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离言 - (共一集)
离言  (共一集)  2003/10/14  澳洲净宗学院(节录自华严经12-017-1118a集)  档名:29-018-0001

  诸位同学,请看「四圣谛品」,邻次十界东北方,第五段东北方摄取世界,最后这一段经文,我们把经文念一段。

  【诸佛子。所言苦灭道圣谛者。彼摄取世界中。或名离言。或名无诤。或名教导。或名善回向。或名大善巧。或名差别方便。或名如虚空。或名寂静行。或名胜智。或名能了义。】

  到这里是一段。道谛是修因,佛也举了十个名词。第一个名词『离言』,跟前面苦灭圣谛第二句完全相同。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灭道俱名离言者,灭性离言,道令言离故」。这个灭就是灭谛里面的「离言」是本性,原本就离言;在修道,是教导我们要离言,「离言」才能够证道,我们一般讲开悟。夏莲居老居士教人一门深入,锲而不舍,三年不说话,他说准能开悟。也就是说,三年是一千日,古人有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是讲一千日,真正用功修行一千日,一千日念念不间断,这个效果不可思议。

  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我们在谛闲法师教他那个徒弟锅漏匠得到最好的证明。确确实实锅漏匠修行三年多一点,他就一句佛号,除这一句佛号,他什么也不懂;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四十多岁才出家,学什么都学不会,人笨,没有智慧。好在他老实,拜谛闲法师做老师,尊师重道,老师就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教他方法,「你就一直念下去,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就接著念」。他就真听话,不分昼夜,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赶紧就念。一个人住在一个破庙,这样三年,他真念成功了,预知时至,自在往生。

  往生,走了之后,他还在那里站三天,因为在乡下,交通非常不方便。有人到观宗寺,替谛闲老和尚报信,说你的徒弟已经往生了,站著走的,现在还站在那里。谛闲法师赶紧回去看,这一个来往三天,他站三天。谛老看到他赞叹,说「天下讲经说法的大法师比不上你,名山丛林方丈主席也比不上你」,成就不可思议。三年,三年不说话。所以夏莲居老居士讲的话可以相信,谁能够认真去做,这个人有大福德。锅漏匠虽然没有智慧,有大福德!听话、老实。所以,老实人有福,老实人很容易成就。

  我们相信,谛闲老和尚也是当年讲经说法的法师之一,你看谛老和尚说,「你超过了」;换句话说,这个徒弟的成就超过师父,师父还不如,各人的福德因缘不相同!所以,我们决不可以轻慢一个众生,这个众生愚痴,这个众生没有智慧,不可以轻慢。说不定他遇的缘殊胜,成就比我们高得太多了,我们比不上人家。你今天瞧不起他,没有放在眼里,将来往生极乐世界,你怎么好意思跟他见面!他的品位在你之上。所以古人常说人不可貌相,善导大师常说,「总在遇缘不同」,这是说各个人的成就不一样,缘不相同,他的缘深。

  所以,道谛里面修因,「离言」非常重要。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懂得学习。言语太多伤气、伤身,儒家、道家都忌讳。有修养的人言语少,纵然是与人交谈,没有废话。我这一生当中,遇到一个言语最少的人,章嘉大师。我在初学佛的时候,每个星期跟他见一次面,大概只有两个小时的时间给我。我有问题向他请教,他的答覆非常简单,真正是中国古人讲究文章的那个原则,简要详明,他真的做到;简单扼要,也详细,也明白,真有受用。跟他在客厅里面,面对面的对坐两个小时,他说话似乎不超过十句。我非常欢喜亲近他,磁场好,跟他坐在一起,心是定下来的。你心不完全定下来,他不给你讲话,你问他的时候,他也不答覆。不像别的善知识。

  我亲近过方东美先生,有问题向他老人家请教,他是长篇大论,给我详细分析,李老师亦复如是。唯独章嘉大师绝对没有长篇大论,你跟他在一起,就像在定中一样。我第一次,敏孟经先生给我介绍,去拜见他(敏先生是清朝末年的一位亲王),大概见他的时候也将近有两个小时,说了几句话。非常真诚,非常亲切,能够感受得到,这是学养功深!在那个时候,香港正在印《太虚大师全书》,这个分量很大,当时发心预约,我也预约了一套,每个月寄几本,寄来的时候我都看看,因为《大师全书》里面都是白话文,我们初学的人能看得懂。我有些疑问向章嘉大师请教,他给我解答。

  但是第一次跟他见面,我向他请教的是,我知道佛法好,佛法殊胜,我问他有没有方法让我们很快就能够契入?我提出这个问题。他没有答覆,我们是很专注的在听,真的意志精神都集中,听他开示,但是他就是这样子静了半个小时,半个小时不说话,离言,不说话。半个小时之后才说了一个字,有!我问他有没有方法契入?有!真的,这很有耐心,等半个钟点等了一个字,耳朵竖起来再等他下面的话,他下面又没有了。这一次没有那么长的时间,大概有五分钟。然后很慢(他说话很慢)一个字一个字的说,「看得破,放得下」,说六个字。这六个字,我当时听了似懂非懂,好像是懂得了。我接著就问,从哪里下手?他告诉我,布施!

  这是我第一次跟他老人家见面,差不多是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就说这些话。我告辞的时候,老人家送我到门口,那个时候他大概六十岁,六十一岁的样子,我二十六岁。送到门口,他老人家拍我的肩膀,笑咪咪的告诉我,今天我教你六个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言语少,你看看每一个字有那么重的分量,教人一生都不会忘记。跟我们亲近一般的这些学术界的那些大德们,长篇大论讲了一、两个钟点,离开的时候什么也没有得到。我们以后读古书里面讲言简意赅,在章嘉大师那里看到了,体会到了。言语确实简单,那个摄受众生的力量非常大,我这一生当中亲近不少在家、出家的大德,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章嘉大师。

  从这次之后,他是非常欢喜我,要我每个星期到他那里去,跟他结了这个缘,每个星期都去向他请教。他告诉我他的著作很多,至少差不多也有四、五百万字,相当可观,他统统是用藏文写的。到台湾,非常可惜,他的著作没有能够带到台湾,在大陆上,战乱期间,可能都丧失了,非常非常可惜。所以我们学习,在日常当中学说话,说话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孔老夫子教学四个科目,言语是第二个科目,第一个科目是德行,德行是基础,是根本。人不能没有道德,没有道德那就不是人!你长的是个人的样子,这个样子失掉之后,再得不到这个样子!道德摆在第一,言语是其次,你就晓得古人对於言语是多么重视!言语讲求的是「简要详明」,简单扼要,要详细还要明白,决定没有罗嗦。言语多了伤神、伤气,那不是养身之道。愈是大道愈简单,一点都不复杂。

  平常跟一般人应对,言语也要尽可能的简单。特别就是现在,特别是用电话,尤其用手提电话,我听说它的电波很伤人。手提电话常常带在身上,你手机打开的,这个电波对人非常非常不好,时间久了会引起神经麻痹。用这个电话的人,用得愈少愈好,通话的时间愈短愈好,所谓长话短说。中国古时候,你看讲文言,文言确实达到这个标准。古时候文明刚刚起来的时候,发明了文字,文字数量并不多,而且书写,在中国古时候多半是用刀刻在骨板上。因为那个时候生活是在狩猎的时代,打猎,猎杀这些小动物,吃了之后,骨头上面可以刻字。所以,今天我们有听说过所谓甲骨文,甲是什么?甲是龟,龟甲,上面刻字,骨是兽骨,甲骨上面刻字,纸笔没有发明。所以刻的字数愈少愈好,但是少又要能把意思完整的表达出来,言跟文要求一致。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懂得养生之道,养精神、养气。

  在这个地方,佛告诉我们,自性离言,自性无相,无言、无相。所以,你什么时候能够离言、离相,你就能见性。离言、离相,并不是把言语、现相废除,不是这个意思。言语、形相里面不能执著,不能分别,不能起心动念,这叫离。为什么?所有一切现相是法性变现的,性相是一,性相不二。你在相上为什么见不到性?你听言说为什么不见性?那是因为你有分别,你有执著,你夹杂著妄想,你见不到。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每天跟这些学生(他的学生都是阿罗汉、菩萨,都不是凡人,我们今天在经典上读到的,佛的常随弟子舍利弗、目犍连,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皆是大阿罗汉),每天讲经说法,不像章嘉大师,要像章嘉大师的话,那他这一生说几句话。

  佛给我们留下,你看看,后人把它记录下来成为经典,流通到中国,少分。那个时候交通不方便,运输非常艰难。中国的高僧到印度留学,印度高僧到中国来弘法,在经典里面精挑细选,这我们能想像得到的。打听打听中国的国情,这边人的根性,在佛经典里面去选择,选择适合这边人根性的带来,所以量不多,大量的经典在印度,现在都失传了。但是我们知道传到中国来的这一部分,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里面的精华。到中国,以后就编成《大藏经》,我们现在看到《大藏经》,确实分量够大,一个人一生学不完。

  但是佛在「般若经」上说,他四十九年没有说过一句话,这我们不懂,说了那么多,为什么说没有说一句话?真的,他离言,「即言离言,离即同时」,愈说我们愈糊涂。这要用白话来讲,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说跟无说是一不是二,你能懂吗?我们不懂,但是这是真的,这是事实真相,离即同时。我们凡夫做不到,佛所说的是从自性里头自自然然流露出来的。我们说话都先有个念头,我们用的是心意识,佛菩萨、法身菩萨没有心意识,所以是说而无说。没有心意识,他怎么会说?现在我们真的有那么几分体会了,为什么?看到江本胜博士水结晶的实验,体会到一些。

  无说而说,说而无说,那是感应!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众生没有感,佛就没有应。佛绝对没有说他有什么个意思来跟你讲,没有,决定没有,全是感应。如同击鼓、敲钟,我们敲一下,它就响一声,敲得重,它响的声音大,响的声音长;敲得轻,它响的声音短,声音小。你要问钟鼓有没有意思?没有,佛说诸佛菩萨在九法界现身说法,亦复如是,他没有意思在,他没有分别,他也没有执著。众生有感,他应,他应的时候完全随顺众生。所以,普贤十愿里面教导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两句话的意思很深很深,我们要学。

  我们自己有没有思想?没有,为什么?自性里头没有思想,自性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自性里头无形无相,亦无言说,清净寂灭相!我们现在有想,有分别,也有执著。诸佛菩萨示现到我们这个世间,我们细心观察,好像他也有想,也有分别,也有执著。你要晓得,他的那些思想、分别、执著是应,是众生感,他的反应。我们凡夫看到好像他有思想,有分别执著,实际上没有,完全没有。我们自己要认真努力来学习,学习相当过程当中你能够体会到,为什么?自己慢慢入这个境界,这种境界在佛法里叫三昧,我们中国人叫禅定。禅定不一定是盘腿面壁,行住坐卧都在定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他不起心动念,他没有分别执著,那就是寂静的境界。

  但是这个境界里面有感应,众生有感,这是讲自性,性有德、有能,性的德能自然起作用。我们叫起作用,其实在性德里头,所有一切言说、名词统统加不上,所以说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不是一个含糊笼统的话,妙绝了,真正是深妙、玄妙到极处,圆满到极处,美好到极处,九法界众生没有法子想像,你想不到的,当然你也说不出的。这个境界,古大德常讲「唯证方知」,你要不证你不知道,你证得的时候你就知道了。这就是诸法实相,诸法真正寂灭相,这里头没有恶,没有灾难,没有一丝毫缺陷。华藏、极乐就是这个境界。

  我们真的要认真努力,希望在这一生当中要争取到,想想锅漏匠用个三年功夫,他都得到了。我们美其名修行,三十年还没消息,跟锅漏匠比一比,惭不惭愧!为什么人家行,我们不行?像锅漏匠那样成就的人不少,在哪里?你们诸位看看《净土圣贤录》,看看《往生传》,几乎将近一半的人,修这个法门三年到五年成就的,《往生传》、《净土圣贤录》里头几乎人数占一半。所以过去有人问过我,是不是这些修净土的人,他的寿命那么短,怎么三年、五年就到了,他就走了?起了这个疑惑。我当时给他解答,我说不然,那有那么巧的事情!你说两个、三个,可能,那么多人的时候,不可能这么巧,他的寿命只那么短促,他成功他就走了。

  真正原因是什么?他功夫修到家,他净土取得了,他没有必要在这个世间久住。就像宋朝莹珂一样,见到阿弥陀佛,佛跟他讲你还有十年寿命,他不要了,我现在就去,阿弥陀佛真的接他走了。我们相信这种人占决定大多数。我们今天如果有这个功夫,成就了,你想不想去?你还愿意待在这个世间吗?肯定你也走了!还有寿命,不要了,为什么?在这儿受罪,多住一天多受一点罪,早一天到极乐世界,早一天离苦得乐,很明显的例子。我这种解答想当然尔。

  真正能成就的人,能走的人,他还不走,只有一个原因,这个世间还有不少众生跟他有缘,这个身体留在这个世间,可以度他们。换句话说,这是大慈大悲,不是为自己,为那些还没有得度众生,继续留在世间。你们想想这不就叫乘愿再来吗?不需要到极乐世界去,再回来,不需要这个形式,这是什么?业力转换成愿力。身体还是一个,形相还是一个,外表是相同,骨子里头换了;从前他是业力,现在转成愿力。这样的人古往今来也不少,他住世久暂不是业力,缘分,跟这个世间众生缘深缘广,他住世的时间一定长;如果跟这个世间众生缘浅,时间不长,他住世的时间也就不长。

  佛菩萨应化到这个世间来,时间长短是在众生的业感,那就是缘。众生心里面欢喜他,喜欢听他讲经说法,乐意接受他的教诲,他住世时间就长。到哪一天对他冷淡了,对善知识冷淡了,不想学了,对他的教诲阳奉阴违。这是什么原因?业障、习气太重。敌不过恶缘、恶法的诱惑,远离正法,这个时候佛菩萨就走了。什么时候你觉悟了,「过去我错了,我现在要求佛菩萨来度我」,佛菩萨又来了,感应道交不可思议。这是佛菩萨应化在九法界,道理要懂得!我们真心求佛菩萨,依教奉行,哪有不感应的道理?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是章嘉大师教我的。

  他告诉我,因为我在那个时候日子过得非常困苦,一个人从大陆到台湾,举目无亲。虽然有几个同学、同乡朋友,大家都自顾不暇,见面很热情接待,没有能力照顾你。章嘉大师知道我很苦,教我求佛,「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怎么求法?真诚心求!这是感应,所谓诚则灵。大师又说,当你求求不到,你所求的愿不能够现前,这不是没有感应,是你自己有业障。你要反省、要检点,把自己的业习找出来,只要把业障消除,感应就现前。他老人家教我这一招,我用了一辈子,灵得很!

  可是许许多多人在佛菩萨面前天天求愿,求不到!永远求不到,到最后怎么样?不相信了,佛菩萨不灵。不是佛菩萨不灵,是你自己有业障,你自己不知道消除业障,你的业障天天在增长,你还求感应,感应到哪里来?这么个道理。这里头理事我们都搞清楚、搞明白,然后真正相信有求必应,不要求人。求人,人不答应你,你不就生烦恼了,这都是章嘉大师教我的。求佛!什么都求佛,最可靠。佛是什么?佛是自性,自性本具的德能遍虚空法界,只要感应就能现前,有感就应,这是真理、原理。这个事情老师没说,以后我们深入经藏,明白了,才知道有求必应的理论依据,一点都不迷信。好,现在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