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法甚深 (第三集) 2005/5/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节录自华严经第12-017-1382集) 档名:29-013-0003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四大段说法甚深。
今天我们还接著看德首菩萨的答意。我们把清凉大师《疏》文念一遍,「答有二意,一云所证虽一,随机现多,多在物情,佛常无念」,这一段我们学习过了。再看第二,「二者所悟一法,即无碍法界,即事之理,全在多中,所现乃即理之事,全居一内。以即多之一是所悟,即一之多是所说,既无障碍,何有相违」。这一段前面我们都学习过了,末后这两句我们接著来学习。
「即一之多是所说,即多之一是所悟」,这一句非常重要。你不悟,你怎么能说?必定是悟入之后,你才能说。说法如是,听法也不例外。必须悟入即多之一,佛菩萨说法我们才听得懂,听了津津有味,法喜充满。如果自己丝毫都没有悟入,那我们听佛菩萨说法会格格不入,觉得佛菩萨说法有问题,甚至於说佛菩萨说法不通人情。所以悟入关系太重要!我们不要说佛菩萨这么甚深的大法,我们讲世间小法,其实小法也不小。
这些年来,我们在许许多多国家地区推动《弟子规》的教育,有许多人听了之后很感动、很欢喜;确实还有一部分人讲,这个东西不适合现在潮流,对它打了很多问号,学这个有用吗?《弟子规》的修学,在大乘教里面,这是小法。虽是小法,能够帮助我们世间化解一切冲突,真正能够落实世界的安定和平。这样说起来,这个法不小!对的,跟大乘教比,它是小法;如果就世间法来说,它不是小法,它是圣贤教学的根本法。你说这个多么重要!完全在认知,认知是你要有所悟。除这个法门之外,那你告诉我还有什么方法能够化解冲突?我们接受!
圣贤的教诲,我们现在必须要知道,现代的科技发达,资讯发达,交通便捷,不是像古时候老死不相往来,我们生活空间很小,范围不大。现在试问问,有几个人没有出国去观光旅游?这一放假都到外国去观光旅游。有多少人做过多次的环球旅游?地球变成一个村,多少人讲地球村。这个村中之事,你可不能不知道。为什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地球既然变成一个村,地球上每个国家地区的事情我们都要知道。现在我们在电视、在网路,确实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发生一点小事都报导出来,几乎我们同时都知道。
由此可知,住在地球上的先人,古圣先贤他们的教诲就不属於一个国家地区,属於全世界、属於全人类;全人类的智慧财产,全人类的生活经验。我们要不要学习?不能说「这是某个国家、某个地区的」,你这个心量太小。心量太小,怎么能解决问题?特别是从事於和平工作的人,更要有「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雅量,你才能把这个工作做好。以真实、慈悲对待虚空法界,对待刹土众生,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只要是好的、是善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善的?标准在哪里?这标准就是道德。
「道德」两个字不好懂,如果你懂得了,你的心量就拓开,你就契入。「道」这个字,古人讲得很多,不讲,好像听起来还很容易懂;这一说,愈说愈不懂,说到最后变成玄学,高深莫测。实在讲,道德两个字是非常浅显简易的,简单容易。所谓道就是自然的法则,像植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的运行,自然的规律,自然的法则,这是道。道在我们人伦方面,就是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中国先人所讲的「五伦」,这个五伦是道,是自然的结合。遵守这种自然的运作、自然的法则,就叫做「德」。所以「父子有亲」,那个「亲」就是德,亲是亲爱,这是道德里面的第一德,也是最根本的大德,亲爱,父子的亲爱。这个亲爱向外扩张,就是「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德!随顺大自然的法则就是德。
违背大自然法则,问题就出来。什么问题?我们今天讲的天灾人祸。不是人为的,我们就天然灾害,实际上哪有天然灾害?天然灾害还是人为的,这佛法里头讲得清楚。我们最常听的,火灾、水灾,洪水;火山的爆发、火烧森林,这是大的火灾;风灾,香港这个地区每年都有台风季节,风灾;地震,我们今天说之为天然灾害。可是佛法里头不是这么说法,佛法说这些灾害是果报,都有原因。水灾,贪欲是因,果报是水灾;瞋恚是因,果报是火灾;愚痴是因,果报是风灾;傲慢、不平等是因,果报是地震。所以佛法里头没有说是没有原因的灾害,没有。
天灾人祸与人的思想行为密切相关,这是大乘经上佛常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心地善良,所有灾害都没有,这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不是迷信,这里头有很深很深的道理。没有契入这个道理,听到这个话,「这话是神话,哪有这种事情?不符合科学」,一句话就把你否定,还加上一个「迷信」的帽子给你戴。什么时候觉悟的人多,这就明白了。古时候真有觉悟的人,比现在多,现在的人愈来愈迷惑,迷到哪里去?迷到科学里面去。科学是不是真理?科学是不是万能?现在连科学家也不敢讲。但是古圣先贤不是不符合科学,实在说,他那是高级的科学。我们今天科学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所以不相信、不肯接受。这些事实,我们有没有多去想一想?所以这「所悟」非常重要。所悟是什么?即多之一。这前面讲得很详细,多是法相,一是法性;多是所现所变,一是能现能变。能变能现的性识是一,所现所变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多。多实在没有离开一,一没有离开多,一多不二,这个道理很深。但是不能不觉悟,一下悟不过来,慢慢来!
古人教我们的方法好极了,这秘诀,「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最明显的例子,《坛经》里面法达禅师诵《法华经》三千部,就是三千遍。《法华经》的分量很长,在我们想像当中,大概他一天念一部,七卷《法华经》,每一卷分量都很长。三千遍需要多少时间?十年。一年三百六十日,十年三千六百日。他讲三千遍是讲整数,这三千多遍,十年。十年这心用在一部经上,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十年功夫用在一部经上,他的心是定的。妄想分别执著少,这肯定的。所以遇到六祖,法达这十年读的《法华经》并没有开悟,得定,有定还没有悟。
见六祖,六祖给他一说,六祖不认识字,也没有念过这个经,六祖叫他:你念给我听。《法华经》二十八品,他念到第二品「方便品」,念到第二品,六祖说:可以了,不要念了,我都知道。把《法华经》的大意给他一说,法达禅师就大彻大悟。他悟的是什么?悟的就是这个,明心见性。那我们读《法华经》、听《法华经》,为什么不悟?遍数不够。古人讲的「口念弥陀心散乱」,换句话说,你是口诵《法华》心散乱,你怎么会开悟?总而言之一句话,你只要念到一心不乱,开悟的机缘就到了,不定是一个什么缘触动就豁然大悟。要到一心,一心是定。
「唯是一法」,悟!悟了之后才晓得整个宇宙是一体,这就是《般若经》上所说的「诸法实相」。你真正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你的心永远是定的。这个真心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相好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福报,无量的福报。为什么不用这功夫?你看看前人法达用十年功夫,我们也发个狠心,他用十年,我们用二十年、用三十年,能不能达到这个境界?能!可是你没有「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就不具足这个条件。
究竟从哪一门入?门门都能入,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门门都能入。所以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只要你专注。我念《弟子规》能不能悟?能,它也是一个法门。门门平等,那就没有例外。你要是专注在《弟子规》上,你用个十年、二十年,《大方广佛华严经》你会讲。为什么?悟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那个「一」是任一,不是独一。任何一个法门都能够悟入诸法实相,就是要得定、要开慧。讲总的纲领,戒定慧三学。
前面文殊菩萨问,「如来所悟,唯是一法」,为什么说得这么多?这答案出来了,「即一之多是所说」。十法界森罗万象,多!这是一心一性所现所变,这是如来所说的。一不碍多,多也不碍一。所以说「既无障碍,何有相违」,没有相违背。确确实实无障碍法,《华严》清凉给我们讲了四种无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道!
为什么今天我们会有这么多障碍?障碍都生自妄想。你这个念头起来,障碍就现前。所以所有一切障碍从妄想分别执著生,包括我们身体。身体的容貌,健康的状况,寿命的长短,这里头都有障碍。尤其在生病,遇到苦难的时候,这从哪来的?妄想分别执著来的。由此可知,妄想分别执著愈少,障碍就少;分别执著愈多,障碍就多。
说到这个地方,我们自自然然会想到李老师所说的「信佛」,好难,不是容易事情。学佛多年,结果还是相信妄想分别执著,不相信佛的教诲。譬如有病,我们要去求医,这是非常正常的,决定没错的。有病,可不可以不求医?可以。从念头上就能调整你身体状况,这太高明,所以诸佛菩萨没生病的。但是众生没有这种功夫,为什么?妄想分别执著断不了。断不了,怎么办?那就劝他找医生,你的分别执著没断,你没有能力自己调整。这是在修学过程当中,必然遭遇的。
可是真正相信佛的人,我们对於医生药物的依赖,必须逐渐逐渐的减少,逐渐逐渐的远离。对於佛在此地所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切法从心想生」、「心现识变」,这些道理是接受的愈来愈多。这是从我们心想调整了整个身体。所以祖师大德教导我们,叫双管齐下。我用生病做比喻,你可以去找医生,但是依赖医生的少分,依靠自己心地来转境界要多分。这个道理被日本江本胜博士证明了,我看到他那个报告,我非常欢喜。为什么?佛说的这个方法,居然有科学证明,这好事情!所以我到日本去访问过两次,我们变成了好朋友。
他给我讲,他肯定境随心转。所以他做实验,很著名、很显著的实验,日本的琵琶湖。日本琵琶湖很大,琵琶湖有个小湾,这个湾里面的水不干净,这个湾的水流不出去,死水,水的气味很难闻,臭水沟一样的。他约了五、六十个同道,请了一位法师,大家到湖边上去发愿、去祈祷,念什么?很简单,每个人都念「湖水干净了,湖水我很爱你,我喜欢你,你干净了」,念了十几、二十分钟,这么简单,就是我们的心念希望它干净了。
到了第三天,这个湖水果然干净了,风平浪静。湖边的山色倒映在里面,像在镜子一样。他拿了这个照片给我看,三天前,他们祈祷的时候的照片,你看那个湖水;三天之后,你再去看那个湖水,有感应!这是说明,山河大地外面物质环境,所有一切物质,用今天的话来说,有机的,活的,它不是死的,它懂得人的意思。人的善念,它就变得非常美好;人的念头不善、行为不善,它就变得很丑陋。山河大地随著人心在变,所以人有贪心、有瞋恚、有愚痴,就变成什么?就变成水灾、火灾、风灾、地震。人如果心要是善,心善、行善,思想善、言行善,这个灾难统统都没有!
现在的科学家对这个说法,他不相信。但是江本胜做这种实验,他们觉得这是奇迹,这是不可思议的。他信不信?半信半疑,甚至於完全不能相信,不符合科学,真的是这个现象。所以我们懂得这个原理,我们身上有毛病,我们也像江本胜那个念法,「病赶快好,病好了」,它就会好。你如果想,我这个病很严重,一直就想到死了。想死,自然就死了,想病,他就病了。所以我们正确的观念,要常常想我们身体每个细胞各自在本位上做好自己本位的工作,与其他的细胞、器官互助合作,这你身体就健康。这是从自己内心里面,坚定的信心,一丝毫疑虑都没有,这个身体任何器官,无论在任何的时候自己统统可以用意念来调整。现在这种说法也愈来愈多,甚至於我还听说,有医生医疗的时候用心理,这都渐渐与佛所讲的这些理论相接近。
在大乘教里头,这些道理很多,我们要细心去读。读了之后,信解行证就得手了。所以对於圣教不能怀疑。对圣教怀疑,那个「疑」是六个根本烦恼之一。学佛同学都知道,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那个疑不是对於普通的疑惑,是对圣人教诲的疑惑,叫根本烦恼,障道!他障碍你信心,障碍你正确的理解,障碍你修行,障碍你证果,你说麻烦大不大?对於圣人教诲没有疑心,这种人叫善根,善根深厚,虽然不懂,他也不怀疑,他对圣人尊敬,他觉得圣人绝对不会骗我,不会骗人,圣人的话一定有道理,我慢慢来学习。一接触就不能够接受,甚至於还有批评,这就显示出善根浅薄,没有善根。
我们再看下面所问,「岂唯不违,亦由得一,方能广现。由多现故,方令悟一」。这几句话说得非常好。说明宇宙之间万事万物,佛门里术语说十法界依正庄严,正如同我们身体,外面眼耳鼻舌身,五官,内里面五脏六腑,这不就是多!它有没有相违背?没有。不但不相违背,「亦由得一,方能广现」,这个「一」是什么?所说的全是物质、全是法相,一是精神,一是一心。因为有精神、有一心,这个五官、五脏六腑它就起作用,这个人就是活人。如果我们那个一要是离开了,离开这个人就变成躯壳,我们叫死尸。中国人叫这个「一」叫灵魂,佛法叫神识。
我们这个身有生灭,灵性不生灭,这是佛的经教里头讲得非常透彻,灵性不生灭。所以确确实实有三世,三世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过去还有过去,过去无始;未来还有未来,未来无终,生命不是一世。懂得这个道理,我们人就应当为来生后世著想。我们希望一世比一世生活美好殊胜,那你一定要记得「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这一生在人间,来生可能生到天堂。
外国的宗教讲天堂,只讲一个,佛法里面讲天堂不止一个,很多,也很复杂,层次很多,佛法讲二十八层天,你是到哪一层去?每一层天里面的境界也各各不相同。就像我们到这个人道,我们人道就生在这个地球上。我们看到太空当中许许多多的星球,这许多星球里面有不少都有人住。那我们住在地球上这么多人,每个人生活环境不一样;在这个地球上,寒带跟热带不相同,大陆跟岛屿不相同。人间如是,天上也有这种情形。凡事都离不开因缘果报的道理,这一定要懂,这绝对不是迷信。
所以这里说是「由得一,方能广现;由多现,方能悟一」。从多里面,你恍然大悟,你悟到一,悟到能现能变的,我们今天在哲学的名词说「本体」。「多」是现象,从现象里面认识到本体,从本体里头明了现象,所以相辅相成,成就我们的智慧。因此世出世间做学问,必须博学多闻,而后能悟入,悟入万法归一。这个境界就是此地所讲的「一法」,这个一法就是法性。你悟入法性,我们一般叫明心见性,见性了,见性就是在一切法里头见到一。这个还是我们前面所讲的比喻,古大德所说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从这个比喻上我们就明白。
博学多闻,四弘誓愿里面所说的「法门无量誓愿学」,你才能够悟入法性。可是现在我们所提倡的是「一门深入」,老师教导我们不可以同时学两门,是不是跟此地所讲的相违背?这怎么解释?给诸位说,确实不相违背。广学多闻它有次第,像现在我们学校教学,你从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现在学校教育只有灌输知识而疏忽了悟性,启发悟性这个教学的方式疏忽了,只著重在灌输知识。这个问题很严重,这也不是我说的,民国初年,梁启超、唐大圆他们说的。你看看唐大圆唯识注疏,他注了不少种。他谈到现在这个学校教学的方法破坏了根本智。根本智被破坏,哪来的后得智?所以这些人主张,还是中国从前古老的教学有道理。
中国从前私塾教学,学童入学,孩童,教他们就是一门深入,起步。年纪小小的,培养什么?培养他的根本智。什么叫根本智?《般若经》上所说的「般若无知」,无知之知是根本智,不能让他知道太多。知道太多,他烦恼就生起来,他生妄想分别执著,这就坏了。所以一定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至少要修十年。十年之后,他有定了,换句话说,他有戒、他有定。儒家讲,他懂礼。这个十年学什么?学《弟子规》,他懂礼。其他圣人这些经论,经论你只要去背诵,不要去研究,还是一门深入,一部一部的去背,十年也背得不少。你看看这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这方法妙绝了。
十年之后,你的戒定有相当的基础,接著再到最后一个阶段,慧学,帮助你开智慧,老师给你讲解,你听了会开悟。为什么会开悟?因为你得了一。现在人,古圣先贤这些经论讲给你听,你不会开悟,你有很多疑问,这都是必然的现象,为什么?你没有定。我们再换句话说,说「定」这个佛学名词,大家还是难懂。你的心不清净,定是什么?定是清净心。经通过十年,一门深入,长时薰修的训练,他心定,纯净了,清净心能开悟!他烦恼少,就是说他妄想分别执著少,心地清净,心地真诚。这就具足了悟性,老师给他讲解,研究讨论,他就悟入。在以前背过的这些经书,他都通达,一通一切通。所以说一闻千悟,道理在此地。
现在我们学习的方法、程序错了。中国古人的教学,我常常讲五千年的历史。如果不是真正好东西,怎么能传五千年?现在我们不相信,我们不要了,要学新的一套。新的一套变成什么?真的变成了无知,变成什么都不是。对於传统这些教学的仪规方式画上多少问号,不能接受。叫自找苦吃!那广学多闻是在你悟了以后,大彻大悟以后,这才广学多闻。所以四弘誓愿是很好的指导原则,你看第一「众生无边誓愿度」,叫你发愿;第二「烦恼无尽誓愿断」,根本智就是断烦恼;烦恼都断了,妄想分别执著不起,再广学多闻,「法门无量誓愿学」。你还有妄想分别执著,你就不能广学多闻,广学多闻有害,没有益。如果真的妄想分别执著断了,广学多闻契入法性,那就正确。通过广学多闻,后面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答意,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同学们,请看经文,德首菩萨偈颂第一首:
【时德首菩萨以颂答曰:佛子所问义,甚深难可了,智者能知此,常乐佛功德。】
这首偈,这是第一首,赞叹文殊菩萨所问的利益。清凉大师在《疏》里面为我们所说的「偈中分二」,十首偈分为两大段,第一段就是这一首,第一段就是一首。这一首「叹问利益」,这第一首。「上半叹深,但言一理,深而非甚。今即多是一,故曰甚深」。这些甚深的义理,我们在前面问答义趣里头都说过。清凉大师这个地方说得很好,如果只说一个理论,理是深,但是不能讲甚深。现在都把这个看作为哲学,这个也确实不为过,它真的是很深的哲学。
方老师当年把佛经哲学介绍给我,给我讲这个单元,告诉我,佛经哲学是世界上哲学最高深的一部分;然后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被他这一句话引进佛门。我们不讲佛学,我们讲佛门。因为佛学,把它纯粹当作哲学来学习,得不到受用,要入门。要入门,那就不是佛学,而是学佛。所以学佛跟佛学是两桩事,不是一桩事。这个我们同学必须要辨别清楚,学佛才得受用,搞佛学不得受用,那是搞学问。换句话说,这里头差别在哪里?学佛一定要按照程序,发心、断烦恼、求智慧,然后契入境界。做学问,他不断烦恼,依旧用他的妄想分别执著来学习,这就变成世间学问,普通的一种学问。这是我们不能不注意的。
偈颂里面前面两句,『佛子所问义』,这个地方称的「佛子」,是德首菩萨所称的。德首菩萨称佛子,就是称文殊师利菩萨。菩萨是佛子,真正的佛子,继承如来的教法。你所问的意义,『甚深难可了』,真的甚深,不容易明了。明了尚且不容易,要把它说清楚,那就更难!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清凉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解释,如果说一个道理,我们讲宇宙之间的真理,一个道理,很深!虽深,还不能讲甚深。怎么讲甚深?今天讲「即多是一」,那就甚深。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一,要用我们现代的话说,宇宙万有森罗万象,过去未来,一切种种是一,这个道理就太深,这甚深。
下面一句就显得那更难明了,「即一之多」,一为什么现这么多的现象?法性是一,为什么现这么多的现象?这个事情你要搞清楚,那就更难!所以大师讲「不可但以一多知故」,一多是事实真相,为什么会产生这个现象?确实是甚深,真的是难了。这甚深之法能不能说?给诸位说,不能说。不能说而说,这是不得已。谁能听得懂?具足根本智的人,行!他能听得懂。
所以《华严经》佛不是在人间讲的,为什么?人间听不懂,他在定中讲的。这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经里头第一部。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入定,经里头有说「二七日中」,二七是十四天,也有经中讲「三七日中」。究竟是二七、三七,我们不必去执著;总而言之,他是定中讲的。三七就是二十一天,二七是十四天,定中宣讲的。那就是什么人能够入释迦牟尼佛定中去听法,这个我们凡夫做不到。所以他的对象,这听众的对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你就可想而知,四十一位是从圆教初住菩萨,他才有能力,难了他能了,十信菩萨都没有资格。
在这个地方我们所看到的,《华严经》上也讲到人天大众。这个经上现在所讲的,这是四信位的菩萨,十信,四信位的菩萨。为什么说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还从幼稚园教起?这个法门是完整的,不能有欠缺的,法身大士也必须把这些初学的课程,也要好好温习一遍,然后才能跟大法接上。当机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龙树菩萨他也是在定中参访大龙菩萨,在大龙菩萨龙宫里面见到《大方广佛华严经》,把这个经带到人间,这就传开来。於是人间才知道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入定,原来是在那里开华严法会,讲《大方广佛华严经》,我们这才知道。
他出了定之后,知道这样的法,阎浮提众生没有人能接受。为了适合我们这个世间众生的根机,佛讲什么?佛讲小乘,讲阿含。阿含是佛教的小学,阿含里面讲什么?给诸位说,讲十善业道,讲三皈五戒。所以佛在《戒经》里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教导我们,学佛如果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世尊说「非佛弟子」,你不是佛的好学生。佛的好学生,依教奉行。
我们净宗同学大家都知道,我们遵守学习最高的指导原则是「净业三福」。我们始终这几十年没有离开「净业三福」,它是我们的纲领,是我们的方向。「净业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有没有做到?「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你看第一福、第二福,那就是阿含。佛说阿含十二年,十二年奠定这个基础,然后才到方等。方等是大乘的开始,从小乘入大乘,十二年的基础修学。
但是佛教传到中国,小乘经翻得非常完整,跟现在巴利文的经典比较,他们比我们汉文经典只多五十部,经典总共将近差不多三千部。你看三千部只差五十部,可见得我们翻得相当完整,《大藏经》里面的《四阿含》。很可惜这经典翻出来之后,只是在隋唐盛行一阵子,时间不长,唐朝中叶就衰了。这十个宗派里头,俱舍宗、成实宗这两宗是小乘,唐中叶以后没有了,这什么缘故?我们不能不知道。
那中国人学佛,他没有从小乘,他直接就学大乘。那不是违背了佛的教义吗?没有违背。中国人是用儒、道做基础代替小乘,这就对了!儒、道里面所说的跟小乘教相彷佛,但是在心量、知见上比小乘还要高一等,所以契入大乘更容易,於是中国佛教出家、在家的都不学小乘教。没有不读儒书的,没有不看道经的,所以他能够契入大乘,在大乘上都能够有不可思议的成就。
但是现在我们佛门衰了,不学小乘也不学儒、也不学道,直接来搞大乘,搞了一辈子,一无所成。这样怎么样?这样把佛教形象破坏了,你看,这个人这么用功搞了一辈子,一无所成,这佛法有问题。不知道这个问题是出在他学习的程序、方法错误,不是佛法本身有问题。佛法本身有问题,在历代这么多年为什么成就这么多的圣人、祖师大德?是学习的方法错误。即使是近代的,我们知道这些高僧,禅宗像虚云老和尚;教下像谛闲法师,谛闲法师的学生,宝静法师;另外像民国初年兴慈法师、圆瑛法师。哪一个没有念过儒书?儒、释、道都通,他才能成为一代祖师。可是现代出家人没有儒的基础。没有儒的基础,没有道的基础,大乘怎么能契入?这个道理我们不但要懂,而且要重视,不可以疏忽。
所以我们今天从哪里学起?还是要用儒做基础。用儒做基础,我总觉得比小乘好。但是我学佛是从小乘学起的,从儒、从小乘。李老师在台中教导我们,教我们从《论语》,四书里面,我们读了三部,《大学》、《中庸》、《论语》;我们读了三百篇《古文观止》;小乘经里面,他老人家给我们选了有十几部。小乘经分量都不多,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尸迦罗越六方礼经》,这些小乘经,我们从这打基础。
在行门方面,老师没有讲,但是叫我们自己去看、自己去学《五种遗规》,前清陈弘谋所编辑的。我们现在把《五种遗规》重新做版来翻印流通。重新做版,就没有版权了。过去我们用的底本是中华书局《四库荟要》里面的本子,字比较小,现在我们印字比较大,很醒目,重新做版。我们把它分为五册,《五种遗规》五种,每一种一册。从前中华书局印的,它是上下两册。从这里面,我们就学到做人的方法。中国古圣先贤传统教育的纲领,《五种遗规》里头第一篇,就是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言简意赅。我读这篇东西,对朱夫子佩服得五体投地,那就是儒学的承传的纲要。从尧舜,尧舜距离我们现在四千五百年,我们相信那绝对不是尧舜那个时候他们自己编写出来,他们也是承传前代的,往上推至少五千年了。中国这个民族非常重视教育,这个根太好。所以有这么好的根基,这佛法一入中国来就跟这个接上,所以佛法在中国才能够真正茁壮,开花结果。不但不输世尊当年在印度的成就,甚至超过了印度。
佛法之衰弱,也不过是最近一百年到一百五十年的样子,衰了!衰了是我们疏忽了基础的教学,特别是最近六十年大幅度的衰退,真叫一落千丈,我们看到非常寒心。所以今天要挽救、要拯救,从哪里做起?从《弟子规》做起。如果我们不学《弟子规》、不学《十善业道》,那你根就没有,你基础就没有,你学什么都不能成就。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承认的。为什么我们这么重视?为什么我不劝诸位来学《华严》?你看《华严》字字句句无量义,听的时候很好听,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你没有基础。你如果有《弟子规》、《十善业道》的基础,你听《华严经》有受用。那个受用最低限度,像《论语》里面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会得法喜充满,你会常生欢喜心,这是最低限度的受用你能得到。今天听了这个得不到受用,原因是没有根。所以这个根比什么都重要,决定不容怀疑,决定不可以疏忽。如果怀疑、疏忽,我们这一生就没救。这个道理与事实希望我们同学们要特别留意。
《疏》文里头说「下半知益」,益是利益。「知此甚深,方知爱乐」。这个「乐」就是爱好,你才喜欢,你才会爱好它。所以『智者能知此』,这个「智者」就是具足根本智的人,他行,他听了能懂,能理解、能相信。『常乐佛功德』,「乐」是爱好,这个字念去声,好乐,喜欢佛的甚深功德。「功」是他修行的功夫,「德」,那就是无量的智慧德能相好。功夫是什么?功夫是离妄想分别执著。换句话说,也就是断见思烦恼、断尘沙烦恼、断无明烦恼,自性本具的功德就现前。智慧不是学来的,德能、相好都不是学来的,自性本来具足,无量无尽。由此可知,佛法的教学没有别的,开发我们的性德,恢复我们自己的佛功德。佛是觉悟,觉悟的功德。
这是第一首,德首菩萨的偈颂答覆文殊师利,答覆菩萨。「后九喻答」,从第二首到第十首,这十首都是用比喻来答覆。「皆三句喻况」,这个偈颂一首偈是四句,前面三句是比喻,末后一句是「法合」。「喻中」,比喻里面。这后面九首都是这样的,「皆上二句,即体之用」,体是性体,用是现象,就是种种,用是多,体是一。「二三两句,即用之寂」,二三两句就是后半偈,是即用之寂,用是多,寂是一;换句话说,即多之一。前面两句即体之用是即一之多。你在这里面才能够真正悟入一多不二!入一多不二,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才晓得生佛不二,生是众生,佛是如来;自他不二,他是佛,自是我,我跟佛不二。心现识变,为什么会这样变?这道理就太深了。
后面当然有说「又初二句,以一成多,次句不碍常一,故不相违。然此九喻,别答九种无量,总显境界无量」。别说里面一共有九句,这个文殊菩萨问的。他问的是「云何乃说无量诸法,现无量刹,化无量众」,这个比喻一首一首来答。第一首我们刚才读过了,这一看就晓得答第一句,别说的里头第一句,「云何乃说无量诸法」。偈颂第二首:
【譬如地性一。】
这是用大地来做比喻,我们现在这个地球,这一个地球。
【众生各别住,地无一异念。】
地没有分别。
【诸佛法如是。】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得很好,「刹依住胜劣,地无异故」,地没有两样。这一首我们一看就知道,答别的第二句「现无量刹」。我们也从比喻上来说,用我们现前居住的地球,地球是一个。
『众生各别住』,清凉大师这注解里面给我们讲的,地是一个。那居住的,居住就是房屋,这就是刹,居住的房屋就太多了,这是答什么?无量刹,现无量刹。佛刹,我们现在一般称道场,确实不要说别的地方,在过去讲中国这个地区,因为佛教的承传将近两千年。这两千年来,各个地方所建大大小小的庙宇不计其数。我上一次到浙江,杭州佛协的俞会长就给我说,浙江省大大小小的佛教寺庙庵堂就有三千多个。有许多没落了,现在恢复的也不在少数。重点的道场,他希望我都能送一套《大藏经》。他心目当中重点的道场,应该也有几十个,好事情!
这么多道场,如果我们再把这范围扩大,除佛教之外,还有其他宗教。这世界上到底有多少宗教?我是听别人讲,大概总有两千多,很多小的宗教我们都不知道。我们今天知道的是,在世界上拥有信徒众多的,影响力很大的,大宗教。在中国承认五个宗教,我们香港承认六个宗教,香港把儒也算作宗教,香港有儒教,新加坡有九个宗教,澳洲昆士兰有十二个宗教,都是比较规模大的。宗教最多、最复杂的是美国,美国真的是宗教自由,至少有几百个。每个宗教它都有道场,这道场等於我们经上讲的佛刹,都建立在这个地球上。众生各别住。
『地无一异念』,土地它有没有分别?没有分别,平等的。『诸佛法如是』,诸佛法就像地性一一样,你看一,众生各别住,多。一多,地都没有分别。一里头有多,一个大地里面许许多多的佛刹林立,道场林立。注意后头这一句「诸佛法如是」,不是只有释迦牟尼佛的法如是,一切诸佛如来无二无别。这里面告诉我们一桩事情,这现象虽然多,心是一个,真心!真心是一个,妄心无量无边。因为种种法从心想生,心想无量无边。那个心不想呢?不想,法就是一,一真法界。不想,是不是这个法都没有?不是,法有。为什么还这么多?不碍,《华严经》上这个境界你就契入,一不碍多,多不碍一,一多不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才是事实真相。
众生里面有迷有悟,迷的是凡夫,悟的是菩萨。诸佛如来在这里头普度众生,度而无度,无度而度,妙!愈说愈深,愈说愈不好懂。他为什么要现身说法?没有理由,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就是我们今天讲无条件,佛菩萨应现在这个世间帮助一切苦难众生,没有任何条件,没有任何理由,叫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的。如果有条件,你就有分别、就有执著、就有妄想。这是我们凡夫跟佛菩萨不一样的地方。
佛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确确实实跟这个大地一样,决定没有分别、没有妄想、没有执著。但是他在随顺的时候,他会随缘,我们有妄想,他也表现好像有妄想;我们有分别、有执著,好像他也表现著有分别、有执著。这是什么?和光同尘。如果我们有妄想分别执著,他示现的在我们面前是没有妄想分别执著,那我们跟他就谈不上来,这跟我不一样。他示现的跟我一样,那很谈得来。这是什么?教化众生的手段、方法,这就是所谓「法门」。
法门无量无边,目的是一个,什么目的?帮助众生觉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就是一切诸佛教化众生唯一的目标,来引导你,来诱导你,帮你觉悟!悟的是什么?你所悟的决定就是大方广佛华严。大方广佛华严不是这个经本,这个经本是个说明书,真正大方广佛华严是什么?是宇宙,是人生,是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生活的环境,这是真正的大方广佛华严!诸位想一想,哪一个人离开大方广佛华严?没离开。觉悟的人他知道,这个地方就是一真法界,这个地方就是极乐世界;迷的人不知道,迷的人把一真、把极乐变成了六道三途。这就是一切法从心想生。
佛在世间,我们凡夫常讲苦口婆心,总是以我们的分别去测度佛菩萨,我们不知道佛菩萨境界,佛没有分别,佛没有苦;有苦有乐是六道凡夫,声闻、缘觉已经没有。所以这五种受,身苦乐,心忧喜,当你没有忧喜、没有苦乐的时候,叫舍,那是暂时的,舍受很短暂。所以受不超过这五大类:苦、乐、忧、喜、舍。这五类不是正常的。佛经上常讲「正受」,那个正受是正常的,正受是远离苦乐忧喜舍,那叫正受。所以正受也翻作禅定,在梵语里面称为三昧,三昧翻作正受、翻作禅定。也就是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叫正受。正受是一,就像此地讲的「地性一」、「地无一异念」,没有一的念头,也没有多的念头。我们今天讲即一之多,即多之一,实在讲在自性里头,这个念头没有,讲一讲多是我们凡夫。
多,从哪里来?从妄想分别执著里头生出来的。妄想分别执著本身就是虚妄的,就是了不可得,它生出来的东西还真有吗?所以佛法叫妙有,非有而有,有而非有,叫妙有。你懂得这个道理,然后你想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个道理想通了,整个宇宙同一个道理。这桩事情在我们讲座里头已经讲过多次,就像《般若经》上总结的说法,这个总结是我学《般若经》的心得报告。世尊说了二十二年般若,总结是什么?「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要能够契入这个境界,此地讲「地无一异念,诸佛法如是」,这两句话你就能体验,你就能懂得这里头意思。你不入这个境界,这两句话就是前面所讲的「甚深难可了」,很不容易明了。
所以这两句后面讲「然此九喻,别答九种无量,总显境界无量」。这是别答里头第一首,就是答覆前面所说的现无量刹。佛说「无量诸法,现无量刹」,这个无量诸法就是诸佛法如是。九句,九首偈每偈后面最后的一句都是「诸佛法如是」,这个诸佛法如是就紧扣文殊所问的「说无量诸法」,就扣这一句。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四大段说法甚深。
今天我们还接著看德首菩萨的答意。我们把清凉大师《疏》文念一遍,「答有二意,一云所证虽一,随机现多,多在物情,佛常无念」,这一段我们学习过了。再看第二,「二者所悟一法,即无碍法界,即事之理,全在多中,所现乃即理之事,全居一内。以即多之一是所悟,即一之多是所说,既无障碍,何有相违」。这一段前面我们都学习过了,末后这两句我们接著来学习。
「即一之多是所说,即多之一是所悟」,这一句非常重要。你不悟,你怎么能说?必定是悟入之后,你才能说。说法如是,听法也不例外。必须悟入即多之一,佛菩萨说法我们才听得懂,听了津津有味,法喜充满。如果自己丝毫都没有悟入,那我们听佛菩萨说法会格格不入,觉得佛菩萨说法有问题,甚至於说佛菩萨说法不通人情。所以悟入关系太重要!我们不要说佛菩萨这么甚深的大法,我们讲世间小法,其实小法也不小。
这些年来,我们在许许多多国家地区推动《弟子规》的教育,有许多人听了之后很感动、很欢喜;确实还有一部分人讲,这个东西不适合现在潮流,对它打了很多问号,学这个有用吗?《弟子规》的修学,在大乘教里面,这是小法。虽是小法,能够帮助我们世间化解一切冲突,真正能够落实世界的安定和平。这样说起来,这个法不小!对的,跟大乘教比,它是小法;如果就世间法来说,它不是小法,它是圣贤教学的根本法。你说这个多么重要!完全在认知,认知是你要有所悟。除这个法门之外,那你告诉我还有什么方法能够化解冲突?我们接受!
圣贤的教诲,我们现在必须要知道,现代的科技发达,资讯发达,交通便捷,不是像古时候老死不相往来,我们生活空间很小,范围不大。现在试问问,有几个人没有出国去观光旅游?这一放假都到外国去观光旅游。有多少人做过多次的环球旅游?地球变成一个村,多少人讲地球村。这个村中之事,你可不能不知道。为什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地球既然变成一个村,地球上每个国家地区的事情我们都要知道。现在我们在电视、在网路,确实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发生一点小事都报导出来,几乎我们同时都知道。
由此可知,住在地球上的先人,古圣先贤他们的教诲就不属於一个国家地区,属於全世界、属於全人类;全人类的智慧财产,全人类的生活经验。我们要不要学习?不能说「这是某个国家、某个地区的」,你这个心量太小。心量太小,怎么能解决问题?特别是从事於和平工作的人,更要有「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雅量,你才能把这个工作做好。以真实、慈悲对待虚空法界,对待刹土众生,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只要是好的、是善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善的?标准在哪里?这标准就是道德。
「道德」两个字不好懂,如果你懂得了,你的心量就拓开,你就契入。「道」这个字,古人讲得很多,不讲,好像听起来还很容易懂;这一说,愈说愈不懂,说到最后变成玄学,高深莫测。实在讲,道德两个字是非常浅显简易的,简单容易。所谓道就是自然的法则,像植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的运行,自然的规律,自然的法则,这是道。道在我们人伦方面,就是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中国先人所讲的「五伦」,这个五伦是道,是自然的结合。遵守这种自然的运作、自然的法则,就叫做「德」。所以「父子有亲」,那个「亲」就是德,亲是亲爱,这是道德里面的第一德,也是最根本的大德,亲爱,父子的亲爱。这个亲爱向外扩张,就是「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德!随顺大自然的法则就是德。
违背大自然法则,问题就出来。什么问题?我们今天讲的天灾人祸。不是人为的,我们就天然灾害,实际上哪有天然灾害?天然灾害还是人为的,这佛法里头讲得清楚。我们最常听的,火灾、水灾,洪水;火山的爆发、火烧森林,这是大的火灾;风灾,香港这个地区每年都有台风季节,风灾;地震,我们今天说之为天然灾害。可是佛法里头不是这么说法,佛法说这些灾害是果报,都有原因。水灾,贪欲是因,果报是水灾;瞋恚是因,果报是火灾;愚痴是因,果报是风灾;傲慢、不平等是因,果报是地震。所以佛法里头没有说是没有原因的灾害,没有。
天灾人祸与人的思想行为密切相关,这是大乘经上佛常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心地善良,所有灾害都没有,这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不是迷信,这里头有很深很深的道理。没有契入这个道理,听到这个话,「这话是神话,哪有这种事情?不符合科学」,一句话就把你否定,还加上一个「迷信」的帽子给你戴。什么时候觉悟的人多,这就明白了。古时候真有觉悟的人,比现在多,现在的人愈来愈迷惑,迷到哪里去?迷到科学里面去。科学是不是真理?科学是不是万能?现在连科学家也不敢讲。但是古圣先贤不是不符合科学,实在说,他那是高级的科学。我们今天科学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所以不相信、不肯接受。这些事实,我们有没有多去想一想?所以这「所悟」非常重要。所悟是什么?即多之一。这前面讲得很详细,多是法相,一是法性;多是所现所变,一是能现能变。能变能现的性识是一,所现所变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多。多实在没有离开一,一没有离开多,一多不二,这个道理很深。但是不能不觉悟,一下悟不过来,慢慢来!
古人教我们的方法好极了,这秘诀,「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最明显的例子,《坛经》里面法达禅师诵《法华经》三千部,就是三千遍。《法华经》的分量很长,在我们想像当中,大概他一天念一部,七卷《法华经》,每一卷分量都很长。三千遍需要多少时间?十年。一年三百六十日,十年三千六百日。他讲三千遍是讲整数,这三千多遍,十年。十年这心用在一部经上,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十年功夫用在一部经上,他的心是定的。妄想分别执著少,这肯定的。所以遇到六祖,法达这十年读的《法华经》并没有开悟,得定,有定还没有悟。
见六祖,六祖给他一说,六祖不认识字,也没有念过这个经,六祖叫他:你念给我听。《法华经》二十八品,他念到第二品「方便品」,念到第二品,六祖说:可以了,不要念了,我都知道。把《法华经》的大意给他一说,法达禅师就大彻大悟。他悟的是什么?悟的就是这个,明心见性。那我们读《法华经》、听《法华经》,为什么不悟?遍数不够。古人讲的「口念弥陀心散乱」,换句话说,你是口诵《法华》心散乱,你怎么会开悟?总而言之一句话,你只要念到一心不乱,开悟的机缘就到了,不定是一个什么缘触动就豁然大悟。要到一心,一心是定。
「唯是一法」,悟!悟了之后才晓得整个宇宙是一体,这就是《般若经》上所说的「诸法实相」。你真正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你的心永远是定的。这个真心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相好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福报,无量的福报。为什么不用这功夫?你看看前人法达用十年功夫,我们也发个狠心,他用十年,我们用二十年、用三十年,能不能达到这个境界?能!可是你没有「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就不具足这个条件。
究竟从哪一门入?门门都能入,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门门都能入。所以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只要你专注。我念《弟子规》能不能悟?能,它也是一个法门。门门平等,那就没有例外。你要是专注在《弟子规》上,你用个十年、二十年,《大方广佛华严经》你会讲。为什么?悟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那个「一」是任一,不是独一。任何一个法门都能够悟入诸法实相,就是要得定、要开慧。讲总的纲领,戒定慧三学。
前面文殊菩萨问,「如来所悟,唯是一法」,为什么说得这么多?这答案出来了,「即一之多是所说」。十法界森罗万象,多!这是一心一性所现所变,这是如来所说的。一不碍多,多也不碍一。所以说「既无障碍,何有相违」,没有相违背。确确实实无障碍法,《华严》清凉给我们讲了四种无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道!
为什么今天我们会有这么多障碍?障碍都生自妄想。你这个念头起来,障碍就现前。所以所有一切障碍从妄想分别执著生,包括我们身体。身体的容貌,健康的状况,寿命的长短,这里头都有障碍。尤其在生病,遇到苦难的时候,这从哪来的?妄想分别执著来的。由此可知,妄想分别执著愈少,障碍就少;分别执著愈多,障碍就多。
说到这个地方,我们自自然然会想到李老师所说的「信佛」,好难,不是容易事情。学佛多年,结果还是相信妄想分别执著,不相信佛的教诲。譬如有病,我们要去求医,这是非常正常的,决定没错的。有病,可不可以不求医?可以。从念头上就能调整你身体状况,这太高明,所以诸佛菩萨没生病的。但是众生没有这种功夫,为什么?妄想分别执著断不了。断不了,怎么办?那就劝他找医生,你的分别执著没断,你没有能力自己调整。这是在修学过程当中,必然遭遇的。
可是真正相信佛的人,我们对於医生药物的依赖,必须逐渐逐渐的减少,逐渐逐渐的远离。对於佛在此地所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切法从心想生」、「心现识变」,这些道理是接受的愈来愈多。这是从我们心想调整了整个身体。所以祖师大德教导我们,叫双管齐下。我用生病做比喻,你可以去找医生,但是依赖医生的少分,依靠自己心地来转境界要多分。这个道理被日本江本胜博士证明了,我看到他那个报告,我非常欢喜。为什么?佛说的这个方法,居然有科学证明,这好事情!所以我到日本去访问过两次,我们变成了好朋友。
他给我讲,他肯定境随心转。所以他做实验,很著名、很显著的实验,日本的琵琶湖。日本琵琶湖很大,琵琶湖有个小湾,这个湾里面的水不干净,这个湾的水流不出去,死水,水的气味很难闻,臭水沟一样的。他约了五、六十个同道,请了一位法师,大家到湖边上去发愿、去祈祷,念什么?很简单,每个人都念「湖水干净了,湖水我很爱你,我喜欢你,你干净了」,念了十几、二十分钟,这么简单,就是我们的心念希望它干净了。
到了第三天,这个湖水果然干净了,风平浪静。湖边的山色倒映在里面,像在镜子一样。他拿了这个照片给我看,三天前,他们祈祷的时候的照片,你看那个湖水;三天之后,你再去看那个湖水,有感应!这是说明,山河大地外面物质环境,所有一切物质,用今天的话来说,有机的,活的,它不是死的,它懂得人的意思。人的善念,它就变得非常美好;人的念头不善、行为不善,它就变得很丑陋。山河大地随著人心在变,所以人有贪心、有瞋恚、有愚痴,就变成什么?就变成水灾、火灾、风灾、地震。人如果心要是善,心善、行善,思想善、言行善,这个灾难统统都没有!
现在的科学家对这个说法,他不相信。但是江本胜做这种实验,他们觉得这是奇迹,这是不可思议的。他信不信?半信半疑,甚至於完全不能相信,不符合科学,真的是这个现象。所以我们懂得这个原理,我们身上有毛病,我们也像江本胜那个念法,「病赶快好,病好了」,它就会好。你如果想,我这个病很严重,一直就想到死了。想死,自然就死了,想病,他就病了。所以我们正确的观念,要常常想我们身体每个细胞各自在本位上做好自己本位的工作,与其他的细胞、器官互助合作,这你身体就健康。这是从自己内心里面,坚定的信心,一丝毫疑虑都没有,这个身体任何器官,无论在任何的时候自己统统可以用意念来调整。现在这种说法也愈来愈多,甚至於我还听说,有医生医疗的时候用心理,这都渐渐与佛所讲的这些理论相接近。
在大乘教里头,这些道理很多,我们要细心去读。读了之后,信解行证就得手了。所以对於圣教不能怀疑。对圣教怀疑,那个「疑」是六个根本烦恼之一。学佛同学都知道,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那个疑不是对於普通的疑惑,是对圣人教诲的疑惑,叫根本烦恼,障道!他障碍你信心,障碍你正确的理解,障碍你修行,障碍你证果,你说麻烦大不大?对於圣人教诲没有疑心,这种人叫善根,善根深厚,虽然不懂,他也不怀疑,他对圣人尊敬,他觉得圣人绝对不会骗我,不会骗人,圣人的话一定有道理,我慢慢来学习。一接触就不能够接受,甚至於还有批评,这就显示出善根浅薄,没有善根。
我们再看下面所问,「岂唯不违,亦由得一,方能广现。由多现故,方令悟一」。这几句话说得非常好。说明宇宙之间万事万物,佛门里术语说十法界依正庄严,正如同我们身体,外面眼耳鼻舌身,五官,内里面五脏六腑,这不就是多!它有没有相违背?没有。不但不相违背,「亦由得一,方能广现」,这个「一」是什么?所说的全是物质、全是法相,一是精神,一是一心。因为有精神、有一心,这个五官、五脏六腑它就起作用,这个人就是活人。如果我们那个一要是离开了,离开这个人就变成躯壳,我们叫死尸。中国人叫这个「一」叫灵魂,佛法叫神识。
我们这个身有生灭,灵性不生灭,这是佛的经教里头讲得非常透彻,灵性不生灭。所以确确实实有三世,三世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过去还有过去,过去无始;未来还有未来,未来无终,生命不是一世。懂得这个道理,我们人就应当为来生后世著想。我们希望一世比一世生活美好殊胜,那你一定要记得「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这一生在人间,来生可能生到天堂。
外国的宗教讲天堂,只讲一个,佛法里面讲天堂不止一个,很多,也很复杂,层次很多,佛法讲二十八层天,你是到哪一层去?每一层天里面的境界也各各不相同。就像我们到这个人道,我们人道就生在这个地球上。我们看到太空当中许许多多的星球,这许多星球里面有不少都有人住。那我们住在地球上这么多人,每个人生活环境不一样;在这个地球上,寒带跟热带不相同,大陆跟岛屿不相同。人间如是,天上也有这种情形。凡事都离不开因缘果报的道理,这一定要懂,这绝对不是迷信。
所以这里说是「由得一,方能广现;由多现,方能悟一」。从多里面,你恍然大悟,你悟到一,悟到能现能变的,我们今天在哲学的名词说「本体」。「多」是现象,从现象里面认识到本体,从本体里头明了现象,所以相辅相成,成就我们的智慧。因此世出世间做学问,必须博学多闻,而后能悟入,悟入万法归一。这个境界就是此地所讲的「一法」,这个一法就是法性。你悟入法性,我们一般叫明心见性,见性了,见性就是在一切法里头见到一。这个还是我们前面所讲的比喻,古大德所说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从这个比喻上我们就明白。
博学多闻,四弘誓愿里面所说的「法门无量誓愿学」,你才能够悟入法性。可是现在我们所提倡的是「一门深入」,老师教导我们不可以同时学两门,是不是跟此地所讲的相违背?这怎么解释?给诸位说,确实不相违背。广学多闻它有次第,像现在我们学校教学,你从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现在学校教育只有灌输知识而疏忽了悟性,启发悟性这个教学的方式疏忽了,只著重在灌输知识。这个问题很严重,这也不是我说的,民国初年,梁启超、唐大圆他们说的。你看看唐大圆唯识注疏,他注了不少种。他谈到现在这个学校教学的方法破坏了根本智。根本智被破坏,哪来的后得智?所以这些人主张,还是中国从前古老的教学有道理。
中国从前私塾教学,学童入学,孩童,教他们就是一门深入,起步。年纪小小的,培养什么?培养他的根本智。什么叫根本智?《般若经》上所说的「般若无知」,无知之知是根本智,不能让他知道太多。知道太多,他烦恼就生起来,他生妄想分别执著,这就坏了。所以一定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至少要修十年。十年之后,他有定了,换句话说,他有戒、他有定。儒家讲,他懂礼。这个十年学什么?学《弟子规》,他懂礼。其他圣人这些经论,经论你只要去背诵,不要去研究,还是一门深入,一部一部的去背,十年也背得不少。你看看这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这方法妙绝了。
十年之后,你的戒定有相当的基础,接著再到最后一个阶段,慧学,帮助你开智慧,老师给你讲解,你听了会开悟。为什么会开悟?因为你得了一。现在人,古圣先贤这些经论讲给你听,你不会开悟,你有很多疑问,这都是必然的现象,为什么?你没有定。我们再换句话说,说「定」这个佛学名词,大家还是难懂。你的心不清净,定是什么?定是清净心。经通过十年,一门深入,长时薰修的训练,他心定,纯净了,清净心能开悟!他烦恼少,就是说他妄想分别执著少,心地清净,心地真诚。这就具足了悟性,老师给他讲解,研究讨论,他就悟入。在以前背过的这些经书,他都通达,一通一切通。所以说一闻千悟,道理在此地。
现在我们学习的方法、程序错了。中国古人的教学,我常常讲五千年的历史。如果不是真正好东西,怎么能传五千年?现在我们不相信,我们不要了,要学新的一套。新的一套变成什么?真的变成了无知,变成什么都不是。对於传统这些教学的仪规方式画上多少问号,不能接受。叫自找苦吃!那广学多闻是在你悟了以后,大彻大悟以后,这才广学多闻。所以四弘誓愿是很好的指导原则,你看第一「众生无边誓愿度」,叫你发愿;第二「烦恼无尽誓愿断」,根本智就是断烦恼;烦恼都断了,妄想分别执著不起,再广学多闻,「法门无量誓愿学」。你还有妄想分别执著,你就不能广学多闻,广学多闻有害,没有益。如果真的妄想分别执著断了,广学多闻契入法性,那就正确。通过广学多闻,后面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答意,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同学们,请看经文,德首菩萨偈颂第一首:
【时德首菩萨以颂答曰:佛子所问义,甚深难可了,智者能知此,常乐佛功德。】
这首偈,这是第一首,赞叹文殊菩萨所问的利益。清凉大师在《疏》里面为我们所说的「偈中分二」,十首偈分为两大段,第一段就是这一首,第一段就是一首。这一首「叹问利益」,这第一首。「上半叹深,但言一理,深而非甚。今即多是一,故曰甚深」。这些甚深的义理,我们在前面问答义趣里头都说过。清凉大师这个地方说得很好,如果只说一个理论,理是深,但是不能讲甚深。现在都把这个看作为哲学,这个也确实不为过,它真的是很深的哲学。
方老师当年把佛经哲学介绍给我,给我讲这个单元,告诉我,佛经哲学是世界上哲学最高深的一部分;然后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被他这一句话引进佛门。我们不讲佛学,我们讲佛门。因为佛学,把它纯粹当作哲学来学习,得不到受用,要入门。要入门,那就不是佛学,而是学佛。所以学佛跟佛学是两桩事,不是一桩事。这个我们同学必须要辨别清楚,学佛才得受用,搞佛学不得受用,那是搞学问。换句话说,这里头差别在哪里?学佛一定要按照程序,发心、断烦恼、求智慧,然后契入境界。做学问,他不断烦恼,依旧用他的妄想分别执著来学习,这就变成世间学问,普通的一种学问。这是我们不能不注意的。
偈颂里面前面两句,『佛子所问义』,这个地方称的「佛子」,是德首菩萨所称的。德首菩萨称佛子,就是称文殊师利菩萨。菩萨是佛子,真正的佛子,继承如来的教法。你所问的意义,『甚深难可了』,真的甚深,不容易明了。明了尚且不容易,要把它说清楚,那就更难!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清凉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解释,如果说一个道理,我们讲宇宙之间的真理,一个道理,很深!虽深,还不能讲甚深。怎么讲甚深?今天讲「即多是一」,那就甚深。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一,要用我们现代的话说,宇宙万有森罗万象,过去未来,一切种种是一,这个道理就太深,这甚深。
下面一句就显得那更难明了,「即一之多」,一为什么现这么多的现象?法性是一,为什么现这么多的现象?这个事情你要搞清楚,那就更难!所以大师讲「不可但以一多知故」,一多是事实真相,为什么会产生这个现象?确实是甚深,真的是难了。这甚深之法能不能说?给诸位说,不能说。不能说而说,这是不得已。谁能听得懂?具足根本智的人,行!他能听得懂。
所以《华严经》佛不是在人间讲的,为什么?人间听不懂,他在定中讲的。这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经里头第一部。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入定,经里头有说「二七日中」,二七是十四天,也有经中讲「三七日中」。究竟是二七、三七,我们不必去执著;总而言之,他是定中讲的。三七就是二十一天,二七是十四天,定中宣讲的。那就是什么人能够入释迦牟尼佛定中去听法,这个我们凡夫做不到。所以他的对象,这听众的对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你就可想而知,四十一位是从圆教初住菩萨,他才有能力,难了他能了,十信菩萨都没有资格。
在这个地方我们所看到的,《华严经》上也讲到人天大众。这个经上现在所讲的,这是四信位的菩萨,十信,四信位的菩萨。为什么说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还从幼稚园教起?这个法门是完整的,不能有欠缺的,法身大士也必须把这些初学的课程,也要好好温习一遍,然后才能跟大法接上。当机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龙树菩萨他也是在定中参访大龙菩萨,在大龙菩萨龙宫里面见到《大方广佛华严经》,把这个经带到人间,这就传开来。於是人间才知道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入定,原来是在那里开华严法会,讲《大方广佛华严经》,我们这才知道。
他出了定之后,知道这样的法,阎浮提众生没有人能接受。为了适合我们这个世间众生的根机,佛讲什么?佛讲小乘,讲阿含。阿含是佛教的小学,阿含里面讲什么?给诸位说,讲十善业道,讲三皈五戒。所以佛在《戒经》里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教导我们,学佛如果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世尊说「非佛弟子」,你不是佛的好学生。佛的好学生,依教奉行。
我们净宗同学大家都知道,我们遵守学习最高的指导原则是「净业三福」。我们始终这几十年没有离开「净业三福」,它是我们的纲领,是我们的方向。「净业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有没有做到?「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你看第一福、第二福,那就是阿含。佛说阿含十二年,十二年奠定这个基础,然后才到方等。方等是大乘的开始,从小乘入大乘,十二年的基础修学。
但是佛教传到中国,小乘经翻得非常完整,跟现在巴利文的经典比较,他们比我们汉文经典只多五十部,经典总共将近差不多三千部。你看三千部只差五十部,可见得我们翻得相当完整,《大藏经》里面的《四阿含》。很可惜这经典翻出来之后,只是在隋唐盛行一阵子,时间不长,唐朝中叶就衰了。这十个宗派里头,俱舍宗、成实宗这两宗是小乘,唐中叶以后没有了,这什么缘故?我们不能不知道。
那中国人学佛,他没有从小乘,他直接就学大乘。那不是违背了佛的教义吗?没有违背。中国人是用儒、道做基础代替小乘,这就对了!儒、道里面所说的跟小乘教相彷佛,但是在心量、知见上比小乘还要高一等,所以契入大乘更容易,於是中国佛教出家、在家的都不学小乘教。没有不读儒书的,没有不看道经的,所以他能够契入大乘,在大乘上都能够有不可思议的成就。
但是现在我们佛门衰了,不学小乘也不学儒、也不学道,直接来搞大乘,搞了一辈子,一无所成。这样怎么样?这样把佛教形象破坏了,你看,这个人这么用功搞了一辈子,一无所成,这佛法有问题。不知道这个问题是出在他学习的程序、方法错误,不是佛法本身有问题。佛法本身有问题,在历代这么多年为什么成就这么多的圣人、祖师大德?是学习的方法错误。即使是近代的,我们知道这些高僧,禅宗像虚云老和尚;教下像谛闲法师,谛闲法师的学生,宝静法师;另外像民国初年兴慈法师、圆瑛法师。哪一个没有念过儒书?儒、释、道都通,他才能成为一代祖师。可是现代出家人没有儒的基础。没有儒的基础,没有道的基础,大乘怎么能契入?这个道理我们不但要懂,而且要重视,不可以疏忽。
所以我们今天从哪里学起?还是要用儒做基础。用儒做基础,我总觉得比小乘好。但是我学佛是从小乘学起的,从儒、从小乘。李老师在台中教导我们,教我们从《论语》,四书里面,我们读了三部,《大学》、《中庸》、《论语》;我们读了三百篇《古文观止》;小乘经里面,他老人家给我们选了有十几部。小乘经分量都不多,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尸迦罗越六方礼经》,这些小乘经,我们从这打基础。
在行门方面,老师没有讲,但是叫我们自己去看、自己去学《五种遗规》,前清陈弘谋所编辑的。我们现在把《五种遗规》重新做版来翻印流通。重新做版,就没有版权了。过去我们用的底本是中华书局《四库荟要》里面的本子,字比较小,现在我们印字比较大,很醒目,重新做版。我们把它分为五册,《五种遗规》五种,每一种一册。从前中华书局印的,它是上下两册。从这里面,我们就学到做人的方法。中国古圣先贤传统教育的纲领,《五种遗规》里头第一篇,就是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言简意赅。我读这篇东西,对朱夫子佩服得五体投地,那就是儒学的承传的纲要。从尧舜,尧舜距离我们现在四千五百年,我们相信那绝对不是尧舜那个时候他们自己编写出来,他们也是承传前代的,往上推至少五千年了。中国这个民族非常重视教育,这个根太好。所以有这么好的根基,这佛法一入中国来就跟这个接上,所以佛法在中国才能够真正茁壮,开花结果。不但不输世尊当年在印度的成就,甚至超过了印度。
佛法之衰弱,也不过是最近一百年到一百五十年的样子,衰了!衰了是我们疏忽了基础的教学,特别是最近六十年大幅度的衰退,真叫一落千丈,我们看到非常寒心。所以今天要挽救、要拯救,从哪里做起?从《弟子规》做起。如果我们不学《弟子规》、不学《十善业道》,那你根就没有,你基础就没有,你学什么都不能成就。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承认的。为什么我们这么重视?为什么我不劝诸位来学《华严》?你看《华严》字字句句无量义,听的时候很好听,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你没有基础。你如果有《弟子规》、《十善业道》的基础,你听《华严经》有受用。那个受用最低限度,像《论语》里面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会得法喜充满,你会常生欢喜心,这是最低限度的受用你能得到。今天听了这个得不到受用,原因是没有根。所以这个根比什么都重要,决定不容怀疑,决定不可以疏忽。如果怀疑、疏忽,我们这一生就没救。这个道理与事实希望我们同学们要特别留意。
《疏》文里头说「下半知益」,益是利益。「知此甚深,方知爱乐」。这个「乐」就是爱好,你才喜欢,你才会爱好它。所以『智者能知此』,这个「智者」就是具足根本智的人,他行,他听了能懂,能理解、能相信。『常乐佛功德』,「乐」是爱好,这个字念去声,好乐,喜欢佛的甚深功德。「功」是他修行的功夫,「德」,那就是无量的智慧德能相好。功夫是什么?功夫是离妄想分别执著。换句话说,也就是断见思烦恼、断尘沙烦恼、断无明烦恼,自性本具的功德就现前。智慧不是学来的,德能、相好都不是学来的,自性本来具足,无量无尽。由此可知,佛法的教学没有别的,开发我们的性德,恢复我们自己的佛功德。佛是觉悟,觉悟的功德。
这是第一首,德首菩萨的偈颂答覆文殊师利,答覆菩萨。「后九喻答」,从第二首到第十首,这十首都是用比喻来答覆。「皆三句喻况」,这个偈颂一首偈是四句,前面三句是比喻,末后一句是「法合」。「喻中」,比喻里面。这后面九首都是这样的,「皆上二句,即体之用」,体是性体,用是现象,就是种种,用是多,体是一。「二三两句,即用之寂」,二三两句就是后半偈,是即用之寂,用是多,寂是一;换句话说,即多之一。前面两句即体之用是即一之多。你在这里面才能够真正悟入一多不二!入一多不二,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才晓得生佛不二,生是众生,佛是如来;自他不二,他是佛,自是我,我跟佛不二。心现识变,为什么会这样变?这道理就太深了。
后面当然有说「又初二句,以一成多,次句不碍常一,故不相违。然此九喻,别答九种无量,总显境界无量」。别说里面一共有九句,这个文殊菩萨问的。他问的是「云何乃说无量诸法,现无量刹,化无量众」,这个比喻一首一首来答。第一首我们刚才读过了,这一看就晓得答第一句,别说的里头第一句,「云何乃说无量诸法」。偈颂第二首:
【譬如地性一。】
这是用大地来做比喻,我们现在这个地球,这一个地球。
【众生各别住,地无一异念。】
地没有分别。
【诸佛法如是。】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得很好,「刹依住胜劣,地无异故」,地没有两样。这一首我们一看就知道,答别的第二句「现无量刹」。我们也从比喻上来说,用我们现前居住的地球,地球是一个。
『众生各别住』,清凉大师这注解里面给我们讲的,地是一个。那居住的,居住就是房屋,这就是刹,居住的房屋就太多了,这是答什么?无量刹,现无量刹。佛刹,我们现在一般称道场,确实不要说别的地方,在过去讲中国这个地区,因为佛教的承传将近两千年。这两千年来,各个地方所建大大小小的庙宇不计其数。我上一次到浙江,杭州佛协的俞会长就给我说,浙江省大大小小的佛教寺庙庵堂就有三千多个。有许多没落了,现在恢复的也不在少数。重点的道场,他希望我都能送一套《大藏经》。他心目当中重点的道场,应该也有几十个,好事情!
这么多道场,如果我们再把这范围扩大,除佛教之外,还有其他宗教。这世界上到底有多少宗教?我是听别人讲,大概总有两千多,很多小的宗教我们都不知道。我们今天知道的是,在世界上拥有信徒众多的,影响力很大的,大宗教。在中国承认五个宗教,我们香港承认六个宗教,香港把儒也算作宗教,香港有儒教,新加坡有九个宗教,澳洲昆士兰有十二个宗教,都是比较规模大的。宗教最多、最复杂的是美国,美国真的是宗教自由,至少有几百个。每个宗教它都有道场,这道场等於我们经上讲的佛刹,都建立在这个地球上。众生各别住。
『地无一异念』,土地它有没有分别?没有分别,平等的。『诸佛法如是』,诸佛法就像地性一一样,你看一,众生各别住,多。一多,地都没有分别。一里头有多,一个大地里面许许多多的佛刹林立,道场林立。注意后头这一句「诸佛法如是」,不是只有释迦牟尼佛的法如是,一切诸佛如来无二无别。这里面告诉我们一桩事情,这现象虽然多,心是一个,真心!真心是一个,妄心无量无边。因为种种法从心想生,心想无量无边。那个心不想呢?不想,法就是一,一真法界。不想,是不是这个法都没有?不是,法有。为什么还这么多?不碍,《华严经》上这个境界你就契入,一不碍多,多不碍一,一多不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才是事实真相。
众生里面有迷有悟,迷的是凡夫,悟的是菩萨。诸佛如来在这里头普度众生,度而无度,无度而度,妙!愈说愈深,愈说愈不好懂。他为什么要现身说法?没有理由,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就是我们今天讲无条件,佛菩萨应现在这个世间帮助一切苦难众生,没有任何条件,没有任何理由,叫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的。如果有条件,你就有分别、就有执著、就有妄想。这是我们凡夫跟佛菩萨不一样的地方。
佛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确确实实跟这个大地一样,决定没有分别、没有妄想、没有执著。但是他在随顺的时候,他会随缘,我们有妄想,他也表现好像有妄想;我们有分别、有执著,好像他也表现著有分别、有执著。这是什么?和光同尘。如果我们有妄想分别执著,他示现的在我们面前是没有妄想分别执著,那我们跟他就谈不上来,这跟我不一样。他示现的跟我一样,那很谈得来。这是什么?教化众生的手段、方法,这就是所谓「法门」。
法门无量无边,目的是一个,什么目的?帮助众生觉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就是一切诸佛教化众生唯一的目标,来引导你,来诱导你,帮你觉悟!悟的是什么?你所悟的决定就是大方广佛华严。大方广佛华严不是这个经本,这个经本是个说明书,真正大方广佛华严是什么?是宇宙,是人生,是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生活的环境,这是真正的大方广佛华严!诸位想一想,哪一个人离开大方广佛华严?没离开。觉悟的人他知道,这个地方就是一真法界,这个地方就是极乐世界;迷的人不知道,迷的人把一真、把极乐变成了六道三途。这就是一切法从心想生。
佛在世间,我们凡夫常讲苦口婆心,总是以我们的分别去测度佛菩萨,我们不知道佛菩萨境界,佛没有分别,佛没有苦;有苦有乐是六道凡夫,声闻、缘觉已经没有。所以这五种受,身苦乐,心忧喜,当你没有忧喜、没有苦乐的时候,叫舍,那是暂时的,舍受很短暂。所以受不超过这五大类:苦、乐、忧、喜、舍。这五类不是正常的。佛经上常讲「正受」,那个正受是正常的,正受是远离苦乐忧喜舍,那叫正受。所以正受也翻作禅定,在梵语里面称为三昧,三昧翻作正受、翻作禅定。也就是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叫正受。正受是一,就像此地讲的「地性一」、「地无一异念」,没有一的念头,也没有多的念头。我们今天讲即一之多,即多之一,实在讲在自性里头,这个念头没有,讲一讲多是我们凡夫。
多,从哪里来?从妄想分别执著里头生出来的。妄想分别执著本身就是虚妄的,就是了不可得,它生出来的东西还真有吗?所以佛法叫妙有,非有而有,有而非有,叫妙有。你懂得这个道理,然后你想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个道理想通了,整个宇宙同一个道理。这桩事情在我们讲座里头已经讲过多次,就像《般若经》上总结的说法,这个总结是我学《般若经》的心得报告。世尊说了二十二年般若,总结是什么?「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要能够契入这个境界,此地讲「地无一异念,诸佛法如是」,这两句话你就能体验,你就能懂得这里头意思。你不入这个境界,这两句话就是前面所讲的「甚深难可了」,很不容易明了。
所以这两句后面讲「然此九喻,别答九种无量,总显境界无量」。这是别答里头第一首,就是答覆前面所说的现无量刹。佛说「无量诸法,现无量刹」,这个无量诸法就是诸佛法如是。九句,九首偈每偈后面最后的一句都是「诸佛法如是」,这个诸佛法如是就紧扣文殊所问的「说无量诸法」,就扣这一句。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