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和平讲堂—中华圣哲传统教学纲要 (共一集) 2004/9/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8-009-0001
诸位同学大家请坐。最近我们常常与一些朋友谈到教育的问题,尤其是前些天,王财贵博士到这来访问,他最近十几年在儿童读经的教学做得很多。访问的时候,我首先就提出来,凡是从事於教育工作的人,首先要肯定「人性本善」。
我自己这一生学习、讲解,我有一个原则,诸位如果细细的去观察,你会发现。我学儒,我是以《三字经》前面八句做为总的纲领。中国的教学,从儿童时候开始,第一句话就把学问的根本、学习的根本传授给你。
「人之初,性本善」这一句话,跟大乘教里面佛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一个意思;儒家讲「本善」,佛法讲「佛性」。要肯定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人性本善,值得尊敬。
本善为什么变成不善?下面讲得很好,「性相近,习相远」,这话是孔子说的。本性是一样的,相接近,大家是一样的。习性就不一样,习性是什么?习惯,这就不相同。在佛法里面讲,本性是一真法界,习性是十法界。为什么会有十法界?会有三途?会有六道?习性不一样。习性里面有染有净,四圣法界是净,六凡法界是染。染里面有善有恶,所以在六道里头,人天善道是染业,善染所变现的;地狱、饿鬼、畜生就是三恶道,那是恶染变现出来的。三界、六道、十法界本来没有,那现在还有没有?现在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有,这个话怎么说?相有体无,事有理无。就像作梦一样,十法界、六道、三途是梦中境界。《永嘉证道歌》上说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话都是真话,都不是假的,是事实真相,可惜我们不懂。
人真的是不知不觉堕落在习性里头,这个时候怎么办?所以圣哲传统的教学没有别的,帮助人恢复本性,这就是教育。所以「苟不教,性乃迁」,你要是不教他,教是什么?教是觉,帮助他觉悟,帮助他回头。你不帮助他觉悟,不帮助他回头,这种染污肯定愈来愈严重。这种严重的现象,在今天的社会大家都已经看出来。今天社会的动乱,社会的灾难,就是严重染污的现象。所以要教,你不教怎么行?谁来教?圣人教,贤人教。
古时候的帝王都是大圣大贤,所以中国传统的教学,从中国典籍里面有记载的,最早的记载,《书经》,这是有文字记载的。可以能够向上推算到尧王、舜王,尧王、舜王距离我们现在是四千五百年。尧舜禹汤,这是孔老夫子最敬佩的人,是圣贤学习的榜样。由此可知,中国这个教育至少有四千五百年的历史,往上去没有典籍记载,肯定是有,我们总要把这个教学的纲领掌握住。
后头两句说得好,「教之道,贵以专」。我是特别重视这一句,要专,不能杂。杂,那个教育只能说是知识的传授;专,专是智慧的觉悟,不一样。杂修,你只能修到一些皮毛、知识,不是智慧。专修开智慧,为什么?专修跟佛法里面讲的那个教学的方法完全相同,「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是佛法教学的总原则。戒是方法,你一定要遵守方法。譬如我们念的这八句,遵守这八句,这是戒;专学一门,这是定。定到一定的程度,智慧就开;智慧开了,通了,世出世间法都通了,障碍没有了,所以这个绝对不是记问之学。你能够记得多,听得多、记得多没有用处,你不开智慧,你所学的全是别人的,不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是从你记忆里面流露出来的,这怎么行!
古人讲「记问之学,不可以为人师」,这话说得好。学问之道可贵的是你自性的流露,真实智慧。所以佛法里讲清楚了,佛法讲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佛性里头本来具足究竟圆满的般若智慧,这智慧不是从外头来的,自性本具,不但你自性本具究竟圆满的智慧,而且具足圆满的德能,德能是能力,我们今天讲的才艺。不但具足才艺,而且还具足圆满的福报,佛法称为相好,相好就是福报。
所以你看看智慧、才能、福报,自性本来具足,这个不可思议。而且大家都一样的,平等的,不需要竞争,也没有嫉妒、障碍,平等的。为什么我们失掉了?这个失掉的是习性。大乘佛法里面跟我们说的,「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妄想、分别、执著是习性,不是本性。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著,把你本性本来具足的智慧、德能、相好障碍住,虽有不能现前,真可惜!
随顺习性,那你就造业。业里面有善业,有恶业,善业变现三善道,恶业变现三恶道,你得去受。所以我在讲经的时候也提出来,也说到三善道是消福报的,你修的有福报,这一定要消掉。自性里头没有福,也没有祸,祸福是相对,二法。善恶是二法,你看六祖大师在《坛经》里讲得好,「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这话讲绝了,真正是妙不可言,我们能体会得到吗?那是真心,真心离念,这个话就是真心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妄心,起心动念是无明烦恼,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是严重的烦恼。起心动念还没有善恶业,分别执著里头就造善恶业了。
这是佛法讲到「一切诸法的真相」,佛学名词里面讲「诸法实相」,大乘教里头一开端就把这个展示出来。所以我们学的是什么?就学这个。放下我们的习性,回归到本性,本性是本来成佛,要用我们中国儒家所说「本来是圣人」,每一个人本来是圣人。在佛法讲一切众生本来都是佛,你为什么不肯作佛?你不肯放下,你不肯放下习性。所以已经放下的人,我们称他为佛菩萨,他来帮助我们,他来教导我们,我们向他学习。
【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
宋朝的朱子,这是儒家的一个大德,虽然历史上对他有褒贬,这些我们不必去理会,不要去分别执著。他在白鹿洞书院的揭示,文字虽然不多,这个揭示很了不起,把中国从尧、舜、文、武、周公到孔孟,教学的纲要把它系统化了。现在讲科学,科学就是讲系统,系统化了,让我们从最简单的语句一目了然,这很了不起。要是没有契入境界,做不到。所以朱子虽然不是大圣,但确实是大贤,这是我们可以肯定的,在佛法里面讲,他虽然没有成佛,菩萨是可以肯定的,菩萨再来。他所讲的,这是儒家的教学。这个纲要诸位同学是不是都拿到了?应当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张,非常重要。总的纲领,五句话: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下面这是注解。
【右五教目。】
『目』是纲目,我们现在讲科目,这五个科目。
【尧舜使契。】
『使契』是个人,他的名字叫「契」。
【为司徒。】
那个时候的『司徒』,就是我们现在讲主管教育的,好像现在的国家教育部长。
【敬敷五教。即此事也。】
尧舜教化人民,教什么?就教这五桩事。这个五教一直到中国满清末年,换句话说,在中国推行整整是四千五百年,中国人都遵守。民国成立之后,这才把它淡化,疏忽了,不教了,一不教这个,现在社会问题出现了,毛病出现了,最普遍的就是灭伦。现在我们常常看到这个社会,夫妻、父子、兄弟互相残杀,这果就现前了,从前没有这个事情。
我记得李老师早年给我们上课讲到一桩事情,可惜我没有把它记下来,我们同学有记录,我相信可能还能找得到。老师曾经说过,应该是清朝时候的事情,有一个地方发生一桩儿子杀父亲,发生这么一桩事情。这个事情发生之后,震动了朝廷,那时候皇帝下达命令,那个时候有总督(县长上面有巡抚,巡抚是省长,总督又高一级),总督记过一次,巡抚记过两次。发生这个事情,这个案件的地方知县撤职,为什么?你是地方的父母官,你怎么会教出这样的子民?从前地方官是父母官,你怎么会教出这么一个人出来?行政处分。除行政处分之外,从前这个城市都有城墙,皇帝下命令城墙拆掉一个角,使你这个城有缺陷,不完美,缺了一个角。缺一个角是什么?叫你这个城市,这个地方的人常常记住,你们出这桩大逆不道的事情,是你们整个地方的羞耻,从前对这案件是这样处分的。地方官员的政绩,头一条就是教育。
所以政教政教,政跟教是不能够分开的,政治大事就是教学。家也是如此,所以家教,家庭第一桩大事是家庭教育,你要把孩子教好。地方官员是你把人民教好。所以首都,皇帝居住的地方叫京师,京是什么?京是大,京是大的意思,师是模范,皇帝居住的地方是所有一切城市的榜样,好样子。这个好样子是怎么建树的?教学,不是别的。
所以中国自古以来没有不重视教育。教什么?教伦理道德,这五个科目就是五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伦,五伦是道,这个道怎么讲?道是自然的,不是哪一个人创作,不是哪个人发明,自然而然,人与人关系,自然的。大自然的法则,大自然的运作,这就是道。亲,义,别,序,信,这是德,随顺大自然的原则,随顺自然的法则,这就叫德。不能够违背自然,违背自然就要出乱子。父子有亲,这是道德;父子要有怨,不得了了,与道德完全相违背,家庭就出问题。儿子杀父母,父母杀儿子,父子没有亲。本来是有亲,失掉之后,有怨恨的时候,那是习,习气,习性不是本性,本性从哪里看?从婴儿看。
我这次在日本访问,有一个帮助我翻译的,是个女众,她带了一个儿子,推了个小车子,才四个月,我就叫大家看,你从这个地方看这个小孩,「人之初,性本善」,你看这个,你看他这个父子有亲,这非常显然。小孩四个月长得非常健康,看起来就像六个月一样,每个人看了都欢喜,见到人都笑咪咪的,这个时候他没有被染污,他的本性是善。到他慢慢再长几个月的时候,他就有分别、有执著了,就有染污。
所以教育要从什么地方开始?儒家是讲从胎教开始,母亲怀孕的时候就开始。怀孕的时候,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端正,为什么?影响胎儿。到小孩出生之后,做父母的人,做长辈的人,在小孩面前一举一动都要守礼,为什么?让他看,让他听,教他。所有一切不善的事不能让他看见,不能让他听到,从小培养他的本性,防止污染,是这样教的。
我们今天这个社会动乱,灾难频繁,人为的,不是天然灾害。连一般人讲自然,譬如这几天台风、地震、水灾、火灾,似乎是自然的,其实是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所感应得的。人跟整个宇宙是一体,我们起心动念的时候,跟整个宇宙都牵涉到关系,这个事情很少人知道,大乘佛法里讲得清楚。非常难得,日本的江本胜博士用水做试验,我介绍了不少。水是矿物,他试验了十年,得到的结论是什么?水有见闻觉知,它能看能听,它懂得人的意思。人有善念,在这显微镜下观察它的结晶非常之美;人有恶念,它那个现的相很丑陋。这个试验证明佛在经上所讲的「境随心转」。
如果我们居住这个地方的人民心地都善,都是清净善良,这个世界所有一切物质都变成最美好的,就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跟我们的实在讲没有两样,不一样的就是他那边的居民纯净纯善,所以什么灾难都没有。我们这边的居民,起心动念,善恶混杂。如果善多恶少还不错,还能够风调雨顺;如果是恶念多过善念,恶行多过善行,那就是天灾人祸。所以佛在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有道理,不是没有道理。
『父子有亲』,这是第一句,这个完全是自然的。小孩从出生到三岁,这一句就非常明显,你能看得出来。教育就要把他保持,目标是保持到终身,保持到一生。这个关系,父子有亲的关系,保持到一生,保持到慎终追远,除教育之外,没有第二个方法能做得到。
所以汉武帝为国家制定教育政策,遵循古圣先贤教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你建立一个政权,统治这个国家,什么最重要?教育。只要把教育办法,样样都上轨道,这个教育是指伦理道德的教育,为什么?人人都是好人,人人都是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是善事,这肯定的。
所以帝王,古时候的帝王,他的使命有三桩事,「君,亲,师」,这是他的任务(现在人讲是他的任务),三大任务。君是领导,亲是父母,人民叫子民,你要把所有人民看成就像你自己的儿女一样,你要爱护他,要关怀他,要养育他,要教训他。所以最后一个任务是师,你是人民的老师,你教他什么?今天他出了乱子,他有没有过失?他没有过失,没有教好。你看看佛在《无量寿经》讲的,这话讲得好,对於造作罪业,做错了事情的人,不要怪他。你怪他是错误了,他真叫冤枉,为什么?没有人教他。「先人无知,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我们要常常能够记住这四句,我们对於一切造作恶业的众生,你就能够体谅,你就生怜悯心,不忍心去责备他。他是好人,很可惜没有人教他,这是很悲哀的事情。
家如是,国亦如是,现在公司行号也如是。我知道我们国内有一个公司,这个老板常常听我讲经,他有一点体悟。他公司里面雇用的员工也是要考试的,录取了,进了公司,第一个月不做事情,专门听经,好像是一天听八个小时经,听一个月,然后再进入你工作岗位,这个正确,这个就是「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他这个不是建国,他是建立公司,建立公司,对所有员工,工作员工是教学为先,先教育。
这个「教之道」还是不离这个原则。「父子有亲」教孝,「君臣有义」教忠义。古人,汉朝时候就有选举,不是人民选举,不是像在人民选举,什么人选举?地方官员。我们在古书里面常常看到「举孝廉」,举是选举。我们这个地方官员,譬如说这个都市市长,他要常常留意,他管辖的这一市,这市里的年轻人哪个是孝子、哪个廉洁,又要能孝顺父母,又很廉洁。发现这样的人,就要把他选拔出来,送给国家来培养,国家来教他,教他将来为国家办事。他能够孝顺父母,他一定能够忠於国家;他廉洁,他就不贪污。所以古时候选拔作官的人,两个条件,一个孝,一个廉。这两个字,你能孝顺,决定能尽忠;你能够廉洁,绝不贪污。
地方官员替国家选拔人才,如果三年不能够替国家选拔一个人才,你这个官就别做了,皇帝一定免职。这免职有道理,你在这里做三年,一个人才,孝廉都拔不出来的时候,可见得你没有把人民教好,所以政绩里面第一条是教学。教孝,教敬,八德里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教学的纲目。这五条每一条里面都有这八个纲目,这个教学的意趣,显示出无尽的深广。
『君臣有义』,「义」是道义。君是领导人,臣是被领导人,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是道义。具体的来说,君仁臣忠,领导人仁慈,被领导的人忠诚。诚是诚实,忠诚。我们为人做事,要诚诚恳恳、尽心尽力把这个事情做得圆满,这是尽忠。这第二个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第三条,『夫妇有别』,「别」是什么?任务不相同,有差别。夫妇组成一个家庭,家庭里面最重要的是生活。所以生计,怎样养家活口?这是第一个。所以在古时候,这个夫妇,先生外出工作,负责养家活口,这个家庭一家人的生活,你要负担起来,你要勤奋的工作,你才能养家。一个家有两大任务,这是第一个大任务,我们今天讲,你要出去赚钱,使你这一家在物质生活上能够达到一定的水平,这是你的任务。第二个大任务,中国古人常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就是教育下一代,这是家教。夫妇有别,别在哪里?男子出门工作,负责养家活口;妇女在家庭,所以相夫教子,这她的天职。小孩将来教得好、教不好,这是母亲的关系。
在中国历史上最为人赞叹的孟子,孟子早年父亲过世,母亲把他带大,很不容易。母亲全心全力为儿子,小朋友总是跟小朋友在一起玩,如果这个环境不好就搬家。所以孟母三迁是为儿子,怕他受不好环境的影响。最后搬到读书学校旁边,小朋友都喜欢读书,孟子也跟著学读书,环境能影响人。她的儿子果然不错,成为圣人,别就别在此地。
现前的社会,这一条还是不能废除,为什么?现在是男女都开放,女子在社会上这个工作的很多,女子在社会上工作,负责家庭经济,这个经济物质生活,先生就要在家里教导儿女。否则的话,两个人都出去工作,儿女没有人教,你只有这一代,下一代就完了。
所以说父子,在从前父子有亲,有亲情;现在父子没有亲情,什么原因?接触的时间太少。谚语所谓「见面三分情」,这是讲朋友之往来。父子亲情为什么那么深?天天接触,陶冶在慈爱亲情之中,那个情深情厚。现在很多工作繁忙,跟儿女是一个星期难得见一次面,这个亲情怎么能建立?父母两个都工作,把儿女交给佣人来管带,佣人变成他的父母。佣人是不是真心来教导你的孩子?不会,他自己本身也不懂得,只是照顾你饮食起居而已,其他什么都不知道。
尤其是现在,小朋友叫他看电视,教他玩网路游戏,这里面的内容都是杀盗淫妄,都是暴力色情,他从小就学会。所以今天有很多儿女杀父母,他不会感觉他是错误,他没有一点悲哀,他伤痛这种表情都没有,很自然,他还觉得很快乐,为什么?现在没有人管他,现在他自由了,你说这怎么得了!这个人他可以杀父母,他还有什么人不能杀?他喜欢你的时候,他跟你很好;他不喜欢你的时候,他就可以把你杀掉,连父母都杀,何况别人!这个风气开了的时候,这世界还得了。
所以西方很多宗教讲末日,我觉得这就是末日。末日是世界的毁灭,不是这个世界地球毁灭,是这个世界伦理道德毁灭,是这个世界圣贤传统的教育毁灭了,这个社会现象就是末日现象。人与人之间没有亲情,没有慈悲,只有利害,那个利害是千变万化,今天爱你,明天可能就杀你;不爱你了,就杀你了,你说这人与人之间怎样相处?时时去防范,防不胜防。
所以李老师往生之前,往生的前一天,跟身边的学生们讲「世界已经乱了,佛菩萨神仙下凡也救不了」,劝导我们这些同学,唯一的一条生路,念佛求生净土。
「夫妇有别」这个关系太大太大了,两个人总要有一个人养家,一个人教后代。太太出去工作,行,可以,先生在家里教养小孩,要做家事。现在男女平等,两个工作量同样的神圣,决定没有高下,决定没有尊卑,平等的,我们不能不晓得这个道理,不能疏忽。建立一个家庭就是两个任务,建立一个国家也是这两桩事情。国家领导人你要让你一个国家国民吃得饱、穿得暖,能活得下去。其次你要怎样教他?就这两桩事情。一个是经济生活的问题,一个是教育,教育是精神生活。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十分钟。
我们继续看五教,第四句:
【长幼有序。】
这是讲兄弟,『长幼』是讲兄弟。这个『序』是天然的,这个出生它是有次序的,纵然是双胞胎也有次序,不能够不尊重。所以幼对长要知道尊敬,长对幼要懂得爱护,兄友弟恭。
这个序是天然的,不可以错乱,这种教育不能小看,在一家维系家道靠的是这个,在一个国维系正统也靠这个,这个国家建立,代代相传。在中国历代历史当中,虽有纷争总不太离谱。如果要离谱了,这个国家就会亡,会亡国。如果我们读历史,你看每一个朝代末代的帝王伦常就乱了,所以他的国家就被灭了,别的人取而代之,我们史书上讲的改朝换代。如果他能维系,永远遵守祖宗的成规,它不会灭亡,开国帝王建立的规矩都非常之好。
我的老师方东美先生,最佩服的、最赞叹的《周礼》,他曾经跟我提过好几次,要我去读《周礼》。《周礼》是周公作的,内容是什么?相当於现在讲的宪法,治理国家那一套的法令规章称为《周礼》。方老师告诉我,《周礼》是全世界最完备的宪法,他说过一句话,如果周朝子孙世世代代都能奉行而不违背,他就肯定我们今天还是周朝。方老师对它赞叹。我以后学了佛,所以就没有留意这些东西了。在三礼当中,我比较熟悉的是《礼记》,《礼记》是杂记,像现在讲的杂志,里面有许多是解释《周礼》、《仪礼》里面的理论,这些制度依据的理论,解释这些东西。
所以这个「序」很重要,只要能够遵守这个序礼,传统就不会被破坏。末后一句:
【朋友有信。】
『朋友有信』是真正事实,朋友是五伦之一,关系不是平凡的,道义相交,同生死共患难,互相扶持,这是朋友的意义,信义。这两个字也有讲求,同学叫「朋」,同志叫「友」,所以友比朋的关系更深一层。朋是同学,我们跟一个老师学的,这是朋;友是我们的志愿相同,我们的爱好相同,我们的兴趣相同,我们的目标方向相同,这是友。在佛法里面来说,我们同是学佛,这是朋;我们同修净土,这是友,同一个宗派。不同宗派那都是一个佛传下来的,这是朋。由此可知,凡是学佛的同修们,我们有五伦的关系存在。
注解里面讲,你看尧舜派契主持教育,教的是什么?就是这五条。你看这文字上:
【敬敷五教。】
『敬』就是大事,不是小事,慎重恭恭敬敬的来教学,这是教学。
【学者学此而已。】
接受教育,教育什么?这就是教育。教是教这个五条,我们一生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不离这个原则。学是学这个,教也是教这个。
【其学之序亦有五焉。】
这是讲我们学,前面五条是总纲领、总原则、总方向、总目标。怎么个学法?学法也有五条: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就是我们学习有这五个程序。注解里面说:
【学问思辨。】
就是前面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所以穷理也。】
用现在话就是明了宇宙人生的道理,这个道理平常我们在讲经的时候,说得很清楚。在过去很多人问我,佛教,佛到底教些什么?我把它归纳为三桩事情,第一个,人与人的关系,五伦是人与人的关系。第二个,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就是人与环境的关系,大自然的关系。第三个,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要用现代科学家的话来讲,就是人与不同维次空间生物的关系。大乘佛法就教这个。这三种关系,你明白了,你搞清楚了,你懂得怎样相处了,这是穷理。搞清楚、搞明白了,然后你自自然然在生活当中、工作当中待人接物,你不会违背这个法则。
【笃行之事。】
最后『笃行』是落实,你把你所知道的要落实,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所以说:
【则自格知修身。】
儒家的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以至於生活。工作。处世接物。亦各有其要。】
所以后面三个小段都是属於笃行。笃行,一个就是生活、处世接物,真的说得是简单扼要。
博学,广学多闻。也许有人听了之后,「奇怪,你不是教人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怎么又搞到博学来了?」没错,儒跟佛教学在这些理念方式几乎完全相同。
你看佛教导我们的,在方法上就是四弘誓愿,第一个是教你立志,佛法里叫发心,要发「众生无边誓愿度」。这句话要用现代人的话来讲,就是你要发心,你要立志为人民服务,度的意思就是服务。可是佛法里面讲的范围还要大,不只是为人民,为众生服务,众生包括十法界。如果为人民,十法界里面只有人法界,其他的法界不包括。所以佛讲得大。佛这个起心,他这个心量真的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谚语里常讲量大福大。
第一个,志要大,愿要大,我为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服务,度就是服务的意思。这个服务无条件,这个服务不求报酬的,义务的,这是圣人。为什么不求报酬还那么认真拼命去做?因为他知道整个宇宙是一体,关系搞清楚了、明白了,人跟自己是一不是二。大乘教里头常常讲到的,「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是讲宇宙万有的本体,本体是一不是二,你说这个关系多么的密切,比儒家讲五伦关系还要密切。五伦完全在事相上说的,佛法讲的完全从理体上讲的,理事是一不是二。透过理体才晓得整个宇宙一切众生一体,一个生命共同体,所以大慈大悲是从这个地方生的。
学习头一个叫你立志,要发愿,儒家教人立志要做圣人,读书志在圣贤,不在名闻利养,不在荣华富贵,志在圣贤。圣贤是什么意思?圣是什么意思?「圣」的意思跟印度「佛」的意思非常相同,我们知道佛是觉的意思,觉悟了,圣也是觉的意思。对於宇宙人生一切事理现象,你统统明白了,统统清楚了,没有错误,这叫圣,跟佛的意思相同。佛法讲你对於宇宙现象,宇宙之间一切性相、理事、因果通达明了,这就叫佛。通达明了还没有达到究竟圆满,这叫菩萨,达到究竟圆满叫佛。在中国,达到究竟圆满称圣人,通达没有到究竟圆满称贤人,一个意思,贤人是菩萨,圣人是佛。
愿有了,方向有了,目标有了,从哪里下手?后面三条,「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所以先断烦恼,断烦恼就要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的烦恼才能断得掉。断烦恼就是要断妄想分别执著,净土宗修学的标准是一心不乱,你才能达一心,你学多了一心就达不到。你什么时候真正达到一心不乱,行了,烦恼断了。烦恼断了,智慧就开了。智慧开了之后,再向上进一级,「法门无量誓愿学」,博学。所以博学是修学第二个阶段,不是第一个阶段,我们一定要懂得。
你看儒家这个教学,小学是从六、七岁开始,六、七岁不能教他博学,博学就坏了,他将来变成世智辩聪,真的会一无所成。所以小学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到大学那就是博学多闻,博学多闻是到大学,不是小学,这个我们一定要晓得。
在佛法里面,什么时候教你广学多闻?一定要成就根本智,广学多闻是后得智。所以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是成就自己的根本智,有根本智然后才有后得智,这才叫你参学。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是成就圆满的后得智,就是无所不知,根本智是无知,《般若经》上讲得很清楚,「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是自己真实智慧,无所不知是真实智慧的起用,它不起用的时候,心里面干干净净一念不生,这是根本智;起作用的时候,照见,无所不知。儒跟佛异曲同工,这个我们要晓得,你不能把意思错会了。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是一次完成,博学,接触之后你就有能力辨别。就像大乘佛法里面讲菩萨三慧,闻思修三慧,小乘讲的是戒定慧三学,三学是教小学的,教小乘的,三慧是教大乘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跟大乘佛法里面讲的菩萨三慧(闻思修三慧)是一样的,你没有小学基础不可以,一定要有小学基础,在佛法讲小乘基础,小乘的戒定慧,小乘修成功了,慧发了,这个时候广学、博学。
博学怎么做?博学要审问,这两个合起来叫「学问」。什么叫学问?博学审问就叫做学问,审是审查,要多问,多向别人请教。你看看善财五十三参就是博学审问,到处参学,到处去向人请教。别人教你之后,你回来要能够慎思明辨,要能够通过这个功夫,你才真正把学问得到了。
慎是很谨慎,思惟,这里面就能明了你所选的,真妄邪正,善恶是非,统统明了,学问。四圣法界要学,三善道要学,三恶道也要学,你的智慧才圆满。不能说三恶道我不学,别人问三恶道,我都不懂得,这不可以,你的学问不圆满。三恶道,饿鬼、地狱、畜生,为什么堕饿鬼?为什么变畜生?为什么堕地狱?这里头有性有相、有事有理、有因有果,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学问。
笃行,笃行也是平等的,在三善道教学,规过劝善,希望他不堕三恶道;在三恶道里头也教学,教他们改过自新,回头是岸,早一天脱离三恶道。菩萨哪一道都去,十法界没有一法界不现身,现身教化,四圣法界也现身,也教他,为什么?他无明没破,要帮助他破无明,帮助他消除妄念,妄念断掉了,这才能脱离十法界证一真法界,那就好了,一真法界就回家了,回到法性土了,这是大乘教里面讲的法身菩萨。
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佛要念到理一心不乱,生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就是一真法界。但是西方极乐世界很特别,特别在哪里?特别在凡圣同居土跟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是六道,方便有余土是四圣法界,这很特别,这两土跟实报庄严土(一真法界)是合在一起的,这是释迦牟尼佛在经典上告诉我们的。十方世界所有诸佛刹土里没有这个现象,所以它很特别,所以生同居土就等於生实报土,等於生方便土,一生一切生。它跟十方诸佛世界不相同,诸佛世界的十法界跟一真法界是分开的,不是混合的,西方极乐世界是混合的,所以是无比的殊胜。
至於修净土,诸位要记住,心净则佛土净。你要问怎样能往生?往生的道理就是心净则佛土净。你念佛不管用什么方法,佛在经上没限制我们,什么方法你都可以试试看,要试到自己心清净,你就能往生,心不清净不能往生。
我们是有师承的,儒释道三家都讲师承,有老师传授的,不是自己发明的,不是靠鬼神传授的,那靠不住,我们祖祖相传。我这个佛法是印光大师这个系统的,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是印光大师的学生、传人,我的佛法是他传给我的,我跟他十年。我的老师非常谦虚,我跟他在一起的时候,他说「我的能力只能够教你五年」,然后教导我应该以印光大师为老师,是他的老师,他把他的老师介绍给我。印光大师不在了,《文钞》在,依照《文钞》修学就是印光大师的真弟子,这是我的师承。
印光大师教我们念佛,给诸位说,教到最亲切、最真实之处,念珠都不要。什么道理?他老人家讲得很好,一面念佛,一面在数念珠,分心,这样清净心很难。我们想想有道理,数念珠都分心,现在有人讲划格子,能不分心吗?这个就是要慎思明辨。
我是常常读《印光大师文钞》,我不但读,我还用颜色的笔,红色的,绿色的,我都把它划出来,为什么?我展开《文钞》就是面对老师,接受老师教诲。这个书我们印得很多,很容易得到。这是我们末法时期真善知识,这有许多人相信,他老人家是大势至菩萨应化再来的,来度末法时期众生。
前面一个,在我心目当中的是智者大师,晚近的是印光大师。天台智者教给我们五品位的学习,我觉得这个我可以做到。再高深的,讲到一心不乱,做不到,这不是假的,做不到不能骗人,但是五品位可以。
五品位头一个,佛知佛见,我们一般讲正知正见,这个没有问题,知见同佛,但断证功夫是凡夫,一品烦恼没断,也就是清凉大师在《华严经》里面讲的,十种当机最后的一种,大心凡夫,我们是属於大心凡夫。知见没错,为什么知见没错?天天读诵大乘,受大乘经教长时期的薰陶,所以同佛知见。
在行门上面,第一个随缘,我们天天在学随缘,随缘什么都好,不要去计较,不要去分别,不要去执著,只要不是重大的过失都过得去,都很好。就像从前弘一大师,我听说他老人家在新加坡的时候,新加坡同修告诉我的,饮食起居非常随缘。给他吃东西,冷的,「好,冷的很好吃」;给他热的,「热的也很好吃」;给他酸的,「酸有酸的味道」;给他辣的,「辣有辣的味道」,好伺候。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执著,随缘。「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这是头一个消业障的好方法。
第二个读诵,我们做到,我没有一天不读经。
第三个讲演,这个我也做到了,我通常每天都讲四个小时,天天讲。这两年参加国际「化解冲突促进和平」的活动,所以常常在国际上活动,我觉得这是我们佛弟子应该尽的一分义务。这两年,我回来之后,我就想想我明年不做了,为什么?那情形我都知道,都明白了。化解冲突促进和平,我天天都在做,我在此地跟诸位一起学习圣贤教诲,学习大乘经论就是在做,从来没有中断。我用网路,用卫星电视收到很好的效果,这些都可以提供他们做参考。我这两年当中的接触,我了解了很多,真的古人做学问,所谓是「百闻不如一见」,你要亲自参与才了解,了解之后,知道我自己应该怎样做法。我都是学这个,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所以笃行之事,这我刚才念了,也各有其要。下面的文: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右六目。修身之要。】
『修身』就是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当中,你守住这六条,言要忠要信,孔老夫子教学,言语非常生动,不能随便说话,口为祸福之门。只有赞叹,没有毁谤;只有忠信,没有批评。所以一切的灾难过失,都是从批评、两舌、妄语、绮语、恶口,都是从这出来的,所有灾难总离不开这个。我们一天到晚开口说话,你晓不晓得你在造什么业?
佛在戒经上教导我们,《梵网经》上说,「不作国贼,不谤国主」,你知道这两条是佛的重戒,你懂得意思吗?国家的领导人他要做错了,不可以毁谤,为什么?你毁谤他,全国人民对他丧失信心,这个国家马上就乱了。他做错事情的时候,不说;他做对的事情的时候,赞叹。你这是爱国家,你爱社会,你爱这个团体。
我们团体的领导人亦复如是,团体的领导人不论是在面对面,或者背后,你要是毁谤,你要是造谣,你要是批评,你要知道这种言论是把这个道场毁灭掉了,这个道场里面所有的人对领导人失掉信心。犯这种罪业,戒经上说得很清楚,这叫破和合僧,这叫灭道场,果报在阿鼻地狱,你何必干这个事情!太可怕了。
你看看《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里面,「礼敬诸佛」,平等礼敬,「称赞如来」,你看它不讲诸佛,讲如来了。善财童子把这十愿完全落实,你细细去观察,看到别人过失,一句话不说;看到别人有丝毫的善行,就要赞叹,所以它有差别。礼敬没有差别,善人、恶人平等礼敬。供养没有差别,善人、恶人平等供养。唯有赞叹有差别,如来是称性,凡是称性的那是善,那要赞叹;不是称性的,不赞叹,决定没有毁谤,决定没有批评。喜欢批评,喜欢毁谤,我们知道,他必堕地狱。你在家庭里面,你破坏了家庭;你在团体里头,破坏团体;你在国家社会,是破坏国家,破坏社会,这个罪太重太重了。
所以『言忠信』就是佛家讲的四种语言: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忠信,言而有信,说到一定做到,社会大众对你尊敬,觉得你这个人靠得住,不妄语。
『行笃敬』,「行」是行为,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对哪个人,礼敬诸佛,平等的恭敬。「笃」是实实在在、恭恭敬敬,不是伪装的,不是假的,出自於内心的恭敬,笃敬。
『惩忿,窒欲』,这两个是断烦恼的,「忿」是愤怒,瞋恚要断。「欲」是欲望,这不能有。你看佛法用布施断欲望,布施断悭贪,忍辱断瞋恚,就这两条,佛重视,儒也重视。
迁善改过,天天要反省,反省什么?自己的过失。不知道从哪里反省,你就从十善业,每天晚上好好想一想,「不杀生这一条,我有没有做到?不偷盗有没有做到?不邪淫或者不淫欲有没有做到?」从起心动念之处。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你用十条来反省,我这一天当中做到了多少。这最简单的,印光大师教人用《感应篇》来反省(《太上感应篇》这他老人家提倡的),往年我在台湾华藏图书馆,我就用《太上感应篇》做为晚课的补充教材,每天念一遍,希望提醒大家依照这个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所以天天懂得改过,天天懂得迁善,就是佛家讲的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日常生活当中不能缺少的。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这是处世之要,也就是我们讲的工作,我们做事情,做事情怎么样?『正其谊』,「谊」是应该不应该,这事情应不应该做,你要懂得。绝不把利害放在里头,为什么?不利,我就不做了;对我有利,我就做,往往就造业了。
今天我们这个道场,以这个为例子,这个道场是正法住世,与正法相不相应?与现前众生利益相不相应?众生的利益,在佛法讲的就是一个觉,一个迷。帮助众生觉悟,对了;制造迷惑颠倒,错了。帮助我们大家和睦相处,对了;如果帮助这个地方各个都对立,错了。这个字你从这些地方去想,你就明白了。今天要团结,今天要化解冲突,不可以制造冲突。制造冲突,你就是罪人,你就完全错了。
『明其道,不计其功』,「道」是道理,合情的道义,一切事以道义为标准,不以利害,不以功过,不以这个为标准。我们要把道义做为标准,这就对了。后面这一条: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接物之道。】
『接物』是待人,跟一切人物相接触,他不用人,他用物,物的范围大。为什么?包括我们对环境,我们对自然环境,包括我们对天地鬼神,统统都包括了,范围非常大。我们跟他们交际,用什么做标准?这两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自己不愿意别人加给我的,我就不可以加给别人;我不愿意别人毁谤我,我就不可以毁谤别人;我不愿意别人批评我,我就不能批评别人。这很简单,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先要这样想想,我应不应该起这个念头,应不应该说这个话,应不应做这个事。
『行有不得』,我们现在讲的好心。我讲个很简单的例子,你好懂,我们好心做的好事,但是我们得的果报相反,自己还要受灾受难,谁的过失?不是别人的过失,是自己。『反求诸己』,不要怪别人,别人没有错,错在自己,这一生固然没错,前生有错,这讲果报。我今天做的好事,为什么还得不好的报应?你可不要灰心,这个不好的报应正是消自己过去世的业障。
佛家讲三世因果讲得好,「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们想过去世我到底造的什么因,我这一生所遭遇的、所受的就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要晓得来世什么果报,我这一生所做的就是。我这一生做得好,你来世的果好。这一生虽然做得好,果报不好,过去生中做的因不好。如果你晓得这个,心就平了,不会怨天尤人。反求诸己是真学问、真功夫,决定不能怪人,别人没错。
我在国际上参加国际和平会议,我说这个会议开了很多次,为什么世界还不和平?我们的观念错误。错在哪里?一切都是我对,你不对。我跟参加大会的这些同事们说,我就告诉他这个观念错误,「我对,你们都不对」,这是制造冲突,怎么能化解冲突!这制造冲突。应该要怎么样?你对,我不对。每一个人都是「你对,我不对」,天下太平,问题就化解了。我还加强语气,「别人错了也是对的,我对了也是错的」,大家听到都非常惊讶,这个做不到!我说做不到也要做,真正做到了,就是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对於这个世界化解冲突、促进和平,做出了真正的贡献。和平是从自己本身做起。天天都看到「别人都不对,我是对的」,永远在制造冲突,哪里会和平!
现在在家庭、在学校、在团体、在社会、在国际,统统都要有这个念头,我们才能真正促进和平,真正化解冲突。如果常常「这个人不对,那个人有错误,我一个人很了不起,都是我对的」,你是天天制造冲突,天天制造麻烦,你完全错了,你是世界上的罪人,你怎么能说你是对的!后面这是总结:
【圣哲教人。为学之意。】
『为学』是求学、学习的意思。
【莫非使人觉悟诸法实相。深明义理。随顺道德。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耳。】
这是把这个意思,圣贤为什么出现在世间,为什么要教导大众,意思说出来了。没有别的,完全是为了自己现身说法,自己做一个模范,自己做一个榜样,让人家学习。先自己做到,然后才能说到。自己做不到,不能讲,讲了人家不相信。自己要做到推己及人。
【此即是古今中外圣哲之大学问也。】
这就是中国古圣先贤传统教学的纲要,在中国推行了四千五百年,中国人都相信,中国人都遵守。所以中国这一个族群,这一个国家,屹立在世界上永垂不朽。近代一、两百年疏忽了,把它淡忘掉了,现在遭受这么大灾难。怎样才能恢复?我们只要把这个祖宗教学不要忘记,天天读诵,天天学习,我们这个国家民族可以复兴,而且复兴得很快,会带给世界真正和平。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大家请坐。最近我们常常与一些朋友谈到教育的问题,尤其是前些天,王财贵博士到这来访问,他最近十几年在儿童读经的教学做得很多。访问的时候,我首先就提出来,凡是从事於教育工作的人,首先要肯定「人性本善」。
我自己这一生学习、讲解,我有一个原则,诸位如果细细的去观察,你会发现。我学儒,我是以《三字经》前面八句做为总的纲领。中国的教学,从儿童时候开始,第一句话就把学问的根本、学习的根本传授给你。
「人之初,性本善」这一句话,跟大乘教里面佛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一个意思;儒家讲「本善」,佛法讲「佛性」。要肯定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人性本善,值得尊敬。
本善为什么变成不善?下面讲得很好,「性相近,习相远」,这话是孔子说的。本性是一样的,相接近,大家是一样的。习性就不一样,习性是什么?习惯,这就不相同。在佛法里面讲,本性是一真法界,习性是十法界。为什么会有十法界?会有三途?会有六道?习性不一样。习性里面有染有净,四圣法界是净,六凡法界是染。染里面有善有恶,所以在六道里头,人天善道是染业,善染所变现的;地狱、饿鬼、畜生就是三恶道,那是恶染变现出来的。三界、六道、十法界本来没有,那现在还有没有?现在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有,这个话怎么说?相有体无,事有理无。就像作梦一样,十法界、六道、三途是梦中境界。《永嘉证道歌》上说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话都是真话,都不是假的,是事实真相,可惜我们不懂。
人真的是不知不觉堕落在习性里头,这个时候怎么办?所以圣哲传统的教学没有别的,帮助人恢复本性,这就是教育。所以「苟不教,性乃迁」,你要是不教他,教是什么?教是觉,帮助他觉悟,帮助他回头。你不帮助他觉悟,不帮助他回头,这种染污肯定愈来愈严重。这种严重的现象,在今天的社会大家都已经看出来。今天社会的动乱,社会的灾难,就是严重染污的现象。所以要教,你不教怎么行?谁来教?圣人教,贤人教。
古时候的帝王都是大圣大贤,所以中国传统的教学,从中国典籍里面有记载的,最早的记载,《书经》,这是有文字记载的。可以能够向上推算到尧王、舜王,尧王、舜王距离我们现在是四千五百年。尧舜禹汤,这是孔老夫子最敬佩的人,是圣贤学习的榜样。由此可知,中国这个教育至少有四千五百年的历史,往上去没有典籍记载,肯定是有,我们总要把这个教学的纲领掌握住。
后头两句说得好,「教之道,贵以专」。我是特别重视这一句,要专,不能杂。杂,那个教育只能说是知识的传授;专,专是智慧的觉悟,不一样。杂修,你只能修到一些皮毛、知识,不是智慧。专修开智慧,为什么?专修跟佛法里面讲的那个教学的方法完全相同,「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是佛法教学的总原则。戒是方法,你一定要遵守方法。譬如我们念的这八句,遵守这八句,这是戒;专学一门,这是定。定到一定的程度,智慧就开;智慧开了,通了,世出世间法都通了,障碍没有了,所以这个绝对不是记问之学。你能够记得多,听得多、记得多没有用处,你不开智慧,你所学的全是别人的,不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是从你记忆里面流露出来的,这怎么行!
古人讲「记问之学,不可以为人师」,这话说得好。学问之道可贵的是你自性的流露,真实智慧。所以佛法里讲清楚了,佛法讲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佛性里头本来具足究竟圆满的般若智慧,这智慧不是从外头来的,自性本具,不但你自性本具究竟圆满的智慧,而且具足圆满的德能,德能是能力,我们今天讲的才艺。不但具足才艺,而且还具足圆满的福报,佛法称为相好,相好就是福报。
所以你看看智慧、才能、福报,自性本来具足,这个不可思议。而且大家都一样的,平等的,不需要竞争,也没有嫉妒、障碍,平等的。为什么我们失掉了?这个失掉的是习性。大乘佛法里面跟我们说的,「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妄想、分别、执著是习性,不是本性。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著,把你本性本来具足的智慧、德能、相好障碍住,虽有不能现前,真可惜!
随顺习性,那你就造业。业里面有善业,有恶业,善业变现三善道,恶业变现三恶道,你得去受。所以我在讲经的时候也提出来,也说到三善道是消福报的,你修的有福报,这一定要消掉。自性里头没有福,也没有祸,祸福是相对,二法。善恶是二法,你看六祖大师在《坛经》里讲得好,「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这话讲绝了,真正是妙不可言,我们能体会得到吗?那是真心,真心离念,这个话就是真心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妄心,起心动念是无明烦恼,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是严重的烦恼。起心动念还没有善恶业,分别执著里头就造善恶业了。
这是佛法讲到「一切诸法的真相」,佛学名词里面讲「诸法实相」,大乘教里头一开端就把这个展示出来。所以我们学的是什么?就学这个。放下我们的习性,回归到本性,本性是本来成佛,要用我们中国儒家所说「本来是圣人」,每一个人本来是圣人。在佛法讲一切众生本来都是佛,你为什么不肯作佛?你不肯放下,你不肯放下习性。所以已经放下的人,我们称他为佛菩萨,他来帮助我们,他来教导我们,我们向他学习。
【朱子白鹿洞书院揭示。】
宋朝的朱子,这是儒家的一个大德,虽然历史上对他有褒贬,这些我们不必去理会,不要去分别执著。他在白鹿洞书院的揭示,文字虽然不多,这个揭示很了不起,把中国从尧、舜、文、武、周公到孔孟,教学的纲要把它系统化了。现在讲科学,科学就是讲系统,系统化了,让我们从最简单的语句一目了然,这很了不起。要是没有契入境界,做不到。所以朱子虽然不是大圣,但确实是大贤,这是我们可以肯定的,在佛法里面讲,他虽然没有成佛,菩萨是可以肯定的,菩萨再来。他所讲的,这是儒家的教学。这个纲要诸位同学是不是都拿到了?应当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张,非常重要。总的纲领,五句话: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下面这是注解。
【右五教目。】
『目』是纲目,我们现在讲科目,这五个科目。
【尧舜使契。】
『使契』是个人,他的名字叫「契」。
【为司徒。】
那个时候的『司徒』,就是我们现在讲主管教育的,好像现在的国家教育部长。
【敬敷五教。即此事也。】
尧舜教化人民,教什么?就教这五桩事。这个五教一直到中国满清末年,换句话说,在中国推行整整是四千五百年,中国人都遵守。民国成立之后,这才把它淡化,疏忽了,不教了,一不教这个,现在社会问题出现了,毛病出现了,最普遍的就是灭伦。现在我们常常看到这个社会,夫妻、父子、兄弟互相残杀,这果就现前了,从前没有这个事情。
我记得李老师早年给我们上课讲到一桩事情,可惜我没有把它记下来,我们同学有记录,我相信可能还能找得到。老师曾经说过,应该是清朝时候的事情,有一个地方发生一桩儿子杀父亲,发生这么一桩事情。这个事情发生之后,震动了朝廷,那时候皇帝下达命令,那个时候有总督(县长上面有巡抚,巡抚是省长,总督又高一级),总督记过一次,巡抚记过两次。发生这个事情,这个案件的地方知县撤职,为什么?你是地方的父母官,你怎么会教出这样的子民?从前地方官是父母官,你怎么会教出这么一个人出来?行政处分。除行政处分之外,从前这个城市都有城墙,皇帝下命令城墙拆掉一个角,使你这个城有缺陷,不完美,缺了一个角。缺一个角是什么?叫你这个城市,这个地方的人常常记住,你们出这桩大逆不道的事情,是你们整个地方的羞耻,从前对这案件是这样处分的。地方官员的政绩,头一条就是教育。
所以政教政教,政跟教是不能够分开的,政治大事就是教学。家也是如此,所以家教,家庭第一桩大事是家庭教育,你要把孩子教好。地方官员是你把人民教好。所以首都,皇帝居住的地方叫京师,京是什么?京是大,京是大的意思,师是模范,皇帝居住的地方是所有一切城市的榜样,好样子。这个好样子是怎么建树的?教学,不是别的。
所以中国自古以来没有不重视教育。教什么?教伦理道德,这五个科目就是五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伦,五伦是道,这个道怎么讲?道是自然的,不是哪一个人创作,不是哪个人发明,自然而然,人与人关系,自然的。大自然的法则,大自然的运作,这就是道。亲,义,别,序,信,这是德,随顺大自然的原则,随顺自然的法则,这就叫德。不能够违背自然,违背自然就要出乱子。父子有亲,这是道德;父子要有怨,不得了了,与道德完全相违背,家庭就出问题。儿子杀父母,父母杀儿子,父子没有亲。本来是有亲,失掉之后,有怨恨的时候,那是习,习气,习性不是本性,本性从哪里看?从婴儿看。
我这次在日本访问,有一个帮助我翻译的,是个女众,她带了一个儿子,推了个小车子,才四个月,我就叫大家看,你从这个地方看这个小孩,「人之初,性本善」,你看这个,你看他这个父子有亲,这非常显然。小孩四个月长得非常健康,看起来就像六个月一样,每个人看了都欢喜,见到人都笑咪咪的,这个时候他没有被染污,他的本性是善。到他慢慢再长几个月的时候,他就有分别、有执著了,就有染污。
所以教育要从什么地方开始?儒家是讲从胎教开始,母亲怀孕的时候就开始。怀孕的时候,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端正,为什么?影响胎儿。到小孩出生之后,做父母的人,做长辈的人,在小孩面前一举一动都要守礼,为什么?让他看,让他听,教他。所有一切不善的事不能让他看见,不能让他听到,从小培养他的本性,防止污染,是这样教的。
我们今天这个社会动乱,灾难频繁,人为的,不是天然灾害。连一般人讲自然,譬如这几天台风、地震、水灾、火灾,似乎是自然的,其实是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所感应得的。人跟整个宇宙是一体,我们起心动念的时候,跟整个宇宙都牵涉到关系,这个事情很少人知道,大乘佛法里讲得清楚。非常难得,日本的江本胜博士用水做试验,我介绍了不少。水是矿物,他试验了十年,得到的结论是什么?水有见闻觉知,它能看能听,它懂得人的意思。人有善念,在这显微镜下观察它的结晶非常之美;人有恶念,它那个现的相很丑陋。这个试验证明佛在经上所讲的「境随心转」。
如果我们居住这个地方的人民心地都善,都是清净善良,这个世界所有一切物质都变成最美好的,就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跟我们的实在讲没有两样,不一样的就是他那边的居民纯净纯善,所以什么灾难都没有。我们这边的居民,起心动念,善恶混杂。如果善多恶少还不错,还能够风调雨顺;如果是恶念多过善念,恶行多过善行,那就是天灾人祸。所以佛在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有道理,不是没有道理。
『父子有亲』,这是第一句,这个完全是自然的。小孩从出生到三岁,这一句就非常明显,你能看得出来。教育就要把他保持,目标是保持到终身,保持到一生。这个关系,父子有亲的关系,保持到一生,保持到慎终追远,除教育之外,没有第二个方法能做得到。
所以汉武帝为国家制定教育政策,遵循古圣先贤教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你建立一个政权,统治这个国家,什么最重要?教育。只要把教育办法,样样都上轨道,这个教育是指伦理道德的教育,为什么?人人都是好人,人人都是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是善事,这肯定的。
所以帝王,古时候的帝王,他的使命有三桩事,「君,亲,师」,这是他的任务(现在人讲是他的任务),三大任务。君是领导,亲是父母,人民叫子民,你要把所有人民看成就像你自己的儿女一样,你要爱护他,要关怀他,要养育他,要教训他。所以最后一个任务是师,你是人民的老师,你教他什么?今天他出了乱子,他有没有过失?他没有过失,没有教好。你看看佛在《无量寿经》讲的,这话讲得好,对於造作罪业,做错了事情的人,不要怪他。你怪他是错误了,他真叫冤枉,为什么?没有人教他。「先人无知,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我们要常常能够记住这四句,我们对於一切造作恶业的众生,你就能够体谅,你就生怜悯心,不忍心去责备他。他是好人,很可惜没有人教他,这是很悲哀的事情。
家如是,国亦如是,现在公司行号也如是。我知道我们国内有一个公司,这个老板常常听我讲经,他有一点体悟。他公司里面雇用的员工也是要考试的,录取了,进了公司,第一个月不做事情,专门听经,好像是一天听八个小时经,听一个月,然后再进入你工作岗位,这个正确,这个就是「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他这个不是建国,他是建立公司,建立公司,对所有员工,工作员工是教学为先,先教育。
这个「教之道」还是不离这个原则。「父子有亲」教孝,「君臣有义」教忠义。古人,汉朝时候就有选举,不是人民选举,不是像在人民选举,什么人选举?地方官员。我们在古书里面常常看到「举孝廉」,举是选举。我们这个地方官员,譬如说这个都市市长,他要常常留意,他管辖的这一市,这市里的年轻人哪个是孝子、哪个廉洁,又要能孝顺父母,又很廉洁。发现这样的人,就要把他选拔出来,送给国家来培养,国家来教他,教他将来为国家办事。他能够孝顺父母,他一定能够忠於国家;他廉洁,他就不贪污。所以古时候选拔作官的人,两个条件,一个孝,一个廉。这两个字,你能孝顺,决定能尽忠;你能够廉洁,绝不贪污。
地方官员替国家选拔人才,如果三年不能够替国家选拔一个人才,你这个官就别做了,皇帝一定免职。这免职有道理,你在这里做三年,一个人才,孝廉都拔不出来的时候,可见得你没有把人民教好,所以政绩里面第一条是教学。教孝,教敬,八德里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教学的纲目。这五条每一条里面都有这八个纲目,这个教学的意趣,显示出无尽的深广。
『君臣有义』,「义」是道义。君是领导人,臣是被领导人,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是道义。具体的来说,君仁臣忠,领导人仁慈,被领导的人忠诚。诚是诚实,忠诚。我们为人做事,要诚诚恳恳、尽心尽力把这个事情做得圆满,这是尽忠。这第二个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第三条,『夫妇有别』,「别」是什么?任务不相同,有差别。夫妇组成一个家庭,家庭里面最重要的是生活。所以生计,怎样养家活口?这是第一个。所以在古时候,这个夫妇,先生外出工作,负责养家活口,这个家庭一家人的生活,你要负担起来,你要勤奋的工作,你才能养家。一个家有两大任务,这是第一个大任务,我们今天讲,你要出去赚钱,使你这一家在物质生活上能够达到一定的水平,这是你的任务。第二个大任务,中国古人常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就是教育下一代,这是家教。夫妇有别,别在哪里?男子出门工作,负责养家活口;妇女在家庭,所以相夫教子,这她的天职。小孩将来教得好、教不好,这是母亲的关系。
在中国历史上最为人赞叹的孟子,孟子早年父亲过世,母亲把他带大,很不容易。母亲全心全力为儿子,小朋友总是跟小朋友在一起玩,如果这个环境不好就搬家。所以孟母三迁是为儿子,怕他受不好环境的影响。最后搬到读书学校旁边,小朋友都喜欢读书,孟子也跟著学读书,环境能影响人。她的儿子果然不错,成为圣人,别就别在此地。
现前的社会,这一条还是不能废除,为什么?现在是男女都开放,女子在社会上这个工作的很多,女子在社会上工作,负责家庭经济,这个经济物质生活,先生就要在家里教导儿女。否则的话,两个人都出去工作,儿女没有人教,你只有这一代,下一代就完了。
所以说父子,在从前父子有亲,有亲情;现在父子没有亲情,什么原因?接触的时间太少。谚语所谓「见面三分情」,这是讲朋友之往来。父子亲情为什么那么深?天天接触,陶冶在慈爱亲情之中,那个情深情厚。现在很多工作繁忙,跟儿女是一个星期难得见一次面,这个亲情怎么能建立?父母两个都工作,把儿女交给佣人来管带,佣人变成他的父母。佣人是不是真心来教导你的孩子?不会,他自己本身也不懂得,只是照顾你饮食起居而已,其他什么都不知道。
尤其是现在,小朋友叫他看电视,教他玩网路游戏,这里面的内容都是杀盗淫妄,都是暴力色情,他从小就学会。所以今天有很多儿女杀父母,他不会感觉他是错误,他没有一点悲哀,他伤痛这种表情都没有,很自然,他还觉得很快乐,为什么?现在没有人管他,现在他自由了,你说这怎么得了!这个人他可以杀父母,他还有什么人不能杀?他喜欢你的时候,他跟你很好;他不喜欢你的时候,他就可以把你杀掉,连父母都杀,何况别人!这个风气开了的时候,这世界还得了。
所以西方很多宗教讲末日,我觉得这就是末日。末日是世界的毁灭,不是这个世界地球毁灭,是这个世界伦理道德毁灭,是这个世界圣贤传统的教育毁灭了,这个社会现象就是末日现象。人与人之间没有亲情,没有慈悲,只有利害,那个利害是千变万化,今天爱你,明天可能就杀你;不爱你了,就杀你了,你说这人与人之间怎样相处?时时去防范,防不胜防。
所以李老师往生之前,往生的前一天,跟身边的学生们讲「世界已经乱了,佛菩萨神仙下凡也救不了」,劝导我们这些同学,唯一的一条生路,念佛求生净土。
「夫妇有别」这个关系太大太大了,两个人总要有一个人养家,一个人教后代。太太出去工作,行,可以,先生在家里教养小孩,要做家事。现在男女平等,两个工作量同样的神圣,决定没有高下,决定没有尊卑,平等的,我们不能不晓得这个道理,不能疏忽。建立一个家庭就是两个任务,建立一个国家也是这两桩事情。国家领导人你要让你一个国家国民吃得饱、穿得暖,能活得下去。其次你要怎样教他?就这两桩事情。一个是经济生活的问题,一个是教育,教育是精神生活。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十分钟。
我们继续看五教,第四句:
【长幼有序。】
这是讲兄弟,『长幼』是讲兄弟。这个『序』是天然的,这个出生它是有次序的,纵然是双胞胎也有次序,不能够不尊重。所以幼对长要知道尊敬,长对幼要懂得爱护,兄友弟恭。
这个序是天然的,不可以错乱,这种教育不能小看,在一家维系家道靠的是这个,在一个国维系正统也靠这个,这个国家建立,代代相传。在中国历代历史当中,虽有纷争总不太离谱。如果要离谱了,这个国家就会亡,会亡国。如果我们读历史,你看每一个朝代末代的帝王伦常就乱了,所以他的国家就被灭了,别的人取而代之,我们史书上讲的改朝换代。如果他能维系,永远遵守祖宗的成规,它不会灭亡,开国帝王建立的规矩都非常之好。
我的老师方东美先生,最佩服的、最赞叹的《周礼》,他曾经跟我提过好几次,要我去读《周礼》。《周礼》是周公作的,内容是什么?相当於现在讲的宪法,治理国家那一套的法令规章称为《周礼》。方老师告诉我,《周礼》是全世界最完备的宪法,他说过一句话,如果周朝子孙世世代代都能奉行而不违背,他就肯定我们今天还是周朝。方老师对它赞叹。我以后学了佛,所以就没有留意这些东西了。在三礼当中,我比较熟悉的是《礼记》,《礼记》是杂记,像现在讲的杂志,里面有许多是解释《周礼》、《仪礼》里面的理论,这些制度依据的理论,解释这些东西。
所以这个「序」很重要,只要能够遵守这个序礼,传统就不会被破坏。末后一句:
【朋友有信。】
『朋友有信』是真正事实,朋友是五伦之一,关系不是平凡的,道义相交,同生死共患难,互相扶持,这是朋友的意义,信义。这两个字也有讲求,同学叫「朋」,同志叫「友」,所以友比朋的关系更深一层。朋是同学,我们跟一个老师学的,这是朋;友是我们的志愿相同,我们的爱好相同,我们的兴趣相同,我们的目标方向相同,这是友。在佛法里面来说,我们同是学佛,这是朋;我们同修净土,这是友,同一个宗派。不同宗派那都是一个佛传下来的,这是朋。由此可知,凡是学佛的同修们,我们有五伦的关系存在。
注解里面讲,你看尧舜派契主持教育,教的是什么?就是这五条。你看这文字上:
【敬敷五教。】
『敬』就是大事,不是小事,慎重恭恭敬敬的来教学,这是教学。
【学者学此而已。】
接受教育,教育什么?这就是教育。教是教这个五条,我们一生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不离这个原则。学是学这个,教也是教这个。
【其学之序亦有五焉。】
这是讲我们学,前面五条是总纲领、总原则、总方向、总目标。怎么个学法?学法也有五条: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就是我们学习有这五个程序。注解里面说:
【学问思辨。】
就是前面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所以穷理也。】
用现在话就是明了宇宙人生的道理,这个道理平常我们在讲经的时候,说得很清楚。在过去很多人问我,佛教,佛到底教些什么?我把它归纳为三桩事情,第一个,人与人的关系,五伦是人与人的关系。第二个,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就是人与环境的关系,大自然的关系。第三个,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要用现代科学家的话来讲,就是人与不同维次空间生物的关系。大乘佛法就教这个。这三种关系,你明白了,你搞清楚了,你懂得怎样相处了,这是穷理。搞清楚、搞明白了,然后你自自然然在生活当中、工作当中待人接物,你不会违背这个法则。
【笃行之事。】
最后『笃行』是落实,你把你所知道的要落实,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所以说:
【则自格知修身。】
儒家的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以至於生活。工作。处世接物。亦各有其要。】
所以后面三个小段都是属於笃行。笃行,一个就是生活、处世接物,真的说得是简单扼要。
博学,广学多闻。也许有人听了之后,「奇怪,你不是教人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怎么又搞到博学来了?」没错,儒跟佛教学在这些理念方式几乎完全相同。
你看佛教导我们的,在方法上就是四弘誓愿,第一个是教你立志,佛法里叫发心,要发「众生无边誓愿度」。这句话要用现代人的话来讲,就是你要发心,你要立志为人民服务,度的意思就是服务。可是佛法里面讲的范围还要大,不只是为人民,为众生服务,众生包括十法界。如果为人民,十法界里面只有人法界,其他的法界不包括。所以佛讲得大。佛这个起心,他这个心量真的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谚语里常讲量大福大。
第一个,志要大,愿要大,我为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服务,度就是服务的意思。这个服务无条件,这个服务不求报酬的,义务的,这是圣人。为什么不求报酬还那么认真拼命去做?因为他知道整个宇宙是一体,关系搞清楚了、明白了,人跟自己是一不是二。大乘教里头常常讲到的,「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是讲宇宙万有的本体,本体是一不是二,你说这个关系多么的密切,比儒家讲五伦关系还要密切。五伦完全在事相上说的,佛法讲的完全从理体上讲的,理事是一不是二。透过理体才晓得整个宇宙一切众生一体,一个生命共同体,所以大慈大悲是从这个地方生的。
学习头一个叫你立志,要发愿,儒家教人立志要做圣人,读书志在圣贤,不在名闻利养,不在荣华富贵,志在圣贤。圣贤是什么意思?圣是什么意思?「圣」的意思跟印度「佛」的意思非常相同,我们知道佛是觉的意思,觉悟了,圣也是觉的意思。对於宇宙人生一切事理现象,你统统明白了,统统清楚了,没有错误,这叫圣,跟佛的意思相同。佛法讲你对於宇宙现象,宇宙之间一切性相、理事、因果通达明了,这就叫佛。通达明了还没有达到究竟圆满,这叫菩萨,达到究竟圆满叫佛。在中国,达到究竟圆满称圣人,通达没有到究竟圆满称贤人,一个意思,贤人是菩萨,圣人是佛。
愿有了,方向有了,目标有了,从哪里下手?后面三条,「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所以先断烦恼,断烦恼就要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的烦恼才能断得掉。断烦恼就是要断妄想分别执著,净土宗修学的标准是一心不乱,你才能达一心,你学多了一心就达不到。你什么时候真正达到一心不乱,行了,烦恼断了。烦恼断了,智慧就开了。智慧开了之后,再向上进一级,「法门无量誓愿学」,博学。所以博学是修学第二个阶段,不是第一个阶段,我们一定要懂得。
你看儒家这个教学,小学是从六、七岁开始,六、七岁不能教他博学,博学就坏了,他将来变成世智辩聪,真的会一无所成。所以小学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到大学那就是博学多闻,博学多闻是到大学,不是小学,这个我们一定要晓得。
在佛法里面,什么时候教你广学多闻?一定要成就根本智,广学多闻是后得智。所以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是成就自己的根本智,有根本智然后才有后得智,这才叫你参学。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是成就圆满的后得智,就是无所不知,根本智是无知,《般若经》上讲得很清楚,「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是自己真实智慧,无所不知是真实智慧的起用,它不起用的时候,心里面干干净净一念不生,这是根本智;起作用的时候,照见,无所不知。儒跟佛异曲同工,这个我们要晓得,你不能把意思错会了。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是一次完成,博学,接触之后你就有能力辨别。就像大乘佛法里面讲菩萨三慧,闻思修三慧,小乘讲的是戒定慧三学,三学是教小学的,教小乘的,三慧是教大乘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跟大乘佛法里面讲的菩萨三慧(闻思修三慧)是一样的,你没有小学基础不可以,一定要有小学基础,在佛法讲小乘基础,小乘的戒定慧,小乘修成功了,慧发了,这个时候广学、博学。
博学怎么做?博学要审问,这两个合起来叫「学问」。什么叫学问?博学审问就叫做学问,审是审查,要多问,多向别人请教。你看看善财五十三参就是博学审问,到处参学,到处去向人请教。别人教你之后,你回来要能够慎思明辨,要能够通过这个功夫,你才真正把学问得到了。
慎是很谨慎,思惟,这里面就能明了你所选的,真妄邪正,善恶是非,统统明了,学问。四圣法界要学,三善道要学,三恶道也要学,你的智慧才圆满。不能说三恶道我不学,别人问三恶道,我都不懂得,这不可以,你的学问不圆满。三恶道,饿鬼、地狱、畜生,为什么堕饿鬼?为什么变畜生?为什么堕地狱?这里头有性有相、有事有理、有因有果,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学问。
笃行,笃行也是平等的,在三善道教学,规过劝善,希望他不堕三恶道;在三恶道里头也教学,教他们改过自新,回头是岸,早一天脱离三恶道。菩萨哪一道都去,十法界没有一法界不现身,现身教化,四圣法界也现身,也教他,为什么?他无明没破,要帮助他破无明,帮助他消除妄念,妄念断掉了,这才能脱离十法界证一真法界,那就好了,一真法界就回家了,回到法性土了,这是大乘教里面讲的法身菩萨。
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佛要念到理一心不乱,生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就是一真法界。但是西方极乐世界很特别,特别在哪里?特别在凡圣同居土跟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是六道,方便有余土是四圣法界,这很特别,这两土跟实报庄严土(一真法界)是合在一起的,这是释迦牟尼佛在经典上告诉我们的。十方世界所有诸佛刹土里没有这个现象,所以它很特别,所以生同居土就等於生实报土,等於生方便土,一生一切生。它跟十方诸佛世界不相同,诸佛世界的十法界跟一真法界是分开的,不是混合的,西方极乐世界是混合的,所以是无比的殊胜。
至於修净土,诸位要记住,心净则佛土净。你要问怎样能往生?往生的道理就是心净则佛土净。你念佛不管用什么方法,佛在经上没限制我们,什么方法你都可以试试看,要试到自己心清净,你就能往生,心不清净不能往生。
我们是有师承的,儒释道三家都讲师承,有老师传授的,不是自己发明的,不是靠鬼神传授的,那靠不住,我们祖祖相传。我这个佛法是印光大师这个系统的,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是印光大师的学生、传人,我的佛法是他传给我的,我跟他十年。我的老师非常谦虚,我跟他在一起的时候,他说「我的能力只能够教你五年」,然后教导我应该以印光大师为老师,是他的老师,他把他的老师介绍给我。印光大师不在了,《文钞》在,依照《文钞》修学就是印光大师的真弟子,这是我的师承。
印光大师教我们念佛,给诸位说,教到最亲切、最真实之处,念珠都不要。什么道理?他老人家讲得很好,一面念佛,一面在数念珠,分心,这样清净心很难。我们想想有道理,数念珠都分心,现在有人讲划格子,能不分心吗?这个就是要慎思明辨。
我是常常读《印光大师文钞》,我不但读,我还用颜色的笔,红色的,绿色的,我都把它划出来,为什么?我展开《文钞》就是面对老师,接受老师教诲。这个书我们印得很多,很容易得到。这是我们末法时期真善知识,这有许多人相信,他老人家是大势至菩萨应化再来的,来度末法时期众生。
前面一个,在我心目当中的是智者大师,晚近的是印光大师。天台智者教给我们五品位的学习,我觉得这个我可以做到。再高深的,讲到一心不乱,做不到,这不是假的,做不到不能骗人,但是五品位可以。
五品位头一个,佛知佛见,我们一般讲正知正见,这个没有问题,知见同佛,但断证功夫是凡夫,一品烦恼没断,也就是清凉大师在《华严经》里面讲的,十种当机最后的一种,大心凡夫,我们是属於大心凡夫。知见没错,为什么知见没错?天天读诵大乘,受大乘经教长时期的薰陶,所以同佛知见。
在行门上面,第一个随缘,我们天天在学随缘,随缘什么都好,不要去计较,不要去分别,不要去执著,只要不是重大的过失都过得去,都很好。就像从前弘一大师,我听说他老人家在新加坡的时候,新加坡同修告诉我的,饮食起居非常随缘。给他吃东西,冷的,「好,冷的很好吃」;给他热的,「热的也很好吃」;给他酸的,「酸有酸的味道」;给他辣的,「辣有辣的味道」,好伺候。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执著,随缘。「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这是头一个消业障的好方法。
第二个读诵,我们做到,我没有一天不读经。
第三个讲演,这个我也做到了,我通常每天都讲四个小时,天天讲。这两年参加国际「化解冲突促进和平」的活动,所以常常在国际上活动,我觉得这是我们佛弟子应该尽的一分义务。这两年,我回来之后,我就想想我明年不做了,为什么?那情形我都知道,都明白了。化解冲突促进和平,我天天都在做,我在此地跟诸位一起学习圣贤教诲,学习大乘经论就是在做,从来没有中断。我用网路,用卫星电视收到很好的效果,这些都可以提供他们做参考。我这两年当中的接触,我了解了很多,真的古人做学问,所谓是「百闻不如一见」,你要亲自参与才了解,了解之后,知道我自己应该怎样做法。我都是学这个,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所以笃行之事,这我刚才念了,也各有其要。下面的文: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右六目。修身之要。】
『修身』就是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当中,你守住这六条,言要忠要信,孔老夫子教学,言语非常生动,不能随便说话,口为祸福之门。只有赞叹,没有毁谤;只有忠信,没有批评。所以一切的灾难过失,都是从批评、两舌、妄语、绮语、恶口,都是从这出来的,所有灾难总离不开这个。我们一天到晚开口说话,你晓不晓得你在造什么业?
佛在戒经上教导我们,《梵网经》上说,「不作国贼,不谤国主」,你知道这两条是佛的重戒,你懂得意思吗?国家的领导人他要做错了,不可以毁谤,为什么?你毁谤他,全国人民对他丧失信心,这个国家马上就乱了。他做错事情的时候,不说;他做对的事情的时候,赞叹。你这是爱国家,你爱社会,你爱这个团体。
我们团体的领导人亦复如是,团体的领导人不论是在面对面,或者背后,你要是毁谤,你要是造谣,你要是批评,你要知道这种言论是把这个道场毁灭掉了,这个道场里面所有的人对领导人失掉信心。犯这种罪业,戒经上说得很清楚,这叫破和合僧,这叫灭道场,果报在阿鼻地狱,你何必干这个事情!太可怕了。
你看看《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里面,「礼敬诸佛」,平等礼敬,「称赞如来」,你看它不讲诸佛,讲如来了。善财童子把这十愿完全落实,你细细去观察,看到别人过失,一句话不说;看到别人有丝毫的善行,就要赞叹,所以它有差别。礼敬没有差别,善人、恶人平等礼敬。供养没有差别,善人、恶人平等供养。唯有赞叹有差别,如来是称性,凡是称性的那是善,那要赞叹;不是称性的,不赞叹,决定没有毁谤,决定没有批评。喜欢批评,喜欢毁谤,我们知道,他必堕地狱。你在家庭里面,你破坏了家庭;你在团体里头,破坏团体;你在国家社会,是破坏国家,破坏社会,这个罪太重太重了。
所以『言忠信』就是佛家讲的四种语言: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忠信,言而有信,说到一定做到,社会大众对你尊敬,觉得你这个人靠得住,不妄语。
『行笃敬』,「行」是行为,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对哪个人,礼敬诸佛,平等的恭敬。「笃」是实实在在、恭恭敬敬,不是伪装的,不是假的,出自於内心的恭敬,笃敬。
『惩忿,窒欲』,这两个是断烦恼的,「忿」是愤怒,瞋恚要断。「欲」是欲望,这不能有。你看佛法用布施断欲望,布施断悭贪,忍辱断瞋恚,就这两条,佛重视,儒也重视。
迁善改过,天天要反省,反省什么?自己的过失。不知道从哪里反省,你就从十善业,每天晚上好好想一想,「不杀生这一条,我有没有做到?不偷盗有没有做到?不邪淫或者不淫欲有没有做到?」从起心动念之处。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你用十条来反省,我这一天当中做到了多少。这最简单的,印光大师教人用《感应篇》来反省(《太上感应篇》这他老人家提倡的),往年我在台湾华藏图书馆,我就用《太上感应篇》做为晚课的补充教材,每天念一遍,希望提醒大家依照这个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所以天天懂得改过,天天懂得迁善,就是佛家讲的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日常生活当中不能缺少的。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这是处世之要,也就是我们讲的工作,我们做事情,做事情怎么样?『正其谊』,「谊」是应该不应该,这事情应不应该做,你要懂得。绝不把利害放在里头,为什么?不利,我就不做了;对我有利,我就做,往往就造业了。
今天我们这个道场,以这个为例子,这个道场是正法住世,与正法相不相应?与现前众生利益相不相应?众生的利益,在佛法讲的就是一个觉,一个迷。帮助众生觉悟,对了;制造迷惑颠倒,错了。帮助我们大家和睦相处,对了;如果帮助这个地方各个都对立,错了。这个字你从这些地方去想,你就明白了。今天要团结,今天要化解冲突,不可以制造冲突。制造冲突,你就是罪人,你就完全错了。
『明其道,不计其功』,「道」是道理,合情的道义,一切事以道义为标准,不以利害,不以功过,不以这个为标准。我们要把道义做为标准,这就对了。后面这一条: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接物之道。】
『接物』是待人,跟一切人物相接触,他不用人,他用物,物的范围大。为什么?包括我们对环境,我们对自然环境,包括我们对天地鬼神,统统都包括了,范围非常大。我们跟他们交际,用什么做标准?这两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自己不愿意别人加给我的,我就不可以加给别人;我不愿意别人毁谤我,我就不可以毁谤别人;我不愿意别人批评我,我就不能批评别人。这很简单,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先要这样想想,我应不应该起这个念头,应不应该说这个话,应不应做这个事。
『行有不得』,我们现在讲的好心。我讲个很简单的例子,你好懂,我们好心做的好事,但是我们得的果报相反,自己还要受灾受难,谁的过失?不是别人的过失,是自己。『反求诸己』,不要怪别人,别人没有错,错在自己,这一生固然没错,前生有错,这讲果报。我今天做的好事,为什么还得不好的报应?你可不要灰心,这个不好的报应正是消自己过去世的业障。
佛家讲三世因果讲得好,「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们想过去世我到底造的什么因,我这一生所遭遇的、所受的就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要晓得来世什么果报,我这一生所做的就是。我这一生做得好,你来世的果好。这一生虽然做得好,果报不好,过去生中做的因不好。如果你晓得这个,心就平了,不会怨天尤人。反求诸己是真学问、真功夫,决定不能怪人,别人没错。
我在国际上参加国际和平会议,我说这个会议开了很多次,为什么世界还不和平?我们的观念错误。错在哪里?一切都是我对,你不对。我跟参加大会的这些同事们说,我就告诉他这个观念错误,「我对,你们都不对」,这是制造冲突,怎么能化解冲突!这制造冲突。应该要怎么样?你对,我不对。每一个人都是「你对,我不对」,天下太平,问题就化解了。我还加强语气,「别人错了也是对的,我对了也是错的」,大家听到都非常惊讶,这个做不到!我说做不到也要做,真正做到了,就是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对於这个世界化解冲突、促进和平,做出了真正的贡献。和平是从自己本身做起。天天都看到「别人都不对,我是对的」,永远在制造冲突,哪里会和平!
现在在家庭、在学校、在团体、在社会、在国际,统统都要有这个念头,我们才能真正促进和平,真正化解冲突。如果常常「这个人不对,那个人有错误,我一个人很了不起,都是我对的」,你是天天制造冲突,天天制造麻烦,你完全错了,你是世界上的罪人,你怎么能说你是对的!后面这是总结:
【圣哲教人。为学之意。】
『为学』是求学、学习的意思。
【莫非使人觉悟诸法实相。深明义理。随顺道德。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耳。】
这是把这个意思,圣贤为什么出现在世间,为什么要教导大众,意思说出来了。没有别的,完全是为了自己现身说法,自己做一个模范,自己做一个榜样,让人家学习。先自己做到,然后才能说到。自己做不到,不能讲,讲了人家不相信。自己要做到推己及人。
【此即是古今中外圣哲之大学问也。】
这就是中国古圣先贤传统教学的纲要,在中国推行了四千五百年,中国人都相信,中国人都遵守。所以中国这一个族群,这一个国家,屹立在世界上永垂不朽。近代一、两百年疏忽了,把它淡忘掉了,现在遭受这么大灾难。怎样才能恢复?我们只要把这个祖宗教学不要忘记,天天读诵,天天学习,我们这个国家民族可以复兴,而且复兴得很快,会带给世界真正和平。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