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能大师说修禅入门 (共一集) 2005/2/2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28-014-0001
诸位同学,从明天起我们学院可以说一年一次的活动,纪念华藏图书馆故馆长韩瑛居士往生八周年。每年在这一天我们都举行一个追悼的仪式。今年除了这个仪式之外,我们还办了一个「幸福人生讲座」,总共是八天,从六号到十三号每天有六个小时的课程。这次从海外各方面来的人有两百多人,实在是显得我们学院道场太小,但是这种热忱是值得我们敬佩的。这次学习的中心是《弟子规》,以这一门为主。
我们的《华严经》讲到昨天正好是一个段落,「业果甚深」,文殊菩萨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下面宝首菩萨答覆的十首偈。如果我们今天开始讲,顶多也只讲一首偈,那要停很多天,我一想到不如把今天这堂课改做「仁爱和平讲堂」,我们采取对於中国佛教影响最大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的《坛经》实在讲,中国人没有不喜爱的,我过去讲过两遍。而且我跟同学们多次报告,我这一生没有学佛之前看了一部经,就是《六祖坛经》,丁福保的《笺注》,我看了非常欢喜。到以后正式学佛,方东美先生问我有没有看过佛经?我说我看过《坛经》,李老师也曾经问过我看过什么经?我说我第一部看的是《坛经》的《笺注》。这两位大德没见过面,他们只是慕名没见过面,真的是异口同音告诉我学不得。为什么学不得?他说那是天才儿童,不是中下根性人所能够做得到的,所谓是一步登天,他真的登上去了,如果登不上去,那粉身碎骨。所以两位老师都劝我要学教,宗门教下,学教。教是由浅而深,像上楼用爬楼梯,不是一步飞上去,不是的,那是要有功夫的,非常的稳当。
但是我们细细去观察《坛经》,能大师教人,你看他说得很清楚,他所接引的人,上上根人。换句话说,上根他都不要,上上根人。上根、中根大概都是跟神秀大师去了,南顿北渐。所以神秀大师接大乘根性人,能大师是上上根人。上上根人修行从哪里下手?这点我们决定不能疏忽,如果下手地方错了,那禅就变成了狂禅,决定得不到受用。所以我们在《坛经》里面节录了一些话,这都是丁福保居士《笺注》里面的话,这段非常好。
《坛经》最重要的宗旨,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在於「示明一切万法,皆从自性生」,这跟大乘经教里面所说完全相同。我们昨天读的《华严经.菩萨问明品》里面第一大段「缘起甚深」,第二大段「教化甚深」,现在我们刚刚读到「业果甚深」,你看跟禅宗的宗旨相不相同?完全相同。肯定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自性就是心,从自性生就是《华严》里面讲的「唯心所现」。自性就是自心,这个自心是真心。我们凡夫一看到自心就以为什么?我心,我这个心,这是心脏,这个东西不管用。聪明一点,什么是我的心?我能够思惟、能够想像的这是我的心,意识!试问问这个世间人,哪一个不是把意识当作自心?意识不是自心。此地讲的是真心。所以自心就是自性,自心就是真佛,意识不是真佛,不但第六、第七不是真佛,阿赖耶也不是真佛,所以此地讲的自心是你的真如自性。
佛,真佛。什么叫做真佛这一定要清楚,佛是什么意思?觉悟的意思。你看大乘教里面对「佛」这个字的解释,佛者觉也。佛陀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者,翻作觉者。觉者就是觉悟了,真佛就是真正觉悟了。所以我们不要看到这个佛,就想到一个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你就搞错了,你完全著了相。所以佛是自性觉,特别强调这个「觉」,这是真佛。觉性是自性中之本能,大乘教里头常讲真如本性,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无量智慧起作用就叫做本觉,那就叫做真佛。
自性、自心,这个自性就是真心,不是物质,没有形相。它是宇宙万有的根源,这个宇宙万有从哪里来的?一切万法就是宇宙万有,包括空间、时间是自性里头本来有的,从自性生。《华严经》不讲生讲现,「唯心所现」,现跟生是一个意思,现比生还好,生的对面是灭,现的对面是隐,隐现,这个意思比生灭好像柔和得多,我们听起来好像也亲切得多,隐现不是生灭。为什么会有隐、会有现?隐现在缘,昨天清凉大师在《华严》注解里面给我们讲「迷真业起,业报揽缘,无有自体」,这几句话说得好!很清楚、很明白。
所以我们学佛,学佛就是学觉,觉是自性本觉。《起信论》里头讲得很好「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我们自性本觉,自性本来具足无量的德能、相好,觉了之后,只要本觉,德能、相好自然就现出来了。如果要是迷了真?迷了真这个本觉没有了。本觉迷了,迷了真,我们的能力、相好也就扭曲了,就变成十法界、变成六道、变成三途,就变成这个东西。这些东西你要知道相有体无,事有理无,可是你迷了的时候,就像文殊菩萨所问的,有苦乐忧喜舍的感受,觉了没有。觉了的人,佛经里面讲他那个感受是什么?叫正受,这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的。由此可知,苦乐忧喜舍这个受不正,不是正受。六道凡夫所有一切的受都不是正受,正受里头没有苦乐忧喜舍。
文殊菩萨在这段经文里面,他问的意思就在此地,这是我们要晓得的。他问意里头的最后一句说「然法界中,无美无恶」,就是没有对立的,没有对立的是正受,苦乐忧喜舍是有对立的。法界就是自心、就是自性,所以在自性里面,在自心里面没有对立,怎么会有苦乐忧喜舍!苦乐忧喜舍从哪里来的?自性里头不但没有受,自性里头没有「我」,我、我所都不可得,这个自性在哪里?遍法界虚空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如果它要不在,这一切现相就没有了,为什么?现相是从它生的,它要没有,现相就没著落。我们常常在讲席里头举例子,我们用远程教学,大家总是离不开电视、电脑的萤幕,我常常把萤幕比喻作自心、比喻作本性、比喻作法界、比喻作法身,它没有形相,什么都没有。十法界依正庄严、一真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都是这个萤光幕里面出现的画面。画面虽然不同,我们晓得画面有没有离开萤光幕?离开萤光幕画面就不能够显现了。
我们拿这个能显现的萤光幕比喻作自性,所以自性它不是物质,它也不是精神,它什么都不是。六祖在《坛经》里面说得很好,「本来无一物」,你看萤幕上本来无一物,什么都没有。虽然本来无一物,能现种种相。只要缘具足了,它就会现种种相。《华严经》把这个说得很透彻、说得很明白。报因业起,业报揽缘而生的,所以它没有自体。它的体是什么?就像我们这个画面,画面没自体,画面的体就是萤光幕,萤光幕不是画面,但是这个画面跟萤光幕是决定分不开家。这就是什么?真不是妄,妄不是真,但是真妄是合在一起的,没有真也就没有妄,没有妄真也显不出来。所以真在哪里?真在妄中,妄在哪里?妄在真中,但是真不妨碍妄,妄也不妨碍真,妙就妙在这里。所以清凉大师讲华严是「无障碍的法界」。我们今天障碍在哪里?障碍在妄想,不知道事实真相,真的是完全迷了,完全不知道。好像我们看电视、电影看迷了,全心已经投入了,已经不知道它是传媒播出来的幻相,以为是真的。六道众生就是这么个情形。
所以祖师教人,你看他教人教得真好。「故不必舍自佛而求他佛,但觅自心佛可也」。你看学佛的人,几个人求自佛?全是求的他佛。实在是哪里有他佛?根本就没他佛,自他不二。可是你不知道事实真相,你以为真的有个他佛,真的以为有个释迦牟尼佛。是,三千年前真的有这么一个人出世,大家称他为「释迦牟尼佛」,认为释迦牟尼佛跟我不是一个人,心外求法;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修净土天天所求的。那六祖所讲的到底是一回什么事?我们不能不知道,祖师前头一句话不要忘记,示是显示,明是明白,明白显示一切万法皆从自性生。那我们要问,释迦牟尼佛是不是自性生?阿弥陀佛是不是自性生?是!我现在这个身是不是自性生?是,你的身、他的身,哪一个人的身不是自性生?不但所有一切人是自性生,所有一切动物、所有一切植物、所有一切矿物、所有一切自然现象,所谓是尽虚空遍法界,哪一法不是自性生?这是大前提,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
搞清楚、搞明白,才知道整个宇宙是自己,就好像我们在作梦一样。这个作梦的比喻,佛在经上用得最多,因为人人都有作梦的经验。梦中所有一切境界,所有一切人,所有一切物、山河大地,包括日月星辰,那梦中都现这个。这梦醒了之后你去想一想,这东西从哪来的?这大家知道我们的意识心变现出来的。那既然是自己意识心变现出这个梦境,梦境里面哪一个不是自己?我们念佛的人梦到佛,我有一次是梦到遍法界诸佛,这一句我们在「大回向」里面常常念到。我有一次真的梦到整个虚空,前后左右统统是佛,无量无边诸佛,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就晓得释迦是自佛不是他佛。弥陀,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在此地,自性释迦,唯心娑婆,这就把自佛找到了,你真正觉悟,你真正不迷惑了。
所以佛为什么那么样爱一切众生?爱一切众生是爱自己,自他是一不是二。他迷了就是自己迷了,一定要帮助他觉悟;他做错了,做了恶业,就是自己作恶业。我今天醒过来了,我今天觉悟了,我没有理由!所谓是无缘大慈,为什么?同体大悲,一切众生跟我同一个自性,同一个真心,世间人不知,世间人迷惑。所以佛在经上教导我们,这用方便语来说,常常讲那些人「可怜悯者」。实际上可怜悯者是什么?可怜悯者是迷,可贺可喜、可赞叹者是觉,没有别的,觉迷而已!先觉一定要觉后觉,没有条件,这真正觉悟到了。
什么时候你看到这个人觉悟?他必定是全方面的舍己为人,帮助一切众生觉悟,这个人就真觉悟;他对帮助别人还是有条件的,这个人没觉悟。觉悟的人决定没有条件,觉悟的人真心现前,真心就是菩提心,我们平常讲的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圆满的现前,他还有什么条件?大乘教里面叫这个做「无缘大慈」,无缘是没有条件。世间人有这个慈悲心、爱心有条件的,父母对儿女有慈悲,为什么?他是我的儿子,那哪有不疼爱的道理!这就是有条件的;那个不是我的儿子,我就不爱他,不照顾他,有条件的。真正觉悟的人没有条件。觉悟有层次,有大彻大悟、有大悟、有小悟,这个爱心确实随著他觉悟的程度不断的在扩充。
所以人不觉悟的时候,像父子这个慈悲叫爱缘慈,这个爱是情。六祖教我们转识成智不能留情,若於转处不留情,成功了!他完全是情没有智,那就是爱缘慈。我对你慈悲,我很爱你,那个爱保不住,会产生变化。你看男女相爱,非常明显的,结了婚,没有几时他们又离婚了,这不是假的吗?所以我常常告诉年轻人,女孩子,这男孩子说我爱你;那个男孩子,女孩子说我爱你,不要当真,假的!虚情假意,不是真的,为什么?他会变。在这个时代又没有受过圣贤教诲,变得太快了,让你措手不及,所以你要冷眼把它看破。觉悟的人那个爱是真的,永恒不变,没有条件的。所以真爱在哪里?真爱是佛菩萨,只有佛菩萨那种大慈悲,那种真诚、清净、平等的爱永恒不变,为什么?它是真心,它是自性,它不是物、它也不是情,所以它就不变!物会变,情也会变,这不能不知道,我们要学的。
所以佛家,特别是大乘无论是哪个宗派、哪个法门,它的终极目标都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真佛,就是把自己的真心找到,真心就是真觉、真真诚、真清净、真平等、真慈悲。所以六祖教人,这个教是正确,直截了当。「但觅自心佛可也」,不要到外面去找,你把你自心找到,自心就是佛,自性就是佛。底下那个话,从哪里找起?「其重要之下手处」,这个要紧,我们要特别留意。重要下手处「在於依法修行,修须自修,行须实行」。别人没有办法给你修的,你要自己修,行你要自己真干,要老老实实干。
那么他讲依法,依什么法?这个太重要。「其所修,所行者」,这就先把法给你说出来,这个法「先去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愚痴等十恶」。宗门大德从哪里下手?十善业道下手,不但是教下从这里下手,教外别传的禅宗也从这里下手,所以《十善业道经》重要。《十善业道经》是我们佛门的《弟子规》,无论是哪个宗、无论是哪个法门,全都是从十善业道建立的,离开十善业道,跟诸位说就没有佛法,离开十善业道就没有行门。无论是哪个行门,统统是建立在十善业道的基础上。
你要知道十恶要是不除掉,你在佛法里头,无论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说实在话,你是不得其门而入,十善业道入门。你没有十善这个门,你都不晓得门在哪里,你永远在门外,还自以为得到了。你认识了十善业道,你把门找到了,断十恶、修十善,你进了门。这个门是什么门?我们房子外面有围墙,这是围墙的大门,进入这个大门是院子,庭院,里面还有堂、还有舍。就是这个院子里面还有房屋,你在房屋外面没进去,你只是进入人家的院子。像我们这个道场都有院子,都有个围墙,你是从围墙这个大门进来了,我们的讲堂你没进来,我们的教室你没进来,甚至於我们的厅、宿舍你都没进来,你在院子里。
那要怎样才能入室?后面大师就说「再去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等八邪」,这段说的是什么?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最后一段八正道。三十七道品我们知道,它里面有七科,七个科目: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这七科就像七层大楼一样,第一层是四念处,第二层是四正勤,第三层是四如意足,最高的这一层是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天台大师跟我们讲有藏、通、别、圆,用藏通别圆来讲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把整个佛法都包括了。我们通常讲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统统包括了。而十善业道是什么?是这个大楼的基础、地基。你没有很好的地基,十层大楼你盖不上去,这不能不知道。修到八正道,你入室了,登堂入室了,你见到佛了。这个见到佛是你见到自心,你见到自佛,宗门里面讲的明心见性,教下讲的大开圆解,念佛人讲的理一心不乱,名词不一样,一个境界,一桩事情。这个地方我们特别要注意到。
所以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这样强调,不这样强调,不是真干,《华严经》听听,热闹而已!不是你的境界,你没有契入;你如果契入,你就是法身菩萨。从哪里契入?从《十善业道》、从三十七道品。念处是智慧,就是章嘉大师讲的看破,念处是看破;正勤是你有能力辨别邪正,邪法要赶快把它除掉,正法要认真修行;四如意足是放下,看破放下,你才有根、才有力。除八邪,除八邪八正就显出来了。大师还有一段开示,这段开示好,让我们检查自己,我们八邪到底去了多少成分;八邪要统统除掉了,下面自性中不善心你完全没有了。我们继续看这下面这一段。
「即是除自性中不善心」,不善心,这句是总说;下面别说「邪迷心,劫害心」,我们还有没有?我们还有没有迷惑?还有没有害别人的念头?还有没有狠毒心?「嫉妒心,谄曲心」,谄媚、巴结人;「吾我心」,吾我心就是我执,执著这个身是我,有我当然就有我所;「诳妄心」,狂妄自大;「轻人心」,轻视别人;「慢他心」,傲慢;「贡高心」,这是在这里举几个例子,你还有没有这个心?有这些,你那个八邪不干净,没除掉!八邪要是除掉了,八正现前,这心里头所有一切不善统统没有了,这个时候真正是慈悲,「慈悲遍法界,善意满娑婆」。我们对一般大众讲,没学过佛的,你讲法界、讲娑婆,他不懂什么意思,我们就改一改,「爱心遍宇宙,善意满人间」,这个他好懂。实在,我们讲宇宙、讲人间范围缩小了很多,法界大,娑婆世界大。
底下还有两句话我们要记住,「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不善的心表现在生活当中就是不善的行为,不善的心是迷惑,表现在行为上就造业,你看起惑、造业,后面苦报就等著你。三途苦报从哪里来的?业感的,不善业所感召的,不是外面来的。今天下午有个同学带了一片「地狱变相图」(这是英语配音进去了)来说明,我看了一段,很好,这要大量的我们来制作,赠送给外国朋友们。这是中国人的因果教育的教材,在中国也流传了几千年,中国人这是几千年这么长的时间接受这个教育,它不是迷信。人真的有过去、有未来,就是肯定有轮回。在美国有个预言家凯西,他的这些报告,我们学院采取作为英语学习的课本。我采取这个课本,好像是格里菲斯大学副校长,我跟他谈到这个,他说你这是好主意。这说明什么?外国人也肯定有轮回、有来世。
苦乐的果报看我们的行业,我们的心善、行善,来世好果报;我们的心不善、行不善,来世是苦报。地狱、饿鬼、畜生,苦报。所以六祖末后说「常自见己过」,不见他人过,「不见他人是非善恶」,这对的,这就是六祖大师教导我们明心见性从哪里下手。我们今天就报告到此。 诸位同学,我们继续再看看古德是怎样教我们真正修行。说到修行,一定要把这个名词术语的意义搞清楚、搞明白。修是修正,行是行为。行为当然是发生了错误,这才需要把它修正过来;如果行为都是端正的,那还用得著修吗?正如前面所说的,一个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与十善业相应,都与八正道相应,这个人就是诸佛如来。修行两个字在他还有没有用?他修行的功夫已经达到圆满了,告诉诸位,大乘经教里面我们读过,诸佛如来虽然证到究竟圆满,还不舍修行,这什么意思?这叫大慈大悲。那个时候做出这些修行样子不是为自己,是为众生。怎样教众生修行?你自己必须要做出样子出来给他看,这叫教学。所以我们肯定佛教是教育。
教育是什么意思?「教」,古大德解释这个字,这个造字的义趣,教是上行下效。这个字是个会意的字,你看一边是个「孝」字,上面是个老,下面是个子,另一边是个「文」字,文就是文化。老一代要把文化做出来,下一代看到了,他去学习,那个字很有味道,你一看就懂得。什么叫教?上行下效。由此可知,教学最重要的是身教。在中国古人所讲的「教儿婴孩,教妇初来」,这个谚语诸位都晓得。什么叫婴孩?小孩刚刚会说话,小孩刚刚会走路,大概我们现在观察一岁左右,怎么教?父母做样子给他看,父母在小孩面前一定要有礼,一定是很好的样子,让他看到好榜样,这个时候他会记在心里头,就是所谓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真的后天教学启发,引发他先天的性德。中国这个教育意思讲得多深、讲得多广。育是什么意思?《礼记》里头有解释「长善而救失」。要帮助他增长善心善念善行,帮助他改正过失,这是育。教育两个字合起来,这个意思你就清楚、你就明白。
所以教里头最重要的,教婴孩不是跟他讲道理,完全做出样子来给他看。所以做父母的、做长辈的在小孩面前显示出来都是如理如法,我们常常讲合情、合理、合法,做给他看!日常生活,一家人相处;古时候家庭比较复杂,大家庭,一个家庭有几十人,几十口,人丁兴旺的有几百人;你看看尊长,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有别,长幼有序,都在这里学的,不是用言语教。他从小就看,看成习惯,这就是对的,不这么做就是错的。到七、八岁的时候读书。读书,小学里面最重要的生活教育,他已经看了这么多年,那个基础已经很稳固了,这时候把为什么要孝顺,父子这个亲爱,父慈子孝那个亲爱的意思可以跟他讲;为什么兄弟要友爱。所以教的是生活教育,伦理教育,道德教育,基础都从这个时候奠定。
到十三、四岁进太学,中国古时候没有中学,小学接著就是太学,太学是国家办的。太学里头的教学著重在研究讨论,开智慧。所以小学这个阶段,除了伦理道德教育之外,背书,古圣先贤这些经典统统要背过。儿童时候记忆力最好,如果不叫他背这些东西,他也会胡思乱想,那就会把他道德基础动摇,甚至於毁坏,不可以胡思乱想。你看六祖前面教给我们的要去八邪,去八邪之后,那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所以读古圣先贤的这些典籍,除邪养正,不就是这个意思!
十三、四岁入太学,表现出来的是正气,浩然正气。这实在讲,在西方教育里头,不要说没见过,听都没听说过,然后你才晓得中国对於教学的经验非常丰富,历史悠久,它的内涵确实是博大精深。真正做一个好人,这个好人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区,人家来跟你接触,都会赞叹你是好人。换句话说,你这种形态,不论是受过教育没有受过教育,都肯定你是好人,为什么?这标准是自然的,不是哪一个人制定的。所以《坛经》我们要不要学?我们如果要学习,可以作为我们的补充教材,抓几个重点就可以了。特别是修行下手,这个认知重要!
我在这两天把《十善业道经》做了一个节要本,过去蕅益大师做了一个节要,他的节要我们也印出来了,跟《十善业道经》印在一起,诸位都看过。他的节要本的重点在行,我们怎样落实十善业道?他是著重在落实;我的节要著重在知,那就是认识十善业道,明了十善业道,对於我们日常生活,对於修学、修道它的重要性,所以我跟蕅益大师节要的差别在此地。我们如果对它不认识,你怎么肯修?这个经文我们过去讲过,有没有人肯修?我没有看见,为什么?你还不知道,你对它没认识。如果你对它认识了,哪里要人劝?你会很认真、很努力的去干!
就如同《弟子规》一样,这些年来我不断重复在劝、在讲解,提起你们认识。非常难得杨老师跟蔡老师他们是首先觉悟,真干,完全把它落实之后,你看看他们再从自己修学的心得做出报告,很多人看到、听到了受感动,好事情。我常常讲《弟子规》跟《十善业道经》今天是救根!我们的根烂掉了,根坏掉了,怎么修都修不成功。你们想想十恶去不掉,八邪去不掉,十恶、八邪去不掉,你怎么个修法?你所修全是假的,说得天花乱坠,那个心还是邪,还是恶,还是不善,没有用处。所以我再大声疾呼,我们要从头来起,道理就在此地。
后面这一段古大德劝导我们,抓住六祖所说的纲领,这些纲领都在日常生活当中,决定不谈玄说妙!大学问、大道理在哪里?就在生活里头,就是日用平常。他说了六句偈,能大师所谓「心平何劳持戒」。这一句他说的。我们就要求我们在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行为当中,怎么能求到个平字?平就是平等,我们在菩提心上讲的真诚清净平等,一个得到,统统都得到,平等心得到了,清净心就得到,真诚心就得到,正觉慈悲都得到,一个得到一切得到,放在第一句。这一句非常非常重要!你把它翻过来看,我们现在这个心为什么不能平?平,平下面是安,心就安了。我们今天心不安,为什么不安?不平。平是因,安是果,再往下面看,安是因,乐是果。你为什么生活的不快乐,那么苦?你心不安,不安哪来的乐?安才有乐,所以他把这个字摆在第一句。
那怎样才能够让你的心平?持戒。心平就不劳持戒,持戒就要达到心平,你看看那味道。所以诸位千万不要把它误会了,「心平何劳持戒」,不要持戒了,那哪里是祖师的意思,祖师要听你们这么解释,那痛哭流涕!这就是告诉你持戒的目的是达到心平。平,你心就安;安,心就和;和,心就乐。和乐你才真正得到,从持戒里头得到。所以除十恶、除八邪都是持戒。我们今天学《弟子规》是持戒,学《十善业道》是持戒,它的效果必定是平、安、和、乐,幸福美满的人生!你要是疏忽戒律,不从戒律上入门下手,平安和乐对你来讲有名无实,你这一生当中都得不到。你们想想是不是这个意思?
我们要想在这一生当中平安和乐,世界怎么样动乱,灾乱怎么样多,我的一生平安和乐,为什么?境随心转。《楞严经》上尤其说得好「若能转物,则同如来」,同如来我们懂得,同如来就是同觉悟的人。如来就是自性觉,自性觉就称他作如来。「如来者,诸法如义」,在一切法里头安和乐利,你看平等多重要!平等,真的什么时候你得到?八邪除掉了,菩提心现前,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现前。去十恶,我前面讲你是入人家的院子,没进房子里面去;除八邪,你的平安和乐得到了,人家欢迎你进来,登堂入室。
「行直何用修禅」。行是我们的行为,「吾则求吾行之如何能直」。直当中没有委曲相,直是正直,没有一丝毫虚伪。禅是什么?禅是定慧,修禅就是修慧,慧从哪里来?慧从定来。所以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是修行,自古以来佛佛相传。这不是释迦牟尼佛发明的,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创作,无量劫来佛佛相传这个修行三大纲领,戒定慧三学。前面叫你平是修戒,接著就跟你讲定慧。定慧现前,直心是道场。你的心正直,一丝毫委曲相都没有,一点虚伪都没有。所以这个地方的直是菩提心里头的真诚心。
禅是什么意思?六祖从《金刚经》开悟的,他老人家讲这个禅,就是用《金刚经》做依据的。《金刚经》上,世尊告诉须菩提尊者,外不著相叫做禅,内不动心叫做定。用现代的话来说,决定不受外面境界的影响,不为外面境界所诱惑,这是禅;内里面永远保持著如如不动,这是定。禅是梵语,定是中国字,意思很接近,所以翻译这个名词,叫梵华合译。「禅」是印度话,「定」是中国话,这个名词是梵文跟中文合起来,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取於相就是外不著相,我们今天讲不受外头境界诱惑,不受外面境界影响,禅;内心有主宰,如如不动。你的心里头清净寂灭,本来无一物,表现就是正直,表现出大方。无论在什么场合,自然叫别人对你肃然起敬,仪态大方。
我们要不要修禅?要!不修不行。是不是要照六祖那个方法来修?那倒不必要。我们一定要懂得,大乘教里面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修禅,「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方法不一样,所以有八万四千种方法、有无量方法,修什么?统统修的是外不著相,内不动心。那我们今天在八万四千法门里面,采的是什么法门?持名念佛。世尊在《大集经》上说,持名念佛是「无上深妙禅」,佛说的,我们要懂得。有很多人讲禅、讲净,把禅跟净分开,那是什么?那是他既不懂禅也不懂净。真正要通达明了,禅净是一,方式不一样,这要懂。我们用念佛这个方法达到行直。
六祖又说「恩则孝养父母」。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育完全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所以五伦里头第一句「父子有亲」。那个亲的落实就是父慈子孝,教育是从这个地方建立的。所以小孩,婴儿从小培养他什么?孝,孝是什么?爱父母。父子有亲这个亲,从婴孩不会说话、不会走路,你就能看到。他喜欢父母,他爱父母,父母在这个时候无条件的也爱他。这一种父子亲爱,怎样能够永远保持,这就是教育,这叫孝道。永恒的保持,永远不变。为什么这个小孩随著年龄慢慢长大,他就不孝了?他就不爱他的父母了?甚至於父母老了,他就讨厌父母?没有教育。中国古圣先贤教什么?就教这一桩事情,这桩事情是所有一切人伦的根本。只要人对父母这个爱心永恒不变,他会爱兄弟,他会爱妻子,他会爱亲戚,他会爱邻里乡党,他会爱朋友;忠君爱国,他爱国家,他爱国家领导人,永恒不变。杀身成仁,舍身取义,都是孝道教育的成就。
对一切人、对一切事绝对没有邪恶,没有邪念。所以在家孝子,在社会,现在讲好公民;在学校,好学生;无论在什么场所,他都是好榜样。孝养父母,懂得恩,报恩!知恩报恩。所以「吾则求孝养父母之所以尽其恩」。永恒不变,给社会做个好样子,养父母之德,人家都会称赞:这个父母好,你看教这么好儿子,儿子这么孝顺。自己行孝,就能够教化众生行孝,不是自行化他吗?一定的效果。你自己不能行孝,你天天劝别人,把孝道讲得天花乱坠,没用,没人相信!必须你自己做到让别人看到,从内心里面感动,他服了,受你的影响,向你学习。
由此可知,教育根本的手段就是以身作则。要做出榜样来给人看,让人家从内心感动来跟你学习,这叫教育。用中国古圣先贤的标准,现在这个社会没有教育,这是真的。我在初出家的时候三十三岁,台北圆山临济寺,那个时候临济寺外面有很大的院子,树很多,我的工作每天早晨就扫院子。我们扫院子好像三个人,院子很大,树都落叶,早晨起来把它扫得干干净净的。有一天早晨我在扫叶子的时候,有几个年轻人,从我们那边可以往圆山公园,后面有一条路,可以从这一条路到公园去。从这个地方到公园去就不要买票,不过那个时候都很早就是,那公园还没开门,他们从那上去。这些学生一路走著,一路在那里闲聊,我在旁边听听、看看他们那个样子,我很感叹说了一句话,我说:可惜!没有受过教育。他们听到了,听到之后,四个学生回过头来就找我,他说你刚才是不是说我们没有受过教育?我说是!我是这样子感叹的。他说:我们是台湾大学法学院四年级的学生,你怎么说我们没有受过教育?我说:我还没有能看得出来,你们都是大学生。
我说:好,我向你请教请教,这「教」怎么讲法?「育」怎么讲法?「教育」两个字连起来怎么讲法?我这两个字三个问题就把他问倒了。那个时候的学生不错,还肯受教,遇到我这么一说,他的态度马上就改变了,不是那么样的傲慢,态度马上柔和下来。他来问我,我直截了当告诉他,我说:你们不但是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你们连基础的教育都没受。他说为什么?我说:基础教育是洒扫应对,你学过没有?不但洒扫应对你不会,你连吃饭都不会。我一说,他们就是愈说眼睛张大,耳朵竖起来,就回过头来反问我,我说:我给你四个菜,放在这个桌子上,你懂得这四个菜怎么摆法?不是随便乱摆的!每个菜的性质,这里头有阴阳五行,你会摆吗?没有学过。是!这些东西在《礼记.月令》里头都有,你没有学过。所以你如果是留意,在这大的餐馆里面,宴会当中,你稍微留意一下,人家那个出菜、摆菜都有一定的,他懂得。
最后他问我,那我们现在读到大学,我们马上快要毕业了,那我们都不算教育,算什么?我就说你们现在,这不能改做学校,应该是名副其实的「高等知识传习所」,这是名副其实。教育没有,没有学到教育,你们所学的是知识、技能。教育是上行下效,长善救失,这都没有,听也没有听说过。所以我们不能不懂,不能不从头真的开始干起。
这是讲恩,知恩报恩,这是人!你看六祖讲的,他这个层次分明,先戒,定慧,再落实在生活上,头一个人要知恩报恩。人要是不知恩,忘恩负义,他成什么人?那人跟畜生的差别在哪里?人受过教育,人知恩报恩。不能做到知恩报恩,说老实话,连畜生都不如。畜生里头,乌鸦有反哺,那老乌鸦老的时候,小乌鸦觅食回来喂老乌鸦,报恩。羊有跪乳之恩,你看小羊吃奶的时候,你仔细看,它跪在地上。我们细心观察动物,动物确实你仔细观察,你能看出有知恩报恩。
义,道义,「义则上下相怜,吾则求上下相怜之所以尽其义」。家庭,大家庭里面有主、仆,现在的公司行号里头有老板、有员工。老板是上,员工是下。这个团体不是亲情的组织,大概一般团体都是道义,道义的集合。彼此互相怜爱,互相包容,互相关怀,互相照顾,互助合作,共存共荣,上下相怜就是这个意思。团体比个人重要,一定要尊重团体,要爱团体,决定不能够毁谤团体,不能够伤害团体,道义!现在有一些公司不懂得这个道理,那公司集合什么?利害。利害的集合不容易维持,到利害要出了状况,这公司可能马上就破产。现在的员工,如果老板经济有了困难,周转不灵,一个月、两个月工资没有发出来,员工马上就要包围工厂,就要包围老板,公司马上就垮掉。
日本人他们的工商业得到西方人尊重,他们公司上下团结,没有罢工的,没有抗议的;实际上他们有抗议,有抗议不罢工。如果员工对老板不满,把头上扎一个白带子,照样工作,照常工作。这是对的,有义在里头。老板一看到员工里头有很多头上扎布条了,马上开会来解决。非常尊重,彼此互相尊重。不像外国,有一点点问题出现就罢工,这一罢工,员工、老板双方都受损失。这在现在社会上我们常常看到,道义没有了,没有相怜,都是互相对立,都是利害。
「让则尊卑和睦」。团体生活如何能够得到和睦?要知道让,要知道忍,所以他后面是「忍则众恶无喧」。特别是对於意见不同的人,时常来找麻烦的人,要能够忍让,样样为大局著想,为团体著想,不要为个人利益著想,这个问题才能得到解决,圆满的解决,妥善的解决。如果彼此互相不能忍让,这个冲突就愈来愈大,到最后怎么样?两败俱伤,对哪一方面都没有好处。所以佛在《金刚经》里面说「一切法得成於忍」,《般若经》里面讲「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从哪里下手?从施舍,从布施,怎样把你这个功德能保持不失去?忍让。所以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忍能保持,施里面有戒就是如法,这里头有忍让!时时懂得忍让,处处懂得忍让,事事懂得忍让,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所以你要想这桩事情做成功,绝对不要跟人家争,这我们跟西方人、跟现代人观念不一样。现代人要竞争、要斗争,好像才能取得胜利,错了!这一种竞争、斗争所取得的利益,那就是老子所说的「和大怨,必有余怨」,不是一个妥善的办法。真正妥善的办法是教人心服口服,没有余怨,只有感恩戴德。那叫人对你心服口服,感恩戴德,你怎么做法?忍让。六祖此地讲的这六个字,这六个字你要能记住,六个字你要能够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你决定成功。
六个字不难记,「平、直、恩、义、让、忍」,一定要记住。怎么个用法?对人对事对物这六个合起来用,不是单单用一个。一即是六,六即是一,如果没有后面的恩、义、忍、让,你那个心平直有什么用?不起作用!平直的大德大用,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显示出来知恩报恩。有知恩报恩,你才懂得道义,唯有真正懂得道义的人才肯忍让。他为什么不能忍?为什么不能让?不知道什么叫道义,不知道;不知道什么叫恩德,那就没有法子。所以真正知恩报恩,懂得道义,决定忍让。我们跟六祖学,就把这些东西抓住之后,这六个字一生受用不尽!无论你在哪里,你一定受人家欢迎,你受人家爱戴。你本著这个原则,你看去十恶、去八邪,又能够守住这六个字,这一生当中,无论干什么,无往而不利,禅学!成佛的基础在此地。成佛,先学会做人,人都不会做,你还成什么佛?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从明天起我们学院可以说一年一次的活动,纪念华藏图书馆故馆长韩瑛居士往生八周年。每年在这一天我们都举行一个追悼的仪式。今年除了这个仪式之外,我们还办了一个「幸福人生讲座」,总共是八天,从六号到十三号每天有六个小时的课程。这次从海外各方面来的人有两百多人,实在是显得我们学院道场太小,但是这种热忱是值得我们敬佩的。这次学习的中心是《弟子规》,以这一门为主。
我们的《华严经》讲到昨天正好是一个段落,「业果甚深」,文殊菩萨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下面宝首菩萨答覆的十首偈。如果我们今天开始讲,顶多也只讲一首偈,那要停很多天,我一想到不如把今天这堂课改做「仁爱和平讲堂」,我们采取对於中国佛教影响最大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的《坛经》实在讲,中国人没有不喜爱的,我过去讲过两遍。而且我跟同学们多次报告,我这一生没有学佛之前看了一部经,就是《六祖坛经》,丁福保的《笺注》,我看了非常欢喜。到以后正式学佛,方东美先生问我有没有看过佛经?我说我看过《坛经》,李老师也曾经问过我看过什么经?我说我第一部看的是《坛经》的《笺注》。这两位大德没见过面,他们只是慕名没见过面,真的是异口同音告诉我学不得。为什么学不得?他说那是天才儿童,不是中下根性人所能够做得到的,所谓是一步登天,他真的登上去了,如果登不上去,那粉身碎骨。所以两位老师都劝我要学教,宗门教下,学教。教是由浅而深,像上楼用爬楼梯,不是一步飞上去,不是的,那是要有功夫的,非常的稳当。
但是我们细细去观察《坛经》,能大师教人,你看他说得很清楚,他所接引的人,上上根人。换句话说,上根他都不要,上上根人。上根、中根大概都是跟神秀大师去了,南顿北渐。所以神秀大师接大乘根性人,能大师是上上根人。上上根人修行从哪里下手?这点我们决定不能疏忽,如果下手地方错了,那禅就变成了狂禅,决定得不到受用。所以我们在《坛经》里面节录了一些话,这都是丁福保居士《笺注》里面的话,这段非常好。
《坛经》最重要的宗旨,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在於「示明一切万法,皆从自性生」,这跟大乘经教里面所说完全相同。我们昨天读的《华严经.菩萨问明品》里面第一大段「缘起甚深」,第二大段「教化甚深」,现在我们刚刚读到「业果甚深」,你看跟禅宗的宗旨相不相同?完全相同。肯定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自性就是心,从自性生就是《华严》里面讲的「唯心所现」。自性就是自心,这个自心是真心。我们凡夫一看到自心就以为什么?我心,我这个心,这是心脏,这个东西不管用。聪明一点,什么是我的心?我能够思惟、能够想像的这是我的心,意识!试问问这个世间人,哪一个不是把意识当作自心?意识不是自心。此地讲的是真心。所以自心就是自性,自心就是真佛,意识不是真佛,不但第六、第七不是真佛,阿赖耶也不是真佛,所以此地讲的自心是你的真如自性。
佛,真佛。什么叫做真佛这一定要清楚,佛是什么意思?觉悟的意思。你看大乘教里面对「佛」这个字的解释,佛者觉也。佛陀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者,翻作觉者。觉者就是觉悟了,真佛就是真正觉悟了。所以我们不要看到这个佛,就想到一个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你就搞错了,你完全著了相。所以佛是自性觉,特别强调这个「觉」,这是真佛。觉性是自性中之本能,大乘教里头常讲真如本性,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无量智慧起作用就叫做本觉,那就叫做真佛。
自性、自心,这个自性就是真心,不是物质,没有形相。它是宇宙万有的根源,这个宇宙万有从哪里来的?一切万法就是宇宙万有,包括空间、时间是自性里头本来有的,从自性生。《华严经》不讲生讲现,「唯心所现」,现跟生是一个意思,现比生还好,生的对面是灭,现的对面是隐,隐现,这个意思比生灭好像柔和得多,我们听起来好像也亲切得多,隐现不是生灭。为什么会有隐、会有现?隐现在缘,昨天清凉大师在《华严》注解里面给我们讲「迷真业起,业报揽缘,无有自体」,这几句话说得好!很清楚、很明白。
所以我们学佛,学佛就是学觉,觉是自性本觉。《起信论》里头讲得很好「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我们自性本觉,自性本来具足无量的德能、相好,觉了之后,只要本觉,德能、相好自然就现出来了。如果要是迷了真?迷了真这个本觉没有了。本觉迷了,迷了真,我们的能力、相好也就扭曲了,就变成十法界、变成六道、变成三途,就变成这个东西。这些东西你要知道相有体无,事有理无,可是你迷了的时候,就像文殊菩萨所问的,有苦乐忧喜舍的感受,觉了没有。觉了的人,佛经里面讲他那个感受是什么?叫正受,这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的。由此可知,苦乐忧喜舍这个受不正,不是正受。六道凡夫所有一切的受都不是正受,正受里头没有苦乐忧喜舍。
文殊菩萨在这段经文里面,他问的意思就在此地,这是我们要晓得的。他问意里头的最后一句说「然法界中,无美无恶」,就是没有对立的,没有对立的是正受,苦乐忧喜舍是有对立的。法界就是自心、就是自性,所以在自性里面,在自心里面没有对立,怎么会有苦乐忧喜舍!苦乐忧喜舍从哪里来的?自性里头不但没有受,自性里头没有「我」,我、我所都不可得,这个自性在哪里?遍法界虚空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如果它要不在,这一切现相就没有了,为什么?现相是从它生的,它要没有,现相就没著落。我们常常在讲席里头举例子,我们用远程教学,大家总是离不开电视、电脑的萤幕,我常常把萤幕比喻作自心、比喻作本性、比喻作法界、比喻作法身,它没有形相,什么都没有。十法界依正庄严、一真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都是这个萤光幕里面出现的画面。画面虽然不同,我们晓得画面有没有离开萤光幕?离开萤光幕画面就不能够显现了。
我们拿这个能显现的萤光幕比喻作自性,所以自性它不是物质,它也不是精神,它什么都不是。六祖在《坛经》里面说得很好,「本来无一物」,你看萤幕上本来无一物,什么都没有。虽然本来无一物,能现种种相。只要缘具足了,它就会现种种相。《华严经》把这个说得很透彻、说得很明白。报因业起,业报揽缘而生的,所以它没有自体。它的体是什么?就像我们这个画面,画面没自体,画面的体就是萤光幕,萤光幕不是画面,但是这个画面跟萤光幕是决定分不开家。这就是什么?真不是妄,妄不是真,但是真妄是合在一起的,没有真也就没有妄,没有妄真也显不出来。所以真在哪里?真在妄中,妄在哪里?妄在真中,但是真不妨碍妄,妄也不妨碍真,妙就妙在这里。所以清凉大师讲华严是「无障碍的法界」。我们今天障碍在哪里?障碍在妄想,不知道事实真相,真的是完全迷了,完全不知道。好像我们看电视、电影看迷了,全心已经投入了,已经不知道它是传媒播出来的幻相,以为是真的。六道众生就是这么个情形。
所以祖师教人,你看他教人教得真好。「故不必舍自佛而求他佛,但觅自心佛可也」。你看学佛的人,几个人求自佛?全是求的他佛。实在是哪里有他佛?根本就没他佛,自他不二。可是你不知道事实真相,你以为真的有个他佛,真的以为有个释迦牟尼佛。是,三千年前真的有这么一个人出世,大家称他为「释迦牟尼佛」,认为释迦牟尼佛跟我不是一个人,心外求法;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修净土天天所求的。那六祖所讲的到底是一回什么事?我们不能不知道,祖师前头一句话不要忘记,示是显示,明是明白,明白显示一切万法皆从自性生。那我们要问,释迦牟尼佛是不是自性生?阿弥陀佛是不是自性生?是!我现在这个身是不是自性生?是,你的身、他的身,哪一个人的身不是自性生?不但所有一切人是自性生,所有一切动物、所有一切植物、所有一切矿物、所有一切自然现象,所谓是尽虚空遍法界,哪一法不是自性生?这是大前提,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
搞清楚、搞明白,才知道整个宇宙是自己,就好像我们在作梦一样。这个作梦的比喻,佛在经上用得最多,因为人人都有作梦的经验。梦中所有一切境界,所有一切人,所有一切物、山河大地,包括日月星辰,那梦中都现这个。这梦醒了之后你去想一想,这东西从哪来的?这大家知道我们的意识心变现出来的。那既然是自己意识心变现出这个梦境,梦境里面哪一个不是自己?我们念佛的人梦到佛,我有一次是梦到遍法界诸佛,这一句我们在「大回向」里面常常念到。我有一次真的梦到整个虚空,前后左右统统是佛,无量无边诸佛,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就晓得释迦是自佛不是他佛。弥陀,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在此地,自性释迦,唯心娑婆,这就把自佛找到了,你真正觉悟,你真正不迷惑了。
所以佛为什么那么样爱一切众生?爱一切众生是爱自己,自他是一不是二。他迷了就是自己迷了,一定要帮助他觉悟;他做错了,做了恶业,就是自己作恶业。我今天醒过来了,我今天觉悟了,我没有理由!所谓是无缘大慈,为什么?同体大悲,一切众生跟我同一个自性,同一个真心,世间人不知,世间人迷惑。所以佛在经上教导我们,这用方便语来说,常常讲那些人「可怜悯者」。实际上可怜悯者是什么?可怜悯者是迷,可贺可喜、可赞叹者是觉,没有别的,觉迷而已!先觉一定要觉后觉,没有条件,这真正觉悟到了。
什么时候你看到这个人觉悟?他必定是全方面的舍己为人,帮助一切众生觉悟,这个人就真觉悟;他对帮助别人还是有条件的,这个人没觉悟。觉悟的人决定没有条件,觉悟的人真心现前,真心就是菩提心,我们平常讲的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圆满的现前,他还有什么条件?大乘教里面叫这个做「无缘大慈」,无缘是没有条件。世间人有这个慈悲心、爱心有条件的,父母对儿女有慈悲,为什么?他是我的儿子,那哪有不疼爱的道理!这就是有条件的;那个不是我的儿子,我就不爱他,不照顾他,有条件的。真正觉悟的人没有条件。觉悟有层次,有大彻大悟、有大悟、有小悟,这个爱心确实随著他觉悟的程度不断的在扩充。
所以人不觉悟的时候,像父子这个慈悲叫爱缘慈,这个爱是情。六祖教我们转识成智不能留情,若於转处不留情,成功了!他完全是情没有智,那就是爱缘慈。我对你慈悲,我很爱你,那个爱保不住,会产生变化。你看男女相爱,非常明显的,结了婚,没有几时他们又离婚了,这不是假的吗?所以我常常告诉年轻人,女孩子,这男孩子说我爱你;那个男孩子,女孩子说我爱你,不要当真,假的!虚情假意,不是真的,为什么?他会变。在这个时代又没有受过圣贤教诲,变得太快了,让你措手不及,所以你要冷眼把它看破。觉悟的人那个爱是真的,永恒不变,没有条件的。所以真爱在哪里?真爱是佛菩萨,只有佛菩萨那种大慈悲,那种真诚、清净、平等的爱永恒不变,为什么?它是真心,它是自性,它不是物、它也不是情,所以它就不变!物会变,情也会变,这不能不知道,我们要学的。
所以佛家,特别是大乘无论是哪个宗派、哪个法门,它的终极目标都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真佛,就是把自己的真心找到,真心就是真觉、真真诚、真清净、真平等、真慈悲。所以六祖教人,这个教是正确,直截了当。「但觅自心佛可也」,不要到外面去找,你把你自心找到,自心就是佛,自性就是佛。底下那个话,从哪里找起?「其重要之下手处」,这个要紧,我们要特别留意。重要下手处「在於依法修行,修须自修,行须实行」。别人没有办法给你修的,你要自己修,行你要自己真干,要老老实实干。
那么他讲依法,依什么法?这个太重要。「其所修,所行者」,这就先把法给你说出来,这个法「先去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愚痴等十恶」。宗门大德从哪里下手?十善业道下手,不但是教下从这里下手,教外别传的禅宗也从这里下手,所以《十善业道经》重要。《十善业道经》是我们佛门的《弟子规》,无论是哪个宗、无论是哪个法门,全都是从十善业道建立的,离开十善业道,跟诸位说就没有佛法,离开十善业道就没有行门。无论是哪个行门,统统是建立在十善业道的基础上。
你要知道十恶要是不除掉,你在佛法里头,无论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说实在话,你是不得其门而入,十善业道入门。你没有十善这个门,你都不晓得门在哪里,你永远在门外,还自以为得到了。你认识了十善业道,你把门找到了,断十恶、修十善,你进了门。这个门是什么门?我们房子外面有围墙,这是围墙的大门,进入这个大门是院子,庭院,里面还有堂、还有舍。就是这个院子里面还有房屋,你在房屋外面没进去,你只是进入人家的院子。像我们这个道场都有院子,都有个围墙,你是从围墙这个大门进来了,我们的讲堂你没进来,我们的教室你没进来,甚至於我们的厅、宿舍你都没进来,你在院子里。
那要怎样才能入室?后面大师就说「再去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等八邪」,这段说的是什么?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最后一段八正道。三十七道品我们知道,它里面有七科,七个科目: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这七科就像七层大楼一样,第一层是四念处,第二层是四正勤,第三层是四如意足,最高的这一层是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天台大师跟我们讲有藏、通、别、圆,用藏通别圆来讲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把整个佛法都包括了。我们通常讲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统统包括了。而十善业道是什么?是这个大楼的基础、地基。你没有很好的地基,十层大楼你盖不上去,这不能不知道。修到八正道,你入室了,登堂入室了,你见到佛了。这个见到佛是你见到自心,你见到自佛,宗门里面讲的明心见性,教下讲的大开圆解,念佛人讲的理一心不乱,名词不一样,一个境界,一桩事情。这个地方我们特别要注意到。
所以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这样强调,不这样强调,不是真干,《华严经》听听,热闹而已!不是你的境界,你没有契入;你如果契入,你就是法身菩萨。从哪里契入?从《十善业道》、从三十七道品。念处是智慧,就是章嘉大师讲的看破,念处是看破;正勤是你有能力辨别邪正,邪法要赶快把它除掉,正法要认真修行;四如意足是放下,看破放下,你才有根、才有力。除八邪,除八邪八正就显出来了。大师还有一段开示,这段开示好,让我们检查自己,我们八邪到底去了多少成分;八邪要统统除掉了,下面自性中不善心你完全没有了。我们继续看这下面这一段。
「即是除自性中不善心」,不善心,这句是总说;下面别说「邪迷心,劫害心」,我们还有没有?我们还有没有迷惑?还有没有害别人的念头?还有没有狠毒心?「嫉妒心,谄曲心」,谄媚、巴结人;「吾我心」,吾我心就是我执,执著这个身是我,有我当然就有我所;「诳妄心」,狂妄自大;「轻人心」,轻视别人;「慢他心」,傲慢;「贡高心」,这是在这里举几个例子,你还有没有这个心?有这些,你那个八邪不干净,没除掉!八邪要是除掉了,八正现前,这心里头所有一切不善统统没有了,这个时候真正是慈悲,「慈悲遍法界,善意满娑婆」。我们对一般大众讲,没学过佛的,你讲法界、讲娑婆,他不懂什么意思,我们就改一改,「爱心遍宇宙,善意满人间」,这个他好懂。实在,我们讲宇宙、讲人间范围缩小了很多,法界大,娑婆世界大。
底下还有两句话我们要记住,「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不善的心表现在生活当中就是不善的行为,不善的心是迷惑,表现在行为上就造业,你看起惑、造业,后面苦报就等著你。三途苦报从哪里来的?业感的,不善业所感召的,不是外面来的。今天下午有个同学带了一片「地狱变相图」(这是英语配音进去了)来说明,我看了一段,很好,这要大量的我们来制作,赠送给外国朋友们。这是中国人的因果教育的教材,在中国也流传了几千年,中国人这是几千年这么长的时间接受这个教育,它不是迷信。人真的有过去、有未来,就是肯定有轮回。在美国有个预言家凯西,他的这些报告,我们学院采取作为英语学习的课本。我采取这个课本,好像是格里菲斯大学副校长,我跟他谈到这个,他说你这是好主意。这说明什么?外国人也肯定有轮回、有来世。
苦乐的果报看我们的行业,我们的心善、行善,来世好果报;我们的心不善、行不善,来世是苦报。地狱、饿鬼、畜生,苦报。所以六祖末后说「常自见己过」,不见他人过,「不见他人是非善恶」,这对的,这就是六祖大师教导我们明心见性从哪里下手。我们今天就报告到此。 诸位同学,我们继续再看看古德是怎样教我们真正修行。说到修行,一定要把这个名词术语的意义搞清楚、搞明白。修是修正,行是行为。行为当然是发生了错误,这才需要把它修正过来;如果行为都是端正的,那还用得著修吗?正如前面所说的,一个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与十善业相应,都与八正道相应,这个人就是诸佛如来。修行两个字在他还有没有用?他修行的功夫已经达到圆满了,告诉诸位,大乘经教里面我们读过,诸佛如来虽然证到究竟圆满,还不舍修行,这什么意思?这叫大慈大悲。那个时候做出这些修行样子不是为自己,是为众生。怎样教众生修行?你自己必须要做出样子出来给他看,这叫教学。所以我们肯定佛教是教育。
教育是什么意思?「教」,古大德解释这个字,这个造字的义趣,教是上行下效。这个字是个会意的字,你看一边是个「孝」字,上面是个老,下面是个子,另一边是个「文」字,文就是文化。老一代要把文化做出来,下一代看到了,他去学习,那个字很有味道,你一看就懂得。什么叫教?上行下效。由此可知,教学最重要的是身教。在中国古人所讲的「教儿婴孩,教妇初来」,这个谚语诸位都晓得。什么叫婴孩?小孩刚刚会说话,小孩刚刚会走路,大概我们现在观察一岁左右,怎么教?父母做样子给他看,父母在小孩面前一定要有礼,一定是很好的样子,让他看到好榜样,这个时候他会记在心里头,就是所谓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真的后天教学启发,引发他先天的性德。中国这个教育意思讲得多深、讲得多广。育是什么意思?《礼记》里头有解释「长善而救失」。要帮助他增长善心善念善行,帮助他改正过失,这是育。教育两个字合起来,这个意思你就清楚、你就明白。
所以教里头最重要的,教婴孩不是跟他讲道理,完全做出样子来给他看。所以做父母的、做长辈的在小孩面前显示出来都是如理如法,我们常常讲合情、合理、合法,做给他看!日常生活,一家人相处;古时候家庭比较复杂,大家庭,一个家庭有几十人,几十口,人丁兴旺的有几百人;你看看尊长,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有别,长幼有序,都在这里学的,不是用言语教。他从小就看,看成习惯,这就是对的,不这么做就是错的。到七、八岁的时候读书。读书,小学里面最重要的生活教育,他已经看了这么多年,那个基础已经很稳固了,这时候把为什么要孝顺,父子这个亲爱,父慈子孝那个亲爱的意思可以跟他讲;为什么兄弟要友爱。所以教的是生活教育,伦理教育,道德教育,基础都从这个时候奠定。
到十三、四岁进太学,中国古时候没有中学,小学接著就是太学,太学是国家办的。太学里头的教学著重在研究讨论,开智慧。所以小学这个阶段,除了伦理道德教育之外,背书,古圣先贤这些经典统统要背过。儿童时候记忆力最好,如果不叫他背这些东西,他也会胡思乱想,那就会把他道德基础动摇,甚至於毁坏,不可以胡思乱想。你看六祖前面教给我们的要去八邪,去八邪之后,那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所以读古圣先贤的这些典籍,除邪养正,不就是这个意思!
十三、四岁入太学,表现出来的是正气,浩然正气。这实在讲,在西方教育里头,不要说没见过,听都没听说过,然后你才晓得中国对於教学的经验非常丰富,历史悠久,它的内涵确实是博大精深。真正做一个好人,这个好人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区,人家来跟你接触,都会赞叹你是好人。换句话说,你这种形态,不论是受过教育没有受过教育,都肯定你是好人,为什么?这标准是自然的,不是哪一个人制定的。所以《坛经》我们要不要学?我们如果要学习,可以作为我们的补充教材,抓几个重点就可以了。特别是修行下手,这个认知重要!
我在这两天把《十善业道经》做了一个节要本,过去蕅益大师做了一个节要,他的节要我们也印出来了,跟《十善业道经》印在一起,诸位都看过。他的节要本的重点在行,我们怎样落实十善业道?他是著重在落实;我的节要著重在知,那就是认识十善业道,明了十善业道,对於我们日常生活,对於修学、修道它的重要性,所以我跟蕅益大师节要的差别在此地。我们如果对它不认识,你怎么肯修?这个经文我们过去讲过,有没有人肯修?我没有看见,为什么?你还不知道,你对它没认识。如果你对它认识了,哪里要人劝?你会很认真、很努力的去干!
就如同《弟子规》一样,这些年来我不断重复在劝、在讲解,提起你们认识。非常难得杨老师跟蔡老师他们是首先觉悟,真干,完全把它落实之后,你看看他们再从自己修学的心得做出报告,很多人看到、听到了受感动,好事情。我常常讲《弟子规》跟《十善业道经》今天是救根!我们的根烂掉了,根坏掉了,怎么修都修不成功。你们想想十恶去不掉,八邪去不掉,十恶、八邪去不掉,你怎么个修法?你所修全是假的,说得天花乱坠,那个心还是邪,还是恶,还是不善,没有用处。所以我再大声疾呼,我们要从头来起,道理就在此地。
后面这一段古大德劝导我们,抓住六祖所说的纲领,这些纲领都在日常生活当中,决定不谈玄说妙!大学问、大道理在哪里?就在生活里头,就是日用平常。他说了六句偈,能大师所谓「心平何劳持戒」。这一句他说的。我们就要求我们在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行为当中,怎么能求到个平字?平就是平等,我们在菩提心上讲的真诚清净平等,一个得到,统统都得到,平等心得到了,清净心就得到,真诚心就得到,正觉慈悲都得到,一个得到一切得到,放在第一句。这一句非常非常重要!你把它翻过来看,我们现在这个心为什么不能平?平,平下面是安,心就安了。我们今天心不安,为什么不安?不平。平是因,安是果,再往下面看,安是因,乐是果。你为什么生活的不快乐,那么苦?你心不安,不安哪来的乐?安才有乐,所以他把这个字摆在第一句。
那怎样才能够让你的心平?持戒。心平就不劳持戒,持戒就要达到心平,你看看那味道。所以诸位千万不要把它误会了,「心平何劳持戒」,不要持戒了,那哪里是祖师的意思,祖师要听你们这么解释,那痛哭流涕!这就是告诉你持戒的目的是达到心平。平,你心就安;安,心就和;和,心就乐。和乐你才真正得到,从持戒里头得到。所以除十恶、除八邪都是持戒。我们今天学《弟子规》是持戒,学《十善业道》是持戒,它的效果必定是平、安、和、乐,幸福美满的人生!你要是疏忽戒律,不从戒律上入门下手,平安和乐对你来讲有名无实,你这一生当中都得不到。你们想想是不是这个意思?
我们要想在这一生当中平安和乐,世界怎么样动乱,灾乱怎么样多,我的一生平安和乐,为什么?境随心转。《楞严经》上尤其说得好「若能转物,则同如来」,同如来我们懂得,同如来就是同觉悟的人。如来就是自性觉,自性觉就称他作如来。「如来者,诸法如义」,在一切法里头安和乐利,你看平等多重要!平等,真的什么时候你得到?八邪除掉了,菩提心现前,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现前。去十恶,我前面讲你是入人家的院子,没进房子里面去;除八邪,你的平安和乐得到了,人家欢迎你进来,登堂入室。
「行直何用修禅」。行是我们的行为,「吾则求吾行之如何能直」。直当中没有委曲相,直是正直,没有一丝毫虚伪。禅是什么?禅是定慧,修禅就是修慧,慧从哪里来?慧从定来。所以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是修行,自古以来佛佛相传。这不是释迦牟尼佛发明的,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创作,无量劫来佛佛相传这个修行三大纲领,戒定慧三学。前面叫你平是修戒,接著就跟你讲定慧。定慧现前,直心是道场。你的心正直,一丝毫委曲相都没有,一点虚伪都没有。所以这个地方的直是菩提心里头的真诚心。
禅是什么意思?六祖从《金刚经》开悟的,他老人家讲这个禅,就是用《金刚经》做依据的。《金刚经》上,世尊告诉须菩提尊者,外不著相叫做禅,内不动心叫做定。用现代的话来说,决定不受外面境界的影响,不为外面境界所诱惑,这是禅;内里面永远保持著如如不动,这是定。禅是梵语,定是中国字,意思很接近,所以翻译这个名词,叫梵华合译。「禅」是印度话,「定」是中国话,这个名词是梵文跟中文合起来,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取於相就是外不著相,我们今天讲不受外头境界诱惑,不受外面境界影响,禅;内心有主宰,如如不动。你的心里头清净寂灭,本来无一物,表现就是正直,表现出大方。无论在什么场合,自然叫别人对你肃然起敬,仪态大方。
我们要不要修禅?要!不修不行。是不是要照六祖那个方法来修?那倒不必要。我们一定要懂得,大乘教里面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修禅,「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方法不一样,所以有八万四千种方法、有无量方法,修什么?统统修的是外不著相,内不动心。那我们今天在八万四千法门里面,采的是什么法门?持名念佛。世尊在《大集经》上说,持名念佛是「无上深妙禅」,佛说的,我们要懂得。有很多人讲禅、讲净,把禅跟净分开,那是什么?那是他既不懂禅也不懂净。真正要通达明了,禅净是一,方式不一样,这要懂。我们用念佛这个方法达到行直。
六祖又说「恩则孝养父母」。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育完全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所以五伦里头第一句「父子有亲」。那个亲的落实就是父慈子孝,教育是从这个地方建立的。所以小孩,婴儿从小培养他什么?孝,孝是什么?爱父母。父子有亲这个亲,从婴孩不会说话、不会走路,你就能看到。他喜欢父母,他爱父母,父母在这个时候无条件的也爱他。这一种父子亲爱,怎样能够永远保持,这就是教育,这叫孝道。永恒的保持,永远不变。为什么这个小孩随著年龄慢慢长大,他就不孝了?他就不爱他的父母了?甚至於父母老了,他就讨厌父母?没有教育。中国古圣先贤教什么?就教这一桩事情,这桩事情是所有一切人伦的根本。只要人对父母这个爱心永恒不变,他会爱兄弟,他会爱妻子,他会爱亲戚,他会爱邻里乡党,他会爱朋友;忠君爱国,他爱国家,他爱国家领导人,永恒不变。杀身成仁,舍身取义,都是孝道教育的成就。
对一切人、对一切事绝对没有邪恶,没有邪念。所以在家孝子,在社会,现在讲好公民;在学校,好学生;无论在什么场所,他都是好榜样。孝养父母,懂得恩,报恩!知恩报恩。所以「吾则求孝养父母之所以尽其恩」。永恒不变,给社会做个好样子,养父母之德,人家都会称赞:这个父母好,你看教这么好儿子,儿子这么孝顺。自己行孝,就能够教化众生行孝,不是自行化他吗?一定的效果。你自己不能行孝,你天天劝别人,把孝道讲得天花乱坠,没用,没人相信!必须你自己做到让别人看到,从内心里面感动,他服了,受你的影响,向你学习。
由此可知,教育根本的手段就是以身作则。要做出榜样来给人看,让人家从内心感动来跟你学习,这叫教育。用中国古圣先贤的标准,现在这个社会没有教育,这是真的。我在初出家的时候三十三岁,台北圆山临济寺,那个时候临济寺外面有很大的院子,树很多,我的工作每天早晨就扫院子。我们扫院子好像三个人,院子很大,树都落叶,早晨起来把它扫得干干净净的。有一天早晨我在扫叶子的时候,有几个年轻人,从我们那边可以往圆山公园,后面有一条路,可以从这一条路到公园去。从这个地方到公园去就不要买票,不过那个时候都很早就是,那公园还没开门,他们从那上去。这些学生一路走著,一路在那里闲聊,我在旁边听听、看看他们那个样子,我很感叹说了一句话,我说:可惜!没有受过教育。他们听到了,听到之后,四个学生回过头来就找我,他说你刚才是不是说我们没有受过教育?我说是!我是这样子感叹的。他说:我们是台湾大学法学院四年级的学生,你怎么说我们没有受过教育?我说:我还没有能看得出来,你们都是大学生。
我说:好,我向你请教请教,这「教」怎么讲法?「育」怎么讲法?「教育」两个字连起来怎么讲法?我这两个字三个问题就把他问倒了。那个时候的学生不错,还肯受教,遇到我这么一说,他的态度马上就改变了,不是那么样的傲慢,态度马上柔和下来。他来问我,我直截了当告诉他,我说:你们不但是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你们连基础的教育都没受。他说为什么?我说:基础教育是洒扫应对,你学过没有?不但洒扫应对你不会,你连吃饭都不会。我一说,他们就是愈说眼睛张大,耳朵竖起来,就回过头来反问我,我说:我给你四个菜,放在这个桌子上,你懂得这四个菜怎么摆法?不是随便乱摆的!每个菜的性质,这里头有阴阳五行,你会摆吗?没有学过。是!这些东西在《礼记.月令》里头都有,你没有学过。所以你如果是留意,在这大的餐馆里面,宴会当中,你稍微留意一下,人家那个出菜、摆菜都有一定的,他懂得。
最后他问我,那我们现在读到大学,我们马上快要毕业了,那我们都不算教育,算什么?我就说你们现在,这不能改做学校,应该是名副其实的「高等知识传习所」,这是名副其实。教育没有,没有学到教育,你们所学的是知识、技能。教育是上行下效,长善救失,这都没有,听也没有听说过。所以我们不能不懂,不能不从头真的开始干起。
这是讲恩,知恩报恩,这是人!你看六祖讲的,他这个层次分明,先戒,定慧,再落实在生活上,头一个人要知恩报恩。人要是不知恩,忘恩负义,他成什么人?那人跟畜生的差别在哪里?人受过教育,人知恩报恩。不能做到知恩报恩,说老实话,连畜生都不如。畜生里头,乌鸦有反哺,那老乌鸦老的时候,小乌鸦觅食回来喂老乌鸦,报恩。羊有跪乳之恩,你看小羊吃奶的时候,你仔细看,它跪在地上。我们细心观察动物,动物确实你仔细观察,你能看出有知恩报恩。
义,道义,「义则上下相怜,吾则求上下相怜之所以尽其义」。家庭,大家庭里面有主、仆,现在的公司行号里头有老板、有员工。老板是上,员工是下。这个团体不是亲情的组织,大概一般团体都是道义,道义的集合。彼此互相怜爱,互相包容,互相关怀,互相照顾,互助合作,共存共荣,上下相怜就是这个意思。团体比个人重要,一定要尊重团体,要爱团体,决定不能够毁谤团体,不能够伤害团体,道义!现在有一些公司不懂得这个道理,那公司集合什么?利害。利害的集合不容易维持,到利害要出了状况,这公司可能马上就破产。现在的员工,如果老板经济有了困难,周转不灵,一个月、两个月工资没有发出来,员工马上就要包围工厂,就要包围老板,公司马上就垮掉。
日本人他们的工商业得到西方人尊重,他们公司上下团结,没有罢工的,没有抗议的;实际上他们有抗议,有抗议不罢工。如果员工对老板不满,把头上扎一个白带子,照样工作,照常工作。这是对的,有义在里头。老板一看到员工里头有很多头上扎布条了,马上开会来解决。非常尊重,彼此互相尊重。不像外国,有一点点问题出现就罢工,这一罢工,员工、老板双方都受损失。这在现在社会上我们常常看到,道义没有了,没有相怜,都是互相对立,都是利害。
「让则尊卑和睦」。团体生活如何能够得到和睦?要知道让,要知道忍,所以他后面是「忍则众恶无喧」。特别是对於意见不同的人,时常来找麻烦的人,要能够忍让,样样为大局著想,为团体著想,不要为个人利益著想,这个问题才能得到解决,圆满的解决,妥善的解决。如果彼此互相不能忍让,这个冲突就愈来愈大,到最后怎么样?两败俱伤,对哪一方面都没有好处。所以佛在《金刚经》里面说「一切法得成於忍」,《般若经》里面讲「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从哪里下手?从施舍,从布施,怎样把你这个功德能保持不失去?忍让。所以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忍能保持,施里面有戒就是如法,这里头有忍让!时时懂得忍让,处处懂得忍让,事事懂得忍让,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所以你要想这桩事情做成功,绝对不要跟人家争,这我们跟西方人、跟现代人观念不一样。现代人要竞争、要斗争,好像才能取得胜利,错了!这一种竞争、斗争所取得的利益,那就是老子所说的「和大怨,必有余怨」,不是一个妥善的办法。真正妥善的办法是教人心服口服,没有余怨,只有感恩戴德。那叫人对你心服口服,感恩戴德,你怎么做法?忍让。六祖此地讲的这六个字,这六个字你要能记住,六个字你要能够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你决定成功。
六个字不难记,「平、直、恩、义、让、忍」,一定要记住。怎么个用法?对人对事对物这六个合起来用,不是单单用一个。一即是六,六即是一,如果没有后面的恩、义、忍、让,你那个心平直有什么用?不起作用!平直的大德大用,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显示出来知恩报恩。有知恩报恩,你才懂得道义,唯有真正懂得道义的人才肯忍让。他为什么不能忍?为什么不能让?不知道什么叫道义,不知道;不知道什么叫恩德,那就没有法子。所以真正知恩报恩,懂得道义,决定忍让。我们跟六祖学,就把这些东西抓住之后,这六个字一生受用不尽!无论你在哪里,你一定受人家欢迎,你受人家爱戴。你本著这个原则,你看去十恶、去八邪,又能够守住这六个字,这一生当中,无论干什么,无往而不利,禅学!成佛的基础在此地。成佛,先学会做人,人都不会做,你还成什么佛?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