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和平讲堂-杨公椒山遗属第二讲 (共一集) 2004/9/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8-011-0001
同学们请坐。这堂课要跟大家介绍「杨椒山先生遗属」。杨公椒山他是明朝时候的人,嘉靖年间的进士,是直隶容城人,就是现在的河北省。为人正直,是一位清官,清官总是免不了嫉妒、陷害,所以杨公也不能够避免。他的遗属很长,交代他的后人读书、做人,面面周到,是非常难得的好文章。虽然他是教训他的子孙,正如同了凡先生的四训一样,我们如果常常读诵,对自己肯定有很大的利益。千万不要说这是他教训他子孙的,与我不相干,那就错了。我们在前一次讲演当中,提到「三人行必有我师」,引申到《华严》善财的参学,除了我自己之外,没有一个人不是我的老师。杨公椒山先生的遗属就是对我说的,就是教导我的,我应当认真努力来学习,成就自己的智慧、德行,这就对了。
这一段文是从整个遗属里面节录的,节录当中的一段,大概只有全文的十分之一。你就可想他这篇文章很长,是个长卷,我们只节录当中的一小段。这一小段对我们修行人来讲非常重要,特别是教导我们怎样处事待人接物,应当认真努力的学习。第一句说:
【人须立志为君子。】
这一句就是一小段。人不能没有志,这是求学、为人第一桩大事情。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有个一定的方向、目标,努力精进,自然有成就;如果这个人在世间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他就很可怜,他到老一事无成。学佛也不例外,学几十年没有成就,原因是没有方向,没有目标。由此可知,志不立那一点办法都没有。『立志』做什么?杨公讲得好,「立志」要做『君子』,「君子」就是好人。人在世间要知道做个好人,你这一生没有白过,君子再提升是贤人,贤人再向上提升是圣人。杨公定的标准不高,由此可知,他当时的子孙是中下根性,那么对我们来讲非常契合,我们也是属於中下根性,因此他正是对我们说的。所以,我们在这一生当中,不可以做恶人,不可以做坏人,一定要知道做个好人,做君子,做贤人。
古时候读书志在圣贤,为什么读书?读书明理,在圣、在贤。圣是什么意思?对於宇宙人生真相通达明了,这称之为圣。所以「圣」常常跟「明」连起来说,圣明,明是明了,真正明了,没有错误;彻底明了,这个人叫圣人,所以圣人跟佛的意思完全相同。佛陀这是外来语,从梵文音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是觉者。圣就是觉者,觉者中国人称圣,印度人称佛;换句话说,「读书志在圣贤」,这句话用现在的话来说,读书志在做个明白人,就这个意思。圣贤就是明白人,不要一生做个糊涂人,圣贤的反面就是迷惑,觉之反不就是迷吗?由此可知,儒跟佛,真的,理想的目标都相同,希望做个觉悟的人,做个明白的人。明白人一生当中,无论是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决定不会犯过失。我们现在人说,他所作所为一定是合情合理合法,一定是利益社会、利益众生,一定是给世间人做个很好的榜样,这就是贤人君子,这个志不能不立。
我学佛是方东美先生介绍的,方先生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个凡夫俗子,这句话很中听,人生最高的享受,这个我要学,这个太难得了。我就是这么一个方向,这么一个目标,引导我入门,或者说得不好听的话,就是引诱我入门。入门之后,我非常感激老师,是真的,不是假的,确确实实是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绝对不是地位高,有多少财富,有多少产业,不是的,一无所有。最高的享受是一生当中,我说两句话诸位就懂得了,这两句话世间人很不容易得到,「一生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还得了!不受环境人事物的影响,一生心安理得,自在安乐。这真正是最高的享受,我们佛经里面讲的法喜充满,孔老夫子讲的不亦悦乎,「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我得到了,这不是财富,不是地位,快乐!幸福快乐。心正、行正、言正,远离邪恶,这是从老师那里得来的,所以头一个要立志。
佛教我们亦是如此,你看四弘誓愿,这是佛的根本教诲,第一个「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一句就是立志。我们要发这个愿,发这个愿是要度一切众生,佛门讲度,现在人讲服务。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意思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为一切众生服务,帮助一切众生,协助一切众生,帮助他破迷开悟,帮助他离苦得乐,这叫度众生。可是你要想帮助别人,你先要成就自己,如果你自己没有德能、没有学问,你用什么帮助?那么你发这个愿是空愿。所以,你要想这个愿要兑现的话,你要具备能力、智慧。头一个佛教给我们,这跟孔老夫子完全相同,德行,你要修养自己的品德。
四弘誓愿第二条「烦恼无尽誓愿断」,断烦恼就是修养自己的德行,道德教育,把这个放在第一。真正有道德,才真正能做利益众生、利益社会的工作。有了道德,道德是为众生服务,基本的心态你有了,然后学什么?学能力,「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一条就是要充实自己的能力、技能,要培养自己的智慧。我有智慧、有技术、有能力,又有德行,为众生服务这个工作才能做得圆满,才能真正的帮助别人。终极的目标,「佛道无上誓愿成」,我自己希望成佛,也希望帮助一切众生成佛,佛教我们立这个愿,立这个志。第二句:
【心为一身之主。如树之根。】
这也是一小段,直截了当告诉我们,『心』重要,佛家重视,儒家也不例外。儒家讲修行,你看头一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先修心,「心正而后意诚,意诚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它有次第、有顺序。格物,物是欲望、物欲,格是格斗,跟谁格斗?跟自己的物欲,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的贪求。为什么?这个东西障碍你的智慧,障碍你的真心,障碍你的本性。所以,首先要断烦恼,格物就是断烦恼,致知就是学法门,格物而后致知,就是先要断烦恼,然后再学法门;四弘誓愿里头,格物是第二愿,致知是第三愿。这样物欲没有了,物欲是烦恼障,致知是破所知障,二障去掉之后,你的心正了,心才真。心正你的行为当然正,一切都正,心邪什么都邪。
头一句讲正心,好比树的根,你这个树能长多大,能长成什么样子,根要好,要培植得好,「心」是根本。佛法讲,心生则一切法生,又说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法,十法界,你心想善、想正,是四圣法界、人天法界;心邪、心恶,那就是饿鬼法界、畜生、地狱法界,正所谓是「一切唯心造」,《华严经》讲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个一定要晓得。底下具体给我们说明。
【心里若存天理。存公道。行出来便是好事。便是君子。】
这就讲心是根本,心里要常常存著天理,什么叫天理?天理就是伦常,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文字上看起来好像这是一个家庭,没错,但是这个东西一延伸一扩充,就到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整个世间。所谓是四海之内皆朋友也,今天我们说全球皆朋友也,范仲淹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从自己家庭到整个世界,一家人,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这是『存天理』。『存公道』,公是没有私心,待人接物与天理相应就是公道,中国人常讲天理、国法、人情,能够与天理相应,与国法、人情都相应,公道!公道大家都服了。
公道的反面是私心,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的反面是大公无私,你做出来的,无论做出来什么事情都是好事,这就叫君子。君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君子起心动念绝对不会跟天理相违背,君子每天所接触的决定是圣贤,读圣贤书,行圣贤道,这是君子。我们今天学佛叫佛弟子,是不是真的?真的是读佛书,行佛道,你读了要行,如果不行,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不是真的,那是伪君子,这个诸位常常听说,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们不能做伪君子,做伪君子有罪过,罪过很重。为什么?因为你破坏佛教形象,佛是大圣,你说你是佛弟子,你的思想言行跟佛完全相违背,你破坏形象,破坏形象比破和合僧的罪还重,所以果报在阿鼻地狱。你相不相信?不相信。
不相信因果,不相信报应,这算不算佛弟子?不算。为什么?佛相信因果报应,因果报应是佛说的。佛所说一切经,四十九年所说的不离因果,你看看《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讲的五重因果,《妙法莲华经》讲的是一乘因果。佛说法,祖师判教,大大小小经典,宗门、教下,大乘、小乘,显教、密教,不离因果。你不相信因果,你不是佛弟子,你是假的,不是真的。又何况我们这一生学习所依靠的,总的指导原则是净业三福,净业三福十一句最后一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你不信因果,不是佛弟子,佛弟子深信因果,这个不能不知道。你存的是善心,行的是善事,你的果报美满;你心不善,行不善,你的果报可悲,你的前途是一片黑暗。下面说:
【心里若存人欲私意。】
『人欲』是什么?财色名食睡。『私意』是自私自利,你心里头只有这个东西,没有天理。中国人常常把天理跟良心合在一起讲,天理良心,你要是心里只有五欲的享受,纵欲,只有自私自利,天理良心没有了。
【虽行好事。亦有始无终。虽欲外面做好人。也被人看破。】
为什么?不能持久。好事跟你的心理不相应。你为什么做好事?表面做给人看看的,装装门面,不能持久,所以终究会被人看穿。人家一看穿,一文不值,你是假的,你不是真的。纵然做一点好事都有企图,这个企图决定是满足你的私欲,这个人在中国社会里称之为小人,造作恶业,心行不善,果报怎么会好!我们看到有很多,造作确实是不善,可是现在官也做得很大,财也发得很多,那是什么原因?好像是因果的道理讲不通。不然!你不晓得因果道理之深。佛在经上讲「因果通三世」,这一世当中心不善,行为不善,无恶不作,还享大福报,这是什么原因?这个福报是过去生中修的,过去生中修的福报大。佛说得好,「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这一生所受的,是前世修的因,「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我这一生所作所为,是来世果报,这一世在造因。这些道理不能不懂,过去修积得好,善因非常深厚,感得这一生大福报。
东方人相信命运,西方人也不例外,相信命运的人很多,所以占卦、算命,西方也很盛行。《了凡四训》里面讲算命,那个孔先生真是一等高手,能把一个人一生的流年推算到准确,没有差误。了凡先生佩服到极处,因为他自己二十多年,每年的流年跟孔先生算的完全相应。读书人你每年参加考试,考试的成绩命里已经注定,考第几名,注定了,你这一年有多少收入也都注定,一点都不差。这是什么?前世修的。他从被人算定之后,他的心定了,什么也不想,想了也没用。所以,他也不作善,也不作恶,这个流年准确得不得了,我称他作标准凡夫。
算命算的流年是个常数,好像这是个常数,命里头的,定数。可是这个定数它还有个变数,变数是什么?你如果起一个善的念头,做一桩好事,它就加,加就往上升;你要起个恶念,做个坏事,它就减,它就往下降,所以有加有减。大善就乘,大恶就除,加减乘除是变数,那个数会变。一般人这个加减乘除幅度不大,所以大致上算的命很准确,大致上都不差太多。如果大善、大恶,那差别起落就大了。我们看到大恶之人,思想恶,都是想坑人,都想占人便宜,损人利己,天天干这种事情,他还是享大福报。这什么原因?你就晓得他命里头的常数多大!我们以财富来做个比喻,他命里面有一百亿,一百亿实在不多,我们假定就这个说法,一百亿。命里头有一百亿的财富,因为他心行不善,大幅度的往下降,降到什么?大概只降到三千万、两千万,他还觉得自己很满意:我赚了这么多钱!其实他命里比他现前的财富要好很多倍,因为心行不善折福折掉了。折掉之后还有这么大,你才晓得他过去生中修积得多大。
如果他的心行要善,没有恶念,还能够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他命里头这一百亿天天在加,天天在乘。可能他能一生得到两百个亿、三百个亿,变数!你们看看了凡先生遇到云谷禅师,云谷就把这个道理讲给他听,常数里头有变数,所以命运是自己造的,命运可以自己改。你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善,就往下坠落,就减;如果你是修德修善,你懂得这个道理,念念都是善念,行行都是善行,你不断的在往上加,不断往上乘。你命里头一百个亿会到一千个亿,会到两千个亿,这是想不到的事情。贵贱穷通都在自己一念之间,你晓得这个道理,你就懂得自求多福,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因果的道理不能不通达,不能不明了,明了之后,你一定做君子,你决定不会做小人。为什么?做君子智慧天天增长,德能天天增长,福报天天增长,不求也就得了。
财富从什么地方修来的?佛法里讲得清楚,布施!布施在消极上来讲,断悭贪,在积极的上来讲,增福慧。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无畏布施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吃长素,不吃众生肉,这就是无畏布施,培养自己的慈悲心。这些小动物见到你不害怕,为什么?你的磁场是很柔和的,是很慈悲的。如果你吃众生肉,你的磁场里头就有杀气,小动物一接触之后,它就感觉到恐惧,感觉到害怕,它就退度,它跑掉了,有杀气。所以,不吃众生肉是属於无畏布施。果报?果报健康长寿,真的,不是假的。
不是说不吃肉恐怕身体就不健康,对身体有害,错误的,绝大的错误。吃肉才真正叫不健康,肉食里带的病菌很多。古人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口要小心谨慎去守住,守口如瓶!《无量寿经》教给我们修行的总原则、总纲领,善护三业,头一句「善护口业,不讥他过」,我们有没有做到?有意无意批评人,就是讥讽别人,瞧不起别人,讽刺别人,说别人过失。说别人过失,你在这里说,人家听得到听不到?肯定听到,现在传话的人太多了,人家听到:某人说你过失。如果这个人没有修养的话,他听到之后他就怨恨在心,念念不忘,总找机会报复你,你不就麻烦了!到报复来的时候,不知道原因怎么起来的。你要想免除灾祸,决定不说别人过错,不跟人结这个怨,这叫积德,这叫修善。所以,真正修行要从这个地方下手,真功夫,一生当中不见世间过,决定不能够批评人。
古时候说过失的,有两个人,一般人不会说你的过失。哪两个人?一个是父母,父母看到你有过失会教训你,你要听,要接受;第二个人是老师。不是父母,不是老师,再好的朋友都不会说你的过失,为什么?怕结怨。朋友有规过之义,有这个义务,就是你有过失的时候会劝你。但是,劝你不能超过三次,三次不接受,从此以后不能再说。再说就结怨仇了,三次人家可以原谅你,这是古圣先贤定的标准。三次,我们朋友的义务尽到了,你要是再不肯改,不肯接受的话,从此以后绝对不会说你的过失,这在从前是朋友相处之道。在现代,老师跟学生相处之道,也到这个标准,这是我亲眼看见的。
我早年在台中追随李老师,跟他老人家学教,他开个经学班,就是教讲经。我们同班二十多个同学,人数不多,那个阳奉阴违的同学,表面上对老师很恭敬,老师讲的话不听,我行我素。老师明白、清楚,对他很客气,他有过失,老师绝对不说;那个肯听话的,依教奉行的,老师对他一点都不客气,有打有骂。你看李老师手上常常拿把扇子,那扇子是打人的,听话的,要打、要骂、要教他,不听话的,客客气气。我们看到奇怪,年轻看不懂,老师知道了,有一天叫到我叫到房间里,把我心里的疑惑说出来,是有这个疑惑。他就告诉我,他大我三十多岁,他叫我孩子,「你要记住,不能接受,不可以说,说了结怨仇,他心里有怨恨」。我们才明了!他来学,你不能拒绝,已经进了这个班,不能认真学,那敷衍算了。肯学的,要认真教;不肯学的,客客气气。我们这才明了,学了这么一手。
学佛、做人一生最重要的,不跟人结冤仇,那你做人算成功了。过去那些冤仇你要知道把它化解,这很重要,要能化解。过去世冤仇你不知道,是过去生中造的,不是这一生中,不知道我们过去生中什么关系。怎么化解?小冲突要忍让,他不高兴,说了几句不好话,不能顶嘴,洗耳恭听,没事,甚至於他出手打你几下,不还手,没事。这就是什么?凡是对方有这种行为对待我们,我们觉得没有过失,他误会了,这是什么?前世的因,正是老子所讲的「余怨」,过去生中的余怨。这一生当中,偶然小事情的冲突,这是缘,鸡毛蒜皮的小事,缘。这个缘你要不懂得化解的话,这个小怨就变成大的冲突,有因、有缘、有果,大冲突是果。你明白这个道理,我不给他这个缘,你小小的冲突我忍让,就没事,不至於变成大冲突。
忍让,这是没有功夫,真正有功夫是礼让,不是忍让,礼让,这是化解冲突。布施、持戒、忍辱,六波罗蜜化解冲突,你懂得这六个修行纲领的义趣,你明了,你能够认真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奉行,能够化解宿世的冤业,你在菩提道上才一帆风顺,没有障碍。这个障碍就是业障、魔障,我们常常看到,常常听说,你能够有智慧化解就没事,决定不跟别人冲突。别人如果骂我,想打我,我赶快走开、躲开,那个化解不了问题。他骂,站在那里恭恭敬敬听他骂,骂累了,他就不骂了;他要打,不走,让他打,打到他不肯打了,结解开了,还是好朋友。绝对没有怨恨的念头,决定没有报复的念头,我们积功累德,断恶修善,就在这些地方学习,在这些地方成就。你要真的学做好人,不能做假好人,假好人没有用处,那个业障消不了,怨恨不能化解。到最后还是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彼此双方都痛苦,这错了。这些都是讲我们自己存心怎么做人。
【凡事合天理则行。不合天理则止。】
这是讲对事,这一条是说对事。『天理』就是道理,符合道理。道理怎么讲?对社会有利益,对人有利益,对环境有利益,是好事,你要做!『不合天理则止』,於人没有好处,於环境也没有好处,於自己有好处,於别人没有好处,这个事情不能做。於人有好处,於自己有好处,好,要做;於人有好处,於自己没有好处,也要做。一切为社会、为人群、为众生,这是君子,君子能够舍己为人。小人则反之,舍人要为自己,所谓说损人利己,君子是损己利人,差别在此地。下面举出几个例子。
【与人相处。谦下诚实。】
要谦虚,要卑下,要『诚实』,不敢在别人先。这是一桩难事,但是一定要学,谦谦君子。你在《了凡四训》里面看到,袁了凡参加好几次的考试,也不是每次都考中,他命里头没有功名,他考进士就考了三次,第三次才考中。他命里头没有,不但没有进士,举人都没有,他的命里只到秀才,所以举人跟进士都是他修来的。他就试试看,考考看,到第三次考中了。每次跟很多朋友、同学一起去考,他去观察,同学当中哪个人对人谦虚、对人恭敬,他就说某人这次一定会考中,果然考中。他所料的几乎没有一个人是料错了的,没有,都被他说中,谦是德。鬼神都保佑你。你考试中不中是命里头有没有,你没有这个命,你文章做得再好也考不中,要有命!谦虚是德,所谓谦光照人,这个人一定有成就,他自己也非常认真努力在学习。
诚实很重要,诚实是德之根本,所有一切德能的根本,真诚。你看菩提心,真诚是菩提心之体,万德万能都是从真诚生出来的,心不真不诚,那就一事无成,这个要知道。大乘佛法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菩提心我说了十个字,「真诚」是菩提心之体;「清净、平等、正觉」是菩提心的自受用,就是深心;「慈悲」是菩提心的他受用,对人是一片慈悲,对自己是清净平等觉,这是享受,就是方先生所讲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清净平等觉,心是清净平等觉心,行是清净平等觉行,哪有不健康长寿的道理?
再能够发心吃长斋,不食众生肉,就是不跟众生结恶缘。以前吃众生肉不知道,迷惑颠倒,一接触佛法明白了,觉悟过来,把这个过失马上改过来,彻底改过来。你们如果说不吃肉不健康,不吃肉身体不好,我吃素五十三年了,我觉得我这个身体一年比一年好。素食对我有好处,我去检查,什么毛病都没有,最健康的饮食。凡是老年的时候病痛很多,原因在哪里?肉食吃得太多了。一个是肉里头带的很多病菌,第二个是肉里头有许多冤业,你吃它的肉它不甘心,它有怨恨,这两桩事情你就麻烦大了,这就是老年人那个病的根就在这里。年轻时要觉悟,你要知道痛戒前非,这个样子我们老年可以避免这些麻烦。所以「谦下诚实」重要。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杨公椒山遗属」。
【勿避劳苦。勿贪甘美。】
这一句是讲与人共事的时候,不怕劳苦,苦差事不要回避。『勿贪甘美』,与人共饮食,与人共利的时候,要懂得让一点,谦让一点。都是德行的修养,在这个时候能见到,在这个时候学习。所以真正修行,《华严经》上清凉大师讲历事炼心,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经历,一定要在事上去磨炼,把自己的贪瞋痴慢磨掉。不在境界上磨,天天念书没用处,天天拜佛也没用处,一定要跟人相处,在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里面去磨炼。磨炼的,把贪瞋痴磨掉,这叫真功夫,这个时候你才晓得真正的利益。现在跟你讲你不相信,为什么?你没有经历过,必须自己经历之后,你才真正明了,你才真得受用。方先生一句话,「人生最高的享受」,这一句是空话,你能懂得吗?你能体会到吗?不懂,体会不到。什么原因?你没有经历过,一定要经历,你才真正能够得到。
『勿避劳苦』,劳苦里面的真滋味,不贪甘美,断贪欲的真滋味,你才能尝到。你不在境界里头炼,你怎么会懂得?
【让人。容人。】
这里头有真乐,谚语常讲「量大福大」,大福、大贵、长寿是修来的。命里面有,你肯修,你的福、你的智愈来愈大,你的寿愈来愈长,那福报现前。命里面没有,这一生肯修,行,能成就。了凡先生一生所作为的,我们看到了。俞净意他所修的成绩超过了凡先生,可惜就是他没有记载,是他的同乡罗先生给他写了一篇传记,我们才知道这回事情,他的成就超过了凡先生很多。自古至今,你真的通达明了,肯学、肯修,你就得到。
我跟诸位讲的,我在年轻的时候,看相算命都说我短命、没福,幸亏就是还有一点智慧。这一点智慧才真正懂得尊师重道,才知道好学,从儒、从佛、从道里面转过来。所以有一年,甘珠,我们一般俗话称他作活佛,藏语里面称呼图克图,甘珠尔瓦呼图克图。我跟他交情很厚,他年岁比我大,大概大我十几岁,早年都往生了。他告诉我,我的福报、智慧、寿命都是这一生修的。确确实实没有福报,这一生能够依教奉行,他跟我说,你将来的福报很大,寿命很长;短命变成长寿,无福变成大福,修来的。
我修学从来没有求福报,也没有求长寿,我一切随缘,顺其自然,不加丝毫意思在其中,自自然然的,心安理得。人要有希求就不好,有希求能不能得到?能得到,得到有限。为什么?你有边,有边际,有界限;到无求,边际没有了。边际没有了,我们所修的功德称性,称性那是真的!不需要的时候一无所有,需要的时候,需要多少就来多少,你说这个多自在,一点都不操心,永远保持自己的清净、平等,安乐!所以要懂得『让人』,要能『容人』。「容人」、「让人」这个人有福,不能够包容,不肯让别人,这个人没福,纵然现前有一点福,很有限,也很快就完了。这桩事情诸位如果能够细心在你周边亲戚朋友当中观察,你会看到,凡是能容人、能让人的人,有后福;不能容人、不能让人的人,到晚年很可怜、很苦,福报享尽了。
【宁吃人亏。宁受人气。】
这两句话要记住,与人共事的时候,别人给亏给我吃,我愿意,我不可以给亏给人吃。人家给气给我受,行!我乐意接受,消灾免难,我不可以给气给人受,要明白这个道理。我要是让人家吃我的亏,受我的气,你要记住老子那个话,「必有余怨」。余怨很麻烦,使我们想到,你看李老师教学,不听话的学生、阳奉阴违的,老师对他客气,没有丝毫责难的面色,没有,对他非常谦虚和气,客客气气,不结怨。这是李老师教我的,那不是言教,是身教。
他一生的成就,在台湾,我心目当中是空前绝后,过去没有,以后也没有人能跟他比了。只看到他往生,四十九天,六百人给他助念,念四十九天日夜不间断,在台湾大法师也没有这个盛况,这是我亲眼所见的。念佛堂六百个座位,里面在念佛,外面走廊上站满了人,等待里面人出来。里面有一个出来,人家一看到那个座位空著,马上有人补进去,日夜不间断,谁能比得上!这是三十八年在那边教学,规过劝善,积功累德,他所得的果报,这我们看到的。所以,别人给我亏吃,我愿意,别人给我气,我愿意受,消自己的业障,没有怨恨,没有回避,没有报复,消业障!
【恩则不忘。怨则丢过。】
人有恩於我,念念不忘,常常想著报恩;人家有怨对我,立刻把它忘掉,绝对不要放在心上,这就对了。我们的心是善心,所有一切不善不可以放在心里,放在心里,我们的心就变成不善,这就错了,大错特错!我们要把世出世间一切善放在心上,一切不善丢掉。古人教人,「滴水之恩,常思涌泉为报」,我们受人家一滴水之恩,常常想到我们要像涌泉那样回报给他,尽自己的能力报答。社会上大家都有报恩的心,你说这个社会多美好。社会如果都是忘恩负义,都是报怨的心,这个社会多恐怖。我们要想造成一个美好的社会,那我们就要进德修业,要知恩报恩,要化解怨怼。
【见人之善。则称扬之。闻人之过。绝口不言。】
这都是无量的功德,世间自古以来,中国、外国,找一个完全是善的人,找不到,你找一个完全造恶的人,也找不到。古今中外,一切众生都是善恶混杂。我们要怎样帮助不善回归到善,这是好方法,别人有一点点善我们都赞扬他,别人有过,绝口不提。让这个人日久天长,他良心发现,你看我做一点点善人家都称赞我,我做那么多不善,人家都原谅我,都不说话。他会悔改,他会忏悔,他会改过自新,这就是帮助一个人,成就一个人,这是教化,这是好样子。如果说人家有一善,不说,人家有过失的时候,尽量的宣扬,这不但是跟这个人结冤仇,而且给社会破坏社会的安全,这种风气一展开,整个社会动乱。你要想想,你这种行为,你这种思想,你在破坏社会安全,你在制造社会问题,这个罪名可就大了!这不是对一个人,对一个人结罪轻,你是对整个社会。
所以教学,我很喜欢北京师范大学门口的八个字,「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你要常常想到这两句。我们的思想、言行要给社会大众做好样子,做好榜样,不能做坏样子。对一个人结罪小事,你做成一个坏的样子,那个罪过重!细细想来你怎么对得起社会,你怎么对得起众生,你怎么对得起后世,这个在佛法里面结罪是阿鼻地狱,不可以不知道。下面举例子,教我们怎样做法,好!
【人向你说。】
就是有人向你讲,这都是造谣、生事,或者是挑拨间离。说这是好的一面:
【某人感你之恩。】
这是一句好话。
【则云。他有恩於我,我无恩於他。】
这是什么?谦卑、礼让。人家是感我的恩,我听人家的传说,就告诉他,实际上我感他的恩,他对我的恩德多,我对他没有恩德。这样的话说出,肯定会有人传到那个人,那个人感恩的心愈深愈切,交情愈来愈厚。
【人言。某人恼你谤你。】
这是来说是非的。
【则云。他与我平日相好。岂有恼谤之理。】
『恼』是恼怒、不高兴,『谤』是毁谤。纵然真有这个事情,他跟我说,我不承认。纵然是当面,他发我的脾气,恼怒、冤枉,我接受了,听了,我也不会放在心上。事后别人说:他为什么对你发这么大的脾气?为什么这样子侮辱你?我应该说:我错了,惹得他不高兴,我会改过,我会学好。怨结不在心上,内心里头没有怨结,这个问题马上就化解了。如果还记恨在心,念念不忘,这事情麻烦,麻烦可大了,不是这一生,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个麻烦大了。学佛的人不能不懂因果,深信因果你才能真正化解怨结,现在讲的是化解冲突,促进和睦相处,这些教训都是教我们怎样化解。人与人之间化解了,族群跟族群就不会冲突;人与人化解了,宗教不会起冲突,国家不会起冲突。国者人之积,只要把人事这个问题摆平,天下太平,什么争端、误会、冲突都没有。
那么这个问题要怎么样落实?要教育。我想不出其他的方法,想来想去还是古圣先贤的教育。我自己这一生,所以我最感恩老师的,尤其感恩章嘉大师,我这个行业是章嘉大师替我选择的,这个行业真好。你看看我们过去很多同学、朋友,从事於各种行业,年岁大了都退休了,无论在公家机关或者是私人公司,到了年龄都退休了。我这个行业没有退休的,永远做下去,快乐无比,章嘉大师替我选择的,我感恩。教我这些处事待人接物的道理,这自己德行的成就,自己德行成就帮助别人。帮助别人,我们今天团结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有人问我:法师,你用什么方法把他们团结起来的?我哪有方法,我是遵照释迦牟尼佛的教诲,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四摄六度,就用这个方法。
四摄法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公共关系法、交际法、人与人之间相处之法,法则。你会用这个方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好,非常密切。我在这一生当中碰到好几次,夫妻吵架闹离婚,来找我,我就用这些四摄六度把他们说了之后,和好如初,就摆平了,很有效果。让他们夫妇和好如初,家庭美满。要晓得,夫妻离婚之后,这不但是自己的事情,这破坏社会秩序,直接受最大灾难的是儿女,儿女变成单亲,他的伤害是一生,没有法子弥补。所以,离婚你怎么对得起社会,你怎么对得起这一切众生,不是儿戏的,不是开玩笑的,小小的不如意就搞冲突,这错了。
四摄法里头第一个布施,布施我常讲,双方常常关怀、照顾,节日、生日要请客,太太的生日,先生要请客,先生的生日,太太要请客,请客、送礼就是四摄里头的布施。爱语、关怀、利行,一切作为都是为对方著想,利益对方,希望家庭生活能美满,这是佛教给我们的。所以用在家庭,一家和睦,家合万事兴;用在公司行号,你这个工商业一定发达,你的员工一定团结,像一家人一样;用在国家,国家兴旺,天下太平。你要会用!天天念,念了不会用那怎么行,那有什么用处?一定要把它落实。
尤其在日常待人处事,人与人的关系最重要,一丝毫裂痕都不能有。但是有一些挑拨、间离、分化,这是我们常常会遇到的,那是什么?过去世的宿怨,宿世的怨结,造成误会。误会一定要化解,化解之道是常常赞叹对方,忆念对方,关怀对方,对方有困难的时候一定要帮助,要伸出援手。不可以把这个怨恨记在心里,要知道那是误会,那是小事,永远记住别人的好处。别人有一个好处,永远不忘,有一百个不好处,忘得干干净净,这个交才会深厚,才足以为现前社会做好样子。为社会做好样子,你就是教化众生,那是菩萨事业,把这个世间事业一转变,菩萨事业,利益一切众生。
【人胜我。】
无论是智慧、能力、地位、财富在我之上的。
【则敬重之。】
对他要尊敬,对他要重视。
【不可有傲忌之心。】
『傲』是傲慢,『忌』是嫉妒,决定不能有。你对他骄傲,你对他嫉妒,或者是他做些事情,想尽方法来障碍,是不是真能障碍得了?如果真正能障碍得了,因果律被推翻了,哪有这种道理?障碍不了你何必去障碍?各人有各人的福报,他做这桩事情,你把它破坏,他那边那桩事情好了,那边的事比这边的事还殊胜。你想破坏最后怎么?结果适得其反,帮助他完成另外一个事业,这种事情太多了,这什么原因?这就是因果定律。人,不要说是人,诸佛菩萨都没有办法改变因果,没有办法推翻因果的原则,没有。
所以你看看,蕅益大师讲六信,因果是在六信里头。信自、信他,信自性,自己的真如本性,信他是佛菩萨的教诲,跟我自性相应,信心从这个地方建立的;信事、信理,信因、信果。所以,我们看到别人有好事,要随喜,随喜功德,帮助他,成就他,我们的功德跟他功德一样大,他的好事就变成我的好事,我们随心随力的去帮助。没有能力帮助,心里生欢喜心,赞叹,也是圆满的帮助,我只有这么大力量,欢喜赞叹,功德是平等的,为什么不修功德?为什么要造业障?傲慢、嫉妒是最缺德的,我们前面讲,命运里头的常数,要是有傲慢、嫉妒,大幅度的亏折,你命里头的福报,福报、智慧统统都往下降。本来很有智慧,变成迷迷糊糊,好像常常有魔障一样,这都是真的,不是假的,只要诸位留意,你会能够觉察得到,你能看得出来。所以,傲慢、嫉妒是最损德的,最障碍智慧的,最亏折福报的,怎么可以做这种傻事情?
【人不如我。则谦待之。】
人有很多愚痴、钝根的,比不上我的,我要谦虚对待他。
【不可有轻贱之意。】
『轻』是轻慢,瞧不起他,这个错了,这也是造罪业。你要晓得,真正佛菩萨看到这个人生怜悯心,为什么?他今天这种愚痴,没有智慧,没有德能,没有福报,前世没修,前世恶业造得很多,今生受这个果报。觉悟的人怜悯他,同情他。「轻贱」就是瞧不起他,歧视他,现在在外国常讲歧视。歧视就显得自己贡高我慢,这是对自己的智慧、德行、福报亏折最严重的行为,我们不能做。我们自己希望自己智慧增长,福德增长,你要干这种事情,你的智慧、福德是大幅度的下降,这个道理、这个因果要明了。
这些事情都在日常生活当中,几乎天天都遇到,我们看到太多了,哪一天看不到?不能说。记住『闻人之过』,见人之过,『绝口不言』,你说了怎么?说了结冤仇,那在我们,念佛给他回向,这就很好了,希望怨结能化解,希望这个怨恨不要加深。真正学佛,真正明白人知道宽恕、随缘,不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凡事得过且过,不要计较。修自己的清净心,修自己的平等心,修自己的正觉心、慈悲心,就在这个时候,否则的话,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那只是一句口号,你不能落实。就在这些境界境缘上落实,真修!真干!
【与人交。久而益密。】
这个『密』是关系密切,跟人往来,关系愈久愈密切,真朋友,至交,朋友有道义。
【则行之家邦。可无怨矣。】
『家』是家庭,『邦』是邦国,你能够这样做,前面所讲的都是『与人交』,与人交际,与人接触,你能这样交的时候,时间愈久关系愈密切,互相信赖、依靠,情谊愈深。从你这一家,家庭会影响地方,会影响你的邻里乡党,邻里乡党会影响这个地区,这个地区会影响这个国家,愈来愈大,这就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可无怨矣』,你看看现在我们这个世界上,联合国花多少人力、财力、物力在寻求怎么样化解怨结,消灭冲突,化解怨结,收不到实效,原因在哪里?跟这个地方所讲的不相应。如果照这个地方所讲的教训去做的话,冲突可以化解,不是不能化解。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定要肯定人性本善,肯定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你只朝这个方向去努力。化怨结,解不开是我们的智不足,我们的方法不圆满,有真智慧,有善巧方便,哪有不能化解的怨结!
用什么方法?教学,古圣先贤都是用这个方法,释迦牟尼佛为,佛家的术语叫救度一切众生,用什么方法救度?政治不能,做不到,军事做不到,经济做不到,科学、技术也做不到,教育!释迦牟尼佛把所有一切行业全部摆脱掉,他不是没有机会,不是没有能力,他样样具足,统统舍弃。最后选择什么?社会教育,用现在的话说,一生从事於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工作。所以有人问我,释迦牟尼佛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我就告诉他:释迦牟尼佛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他的一生是一个多元社教义务工作者。他天天干,干了一生,教学不收学费,义务的,没有享受权利,不要报酬的,所以他是义工,义工当中的模范。为什么?他尽全心全力来做,做得圆圆满满,后人赞叹他「功圆果满」,这句话他当之无愧,这样子「可无怨」就是把冲突、矛盾、怨结化解。后面这一段说:
【若遇老成忠厚。肯读书。肯学好的人。就与他肝胆相交。】
这是杨公教训他的后人,世间你要遇到『老成忠厚』,这个人是什么?这个人是有德行的人,我们现在的话说,这个人是真正的好人。「老成」也就是老实、厚道,心地厚道,能舍己为人,绝对不会叫人吃亏,绝对不会叫人上当。宁可以自己吃亏上当,不肯叫别人,这个人难得,很不容易,肯舍己为人,真正能做到牺牲奉献。又肯读书,又肯好学,这个人难得,那真不容易。你一生要遇到的时候,这是你一生非常幸运遇到的知交,你要跟他『肝胆相交』,那就是知心的朋友。真是所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内心里决定没有丝毫隐瞒,真正能够同生死共患难,朋友为难的时候,他能够舍身相救。
【语言必信。逐日与他相处。受他薰习。自然成个好人。】
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讲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兰经》里面教给我们的,「亲贤善,远邪恶」,就是这个意思。这是贤人,这是真正善人,你要知道亲近他,你要常常跟他相处,受他的薰陶。长时间的薰陶,这是个善人,你亲近善人自然就变成善人,他是个好人,你自然就变成好人。现在我们要问,这好人到哪里找?可遇不可求!你真正想学不是找不到,现在人群当中找不到,找古人。这也是古大德教给我们的「尚友古人」,尚是高尚的尚,朋友的友,尚友古人,跟古人做朋友。古人太多了,古今中外,你喜欢哪一个,你常常读他的书,就是常常跟他做朋友,常常亲近他。久而久之,他的气氛跟你的气氛就接通了,现在人讲接轨,就接上了,不知不觉,他是圣人,你也成圣人,他是贤人,你也成贤人。诸佛如来太高了,我们自己好好想想,能不能学得到?学不到。总要找一个标准,我们可以能学得到的,你找这个标准,这个标准学到之后再提升,这就对了。
李炳南老居士,这是我的老师,对我非常爱护,教导我依印光大师为师。印光大师是他的老师,老师早就往生了,我怎么能以他为师?《印光大师文钞》在,你天天读诵,你天天学习,一天都不要舍弃,你就是印光大师的学生,好学生。久而久之,你的思想、见解、行持就很像印光法师,这是自古以来所谓私淑弟子。真正有德行,有修持,佛知佛见,距离我们不远,思想、言行我们可以效法的,依他为师,决定不错。
隋朝智者大师为我们示现五品位往生,这是给我们了信心,我们用印光大师的教诲,希望达到智者大师这个水平,肯定做得到。我跟许多同学说,这是中下根性的人最好的方向、最好的目标,真正达到五品位。再从五品位这个基础上往上提升,一提升就是圣人,超凡入圣。这个圣不是大圣,是小圣,小圣也了不起,你能够把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掉,证小乘须陀洹。我们是学的大乘,大乘就是圆教初信位的菩萨,这还得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在凡圣同居土,在方便有余土。希望我们大家努力,能够达到这个标准。这个标准达不到,不得已而求其次,五品位往生,生凡圣同居土,稳稳当当,所以受他薰习太重要了。今天我们找不到好的榜样,这个老成忠厚、肯读书、肯好学找不到,印光大师确实是老成忠厚、肯读书、肯好学,这几句话印祖当之无愧,我们找到他,跟定他,决定不错!末后是:
【愿我同学共勉之。】
好,我们这堂课就上到此地。
同学们请坐。这堂课要跟大家介绍「杨椒山先生遗属」。杨公椒山他是明朝时候的人,嘉靖年间的进士,是直隶容城人,就是现在的河北省。为人正直,是一位清官,清官总是免不了嫉妒、陷害,所以杨公也不能够避免。他的遗属很长,交代他的后人读书、做人,面面周到,是非常难得的好文章。虽然他是教训他的子孙,正如同了凡先生的四训一样,我们如果常常读诵,对自己肯定有很大的利益。千万不要说这是他教训他子孙的,与我不相干,那就错了。我们在前一次讲演当中,提到「三人行必有我师」,引申到《华严》善财的参学,除了我自己之外,没有一个人不是我的老师。杨公椒山先生的遗属就是对我说的,就是教导我的,我应当认真努力来学习,成就自己的智慧、德行,这就对了。
这一段文是从整个遗属里面节录的,节录当中的一段,大概只有全文的十分之一。你就可想他这篇文章很长,是个长卷,我们只节录当中的一小段。这一小段对我们修行人来讲非常重要,特别是教导我们怎样处事待人接物,应当认真努力的学习。第一句说:
【人须立志为君子。】
这一句就是一小段。人不能没有志,这是求学、为人第一桩大事情。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有个一定的方向、目标,努力精进,自然有成就;如果这个人在世间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他就很可怜,他到老一事无成。学佛也不例外,学几十年没有成就,原因是没有方向,没有目标。由此可知,志不立那一点办法都没有。『立志』做什么?杨公讲得好,「立志」要做『君子』,「君子」就是好人。人在世间要知道做个好人,你这一生没有白过,君子再提升是贤人,贤人再向上提升是圣人。杨公定的标准不高,由此可知,他当时的子孙是中下根性,那么对我们来讲非常契合,我们也是属於中下根性,因此他正是对我们说的。所以,我们在这一生当中,不可以做恶人,不可以做坏人,一定要知道做个好人,做君子,做贤人。
古时候读书志在圣贤,为什么读书?读书明理,在圣、在贤。圣是什么意思?对於宇宙人生真相通达明了,这称之为圣。所以「圣」常常跟「明」连起来说,圣明,明是明了,真正明了,没有错误;彻底明了,这个人叫圣人,所以圣人跟佛的意思完全相同。佛陀这是外来语,从梵文音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是觉者。圣就是觉者,觉者中国人称圣,印度人称佛;换句话说,「读书志在圣贤」,这句话用现在的话来说,读书志在做个明白人,就这个意思。圣贤就是明白人,不要一生做个糊涂人,圣贤的反面就是迷惑,觉之反不就是迷吗?由此可知,儒跟佛,真的,理想的目标都相同,希望做个觉悟的人,做个明白的人。明白人一生当中,无论是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决定不会犯过失。我们现在人说,他所作所为一定是合情合理合法,一定是利益社会、利益众生,一定是给世间人做个很好的榜样,这就是贤人君子,这个志不能不立。
我学佛是方东美先生介绍的,方先生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个凡夫俗子,这句话很中听,人生最高的享受,这个我要学,这个太难得了。我就是这么一个方向,这么一个目标,引导我入门,或者说得不好听的话,就是引诱我入门。入门之后,我非常感激老师,是真的,不是假的,确确实实是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绝对不是地位高,有多少财富,有多少产业,不是的,一无所有。最高的享受是一生当中,我说两句话诸位就懂得了,这两句话世间人很不容易得到,「一生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还得了!不受环境人事物的影响,一生心安理得,自在安乐。这真正是最高的享受,我们佛经里面讲的法喜充满,孔老夫子讲的不亦悦乎,「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我得到了,这不是财富,不是地位,快乐!幸福快乐。心正、行正、言正,远离邪恶,这是从老师那里得来的,所以头一个要立志。
佛教我们亦是如此,你看四弘誓愿,这是佛的根本教诲,第一个「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一句就是立志。我们要发这个愿,发这个愿是要度一切众生,佛门讲度,现在人讲服务。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意思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为一切众生服务,帮助一切众生,协助一切众生,帮助他破迷开悟,帮助他离苦得乐,这叫度众生。可是你要想帮助别人,你先要成就自己,如果你自己没有德能、没有学问,你用什么帮助?那么你发这个愿是空愿。所以,你要想这个愿要兑现的话,你要具备能力、智慧。头一个佛教给我们,这跟孔老夫子完全相同,德行,你要修养自己的品德。
四弘誓愿第二条「烦恼无尽誓愿断」,断烦恼就是修养自己的德行,道德教育,把这个放在第一。真正有道德,才真正能做利益众生、利益社会的工作。有了道德,道德是为众生服务,基本的心态你有了,然后学什么?学能力,「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一条就是要充实自己的能力、技能,要培养自己的智慧。我有智慧、有技术、有能力,又有德行,为众生服务这个工作才能做得圆满,才能真正的帮助别人。终极的目标,「佛道无上誓愿成」,我自己希望成佛,也希望帮助一切众生成佛,佛教我们立这个愿,立这个志。第二句:
【心为一身之主。如树之根。】
这也是一小段,直截了当告诉我们,『心』重要,佛家重视,儒家也不例外。儒家讲修行,你看头一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先修心,「心正而后意诚,意诚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它有次第、有顺序。格物,物是欲望、物欲,格是格斗,跟谁格斗?跟自己的物欲,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的贪求。为什么?这个东西障碍你的智慧,障碍你的真心,障碍你的本性。所以,首先要断烦恼,格物就是断烦恼,致知就是学法门,格物而后致知,就是先要断烦恼,然后再学法门;四弘誓愿里头,格物是第二愿,致知是第三愿。这样物欲没有了,物欲是烦恼障,致知是破所知障,二障去掉之后,你的心正了,心才真。心正你的行为当然正,一切都正,心邪什么都邪。
头一句讲正心,好比树的根,你这个树能长多大,能长成什么样子,根要好,要培植得好,「心」是根本。佛法讲,心生则一切法生,又说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法,十法界,你心想善、想正,是四圣法界、人天法界;心邪、心恶,那就是饿鬼法界、畜生、地狱法界,正所谓是「一切唯心造」,《华严经》讲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个一定要晓得。底下具体给我们说明。
【心里若存天理。存公道。行出来便是好事。便是君子。】
这就讲心是根本,心里要常常存著天理,什么叫天理?天理就是伦常,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文字上看起来好像这是一个家庭,没错,但是这个东西一延伸一扩充,就到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整个世间。所谓是四海之内皆朋友也,今天我们说全球皆朋友也,范仲淹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从自己家庭到整个世界,一家人,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这是『存天理』。『存公道』,公是没有私心,待人接物与天理相应就是公道,中国人常讲天理、国法、人情,能够与天理相应,与国法、人情都相应,公道!公道大家都服了。
公道的反面是私心,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的反面是大公无私,你做出来的,无论做出来什么事情都是好事,这就叫君子。君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君子起心动念绝对不会跟天理相违背,君子每天所接触的决定是圣贤,读圣贤书,行圣贤道,这是君子。我们今天学佛叫佛弟子,是不是真的?真的是读佛书,行佛道,你读了要行,如果不行,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不是真的,那是伪君子,这个诸位常常听说,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们不能做伪君子,做伪君子有罪过,罪过很重。为什么?因为你破坏佛教形象,佛是大圣,你说你是佛弟子,你的思想言行跟佛完全相违背,你破坏形象,破坏形象比破和合僧的罪还重,所以果报在阿鼻地狱。你相不相信?不相信。
不相信因果,不相信报应,这算不算佛弟子?不算。为什么?佛相信因果报应,因果报应是佛说的。佛所说一切经,四十九年所说的不离因果,你看看《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讲的五重因果,《妙法莲华经》讲的是一乘因果。佛说法,祖师判教,大大小小经典,宗门、教下,大乘、小乘,显教、密教,不离因果。你不相信因果,你不是佛弟子,你是假的,不是真的。又何况我们这一生学习所依靠的,总的指导原则是净业三福,净业三福十一句最后一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你不信因果,不是佛弟子,佛弟子深信因果,这个不能不知道。你存的是善心,行的是善事,你的果报美满;你心不善,行不善,你的果报可悲,你的前途是一片黑暗。下面说:
【心里若存人欲私意。】
『人欲』是什么?财色名食睡。『私意』是自私自利,你心里头只有这个东西,没有天理。中国人常常把天理跟良心合在一起讲,天理良心,你要是心里只有五欲的享受,纵欲,只有自私自利,天理良心没有了。
【虽行好事。亦有始无终。虽欲外面做好人。也被人看破。】
为什么?不能持久。好事跟你的心理不相应。你为什么做好事?表面做给人看看的,装装门面,不能持久,所以终究会被人看穿。人家一看穿,一文不值,你是假的,你不是真的。纵然做一点好事都有企图,这个企图决定是满足你的私欲,这个人在中国社会里称之为小人,造作恶业,心行不善,果报怎么会好!我们看到有很多,造作确实是不善,可是现在官也做得很大,财也发得很多,那是什么原因?好像是因果的道理讲不通。不然!你不晓得因果道理之深。佛在经上讲「因果通三世」,这一世当中心不善,行为不善,无恶不作,还享大福报,这是什么原因?这个福报是过去生中修的,过去生中修的福报大。佛说得好,「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这一生所受的,是前世修的因,「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我这一生所作所为,是来世果报,这一世在造因。这些道理不能不懂,过去修积得好,善因非常深厚,感得这一生大福报。
东方人相信命运,西方人也不例外,相信命运的人很多,所以占卦、算命,西方也很盛行。《了凡四训》里面讲算命,那个孔先生真是一等高手,能把一个人一生的流年推算到准确,没有差误。了凡先生佩服到极处,因为他自己二十多年,每年的流年跟孔先生算的完全相应。读书人你每年参加考试,考试的成绩命里已经注定,考第几名,注定了,你这一年有多少收入也都注定,一点都不差。这是什么?前世修的。他从被人算定之后,他的心定了,什么也不想,想了也没用。所以,他也不作善,也不作恶,这个流年准确得不得了,我称他作标准凡夫。
算命算的流年是个常数,好像这是个常数,命里头的,定数。可是这个定数它还有个变数,变数是什么?你如果起一个善的念头,做一桩好事,它就加,加就往上升;你要起个恶念,做个坏事,它就减,它就往下降,所以有加有减。大善就乘,大恶就除,加减乘除是变数,那个数会变。一般人这个加减乘除幅度不大,所以大致上算的命很准确,大致上都不差太多。如果大善、大恶,那差别起落就大了。我们看到大恶之人,思想恶,都是想坑人,都想占人便宜,损人利己,天天干这种事情,他还是享大福报。这什么原因?你就晓得他命里头的常数多大!我们以财富来做个比喻,他命里面有一百亿,一百亿实在不多,我们假定就这个说法,一百亿。命里头有一百亿的财富,因为他心行不善,大幅度的往下降,降到什么?大概只降到三千万、两千万,他还觉得自己很满意:我赚了这么多钱!其实他命里比他现前的财富要好很多倍,因为心行不善折福折掉了。折掉之后还有这么大,你才晓得他过去生中修积得多大。
如果他的心行要善,没有恶念,还能够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他命里头这一百亿天天在加,天天在乘。可能他能一生得到两百个亿、三百个亿,变数!你们看看了凡先生遇到云谷禅师,云谷就把这个道理讲给他听,常数里头有变数,所以命运是自己造的,命运可以自己改。你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善,就往下坠落,就减;如果你是修德修善,你懂得这个道理,念念都是善念,行行都是善行,你不断的在往上加,不断往上乘。你命里头一百个亿会到一千个亿,会到两千个亿,这是想不到的事情。贵贱穷通都在自己一念之间,你晓得这个道理,你就懂得自求多福,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因果的道理不能不通达,不能不明了,明了之后,你一定做君子,你决定不会做小人。为什么?做君子智慧天天增长,德能天天增长,福报天天增长,不求也就得了。
财富从什么地方修来的?佛法里讲得清楚,布施!布施在消极上来讲,断悭贪,在积极的上来讲,增福慧。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无畏布施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吃长素,不吃众生肉,这就是无畏布施,培养自己的慈悲心。这些小动物见到你不害怕,为什么?你的磁场是很柔和的,是很慈悲的。如果你吃众生肉,你的磁场里头就有杀气,小动物一接触之后,它就感觉到恐惧,感觉到害怕,它就退度,它跑掉了,有杀气。所以,不吃众生肉是属於无畏布施。果报?果报健康长寿,真的,不是假的。
不是说不吃肉恐怕身体就不健康,对身体有害,错误的,绝大的错误。吃肉才真正叫不健康,肉食里带的病菌很多。古人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口要小心谨慎去守住,守口如瓶!《无量寿经》教给我们修行的总原则、总纲领,善护三业,头一句「善护口业,不讥他过」,我们有没有做到?有意无意批评人,就是讥讽别人,瞧不起别人,讽刺别人,说别人过失。说别人过失,你在这里说,人家听得到听不到?肯定听到,现在传话的人太多了,人家听到:某人说你过失。如果这个人没有修养的话,他听到之后他就怨恨在心,念念不忘,总找机会报复你,你不就麻烦了!到报复来的时候,不知道原因怎么起来的。你要想免除灾祸,决定不说别人过错,不跟人结这个怨,这叫积德,这叫修善。所以,真正修行要从这个地方下手,真功夫,一生当中不见世间过,决定不能够批评人。
古时候说过失的,有两个人,一般人不会说你的过失。哪两个人?一个是父母,父母看到你有过失会教训你,你要听,要接受;第二个人是老师。不是父母,不是老师,再好的朋友都不会说你的过失,为什么?怕结怨。朋友有规过之义,有这个义务,就是你有过失的时候会劝你。但是,劝你不能超过三次,三次不接受,从此以后不能再说。再说就结怨仇了,三次人家可以原谅你,这是古圣先贤定的标准。三次,我们朋友的义务尽到了,你要是再不肯改,不肯接受的话,从此以后绝对不会说你的过失,这在从前是朋友相处之道。在现代,老师跟学生相处之道,也到这个标准,这是我亲眼看见的。
我早年在台中追随李老师,跟他老人家学教,他开个经学班,就是教讲经。我们同班二十多个同学,人数不多,那个阳奉阴违的同学,表面上对老师很恭敬,老师讲的话不听,我行我素。老师明白、清楚,对他很客气,他有过失,老师绝对不说;那个肯听话的,依教奉行的,老师对他一点都不客气,有打有骂。你看李老师手上常常拿把扇子,那扇子是打人的,听话的,要打、要骂、要教他,不听话的,客客气气。我们看到奇怪,年轻看不懂,老师知道了,有一天叫到我叫到房间里,把我心里的疑惑说出来,是有这个疑惑。他就告诉我,他大我三十多岁,他叫我孩子,「你要记住,不能接受,不可以说,说了结怨仇,他心里有怨恨」。我们才明了!他来学,你不能拒绝,已经进了这个班,不能认真学,那敷衍算了。肯学的,要认真教;不肯学的,客客气气。我们这才明了,学了这么一手。
学佛、做人一生最重要的,不跟人结冤仇,那你做人算成功了。过去那些冤仇你要知道把它化解,这很重要,要能化解。过去世冤仇你不知道,是过去生中造的,不是这一生中,不知道我们过去生中什么关系。怎么化解?小冲突要忍让,他不高兴,说了几句不好话,不能顶嘴,洗耳恭听,没事,甚至於他出手打你几下,不还手,没事。这就是什么?凡是对方有这种行为对待我们,我们觉得没有过失,他误会了,这是什么?前世的因,正是老子所讲的「余怨」,过去生中的余怨。这一生当中,偶然小事情的冲突,这是缘,鸡毛蒜皮的小事,缘。这个缘你要不懂得化解的话,这个小怨就变成大的冲突,有因、有缘、有果,大冲突是果。你明白这个道理,我不给他这个缘,你小小的冲突我忍让,就没事,不至於变成大冲突。
忍让,这是没有功夫,真正有功夫是礼让,不是忍让,礼让,这是化解冲突。布施、持戒、忍辱,六波罗蜜化解冲突,你懂得这六个修行纲领的义趣,你明了,你能够认真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奉行,能够化解宿世的冤业,你在菩提道上才一帆风顺,没有障碍。这个障碍就是业障、魔障,我们常常看到,常常听说,你能够有智慧化解就没事,决定不跟别人冲突。别人如果骂我,想打我,我赶快走开、躲开,那个化解不了问题。他骂,站在那里恭恭敬敬听他骂,骂累了,他就不骂了;他要打,不走,让他打,打到他不肯打了,结解开了,还是好朋友。绝对没有怨恨的念头,决定没有报复的念头,我们积功累德,断恶修善,就在这些地方学习,在这些地方成就。你要真的学做好人,不能做假好人,假好人没有用处,那个业障消不了,怨恨不能化解。到最后还是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彼此双方都痛苦,这错了。这些都是讲我们自己存心怎么做人。
【凡事合天理则行。不合天理则止。】
这是讲对事,这一条是说对事。『天理』就是道理,符合道理。道理怎么讲?对社会有利益,对人有利益,对环境有利益,是好事,你要做!『不合天理则止』,於人没有好处,於环境也没有好处,於自己有好处,於别人没有好处,这个事情不能做。於人有好处,於自己有好处,好,要做;於人有好处,於自己没有好处,也要做。一切为社会、为人群、为众生,这是君子,君子能够舍己为人。小人则反之,舍人要为自己,所谓说损人利己,君子是损己利人,差别在此地。下面举出几个例子。
【与人相处。谦下诚实。】
要谦虚,要卑下,要『诚实』,不敢在别人先。这是一桩难事,但是一定要学,谦谦君子。你在《了凡四训》里面看到,袁了凡参加好几次的考试,也不是每次都考中,他命里头没有功名,他考进士就考了三次,第三次才考中。他命里头没有,不但没有进士,举人都没有,他的命里只到秀才,所以举人跟进士都是他修来的。他就试试看,考考看,到第三次考中了。每次跟很多朋友、同学一起去考,他去观察,同学当中哪个人对人谦虚、对人恭敬,他就说某人这次一定会考中,果然考中。他所料的几乎没有一个人是料错了的,没有,都被他说中,谦是德。鬼神都保佑你。你考试中不中是命里头有没有,你没有这个命,你文章做得再好也考不中,要有命!谦虚是德,所谓谦光照人,这个人一定有成就,他自己也非常认真努力在学习。
诚实很重要,诚实是德之根本,所有一切德能的根本,真诚。你看菩提心,真诚是菩提心之体,万德万能都是从真诚生出来的,心不真不诚,那就一事无成,这个要知道。大乘佛法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菩提心我说了十个字,「真诚」是菩提心之体;「清净、平等、正觉」是菩提心的自受用,就是深心;「慈悲」是菩提心的他受用,对人是一片慈悲,对自己是清净平等觉,这是享受,就是方先生所讲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清净平等觉,心是清净平等觉心,行是清净平等觉行,哪有不健康长寿的道理?
再能够发心吃长斋,不食众生肉,就是不跟众生结恶缘。以前吃众生肉不知道,迷惑颠倒,一接触佛法明白了,觉悟过来,把这个过失马上改过来,彻底改过来。你们如果说不吃肉不健康,不吃肉身体不好,我吃素五十三年了,我觉得我这个身体一年比一年好。素食对我有好处,我去检查,什么毛病都没有,最健康的饮食。凡是老年的时候病痛很多,原因在哪里?肉食吃得太多了。一个是肉里头带的很多病菌,第二个是肉里头有许多冤业,你吃它的肉它不甘心,它有怨恨,这两桩事情你就麻烦大了,这就是老年人那个病的根就在这里。年轻时要觉悟,你要知道痛戒前非,这个样子我们老年可以避免这些麻烦。所以「谦下诚实」重要。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杨公椒山遗属」。
【勿避劳苦。勿贪甘美。】
这一句是讲与人共事的时候,不怕劳苦,苦差事不要回避。『勿贪甘美』,与人共饮食,与人共利的时候,要懂得让一点,谦让一点。都是德行的修养,在这个时候能见到,在这个时候学习。所以真正修行,《华严经》上清凉大师讲历事炼心,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经历,一定要在事上去磨炼,把自己的贪瞋痴慢磨掉。不在境界上磨,天天念书没用处,天天拜佛也没用处,一定要跟人相处,在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里面去磨炼。磨炼的,把贪瞋痴磨掉,这叫真功夫,这个时候你才晓得真正的利益。现在跟你讲你不相信,为什么?你没有经历过,必须自己经历之后,你才真正明了,你才真得受用。方先生一句话,「人生最高的享受」,这一句是空话,你能懂得吗?你能体会到吗?不懂,体会不到。什么原因?你没有经历过,一定要经历,你才真正能够得到。
『勿避劳苦』,劳苦里面的真滋味,不贪甘美,断贪欲的真滋味,你才能尝到。你不在境界里头炼,你怎么会懂得?
【让人。容人。】
这里头有真乐,谚语常讲「量大福大」,大福、大贵、长寿是修来的。命里面有,你肯修,你的福、你的智愈来愈大,你的寿愈来愈长,那福报现前。命里面没有,这一生肯修,行,能成就。了凡先生一生所作为的,我们看到了。俞净意他所修的成绩超过了凡先生,可惜就是他没有记载,是他的同乡罗先生给他写了一篇传记,我们才知道这回事情,他的成就超过了凡先生很多。自古至今,你真的通达明了,肯学、肯修,你就得到。
我跟诸位讲的,我在年轻的时候,看相算命都说我短命、没福,幸亏就是还有一点智慧。这一点智慧才真正懂得尊师重道,才知道好学,从儒、从佛、从道里面转过来。所以有一年,甘珠,我们一般俗话称他作活佛,藏语里面称呼图克图,甘珠尔瓦呼图克图。我跟他交情很厚,他年岁比我大,大概大我十几岁,早年都往生了。他告诉我,我的福报、智慧、寿命都是这一生修的。确确实实没有福报,这一生能够依教奉行,他跟我说,你将来的福报很大,寿命很长;短命变成长寿,无福变成大福,修来的。
我修学从来没有求福报,也没有求长寿,我一切随缘,顺其自然,不加丝毫意思在其中,自自然然的,心安理得。人要有希求就不好,有希求能不能得到?能得到,得到有限。为什么?你有边,有边际,有界限;到无求,边际没有了。边际没有了,我们所修的功德称性,称性那是真的!不需要的时候一无所有,需要的时候,需要多少就来多少,你说这个多自在,一点都不操心,永远保持自己的清净、平等,安乐!所以要懂得『让人』,要能『容人』。「容人」、「让人」这个人有福,不能够包容,不肯让别人,这个人没福,纵然现前有一点福,很有限,也很快就完了。这桩事情诸位如果能够细心在你周边亲戚朋友当中观察,你会看到,凡是能容人、能让人的人,有后福;不能容人、不能让人的人,到晚年很可怜、很苦,福报享尽了。
【宁吃人亏。宁受人气。】
这两句话要记住,与人共事的时候,别人给亏给我吃,我愿意,我不可以给亏给人吃。人家给气给我受,行!我乐意接受,消灾免难,我不可以给气给人受,要明白这个道理。我要是让人家吃我的亏,受我的气,你要记住老子那个话,「必有余怨」。余怨很麻烦,使我们想到,你看李老师教学,不听话的学生、阳奉阴违的,老师对他客气,没有丝毫责难的面色,没有,对他非常谦虚和气,客客气气,不结怨。这是李老师教我的,那不是言教,是身教。
他一生的成就,在台湾,我心目当中是空前绝后,过去没有,以后也没有人能跟他比了。只看到他往生,四十九天,六百人给他助念,念四十九天日夜不间断,在台湾大法师也没有这个盛况,这是我亲眼所见的。念佛堂六百个座位,里面在念佛,外面走廊上站满了人,等待里面人出来。里面有一个出来,人家一看到那个座位空著,马上有人补进去,日夜不间断,谁能比得上!这是三十八年在那边教学,规过劝善,积功累德,他所得的果报,这我们看到的。所以,别人给我亏吃,我愿意,别人给我气,我愿意受,消自己的业障,没有怨恨,没有回避,没有报复,消业障!
【恩则不忘。怨则丢过。】
人有恩於我,念念不忘,常常想著报恩;人家有怨对我,立刻把它忘掉,绝对不要放在心上,这就对了。我们的心是善心,所有一切不善不可以放在心里,放在心里,我们的心就变成不善,这就错了,大错特错!我们要把世出世间一切善放在心上,一切不善丢掉。古人教人,「滴水之恩,常思涌泉为报」,我们受人家一滴水之恩,常常想到我们要像涌泉那样回报给他,尽自己的能力报答。社会上大家都有报恩的心,你说这个社会多美好。社会如果都是忘恩负义,都是报怨的心,这个社会多恐怖。我们要想造成一个美好的社会,那我们就要进德修业,要知恩报恩,要化解怨怼。
【见人之善。则称扬之。闻人之过。绝口不言。】
这都是无量的功德,世间自古以来,中国、外国,找一个完全是善的人,找不到,你找一个完全造恶的人,也找不到。古今中外,一切众生都是善恶混杂。我们要怎样帮助不善回归到善,这是好方法,别人有一点点善我们都赞扬他,别人有过,绝口不提。让这个人日久天长,他良心发现,你看我做一点点善人家都称赞我,我做那么多不善,人家都原谅我,都不说话。他会悔改,他会忏悔,他会改过自新,这就是帮助一个人,成就一个人,这是教化,这是好样子。如果说人家有一善,不说,人家有过失的时候,尽量的宣扬,这不但是跟这个人结冤仇,而且给社会破坏社会的安全,这种风气一展开,整个社会动乱。你要想想,你这种行为,你这种思想,你在破坏社会安全,你在制造社会问题,这个罪名可就大了!这不是对一个人,对一个人结罪轻,你是对整个社会。
所以教学,我很喜欢北京师范大学门口的八个字,「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你要常常想到这两句。我们的思想、言行要给社会大众做好样子,做好榜样,不能做坏样子。对一个人结罪小事,你做成一个坏的样子,那个罪过重!细细想来你怎么对得起社会,你怎么对得起众生,你怎么对得起后世,这个在佛法里面结罪是阿鼻地狱,不可以不知道。下面举例子,教我们怎样做法,好!
【人向你说。】
就是有人向你讲,这都是造谣、生事,或者是挑拨间离。说这是好的一面:
【某人感你之恩。】
这是一句好话。
【则云。他有恩於我,我无恩於他。】
这是什么?谦卑、礼让。人家是感我的恩,我听人家的传说,就告诉他,实际上我感他的恩,他对我的恩德多,我对他没有恩德。这样的话说出,肯定会有人传到那个人,那个人感恩的心愈深愈切,交情愈来愈厚。
【人言。某人恼你谤你。】
这是来说是非的。
【则云。他与我平日相好。岂有恼谤之理。】
『恼』是恼怒、不高兴,『谤』是毁谤。纵然真有这个事情,他跟我说,我不承认。纵然是当面,他发我的脾气,恼怒、冤枉,我接受了,听了,我也不会放在心上。事后别人说:他为什么对你发这么大的脾气?为什么这样子侮辱你?我应该说:我错了,惹得他不高兴,我会改过,我会学好。怨结不在心上,内心里头没有怨结,这个问题马上就化解了。如果还记恨在心,念念不忘,这事情麻烦,麻烦可大了,不是这一生,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个麻烦大了。学佛的人不能不懂因果,深信因果你才能真正化解怨结,现在讲的是化解冲突,促进和睦相处,这些教训都是教我们怎样化解。人与人之间化解了,族群跟族群就不会冲突;人与人化解了,宗教不会起冲突,国家不会起冲突。国者人之积,只要把人事这个问题摆平,天下太平,什么争端、误会、冲突都没有。
那么这个问题要怎么样落实?要教育。我想不出其他的方法,想来想去还是古圣先贤的教育。我自己这一生,所以我最感恩老师的,尤其感恩章嘉大师,我这个行业是章嘉大师替我选择的,这个行业真好。你看看我们过去很多同学、朋友,从事於各种行业,年岁大了都退休了,无论在公家机关或者是私人公司,到了年龄都退休了。我这个行业没有退休的,永远做下去,快乐无比,章嘉大师替我选择的,我感恩。教我这些处事待人接物的道理,这自己德行的成就,自己德行成就帮助别人。帮助别人,我们今天团结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有人问我:法师,你用什么方法把他们团结起来的?我哪有方法,我是遵照释迦牟尼佛的教诲,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四摄六度,就用这个方法。
四摄法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公共关系法、交际法、人与人之间相处之法,法则。你会用这个方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好,非常密切。我在这一生当中碰到好几次,夫妻吵架闹离婚,来找我,我就用这些四摄六度把他们说了之后,和好如初,就摆平了,很有效果。让他们夫妇和好如初,家庭美满。要晓得,夫妻离婚之后,这不但是自己的事情,这破坏社会秩序,直接受最大灾难的是儿女,儿女变成单亲,他的伤害是一生,没有法子弥补。所以,离婚你怎么对得起社会,你怎么对得起这一切众生,不是儿戏的,不是开玩笑的,小小的不如意就搞冲突,这错了。
四摄法里头第一个布施,布施我常讲,双方常常关怀、照顾,节日、生日要请客,太太的生日,先生要请客,先生的生日,太太要请客,请客、送礼就是四摄里头的布施。爱语、关怀、利行,一切作为都是为对方著想,利益对方,希望家庭生活能美满,这是佛教给我们的。所以用在家庭,一家和睦,家合万事兴;用在公司行号,你这个工商业一定发达,你的员工一定团结,像一家人一样;用在国家,国家兴旺,天下太平。你要会用!天天念,念了不会用那怎么行,那有什么用处?一定要把它落实。
尤其在日常待人处事,人与人的关系最重要,一丝毫裂痕都不能有。但是有一些挑拨、间离、分化,这是我们常常会遇到的,那是什么?过去世的宿怨,宿世的怨结,造成误会。误会一定要化解,化解之道是常常赞叹对方,忆念对方,关怀对方,对方有困难的时候一定要帮助,要伸出援手。不可以把这个怨恨记在心里,要知道那是误会,那是小事,永远记住别人的好处。别人有一个好处,永远不忘,有一百个不好处,忘得干干净净,这个交才会深厚,才足以为现前社会做好样子。为社会做好样子,你就是教化众生,那是菩萨事业,把这个世间事业一转变,菩萨事业,利益一切众生。
【人胜我。】
无论是智慧、能力、地位、财富在我之上的。
【则敬重之。】
对他要尊敬,对他要重视。
【不可有傲忌之心。】
『傲』是傲慢,『忌』是嫉妒,决定不能有。你对他骄傲,你对他嫉妒,或者是他做些事情,想尽方法来障碍,是不是真能障碍得了?如果真正能障碍得了,因果律被推翻了,哪有这种道理?障碍不了你何必去障碍?各人有各人的福报,他做这桩事情,你把它破坏,他那边那桩事情好了,那边的事比这边的事还殊胜。你想破坏最后怎么?结果适得其反,帮助他完成另外一个事业,这种事情太多了,这什么原因?这就是因果定律。人,不要说是人,诸佛菩萨都没有办法改变因果,没有办法推翻因果的原则,没有。
所以你看看,蕅益大师讲六信,因果是在六信里头。信自、信他,信自性,自己的真如本性,信他是佛菩萨的教诲,跟我自性相应,信心从这个地方建立的;信事、信理,信因、信果。所以,我们看到别人有好事,要随喜,随喜功德,帮助他,成就他,我们的功德跟他功德一样大,他的好事就变成我的好事,我们随心随力的去帮助。没有能力帮助,心里生欢喜心,赞叹,也是圆满的帮助,我只有这么大力量,欢喜赞叹,功德是平等的,为什么不修功德?为什么要造业障?傲慢、嫉妒是最缺德的,我们前面讲,命运里头的常数,要是有傲慢、嫉妒,大幅度的亏折,你命里头的福报,福报、智慧统统都往下降。本来很有智慧,变成迷迷糊糊,好像常常有魔障一样,这都是真的,不是假的,只要诸位留意,你会能够觉察得到,你能看得出来。所以,傲慢、嫉妒是最损德的,最障碍智慧的,最亏折福报的,怎么可以做这种傻事情?
【人不如我。则谦待之。】
人有很多愚痴、钝根的,比不上我的,我要谦虚对待他。
【不可有轻贱之意。】
『轻』是轻慢,瞧不起他,这个错了,这也是造罪业。你要晓得,真正佛菩萨看到这个人生怜悯心,为什么?他今天这种愚痴,没有智慧,没有德能,没有福报,前世没修,前世恶业造得很多,今生受这个果报。觉悟的人怜悯他,同情他。「轻贱」就是瞧不起他,歧视他,现在在外国常讲歧视。歧视就显得自己贡高我慢,这是对自己的智慧、德行、福报亏折最严重的行为,我们不能做。我们自己希望自己智慧增长,福德增长,你要干这种事情,你的智慧、福德是大幅度的下降,这个道理、这个因果要明了。
这些事情都在日常生活当中,几乎天天都遇到,我们看到太多了,哪一天看不到?不能说。记住『闻人之过』,见人之过,『绝口不言』,你说了怎么?说了结冤仇,那在我们,念佛给他回向,这就很好了,希望怨结能化解,希望这个怨恨不要加深。真正学佛,真正明白人知道宽恕、随缘,不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凡事得过且过,不要计较。修自己的清净心,修自己的平等心,修自己的正觉心、慈悲心,就在这个时候,否则的话,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那只是一句口号,你不能落实。就在这些境界境缘上落实,真修!真干!
【与人交。久而益密。】
这个『密』是关系密切,跟人往来,关系愈久愈密切,真朋友,至交,朋友有道义。
【则行之家邦。可无怨矣。】
『家』是家庭,『邦』是邦国,你能够这样做,前面所讲的都是『与人交』,与人交际,与人接触,你能这样交的时候,时间愈久关系愈密切,互相信赖、依靠,情谊愈深。从你这一家,家庭会影响地方,会影响你的邻里乡党,邻里乡党会影响这个地区,这个地区会影响这个国家,愈来愈大,这就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可无怨矣』,你看看现在我们这个世界上,联合国花多少人力、财力、物力在寻求怎么样化解怨结,消灭冲突,化解怨结,收不到实效,原因在哪里?跟这个地方所讲的不相应。如果照这个地方所讲的教训去做的话,冲突可以化解,不是不能化解。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定要肯定人性本善,肯定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你只朝这个方向去努力。化怨结,解不开是我们的智不足,我们的方法不圆满,有真智慧,有善巧方便,哪有不能化解的怨结!
用什么方法?教学,古圣先贤都是用这个方法,释迦牟尼佛为,佛家的术语叫救度一切众生,用什么方法救度?政治不能,做不到,军事做不到,经济做不到,科学、技术也做不到,教育!释迦牟尼佛把所有一切行业全部摆脱掉,他不是没有机会,不是没有能力,他样样具足,统统舍弃。最后选择什么?社会教育,用现在的话说,一生从事於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工作。所以有人问我,释迦牟尼佛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我就告诉他:释迦牟尼佛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他的一生是一个多元社教义务工作者。他天天干,干了一生,教学不收学费,义务的,没有享受权利,不要报酬的,所以他是义工,义工当中的模范。为什么?他尽全心全力来做,做得圆圆满满,后人赞叹他「功圆果满」,这句话他当之无愧,这样子「可无怨」就是把冲突、矛盾、怨结化解。后面这一段说:
【若遇老成忠厚。肯读书。肯学好的人。就与他肝胆相交。】
这是杨公教训他的后人,世间你要遇到『老成忠厚』,这个人是什么?这个人是有德行的人,我们现在的话说,这个人是真正的好人。「老成」也就是老实、厚道,心地厚道,能舍己为人,绝对不会叫人吃亏,绝对不会叫人上当。宁可以自己吃亏上当,不肯叫别人,这个人难得,很不容易,肯舍己为人,真正能做到牺牲奉献。又肯读书,又肯好学,这个人难得,那真不容易。你一生要遇到的时候,这是你一生非常幸运遇到的知交,你要跟他『肝胆相交』,那就是知心的朋友。真是所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内心里决定没有丝毫隐瞒,真正能够同生死共患难,朋友为难的时候,他能够舍身相救。
【语言必信。逐日与他相处。受他薰习。自然成个好人。】
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讲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兰经》里面教给我们的,「亲贤善,远邪恶」,就是这个意思。这是贤人,这是真正善人,你要知道亲近他,你要常常跟他相处,受他的薰陶。长时间的薰陶,这是个善人,你亲近善人自然就变成善人,他是个好人,你自然就变成好人。现在我们要问,这好人到哪里找?可遇不可求!你真正想学不是找不到,现在人群当中找不到,找古人。这也是古大德教给我们的「尚友古人」,尚是高尚的尚,朋友的友,尚友古人,跟古人做朋友。古人太多了,古今中外,你喜欢哪一个,你常常读他的书,就是常常跟他做朋友,常常亲近他。久而久之,他的气氛跟你的气氛就接通了,现在人讲接轨,就接上了,不知不觉,他是圣人,你也成圣人,他是贤人,你也成贤人。诸佛如来太高了,我们自己好好想想,能不能学得到?学不到。总要找一个标准,我们可以能学得到的,你找这个标准,这个标准学到之后再提升,这就对了。
李炳南老居士,这是我的老师,对我非常爱护,教导我依印光大师为师。印光大师是他的老师,老师早就往生了,我怎么能以他为师?《印光大师文钞》在,你天天读诵,你天天学习,一天都不要舍弃,你就是印光大师的学生,好学生。久而久之,你的思想、见解、行持就很像印光法师,这是自古以来所谓私淑弟子。真正有德行,有修持,佛知佛见,距离我们不远,思想、言行我们可以效法的,依他为师,决定不错。
隋朝智者大师为我们示现五品位往生,这是给我们了信心,我们用印光大师的教诲,希望达到智者大师这个水平,肯定做得到。我跟许多同学说,这是中下根性的人最好的方向、最好的目标,真正达到五品位。再从五品位这个基础上往上提升,一提升就是圣人,超凡入圣。这个圣不是大圣,是小圣,小圣也了不起,你能够把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掉,证小乘须陀洹。我们是学的大乘,大乘就是圆教初信位的菩萨,这还得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在凡圣同居土,在方便有余土。希望我们大家努力,能够达到这个标准。这个标准达不到,不得已而求其次,五品位往生,生凡圣同居土,稳稳当当,所以受他薰习太重要了。今天我们找不到好的榜样,这个老成忠厚、肯读书、肯好学找不到,印光大师确实是老成忠厚、肯读书、肯好学,这几句话印祖当之无愧,我们找到他,跟定他,决定不错!末后是:
【愿我同学共勉之。】
好,我们这堂课就上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