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认识传统教育 - (共一集)
认识传统教育  (共一集)  2011/10/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642-0001

  诸位大德,诸位同学,大家好,请坐。今天是十月十号双十节,同学们要我跟大家谈谈「认识传统教育」,这是很有意义的一桩事情,在双十节来谈这个问题。同学们很好心,给我提了七个问题,我就从这七个问题上来解答。

  第一个问题说孔孟的根是什么?确实这句话问到传统文化的根本了。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儒、释、道三家,三家里面又以儒为核心,儒以孔、孟为代表,这个代表的历史渊源我们要知道。周朝在末年,周王德行跟信用逐渐降低了,所以诸侯不服从他、不听他的,各自为政。这是让人,这些人都是当时贤哲,深深感触到道失而后有德,德失了之后而后有仁,仁失掉之后而后有义,义失了之后而后有礼,如果礼要失掉了,社会就乱了。那个时代传统文化的底蕴还非常深厚,还没有到这个底限,所以史书上所记载的大同之治,在中国曾经实现过。

  「三皇行道,无为而治」,那是大同世界。五帝,道衰了,以德治天下,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依旧能够保持大同的状况。「礼运大同章」确实是描绘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圣贤。到三王,就是三代,夏、商、周三代,就差很远了,道、德有说的,没人照做了。所以三王以仁治天下,你看道、德、仁,以仁治天下,「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夏四百年,商六百年,周八百年,但是周朝末后的五百年是春秋战国,是属於乱世,孔子、孟子、老子都出现在那个时代。

  那个时代所谓是百家争鸣,就学术来说,那是个黄金时代,中国诸子百家都出在这个时代。孔子的地位跟国家是平等的,没有突出,而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这真的统一了。在过去那个统一,不是真的,那是诸侯国尊重周家,周文王跟周武王。为什么?他们这个国不大,历史上记载的,文王以百里而王天下,就是说他是个诸侯国。他的疆域方圆只有一百里,就是现在一个小的县城。但是他治得好,成为所有诸侯国的典范,因此当时八百诸侯对武王佩服。这是他们家里头文武周公这两代,把这个国家治得这么好,国泰民安,成为一个典型、成为模范,都向他学习,都尊重他,尊他为天子。天子并没有统一,统一权,没有,是尊重他,向他学习。听他的号令,有了问题都向他请教,他变成所有诸侯国的领导者,所有诸侯国的总顾问,这样的一个性质。

  末年,周王德行、教化逐渐衰了,衰了就没人相信了,所以这些诸侯国就争霸,扩充自己的地盘,把周边的小国消灭掉,这是春秋战国。你看八百多个诸侯,到战国的时候就变成七个国家,秦始皇把六个国家灭掉,统一中国,中国真正统一是秦始皇。秦始皇道德仁义礼他都不讲,叫霸道,不到十五年亡国了,汉取而代之。汉武帝很聪明,那个时候国家统一没多久,他就想到,治理这么大的国家,不像从前诸侯国小,只有一个县。现在要治理这么多国家,统一了,用什么方法?当时能人很多,各有各的主张、各有各的办法,这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所谓百家争鸣,就问这些大臣。董仲舒给他建议,采取孔孟做为教育人民的标准,汉武帝采纳了。孔孟就从诸子百家里面突出了,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徵。

  我们要问,孔孟的根是什么?给诸位说就是孝悌,要是孔跟孟合起来,那就通常讲的仁义,「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这大家都知道的。所以,仁义两个字就代表了孔孟。仁义正是三代所尊崇的,夏商周尊崇仁义。「仁者爱人,义者循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合情、合理、合法。标准,那是老祖宗所制定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我相信这四科至少也超过一万年,虽然当时没有文字,但是我们不可以说没有文字就没有文化,这是讲不通的。文字是黄帝时候发明的,距离我们现在四千五百年,不能说四千五百年前没有文化。神农早於黄帝五百年,伏羲又在神农之前五百年,所以从伏羲到黄帝一千年,不能说没有文化。当时是口传,这个我们看到印度婆罗门教,印度人没有历史,婆罗门教告诉我,他们的历史至少一万三千年。所以我想中国传统文化不会少过它,至少也应该有一万三千年。

  老祖宗东西传下来,教诲传下来,这四科很简单,不会传错。五伦,这最多的,只有二十个字,「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你说能传错吗?传十万年也不会传错,它不麻烦。而且这些东西不但是你要记得,他做到了,他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离这个标准,他都做到了。五常是德,五伦是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搞得很清楚,一点都不乱,它有秩序。德,这讲五德,五德跟佛家的五戒完全相应,只有五个字,仁、义、礼、智、信。这能传错吗?不可能的。春秋时代管子提倡的四维,四个字,礼义廉耻。八德,孝悌忠信、仁爱和平。你说这个东西会传错吗?千年万世都不会传错!这是中国人自古至今,我们现在讲今讲到民国初年,大概民国二十年还讲这些东西。抗战胜利之后没有了,社会上听不到人讲这些东西了。

  民国二十年前,抗战是二十六年开始的,我那时候很小,六、七岁的时候。我们生长在农村,农村对这个很重视,不但讲,大人要求我们小孩要做到,拿这些东西教训我们,所以我们对这个记忆很深。抗战爆发那年我十一岁,我们的童年就像小大人一样,规规矩矩,懂得礼节,没有像现在小孩这么活泼,没有。我守规矩,也接受严格的教育,管教,这个管教影响我们一生。我们一生在这个大时代里头没有被污染、没有学坏,就靠这些根柢。这些根柢才接触到传统文化,知道传统文化好,知道传统文化可爱,对传统文化非常关心。年轻的时候最担心的《四库全书》,这是国宝。《四库全书》当年乾隆皇帝编这套书总共只有七套,手写的。经过多少次的战乱,到民国年间只剩了三套半,三套完整的,一套残缺的。我们怕社会动乱,将来这个东西没有了,那是我们这个国家民族无比的损失。损失再大不怕,这套东西不能损失,要不损失就得把它翻印出来。书太大,成本太高,所有的读书人,中国学过传统文化的人,对这个事情没有不关心的。

  到我们三十岁了,三十多岁将近四十岁的时候,终於商务印书馆在台湾把它印出来,大快人心,我们看到这个无限的安慰。商务只印了三百套,《四库荟要》世界书局印了两百套,我们全心全力,所有同修的供养我都拿去买书。《四库》买了一套,现在放在澳洲净宗学院,《荟要》大概买了有六十多套,前后,有钱就买、有钱就买。分送给祖国每个省,特别是自治区,选择一个大学,让学校收藏,一共送了三十多套。北京市图书馆问我要一套,送给它了,上海市图书馆也送一套给它。在海外大概有十几、二十套的样子,希望各个地方都收藏,将来大灾难来临的时候不至於完全丧失,总还有保留几套,我们用意在此地。今年孙中山革命一百周年纪念,商务印书馆要再版,告诉我,前年告诉我,我跟它订了一百套《全书》。世界书局也要翻印《荟要》,也来告诉我,我非常喜欢,我订了两百套。目的在哪里?不是我要读,我没有能力读,现在这么大年岁了,念佛往生要紧。目的是保存这个中国文化的宝典,希望它不要失去,所以我们分藏在全世界大学图书馆,这是我们赠送的目标。

  书没问题了,我们感恩现代的高科技,印刷的方便,这不能不感激。以前印一套书太难太难了,现在科技发达,印一套书很方便,这个问题没有了。底下有个大问题,谁去读?从哪里读起?怎么个读法?这是大问题,有书没人读,等於没书。所以我就想,应该把《全书》里面的菁华,最好的教诲,节录下来编成一套小书。《四库》里头的菁华,精髓,就是用节录的方法。我读书喜欢用红笔在旁边划,重要的句子把它划起来,醒目,用这种方法把它编成。像《老人言》我就是用这个方法,这里头也是有几十种书,好的句子会集在一起。但是找谁去做?我自己没有这个时间去做,我就想到我弟弟,当年他在复旦大学教书,他是学基础医学的,学生物。我说你替我找,你们学校退休的老教授,教国文的、教历史的,教文史的老师。复旦大学我送了一套《荟要》,我是请他们在《荟要》里头节录,我还送了几万块钱人民币做为报酬。这个工作做了将近三年,拿来给我看,我看了不适用,没有办法出书。

  这个事情老是放在心上,没有想到,我们在寻找《群书治要》,这是唐太宗的。也是一些关心於社会安全、世界和平这些朋友们,因为我常常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给他们,他们听了很欢喜,没有具体的东西帮助他。所以我就想到,我知道有这么一套书,我没见过。我怎么知道?早年我读过了一本书叫《诸子治要》,这部书出在哪里?是《群书治要》最后的二十卷。《群书治要》是五十卷,最后二十卷是《诸子治要》,这部分我看过,所以我节录写的东西是这部分东西。全书没看到,知道有这部书,了解里面的内容性质。所以我在讲经的时候就说出来,有好心的同学他们听到了替我找,居然找到了,我感到非常惊讶,找到两套送给我。民国初年的,这个书距离现在八、九十年了,好在这两本书还很完整。他找来送给我的这一套好像没有人看过,不像有人翻过的,保存得很完整,没有欠缺,纸是变黄了,字很清楚。我就教给世界书局,请它给我印一万套,这是《群书治要》,送给有缘的朋友们给他们做参考。这套书修身、齐家,现在讲用在企业上、用在领导团队是最好的参考资料。唐太宗能够把国家治理那么好,全靠这部书,这部书是唐代治国之宝,会集经史子集里头的菁华。但是他选的东西完全是政治的,修身、齐家、治国,选择是这些东西,它不是治学的。

  所以我常常想的,我们做学问,治学,也用唐太宗这个方法去节录,这我想的跟他想的是一样的。没有想到过了两个月,有同学给我寄来了一部叫《国学治要》,我一看正是我理想的。我想了多少年,想不到古人已经做好了,你就知道古人对於后代多么的用心,设想的无微不至。我们想的,他早已经想到了,而且已经做成功了。我看它的序文,序文是民国十六年写的,是这部书完成了写的序文。我是民国丁卯年出生的,就是我出生的那一年,他们这部书做完成了,用了八年的时间。那个时候的专家学者比我们现在的程度不一样,见解不相同。我得到这部书如获至宝,但这部书很破旧了,好在哪里?字没有缺,书很破烂,但是字没有少,这个好难得。我也交给世界书局印了一万套,送给大学、送给图书馆。这套书是什么?这套书就是我们入《四库》的一把钥匙,入《四库》之门,经史子集。这个治要是治学,不是政治,与政治不相关,治学。这两部书我看到之后,把它各印一万部,我的心就安了,为什么?中国文化这些资料不会失传了。

  现在的问题就是要怎么去做?那孔孟的根就太重要了,不但是孔孟的根,世出世间一切善法它的根就是孝亲尊师。八德里头孝悌,这是根,德行的根。大乘佛法净业三福头一条头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出世间法的大根大本也是孝悌。人要不孝父母,就不会尊重师长。古时候人教,特别重视这门课,现在人统统忘掉了,没人教,这个麻烦就大了。圣学如何能承传下去?印光大师在《文钞》里头常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个诚敬的心,真诚恭敬的心生不起来。古人真诚恭敬心从哪里生起来?从孝亲尊师。现在不讲孝顺父母,不讲尊重老师,不讲了。古时候,自己犯了过错,父母亲的责骂、鞭打没有怨言,决定没有反驳。所以孝里头最讲求的是要顺,父母虽然是错怪了,也要顺承,决定没有反驳、没有怨言。现在到哪去找?

  受老师的责备也没有怨言,父母对子女是真爱,老师对学生也是真爱。父母知道子女是这一家的传承,老师知道这是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他怎么会不爱?老师爱护学生跟父母爱护子女决定没有两样,只有过而没有不及。因为他不是一个家,他是国家民族道统的承传,那比自己儿女还重要。他的责备叫恨铁不成钢,没有恶意,全是善意。纵然有误会的时候,学生绝不会怨恨老师,决定不会,对老师是真诚的敬爱。这样的学生现在找不到了,即使孔孟亲自来教导你,佛菩萨来教导你,你没有办法契入,为什么?诚敬功夫不够。诚敬是性德,圣贤教诲是从自性流露的,不是性德不能体会、不能契入。我们用自己常识去体会,那还是常识,所以这叫知识,这不是智慧。智慧的承传要真诚恭敬,叫至诚感通,它跟知识承传不一样,知识是肤浅、粗浅,智慧是细密,不相同。这第一个是根,我们这个根的概念搞清楚了。

  今天从表面上说,肤浅的来说,儒家的根《弟子规》,道家的根《太上感应篇》,佛家的根《十善业道经》。这三样东西都是很小部的,都是初学的,一般人疏忽了。这一疏忽麻烦就大了,这一疏忽,这个根就毁掉了,没有根它怎么能生长?所以,今天圣学不仅仅讲疏忽,严格的来说圣学灭了,没有了。今天学习,学习的不是孔孟的东西,不是佛菩萨的,是自己的,看到他的经典,自己意思来解释。开经偈上所说「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根本不懂得如来真实义。我们想想为什么?如来他有「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我们有没有?没有,一点都没有。那我们能懂他的意思吗?他的意思从自性流露出来,慈悲是自性里流出慈悲,我们今天把他慈悲的意思解错了,解得非常非常肤浅。别人遭到难了,我们怜悯心,这是悲心;别人很苦,我们布施一点帮助他,这叫慈心。完全解释错了。所以我们展开经卷,不解如来真实义。什么时候?要修正,要入进去,真正把它变成自己的境界,契入。变成自己的境界,这几个德目你统统要做到,四科,不能少一个字。这是我们的自性,是我们的自己,这是真我。

  我们现在的思想、身体是假我,不是真我。儒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善」,那个善是什么?那个善是圣人、是贤人。也就是我们本来是圣人、本来是贤人,现在迷失自性变成这个样子。大乘经教里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本来是佛,你怎么会变成凡夫?迷失了自性,迷得太深、迷得太久了。在中国,我们至少迷失了两百年,两百年多少代了?真的,至少八代。所以佛在这个经上,真的,我们看出佛的慈悲,不怪我们。他说「先人不善」,我们的父母不知道,祖父母不知道,曾祖父母不知道,高祖父母未必知道,丢掉这么多代了。现在我们在造业,造作罪业,就不能怪我们,为什么?没人教我们,我们没有受过这个教育。

  古谚语,现在这个谚语也听不到了,「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教育要在小孩。中国人在教育时说,「教妇初来」,娶媳妇的时候你要教她,她进门的时候就要教她,要教这个家的家规,要教她遵守。你要不教她,她养成习气毛病改不掉了,不好教了。「教子婴孩」,「教妇初来,教子婴孩」,婴孩是什么?出生到三岁这一千天,教子要在这个时候教;三岁以后他已经养成习惯,不好改了,改不掉了。这就是这里的问题,第二个,最懂得教育的族群,在全世界。外国人都承认,英国汤恩比承认,中国人最懂得教育,他说中国人有教育的智慧、有教育的方法、有教育的经验、有教育的成就,这汤恩比说的。

  所以中国人懂得胎教,没出生之前就开始教,那就是父母思想端正、言语柔和、动作稳重,为什么?他影响胎儿。绝不能有浮躁,绝不能有邪思,这个小孩生下来之后好教。在坐胎的时候,他就得到母亲给他的正气,让他已经逐渐学到不偏不邪。出生之后,父母在他面前,就是他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全是正面的,也就是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他一千天当中他接触到是这个,就养成习惯,这个一千天叫扎根教育。我们现在全没有了,所以我们今天没有根,为什么很容易动摇?禁不起考验,真正有成就的就太少太少了,原因要懂,要知道。

  世出世间的根就在此地,这个根要是正,他学儒,他能成圣成贤;他学道,他能成神成仙;他学佛,他能成佛、成菩萨。圣贤、佛菩萨是教出来的,不教怎么行?中国古时候的教育,自老祖宗一直到清朝末年,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圣贤,读书志在圣贤,不是富贵,与这个不相干。现在读书的目的在哪里?将来有一份好的职业可以赚钱,目的在此地,跟从前的目的完全相违背。从前读书的目的是成圣人、成贤人,最低的底限是君子。那个社会就是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所以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他感应的是这个世界。心有所感,物有所应,外面天地万物它就有应。极乐世界好,诸佛世界算第一,它好在哪里?教得好,阿弥陀佛会教,每天讲经说法从来没有停止过的。那个地方科技比我们发达,在极乐世界无论在什么地方,你都看到阿弥陀佛在讲经、听到阿弥陀佛在讲经。不是这些电视挂在那里,它不需要,它是自然的。树木花草统统都在那里说法,让你从早到晚你所接触到的,都是在佛法薰陶之中,你不会有恶念,你不会有迷惑。所以,教育的功德大,真正讲最懂得教育是佛菩萨,是这些大圣大贤他们懂得。

  中国这个族群,世世代代都出圣人,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教到中国,我常说,大乘八个宗派,在这两千年当中,修行证果的人,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我们用这个标准。这在佛法里面是佛的境界,法身菩萨,明心见性了,起心动念、分别执著真放下了。大圣,至少有三千人以上,这个效果多大,我们想超过印度。这不算念佛的,如果把念佛法门算进来,我们相信,提倡念佛最早的是庐山远公大师,他是东晋时代的人,到我们现在大概有一千六百年。这一千六百年当中,这个净土宗,净宗只要是往生就是成佛、就是证果,我们最保守的估计一定超过十万人。这还得了吗?十万人到极乐世界去作佛去了。从这个地方你就能体会到,任何一个法门度众生,没有净土宗这么方便,为什么?那些法门要断烦恼,也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真放下,净土宗不放下也能成就。真放下太难了,你试试看,你用十年时间、二十年时间,看能不能放下?可是要是一心念佛,把拉拉杂杂的事情放下,一心念佛,三年可以往生。没完全放下,只是怎么样?把这些习气淡化,这容易,没断,叫带业往生。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一生圆满成佛,这个法门不得了,这个法门太殊胜了!所以,一切诸佛赞叹弥陀「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他的方法太善巧、太方便了。

  孔孟学说讲的是什么?总的归纳起来,孔子修学的态度太好了,他老人家谦虚,这就是美德,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他告诉我们,他一生没有创造、没有发明,他是个普通人。他一生所学的、所修的、所教的、所传的全是古圣先贤的,所以他是个集大成者,没有自己东西。我们今天摆在我们面前,夏莲居居士会集五种原译本的《无量寿经》,会集成一本,这是述而不作。里头没有一个字是他自己加进去的,完全是古人东西重新会集,「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黄念祖老居士禀承老师的教诲,你看给《无量寿经》做个注解,他会集了八十三种经论,一百一十种古大德的注疏,他也是集大成,没有自己东西。跟孔子一样,所学、所修、所教、所传全是古大德的、古圣先贤的,这一点我们要学。我们有能力去创造发明吗?没有,决定超不过古人。你要问为什么?学佛的人知道,古人明心见性了,我们明心见性跟他平等,不能超过他。明心见性是相同的,明白这个道理,我们那个傲气就化解掉了。

  傲慢是最严重的障碍,孔子说的一句话说得好,在《论语》里头。他假设这个人,他的才华像周公一样,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他有傲慢的习气,他有吝啬的习气,夫子就说,「其余则不足观也」,他是假的,他不是真的。那我们要想想,我们有没有傲慢的习气?有没有觉得我很了不起,别人不如我。只要有这个念头就完了,全是假的。佛陀没有傲慢,孔夫子没有傲慢,诸佛菩萨没有傲慢。阿罗汉有,阿罗汉真的没有傲慢,但是他有傲慢的习气,这小圣;辟支佛傲慢习气就没有了,就断掉了。人只要一骄慢就不能往上去,他就往下滑,他走下坡了。这非常非常可怕,这个事情没有人能帮得上忙,只有自己小心谨慎。

  所以,礼很重要,帮助我们降伏傲慢。尤其佛法里面教我们拜佛,拜佛就是降伏傲慢。你看以我们最尊贵的头顶拜佛的足,叫接足礼,它的用意很深很深,我们要懂得。拜佛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有很大帮助,运动。佛法里头这个运动好,你看收到运动的效果,心是定的。佛告诉我们,养生之道,心要定,身要动。身不动,身是机器,不动它就会坏了,就生锈了。心是清净,心要有妄念、有杂念,心就坏了。所以养心要静,养身要动,拜佛就最合适了。拜佛,心里头只有一句阿弥陀佛,他定的,没有胡思乱想,身体在动。平拜,不要有拜垫。标准一天三百拜,三百拜不难,时间不长,一早一晚就行了。早晨拜三百拜,大概是四、五十分钟就可以了,晚上拜三百拜。

  我早年跟忏云法师住茅蓬住了半年,五个半月,忏云法师就教我这么一个法门。那时每天拜八百拜,早晨三百拜,晚上三百拜,中午吃饭之后经行,绕佛,经行之后拜两百拜。我在他茅蓬住了五个半月,学的功课就是拜佛,除拜佛之外他就叫我看经。我看了三部注解,一部《印光大师文钞》,《文钞》就是正续两编,我没有看完。这三种注解都是《阿弥陀经》,莲池大师的《疏钞》,幽溪大师的《圆中钞》,蕅益大师的《要解》。五个月半月我看了三部这个东西,《印光大师文钞》看了一半,一天八百拜,功课很简单。除功课之外,我是他茅蓬里头唯一一个义工。茅蓬五个人,三位法师,一位朱镜宙老居士,七十岁,不能让他做事,所以我一个人照顾四个人。煮饭、洗衣服、种菜,那时候还在乡下,挑粪,我干活。忏云法师信徒到山上来看他的时候,我还可以勉强做一桌菜,做十一、二个菜还可以,应付得了。我在山上干了半年,修福,有这一点福报是那个时候修来的,不修福,哪来的福报?以后跟李老师十年,也替他做义工,不过不要我煮饭了。我给他照顾图书馆,在图书馆当管理员,管理员也兼带著清洁工作。图书馆建坪有四百坪,里面环境整洁我们都要负责,我们总共只三个人,所以工作量也很大。修福,福慧双修。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这四科讲尽了。四书、五经、十三经,乃至於《四库全书》,你展开来看看,它没有脱离伦理道德,没有脱离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为什么?当时编辑《四库全书》的这些人是国家第一流的学者,他们的道德、文章都是一流的,乾隆皇帝把他们请来编辑这套书。他们的标准不就是这四科吗?与这四科不相应的淘汰掉,不能入这个书,与这四科相应的则搜集起来,这是标准。这个我们要知道。就是连小说、连文艺的东西,都是讲仁义道德,都是讲善恶报应,善有善果,恶有恶报,警惕人心。

  下面第四,什么才是中国的危机?过去胡秋原先生说过一句话,最大的危机是我们失去了民族的自信心。他讲的话很有道理,讲得非常深刻。如果我们把自己传统文化的这种自信心失掉了,不但我们的国家会亡,我们的民族会亡。也就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我们是最后的一个,在我们手上灭亡了。为什么?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不相信,不再去碰它了,也不再去认识它,这个国家民族就绝望了。他说的话非常有道理。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觉得真正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是英国汤恩比博士,甚至於我们中国人,像他那样真正认识、深刻的认识,都找不到一个,这可悲。他是一生专门研究世界文化史,他是历史哲学家,但是他是研究文化史。所以他提出,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只有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孔孟学说是中国文化,大乘佛法也是中国文化,他们能认识,我们自己反而不认识;他们想向中国学习,我们现在不要了,向外国人学习,这是真正的危机。

  从形式上来说,我们中国的危机是抗战胜利之后,把家灭掉了。要知道中国的家跟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中国传统文化要没有家,怎么能传到今天?我们想想,世界其他四大文明古国它不是不好,为什么会失传掉、灭绝了?因为它没有家,中国文化是家把它继承,把它发扬光大,家负起了民族文化延续的重要使命。因为中国家是大家庭制度,诸位要看过《红楼梦》,《红楼梦》里头描写就是一个家庭。它还不算是大家,一个普通家庭,两、三百人口,普通家庭。望族有七、八百人口,家道很衰,人丁不兴旺,也有一、二百个人口。这么多人生活在一起,如果没有制度、没有规矩,他家就乱了。所以家里头四根支柱,家道,这个道是共同的,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是家道。家规,《弟子规》是家规,共同的家规,还有不共的。我们的家学跟人家不一样,我们的家庭经营的事业跟人家不一样,那规矩就不一样。《弟子规》是共同的,无论哪一家必须要遵守的,里面一共只有一百一十三桩事情。我们从前这个家,家有祠堂、有家谱,你展开家谱,家谱里头有家规。真的,家道、家规、家学、家业都记载在这里头,它对社会负责任,它对国家民族负责任。所以,中国从前世世代代的教育,是家把它继承担负起来的,而不是国家。养老这桩事情也是家庭担负起来,所以中国人真的「幼有所养,老有所终」,中国人真幸福。

  中国人他一生他有靠山,靠山是他的家庭,无论遭遇什么困难,家庭支援他。他自己做得再辉煌,到晚年时候落叶归根,念念不忘老家。侨民在国外经商,赚的钱都送到老家,在老家里头建设,他晚年回家去享福。八年抗战,中国人损失最大的是什么?家被毁掉了,这是最大的损失。死多少人、破坏多少,那都是小事,我们的家没有了。所以现在我们希望企业能够继承中国文化传统,中国从前的家是血缘,血统关系,现在企业是道义的关系。老板是家长,员工是自己的亲兄弟、亲姊妹,一个大企业就是一家人。这个重要,这在中国历史上能找得到的依据。中国文化为什么这样辉煌?为什么这么样的坚韧,禁得起风波?就是靠家。外国人虽然有大企业,它没有家的这个观念,这个不一样。

  底下一个问题说,最有自信心的民族?这是从前,不是现在,现在可怜,自信心没有了。最有自信心的民族,方东美先生告诉我的。我跟他学哲学,最后讲到佛经哲学,我提出一个问题向他老人家请教。我说梵文经典大量传到中国来,中国人在里面挑挑选选的,最好的、最精彩的把它翻成中文,没翻的大概一半以上,没翻的。这些梵文经典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会失传,在中国也找不到了?我提出这个问题问方老师,方老师听了就笑笑,告诉我,他说当年梵文经典翻译成华文,我们中国人有自信心,不但翻译的没有错误,是释迦牟尼佛的原义,而且中国翻译出来的文字比梵文还要美,足以可以取代梵文;就是梵文经典用不著了,用中文,中文比梵文还要踏实、还要精美。你看看这种自信心,哪里像现在!佛经翻成中文,那是中国人的骄傲,我们用现在的话,其实中国人并不骄傲,一骄傲就完了。这是说明我们有自信心。现在呢?现在我们的自信心完全丢掉了,没有了,所以我们要遭难。虽然遭难,我们相信我们的国家不会灭亡,为什么?老祖宗有德。

  我们在古书里头看到,你看孔子,孔子的父亲,他的岳父,他岳父的女儿就是孔子的母亲。这个老丈人把女儿嫁给孔子父亲,调查他的五代,一代一代往上五代。五代都积德,就断定他家里一定会出人才,把女儿嫁给他,生孔子,这真有智慧。这人家世世代代积德,他家里必定出人才、出圣人,被他看中了。我们今天看全世界这么多的国家族群,只有中国的老祖宗千万年来积德,讲的是仁义道德。只不过是后代子孙,在我们这个时代,对老祖怀疑,不相信,排斥,也不过是两百年而已。前面一百年疏忽了,开始怀疑,最近这一百年,丢掉了,不学了。老祖宗对我们这一代人要惩罚,这是应该的,不会灭亡。惩罚不会把你灭掉,祖宗哪有不爱后代的道理?有惩罚,不会灭亡,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所以,学佛之后我们才明白这桩事情,不学佛不了解,为什么?这里头道理太深了,我们想像不到。

  下面一个问题是居住环境随著我们意念在转,这是佛经上说的,老祖宗也说到,说得不明显,佛经上说得很明显,我们也很难相信。可是近代的科学家,最近三十年,量子力学家证明了。我看的这些书不多,平常并不涉猎,都是同修们发现有这些报告的时候送来给我看。我一看就能懂,为什么?它跟佛经上讲的相应。佛在经上常讲,你看《华严经》上常说,宇宙、万法从哪来的?佛告诉我们,「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就说得很清楚。宇宙从哪来的?心现的。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来的?识变的。识是什么?分别、执著。如果你要不分别不执著,这一切万物就没有变化;只要有执著、有分别,它就起变化,生老病死是变化。极乐世界没有变化,极乐世界只有心现没有识变,为什么?到极乐世界,识用不上,凡圣同居土里头识也停止了,不用这个东西,但是没有断。到实报土就断掉了,真正转八识成四智,所以那叫一真法界,就是永恒不变。寿命再长,没有衰老的现相,而且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树木常青,不会落叶子。

  这桩事情被现代的量子力学家证实了,我看到的是德国普朗克,这个人是爱因斯坦的老师。他一生研究原子、研究粒子、研究量子,他始终,用了不少年的时间追踪物质,物质到底是什么东西,他把它搞清楚了。物质是什么?物质根本不存在,物质是意念累积产生的幻相,所以物质的基础就是意念,没有意念就没有物质。这个跟佛经上讲的一样,佛经上讲阿赖耶的三细相。一念不觉这是业相,业相是波动的现象。现在科学家也讲整个宇宙是波动现象,这个波动速度非常快,在佛法里称为业相。从业相变现出转相,转相是什么?转相是精神现象。业相是自然现象,转相是精神现象,就是受想行识。从受想行识里头变现出物质现象,物质现象叫境界相,阿赖耶的业相、转相、境界相。现在科学家发现的,业相他称能量,能量、信息,转相叫信息,境界相叫物质,他所讲的跟阿赖耶是一个意思。所以,物质现象是精神现象变现出来的,精神现象是能量里头变现出来的,这个科学跟佛法讲的完全相同。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物随著心在转,所以现代科学它提出一句话说「以心控物」,用我们的心念来控制物质。这是最新的科学概念,这个概念要能成立,地球上灾难可以化解,为什么?地球是物质现象。所以,美国布莱登他讲我们如何应对明年马雅灾难预言,他提出三句话,真能解决,这是佛经上说的。我们居住在地球上的人,应当在这个时候「弃恶扬善」,弃恶扬善就是佛家讲的断恶修善,就这句话,弃恶扬善,「改邪归正,端正心念」,这灾难就化解了。不但灾难可以化解,而且会把地球带上更好的走向,跟大乘佛法一样。佛三千年前说的,三千年后被这些科学家证明了。

  今天,近代这些科学家,三百年,他们统统都是研究物理,把物理跟心理分成两门,两个学科。最新的这些科学家说这个分法是错误的,应该把这个分法要抛弃,心理跟物理是一不是二。所以物理能改变心理,第一个改变自己身体。举的例子很多,得了很重的癌症,自然就好了,没有靠医疗他就恢复正常了,什么原因?心理。只要他心理健康,心理不要去想这个病,心理想到我很健康,我没有病,想上一、二个月再去检查,真没有病。这就是什么?心理控制物质。我们居住地球这么多灾难,如果我们想我们居住的地方非常美好,这个地方没有灾难,这个地方就不会有灾难。以心控物这是最新的观念,在佛法讲这是老观念,释迦牟尼佛讲经时候常讲的。所以,居住环境确确实实是随著我们意念在转。化解世界问题的道理、方法,这是汤恩比说得很好,我们相信他的话,他说中国孔孟学说、大乘佛法能解决问题。

  我在二00六年第二次访问伦敦,有缘跟英国这些汉学家接触,参观他们的汉学院,他们学习中国儒释道。在交流的时候有同修告诉我,有一位同学他的博士论文是用《无量寿经》写的。我就问他,《无量寿经》中文本子有九种版本,你用哪一种?他告诉我,他用夏莲居的会集本,跟我们用的本子一样。另外有个同修告诉我,他用《孟子》写论文;还有一个是王维,唐朝时候文学家。我说很难得。他们北京话讲得很好,标准的北京话,读中国的文言文。我向他们请教,我说汤恩比博士是你们英国人,他说解决二十一世纪问题,孔孟学说可以能解决,大乘佛法能解决,你们相信吗?汤恩比博士名气太大了,没有人敢批评他。大概他们怀疑,他们不承认,他也不否认,对著我笑。我又问了一句,难道汤恩比博士说错了?他也不敢承认,还是对我笑,笑了半天不说话。那只好我再说了,我说我的意思认为汤恩比没说错,大概是我们把汤恩比的话解读错误了,我们错会他的意思,因为我们怀疑他。因为你们都是研究汉学的,对中国儒释道都是懂得,不是外行,你们不敢承认,为什么?提到儒,你们会想到四书、五经、十三经,他们点头;提到道,你们会想到老庄;提到佛,你们会想到《华严》、《法华》、《般若》这大乘经论,他们都笑了。这东西能解决吗?真有问题,我也不敢相信。

  我说我们所提到这些,这是儒释道的花果,非常美丽、非常好看,花果从哪来的?花果从枝条上生的。枝条从哪来?从干上生的。干从哪里生的?从本生的,本从根生的。我说你们有没有想到儒释道的根?这下问把他问住了,连他们教授在场看得都呆了。没有根哪来的花果?根是什么?孝亲尊师。如果说孔孟,「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仁义应该是它的根,这个大家疏忽了。《论语》里头有句话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话说得很中肯。我们总结一句话,最简单的,孔孟是说什么?仁、义、忠、恕。我说这四个字来解决现在社会问题管不管用?忠是用心,不偏不邪叫做中。恕是饶恕,现在人事情做错了,想错、做错了,不要追究了,既往不究,不要追究。我们好好的回过头来学孔子东西,学仁、学义。仁者爱人,先爱自己,人不自爱不知道爱别人,首先要知道爱自己。自己什么?自己是圣人。《三字经》他们都念过,「人之初,性本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这个善是圣人、是贤人。你爱你自己本来是圣贤,你才能够去爱别人。大乘佛法,这也是汤恩比博士提到的,佛法讲的是什么?真诚、慈悲,我说这八个字能不能解决现在社会问题?能。我们今天这八个字都没有,不仁、不义、不忠、不恕,不真、不诚、不慈、不悲,天下乱了;把这八个字找到的时候,真管用,汤恩比没说错。

  所以,我们听到孔孟学说,不要去想那些四书、五经、十三经,那个太大了,太博大精深,几个人能做到?现在我们迫切需要的是根,根从哪里?《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如果能把这个普遍来教化众生,真管用。我们在汤池那时候做实验,实验成功,二00六年就是在巴黎做报告,报告完了之后我就访问伦敦这几个学校,跟他们的汉学家麦大维教授结成朋友。现在麦大维教授退休了,中国聘请他,北大聘请他作客座教授,他跟我约了,今年十二月他会到香港来看我。所以这个要懂,化解世界问题的道理、方法。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教育是文化的生机」,所以中国人最懂得教育。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我们要把它做到,从哪里做起?从《弟子规》做起、从《感应篇》做起、从《十善业》做起,说法不一样,内容完全相同。我们用这个来修身,古人说的「其德乃真」,这真正的品德。我们这些东西来治家,那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我们把它推动,推到我们这一个乡镇,像从前我们汤池所做的这个事业,「其德乃长」。如果我们一个国家来做,「其德乃丰」。普及到全世界,「其德乃博」,博大。所以安身立命,教学为先;创业齐家,教学为先;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义之邦,教学为先;稳定和谐,还是教学为先;国丰民安、太平盛世、长治久安,乃至诸佛报土、极乐世界,皆以教学功德成就。这个「教学为先」四个字不得了,要把教学摆在第二、摆在最后就完了。

  中国历朝历代都把教学摆在第一,你看行政组织,从前政事没有现在这么繁杂,所以宰相只有六个部。六个部第一部就是教育部,那时叫礼部,部长称尚书。礼部尚书就是现在的教育部长,教育部排在第一,教学为先。宰相有事情不能视事,礼部尚书代理。你看对於教育多重视,一切不离教育。古人讲,「家不齐,社会乱了」,现在就是这样的,「子不教,人心坏了」,诸位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孔夫子的忠恕,老子讲忠信,佛讲慈悲,如果真正能做到,那就是「报人之德,不报人之怨」,「分人之过,不分人之功」,「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隐人之恶,不隐人之善」。「我不负人,可以任人之负我」;「我不谤人,可以接受别人谤我」。「深心提人」,深心,佛法讲清净平等觉,这深心,提拔人。热心与一切人共事,为苦难众生扶植圣贤的教化。总之,要用佛法离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来推动传统文化,来推动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

  我们只有一个心愿,愿这个世界能恢复安定和平,愿一切众生在一生当中能够弃恶扬善,能够接受到良好的圣贤教育,能够享受一生真正的幸福。真正幸福与地位没有关系,与财富也没有关系,我们看孔子当年在世,还有他的学生颜回在世,他们过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是真正幸福美满的人生。他们没有地位,他们也没有财富,过著贫寒的生活,但是他有非常愉快的心情,精神上的享受不是一般人能够想像得到的,这叫人生最高的享受。这是什么?我们俗话说得道了。他这一生得的什么?得道了,得道在佛法讲开悟了,对於整个宇宙人生,过去、现在、未来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在个人来讲,生从哪里来、死了到哪里去清楚明白,他怎么会不快乐?知道自己,也知道别人,也知道这个世间,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所以,国学、传统文化我们就知道我们应该学,为什么要学?为整个人类学,人类现在太苦了;为这个世界来学,这个世界已经遭难。我们对汤恩比博士所说的话一丝毫不怀疑,确实只有中国传统文化跟大乘佛法能救世界、能救国家、能救我们自己。用在自己身体,身心健康;用在家庭,你家庭美满;用在你的事业,你的事业发达;用在国家,这国家强盛;用在世界,世界和谐。真有这个功德,真能起到这个效果。端在我们有正确的认识,有正确的方法来学习,那就是从孝悌,孝亲尊师上下功夫,这是根本的根本。不孝顺父母,不尊重老师,不尊重你所学,这就困难了,真正难在这个地方。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