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波罗蜜 (第九集) 2009/5/16 台湾高雄(节录自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12-047-0031集) 档名:29-020-000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今天我们接著来学习,十波罗蜜里面的「愿波罗蜜」。前面我们在愿度里面学习了普贤十愿,今天我们从第七看起,第七是「请佛住世」。前面所讲的「请转法轮」,这是非常重要,像现在海内外礼请法师大德居士去讲经弘法,都是属於请转法轮。可是,古今中外众生的根性并不是很利,过去李老师跟我说过这问题。因为这么多年来我没有道场,也不能够长住一个地方,所以都是到处游历,所谓是游化人间,讲一部经讲完就走了,而且多半都是小部经,时间大概不超过一个月。在国外情形就更难,譬如在美国、加拿大这些地区,工作都非常忙碌,真正能够定下来学习经教,每个星期只有两天的时间。他们是星期六、星期天休息,所以星期五的晚上可以听经,星期六可以听经,星期天他要回家去整理他的家园,准备明天去上班。所以时间非常有限,顶多这一个星期能够给你讲三堂课,也就是六个小时。时间分配是星期五晚上两个小时,星期六上午可以两个小时,下午两个小时,下午的时间或者是安排在晚上。要讲一部经,如果是三十个小时的,那就十五堂课,一个星期三堂课也要一个月,三五一十五。
众生的根性,诸位想想看,有几个人一部经听了就开悟,一部经听了就证果?世尊当年在世,有!确实有一部经听完开悟的、证果的。像大部经,或者听一半,或者三分之一就开悟了,这个都有。世尊灭度之后少了,现在这个时代根本不可能,那怎么办?就得长住在一个地方,教化这一方,希望这一方人当中能有几个开悟的,有几个真正成就的,那就功不唐捐!老师用这些话勉励我,他说你到处游化,对你自己来讲是不错,为什么?自己功夫没有间断,可是对真正利益大众很难做到。我向老师报告,我确实也想长住在一个地方,没有这个缘分,或者说没有这个福分,这是真的,现在人讲没有这个条件,所以哪里请哪里去。想长住总有障碍,所谓有障缘,这些障缘自己无法想像的,到时候你不能不离开;虽离开,有去处,自然另外有地方来礼请。不过总而言之,还是要请佛住世,这才是长远之道。不过现在,高科技确实带给我们很大的方便,像我们这样小小的录影棚,我们在香港有一个,规模跟此地差不多。我们用网路,尤其现在是宽频网路,效果跟卫星电视差不多,能够同步传播到全世界。无论在什么地方讲,我们这些志同道合的同修,在这个时段里面无论居住在哪里,我们都能够欢聚在一堂。诸位在电视机面前、在电脑面前都能看到画面,都能听到。我想再过个二、三年,可能我们用同步的来讨论、问答,都能做得到!这是早年在台中跟李老师学习那个时代,无法想像得到的。现在有这种技术,这个技术弥补了缺失。
但是老师重要,老师是培养出来的。所以请佛住世,今天我们可以把这个重点解释在培养师资。什么人能培养?那是我们佛弟子的使命,是我们的责任。真正优秀的传教师,或者是法师、或者是居士都一样,我们不要在这个地方分别。居士当中讲经讲得好的有,真修行的人有,不是没有,我们要尊重他,我们要护持他,让他能够安居乐业,他的事业就是修行,就是弘法。在生活方面我们认真的去照顾到,真正修行人,无论是在家、出家,生活一定很简单、很单纯,他不会浪费;他要讲求生活物质的享受,他就不是真修行人。我们在台中,李老师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不但是在家人的榜样,也是出家人的好榜样。我当年求学的时候,那个时候是四十年代,民国四十年代生活比现在朴实,我一个月的生活费用九十块钱,如果包括其他所有的零用钱不超过一百五十块钱。老师很喜欢,老师告诉我,那时候我出家,出家之后再回到台中,他告诉我,你一个月的生活费用,所有一切都包括,超过一百五十块钱,李老师笑著说:那你就不是出家人!实在讲,李老师自己一个月的生活费用,给诸位说,不超过一百五十。饮食方面,他老人家一个月的生活费用,就是吃饭的费用六十块,我一个月吃饭要九十块,我一天需要三块钱,他一天两块钱就做到。也就是说他吃得比我少,我那时候年轻才三十几岁,妄想多。诸位要知道,饮食是能量的补充,身体是个机器,这个机器消耗能量,饮食是能量的补充。如果补充不足,你的体力就不够用,你就会生病。但是每个人体质不相同,所以每个人每天需要的能量也不一样。有的人这个身体是很节省能源的,像李老师就是的,他只要一点点饮食他就够了;我们没办法,我们必须要比他多吃一些才能维持。我们都是一天吃一餐的,李老师一天吃一餐,我也是一天吃一餐,但是我的一餐需要三块钱,他一餐两块钱就够了。能量消耗到哪里去?实在讲,劳心劳力消耗能量都不多,能量应该是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消耗在妄想上。如果一天到晚胡思乱想,那个能量消耗大!所以心地愈清净,消耗能量愈少,道理在此地。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僧团日中一食,吃得少,僧团每个人心地都清净,没有妄念,每天用功办道,办道就是修禅定,念佛也是修禅定,修清净心,清净心就是禅定,每天听佛讲经说法。世尊一生都是讲经,从他开悟,三十岁开悟就开始教学,七十九岁圆寂,讲经教学四十九年没有中断,跟大众在一起上课。我们在经典上常常看到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人,这说整数,实际上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常随弟子,不是常随弟子经上就不记载,更多!大众在一起,佛讲经教学,一个人向世尊请教,他也跟你讲。《阿含经》里面这个例子就很多,来问个一桩事情,佛给他解答,以后结集成经藏就一部小经。最小的,分量最少的不超过一百字,二、三百字的这种经典太多太多了,那是对一个人讲、对两个人讲,对五、六个人讲;换句话说,只要佛开口,佛没有废话,你记录下来就是经教。所以我们肯定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没有一天中断过。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对什么人,随机施教,这是他老人家给我们做的榜样。没有自私自利,没有名闻利养,远离五欲六尘,没有贪瞋痴慢,这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的示范。我们后世仰慕佛陀、皈依佛陀,愿意做佛陀的学生,承传如来正法,就得要认真干,要真学!
请佛住世,到哪里去请?现在佛不住世,这条我们就要用引申的意思,当前真正有修有学的善知识就是佛的化身,我们要请他住世。他不住世怎么办?《华严经》上说得好,「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又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个话说得好,我们知道我们自己本来是佛,这话是真的吗?真的。我们学了半个世纪,对佛这些教诲,我们可以肯定是真的不是假的。只是我们现在在自性清净心上有著妄想、分别、执著,有了这些东西,这些东西放下就是,没放下也是。放下你是究竟圆满佛,没有放下你是个迷惑糊涂佛,怎么不是佛!只要我们自己肯放下,妄尽还源,就成功了。今天我们请佛住世,请谁?要请自己住世,这做得到,请别的佛住世难!我们会失望,要请自性佛住世。菩萨成佛了,就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不一定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要随机,应机说法。像惠能大师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佛,他跟释迦牟尼佛没有两样,完全是平等的境界。释迦牟尼佛的缘是佛的缘,应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现佛身而为说法。惠能大师在一千三、四百年以前那个时代,差不多是一千四百年以前出现在中国,中国的缘分是什么?比丘身分。应以比丘身而得度者即现比丘身而为说法,这三十二应里头的。
应现不同,绝不是自己的意思,自己要有意思,他是凡夫,他就不是佛。佛没有起心动念,更没有分别执著,而是什么?众生有感,他自然起应,这么回事情。应以宰官身得度者,他就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为商主身得度者,即现商主身而为说法,商主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企业家;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你看多活泼!佛是什么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他就是佛!展开世尊的经教,他一看就懂,他没有障碍。我们今天翻开经本为什么看不懂?因为你有妄想、你有分别、你有执著这些障碍,这些障碍障住你,你看不懂;没有这些障碍,一接触就明了,哪需要那么多!这是惠能大师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放下,放下就是。放下是什么?无我。我都没有,哪来的自私自利、哪来的是非人我、哪里有贪瞋痴慢!全都没有了,都放下了。所以要懂得,请佛住世,在今天是请自己,不能请别人,请别人你会大失所望,得请自己。遇到有缘,有几个同参道友在一起好好修行,在末法时期建立一个正法道场,需要多大?菩提别院这栋房子够大了,是娑婆世界的大道场,这里面真的有三尊佛、五尊佛还得了,活佛。古人常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有庙无道不能兴教。这个话是李老师当年常常提醒我们,得有道,庙不怕小,有道就灵,就叫大道场。所以无论你是出家或者是在家,没有不能成就的。
我们依靠佛陀的经教,成功的秘诀第一个是真信,对世尊有信心,真信不是假信,对经典真信。但是经典也怕有伪造的,怕假的,这个在末法时期,在现代必须有智慧去拣别,什么经是真的、什么经是假的。早年老师都很细心的教导我们,《大藏经》里面有的,那就可靠;《大藏经》里头没有,这经不可靠。为什么?《大藏经》是经过世世代代出家、在家的大德他们肯定的,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编在《大藏经》里面。现在印的《大藏经》,不像从前那么严格,有许多人的著作也被印进去。所以我们要小心、要谨慎,必须以古代《大藏经》的目录为标准,古代最晚的在中国是《乾隆大藏经》,那是经过严格审查的。民国年间也有印一些《大藏经》,他们选入《藏经》里面就不像从前那么严格。所以老师教给我一定要依古时候的版本,宋朝的版本、明朝的版本、清朝《龙藏》的版本,这个可靠,决定没问题。
经教,实实在在讲,学经教的秘诀、修行的秘诀,净宗提出三个字「信、愿、行」,这叫修净土的三资粮。对释迦牟尼佛相信,决定不怀疑,对阿弥陀佛相信,对净土三经相信,现在是五经一论,没有问题。为什么?五经的第四部经是「普贤行愿品」,《华严经》的;第五部经是《大佛顶首楞严经》里面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没问题;天亲菩萨的《往生论》,也没有问题。净宗五经一论是真经,这决定不是假的。经没有问题,经看不懂,我们业障深重看不懂,还得找老师帮忙。老师到哪里找?过去李老师也教我去找古人,我们学《弥陀经》,李老师给我介绍两个帮手,两个助教,一个是莲池大师的《弥陀经疏钞》,一个是蕅益大师的《弥陀经要解》,好!你就得两个帮手。我们现在这些年来学《华严经》,也找了两个帮手,第一个帮手清凉大师《华严经疏钞》,另外一个帮手李通玄长者《华严经合论》,有这两个指导,我们学《华严经》就没问题。
《无量寿经》最新的本子,这个本子没有入藏,是民国初年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我们对於夏老有信心,这个本子前面有一篇很长的序文,梅光羲居士写的,梅老居士是李炳南老居士的老师。这两位大德的成就不是泛泛,从佛法理论上来讲可能是佛菩萨再来,在这个时代示现,以居士身出现,讲得通不是讲不通。黄念祖老居士是梅光羲的外甥,是夏莲居老居士传法的学生,我们也算是在晚年才遇到,见过多少次面。他在中国弘扬《无量寿经》会集本,只有他一个人,那个时候我在国外也是弘扬这个本子,我们两个碰头,志同道合。会集本是李老师传给我的,他老人家早年在台中讲过一遍,那个时候他才六十多岁,李老师六十多岁。我在台中求学,他把这个本子给我,就是他讲经用的底本,他做了眉注,是以毛笔写的,写得很规矩,写得很好。我当时看到这个本子我就欢喜,因为他注得很清楚,段落勾得也很明晰,我能看得懂,我能讲得出来。可是那个时候他不让我讲,我也不懂什么原因,以后明白了,这个本子有争议。所以李老师讲过一遍,他就没有讲第二遍,很多人不服。真好!这不是假的,我们可以仔细的去做比较,跟过去的版本,五种原译本,两种会集本,一种节校本。所以《无量寿经》现在是九种版本,你跟其他的八种比,真好。
所以老师交给我,我什么时候才拿出来?李老师圆寂之后,我想了一想,老师交给我这样东西,再打开来一看,真好,我就开讲,第一次讲的在美国,听的人都欢喜。所以我们把它印了一万册,第一版印了一万册,李老师的眉注本。这一流通,大家看到了,没有一个不欢喜,《无量寿经》的缘成熟了。虽然在这些年当中有不少人有争议,现在平息了,在中国,中国国家宗教局肯定,他们提倡的净土五经,《无量寿经》就是选夏老的会集本,这肯定了。所以它有时节因缘,时节因缘没成熟,不能够勉强,那个时候我们年轻不懂,现在明白了。当年老师交给我的时候,我那个时候才四十多岁,四十出头,老师不准我讲,告诉我「要有耐心等待,等缘成熟」。没想到我们的缘是先在国外成熟,然后才国内。前后我讲了十一遍,第十一遍是细讲没讲完,讲了一半,我记得讲到第二十四品「三辈往生」,刚刚好讲到一半。等什么时候再有时间,再去接著讲不太好讲,重头重新把它讲一遍,现在讲,那跟过去境界不相同。经有无量义,一定要认真去学习,就是依教奉行。修净土,真正发往生西方亲近阿弥陀佛的心,这个心要是真,我们这一生决定成就。真正发心往生极乐世界,我们现在住在这个世间,你觉得什么?暂时的,像住旅馆一样,这不是我的老家,这旅馆。
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确确实实可以做到随缘妙用。妙用是什么?不执著,什么都好,没有一样不好。你们说好,都好,只要没有严重的问题,没有严重违反性德,都好,没有一样不好。严重违反性德的时候提醒你一下,你接受、你明白,好,你不接受、不明白也好,没有一样不好。能接受,依教奉行,好,你这一生成就,永远脱离六道;不能接受也好,你还在六道里头再轮回几次,下一次再遇缘的时候再得度。这事情怎么能勉强?所以菩萨住世,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面,常生欢喜心,道理就在此地。我们常生烦恼不生欢喜心,为什么生烦恼?斤斤计较,成见很深,这就造业,所以就很辛苦,道理在这个地方。所以今天帮助别人成就,不如帮助自己成就;请别人作佛住世,不如请自己作佛住世,诸位冷静想想就晓得。
我们再回到现实环境,就是培养人才比什么都重要。早年,我还没出家,出家之后方东美先生我也常常去看他老人家,也每次提醒我,所以我这印象就很深刻,这个话至少他说过十几次,「中国佛教要复兴,一定要恢复丛林制度。」这个话我听到耳熟,什么叫丛林制度?丛林是大学;换句话说,今后佛教要复兴一定要办佛教大学。丛林的主席是方丈或者称住持,就是校长,首座和尚就是教务长,维那就是训导长,监院就是总务长,名称虽然不一样,他们的执事完全相同。所以中国丛林的组织跟现在的大学是一样的,用这个来培养人才。现在办学的很多,风气也挺盛,能不能成就?还是难。难在哪里?难在没有老师。早年,我离开佛光山就到华冈文化学院去教书,那时候叫文化学院,张晓峰先生办的。我在那个地方教了五年,教哲学系,好像教三年级跟四年级,佛经哲学。张先生办这个文化学院,现在是文化大学,给我很大的启示。办学院要老师,所以他先办研究所,招的学生是什么资格?硕士。他这个研究所是博士班,研究所学生毕业出来之后再办学院,他们就做老师,学院里面的讲师、副教授、教授,这样学校办起来。所以今天要办佛教大学得走他这个路子,先办研究所,培养佛门的研究生。可以办两个班,硕士班、博士班,招收大学毕业生,出家、在家都可以。有了这批师资再办学院,由学院再扩大就佛教大学,如果不是这样的,就很难收到效果。
所以我当年在文化学院这个五年,自己很有受用,体会也很多,将来佛教怎么个发展。可是这么多年,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是成就了自己,非常想帮助别人,不容易,因为学佛这一门学问跟世间学术不一样。学佛的条件,我常常讲十六个字,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你才能学佛,你才能入门。如果这十六个字沾一个,你就入不了门,这是佛法跟一般世间法不一样的地方。今天无论你是在家、出家,你能真把这十六个字放下,入佛门了,这十六个字没放下,没入门,这个自己不能不知道。在讲堂里面,我还说得更贴切、更真实的话,我说我这十六个字你统统放下,你是不是真的入门?用《华严经》的标准,只在门口没进去。要怎么样才能进去?必须是佛陀在经教里面给我们讲的标准,你真的入门。那个标准是什么?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你入门了。在《华严经》里面是初信位的菩萨,你证得了,在小乘里面是须陀洹果,你证得了初果,这才叫真的入门。所以我讲的放下十六个字,带你到门口,差一步,没进去,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我们这十六个字还没有放下的话,你距离门口还有相当的距离,远之远矣,你怎么能讲经?
所以佛法难,难在这个地方,就是要把世间名闻利养舍掉,要把自私自利舍掉,然后进一步,真的符合世尊所说的条件,放下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入门了,真入门了。在大乘里面,你就是《华严经》上初信位的菩萨,十信好比是小学,你就真正进入小学一年级,不是凡人,是圣人,小小果,非常可贵。为什么?证得这个果位,三不退里面你就得到一种,位不退。你没有离开六道,但是保证不堕三恶道,你在天上人间七次往返证阿罗汉果,阿罗汉是第七信的位次。七次往返,真的好像是一次往返提升一级,七次往返的时候证阿罗汉。证阿罗汉,六道就没有了。六道没有了,还到不到六道来?肯定会来,但是来不是受报的,不是受果报的。来干什么?来度众生的,来行菩萨道的。阿罗汉有这个能力与一切众生,与六道里面众生感应道交,六道里头有缘众生他心有感,阿罗汉有应,他以应化身到这个世间来,很多,也不是少数。从前李老师告诉我,在中国过去译场,就是翻译经典的场所,这里面从事於翻译工作的人,许多都是三果以上,所以他没有把经翻错,他不是凡夫。三果圣人是阿那含,四果是阿罗汉,这个阶级的人见惑断了,见惑的习气都没有了。思惑他们正在断,三界九地八十一品的思惑还没断尽,断尽就证阿罗汉果,这是真正入佛门。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真难,然后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八万四千法门不容易修。那怎么办?诸佛如来慈悲,无一不是教导我们指归净土,特别是在末法,你走这条路肯定走得通。
持戒念佛,把《弟子规》学好、把《弟子规》真正落实就是持戒。要真正做好,我们的业障习气太重,自私自利这个念头太强,想断断不了,怎么办?先求因果的教育。从哪里入门?我自己入门是从《了凡四训》,我得受用。云谷禅师传给袁了凡的功过格是什么?是《太上感应篇》。因果搞清楚了,依《太上感应篇》或者是《文昌帝君阴骘文》,认真的学习,学忏悔,明因果,忏除业障,我们才能够与佛法相应。真心学佛,我们只有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在这个世间,要记住,这个世间逢场作戏,人生是一场戏,人生是一场梦,不要再计较!没有一样不好,跟什么人都能够和睦相处,为什么?我过几天到极乐世界去。我也希望大家都去,你不去我也不能勉强你,你说你的心多清净,你的心多么广阔,多么自在,多么欢喜。从今而后,再不把别人的事情放在心上,别人的事情放在心上是伤害自己,伤什么?把自己的清净心变得不清净。自己的事情都不能放在心上,何况是别人的!心要怎么样?心要清净,心要无一物。
能大师说得很好,「本来无一物」,无一物就是物质现象、精神现象都没有。我们从这一份《还源观》里面读到,自性清净圆明体,里头什么都没有,这是真心,这是本性。见性成佛,我们见不了性,就是因为心里东西太多太多。说东西你不能体会,换个名词,你的妄念太多,妄想太多。自性清净心里头没有妄想,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它是和谐的。真正和谐,对一切人和谐,对一切万物和谐,对整个宇宙和谐,里面找不到对立、找不到冲突,这是自性清净心,学佛不是学别的,就是学这个。心净则佛土净,西方极乐世界是净土,凭什么到那边去?凭清净心。不想自己,也不想别人,这就恢复到清净。在这个世间,人还没走,我们可以随缘尽分做一桩事情,这桩事情就是为正法培养继起的人才。找谁?找自己,真正发心。我们尽心尽力来营造这个缘分,这就是建一个小型的道场,不必富丽堂皇,不必很大。也就是凡是能够引发我们烦恼习气的这种缘,我们要把它断掉。所以古人为什么要住茅蓬、为什么住山洞,有道理,这样的场所把引诱你烦恼的缘断掉。
说实在话,我们现代的人福报好像是比古人强,细心去对比一下,我们比不上古人。古人烦恼比我们少,也就是妄念我们超过古人太多太多,真的可以说不止十倍,至少也是百倍,可能到千倍,你说我们活得多辛苦!古人妄念少,生活简单,身体好,他们可以在树下休息,晚上在树下盘腿打坐休息,不怕风吹雨打日头晒。我们现在行吗?晚上在外面露天住一个晚上,第二天就加护病房去了,不行!这就是说我们的福报比不上人家,人家每天晚上都露天,他能受得了。从这个地方看,我们现在物质生活条件好,身体差太多了,这什么?业障!从前的物质条件不好,他有个金刚不坏身。我们现在想想,我们还是羡慕从前那个,身体好才真好,能禁得起锻炼。所以我们要帮助真正发心的人,我们的心发得不够,他比我发得足,我就全心全力协助他、帮助他、成就他。这一个成就了,他的功德很大,我们的功德跟他一样大,为什么?我们促成他的成就。尽小小的力,也把他的功德分过来,他有没有损失?没有损失。像灯光一样,他那个灯光是明亮,我们也是一盏灯,没光,没点燃,我这个灯借他的光,借他的火把我的点燃,我的光跟他的光一样大,他没有损失。不是说他的功德分一半给我,他就少了一块,没这个事情,圆满的,这个道理要懂。我们分享他的,把自己的智慧光明燃起来。所以我们要留意,真正发心有这么一个方向,有这么个目标,这一生住世,住在这个世间提升自己的灵性。再说得白一点,提升自己往生的品位,不求别的,西方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我们要努力争取品位上升,我们这一生就没有白过。
正法久住,弘法利生随缘随分,这是什么?这是我们报恩,知恩报恩。我们活在这个世间,这个身体活在世间,要靠许许多多的人力来帮助我们。你知道每天多少人在帮助我们?单从饮食上来说,你每天喝的茶水、每天吃的饮食,从哪里来的?你就想想多少人在服务。我穿的这件衣服,衣服从哪来的?这布料是棉制品,棉花是农夫种的,从根源上说,工人采集这棉花才能织成布。再想想织布的这些机器从哪里来的?如果常常这样想,你就知道这个世间所有一切众生对我有恩德,佛法讲报恩四重恩,父母恩,身体是从父母来的;老师的恩,智慧是老师教导的;国家的恩,国家保障你生活安全;众生恩,无量无边的众生在支持你,让你衣食住行得到这样的便利。谁没有恩德!你真的明白这里头的因果,你对於任何一个人不敢轻视,他对我有恩,一点都不假,你才懂得为什么要报众生恩。众生里面还包括树木花草、包括山河大地,因为那都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我们怎么能疏忽?
今天我们读到「请佛住世」,是好事情,往往我们意思看狭、看窄,都认为请佛、请善知识,没有想到请自己。自己要真正发心,可以不必改变身分,不必改变我的行业,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知道,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是佛、都是菩萨。可是在世间代表的是出家法师,在家有专门从事於弘扬佛教的这些居士,他也放下世间的行业专门来护持,跟出家人没有两样。民国初年我们所看到的江味农居士,夏莲居也是居士,梅光羲也是居士。在台湾早年,我们看到李炳南是居士,在佛光山我看到方伦居士、唐一玄居士,都是佛门大德,自己修得很好,佛学院教学,弘法利生。成就的秘诀是真诚心、忏悔心,成功的方法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所以我们对佛要有信心,对经教有信心,这是远的;近的,对老师有信心。印光大师在《文钞》里说得好,说得很多,他说「一分诚敬得一分成就,二分诚敬得二分成就,十分诚敬得十分成就」。师生关系要懂这个道理。老师纵然成就不大,真正学习的学生超过老师,中国人所谓「青出於蓝而胜於蓝」,蓝是老师,青是学生,学生是老师教的,学生超过老师。什么原因?学生的诚敬心超过老师,所以他成就就卓著。如果学生轻视老师,学生就一无所成,老师高明你学不到东西,老师不高明你更学不到东西。老师不高明,你对老师十分诚敬,你还是十分成就,这个道理深!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老师看学生看什么?他没有神通,他不知道你将来有什么样成就,但是他能看出你诚敬的心态。你诚敬的心态真具足,老师心里有数,这个学生将来必定出人头地,他会有成就。为什么?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从真诚里面得来的,真诚是自己的真心,是自己的性德。外面那是助缘,里头有真因,一得外面的助缘他就豁然贯通,道理在此地。这一条我们就学到此地。
再看下面一条第八「常随佛学」,这太重要!常是永远不间断,要跟佛学,跟佛学你才能成得了佛。学佛的什么?总的纲领上来讲、总的原则上来讲,章嘉大师教给我的,学佛陀的放下,学佛的看破,看破是什么?真明了。看破是从放下得来的,你要不放下你怎么会看破?章嘉大师教我,「看得破、放得下」,这是契入佛道的秘诀,从哪里下手?从放下下手。你要不放下,你亏可吃大了。你要是放下,你就作佛、作菩萨。佛菩萨跟凡夫没有两样,凡夫执著不肯放下,佛菩萨把它放得干干净净,知道执著是冤家,执著可不是一桩好事情,所以一定要把它放下。佛教导我们修学的,都是帮助我们渐渐放下,我们真的业障习气太重放不下,那就要跟佛学。在我们净宗修学,最高的指导原则是「净业三福」,只有十一句,每一句四个字,四十四个字,最高指导原则。第一句「孝养父母」,我们要真做到,诸佛菩萨都是孝子,不孝父母你进不了佛门。佛法是师道,师道一定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所以把孝养父母摆在第一。第二「奉事师长」,佛是我们的师长,要怎样奉事他?依教奉行。他教导我们的,我们都做到,我们都落实,这才叫奉事,不是别的。对老师的供养,经上讲得多清楚,大千世界七宝供养都不如学四句偈的供养,这说得多明白。佛要我们什么?要我们好好的学习,成佛是对他最好的供养。我们在佛法上有成就,那一点成就就是供养佛。
下面才说「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十善业道,十善业道一展开,你智慧开了,你就晓得十善业道,点点滴滴,在六道里面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对人对事对物,处处都不离十善业。十善业展开,大乘菩萨八万四千细行无所不包,整个佛法都包括在其中。我常讲,举的这个例子不是假的,《十善业道经》经文不长,四、五页而已,薄薄的一本书,我说把它放在天平上,这边就是一本《十善业道》,这边是《大藏经》,它两个分量是相等的。有人听到感到很讶异,那怎么能平等?真平等,为什么?一部《大藏经》落实在生活上,就是《十善业道》。中国古人所讲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那就是《大藏经》,后头「笃行」就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一展开,你就想到这个意思,菩萨的八万四千细行,岂不是《大藏经》落实在生活上,它怎么不平等!所以我说《弟子规》,性质跟这个是一样的,它在天平上,《弟子规》少,一千零八十个字,它的重量跟四书五经十三经甚至《四库全书》平等,也是这个道理。你得有智慧灵活运用,字字句句无量义,你智慧一通达,善巧方便用之不尽,无论什么事情你用十善都能解决,十善就是全部佛法。《弟子规》是中国传统全部的浓缩,这个认知不能没有,我们才不敢轻视它。
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你去找解决的方法,《十善业道》里头有,《感应篇》里面有,《弟子规》里面有。所以任何一门东西,佛讲得很好,都能帮助你开悟,都能帮助你成无上道。所以《金刚经》上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就是这个道理,就是说的这桩事情。所以我们一门深入,入到什么程度?入到明心见性。真正一门就是三昧,三昧是梵语,直接翻翻作正受,正常的享受,诸佛、法身菩萨他们才得到正常享受。六道凡夫没有,六道凡夫的享受佛说了五种,五大类,苦乐忧喜舍叫五种受,不正常;三昧是正常的,与自性相应,正常。自性里头本来无一物,你不能说它没有。惠能大师告诉我们「本自具足」,那就是说它什么都有,什么也没有,不现的时候什么都没有,现的时候能生万法,它什么都有。现的时候不要执著有,不现的时候不能执著无,你说有、说无都不对。所以我们要学诸佛菩萨的正受,这就对了。佛菩萨教导我们,在净业三福里面第一条,我们要有认知,然后再提升就是接受佛陀的教诲。佛陀教诲,首先就把总的方向、总的目标、总的指导原则告诉我们,这什么东西?就是三皈五戒。
就像我们中国老祖宗教人,也是一开头就把总的方向、目标、原则告诉你,《三字经》上前面八句话就是!一开头就告诉你「人之初,性本善」,那个性是什么?就是我们此地讲的「自性清净圆明体」,本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没有善、没有恶,没有善恶也没有染净叫真善。人都有本性,本性都是一样的,没有两样,可是我们真的像佛家讲的,「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把本性变成了习性,习性不善,这是佛讲得最清楚了。习性里面有染净,习性里面有善恶,但是习性不是真的是假的,这不可以不知道。虽是假的它起作用,麻烦在此地!作用是什么?作用是让我们心境,境是物质环境,心是心理,我们现在讲精神现象,它起了变化,这一变就不正常,变成什么?变成六道轮回,这不正常。正常的是什么?正常的变化是实报庄严土,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的报土,那正常的。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回归到阿弥陀佛的实报庄严土,能去吗?能。为什么能?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自性弥陀,唯心净土」。阿弥陀佛是我们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不是外来的,是我自性里面变现,我怎么会见不到!这关系多密切。西方极乐世界是心现的,自己心现,也不是外来的,心现识变,自己阿赖耶识里头变现的,不是别的,你还有什么怀疑!这不是心外求法,心外求法是外道,那未必求得到。这也就是中国古人所讲的「反求诸己」。
西方极乐世界是自己变现的,阿弥陀佛也是自己变现出来。中峰国师在《三时系念》开示里面,讲得很清楚,多么肯定!我们依著佛的教诲受持三皈,这是最高指导原则。所以知道本性、习性,因为习性这才能接受佛菩萨教导,「苟不教,性乃迁」,愈变愈坏。接受教诲呢?「教之道,贵以专」,你真正懂得这个道理,一生肯定成就,那就是专修一门,不能杂修。凡是自己吃亏不能成就,就是太杂、太多、太乱了,你的心念不能集中,心散乱,所以不能成功,道理在此地。如果心能够集中的话,很快!惠能大师在一夜之间,听五祖忍和尚讲《金刚经》,讲大意,他不认识字,不需要经本,言下大彻大悟,就作佛了,转凡成圣,你看看多快。有人学的进步很快,你细心去观察,什么原因?他专。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经教,我们同学二十多个人,确实我学得最快,你问什么原因?我专,我比别人专心。听老师的话专一,老师教只能学一门,一门学好了再学一门,一门没有学好不可以学第二门,一样一样的学,速度就快!如果是杂修,课程很多,想著这个又想著那个,什么都想学,这问题严重了。佛法的修学像种树一样,你看树有根、有本,本就是主干一个,然后再有枝、有条、有叶,你有根有本自然它就发生枝叶花果。你根没有培好,本没有完成,哪来的枝叶?现在人枝叶就是很多,现在人一开始学他就在枝叶上,他把根本忘掉,所以不能成就,原因在此地。
根本就是「教之道,贵以专」,学之道还是贵以专,你不专心、不专攻,你怎么会成就?不专,心是散乱的,你心里面充满烦恼、充满浮躁,你怎么会有成就?所以专一太重要!我们最近看到一个同学胡小林居士,最近五月四号他在青岛的讲演,光碟我看到欢喜,无量的欢喜。他比我厉害,为什么?他比我还专,所以才有这么殊胜的成就,他成就超过我!他才学两年半不到三年,这样殊胜的成就,没有别的就专一,他专学《无量寿经》,夏老居士的会集本。他问我,我叫他念三千遍,他念了一千多遍,愈学愈欢喜。《弟子规》完全落实,任何问题他在《弟子规》里面找答案。听我讲经,我说我讲得不好,我介绍他夏莲居的会集本,他有了。黄念祖老居士的《无量寿经》注解、《无量寿经白话解》,我介绍给他,书他有了没看,我说为什么不看?专听我讲的《无量寿经》。你看他专到这种程度,这个比我强。我在台中学讲经的时候,李老师介绍我的参考书我看!我今天介绍给他他不看,他专看我的《无量寿经》讲记,听我讲《无量寿经》的光碟。我听了之后不能不佩服,他心是定的,他不动,如如不动,定则生慧,智慧就开了。这是给我们学习经教的人做了一个好榜样,我们应当要向他学习。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今天我们接著来学习,十波罗蜜里面的「愿波罗蜜」。前面我们在愿度里面学习了普贤十愿,今天我们从第七看起,第七是「请佛住世」。前面所讲的「请转法轮」,这是非常重要,像现在海内外礼请法师大德居士去讲经弘法,都是属於请转法轮。可是,古今中外众生的根性并不是很利,过去李老师跟我说过这问题。因为这么多年来我没有道场,也不能够长住一个地方,所以都是到处游历,所谓是游化人间,讲一部经讲完就走了,而且多半都是小部经,时间大概不超过一个月。在国外情形就更难,譬如在美国、加拿大这些地区,工作都非常忙碌,真正能够定下来学习经教,每个星期只有两天的时间。他们是星期六、星期天休息,所以星期五的晚上可以听经,星期六可以听经,星期天他要回家去整理他的家园,准备明天去上班。所以时间非常有限,顶多这一个星期能够给你讲三堂课,也就是六个小时。时间分配是星期五晚上两个小时,星期六上午可以两个小时,下午两个小时,下午的时间或者是安排在晚上。要讲一部经,如果是三十个小时的,那就十五堂课,一个星期三堂课也要一个月,三五一十五。
众生的根性,诸位想想看,有几个人一部经听了就开悟,一部经听了就证果?世尊当年在世,有!确实有一部经听完开悟的、证果的。像大部经,或者听一半,或者三分之一就开悟了,这个都有。世尊灭度之后少了,现在这个时代根本不可能,那怎么办?就得长住在一个地方,教化这一方,希望这一方人当中能有几个开悟的,有几个真正成就的,那就功不唐捐!老师用这些话勉励我,他说你到处游化,对你自己来讲是不错,为什么?自己功夫没有间断,可是对真正利益大众很难做到。我向老师报告,我确实也想长住在一个地方,没有这个缘分,或者说没有这个福分,这是真的,现在人讲没有这个条件,所以哪里请哪里去。想长住总有障碍,所谓有障缘,这些障缘自己无法想像的,到时候你不能不离开;虽离开,有去处,自然另外有地方来礼请。不过总而言之,还是要请佛住世,这才是长远之道。不过现在,高科技确实带给我们很大的方便,像我们这样小小的录影棚,我们在香港有一个,规模跟此地差不多。我们用网路,尤其现在是宽频网路,效果跟卫星电视差不多,能够同步传播到全世界。无论在什么地方讲,我们这些志同道合的同修,在这个时段里面无论居住在哪里,我们都能够欢聚在一堂。诸位在电视机面前、在电脑面前都能看到画面,都能听到。我想再过个二、三年,可能我们用同步的来讨论、问答,都能做得到!这是早年在台中跟李老师学习那个时代,无法想像得到的。现在有这种技术,这个技术弥补了缺失。
但是老师重要,老师是培养出来的。所以请佛住世,今天我们可以把这个重点解释在培养师资。什么人能培养?那是我们佛弟子的使命,是我们的责任。真正优秀的传教师,或者是法师、或者是居士都一样,我们不要在这个地方分别。居士当中讲经讲得好的有,真修行的人有,不是没有,我们要尊重他,我们要护持他,让他能够安居乐业,他的事业就是修行,就是弘法。在生活方面我们认真的去照顾到,真正修行人,无论是在家、出家,生活一定很简单、很单纯,他不会浪费;他要讲求生活物质的享受,他就不是真修行人。我们在台中,李老师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不但是在家人的榜样,也是出家人的好榜样。我当年求学的时候,那个时候是四十年代,民国四十年代生活比现在朴实,我一个月的生活费用九十块钱,如果包括其他所有的零用钱不超过一百五十块钱。老师很喜欢,老师告诉我,那时候我出家,出家之后再回到台中,他告诉我,你一个月的生活费用,所有一切都包括,超过一百五十块钱,李老师笑著说:那你就不是出家人!实在讲,李老师自己一个月的生活费用,给诸位说,不超过一百五十。饮食方面,他老人家一个月的生活费用,就是吃饭的费用六十块,我一个月吃饭要九十块,我一天需要三块钱,他一天两块钱就做到。也就是说他吃得比我少,我那时候年轻才三十几岁,妄想多。诸位要知道,饮食是能量的补充,身体是个机器,这个机器消耗能量,饮食是能量的补充。如果补充不足,你的体力就不够用,你就会生病。但是每个人体质不相同,所以每个人每天需要的能量也不一样。有的人这个身体是很节省能源的,像李老师就是的,他只要一点点饮食他就够了;我们没办法,我们必须要比他多吃一些才能维持。我们都是一天吃一餐的,李老师一天吃一餐,我也是一天吃一餐,但是我的一餐需要三块钱,他一餐两块钱就够了。能量消耗到哪里去?实在讲,劳心劳力消耗能量都不多,能量应该是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消耗在妄想上。如果一天到晚胡思乱想,那个能量消耗大!所以心地愈清净,消耗能量愈少,道理在此地。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僧团日中一食,吃得少,僧团每个人心地都清净,没有妄念,每天用功办道,办道就是修禅定,念佛也是修禅定,修清净心,清净心就是禅定,每天听佛讲经说法。世尊一生都是讲经,从他开悟,三十岁开悟就开始教学,七十九岁圆寂,讲经教学四十九年没有中断,跟大众在一起上课。我们在经典上常常看到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人,这说整数,实际上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常随弟子,不是常随弟子经上就不记载,更多!大众在一起,佛讲经教学,一个人向世尊请教,他也跟你讲。《阿含经》里面这个例子就很多,来问个一桩事情,佛给他解答,以后结集成经藏就一部小经。最小的,分量最少的不超过一百字,二、三百字的这种经典太多太多了,那是对一个人讲、对两个人讲,对五、六个人讲;换句话说,只要佛开口,佛没有废话,你记录下来就是经教。所以我们肯定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没有一天中断过。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对什么人,随机施教,这是他老人家给我们做的榜样。没有自私自利,没有名闻利养,远离五欲六尘,没有贪瞋痴慢,这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的示范。我们后世仰慕佛陀、皈依佛陀,愿意做佛陀的学生,承传如来正法,就得要认真干,要真学!
请佛住世,到哪里去请?现在佛不住世,这条我们就要用引申的意思,当前真正有修有学的善知识就是佛的化身,我们要请他住世。他不住世怎么办?《华严经》上说得好,「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又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个话说得好,我们知道我们自己本来是佛,这话是真的吗?真的。我们学了半个世纪,对佛这些教诲,我们可以肯定是真的不是假的。只是我们现在在自性清净心上有著妄想、分别、执著,有了这些东西,这些东西放下就是,没放下也是。放下你是究竟圆满佛,没有放下你是个迷惑糊涂佛,怎么不是佛!只要我们自己肯放下,妄尽还源,就成功了。今天我们请佛住世,请谁?要请自己住世,这做得到,请别的佛住世难!我们会失望,要请自性佛住世。菩萨成佛了,就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不一定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要随机,应机说法。像惠能大师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佛,他跟释迦牟尼佛没有两样,完全是平等的境界。释迦牟尼佛的缘是佛的缘,应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现佛身而为说法。惠能大师在一千三、四百年以前那个时代,差不多是一千四百年以前出现在中国,中国的缘分是什么?比丘身分。应以比丘身而得度者即现比丘身而为说法,这三十二应里头的。
应现不同,绝不是自己的意思,自己要有意思,他是凡夫,他就不是佛。佛没有起心动念,更没有分别执著,而是什么?众生有感,他自然起应,这么回事情。应以宰官身得度者,他就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为商主身得度者,即现商主身而为说法,商主就是我们现在讲的企业家;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你看多活泼!佛是什么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他就是佛!展开世尊的经教,他一看就懂,他没有障碍。我们今天翻开经本为什么看不懂?因为你有妄想、你有分别、你有执著这些障碍,这些障碍障住你,你看不懂;没有这些障碍,一接触就明了,哪需要那么多!这是惠能大师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放下,放下就是。放下是什么?无我。我都没有,哪来的自私自利、哪来的是非人我、哪里有贪瞋痴慢!全都没有了,都放下了。所以要懂得,请佛住世,在今天是请自己,不能请别人,请别人你会大失所望,得请自己。遇到有缘,有几个同参道友在一起好好修行,在末法时期建立一个正法道场,需要多大?菩提别院这栋房子够大了,是娑婆世界的大道场,这里面真的有三尊佛、五尊佛还得了,活佛。古人常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有庙无道不能兴教。这个话是李老师当年常常提醒我们,得有道,庙不怕小,有道就灵,就叫大道场。所以无论你是出家或者是在家,没有不能成就的。
我们依靠佛陀的经教,成功的秘诀第一个是真信,对世尊有信心,真信不是假信,对经典真信。但是经典也怕有伪造的,怕假的,这个在末法时期,在现代必须有智慧去拣别,什么经是真的、什么经是假的。早年老师都很细心的教导我们,《大藏经》里面有的,那就可靠;《大藏经》里头没有,这经不可靠。为什么?《大藏经》是经过世世代代出家、在家的大德他们肯定的,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编在《大藏经》里面。现在印的《大藏经》,不像从前那么严格,有许多人的著作也被印进去。所以我们要小心、要谨慎,必须以古代《大藏经》的目录为标准,古代最晚的在中国是《乾隆大藏经》,那是经过严格审查的。民国年间也有印一些《大藏经》,他们选入《藏经》里面就不像从前那么严格。所以老师教给我一定要依古时候的版本,宋朝的版本、明朝的版本、清朝《龙藏》的版本,这个可靠,决定没问题。
经教,实实在在讲,学经教的秘诀、修行的秘诀,净宗提出三个字「信、愿、行」,这叫修净土的三资粮。对释迦牟尼佛相信,决定不怀疑,对阿弥陀佛相信,对净土三经相信,现在是五经一论,没有问题。为什么?五经的第四部经是「普贤行愿品」,《华严经》的;第五部经是《大佛顶首楞严经》里面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没问题;天亲菩萨的《往生论》,也没有问题。净宗五经一论是真经,这决定不是假的。经没有问题,经看不懂,我们业障深重看不懂,还得找老师帮忙。老师到哪里找?过去李老师也教我去找古人,我们学《弥陀经》,李老师给我介绍两个帮手,两个助教,一个是莲池大师的《弥陀经疏钞》,一个是蕅益大师的《弥陀经要解》,好!你就得两个帮手。我们现在这些年来学《华严经》,也找了两个帮手,第一个帮手清凉大师《华严经疏钞》,另外一个帮手李通玄长者《华严经合论》,有这两个指导,我们学《华严经》就没问题。
《无量寿经》最新的本子,这个本子没有入藏,是民国初年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我们对於夏老有信心,这个本子前面有一篇很长的序文,梅光羲居士写的,梅老居士是李炳南老居士的老师。这两位大德的成就不是泛泛,从佛法理论上来讲可能是佛菩萨再来,在这个时代示现,以居士身出现,讲得通不是讲不通。黄念祖老居士是梅光羲的外甥,是夏莲居老居士传法的学生,我们也算是在晚年才遇到,见过多少次面。他在中国弘扬《无量寿经》会集本,只有他一个人,那个时候我在国外也是弘扬这个本子,我们两个碰头,志同道合。会集本是李老师传给我的,他老人家早年在台中讲过一遍,那个时候他才六十多岁,李老师六十多岁。我在台中求学,他把这个本子给我,就是他讲经用的底本,他做了眉注,是以毛笔写的,写得很规矩,写得很好。我当时看到这个本子我就欢喜,因为他注得很清楚,段落勾得也很明晰,我能看得懂,我能讲得出来。可是那个时候他不让我讲,我也不懂什么原因,以后明白了,这个本子有争议。所以李老师讲过一遍,他就没有讲第二遍,很多人不服。真好!这不是假的,我们可以仔细的去做比较,跟过去的版本,五种原译本,两种会集本,一种节校本。所以《无量寿经》现在是九种版本,你跟其他的八种比,真好。
所以老师交给我,我什么时候才拿出来?李老师圆寂之后,我想了一想,老师交给我这样东西,再打开来一看,真好,我就开讲,第一次讲的在美国,听的人都欢喜。所以我们把它印了一万册,第一版印了一万册,李老师的眉注本。这一流通,大家看到了,没有一个不欢喜,《无量寿经》的缘成熟了。虽然在这些年当中有不少人有争议,现在平息了,在中国,中国国家宗教局肯定,他们提倡的净土五经,《无量寿经》就是选夏老的会集本,这肯定了。所以它有时节因缘,时节因缘没成熟,不能够勉强,那个时候我们年轻不懂,现在明白了。当年老师交给我的时候,我那个时候才四十多岁,四十出头,老师不准我讲,告诉我「要有耐心等待,等缘成熟」。没想到我们的缘是先在国外成熟,然后才国内。前后我讲了十一遍,第十一遍是细讲没讲完,讲了一半,我记得讲到第二十四品「三辈往生」,刚刚好讲到一半。等什么时候再有时间,再去接著讲不太好讲,重头重新把它讲一遍,现在讲,那跟过去境界不相同。经有无量义,一定要认真去学习,就是依教奉行。修净土,真正发往生西方亲近阿弥陀佛的心,这个心要是真,我们这一生决定成就。真正发心往生极乐世界,我们现在住在这个世间,你觉得什么?暂时的,像住旅馆一样,这不是我的老家,这旅馆。
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确确实实可以做到随缘妙用。妙用是什么?不执著,什么都好,没有一样不好。你们说好,都好,只要没有严重的问题,没有严重违反性德,都好,没有一样不好。严重违反性德的时候提醒你一下,你接受、你明白,好,你不接受、不明白也好,没有一样不好。能接受,依教奉行,好,你这一生成就,永远脱离六道;不能接受也好,你还在六道里头再轮回几次,下一次再遇缘的时候再得度。这事情怎么能勉强?所以菩萨住世,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面,常生欢喜心,道理就在此地。我们常生烦恼不生欢喜心,为什么生烦恼?斤斤计较,成见很深,这就造业,所以就很辛苦,道理在这个地方。所以今天帮助别人成就,不如帮助自己成就;请别人作佛住世,不如请自己作佛住世,诸位冷静想想就晓得。
我们再回到现实环境,就是培养人才比什么都重要。早年,我还没出家,出家之后方东美先生我也常常去看他老人家,也每次提醒我,所以我这印象就很深刻,这个话至少他说过十几次,「中国佛教要复兴,一定要恢复丛林制度。」这个话我听到耳熟,什么叫丛林制度?丛林是大学;换句话说,今后佛教要复兴一定要办佛教大学。丛林的主席是方丈或者称住持,就是校长,首座和尚就是教务长,维那就是训导长,监院就是总务长,名称虽然不一样,他们的执事完全相同。所以中国丛林的组织跟现在的大学是一样的,用这个来培养人才。现在办学的很多,风气也挺盛,能不能成就?还是难。难在哪里?难在没有老师。早年,我离开佛光山就到华冈文化学院去教书,那时候叫文化学院,张晓峰先生办的。我在那个地方教了五年,教哲学系,好像教三年级跟四年级,佛经哲学。张先生办这个文化学院,现在是文化大学,给我很大的启示。办学院要老师,所以他先办研究所,招的学生是什么资格?硕士。他这个研究所是博士班,研究所学生毕业出来之后再办学院,他们就做老师,学院里面的讲师、副教授、教授,这样学校办起来。所以今天要办佛教大学得走他这个路子,先办研究所,培养佛门的研究生。可以办两个班,硕士班、博士班,招收大学毕业生,出家、在家都可以。有了这批师资再办学院,由学院再扩大就佛教大学,如果不是这样的,就很难收到效果。
所以我当年在文化学院这个五年,自己很有受用,体会也很多,将来佛教怎么个发展。可是这么多年,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是成就了自己,非常想帮助别人,不容易,因为学佛这一门学问跟世间学术不一样。学佛的条件,我常常讲十六个字,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你才能学佛,你才能入门。如果这十六个字沾一个,你就入不了门,这是佛法跟一般世间法不一样的地方。今天无论你是在家、出家,你能真把这十六个字放下,入佛门了,这十六个字没放下,没入门,这个自己不能不知道。在讲堂里面,我还说得更贴切、更真实的话,我说我这十六个字你统统放下,你是不是真的入门?用《华严经》的标准,只在门口没进去。要怎么样才能进去?必须是佛陀在经教里面给我们讲的标准,你真的入门。那个标准是什么?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你入门了。在《华严经》里面是初信位的菩萨,你证得了,在小乘里面是须陀洹果,你证得了初果,这才叫真的入门。所以我讲的放下十六个字,带你到门口,差一步,没进去,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我们这十六个字还没有放下的话,你距离门口还有相当的距离,远之远矣,你怎么能讲经?
所以佛法难,难在这个地方,就是要把世间名闻利养舍掉,要把自私自利舍掉,然后进一步,真的符合世尊所说的条件,放下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入门了,真入门了。在大乘里面,你就是《华严经》上初信位的菩萨,十信好比是小学,你就真正进入小学一年级,不是凡人,是圣人,小小果,非常可贵。为什么?证得这个果位,三不退里面你就得到一种,位不退。你没有离开六道,但是保证不堕三恶道,你在天上人间七次往返证阿罗汉果,阿罗汉是第七信的位次。七次往返,真的好像是一次往返提升一级,七次往返的时候证阿罗汉。证阿罗汉,六道就没有了。六道没有了,还到不到六道来?肯定会来,但是来不是受报的,不是受果报的。来干什么?来度众生的,来行菩萨道的。阿罗汉有这个能力与一切众生,与六道里面众生感应道交,六道里头有缘众生他心有感,阿罗汉有应,他以应化身到这个世间来,很多,也不是少数。从前李老师告诉我,在中国过去译场,就是翻译经典的场所,这里面从事於翻译工作的人,许多都是三果以上,所以他没有把经翻错,他不是凡夫。三果圣人是阿那含,四果是阿罗汉,这个阶级的人见惑断了,见惑的习气都没有了。思惑他们正在断,三界九地八十一品的思惑还没断尽,断尽就证阿罗汉果,这是真正入佛门。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真难,然后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八万四千法门不容易修。那怎么办?诸佛如来慈悲,无一不是教导我们指归净土,特别是在末法,你走这条路肯定走得通。
持戒念佛,把《弟子规》学好、把《弟子规》真正落实就是持戒。要真正做好,我们的业障习气太重,自私自利这个念头太强,想断断不了,怎么办?先求因果的教育。从哪里入门?我自己入门是从《了凡四训》,我得受用。云谷禅师传给袁了凡的功过格是什么?是《太上感应篇》。因果搞清楚了,依《太上感应篇》或者是《文昌帝君阴骘文》,认真的学习,学忏悔,明因果,忏除业障,我们才能够与佛法相应。真心学佛,我们只有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在这个世间,要记住,这个世间逢场作戏,人生是一场戏,人生是一场梦,不要再计较!没有一样不好,跟什么人都能够和睦相处,为什么?我过几天到极乐世界去。我也希望大家都去,你不去我也不能勉强你,你说你的心多清净,你的心多么广阔,多么自在,多么欢喜。从今而后,再不把别人的事情放在心上,别人的事情放在心上是伤害自己,伤什么?把自己的清净心变得不清净。自己的事情都不能放在心上,何况是别人的!心要怎么样?心要清净,心要无一物。
能大师说得很好,「本来无一物」,无一物就是物质现象、精神现象都没有。我们从这一份《还源观》里面读到,自性清净圆明体,里头什么都没有,这是真心,这是本性。见性成佛,我们见不了性,就是因为心里东西太多太多。说东西你不能体会,换个名词,你的妄念太多,妄想太多。自性清净心里头没有妄想,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它是和谐的。真正和谐,对一切人和谐,对一切万物和谐,对整个宇宙和谐,里面找不到对立、找不到冲突,这是自性清净心,学佛不是学别的,就是学这个。心净则佛土净,西方极乐世界是净土,凭什么到那边去?凭清净心。不想自己,也不想别人,这就恢复到清净。在这个世间,人还没走,我们可以随缘尽分做一桩事情,这桩事情就是为正法培养继起的人才。找谁?找自己,真正发心。我们尽心尽力来营造这个缘分,这就是建一个小型的道场,不必富丽堂皇,不必很大。也就是凡是能够引发我们烦恼习气的这种缘,我们要把它断掉。所以古人为什么要住茅蓬、为什么住山洞,有道理,这样的场所把引诱你烦恼的缘断掉。
说实在话,我们现代的人福报好像是比古人强,细心去对比一下,我们比不上古人。古人烦恼比我们少,也就是妄念我们超过古人太多太多,真的可以说不止十倍,至少也是百倍,可能到千倍,你说我们活得多辛苦!古人妄念少,生活简单,身体好,他们可以在树下休息,晚上在树下盘腿打坐休息,不怕风吹雨打日头晒。我们现在行吗?晚上在外面露天住一个晚上,第二天就加护病房去了,不行!这就是说我们的福报比不上人家,人家每天晚上都露天,他能受得了。从这个地方看,我们现在物质生活条件好,身体差太多了,这什么?业障!从前的物质条件不好,他有个金刚不坏身。我们现在想想,我们还是羡慕从前那个,身体好才真好,能禁得起锻炼。所以我们要帮助真正发心的人,我们的心发得不够,他比我发得足,我就全心全力协助他、帮助他、成就他。这一个成就了,他的功德很大,我们的功德跟他一样大,为什么?我们促成他的成就。尽小小的力,也把他的功德分过来,他有没有损失?没有损失。像灯光一样,他那个灯光是明亮,我们也是一盏灯,没光,没点燃,我这个灯借他的光,借他的火把我的点燃,我的光跟他的光一样大,他没有损失。不是说他的功德分一半给我,他就少了一块,没这个事情,圆满的,这个道理要懂。我们分享他的,把自己的智慧光明燃起来。所以我们要留意,真正发心有这么一个方向,有这么个目标,这一生住世,住在这个世间提升自己的灵性。再说得白一点,提升自己往生的品位,不求别的,西方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我们要努力争取品位上升,我们这一生就没有白过。
正法久住,弘法利生随缘随分,这是什么?这是我们报恩,知恩报恩。我们活在这个世间,这个身体活在世间,要靠许许多多的人力来帮助我们。你知道每天多少人在帮助我们?单从饮食上来说,你每天喝的茶水、每天吃的饮食,从哪里来的?你就想想多少人在服务。我穿的这件衣服,衣服从哪来的?这布料是棉制品,棉花是农夫种的,从根源上说,工人采集这棉花才能织成布。再想想织布的这些机器从哪里来的?如果常常这样想,你就知道这个世间所有一切众生对我有恩德,佛法讲报恩四重恩,父母恩,身体是从父母来的;老师的恩,智慧是老师教导的;国家的恩,国家保障你生活安全;众生恩,无量无边的众生在支持你,让你衣食住行得到这样的便利。谁没有恩德!你真的明白这里头的因果,你对於任何一个人不敢轻视,他对我有恩,一点都不假,你才懂得为什么要报众生恩。众生里面还包括树木花草、包括山河大地,因为那都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我们怎么能疏忽?
今天我们读到「请佛住世」,是好事情,往往我们意思看狭、看窄,都认为请佛、请善知识,没有想到请自己。自己要真正发心,可以不必改变身分,不必改变我的行业,你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知道,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是佛、都是菩萨。可是在世间代表的是出家法师,在家有专门从事於弘扬佛教的这些居士,他也放下世间的行业专门来护持,跟出家人没有两样。民国初年我们所看到的江味农居士,夏莲居也是居士,梅光羲也是居士。在台湾早年,我们看到李炳南是居士,在佛光山我看到方伦居士、唐一玄居士,都是佛门大德,自己修得很好,佛学院教学,弘法利生。成就的秘诀是真诚心、忏悔心,成功的方法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所以我们对佛要有信心,对经教有信心,这是远的;近的,对老师有信心。印光大师在《文钞》里说得好,说得很多,他说「一分诚敬得一分成就,二分诚敬得二分成就,十分诚敬得十分成就」。师生关系要懂这个道理。老师纵然成就不大,真正学习的学生超过老师,中国人所谓「青出於蓝而胜於蓝」,蓝是老师,青是学生,学生是老师教的,学生超过老师。什么原因?学生的诚敬心超过老师,所以他成就就卓著。如果学生轻视老师,学生就一无所成,老师高明你学不到东西,老师不高明你更学不到东西。老师不高明,你对老师十分诚敬,你还是十分成就,这个道理深!这个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老师看学生看什么?他没有神通,他不知道你将来有什么样成就,但是他能看出你诚敬的心态。你诚敬的心态真具足,老师心里有数,这个学生将来必定出人头地,他会有成就。为什么?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从真诚里面得来的,真诚是自己的真心,是自己的性德。外面那是助缘,里头有真因,一得外面的助缘他就豁然贯通,道理在此地。这一条我们就学到此地。
再看下面一条第八「常随佛学」,这太重要!常是永远不间断,要跟佛学,跟佛学你才能成得了佛。学佛的什么?总的纲领上来讲、总的原则上来讲,章嘉大师教给我的,学佛陀的放下,学佛的看破,看破是什么?真明了。看破是从放下得来的,你要不放下你怎么会看破?章嘉大师教我,「看得破、放得下」,这是契入佛道的秘诀,从哪里下手?从放下下手。你要不放下,你亏可吃大了。你要是放下,你就作佛、作菩萨。佛菩萨跟凡夫没有两样,凡夫执著不肯放下,佛菩萨把它放得干干净净,知道执著是冤家,执著可不是一桩好事情,所以一定要把它放下。佛教导我们修学的,都是帮助我们渐渐放下,我们真的业障习气太重放不下,那就要跟佛学。在我们净宗修学,最高的指导原则是「净业三福」,只有十一句,每一句四个字,四十四个字,最高指导原则。第一句「孝养父母」,我们要真做到,诸佛菩萨都是孝子,不孝父母你进不了佛门。佛法是师道,师道一定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所以把孝养父母摆在第一。第二「奉事师长」,佛是我们的师长,要怎样奉事他?依教奉行。他教导我们的,我们都做到,我们都落实,这才叫奉事,不是别的。对老师的供养,经上讲得多清楚,大千世界七宝供养都不如学四句偈的供养,这说得多明白。佛要我们什么?要我们好好的学习,成佛是对他最好的供养。我们在佛法上有成就,那一点成就就是供养佛。
下面才说「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十善业道,十善业道一展开,你智慧开了,你就晓得十善业道,点点滴滴,在六道里面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对人对事对物,处处都不离十善业。十善业展开,大乘菩萨八万四千细行无所不包,整个佛法都包括在其中。我常讲,举的这个例子不是假的,《十善业道经》经文不长,四、五页而已,薄薄的一本书,我说把它放在天平上,这边就是一本《十善业道》,这边是《大藏经》,它两个分量是相等的。有人听到感到很讶异,那怎么能平等?真平等,为什么?一部《大藏经》落实在生活上,就是《十善业道》。中国古人所讲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那就是《大藏经》,后头「笃行」就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一展开,你就想到这个意思,菩萨的八万四千细行,岂不是《大藏经》落实在生活上,它怎么不平等!所以我说《弟子规》,性质跟这个是一样的,它在天平上,《弟子规》少,一千零八十个字,它的重量跟四书五经十三经甚至《四库全书》平等,也是这个道理。你得有智慧灵活运用,字字句句无量义,你智慧一通达,善巧方便用之不尽,无论什么事情你用十善都能解决,十善就是全部佛法。《弟子规》是中国传统全部的浓缩,这个认知不能没有,我们才不敢轻视它。
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你去找解决的方法,《十善业道》里头有,《感应篇》里面有,《弟子规》里面有。所以任何一门东西,佛讲得很好,都能帮助你开悟,都能帮助你成无上道。所以《金刚经》上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就是这个道理,就是说的这桩事情。所以我们一门深入,入到什么程度?入到明心见性。真正一门就是三昧,三昧是梵语,直接翻翻作正受,正常的享受,诸佛、法身菩萨他们才得到正常享受。六道凡夫没有,六道凡夫的享受佛说了五种,五大类,苦乐忧喜舍叫五种受,不正常;三昧是正常的,与自性相应,正常。自性里头本来无一物,你不能说它没有。惠能大师告诉我们「本自具足」,那就是说它什么都有,什么也没有,不现的时候什么都没有,现的时候能生万法,它什么都有。现的时候不要执著有,不现的时候不能执著无,你说有、说无都不对。所以我们要学诸佛菩萨的正受,这就对了。佛菩萨教导我们,在净业三福里面第一条,我们要有认知,然后再提升就是接受佛陀的教诲。佛陀教诲,首先就把总的方向、总的目标、总的指导原则告诉我们,这什么东西?就是三皈五戒。
就像我们中国老祖宗教人,也是一开头就把总的方向、目标、原则告诉你,《三字经》上前面八句话就是!一开头就告诉你「人之初,性本善」,那个性是什么?就是我们此地讲的「自性清净圆明体」,本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没有善、没有恶,没有善恶也没有染净叫真善。人都有本性,本性都是一样的,没有两样,可是我们真的像佛家讲的,「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把本性变成了习性,习性不善,这是佛讲得最清楚了。习性里面有染净,习性里面有善恶,但是习性不是真的是假的,这不可以不知道。虽是假的它起作用,麻烦在此地!作用是什么?作用是让我们心境,境是物质环境,心是心理,我们现在讲精神现象,它起了变化,这一变就不正常,变成什么?变成六道轮回,这不正常。正常的是什么?正常的变化是实报庄严土,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的报土,那正常的。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回归到阿弥陀佛的实报庄严土,能去吗?能。为什么能?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是「自性弥陀,唯心净土」。阿弥陀佛是我们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不是外来的,是我自性里面变现,我怎么会见不到!这关系多密切。西方极乐世界是心现的,自己心现,也不是外来的,心现识变,自己阿赖耶识里头变现的,不是别的,你还有什么怀疑!这不是心外求法,心外求法是外道,那未必求得到。这也就是中国古人所讲的「反求诸己」。
西方极乐世界是自己变现的,阿弥陀佛也是自己变现出来。中峰国师在《三时系念》开示里面,讲得很清楚,多么肯定!我们依著佛的教诲受持三皈,这是最高指导原则。所以知道本性、习性,因为习性这才能接受佛菩萨教导,「苟不教,性乃迁」,愈变愈坏。接受教诲呢?「教之道,贵以专」,你真正懂得这个道理,一生肯定成就,那就是专修一门,不能杂修。凡是自己吃亏不能成就,就是太杂、太多、太乱了,你的心念不能集中,心散乱,所以不能成功,道理在此地。如果心能够集中的话,很快!惠能大师在一夜之间,听五祖忍和尚讲《金刚经》,讲大意,他不认识字,不需要经本,言下大彻大悟,就作佛了,转凡成圣,你看看多快。有人学的进步很快,你细心去观察,什么原因?他专。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经教,我们同学二十多个人,确实我学得最快,你问什么原因?我专,我比别人专心。听老师的话专一,老师教只能学一门,一门学好了再学一门,一门没有学好不可以学第二门,一样一样的学,速度就快!如果是杂修,课程很多,想著这个又想著那个,什么都想学,这问题严重了。佛法的修学像种树一样,你看树有根、有本,本就是主干一个,然后再有枝、有条、有叶,你有根有本自然它就发生枝叶花果。你根没有培好,本没有完成,哪来的枝叶?现在人枝叶就是很多,现在人一开始学他就在枝叶上,他把根本忘掉,所以不能成就,原因在此地。
根本就是「教之道,贵以专」,学之道还是贵以专,你不专心、不专攻,你怎么会成就?不专,心是散乱的,你心里面充满烦恼、充满浮躁,你怎么会有成就?所以专一太重要!我们最近看到一个同学胡小林居士,最近五月四号他在青岛的讲演,光碟我看到欢喜,无量的欢喜。他比我厉害,为什么?他比我还专,所以才有这么殊胜的成就,他成就超过我!他才学两年半不到三年,这样殊胜的成就,没有别的就专一,他专学《无量寿经》,夏老居士的会集本。他问我,我叫他念三千遍,他念了一千多遍,愈学愈欢喜。《弟子规》完全落实,任何问题他在《弟子规》里面找答案。听我讲经,我说我讲得不好,我介绍他夏莲居的会集本,他有了。黄念祖老居士的《无量寿经》注解、《无量寿经白话解》,我介绍给他,书他有了没看,我说为什么不看?专听我讲的《无量寿经》。你看他专到这种程度,这个比我强。我在台中学讲经的时候,李老师介绍我的参考书我看!我今天介绍给他他不看,他专看我的《无量寿经》讲记,听我讲《无量寿经》的光碟。我听了之后不能不佩服,他心是定的,他不动,如如不动,定则生慧,智慧就开了。这是给我们学习经教的人做了一个好榜样,我们应当要向他学习。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