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典研学要领 (第二集) 2001/1/1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23-017-0002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内典研学要领》第一段:
【甲、古云:成佛法华,开慧楞严。必具慧解始能破迷启悟,必真破迷关,始肯放下,然后一心念佛,求愿往生,圆成道果,复何疑焉,是为钻研群经之目的也。】
头一段说明我们研究经教的目的在哪里,目的就是为成无上道。而成无上道,决定要求生净土。为什么?求生净土,成无上道时间缩短。如果不求生净土,要成无上道,佛在《华严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从圆教初住菩萨修到法云地,诸位要记住,法云地就是十地菩萨,等觉还不算,到法云地需要修行三个阿僧只劫,这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第一个阿僧只劫,完成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第二个阿僧只劫,七个位次,从初地到七地;第三个阿僧只劫,三个位次,就是八地、九地、十地。我们自己要好好去想想,你走一般,不求西方净土,你在没有证得圆教初住以前,那个时间都不算,三大阿僧只劫是从圆初住到法云地。可是修净土法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时间就大幅度的缩短,所以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法门,我们要认识清楚。不求净土,实在讲,没有福报,善根福德不具足,所以他没有这个意愿。这我们要认识清楚,为什么《华严经》上文殊、普贤劝导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净土,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一定要知道。
这个法门难信易修,可是「易修」,是跟其他法门比较起来易修,我们也不能把它看得太容易了。往生西方必须具备三个条件,这大家都知道的,净土的「三资粮」,三个条件:信、愿、行。「信」,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得很好,「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我们的信心为什么不具足?因为我们迷关没破;我们在迷,没有觉悟,难在此地。要怎么样才能破迷关?一定要开智慧。我们的智慧为什么不能开?这当中有障碍,就是「业障」。我常常讲的十六个字,这个是业障:「自私自利,贪瞋痴慢」,这是里面的、内部的;外面,「五欲六尘、名闻利养」。
所以,我们自己要问问: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这个相应不相应?如果跟这个东西相应,念佛都不能够往生。它障碍你,障碍你开悟,障碍你修行,障碍你证果。必须把这十六个字淘汰干净,我们障碍就除掉了,智慧就现前了。展开大乘经卷,这里头微妙的义理,你才能够看得出来。同样是这个经典,同样是这些文字,为什么展卷别人能够看到许多意思,我们为什么看不到?看不到,就是这上面障住了。业障浅,智慧就增长一点,就能多看到一点。所以自己功夫有没有进步,不要问别人,自己每天展开经卷就知道了。我今天读这一卷经,是不是又多懂一点意思,那你就有进步了。如果展开经卷,今天跟昨天一样,那你就是完全没有进步。所谓的进步,「烦恼轻,智慧长」,这是真正进步,不是别的,希望同修在这上面留意。
『成佛法华,开慧楞严』,这两句话怎么讲?为什么说《法华经》是成佛的?学教的同修应该知道,世尊早期为大家讲经说法,确实他老人家有讲一阐提不能成佛。「一阐提」是梵语,中国的意思是:没有善根的人、断了善根的人,这种人不能成佛。在《法华经》开权显实,佛说了真话,一阐提也有佛性,既有佛性,皆当作佛,所以说「成佛的法华」。在《法华》教义里头,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不成佛的,只是成佛早晚不相同。什么时候成佛?什么时候回头,「回头是岸」。你今天回头,你今天就作佛;明天回头,明天作佛。什么时候作佛?这个事情不必问别人,要问自己。从哪里回头?我刚才讲的,从自私自利回头,从贪瞋痴慢回头,从五欲六尘回头,从名闻利养回头,回头就是岸,你才能入佛境界。然后你了解大乘的法门,净宗第一殊胜,死心塌地念佛,这一生成功了。
第二段,这是讲修行的态度。
【乙、「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解」。】
这话世尊在《华严经》上说过,《大智度论》上说过。
【是以古人万里从师,不惮劳苦。良以不遇真匠,发悟莫由。】
『真匠』是真善知识,必须有真善知识教诲,我们才有觉悟的机会。
【然明师良友难遇,必竭诚忏除业障,荡尽三垢。】
「三垢」就是「三有」: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三垢」就是三种烦恼习气业障。
【专心真净,得为法器,而后以真心感求,则必有应之者焉。】
感应道交,真诚心能感。我们的心是虚伪的,是自私自利,贪瞋痴慢,我们追求这些名闻利养,这种心是轮回心,与佛菩萨不能感应,这个道理一定要懂。什么样的心跟佛菩萨能感应?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觉悟的心、慈悲心,与佛菩萨念念感应道交。
【故学人当发心至诚恭敬恳切,绝利养。】
名闻利养要断绝!有这种心,还贪名闻利养,就是遇到释迦牟尼佛,你也成不了道,业障太重了。所以要晓得,名闻利养害死人!但是信徒们见到法师都发心供养,求福。我们想想:我们能不能做他的福田?如果不能做他的福田,自己不是福田,那就是古人讲的话:「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你今天接受人家多少供养,你将来统统要奉还的;消化不掉,要奉还的。你真正成就道业了,你是福田,他的供养是种福了。
信徒供养,我们能不能享受?决定不能享受。为什么?享受就堕落了,你的烦恼就起来了,贪瞋痴慢就起来了。信徒供养,一分一厘都不可以享受。我们接受过来,怎么处理?供众,要懂这个道理。真正替他修福,他是叫我们帮助他修福的。这些钱应当要做社会福利事业,帮他修福。
祖师大德给我们做的示范,近代虚云老和尚接受四众弟子的供养,他没有享受。他穿的衣服,每一张照片都是补丁补了好多个,他没有做一件新衣服。他决定没有说是到哪里去吃一顿好的饭菜,没有过。钱到哪里去了?他老人家盖庙,修庙、盖庙,一生做得很多。这个庙修好了之后、盖好了之后,不是自己去住。看看有德行,真正修行的人,请他们来住持,就让给他们,自己就走了,一分一毫也不带。「建寺安僧」,供养出家人,这是我们一个模范,为常住,为大家。
其次,有更了不起的人,印光大师。印光大师一生的行谊、生活,跟虚老和尚一样,他的供养多,不亚於虚云老和尚,全部拿去印经了。他在苏州报国寺成立一个弘化社,十方的供养都做为弘化社印经弘法的基金。你们看看,他有一本小册子《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那个时候北方有灾难,他特别从印经的款项里面拨出三千大洋赈灾,这我们看到了。所以我一生学佛,我走印光大师的路子,十方供养全部做为印经布施。现在做录像带、录音带、VCD,做这些东西。我们自己的生活非常俭朴,愈简单愈好。
今天我们的常住,说实在话,在生活上非常丰盛,我们要知道。我不在这儿吃饭,平常自己吃饭两个菜。新加坡前总统黄金辉先生访问居士林的时候,我们在一起吃饭。他看到我们摆的十几道菜,非常惊讶,他说:「我每天吃饭才五个菜,你们十几道菜!」一点都不假。黄老先生今年八十多岁,身体很健康,很健谈。所以一定要懂得节俭。
我很喜欢古晋的山上。我住在古晋山上那几天,有些同学跟我一道吃的。我每天吃饭吃一盘生菜,他们菜是自己种的,没有化肥,没有农药,每一餐一大盘生菜,什么佐料都不需要。愈是简单的生活,愈是健康的生活。古人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一点都不错。所以,名闻利养要离,不离这个,没办法,佛菩萨都没有法子帮助你。
【戒怠慢】
「怠」是懈怠、懒惰,「慢」是傲慢。一个懈怠、傲慢的人,不可能有成就。儒家经书里头都说:「满招损,谦受益。」要学谦虚,要勤奋。你看孔老夫子,「子入大庙,每事问。」「每事问」是什么?处处向人请教,成就他的学问。我们是在初学,如果有傲慢,就障碍我们自己的进步。
【除成见】
「成见」是什么?先入为主。这一点在教学里面,善知识非常重视。我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的时候,我跟你们说过,他叫我每一个星期天到他家里,他给我上两个小时课,在他家里。什么原因?我没有成见。我非常爱好哲学,但是没有学过,真是一张白纸一样。如果你曾经学过,你读过很多哲学的书,听过很多人讲解,他不教你了。顶多说:「什么时候我在学校上课,你去旁听。」为什么?因为你有成见,要把你这个成见消除,不是容易事情。在这种情形之下,那只有不教了。
古人讲,学生求老师不容易,可遇不可求;老师要找一个传法的学生更难,非常不容易。我亲近李炳南老居士的时候,我才不过是两个老师;哲学跟方东美先生学的,佛学跟章嘉大师学的,总共才学了四年。这是什么?很浅,时日并不长。李老师见面,还要我完全放弃:「你过去所学的我不承认。你要想跟我学,从头学起。你以前学的那个,提都不要提。」这个样子才收为学生。如果听到李老师讲这个,「从前方先生怎么讲的…,章嘉大师怎么讲的…」,他哪有那么多时间来跟你辩论?不教你了。这叫「师承」,这叫「学一家之言」,老师决定负责任教导你。你要是有成见,老师绝对不负责任,绝对不教你,你随堂听课就是了。讲经说法,「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你可以来听课,但是绝对不会教你,成见害人!
所以学的东西愈多,头脑愈复杂,智慧愈不容易开。为什么?你的清净心得不到。诸位要知道,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烦恼心起作用就是罪业,《地藏经》上讲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造罪业!所以这三个条件非常重要,心地要真诚恳切,要断利养,要戒除怠慢、成见。
【如是敬佛尊法事师亲友,方获感通。须知诚敬为佛门之秘钥,此印祖屡以告诫学人者也。】
印光大师《文钞》里头多次教导别人,怎样入佛门?诚敬;至诚恭敬,你才能得到佛法。
【予学佛十有五载,始深体会诚言秘要,斯为研经修道之必具态度也。】
我对这点很强调,我们的道业能不能成就,我们的经能不能学好、能不能讲好,十分之九决定在态度,方法不过十分之一而已。有良好的态度,不懂方法,讲得也头头是道,也都没有过失。我为什么写了方法?当年这篇文字是天乙法师启请的,她问的是方法,问我讲经的方法。所以我一开端先告诉她,态度比方法更重要。
李老师在台中开班,他开班的时间只有两年,一星期上一次课。因为学生都是在家人,都是有自己工作的,每一个星期用一天的时间来求学,所以两年合起来时间不超过一百天。他教的学生,那个时候我们同学二十多人,真正算有成就的只有三个人,另外两位在家居士,年龄跟我都差不多。什么原因?关键就是「绝利养、戒怠慢、除成见」;你有这些东西,你跟著老师怎么学,也很难有成就,都被时间淘汰掉了。所以诸位真正要想成就,必须要具备修学的良好态度,佛家称之为「法器」。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内典研学要领》第一段:
【甲、古云:成佛法华,开慧楞严。必具慧解始能破迷启悟,必真破迷关,始肯放下,然后一心念佛,求愿往生,圆成道果,复何疑焉,是为钻研群经之目的也。】
头一段说明我们研究经教的目的在哪里,目的就是为成无上道。而成无上道,决定要求生净土。为什么?求生净土,成无上道时间缩短。如果不求生净土,要成无上道,佛在《华严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从圆教初住菩萨修到法云地,诸位要记住,法云地就是十地菩萨,等觉还不算,到法云地需要修行三个阿僧只劫,这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第一个阿僧只劫,完成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第二个阿僧只劫,七个位次,从初地到七地;第三个阿僧只劫,三个位次,就是八地、九地、十地。我们自己要好好去想想,你走一般,不求西方净土,你在没有证得圆教初住以前,那个时间都不算,三大阿僧只劫是从圆初住到法云地。可是修净土法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时间就大幅度的缩短,所以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法门,我们要认识清楚。不求净土,实在讲,没有福报,善根福德不具足,所以他没有这个意愿。这我们要认识清楚,为什么《华严经》上文殊、普贤劝导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净土,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一定要知道。
这个法门难信易修,可是「易修」,是跟其他法门比较起来易修,我们也不能把它看得太容易了。往生西方必须具备三个条件,这大家都知道的,净土的「三资粮」,三个条件:信、愿、行。「信」,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得很好,「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我们的信心为什么不具足?因为我们迷关没破;我们在迷,没有觉悟,难在此地。要怎么样才能破迷关?一定要开智慧。我们的智慧为什么不能开?这当中有障碍,就是「业障」。我常常讲的十六个字,这个是业障:「自私自利,贪瞋痴慢」,这是里面的、内部的;外面,「五欲六尘、名闻利养」。
所以,我们自己要问问: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这个相应不相应?如果跟这个东西相应,念佛都不能够往生。它障碍你,障碍你开悟,障碍你修行,障碍你证果。必须把这十六个字淘汰干净,我们障碍就除掉了,智慧就现前了。展开大乘经卷,这里头微妙的义理,你才能够看得出来。同样是这个经典,同样是这些文字,为什么展卷别人能够看到许多意思,我们为什么看不到?看不到,就是这上面障住了。业障浅,智慧就增长一点,就能多看到一点。所以自己功夫有没有进步,不要问别人,自己每天展开经卷就知道了。我今天读这一卷经,是不是又多懂一点意思,那你就有进步了。如果展开经卷,今天跟昨天一样,那你就是完全没有进步。所谓的进步,「烦恼轻,智慧长」,这是真正进步,不是别的,希望同修在这上面留意。
『成佛法华,开慧楞严』,这两句话怎么讲?为什么说《法华经》是成佛的?学教的同修应该知道,世尊早期为大家讲经说法,确实他老人家有讲一阐提不能成佛。「一阐提」是梵语,中国的意思是:没有善根的人、断了善根的人,这种人不能成佛。在《法华经》开权显实,佛说了真话,一阐提也有佛性,既有佛性,皆当作佛,所以说「成佛的法华」。在《法华》教义里头,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不成佛的,只是成佛早晚不相同。什么时候成佛?什么时候回头,「回头是岸」。你今天回头,你今天就作佛;明天回头,明天作佛。什么时候作佛?这个事情不必问别人,要问自己。从哪里回头?我刚才讲的,从自私自利回头,从贪瞋痴慢回头,从五欲六尘回头,从名闻利养回头,回头就是岸,你才能入佛境界。然后你了解大乘的法门,净宗第一殊胜,死心塌地念佛,这一生成功了。
第二段,这是讲修行的态度。
【乙、「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解」。】
这话世尊在《华严经》上说过,《大智度论》上说过。
【是以古人万里从师,不惮劳苦。良以不遇真匠,发悟莫由。】
『真匠』是真善知识,必须有真善知识教诲,我们才有觉悟的机会。
【然明师良友难遇,必竭诚忏除业障,荡尽三垢。】
「三垢」就是「三有」: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三垢」就是三种烦恼习气业障。
【专心真净,得为法器,而后以真心感求,则必有应之者焉。】
感应道交,真诚心能感。我们的心是虚伪的,是自私自利,贪瞋痴慢,我们追求这些名闻利养,这种心是轮回心,与佛菩萨不能感应,这个道理一定要懂。什么样的心跟佛菩萨能感应?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觉悟的心、慈悲心,与佛菩萨念念感应道交。
【故学人当发心至诚恭敬恳切,绝利养。】
名闻利养要断绝!有这种心,还贪名闻利养,就是遇到释迦牟尼佛,你也成不了道,业障太重了。所以要晓得,名闻利养害死人!但是信徒们见到法师都发心供养,求福。我们想想:我们能不能做他的福田?如果不能做他的福田,自己不是福田,那就是古人讲的话:「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你今天接受人家多少供养,你将来统统要奉还的;消化不掉,要奉还的。你真正成就道业了,你是福田,他的供养是种福了。
信徒供养,我们能不能享受?决定不能享受。为什么?享受就堕落了,你的烦恼就起来了,贪瞋痴慢就起来了。信徒供养,一分一厘都不可以享受。我们接受过来,怎么处理?供众,要懂这个道理。真正替他修福,他是叫我们帮助他修福的。这些钱应当要做社会福利事业,帮他修福。
祖师大德给我们做的示范,近代虚云老和尚接受四众弟子的供养,他没有享受。他穿的衣服,每一张照片都是补丁补了好多个,他没有做一件新衣服。他决定没有说是到哪里去吃一顿好的饭菜,没有过。钱到哪里去了?他老人家盖庙,修庙、盖庙,一生做得很多。这个庙修好了之后、盖好了之后,不是自己去住。看看有德行,真正修行的人,请他们来住持,就让给他们,自己就走了,一分一毫也不带。「建寺安僧」,供养出家人,这是我们一个模范,为常住,为大家。
其次,有更了不起的人,印光大师。印光大师一生的行谊、生活,跟虚老和尚一样,他的供养多,不亚於虚云老和尚,全部拿去印经了。他在苏州报国寺成立一个弘化社,十方的供养都做为弘化社印经弘法的基金。你们看看,他有一本小册子《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那个时候北方有灾难,他特别从印经的款项里面拨出三千大洋赈灾,这我们看到了。所以我一生学佛,我走印光大师的路子,十方供养全部做为印经布施。现在做录像带、录音带、VCD,做这些东西。我们自己的生活非常俭朴,愈简单愈好。
今天我们的常住,说实在话,在生活上非常丰盛,我们要知道。我不在这儿吃饭,平常自己吃饭两个菜。新加坡前总统黄金辉先生访问居士林的时候,我们在一起吃饭。他看到我们摆的十几道菜,非常惊讶,他说:「我每天吃饭才五个菜,你们十几道菜!」一点都不假。黄老先生今年八十多岁,身体很健康,很健谈。所以一定要懂得节俭。
我很喜欢古晋的山上。我住在古晋山上那几天,有些同学跟我一道吃的。我每天吃饭吃一盘生菜,他们菜是自己种的,没有化肥,没有农药,每一餐一大盘生菜,什么佐料都不需要。愈是简单的生活,愈是健康的生活。古人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一点都不错。所以,名闻利养要离,不离这个,没办法,佛菩萨都没有法子帮助你。
【戒怠慢】
「怠」是懈怠、懒惰,「慢」是傲慢。一个懈怠、傲慢的人,不可能有成就。儒家经书里头都说:「满招损,谦受益。」要学谦虚,要勤奋。你看孔老夫子,「子入大庙,每事问。」「每事问」是什么?处处向人请教,成就他的学问。我们是在初学,如果有傲慢,就障碍我们自己的进步。
【除成见】
「成见」是什么?先入为主。这一点在教学里面,善知识非常重视。我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的时候,我跟你们说过,他叫我每一个星期天到他家里,他给我上两个小时课,在他家里。什么原因?我没有成见。我非常爱好哲学,但是没有学过,真是一张白纸一样。如果你曾经学过,你读过很多哲学的书,听过很多人讲解,他不教你了。顶多说:「什么时候我在学校上课,你去旁听。」为什么?因为你有成见,要把你这个成见消除,不是容易事情。在这种情形之下,那只有不教了。
古人讲,学生求老师不容易,可遇不可求;老师要找一个传法的学生更难,非常不容易。我亲近李炳南老居士的时候,我才不过是两个老师;哲学跟方东美先生学的,佛学跟章嘉大师学的,总共才学了四年。这是什么?很浅,时日并不长。李老师见面,还要我完全放弃:「你过去所学的我不承认。你要想跟我学,从头学起。你以前学的那个,提都不要提。」这个样子才收为学生。如果听到李老师讲这个,「从前方先生怎么讲的…,章嘉大师怎么讲的…」,他哪有那么多时间来跟你辩论?不教你了。这叫「师承」,这叫「学一家之言」,老师决定负责任教导你。你要是有成见,老师绝对不负责任,绝对不教你,你随堂听课就是了。讲经说法,「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你可以来听课,但是绝对不会教你,成见害人!
所以学的东西愈多,头脑愈复杂,智慧愈不容易开。为什么?你的清净心得不到。诸位要知道,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烦恼心起作用就是罪业,《地藏经》上讲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造罪业!所以这三个条件非常重要,心地要真诚恳切,要断利养,要戒除怠慢、成见。
【如是敬佛尊法事师亲友,方获感通。须知诚敬为佛门之秘钥,此印祖屡以告诫学人者也。】
印光大师《文钞》里头多次教导别人,怎样入佛门?诚敬;至诚恭敬,你才能得到佛法。
【予学佛十有五载,始深体会诚言秘要,斯为研经修道之必具态度也。】
我对这点很强调,我们的道业能不能成就,我们的经能不能学好、能不能讲好,十分之九决定在态度,方法不过十分之一而已。有良好的态度,不懂方法,讲得也头头是道,也都没有过失。我为什么写了方法?当年这篇文字是天乙法师启请的,她问的是方法,问我讲经的方法。所以我一开端先告诉她,态度比方法更重要。
李老师在台中开班,他开班的时间只有两年,一星期上一次课。因为学生都是在家人,都是有自己工作的,每一个星期用一天的时间来求学,所以两年合起来时间不超过一百天。他教的学生,那个时候我们同学二十多人,真正算有成就的只有三个人,另外两位在家居士,年龄跟我都差不多。什么原因?关键就是「绝利养、戒怠慢、除成见」;你有这些东西,你跟著老师怎么学,也很难有成就,都被时间淘汰掉了。所以诸位真正要想成就,必须要具备修学的良好态度,佛家称之为「法器」。好,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