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法甚深 (第四集) 2005/5/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节录自华严经第12-017-1383集) 档名:29-013-0004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四大段说法甚深,德首菩萨偈颂第三首看起,我们将经文念一遍:
【亦如火性一,能烧一切物,火焰无分别,诸佛法如是。】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这首偈是以火来做比喻。「火一烧多」,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几乎每天都能见到的,菩萨用这个比喻来答覆教化无量众生。佛法里面常常用『火焰』代表智慧,以般若智慧烧烦恼薪,把烦恼习气比喻作柴火,遇到火它就会烧尽。所以「火」象徵著光明,象徵著智慧。
『火性』是『一』。在大火燃烧的时候,我们常常看到火烧山,在南洋就常常可以看到他们的农民种植,他要去除草很辛苦,反正土地多,森林也多,放一把火把整个山都烧掉了。这座山上不但树木花草,还有许许多多的动物都不能逃过这一劫。这个地方的比喻是说火是一,它所烧的就太多太多!比喻菩萨在前面所问的:佛所悟的是一法,云何能化无量众生。这个比喻我们如果细心去思惟能通其义,确实能叫我们明白为什么能教化无量无边的众生,像第一句说无量无边的法门。这个大火燃烧的时候你就看到了,火是一,烧无量无边不同的树木花草,也是众生,众缘和合而生。这里面含著有很深的启示,那就是智慧。由此可知,唯有智慧能解决一切问题,能解答一切问题,能化解一切问题。
现在这个世间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为一切大众所忧虑的就是冲突,冲突的事情在现在社会每个处所,正所谓是一切处、一切时没有中断过!从最小的范围你去观察,夫妻冲突、父子冲突、兄弟冲突、邻里乡党冲突;这延伸到社会,种族的冲突、宗教的冲突、文化的冲突,实在是太多太多!所以许许多多志士仁人以及政府都在谋求怎样化解冲突,冲突太多!很认真的在寻求、找化解冲突的方法。多少人力,多少财力、物力,至少几十年了,都还找不到有效的方法。所以有很多人怀疑,甚至於中学生都怀疑。
我在澳洲,有一次有一批中学生到我们学院来访问,我接见他们的时候,就有一个学生提出来:冲突是不是真的能化解?这世界还会有和平吗?十几岁的小朋友对这个事情也忧心忡忡。我们读这首偈应当有所觉悟,智慧能化解,必须要社会上先是少数人智慧开了,然后多数人智慧开了。怎样教他开智慧?首先你要肯定,你才会生信心。肯定什么?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中国儒家讲的人性本善,你要肯定这个大前提,然后你才会有信心。孔夫子的教学、释迦牟尼佛教学能收到很大的效果,就是他有这个信心,他知道人性本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性里面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没有冲突!
换句话说,本性没有冲突。冲突从哪里生的?习性。《三字经》上讲的「苟不教,性乃迁」,那是习性,没有受到好的教育。我们常说染上不良的习惯,这个不善的习惯是后天染污,不是本性,本性是善的。於是我们就知道了,世出世间圣人设教(就是设立教学)目的何在?目的是保持你的本性不受染污,扩充你的性能,提升你自己生活品质,这就是读书乐!世间什么最快乐?读书最快乐,读佛书尤其快乐。我们契入大乘经教,这是人生真的是最高的享受。我们同学们在此地,每天在这里学习《华严》,说听都是一种享受!不是享受,我们就不会干这个事情。这个事情在世法里面讲,无利可图,绝对不是物质上的利益(利润),精神生活不断向上提升,确实帮助我们化解烦恼,化解本性跟习性的冲突、矛盾、对立,从自己本身化解,这里面得大自在。大自在就是真正的幸福美满,唯有智慧能够化解。
清凉这个地方讲「物从火化,不择薪故」,无需要选择,也就是无量无边的众生不需要选择对象,上中下三根佛都能够教化;上根的人帮助他转凡成圣,中根的人帮助他转迷为悟,下根的人帮助他种善根,帮助他转恶为善,「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这个道理我们如果真正明白了,好学的愿生起来,学习的信心建立了。有很多人天分比较差一点,对自己没信心,还有一些人年岁大了,觉得学这是年轻的事情,年轻失学,年岁大了就不行。这都是失去信心,不懂、不明白真正的事实真相。学习不分年龄、不分智愚、不分贵贱,只要你好学,没有不成就的。所以世间法里头,谚语里头常讲「懒死了」,真的,懒的后面就是死,死亡,一事无成,懒惰懈怠;没有听到说勤奋死了,没有。勤劳、勇猛精进,那真的是乐在其中。
我们今天所看的世间人认为这些严重问题,在佛法里是小问题。佛法里面说什么问题是大问题?生死是大问题。我们世间人叫生死,儒跟佛都不是讲生死,是讲「死生」。生死是一个段落就没有了,断灭了,从生到死就没有了;儒跟佛都不是这样说法,儒跟佛讲死生,这个身体死了,另外一个身体又生了。如果说生跟死,生了死掉,那就没问题,死生就有问题。说死生,这里头意思就是含著轮回,三世,这一世死了,来世生了,来世死了,后世又生了。
说死生这个意思,永远没有间断的,一世接著一世,这是真的,绝对不是假的。不需要很深的功夫,小小的定功你就能证明。所以儒家有得定的,道家,道教里头得定的人就更多,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我们知道,修什么?都是修禅定,戒定慧三学,定就是禅定。佛法的定达到究竟圆满,比古印度的宗教、比中国的道教要深得多,为什么?道家跟古印度宗教,佛在经上讲他们的修定,这定功到色界天、到无色界天,他就不再往上去了。他认为到那个境界,这是佛家讲第二十八层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到那个地方他认为那已经是达到究竟圆满了。佛知道那不是究竟圆满,还要向上突破,再向上突破,那就超越六道轮回了。六道轮回之外有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一层比一层定功要深。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还是不圆满,还要向上突破,往上突破就是一真法界。这些理跟事只有佛家的功夫能达到。
我不学佛,我是用其他方法来修定能不能达到?能。佛法绝对不讲专利,佛法说是可能的,不是不可能。达到那个境界,那就是菩萨、那就是佛,境界完全相同。其实那个境界里头,我们在《华严经》上读到,那个境界里头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只要到一真法界,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了,没有分别心了。在四圣法界里面,妄想没断,还有很轻的分别,执著决定没有了。但是分别决定是断,妄想(起心动念)伏住了,这样才能够突破十法界。定的作用就是智慧,定是体,慧是用。它两个可以互为体用,智是体,定是用;定是体,智是用。我们讲智、讲慧,这首偈子里头用火做比喻,它性是一,所以能化无量众,能教化无量众。如果我们懂得这一层深的意思,儒跟佛学习最高的目标是开智慧,佛法讲开悟,儒家也讲开悟。
我在抗战时期念初中,在贵州铜仁,我就听到我们的老师,他们在休息室里面聊天,我们从门外走过,这是偶然有那么一次听到里面老师在讲话,老师们在那里讨论学生:某个学生有悟性。我听到之后印象很深,几十年都不忘记。那个时候老师教学著重悟性,某个学生的悟性很高,某个学生的悟性比较差。所以那个时候的教学跟现在教学真的不一样,我们念书考试的时候,考试老师出题目最多大概都是五个题目、六个题目。五个题目是全做,一个题目二十分;六个题目是随便你选择五个题目,那真的是考悟性;最少的,两个题目。让你自由发挥,不一定要按照书本,你能把你悟处写出来,老师从这里来评分。跟现在不一样,现在好像画加减选择,那没有悟性,那个变成机械了。
不但一般科目,连数学有时候老师都出问答题。确实那个时候的老师比现在老师高明。我们这样年代的人还有幸遇到这样的老师,大概现在学校里头已经没有了,没有这种教学,没有这种考试方法了,所以儒跟佛都著重悟性。教学,做老师不容易,老师怎样帮助学生?悟性是你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你现在被烦恼习气障碍住,如何把它再引导出来,这个方法在佛法里称之为善巧方便。诱导学生,这叫教化,你教,他就产生变化。教学,学是模仿,老师是个榜样,向老师学习,最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当中启发你的悟性,这个重要!
所以佛法的教学「戒定慧」,经典虽然多,经典是科目。大乘教里面,佛说:诸法平等,无有高下。这个诸法我们要知道,不限於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当然八万四千法门是诸法,除八万四千法门之外,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统统包括在里面,这个道理就深了,所以这是说法甚深。你真了解这个甚深,那我们问:基督教《新旧约》,我们依照那个修行能不能成佛?给诸位说,能。我们现在学校里头用的那些教科书,要以从前讲,譬如我们念的古文、念的四书、念的诸子百家,能不能成菩萨、能不能成佛?告诉你,能。现在教科书,我不知道编的是些什么东西,你问能不能成佛、能不能成菩萨?我也告诉你,能。你愈听就愈觉得奇怪,怎么说能?这里头有个道理,很深很深的道理。
你要懂得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所说的,你学习一定要遵守「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会开智慧。所以不管什么东西,他都是要定。这四弘誓愿里面讲「法门无量誓愿学」。无量就不止八万四千,全都包括在里头了,所以说:佛氏门中,不舍一法。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佛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大乘教里讲的一点也不错。
一切法里头,你只要懂得运用这个原则,「离言说相」,文字是言说的符号,离言说相当然同时就离文字相,也就说明文字要不要?要,言说也要,可不能执著。不但不能执著,不能分别。「离名字相」,名字是名词术语,佛家有很多名词术语,世法里头名词术语更多,不能执著,不能分别。最后一个「离心缘相」,心缘是什么?你听了、你看了、你接触到了,你会想,这就错了,一想就坏了。离心缘相是我们心里头不能把它放在心上,所以它是修定。无论用什么方法,它统统都是在修定,所以它诸法平等,无有高下。任何一法,譬如吃饭,吃饭也是一法,吃饭的时候,你懂不懂得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你要是懂得用这个方法,吃饭是修戒定慧,喝茶也是修戒定慧,这都在八万四千法门里头!契入之后确实如此,一点都不错。
什么叫大方广佛华严?整个宇宙就是大方广佛华严。整个宇宙就是戒定慧三学,一而三,三而一,戒里头有定有慧,定里头有戒有慧,慧里头有定有戒,是一而三,三而一,绝对不是真的有三个。真的有三个,那文殊菩萨在此地所问的「如来所悟,唯是一法」,那戒定慧不就三法,怎么是一法?真的是一法,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所以《华严》上常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定要懂这个道理,智慧才开。所以无论你遇到什么问题,你怎么会不能解答?你不能解答是智慧没开。智慧开是一切诸法是自性变现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性识所变的,这叫诸法实相。
你要悟入法性,禅宗叫明心见性,你就一切通达。人家问你的时候,你样样通达;不问你的时候,一念不生。没有人问你的时候,空灵;问你的时候,解答无量无边,说无量法!经典字字句句无量义,世间一切法里头,哪一法不是无量义?法法皆如,法法皆是。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你才晓得持戒修定的重要,为什么?心性含藏的智慧才能现前。为什么?自性本具智慧本来现前,现在为什么不能现前?你的心乱了,你的心染污,你的思想言行与性德相违背,所以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相好不能现前,道理在此地。真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佩服佛菩萨这些圣贤他们教学的方法高明,能把我们迷失的找回来,帮助我们破迷开悟、转凡成圣。这是教化的功德,所以求智慧是比什么都重要。再看第四首:
【亦如大海一,波涛千万异,水无种种殊,诸佛法如是。】
你看最后这一句统统相同,十首偈末后这一句完全相同,说明不是释迦牟尼佛的『法如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没有两样。这一首偈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海是一,「波异」,那个波浪不一样,但是海水是一。「答说无量法」,后面大师说得好,「义海波涛,无穷尽故」。这个「义海」我们今天用这两个字来比喻佛的教义。
佛一生所说的,教化众生的,不要说多,就说世尊当年住世,以我们中国古大德的记载,像虚云老和尚、圆瑛法师他们都用这个纪年,释迦牟尼佛灭度到今年是三千零三十三年,正好今年是三个三,三0三三;可是西方人一般算是二千五百多年,这里头差距很大。佛的纪年到底哪一种确实,谁也不敢断定。在中国,佛灭度的纪年至少有六、七种的讲法,都有根据。中国古来的大德多半都是用佛灭度三千零三十三年这个说法最多,我们看到许多古大德讲佛纪都用这个。这是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住世,他老人家示现是三十岁开悟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悟了以后,这就是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七十九岁圆寂,说法四十九年。
这四十九年所说的,当时并没有记载,跟孔子完全相同。经典从哪里来的?经典是佛灭度以后,弟子们纪录下来的。儒家东西传下来是这么传的,佛法也是这样传的。但是佛法的集结经藏是有计画的,也有规模,一共是有四次的集结。第一次的集结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三个月,这个时间很近。学生们觉得佛所讲的教训非常重要,如果不记录下来,以后会失传。当时是迦叶跟阿难两位大德,他们两个作上首,召集五百阿罗汉,第一次的集结。所集结的就是现在诸位都知道的小乘藏经,《阿含藏》,「阿含」是梵语,意思就是教学,释迦牟尼佛的教导。
以后三次时间是愈来愈远,但是集结的量也愈来愈多。所以有很多人怀疑这里头有没有错误。我们学教也学了半个世纪,这个时间不算短;我学佛到今年五十四年了,我们从佛经里面所讲的理论,从理论依据里头来说,我们可以相信。这些集结经藏的人都是古佛再来,应化而来的,不是凡人。连在中国当年翻经的这些法师(这是李老师告诉我的),参加翻译经典这里面有出家的法师、有在家居士,还有些宰官,身分并不一样,里面很多都是证果的人。李老师给我讲,一般都是三果以上!所以才翻得这么好,不是凡夫。
可是我们这些话对现在人讲,现在人不能接受,他不相信,他说你这是神话,你这是宗教,神话。宗教也就等於神话,跟神话画了等号,荒诞之词,不足以为信。所以现在人学佛成就比古人难得太多,为什么?这一关你必须要突破,你的信心才能建立。「信为道元功德母」,你看《华严》清凉大师判大经四分:信、解、行、证。你首先在信上面打了问号,那后面就非常困难。把《华严经》当文学作品来看,当小说来看,中国著名的小说《西游记》,你就把《华严经》当作《西游记》来看,这里头真实利益你什么都得不到,信心太难太难了!
我们已经受了三皈五戒,甚至於已经出家,乃至於出家都登坛说法,当了大法师,你要问他信不信?还有问题,为什么?信是都做到了,还没有做到,纵然信,你信几成?有问题。现在讲这个信,谁能做到?《般若经》上讲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做到没有?如果你做到,你入了境界,身心清净,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一念不生。那是什么?那是你真做到了,你真信。你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你还会起心动念,还有分别执著,不信!这是我们拿般若做标准来说的,这个标准太高了,这个标准是法身菩萨的标准。
标准降下一点行不行?法身菩萨好比我们现在学校里头,这是大学标准,大学标准太高了!中学?小学?我们降到小学标准,小学一年级的标准,你行不行?小学一年级的标准,十善业做到了,佛法从这开始,从这个地方起步。十善业你有没有做到?不杀生,不杀生里面包含的意思很深很广,引申的意思是决定没有伤害众生的念头。如果你要叫一个众生生烦恼了,你这一条善法就不清净。不偷盗,还要有一点念头占别人便宜,占别人便宜那个念头是盗心,你这一条善法也不清净。不容易!这是最低的标准,小学一年级的标准。
所以诸位想想,佛法的教学不是我们一般人想像的。你真正建立信心,认真学习,必定得好处,这个利益是立刻就得到,当下就得到,你要真学。真正发心,真正向往,这就是佛门讲的善根;认真努力学习把它落实,这个人有福,善根、福德。善根、福德都是性德,我们都迷失掉,怎么样恢复?现在时间到了,这一首偈我们下个钟点继续再讲。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德首菩萨偈颂第四首:
【亦如大海一,波涛千万异,水无种种殊,诸佛法如是。】
我们接著来学习这首偈,前面跟诸位报告过,实在说,不仅是佛法字字句句含无量义,实际上世出世间哪一法不含无量义?为什么法的含义无量,我们称它作「义海」?总的来说就是法性,因为一切法是法相。法相从哪来的?法相之体就是法性,法性是无量的、无尽的、无穷的、无数的,它所变现出来的相,德性跟体性决定没有两样,所以法相也是含无量义。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它没有内外、没有大小、没有先后。一一法,哪一法不是包虚空遍法界!我们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个心就是真心,心性包虚空法界。心性所变现的法相,大则是世界,小则是微尘。在心性里面没有大小,所以微尘也是包虚空遍法界,这是为什么它是含无量义,这把理说出来了。你们要懂得,你仔细慢慢去看,愈看意思愈多,愈看愈丰富。像大海的波涛、波澜,美不胜收,永远看不厌!而且没有一个波涛是相同的,我们讲千变万化。
我们学了大乘教才晓得,确确实实没有一法完全相同,只有相似,没有相同。这个道理前面也讲了不少。在这里要学习的,比喻当中,海水是一,波涛不一。一个海水为什么会变成波涛?现在物理学家有他的说法,有时候跟佛法说的一样,有时候跟佛法说的不一样,这里头有同有异,为什么有同异?从识变就有相同的部分,从心现就有相异的部分。识变,上中下根的人能理解,心现就不容易理解,那个道理太深了!这一段经文里面讲「甚深」,说法甚深,其实「菩萨问明品」里面十种甚深,哪个法不甚深!我们从这个地方要明了,明了你就不会怀疑,信心才生得起来,最重要的就是要生信心。
这一大段经文,这是十信位的菩萨,学习终极的目标就是生起信心。那我们在学习这一大段的经文,是不是能够把信心生起来?虽然这是入了「解分」,可是依然在讲信心,显示出信心的生起、信心的建立多么困难。我们再看底下一首,第五首:
【亦如风性一,能吹一切物,风无一异念,诸佛法如是。】
清凉给我们注解的,「风一吹异,答震无量界,随物轻重,动有异故」。这个比喻也非常好,「震」是佛法里常讲的六种震动。震动是形容词,如果你能够有感受,那就不只是形容了,确实是个动词,看你有没有感受。我们一般讲契入境界,你就有感受,无动於衷,那就是形容词。这六种震动我们不必一条一条的说,总而言之,多方面的感受。
学佛的同学都知道佛门里常说「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像我们展开经卷,经卷是一,《华严经》经卷是一,我们十个人在学习,十个人感受不一样,确实有浅深广狭程度上的不齐,什么原因?因为每个人的善根、福德、因缘不相同,也就是一般所讲的我们十个人根性不相同,有人根利,有人根钝。利也有等级,钝还是有等级,所以修学考试那个分数就有高下,不会完全相同,道理就在此地。
比喻里面都很好懂,风是一,吹了就不一样。香港这个地区,每年都有台风季节,所以讲到风吹,我们都有很深的感受。早年我住在美国,美国常常有龙卷风,那个非常可怕,凡是龙卷风所经过的地方,破坏力太强,人畜有伤亡,房屋设施的破坏无法计算。佛说法常讲有六种震动,会不会给我们这个世间像真的地震、飓风,那不是给众生带来苦难灾难了?不是的,佛是用这个做比喻,这我们要晓得,不是真的地震、飓风,不是的。
佛说法震无量界,我们把范围缩小来讲,这个「界」是什么意思?界是差别。就像我们的社会有界别,现代人言语有了变化,我在上小学、中学的时候,社会上很流行的「你在哪一界服务」,政界、商界、教育界,都用这个「界」字,好像现在我没有听到这个字,很久很久没听到了。「无量界」用现在的话就是各行各业,再要是把范围延伸一点,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那就全包了,这是把人类的社会统统都包括了。
佛说法震动各界,震动无量界,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受了震动。震动是什么意思?觉悟了。好像以前昏迷睡大觉,昏迷,佛这一说法一下把你叫醒了。你们想想这个意思,我们睡得很熟的时候,有人大叫把我们叫醒,惊醒,这是震动的意思。确确实实这一切众生多生多劫沦落在六道轮回,就像做大梦一样。永嘉大师把作梦就比喻的六道,「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一惊觉就是震动的意思,从这一方面去理解就容易懂。
唯有佛说法真的把我们唤醒了,可是我们睡得很熟的时候,人家把我们喊醒,甚至於推我们,我们哼一声,知道了,可是不到一分钟又睡著,这种情形我想我们自己可能有。我们观察,在学校里同学们在一起住一个宿舍。我们那时候宿舍都是大宿舍,抗战期间,我们一个宿舍都是住五、六十个人。抗战之后,我回到南京念书,宿舍比较像样一点,学校有正规的宿舍,一个宿舍也住十几个人,上下两层床铺。我们看到同学睡觉的那些样子,看得很多!
这就说明虽然佛说法六种震动,真正警觉惊醒过来的人并不是很多。大多数的人觉悟了,不久他又堕落了。这个现象我们可以理解,我们看得很多,是自己本身也是如此。为什么会堕落?烦恼习气太重。佛教我们修十善业,教我们受持三皈五戒,我们都觉得这个好,我要学,去受了,受了又做不到。原因?习气太重!内里头有贪瞋痴慢,外面有名闻利养的诱惑,多少人讲禁不起诱惑,一接受诱惑马上就堕落,难在这个地方。那要怎样才能成就?古大德教给我们「长时薰修」,这个方法好。那就是佛法的薰修决定不能中断,不能够接受社会的诱惑。社会的诱惑是不善的薰修,佛法是至善的薰修。所以古时候读书人常常讲:三日不读圣贤书,面目可憎。由此可知,只要三天不接触,毛病就出来了,你就伏不住你的烦恼习气,天天要干!
尤其是现代的社会,无论是从面上来说,面太广,诱惑的力量太大,比从前不晓得大多少倍!最普遍的电视、电影、歌舞,你接触能不动心吗?办不到。办不到怎么办?不接触,这些场地决定不进去,不参与,这叫明哲保身,你才能保得住。所以我学佛之后,我学佛五十四年了,大概总有四十年,我没有看电视、没有看报纸;报纸、杂志,这些电影、戏剧我都不接触了,才能保持清净心。如果学佛还是常常接触这个,非常困难,这个自己一定要能够克制自己。
有很多同修说:法师,好像你很多东西都懂得?是的。你不接触这新闻,你怎么懂得?有人提供资料,有同学们看到这个社会重要的新闻,他把它节录下来送给我,所以我也有我资讯的来源。这些资讯是决定不妨碍清净心,了解现在社会发生的是什么事情,灾难的事情、因果的事情、报应的事情,会有人提供给我。甚至於现在网路资讯非常发达,在网路里面节录下来的比较多,这是我们不能不防范。
要想自己在这一生成就,诸位要晓得,什么叫成就?成就清净心!菩提心,我讲了五条: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五条你只要抓住一条做功夫,这一条成就了,其他四条都具足了。这个五条,一即是五,五即是一。清净心里头,哪有不真诚?不真诚、虚伪,这个人心还能清净吗?你心里头还有高下,你心不会清净;你心里头有傲慢,你心不清净,所以我专修清净心。这个净土法门修行就是修清净心,一心不乱。我们净土宗称为净宗,净宗的修行就是一心不乱,就是修清净心。所以古大德说:心净则佛土净。清净心生智慧,智慧能解答一切问题。这个社会上许许多多问题我没有学过,可是你问我,我还都能答得上,我答的听的人还觉得很满意,清净心生智慧,《金刚经》上说得更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般若。
凡是会干扰清净心的,障碍清净心的,我们懂得远离,敬而远之。有人说「染净一如」,没错,那是法身菩萨,阿罗汉也行,但是阿罗汉还有预防,到证得法身,那自在了,那真的是染净一如,入华严境界了。我们自己晓得自己的程度,我们的程度不够,不够,那我就有防范。同时这里面还有一个很深的意义,我们要给学佛的人做好样子。所以菩萨,纵然法身菩萨到世间来应化,他真的是染净一如,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但是他还是要严持戒律,不犯威仪,为什么?做给初学的人看。如果初学的人看,看到你这个学佛的人,甚至於是出家法师,你每天还看杂志、还看电视。初学的人:你可以看,那我当然更可以看了。你不受染污,但是初学的人肯定受染污。为了怜悯一切众生,要给众生做最好的榜样,这是大慈悲心。
真正到这个境界,什么不接触,什么都明了,入了无障碍法界。接触外面境界感受不一样,法身菩萨无论接触什么境界,十法界依正庄严,他的心绝对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所以他依然住他的一真法界。身在十法界里面,他的受(我们讲受想行识)是一真法界。感受是一真法界,丝毫影响都没有,那是已经成功的人,那不是凡夫。
我们还会受外面境界的影响,人家赞叹,欢喜;人家毁谤还会生气,不行,这凡夫,这没有功夫。没有功夫,那你就要懂得,你到临命终时脱离不了六道轮回,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你一点办法都没有。念佛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不具足往生的条件。往生的条件,《无量寿经》上说得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你纵然有一向专念,你没有发菩提心,还是去不了。菩提心是什么心?清净心,你心不清净。如果心地真正清净了,「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当然往生!所以诸位一定要记住,心净则佛土净。在哪里修?在日常生活当中修,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修,修清净心。
修行的方法,净宗的方法真是妙绝了,怎么修?心才动,这个地方讲动,不管怎么动法,动善念也好、动恶念也好,不管动什么念头,都不行。反正你动了,怎么叫它不动?阿弥陀佛。一切的感受、一切的念头归到这一念,这是我们净宗修行的方法,以这一念止一切妄念。除这一念之外,最好不要有第二个念头,二六时中从早到晚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什么都没有,你说这能行吗?这能过日子吗?能够跟现在人生活在一起吗?给诸位说,能!不但是能,给现代人做最好的榜样。
果然到一心,这个一心里头有理一心、有事一心、有功夫成片。我讲的这是功夫成片,是最初级的一心,这个一心就生智慧,这个一心智慧就能够应付现在这个复杂的社会。可以跟现代人共同生活,会生活得很愉快。功夫成片尚且如是,那到事一心、理一心,那更不必说了;理一心是法身菩萨,事一心是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超越六道了。功夫成片没超越六道,所以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最低的成就要达到功夫成片。就是认真努力把所有一切妄想杂念放下,念念是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相应,一切时、一切处不要把这个念头忘掉了。如果忘掉,想起来赶快提起。
初学佛的时候总是失念多,失念就是忘掉,心里面想别的东西,古德讲「不怕念起」,念是妄念,「只怕觉迟」,这一句佛号就是觉。失念决定有,你要是没有的话,那你已经到了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不失念,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不会失掉。还有胡思乱想,还有一些妄念,阿弥陀佛常常忘掉,只有早晚课诵的时候会想起来念几声;除这个之外,心里头阿弥陀佛就没有了。这不行,这样不能往生。希望同学们要留意,尤其是发愿这一生当中真正想求生极乐世界的,那你就不能不知道。
这首偈所说的感动。说到受到佛法的感动,我们举最浅显的例子,蔡礼旭老师讲《弟子规》,他讲了不少堂,我也亲自听了几堂。好像每一堂都有听众听了之后在擦眼泪,感动;甚至於下课的时候到老师面前来忏悔,还有跪到地下的。没有学《弟子规》,不知道自己做错事情;学了之后,知道自己过失了,这都是震动。大乘教义甚深甚广,我们凡夫接触的是无动於心,哪些人会受感动?菩萨,特别是初学的菩萨,小菩萨。声闻、缘觉、权教菩萨听了之后,就像现在一般人听《弟子规》一样,会流泪、会忏悔。那我们的学习决定不能中断,你看虽然受了感动,很深的感动,能持久多长?有人三五天、有人七八天,以后又恢复原状了。难,太难太难了!真的要想成就,这种薰习可不能中断,这种感动要保持、要提升,你才能够有成就。
经不能不读,不能不认真的学习。「学而时习之」,我们学了之后要把经义(这里面的义理)变成是自己的思想见解,把经典里面的教训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不亦说乎」,那个乐在其中,法喜充满,你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古人讲读书乐,方东美先生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有没有享受到?读书乐,这种快乐你有没有得到?得到了。实在说,这是接受圣贤教诲最浅的利益,你只要入门,你就得到这个利益。生欢喜心,常生欢喜心,你才真正体会到世味不如法味浓。像我们吃东西一样,这个东西好吃,没有人能够相比,你真尝到味道了。
世间种种乐比不上法乐。如果法里头没有这种乐趣,谁肯来学?这个乐是称性的,决定不生副作用。世间的五欲六尘之乐,后头有副作用,副作用是后患无穷,你知道吗?贪图五欲之乐,现世的果报,身败名裂,家破人亡;将来的果报,死堕三途。这是贪图世间五欲之乐的果报,它有后遗症。法乐没有后遗症,佛菩萨的乐、孔孟之乐、颜回之乐,没有后遗症。你要学这个,这才是至高无上的享受。我们再看下面第六首:
【亦如大云雷,普雨一切地,雨滴无差别,诸佛法如是。】
这一首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为我们解释的「云雷普雨,答无量音」。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答无量音。「圆音普震,法雨无差故」。圆是圆满,佛的音声圆满。所谓圆满就是不需要通过翻译,没有言语上的障碍。如果佛在此地为我们讲经说法,香港人在那里听,佛讲的是香港话;福建人在这里听,佛讲的是福建话;英国人在听,佛讲英国话,都听得懂,都没有疑惑,不需要通过翻译,这叫圆音。这很奇怪,可不可能?科学家告诉我们可能,理论上讲是可能的,方法上、技术上现在还做不到。但是他们在研究、在开发,希望有一天开发成功,这就是自动的翻译。无论哪个人上讲台说法,你戴上耳机就听到是自己的语言,这也是不思议的境界。
众生无始劫以来业习烦恼不相同,根性不一样,所以有无量的差别。佛要度一切众生,要具足圆满的德能,这个圆满德能称性,只要与性德相应,这个事情就解决了。所以像如来这种圆音(圆满音),什么人有?法身菩萨就有,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些障碍就破除了,现身说法无不自在。更奇妙的是什么?佛坐在讲台上,中国人看到佛是中国人的面孔,很亲切,佛是中国人;印度人坐在这里听,看到佛是印度人;英国人坐在那里,佛是英国人,跟他的面孔相同。
你看不但音声相同,色相也相同,那种亲切的摄受力,我们问佛用些什么方法?佛什么方法都没用。佛所用的是什么?离妄想分别执著。为什么别人看到的时候,他相貌不一样?佛的音声色相随一切众生心想生,你懂这个道理吗?我是中国人,看的他是中国人的相,随我的相,他就变成中国人,随我的音声,他就变成我的语言。如果他要有分别执著,他就不能变了,就不能随众生念头来现。这个道理很深。但是这个道理我们现在相信,日本江本胜博士做水实验。
水是矿物,它没有分别,它没有执著,它没有妄想,我们用善念对它,在显微镜下看水的结晶非常之美;我们以不善的念头对它,它的反应就很丑陋。这是什么?这是自性的反应,离妄想分别执著,一一法,法性相同,这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没有别的。水是一法,它的性是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没有差别!水都有这种反应,佛要成佛了,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他的身是法性身,随著一切众生心想产生变化,在教化时候就显出这些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看到有差别,明白这个道理,讲得通,我们就没有怀疑了。
这个比喻很好,『云雷』,这是形容雨天,今天香港是雨天,法雨没差别,但是雨水从天空落下来滋润这些植物有差别,大树吸收的水分多,小草吸收的水分少,这就好比是「圆音普震」。不但佛的色相,法身菩萨就如是,法身菩萨是真佛不是假佛。随著众生心想,面貌不一样,每个人看到都不相同,一看都很喜欢。每个人听的音声都像自己的音声,还有随著个人不同程度,听的法的意思浅深不一样,程度深的人听得很深,很有趣味;程度浅的人听得很浅,也有趣味。换句话说,不论什么样的程度,他都听得懂,都听得津津有味。说法甚深!色相、音声、义趣都随众生的差别而起差别的效果。现在我们学佛比较容易,因为现在有很多科学来给我们作证明,使我们容易接受。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四大段说法甚深,德首菩萨偈颂第三首看起,我们将经文念一遍:
【亦如火性一,能烧一切物,火焰无分别,诸佛法如是。】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这首偈是以火来做比喻。「火一烧多」,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几乎每天都能见到的,菩萨用这个比喻来答覆教化无量众生。佛法里面常常用『火焰』代表智慧,以般若智慧烧烦恼薪,把烦恼习气比喻作柴火,遇到火它就会烧尽。所以「火」象徵著光明,象徵著智慧。
『火性』是『一』。在大火燃烧的时候,我们常常看到火烧山,在南洋就常常可以看到他们的农民种植,他要去除草很辛苦,反正土地多,森林也多,放一把火把整个山都烧掉了。这座山上不但树木花草,还有许许多多的动物都不能逃过这一劫。这个地方的比喻是说火是一,它所烧的就太多太多!比喻菩萨在前面所问的:佛所悟的是一法,云何能化无量众生。这个比喻我们如果细心去思惟能通其义,确实能叫我们明白为什么能教化无量无边的众生,像第一句说无量无边的法门。这个大火燃烧的时候你就看到了,火是一,烧无量无边不同的树木花草,也是众生,众缘和合而生。这里面含著有很深的启示,那就是智慧。由此可知,唯有智慧能解决一切问题,能解答一切问题,能化解一切问题。
现在这个世间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为一切大众所忧虑的就是冲突,冲突的事情在现在社会每个处所,正所谓是一切处、一切时没有中断过!从最小的范围你去观察,夫妻冲突、父子冲突、兄弟冲突、邻里乡党冲突;这延伸到社会,种族的冲突、宗教的冲突、文化的冲突,实在是太多太多!所以许许多多志士仁人以及政府都在谋求怎样化解冲突,冲突太多!很认真的在寻求、找化解冲突的方法。多少人力,多少财力、物力,至少几十年了,都还找不到有效的方法。所以有很多人怀疑,甚至於中学生都怀疑。
我在澳洲,有一次有一批中学生到我们学院来访问,我接见他们的时候,就有一个学生提出来:冲突是不是真的能化解?这世界还会有和平吗?十几岁的小朋友对这个事情也忧心忡忡。我们读这首偈应当有所觉悟,智慧能化解,必须要社会上先是少数人智慧开了,然后多数人智慧开了。怎样教他开智慧?首先你要肯定,你才会生信心。肯定什么?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中国儒家讲的人性本善,你要肯定这个大前提,然后你才会有信心。孔夫子的教学、释迦牟尼佛教学能收到很大的效果,就是他有这个信心,他知道人性本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性里面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没有冲突!
换句话说,本性没有冲突。冲突从哪里生的?习性。《三字经》上讲的「苟不教,性乃迁」,那是习性,没有受到好的教育。我们常说染上不良的习惯,这个不善的习惯是后天染污,不是本性,本性是善的。於是我们就知道了,世出世间圣人设教(就是设立教学)目的何在?目的是保持你的本性不受染污,扩充你的性能,提升你自己生活品质,这就是读书乐!世间什么最快乐?读书最快乐,读佛书尤其快乐。我们契入大乘经教,这是人生真的是最高的享受。我们同学们在此地,每天在这里学习《华严》,说听都是一种享受!不是享受,我们就不会干这个事情。这个事情在世法里面讲,无利可图,绝对不是物质上的利益(利润),精神生活不断向上提升,确实帮助我们化解烦恼,化解本性跟习性的冲突、矛盾、对立,从自己本身化解,这里面得大自在。大自在就是真正的幸福美满,唯有智慧能够化解。
清凉这个地方讲「物从火化,不择薪故」,无需要选择,也就是无量无边的众生不需要选择对象,上中下三根佛都能够教化;上根的人帮助他转凡成圣,中根的人帮助他转迷为悟,下根的人帮助他种善根,帮助他转恶为善,「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这个道理我们如果真正明白了,好学的愿生起来,学习的信心建立了。有很多人天分比较差一点,对自己没信心,还有一些人年岁大了,觉得学这是年轻的事情,年轻失学,年岁大了就不行。这都是失去信心,不懂、不明白真正的事实真相。学习不分年龄、不分智愚、不分贵贱,只要你好学,没有不成就的。所以世间法里头,谚语里头常讲「懒死了」,真的,懒的后面就是死,死亡,一事无成,懒惰懈怠;没有听到说勤奋死了,没有。勤劳、勇猛精进,那真的是乐在其中。
我们今天所看的世间人认为这些严重问题,在佛法里是小问题。佛法里面说什么问题是大问题?生死是大问题。我们世间人叫生死,儒跟佛都不是讲生死,是讲「死生」。生死是一个段落就没有了,断灭了,从生到死就没有了;儒跟佛都不是这样说法,儒跟佛讲死生,这个身体死了,另外一个身体又生了。如果说生跟死,生了死掉,那就没问题,死生就有问题。说死生,这里头意思就是含著轮回,三世,这一世死了,来世生了,来世死了,后世又生了。
说死生这个意思,永远没有间断的,一世接著一世,这是真的,绝对不是假的。不需要很深的功夫,小小的定功你就能证明。所以儒家有得定的,道家,道教里头得定的人就更多,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我们知道,修什么?都是修禅定,戒定慧三学,定就是禅定。佛法的定达到究竟圆满,比古印度的宗教、比中国的道教要深得多,为什么?道家跟古印度宗教,佛在经上讲他们的修定,这定功到色界天、到无色界天,他就不再往上去了。他认为到那个境界,这是佛家讲第二十八层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到那个地方他认为那已经是达到究竟圆满了。佛知道那不是究竟圆满,还要向上突破,再向上突破,那就超越六道轮回了。六道轮回之外有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一层比一层定功要深。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还是不圆满,还要向上突破,往上突破就是一真法界。这些理跟事只有佛家的功夫能达到。
我不学佛,我是用其他方法来修定能不能达到?能。佛法绝对不讲专利,佛法说是可能的,不是不可能。达到那个境界,那就是菩萨、那就是佛,境界完全相同。其实那个境界里头,我们在《华严经》上读到,那个境界里头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只要到一真法界,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了,没有分别心了。在四圣法界里面,妄想没断,还有很轻的分别,执著决定没有了。但是分别决定是断,妄想(起心动念)伏住了,这样才能够突破十法界。定的作用就是智慧,定是体,慧是用。它两个可以互为体用,智是体,定是用;定是体,智是用。我们讲智、讲慧,这首偈子里头用火做比喻,它性是一,所以能化无量众,能教化无量众。如果我们懂得这一层深的意思,儒跟佛学习最高的目标是开智慧,佛法讲开悟,儒家也讲开悟。
我在抗战时期念初中,在贵州铜仁,我就听到我们的老师,他们在休息室里面聊天,我们从门外走过,这是偶然有那么一次听到里面老师在讲话,老师们在那里讨论学生:某个学生有悟性。我听到之后印象很深,几十年都不忘记。那个时候老师教学著重悟性,某个学生的悟性很高,某个学生的悟性比较差。所以那个时候的教学跟现在教学真的不一样,我们念书考试的时候,考试老师出题目最多大概都是五个题目、六个题目。五个题目是全做,一个题目二十分;六个题目是随便你选择五个题目,那真的是考悟性;最少的,两个题目。让你自由发挥,不一定要按照书本,你能把你悟处写出来,老师从这里来评分。跟现在不一样,现在好像画加减选择,那没有悟性,那个变成机械了。
不但一般科目,连数学有时候老师都出问答题。确实那个时候的老师比现在老师高明。我们这样年代的人还有幸遇到这样的老师,大概现在学校里头已经没有了,没有这种教学,没有这种考试方法了,所以儒跟佛都著重悟性。教学,做老师不容易,老师怎样帮助学生?悟性是你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你现在被烦恼习气障碍住,如何把它再引导出来,这个方法在佛法里称之为善巧方便。诱导学生,这叫教化,你教,他就产生变化。教学,学是模仿,老师是个榜样,向老师学习,最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当中启发你的悟性,这个重要!
所以佛法的教学「戒定慧」,经典虽然多,经典是科目。大乘教里面,佛说:诸法平等,无有高下。这个诸法我们要知道,不限於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当然八万四千法门是诸法,除八万四千法门之外,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统统包括在里面,这个道理就深了,所以这是说法甚深。你真了解这个甚深,那我们问:基督教《新旧约》,我们依照那个修行能不能成佛?给诸位说,能。我们现在学校里头用的那些教科书,要以从前讲,譬如我们念的古文、念的四书、念的诸子百家,能不能成菩萨、能不能成佛?告诉你,能。现在教科书,我不知道编的是些什么东西,你问能不能成佛、能不能成菩萨?我也告诉你,能。你愈听就愈觉得奇怪,怎么说能?这里头有个道理,很深很深的道理。
你要懂得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所说的,你学习一定要遵守「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会开智慧。所以不管什么东西,他都是要定。这四弘誓愿里面讲「法门无量誓愿学」。无量就不止八万四千,全都包括在里头了,所以说:佛氏门中,不舍一法。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佛法,没有一法不是佛法。大乘教里讲的一点也不错。
一切法里头,你只要懂得运用这个原则,「离言说相」,文字是言说的符号,离言说相当然同时就离文字相,也就说明文字要不要?要,言说也要,可不能执著。不但不能执著,不能分别。「离名字相」,名字是名词术语,佛家有很多名词术语,世法里头名词术语更多,不能执著,不能分别。最后一个「离心缘相」,心缘是什么?你听了、你看了、你接触到了,你会想,这就错了,一想就坏了。离心缘相是我们心里头不能把它放在心上,所以它是修定。无论用什么方法,它统统都是在修定,所以它诸法平等,无有高下。任何一法,譬如吃饭,吃饭也是一法,吃饭的时候,你懂不懂得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你要是懂得用这个方法,吃饭是修戒定慧,喝茶也是修戒定慧,这都在八万四千法门里头!契入之后确实如此,一点都不错。
什么叫大方广佛华严?整个宇宙就是大方广佛华严。整个宇宙就是戒定慧三学,一而三,三而一,戒里头有定有慧,定里头有戒有慧,慧里头有定有戒,是一而三,三而一,绝对不是真的有三个。真的有三个,那文殊菩萨在此地所问的「如来所悟,唯是一法」,那戒定慧不就三法,怎么是一法?真的是一法,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所以《华严》上常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定要懂这个道理,智慧才开。所以无论你遇到什么问题,你怎么会不能解答?你不能解答是智慧没开。智慧开是一切诸法是自性变现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性识所变的,这叫诸法实相。
你要悟入法性,禅宗叫明心见性,你就一切通达。人家问你的时候,你样样通达;不问你的时候,一念不生。没有人问你的时候,空灵;问你的时候,解答无量无边,说无量法!经典字字句句无量义,世间一切法里头,哪一法不是无量义?法法皆如,法法皆是。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你才晓得持戒修定的重要,为什么?心性含藏的智慧才能现前。为什么?自性本具智慧本来现前,现在为什么不能现前?你的心乱了,你的心染污,你的思想言行与性德相违背,所以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相好不能现前,道理在此地。真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佩服佛菩萨这些圣贤他们教学的方法高明,能把我们迷失的找回来,帮助我们破迷开悟、转凡成圣。这是教化的功德,所以求智慧是比什么都重要。再看第四首:
【亦如大海一,波涛千万异,水无种种殊,诸佛法如是。】
你看最后这一句统统相同,十首偈末后这一句完全相同,说明不是释迦牟尼佛的『法如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没有两样。这一首偈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海是一,「波异」,那个波浪不一样,但是海水是一。「答说无量法」,后面大师说得好,「义海波涛,无穷尽故」。这个「义海」我们今天用这两个字来比喻佛的教义。
佛一生所说的,教化众生的,不要说多,就说世尊当年住世,以我们中国古大德的记载,像虚云老和尚、圆瑛法师他们都用这个纪年,释迦牟尼佛灭度到今年是三千零三十三年,正好今年是三个三,三0三三;可是西方人一般算是二千五百多年,这里头差距很大。佛的纪年到底哪一种确实,谁也不敢断定。在中国,佛灭度的纪年至少有六、七种的讲法,都有根据。中国古来的大德多半都是用佛灭度三千零三十三年这个说法最多,我们看到许多古大德讲佛纪都用这个。这是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住世,他老人家示现是三十岁开悟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悟了以后,这就是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七十九岁圆寂,说法四十九年。
这四十九年所说的,当时并没有记载,跟孔子完全相同。经典从哪里来的?经典是佛灭度以后,弟子们纪录下来的。儒家东西传下来是这么传的,佛法也是这样传的。但是佛法的集结经藏是有计画的,也有规模,一共是有四次的集结。第一次的集结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三个月,这个时间很近。学生们觉得佛所讲的教训非常重要,如果不记录下来,以后会失传。当时是迦叶跟阿难两位大德,他们两个作上首,召集五百阿罗汉,第一次的集结。所集结的就是现在诸位都知道的小乘藏经,《阿含藏》,「阿含」是梵语,意思就是教学,释迦牟尼佛的教导。
以后三次时间是愈来愈远,但是集结的量也愈来愈多。所以有很多人怀疑这里头有没有错误。我们学教也学了半个世纪,这个时间不算短;我学佛到今年五十四年了,我们从佛经里面所讲的理论,从理论依据里头来说,我们可以相信。这些集结经藏的人都是古佛再来,应化而来的,不是凡人。连在中国当年翻经的这些法师(这是李老师告诉我的),参加翻译经典这里面有出家的法师、有在家居士,还有些宰官,身分并不一样,里面很多都是证果的人。李老师给我讲,一般都是三果以上!所以才翻得这么好,不是凡夫。
可是我们这些话对现在人讲,现在人不能接受,他不相信,他说你这是神话,你这是宗教,神话。宗教也就等於神话,跟神话画了等号,荒诞之词,不足以为信。所以现在人学佛成就比古人难得太多,为什么?这一关你必须要突破,你的信心才能建立。「信为道元功德母」,你看《华严》清凉大师判大经四分:信、解、行、证。你首先在信上面打了问号,那后面就非常困难。把《华严经》当文学作品来看,当小说来看,中国著名的小说《西游记》,你就把《华严经》当作《西游记》来看,这里头真实利益你什么都得不到,信心太难太难了!
我们已经受了三皈五戒,甚至於已经出家,乃至於出家都登坛说法,当了大法师,你要问他信不信?还有问题,为什么?信是都做到了,还没有做到,纵然信,你信几成?有问题。现在讲这个信,谁能做到?《般若经》上讲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做到没有?如果你做到,你入了境界,身心清净,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一念不生。那是什么?那是你真做到了,你真信。你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你还会起心动念,还有分别执著,不信!这是我们拿般若做标准来说的,这个标准太高了,这个标准是法身菩萨的标准。
标准降下一点行不行?法身菩萨好比我们现在学校里头,这是大学标准,大学标准太高了!中学?小学?我们降到小学标准,小学一年级的标准,你行不行?小学一年级的标准,十善业做到了,佛法从这开始,从这个地方起步。十善业你有没有做到?不杀生,不杀生里面包含的意思很深很广,引申的意思是决定没有伤害众生的念头。如果你要叫一个众生生烦恼了,你这一条善法就不清净。不偷盗,还要有一点念头占别人便宜,占别人便宜那个念头是盗心,你这一条善法也不清净。不容易!这是最低的标准,小学一年级的标准。
所以诸位想想,佛法的教学不是我们一般人想像的。你真正建立信心,认真学习,必定得好处,这个利益是立刻就得到,当下就得到,你要真学。真正发心,真正向往,这就是佛门讲的善根;认真努力学习把它落实,这个人有福,善根、福德。善根、福德都是性德,我们都迷失掉,怎么样恢复?现在时间到了,这一首偈我们下个钟点继续再讲。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德首菩萨偈颂第四首:
【亦如大海一,波涛千万异,水无种种殊,诸佛法如是。】
我们接著来学习这首偈,前面跟诸位报告过,实在说,不仅是佛法字字句句含无量义,实际上世出世间哪一法不含无量义?为什么法的含义无量,我们称它作「义海」?总的来说就是法性,因为一切法是法相。法相从哪来的?法相之体就是法性,法性是无量的、无尽的、无穷的、无数的,它所变现出来的相,德性跟体性决定没有两样,所以法相也是含无量义。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它没有内外、没有大小、没有先后。一一法,哪一法不是包虚空遍法界!我们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个心就是真心,心性包虚空法界。心性所变现的法相,大则是世界,小则是微尘。在心性里面没有大小,所以微尘也是包虚空遍法界,这是为什么它是含无量义,这把理说出来了。你们要懂得,你仔细慢慢去看,愈看意思愈多,愈看愈丰富。像大海的波涛、波澜,美不胜收,永远看不厌!而且没有一个波涛是相同的,我们讲千变万化。
我们学了大乘教才晓得,确确实实没有一法完全相同,只有相似,没有相同。这个道理前面也讲了不少。在这里要学习的,比喻当中,海水是一,波涛不一。一个海水为什么会变成波涛?现在物理学家有他的说法,有时候跟佛法说的一样,有时候跟佛法说的不一样,这里头有同有异,为什么有同异?从识变就有相同的部分,从心现就有相异的部分。识变,上中下根的人能理解,心现就不容易理解,那个道理太深了!这一段经文里面讲「甚深」,说法甚深,其实「菩萨问明品」里面十种甚深,哪个法不甚深!我们从这个地方要明了,明了你就不会怀疑,信心才生得起来,最重要的就是要生信心。
这一大段经文,这是十信位的菩萨,学习终极的目标就是生起信心。那我们在学习这一大段的经文,是不是能够把信心生起来?虽然这是入了「解分」,可是依然在讲信心,显示出信心的生起、信心的建立多么困难。我们再看底下一首,第五首:
【亦如风性一,能吹一切物,风无一异念,诸佛法如是。】
清凉给我们注解的,「风一吹异,答震无量界,随物轻重,动有异故」。这个比喻也非常好,「震」是佛法里常讲的六种震动。震动是形容词,如果你能够有感受,那就不只是形容了,确实是个动词,看你有没有感受。我们一般讲契入境界,你就有感受,无动於衷,那就是形容词。这六种震动我们不必一条一条的说,总而言之,多方面的感受。
学佛的同学都知道佛门里常说「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像我们展开经卷,经卷是一,《华严经》经卷是一,我们十个人在学习,十个人感受不一样,确实有浅深广狭程度上的不齐,什么原因?因为每个人的善根、福德、因缘不相同,也就是一般所讲的我们十个人根性不相同,有人根利,有人根钝。利也有等级,钝还是有等级,所以修学考试那个分数就有高下,不会完全相同,道理就在此地。
比喻里面都很好懂,风是一,吹了就不一样。香港这个地区,每年都有台风季节,所以讲到风吹,我们都有很深的感受。早年我住在美国,美国常常有龙卷风,那个非常可怕,凡是龙卷风所经过的地方,破坏力太强,人畜有伤亡,房屋设施的破坏无法计算。佛说法常讲有六种震动,会不会给我们这个世间像真的地震、飓风,那不是给众生带来苦难灾难了?不是的,佛是用这个做比喻,这我们要晓得,不是真的地震、飓风,不是的。
佛说法震无量界,我们把范围缩小来讲,这个「界」是什么意思?界是差别。就像我们的社会有界别,现代人言语有了变化,我在上小学、中学的时候,社会上很流行的「你在哪一界服务」,政界、商界、教育界,都用这个「界」字,好像现在我没有听到这个字,很久很久没听到了。「无量界」用现在的话就是各行各业,再要是把范围延伸一点,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那就全包了,这是把人类的社会统统都包括了。
佛说法震动各界,震动无量界,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受了震动。震动是什么意思?觉悟了。好像以前昏迷睡大觉,昏迷,佛这一说法一下把你叫醒了。你们想想这个意思,我们睡得很熟的时候,有人大叫把我们叫醒,惊醒,这是震动的意思。确确实实这一切众生多生多劫沦落在六道轮回,就像做大梦一样。永嘉大师把作梦就比喻的六道,「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一惊觉就是震动的意思,从这一方面去理解就容易懂。
唯有佛说法真的把我们唤醒了,可是我们睡得很熟的时候,人家把我们喊醒,甚至於推我们,我们哼一声,知道了,可是不到一分钟又睡著,这种情形我想我们自己可能有。我们观察,在学校里同学们在一起住一个宿舍。我们那时候宿舍都是大宿舍,抗战期间,我们一个宿舍都是住五、六十个人。抗战之后,我回到南京念书,宿舍比较像样一点,学校有正规的宿舍,一个宿舍也住十几个人,上下两层床铺。我们看到同学睡觉的那些样子,看得很多!
这就说明虽然佛说法六种震动,真正警觉惊醒过来的人并不是很多。大多数的人觉悟了,不久他又堕落了。这个现象我们可以理解,我们看得很多,是自己本身也是如此。为什么会堕落?烦恼习气太重。佛教我们修十善业,教我们受持三皈五戒,我们都觉得这个好,我要学,去受了,受了又做不到。原因?习气太重!内里头有贪瞋痴慢,外面有名闻利养的诱惑,多少人讲禁不起诱惑,一接受诱惑马上就堕落,难在这个地方。那要怎样才能成就?古大德教给我们「长时薰修」,这个方法好。那就是佛法的薰修决定不能中断,不能够接受社会的诱惑。社会的诱惑是不善的薰修,佛法是至善的薰修。所以古时候读书人常常讲:三日不读圣贤书,面目可憎。由此可知,只要三天不接触,毛病就出来了,你就伏不住你的烦恼习气,天天要干!
尤其是现代的社会,无论是从面上来说,面太广,诱惑的力量太大,比从前不晓得大多少倍!最普遍的电视、电影、歌舞,你接触能不动心吗?办不到。办不到怎么办?不接触,这些场地决定不进去,不参与,这叫明哲保身,你才能保得住。所以我学佛之后,我学佛五十四年了,大概总有四十年,我没有看电视、没有看报纸;报纸、杂志,这些电影、戏剧我都不接触了,才能保持清净心。如果学佛还是常常接触这个,非常困难,这个自己一定要能够克制自己。
有很多同修说:法师,好像你很多东西都懂得?是的。你不接触这新闻,你怎么懂得?有人提供资料,有同学们看到这个社会重要的新闻,他把它节录下来送给我,所以我也有我资讯的来源。这些资讯是决定不妨碍清净心,了解现在社会发生的是什么事情,灾难的事情、因果的事情、报应的事情,会有人提供给我。甚至於现在网路资讯非常发达,在网路里面节录下来的比较多,这是我们不能不防范。
要想自己在这一生成就,诸位要晓得,什么叫成就?成就清净心!菩提心,我讲了五条: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五条你只要抓住一条做功夫,这一条成就了,其他四条都具足了。这个五条,一即是五,五即是一。清净心里头,哪有不真诚?不真诚、虚伪,这个人心还能清净吗?你心里头还有高下,你心不会清净;你心里头有傲慢,你心不清净,所以我专修清净心。这个净土法门修行就是修清净心,一心不乱。我们净土宗称为净宗,净宗的修行就是一心不乱,就是修清净心。所以古大德说:心净则佛土净。清净心生智慧,智慧能解答一切问题。这个社会上许许多多问题我没有学过,可是你问我,我还都能答得上,我答的听的人还觉得很满意,清净心生智慧,《金刚经》上说得更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般若。
凡是会干扰清净心的,障碍清净心的,我们懂得远离,敬而远之。有人说「染净一如」,没错,那是法身菩萨,阿罗汉也行,但是阿罗汉还有预防,到证得法身,那自在了,那真的是染净一如,入华严境界了。我们自己晓得自己的程度,我们的程度不够,不够,那我就有防范。同时这里面还有一个很深的意义,我们要给学佛的人做好样子。所以菩萨,纵然法身菩萨到世间来应化,他真的是染净一如,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但是他还是要严持戒律,不犯威仪,为什么?做给初学的人看。如果初学的人看,看到你这个学佛的人,甚至於是出家法师,你每天还看杂志、还看电视。初学的人:你可以看,那我当然更可以看了。你不受染污,但是初学的人肯定受染污。为了怜悯一切众生,要给众生做最好的榜样,这是大慈悲心。
真正到这个境界,什么不接触,什么都明了,入了无障碍法界。接触外面境界感受不一样,法身菩萨无论接触什么境界,十法界依正庄严,他的心绝对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所以他依然住他的一真法界。身在十法界里面,他的受(我们讲受想行识)是一真法界。感受是一真法界,丝毫影响都没有,那是已经成功的人,那不是凡夫。
我们还会受外面境界的影响,人家赞叹,欢喜;人家毁谤还会生气,不行,这凡夫,这没有功夫。没有功夫,那你就要懂得,你到临命终时脱离不了六道轮回,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你一点办法都没有。念佛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不具足往生的条件。往生的条件,《无量寿经》上说得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你纵然有一向专念,你没有发菩提心,还是去不了。菩提心是什么心?清净心,你心不清净。如果心地真正清净了,「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当然往生!所以诸位一定要记住,心净则佛土净。在哪里修?在日常生活当中修,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修,修清净心。
修行的方法,净宗的方法真是妙绝了,怎么修?心才动,这个地方讲动,不管怎么动法,动善念也好、动恶念也好,不管动什么念头,都不行。反正你动了,怎么叫它不动?阿弥陀佛。一切的感受、一切的念头归到这一念,这是我们净宗修行的方法,以这一念止一切妄念。除这一念之外,最好不要有第二个念头,二六时中从早到晚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什么都没有,你说这能行吗?这能过日子吗?能够跟现在人生活在一起吗?给诸位说,能!不但是能,给现代人做最好的榜样。
果然到一心,这个一心里头有理一心、有事一心、有功夫成片。我讲的这是功夫成片,是最初级的一心,这个一心就生智慧,这个一心智慧就能够应付现在这个复杂的社会。可以跟现代人共同生活,会生活得很愉快。功夫成片尚且如是,那到事一心、理一心,那更不必说了;理一心是法身菩萨,事一心是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超越六道了。功夫成片没超越六道,所以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最低的成就要达到功夫成片。就是认真努力把所有一切妄想杂念放下,念念是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相应,一切时、一切处不要把这个念头忘掉了。如果忘掉,想起来赶快提起。
初学佛的时候总是失念多,失念就是忘掉,心里面想别的东西,古德讲「不怕念起」,念是妄念,「只怕觉迟」,这一句佛号就是觉。失念决定有,你要是没有的话,那你已经到了功夫成片,功夫成片不失念,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不会失掉。还有胡思乱想,还有一些妄念,阿弥陀佛常常忘掉,只有早晚课诵的时候会想起来念几声;除这个之外,心里头阿弥陀佛就没有了。这不行,这样不能往生。希望同学们要留意,尤其是发愿这一生当中真正想求生极乐世界的,那你就不能不知道。
这首偈所说的感动。说到受到佛法的感动,我们举最浅显的例子,蔡礼旭老师讲《弟子规》,他讲了不少堂,我也亲自听了几堂。好像每一堂都有听众听了之后在擦眼泪,感动;甚至於下课的时候到老师面前来忏悔,还有跪到地下的。没有学《弟子规》,不知道自己做错事情;学了之后,知道自己过失了,这都是震动。大乘教义甚深甚广,我们凡夫接触的是无动於心,哪些人会受感动?菩萨,特别是初学的菩萨,小菩萨。声闻、缘觉、权教菩萨听了之后,就像现在一般人听《弟子规》一样,会流泪、会忏悔。那我们的学习决定不能中断,你看虽然受了感动,很深的感动,能持久多长?有人三五天、有人七八天,以后又恢复原状了。难,太难太难了!真的要想成就,这种薰习可不能中断,这种感动要保持、要提升,你才能够有成就。
经不能不读,不能不认真的学习。「学而时习之」,我们学了之后要把经义(这里面的义理)变成是自己的思想见解,把经典里面的教训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不亦说乎」,那个乐在其中,法喜充满,你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古人讲读书乐,方东美先生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有没有享受到?读书乐,这种快乐你有没有得到?得到了。实在说,这是接受圣贤教诲最浅的利益,你只要入门,你就得到这个利益。生欢喜心,常生欢喜心,你才真正体会到世味不如法味浓。像我们吃东西一样,这个东西好吃,没有人能够相比,你真尝到味道了。
世间种种乐比不上法乐。如果法里头没有这种乐趣,谁肯来学?这个乐是称性的,决定不生副作用。世间的五欲六尘之乐,后头有副作用,副作用是后患无穷,你知道吗?贪图五欲之乐,现世的果报,身败名裂,家破人亡;将来的果报,死堕三途。这是贪图世间五欲之乐的果报,它有后遗症。法乐没有后遗症,佛菩萨的乐、孔孟之乐、颜回之乐,没有后遗症。你要学这个,这才是至高无上的享受。我们再看下面第六首:
【亦如大云雷,普雨一切地,雨滴无差别,诸佛法如是。】
这一首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为我们解释的「云雷普雨,答无量音」。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答无量音。「圆音普震,法雨无差故」。圆是圆满,佛的音声圆满。所谓圆满就是不需要通过翻译,没有言语上的障碍。如果佛在此地为我们讲经说法,香港人在那里听,佛讲的是香港话;福建人在这里听,佛讲的是福建话;英国人在听,佛讲英国话,都听得懂,都没有疑惑,不需要通过翻译,这叫圆音。这很奇怪,可不可能?科学家告诉我们可能,理论上讲是可能的,方法上、技术上现在还做不到。但是他们在研究、在开发,希望有一天开发成功,这就是自动的翻译。无论哪个人上讲台说法,你戴上耳机就听到是自己的语言,这也是不思议的境界。
众生无始劫以来业习烦恼不相同,根性不一样,所以有无量的差别。佛要度一切众生,要具足圆满的德能,这个圆满德能称性,只要与性德相应,这个事情就解决了。所以像如来这种圆音(圆满音),什么人有?法身菩萨就有,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些障碍就破除了,现身说法无不自在。更奇妙的是什么?佛坐在讲台上,中国人看到佛是中国人的面孔,很亲切,佛是中国人;印度人坐在这里听,看到佛是印度人;英国人坐在那里,佛是英国人,跟他的面孔相同。
你看不但音声相同,色相也相同,那种亲切的摄受力,我们问佛用些什么方法?佛什么方法都没用。佛所用的是什么?离妄想分别执著。为什么别人看到的时候,他相貌不一样?佛的音声色相随一切众生心想生,你懂这个道理吗?我是中国人,看的他是中国人的相,随我的相,他就变成中国人,随我的音声,他就变成我的语言。如果他要有分别执著,他就不能变了,就不能随众生念头来现。这个道理很深。但是这个道理我们现在相信,日本江本胜博士做水实验。
水是矿物,它没有分别,它没有执著,它没有妄想,我们用善念对它,在显微镜下看水的结晶非常之美;我们以不善的念头对它,它的反应就很丑陋。这是什么?这是自性的反应,离妄想分别执著,一一法,法性相同,这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没有别的。水是一法,它的性是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没有差别!水都有这种反应,佛要成佛了,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他的身是法性身,随著一切众生心想产生变化,在教化时候就显出这些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看到有差别,明白这个道理,讲得通,我们就没有怀疑了。
这个比喻很好,『云雷』,这是形容雨天,今天香港是雨天,法雨没差别,但是雨水从天空落下来滋润这些植物有差别,大树吸收的水分多,小草吸收的水分少,这就好比是「圆音普震」。不但佛的色相,法身菩萨就如是,法身菩萨是真佛不是假佛。随著众生心想,面貌不一样,每个人看到都不相同,一看都很喜欢。每个人听的音声都像自己的音声,还有随著个人不同程度,听的法的意思浅深不一样,程度深的人听得很深,很有趣味;程度浅的人听得很浅,也有趣味。换句话说,不论什么样的程度,他都听得懂,都听得津津有味。说法甚深!色相、音声、义趣都随众生的差别而起差别的效果。现在我们学佛比较容易,因为现在有很多科学来给我们作证明,使我们容易接受。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