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和平讲堂—智慧篇 (共一集) 2008/11/18 台湾华藏电视台 档名:28-037-0001
主持人:大家好,我是蔡诗萍。很高兴能够再一次在仁爱和平讲堂跟您见面,我也非常高兴的来介绍我们共同的主持人杨宪宏先生,宪宏您好。
杨先生:是,诗萍好。
主持人:我每次跟宪宏在这个讲堂里面最开心的一件事情,是我们能够跟大家很敬爱的净空老和尚一起来探讨佛法、佛学跟现代社会的关系,我们现在就一起来介绍净空老和尚,老和尚您好。
净空法师:好,大家好。
主持人:我们其实有一段时间常常很困惑,就是说现代社会,我们常有就是说知识很多,然后普遍的学经历都变得很高,大家都受过大学教育或者甚至有硕士学位、甚至於更多人有博士学位。可是我想我们今天开始先跟老和尚来请教一个问题,就是好像资讯很多、知识很多、学历也普遍增加,好像并不见得一定跟所谓的智慧是有关联的,所以我想先请老和尚来帮我们谈一谈,您心目中所谓的智慧,它应该是什么?智慧应该有包括什么样的内容?
净空法师:佛陀教育所追求的就是智慧,而智慧佛说得很清楚是一切众生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他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句话非常重要,说明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他们所有的可以说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智慧的内涵是什么?就是遍法界虚空界过去现在未来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没有一样他不通达明了,於一切法没有任何障碍。像《华严经》上讲的在理上没障碍、事上也没障碍,理事无碍,最后做到是事事无碍,这是智慧。智慧能够圆满解决世出世间一切问题,而没有任何副作用。
主持人:所以老和尚的意思,就是说智慧用您刚刚最后一句话,做个简单有力的注脚,智慧就是能够圆满的解决我们所面对很多的问题,而没有任何的障碍。如果是这样的话,宪宏,我们其实好像就可以开出好几条路了,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会说传统的IQ,你的智商高低其实不足以决定你在社会上能不能成功,能不能解决很多问题。所以后来再加一个EQ,就是情绪的商数、情绪的指数。
杨先生:管理据。
主持人:但是后来有人还要再加上一个SQ,就是所谓的socialquotient,就是说你跟这个社会人际往来的能力,如果照这样,师父来谈的话,我们大概就看得出来,师父用了佛法里面非常精华、精髓的一句话,就是圆满解决我们所面对的问题。那这边就包括了知识可以解决的问题,情绪可以解决的问题,以及我们跟人际往来可以解决的问题,这点上我想我们就可以分门别类来做一个探讨,对不对?
净空法师:是。
主持人:在这一点上,宪宏有没有什么问题想要请教师父?
杨先生:有,我问题大了。一般来讲,我们会说聪明反被聪明误。明显说人是聪明的,可是聪明没有智慧一般人很难理解,既然聪明怎么会没有智慧?可是真的是聪明没有智慧。那没有智慧就是择法问题,就是说他选择了一条把他自己的聪明用在一个荒诞的路上,然后不自知。当然修行者会劝大家,已生恶要让它赶快断绝,已生善要让它广为流传;未生恶要让它不生,未生善要让它赶快增长,这个知易行难,很难做。特别就是说这些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其实很多,心中有恶念,其实那个恶念来自自私。刚刚师父讲到的就是说,充满在整个他的宇宙之间,你所有的东西都知道,所以表示什么?表示其实很多聪明人知道这是坏的、是恶的,明知善不为,明知恶却去做。
主持人:所以这是不是师父刚刚讲的妄念跟执著会干扰到我们对於聪明、对於智慧的判断?所以师父在这一点上能不能再进一步帮我们开示。就是宪宏刚刚所提到的聪明反被聪明误,有聪明但是没有智慧,一般人可能很难分别,聪明跟智慧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一个区别?师父可以再进一步跟我们谈一谈吗?
净空法师:这桩事情,其实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就给我们表演得非常清楚。佛陀十九岁抛弃了王位的继承,出家去学道,我们讲出去求学大家更容易懂,十九岁出去求学。这个年轻人聪明好学又是王子的身分,印度在当时他们的学术可以说是在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没有人能跟它相比,就是我们东方也比不上。原因在什么地方?东方我们从黄帝、尧舜、文武、周公到孔孟可以说有很辉煌的成就,比不上印度就是我们还没有办法突破空间维次,这是现代科学家肯定的。宇宙之间确实有很多不同空间维次,从理论上讲它没有数量,科学家真正把它证实至少有十一种不同维次空间,真的是存在的。
如果空间维次突破了,那我们的知识就完全不一样了。比如现在我们的眼睛能见受很大的限制,只能在不同光波里面见到有限的一个波段,比我们波段长的我们见不到,比我们现在能见的波段短的也见不到。可是我们现在可以用仪器能够见到X光、能够见到紫外线,你看能见到紫外线就没有夜晚了,在夜晚什么东西他都能看得很清楚,这就完全把世界改变了。印度他们很厉害,他们修禅定,所以佛经上讲的四禅八定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创造发明,不是的,而是古婆罗门教他们所创立的,所修学的。婆罗门教在现在的社会大众都承认它比佛教要早五千年,承认它有八千五百年的历史,比佛教要早五千年。但是他们自己(我跟他们接触多)传说总有一万多年了,那就是比佛教要早八千年。但是印度人不重视历史,没有文字记载是靠传说。由此可知,在一万多年前他们就非常重视禅定,所以印度的宗教普遍修定,不但宗教修定连学术,所以印度这些搞科学的、搞哲学的也都修定,修禅定在印度是普遍的一个风气。定有浅深不同,如果能够修到第八定,这最高的一个层次,他对於六道轮回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为什么?他能接触得到,他可以往上面到非想非非想天,下面他能到阿鼻地狱。
那我们就晓得,释迦牟尼佛出来求学肯定四禅八定他统统得到。但是这是一个好学的人,我们常想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在这个环境里头一定会有问题,这六道从哪来的?为什么会有六道?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世界?这我们能想到的问题,我们想到释迦牟尼佛肯定也想到这些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宗教不能答覆,学术界也不能答覆,释迦牟尼佛学了十二年,从十九岁出去求学到三十岁。我们孔夫子也是,十五有志於学三十而立;释迦十九岁出去参学也三十而立。学了十二年这问题不能解决,所以他在菩提树下,实际上是毕钵罗树,因为他在那个树下觉悟的,所以以后这个树就称为菩提树。在这树下打坐,他把十二年所学的放下,入更深的禅定,这就是我们佛门里面常说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所以把这个放下。以后我们学了这么多年晓得了,如果所学的要不放下就变成所知障,就是知识。知识不能解决问题,知识叫所知障,障碍你明心见性,所以他把它舍弃、放下了,这才明心见性,这一见性彻底明白了。
在中国唐朝六祖惠能大师给我们做了一个表演,那也很有趣味的。惠能大师不认识字,什么也没学过,实在讲他在接受五祖衣钵之前,他没有听过一天经。不认识字也没有读过经,到黄梅虽然八个月,五祖没有跟他谈过话,只叫他在碓房里面去舂米破柴做义工,到传法的时候没想到把衣钵传给他了,故事记载在《坛经》里面诸位都可以看到。这就说明,佛在《华严经》上讲的,智慧是我们每个人自己本有的,你本性里面的东西。为什么现在智慧没有了?不是没有了,智慧变质了,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智慧变成了烦恼。你看你们现在烦恼无边,那都是智慧!只要你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烦恼就是智慧。能力是什么?能力我们变成了业障,福报、果报就变成了六道、三途,扭曲了,不是不存在,存在。所以佛教导我们什么?教导我们放下而已。释迦牟尼佛是以知识分子这个方式来示现,知识分子所学的统统放下,你就开悟;你要不放下,执著在知识里面,这就变成所知障。三细六粗里面所讲的智相,那个智相是知识,这是障碍见性、障碍智慧。所以你把你的智慧变成烦恼,变成了知见,凡夫的知见,他变性了。
能大师给我们示现的是不认识字,什么也没学过,他开悟之后无论世出世间一切法,你向他请教,他给你讲得头头是道,讲得叫你开悟,这本事高!没学过。所以无尽藏比丘尼向他请教,因为这个比丘尼一生受持《涅盘经》,《涅盘经》念得很熟,不知道什么意思。她念,念给惠能大师听,惠能大师听了之后把意思讲解给她听,她也开悟。她就问他,你不认识字你怎么会讲?能大师说:这个事情与学无学,识字不认识字没有关系。问题在哪里?问题只要你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你自性里面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相好统统现前,这叫成佛。所以智慧不是学得来的,学得来的是知识不是智慧,放下,知识就变成智慧。
主持人:如果照老和尚刚才非常精彩的一段诠释,也许可以说一个人念了博士学位,可以把所有道理讲得非常清楚,这可能只是知识。但是一个没有念过什么书的人,他能够替人解决很多的问题,他是一种智慧。放下就是智慧,待会回来我们继续谈谈,为什么那么多人不能够放下?
主持人:刚才前一段里面师父其实讲得很清楚,如果你够聪明,知识程度也非常的好,但是如果你有妄想、你有分别、你有执著之心的话,事实上就很难有智慧。我这边进一步我想跟宪宏再来请教师父,就是我们看到这段时间,美国的金融风暴袭卷全球。可是非常讽刺其实大家都知道,在美国的华尔街里头那些做财务的、规划的、做各种金融杠杆操纵的都很聪明。他们其实几乎是网罗全世界各地的人,到美国一流的名校去拿到他的学位、拿到他的MBA,然后非常懂财务管理。就是有趣的是一群聪明的人,发展出这么多金融的一些商品,结果回过头来反而造成全世界金融风暴的大灾难。这真的是宪宏刚刚讲的,一群聪明的人集合在一起发明了一些制度,结果回过头来反而桎梏限制了我们这个社会,聪明真的反被聪明误了。所以这些有知识的人,为什么放不下?难道他们眼中真的就是赚钱,钱、财富掩盖了他们的智慧心吗?
净空法师:对,你讲得很有道理,确确实实是财迷心窍,利令智昏。我们中国的成语是有很深的哲理在里头。这就是智慧变成知识,所以才产生这么多的灾难。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给我们做了最好的示现,你看看世间人所争的王位,他是个皇太子,他确实是第一个继承王位的人,他不干了,他过的是荣华富贵的生活也不要了,正是像《华严经》贤首菩萨告诉我们的,他舍弃五欲。这五欲是物质的享受,财色名食睡的享受他放弃了,他舍弃了王位,他舍弃了富有,舍弃了自己的我们世间人讲的快乐,快乐的生活他也舍弃掉了,也舍弃了我们现在讲的一切荣耀,他都不要。他开悟之后过什么样的生活?这个我们要细心去观察、去体会,他过教学的生活。从三十岁学开始教学,到七十九岁过世,教了四十九年。那用我们现在人的眼光来看他,他是什么身分?他是一个道道地地的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
他不是宗教,他一生没有拜过神,他一生没有建过寺庙,他的生活四十九年都是树下一宿,日中一食,过托钵的生活,这就是什么?在形象上把所有一切都放下。这种生活我们一般人看到很苦!苦不堪言,释迦牟尼佛得大自在,每天你看到他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我们过去中国人、念书人非常羡慕孔子、颜回,说是孔颜之乐。孔子跟颜回虽然很贫穷他还有一个房子住,他每天还吃三餐;释迦牟尼佛过的生活,那比他更清苦,连房屋都没有,这教我们什么?教我们放下。放下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实际上拥有跟放下是可以同时存在的,只要你心里头不执著就行了。可是释迦牟尼佛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你拥有这些东西,你就很难舍,有了还想多。这些东西你说为什么不能放下?五欲六尘就是物质生活,愈有愈想有,愈多还想多,增长贪心。各个阶层的领导人,他重视权、重视名、重视地位,就容易增长瞋恚心,容易增长愚痴心。
贪瞋痴是严重的烦恼。贪瞋痴从哪里来的?痴就是妄想,把智慧变成愚痴了;瞋恚是执著,严重的执著果报在三途;贪爱里面有分别也有执著,所以这些东西增长贪瞋痴,也就是增长妄想分别执著,把智慧德能相好完全变成烦恼、变成造业、变成苦报,这就错了。所以佛真正是慈悲到极处,不但是在理论上讲得这么清楚,在日常生活当中他表演这个给我们看,我们学佛就要向他学习、就要向他看齐,我们才能够得到诸佛如来生活的乐趣,比孔颜之乐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一定要能舍,舍是真正的智慧。
主持人:师父这样讲,我自己个人有一个非常好奇的问题,就是说您提到孔颜之乐,如果我们用孔子《论语》里面的一个例子,孔子说富而好礼,贫而无怨。富而好礼是比较容易,贫而无怨是比较难的。您特别提到说对於像佛陀这样的人来讲,他是富但他舍,所以感觉起来是有了富但他能舍,这是一种智慧。可是反过来讲,我们也看到金融风暴的影响,根据一些统计,像包括台湾在内,很多职场的上班族,他们现在用台湾话来讲就非常郁闷,非常郁卒、苦闷,对他们来说他们不是富的问题,他是有一点接近贫了,那照孔子的说法是贫而无怨难。所以师父来看的话,对於有钱人他要懂得舍,舍才有智慧;可是对这些在生活努力要去赚钱养家,都求之而不可得这些更多的民众来说,他们怎么样才能够不怨,怎么样才能够放掉心中这种郁卒,这点师父有什么样智慧上的开示吗?
净空法师:对,佛既然是证得圆满的智慧,那这些问题都会给我们讲得很清楚。所以佛教我们一切放下,你的自性就现前了,自性里头有圆满的智慧、有圆满的德能、有圆满的福报,你什么都不缺。可是这是理,事上谁能放得下?放得下之后真的跟诸佛如来就没有两样。那放下是什么样子?我们要知道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给我们说出开悟的样子。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什么样子?他说了五句话,这五句话就是说明明心见性的样子,他说出来了,所以五祖忍和尚听了之后给他印证一点都不错,衣钵就传给他。他第一句话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是没有想到,没有见性不知道,一见性才知道,没有想到自性本来清净一丝毫染污都没有。在迷的时候染不染?迷的时候也不染。那个染是你自己无知自以为染污,实际上没有染污。第二句话说「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不生不灭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大般涅盘,是自性本有的,没有生灭,如果你要是真正契入这个境界,你就不会有贪生怕死,不生不灭。第三句话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自具足就是具足智慧、具足德能、具足才艺、具足相好,相好就是福报,你一丝毫欠缺都没有。而且在德能里面讲就讲到神通变化,你的活动空间是遍法界虚空界,时间、空间在这个境界里头没有了。时间没有了,先后没有了;空间没有了,距离没有了,极乐世界在哪里?就在现前。那个情形就像我们现在电视频道一样,美国在哪里?我频道一打开它就现前,就在我面前,不可思议的境界。第四句话说「何期自性,本无动摇」,这个动摇就是你没有妄念,妄念是动摇,波动的现象,它是不动的,如如不动的。最后一句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能生万法是什么?宇宙是自性变的,我也是自性变的,这在《华严经》上讲得很清楚,跟科学家讲的不一样。科学家讲的里面问题很多,都不能解决,佛讲的一点问题都没有。宇宙怎么来的?宇宙是个波动现象,现在科学家也发现了,但是没有佛法讲得那么清楚。
五祖听到这个,行了下面经就不讲了,你已经明白了。明白什么?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你全通达了,不但佛经通达了,世出世间所有的学术,你全通达了,没有一样你不知道,所以衣钵就给他。这是通达的人没问题,你什么都解决了,你的富有不是整个地球给你,那是鸡毛蒜皮,那一点点算什么?你所拥有的是遍法界虚空界,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在没有觉悟之前我们是凡夫,凡夫我们自性里面所有的东西你迷失了,你把它变质了,你一样都得不到,那现在我们生活怎么办?觉悟自性,好像我们回到家的时候,我们家里是个大家族,是个最富有的家族,你样样不缺。现在我们流浪在外面跟家人脱节了,家里所有东西一样拿不到,现在生活怎么办?不得已只好摆小摊子、摆小买卖来赚一点钱过日子,六道凡夫就是这个状况。这个地方就要晓得,财富人之所爱,你命里头有没有?你命里有的,丢都丢不掉;你命里没有的,你想什么方法,你也赚不来。这个道理我们中国古大德很清楚,夫子也讲得很明白,如果说是财富不是我用方法能追求得到的,那我何必去求它?我不如自得其乐,这是正确的。
财富,每个人财富不一样,不一样是财富是果报,果必有因,因是前世种的,这佛法讲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我这一生造作的,造的因来生果报;我这一生所受的,是过去生中的果报,你们看《了凡四训》就一清二楚。但是这个因是自己造的,所以命运自己可以改变,你只要懂得这个道理。我最初学佛,这章嘉大师教我的,因为我命里头没有财富,命里面也没有寿命,短命,这是很麻烦的事情,只有一点小聪明,所以章嘉大师就教我修因。努力修因,修财布施,因为财富是财布施得来的,不是想什么方法可以赚得来的,财布施。我就给他说,我生活很困难,我自己保自己都保不住了,我哪有财布施?章嘉大师问我一毛钱有没有?我说一毛还可以。一块?一块勉强还可以。你就从一毛、一块布施。一毛、一块怎么布施?寺庙里面常常有放生的,大家凑钱我们捐个一毛、两毛在那个时候,有人去印经我们捐个一块、两块还行,就从这样开始,真的愈施愈多。所以我这个财富,这一生当中所受用的是这一生当中修的,前世没有!是这一世修的。你看在那个时候买一本书都非常困难,现在我们布施送全世界的《大藏经》差不多到一万套了,怎么能想得到?我们现在向商务印书馆订了一百套《四库全书》,赠送国内的各个大学,都想不到,真的愈施愈多。法布施愈施聪明智慧就愈增长,无畏布施是得健康长寿。章嘉大师教我修这三种布施,我就真干,我也没有求果报,果报自然现前,这才是解决问题的。
主持人:没错。所以师父刚才非常精彩的一段,也就是谈到了,因为我们是告诉大家说在一个景气不好的时候,大家也许都会有抱怨,正如师父刚刚那一句非常简单的话,你有一毛钱吗?你有一块钱吗?懂得布施也许就是大财富,就是真正人生的大财富。马上回来我们来谈谈另外一个智慧的迷障,那就是感情的关卡,好像很多年轻的朋友都很难过。我们待会回来请教师父。
主持人:刚才我们听到师父帮我们开示到底什么是智慧,其实智慧就是要懂得舍、懂得放下。懂得你即使只有一分一毫,但是你懂得布施这就是智慧。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大问题,也是现代人其实很难跨过的就是感情这个关卡。我们其实也根据一些新闻的画面,还有一些统计的资料,大家可以看得出来。有很多人面对感情纠葛,他如果不是自己想不开,选择一个自我了断自杀来伤害自己,再不然就是用暴力去伤害跟他分手的对方,甚至还可能造成双方的同归於尽。所以在感情这个关卡上,要怎么样放得下、怎么样有智慧,师父也可以利用一点时间帮我们解释一下、开示一下吗?
净空法师:这的确是愚痴。
主持人:这也是一种愚痴。
净空法师:佛在四依法里头有一条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无论是学佛,无论是处事待人接物,要依理智不能依感情,所以他这句话说「依智不依识」,识就是感情用事。感情用事会出很大的偏差,因为感情不能解决问题。你认为自杀能解决问题吗?自杀不能解决问题,佛在经上讲得太多太多这个例子了。自杀的人他不知道六道状况,自杀的人死了之后中阴身他不能去投胎,他每七天要去自杀一次,你说他多苦!这叫自找麻烦,这哪里是解决问题?如果你再伤害对方,那你们本来是相爱的,最后变成什么?变成冤亲债主,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个灾难就惨了。这都是愚痴到极处,不了解事实真相。
人跟人是缘分,真正懂得道理,所以这一点让我们想起来,我们也很难过,这是中国自古以来重视教育,中国人教什么?中国人的教育是爱的教育,现在失掉了。我们从古籍里面读到的,在尧舜时代,国家才正式设立官员主管教育,那个时候叫司徒,我们在古籍里面看到这个人名字叫契,就一个字,契是司徒管教育的。教什么?教伦理、教道德,就是伦理里头有一句「父子有亲」,这就是中国教学理论的原点。父子的亲是天性,你看小孩生下来,父母对他的爱,小孩虽然不会说话,你看他的眼神、你看他的动作,他对父母那种爱,天然的,没人教他的。所以我们古圣先贤讲教育,教育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这种亲爱,天性的亲爱,如何永恒保持一生不会改变,这教育第一个目的。第二个目的,是这种亲爱把它发扬光大,让他能爱兄弟、爱家族、爱邻里乡党、爱社会、爱国家、爱人类,《弟子规》上说「凡是人,皆须爱」,所以中国传统的教育是爱的教育。那孟子又提倡一个「义」,这提倡得好,义是什么?这爱落实在家庭、落实在社会,应当要以义做标准。义是什么?合情、合理、合法。
所以「义者循理,仁者爱人」,儒家就用仁义两个字标榜了,孔曰成仁,孟曰行义。这是仁义的教育,五千年来靠这个教育维系了社会的安全,得到了长治久安的效果。现在我们仁义的教育没有了,亲爱的教育没有了,就是伦理没有了。我们讲道德,中国你看讲得真好,八德两个说法:第一个是古的说法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后来有个说法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两个说法里面有四个字是重复的,重复的去掉,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是我们中国的教学。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违背这个规则,这是中国人,社会这些问题全都解决了。所以中国传统的教育,可以救社会、可以救国家、可以救世界。
主持人:宪宏,我们刚一路听下来,做为一个我想我们两位一直在节目里面,直接受益於师父的一些开示,你怎么样用你的做一个现代评论家角度,来理解师父刚才特别谈到感情这一段、财富这一段的智慧。
杨先生:其实《红楼梦》里头有一句话很有意思,看似一个普通的表白,其实它里头有很多警语,「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生命」,那另外一句是讲到说「尴尬人难免尴尬事,恶人自有恶人磨」,怎么会变尴尬人?聪明人怎么变尴尬人?机关算尽不能放下,不知足、不感恩、不善解、不包容,没希望。
主持人:所以没希望。我们这样一路谈下来今天智慧的讲堂,其实最重要的目的,还是要跟大家一起来谈一谈,你知道在我们现在的世界里,有很多你认为可能是一个问题,钱太多觉得不满足,没有钱充满了抱怨;感情上面的事情,有了爱情你不知道珍惜,少了爱情你可能充满了怨恨,其实这里面都跟人类的智慧,我们设身处地的智慧是很有关系的。我们待会回来,再请师父就今天的「智慧篇」,给我们做一个小结论。
主持人:刚刚在中间空档休息的片段,我跟师父请教放下的智慧真的很难,师父点头说是。我就请教师父说,那同样是学佛,有很多人也许能够把佛学的道理,或是佛的一些精髓、佛的历史念到滚瓜烂熟,随时都可以引经据典的来谈,可是他也不一定能真正从中间取得智慧,师父也点头说没错。我就这个问题来请师父跟我们做个小结论,为什么即使是连学佛的人,有的时候他也只是聪明,也只是有学问,但是他没有办法有智慧,这放下多难!
净空法师:这个问题在当前是很严肃,也是很严重的问题。在全世界,在家学佛的做不到十善业,出家的佛弟子做不到《沙弥律仪》,那这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不符合佛法的标准。我在最初学佛,第一次认识章嘉大师,那是刚刚接触佛法。我向他老人家请教,我问的问题,我说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我知道佛法是大学问、是值得一生去追求、去学习的,有没有方法让我很快的能够契入境界?章嘉大师听到我这个提问,他眼睛看著我,看了半个小时说了一个字「有」。我就等了半个小时,恭恭敬敬等到,他说个有,我精神马上起来了,他又不说话了,这次他又差不多停了六、七分钟,才给我讲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我到十几年之后,我才真正恍然大悟,章嘉大师已经圆寂了,圆寂很多年。他为什么不说?我们年轻人心浮气躁,他一定要等到你的情绪整个稳定下来,他才跟你讲。你看讲了一个有,我们的精神一提起来,心又浮起来了,他又不说了,还再等你降下来之后,他才来跟你讲,很有道理。因为在心平气和这个时候跟你讲,你能够完全吸收,如果不是这样就不能吸收。我听他讲这个话,我说从哪里下手?他告诉我布施。
主持人:布施。
净空法师:然后他就跟我讲一些道理。「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施财得财富,施法得聪明智慧,施无畏,什么是无畏?教别人离开一切恐怖,这叫施无畏,施无畏得健康长寿,有因必有果。你能够真正依教奉行,不能离开经典,天天读经你会开智慧,天天读经你会把很多世间的事情都能摆平,这就是真实智慧,从这个地方下手。
主持人:师父刚刚一提到看得破、放得下,我想刚才跟章嘉大师的这一段对话,其实是非常充满了禅意,或者是智慧的一个画面。就是一个年轻的弟子,站在一个大师的面前,然后请求给一个开智慧的建议,结果等了半小时等到一个字,然后再等六、七分钟,等到看得破、放得下。我也非常希望我们今天用一小时的时间来跟师父请教,也非常希望所有的朋友,在观看聆听师父开示的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得破、放得下。虽然这我们都知道,师父刚刚也讲,在章嘉大师的面前,听到这句话也要等到十多年以后,才真正领悟到这一段话。
净空法师:心平气和。
主持人:对,真的要心平气和。所以我们不晓得,师父怎么期望大家在看这段访谈的时候要等多久,是不是也要等十多年?
净空法师:要保持心平气和。
主持人:但不管怎么说,我跟宪宏两个人是最直接感受到现场的心平气和来聆听师父的教诲。非常谢谢师父,谢谢宪宏,谢谢各位朋友收看。谢谢。
主持人:大家好,我是蔡诗萍。很高兴能够再一次在仁爱和平讲堂跟您见面,我也非常高兴的来介绍我们共同的主持人杨宪宏先生,宪宏您好。
杨先生:是,诗萍好。
主持人:我每次跟宪宏在这个讲堂里面最开心的一件事情,是我们能够跟大家很敬爱的净空老和尚一起来探讨佛法、佛学跟现代社会的关系,我们现在就一起来介绍净空老和尚,老和尚您好。
净空法师:好,大家好。
主持人:我们其实有一段时间常常很困惑,就是说现代社会,我们常有就是说知识很多,然后普遍的学经历都变得很高,大家都受过大学教育或者甚至有硕士学位、甚至於更多人有博士学位。可是我想我们今天开始先跟老和尚来请教一个问题,就是好像资讯很多、知识很多、学历也普遍增加,好像并不见得一定跟所谓的智慧是有关联的,所以我想先请老和尚来帮我们谈一谈,您心目中所谓的智慧,它应该是什么?智慧应该有包括什么样的内容?
净空法师:佛陀教育所追求的就是智慧,而智慧佛说得很清楚是一切众生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他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句话非常重要,说明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他们所有的可以说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智慧的内涵是什么?就是遍法界虚空界过去现在未来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没有一样他不通达明了,於一切法没有任何障碍。像《华严经》上讲的在理上没障碍、事上也没障碍,理事无碍,最后做到是事事无碍,这是智慧。智慧能够圆满解决世出世间一切问题,而没有任何副作用。
主持人:所以老和尚的意思,就是说智慧用您刚刚最后一句话,做个简单有力的注脚,智慧就是能够圆满的解决我们所面对很多的问题,而没有任何的障碍。如果是这样的话,宪宏,我们其实好像就可以开出好几条路了,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会说传统的IQ,你的智商高低其实不足以决定你在社会上能不能成功,能不能解决很多问题。所以后来再加一个EQ,就是情绪的商数、情绪的指数。
杨先生:管理据。
主持人:但是后来有人还要再加上一个SQ,就是所谓的socialquotient,就是说你跟这个社会人际往来的能力,如果照这样,师父来谈的话,我们大概就看得出来,师父用了佛法里面非常精华、精髓的一句话,就是圆满解决我们所面对的问题。那这边就包括了知识可以解决的问题,情绪可以解决的问题,以及我们跟人际往来可以解决的问题,这点上我想我们就可以分门别类来做一个探讨,对不对?
净空法师:是。
主持人:在这一点上,宪宏有没有什么问题想要请教师父?
杨先生:有,我问题大了。一般来讲,我们会说聪明反被聪明误。明显说人是聪明的,可是聪明没有智慧一般人很难理解,既然聪明怎么会没有智慧?可是真的是聪明没有智慧。那没有智慧就是择法问题,就是说他选择了一条把他自己的聪明用在一个荒诞的路上,然后不自知。当然修行者会劝大家,已生恶要让它赶快断绝,已生善要让它广为流传;未生恶要让它不生,未生善要让它赶快增长,这个知易行难,很难做。特别就是说这些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其实很多,心中有恶念,其实那个恶念来自自私。刚刚师父讲到的就是说,充满在整个他的宇宙之间,你所有的东西都知道,所以表示什么?表示其实很多聪明人知道这是坏的、是恶的,明知善不为,明知恶却去做。
主持人:所以这是不是师父刚刚讲的妄念跟执著会干扰到我们对於聪明、对於智慧的判断?所以师父在这一点上能不能再进一步帮我们开示。就是宪宏刚刚所提到的聪明反被聪明误,有聪明但是没有智慧,一般人可能很难分别,聪明跟智慧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一个区别?师父可以再进一步跟我们谈一谈吗?
净空法师:这桩事情,其实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就给我们表演得非常清楚。佛陀十九岁抛弃了王位的继承,出家去学道,我们讲出去求学大家更容易懂,十九岁出去求学。这个年轻人聪明好学又是王子的身分,印度在当时他们的学术可以说是在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没有人能跟它相比,就是我们东方也比不上。原因在什么地方?东方我们从黄帝、尧舜、文武、周公到孔孟可以说有很辉煌的成就,比不上印度就是我们还没有办法突破空间维次,这是现代科学家肯定的。宇宙之间确实有很多不同空间维次,从理论上讲它没有数量,科学家真正把它证实至少有十一种不同维次空间,真的是存在的。
如果空间维次突破了,那我们的知识就完全不一样了。比如现在我们的眼睛能见受很大的限制,只能在不同光波里面见到有限的一个波段,比我们波段长的我们见不到,比我们现在能见的波段短的也见不到。可是我们现在可以用仪器能够见到X光、能够见到紫外线,你看能见到紫外线就没有夜晚了,在夜晚什么东西他都能看得很清楚,这就完全把世界改变了。印度他们很厉害,他们修禅定,所以佛经上讲的四禅八定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创造发明,不是的,而是古婆罗门教他们所创立的,所修学的。婆罗门教在现在的社会大众都承认它比佛教要早五千年,承认它有八千五百年的历史,比佛教要早五千年。但是他们自己(我跟他们接触多)传说总有一万多年了,那就是比佛教要早八千年。但是印度人不重视历史,没有文字记载是靠传说。由此可知,在一万多年前他们就非常重视禅定,所以印度的宗教普遍修定,不但宗教修定连学术,所以印度这些搞科学的、搞哲学的也都修定,修禅定在印度是普遍的一个风气。定有浅深不同,如果能够修到第八定,这最高的一个层次,他对於六道轮回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为什么?他能接触得到,他可以往上面到非想非非想天,下面他能到阿鼻地狱。
那我们就晓得,释迦牟尼佛出来求学肯定四禅八定他统统得到。但是这是一个好学的人,我们常想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在这个环境里头一定会有问题,这六道从哪来的?为什么会有六道?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世界?这我们能想到的问题,我们想到释迦牟尼佛肯定也想到这些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宗教不能答覆,学术界也不能答覆,释迦牟尼佛学了十二年,从十九岁出去求学到三十岁。我们孔夫子也是,十五有志於学三十而立;释迦十九岁出去参学也三十而立。学了十二年这问题不能解决,所以他在菩提树下,实际上是毕钵罗树,因为他在那个树下觉悟的,所以以后这个树就称为菩提树。在这树下打坐,他把十二年所学的放下,入更深的禅定,这就是我们佛门里面常说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所以把这个放下。以后我们学了这么多年晓得了,如果所学的要不放下就变成所知障,就是知识。知识不能解决问题,知识叫所知障,障碍你明心见性,所以他把它舍弃、放下了,这才明心见性,这一见性彻底明白了。
在中国唐朝六祖惠能大师给我们做了一个表演,那也很有趣味的。惠能大师不认识字,什么也没学过,实在讲他在接受五祖衣钵之前,他没有听过一天经。不认识字也没有读过经,到黄梅虽然八个月,五祖没有跟他谈过话,只叫他在碓房里面去舂米破柴做义工,到传法的时候没想到把衣钵传给他了,故事记载在《坛经》里面诸位都可以看到。这就说明,佛在《华严经》上讲的,智慧是我们每个人自己本有的,你本性里面的东西。为什么现在智慧没有了?不是没有了,智慧变质了,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智慧变成了烦恼。你看你们现在烦恼无边,那都是智慧!只要你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烦恼就是智慧。能力是什么?能力我们变成了业障,福报、果报就变成了六道、三途,扭曲了,不是不存在,存在。所以佛教导我们什么?教导我们放下而已。释迦牟尼佛是以知识分子这个方式来示现,知识分子所学的统统放下,你就开悟;你要不放下,执著在知识里面,这就变成所知障。三细六粗里面所讲的智相,那个智相是知识,这是障碍见性、障碍智慧。所以你把你的智慧变成烦恼,变成了知见,凡夫的知见,他变性了。
能大师给我们示现的是不认识字,什么也没学过,他开悟之后无论世出世间一切法,你向他请教,他给你讲得头头是道,讲得叫你开悟,这本事高!没学过。所以无尽藏比丘尼向他请教,因为这个比丘尼一生受持《涅盘经》,《涅盘经》念得很熟,不知道什么意思。她念,念给惠能大师听,惠能大师听了之后把意思讲解给她听,她也开悟。她就问他,你不认识字你怎么会讲?能大师说:这个事情与学无学,识字不认识字没有关系。问题在哪里?问题只要你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你自性里面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相好统统现前,这叫成佛。所以智慧不是学得来的,学得来的是知识不是智慧,放下,知识就变成智慧。
主持人:如果照老和尚刚才非常精彩的一段诠释,也许可以说一个人念了博士学位,可以把所有道理讲得非常清楚,这可能只是知识。但是一个没有念过什么书的人,他能够替人解决很多的问题,他是一种智慧。放下就是智慧,待会回来我们继续谈谈,为什么那么多人不能够放下?
主持人:刚才前一段里面师父其实讲得很清楚,如果你够聪明,知识程度也非常的好,但是如果你有妄想、你有分别、你有执著之心的话,事实上就很难有智慧。我这边进一步我想跟宪宏再来请教师父,就是我们看到这段时间,美国的金融风暴袭卷全球。可是非常讽刺其实大家都知道,在美国的华尔街里头那些做财务的、规划的、做各种金融杠杆操纵的都很聪明。他们其实几乎是网罗全世界各地的人,到美国一流的名校去拿到他的学位、拿到他的MBA,然后非常懂财务管理。就是有趣的是一群聪明的人,发展出这么多金融的一些商品,结果回过头来反而造成全世界金融风暴的大灾难。这真的是宪宏刚刚讲的,一群聪明的人集合在一起发明了一些制度,结果回过头来反而桎梏限制了我们这个社会,聪明真的反被聪明误了。所以这些有知识的人,为什么放不下?难道他们眼中真的就是赚钱,钱、财富掩盖了他们的智慧心吗?
净空法师:对,你讲得很有道理,确确实实是财迷心窍,利令智昏。我们中国的成语是有很深的哲理在里头。这就是智慧变成知识,所以才产生这么多的灾难。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给我们做了最好的示现,你看看世间人所争的王位,他是个皇太子,他确实是第一个继承王位的人,他不干了,他过的是荣华富贵的生活也不要了,正是像《华严经》贤首菩萨告诉我们的,他舍弃五欲。这五欲是物质的享受,财色名食睡的享受他放弃了,他舍弃了王位,他舍弃了富有,舍弃了自己的我们世间人讲的快乐,快乐的生活他也舍弃掉了,也舍弃了我们现在讲的一切荣耀,他都不要。他开悟之后过什么样的生活?这个我们要细心去观察、去体会,他过教学的生活。从三十岁学开始教学,到七十九岁过世,教了四十九年。那用我们现在人的眼光来看他,他是什么身分?他是一个道道地地的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
他不是宗教,他一生没有拜过神,他一生没有建过寺庙,他的生活四十九年都是树下一宿,日中一食,过托钵的生活,这就是什么?在形象上把所有一切都放下。这种生活我们一般人看到很苦!苦不堪言,释迦牟尼佛得大自在,每天你看到他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我们过去中国人、念书人非常羡慕孔子、颜回,说是孔颜之乐。孔子跟颜回虽然很贫穷他还有一个房子住,他每天还吃三餐;释迦牟尼佛过的生活,那比他更清苦,连房屋都没有,这教我们什么?教我们放下。放下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实际上拥有跟放下是可以同时存在的,只要你心里头不执著就行了。可是释迦牟尼佛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你拥有这些东西,你就很难舍,有了还想多。这些东西你说为什么不能放下?五欲六尘就是物质生活,愈有愈想有,愈多还想多,增长贪心。各个阶层的领导人,他重视权、重视名、重视地位,就容易增长瞋恚心,容易增长愚痴心。
贪瞋痴是严重的烦恼。贪瞋痴从哪里来的?痴就是妄想,把智慧变成愚痴了;瞋恚是执著,严重的执著果报在三途;贪爱里面有分别也有执著,所以这些东西增长贪瞋痴,也就是增长妄想分别执著,把智慧德能相好完全变成烦恼、变成造业、变成苦报,这就错了。所以佛真正是慈悲到极处,不但是在理论上讲得这么清楚,在日常生活当中他表演这个给我们看,我们学佛就要向他学习、就要向他看齐,我们才能够得到诸佛如来生活的乐趣,比孔颜之乐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一定要能舍,舍是真正的智慧。
主持人:师父这样讲,我自己个人有一个非常好奇的问题,就是说您提到孔颜之乐,如果我们用孔子《论语》里面的一个例子,孔子说富而好礼,贫而无怨。富而好礼是比较容易,贫而无怨是比较难的。您特别提到说对於像佛陀这样的人来讲,他是富但他舍,所以感觉起来是有了富但他能舍,这是一种智慧。可是反过来讲,我们也看到金融风暴的影响,根据一些统计,像包括台湾在内,很多职场的上班族,他们现在用台湾话来讲就非常郁闷,非常郁卒、苦闷,对他们来说他们不是富的问题,他是有一点接近贫了,那照孔子的说法是贫而无怨难。所以师父来看的话,对於有钱人他要懂得舍,舍才有智慧;可是对这些在生活努力要去赚钱养家,都求之而不可得这些更多的民众来说,他们怎么样才能够不怨,怎么样才能够放掉心中这种郁卒,这点师父有什么样智慧上的开示吗?
净空法师:对,佛既然是证得圆满的智慧,那这些问题都会给我们讲得很清楚。所以佛教我们一切放下,你的自性就现前了,自性里头有圆满的智慧、有圆满的德能、有圆满的福报,你什么都不缺。可是这是理,事上谁能放得下?放得下之后真的跟诸佛如来就没有两样。那放下是什么样子?我们要知道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给我们说出开悟的样子。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什么样子?他说了五句话,这五句话就是说明明心见性的样子,他说出来了,所以五祖忍和尚听了之后给他印证一点都不错,衣钵就传给他。他第一句话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是没有想到,没有见性不知道,一见性才知道,没有想到自性本来清净一丝毫染污都没有。在迷的时候染不染?迷的时候也不染。那个染是你自己无知自以为染污,实际上没有染污。第二句话说「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不生不灭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大般涅盘,是自性本有的,没有生灭,如果你要是真正契入这个境界,你就不会有贪生怕死,不生不灭。第三句话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自具足就是具足智慧、具足德能、具足才艺、具足相好,相好就是福报,你一丝毫欠缺都没有。而且在德能里面讲就讲到神通变化,你的活动空间是遍法界虚空界,时间、空间在这个境界里头没有了。时间没有了,先后没有了;空间没有了,距离没有了,极乐世界在哪里?就在现前。那个情形就像我们现在电视频道一样,美国在哪里?我频道一打开它就现前,就在我面前,不可思议的境界。第四句话说「何期自性,本无动摇」,这个动摇就是你没有妄念,妄念是动摇,波动的现象,它是不动的,如如不动的。最后一句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能生万法是什么?宇宙是自性变的,我也是自性变的,这在《华严经》上讲得很清楚,跟科学家讲的不一样。科学家讲的里面问题很多,都不能解决,佛讲的一点问题都没有。宇宙怎么来的?宇宙是个波动现象,现在科学家也发现了,但是没有佛法讲得那么清楚。
五祖听到这个,行了下面经就不讲了,你已经明白了。明白什么?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你全通达了,不但佛经通达了,世出世间所有的学术,你全通达了,没有一样你不知道,所以衣钵就给他。这是通达的人没问题,你什么都解决了,你的富有不是整个地球给你,那是鸡毛蒜皮,那一点点算什么?你所拥有的是遍法界虚空界,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在没有觉悟之前我们是凡夫,凡夫我们自性里面所有的东西你迷失了,你把它变质了,你一样都得不到,那现在我们生活怎么办?觉悟自性,好像我们回到家的时候,我们家里是个大家族,是个最富有的家族,你样样不缺。现在我们流浪在外面跟家人脱节了,家里所有东西一样拿不到,现在生活怎么办?不得已只好摆小摊子、摆小买卖来赚一点钱过日子,六道凡夫就是这个状况。这个地方就要晓得,财富人之所爱,你命里头有没有?你命里有的,丢都丢不掉;你命里没有的,你想什么方法,你也赚不来。这个道理我们中国古大德很清楚,夫子也讲得很明白,如果说是财富不是我用方法能追求得到的,那我何必去求它?我不如自得其乐,这是正确的。
财富,每个人财富不一样,不一样是财富是果报,果必有因,因是前世种的,这佛法讲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我这一生造作的,造的因来生果报;我这一生所受的,是过去生中的果报,你们看《了凡四训》就一清二楚。但是这个因是自己造的,所以命运自己可以改变,你只要懂得这个道理。我最初学佛,这章嘉大师教我的,因为我命里头没有财富,命里面也没有寿命,短命,这是很麻烦的事情,只有一点小聪明,所以章嘉大师就教我修因。努力修因,修财布施,因为财富是财布施得来的,不是想什么方法可以赚得来的,财布施。我就给他说,我生活很困难,我自己保自己都保不住了,我哪有财布施?章嘉大师问我一毛钱有没有?我说一毛还可以。一块?一块勉强还可以。你就从一毛、一块布施。一毛、一块怎么布施?寺庙里面常常有放生的,大家凑钱我们捐个一毛、两毛在那个时候,有人去印经我们捐个一块、两块还行,就从这样开始,真的愈施愈多。所以我这个财富,这一生当中所受用的是这一生当中修的,前世没有!是这一世修的。你看在那个时候买一本书都非常困难,现在我们布施送全世界的《大藏经》差不多到一万套了,怎么能想得到?我们现在向商务印书馆订了一百套《四库全书》,赠送国内的各个大学,都想不到,真的愈施愈多。法布施愈施聪明智慧就愈增长,无畏布施是得健康长寿。章嘉大师教我修这三种布施,我就真干,我也没有求果报,果报自然现前,这才是解决问题的。
主持人:没错。所以师父刚才非常精彩的一段,也就是谈到了,因为我们是告诉大家说在一个景气不好的时候,大家也许都会有抱怨,正如师父刚刚那一句非常简单的话,你有一毛钱吗?你有一块钱吗?懂得布施也许就是大财富,就是真正人生的大财富。马上回来我们来谈谈另外一个智慧的迷障,那就是感情的关卡,好像很多年轻的朋友都很难过。我们待会回来请教师父。
主持人:刚才我们听到师父帮我们开示到底什么是智慧,其实智慧就是要懂得舍、懂得放下。懂得你即使只有一分一毫,但是你懂得布施这就是智慧。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大问题,也是现代人其实很难跨过的就是感情这个关卡。我们其实也根据一些新闻的画面,还有一些统计的资料,大家可以看得出来。有很多人面对感情纠葛,他如果不是自己想不开,选择一个自我了断自杀来伤害自己,再不然就是用暴力去伤害跟他分手的对方,甚至还可能造成双方的同归於尽。所以在感情这个关卡上,要怎么样放得下、怎么样有智慧,师父也可以利用一点时间帮我们解释一下、开示一下吗?
净空法师:这的确是愚痴。
主持人:这也是一种愚痴。
净空法师:佛在四依法里头有一条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无论是学佛,无论是处事待人接物,要依理智不能依感情,所以他这句话说「依智不依识」,识就是感情用事。感情用事会出很大的偏差,因为感情不能解决问题。你认为自杀能解决问题吗?自杀不能解决问题,佛在经上讲得太多太多这个例子了。自杀的人他不知道六道状况,自杀的人死了之后中阴身他不能去投胎,他每七天要去自杀一次,你说他多苦!这叫自找麻烦,这哪里是解决问题?如果你再伤害对方,那你们本来是相爱的,最后变成什么?变成冤亲债主,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个灾难就惨了。这都是愚痴到极处,不了解事实真相。
人跟人是缘分,真正懂得道理,所以这一点让我们想起来,我们也很难过,这是中国自古以来重视教育,中国人教什么?中国人的教育是爱的教育,现在失掉了。我们从古籍里面读到的,在尧舜时代,国家才正式设立官员主管教育,那个时候叫司徒,我们在古籍里面看到这个人名字叫契,就一个字,契是司徒管教育的。教什么?教伦理、教道德,就是伦理里头有一句「父子有亲」,这就是中国教学理论的原点。父子的亲是天性,你看小孩生下来,父母对他的爱,小孩虽然不会说话,你看他的眼神、你看他的动作,他对父母那种爱,天然的,没人教他的。所以我们古圣先贤讲教育,教育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这种亲爱,天性的亲爱,如何永恒保持一生不会改变,这教育第一个目的。第二个目的,是这种亲爱把它发扬光大,让他能爱兄弟、爱家族、爱邻里乡党、爱社会、爱国家、爱人类,《弟子规》上说「凡是人,皆须爱」,所以中国传统的教育是爱的教育。那孟子又提倡一个「义」,这提倡得好,义是什么?这爱落实在家庭、落实在社会,应当要以义做标准。义是什么?合情、合理、合法。
所以「义者循理,仁者爱人」,儒家就用仁义两个字标榜了,孔曰成仁,孟曰行义。这是仁义的教育,五千年来靠这个教育维系了社会的安全,得到了长治久安的效果。现在我们仁义的教育没有了,亲爱的教育没有了,就是伦理没有了。我们讲道德,中国你看讲得真好,八德两个说法:第一个是古的说法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后来有个说法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两个说法里面有四个字是重复的,重复的去掉,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是我们中国的教学。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违背这个规则,这是中国人,社会这些问题全都解决了。所以中国传统的教育,可以救社会、可以救国家、可以救世界。
主持人:宪宏,我们刚一路听下来,做为一个我想我们两位一直在节目里面,直接受益於师父的一些开示,你怎么样用你的做一个现代评论家角度,来理解师父刚才特别谈到感情这一段、财富这一段的智慧。
杨先生:其实《红楼梦》里头有一句话很有意思,看似一个普通的表白,其实它里头有很多警语,「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生命」,那另外一句是讲到说「尴尬人难免尴尬事,恶人自有恶人磨」,怎么会变尴尬人?聪明人怎么变尴尬人?机关算尽不能放下,不知足、不感恩、不善解、不包容,没希望。
主持人:所以没希望。我们这样一路谈下来今天智慧的讲堂,其实最重要的目的,还是要跟大家一起来谈一谈,你知道在我们现在的世界里,有很多你认为可能是一个问题,钱太多觉得不满足,没有钱充满了抱怨;感情上面的事情,有了爱情你不知道珍惜,少了爱情你可能充满了怨恨,其实这里面都跟人类的智慧,我们设身处地的智慧是很有关系的。我们待会回来,再请师父就今天的「智慧篇」,给我们做一个小结论。
主持人:刚刚在中间空档休息的片段,我跟师父请教放下的智慧真的很难,师父点头说是。我就请教师父说,那同样是学佛,有很多人也许能够把佛学的道理,或是佛的一些精髓、佛的历史念到滚瓜烂熟,随时都可以引经据典的来谈,可是他也不一定能真正从中间取得智慧,师父也点头说没错。我就这个问题来请师父跟我们做个小结论,为什么即使是连学佛的人,有的时候他也只是聪明,也只是有学问,但是他没有办法有智慧,这放下多难!
净空法师:这个问题在当前是很严肃,也是很严重的问题。在全世界,在家学佛的做不到十善业,出家的佛弟子做不到《沙弥律仪》,那这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不符合佛法的标准。我在最初学佛,第一次认识章嘉大师,那是刚刚接触佛法。我向他老人家请教,我问的问题,我说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我知道佛法是大学问、是值得一生去追求、去学习的,有没有方法让我很快的能够契入境界?章嘉大师听到我这个提问,他眼睛看著我,看了半个小时说了一个字「有」。我就等了半个小时,恭恭敬敬等到,他说个有,我精神马上起来了,他又不说话了,这次他又差不多停了六、七分钟,才给我讲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我到十几年之后,我才真正恍然大悟,章嘉大师已经圆寂了,圆寂很多年。他为什么不说?我们年轻人心浮气躁,他一定要等到你的情绪整个稳定下来,他才跟你讲。你看讲了一个有,我们的精神一提起来,心又浮起来了,他又不说了,还再等你降下来之后,他才来跟你讲,很有道理。因为在心平气和这个时候跟你讲,你能够完全吸收,如果不是这样就不能吸收。我听他讲这个话,我说从哪里下手?他告诉我布施。
主持人:布施。
净空法师:然后他就跟我讲一些道理。「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施财得财富,施法得聪明智慧,施无畏,什么是无畏?教别人离开一切恐怖,这叫施无畏,施无畏得健康长寿,有因必有果。你能够真正依教奉行,不能离开经典,天天读经你会开智慧,天天读经你会把很多世间的事情都能摆平,这就是真实智慧,从这个地方下手。
主持人:师父刚刚一提到看得破、放得下,我想刚才跟章嘉大师的这一段对话,其实是非常充满了禅意,或者是智慧的一个画面。就是一个年轻的弟子,站在一个大师的面前,然后请求给一个开智慧的建议,结果等了半小时等到一个字,然后再等六、七分钟,等到看得破、放得下。我也非常希望我们今天用一小时的时间来跟师父请教,也非常希望所有的朋友,在观看聆听师父开示的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得破、放得下。虽然这我们都知道,师父刚刚也讲,在章嘉大师的面前,听到这句话也要等到十多年以后,才真正领悟到这一段话。
净空法师:心平气和。
主持人:对,真的要心平气和。所以我们不晓得,师父怎么期望大家在看这段访谈的时候要等多久,是不是也要等十多年?
净空法师:要保持心平气和。
主持人:但不管怎么说,我跟宪宏两个人是最直接感受到现场的心平气和来聆听师父的教诲。非常谢谢师父,谢谢宪宏,谢谢各位朋友收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