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福与修慧 (第一集) 1994/12 台湾深坑观自在念佛会 档名:22-015-0001
会长,周居士,诸位同修:
今天「观自在念佛会」邀请学人到这边来,跟大家谈谈「修福与修慧」。这两个字可以说是古今中外一切大众念念当中所希求的,而圆满的福慧也是一切众生本来具足的。本来具足的,现在没有了,还要去求,你说好笑、不好笑?为什么会没有了?这就是这一次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佛法是佛陀教导我们认识自己、认识我们生活的环境。如果真的彻底明白了,这个人我们就叫他作佛、叫他作菩萨;假如他不认识,不认识就是迷,迷什么?迷失了自己,我们就称他作凡夫。所以凡夫和佛菩萨的差别就在觉与迷。觉悟的人,福慧就具足,到佛的境界,福慧就圆满了。众生迷的程度也有浅深不同,迷得深的,就是三恶道的众生;迷得浅一点的,就是人、天两道的众生。由此可知,佛法的修学就是在破迷开悟。迷怎么破?明了就破了,明了就不迷了;不明了就是迷惑。从这几句话,我想诸位也必定体会到佛教教学的目标、佛教教学的宗旨。
在过去,古老的中国非常重视教育,我们在古书里面见到,古人所谓:「人与其他动物的差别在哪里?」(其实人也是动物之一)人觉悟,畜牲迷惑;人受教育,畜牲没有受过教育。也许诸位会问,有很多在马戏团里表演的那类畜牲,它也受过教育。那个教育跟人受的教育不一样,它所接受的是技术的教育,它会表演,人所受的不是这些。但是现代人所受的教育,实在讲,也是技能的教育;换句话说,跟马戏团表演的那些动物相距已经不太远了。
我们古老的教育是什么?古老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你明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宇宙的关系,教你知道在这一生当中怎样做人,做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人品。而佛陀教导我们的,比这一个宗旨更要深刻、更要广大。佛要求我们要一直到明心见性,因为心性才是自己本人。由此可知,佛教育跟中国古老的教育(是以孔孟为代表),也有很大的差距。
我们从表面上看,儒家的教育是一世的教育、一生的教育;而佛家的教育则是三世的教育,它讲过去、现在、未来,这个范围就大得太多太多了。因为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佛教育的范围,正如同大乘经上所说「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这个才叫真正究竟,真实的圆满,所有一切大乘教都是以这个为目标。
但是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跟儒家所讲的就很接近了。这个接近是外表上很接近,骨子里面不相同,一个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一个只有小小的慈悲心,我们常讲的「爱缘慈、众生缘慈」,只达到这个。至於佛法上讲的「法缘慈、无缘慈」,儒家里面没有。所以他只讲到爱缘慈跟众生缘慈。「众生缘慈」是我们今天讲的博爱。
孔孟的教育跟佛法的教育,的确是非常接近。以佛法来说,后来的这些大德们讲的「五乘佛法」,儒家的教学就符合「人天乘」的佛法,也就是我们一般讲的世间法;而声闻、缘觉、菩萨,属於出世间法,超越世间。世间与出世间的界限,就是三界六道。假如我们能够超越六道轮回,这就属於出世间;不能够超越六道轮回的,就是属於世间,这一点我们要注意到。我们念佛能不能往生?能往生,你修的是出世间法;念佛不能往生,这也是属於世间法,这是我们学佛的同修不能不知道的。
福跟慧,一个是表,一个是里,它往往是不能分割的,它的体是相同的。如果有福没有慧,这个福报不是真实的;不但不能成就道业,对事业也有很大的副作用,这就是一般人所熟知的叫造业!我们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例如饮食,财富是福报,你有财富,如果你没有智慧,有钱人家一天吃一只鸡,这很平常的事情。一天杀一只鸡,吃上几年,你知不知道你跟众生结了多少怨仇?你今天是福报现前,走运的时候,这些冤家债主对你无可奈何,不敢靠近你。不过你的好运不能永远保持,好运走完了,坏运就来了;坏运来了的时候,冤家债主就要来报复,那个时候你怎么办?这就是有福没有智慧,往往造作很重的罪业,招得来生不如意,这样的业报必定在三途。诸位想想,这哪里是福?不如没有!有福又有慧就好了,他有财富,他可以为社会造福、利益一切众生,则他的富贵,子子孙孙都享受不尽。可见得「慧」重要!
佛法非常重视修福修慧。你看我们皈依三宝,在皈依的誓词里面,「皈依佛,两足尊」,「两」就是福与慧,「足」是满足,福慧圆满!这是世出世间最受人尊敬的,他的福报圆满、智慧圆满,这是佛。因此佛教导我们修行,一开端也是教导我们要福慧双修,道理就在此地。我们现在在迷位,没有觉悟。自性里面确实有如来的智慧德相,德相就是福报,跟如来果地上的福慧没有一丝毫差别,但是现在迷失了自性,福慧显现不出来。
我们在六道里面受这些苦难,佛教导我们怎样出离轮回。轮回不是佛造的,也不是菩萨造的,也不是上帝、鬼神造的,与他们统统不相干。轮回从哪里来的?自己造的。这个麻烦大了,自作自受!所以这个问题还要自己解决,别人不能帮我们解决。但是我们自己造,自己受,自己迷失了,所作所为,诸佛菩萨心地很清净,在旁边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我们在造业,看我们在受报。佛菩萨慈悲指引我们,把这些事实真相为我们说穿,於是我们明白了,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能够出离。
而佛又提供了许许多多的好方法,让我们福慧双修。佛的方法虽然很好,也很有效,可是世间人听了之后不相信,不肯去照作,什么原因?没有智慧!人家给你讲老实话、讲真话,你怀疑不相信;碰到另外一个人欺骗你,你相信,到吃亏上当的时候才觉悟,觉悟已经迟了,来不及了,这是愚痴。愚痴就是没有智慧,没有智慧就没有真正的福报,想修福,结果修的都是假的,都不是真实的。真正的福报还得要靠有智慧,你才能够修、才能够种福。没智慧到哪去种福?
佛告诉我们,世间有三种福田,学佛的同修都知道,虽然知道,并不很清楚,换句话说,含糊笼统,因此对你的修学依旧是没有帮助。这三种福田,第一种是「恩田」,於我有恩的父母,父母是恩田;第二是老师,叫「敬田」,佛包括在老师里面,老师教导我们,所以佛菩萨、老师也是福田,我们以真诚恭敬心奉事师长;另外是一切众生,叫「悲田」,我们要有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生存,我们的生活,衣食住行都要仰赖广大的群众。
我们与一切众生,这个众生是广义的,不仅是有情众生,也包括无情的众生。我们今天坐在这个讲堂里面,这个椅子也是众生,众缘和合而生,它是无情的,我们面前摆的桌子,我们今天都受用它;换句话说,一草一木与我们的生活都有密切关系,我们对这些芸芸众生要以慈悲心来对待,这叫「悲田」。
所以佛讲你要想种福,这三个是福田。佛说得的确很清楚,我们为什么还做不到?迷!世间法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利令智昏」,利是本身的利益,把这个看得太重了,把智慧迷失掉了。这一迷,佛虽然跟我们说出这三种福田,我们也不会在福田里面真的去种福。不是佛不慈悲,不是佛不护念我们,是我们辜负了佛陀。
首先,我们从「恩田」上来看。父母对我们的恩德,几个人知道?俗话常说:「到你自己养小孩的时候,你才晓得父母的恩德。」这话说得没错,必得要人回光返照,他才能够想到父母的恩德。他自己有小孩,他全心全意照顾小孩,把父母早忘光了,早丢到脑后去了,他都没有想想自己做小孩的时候,父母怎样照顾他,他不会这么想。能够回头,就是回头是岸,一回头就是智慧;不回头是迷,愈迷愈昏,他不知道父母的恩德。
佛教给我们修行,修行的意思要搞清楚,修是修正,行是错误的行为,也就是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见解、错误的言行,一椿一椿都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真正的修行是在心地,也就是说要改心!《无量寿经》上讲的「洒心易行」才叫真修行。怎么个改法?佛在经论里面有纲领、有细目,这些纲目太多太了,我们真的能够抓到一条、两条,一生果然能够依教奉行,你就能得真实的利益。
我们净宗的同修,在学会缘起里面,提出五个科目,都是根据五经一论经文里面摘录出来的。第一个科目就是《观经》里面的「三福」,我们要修福,佛教给我们怎样去修福,修学真实的福报。三福有三条,第一条是人天福报,现在我们台湾甚至连美国,我也常听到不少人在提倡「人间佛教」、「人间净土」,特别标榜人间,人间福报就不能离开第一条、第一福。第二条是小乘福,声闻、缘觉乘的福报;第三条是大乘福,菩萨所修的福报。
第一条里面有四句,这就是纲领,大家要想修福修慧,就得从这儿下手。四句里面,第一句「孝养父母」,第二句「奉事师长」,第三句「慈心不杀」,第四句「修十善业」。你们诸位想想,你看符合佛常讲的三种福田。第一句,孝养父母,这是恩田;第二句,奉事师长,这是敬田;第三句,慈心不杀,这是悲田。三福田都在第一福里头!而末后一句「修十善业」,三种福田具足。真正修福要这个修法!你能够认识清楚、辨别清楚,这是慧。有智慧,能够依照佛的教训去做,真的是种福田了。跟诸位说,这四句要是细讲,包括了整个佛法,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没超过这四句,这四句是总纲领。我们今天在此地略略的来讲解、来探讨,这是属於慧,有慧解而后才肯种福,知道怎样种福。
首先,我们对「孝」这一个字要认识清楚。孝在中国字里面属於「会意」,上面是一个「老」字,下面是个「子」,上一代跟下一代结合,这是一体,不能分割,分开来「孝」就没有了。所以外国人没有这个字,没有这个观念,东方人有。我们老一辈再上去还有老一辈,过去无始;儿子还有儿子,往下去看,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个整体,这就是「孝」。我们要认识清楚,那是自己,不是别人,是一体。从竖的看,无始无终是一体;从横的看,横遍十方是一体。所以中国这个「孝」字所代表的,是佛法里面讲的「法界」,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己,这是真正的事实。我们不晓得,这叫迷。谁知道?佛知道,大菩萨知道,小菩萨、声闻、缘觉都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所以他才能尽孝,「孝养」两个字他才做得圆满。他不知道,他从哪里做起?
佛法里面讲迷、悟,迷的什么?悟的什么?我们也可以说就是这个「孝」字。诸佛菩萨悟,一切众生迷了。孝,就是禅宗里面讲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就是大乘佛法里面讲的真我。我们在净土经论里面、古大德注疏里面,常看到「寂光净土,身土不二」。身体,土是环境,身土不二,是一!这个讲法跟《华严经》上说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诸位仔细想想看,一个意思!法界之体确实就是自己。
因此,对父母一定要孝养。孝这个意思,就是你明白这个道理、明白这个事实真相,这叫孝,落实在事相上就是养。所以养是事,孝是理,明理是智慧,你就懂得怎样去养你的父母了。不但要养父母的身体,要让他的身体健康长寿,要让他幸福快乐,要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心(父母对你的期望)。
当然这个世间有聪明智慧的父母,也有糊涂的父母,迷惑颠倒的父母,对你的期望就完全是名闻利养,希望你得到这些,这是错误的。因此养父母里面,不但是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最重要的要养父母的智慧,要让他开智慧,要帮助父母破迷开悟,帮助父母成佛作祖,永脱轮回,孝养才做到家。这一生对他怎么样好的奉养,让他快快乐乐,死了以后还搞六道轮回,这个孝养里头亏欠太多了!要帮助他了生死、出三界,这才叫真的养父母!
所以在事相上来说,父母总希望儿孙在学业、在事业都能有成就。所以在你读书的时代,你功课不好,就是不孝,父母担忧、父母难过,你对不起父母。由此可知,要用功读书。品性不好,父母也操心、也忧虑,所以要修养品德。学校念书,品学兼优,父母欢喜。踏进社会一定要从事正当的行业,我们这个行业不造罪业,这个第一要紧,选择的行业是利益社会、利益大众,这种行业是积善、积德,这个重要!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譬如我们开素食馆,不卖荤腥,这个就是不造杀业,符合第一福里面的第三句,「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总而言之,不能违背佛的教诲,这个非常重要。在家庭里面,如果兄弟不和,父母也难过,兄弟要和睦,亲戚朋友也要和睦,要互相帮助,你的父母看到的时候,他怎么不开心?怎么不欢喜?心里面欢喜,他就长寿、就健康。诸位要知道,老年人疾病多、苦多,这些病苦谁给他的?不孝的儿孙给他的。父母心里面有结、有忧虑,长远的忧虑在心里面,就变成了病毒,病是这么来的。如果父母一天到晚欢欢喜喜、快快乐乐,他怎么会生病?年岁再大,他也不会生病,健康长寿!所以你才晓得孝养父母不容易做。
不仅是饮食上侍候得好,那个是微不足道。除这一方面,还有许许多多方面都要顾及到。父母如果是有智慧、有学问、有眼光,对你的期望更不一样,希望你在这个社会上能够作贤人、作好人、作圣人,能够利益广大的群众,不仅利益现在的群众,还希望你能够利益未来的大众,这个眼光就远了。习圣、习贤,他是圣贤的父母,这受到广大的尊敬,不但是人尊敬,天神鬼神见到他都尊敬。所以养在事上讲,实在说是无量无边。我们讲演的时间很短,只能够略略的举几个例子,希望诸位能够举一反三,多多的去想想,我们才能尽孝道。
而孝敬是性德,佛陀的教育目标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如果人家问:「为什么要成佛?成佛有什么好处?」成佛就是获得圆满的智慧、福德,这两样东西是大家希求的。究竟圆满的智慧、福报,成佛就得到了,得到就叫成佛,就这么回事情。讲清楚、讲明白了,大家知道希求,知道成佛的好处。你用其他的,甚至佛教里面许多术语跟他讲,他听不懂,他没有办法去理解。你跟他说成佛有什么好处,你想不想福报,究竟圆满的福报,究竟圆满的智慧,得到了就叫做成佛。实在说,他的脑子里头,成不成佛对他不重要,但是福慧对他很重要,他不晓得福慧跟成佛是一椿事情,不是两椿事情!
第二句「奉事师长」。我们晓得现在的社会,师道逐渐消失,这是众生苦难的根源。人如果没有受过教育,确确实实,他的思想、观念、行为很接近禽兽。教育,特别是圣贤的教育,也就是作人的教育,人知道应该怎样作人,做一个有智慧、有福德之人,做一个决定不堕三恶道的人,那才叫作人,这个很要紧,这靠老师。如果没有老师教导,我们作人,看这个样子是像个人,其实不是人。
大乘佛法里讲得很清楚,十法界每一个法界里头都有十法界,我想常常读佛经的人,都知道这个佛学常识。我们人间,有人里面的佛,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现在我们世间,不是人中之佛吗?有人里面的菩萨、有人中的声闻、缘觉,有人中之天、有人中之人,这都算是不错的。还有人中之鬼,你们见过没有?我们常听「那个人鬼头鬼脑」,人中之鬼!有人中的地狱,人中的畜牲,现在样子像个人,再过不久,他就要到饿鬼、地狱、畜牲道去报到了。佛为我们说的这些都是事实。
所以圣贤人教导我们作人,也就是说,在十法界里面,我们能够不失人身,死了以后,来生还能得人身,而且比这一生还要幸福,福报比这一生还要大一点,这是世间圣贤教育的目标。如果不接受这个教育,要想免堕三途,就难了!为什么?贪心生饿鬼。我们自己认真反省,检点一下,我有没有贪心?我的贪心严重不严重?如果自己贪心很重,贪的对象不必去问,贪财、贪名、贪色,甚至於学佛的人贪佛法,那还是贪!不是讲对象,是讲贪心。贪佛法还是贪,还要到饿鬼道去,贪功德还是要到饿鬼道去,别人做的功德,我做的要比他大一点,还要胜过他一点,贪心!傲慢心!贪心再加上傲慢,修积的功德到哪里去?阿修罗道去了,麻烦事!这就是没有智慧。瞋恚心堕地狱,愚痴变畜牲,愚痴就是真假、邪正、是非、善恶,没有能力辨别。在现在这个社会,我们接触、看到的很多,这些都是把圣贤的教育失掉了。
古时候,一个小孩从六、七岁就教导他作人的道理、作人的原则。中国古时候的小学教育,现在废弃掉了,所以今天的社会才大乱。我们台湾虽然富有,可是实际的状况是富而不乐,富了日子过得好苦,就冤枉!远远不如一些地区,贫而乐,我们比不上他们,这是值得我们反省的。
现在还能讲一点作人的道理,还能讲一点孝道,只有在佛法里头讲,佛法之外没人讲了。社会一般要提起这个,这个思想落伍了,一般人都不要了。可是在最近,我们听到一个从大陆传来的好消息,在大陆一些国家领导人,已经意识到社会年轻人世风日下、道德沦落,他们很担忧,就想到还得要用中国过去传统的教学,好的教学,来教育年轻人,来培养底下一代。这个省悟,我们听到之后非常欢喜。我们讲迷悟,这是悟,这是一念觉悟。如果能够恢复伦理道德的教育、恢复教人处世待人的教学,这是我们国家民族之福。所以我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欢喜。
师道要尊重,尊师重道,这是讲奉事师长。在古时候,师长的恩德跟父母的恩德是一样的,没有差别的。所以学生对父母的孝顺,对师长的恭敬,也没有差别。在古礼里面,最重视的是丧礼,父母过世服丧三年,穿孝服三年;而老师如果也过世了,心丧三年,在心里面,就是没有孝服,除了没有孝服之外,哀戚纪念的心情跟父母没有两样。老师的儿女跟自己的兄弟是一样的,一生当中都要照顾。所以从前做一个老师,他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
假如说他有学生,当然他也有儿女,他的儿子跟学生都是他教学,儿子考试考中了,中了举人、中了进士了,学生没有考取,他就没有脸见人。社会上的人都会骂他,这个老师偏心,「你看,儿子中了,学生没中」,他就不能做人了。所以全心全力要叫学生中,儿子不中没有关系,学生中了有面子,社会大众对他尊敬,这个老师认真教学。在整个社会价值观来讲,过去跟现在完全不一样,学生对待老师的感情也不相同。老师对学生教学的认真、负责、爱护,往往超过父母,所以学生对老师的恩德,一生不会忘记。
学生要怎样报答老师?跟孝顺父母一样,老师对你的期望。在古时候,老师对待学生,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成就功名,为国家、为社会、为大众服务,能够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老师就有光荣!由此可知,他处事待人接物,一定要遵从老师的教诲,不敢违背。老师教孝、教忠、教仁、教义,老师教你这个,你都能够遵守,都能够把它应用在你的生活上,老师欢喜,没有白教,学生真成就了,这叫做「奉事师长」,就是佛教经典里面所讲的「依教奉行」,我们才对得起老师。
中国传统的教育跟大乘佛法,都是建立在孝亲尊师的基础上,从这个基础发扬光大!在大乘经论里面,我们常常看到,尤其是《菩萨戒经》,佛教导我们把孝道发扬光大,从孝顺父母到孝顺师长,孝顺一切众生。所以整个佛法就是把一个孝道彻底发扬光大而已。不但这个社会和谐,世界和谐,佛法所求的是尽虚空遍法界,无不和谐,这是佛教教育的目标。
从孝敬,自自然然我们的性德就会流露出来,那就是慈悲,慈悲一切众生。经文里给我们举出一个例子,「不杀」。不是说除不杀之外,其他的就不必了,那你就错了。举出这一个例子,「不杀害一切众生」,不但要做到不杀害,大乘经上讲的「不恼害一切众生」,你要叫众生生烦恼、叫众生不高兴,你就不慈悲。所以「四悉檀」里面的第一个「世界悉檀」,它怎么说的?「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是菩萨,这是真正的慈悲。
那一个众生很讨厌我,看到我就生气,我看到他赶紧躲开,他就高兴了,不让他生气,这都叫修菩萨行!菩萨行在哪里修?就在群众里面修、就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修。依照佛所讲的纲领,佛给我们讲的六个纲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依照这个纲领修。
「布施」是放下。不是说看到布施,就到庙里面去捐点钱,就叫布施,这个大错特错!那哪里叫菩萨行?是迷惑颠倒!布施是舍弃、是放下。把什么放下?错误的想法放下、错误的看法放下、错误的作法放下,这个要紧!教你舍财是放下贪心。人都贪财,在一切贪里面,这条最严重,所以举一个例子而已,太多太多了。一切都要放下,为什么?因为你的真心里面本来是干净的。禅宗六祖惠能讲得很好,「本来无一物」,有了这一物赶紧布施掉,那就对了,「本来无一物」,所以这个心本来是清净的。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第一句话就说「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你心里有妄想、有执著、有牵挂、有忧虑,你的心就不清净。佛教给你这些东西统统要放下,统统要布施掉,恢复你的清净心!
「持戒」是守法。对人对事对物,有一定的法度、规矩,要遵守。所谓「事有本末,有先后,有顺序」,依照这个方法去做,有条不紊,这是持戒。所以菩萨这六大纲领,每一条内容都是无限的深广,我们要知道。
「忍辱」就是培养自己的耐心,不管做什么事情,要有耐心。处顺境、处逆境,跟好人一起或者跟坏人一起,统统都是菩萨修行的境界。没有哪个境界好、哪个境坏,境界是平等的,顺、逆境界是平等的,十法界是平等的,菩萨眼睛里面没有高下,没有优劣,因为菩萨是清净心,没有分别,他哪有高下!
所以《无量寿经》好,因为经题上把修行的总纲领教导我们了,修什么?修清净、修平等、修觉。诸位要晓得,「清净」是福,「平等」是慧,「觉」福慧就具足了。有慧没有福,不觉;有福没有慧,也不觉。所以「觉」里面是福慧圆满。
修十善业,十善非常非常重要。换句话说,十善就是十法界里面,取得人法界的标准,你说多么重要!佛告诉我们,上品十善生天,中品十善得人身。我们十善应当要打个七八十分才够标准,下品十善就很勉强,还得看其他的助缘,中品的十善稳稳当当得人身。修十善业,十善业必须要遵守。
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个都是对在家同修说的;口: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不贪、不瞋、不痴。你能够做,认真的去做,福慧都在其中。你肯做,认真做,这是智慧!你所得的是大福报,决定不堕三途。如果你不念佛、不求生净土,你来生享人天福报,来生的福报一定比这一生殊胜。
但是学佛的人都知道,这个果报并不究竟。为什么?人到一享福的时候,往往就迷惑了。我们看现在这个社会上,发大财的、作大官的,都是前生修的。现在他们在享受,享受又迷了,他不再修了,他对佛讲的东西都不懂了,你跟他讲,他也听不进去。换句话说,他的福报享尽了,三途的苦报就现前了,所以人天福报是不究竟的。你决定可以得到,「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佛告诉我们这些原理,告诉我们方法,依照这个理论方法去求,没有一样求不到,但是都是不究竟的。最怕的是我们没有智慧,一念迷失,这一堕落,要想再有机会觉悟,真是很难很难!
开经偈说「百千万劫难遭遇」,这个话不是假的。再遇到一次好的机会,能够提醒我们觉悟,不容易遇到。这个事情,实在讲,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能够明了。你想现在这个世界四十几亿人,多少人闻到佛法?闻到佛法当中,几个人闻到正法?你这么样一观察、一比较,你才晓得好难!
多少人得人身,一生没有闻到佛法,一生不懂这个道理,糊里糊涂过一生,来生又要搞三恶道,你说多冤枉、多苦!看起来这些人权势比我们大,富贵及一切享受都超过我们太多太多了,自己在那里作威作福。我们在这里看得清楚,再过几年,他到三恶道去了。我们现在样样不如他,看看前途比他光明、比他好多了。如果能够认识净土、明白净土、修学净土、求生净土,那个福报,诸佛菩萨都说不尽!真正是究竟圆满的福报。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明天再见。
会长,周居士,诸位同修:
今天「观自在念佛会」邀请学人到这边来,跟大家谈谈「修福与修慧」。这两个字可以说是古今中外一切大众念念当中所希求的,而圆满的福慧也是一切众生本来具足的。本来具足的,现在没有了,还要去求,你说好笑、不好笑?为什么会没有了?这就是这一次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佛法是佛陀教导我们认识自己、认识我们生活的环境。如果真的彻底明白了,这个人我们就叫他作佛、叫他作菩萨;假如他不认识,不认识就是迷,迷什么?迷失了自己,我们就称他作凡夫。所以凡夫和佛菩萨的差别就在觉与迷。觉悟的人,福慧就具足,到佛的境界,福慧就圆满了。众生迷的程度也有浅深不同,迷得深的,就是三恶道的众生;迷得浅一点的,就是人、天两道的众生。由此可知,佛法的修学就是在破迷开悟。迷怎么破?明了就破了,明了就不迷了;不明了就是迷惑。从这几句话,我想诸位也必定体会到佛教教学的目标、佛教教学的宗旨。
在过去,古老的中国非常重视教育,我们在古书里面见到,古人所谓:「人与其他动物的差别在哪里?」(其实人也是动物之一)人觉悟,畜牲迷惑;人受教育,畜牲没有受过教育。也许诸位会问,有很多在马戏团里表演的那类畜牲,它也受过教育。那个教育跟人受的教育不一样,它所接受的是技术的教育,它会表演,人所受的不是这些。但是现代人所受的教育,实在讲,也是技能的教育;换句话说,跟马戏团表演的那些动物相距已经不太远了。
我们古老的教育是什么?古老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你明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宇宙的关系,教你知道在这一生当中怎样做人,做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人品。而佛陀教导我们的,比这一个宗旨更要深刻、更要广大。佛要求我们要一直到明心见性,因为心性才是自己本人。由此可知,佛教育跟中国古老的教育(是以孔孟为代表),也有很大的差距。
我们从表面上看,儒家的教育是一世的教育、一生的教育;而佛家的教育则是三世的教育,它讲过去、现在、未来,这个范围就大得太多太多了。因为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佛教育的范围,正如同大乘经上所说「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这个才叫真正究竟,真实的圆满,所有一切大乘教都是以这个为目标。
但是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跟儒家所讲的就很接近了。这个接近是外表上很接近,骨子里面不相同,一个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一个只有小小的慈悲心,我们常讲的「爱缘慈、众生缘慈」,只达到这个。至於佛法上讲的「法缘慈、无缘慈」,儒家里面没有。所以他只讲到爱缘慈跟众生缘慈。「众生缘慈」是我们今天讲的博爱。
孔孟的教育跟佛法的教育,的确是非常接近。以佛法来说,后来的这些大德们讲的「五乘佛法」,儒家的教学就符合「人天乘」的佛法,也就是我们一般讲的世间法;而声闻、缘觉、菩萨,属於出世间法,超越世间。世间与出世间的界限,就是三界六道。假如我们能够超越六道轮回,这就属於出世间;不能够超越六道轮回的,就是属於世间,这一点我们要注意到。我们念佛能不能往生?能往生,你修的是出世间法;念佛不能往生,这也是属於世间法,这是我们学佛的同修不能不知道的。
福跟慧,一个是表,一个是里,它往往是不能分割的,它的体是相同的。如果有福没有慧,这个福报不是真实的;不但不能成就道业,对事业也有很大的副作用,这就是一般人所熟知的叫造业!我们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例如饮食,财富是福报,你有财富,如果你没有智慧,有钱人家一天吃一只鸡,这很平常的事情。一天杀一只鸡,吃上几年,你知不知道你跟众生结了多少怨仇?你今天是福报现前,走运的时候,这些冤家债主对你无可奈何,不敢靠近你。不过你的好运不能永远保持,好运走完了,坏运就来了;坏运来了的时候,冤家债主就要来报复,那个时候你怎么办?这就是有福没有智慧,往往造作很重的罪业,招得来生不如意,这样的业报必定在三途。诸位想想,这哪里是福?不如没有!有福又有慧就好了,他有财富,他可以为社会造福、利益一切众生,则他的富贵,子子孙孙都享受不尽。可见得「慧」重要!
佛法非常重视修福修慧。你看我们皈依三宝,在皈依的誓词里面,「皈依佛,两足尊」,「两」就是福与慧,「足」是满足,福慧圆满!这是世出世间最受人尊敬的,他的福报圆满、智慧圆满,这是佛。因此佛教导我们修行,一开端也是教导我们要福慧双修,道理就在此地。我们现在在迷位,没有觉悟。自性里面确实有如来的智慧德相,德相就是福报,跟如来果地上的福慧没有一丝毫差别,但是现在迷失了自性,福慧显现不出来。
我们在六道里面受这些苦难,佛教导我们怎样出离轮回。轮回不是佛造的,也不是菩萨造的,也不是上帝、鬼神造的,与他们统统不相干。轮回从哪里来的?自己造的。这个麻烦大了,自作自受!所以这个问题还要自己解决,别人不能帮我们解决。但是我们自己造,自己受,自己迷失了,所作所为,诸佛菩萨心地很清净,在旁边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我们在造业,看我们在受报。佛菩萨慈悲指引我们,把这些事实真相为我们说穿,於是我们明白了,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能够出离。
而佛又提供了许许多多的好方法,让我们福慧双修。佛的方法虽然很好,也很有效,可是世间人听了之后不相信,不肯去照作,什么原因?没有智慧!人家给你讲老实话、讲真话,你怀疑不相信;碰到另外一个人欺骗你,你相信,到吃亏上当的时候才觉悟,觉悟已经迟了,来不及了,这是愚痴。愚痴就是没有智慧,没有智慧就没有真正的福报,想修福,结果修的都是假的,都不是真实的。真正的福报还得要靠有智慧,你才能够修、才能够种福。没智慧到哪去种福?
佛告诉我们,世间有三种福田,学佛的同修都知道,虽然知道,并不很清楚,换句话说,含糊笼统,因此对你的修学依旧是没有帮助。这三种福田,第一种是「恩田」,於我有恩的父母,父母是恩田;第二是老师,叫「敬田」,佛包括在老师里面,老师教导我们,所以佛菩萨、老师也是福田,我们以真诚恭敬心奉事师长;另外是一切众生,叫「悲田」,我们要有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生存,我们的生活,衣食住行都要仰赖广大的群众。
我们与一切众生,这个众生是广义的,不仅是有情众生,也包括无情的众生。我们今天坐在这个讲堂里面,这个椅子也是众生,众缘和合而生,它是无情的,我们面前摆的桌子,我们今天都受用它;换句话说,一草一木与我们的生活都有密切关系,我们对这些芸芸众生要以慈悲心来对待,这叫「悲田」。
所以佛讲你要想种福,这三个是福田。佛说得的确很清楚,我们为什么还做不到?迷!世间法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利令智昏」,利是本身的利益,把这个看得太重了,把智慧迷失掉了。这一迷,佛虽然跟我们说出这三种福田,我们也不会在福田里面真的去种福。不是佛不慈悲,不是佛不护念我们,是我们辜负了佛陀。
首先,我们从「恩田」上来看。父母对我们的恩德,几个人知道?俗话常说:「到你自己养小孩的时候,你才晓得父母的恩德。」这话说得没错,必得要人回光返照,他才能够想到父母的恩德。他自己有小孩,他全心全意照顾小孩,把父母早忘光了,早丢到脑后去了,他都没有想想自己做小孩的时候,父母怎样照顾他,他不会这么想。能够回头,就是回头是岸,一回头就是智慧;不回头是迷,愈迷愈昏,他不知道父母的恩德。
佛教给我们修行,修行的意思要搞清楚,修是修正,行是错误的行为,也就是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见解、错误的言行,一椿一椿都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真正的修行是在心地,也就是说要改心!《无量寿经》上讲的「洒心易行」才叫真修行。怎么个改法?佛在经论里面有纲领、有细目,这些纲目太多太了,我们真的能够抓到一条、两条,一生果然能够依教奉行,你就能得真实的利益。
我们净宗的同修,在学会缘起里面,提出五个科目,都是根据五经一论经文里面摘录出来的。第一个科目就是《观经》里面的「三福」,我们要修福,佛教给我们怎样去修福,修学真实的福报。三福有三条,第一条是人天福报,现在我们台湾甚至连美国,我也常听到不少人在提倡「人间佛教」、「人间净土」,特别标榜人间,人间福报就不能离开第一条、第一福。第二条是小乘福,声闻、缘觉乘的福报;第三条是大乘福,菩萨所修的福报。
第一条里面有四句,这就是纲领,大家要想修福修慧,就得从这儿下手。四句里面,第一句「孝养父母」,第二句「奉事师长」,第三句「慈心不杀」,第四句「修十善业」。你们诸位想想,你看符合佛常讲的三种福田。第一句,孝养父母,这是恩田;第二句,奉事师长,这是敬田;第三句,慈心不杀,这是悲田。三福田都在第一福里头!而末后一句「修十善业」,三种福田具足。真正修福要这个修法!你能够认识清楚、辨别清楚,这是慧。有智慧,能够依照佛的教训去做,真的是种福田了。跟诸位说,这四句要是细讲,包括了整个佛法,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没超过这四句,这四句是总纲领。我们今天在此地略略的来讲解、来探讨,这是属於慧,有慧解而后才肯种福,知道怎样种福。
首先,我们对「孝」这一个字要认识清楚。孝在中国字里面属於「会意」,上面是一个「老」字,下面是个「子」,上一代跟下一代结合,这是一体,不能分割,分开来「孝」就没有了。所以外国人没有这个字,没有这个观念,东方人有。我们老一辈再上去还有老一辈,过去无始;儿子还有儿子,往下去看,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个整体,这就是「孝」。我们要认识清楚,那是自己,不是别人,是一体。从竖的看,无始无终是一体;从横的看,横遍十方是一体。所以中国这个「孝」字所代表的,是佛法里面讲的「法界」,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己,这是真正的事实。我们不晓得,这叫迷。谁知道?佛知道,大菩萨知道,小菩萨、声闻、缘觉都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所以他才能尽孝,「孝养」两个字他才做得圆满。他不知道,他从哪里做起?
佛法里面讲迷、悟,迷的什么?悟的什么?我们也可以说就是这个「孝」字。诸佛菩萨悟,一切众生迷了。孝,就是禅宗里面讲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就是大乘佛法里面讲的真我。我们在净土经论里面、古大德注疏里面,常看到「寂光净土,身土不二」。身体,土是环境,身土不二,是一!这个讲法跟《华严经》上说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诸位仔细想想看,一个意思!法界之体确实就是自己。
因此,对父母一定要孝养。孝这个意思,就是你明白这个道理、明白这个事实真相,这叫孝,落实在事相上就是养。所以养是事,孝是理,明理是智慧,你就懂得怎样去养你的父母了。不但要养父母的身体,要让他的身体健康长寿,要让他幸福快乐,要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心(父母对你的期望)。
当然这个世间有聪明智慧的父母,也有糊涂的父母,迷惑颠倒的父母,对你的期望就完全是名闻利养,希望你得到这些,这是错误的。因此养父母里面,不但是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最重要的要养父母的智慧,要让他开智慧,要帮助父母破迷开悟,帮助父母成佛作祖,永脱轮回,孝养才做到家。这一生对他怎么样好的奉养,让他快快乐乐,死了以后还搞六道轮回,这个孝养里头亏欠太多了!要帮助他了生死、出三界,这才叫真的养父母!
所以在事相上来说,父母总希望儿孙在学业、在事业都能有成就。所以在你读书的时代,你功课不好,就是不孝,父母担忧、父母难过,你对不起父母。由此可知,要用功读书。品性不好,父母也操心、也忧虑,所以要修养品德。学校念书,品学兼优,父母欢喜。踏进社会一定要从事正当的行业,我们这个行业不造罪业,这个第一要紧,选择的行业是利益社会、利益大众,这种行业是积善、积德,这个重要!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譬如我们开素食馆,不卖荤腥,这个就是不造杀业,符合第一福里面的第三句,「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总而言之,不能违背佛的教诲,这个非常重要。在家庭里面,如果兄弟不和,父母也难过,兄弟要和睦,亲戚朋友也要和睦,要互相帮助,你的父母看到的时候,他怎么不开心?怎么不欢喜?心里面欢喜,他就长寿、就健康。诸位要知道,老年人疾病多、苦多,这些病苦谁给他的?不孝的儿孙给他的。父母心里面有结、有忧虑,长远的忧虑在心里面,就变成了病毒,病是这么来的。如果父母一天到晚欢欢喜喜、快快乐乐,他怎么会生病?年岁再大,他也不会生病,健康长寿!所以你才晓得孝养父母不容易做。
不仅是饮食上侍候得好,那个是微不足道。除这一方面,还有许许多多方面都要顾及到。父母如果是有智慧、有学问、有眼光,对你的期望更不一样,希望你在这个社会上能够作贤人、作好人、作圣人,能够利益广大的群众,不仅利益现在的群众,还希望你能够利益未来的大众,这个眼光就远了。习圣、习贤,他是圣贤的父母,这受到广大的尊敬,不但是人尊敬,天神鬼神见到他都尊敬。所以养在事上讲,实在说是无量无边。我们讲演的时间很短,只能够略略的举几个例子,希望诸位能够举一反三,多多的去想想,我们才能尽孝道。
而孝敬是性德,佛陀的教育目标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如果人家问:「为什么要成佛?成佛有什么好处?」成佛就是获得圆满的智慧、福德,这两样东西是大家希求的。究竟圆满的智慧、福报,成佛就得到了,得到就叫成佛,就这么回事情。讲清楚、讲明白了,大家知道希求,知道成佛的好处。你用其他的,甚至佛教里面许多术语跟他讲,他听不懂,他没有办法去理解。你跟他说成佛有什么好处,你想不想福报,究竟圆满的福报,究竟圆满的智慧,得到了就叫做成佛。实在说,他的脑子里头,成不成佛对他不重要,但是福慧对他很重要,他不晓得福慧跟成佛是一椿事情,不是两椿事情!
第二句「奉事师长」。我们晓得现在的社会,师道逐渐消失,这是众生苦难的根源。人如果没有受过教育,确确实实,他的思想、观念、行为很接近禽兽。教育,特别是圣贤的教育,也就是作人的教育,人知道应该怎样作人,做一个有智慧、有福德之人,做一个决定不堕三恶道的人,那才叫作人,这个很要紧,这靠老师。如果没有老师教导,我们作人,看这个样子是像个人,其实不是人。
大乘佛法里讲得很清楚,十法界每一个法界里头都有十法界,我想常常读佛经的人,都知道这个佛学常识。我们人间,有人里面的佛,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现在我们世间,不是人中之佛吗?有人里面的菩萨、有人中的声闻、缘觉,有人中之天、有人中之人,这都算是不错的。还有人中之鬼,你们见过没有?我们常听「那个人鬼头鬼脑」,人中之鬼!有人中的地狱,人中的畜牲,现在样子像个人,再过不久,他就要到饿鬼、地狱、畜牲道去报到了。佛为我们说的这些都是事实。
所以圣贤人教导我们作人,也就是说,在十法界里面,我们能够不失人身,死了以后,来生还能得人身,而且比这一生还要幸福,福报比这一生还要大一点,这是世间圣贤教育的目标。如果不接受这个教育,要想免堕三途,就难了!为什么?贪心生饿鬼。我们自己认真反省,检点一下,我有没有贪心?我的贪心严重不严重?如果自己贪心很重,贪的对象不必去问,贪财、贪名、贪色,甚至於学佛的人贪佛法,那还是贪!不是讲对象,是讲贪心。贪佛法还是贪,还要到饿鬼道去,贪功德还是要到饿鬼道去,别人做的功德,我做的要比他大一点,还要胜过他一点,贪心!傲慢心!贪心再加上傲慢,修积的功德到哪里去?阿修罗道去了,麻烦事!这就是没有智慧。瞋恚心堕地狱,愚痴变畜牲,愚痴就是真假、邪正、是非、善恶,没有能力辨别。在现在这个社会,我们接触、看到的很多,这些都是把圣贤的教育失掉了。
古时候,一个小孩从六、七岁就教导他作人的道理、作人的原则。中国古时候的小学教育,现在废弃掉了,所以今天的社会才大乱。我们台湾虽然富有,可是实际的状况是富而不乐,富了日子过得好苦,就冤枉!远远不如一些地区,贫而乐,我们比不上他们,这是值得我们反省的。
现在还能讲一点作人的道理,还能讲一点孝道,只有在佛法里头讲,佛法之外没人讲了。社会一般要提起这个,这个思想落伍了,一般人都不要了。可是在最近,我们听到一个从大陆传来的好消息,在大陆一些国家领导人,已经意识到社会年轻人世风日下、道德沦落,他们很担忧,就想到还得要用中国过去传统的教学,好的教学,来教育年轻人,来培养底下一代。这个省悟,我们听到之后非常欢喜。我们讲迷悟,这是悟,这是一念觉悟。如果能够恢复伦理道德的教育、恢复教人处世待人的教学,这是我们国家民族之福。所以我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欢喜。
师道要尊重,尊师重道,这是讲奉事师长。在古时候,师长的恩德跟父母的恩德是一样的,没有差别的。所以学生对父母的孝顺,对师长的恭敬,也没有差别。在古礼里面,最重视的是丧礼,父母过世服丧三年,穿孝服三年;而老师如果也过世了,心丧三年,在心里面,就是没有孝服,除了没有孝服之外,哀戚纪念的心情跟父母没有两样。老师的儿女跟自己的兄弟是一样的,一生当中都要照顾。所以从前做一个老师,他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
假如说他有学生,当然他也有儿女,他的儿子跟学生都是他教学,儿子考试考中了,中了举人、中了进士了,学生没有考取,他就没有脸见人。社会上的人都会骂他,这个老师偏心,「你看,儿子中了,学生没中」,他就不能做人了。所以全心全力要叫学生中,儿子不中没有关系,学生中了有面子,社会大众对他尊敬,这个老师认真教学。在整个社会价值观来讲,过去跟现在完全不一样,学生对待老师的感情也不相同。老师对学生教学的认真、负责、爱护,往往超过父母,所以学生对老师的恩德,一生不会忘记。
学生要怎样报答老师?跟孝顺父母一样,老师对你的期望。在古时候,老师对待学生,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成就功名,为国家、为社会、为大众服务,能够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老师就有光荣!由此可知,他处事待人接物,一定要遵从老师的教诲,不敢违背。老师教孝、教忠、教仁、教义,老师教你这个,你都能够遵守,都能够把它应用在你的生活上,老师欢喜,没有白教,学生真成就了,这叫做「奉事师长」,就是佛教经典里面所讲的「依教奉行」,我们才对得起老师。
中国传统的教育跟大乘佛法,都是建立在孝亲尊师的基础上,从这个基础发扬光大!在大乘经论里面,我们常常看到,尤其是《菩萨戒经》,佛教导我们把孝道发扬光大,从孝顺父母到孝顺师长,孝顺一切众生。所以整个佛法就是把一个孝道彻底发扬光大而已。不但这个社会和谐,世界和谐,佛法所求的是尽虚空遍法界,无不和谐,这是佛教教育的目标。
从孝敬,自自然然我们的性德就会流露出来,那就是慈悲,慈悲一切众生。经文里给我们举出一个例子,「不杀」。不是说除不杀之外,其他的就不必了,那你就错了。举出这一个例子,「不杀害一切众生」,不但要做到不杀害,大乘经上讲的「不恼害一切众生」,你要叫众生生烦恼、叫众生不高兴,你就不慈悲。所以「四悉檀」里面的第一个「世界悉檀」,它怎么说的?「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是菩萨,这是真正的慈悲。
那一个众生很讨厌我,看到我就生气,我看到他赶紧躲开,他就高兴了,不让他生气,这都叫修菩萨行!菩萨行在哪里修?就在群众里面修、就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修。依照佛所讲的纲领,佛给我们讲的六个纲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依照这个纲领修。
「布施」是放下。不是说看到布施,就到庙里面去捐点钱,就叫布施,这个大错特错!那哪里叫菩萨行?是迷惑颠倒!布施是舍弃、是放下。把什么放下?错误的想法放下、错误的看法放下、错误的作法放下,这个要紧!教你舍财是放下贪心。人都贪财,在一切贪里面,这条最严重,所以举一个例子而已,太多太多了。一切都要放下,为什么?因为你的真心里面本来是干净的。禅宗六祖惠能讲得很好,「本来无一物」,有了这一物赶紧布施掉,那就对了,「本来无一物」,所以这个心本来是清净的。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第一句话就说「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你心里有妄想、有执著、有牵挂、有忧虑,你的心就不清净。佛教给你这些东西统统要放下,统统要布施掉,恢复你的清净心!
「持戒」是守法。对人对事对物,有一定的法度、规矩,要遵守。所谓「事有本末,有先后,有顺序」,依照这个方法去做,有条不紊,这是持戒。所以菩萨这六大纲领,每一条内容都是无限的深广,我们要知道。
「忍辱」就是培养自己的耐心,不管做什么事情,要有耐心。处顺境、处逆境,跟好人一起或者跟坏人一起,统统都是菩萨修行的境界。没有哪个境界好、哪个境坏,境界是平等的,顺、逆境界是平等的,十法界是平等的,菩萨眼睛里面没有高下,没有优劣,因为菩萨是清净心,没有分别,他哪有高下!
所以《无量寿经》好,因为经题上把修行的总纲领教导我们了,修什么?修清净、修平等、修觉。诸位要晓得,「清净」是福,「平等」是慧,「觉」福慧就具足了。有慧没有福,不觉;有福没有慧,也不觉。所以「觉」里面是福慧圆满。
修十善业,十善非常非常重要。换句话说,十善就是十法界里面,取得人法界的标准,你说多么重要!佛告诉我们,上品十善生天,中品十善得人身。我们十善应当要打个七八十分才够标准,下品十善就很勉强,还得看其他的助缘,中品的十善稳稳当当得人身。修十善业,十善业必须要遵守。
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个都是对在家同修说的;口: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不贪、不瞋、不痴。你能够做,认真的去做,福慧都在其中。你肯做,认真做,这是智慧!你所得的是大福报,决定不堕三途。如果你不念佛、不求生净土,你来生享人天福报,来生的福报一定比这一生殊胜。
但是学佛的人都知道,这个果报并不究竟。为什么?人到一享福的时候,往往就迷惑了。我们看现在这个社会上,发大财的、作大官的,都是前生修的。现在他们在享受,享受又迷了,他不再修了,他对佛讲的东西都不懂了,你跟他讲,他也听不进去。换句话说,他的福报享尽了,三途的苦报就现前了,所以人天福报是不究竟的。你决定可以得到,「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佛告诉我们这些原理,告诉我们方法,依照这个理论方法去求,没有一样求不到,但是都是不究竟的。最怕的是我们没有智慧,一念迷失,这一堕落,要想再有机会觉悟,真是很难很难!
开经偈说「百千万劫难遭遇」,这个话不是假的。再遇到一次好的机会,能够提醒我们觉悟,不容易遇到。这个事情,实在讲,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能够明了。你想现在这个世界四十几亿人,多少人闻到佛法?闻到佛法当中,几个人闻到正法?你这么样一观察、一比较,你才晓得好难!
多少人得人身,一生没有闻到佛法,一生不懂这个道理,糊里糊涂过一生,来生又要搞三恶道,你说多冤枉、多苦!看起来这些人权势比我们大,富贵及一切享受都超过我们太多太多了,自己在那里作威作福。我们在这里看得清楚,再过几年,他到三恶道去了。我们现在样样不如他,看看前途比他光明、比他好多了。如果能够认识净土、明白净土、修学净土、求生净土,那个福报,诸佛菩萨都说不尽!真正是究竟圆满的福报。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明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