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挽救社会风气系列(一)—佛教是什么 (第二集) 1997/6 台湾纬来电视台 档名:24-001-0002
访问者:法师,你刚才对禅定谈了很多,你说在逛市场的时候,也可以修禅定;看电视的时候,也可以修禅定,可以说在我们生活周遭无时无刻、无时无地都可以修禅定,是这个意思吗?
师父:对。
访问者:也就是说我们目前看到社会上一些乱象、一些不满,我们都要不动气、不生气。
师父:对。
访问者:有没有什么方法,让我们做到这一点,达到这个境界?
师父:其实这桩事情,你并不难体会,你看到这个现象,你生气不能解决问题。假如你生气发脾气,能把问题解决那行!那个值得。你生气解决不了问题,你不叫冤枉生气了吗?你不如把心平静下来,平静下来清净心生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解决问题。所以这种生气、喜欢,这是感情冲动,感情冲动决定不能解决问题,所以禅定、智慧就很重要。无论什么境界一定要保持清净心,冷静的头脑,然后才能处理问题;冷静的头脑里面就生智慧,所以这个定就非常重要。
访问者:所以并不是说「定」是消极,不生气是消极,其实是让你产生智慧,从冷静当中产生智慧,才能解决问题,这才是积极的意义。
师父:对!
访问者:非常好。刚才还有谈到布施,法师您谈到布施,是放下烦恼,放下心中的杂念,这好像是自己度自己,有没有说是我们度人家、帮助人家,有那些布施呢?
师父:帮助别人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是归纳为这三大类。财就是我们自己有多余,实在讲最会过日子的人,我们讲他的生活潇洒,他的生活自在,现在讲高度艺术的生活,不一定是你过得很富裕、很豪华,不见得!你过得很潇洒、很自在、很快乐,你的人生就非常美满。那我们只要衣食足就自在,何必要多余的?能够吃得饱、穿得暖,有一个房子可以遮蔽风雨,真是身心安稳。如果有多余的,我们帮助别人,助人为快乐之本,所以应当热心主动的,去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给他物质上的帮助,这个就是属於财布施。
布施而不著相,布施不要挂在心上,我做了多少多少好事,那你就变成普通的福报,不能生智慧。布施过去的时候,心里是干干净净,一丝毫不染著,不要去想这个东西,这是真实的功德。功德就是成就你的定、成就你的慧,於定、慧有帮助的是功德;於定、慧没有帮助的,就不叫功德。
法布施是我们有智慧、有技能,我们把我们的智慧、技能传授给别人,这叫法布施。譬如我们是从事於佛教教学的工作,我们每天把这些道理,讲解给一般人听,让他了解、让他觉悟,这属於法布施。这种布施里面,决定没有报酬。所以有很多同学们晓得,我的讲经录音带、录影带、CD,以及所有一切出版物,统统没有版权,没有版权就是布施,谁拿去印都好,谁拿去流通都好,只要有利於社会。如果一版权所有,那就不叫布施,那叫生意买卖,那就不是布施。所以我们只要能帮助这个社会,我们热心去做;虽然做了,心地清净,逍遥自在,不要把它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难过。
无畏布施是解决众生的困难,众生有恐惧,身心不安,我们帮助他,使他能够得到身心安稳,这个就是属於无畏布施。无畏布施佛讲得健康长寿的果报,法布施得聪明智慧,财布施得财富。所以世间人他都想,我要有财富、我要聪明智慧、我要健康长寿,但是他不懂得修因,这种想法都变成妄想,求佛、求菩萨保佑他,那是决定得不到的。
访问者:是,只求菩萨保佑,而自己完全不付出是永远得不到。所以各位朋友不要忘记,其实布施,每一个人都可以做,不一定是说,一定要非常有钱人,或者非常有才能的人才可以布施,每一个人都有布施的能力。是这个意思?
师父:对!
访问者:法师,刚才我们谈到三福,人天福当中好像法师刚刚只提到有关孝道方面;其他方面,是不是也请法师再补充、再开示好吗?
师父:教育是师道,师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所以孝道是根本。一个人他能够成就,成为社会上一个好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一定要受良好的教育。良好的教育,一定是父母在家庭,跟学校密切地配合,才能把这个人教出来。譬如说教孝,父母对儿女这个话说不出口:「你是我的儿子,你要孝顺我。」这个讲不出口。那儿子问:「我为什么要孝顺你?」这不是麻烦事情吗?所以教孝是老师,老师有责任教学生,把这个道理说清楚,你为什么要孝养父母?父母同样的,你要教儿女如何去尊师重道,老师对学生:「我是你的老师,你要尊重我、你要重道。」这个话也说不出口。所以必须两方面配合,才能把这个人教育出来。所以说一开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就是教育真正的基础。
从这个地方然后再提升,你要有慈悲心,要能关怀社会、关怀大众,爱护一切大众,这就是慈心。慈心里面最重要的,不杀生;不杀生,我们就不会伤害任何一个人,不会伤害任何一个动物,培养你的慈悲心。再修十善业道,十善业道是做人基本的基础,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绝不做这种事情。
访问者:法师,你刚才说不杀生这一点,是不是意味我们要学佛,就一定要吃素?
师父:那不一定,这个不一定,可是素食对於生活决定有好处。我学佛也没有人叫我吃素,但是我学佛六个月,就开始吃素,我得到一个启示。因为我在小时候念书,有一些同学是虔诚的回教徒,我曾经上过「清真寺」,了解他们一些东西,他们对饮食很挑剔。因为他们不但讲卫生,世间一般人讲卫生,卫生是保卫生理,他懂得卫性。他除了生理之外,人有性情,这个性情善恶,他说与吃东西饮食有关系,我体会到这一点。凡是会影响自己性情不良的这一方面,那些东西他都不吃。
所以以后学佛,佛家讲素食,素食能够保护慈悲心,所以这是饮食里面,它卫身、卫性、卫心,这讲得最完全。我从这里得到这个启示,我就吃长素,我二十六岁吃长素,四十多年,这个身体是越来越健康。我的年龄一般人看不出来,前年医院医生给我验血,他告诉我,他说:「法师!你的血液纯度、颜色,就像三十几岁人的样子。」他做了一个结论:这是你吃素的好处。所以素食对於身体健康,是有绝对的好处。再加上心清净,不要染著,世间什么事情放下就好了。所以我不看电视,我也不听广播,我也不看报纸,人家问我,每一天天下太平,没事!日子好过。如果你看这个,「这天下怎么这么乱,乱七八糟!」那你就苦不堪言了。我何必要过那个日子?所以一切排斥掉,每一天读经,与佛菩萨为伍,与古人做朋友,你说这个生活多自在、多快乐!
访问者:是,从法师的面相上,相信各位观众可以充分得到印证,因为法师红光满面,而且脸色一点岁月的痕迹都没有,真的看不出他的年龄,我也不必公布他的年龄。法师,我们知道常常在佛学当中,有人提到业障,说每一个人一生当中都有业障,这个业障是代表什么?跟我们的影响又怎么样?
法师:「业」是事业,造作的时候叫做「事」,你是做什么事;事情做完之后那个结果,就叫「业」。所以像我们在学校念书,学生上课的时候,他有作业,一个学期结束叫结业,三年念完,毕业。所以业是造作的结果。我们一般人起心动念都是造作,所以造作的太多了,佛把它归纳为三大类。你心里面的思想、起心动念叫意业,你的言语叫口业,你身体的造作叫身业。所以用身、口、意,就把你所有一切的造作,你的活动全部都包括。你造作的这些,一定产生后果,这个后果就叫做「业」。
业产生障碍,障碍什么?障碍你的定、障碍你的慧。就是刚才讲的,你为什么定不了?为什么你在外面一走的时候,你就会被引诱?那引诱是你在造作,你被人引诱,那引诱是你定没有了,慧也没有了,就变成障碍,所以这叫业障。你造作的善,善也能障,为什么?善的时候生欢喜心,总而言之,你的心不平等,所以心要平,你起了波浪。欢喜也起波浪,烦恼也起波浪,所以全部都是业障;善业也障,恶业也障。但是他有果报,善业三善道,恶业三恶道;换一句话说,你出不了六道轮回,你有业障,你没有定慧;定慧才能超越六道轮回,才能解决问题。
因此,佛教给我们要修净业,净业就是我们不做坏事,做好事。我们修善业,修善业而不著修善业的相,那个障就没有了。所以总而言之一句话,你要记住,我们日常生活从早晨起来穿衣、吃饭、工作、应酬,一定要与戒、定、慧相应。假如说戒、定、慧你觉得这三个字太玄了,不太好懂,我变通一下,你要与清净心相应,心是不是清净?与平等心相应,平等就是没有分别,清净就是不执著,我对於一切事情不分别、不执著。了了分明是智慧;不分别、不执著是定。与定、慧相应,你的生活就自在,你的生活就美满,你的事业一定一帆风顺,你做得一定比别人好。好的原因在那里?因为你有定、慧。
访问者:是!也就是所谓这个业,就是你曾经做过的事,你曾经说过的话,所得到的一些后果。你曾经做了善事会得善果,曾经做了坏事就会得恶果,也就是我们人一定要多做好事。法师,这个是不是跟我们一般在佛学当中所说的因果关系,是不是也有一些关联?
师父:有关联,有密切关联。
访问者:您谈谈因果关系好吗?
师父:世、出世间法就是世间法跟佛法,都离不开因果,佛法也是建立在因果的基础上,你没有因怎么会得果?譬如说我们读书,勤奋读书是因,我们拿到学位是果。我们勤奋的工作是因,我们得到好的报酬这是果。所以世、出世间就是一个大的因果,而这个因果它永远是相续的,它永远是在循环,这个道理我们必须要知道。知道因果相续,知道因果循环,那我们在这个环境里面,我们自然就会向著断恶修善。因为造因是我们自己,结果当然我们自己也能够预期,我造好因一定得善果,我造恶因,我的果一定不好。不可能说善因得恶果,恶因得善果,没有这个道理,这是定律。
访问者:谈到这个因果,我有一点好奇,我们可以说我们这一代、这一辈子做善事,是为了我们下一代来结善果。如果我们的上一代做了坏事,而我们是无辜的,我们不知道,而由我们来承受上一代做的坏事的恶果,那我们该如何自处?
师父:这个里面的情形,就非常非常复杂了,要严格的来讲,因果是个人自己造,个人自己承受。上一代跟下一代只有影响,是间接的不是直接的。由此可知,纵然上一代做得不好,我要是认真努力,可以把它改变。改变不了是因为你不懂得因果的道理,你不晓得这个事实真相,你被环境转了,那就很苦。换句话说,你受它的影响,这刚才讲你还受外面境界影响,你没有定、没有慧。如果你能够守住正常的原理、原则,那这就是持戒。修清净心,生智慧,那我就能改环境。环境再恶劣,我们有能力把环境回转过来,这个都是事在人为。这个就是我们讲高度的智慧,高度的智慧一定是依赖甚深的定力,妥善的方法。所以社会纵然再恶劣,我们环境纵然再恶劣,没有不能改的,《了凡四训》就是最好的例子。
访问者:也就是说即或你的上一代做了一些坏事,到你这一代受些影响,但是如果你自己自身能够在佛方面修得很好,禅定、慧都能修得很好,还是可以化解这个不好的影响。
师父:可以!不错!不错!
访问者:所以完全还是看自己。法师,我知道一般人可能会觉得,我只要做好人就可以了,我何必一定去学佛?学佛对我们个人到底有什么好处,为什么一定要去学佛?
师父:这个还是一个误会。你听我刚才讲的,应当有相当的一个了解。学佛学做个明白人,我做人就好了,我何必做个明白人?我何必要晓得宇宙人生的真相?好人就行了!这样说法,这个问题你就能够得到答案。一定要做个明白人,才是圆满的好人。你虽然是好人,你这好人不圆满,有欠缺的地方太多了。如果你有定、有慧,能够做个明白人,那你是个圆满的好人,就这个意思。
访问者:一般的好人,只是普通的好人而已。
师父:对!不圆满。
访问者:不圆满!不是圆满的好人,所以我们要想达到圆满的好人,还是得学佛。还有,学佛如果说想要有所成就的话,难道一定要出家吗?在家学佛也能够学到有所成就吗?
师父:学佛不一定要出家,如果说出家的话,这个观念就错误了。出家就像我们世间的行业一样,你喜欢这个行业,你可以选择这个行业。学佛是任何行业都可以学佛,任何行业都成菩萨,任何行业都成佛,不一定要出家。出家是所有行业里面一个行业,这个行业相当於我们选择行业,我喜欢教育,我喜欢教学,我去念师范学校,我将来毕业之后,我从事於教育工作,这是个人志愿。所以一定要晓得,佛法是圆满的智慧,圆满的智慧是表现在任何不同生活方式上,任何工作上,任何环境当中,这是真正的学佛,真正在佛法上的成就,不一定要出家。如果出家不从事於教学的工作,那就大错特错!好比你念师范,念毕业了,分发你到学校当教员,你天天不上课,那成什么话?这个是过错!你从事於这个行业,就要把这个行业做好,在这个行业当中,做所有同行的榜样、模范,那就叫佛菩萨,佛菩萨就是世间一切众生最好的榜样。
访问者:是。刚才法师也提到说,学佛我们可以离苦得乐,而且这也是我们学佛的人,希望达到的一个意境,一个目标。不过这个离苦得乐,世间人可以说人人都是有苦恼的,不晓得在佛法当中,是不是有比较具体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化解掉这些苦恼?
师父:苦恼,佛经上讲是从迷失了自己,迷失了生活环境真相里面产生的。因为你不了解事实真相,你天天在打妄想,你的想法、看法全都错了,於是你的所作所为也就跟著错。我们晓得思想是人行为的指导,想错了一定就做错了,做错了那当然就带来苦难的结果。佛要解决一切众生苦难,一定先要帮助他觉悟。他真正懂得人生。实在讲,关於这一点,我们现代人不如古人。古人他能够安贫乐道,他多快乐!现在人欲望没有止尽,那你不叫自找苦吃!你可以冷静想一想,你每天这么辛苦的工作,你过的是什么日子?你得到的是什么?冷静想想,自己就会觉悟,错了!
我在早年学佛,有个老和尚给我讲了一个故事,那是真实的,是他们小的时候。这是在江苏泰州有一个要饭的,要饭是很可怜,他的儿子做生意发大财,所以亲戚朋友骂他:「你发大财这么享受,你的爸爸在外面要饭,你知不知道?」他当然也很难过,派了好多人到处去找,把爸爸找回来。找回来之后,给他换上新衣服,找人侍候他。可是他这个老爸爸住了一个月,偷偷溜了,又去要饭。人家问他,你为什么?他说:「那多少人侍候,受罪呀!」拿来吃的东西,我不想吃的东西,拼命拿来给我吃;我不愿意穿的衣服,拿来给我穿。他说我天天要饭,我每一天游山玩水,我饿了托一钵饭。晚上睡觉,那个地方随地而睡,我过的是真正的生活,过的是自己愿意过的生活,快乐的生活,自在的生活。这个人很了不起,他这个观念跟我们世俗观念完全不一样,这个人没学佛,学佛他也成佛了。实际上他是菩萨,乞丐里面的菩萨,乞丐里面的觉悟者;他表现的是於人无争,於世无求,过得是大自然的生活,跟大自然为伍,那一个人有这种境界。回过头来看看他儿子做生意,他简直不耻,他过的不是人的生活。离苦得乐,诸位从这里去想。
访问者:好深的意境。跟刚才师父所说的,笑话里面的主角,刚好相反的是,有些人实在是人在福中不知福,其实他的周遭一切都非常的圆满,但是他就是不快乐,因为他脑子里记得都是过去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而开心的事一点都不记得。法师,是不是请您对这些人,很想不开的这些人,也做一些开示好吗?
师父: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人与人、人与事都是过眼云烟,何必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跟自己过不去呢?这个是很愚痴!一个人要想真正得到快乐,所有一切不如意的事情,所有一切跟自己有过节的人,你都应该把它忘得干干净净,常常想人的好处,不要想人的坏处,你就快乐。天天想人家的过失,不想人家的好处,你叫自找苦吃。与人有没有相干?与他不相干;苦的是自己,苦的不是他,这种人才叫做愚痴,佛经上讲的迷惑颠倒。细细想想佛的这些话,我们应该自求多福,常常念人的善处,不要想人家的过失。纵然他有过失,纵然他是个恶人,我们常存这样的心,有这样良好的态度来对他,也能把这个恶人转变成善人,这是无量功德,这是大好事,不可以铸成别人的恶行,应当要成人之美,我们才真正能够得到快乐。
访问者:对於一些他没有办法控制自己思绪的人,法师!是不是有些外力的方法,譬如说念念什么经文,可以帮助他开扩自己。那些经文可以念?
师父:这些现象很普遍,我们在国内、国外都看到很多,而他的主要原因,这在佛法讲,他这个习气太深,烦恼太重。有的时候明白这些道理,境界现前他依旧不能克服,依旧转不过来。佛法的方法很多,你读经,如果烦恼起来,心不平,把心定下来,展开经卷好好的念一遍,慢慢这个情绪就稳定。所以用读经的方法可以,用念咒的方法也可以,用念佛的方法也可以,方法很多,甚至於不用这些方法,用世间你喜欢听音乐,放几曲古典音乐,你专注在听,心也能平下来。方法没有一定,你看那一种方法对自己有效,你就可以试著去运用。总而言之,平息自己的妄想、分别,这是最重要,这是我们修行里面中心的理念。
访问者:法师,能不能指导我们一下,在家我们要自修,应该念那些经文,可以帮助我们自修?
师父:初学一定要从做好人做起,这些年来我们在海内外提倡四好运动,教人存好心、做好事、说好话、做好人。「好」的标准一定是於社会、於大众有利益,而不是於自己有利益。如果都想到自己的利益,把社会大众的利益放在一边,这就不好。念念为社会、念念为大众,我自己也是大众之一,大家好,我当然好;我好,大家不好,我还是有灾难,还是没有办法避免。所以这个好的标准是为社会、为大众,以这个为标准。
要做好人,这是基本的条件,从那里学起?过去印光大师一生极力提倡《了凡四训》,学了凡。袁了凡是明朝时候的人,他这四篇文章在台湾流通的很广,我过去有详细的讲解,有录音带、也有书在流通,可以多看看,认真的来学习,先做好人。以这个为基础,然后我们再读经,才能够收到效果。读经,如果大家没有接触,最好念《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的份量不长,长短适中,非常适合於现代人。它里面理论、方法、境界都相当圆满,面面都说到,是一部非常好的书。
访问者:《无量寿经》?
师父:《无量寿经》。
访问者:法师,我们在念经之前,或是当中、或是之后,有没有什么规矩、什么禁忌?有没有?
师父:没有。佛是教学,不是宗教,不是说我们没有规矩,佛就不高兴,没有这个道理。佛要不高兴,他就变成凡夫了,他还会起心动念,没有这个事情。
访问者:完全不受。
师父:完全完全没有。
访问者:随时随地你都可以念。
师父:对!对!
访问者:只要把心放下来,能放静。
师父:对!对!大众在一块共修的时候,那就必须要有规矩,没有规矩不就乱掉了。所以大众在一块念经,为什么一定要敲木鱼,木鱼打拍子,使大家拍节能够整齐,听起来好听,不至於乱糟糟的。所以大众在一起要讲究规矩,个人那是你怎么样自在,就可以怎么去做。
访问者:还有我们现在可以发现,生活周遭随处可见一些非常不和谐的气氛,像是夫妻不和的比例越来越多,离婚率越来越提高,子女不孝的情形也经常发生,邻居不睦的现象也是随处可见,真是处处都显现一种非常不和谐的社会现象。法师,是不是可以请您为我们这种非常不和谐的大环境,来为我们大众做一个开示,好吗?
师父:必须要找到这些不和谐的因素,然后把这些因素消除,这才能解决问题。而这种因素它的根源,还是在教育。为什么过去这个社会能够安定,这个安定能够延续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得力於教育。从前教育最主要的重点,是教你怎么做人。古代的教学,诸位可以从「三礼」上看到。佛家的教学诸位可以从经论里面看到,他都是教给你、告诉你,人与人的关系;从夫妇的关系、父子的关系、兄弟的关系、朋友的关系,君臣就是今天讲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他教这个,在中国叫五伦八德,这是教学的中心。所以孔子教学德行是第一,是做人的根本,然后才教言语,才教你办事的这些能力,谋生的能力。这些都有了,都具足了,才教给你文学、艺术,提高你精神生活的层面,他有道理的;佛法也是如此。
所以这些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今天教育宗旨上偏差,我们只著重在科技,而没有著重在人文,不懂得人与人的关系。虽然富裕,可是人事上的问题,是永远得不到解决,困难在这个地方。今天补救最有效果的方法,实在讲教育是百年大计,挽救今天社会的危机来不及了,大乘经论也来不及;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讲因果报应,这是事实。如果大家都能够知道善因一定有善果,恶因一定有恶报,那我们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一定会收歛一些,对这个社会的安全,会能收到一些效果。所以印光大师一生,他是一个出家人,是个佛弟子,他不讲佛经,不弘扬佛法,去弘扬《了凡四训》,去弘扬《感应篇》,这些东西都是劝善,都是讲因缘果报,非常有道理。所以这个老人真是充满了智慧、慈悲心,要挽救这个社会。我们明白这些理论,也懂这些方法,所以我们也是全心全力在推行。
访问者:还有,法师,我们一般人心存一种恐惧,对未来、对往生、对死,存一种恐惧,是不是关於生死方面的事情,也请法师给我们做开示好吗?
师父:这一方面问题,所以会产生恐惧,是对於事实真相完全不了解,如果了解的时候,你这个恐惧心完全没有。佛告诉我们生命是永恒的、是不灭的;换一句话说,根本没有死这回事情。死是一个妄想,身体躯壳它不是我,大家把这个躯壳当做我,所以产生恐怖;如果晓得这个躯壳不是我,他怎么会恐怖?譬如衣服,晓得衣服不是我,衣服是我所有的;衣服脏了,你很喜欢把它脱掉换一件新衣服。这个躯壳也是我所有的,不是我,它用坏了,用了几十年,用旧了,我们也把它去掉,换一个新的,你要是有这个观念,你不是很自在了吗?这是真的,这是事实真相。所以佛讲这个身体不是我,是我所有的,跟衣服一样。你用这种态度来看生死,那你就非常自在了。
访问者:「我」是什么?
师父:「我」,佛法讲是真心。外国人讲:「我思故我在」,这是外国哲学家所讲的。
访问者:我思故我在。
师父:你能够思想是那个才是你。
访问者:无形的。
师父:无形的。所以我们讲精神、讲心灵。但是那个是不是真正的我?还不是!真正的我比那个还要高一级。但是他能够体会到「我思故我在」,已经比社会一般人是高明多了。在佛法里面这个概念,在佛经里面是「识」,「识」是什么?是心的作用。他能够观察到心的作用,没有观察到心的本体。心的本体比这个更要高一层,那才是真正的我。所以身体不是我,在六道里头舍身、受身,被这个东西所累赘,这个不是个好东西。所以我们对於身,也不要过份地爱护它,也不要有意地去糟蹋它。你过份爱护错误了,你有意糟蹋也错误了,一切随其自然。随其自然,能够顺自然是最美满的生活,我们今天讲适应於大自然。这个身体也要叫它回归自然,适应於大自然,这就最健康了。
访问者:法师,我们人往生以后,到那里去了?
师父:这个用现代科学讲,就是我们换一个空间,佛家讲十法界、讲六道、讲二十八层天、讲佛的世界,用现在科学家来讲,就是他生活空间不一样。我们今天生活在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他们到五度、六度,到佛的境界那是到最高度、最圆满的空间;实在讲,就是空间的转换。这个意思你要是不太理解,你可以想我们在电视里频道的转换,你就比较容易体会。有没有离开这?没有离开,频道的转换,还是这个萤幕。所以佛家讲往生:「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为什么不去呢?你还在萤幕上;为什么生则决定生?频道换了,确实不同的频道。所以用科学的方法,可以能够解释,实际事实是如此。
访问者:所以佛并不是迷信。
师父:不是迷信。
访问者:非常科学的。
师父:不是迷信。
访问者:我很好奇,人往生以后,长辈往生以后都要超度,超度代表什么意义?
师父:实际讲超度是一个追悼怀念的意思,是怀念的意思。我们以真诚的心来帮助他,实际上超度多半是讲他在生前造作许多的业障,业障免不了他要受痛苦,我们超度能够帮助他减少一些痛苦,这个道理《地藏经》上讲得很清楚。所以超度并不是我们念几卷经,他就真得了功德,没有那回事情!经上讲得很清楚,你要体会到这个意思。超度是什么?我们自己好好的修,我们修成就了,他得到福报。譬如说:我们要想光宗耀祖,我认真努力,好好的去工作,将来我在社会出人头地,变成杰出的人才,我的父母就有光彩。到任何地方,说是某某人的父母,得到大家特别的恭敬,特别的照顾,就是这个意思。你没有成就,你念什么经都没用处,必须你自己有成就。所以你自己读经,你要了解经义,依教修行,把自己从一个凡夫能够提升到圣贤的地位,那你的父母就有光荣了。是某某人的父母,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超度真正的意义在此地。
访问者:并不是说对他的往生有什么帮助。
师父:这个就有帮助,因为他在天道、在那一道的时候,都受那一道人尊敬,他的儿子贤慧,他的儿子是菩萨,那还得了吗?是这个意思。你自己要不能成就的话,你念什么经都枉然。
访问者:还有,刚才法师提到《地藏经》,《地藏经》在佛学当中,也是相当重要的一部经文。是不是对於《地藏经》,您也拨一点时间,给我们做一个比较祥细的说明。
师父:佛法的修学,在我们中国是很明显的标示出四个阶段。四个阶段第一个就是要从《地藏》学起。地就是表心地,藏是宝藏,我们心地里面有无量智慧、无量才艺、无量德能,这是佛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所以我们的智慧能力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但是现在显露出来,为什么有高下?为什么有不平等?就是刚才讲的你有业障。业障重的人他透出来的智慧就小,业障轻的人他透出来的智慧,就比较多一点,所以这个不平等是从业障厚薄浅深,关系在此地。如果业障统统消除掉了,你智慧德能显现出来,决定平等的。所以是心地宝藏,要从这里做起。
心地宝藏用什么东西来开发?用孝敬!所以《地藏经》是佛门的孝经,一定要从《地藏》学起。从地藏这个基础再提升,就是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是从孝敬里面开发的。我孝顺父母,孝顺自己亲人,然后我把这个孝敬,孝顺一切众生,尊敬一切众生,这就变成观世音菩萨,所以这是往上推展。再一位就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表智慧,你慈悲对一切众生,关怀一切众生,照顾一切众生,你要有理性,不能用感情,文殊代表理智。最后普贤菩萨,普贤代表平等,你的智慧、慈悲、孝敬,对待一切众生要平等,不能有差别,所以普贤才真正做到大圆满。
访问者:法师,您刚才提到念佛,我们也在很多场合都可以听到念佛的声音,像最普遍的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法师,念这些佛号到底有什么效用?
师父:佛法的修学方法很多,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念佛是无量法门里面的一种。这个法门它的好处就是简单、容易,人人都可以修学。它的理非常之深。净土宗是专门提倡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当然这些事不是几句话能够讲的清楚。经典份量虽然不多,可是它的义理非常非常的丰富。譬如《阿弥陀经》,这个大家很熟悉,总以为这个经很简单、很容易。我过去讲过两遍,后一遍留的有录音带,总共是三百三十五个带子;由此可知,这一部经并不简单。我讲得这么长,几乎讲了一年,是不是把意思都讲完了?没有!只讲到少分而已,可见得净宗义理的丰富是不可思议的!
但是这个方法简单,可以说是任何一个人,你懂理论也可以,不懂理论也行。但是不懂理论的人必须要老实,所谓老实,真信、真愿,他也能成就。这个成就是实实在在的殊胜,真是可以说是无比的殊胜。不但能超越六道轮回,而且超越十法界,所以这个功德殊胜,是其他法门很难跟它相比的。因此,这个法门是一切诸佛都赞叹,古来除净土宗以外,其他各宗派的祖师也带著提倡,可见这个法门的确是非常殊胜。
访问者:在学佛当中有很多的门,像禅宗、密宗,还有刚才法师讲的净土宗。也有人强调是禅宗、密宗双修,也有强调是禅宗、密宗、净土宗三修。法师您告诉我们,到底怎么修法才好?
师父:实在讲,如果我们要想在这一生短短期间当中,得到最殊胜的成就,必须是一门深入。因为「一」,你的心容易净,你学两样、学三样,你决定比不上那个专一的人。就好像打仗一样,你把兵力集中在打一点,你很容易突破;你要把它分做三个点去打,你的兵力已经薄弱,你未必能够攻的下来。道理是一样的,所以虽然有人提倡这两种都共修,三种共修,你仔细去听听他所讲的,对什么人讲的,他有不得已的苦衷。譬如说:叫你禅净双修,一定是对参禅的人,他那个禅不肯放下,而且看到他禅决定不能成就,所以劝他:「你禅净双修更好!」也就是说那一半你不能成功,这一半还有希望,意思在此地。禅、净、密三修用意也在这个地方,所以你才晓得说那个话的人,他有不得已的苦衷。实际上,你要是真正听话,他决定叫你一门深入,这个一门是以净宗最有把握,最容易成就,禅跟密都不容易。
访问者:今天到现在为止,法师可以说给我们开示,有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各位观众如果您今天收看了我们的节目,此刻您一定觉得获益相当的丰厚。经过法师这么详细的开示之后,也相信各位朋友您对於佛教的意义,也有了一个非常明确的认识。其实佛教它并不是宗教,而是一种至善圆满的教育。而且它也绝对不是束之高阁让人膜拜的,而是与你我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各位观众朋友如果你想对佛教做更进一步研究的话,有一本书介绍给您,叫做《认识佛教》。这是净空法师在前几年,在美国迈阿密演讲的时候所做的开示,而各地也都有流通,我想您可以找来看看。今天我们的节目就进行到这结束了,非常非常感谢净空法师的开示,也谢谢各位观众的收看。
访问者:法师,你刚才对禅定谈了很多,你说在逛市场的时候,也可以修禅定;看电视的时候,也可以修禅定,可以说在我们生活周遭无时无刻、无时无地都可以修禅定,是这个意思吗?
师父:对。
访问者:也就是说我们目前看到社会上一些乱象、一些不满,我们都要不动气、不生气。
师父:对。
访问者:有没有什么方法,让我们做到这一点,达到这个境界?
师父:其实这桩事情,你并不难体会,你看到这个现象,你生气不能解决问题。假如你生气发脾气,能把问题解决那行!那个值得。你生气解决不了问题,你不叫冤枉生气了吗?你不如把心平静下来,平静下来清净心生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解决问题。所以这种生气、喜欢,这是感情冲动,感情冲动决定不能解决问题,所以禅定、智慧就很重要。无论什么境界一定要保持清净心,冷静的头脑,然后才能处理问题;冷静的头脑里面就生智慧,所以这个定就非常重要。
访问者:所以并不是说「定」是消极,不生气是消极,其实是让你产生智慧,从冷静当中产生智慧,才能解决问题,这才是积极的意义。
师父:对!
访问者:非常好。刚才还有谈到布施,法师您谈到布施,是放下烦恼,放下心中的杂念,这好像是自己度自己,有没有说是我们度人家、帮助人家,有那些布施呢?
师父:帮助别人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是归纳为这三大类。财就是我们自己有多余,实在讲最会过日子的人,我们讲他的生活潇洒,他的生活自在,现在讲高度艺术的生活,不一定是你过得很富裕、很豪华,不见得!你过得很潇洒、很自在、很快乐,你的人生就非常美满。那我们只要衣食足就自在,何必要多余的?能够吃得饱、穿得暖,有一个房子可以遮蔽风雨,真是身心安稳。如果有多余的,我们帮助别人,助人为快乐之本,所以应当热心主动的,去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给他物质上的帮助,这个就是属於财布施。
布施而不著相,布施不要挂在心上,我做了多少多少好事,那你就变成普通的福报,不能生智慧。布施过去的时候,心里是干干净净,一丝毫不染著,不要去想这个东西,这是真实的功德。功德就是成就你的定、成就你的慧,於定、慧有帮助的是功德;於定、慧没有帮助的,就不叫功德。
法布施是我们有智慧、有技能,我们把我们的智慧、技能传授给别人,这叫法布施。譬如我们是从事於佛教教学的工作,我们每天把这些道理,讲解给一般人听,让他了解、让他觉悟,这属於法布施。这种布施里面,决定没有报酬。所以有很多同学们晓得,我的讲经录音带、录影带、CD,以及所有一切出版物,统统没有版权,没有版权就是布施,谁拿去印都好,谁拿去流通都好,只要有利於社会。如果一版权所有,那就不叫布施,那叫生意买卖,那就不是布施。所以我们只要能帮助这个社会,我们热心去做;虽然做了,心地清净,逍遥自在,不要把它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难过。
无畏布施是解决众生的困难,众生有恐惧,身心不安,我们帮助他,使他能够得到身心安稳,这个就是属於无畏布施。无畏布施佛讲得健康长寿的果报,法布施得聪明智慧,财布施得财富。所以世间人他都想,我要有财富、我要聪明智慧、我要健康长寿,但是他不懂得修因,这种想法都变成妄想,求佛、求菩萨保佑他,那是决定得不到的。
访问者:是,只求菩萨保佑,而自己完全不付出是永远得不到。所以各位朋友不要忘记,其实布施,每一个人都可以做,不一定是说,一定要非常有钱人,或者非常有才能的人才可以布施,每一个人都有布施的能力。是这个意思?
师父:对!
访问者:法师,刚才我们谈到三福,人天福当中好像法师刚刚只提到有关孝道方面;其他方面,是不是也请法师再补充、再开示好吗?
师父:教育是师道,师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所以孝道是根本。一个人他能够成就,成为社会上一个好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一定要受良好的教育。良好的教育,一定是父母在家庭,跟学校密切地配合,才能把这个人教出来。譬如说教孝,父母对儿女这个话说不出口:「你是我的儿子,你要孝顺我。」这个讲不出口。那儿子问:「我为什么要孝顺你?」这不是麻烦事情吗?所以教孝是老师,老师有责任教学生,把这个道理说清楚,你为什么要孝养父母?父母同样的,你要教儿女如何去尊师重道,老师对学生:「我是你的老师,你要尊重我、你要重道。」这个话也说不出口。所以必须两方面配合,才能把这个人教育出来。所以说一开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就是教育真正的基础。
从这个地方然后再提升,你要有慈悲心,要能关怀社会、关怀大众,爱护一切大众,这就是慈心。慈心里面最重要的,不杀生;不杀生,我们就不会伤害任何一个人,不会伤害任何一个动物,培养你的慈悲心。再修十善业道,十善业道是做人基本的基础,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绝不做这种事情。
访问者:法师,你刚才说不杀生这一点,是不是意味我们要学佛,就一定要吃素?
师父:那不一定,这个不一定,可是素食对於生活决定有好处。我学佛也没有人叫我吃素,但是我学佛六个月,就开始吃素,我得到一个启示。因为我在小时候念书,有一些同学是虔诚的回教徒,我曾经上过「清真寺」,了解他们一些东西,他们对饮食很挑剔。因为他们不但讲卫生,世间一般人讲卫生,卫生是保卫生理,他懂得卫性。他除了生理之外,人有性情,这个性情善恶,他说与吃东西饮食有关系,我体会到这一点。凡是会影响自己性情不良的这一方面,那些东西他都不吃。
所以以后学佛,佛家讲素食,素食能够保护慈悲心,所以这是饮食里面,它卫身、卫性、卫心,这讲得最完全。我从这里得到这个启示,我就吃长素,我二十六岁吃长素,四十多年,这个身体是越来越健康。我的年龄一般人看不出来,前年医院医生给我验血,他告诉我,他说:「法师!你的血液纯度、颜色,就像三十几岁人的样子。」他做了一个结论:这是你吃素的好处。所以素食对於身体健康,是有绝对的好处。再加上心清净,不要染著,世间什么事情放下就好了。所以我不看电视,我也不听广播,我也不看报纸,人家问我,每一天天下太平,没事!日子好过。如果你看这个,「这天下怎么这么乱,乱七八糟!」那你就苦不堪言了。我何必要过那个日子?所以一切排斥掉,每一天读经,与佛菩萨为伍,与古人做朋友,你说这个生活多自在、多快乐!
访问者:是,从法师的面相上,相信各位观众可以充分得到印证,因为法师红光满面,而且脸色一点岁月的痕迹都没有,真的看不出他的年龄,我也不必公布他的年龄。法师,我们知道常常在佛学当中,有人提到业障,说每一个人一生当中都有业障,这个业障是代表什么?跟我们的影响又怎么样?
法师:「业」是事业,造作的时候叫做「事」,你是做什么事;事情做完之后那个结果,就叫「业」。所以像我们在学校念书,学生上课的时候,他有作业,一个学期结束叫结业,三年念完,毕业。所以业是造作的结果。我们一般人起心动念都是造作,所以造作的太多了,佛把它归纳为三大类。你心里面的思想、起心动念叫意业,你的言语叫口业,你身体的造作叫身业。所以用身、口、意,就把你所有一切的造作,你的活动全部都包括。你造作的这些,一定产生后果,这个后果就叫做「业」。
业产生障碍,障碍什么?障碍你的定、障碍你的慧。就是刚才讲的,你为什么定不了?为什么你在外面一走的时候,你就会被引诱?那引诱是你在造作,你被人引诱,那引诱是你定没有了,慧也没有了,就变成障碍,所以这叫业障。你造作的善,善也能障,为什么?善的时候生欢喜心,总而言之,你的心不平等,所以心要平,你起了波浪。欢喜也起波浪,烦恼也起波浪,所以全部都是业障;善业也障,恶业也障。但是他有果报,善业三善道,恶业三恶道;换一句话说,你出不了六道轮回,你有业障,你没有定慧;定慧才能超越六道轮回,才能解决问题。
因此,佛教给我们要修净业,净业就是我们不做坏事,做好事。我们修善业,修善业而不著修善业的相,那个障就没有了。所以总而言之一句话,你要记住,我们日常生活从早晨起来穿衣、吃饭、工作、应酬,一定要与戒、定、慧相应。假如说戒、定、慧你觉得这三个字太玄了,不太好懂,我变通一下,你要与清净心相应,心是不是清净?与平等心相应,平等就是没有分别,清净就是不执著,我对於一切事情不分别、不执著。了了分明是智慧;不分别、不执著是定。与定、慧相应,你的生活就自在,你的生活就美满,你的事业一定一帆风顺,你做得一定比别人好。好的原因在那里?因为你有定、慧。
访问者:是!也就是所谓这个业,就是你曾经做过的事,你曾经说过的话,所得到的一些后果。你曾经做了善事会得善果,曾经做了坏事就会得恶果,也就是我们人一定要多做好事。法师,这个是不是跟我们一般在佛学当中所说的因果关系,是不是也有一些关联?
师父:有关联,有密切关联。
访问者:您谈谈因果关系好吗?
师父:世、出世间法就是世间法跟佛法,都离不开因果,佛法也是建立在因果的基础上,你没有因怎么会得果?譬如说我们读书,勤奋读书是因,我们拿到学位是果。我们勤奋的工作是因,我们得到好的报酬这是果。所以世、出世间就是一个大的因果,而这个因果它永远是相续的,它永远是在循环,这个道理我们必须要知道。知道因果相续,知道因果循环,那我们在这个环境里面,我们自然就会向著断恶修善。因为造因是我们自己,结果当然我们自己也能够预期,我造好因一定得善果,我造恶因,我的果一定不好。不可能说善因得恶果,恶因得善果,没有这个道理,这是定律。
访问者:谈到这个因果,我有一点好奇,我们可以说我们这一代、这一辈子做善事,是为了我们下一代来结善果。如果我们的上一代做了坏事,而我们是无辜的,我们不知道,而由我们来承受上一代做的坏事的恶果,那我们该如何自处?
师父:这个里面的情形,就非常非常复杂了,要严格的来讲,因果是个人自己造,个人自己承受。上一代跟下一代只有影响,是间接的不是直接的。由此可知,纵然上一代做得不好,我要是认真努力,可以把它改变。改变不了是因为你不懂得因果的道理,你不晓得这个事实真相,你被环境转了,那就很苦。换句话说,你受它的影响,这刚才讲你还受外面境界影响,你没有定、没有慧。如果你能够守住正常的原理、原则,那这就是持戒。修清净心,生智慧,那我就能改环境。环境再恶劣,我们有能力把环境回转过来,这个都是事在人为。这个就是我们讲高度的智慧,高度的智慧一定是依赖甚深的定力,妥善的方法。所以社会纵然再恶劣,我们环境纵然再恶劣,没有不能改的,《了凡四训》就是最好的例子。
访问者:也就是说即或你的上一代做了一些坏事,到你这一代受些影响,但是如果你自己自身能够在佛方面修得很好,禅定、慧都能修得很好,还是可以化解这个不好的影响。
师父:可以!不错!不错!
访问者:所以完全还是看自己。法师,我知道一般人可能会觉得,我只要做好人就可以了,我何必一定去学佛?学佛对我们个人到底有什么好处,为什么一定要去学佛?
师父:这个还是一个误会。你听我刚才讲的,应当有相当的一个了解。学佛学做个明白人,我做人就好了,我何必做个明白人?我何必要晓得宇宙人生的真相?好人就行了!这样说法,这个问题你就能够得到答案。一定要做个明白人,才是圆满的好人。你虽然是好人,你这好人不圆满,有欠缺的地方太多了。如果你有定、有慧,能够做个明白人,那你是个圆满的好人,就这个意思。
访问者:一般的好人,只是普通的好人而已。
师父:对!不圆满。
访问者:不圆满!不是圆满的好人,所以我们要想达到圆满的好人,还是得学佛。还有,学佛如果说想要有所成就的话,难道一定要出家吗?在家学佛也能够学到有所成就吗?
师父:学佛不一定要出家,如果说出家的话,这个观念就错误了。出家就像我们世间的行业一样,你喜欢这个行业,你可以选择这个行业。学佛是任何行业都可以学佛,任何行业都成菩萨,任何行业都成佛,不一定要出家。出家是所有行业里面一个行业,这个行业相当於我们选择行业,我喜欢教育,我喜欢教学,我去念师范学校,我将来毕业之后,我从事於教育工作,这是个人志愿。所以一定要晓得,佛法是圆满的智慧,圆满的智慧是表现在任何不同生活方式上,任何工作上,任何环境当中,这是真正的学佛,真正在佛法上的成就,不一定要出家。如果出家不从事於教学的工作,那就大错特错!好比你念师范,念毕业了,分发你到学校当教员,你天天不上课,那成什么话?这个是过错!你从事於这个行业,就要把这个行业做好,在这个行业当中,做所有同行的榜样、模范,那就叫佛菩萨,佛菩萨就是世间一切众生最好的榜样。
访问者:是。刚才法师也提到说,学佛我们可以离苦得乐,而且这也是我们学佛的人,希望达到的一个意境,一个目标。不过这个离苦得乐,世间人可以说人人都是有苦恼的,不晓得在佛法当中,是不是有比较具体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化解掉这些苦恼?
师父:苦恼,佛经上讲是从迷失了自己,迷失了生活环境真相里面产生的。因为你不了解事实真相,你天天在打妄想,你的想法、看法全都错了,於是你的所作所为也就跟著错。我们晓得思想是人行为的指导,想错了一定就做错了,做错了那当然就带来苦难的结果。佛要解决一切众生苦难,一定先要帮助他觉悟。他真正懂得人生。实在讲,关於这一点,我们现代人不如古人。古人他能够安贫乐道,他多快乐!现在人欲望没有止尽,那你不叫自找苦吃!你可以冷静想一想,你每天这么辛苦的工作,你过的是什么日子?你得到的是什么?冷静想想,自己就会觉悟,错了!
我在早年学佛,有个老和尚给我讲了一个故事,那是真实的,是他们小的时候。这是在江苏泰州有一个要饭的,要饭是很可怜,他的儿子做生意发大财,所以亲戚朋友骂他:「你发大财这么享受,你的爸爸在外面要饭,你知不知道?」他当然也很难过,派了好多人到处去找,把爸爸找回来。找回来之后,给他换上新衣服,找人侍候他。可是他这个老爸爸住了一个月,偷偷溜了,又去要饭。人家问他,你为什么?他说:「那多少人侍候,受罪呀!」拿来吃的东西,我不想吃的东西,拼命拿来给我吃;我不愿意穿的衣服,拿来给我穿。他说我天天要饭,我每一天游山玩水,我饿了托一钵饭。晚上睡觉,那个地方随地而睡,我过的是真正的生活,过的是自己愿意过的生活,快乐的生活,自在的生活。这个人很了不起,他这个观念跟我们世俗观念完全不一样,这个人没学佛,学佛他也成佛了。实际上他是菩萨,乞丐里面的菩萨,乞丐里面的觉悟者;他表现的是於人无争,於世无求,过得是大自然的生活,跟大自然为伍,那一个人有这种境界。回过头来看看他儿子做生意,他简直不耻,他过的不是人的生活。离苦得乐,诸位从这里去想。
访问者:好深的意境。跟刚才师父所说的,笑话里面的主角,刚好相反的是,有些人实在是人在福中不知福,其实他的周遭一切都非常的圆满,但是他就是不快乐,因为他脑子里记得都是过去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而开心的事一点都不记得。法师,是不是请您对这些人,很想不开的这些人,也做一些开示好吗?
师父: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人与人、人与事都是过眼云烟,何必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跟自己过不去呢?这个是很愚痴!一个人要想真正得到快乐,所有一切不如意的事情,所有一切跟自己有过节的人,你都应该把它忘得干干净净,常常想人的好处,不要想人的坏处,你就快乐。天天想人家的过失,不想人家的好处,你叫自找苦吃。与人有没有相干?与他不相干;苦的是自己,苦的不是他,这种人才叫做愚痴,佛经上讲的迷惑颠倒。细细想想佛的这些话,我们应该自求多福,常常念人的善处,不要想人家的过失。纵然他有过失,纵然他是个恶人,我们常存这样的心,有这样良好的态度来对他,也能把这个恶人转变成善人,这是无量功德,这是大好事,不可以铸成别人的恶行,应当要成人之美,我们才真正能够得到快乐。
访问者:对於一些他没有办法控制自己思绪的人,法师!是不是有些外力的方法,譬如说念念什么经文,可以帮助他开扩自己。那些经文可以念?
师父:这些现象很普遍,我们在国内、国外都看到很多,而他的主要原因,这在佛法讲,他这个习气太深,烦恼太重。有的时候明白这些道理,境界现前他依旧不能克服,依旧转不过来。佛法的方法很多,你读经,如果烦恼起来,心不平,把心定下来,展开经卷好好的念一遍,慢慢这个情绪就稳定。所以用读经的方法可以,用念咒的方法也可以,用念佛的方法也可以,方法很多,甚至於不用这些方法,用世间你喜欢听音乐,放几曲古典音乐,你专注在听,心也能平下来。方法没有一定,你看那一种方法对自己有效,你就可以试著去运用。总而言之,平息自己的妄想、分别,这是最重要,这是我们修行里面中心的理念。
访问者:法师,能不能指导我们一下,在家我们要自修,应该念那些经文,可以帮助我们自修?
师父:初学一定要从做好人做起,这些年来我们在海内外提倡四好运动,教人存好心、做好事、说好话、做好人。「好」的标准一定是於社会、於大众有利益,而不是於自己有利益。如果都想到自己的利益,把社会大众的利益放在一边,这就不好。念念为社会、念念为大众,我自己也是大众之一,大家好,我当然好;我好,大家不好,我还是有灾难,还是没有办法避免。所以这个好的标准是为社会、为大众,以这个为标准。
要做好人,这是基本的条件,从那里学起?过去印光大师一生极力提倡《了凡四训》,学了凡。袁了凡是明朝时候的人,他这四篇文章在台湾流通的很广,我过去有详细的讲解,有录音带、也有书在流通,可以多看看,认真的来学习,先做好人。以这个为基础,然后我们再读经,才能够收到效果。读经,如果大家没有接触,最好念《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的份量不长,长短适中,非常适合於现代人。它里面理论、方法、境界都相当圆满,面面都说到,是一部非常好的书。
访问者:《无量寿经》?
师父:《无量寿经》。
访问者:法师,我们在念经之前,或是当中、或是之后,有没有什么规矩、什么禁忌?有没有?
师父:没有。佛是教学,不是宗教,不是说我们没有规矩,佛就不高兴,没有这个道理。佛要不高兴,他就变成凡夫了,他还会起心动念,没有这个事情。
访问者:完全不受。
师父:完全完全没有。
访问者:随时随地你都可以念。
师父:对!对!
访问者:只要把心放下来,能放静。
师父:对!对!大众在一块共修的时候,那就必须要有规矩,没有规矩不就乱掉了。所以大众在一块念经,为什么一定要敲木鱼,木鱼打拍子,使大家拍节能够整齐,听起来好听,不至於乱糟糟的。所以大众在一起要讲究规矩,个人那是你怎么样自在,就可以怎么去做。
访问者:还有我们现在可以发现,生活周遭随处可见一些非常不和谐的气氛,像是夫妻不和的比例越来越多,离婚率越来越提高,子女不孝的情形也经常发生,邻居不睦的现象也是随处可见,真是处处都显现一种非常不和谐的社会现象。法师,是不是可以请您为我们这种非常不和谐的大环境,来为我们大众做一个开示,好吗?
师父:必须要找到这些不和谐的因素,然后把这些因素消除,这才能解决问题。而这种因素它的根源,还是在教育。为什么过去这个社会能够安定,这个安定能够延续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得力於教育。从前教育最主要的重点,是教你怎么做人。古代的教学,诸位可以从「三礼」上看到。佛家的教学诸位可以从经论里面看到,他都是教给你、告诉你,人与人的关系;从夫妇的关系、父子的关系、兄弟的关系、朋友的关系,君臣就是今天讲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他教这个,在中国叫五伦八德,这是教学的中心。所以孔子教学德行是第一,是做人的根本,然后才教言语,才教你办事的这些能力,谋生的能力。这些都有了,都具足了,才教给你文学、艺术,提高你精神生活的层面,他有道理的;佛法也是如此。
所以这些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今天教育宗旨上偏差,我们只著重在科技,而没有著重在人文,不懂得人与人的关系。虽然富裕,可是人事上的问题,是永远得不到解决,困难在这个地方。今天补救最有效果的方法,实在讲教育是百年大计,挽救今天社会的危机来不及了,大乘经论也来不及;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讲因果报应,这是事实。如果大家都能够知道善因一定有善果,恶因一定有恶报,那我们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一定会收歛一些,对这个社会的安全,会能收到一些效果。所以印光大师一生,他是一个出家人,是个佛弟子,他不讲佛经,不弘扬佛法,去弘扬《了凡四训》,去弘扬《感应篇》,这些东西都是劝善,都是讲因缘果报,非常有道理。所以这个老人真是充满了智慧、慈悲心,要挽救这个社会。我们明白这些理论,也懂这些方法,所以我们也是全心全力在推行。
访问者:还有,法师,我们一般人心存一种恐惧,对未来、对往生、对死,存一种恐惧,是不是关於生死方面的事情,也请法师给我们做开示好吗?
师父:这一方面问题,所以会产生恐惧,是对於事实真相完全不了解,如果了解的时候,你这个恐惧心完全没有。佛告诉我们生命是永恒的、是不灭的;换一句话说,根本没有死这回事情。死是一个妄想,身体躯壳它不是我,大家把这个躯壳当做我,所以产生恐怖;如果晓得这个躯壳不是我,他怎么会恐怖?譬如衣服,晓得衣服不是我,衣服是我所有的;衣服脏了,你很喜欢把它脱掉换一件新衣服。这个躯壳也是我所有的,不是我,它用坏了,用了几十年,用旧了,我们也把它去掉,换一个新的,你要是有这个观念,你不是很自在了吗?这是真的,这是事实真相。所以佛讲这个身体不是我,是我所有的,跟衣服一样。你用这种态度来看生死,那你就非常自在了。
访问者:「我」是什么?
师父:「我」,佛法讲是真心。外国人讲:「我思故我在」,这是外国哲学家所讲的。
访问者:我思故我在。
师父:你能够思想是那个才是你。
访问者:无形的。
师父:无形的。所以我们讲精神、讲心灵。但是那个是不是真正的我?还不是!真正的我比那个还要高一级。但是他能够体会到「我思故我在」,已经比社会一般人是高明多了。在佛法里面这个概念,在佛经里面是「识」,「识」是什么?是心的作用。他能够观察到心的作用,没有观察到心的本体。心的本体比这个更要高一层,那才是真正的我。所以身体不是我,在六道里头舍身、受身,被这个东西所累赘,这个不是个好东西。所以我们对於身,也不要过份地爱护它,也不要有意地去糟蹋它。你过份爱护错误了,你有意糟蹋也错误了,一切随其自然。随其自然,能够顺自然是最美满的生活,我们今天讲适应於大自然。这个身体也要叫它回归自然,适应於大自然,这就最健康了。
访问者:法师,我们人往生以后,到那里去了?
师父:这个用现代科学讲,就是我们换一个空间,佛家讲十法界、讲六道、讲二十八层天、讲佛的世界,用现在科学家来讲,就是他生活空间不一样。我们今天生活在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他们到五度、六度,到佛的境界那是到最高度、最圆满的空间;实在讲,就是空间的转换。这个意思你要是不太理解,你可以想我们在电视里频道的转换,你就比较容易体会。有没有离开这?没有离开,频道的转换,还是这个萤幕。所以佛家讲往生:「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为什么不去呢?你还在萤幕上;为什么生则决定生?频道换了,确实不同的频道。所以用科学的方法,可以能够解释,实际事实是如此。
访问者:所以佛并不是迷信。
师父:不是迷信。
访问者:非常科学的。
师父:不是迷信。
访问者:我很好奇,人往生以后,长辈往生以后都要超度,超度代表什么意义?
师父:实际讲超度是一个追悼怀念的意思,是怀念的意思。我们以真诚的心来帮助他,实际上超度多半是讲他在生前造作许多的业障,业障免不了他要受痛苦,我们超度能够帮助他减少一些痛苦,这个道理《地藏经》上讲得很清楚。所以超度并不是我们念几卷经,他就真得了功德,没有那回事情!经上讲得很清楚,你要体会到这个意思。超度是什么?我们自己好好的修,我们修成就了,他得到福报。譬如说:我们要想光宗耀祖,我认真努力,好好的去工作,将来我在社会出人头地,变成杰出的人才,我的父母就有光彩。到任何地方,说是某某人的父母,得到大家特别的恭敬,特别的照顾,就是这个意思。你没有成就,你念什么经都没用处,必须你自己有成就。所以你自己读经,你要了解经义,依教修行,把自己从一个凡夫能够提升到圣贤的地位,那你的父母就有光荣了。是某某人的父母,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超度真正的意义在此地。
访问者:并不是说对他的往生有什么帮助。
师父:这个就有帮助,因为他在天道、在那一道的时候,都受那一道人尊敬,他的儿子贤慧,他的儿子是菩萨,那还得了吗?是这个意思。你自己要不能成就的话,你念什么经都枉然。
访问者:还有,刚才法师提到《地藏经》,《地藏经》在佛学当中,也是相当重要的一部经文。是不是对於《地藏经》,您也拨一点时间,给我们做一个比较祥细的说明。
师父:佛法的修学,在我们中国是很明显的标示出四个阶段。四个阶段第一个就是要从《地藏》学起。地就是表心地,藏是宝藏,我们心地里面有无量智慧、无量才艺、无量德能,这是佛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所以我们的智慧能力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但是现在显露出来,为什么有高下?为什么有不平等?就是刚才讲的你有业障。业障重的人他透出来的智慧就小,业障轻的人他透出来的智慧,就比较多一点,所以这个不平等是从业障厚薄浅深,关系在此地。如果业障统统消除掉了,你智慧德能显现出来,决定平等的。所以是心地宝藏,要从这里做起。
心地宝藏用什么东西来开发?用孝敬!所以《地藏经》是佛门的孝经,一定要从《地藏》学起。从地藏这个基础再提升,就是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是从孝敬里面开发的。我孝顺父母,孝顺自己亲人,然后我把这个孝敬,孝顺一切众生,尊敬一切众生,这就变成观世音菩萨,所以这是往上推展。再一位就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表智慧,你慈悲对一切众生,关怀一切众生,照顾一切众生,你要有理性,不能用感情,文殊代表理智。最后普贤菩萨,普贤代表平等,你的智慧、慈悲、孝敬,对待一切众生要平等,不能有差别,所以普贤才真正做到大圆满。
访问者:法师,您刚才提到念佛,我们也在很多场合都可以听到念佛的声音,像最普遍的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法师,念这些佛号到底有什么效用?
师父:佛法的修学方法很多,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念佛是无量法门里面的一种。这个法门它的好处就是简单、容易,人人都可以修学。它的理非常之深。净土宗是专门提倡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当然这些事不是几句话能够讲的清楚。经典份量虽然不多,可是它的义理非常非常的丰富。譬如《阿弥陀经》,这个大家很熟悉,总以为这个经很简单、很容易。我过去讲过两遍,后一遍留的有录音带,总共是三百三十五个带子;由此可知,这一部经并不简单。我讲得这么长,几乎讲了一年,是不是把意思都讲完了?没有!只讲到少分而已,可见得净宗义理的丰富是不可思议的!
但是这个方法简单,可以说是任何一个人,你懂理论也可以,不懂理论也行。但是不懂理论的人必须要老实,所谓老实,真信、真愿,他也能成就。这个成就是实实在在的殊胜,真是可以说是无比的殊胜。不但能超越六道轮回,而且超越十法界,所以这个功德殊胜,是其他法门很难跟它相比的。因此,这个法门是一切诸佛都赞叹,古来除净土宗以外,其他各宗派的祖师也带著提倡,可见这个法门的确是非常殊胜。
访问者:在学佛当中有很多的门,像禅宗、密宗,还有刚才法师讲的净土宗。也有人强调是禅宗、密宗双修,也有强调是禅宗、密宗、净土宗三修。法师您告诉我们,到底怎么修法才好?
师父:实在讲,如果我们要想在这一生短短期间当中,得到最殊胜的成就,必须是一门深入。因为「一」,你的心容易净,你学两样、学三样,你决定比不上那个专一的人。就好像打仗一样,你把兵力集中在打一点,你很容易突破;你要把它分做三个点去打,你的兵力已经薄弱,你未必能够攻的下来。道理是一样的,所以虽然有人提倡这两种都共修,三种共修,你仔细去听听他所讲的,对什么人讲的,他有不得已的苦衷。譬如说:叫你禅净双修,一定是对参禅的人,他那个禅不肯放下,而且看到他禅决定不能成就,所以劝他:「你禅净双修更好!」也就是说那一半你不能成功,这一半还有希望,意思在此地。禅、净、密三修用意也在这个地方,所以你才晓得说那个话的人,他有不得已的苦衷。实际上,你要是真正听话,他决定叫你一门深入,这个一门是以净宗最有把握,最容易成就,禅跟密都不容易。
访问者:今天到现在为止,法师可以说给我们开示,有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各位观众如果您今天收看了我们的节目,此刻您一定觉得获益相当的丰厚。经过法师这么详细的开示之后,也相信各位朋友您对於佛教的意义,也有了一个非常明确的认识。其实佛教它并不是宗教,而是一种至善圆满的教育。而且它也绝对不是束之高阁让人膜拜的,而是与你我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各位观众朋友如果你想对佛教做更进一步研究的话,有一本书介绍给您,叫做《认识佛教》。这是净空法师在前几年,在美国迈阿密演讲的时候所做的开示,而各地也都有流通,我想您可以找来看看。今天我们的节目就进行到这结束了,非常非常感谢净空法师的开示,也谢谢各位观众的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