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和平讲堂-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共一集) 2004/9/2 日本奈良 档名:28-005-0001
主持人:尊敬的上净下空老和尚,各位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阿弥陀佛。我们现在还是在奈良师父下榻的旅馆里,我们争取时间要再请教师父给我们宝贵的开示。我想请问师父,人与人之间要怎么样来相处才不会有纠纷?种族与种族之间要怎么样来相处才不会有冲突?国与国之间又要怎么样来相处才不会有战争?这一切的一切都要怎么样来相处才能够世界和平?师父,阿弥陀佛。
净空法师:你问了这么多问题,实际上只有一个问题,人与人之相处就包括了你所问的一切。这个问题问我的人已经不少了,最早我在新加坡,新加坡有一位部长曾经问过我:法师,你用什么方法把这九个宗教团结起来?我想这也是你今天所问的问题。我告诉他,我所用的方法是释迦牟尼佛在大乘经里面教导我们的「四摄法」。四摄法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公共关系法,或者说交际法。
人与人之间要怎么样来交际,佛给我们说了四个原则,第一个布施,第二爱语,第三个利行,第四个是同事。四摄法里面布施跟六度里面的布施,意思不一样,六度里面这个布施主要是度自己。修学大乘的人都知道,一切众生(我们自己也不例外)无始劫以来染上的习气毛病很深。这些习气毛病在佛法里面讲就是业障,不但障碍我们修行证果,甚至於障碍了我们的悟门,也就是我们听经闻法不能开悟,什么原因?就是有这个障碍。我们在大乘经教里面,看世尊当年说法说到一半就有不少人开悟,甚至於有人证果了。最明显的,我想诸位同学很多人都读过《楞严经》,你们看看世尊在楞严会上,《楞严经》一共十卷,讲到第三卷的末后阿难开悟了,说偈赞佛;摩登伽女证果了,她证到三果,阿那含。为什么我们今天这部经听十遍、百遍都不会开悟,证果就更不用谈了,这什么原因?业障太重!
佛的这个六波罗蜜就是六个修学纲领,其目的是帮助我们消业障,断惑证真。这个证有两种,解悟也算是证,所以布施就是教我们放下,万缘放得下,要把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放下悭贪,布施是度悭贪的,悭是悭吝,贪是贪求,你看哪个众生没有这个烦恼?贪而无厌,自己有的舍不得给人,纵然看到人饿死、冻死也不肯施舍,你说这个业障多重!所以,佛在六波罗蜜里面的布施是断悭贪烦恼,持戒是断恶业烦恼,忍辱是断瞋恚烦恼,精进是断懈怠烦恼,禅定是断散乱烦恼,般若是断愚痴烦恼。佛把我们的业障,业障无量无边,归纳为这六大类,用这六个方法来断烦恼,所以这是六度。
六度是度自己不是度别人的,自己得度之后,帮助别人、劝导别人也修学六度,劝导别人这是天台大师五品位里面的兼修六度,那是劝导别人、帮助别人,正修六度是自己要断烦恼,正修跟兼修这个意思我们一定要懂。帮助别人,别人到底有没有成就这很难讲,不过帮助别人决定有好处,纵然他不做,世尊在大乘教里头常说「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他只要听进去了,听进去阿赖耶识里面就下了种子,不定是来生后世,甚至於多生多劫之后,这个种子遇缘起现行他能得度,正所谓是金刚种子,给一切众生做缘。他这一生烦恼习气太重,他听了他不懂,他不开悟,他不会依教奉行,他也断不了烦恼,在这种情形之下,这个众生总不免长劫轮回,他造作善业他得福报,三界里面人天福报;他造的恶业他要受苦报,苦报多半在三途,所以整个六道轮回就是因果报应,这个事情我们总要晓得、要明了。
所以世出世法求学贵在开悟,悟后起修,悟了以后不要别人劝,自己就会修行了,用什么方法修行自己清清楚楚、明明了了,所以贵在开悟。如果要想开悟那得先除业障,这是六度里面所说的。四摄法这里头的布施跟六度布施意思不一样,你看课程、名称都叫布施,可是它的用意不相同。从四摄你就晓得摄什么?摄是摄受,这个摄受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建立良好关系,这个要懂,讲摄受大家不懂,跟人家建立良好关系这个大家就懂了。人与人之间,我们建立良好关系;族群与族群之间,宗教与宗教之间,甚至於国家与国家之间,建立良好关系,这叫摄。所以四摄的布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请客、送礼。所以这个建立关系头一桩,你就要懂得中国古人讲「礼尚往来」,无论是新的朋友、是老的朋友,你去看朋友总得带一点礼物,不论多少,表示自己的心意,所以四摄法布施重在这个地方。
我常常讲是多请客、多送礼,这样子就有机会交流,决不能把这一条教诲看轻了,非常非常重要。佛给我们说四摄法用在家庭里面,家庭和睦,家和万事兴。特别是用在夫妇,先生常在外面工作,甚至於是每天上下班都能带一点小礼物回来送给太太,这个礼物范围就太大太大,不一定重,很轻的,所谓是礼轻仁义重,你没有把太太忘记;太太出门的时候也得要有一点小礼物送给先生,彼此念念不忘,这当中怎么会出矛盾!现在为什么夫妻不和?不懂得这一条。父子之间也要送礼,父亲出门买一点小东西回来给儿女,赏赐;儿女出门再买一点小礼物孝敬父母,这重要!不能够疏忽。你懂得这个道理,你做个公司老板,老板出门不忘记他的伙计,现在讲不忘记他的员工,会给员工带一点礼物;那员工要出差的话,他也不会忘记老板,他也不会忘记他的同事,你说你这个公司行号多和睦,哪有不兴旺的道理!所以佛教导我们这个,这不是小事,这是大事。这个事情疏忽了,就演变成不和,演变成矛盾、对立,那才叫麻烦。
人与人之相处,佛菩萨教化众生,乃至於古今中外的这些圣贤教众生,第一桩事情肯定人性本善;在佛法里面讲,肯定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你说这个意思多么圆满!肯定人人都是好人。人为什么变成不善?不善是他没有受过教育,没人教他,所以人性本善,我们从婴儿看起。这一次我们在此地,我们有一位同修她有一个小孩才四个月,每天我们跟他见面,你细心去观察这个小孩,四个月,你看什么?看他的人性本善,你去观察他。这长大了变成不善,那是学坏了,你没有好好的教他,他学坏了。要知道虽然是这么小,他张开眼睛,他在看,他在听,他就在学习,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在学习,那么他看的是什么,他听的是什么,这关系就太大了。什么人能留意到?圣贤人留意到。
中国古时候虽然教育不普及,但是人人都懂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他为什么会懂得?因为大人都这么做,父母是这么做,长辈是这么做,你走向社会大人也都是这么做,这从小他就养成了。在家里面,你看父母,父母孝顺他的父母,这个做小孩的看到了,他就学会了。现在的社会结构跟从前不同,现在是小家庭制度,儿女看不到祖父母,这个不好,你这个小孩教孝、教悌,孝是什么?怎样跟父母处好,悌是怎样跟兄弟们处好,他没有看到。现在一般年岁大的退休的人都进老人院、老人公寓,所以小家庭制度这不是好事情,儿女没有办法接受到道德这个教育。所以你看中国古代都是几代,这三代、四代同堂,寿高的是五代同堂。中国历史上有个最了不起的福报圆满的人,这是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在世五代同堂,他的儿子、孙子、重孙子、玄孙五代同堂,所以他自己称「古稀天子」,自古以来,皇帝是希有的,找不到第二个,大家庭制度。
大家庭当然也有大家庭的弊病、大家庭的毛病我们细细去观察、去研究,大家庭的弊病少,好处多;小家庭的弊病多,好处少。大家庭要不讲究教育,那就不得了,那个麻烦就大了,它是大团体,它不是小团体,所以它有制度。所以古时候齐家就能治国,你会治家,你就能治国,治家跟治国的原理原则没有两样。中国有一部旧小说叫《红楼梦》,诸位细细看,《红楼梦》就是描写古时候的大家庭,在极其兴旺的时候,所谓是家政上轨道;到衰没的时候,这个家政不上轨道,你就在这小说里面,你看它的兴,你看它的衰,你就得到教训。真的认真著重教育,这个家就兴旺。
佛教我们这个四摄法是再好不过,真的是简单扼要,彼此互相照顾,有礼节、有恩有德、有情有义,就在这平常小的礼物当中能见到。你把这些方法能够带到公司行号,我知道在北京有一家公司,它雇用员工之前,员工招募来了,第一个月上课,完全学习。第一个月发工资让你学习,不让你做事情,每天让你八个小时听课,这很有道理。一个月课程下来之后,跟公司大家、跟老板、跟同事,我们现在讲见和同解,这就做到了,我们对於人事物的想法看法就接近一致了,你不教怎么行?这个老板是虔诚的佛教徒,所以他头一个月跟你讲这些做人的道理,做事的道理,道德的教育,因果教育。你一个月之后(上了课之后),你欢喜在这个公司服务,老板就把你留下来;你要觉得你们想法看法跟我不一样,意见不一致,你可以离开,所以他这个公司业务蒸蒸日上。
至於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甚至我们同一个宗教不同道场,如何能够做到和睦相处?那佛的这个四摄法的布施就是交流。我们常常聚会,一、二个月至少有一次聚会,聚会的时候可以互相作东,你作东请客,做主人。这样常常往来,常常交流,当中的误会、矛盾自自然然就化解了,就不会有争执了。譬如现前,这中国谚语也常讲「同行是冤家」,为什么?彼此争利。他要做冤家,他要争利,这是为什么?这是为了他不知道因果的道理,他要知道因果的道理就不会争了,为什么?知道因果的道理,无论个人也好,家庭也好,事业也好,都有运,命运。
你是凡夫,你还有念头,就是还有起心动念,还有是非人我,你就落在数里头;换句话说,你就逃不过命运。命里有的丢都丢不掉,命里没有的,想什么方法你也夺不到,那又何苦来?我同行,我就不争了,不但不争,我帮助你,我布施、施舍,我帮助你。这个施舍是因,施财得财富,我常常布施给你财物,财物布施你,我得的财富是年年增长。你不肯施财,还想办法挡别人的财路,那结果是什么?你命里面的财打折扣,亏折了,你看这都不懂因果的道理。懂得因果的道理,彼此怎么会去争?彼此互相相让,彼此互助合作,这才合乎道理,道理就是道德,这才合乎道理,这就是道德。
所以你不懂,你不晓得这个道理,施财得财富,施法得聪明智慧,施无畏得健康长寿,你为什么不施舍?你看看中国习惯上讲「舍得」,你舍得吗?中国人常常讲的。舍得这个名词是从佛经里面来的,舍是因,得是果,你舍后头就有得,你不舍你就不得;你多舍就多得,少舍就少得,你为什么不舍?佛门里面这个道理,是我初学佛的时候(二十六岁刚刚初学)章嘉大师教我的,我相信,我听懂了,我就照做。在这一生当中,这三种布施,三种果报,我统统得到。我确实是以身作则,做个样子给大家看,有几位同学看得很久他觉悟了,他也学,学了之后跟我讲,果然不错,他舍财毫不吝惜,每年他的收入比他所舍的还要加几成,好像加利息一样,他还得利息,愈舍愈欢喜,证明佛教导我们的没错。
佛无需要我们供养,无需要我们赞叹,对我们是一无所求,他所教导的是真正的善法。虽然他对我们一无所求,我们对佛的恩德念念不忘,时时刻刻想到报佛恩,那怎么个报法?只有依教奉行,佛教我们怎么做,我们老老实实去做就行。所以人与人的关系从什么地方建立?从布施建立。那么在现代最殊胜的建立关系的方法就是旅游,我们组团一起出去旅行参学,为什么?只有旅游的时候你的工作都放下了,白天、晚上时间都在一起,平常各有各的工作,尤其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各人有各人的工作,很难得在一起。纵然访问,也不过见面谈个一、二个小时,你不能生活在一起,所以旅游是比什么都好。能够有一个星期、两个星期、三个星期在一块旅游,大家天天在一块一起学习,一起研究,一起讨论。我们觉得旅游是世间建立关系最好的机会教育,最好的方法。尤其是学术的交流,那意义就更深了。
像我们办一个讲座,我们有个讨论的主题,或者甚至於有几个讨论的题目都可以。像上次冈山会议里面就有四个主题,第一个是环保的问题,第二个是妇女的问题,第三个人权的问题,第四个是宗教教育的问题,这就很有意义。重要的、涉及到整个社会的这种交流讨论,应当把它录相放在电视上去播放、网际网路里面去播放,扩大研究讨论的效果,那对社会就会有很大的帮助,绝对不是说参与的几个人受利益。让不在现场,在电视机面前、在网路面前都能够得到利益,这才是真正帮助社会化解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布施范围很广很广,你要有智慧、有善巧,你要去活用它,要用到恰到好处。中国讲礼,礼是讲节度,不超过也不能不到,不到不合礼,超过也不合礼,恰到好处。
第二个方法,爱语。爱语不是甜言蜜语,甜言蜜语是绮语不是爱语,这个我们要知道,爱语是爱护对方,你念念为他著想,你不要为自己著想;为自己利益著想,你就迷了,你要为别人的利益著想,你的头脑清醒,你才开智慧。《华严经》上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多不二就是自他不二,一是自,多是他。我们念念为他著想,他会念念为我著想,你说这个利益多大!人是念念为自己著想不为别人著想,结果别人他要为他著想,他也不为我著想,那我就苦了,得不到助缘。
现在这个社会很可怕、很悲哀,悲在哪里?人人都是为自己利益。我跟他往来,他跟我有没有利益,利害往来,他跟我没有利益的时候就不往来,朋友就没有了,所以今天是利害之交,不是道义。道义是永恒的、是长远的;利害是短暂的结合,利益没有了,情义也就没有了,这是很可怕的现象。你懂得这个道理,我们跟人要结恩德情义,我们不著重在眼前的利害,所以能够舍己为人,能够牺牲奉献,帮助人开悟,帮助人转凡成圣,这才是真正的高明。
所以爱语是真诚的关怀,对方有错误,有错误要纠正,甚至於有打、有骂、有惩罚,爱护他。父母责备儿女有打、有骂,那是爱他;老师从前教学也是有体罚,体罚的用意在哪里?叫打记性,这个课本这个地方是挨过打的,他就特别记得清楚,他不会忘记。那个严厉的斥责都是爱语,所以爱语不是甜言蜜语,真正教训他,帮助他改恶向善,改过自新。你看到他做的是对的,奖励他,勉励他,鼓励他;他做错的,那要教导他,甚至於惩罚他都可以。教学,父母对子女,老师对学生,懂得恩威兼施,有的时候用和蔼的软语,有的时候严厉的责罚,统统是爱语。佛法里面讲智慧、讲善巧方便,这才是真正爱语落实。
第三种方法利行。利行就是我的一生所作所为决定对你是有利益的,有的时候利益不是在眼前,可能是在一年之后,二年之后,甚至於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对你有好处。可是一般众生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小利,看不到往后的大利。眼前不利,将来有大利,这是真实的利益。在佛法里面,那个眼光就更远了,这一生你没有见到利益,来生后世你见到,佛说这个利益是真实的,这是大利益。譬如说众生贪爱五欲六尘的享受,佛对你禁止,严格的教导你远离五欲六尘的享受,这可能在眼前是矛盾,对我的损害太大了,殊不知这是大利益。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没有不造罪业的,你现在眼前是得一点小利,你来生在三途,那个害就太大了。佛把你禁止,眼前你得不到,来生你得人天福报,你来生一定比这一生殊胜,比这一生好,不知道要好多少倍!你才晓得佛这是真正爱护,真正对我有利益。
如果你的根性大利,你的善根成熟了,佛会教你在这一生当中勤苦修学净土,你来生到极乐世界去作佛了,这是利益里头第一殊胜,没有比这个更殊胜的。纵然尽我们一生数十年寒暑,我们在这里修苦行,得的是大利益,那这种苦行是值得的。所以你要真正有智慧,你能够体会得到,在佛法里面讲你的善根福德成熟,你真正懂得,你知道佛不会害你,佛不会骗你,佛对你有决定的利益、真实的利益,可是这个利益不是在这一生。你不能放弃你这一生,你还落在贪瞋痴慢里头,麻烦就大了。落在贪瞋痴慢,你没有不造业的,你造的善业,三善道受报;你造恶业,三恶道受报。你自己想一想你这一生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善业还是恶业?是善多还是恶多?不要问别人,自己清清楚楚,六道摆在面前,往哪里去还用得著问别人吗?自己比谁都清楚,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你看佛禁止我们,尤其是初学佛的无论是在家、出家,对出家的更严格,决定不许你观听歌舞,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娱乐的节目,佛是严格禁止你去观听。什么原因?你贪瞋痴慢没有断,你观听歌舞音乐你会动心,会把你那个贪瞋痴的烦恼勾引出来。换句话说,它帮助你造业,这个业都是不善业,让你起贪心,让你起欲的念头,这一种心念果报都在三途,悭贪堕饿鬼,瞋恚堕地狱,愚痴堕畜生,所以佛对这个是绝对禁止。
那好像这些娱乐场合我们都不能去了?佛是为你好,不是害你。到什么时候佛开放、不禁止了,这些地方你都可以去?到所有境界现前的时候你能够如如不动,这是佛门谚语常说「八风吹不动」,这个时候佛就开放什么场合你都可以去了。像《华严经》五十三参那就是开放,这个社会上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善财童子一丝毫障碍都没有,统统都可以参访。参访就是到哪里都可以接触,一点障碍都没有,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他已经到不动心了,已经通达诸法实相皆是虚妄,一丝毫都不染著,这个行。不是在这个境界里头,决定要持戒,那不准这不准,到善财那就完全开放,那就没有禁止,为什么?他自然不犯了,跟佛一样,什么场合当中他不会犯戒,他不起心、不动念。所以说你还会起心、还会动念,你还有分别、还有执著,那你就要持戒,你就有很多地方禁止不可以做;到你真的没有执著、没分别了,就开放一部分,从小乘开放到大乘;到不起心、不动念,全部开放了。所以善财那个境界是不起心、不动念,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我们今天跟这个人往来,你自己也得有相当功夫,如果分别执著很重,这就还要很小心谨慎,为什么?怕真的不小心就遇到障道的因缘。果然做到不执著、不分别,行,你能够修大乘佛法;还有分别,还有执著,最好修小乘。小乘是论事不论心,对事相上守得很严格;大乘人是论心不论事,心地清净,事可以接触,这我们要晓得。那华严境界那是一乘法,在大乘之上!那不是普通人,法身菩萨的境界。你看善财出去参访,出去参访是什么资格、什么条件?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才五十三参。这是一乘法不是大乘,在大乘之上,这我们要晓得。
所以我常说(我们都说老实话)我们眼前的境界,我们修学大乘,只能够学智者大师为我们示现的圆五品。圆五品就是信解同佛,我们对於大乘法,我们信,我们能够理解,这就不容易。正知正见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烦恼没断,习气没断,所以还是要持戒念佛,随缘度化,度自己跟帮助别人都随缘。读诵、讲演天天不中断,至於讲演尤其著重的是机会教育,无论在什么地方,碰到熟人他能听的时候就跟他讲几句,不一定要什么讲台、要好多人,不需要,时时刻刻就是有把大乘佛法介绍给一切众生,要有这个心,要有这个愿。常常勉励别人也就常常勉励自己,所以自行化他是一不是二,自行就是化他,化他就是自行,所以这读诵、讲演很重要。我这一生所得的一点利益,没有别的,自己学教五十三年,讲演讲了四十六年,天天讲,我懂得机会教育,无论在什么场所,站著也好,坐著也好,三句话之后本行就来了,这佛法就来了。
后面两条就是兼行六度,正行六度。我们用四摄、用六度帮助别人,用六度帮助自己断烦恼,修清净心,「心净则佛土净」,我们才有把握往生。心不清净,就是你心里头,我常讲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你还有执著,你还有分别,你还有对立,你还有矛盾,你一天纵然念十万声佛号,二十万声佛号,不能往生,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心净则佛土净,所以先要把自己往生那个障碍消除。往生的障碍消除,就是对一切人事物的对立,他跟我对立没有关系,他妨碍不了我,我跟人对立就产生妨碍了。所以佛法修学著重在自度,自己得度之后,什么障碍都障碍不了你。你起心动念你就受别人障碍,那个麻烦就大,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
四摄法最后一条是同事。同事本来的意思是跟一切众生和光同尘,那是法身菩萨才能做到,我们凡夫做不到。譬如说这个人喜欢跳舞,你天天陪他跳舞;那个人喜欢唱歌,你天天跟他在一起唱歌,你才容易度他。可是我们今天凡夫,我们没有这个本事,你一跟他同事之后,你变成下流了,这是佛家常讲的「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所以我今天讲同事,我是不讲跟众生同事,我讲什么?跟佛同事,跟菩萨同事,你每天读诵经典,你看看菩萨怎么想的?菩萨怎么做的?我们跟菩萨学习,决定没有过失。那我跟其他宗教往来,跟天主教、跟基督教、跟犹太教,我说你要跟上帝同事;跟伊斯兰教,你要跟安拉同事、跟天使同事,什么过失都没有了。所以这四摄法你要真正通达、要能够灵活运用,无往而不利,什么人都会变成好朋友,敌人也会变成朋友。这才是宇宙的和谐,本性的和谐,是一定要做的,要懂得学习的。四摄六度确确实实能帮助这个世界化解一切冲突,带来安定和平。
主持人:尊敬的上净下空老和尚,各位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阿弥陀佛。我们现在还是在奈良师父下榻的旅馆里,我们争取时间要再请教师父给我们宝贵的开示。我想请问师父,人与人之间要怎么样来相处才不会有纠纷?种族与种族之间要怎么样来相处才不会有冲突?国与国之间又要怎么样来相处才不会有战争?这一切的一切都要怎么样来相处才能够世界和平?师父,阿弥陀佛。
净空法师:你问了这么多问题,实际上只有一个问题,人与人之相处就包括了你所问的一切。这个问题问我的人已经不少了,最早我在新加坡,新加坡有一位部长曾经问过我:法师,你用什么方法把这九个宗教团结起来?我想这也是你今天所问的问题。我告诉他,我所用的方法是释迦牟尼佛在大乘经里面教导我们的「四摄法」。四摄法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公共关系法,或者说交际法。
人与人之间要怎么样来交际,佛给我们说了四个原则,第一个布施,第二爱语,第三个利行,第四个是同事。四摄法里面布施跟六度里面的布施,意思不一样,六度里面这个布施主要是度自己。修学大乘的人都知道,一切众生(我们自己也不例外)无始劫以来染上的习气毛病很深。这些习气毛病在佛法里面讲就是业障,不但障碍我们修行证果,甚至於障碍了我们的悟门,也就是我们听经闻法不能开悟,什么原因?就是有这个障碍。我们在大乘经教里面,看世尊当年说法说到一半就有不少人开悟,甚至於有人证果了。最明显的,我想诸位同学很多人都读过《楞严经》,你们看看世尊在楞严会上,《楞严经》一共十卷,讲到第三卷的末后阿难开悟了,说偈赞佛;摩登伽女证果了,她证到三果,阿那含。为什么我们今天这部经听十遍、百遍都不会开悟,证果就更不用谈了,这什么原因?业障太重!
佛的这个六波罗蜜就是六个修学纲领,其目的是帮助我们消业障,断惑证真。这个证有两种,解悟也算是证,所以布施就是教我们放下,万缘放得下,要把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放下悭贪,布施是度悭贪的,悭是悭吝,贪是贪求,你看哪个众生没有这个烦恼?贪而无厌,自己有的舍不得给人,纵然看到人饿死、冻死也不肯施舍,你说这个业障多重!所以,佛在六波罗蜜里面的布施是断悭贪烦恼,持戒是断恶业烦恼,忍辱是断瞋恚烦恼,精进是断懈怠烦恼,禅定是断散乱烦恼,般若是断愚痴烦恼。佛把我们的业障,业障无量无边,归纳为这六大类,用这六个方法来断烦恼,所以这是六度。
六度是度自己不是度别人的,自己得度之后,帮助别人、劝导别人也修学六度,劝导别人这是天台大师五品位里面的兼修六度,那是劝导别人、帮助别人,正修六度是自己要断烦恼,正修跟兼修这个意思我们一定要懂。帮助别人,别人到底有没有成就这很难讲,不过帮助别人决定有好处,纵然他不做,世尊在大乘教里头常说「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他只要听进去了,听进去阿赖耶识里面就下了种子,不定是来生后世,甚至於多生多劫之后,这个种子遇缘起现行他能得度,正所谓是金刚种子,给一切众生做缘。他这一生烦恼习气太重,他听了他不懂,他不开悟,他不会依教奉行,他也断不了烦恼,在这种情形之下,这个众生总不免长劫轮回,他造作善业他得福报,三界里面人天福报;他造的恶业他要受苦报,苦报多半在三途,所以整个六道轮回就是因果报应,这个事情我们总要晓得、要明了。
所以世出世法求学贵在开悟,悟后起修,悟了以后不要别人劝,自己就会修行了,用什么方法修行自己清清楚楚、明明了了,所以贵在开悟。如果要想开悟那得先除业障,这是六度里面所说的。四摄法这里头的布施跟六度布施意思不一样,你看课程、名称都叫布施,可是它的用意不相同。从四摄你就晓得摄什么?摄是摄受,这个摄受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建立良好关系,这个要懂,讲摄受大家不懂,跟人家建立良好关系这个大家就懂了。人与人之间,我们建立良好关系;族群与族群之间,宗教与宗教之间,甚至於国家与国家之间,建立良好关系,这叫摄。所以四摄的布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请客、送礼。所以这个建立关系头一桩,你就要懂得中国古人讲「礼尚往来」,无论是新的朋友、是老的朋友,你去看朋友总得带一点礼物,不论多少,表示自己的心意,所以四摄法布施重在这个地方。
我常常讲是多请客、多送礼,这样子就有机会交流,决不能把这一条教诲看轻了,非常非常重要。佛给我们说四摄法用在家庭里面,家庭和睦,家和万事兴。特别是用在夫妇,先生常在外面工作,甚至於是每天上下班都能带一点小礼物回来送给太太,这个礼物范围就太大太大,不一定重,很轻的,所谓是礼轻仁义重,你没有把太太忘记;太太出门的时候也得要有一点小礼物送给先生,彼此念念不忘,这当中怎么会出矛盾!现在为什么夫妻不和?不懂得这一条。父子之间也要送礼,父亲出门买一点小东西回来给儿女,赏赐;儿女出门再买一点小礼物孝敬父母,这重要!不能够疏忽。你懂得这个道理,你做个公司老板,老板出门不忘记他的伙计,现在讲不忘记他的员工,会给员工带一点礼物;那员工要出差的话,他也不会忘记老板,他也不会忘记他的同事,你说你这个公司行号多和睦,哪有不兴旺的道理!所以佛教导我们这个,这不是小事,这是大事。这个事情疏忽了,就演变成不和,演变成矛盾、对立,那才叫麻烦。
人与人之相处,佛菩萨教化众生,乃至於古今中外的这些圣贤教众生,第一桩事情肯定人性本善;在佛法里面讲,肯定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你说这个意思多么圆满!肯定人人都是好人。人为什么变成不善?不善是他没有受过教育,没人教他,所以人性本善,我们从婴儿看起。这一次我们在此地,我们有一位同修她有一个小孩才四个月,每天我们跟他见面,你细心去观察这个小孩,四个月,你看什么?看他的人性本善,你去观察他。这长大了变成不善,那是学坏了,你没有好好的教他,他学坏了。要知道虽然是这么小,他张开眼睛,他在看,他在听,他就在学习,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在学习,那么他看的是什么,他听的是什么,这关系就太大了。什么人能留意到?圣贤人留意到。
中国古时候虽然教育不普及,但是人人都懂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他为什么会懂得?因为大人都这么做,父母是这么做,长辈是这么做,你走向社会大人也都是这么做,这从小他就养成了。在家里面,你看父母,父母孝顺他的父母,这个做小孩的看到了,他就学会了。现在的社会结构跟从前不同,现在是小家庭制度,儿女看不到祖父母,这个不好,你这个小孩教孝、教悌,孝是什么?怎样跟父母处好,悌是怎样跟兄弟们处好,他没有看到。现在一般年岁大的退休的人都进老人院、老人公寓,所以小家庭制度这不是好事情,儿女没有办法接受到道德这个教育。所以你看中国古代都是几代,这三代、四代同堂,寿高的是五代同堂。中国历史上有个最了不起的福报圆满的人,这是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在世五代同堂,他的儿子、孙子、重孙子、玄孙五代同堂,所以他自己称「古稀天子」,自古以来,皇帝是希有的,找不到第二个,大家庭制度。
大家庭当然也有大家庭的弊病、大家庭的毛病我们细细去观察、去研究,大家庭的弊病少,好处多;小家庭的弊病多,好处少。大家庭要不讲究教育,那就不得了,那个麻烦就大了,它是大团体,它不是小团体,所以它有制度。所以古时候齐家就能治国,你会治家,你就能治国,治家跟治国的原理原则没有两样。中国有一部旧小说叫《红楼梦》,诸位细细看,《红楼梦》就是描写古时候的大家庭,在极其兴旺的时候,所谓是家政上轨道;到衰没的时候,这个家政不上轨道,你就在这小说里面,你看它的兴,你看它的衰,你就得到教训。真的认真著重教育,这个家就兴旺。
佛教我们这个四摄法是再好不过,真的是简单扼要,彼此互相照顾,有礼节、有恩有德、有情有义,就在这平常小的礼物当中能见到。你把这些方法能够带到公司行号,我知道在北京有一家公司,它雇用员工之前,员工招募来了,第一个月上课,完全学习。第一个月发工资让你学习,不让你做事情,每天让你八个小时听课,这很有道理。一个月课程下来之后,跟公司大家、跟老板、跟同事,我们现在讲见和同解,这就做到了,我们对於人事物的想法看法就接近一致了,你不教怎么行?这个老板是虔诚的佛教徒,所以他头一个月跟你讲这些做人的道理,做事的道理,道德的教育,因果教育。你一个月之后(上了课之后),你欢喜在这个公司服务,老板就把你留下来;你要觉得你们想法看法跟我不一样,意见不一致,你可以离开,所以他这个公司业务蒸蒸日上。
至於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甚至我们同一个宗教不同道场,如何能够做到和睦相处?那佛的这个四摄法的布施就是交流。我们常常聚会,一、二个月至少有一次聚会,聚会的时候可以互相作东,你作东请客,做主人。这样常常往来,常常交流,当中的误会、矛盾自自然然就化解了,就不会有争执了。譬如现前,这中国谚语也常讲「同行是冤家」,为什么?彼此争利。他要做冤家,他要争利,这是为什么?这是为了他不知道因果的道理,他要知道因果的道理就不会争了,为什么?知道因果的道理,无论个人也好,家庭也好,事业也好,都有运,命运。
你是凡夫,你还有念头,就是还有起心动念,还有是非人我,你就落在数里头;换句话说,你就逃不过命运。命里有的丢都丢不掉,命里没有的,想什么方法你也夺不到,那又何苦来?我同行,我就不争了,不但不争,我帮助你,我布施、施舍,我帮助你。这个施舍是因,施财得财富,我常常布施给你财物,财物布施你,我得的财富是年年增长。你不肯施财,还想办法挡别人的财路,那结果是什么?你命里面的财打折扣,亏折了,你看这都不懂因果的道理。懂得因果的道理,彼此怎么会去争?彼此互相相让,彼此互助合作,这才合乎道理,道理就是道德,这才合乎道理,这就是道德。
所以你不懂,你不晓得这个道理,施财得财富,施法得聪明智慧,施无畏得健康长寿,你为什么不施舍?你看看中国习惯上讲「舍得」,你舍得吗?中国人常常讲的。舍得这个名词是从佛经里面来的,舍是因,得是果,你舍后头就有得,你不舍你就不得;你多舍就多得,少舍就少得,你为什么不舍?佛门里面这个道理,是我初学佛的时候(二十六岁刚刚初学)章嘉大师教我的,我相信,我听懂了,我就照做。在这一生当中,这三种布施,三种果报,我统统得到。我确实是以身作则,做个样子给大家看,有几位同学看得很久他觉悟了,他也学,学了之后跟我讲,果然不错,他舍财毫不吝惜,每年他的收入比他所舍的还要加几成,好像加利息一样,他还得利息,愈舍愈欢喜,证明佛教导我们的没错。
佛无需要我们供养,无需要我们赞叹,对我们是一无所求,他所教导的是真正的善法。虽然他对我们一无所求,我们对佛的恩德念念不忘,时时刻刻想到报佛恩,那怎么个报法?只有依教奉行,佛教我们怎么做,我们老老实实去做就行。所以人与人的关系从什么地方建立?从布施建立。那么在现代最殊胜的建立关系的方法就是旅游,我们组团一起出去旅行参学,为什么?只有旅游的时候你的工作都放下了,白天、晚上时间都在一起,平常各有各的工作,尤其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各人有各人的工作,很难得在一起。纵然访问,也不过见面谈个一、二个小时,你不能生活在一起,所以旅游是比什么都好。能够有一个星期、两个星期、三个星期在一块旅游,大家天天在一块一起学习,一起研究,一起讨论。我们觉得旅游是世间建立关系最好的机会教育,最好的方法。尤其是学术的交流,那意义就更深了。
像我们办一个讲座,我们有个讨论的主题,或者甚至於有几个讨论的题目都可以。像上次冈山会议里面就有四个主题,第一个是环保的问题,第二个是妇女的问题,第三个人权的问题,第四个是宗教教育的问题,这就很有意义。重要的、涉及到整个社会的这种交流讨论,应当把它录相放在电视上去播放、网际网路里面去播放,扩大研究讨论的效果,那对社会就会有很大的帮助,绝对不是说参与的几个人受利益。让不在现场,在电视机面前、在网路面前都能够得到利益,这才是真正帮助社会化解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布施范围很广很广,你要有智慧、有善巧,你要去活用它,要用到恰到好处。中国讲礼,礼是讲节度,不超过也不能不到,不到不合礼,超过也不合礼,恰到好处。
第二个方法,爱语。爱语不是甜言蜜语,甜言蜜语是绮语不是爱语,这个我们要知道,爱语是爱护对方,你念念为他著想,你不要为自己著想;为自己利益著想,你就迷了,你要为别人的利益著想,你的头脑清醒,你才开智慧。《华严经》上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多不二就是自他不二,一是自,多是他。我们念念为他著想,他会念念为我著想,你说这个利益多大!人是念念为自己著想不为别人著想,结果别人他要为他著想,他也不为我著想,那我就苦了,得不到助缘。
现在这个社会很可怕、很悲哀,悲在哪里?人人都是为自己利益。我跟他往来,他跟我有没有利益,利害往来,他跟我没有利益的时候就不往来,朋友就没有了,所以今天是利害之交,不是道义。道义是永恒的、是长远的;利害是短暂的结合,利益没有了,情义也就没有了,这是很可怕的现象。你懂得这个道理,我们跟人要结恩德情义,我们不著重在眼前的利害,所以能够舍己为人,能够牺牲奉献,帮助人开悟,帮助人转凡成圣,这才是真正的高明。
所以爱语是真诚的关怀,对方有错误,有错误要纠正,甚至於有打、有骂、有惩罚,爱护他。父母责备儿女有打、有骂,那是爱他;老师从前教学也是有体罚,体罚的用意在哪里?叫打记性,这个课本这个地方是挨过打的,他就特别记得清楚,他不会忘记。那个严厉的斥责都是爱语,所以爱语不是甜言蜜语,真正教训他,帮助他改恶向善,改过自新。你看到他做的是对的,奖励他,勉励他,鼓励他;他做错的,那要教导他,甚至於惩罚他都可以。教学,父母对子女,老师对学生,懂得恩威兼施,有的时候用和蔼的软语,有的时候严厉的责罚,统统是爱语。佛法里面讲智慧、讲善巧方便,这才是真正爱语落实。
第三种方法利行。利行就是我的一生所作所为决定对你是有利益的,有的时候利益不是在眼前,可能是在一年之后,二年之后,甚至於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对你有好处。可是一般众生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小利,看不到往后的大利。眼前不利,将来有大利,这是真实的利益。在佛法里面,那个眼光就更远了,这一生你没有见到利益,来生后世你见到,佛说这个利益是真实的,这是大利益。譬如说众生贪爱五欲六尘的享受,佛对你禁止,严格的教导你远离五欲六尘的享受,这可能在眼前是矛盾,对我的损害太大了,殊不知这是大利益。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没有不造罪业的,你现在眼前是得一点小利,你来生在三途,那个害就太大了。佛把你禁止,眼前你得不到,来生你得人天福报,你来生一定比这一生殊胜,比这一生好,不知道要好多少倍!你才晓得佛这是真正爱护,真正对我有利益。
如果你的根性大利,你的善根成熟了,佛会教你在这一生当中勤苦修学净土,你来生到极乐世界去作佛了,这是利益里头第一殊胜,没有比这个更殊胜的。纵然尽我们一生数十年寒暑,我们在这里修苦行,得的是大利益,那这种苦行是值得的。所以你要真正有智慧,你能够体会得到,在佛法里面讲你的善根福德成熟,你真正懂得,你知道佛不会害你,佛不会骗你,佛对你有决定的利益、真实的利益,可是这个利益不是在这一生。你不能放弃你这一生,你还落在贪瞋痴慢里头,麻烦就大了。落在贪瞋痴慢,你没有不造业的,你造的善业,三善道受报;你造恶业,三恶道受报。你自己想一想你这一生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善业还是恶业?是善多还是恶多?不要问别人,自己清清楚楚,六道摆在面前,往哪里去还用得著问别人吗?自己比谁都清楚,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你看佛禁止我们,尤其是初学佛的无论是在家、出家,对出家的更严格,决定不许你观听歌舞,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娱乐的节目,佛是严格禁止你去观听。什么原因?你贪瞋痴慢没有断,你观听歌舞音乐你会动心,会把你那个贪瞋痴的烦恼勾引出来。换句话说,它帮助你造业,这个业都是不善业,让你起贪心,让你起欲的念头,这一种心念果报都在三途,悭贪堕饿鬼,瞋恚堕地狱,愚痴堕畜生,所以佛对这个是绝对禁止。
那好像这些娱乐场合我们都不能去了?佛是为你好,不是害你。到什么时候佛开放、不禁止了,这些地方你都可以去?到所有境界现前的时候你能够如如不动,这是佛门谚语常说「八风吹不动」,这个时候佛就开放什么场合你都可以去了。像《华严经》五十三参那就是开放,这个社会上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善财童子一丝毫障碍都没有,统统都可以参访。参访就是到哪里都可以接触,一点障碍都没有,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他已经到不动心了,已经通达诸法实相皆是虚妄,一丝毫都不染著,这个行。不是在这个境界里头,决定要持戒,那不准这不准,到善财那就完全开放,那就没有禁止,为什么?他自然不犯了,跟佛一样,什么场合当中他不会犯戒,他不起心、不动念。所以说你还会起心、还会动念,你还有分别、还有执著,那你就要持戒,你就有很多地方禁止不可以做;到你真的没有执著、没分别了,就开放一部分,从小乘开放到大乘;到不起心、不动念,全部开放了。所以善财那个境界是不起心、不动念,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我们今天跟这个人往来,你自己也得有相当功夫,如果分别执著很重,这就还要很小心谨慎,为什么?怕真的不小心就遇到障道的因缘。果然做到不执著、不分别,行,你能够修大乘佛法;还有分别,还有执著,最好修小乘。小乘是论事不论心,对事相上守得很严格;大乘人是论心不论事,心地清净,事可以接触,这我们要晓得。那华严境界那是一乘法,在大乘之上!那不是普通人,法身菩萨的境界。你看善财出去参访,出去参访是什么资格、什么条件?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才五十三参。这是一乘法不是大乘,在大乘之上,这我们要晓得。
所以我常说(我们都说老实话)我们眼前的境界,我们修学大乘,只能够学智者大师为我们示现的圆五品。圆五品就是信解同佛,我们对於大乘法,我们信,我们能够理解,这就不容易。正知正见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烦恼没断,习气没断,所以还是要持戒念佛,随缘度化,度自己跟帮助别人都随缘。读诵、讲演天天不中断,至於讲演尤其著重的是机会教育,无论在什么地方,碰到熟人他能听的时候就跟他讲几句,不一定要什么讲台、要好多人,不需要,时时刻刻就是有把大乘佛法介绍给一切众生,要有这个心,要有这个愿。常常勉励别人也就常常勉励自己,所以自行化他是一不是二,自行就是化他,化他就是自行,所以这读诵、讲演很重要。我这一生所得的一点利益,没有别的,自己学教五十三年,讲演讲了四十六年,天天讲,我懂得机会教育,无论在什么场所,站著也好,坐著也好,三句话之后本行就来了,这佛法就来了。
后面两条就是兼行六度,正行六度。我们用四摄、用六度帮助别人,用六度帮助自己断烦恼,修清净心,「心净则佛土净」,我们才有把握往生。心不清净,就是你心里头,我常讲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你还有执著,你还有分别,你还有对立,你还有矛盾,你一天纵然念十万声佛号,二十万声佛号,不能往生,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心净则佛土净,所以先要把自己往生那个障碍消除。往生的障碍消除,就是对一切人事物的对立,他跟我对立没有关系,他妨碍不了我,我跟人对立就产生妨碍了。所以佛法修学著重在自度,自己得度之后,什么障碍都障碍不了你。你起心动念你就受别人障碍,那个麻烦就大,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
四摄法最后一条是同事。同事本来的意思是跟一切众生和光同尘,那是法身菩萨才能做到,我们凡夫做不到。譬如说这个人喜欢跳舞,你天天陪他跳舞;那个人喜欢唱歌,你天天跟他在一起唱歌,你才容易度他。可是我们今天凡夫,我们没有这个本事,你一跟他同事之后,你变成下流了,这是佛家常讲的「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所以我今天讲同事,我是不讲跟众生同事,我讲什么?跟佛同事,跟菩萨同事,你每天读诵经典,你看看菩萨怎么想的?菩萨怎么做的?我们跟菩萨学习,决定没有过失。那我跟其他宗教往来,跟天主教、跟基督教、跟犹太教,我说你要跟上帝同事;跟伊斯兰教,你要跟安拉同事、跟天使同事,什么过失都没有了。所以这四摄法你要真正通达、要能够灵活运用,无往而不利,什么人都会变成好朋友,敌人也会变成朋友。这才是宇宙的和谐,本性的和谐,是一定要做的,要懂得学习的。四摄六度确确实实能帮助这个世界化解一切冲突,带来安定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