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挽救社会风气系列(六)—敦睦伦常、尽己本分 (共一集) 1997/7 台湾纬来电视台 档名:24-006-0001
各位观众,大家好:
印光大师这位大德,我们现代海内外的佛弟子,对他老人家都非常的尊敬。他老人家一生的修持、教诲,可以用十六个字全部都概括了,这就是他常常讲的:「敦伦尽分,闲邪存诚,深信因果,老实念佛」。这四句,他在一生当中,确确实实做到了;不但做到,而且做得很圆满。一生当中也本著这四句,教化一切众生。无论是言谈、说法、著书,都离不开这十六个字。我们要想学他老人家,就从这十六个字下手就行了。
学佛不但要明理、要懂方法,实在讲还要找一个好的榜样、好的样子,我们的学习才会有快速的长成。过去李老师常常教我,我最初跟他,还没有出家,还是以在家居士的身分,他告诉我:「古人不学苏东坡,今人不学梁启超」。这两位都是佛教的名人,也是佛教的大德。为什么不能学他?他们是佛学家,对於经教可以说是相当通达,但是没有契入佛所讲的境界;换句话说,没有得到真实的受用。真实受用的标准,就是了生死、出三界,他们没有做到。所以,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记载,他还转世,还不错!还没有堕三恶道,得的是人身;但是得的人身,他的智慧、福德,比前一世又差了一层,往后退,不是往前进。由此可知,我们选择一个典型,选择一个榜样,向他学习,这一点非常重要,不能不慎重。
我出家之后,李老师对我格外的关心,他非常谦虚、非常客气。他说:「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你最好学印光法师,跟印光法师学习。」印祖已经往生多年(印祖是民国二十九年往生),我们怎么个学习法?印祖的《文钞》在,依照《文钞》来学习,你就是印光大师的学生。我们综合印光大师生平的著作,这十六个字就是他老人家的真传。四句,句句意思都是无限的深广。
我们从那里下手?从「敦伦尽分」下手,这样学佛就学得非常踏实。「伦」是伦理、伦常,也就是作人的道理。儒家的教学、佛法的教学,都是教人从作人做起。首先,我们要明了,人与人的关系。一般在家同修,夫妇的关系。现代人为什么结婚不久,家庭就发生变故,就离婚了?最不幸的是儿女。童年的时代,不是失掉父亲,就是失掉母亲,终生的遗憾。这个对他长成,在心理上有很大的影响。这是不了解夫妇的关系。父子的关系、兄弟的关系、朋友的关系,五伦到最后,是君臣的关系,君臣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然后再扩大,我们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你都能够辨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后你才晓得,我们应该怎样作人。如何对人、对事、对物,都能做到恰到好处,都能做到圆圆满满,这就是「敦伦尽分」。
「分」是本分。我们要把自己本分的职责做好。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我这一生选择出家这一个行业(出家是一个行业,我选择这个行业)。为什么选择这个行业?我了解这个行业,我对这个行业有兴趣,非常欢喜。这个行业在佛法里面来讲,叫如来家业。这个行业做的是什么事情?经典上所说的:弘法是家务,度生是事业。换句话说,我选择这个行业,我的本分就是弘法度生。弘法是宣扬佛的教义,把佛教诲众生殊胜的教导,尽心尽力的介绍给社会广大的群众,帮助这些人认识佛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真正能够做到他自己本分的职责,这就是「敦伦尽分」。
释迦牟尼佛是我们最佳的榜样,我们从释迦世尊他老人家一生的行谊里面,观察他所做的敦伦尽分,从这个地方就获得圆满的启示,在这里面我们得到高度的智慧。他选择的是出家,学佛、弘法利生。他一生当中修行,修行成就了。这个成就是什么?我们用最低的标准来说,有智慧、有定力。智慧是对於一切法通达明了;定力是不会受外面境界的诱惑,自己能做得了主宰。有这样的能力,也就是说你有能力辨别真妄,有能力辨别是非,有能力辨别邪正,有能力辨别好恶。获得这样的能力、智慧、德能,然后你就要帮助一切众生。他老人家表演给我们看的,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一直到他圆寂,没有一天空过。一天不讲经说法,他的本分事情就没有做圆满。只要有人听,有人向他请教,没有不竭诚尽心尽力去教导的,真正是学不倦、教不厌。他是我们最好的典型、最好的模范。我们学佛就应当向释迦牟尼佛学习,这是出家人的本分。出家人在伦常里面,也算是一伦;伦是一类。他的本分就是干这桩事情。
至於其他的事情,像建道场,做其他利益一切众生的事业,释迦牟尼佛没有做,他一生没有建道场。他老人家生活是「树下一宿,日中一食」,吃东西一天吃一餐,到外面托钵,人家给什么就吃什么,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晚上住在那里呢?看大树底下好休息,到晚上在那里盘腿坐一宿,过的是这种生活。以后这些国王大臣、大富长者,他们知道了。发现世间有这么一个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大家都愿意亲近。这树下场所太小了,於是他们才建精舍、建讲堂,提供场所,让佛在这里教化一切众生。这才有了精舍、讲堂,我们现在所讲的道场。道场是谁建的?不是出家人建的,是在家学佛的人他们建的,我们称之为护法。要用现代话来说,道场所有权是在家人的,出家人到这边来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所有权是在家人的。出家人心才清净!
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古代的寺院丛林,也是国家建的,不是出家人建的。你看看中国大陆有很多古老的大寺院,我们看到扁额,敕建;敕建就是国家建的,皇帝下命令,地方政府所建的,这是占大多数。还有少数是大富长者,古时候叫大臣,豪富人家他们捐助的,他们来建立的。至於说出家人化缘来建庙,那是晚近之事,在古代没有听说过!经典里面没有这种记载。换句话说,出家人要化缘来建庙,已经是不如法。怎么样才如法?出家人没有道场,应当学佛树下一宿,日中一食,这就如法。
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就提倡这个方法。我读了之后,非常受感动,尤其现代社会,比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方便太多了。怎么说方便太多?现在有帐篷,帐篷很便宜、很经济、也很实惠。一个帐篷,至少可以用三年。我们在树下搭个小帐篷,你说这个多自在!吃饭,说实在话,我们现在虽然不流行托钵,托钵决定行得通,只是你不肯干!在台湾这个地区,学佛的人有多少!出家人托钵不要钱,只托一钵饭,我相信谁都乐意供养。不但你有得吃,大概天天吃的都不错,为什么?很难得到你家来托一次!这个制度好!
你要是建一个道场,你就有麻烦,道场要维护,你能不操心吗?你操心这个事情,你的心还能清净吗?清净心生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自度,才能够度他,才能帮助别人。你的心里面,妄想、分别、执著、忧虑、牵挂,跟一般人没有两样,你怎么能度自己?你怎么能帮助别人?所以,「敦伦尽分」里最重要的,我们是以出家这一伦来说,决定不能搞道场,道场一定要让在家人去做。他搞道场,我们去住,我们修行如法、如理,他一定尊敬你。我们做得不如理,不守戒律,不守清规,他当然把你赶走。你说:「人家的道场,我们很难住,不能长久。天天看别人脸色,这个日子不好过!」实在讲,是你自己不如法,你才看人家的脸色,处处去讨好别人。如果你做的如法,他求你!他希望你长住在这个地方,教化众生,他有功德、他有好处,你操个什么心?真正担心的,是担心自己不如法、担心自己破戒、不守清规、不通教理、没有智慧,你怎么能接受别人供养?所以,只要自己行得正,只要自己守规矩,如理、如法的修学,不要怕没有供养,不要怕没有地方去住。
过去很多年前,香港有一位洗尘法师,到台湾来看我,跟我提出他想建一个丛林,我没有同意。我当时劝导他:「如其建丛林,不如建祠堂」。他问我:「什么道理?」我告诉他:「佛法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一定要先提倡孝道;孝道能发扬光大,师道自然建立。」所以,我跟他谈:「如果你真的有愿力、有这个力量,你应当建祠堂」。而出家人最好学释迦牟尼佛当年那种生活,如果有志同道合的几个人,我们可以组织一个小的僧团,我们住帐篷,我们托钵。他听到我这个说法,也很感兴趣,他说:「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构想」。可是以后回到香港去之后,我就不知道他在做些什么,这谈谈就算了。
我说的话是实话,出家人决定不能怕苦。世尊入灭之前,教导我们「以戒为师」,又说:「以苦为师」,怎么能怕吃苦?「以戒为师」,大家能够理解,一定要遵守教戒,如理、如法的修学,你才有成就。为什么又说「以苦为师」呢?诸位要晓得,生活艰苦,你对世法没有留恋,容易生出离之心。「富贵学道难」,富贵人家样样都很优裕、都很自在,舍不得离开娑婆世界,你跟他讲极乐世界怎么好,他没有见到!他现在这个享受就非常之好,舍不得去!那个生活在苦难中的人,告诉他:「西方极乐世界好!」他这里苦头吃尽了,听说一个好的地方,恨不得赶快去!「以苦为师」,这里头有很深的道理。所以,学佛一定不能怕吃苦,欢喜接受艰苦的生活环境,对自己的修学,一定有帮助,一定有好处。
佛法的弘扬、传播,最要紧的是在自己的修学,你自己修学没有成就,你自己不能契入佛菩萨所证的境界,拿什么去教化众生?固然佛家的经论很多,真正是浩如烟海。这些典章、文物,纵然摆在你的面前,无比的丰富,你要不能正确的理解,你要不能契入它的境界,你读的、你所讲的,依旧是皮毛,依旧是表面,一分一毫都没有入进去。自己没有得到真实的受用,你怎么能够帮助别人?这是事实。
我们今天在社会上,国内、国外我们看到许许多多信佛的同修、学佛的同修,他们有没有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如经上所说的呢?没有见到!不但没有见到,我还没有听说过。学佛多年依旧是迷信,依旧是贪瞋痴慢在加速度的增长;思想、言行皆不如法。我们有没有看到这些事实?有没有去想一想,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实在说,把「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这八个字远离了、舍弃了。所以印祖提出这八个字;这八个字不但是救佛教的命,真正是挽救这个社会,是一副无比的良药,是绝妙的处方。因此,我们想想祖师的教训,想一想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一生表演给我们的榜样,我们应当从什么地方来学习,应当怎样学习,才能契入佳境。这个佳境就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最好的境界。
无论我们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像佛当年在世,跟随他的这些弟子们,经上记载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些人过的生活,都是「树下一宿,日中一食」,过的托钵生活。在我们世间人来看,他们是贫苦到了极处。可是他们乐,他们真的快乐;我们看到苦,他们是离苦,而且他们这种生活当中,得大自在,得真正的快乐。由此可知,乐这种享受,与我们生活富裕不相干。极清苦的生活里面有大乐,佛与弟子们展现给我们看。而在中国,佛教没有传到中国来之前,中国人也有。儒书里面记载,孔老夫子的学生,颜回,「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换句话,吃饭,一个饭碗都没有;「箪」是竹子编的,盛饭。喝水连茶杯也没有,用葫芦瓢来喝水。一般人看到,那个日子是贫穷到极处了。夫子赞叹说:假如别人,那是不堪其忧,可是颜回不改其乐。颜回在极贫穷的环境当中,他快乐。他这个快乐,跟佛与弟子们的快乐,没有两样!他乐在那里?乐在破迷开悟,他觉悟了。觉悟的人在极其贫苦生活环境里面,他还是享受大乐,这是一般人没有法子理解的,一般人决定体会不到的。这种乐就是「敦伦尽分」,敦伦尽分的人,才能享受这种乐趣。
所以,出家人要像个出家人,出家人要像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就是出家人的样子。出家人应当做出家人本分的事业,那就是修戒、定、慧!戒、定、慧三学,缺一个不可以。有戒,未必有定;有定,未必有慧。但是有定,一定有戒;有慧,一定有戒、有定。如果说有定,没有戒,那是假的;有慧,没有定,也是假的,那是诳慧!不是真实的。一定是远离贪瞋痴、勤修戒定慧,这是我们的本分。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也是我们的事业,这是「敦伦尽分」这四个字简单的说明。
「闲邪存诚」这一句话,现代懂得的人不多。不但一般人很难懂,以前还有一个老法师,非常有身分、有地位的,看到这四句,他跟我讲:「太深了!这个话,我都不懂,一般人怎么能懂?」可是这是印祖在民国初年所说的。民国初年那个时代,读中国古书的很多,所以老法师写的这四句,大家都能懂;现在人不读古书,什么叫「闲邪」,真的搞不清楚。「闲」是防止的意思,特别是我们要认真预防邪知邪见,要预防邪说邪行。要存真诚之心,处事待人接物,都要真诚!
这一桩事情,说实在话,在古时候的社会容易做到。古时候帝王的时代,一般讲社会是保守的,是受到严格管制的;而现在民主自由开放,那就困难。像在过去,不正当的言论、文宣、著作,都是列在禁止之列。为什么呢?扰乱社会人心,是被禁止的。今天在民主自由开放的社会里,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就没有法子了。所以,正知正见有,邪知邪见更多。完全要靠社会大众用你自己的智慧去辨别、去选择,没有人保护你了。在从前国家帝王的时代,帝王最大的责任,就是要保护老百姓思想的纯洁、纯净。所以,《学记》里面有一句名言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一个国家,建立一个政权,教导老百姓,什么事情最重要呢?也就是说,你作帝王,你作一个领导人,那一桩事情最重要?教学。要把教育办好,要令社会广大群众远离邪知邪见,社会才会安定、才会繁荣、才会兴旺。这在从前主政的人,是他第一桩大事情。
要令社会广大的群众都能够存好心,我们提倡「四好运动」,「闲邪存诚」才能真正做到四好。「四好」里头,第一个是「存好心」。好心是什么?真诚之心,处事待人接物都能坦诚,没有丝毫邪僻,这是好人好事的根本,也是成佛、成菩萨的根基,我们怎能不重视?怎么能够疏忽呢?在现代,负责任的政府,他也顾及到这桩事情。我在新加坡讲经说法也有十年,新加坡的政府对他的人民负责任。我第一次到新加坡讲经是八八年(一九八八年),他们邀请我到那边弘法。新加坡的政府要了解我,我的学历、经历要报上去。我到那边讲经,经的内容、经本,讲解的内容,也要写成一个大纲报上去;要经过他的核准,才准许你讲。我们讲经,我听说政府派人员来监听,他们是便衣,像听众一样,我们也不认识他;听你讲的,跟你报上去的资料,符不符合?你是不是在造谣生事?如果你讲的跟你所报的内容不相符合,他也不会为难你。下一次再去,就不会批准,他不让你入境。这是一个对社会群众负责任的作法,我们很赞叹,我们没有说他不民主。
换句话说,你说的是邪法,决定不容许你在那边宣扬。我第一次去要做报告,第二次、第三次都要报,以后他们对我了解了,现在到那边去讲经,不必做这些手续。但是去年我在南洋大学讲演,新加坡总共有三所大学,我去年在两个大学里面做佛学讲演,这还是要报告,还是要得到政府的批准,即使讲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也要得到政府批准。如果没有批准,你到那边讲东西、发表东西,那是犯法的,这是对於言论管辖。他的目的是保护人民思想的纯洁,杜绝社会动乱的根源。我们对於新加坡政府的作法非常拥护,我们没有觉得他对我为难,他没有为难。这样做法,好!所以,邪知邪见、不正当的言论,在他的社会里面要想弘传,只有秘密的、地下的,你公开的活动,必定被禁止的。
我们台湾的现象,跟它就完全不一样。台湾的确民主自由开放是世界第一,所有一切不正当的言论、不正当的文宣,都可以在台湾普遍的宣扬,政府不加干涉。所以,我们台湾同胞就非常辛苦,这么多的讲法、这么多的说法,那一个对、那一个不对?无所适从!毕竟有能力辨别的人是少数,没有能力辨别,往往盲从,吃亏上当。最明显的,财物被人家骗去,时有所闻,这些事我们不能不知道。然后今天在台湾「闲邪存诚」,完全靠自己,没有人能够帮助你。
末后二句,「深信因果,老实念佛」。大师在文字里也常常讲:「信愿念佛」;也有说到「老实念佛」。我觉得「老实」比「信愿」好;老实里决定有信愿,有信、有愿,未必老实。「深信因果」这里面,决定要相信「善因善果,恶因恶报」、「因缘果报,丝毫不爽」,这个不能不晓得。这里面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如《观无量寿佛经》,佛所说的「深信因果」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两句话,我必须要讲清楚,怕别人听到误会,「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我天天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了一辈子,也没有成佛,那因果不就不相应了?这一句话不就有问题了?」诸位要懂得「念佛」,那个「念」是什么意思?念不是口念。你看中国的文字,我前面曾经讲过,中国的文言文、中国的文字,是全世界任何国家民族所没有的,是高等智慧的产品。文字是个符号,这个符号是会意。你看「念」,上面是个今,下面是个心,今心就是现在的心,现在心里有佛,这叫做念佛。可见得,不是在口里。口皮上念佛,心里没有佛,不是念佛;心里真有佛,这叫做念佛。那佛是什么?佛所讲的道理、佛所说的教训、佛所说的境界,我现在心上真有!这叫做「念兹在兹」,这叫做念佛,你才真的会成佛。何以故?佛讲得很好,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心里面有佛的教诲、有佛的境界,那你心里真正有佛,你当然作佛。
回过头来,我们看这些芸芸众生,他们心里有什么?他们心里面专门想著五欲六尘,他们心里所念的是财色名食睡,他念这个,他心里头真有!念念不忘!心里面有这些五欲六尘,结果是什么?结果是六道轮回、三途六道!他心里有贪瞋痴慢,心里充满五欲六尘,他搞这个东西。一切法从心想生,六道轮回、三途就是从这个心想生的。一个道理,我们把念头转过来,我们念佛、念菩萨,念戒、念定、念慧,念清净心、念平等心、念正觉心,这叫做念佛。念阿弥陀佛,念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念阿弥陀佛在十方世界接引众生、成就众生,无量无边的功德,我们要效法,我们要学习,这叫念佛。不是单单空念这一句佛号;念这一句空洞的佛号,没有实质上的内容,不能成就,那就是古人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念这一句佛号,声声佛号都有具体的内容,那你是真念佛,你就不是假念。这样念佛,当然就成佛,所以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你要想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一条捷径;而且这一条道路,诸佛都给我们说,不只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
我们在这一生当中,稳稳当当快速的成就,是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相比的。因为那一个法门修学都非常困难,实在讲,不是我们这一生当中能做得到的,唯独这个法门带业往生。只要我们心里念兹在兹,把世情(世间的这些情缘)舍弃掉、放下,不要再染著了,念念与佛相应、念念与经典相应,特别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我们要熟读,要彻底明了,要认真学习去做,这是真正念佛,这是真正的「深信因果,老实念佛」,那有不成就的?所以,印祖这四句话,我们要常常放在心上、要认真努力去做,这一生必定有无比殊胜、意想不到的成就。「敦伦尽分」,我就讲到此地,虽然说到出家这一伦,诸位从这个道理去推广,无论是什么样的身分,都要依照这个模式去做。然后你的生活、你的事业,一定圆满成功。我在此地祝福大家。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谢谢诸位。
各位观众,大家好:
印光大师这位大德,我们现代海内外的佛弟子,对他老人家都非常的尊敬。他老人家一生的修持、教诲,可以用十六个字全部都概括了,这就是他常常讲的:「敦伦尽分,闲邪存诚,深信因果,老实念佛」。这四句,他在一生当中,确确实实做到了;不但做到,而且做得很圆满。一生当中也本著这四句,教化一切众生。无论是言谈、说法、著书,都离不开这十六个字。我们要想学他老人家,就从这十六个字下手就行了。
学佛不但要明理、要懂方法,实在讲还要找一个好的榜样、好的样子,我们的学习才会有快速的长成。过去李老师常常教我,我最初跟他,还没有出家,还是以在家居士的身分,他告诉我:「古人不学苏东坡,今人不学梁启超」。这两位都是佛教的名人,也是佛教的大德。为什么不能学他?他们是佛学家,对於经教可以说是相当通达,但是没有契入佛所讲的境界;换句话说,没有得到真实的受用。真实受用的标准,就是了生死、出三界,他们没有做到。所以,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记载,他还转世,还不错!还没有堕三恶道,得的是人身;但是得的人身,他的智慧、福德,比前一世又差了一层,往后退,不是往前进。由此可知,我们选择一个典型,选择一个榜样,向他学习,这一点非常重要,不能不慎重。
我出家之后,李老师对我格外的关心,他非常谦虚、非常客气。他说:「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你最好学印光法师,跟印光法师学习。」印祖已经往生多年(印祖是民国二十九年往生),我们怎么个学习法?印祖的《文钞》在,依照《文钞》来学习,你就是印光大师的学生。我们综合印光大师生平的著作,这十六个字就是他老人家的真传。四句,句句意思都是无限的深广。
我们从那里下手?从「敦伦尽分」下手,这样学佛就学得非常踏实。「伦」是伦理、伦常,也就是作人的道理。儒家的教学、佛法的教学,都是教人从作人做起。首先,我们要明了,人与人的关系。一般在家同修,夫妇的关系。现代人为什么结婚不久,家庭就发生变故,就离婚了?最不幸的是儿女。童年的时代,不是失掉父亲,就是失掉母亲,终生的遗憾。这个对他长成,在心理上有很大的影响。这是不了解夫妇的关系。父子的关系、兄弟的关系、朋友的关系,五伦到最后,是君臣的关系,君臣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然后再扩大,我们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你都能够辨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后你才晓得,我们应该怎样作人。如何对人、对事、对物,都能做到恰到好处,都能做到圆圆满满,这就是「敦伦尽分」。
「分」是本分。我们要把自己本分的职责做好。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我这一生选择出家这一个行业(出家是一个行业,我选择这个行业)。为什么选择这个行业?我了解这个行业,我对这个行业有兴趣,非常欢喜。这个行业在佛法里面来讲,叫如来家业。这个行业做的是什么事情?经典上所说的:弘法是家务,度生是事业。换句话说,我选择这个行业,我的本分就是弘法度生。弘法是宣扬佛的教义,把佛教诲众生殊胜的教导,尽心尽力的介绍给社会广大的群众,帮助这些人认识佛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真正能够做到他自己本分的职责,这就是「敦伦尽分」。
释迦牟尼佛是我们最佳的榜样,我们从释迦世尊他老人家一生的行谊里面,观察他所做的敦伦尽分,从这个地方就获得圆满的启示,在这里面我们得到高度的智慧。他选择的是出家,学佛、弘法利生。他一生当中修行,修行成就了。这个成就是什么?我们用最低的标准来说,有智慧、有定力。智慧是对於一切法通达明了;定力是不会受外面境界的诱惑,自己能做得了主宰。有这样的能力,也就是说你有能力辨别真妄,有能力辨别是非,有能力辨别邪正,有能力辨别好恶。获得这样的能力、智慧、德能,然后你就要帮助一切众生。他老人家表演给我们看的,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一直到他圆寂,没有一天空过。一天不讲经说法,他的本分事情就没有做圆满。只要有人听,有人向他请教,没有不竭诚尽心尽力去教导的,真正是学不倦、教不厌。他是我们最好的典型、最好的模范。我们学佛就应当向释迦牟尼佛学习,这是出家人的本分。出家人在伦常里面,也算是一伦;伦是一类。他的本分就是干这桩事情。
至於其他的事情,像建道场,做其他利益一切众生的事业,释迦牟尼佛没有做,他一生没有建道场。他老人家生活是「树下一宿,日中一食」,吃东西一天吃一餐,到外面托钵,人家给什么就吃什么,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晚上住在那里呢?看大树底下好休息,到晚上在那里盘腿坐一宿,过的是这种生活。以后这些国王大臣、大富长者,他们知道了。发现世间有这么一个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大家都愿意亲近。这树下场所太小了,於是他们才建精舍、建讲堂,提供场所,让佛在这里教化一切众生。这才有了精舍、讲堂,我们现在所讲的道场。道场是谁建的?不是出家人建的,是在家学佛的人他们建的,我们称之为护法。要用现代话来说,道场所有权是在家人的,出家人到这边来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所有权是在家人的。出家人心才清净!
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古代的寺院丛林,也是国家建的,不是出家人建的。你看看中国大陆有很多古老的大寺院,我们看到扁额,敕建;敕建就是国家建的,皇帝下命令,地方政府所建的,这是占大多数。还有少数是大富长者,古时候叫大臣,豪富人家他们捐助的,他们来建立的。至於说出家人化缘来建庙,那是晚近之事,在古代没有听说过!经典里面没有这种记载。换句话说,出家人要化缘来建庙,已经是不如法。怎么样才如法?出家人没有道场,应当学佛树下一宿,日中一食,这就如法。
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就提倡这个方法。我读了之后,非常受感动,尤其现代社会,比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方便太多了。怎么说方便太多?现在有帐篷,帐篷很便宜、很经济、也很实惠。一个帐篷,至少可以用三年。我们在树下搭个小帐篷,你说这个多自在!吃饭,说实在话,我们现在虽然不流行托钵,托钵决定行得通,只是你不肯干!在台湾这个地区,学佛的人有多少!出家人托钵不要钱,只托一钵饭,我相信谁都乐意供养。不但你有得吃,大概天天吃的都不错,为什么?很难得到你家来托一次!这个制度好!
你要是建一个道场,你就有麻烦,道场要维护,你能不操心吗?你操心这个事情,你的心还能清净吗?清净心生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自度,才能够度他,才能帮助别人。你的心里面,妄想、分别、执著、忧虑、牵挂,跟一般人没有两样,你怎么能度自己?你怎么能帮助别人?所以,「敦伦尽分」里最重要的,我们是以出家这一伦来说,决定不能搞道场,道场一定要让在家人去做。他搞道场,我们去住,我们修行如法、如理,他一定尊敬你。我们做得不如理,不守戒律,不守清规,他当然把你赶走。你说:「人家的道场,我们很难住,不能长久。天天看别人脸色,这个日子不好过!」实在讲,是你自己不如法,你才看人家的脸色,处处去讨好别人。如果你做的如法,他求你!他希望你长住在这个地方,教化众生,他有功德、他有好处,你操个什么心?真正担心的,是担心自己不如法、担心自己破戒、不守清规、不通教理、没有智慧,你怎么能接受别人供养?所以,只要自己行得正,只要自己守规矩,如理、如法的修学,不要怕没有供养,不要怕没有地方去住。
过去很多年前,香港有一位洗尘法师,到台湾来看我,跟我提出他想建一个丛林,我没有同意。我当时劝导他:「如其建丛林,不如建祠堂」。他问我:「什么道理?」我告诉他:「佛法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一定要先提倡孝道;孝道能发扬光大,师道自然建立。」所以,我跟他谈:「如果你真的有愿力、有这个力量,你应当建祠堂」。而出家人最好学释迦牟尼佛当年那种生活,如果有志同道合的几个人,我们可以组织一个小的僧团,我们住帐篷,我们托钵。他听到我这个说法,也很感兴趣,他说:「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构想」。可是以后回到香港去之后,我就不知道他在做些什么,这谈谈就算了。
我说的话是实话,出家人决定不能怕苦。世尊入灭之前,教导我们「以戒为师」,又说:「以苦为师」,怎么能怕吃苦?「以戒为师」,大家能够理解,一定要遵守教戒,如理、如法的修学,你才有成就。为什么又说「以苦为师」呢?诸位要晓得,生活艰苦,你对世法没有留恋,容易生出离之心。「富贵学道难」,富贵人家样样都很优裕、都很自在,舍不得离开娑婆世界,你跟他讲极乐世界怎么好,他没有见到!他现在这个享受就非常之好,舍不得去!那个生活在苦难中的人,告诉他:「西方极乐世界好!」他这里苦头吃尽了,听说一个好的地方,恨不得赶快去!「以苦为师」,这里头有很深的道理。所以,学佛一定不能怕吃苦,欢喜接受艰苦的生活环境,对自己的修学,一定有帮助,一定有好处。
佛法的弘扬、传播,最要紧的是在自己的修学,你自己修学没有成就,你自己不能契入佛菩萨所证的境界,拿什么去教化众生?固然佛家的经论很多,真正是浩如烟海。这些典章、文物,纵然摆在你的面前,无比的丰富,你要不能正确的理解,你要不能契入它的境界,你读的、你所讲的,依旧是皮毛,依旧是表面,一分一毫都没有入进去。自己没有得到真实的受用,你怎么能够帮助别人?这是事实。
我们今天在社会上,国内、国外我们看到许许多多信佛的同修、学佛的同修,他们有没有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如经上所说的呢?没有见到!不但没有见到,我还没有听说过。学佛多年依旧是迷信,依旧是贪瞋痴慢在加速度的增长;思想、言行皆不如法。我们有没有看到这些事实?有没有去想一想,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实在说,把「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这八个字远离了、舍弃了。所以印祖提出这八个字;这八个字不但是救佛教的命,真正是挽救这个社会,是一副无比的良药,是绝妙的处方。因此,我们想想祖师的教训,想一想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一生表演给我们的榜样,我们应当从什么地方来学习,应当怎样学习,才能契入佳境。这个佳境就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最好的境界。
无论我们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像佛当年在世,跟随他的这些弟子们,经上记载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些人过的生活,都是「树下一宿,日中一食」,过的托钵生活。在我们世间人来看,他们是贫苦到了极处。可是他们乐,他们真的快乐;我们看到苦,他们是离苦,而且他们这种生活当中,得大自在,得真正的快乐。由此可知,乐这种享受,与我们生活富裕不相干。极清苦的生活里面有大乐,佛与弟子们展现给我们看。而在中国,佛教没有传到中国来之前,中国人也有。儒书里面记载,孔老夫子的学生,颜回,「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换句话,吃饭,一个饭碗都没有;「箪」是竹子编的,盛饭。喝水连茶杯也没有,用葫芦瓢来喝水。一般人看到,那个日子是贫穷到极处了。夫子赞叹说:假如别人,那是不堪其忧,可是颜回不改其乐。颜回在极贫穷的环境当中,他快乐。他这个快乐,跟佛与弟子们的快乐,没有两样!他乐在那里?乐在破迷开悟,他觉悟了。觉悟的人在极其贫苦生活环境里面,他还是享受大乐,这是一般人没有法子理解的,一般人决定体会不到的。这种乐就是「敦伦尽分」,敦伦尽分的人,才能享受这种乐趣。
所以,出家人要像个出家人,出家人要像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就是出家人的样子。出家人应当做出家人本分的事业,那就是修戒、定、慧!戒、定、慧三学,缺一个不可以。有戒,未必有定;有定,未必有慧。但是有定,一定有戒;有慧,一定有戒、有定。如果说有定,没有戒,那是假的;有慧,没有定,也是假的,那是诳慧!不是真实的。一定是远离贪瞋痴、勤修戒定慧,这是我们的本分。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也是我们的事业,这是「敦伦尽分」这四个字简单的说明。
「闲邪存诚」这一句话,现代懂得的人不多。不但一般人很难懂,以前还有一个老法师,非常有身分、有地位的,看到这四句,他跟我讲:「太深了!这个话,我都不懂,一般人怎么能懂?」可是这是印祖在民国初年所说的。民国初年那个时代,读中国古书的很多,所以老法师写的这四句,大家都能懂;现在人不读古书,什么叫「闲邪」,真的搞不清楚。「闲」是防止的意思,特别是我们要认真预防邪知邪见,要预防邪说邪行。要存真诚之心,处事待人接物,都要真诚!
这一桩事情,说实在话,在古时候的社会容易做到。古时候帝王的时代,一般讲社会是保守的,是受到严格管制的;而现在民主自由开放,那就困难。像在过去,不正当的言论、文宣、著作,都是列在禁止之列。为什么呢?扰乱社会人心,是被禁止的。今天在民主自由开放的社会里,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就没有法子了。所以,正知正见有,邪知邪见更多。完全要靠社会大众用你自己的智慧去辨别、去选择,没有人保护你了。在从前国家帝王的时代,帝王最大的责任,就是要保护老百姓思想的纯洁、纯净。所以,《学记》里面有一句名言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一个国家,建立一个政权,教导老百姓,什么事情最重要呢?也就是说,你作帝王,你作一个领导人,那一桩事情最重要?教学。要把教育办好,要令社会广大群众远离邪知邪见,社会才会安定、才会繁荣、才会兴旺。这在从前主政的人,是他第一桩大事情。
要令社会广大的群众都能够存好心,我们提倡「四好运动」,「闲邪存诚」才能真正做到四好。「四好」里头,第一个是「存好心」。好心是什么?真诚之心,处事待人接物都能坦诚,没有丝毫邪僻,这是好人好事的根本,也是成佛、成菩萨的根基,我们怎能不重视?怎么能够疏忽呢?在现代,负责任的政府,他也顾及到这桩事情。我在新加坡讲经说法也有十年,新加坡的政府对他的人民负责任。我第一次到新加坡讲经是八八年(一九八八年),他们邀请我到那边弘法。新加坡的政府要了解我,我的学历、经历要报上去。我到那边讲经,经的内容、经本,讲解的内容,也要写成一个大纲报上去;要经过他的核准,才准许你讲。我们讲经,我听说政府派人员来监听,他们是便衣,像听众一样,我们也不认识他;听你讲的,跟你报上去的资料,符不符合?你是不是在造谣生事?如果你讲的跟你所报的内容不相符合,他也不会为难你。下一次再去,就不会批准,他不让你入境。这是一个对社会群众负责任的作法,我们很赞叹,我们没有说他不民主。
换句话说,你说的是邪法,决定不容许你在那边宣扬。我第一次去要做报告,第二次、第三次都要报,以后他们对我了解了,现在到那边去讲经,不必做这些手续。但是去年我在南洋大学讲演,新加坡总共有三所大学,我去年在两个大学里面做佛学讲演,这还是要报告,还是要得到政府的批准,即使讲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也要得到政府批准。如果没有批准,你到那边讲东西、发表东西,那是犯法的,这是对於言论管辖。他的目的是保护人民思想的纯洁,杜绝社会动乱的根源。我们对於新加坡政府的作法非常拥护,我们没有觉得他对我为难,他没有为难。这样做法,好!所以,邪知邪见、不正当的言论,在他的社会里面要想弘传,只有秘密的、地下的,你公开的活动,必定被禁止的。
我们台湾的现象,跟它就完全不一样。台湾的确民主自由开放是世界第一,所有一切不正当的言论、不正当的文宣,都可以在台湾普遍的宣扬,政府不加干涉。所以,我们台湾同胞就非常辛苦,这么多的讲法、这么多的说法,那一个对、那一个不对?无所适从!毕竟有能力辨别的人是少数,没有能力辨别,往往盲从,吃亏上当。最明显的,财物被人家骗去,时有所闻,这些事我们不能不知道。然后今天在台湾「闲邪存诚」,完全靠自己,没有人能够帮助你。
末后二句,「深信因果,老实念佛」。大师在文字里也常常讲:「信愿念佛」;也有说到「老实念佛」。我觉得「老实」比「信愿」好;老实里决定有信愿,有信、有愿,未必老实。「深信因果」这里面,决定要相信「善因善果,恶因恶报」、「因缘果报,丝毫不爽」,这个不能不晓得。这里面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如《观无量寿佛经》,佛所说的「深信因果」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两句话,我必须要讲清楚,怕别人听到误会,「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我天天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了一辈子,也没有成佛,那因果不就不相应了?这一句话不就有问题了?」诸位要懂得「念佛」,那个「念」是什么意思?念不是口念。你看中国的文字,我前面曾经讲过,中国的文言文、中国的文字,是全世界任何国家民族所没有的,是高等智慧的产品。文字是个符号,这个符号是会意。你看「念」,上面是个今,下面是个心,今心就是现在的心,现在心里有佛,这叫做念佛。可见得,不是在口里。口皮上念佛,心里没有佛,不是念佛;心里真有佛,这叫做念佛。那佛是什么?佛所讲的道理、佛所说的教训、佛所说的境界,我现在心上真有!这叫做「念兹在兹」,这叫做念佛,你才真的会成佛。何以故?佛讲得很好,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心里面有佛的教诲、有佛的境界,那你心里真正有佛,你当然作佛。
回过头来,我们看这些芸芸众生,他们心里有什么?他们心里面专门想著五欲六尘,他们心里所念的是财色名食睡,他念这个,他心里头真有!念念不忘!心里面有这些五欲六尘,结果是什么?结果是六道轮回、三途六道!他心里有贪瞋痴慢,心里充满五欲六尘,他搞这个东西。一切法从心想生,六道轮回、三途就是从这个心想生的。一个道理,我们把念头转过来,我们念佛、念菩萨,念戒、念定、念慧,念清净心、念平等心、念正觉心,这叫做念佛。念阿弥陀佛,念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念阿弥陀佛在十方世界接引众生、成就众生,无量无边的功德,我们要效法,我们要学习,这叫念佛。不是单单空念这一句佛号;念这一句空洞的佛号,没有实质上的内容,不能成就,那就是古人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念这一句佛号,声声佛号都有具体的内容,那你是真念佛,你就不是假念。这样念佛,当然就成佛,所以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你要想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一条捷径;而且这一条道路,诸佛都给我们说,不只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
我们在这一生当中,稳稳当当快速的成就,是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相比的。因为那一个法门修学都非常困难,实在讲,不是我们这一生当中能做得到的,唯独这个法门带业往生。只要我们心里念兹在兹,把世情(世间的这些情缘)舍弃掉、放下,不要再染著了,念念与佛相应、念念与经典相应,特别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我们要熟读,要彻底明了,要认真学习去做,这是真正念佛,这是真正的「深信因果,老实念佛」,那有不成就的?所以,印祖这四句话,我们要常常放在心上、要认真努力去做,这一生必定有无比殊胜、意想不到的成就。「敦伦尽分」,我就讲到此地,虽然说到出家这一伦,诸位从这个道理去推广,无论是什么样的身分,都要依照这个模式去做。然后你的生活、你的事业,一定圆满成功。我在此地祝福大家。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谢谢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