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挽救社会风气系列(一)—佛教是什么 (第一集) 1997/6 台湾纬来电视台 档名:24-001-0001
各位观众:常常有人感叹,现在文明社会人们的生活越进步,心灵反而越空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所以很多人想借助种种的宗教,以求得心灵的寄托。也有很多人想学佛,但是因为对佛教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所以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有所误导。今天我们很高兴为您请到了当代佛教高僧,净空法师,在节目中为我们详细开示佛教的真正意义,使我们对佛教的本来面目,有一个正确的观念。
净空法师早年追随方东美先生学习哲学,后来又受教於章嘉大师,以及李炳南大德学习佛法。法师二十六岁学佛,三十二岁出家,讲经说法至今已经四十年,足迹遍及海内外。尤其是以新加坡、美国、马来西亚、中国大陆等地,法缘更是殊胜。法师通宗、通教,说法深入浅出,契机、契理,深得说法三昧。而近年则是专修、专弘净土法门,於世界各地提倡成立净宗学会,做为弘扬和修行净土的道场。
访问者:法师,您好。
师父:你好。
访问者:我想首先请教法师,这个佛教到底是什么?它是不是宗教?而且它跟其他的宗教有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师父:这个问题说起来就话长了。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他老人家一生的行仪,跟我们中国孔老夫子非常接近。而所差别的是孔子在当时确实是想求得一官半职,发挥他的学术。而释迦牟尼佛他本身是王子,他能够摆脱王位,而专心来从事於教育工作。由此可知,教学确确实实是国家社会的一桩大事。在中国古典像《礼记》「学记」里面就讲得很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一个政权,领导国家,最重要的是教育的工作。所以孔子一生从事於教育,成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释迦牟尼佛也是如此,他是一个大教育家。佛法是教学而不是宗教,这是很明显的一个事实。
在我们现前佛门里面,称呼也能够看得出来,譬如我们称佛为本师,本师就是创始的老师、根本的老师。习惯上我们称出家人为和尚,和尚是印度话,他的意思是亲教师,就是亲自指导我的这个老师我们才称和尚,所以和尚与我们学习的关系非常的密切;和尚也不一定是出家人,在家人指导我们,那他也就是我们的和尚。譬如我过去求学,大家都知道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学佛十年,他老人家是在家居士,对我来讲他是我的和尚,所以我称他为和尚,因为他亲自教导我。由此可知,和尚是个通称,不论是男女老少,也不论出家、在家;法师也是个通称。如果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这决定是称出家人,这是一个普通的常识。
访问者:听法师这么说,和尚不一定是出家人才称和尚。
师父:对。
访问者:带发修行在家人也是可以称为和尚,为亲教师。
师父:对,和尚是他学生对他的称呼。
访问者:学生对他,算是尊称吗?
师父:是尊称,就像现在学校里面的指导教授,他亲自指导我的;他不直接指导我的,我跟没有这个关系,通常我们称法师,不称和尚。
访问者:称和尚是非常亲近的。
师父:非常亲近,非常亲近。
访问者:法师,刚才您说佛教不是宗教,它是个教育。佛教既然是一种教育的话,它的内容都有那些?而且佛教它的教学目标又是什么?
师父:佛教的内容非常广泛。儒家教学我们已经觉得它非常广大,它始从胎教,一直到慎终追远,可以说它是圆圆满满一世的教育。而佛法的教育比它还要广大,佛法知道一切众生有过去世,有未来世;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这从时间上来讲是无际。从空间上来讲,佛法知道这个宇宙非常之广大,不仅仅是我们这一个地球,这一个星系;佛在经论上常讲,像这样的星球、星系,在太空当中是无量无边的。因此,他的教学内容,可以说是尽虚空、遍法界。他告诉我们,我们的知识、智慧,对於整个虚空法界,都应当彻底的明了。不但对现前事情要了解,对於过去、未来也都要明白。
这些事情能做得到吗?尤其是过去、未来,我们怎么能明了?佛法说能。为什么能?因为这个能是我们的本能,不是从外面学得来的。那就要说明探讨宇宙生物的起源。佛告诉我们这全是自性变现的,所以他教学的中心,实在讲就是禅家讲的明心见性;只要你达到这个境界,这一切事理你当然就明了。因此,明心见性是佛法修学的中心。不论是禅宗或者是教下,显教、密教,只要是大乘佛法都是以这个为中心;但是各宗派他们的名词术语不一样,而事实完全是相同的。譬如在宗门里面叫明心见性,在教下叫大开圆解,在密宗叫三密相应,在净土叫理一心不乱,这名相不一样,其实是一桩事情,这个是他教学的中心。
访问者:是!还有法师请教:在佛教方面是不是还分些传统的佛教、宗教的佛教、学术的佛教,以及比较不入流的邪门外道的佛教,是不是有这些分类呢?
师父:这是晚近产生的现象,讲传统那是教学,那是师道。佛教从释迦牟尼佛兴起,大概一千年之后传到中国。在东汉的时代,历史上记载是汉明帝永平十年,也是公元六十七年,这是正式接受中国朝廷聘请过来的。到中国来之后,他们带来了佛像,带来了经典,跟中国朝野接触,这一谈之下,就非常契机,中国人非常欢迎,因为这个教育跟儒家教育,在基础上来说完全是相同。中国传统的教育,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而佛法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有许许多多基本的观念完全相同。而儒家只讲到原则,佛家则讲到非常透彻、非常详细,确实跟中国儒、道能够相辅相成,所以被中国朝野热烈的欢迎,这样就把它留住了。而在中国生根、茁壮、开花、结果,远远超过了印度,这个是我们今天讲传统的教育。
佛教发展到唐朝的时候,就形成了正规教育,丛林制度;丛林制度实在讲,就是现在大学的教学,把它有组织的这种方法。所以丛林制度是中国佛教的特色,也就是在中国正式创办了佛教大学。丛林里面,它里面工作的分配,跟现代的大学完全相同。丛林的主席就是大学校长;它里面有首座和尚,首座相当於教务长;它有维那,维那相当於训导长;它有监院,监院相当於总务长。所以跟现在学校里面,工作分配完全相同,只是称呼不一样而已,工作的性质都相同,所以它是一个完整的学术机构,而与宗教实在讲完全不相干。
我们在经典里面、在著述里面看到有宗教,佛教里面有宗教这个称呼,这个宗教称呼,跟现在社会上讲的宗教完全不一样。佛教讲宗完全指禅宗,我们称宗门;禅宗以外,各各宗派就像一个学校的院系一样,它分十个宗派,就好像分十个学院。除了禅宗称宗,其他的这些学院都称为教,所以叫宗门、教下。用宗教两个字,把整个佛法都包括了,是这个意思,与现在一般人讲宗教观念不相同。
访问者:现在好像一般人总是把佛教跟迷信划上等号,在这一方面,是不是也请法师给我们大家做个导正好吗?
师父:佛教的宗旨是破迷开悟,这才能够达到离苦得乐。佛告诉我们众生苦难,许许多多的苦难,苦难从那里来的?从迷!迷什么?迷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们生活环境,人生就是本人;换一句话说,你迷失了你自己,迷失了你生活的环境真相,於是你的想法、看法就有错误。想错、看错,那你就做错。做错了一定有错误的果报现前,那你一定要承受,这个不是别人给你的,是所谓自作自受。所以佛教要想达到离苦得乐,一定要做到破迷开悟,真正认识自己,认识我们生活环境的真相,问题才能够彻底解决。
访问者:是!当然要达到这个境界,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刚才法师您说佛教其实是一种教育,它跟学校的体制内容,其实完全一样,有训导、有教务、有总务。一个想学佛的人,他到底应该从何处著手?
师父:这个问题,佛跟我们中国古老的教学,可以说是完全相同,一定要从亲近一个好老师著手,佛法讲亲近善知识。佛在经典里面明白的告诉我们,你要想修学佛法,接受佛教育,一定要亲近明师。这个「明」,不是知名度高的「名」,是光明的「明」,明白的「明」,就是真正有道德、有学问的这样一个老师,你亲近他,你才能够真正学到佛陀的教导。
访问者:您说亲近一个好的老师,是不是也就是我们一般俗称的皈依,跟这个是不是相关?
师父:这个也不能完全相关。皈依是学佛必须要的一个阶段。皈依的意思,是好老师(我们一定要亲近一个好的老师)把佛法修学的总纲领、总原则,传授给我们,这个叫做皈依。皈是叫我们回头,依是依靠,从那里回头?我们过去迷惑颠倒,邪知邪见,身心一切污染,严重的污染。所以皈依就是教我们从迷回头,要依觉悟;从错误的知见回头,要依正知正见;从一切污染回头,依清净心。这是学佛基本的条件。你一定要从迷、邪、染回头,要依觉、正、净;迷、邪、染是自己,觉、正、净还是自己。所以真正皈依是皈依自性三宝,这个觉、正、净就是三宝。
访问者:还有一般人也有所误会,就是皈依到底是皈依一位,亲近一位法师好?还是皈依越多越好?
师父:这是错误观念,这完全错误。皈依这个里面没有一个法师,也没有很多的法师。皈依只是把佛教修学的总纲领、总原则传授给你、教给你,这个叫皈依。所以皈依是皈依自性三宝,不是皈依外面的人,甚至於连释迦牟尼佛都不相干。因为你说我皈依释迦牟尼佛了,都是一个大错误,那有这个道理?释迦牟尼佛没有说你要皈依我,没有这个话!所以佛教给你,你要皈依你自性觉,觉就是佛宝,所以佛这个意思是觉悟的意思,皈依佛就是要依觉悟,用现代普通大家好懂的话,就是你要依理智,不要感情用事!理性就是觉,感情就是迷。叫你皈依佛,就是教你处世待人接物,在日常生活当中你要理性,不要感情用事,这就叫真皈依。你说这个理性与感情,与佛与法师有什么关系?这没有关系!如果说我们是皈依某一个人,这是错误,决定是错误。所以人,这个老师是代表僧团,来把三皈传授给你,你是皈依整个僧团。那一个善知识都是我的老师,不能认定一个,你的心量才广大,你的分别、执著才能够突破,你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
但是学法一定要跟一个老师学,这是我们初学一定要跟一个老师。一个老师他教你是一条路,两个老师就变成两条路,你就困难了;三个老师就是三叉路口,你就无所适从。所以最初的修学,儒跟佛的教导都是一个老师,学一家之言。到什么时候你才能够广学多闻?你的智慧开了,就是你有能力辨别真妄,有能力辨别是非,有能力辨别邪正,这个老师就开心了,你的智慧开了,他一定放你出去参学,广学多闻。但是你还没有这个能力,那你一接触,你的麻烦就来了,你不晓得往那里走,这个时候老师一定保护你,不让你出去,他要培养你这个能力,这是老师他有责任,他有义务。
访问者:我们知道在佛法修学方面也是非常广大浩瀚,是不是请法师为我们再开示一下,佛法修学的科目方面有那些,好吗?
师父:佛法的内容刚才说过了。佛法的教学在本身上,它分为五个阶段,就像世间办学由浅而深,循序渐进。经典里面记载的,佛最早所讲的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部经是佛在定中所说的,参与这个法会的都是大菩萨,不是普通人。佛在这一次,可以说是将宇宙人生的真相,全部都说出来,当然内容是非常非常的广博。这部经一直到佛灭度六百年之后,有一位龙树菩萨他从龙宫里面,看到完整的《华严经》,数量之大是很难想像的。龙树菩萨看到之后,这绝对不是我们世间人所能够接受,就是它太大,分量太大。
他看到全本,再看到中本,又看到下本;这个意思就是说,全经太大了,有节录的本子。节录还是很广,再有比这个更简单的本子。他看了之后,看到最简单的就是下本《华严》,认为这个本子我们世间人可以读诵、可以接受,所以就把它传到世间来。一直到以后传到中国,中国人把它翻成中文,就是现在大家所看到的《大方广佛华严经》。而这个经实在讲是《华严经》的提要。正如同中国的《四库全书》,大家晓得《四库全书》浩如烟海,可是《四库》有目录提要,那个份量就少得太多。现在我们读的《华严经》,就像《四库》目录提要一样,它不是完整的经本,它是目录提要。即使是目录提要也不完整,几乎我们只有原本的二分之一,另外二分之一非常可惜,失传、散失了,连原文现在也找不到。可以说《华严》最完整的本子,现在是中文的译本,非常之可贵。
佛从定中出来之后,这就是说完他自己全部所证得这个境界之后,要契这个世间人众生的根性,这才是在办小学,讲《阿含经》。由阿含再提升到方等,就好比是中学;由方等再进入般若,般若好比是大学,般若讲的时间最长,讲了二十二年。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在世,总共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当中用二十二年时间来讲般若,我们就了解般若是佛法的中心,是他主要的课程。在现在中文经典里面,《般若经》份量也最大,总共有六百卷。最后八年讲《法华》、《涅盘》,好比是研究所,回归到《华严》的境界。由此可知,他讲经说法是有次第的,他有他的善巧方便。
访问者:还有法师,我们知道在佛法修学方面的五大科目当中,好像有三福、有六和敬、有三学、有六度、有十愿,这些我们都不太明白,是不是请法师一一为我们做个开示好吗?
师父:这是讲到个人的修学,刚才我们是讲佛的教学,教学分这五个阶段,而每一个阶段里面,所讲的经论都非常丰富。至於个人修学,佛给我们讲得很明白,从那里学起?从三福学起。三福是佛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所讲的,这个实在讲是太重要,跟儒家教学的思想,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佛讲第一福是人天福报。换句话说,你要想作佛、作菩萨,在这个地方,诸位必须要清楚,作佛、作菩萨就是作一个明白的人。佛菩萨对於宇宙人生真相彻底明了,所以作佛、作菩萨,不是去作神仙,这个要搞清楚,作神仙就变成宗教;是作一个彻底了解宇宙人生的人,这种人就叫作佛,就叫作菩萨。佛是圆满彻底明了,菩萨是明了但是没有达到究竟圆满,比佛智慧明白还差一等,他都是一个明白人。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了解佛教的教义,不至於产生误会。所以作佛、作菩萨是我们应当希求的,我们应当有这个愿望,就是作一个明白人,不要作一个糊涂人。凡夫是糊涂人,佛菩萨是明白人,这样说大家就容易懂了。佛教导我们,从那里做起?从孝顺父母做起,这个跟儒家的教导完全相同。所以第一福就是人天福报,我们先要把人做好,你才能够学佛。
人天福里面佛说了四条。第一孝养父母,第二是奉事师长,第三是慈心不杀,第四条修十善业,这个是做人学佛大根大本。「孝」这一个字,范围是无限的深广,特别在中国文字里面,中国的文字是全世界任何国家民族里面所没有的,这是我们应当要尊重,也是我们值得自豪的。我们古代这一些祖先们,对於后世可以说照顾得无微不至。他们的智慧、他们的经验,如何传给后世的子孙,用什么样的工具,他想得太周到,这个文字就是传递智慧经验给后代的一种工具。而这个工具充满了智慧,这是在其他国家民族文字里头所找不到。
「孝」这一个字是会意,在中国文字制作,它有六个原则,我们称之为六书。六个原则其中的一个叫会意,你看了这个符号,体会它的意思。这个符号它上面是个「老」,下面是个「子」,你去体会。这个意思是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这个「孝」的精神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所以现在外国人讲有代沟,代沟就是不孝,上一代跟下一代脱节。上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这才是一个整体。你看这个意思多深,这个意思多广!所以中国人纪念祖宗,几千年的祖宗我们还在怀念、还在祭祀,这是外国人怎么想都想不通的,他不懂这个道理,他没有这个概念。所以儒家跟佛法教学,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换一句话说,所谓成佛没有别的,就是把这个孝道做到圆满就成佛,整个佛法的教学没有别的,就是教孝道。
访问者:是的!听了刚才法师的开示之后,让我们了解到,其实整个佛学就是孝道,孝道在整个佛法当中,所占的地位是相当相当重要的。法师,我们知道在佛法当中,六和敬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是不是也请法师对於六和敬也为我们做一个开示好吗?
师父:六和敬是佛教给我们,怎么样在团体当中,应该要做到的态度,也就是教我们如何跟大众相处的原则,这叫六和。第一条讲见和同解,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彼此要建立共识,我想诸位都能了解这一条太重要了。谚语常讲:「家和万事兴」,一家人在一起生活,如果有共同的认识、共同的想法、共同的见解、共同努力的方向,这个家庭当然会兴旺。一个国家也是如此,所以建立共识是现在每一个团体普遍都在讲求的。
第二条就是戒和同修,这一条的意思就是要守法,戒就是法律、就是规矩。每一个人都能够守法,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公司行号也有章程,人人都能守法,人人都能尽份,这个事业才会兴旺。后面这三条,所谓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实在是讲彼此在一块和睦相处,就是这个意思。末后一条也很重要,叫利和同均,也就是说在物质生活方面,如何能够达到均平,而没有差距,这一条也是非常重要。所以共产制度实在讲是一个理想,是很难达到的。如果讲到制度,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谈到利和同均,那就是共产制度,所以佛法真正是民主、自由、开放、共产,这是人类高度的一个理想。
访问者:在佛法修学方面的三学,所谓戒、定、慧,戒刚才法师说就是所谓的法,定跟慧又是怎么解释?
师父:三学是佛法教学的中心,也就是佛教的课程虽然多(经典就是教科书),它有个中心的理念,决定不会违背这个理念,这个理念就是戒、定、慧,称之为三学。可以说是任何一部经典,无论大部、小部,你展开来的时候,这三个理念一定都具足。可是它偏重在那一方面,那个不一样,有的偏重在戒,有的偏重在定,有的偏重在慧,它的确是有偏重,但是一定都说到。所以戒学广义的讲,就是要有方法,无论做什么事情,它一定都有方法、有程序,你一定要遵守;你不遵守方法,你就收不到好的效果。所以持戒用现代的话来说,守法的概念、守法的精神。唯有守法,你的心才能得到定。所谓定就是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摇,不会人云亦云,你心有主张,心有主宰,这个就是定。从定就开智慧,你有主宰、你有主张,你一定就把事实真相看的很清楚,看的很圆满。所以戒、定、慧这三个理念,是佛教化一切众生,讲经说法的总原则、总纲领,称之为三学。
访问者:它们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
师父:密不可分,对!没错!
访问者:法师,六度又是说什么?
师父:六度是佛教给我们处世待人生活的守则,现在我们讲守则,要遵守的原则,这个大家好懂,这是六个原则,必须要遵守。无论你是什么样的身分,无论你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你从事於某一种工作(我们现在讲,从事於某一种行业),无论是在家、出家,都一定要遵守,所以这个叫菩萨道。你要是作菩萨,一定要遵守这六个原则,守住这六个原则,你就是名符其实的菩萨。这里面第一个是布施,布施的意思就是叫你放下,不是叫你把工作放下,事放下,是叫你把心里面那些忧虑、牵挂、烦恼放下,这才叫真正的布施。
所以现在大家很多发生错误,认为一看到布施,到寺庙去捐一点钱,做一点好事,认为这就是布施,这把意思错会了。当然这个也是布施,不是布施真正的意义。布施是叫你把烦恼、忧虑、妄想、分别、执著舍掉,把它放下,这才是真义。第二个持戒,刚才讲持戒就是守法,一定无论办什么事情要循规蹈矩,要按部就班。第三个忍辱,忍辱就是耐心,无论做什么事情,没有耐心不能成就,越是大的事情,越要有很大的耐心,你才能够有成就。第四个是精进,精进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求进步,决定不能够保守,决定不能够得少为足,这个不可以的。现在的社会大家晓得,科技日新月异,如果你不进步,你就会被时代淘汰掉。所以佛法讲求精进,无论在德行上、在智慧上、在技术上,乃至於在生活上,都要不断的向上提升。所以佛法它不是落伍的,它不是守旧的,永远在前进。第五个是禅定,这个禅定的意思就是你自己有主宰,不轻易受外面境界动摇。最后一条是智慧,你没有高度的智慧,你无论做那一桩事情,都没有办法达到圆满。所以这六个原则一定要遵守,特别是菩萨。
访问者:法师,你刚才提到布施,让我们大家有个正确的观念,原来布施并不是说让你到那里去捐一点钱,去救助什么贫苦的人,然后就是做到了布施,其实布施是让我们放下我们心中的烦恼,放下心中那些杂念。但是法师,这一点对我们一般人来说是相当难的,一般人就是因为杂念、烦恼太多,自己控制不了,不晓得法师是不是可以指导我们一下,我们该如何做才能达到这一点?
师父:这一点,的确初学的人是非常困难。他为什么放不下?实在讲,他是没有看破,他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假如彻底明白真相,他自自然然就放下。所以释迦牟尼佛在一生讲经说法,为什么讲《般若》讲了二十二年,《般若》是讲智慧,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把他二十二年所讲的总归纳起来,就是一部《心经》,二百六十个字。或者再详细一点,中国人喜欢念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这一部小册子,可以代表释迦牟尼佛二十二年所讲的精华都在其中。这里面最重要的,佛告诉我们,就是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个心是能得,我们这个概念;能得的这个概念,是一个不能得到,是虚妄的东西,不是实在的。你所得的无论是物质也好,或者是精神方面也好,佛讲你所得到这一些物,这些物是什么?这些物它都是因缘变现的,是缘生法。「缘」,我们今天讲条件,许许多多条件集合而形成这一个事相,它没有自体,它没有本体,所以说是当体皆空,了不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末后他做了一个总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梦幻泡影是讲宇宙万有一切现象,不是真实的。
现代科学家也发现,他们用分析的方法,把这些物质分成分子、分成原子、分成电子,到最后一分析才晓得,事实真相是这么回事情,这个佛在三千年前,就做详细的说明。这些幻相存在的时间,佛给我们讲很短暂,它不是真的永恒存在,所以如露亦如电。这个露是露水,我们现在看到,它存在有一段时间,这个一段时间是它的相续相,不是它的真相。而它的真相是刹那生灭,刹那生灭是非常短暂的时间,我们没有办法觉察得出来,而佛能够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生灭就是不生灭,因为它的时间太短,生就是灭,灭就是生,所以生灭的界限已经不可得,所以佛法讲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实在就是生灭的真相。了解这个真相,我们的身心就放下了,放轻松了,晓得一切法不可得。然后你才能够随缘,随缘就自在,你就不会攀缘了。攀缘就是我要想怎么做、怎么做,那是自找苦吃。一切都能随缘,你就得大自在,这个才过真正幸福美满自在的生活。
访问者:也就是说要看透真相,了解真相,自然心中的杂念、烦恼就放下了。还有在六度当中,刚才法师提到禅定这一项,我想禅定也是一般人非常想学,但是又很不容易学到,也请您指导一下好吗?
师父:禅定这个名词,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讲的很清楚、很明白,在《坛经》里面告诉我们什么叫做禅?什么叫做定?禅的意思就是不著相,用现代话来说,不受外境的诱惑这个叫禅;定是不动心,心里面常常保持清净,不起分别、不起烦恼、不起执著,这就是定。实在惠能大师他是听《金刚经》开悟,所以他解释这个禅定,还是依《金刚经》来的。佛在《金刚经》里头有两句话说:「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取於相就是禅,如如不动就是定。由此可知,修禅定不是天天在面壁打坐,面壁打坐那是里面的一种,其实行住坐卧所有一切活动,只要你外不著相,内不动心,你就是禅定。
所以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这些菩萨们,他们禅定在哪里修?在市场;经上讲「市廛」,用我们现在话讲,是最热闹的商场。他去逛商场,逛商场他是修禅定。这个意思诸位懂得,你就明了,他逛商场的时候,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慧;样样清楚、样样了解,但是所有这些琳琅满目的,不能诱惑他,他不受诱惑,这就是禅;他心里如如不动就是定。所以人家逛商场是修什么?修定、修慧!不像凡夫一看到这个就被吸住,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这动了心,禅定就没有了。所以诸位要晓得,禅定那是真正的享受,定慧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访问者:外不著相,内不动心,不受诱惑,然后就是禅定。
师父:不错,外不著相就是不受诱惑,不受诱惑就是禅,里面如如不动那就是定。
访问者:这要好好的修了。
师父:所以禅定就在生活当中。
访问者:说到生活当中,我们知道其实佛就是生活,佛学就是生活。在这五大科目当中还有十愿,法师!这十愿是那十愿?跟我们生活又有什么关系?
师父:这个十愿是高等的修行法,这个不是普通的。我们一般能够做到六度就非常圆满,而六度真正做圆满,才能够进入普贤的十愿。普贤十愿的特色就是清净心、平等心;换一句话说,你的心不清净,你的心不平等,那你就没有办法修普贤十愿。普贤十愿里面,譬如讲第一条,他讲的「礼敬诸佛」,这个是修敬。诸佛是指谁?一切众生都是诸佛,并不是讲已经成佛的那些佛是佛。因为他有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未来佛就是一切众生。除了这些所谓是有情之外的,还包括了植物跟矿物,这是《华严》的境界,《华严》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不但我们有情的众生,就是有感情的,我们今天讲动物,动物能成佛,植物、矿物都成佛。所以这个恭敬心,修恭敬心,真诚、恭敬对人、对事、对物,那这就是普贤行。如果你还有一个分别,还有妄想,你这个诚敬就没有了,所以真诚、清净、平等来修六度,那就是普贤十愿。我们还有分别、还有执著、还有高下,那就是六度,就不是十愿。所以十愿跟六度的差别就在此地,一个是真正的清净、平等心,一个是清净、平等那个程度还不够,差别在此地。
各位观众:常常有人感叹,现在文明社会人们的生活越进步,心灵反而越空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所以很多人想借助种种的宗教,以求得心灵的寄托。也有很多人想学佛,但是因为对佛教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所以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有所误导。今天我们很高兴为您请到了当代佛教高僧,净空法师,在节目中为我们详细开示佛教的真正意义,使我们对佛教的本来面目,有一个正确的观念。
净空法师早年追随方东美先生学习哲学,后来又受教於章嘉大师,以及李炳南大德学习佛法。法师二十六岁学佛,三十二岁出家,讲经说法至今已经四十年,足迹遍及海内外。尤其是以新加坡、美国、马来西亚、中国大陆等地,法缘更是殊胜。法师通宗、通教,说法深入浅出,契机、契理,深得说法三昧。而近年则是专修、专弘净土法门,於世界各地提倡成立净宗学会,做为弘扬和修行净土的道场。
访问者:法师,您好。
师父:你好。
访问者:我想首先请教法师,这个佛教到底是什么?它是不是宗教?而且它跟其他的宗教有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师父:这个问题说起来就话长了。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他老人家一生的行仪,跟我们中国孔老夫子非常接近。而所差别的是孔子在当时确实是想求得一官半职,发挥他的学术。而释迦牟尼佛他本身是王子,他能够摆脱王位,而专心来从事於教育工作。由此可知,教学确确实实是国家社会的一桩大事。在中国古典像《礼记》「学记」里面就讲得很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一个政权,领导国家,最重要的是教育的工作。所以孔子一生从事於教育,成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释迦牟尼佛也是如此,他是一个大教育家。佛法是教学而不是宗教,这是很明显的一个事实。
在我们现前佛门里面,称呼也能够看得出来,譬如我们称佛为本师,本师就是创始的老师、根本的老师。习惯上我们称出家人为和尚,和尚是印度话,他的意思是亲教师,就是亲自指导我的这个老师我们才称和尚,所以和尚与我们学习的关系非常的密切;和尚也不一定是出家人,在家人指导我们,那他也就是我们的和尚。譬如我过去求学,大家都知道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学佛十年,他老人家是在家居士,对我来讲他是我的和尚,所以我称他为和尚,因为他亲自教导我。由此可知,和尚是个通称,不论是男女老少,也不论出家、在家;法师也是个通称。如果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这决定是称出家人,这是一个普通的常识。
访问者:听法师这么说,和尚不一定是出家人才称和尚。
师父:对。
访问者:带发修行在家人也是可以称为和尚,为亲教师。
师父:对,和尚是他学生对他的称呼。
访问者:学生对他,算是尊称吗?
师父:是尊称,就像现在学校里面的指导教授,他亲自指导我的;他不直接指导我的,我跟没有这个关系,通常我们称法师,不称和尚。
访问者:称和尚是非常亲近的。
师父:非常亲近,非常亲近。
访问者:法师,刚才您说佛教不是宗教,它是个教育。佛教既然是一种教育的话,它的内容都有那些?而且佛教它的教学目标又是什么?
师父:佛教的内容非常广泛。儒家教学我们已经觉得它非常广大,它始从胎教,一直到慎终追远,可以说它是圆圆满满一世的教育。而佛法的教育比它还要广大,佛法知道一切众生有过去世,有未来世;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这从时间上来讲是无际。从空间上来讲,佛法知道这个宇宙非常之广大,不仅仅是我们这一个地球,这一个星系;佛在经论上常讲,像这样的星球、星系,在太空当中是无量无边的。因此,他的教学内容,可以说是尽虚空、遍法界。他告诉我们,我们的知识、智慧,对於整个虚空法界,都应当彻底的明了。不但对现前事情要了解,对於过去、未来也都要明白。
这些事情能做得到吗?尤其是过去、未来,我们怎么能明了?佛法说能。为什么能?因为这个能是我们的本能,不是从外面学得来的。那就要说明探讨宇宙生物的起源。佛告诉我们这全是自性变现的,所以他教学的中心,实在讲就是禅家讲的明心见性;只要你达到这个境界,这一切事理你当然就明了。因此,明心见性是佛法修学的中心。不论是禅宗或者是教下,显教、密教,只要是大乘佛法都是以这个为中心;但是各宗派他们的名词术语不一样,而事实完全是相同的。譬如在宗门里面叫明心见性,在教下叫大开圆解,在密宗叫三密相应,在净土叫理一心不乱,这名相不一样,其实是一桩事情,这个是他教学的中心。
访问者:是!还有法师请教:在佛教方面是不是还分些传统的佛教、宗教的佛教、学术的佛教,以及比较不入流的邪门外道的佛教,是不是有这些分类呢?
师父:这是晚近产生的现象,讲传统那是教学,那是师道。佛教从释迦牟尼佛兴起,大概一千年之后传到中国。在东汉的时代,历史上记载是汉明帝永平十年,也是公元六十七年,这是正式接受中国朝廷聘请过来的。到中国来之后,他们带来了佛像,带来了经典,跟中国朝野接触,这一谈之下,就非常契机,中国人非常欢迎,因为这个教育跟儒家教育,在基础上来说完全是相同。中国传统的教育,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而佛法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有许许多多基本的观念完全相同。而儒家只讲到原则,佛家则讲到非常透彻、非常详细,确实跟中国儒、道能够相辅相成,所以被中国朝野热烈的欢迎,这样就把它留住了。而在中国生根、茁壮、开花、结果,远远超过了印度,这个是我们今天讲传统的教育。
佛教发展到唐朝的时候,就形成了正规教育,丛林制度;丛林制度实在讲,就是现在大学的教学,把它有组织的这种方法。所以丛林制度是中国佛教的特色,也就是在中国正式创办了佛教大学。丛林里面,它里面工作的分配,跟现代的大学完全相同。丛林的主席就是大学校长;它里面有首座和尚,首座相当於教务长;它有维那,维那相当於训导长;它有监院,监院相当於总务长。所以跟现在学校里面,工作分配完全相同,只是称呼不一样而已,工作的性质都相同,所以它是一个完整的学术机构,而与宗教实在讲完全不相干。
我们在经典里面、在著述里面看到有宗教,佛教里面有宗教这个称呼,这个宗教称呼,跟现在社会上讲的宗教完全不一样。佛教讲宗完全指禅宗,我们称宗门;禅宗以外,各各宗派就像一个学校的院系一样,它分十个宗派,就好像分十个学院。除了禅宗称宗,其他的这些学院都称为教,所以叫宗门、教下。用宗教两个字,把整个佛法都包括了,是这个意思,与现在一般人讲宗教观念不相同。
访问者:现在好像一般人总是把佛教跟迷信划上等号,在这一方面,是不是也请法师给我们大家做个导正好吗?
师父:佛教的宗旨是破迷开悟,这才能够达到离苦得乐。佛告诉我们众生苦难,许许多多的苦难,苦难从那里来的?从迷!迷什么?迷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们生活环境,人生就是本人;换一句话说,你迷失了你自己,迷失了你生活的环境真相,於是你的想法、看法就有错误。想错、看错,那你就做错。做错了一定有错误的果报现前,那你一定要承受,这个不是别人给你的,是所谓自作自受。所以佛教要想达到离苦得乐,一定要做到破迷开悟,真正认识自己,认识我们生活环境的真相,问题才能够彻底解决。
访问者:是!当然要达到这个境界,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刚才法师您说佛教其实是一种教育,它跟学校的体制内容,其实完全一样,有训导、有教务、有总务。一个想学佛的人,他到底应该从何处著手?
师父:这个问题,佛跟我们中国古老的教学,可以说是完全相同,一定要从亲近一个好老师著手,佛法讲亲近善知识。佛在经典里面明白的告诉我们,你要想修学佛法,接受佛教育,一定要亲近明师。这个「明」,不是知名度高的「名」,是光明的「明」,明白的「明」,就是真正有道德、有学问的这样一个老师,你亲近他,你才能够真正学到佛陀的教导。
访问者:您说亲近一个好的老师,是不是也就是我们一般俗称的皈依,跟这个是不是相关?
师父:这个也不能完全相关。皈依是学佛必须要的一个阶段。皈依的意思,是好老师(我们一定要亲近一个好的老师)把佛法修学的总纲领、总原则,传授给我们,这个叫做皈依。皈是叫我们回头,依是依靠,从那里回头?我们过去迷惑颠倒,邪知邪见,身心一切污染,严重的污染。所以皈依就是教我们从迷回头,要依觉悟;从错误的知见回头,要依正知正见;从一切污染回头,依清净心。这是学佛基本的条件。你一定要从迷、邪、染回头,要依觉、正、净;迷、邪、染是自己,觉、正、净还是自己。所以真正皈依是皈依自性三宝,这个觉、正、净就是三宝。
访问者:还有一般人也有所误会,就是皈依到底是皈依一位,亲近一位法师好?还是皈依越多越好?
师父:这是错误观念,这完全错误。皈依这个里面没有一个法师,也没有很多的法师。皈依只是把佛教修学的总纲领、总原则传授给你、教给你,这个叫皈依。所以皈依是皈依自性三宝,不是皈依外面的人,甚至於连释迦牟尼佛都不相干。因为你说我皈依释迦牟尼佛了,都是一个大错误,那有这个道理?释迦牟尼佛没有说你要皈依我,没有这个话!所以佛教给你,你要皈依你自性觉,觉就是佛宝,所以佛这个意思是觉悟的意思,皈依佛就是要依觉悟,用现代普通大家好懂的话,就是你要依理智,不要感情用事!理性就是觉,感情就是迷。叫你皈依佛,就是教你处世待人接物,在日常生活当中你要理性,不要感情用事,这就叫真皈依。你说这个理性与感情,与佛与法师有什么关系?这没有关系!如果说我们是皈依某一个人,这是错误,决定是错误。所以人,这个老师是代表僧团,来把三皈传授给你,你是皈依整个僧团。那一个善知识都是我的老师,不能认定一个,你的心量才广大,你的分别、执著才能够突破,你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
但是学法一定要跟一个老师学,这是我们初学一定要跟一个老师。一个老师他教你是一条路,两个老师就变成两条路,你就困难了;三个老师就是三叉路口,你就无所适从。所以最初的修学,儒跟佛的教导都是一个老师,学一家之言。到什么时候你才能够广学多闻?你的智慧开了,就是你有能力辨别真妄,有能力辨别是非,有能力辨别邪正,这个老师就开心了,你的智慧开了,他一定放你出去参学,广学多闻。但是你还没有这个能力,那你一接触,你的麻烦就来了,你不晓得往那里走,这个时候老师一定保护你,不让你出去,他要培养你这个能力,这是老师他有责任,他有义务。
访问者:我们知道在佛法修学方面也是非常广大浩瀚,是不是请法师为我们再开示一下,佛法修学的科目方面有那些,好吗?
师父:佛法的内容刚才说过了。佛法的教学在本身上,它分为五个阶段,就像世间办学由浅而深,循序渐进。经典里面记载的,佛最早所讲的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部经是佛在定中所说的,参与这个法会的都是大菩萨,不是普通人。佛在这一次,可以说是将宇宙人生的真相,全部都说出来,当然内容是非常非常的广博。这部经一直到佛灭度六百年之后,有一位龙树菩萨他从龙宫里面,看到完整的《华严经》,数量之大是很难想像的。龙树菩萨看到之后,这绝对不是我们世间人所能够接受,就是它太大,分量太大。
他看到全本,再看到中本,又看到下本;这个意思就是说,全经太大了,有节录的本子。节录还是很广,再有比这个更简单的本子。他看了之后,看到最简单的就是下本《华严》,认为这个本子我们世间人可以读诵、可以接受,所以就把它传到世间来。一直到以后传到中国,中国人把它翻成中文,就是现在大家所看到的《大方广佛华严经》。而这个经实在讲是《华严经》的提要。正如同中国的《四库全书》,大家晓得《四库全书》浩如烟海,可是《四库》有目录提要,那个份量就少得太多。现在我们读的《华严经》,就像《四库》目录提要一样,它不是完整的经本,它是目录提要。即使是目录提要也不完整,几乎我们只有原本的二分之一,另外二分之一非常可惜,失传、散失了,连原文现在也找不到。可以说《华严》最完整的本子,现在是中文的译本,非常之可贵。
佛从定中出来之后,这就是说完他自己全部所证得这个境界之后,要契这个世间人众生的根性,这才是在办小学,讲《阿含经》。由阿含再提升到方等,就好比是中学;由方等再进入般若,般若好比是大学,般若讲的时间最长,讲了二十二年。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在世,总共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当中用二十二年时间来讲般若,我们就了解般若是佛法的中心,是他主要的课程。在现在中文经典里面,《般若经》份量也最大,总共有六百卷。最后八年讲《法华》、《涅盘》,好比是研究所,回归到《华严》的境界。由此可知,他讲经说法是有次第的,他有他的善巧方便。
访问者:还有法师,我们知道在佛法修学方面的五大科目当中,好像有三福、有六和敬、有三学、有六度、有十愿,这些我们都不太明白,是不是请法师一一为我们做个开示好吗?
师父:这是讲到个人的修学,刚才我们是讲佛的教学,教学分这五个阶段,而每一个阶段里面,所讲的经论都非常丰富。至於个人修学,佛给我们讲得很明白,从那里学起?从三福学起。三福是佛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所讲的,这个实在讲是太重要,跟儒家教学的思想,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佛讲第一福是人天福报。换句话说,你要想作佛、作菩萨,在这个地方,诸位必须要清楚,作佛、作菩萨就是作一个明白的人。佛菩萨对於宇宙人生真相彻底明了,所以作佛、作菩萨,不是去作神仙,这个要搞清楚,作神仙就变成宗教;是作一个彻底了解宇宙人生的人,这种人就叫作佛,就叫作菩萨。佛是圆满彻底明了,菩萨是明了但是没有达到究竟圆满,比佛智慧明白还差一等,他都是一个明白人。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了解佛教的教义,不至於产生误会。所以作佛、作菩萨是我们应当希求的,我们应当有这个愿望,就是作一个明白人,不要作一个糊涂人。凡夫是糊涂人,佛菩萨是明白人,这样说大家就容易懂了。佛教导我们,从那里做起?从孝顺父母做起,这个跟儒家的教导完全相同。所以第一福就是人天福报,我们先要把人做好,你才能够学佛。
人天福里面佛说了四条。第一孝养父母,第二是奉事师长,第三是慈心不杀,第四条修十善业,这个是做人学佛大根大本。「孝」这一个字,范围是无限的深广,特别在中国文字里面,中国的文字是全世界任何国家民族里面所没有的,这是我们应当要尊重,也是我们值得自豪的。我们古代这一些祖先们,对於后世可以说照顾得无微不至。他们的智慧、他们的经验,如何传给后世的子孙,用什么样的工具,他想得太周到,这个文字就是传递智慧经验给后代的一种工具。而这个工具充满了智慧,这是在其他国家民族文字里头所找不到。
「孝」这一个字是会意,在中国文字制作,它有六个原则,我们称之为六书。六个原则其中的一个叫会意,你看了这个符号,体会它的意思。这个符号它上面是个「老」,下面是个「子」,你去体会。这个意思是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这个「孝」的精神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所以现在外国人讲有代沟,代沟就是不孝,上一代跟下一代脱节。上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这才是一个整体。你看这个意思多深,这个意思多广!所以中国人纪念祖宗,几千年的祖宗我们还在怀念、还在祭祀,这是外国人怎么想都想不通的,他不懂这个道理,他没有这个概念。所以儒家跟佛法教学,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换一句话说,所谓成佛没有别的,就是把这个孝道做到圆满就成佛,整个佛法的教学没有别的,就是教孝道。
访问者:是的!听了刚才法师的开示之后,让我们了解到,其实整个佛学就是孝道,孝道在整个佛法当中,所占的地位是相当相当重要的。法师,我们知道在佛法当中,六和敬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是不是也请法师对於六和敬也为我们做一个开示好吗?
师父:六和敬是佛教给我们,怎么样在团体当中,应该要做到的态度,也就是教我们如何跟大众相处的原则,这叫六和。第一条讲见和同解,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彼此要建立共识,我想诸位都能了解这一条太重要了。谚语常讲:「家和万事兴」,一家人在一起生活,如果有共同的认识、共同的想法、共同的见解、共同努力的方向,这个家庭当然会兴旺。一个国家也是如此,所以建立共识是现在每一个团体普遍都在讲求的。
第二条就是戒和同修,这一条的意思就是要守法,戒就是法律、就是规矩。每一个人都能够守法,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公司行号也有章程,人人都能守法,人人都能尽份,这个事业才会兴旺。后面这三条,所谓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实在是讲彼此在一块和睦相处,就是这个意思。末后一条也很重要,叫利和同均,也就是说在物质生活方面,如何能够达到均平,而没有差距,这一条也是非常重要。所以共产制度实在讲是一个理想,是很难达到的。如果讲到制度,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谈到利和同均,那就是共产制度,所以佛法真正是民主、自由、开放、共产,这是人类高度的一个理想。
访问者:在佛法修学方面的三学,所谓戒、定、慧,戒刚才法师说就是所谓的法,定跟慧又是怎么解释?
师父:三学是佛法教学的中心,也就是佛教的课程虽然多(经典就是教科书),它有个中心的理念,决定不会违背这个理念,这个理念就是戒、定、慧,称之为三学。可以说是任何一部经典,无论大部、小部,你展开来的时候,这三个理念一定都具足。可是它偏重在那一方面,那个不一样,有的偏重在戒,有的偏重在定,有的偏重在慧,它的确是有偏重,但是一定都说到。所以戒学广义的讲,就是要有方法,无论做什么事情,它一定都有方法、有程序,你一定要遵守;你不遵守方法,你就收不到好的效果。所以持戒用现代的话来说,守法的概念、守法的精神。唯有守法,你的心才能得到定。所谓定就是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摇,不会人云亦云,你心有主张,心有主宰,这个就是定。从定就开智慧,你有主宰、你有主张,你一定就把事实真相看的很清楚,看的很圆满。所以戒、定、慧这三个理念,是佛教化一切众生,讲经说法的总原则、总纲领,称之为三学。
访问者:它们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
师父:密不可分,对!没错!
访问者:法师,六度又是说什么?
师父:六度是佛教给我们处世待人生活的守则,现在我们讲守则,要遵守的原则,这个大家好懂,这是六个原则,必须要遵守。无论你是什么样的身分,无论你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你从事於某一种工作(我们现在讲,从事於某一种行业),无论是在家、出家,都一定要遵守,所以这个叫菩萨道。你要是作菩萨,一定要遵守这六个原则,守住这六个原则,你就是名符其实的菩萨。这里面第一个是布施,布施的意思就是叫你放下,不是叫你把工作放下,事放下,是叫你把心里面那些忧虑、牵挂、烦恼放下,这才叫真正的布施。
所以现在大家很多发生错误,认为一看到布施,到寺庙去捐一点钱,做一点好事,认为这就是布施,这把意思错会了。当然这个也是布施,不是布施真正的意义。布施是叫你把烦恼、忧虑、妄想、分别、执著舍掉,把它放下,这才是真义。第二个持戒,刚才讲持戒就是守法,一定无论办什么事情要循规蹈矩,要按部就班。第三个忍辱,忍辱就是耐心,无论做什么事情,没有耐心不能成就,越是大的事情,越要有很大的耐心,你才能够有成就。第四个是精进,精进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求进步,决定不能够保守,决定不能够得少为足,这个不可以的。现在的社会大家晓得,科技日新月异,如果你不进步,你就会被时代淘汰掉。所以佛法讲求精进,无论在德行上、在智慧上、在技术上,乃至於在生活上,都要不断的向上提升。所以佛法它不是落伍的,它不是守旧的,永远在前进。第五个是禅定,这个禅定的意思就是你自己有主宰,不轻易受外面境界动摇。最后一条是智慧,你没有高度的智慧,你无论做那一桩事情,都没有办法达到圆满。所以这六个原则一定要遵守,特别是菩萨。
访问者:法师,你刚才提到布施,让我们大家有个正确的观念,原来布施并不是说让你到那里去捐一点钱,去救助什么贫苦的人,然后就是做到了布施,其实布施是让我们放下我们心中的烦恼,放下心中那些杂念。但是法师,这一点对我们一般人来说是相当难的,一般人就是因为杂念、烦恼太多,自己控制不了,不晓得法师是不是可以指导我们一下,我们该如何做才能达到这一点?
师父:这一点,的确初学的人是非常困难。他为什么放不下?实在讲,他是没有看破,他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假如彻底明白真相,他自自然然就放下。所以释迦牟尼佛在一生讲经说法,为什么讲《般若》讲了二十二年,《般若》是讲智慧,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把他二十二年所讲的总归纳起来,就是一部《心经》,二百六十个字。或者再详细一点,中国人喜欢念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这一部小册子,可以代表释迦牟尼佛二十二年所讲的精华都在其中。这里面最重要的,佛告诉我们,就是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个心是能得,我们这个概念;能得的这个概念,是一个不能得到,是虚妄的东西,不是实在的。你所得的无论是物质也好,或者是精神方面也好,佛讲你所得到这一些物,这些物是什么?这些物它都是因缘变现的,是缘生法。「缘」,我们今天讲条件,许许多多条件集合而形成这一个事相,它没有自体,它没有本体,所以说是当体皆空,了不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末后他做了一个总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梦幻泡影是讲宇宙万有一切现象,不是真实的。
现代科学家也发现,他们用分析的方法,把这些物质分成分子、分成原子、分成电子,到最后一分析才晓得,事实真相是这么回事情,这个佛在三千年前,就做详细的说明。这些幻相存在的时间,佛给我们讲很短暂,它不是真的永恒存在,所以如露亦如电。这个露是露水,我们现在看到,它存在有一段时间,这个一段时间是它的相续相,不是它的真相。而它的真相是刹那生灭,刹那生灭是非常短暂的时间,我们没有办法觉察得出来,而佛能够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生灭就是不生灭,因为它的时间太短,生就是灭,灭就是生,所以生灭的界限已经不可得,所以佛法讲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实在就是生灭的真相。了解这个真相,我们的身心就放下了,放轻松了,晓得一切法不可得。然后你才能够随缘,随缘就自在,你就不会攀缘了。攀缘就是我要想怎么做、怎么做,那是自找苦吃。一切都能随缘,你就得大自在,这个才过真正幸福美满自在的生活。
访问者:也就是说要看透真相,了解真相,自然心中的杂念、烦恼就放下了。还有在六度当中,刚才法师提到禅定这一项,我想禅定也是一般人非常想学,但是又很不容易学到,也请您指导一下好吗?
师父:禅定这个名词,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讲的很清楚、很明白,在《坛经》里面告诉我们什么叫做禅?什么叫做定?禅的意思就是不著相,用现代话来说,不受外境的诱惑这个叫禅;定是不动心,心里面常常保持清净,不起分别、不起烦恼、不起执著,这就是定。实在惠能大师他是听《金刚经》开悟,所以他解释这个禅定,还是依《金刚经》来的。佛在《金刚经》里头有两句话说:「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取於相就是禅,如如不动就是定。由此可知,修禅定不是天天在面壁打坐,面壁打坐那是里面的一种,其实行住坐卧所有一切活动,只要你外不著相,内不动心,你就是禅定。
所以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这些菩萨们,他们禅定在哪里修?在市场;经上讲「市廛」,用我们现在话讲,是最热闹的商场。他去逛商场,逛商场他是修禅定。这个意思诸位懂得,你就明了,他逛商场的时候,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慧;样样清楚、样样了解,但是所有这些琳琅满目的,不能诱惑他,他不受诱惑,这就是禅;他心里如如不动就是定。所以人家逛商场是修什么?修定、修慧!不像凡夫一看到这个就被吸住,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这动了心,禅定就没有了。所以诸位要晓得,禅定那是真正的享受,定慧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访问者:外不著相,内不动心,不受诱惑,然后就是禅定。
师父:不错,外不著相就是不受诱惑,不受诱惑就是禅,里面如如不动那就是定。
访问者:这要好好的修了。
师父:所以禅定就在生活当中。
访问者:说到生活当中,我们知道其实佛就是生活,佛学就是生活。在这五大科目当中还有十愿,法师!这十愿是那十愿?跟我们生活又有什么关系?
师父:这个十愿是高等的修行法,这个不是普通的。我们一般能够做到六度就非常圆满,而六度真正做圆满,才能够进入普贤的十愿。普贤十愿的特色就是清净心、平等心;换一句话说,你的心不清净,你的心不平等,那你就没有办法修普贤十愿。普贤十愿里面,譬如讲第一条,他讲的「礼敬诸佛」,这个是修敬。诸佛是指谁?一切众生都是诸佛,并不是讲已经成佛的那些佛是佛。因为他有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未来佛就是一切众生。除了这些所谓是有情之外的,还包括了植物跟矿物,这是《华严》的境界,《华严》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不但我们有情的众生,就是有感情的,我们今天讲动物,动物能成佛,植物、矿物都成佛。所以这个恭敬心,修恭敬心,真诚、恭敬对人、对事、对物,那这就是普贤行。如果你还有一个分别,还有妄想,你这个诚敬就没有了,所以真诚、清净、平等来修六度,那就是普贤十愿。我们还有分别、还有执著、还有高下,那就是六度,就不是十愿。所以十愿跟六度的差别就在此地,一个是真正的清净、平等心,一个是清净、平等那个程度还不够,差别在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