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和平讲堂-杨公椒山遗属 (共一集) 2004/9/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8-008-0001
诸位同学,今天我们在答问之前,选读一篇「杨公椒山的遗嘱」。椒山先生是明朝嘉靖时候人,括弧里面的阿拉伯字是嘉靖的年代。他的遗嘱很长,说得非常详细,我们是节录当中的一段,就是他教导他的后人怎样存心、怎样为人处事。这一段对我们修行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特别节录下来。第一句:
【人须立志为君子。】
也就是说明,一个人在一生当中,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愿望:要做好人。做好人,表面上来讲是要吃亏,实际上是占便宜,这个道理很深,如果你要不是细心去研究、去体会,你很不容易明了。世间确确实实是好事多磨,好人难做,可是一定要做好人,要做好事;如果不能做好人,不能做好事,亏就吃大了。亏怎么说吃大了?果报在三途,到三途去之后,这个亏就吃大了,那个时候后悔莫及。所以,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吃一点亏没有关系,希望我们来生后世比这一生要殊胜得多,这才是真正有智慧,真正的聪明人。所以,首先要『立志』,「立志」我们才有个方向,才有个目标,不至於走入歧途。世间人要做好人,一定要做社会大众的好样子,不善的样子决定不可以做,所以自己常常要认真的反省、检点。这头一句非常重要。
【心为一身之主。如树之根。】
这个道理只有东方圣贤才讲得透彻、讲得明白。这个『心』是起心动念,确确实实佛在大乘经教里头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又说「境随心转」。《楞严经》上说,「若能转物,则同如来」,物是万物,天地万物,你怎么能转它?实在讲念头可以转它。我们今天生活在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动乱不安,我们身心都昼夜在受折磨,这个环境是谁造成的?我们不善的念头造成的。什么是不善的念头?自私自利的念头,是非人我的念头,贪图五欲六尘享受的念头,贪瞋痴慢的念头,不善!现在这种不善的念头可以说是充斥在世间,无论你到哪个国家地区,你去观察,几乎人人都有这个念头,而且这个念头非常强烈,强烈就变成竞争,竞争,斗争,战争。起心动念都是损人利己,这怎么得了!所以才有现前的果报;现前果报佛法里面讲这是花报,来生是果报。来生,善人、君子他得的是人天果报;如果造作三途恶业,那么来生是地狱、饿鬼、畜生的果报,这个很可怕。他在这个地方讲,把「心」比喻作『根』,像树的「根」,根能生。下面说:
【心里若存天理。存公道。行出来便都是好事。便是君子。】
那么我们今天,知道什么叫『天理』?什么叫『公道』?「天理」就是中国古人讲的道,「公道」就是古人讲的德;换句话说,心存道德,你所做出来的都是好事,这就是君子。再讲得详细一点,天理就是伦常。中国从尧舜,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这些圣贤教化众生,教什么?就是教的五伦、五常,这叫教育。五伦是天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是天理。你要不懂这个道理,违背这个道理,你就违背天理;违背天理就招来灾难,我们一般讲的天灾人祸,是不明天理造作罪业所招感的。
公道,公是公共的,不是有私心的,私心起来,公就没有了,道也就没有了。所以,人不能有私心,不能有欲望,有私心、有欲望,公道就没有了。那我们想想,这个世间哪个人没有私心?哪个人没有欲望?古人有没有私心?有没有欲望?有!但是比我们现在淡薄。我们从这个地方就能体会,私欲淡薄一分,公道就多存一分,现在私欲发展到了极处,到极处的时候,公道就没有了。今天这个世间没有公道,这个问题比什么都严重。所以,今天我们做出来的事情不是好事,表面上看起来是好事,你细心冷静去观察,未必是好事。佛法里面讲好,不但现在要好,来世要好,后世要好,这才叫好事;现在好,来世不好,后世不好,这就不是好事。现在虽然不好,来世好,这是好事。几个人懂得这个道理?几个人能把这个事情看透?
存天理,存公道,我们再用佛法来说,天理是菩提心,公道就是戒律。如果你心里头有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起心动念不离这个,就是你心里头有天理;行行当中不忘十善,十善业道是公道。能够守住这个原则,你做出来的都是好事,这是好人,这是君子。
【心里若存人欲私意。虽行好事。亦有始无终。虽欲外面做好人。也被人看破。】
这就是你违背了天理人情,你心里面存的是私欲,欲是欲望,你追求的是名闻利养,是五欲六尘的享受,你存这个。『私意』是自私自利,只要是这种心,虽然做好事,纵然在佛门里面做弘法利生的事业,好事!真的,『有始无终』。为什么?你的根坏了,虽然做出来的东西是很漂亮、很好,没有根,像是花瓶里面插的花,两、三天就枯萎,就烂了。它是死的,不是活的,它不是从泥土里面长出来的花,那是活的,那不是死的,这些理跟事我们都要细心去思惟、去观察。所以,他禁不起考验,「有始无终」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禁不起时间的考验,时间久了,他就被人看穿,是假的,不是真的。外面虽然做好人,会被人看破,看破之后,一文不值。
【凡事合天理则行。不合天理则止。】
世出世间事,这是处事的一个大原则,无论是世法、佛法,总是以天理、道德为准则,合於天理、道德。我们中国人常讲合情、合理、合法,理是天理,天理、人情、国法,不能够违背!与天理、国法、人情相应的,这种事情就可以做;违背天理、国法、人情,不能做。不能做就要止住,不但不能做,念头都不能生。所以,我们学佛首先就要把这些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佛在经论上说得很多,也说得很详细,只要我们自己把纲领抓住。
这次我访问日本,时间也比较长,在日本住了半个月。日本的佛教是从中国传过去的,隋唐时代传过去的,他们对於祖师非常尊重,日本的寺庙最大的殿,大殿不是供佛的,最大殿是供祖师、老师;佛的殿在后面,小,供佛的殿都小,菩萨的殿都在两旁,主要当中大殿供祖师。我看了之后感触很深!他这个做法是对的,因为我们学佛,佛法谁传给我们?老师,老师的恩德真的是第一大。老师就像我们的父亲一样,父亲生我们,佛是祖父、曾祖父,往前不晓得数了多少代,所以他跟我们的关系愈来愈远,最近的关系是老师。供老师有道理,特别是在这个时代,大家把尊师重道这个观念都淡化了,我们看到他这种形象、表法就有很深的感触,他们这个做法是对的。提倡什么?提倡尊师,尊师就会孝亲,孝亲尊师是世出世间学术的根本,大学问!哪有不孝亲?哪有不尊师的?
所以,我们学佛,头一条,你看看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净业三福」这一段,第一句话,「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孝亲尊师!日本人学了之后,回去这样做法,正确。他们还供养早年的祖师,智者大师,日本天台宗很发达,天台宗的寺庙很多,他们供养智者大师。净土宗也非常殊胜,他们是从善导大师那里学的,善导是我们净土宗第二代的祖师,在日本就是第一代的祖师,初祖,所以他们供养善导。我们在许多寺院里面看到祖师的塑像、造像,画像就更多,几乎很普遍都能看到,这是从中国看不到的。所以,历代的祖师在日本是非常受到尊重,供养在最大的殿堂,佛事,主要的佛事活动几乎都是在祖师殿。今天我们的念佛堂在「万姓祖先纪念堂」里面举行,这个意义也很深,「祖先纪念堂」里面念佛,提倡孝亲。
所以,人不可以有私心,不可以自私自利,不可以有过分的欲望,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有这些东西离不开六道,求往生也去不了,这是实话。因为你舍不得离开这个世间,真正想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必须把这个东西舍得干干净净。我讲经这么多年,常常劝同学,自私自利的念头要放下,名闻利养要放下,贪图五欲六尘享受要放下,贪瞋痴慢要放下。你能把这十六个字放下,菩提道上的障碍就没有了,你才能开悟。
你们同学有很多都希望自己赶快开悟,你能开得了悟吗?开不了!为什么开不了?你这十六个字没放下,心里急著开悟,那是什么?欲望。你开悟,开悟干什么?开悟希望能得到更大的名闻利养,不过如此。始终你没有离开这十六个字,所以说得不到佛菩萨护念,也得不到善神保佑。围在你周边的,经文上讲「恶鬼屯门」,妖魔鬼怪跟你做朋友,没有善人、君子。这什么道理?这就是中国古人讲的「物以类聚」,你要是善人,你的周边都是善人,你心不善,你的周边都不善,就这么个道理。古今中外没有差别,我们不能够不知道,所以,天理、良心要摆在第一位。
出家最基本的是《沙弥律仪》,《沙弥律仪》的基础是在三皈、五戒、十善,所以三皈、五戒、十善是基础的基础。我们有没有做到?没有做到,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是善人,不是君子,你怎么会有成就?有很多同修跟我说,三皈、五戒为什么做不到?古时候人很容易做到,现在人为什么做不到?古时候人,家庭的老人教,从小就教。无论他用什么方法来教,大致上来说都出不了《弟子规》的范围,他不一定依《弟子规》这本书来教,可是内容总是不出这个范围。我们今天这一代的人没学过,不懂得。
我这样的年龄,小时候在家乡,五、六岁的事我都还能够记得一些。我们家乡读书的风气很盛,从前讲的桐城派,桐城派就是我们家乡这个地区,所以乡下都有私塾,念书的风气很盛。父母教,长辈也教,老师也教,懂得一点规矩,孝亲尊师,懂得一点规矩。以后,大概在我八、九岁的时候,私塾没有了,改成什么?短期学校。古时候这些礼节不讲究了,古礼没有了,但是那个时候还有一门功课,叫「修身」,还有这么一门功课。可是这门功课维持的时间也不长,好像我到十岁的时候,这门功课没有了,改成「公民」,「公民」以后改成「社会」,这都是在我小学时代。我念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修身」没有了,改成「公民」。好像念五年级的时候,「公民」没有了,改成「社会」,这就是与天理、公道愈去愈远。现在没有了,现在所讲的全是自私自利,全是教人竞争,好像不竞争人就活不下去,自私自利,认为这是真理。
在前年我在香港讲经,亚视何守信做了一个专访,我还记得他提出中国一个古时候的谚语来问我。他说我们谚语讲,「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个话是有,我常听说,好像人自私自利这是真理,哪个人不为自己?问我这句话。我就告诉他,这句话是错误的,害了多少众生,害了我们的社会。我举出例子,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为自己,天也没有诛他,地也没有灭他;孔老夫子、孟夫子也没有为自己,天也不诛他,地也不灭他。我这一生学释迦牟尼佛、学孔子,我也不为自己,我已经活了这么大年龄,你看天也不诛,地也不灭,我活得很快乐。一个错误的观念,这个误导不得了!
所以世出世间法,到我们面前都要好好想想,合不合天理,也就是我们该不该做。要问该不该做,这里头有个很简单的原则,那就是对社会有利益、对大众有利益的,我们要做;於社会、於大众没有利益,於自己有利益的,不可以做。纵然於大众、於众生有利益,於我自己有损害的,也应当要做。要能够舍己为人,牺牲奉献,后面一定有好处,不会吃亏。下面这一段非常好,他讲得太好了:
【与人相处。谦下诚实。】
这是我们做人的一个原则,尤其是在现前的社会,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现在我们接触的面广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跟一切人相处,最重要的是谦虚、卑下、诚实,用真诚心,谦下接人。与人共事的时候,
【勿避劳苦。】
共同做事情,不要怕辛苦,『劳苦』的事情我们多做一点。在饮食起居里面,
【勿贪甘美。】
也就是工作的时候,我们不辞辛劳,享受受用的时候,我们要让别人。在这个地方看到真正是谦让。
【让人。容人。】
这要常常记住,让是礼让。我们现在这个礼,懂得礼的人不多了,现在的让是忍让,也好,从忍让慢慢的你能够觉悟到,智慧开了,就会变成礼让。容是包容,要有容人之量,我们中国谚语常讲量大福大,那就是说你能够包容人你才有大福报。在这个世间我们看到许多大富大贵之人,尤其在香港,拥有亿万财富的人很多。仔细去观察他,他们生活快不快乐?过得并不幸福,并不快乐,这些人我认识的很多。所以说贵而不乐,富而不乐,反而不如贫而乐,这是现前的社会。你要问这个原因在哪里?原因还是读圣贤书读得不够多,理明了不够透彻,心量没有能拓开。念念都没有超越他的小圈圈,所以他就有限了,没有法子跟佛菩萨相比;佛菩萨的事业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他福报大。
【宁吃人亏。宁受人气。】
这是我们与人相处决定不能够避免的,我们不怕吃亏,不怕上当,古人常说「吃亏是福」,这个话讲得非常有道理,有很深的道理。在佛法里面讲,消业障!吃亏就是消业障,受气是消业障。你不肯吃亏,不肯上当,你的业障永远消不掉。在佛菩萨面前念经、祷告、磕头,消不了业障,真正消业障是跟一切人相处,你肯吃亏、肯上当、肯受气,别人给你的气你能够受得了,这个消业障消得最快!
我跟日本那边的同修们往来,我告诉他们,他们对祖师非常的向往,非常的尊敬,我说我们学佛难,古代这些高僧大德他们的成就,我们这一生当中没有办法学到。但是,智者大师他一生的行持,真的给我们末法众生做出最好的榜样,也就是我们可以学习。日本人对於智者大师非常崇拜,智者是天台的祖师,第三代的祖师,他老人家是念佛往生净土的。往生之前,学生们问他,往生是多高的品位?他跟学生说,因为自己领众,领众就是管事,寺庙里面做住持、做方丈,要管这些杂事,要操心,所以只有五品位往生,五品位是生凡圣同居土。如果不管事,一生做清众,品位可以提升。
为常住工作,为大众服务,这就是舍己为人,牺牲自己的品位,这个很难得,不容易。但是虽然牺牲自己的品位,可是决定得生,这个底限要保住;如果牺牲自己往生的品位,还搞六道轮回,那就大错了。他有把握往生,不过往生品位低一点就是了,五品位往生,五品位在知见上来讲跟佛没有两样,佛知佛见。佛法里面讲悟有两种,解悟、证悟,解悟同佛,证悟没有,这就是五品位,烦恼习气没断,知见跟佛没有两样。所以,这是头一个条件,真的开悟了,他这个悟是解悟,不是证悟。
在行门里面,天台家的五门功课,第一个是「随缘」,五品里头第一个是随缘。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没有自己的成见,把自己的成见放下,与人相处什么都好。与人相处,那就记住天理,合天理,行;不合天理,我止,这是随缘的标准。一切众生善缘我随你,恶缘我不随你,恶缘我止,善缘我随顺,掌握住这个原则。第二,「读诵」,天天读诵大乘经典,读诵有读诵的方法,这个不能不知道,读诵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第三个是「讲演」,讲经说法,教人。第四是「兼行六度」,兼行六度是以六度劝导大众。第五是「正行六度」,正行六度是用六度度自己,正、助要辨别清楚。布施度悭贪,把自己无始劫以来吝啬的念头、贪念的念头,贪念,把这个断掉,这叫正修。持戒断自己的恶业,忍辱断自己的瞋恚,精进断自己的懈怠,禅定断散乱,般若断愚痴,这六个方法断自己无始劫以来的根本烦恼习气,这就正确。
天台大师这种修行的方法,我们在今天可以做到,其他的这些宗门教下大德,大彻大悟,大开圆解,我们真的做不到。所以我跟日本的同学说,我们要学智者大师,智者大师这个五品位的修行,我们要非常认真努力去做,真能往生,往生凡圣同居土不错了,可以了。日本人也相信,智者是释迦牟尼佛应化再来的,善导、永明延寿是阿弥陀佛化身再来的,日本人相信。
所以,肯吃亏,肯受别人侮辱,消业障消得最快,尤其是冤枉。被冤枉,我们做的是好事,人家造谣生事,冤枉,那个消业障是加倍的,更快。不要去辩白,不要去喊冤,一喊冤、一辩白,业障一点都消不掉。不但业障消不了,业障还再增加,你说这个东西麻烦不麻烦!所以要懂这个道理,吃亏才真正体会到吃亏是福,后头有大福在。
【恩则不忘。】
我们受人之恩永远不忘。
【怨则丢过。】
这一生当中决定不能跟人结怨,遇到有别人毁谤我、侮辱我,甚至於陷害我,我们怎么办?我们都要想想事必有因,没有说是没有因缘的事情。因是什么?因就是怨。我这一生跟他没有结怨,可能是前生,可能是前世,过去生中所结的怨,这一生当中小小的事情引发了。自己要清楚、要接受,要认真反省、忏悔,改过自新,决定不要认为过都是别人,这就错了。过是在自己,我这一生没有跟他结怨,前世,前生前世,这个不能不晓得。既然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受了很多冤屈也不放在心上,绝对没有怨恨心,决定没有报复心,这就是积功累德,这就对了,怨结就化解。
【见人之善。则称扬之。】
要赞叹,要称赞。
【闻人之过。绝口不言。】
决定不可以说别人过失,纵然他真的有过失,我们也不应该说,尤其是谣言。中国古人常讲,「谣言止於智者」,真正有智慧的人听到人家造谣生事,不但他不说不传,他心里头不放这个东西,干干净净,不理会这个事情,这是有智慧的人。下面说:
【人向你说。某人感你之恩。】
那你就可以告诉他:
【则云。他有恩於我。我无恩於他。】
这里头义理非常深长,我们多想想,为什么杨公椒山先生要教我们这样做法?你自己去想想这个道理。
【人言。某人恼你谤你。】
别人说,某人他讨厌你,他毁谤你。你说:
【则云。他与我平日相好。岂有恼谤之理。】
这个问答里面都有很深的意思。
【人胜我。则敬重之。不可有傲忌之心。】
『人胜我』,别人胜过我,比我好的,我要敬重他,不能有傲慢,不能有妒忌。你有傲慢、妒忌你就造业,你要懂得尊重,要懂得敬爱。
【人不如我。则谦待之。不可有轻贱之意。】
遇到别人不如我的,要知道谦虚,不可以『轻贱』,瞧不起他,这个念头错了。
【与人交。久而益密。】
这个『密』是深密,跟人家交往交朋友,愈久交情愈深,这就对了,这是好事。
【则行之家邦。可无怨矣。】
上面这几条你要都能够做到,在家里做到,在社会上做到,你内心里面的怨结化解了,不会再跟别人结怨。
【若遇老成忠厚。】
这一段非常难得,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如果是遇到老实人、忠厚的人。
【肯读书。肯学好的人。就与他肝胆相交。】
肯念书,『肯学好的人』,你要与他『肝胆相交』,你要跟他做真正的朋友,这种朋友可遇不可求,这种朋友是患难都不会离开的。
【语言必信。】
这是做人的根本,世出世法都一样,言语要有信用,不可以口是心非,口是心非必定是一事无成。你要交朋友,这个朋友有信用,说到他一定做到,这个人靠得住,这个人可靠。
【逐日与他相处。】
就是常常跟他在一起。
【受他薰习,自然成个好人。】
我们自己要想学君子,要想学好人,杨公这一篇的教训,文字简单,确实把这些纲领、原则都抓住。我们依照这个修行,在世间是君子、是好人,在佛法里面决定得生净土。如果这个做不到,佛念得再多,念得再好,不能往生,只能够说跟阿弥陀佛结个善缘,这一生想往生是不可能的,这一点我们不能不知道。末后这句话是我说的:
【愿我同学共勉之。】
我们大家共同以杨公这一段教诲来勉励自己。好,这篇东西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今天我们在答问之前,选读一篇「杨公椒山的遗嘱」。椒山先生是明朝嘉靖时候人,括弧里面的阿拉伯字是嘉靖的年代。他的遗嘱很长,说得非常详细,我们是节录当中的一段,就是他教导他的后人怎样存心、怎样为人处事。这一段对我们修行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特别节录下来。第一句:
【人须立志为君子。】
也就是说明,一个人在一生当中,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愿望:要做好人。做好人,表面上来讲是要吃亏,实际上是占便宜,这个道理很深,如果你要不是细心去研究、去体会,你很不容易明了。世间确确实实是好事多磨,好人难做,可是一定要做好人,要做好事;如果不能做好人,不能做好事,亏就吃大了。亏怎么说吃大了?果报在三途,到三途去之后,这个亏就吃大了,那个时候后悔莫及。所以,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吃一点亏没有关系,希望我们来生后世比这一生要殊胜得多,这才是真正有智慧,真正的聪明人。所以,首先要『立志』,「立志」我们才有个方向,才有个目标,不至於走入歧途。世间人要做好人,一定要做社会大众的好样子,不善的样子决定不可以做,所以自己常常要认真的反省、检点。这头一句非常重要。
【心为一身之主。如树之根。】
这个道理只有东方圣贤才讲得透彻、讲得明白。这个『心』是起心动念,确确实实佛在大乘经教里头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又说「境随心转」。《楞严经》上说,「若能转物,则同如来」,物是万物,天地万物,你怎么能转它?实在讲念头可以转它。我们今天生活在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动乱不安,我们身心都昼夜在受折磨,这个环境是谁造成的?我们不善的念头造成的。什么是不善的念头?自私自利的念头,是非人我的念头,贪图五欲六尘享受的念头,贪瞋痴慢的念头,不善!现在这种不善的念头可以说是充斥在世间,无论你到哪个国家地区,你去观察,几乎人人都有这个念头,而且这个念头非常强烈,强烈就变成竞争,竞争,斗争,战争。起心动念都是损人利己,这怎么得了!所以才有现前的果报;现前果报佛法里面讲这是花报,来生是果报。来生,善人、君子他得的是人天果报;如果造作三途恶业,那么来生是地狱、饿鬼、畜生的果报,这个很可怕。他在这个地方讲,把「心」比喻作『根』,像树的「根」,根能生。下面说:
【心里若存天理。存公道。行出来便都是好事。便是君子。】
那么我们今天,知道什么叫『天理』?什么叫『公道』?「天理」就是中国古人讲的道,「公道」就是古人讲的德;换句话说,心存道德,你所做出来的都是好事,这就是君子。再讲得详细一点,天理就是伦常。中国从尧舜,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这些圣贤教化众生,教什么?就是教的五伦、五常,这叫教育。五伦是天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是天理。你要不懂这个道理,违背这个道理,你就违背天理;违背天理就招来灾难,我们一般讲的天灾人祸,是不明天理造作罪业所招感的。
公道,公是公共的,不是有私心的,私心起来,公就没有了,道也就没有了。所以,人不能有私心,不能有欲望,有私心、有欲望,公道就没有了。那我们想想,这个世间哪个人没有私心?哪个人没有欲望?古人有没有私心?有没有欲望?有!但是比我们现在淡薄。我们从这个地方就能体会,私欲淡薄一分,公道就多存一分,现在私欲发展到了极处,到极处的时候,公道就没有了。今天这个世间没有公道,这个问题比什么都严重。所以,今天我们做出来的事情不是好事,表面上看起来是好事,你细心冷静去观察,未必是好事。佛法里面讲好,不但现在要好,来世要好,后世要好,这才叫好事;现在好,来世不好,后世不好,这就不是好事。现在虽然不好,来世好,这是好事。几个人懂得这个道理?几个人能把这个事情看透?
存天理,存公道,我们再用佛法来说,天理是菩提心,公道就是戒律。如果你心里头有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起心动念不离这个,就是你心里头有天理;行行当中不忘十善,十善业道是公道。能够守住这个原则,你做出来的都是好事,这是好人,这是君子。
【心里若存人欲私意。虽行好事。亦有始无终。虽欲外面做好人。也被人看破。】
这就是你违背了天理人情,你心里面存的是私欲,欲是欲望,你追求的是名闻利养,是五欲六尘的享受,你存这个。『私意』是自私自利,只要是这种心,虽然做好事,纵然在佛门里面做弘法利生的事业,好事!真的,『有始无终』。为什么?你的根坏了,虽然做出来的东西是很漂亮、很好,没有根,像是花瓶里面插的花,两、三天就枯萎,就烂了。它是死的,不是活的,它不是从泥土里面长出来的花,那是活的,那不是死的,这些理跟事我们都要细心去思惟、去观察。所以,他禁不起考验,「有始无终」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禁不起时间的考验,时间久了,他就被人看穿,是假的,不是真的。外面虽然做好人,会被人看破,看破之后,一文不值。
【凡事合天理则行。不合天理则止。】
世出世间事,这是处事的一个大原则,无论是世法、佛法,总是以天理、道德为准则,合於天理、道德。我们中国人常讲合情、合理、合法,理是天理,天理、人情、国法,不能够违背!与天理、国法、人情相应的,这种事情就可以做;违背天理、国法、人情,不能做。不能做就要止住,不但不能做,念头都不能生。所以,我们学佛首先就要把这些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佛在经论上说得很多,也说得很详细,只要我们自己把纲领抓住。
这次我访问日本,时间也比较长,在日本住了半个月。日本的佛教是从中国传过去的,隋唐时代传过去的,他们对於祖师非常尊重,日本的寺庙最大的殿,大殿不是供佛的,最大殿是供祖师、老师;佛的殿在后面,小,供佛的殿都小,菩萨的殿都在两旁,主要当中大殿供祖师。我看了之后感触很深!他这个做法是对的,因为我们学佛,佛法谁传给我们?老师,老师的恩德真的是第一大。老师就像我们的父亲一样,父亲生我们,佛是祖父、曾祖父,往前不晓得数了多少代,所以他跟我们的关系愈来愈远,最近的关系是老师。供老师有道理,特别是在这个时代,大家把尊师重道这个观念都淡化了,我们看到他这种形象、表法就有很深的感触,他们这个做法是对的。提倡什么?提倡尊师,尊师就会孝亲,孝亲尊师是世出世间学术的根本,大学问!哪有不孝亲?哪有不尊师的?
所以,我们学佛,头一条,你看看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净业三福」这一段,第一句话,「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孝亲尊师!日本人学了之后,回去这样做法,正确。他们还供养早年的祖师,智者大师,日本天台宗很发达,天台宗的寺庙很多,他们供养智者大师。净土宗也非常殊胜,他们是从善导大师那里学的,善导是我们净土宗第二代的祖师,在日本就是第一代的祖师,初祖,所以他们供养善导。我们在许多寺院里面看到祖师的塑像、造像,画像就更多,几乎很普遍都能看到,这是从中国看不到的。所以,历代的祖师在日本是非常受到尊重,供养在最大的殿堂,佛事,主要的佛事活动几乎都是在祖师殿。今天我们的念佛堂在「万姓祖先纪念堂」里面举行,这个意义也很深,「祖先纪念堂」里面念佛,提倡孝亲。
所以,人不可以有私心,不可以自私自利,不可以有过分的欲望,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有这些东西离不开六道,求往生也去不了,这是实话。因为你舍不得离开这个世间,真正想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必须把这个东西舍得干干净净。我讲经这么多年,常常劝同学,自私自利的念头要放下,名闻利养要放下,贪图五欲六尘享受要放下,贪瞋痴慢要放下。你能把这十六个字放下,菩提道上的障碍就没有了,你才能开悟。
你们同学有很多都希望自己赶快开悟,你能开得了悟吗?开不了!为什么开不了?你这十六个字没放下,心里急著开悟,那是什么?欲望。你开悟,开悟干什么?开悟希望能得到更大的名闻利养,不过如此。始终你没有离开这十六个字,所以说得不到佛菩萨护念,也得不到善神保佑。围在你周边的,经文上讲「恶鬼屯门」,妖魔鬼怪跟你做朋友,没有善人、君子。这什么道理?这就是中国古人讲的「物以类聚」,你要是善人,你的周边都是善人,你心不善,你的周边都不善,就这么个道理。古今中外没有差别,我们不能够不知道,所以,天理、良心要摆在第一位。
出家最基本的是《沙弥律仪》,《沙弥律仪》的基础是在三皈、五戒、十善,所以三皈、五戒、十善是基础的基础。我们有没有做到?没有做到,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是善人,不是君子,你怎么会有成就?有很多同修跟我说,三皈、五戒为什么做不到?古时候人很容易做到,现在人为什么做不到?古时候人,家庭的老人教,从小就教。无论他用什么方法来教,大致上来说都出不了《弟子规》的范围,他不一定依《弟子规》这本书来教,可是内容总是不出这个范围。我们今天这一代的人没学过,不懂得。
我这样的年龄,小时候在家乡,五、六岁的事我都还能够记得一些。我们家乡读书的风气很盛,从前讲的桐城派,桐城派就是我们家乡这个地区,所以乡下都有私塾,念书的风气很盛。父母教,长辈也教,老师也教,懂得一点规矩,孝亲尊师,懂得一点规矩。以后,大概在我八、九岁的时候,私塾没有了,改成什么?短期学校。古时候这些礼节不讲究了,古礼没有了,但是那个时候还有一门功课,叫「修身」,还有这么一门功课。可是这门功课维持的时间也不长,好像我到十岁的时候,这门功课没有了,改成「公民」,「公民」以后改成「社会」,这都是在我小学时代。我念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修身」没有了,改成「公民」。好像念五年级的时候,「公民」没有了,改成「社会」,这就是与天理、公道愈去愈远。现在没有了,现在所讲的全是自私自利,全是教人竞争,好像不竞争人就活不下去,自私自利,认为这是真理。
在前年我在香港讲经,亚视何守信做了一个专访,我还记得他提出中国一个古时候的谚语来问我。他说我们谚语讲,「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个话是有,我常听说,好像人自私自利这是真理,哪个人不为自己?问我这句话。我就告诉他,这句话是错误的,害了多少众生,害了我们的社会。我举出例子,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为自己,天也没有诛他,地也没有灭他;孔老夫子、孟夫子也没有为自己,天也不诛他,地也不灭他。我这一生学释迦牟尼佛、学孔子,我也不为自己,我已经活了这么大年龄,你看天也不诛,地也不灭,我活得很快乐。一个错误的观念,这个误导不得了!
所以世出世间法,到我们面前都要好好想想,合不合天理,也就是我们该不该做。要问该不该做,这里头有个很简单的原则,那就是对社会有利益、对大众有利益的,我们要做;於社会、於大众没有利益,於自己有利益的,不可以做。纵然於大众、於众生有利益,於我自己有损害的,也应当要做。要能够舍己为人,牺牲奉献,后面一定有好处,不会吃亏。下面这一段非常好,他讲得太好了:
【与人相处。谦下诚实。】
这是我们做人的一个原则,尤其是在现前的社会,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现在我们接触的面广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跟一切人相处,最重要的是谦虚、卑下、诚实,用真诚心,谦下接人。与人共事的时候,
【勿避劳苦。】
共同做事情,不要怕辛苦,『劳苦』的事情我们多做一点。在饮食起居里面,
【勿贪甘美。】
也就是工作的时候,我们不辞辛劳,享受受用的时候,我们要让别人。在这个地方看到真正是谦让。
【让人。容人。】
这要常常记住,让是礼让。我们现在这个礼,懂得礼的人不多了,现在的让是忍让,也好,从忍让慢慢的你能够觉悟到,智慧开了,就会变成礼让。容是包容,要有容人之量,我们中国谚语常讲量大福大,那就是说你能够包容人你才有大福报。在这个世间我们看到许多大富大贵之人,尤其在香港,拥有亿万财富的人很多。仔细去观察他,他们生活快不快乐?过得并不幸福,并不快乐,这些人我认识的很多。所以说贵而不乐,富而不乐,反而不如贫而乐,这是现前的社会。你要问这个原因在哪里?原因还是读圣贤书读得不够多,理明了不够透彻,心量没有能拓开。念念都没有超越他的小圈圈,所以他就有限了,没有法子跟佛菩萨相比;佛菩萨的事业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他福报大。
【宁吃人亏。宁受人气。】
这是我们与人相处决定不能够避免的,我们不怕吃亏,不怕上当,古人常说「吃亏是福」,这个话讲得非常有道理,有很深的道理。在佛法里面讲,消业障!吃亏就是消业障,受气是消业障。你不肯吃亏,不肯上当,你的业障永远消不掉。在佛菩萨面前念经、祷告、磕头,消不了业障,真正消业障是跟一切人相处,你肯吃亏、肯上当、肯受气,别人给你的气你能够受得了,这个消业障消得最快!
我跟日本那边的同修们往来,我告诉他们,他们对祖师非常的向往,非常的尊敬,我说我们学佛难,古代这些高僧大德他们的成就,我们这一生当中没有办法学到。但是,智者大师他一生的行持,真的给我们末法众生做出最好的榜样,也就是我们可以学习。日本人对於智者大师非常崇拜,智者是天台的祖师,第三代的祖师,他老人家是念佛往生净土的。往生之前,学生们问他,往生是多高的品位?他跟学生说,因为自己领众,领众就是管事,寺庙里面做住持、做方丈,要管这些杂事,要操心,所以只有五品位往生,五品位是生凡圣同居土。如果不管事,一生做清众,品位可以提升。
为常住工作,为大众服务,这就是舍己为人,牺牲自己的品位,这个很难得,不容易。但是虽然牺牲自己的品位,可是决定得生,这个底限要保住;如果牺牲自己往生的品位,还搞六道轮回,那就大错了。他有把握往生,不过往生品位低一点就是了,五品位往生,五品位在知见上来讲跟佛没有两样,佛知佛见。佛法里面讲悟有两种,解悟、证悟,解悟同佛,证悟没有,这就是五品位,烦恼习气没断,知见跟佛没有两样。所以,这是头一个条件,真的开悟了,他这个悟是解悟,不是证悟。
在行门里面,天台家的五门功课,第一个是「随缘」,五品里头第一个是随缘。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没有自己的成见,把自己的成见放下,与人相处什么都好。与人相处,那就记住天理,合天理,行;不合天理,我止,这是随缘的标准。一切众生善缘我随你,恶缘我不随你,恶缘我止,善缘我随顺,掌握住这个原则。第二,「读诵」,天天读诵大乘经典,读诵有读诵的方法,这个不能不知道,读诵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第三个是「讲演」,讲经说法,教人。第四是「兼行六度」,兼行六度是以六度劝导大众。第五是「正行六度」,正行六度是用六度度自己,正、助要辨别清楚。布施度悭贪,把自己无始劫以来吝啬的念头、贪念的念头,贪念,把这个断掉,这叫正修。持戒断自己的恶业,忍辱断自己的瞋恚,精进断自己的懈怠,禅定断散乱,般若断愚痴,这六个方法断自己无始劫以来的根本烦恼习气,这就正确。
天台大师这种修行的方法,我们在今天可以做到,其他的这些宗门教下大德,大彻大悟,大开圆解,我们真的做不到。所以我跟日本的同学说,我们要学智者大师,智者大师这个五品位的修行,我们要非常认真努力去做,真能往生,往生凡圣同居土不错了,可以了。日本人也相信,智者是释迦牟尼佛应化再来的,善导、永明延寿是阿弥陀佛化身再来的,日本人相信。
所以,肯吃亏,肯受别人侮辱,消业障消得最快,尤其是冤枉。被冤枉,我们做的是好事,人家造谣生事,冤枉,那个消业障是加倍的,更快。不要去辩白,不要去喊冤,一喊冤、一辩白,业障一点都消不掉。不但业障消不了,业障还再增加,你说这个东西麻烦不麻烦!所以要懂这个道理,吃亏才真正体会到吃亏是福,后头有大福在。
【恩则不忘。】
我们受人之恩永远不忘。
【怨则丢过。】
这一生当中决定不能跟人结怨,遇到有别人毁谤我、侮辱我,甚至於陷害我,我们怎么办?我们都要想想事必有因,没有说是没有因缘的事情。因是什么?因就是怨。我这一生跟他没有结怨,可能是前生,可能是前世,过去生中所结的怨,这一生当中小小的事情引发了。自己要清楚、要接受,要认真反省、忏悔,改过自新,决定不要认为过都是别人,这就错了。过是在自己,我这一生没有跟他结怨,前世,前生前世,这个不能不晓得。既然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受了很多冤屈也不放在心上,绝对没有怨恨心,决定没有报复心,这就是积功累德,这就对了,怨结就化解。
【见人之善。则称扬之。】
要赞叹,要称赞。
【闻人之过。绝口不言。】
决定不可以说别人过失,纵然他真的有过失,我们也不应该说,尤其是谣言。中国古人常讲,「谣言止於智者」,真正有智慧的人听到人家造谣生事,不但他不说不传,他心里头不放这个东西,干干净净,不理会这个事情,这是有智慧的人。下面说:
【人向你说。某人感你之恩。】
那你就可以告诉他:
【则云。他有恩於我。我无恩於他。】
这里头义理非常深长,我们多想想,为什么杨公椒山先生要教我们这样做法?你自己去想想这个道理。
【人言。某人恼你谤你。】
别人说,某人他讨厌你,他毁谤你。你说:
【则云。他与我平日相好。岂有恼谤之理。】
这个问答里面都有很深的意思。
【人胜我。则敬重之。不可有傲忌之心。】
『人胜我』,别人胜过我,比我好的,我要敬重他,不能有傲慢,不能有妒忌。你有傲慢、妒忌你就造业,你要懂得尊重,要懂得敬爱。
【人不如我。则谦待之。不可有轻贱之意。】
遇到别人不如我的,要知道谦虚,不可以『轻贱』,瞧不起他,这个念头错了。
【与人交。久而益密。】
这个『密』是深密,跟人家交往交朋友,愈久交情愈深,这就对了,这是好事。
【则行之家邦。可无怨矣。】
上面这几条你要都能够做到,在家里做到,在社会上做到,你内心里面的怨结化解了,不会再跟别人结怨。
【若遇老成忠厚。】
这一段非常难得,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如果是遇到老实人、忠厚的人。
【肯读书。肯学好的人。就与他肝胆相交。】
肯念书,『肯学好的人』,你要与他『肝胆相交』,你要跟他做真正的朋友,这种朋友可遇不可求,这种朋友是患难都不会离开的。
【语言必信。】
这是做人的根本,世出世法都一样,言语要有信用,不可以口是心非,口是心非必定是一事无成。你要交朋友,这个朋友有信用,说到他一定做到,这个人靠得住,这个人可靠。
【逐日与他相处。】
就是常常跟他在一起。
【受他薰习,自然成个好人。】
我们自己要想学君子,要想学好人,杨公这一篇的教训,文字简单,确实把这些纲领、原则都抓住。我们依照这个修行,在世间是君子、是好人,在佛法里面决定得生净土。如果这个做不到,佛念得再多,念得再好,不能往生,只能够说跟阿弥陀佛结个善缘,这一生想往生是不可能的,这一点我们不能不知道。末后这句话是我说的:
【愿我同学共勉之。】
我们大家共同以杨公这一段教诲来勉励自己。好,这篇东西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