
所以大圣大贤走哪个路子?他都去做义务教学的工作。我们看每个宗教的创始人,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说,全都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你们想想对不对?他们不为自己,他们没有名闻利养,纯粹是义务教育。一生乐此不疲,他为什么?现在我们知道了,他为的是法喜充满,他为的是常生欢喜心,他所求的是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相好。佛在《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他求这个。这个如来是说自性,不向外求,向内求,自性里头圆满的智慧德相。为什么我们现在没有了?没有叫迷失了,不是真的失了。这个是真的,永远不会失掉,永远不会改变,而是你现在迷了;哪一天你一觉悟,这又回来了,又都现前。所以佛法终极的目标,是教你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不仅禅宗是这样讲的,在佛法里无论哪个宗派、无论哪个法门,没有例外的,连我们念佛求生净土也不例外。我们生到极乐世界,为什么?早年我在台中,那时候没出家,跟李老师学《弥陀经》,我就以为到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我们这个目的就圆满。老师说没圆满,怎么才圆满?阿弥陀佛教导你明心见性,才圆满。我们这才真正明白,《金刚经》上所说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每个法门到最后都见性,所以它是平等的。
为什么有这么多法门?这就是众生的根机不相同,时节因缘不相同。一切众生生活在这个世间,这个世间地区不相同,大的地区,世界不相同,这个世界是什么?诸佛刹土,不相同;我们现在讲,你生活在哪个星球,不一样,这个关系就很大了。根性不相同,无论你生存在哪个星系,哪个星球里头,确实都有聪明的、有愚钝的,根有利有钝,烦恼有轻有重,这都是几乎不能够避免的,不会有一个地方程度很整齐的,没有。连极乐世界也不例外,不过极乐世界人跟人的差距不大,不像我们这个地方差异很大。那是什么原因?极乐世界是一个非常圆满、非常理想的修学道场,这个地方很奇怪。你们看了许多经,佛在经上讲,极乐世界上面没有国家、没有国王、没有皇帝,没有;也没有政府,也没有警察,警察没有当然军队更没有,那里面是有些什么?那里头有佛、有菩萨。佛是老师,菩萨是学生,好像那一个世界就是一个学校,这很特殊!那里面的人个个都是上善之人。也就是说明,我们今天讲的三个根,《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他们都做到圆满,一丝毫欠缺都找不到。我说这个话,我知道很多同学听不懂,为什么听不懂?你不了解事实真相。《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要是懂得这句话的意思,我说这个话你就能听懂。譬如我们中国人讲一个「孝」,这是一个字,这一个字把世出世间一切法都包括在里面,就是说孝一展开就是遍法界虚空界,世出世间一切法,一法不漏。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那个一,佛并没有说是佛法,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都包括在里面,不可思议!佛法里面说个「十善」,十善一展开,这是佛经上讲得很清楚,菩萨所修的十善,一展开的条目多少?八万四千条,真的,一条一条写出来的,十善展开,八万四千条。实际上呢?实际上再扩展,遍法界虚空界,一法不漏,孝也在里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入这个境界,你多欢喜!那才叫究竟,才叫做圆满,究竟圆满。这是学佛的人一生追求的终极目标,这就是佛家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
在这个境界里面,给诸位说,时间、空间没有了;时间没有了,没有先后,空间没有了,没有远近,告诉你,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个自体。从这个地方看,佛法里头有哲学,方东美先生讲的最高的哲学。以后我不用方老师这句话,我用「高等哲学」,这大家很容易懂,但是方老师那个话说得好,比高等还要高。通过五十八年的学习,我跟方东美那一年是五十八年前,到今天我学了五十八年,我发现《华严经》里头有高等科学,可以说是全世界科学的最高峰,在《华严经》里头,真的把宇宙的源起讲清楚了,宇宙怎么来的?怎么发生的?生命的起源讲清楚了;我从哪里来的?这个搞清楚了,你是个明白人,你不再糊涂,你怎么不快乐!你怎么不欢喜!在这个世间,不要说是菩萨,初入佛门,对立就没有了。对立在佛法里面称为边见,小乘须陀洹就断掉了,大乘《华严经》上初信位的菩萨就破了,没有边见。没有边见就是不再跟人对立,你多舒畅!所以你还有对立,我喜欢这个讨厌那个,你有没有入佛门?没有,你在佛门外,充其量你是念佛教幼稚园,小小班。要想念一年级,一年级这个就断掉了,十信是小学,初信是一年级,一年级是无我;如果还执著这个身是我,没有入一年级。入一年级的人,就是《金刚经》上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真做到了;后面没做到,后面讲「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那个他没做到,无我相做到,四相破了。所以《金刚经》后半部是大乘,前半部是小乘,四果四向。这不能不知道。你统统搞清楚、搞明白,你才热爱大乘,大乘是自己不是别人!这个时候你有能力应机说法,乐说无碍。
第四个是「无疏谬辩,契机契理,无有漏失」。疏是疏忽,谬是错误,你的智慧、你的辩才决定没有这个过失。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场所,无论对什么样的根性,你对他的帮助都是恰到好处。契机,这个机就是他有程度的不相同,有小根机、有中根机、有上根机、有上上根机,你教导他,刚刚好适合他的程度,都得受用。佛在经上确实有五种根性,有这个说法,大乘、中乘、小乘、天乘、人乘。太虚大师一生常讲的五乘佛法,这是从根机上讲的,机上讲的。佛经上通常讲得很多的都讲三乘,三乘是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菩萨乘也叫大乘,缘觉乘称为中乘,声闻乘是小乘。有时候把缘觉跟声闻合在一起,叫小乘,那讲二乘,这二乘里头有声闻、缘觉。哪一种根性,跟他讲哪一种法门,所以根性不同,无量无边!佛开的课程也就变成无量法门,为什么?应机说法。那个方法叫善巧方便,无量无边。你要知道,方向是一个,目标是一个,所以无量无边的法门不二,平等,为什么?全都指归自性。这个东西跟念书一样,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你什么程度,你上什么学校,念哪个班级,就是这个意思,时间当然长,不是你一生能成就的,生生世世。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去世,过去有多少世?数不清。美国有个催眠的医生曾经给一个人催眠,催眠让他回到过去。他有一个例子,这个人回溯到八十多世之前,时间差不多是四千年,那个时候还住在洞穴里头,说出那个时候的生活状况。而催眠让你回去五、六世,十几世,那就太多了。所以他们这些心理医生,搞催眠术的,都相信轮回,都相信人有过去世,也有未来世。所以他们相信人没有真正死过。生死是什么?生死是身体,死了之后,你的灵魂又会换一个身体。这个换身体很重要,如果你这一生修的是善,积德修善,你的身体愈换愈好。如果你作恶,这个身体就愈换愈差,为什么?造恶来生变成畜生,畜生的身体不如人;再差一点的变成饿鬼,最糟糕的是变成地狱,这一点我们要注意到。如果积善修德,来生生天,欲界天,身体比我们好太多了,至少欲界天里头没有生病的人,所以欲界天里头没有医生,它没这个行业。他们有寿命,他一生不生病,生病的时候寿命就终了,只有在寿命终了前七天感觉得有点不舒服,其他的就没有毛病。如果到色界天,色界天根本就连生死都没有,化生!生死痛苦没有了,真是生从哪里来、死到哪里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都不迷惑。
所以人循著性德去生活,那一生是美好的,来生更美好,不能违背性德。性德是什么?中国老祖宗说得很好,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是性德。五伦是讲关系,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讲关系,不同的关系有不同的义务,那个义务就是德行。五伦是属於道,跟关系相应的这是德,所以父慈子孝这是德,君仁臣义是德,朋友有信这是德。在中国,老祖宗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五种基本的德行五常,常就是性德,与自性相应这是常;我们现在的话讲,这个常就是宇宙之间的规则。像我们地球的运转,环绕太阳一周三百六十五天,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这是自然现象。随顺自然现象这是德,不可以违背大自然,大自然的规律就是道。所以在人伦上面,古圣先贤教给我们仁义礼智信,这是随顺大自然,一个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能违背。从仁义礼智信再一扩张,八德,八德两个讲法,古时候讲法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我们现在人是用「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我们八德路都是用这个名称。这两种说法重复四个字,把重复的去掉,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不离开这十二个字,这就是顺著自性,这就是积功累德。念念不忘就是积功,就是积功累德,我们的思想、起心动念,我们的言语造作,必须跟它相应,中国老祖宗教我们的。
佛陀教给我们的,十善、三皈、五戒、六和、六度、十愿,也就这么几个纲目而已,我们念念不忘,念念都遵循,那叫做学佛;如果违背了,那不是学佛,那是假学佛,有名无实。真学佛的人绝对不会把这个忘掉。我们净宗学会最早成立在美国,在美国成立的时候,我写了个缘起,就提出修行的纲目,五条。我们这五条,第一条是三福,「净业三福」是最高的指导原则,第二个是六和,第三个是三学,戒定慧,第四个是六度,第五个是普贤菩萨十愿,十大愿王。你看简单,五条,好记,太多了你记不住。五条要记得很熟,起心动念都不违背,这叫真学佛,你真得受用。得的什么受用?刚才跟诸位说的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得佛加持,烦恼轻智慧长,你怎么会不快乐!你对宇宙人生真相是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白。所以你在这个世间,与什么样的人交往,你都能够利益他,这叫契机契理。绝不违背真理,真理是性德,不违背,而能够适应一切众生的根性,让大家都能得到利益。
圣贤教育、佛菩萨教育,确实帮助自己净化身心,提升灵性。在这里面无比殊胜的是念佛法门,念佛法门确实如诸佛菩萨所说难信易行,章嘉大师告诉我「知难行易」。你要把念佛这个道理搞清楚,那可不容易,就像经上讲的,真正搞清楚、搞明白是谁?唯佛与佛,只有诸佛如来他搞得清楚,等觉菩萨还不能究竟,这个法门太殊胜。可是这里头那种奥秘,我们有没有办法体会?有,在哪里?《妄尽还源观》里头有。那个讲得好,妄尽。妄是什么?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个东西尽了,放下了、还源了,还到哪里?回归自性,消息就透出来。实际上古人也透出来,我们没懂,古人透出什么一句话?「念佛成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佛在大乘教里头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我这个心只想佛,除佛之外什么都不想,想久了就成佛,秘诀。人为什么不肯干?知道得不透彻,不彻底。不彻底什么?他里头有疑,他有障;如果真正了解透彻、彻底,他死心塌地去干了!我们前面跟诸位报告宋朝的莹珂法师,念佛三天把阿弥陀佛念来,三天,寿命不要了,自在往生,那是什么?那是真干。我们不肯真干,就是没有彻底了解,这是章嘉大师早年教我的,所以知难行易。你要是真正把这个知搞透彻,行太容易了。尤其净宗法门,可以说保证你在一生当中成就,真的叫契机契理。契机契理达到了究竟圆满,就是念佛成佛。不论对什么样的根性,只要他能信,他能理解,他真干,他在一生当中他就成就。
第五个是「无断尽辩,於一法中,演无尽法」。就是无间断,无间断不是许多法接起来,不是的;一法,任何一法都是无断无尽的,任何一法。为什么?称性!自性没有断,自性没有尽的,要知道法法当体就是自性。相从哪里来?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它有变化,它没有断,它有变化,它没有尽,这一定要知道。我们拿我们这个人,拿自己来说,我们有没有断过?没断过;有没有尽?没有尽。我们这个生死好像是断了,你所看到的断是什么?看到是身相,灵性你没有看到,灵性没断。世俗人讲灵魂,佛法里告诉我们灵魂不是真的,灵魂是什么?灵魂是自性在迷的状态之下,叫灵魂。灵魂不能超越六道轮回,它总在六道里头舍身受身,它搞这一套。如果它要觉悟了,就叫做灵性,不叫灵魂。灵性才是自己,它能超越六道,它觉悟,不迷了,超越六道到四圣法界,超越四圣法界到一真法界,真的无尽无断。理事如是,辩才也如是。
下面第六个,「多丰义味辩」。丰是丰富,佛经上常讲丰饶,无量无边无尽的义味。古大德讲「世味」,就是世间的味道,世味包括欲界天,包括六欲天,再包括四禅八定,这个味没有法味浓,法味,世味哪有法味浓!人贪爱世味,他对法味没有尝到,好像吃东西一样,这种他从来没吃过,不晓得,贪著世间财色名食睡,贪著这些。佛法的味道没尝到,如果尝到佛法的味道,那些东西都丢掉。那些人不傻,谁傻?贪著世味的人傻。释迦牟尼佛傻吗?观世音菩萨傻吗?文殊、普贤傻吗?不傻,真正尝到法味。再说,那个刚刚尝到的是什么人?给诸位说,小乘须陀洹、大乘初信位的菩萨,他尝到了。尝到之后永远不会退心,所以他就证位不退,三不退里头,第一个他证位不退;以后逐步往上升,行不退,念不退。我们为什么?味道没有尝到。要怎么样才能尝到味道?要深入经藏。「深入经藏」这句话诸位要记住,如果只是在经典文字里面去深入,你尝不到。在哪里深入?在自己身心里面深入,把自己的心、把自己的身与经教里面那个境界完全相应,那叫深入。你天天读它,它是它,我是我,根本不相干,那没用处,味道尝不到。戒定慧在哪里?戒定慧在我身上,在我心上,那你就真尝到了。十善业在哪里?不在《十善业道经》上,在我身上,在我心上。我们今天提倡「和谐要从我心做起」,十善从我心做起,五戒从我心做起,《感应篇》从我心做起,这是真的,这里头就是丰饶义味,你表现出来的丰饶义味无尽,你说出来的也是丰饶义味无尽。
末后一个,「最上妙辩,其辩微妙,最上无比」。这个话实实在在讲,应该是初住以上的菩萨,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初住品,法慧菩萨承佛力加持,来给我们宣说十住经,是最上妙辩。最上是前面六种统统融在这条里头,那就是无上。世出世间,这个世间是讲六道,出世间是讲四圣法界,没有能够跟它相比的,十法界里面找不出来,我们想想,他欢不欢喜?完全回归自性,自性里面的法喜是属於性德。我们这个世间人的欢喜心都是外面刺激,为什么?你得到名闻利养,你得到五欲六尘,你拥有了,你才会欢喜。可是那个喜乐跟悲哀是相对的,为什么?你所得到那个东西是假的,你没有办法永恒保持,你会丢掉。丢掉的时候,失掉的时候,悲哀就来了,苦头就尝到了,所以它不是真的。佛法里面得到的是永远不会失掉,为什么?自性里头的,叫法喜,自性里头的。夫子所说的喜悦,那个悦是内心里面流出来的,内心里头流出来那个喜悦,真欢喜,它不会消失的。七辩我们就学习到此地,因为这段经文后面的九种智与七辩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底下一堂课学习的文就容易学。今天就学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