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净宗学院2009年报恩佛学讲座的开示 (第四集) 2009/3/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21-519-000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昨天我们谈到发心,发心非常重要,世尊在大乘经,特别是在《华严》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发菩提心,修行种种善业都是魔所摄,这个话的意思说得很清楚、很明白,因为修善一定得善果。如果不是真心修善果,还是用的妄心,自私自利的心、名闻利养的心、贡高我慢的心、损人利己的心,修积种种善业得的果报殊胜,人间的福报、天上的福报他得到,但是他是属於哪一类?属於阿修罗。《楞严经》里面告诉我们,五趣是天、人、畜生、饿鬼、地狱,这叫五趣。这里面除了地狱其他的四趣都有阿修罗,有天阿修罗、有人阿修罗、有畜生阿修罗、有饿鬼阿修罗。阿修罗的习气很重,这个习气是什么?好胜、好斗,起心动念没有离开竞争,这是阿修罗的特性。他前生在佛门当中为佛弟子,修的有大福报,这个大福报叫上品十善、中品十善。怎么上品十善还会变成阿修罗?譬如说现在我们这个世间,寺院庵堂你看大年初一,作兴烧第一炷香求佛菩萨保佑。多少人要竞争烧头一炷香,他要不是头一炷香他就不高兴,这是阿修罗的习气、阿修罗的业因,无论干什么总不肯输给别人,这就是阿修罗道的业因。他在天上如是,在人间亦如是,甚至於在饿鬼、畜生都不例外,所以有天之福,没有天之德。人天的大德是让。现在人我们细心观察这个社会,培养阿修罗的教育很普遍,培养圣贤的教育愈来愈少。为什么?圣贤不讲竞争,先教你忍让,再提升为谦让,谦虚让别人,到最高的境界礼让,让到底,没有竞争,这是世间圣贤、出世间的佛菩萨。现在教人处处忍让少了,处处都争,处处都夺,处处去抢,这种教育多,所以这个世间修罗、罗刹多了!为什么多的?这因素我们很清楚,看得很明白,就是没有真心。
所以菩提心太重要了,菩提心就不会,菩提心之体是直心、至诚心。我们经论里面常常讲的,《起信论》里面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观经》里面所讲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我们为了讲解方便,大家容易体会,我们用了十个字,真诚,真诚是菩提心之体;深心,我们用《无量寿经》的经题,「清净、平等、正觉」。这是世尊在《无量寿经》上教给我们修因,这是菩提心;果报就是经题的上半段所说的,「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生智慧,大乘是智慧;平等是禅定,果报是无量寿;觉,觉而不迷,果报是庄严。所以经题上前面一段是讲果报,后面这五个字是讲修因,修因证果。我们学佛方向、目标要正确,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不是与清净平等觉相应?如果相应我们是在学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时时刻刻要检点是不是相应?体,实在讲就是世尊在《华严经》上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真诚、清净、平等是智慧,是真的觉悟,这是我们的真心,是我们的本心。换句话说,我们迷了自性,真心不现前,妄心现前,妄心是什么?自私自利、贪瞋痴慢是妄心,这不是真心,这些东西自性清净心里头没有的;自性清净心里面有的,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所以佛希望我们用真心,发菩提心就是用真心去生活,用真心处事待人接物就对了。行一切善,断一切恶,果报小的是人天,殊胜的那是诸佛菩萨的果德,所以这是为什么要发心道理在此地。
菩提心的体知道了,菩提心的相是什么?大乘佛法里常讲四弘誓愿,《华严经》上讲的十度、十波罗蜜,也就是文殊菩萨十波罗蜜,是菩提心的相,样子。一般同学只记得前面的六条,第一个是布施,布施就是舍,难舍能舍,舍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放下。舍到极处,是放下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执著、分别、起心动念,这是真正舍到究竟处。具体来说,在《华严经》上讲的十个科目,头一个是布施,第二个是持戒。舍,最重要的是舍分别、执著,行一切善不分别、不执著,这叫妙用。第二持戒,戒律是心行染净善恶的标准,所以佛在经上叫我们做的,我们要依教奉行。《弟子规》上说「父母教,须敬听」,这是持戒,佛菩萨是我们的父母,比父母还要慈悲,比父母的恩还要重。为什么?父母照顾我们一生一世,佛菩萨照顾我们生生世世,佛菩萨的恩德大。我们要依照他的教诲,做出一个好样子给众生看,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贤首大师《还源观》里面所讲的,「威仪有则」,则是规矩,威仪是行住坐卧、起心动念都要符合规矩,这个规矩就是戒律。戒律的基础、戒律的根本,给诸位说就是《弟子规》。我们真正要做到佛经里面所说的标准,「善男子善女人」,怎么个修法?把《弟子规》做到那就是,你就很像一个善男子善女人,世间标准取得。然后再向上提升,学《感应篇》、学《十善业道》,你就圆满的取得佛菩萨的标准,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你就取得,这持戒。
持戒以后怎样把这放下,为众生做好样子永远保持下去,不要再丢掉?这就要修第三个忍辱波罗蜜。你要不能忍耐,做上几天不再做了,过去的烦恼习气又现行,你功夫就没有。所以要修忍辱波罗蜜,你能够忍,坚持永远这样做下去,这就对了,这很好了。很好还得要求进步,中国古人教导我们,行,这讲修行,「行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自自然然他就退转。所以一定要求进步,要修精进波罗蜜,为什么?没有精进你就没有办法得定。精进是修禅定的前方便,什么是精进?忍辱才能帮助你精进。六度十度后后胜於前前,前面是基础,有前面才有后面,像十层大楼一样,有第一层才能建第二层,有第二层才能建第三层,一层一层往上建。所以有忍辱你才会有禅定,你什么都能忍,什么都不争,什么都放下,你就容易得定。所谓是理得心就安,心安理就更深一层的契入,所以下面自自然然就得三昧。《华严经》上讲得三昧,我们学《华严经》得清净心,那就叫华严三昧;我们依《无量寿经》,用念佛法门得到三昧,就叫做念佛三昧;我们用《法华经》的方法得到三昧,就叫法华三昧。这样子三昧就无量无边!可是方法不同,法门不一样,所得到的三昧是相同的,三昧是定,就是清净平等觉,这是完全相同,叫殊途同归。《金刚经》上讲「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就是说这桩事情。不管你用什么法门,只要得到清净心、得到平等心,都是一样的。
从这个地方,我们也就能深深的体会到,佛教给我们什么?佛法我们求的什么?我们求清净心,求平等心,求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学佛的目标在此地。绝对不是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你求这个那就错了,完全颠倒。为什么?这些东西是生烦恼的,这些东西是增长贪瞋痴的,这些东西是轮回业。学佛干的是轮回业,他能出得了六道吗?永远不能出离六道,所以他错了。佛给我们提出了警告,我们要常常记在心里,这个警告是什么?他老人家讲,佛灭度之后第一个五百年叫「戒律成就」,持戒就能得定,就能证果。第二个五百年,人的烦恼习气逐渐严重,持戒收不到效果,要得修定,「禅定成就」。第三个五百年,人的烦恼习气愈来愈严重,修定也得不到定,只有研究经教,理论通达明了跟佛结了个善缘,什么时候有成就很难讲,叫「多闻成就」。第四个五百年去佛愈来愈远,对於研究教理也感到很困难,大家只知道修福,建造塔庙,所以叫「塔庙坚固」,还算不错还知道修福。可是到第五个五百年,现在是第五,你看释迦牟尼佛过世,今年是这是国际上公认的二千五百五十三年,这第五个五百年,第五个五百年是什么?叫「斗诤坚固」。要知道斗诤坚固的结果,全都到阿鼻地狱去,你说多么可怕!佛说出他老人家灭度之后,这二千五百年的现象,说得清楚、说得明白,事实确实如是。
那我们现在学佛,我们要学什么?不能学斗诤,不能搞塔庙,至少要搞多闻。我们把佛的经教搞清楚、搞明白,然后选定一个法门,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一生一样成就,什么样成就?证果。是真的是假的?真的,也是释迦牟尼佛教给我们的,你看《华严经》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是教,是多闻成就,到最后你明白,死心塌地念佛求生极乐世界,生到极乐世界就成佛,圆满成就。这是我们学佛人一生正确的目标、正确的方向,千万不能搞错!搞错了,我们就辜负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做出那种样子来给我们看。我们能够明了,能够记住,能够效法,我们就不会走错路。所以禅定比什么都重要,八万四千法门是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修禅定,我们持名念佛也不例外。不但不例外,持名念佛世尊在《大集经》里面告诉我们,这个法门是「无上深妙禅」,持名念佛是无上深妙禅,这句话的意思可深!谁说念佛不是修禅?自己天天在修还不知道,你看到你命终时预知时至,没有病苦,佛来接引。生到极乐世界不管是什么品位,《无量寿经》四十八愿里面讲得很清楚,「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圆证三不退。在一般大乘教里头,达到证三不退是什么果位?八地,八地才能叫圆证三不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能达到这个地位。所以净土称为难信之法,就难信在这个地方。
我们凡夫不知不觉,声闻、缘觉、诸大菩萨,他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不思议的法门,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等觉以下都参不透。我们今天碰到,如果不能够一切放下认真修学,怎么能对得起自己!这话怎么说?这个法门是「百千万劫难遭遇」,你今天遇到,前清乾隆年间彭际清居士说,「这个法门是无量劫来稀有难逢,你今天逢到。」这话都是真话,一点都不假,只要你真正能抓住,放下万缘,一心信愿,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这一生不就成就了吗?这才是真实智慧。所以禅定后面就是般若,在十波罗蜜里面讲,这个般若是根本智,从禅定里面得根本智,是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它起作用就是大德大能。作用里面第一个是方便,方便就是普贤十愿里面所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方便波罗蜜。接著下面愿波罗蜜,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为什么要发这个愿?我们今天学了佛,经典里面常常读到这样的句子,有口无心。不过也好,你念了之后阿赖耶里面落了种子,有这个好处;要真正发这个愿,他一定是明白,这个愿才能够兴起。章嘉大师所说的看破!看破的意思就是明白,明白什么?明白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体,所以自自然然生起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无缘是没有条件,真正的爱心,真心里面的那一分爱,真心里面的智慧、德能,中心点、核心就是慈悲、就是爱。慈悲遍法界,善意也是满法界,遍满法界。
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生活在这个境界里头,你说是不是叫法喜充满、叫常生欢喜心!这两句话我们才懂。这两句话常常看、常常念,真正的意思体会不到,这才明了。回过头来再看看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就有很深刻的体会,古人所谓「孔颜之乐」,诸佛菩萨之慈悲,我们能够享受到几分就很不错了,那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不契入这个境界体会不到,入这个境界不但体会得,你享受到,亲身的感受多么欢喜,多么快乐!我们不能不晓得,四弘誓愿兴起来,为度众生要断烦恼。菩萨烦恼都没有了,他还断什么?好像舞台表演一样,表演断烦恼给我们看。像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的八相成道,那就是示现断烦恼,示现学法门,示现成佛道,做给我们看,这是大德大能。力波罗蜜,具体而言,如来果地上十种无比殊胜的能力。末后第十个波罗蜜是智,这个智是权智,就是应用在日常生活里面的智慧、工作里面的智慧、处事待人接物里面的智慧,就是把般若波罗蜜落实在实际生活当中,这是菩提心的样子。
我们说得再更具体一点,把这十波罗蜜落实在《弟子规》,《弟子规》里头每一句都具足十波罗蜜。《弟子规》了不起!《弟子规》是什么?这《弟子规》是佛行,比菩萨行还要高一级。一行里面具足一切行,一波罗蜜里面具足一切波罗蜜,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这华严境界。所以我们对《弟子规》的看法,对《感应篇》的看法,对《十善业道》的看法,跟《华严经》等量齐观,一丝毫差别都没有。儒释道的三个根,就是《华严经》修行的基础,不在这上奠基华严大厦怎么能建得成功?所以我们学佛修行,从哪个地方开始这就明白,从三个根开始。出家人还得加一个《沙弥律仪》,这出家的根,四个根。依《华严经》的教,归弥陀净土这是无上的法门,在修学的时候就契入华严境界,过法身菩萨的生活你说多自在,你说多么圆满!古晋现在在办「幸福美满的人生」,办这个讲座实在名称很好听,真正落实是大方广佛华严才是究竟幸福美满。末后一著往生净土上上品往生,这种机缘不容易遇到,太稀有了,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得人身、闻佛法,居然遇到这样稀有的法门,要不能把它掌握、抓住认真修学,还要去搞世间名闻利养,那就糊涂到所以然去了,真的是没救。世间人要的东西,我们统统不要,我们跟世间人没冲突,为什么?他要的我不要,我要的他不要,这个关系不就很容易处得好吗?我想要,他想要,就竞争了;现在我不要他要,他不要我要,没有竞争的。
菩提心相明白了,清凉又给我们讲菩提心的德,德是什么?道德、德行。随顺道的理念,随顺道的行为,道就是自性,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大道。大德,一定心里头要有清清楚楚立大志,这个大志是成无上正觉,能不能做到?《华严经》里面告诉我们肯定做到。为什么?因为你本来就是,只是现前你的妄想分别执著,把你的本来面目障碍住。如果你把这个障碍放下,你就恢复性德,你就恢复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你就恢复!所以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个话说的是一点都没错,我们不能不知道,跟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你看大乘教里头佛说了多少这样的话,智慧、德相平等,一个心、一个智慧,德能相好丝毫没有差别。「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毛病就出在这里,只要我们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就恢复。所以从理上讲凡夫成佛在一念之间,这一念转过来你是如如佛,转不过来那你是凡夫。为什么不放下?为什么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菩提心的体相德,这三种是一而三,三而一,永远不相离。大师举了个比喻,体好像是宝珠,相好像是宝珠的圆满光明,德是无所不照。成熟众生,不但帮助自己在这一生当中成无上道,所以我们真的学了《华严》心量拓开。原本我们学佛,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我就很满足!这是小乘心。学了《华严》心量变大,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定要上上品生阿弥陀佛的实报庄严土,这才对!能不能做到?肯定能做到。为什么这么肯定?只要自己放得下就做到,自己不肯放下那就没法子。放下这个事情不求人,古大德常讲「天下事登天难、求人难」,不求人求自己有什么难处!所以要常常劝自己放下,放下身心世界。这个放下身心世界不是不做事,对众生有利益的事情去做,把自己的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放下,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事照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我们这样子就是从一个凡夫人,回归到法身菩萨的生活,你说多快乐、多自在。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昨天我们谈到发心,发心非常重要,世尊在大乘经,特别是在《华严》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发菩提心,修行种种善业都是魔所摄,这个话的意思说得很清楚、很明白,因为修善一定得善果。如果不是真心修善果,还是用的妄心,自私自利的心、名闻利养的心、贡高我慢的心、损人利己的心,修积种种善业得的果报殊胜,人间的福报、天上的福报他得到,但是他是属於哪一类?属於阿修罗。《楞严经》里面告诉我们,五趣是天、人、畜生、饿鬼、地狱,这叫五趣。这里面除了地狱其他的四趣都有阿修罗,有天阿修罗、有人阿修罗、有畜生阿修罗、有饿鬼阿修罗。阿修罗的习气很重,这个习气是什么?好胜、好斗,起心动念没有离开竞争,这是阿修罗的特性。他前生在佛门当中为佛弟子,修的有大福报,这个大福报叫上品十善、中品十善。怎么上品十善还会变成阿修罗?譬如说现在我们这个世间,寺院庵堂你看大年初一,作兴烧第一炷香求佛菩萨保佑。多少人要竞争烧头一炷香,他要不是头一炷香他就不高兴,这是阿修罗的习气、阿修罗的业因,无论干什么总不肯输给别人,这就是阿修罗道的业因。他在天上如是,在人间亦如是,甚至於在饿鬼、畜生都不例外,所以有天之福,没有天之德。人天的大德是让。现在人我们细心观察这个社会,培养阿修罗的教育很普遍,培养圣贤的教育愈来愈少。为什么?圣贤不讲竞争,先教你忍让,再提升为谦让,谦虚让别人,到最高的境界礼让,让到底,没有竞争,这是世间圣贤、出世间的佛菩萨。现在教人处处忍让少了,处处都争,处处都夺,处处去抢,这种教育多,所以这个世间修罗、罗刹多了!为什么多的?这因素我们很清楚,看得很明白,就是没有真心。
所以菩提心太重要了,菩提心就不会,菩提心之体是直心、至诚心。我们经论里面常常讲的,《起信论》里面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观经》里面所讲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我们为了讲解方便,大家容易体会,我们用了十个字,真诚,真诚是菩提心之体;深心,我们用《无量寿经》的经题,「清净、平等、正觉」。这是世尊在《无量寿经》上教给我们修因,这是菩提心;果报就是经题的上半段所说的,「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生智慧,大乘是智慧;平等是禅定,果报是无量寿;觉,觉而不迷,果报是庄严。所以经题上前面一段是讲果报,后面这五个字是讲修因,修因证果。我们学佛方向、目标要正确,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不是与清净平等觉相应?如果相应我们是在学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时时刻刻要检点是不是相应?体,实在讲就是世尊在《华严经》上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真诚、清净、平等是智慧,是真的觉悟,这是我们的真心,是我们的本心。换句话说,我们迷了自性,真心不现前,妄心现前,妄心是什么?自私自利、贪瞋痴慢是妄心,这不是真心,这些东西自性清净心里头没有的;自性清净心里面有的,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所以佛希望我们用真心,发菩提心就是用真心去生活,用真心处事待人接物就对了。行一切善,断一切恶,果报小的是人天,殊胜的那是诸佛菩萨的果德,所以这是为什么要发心道理在此地。
菩提心的体知道了,菩提心的相是什么?大乘佛法里常讲四弘誓愿,《华严经》上讲的十度、十波罗蜜,也就是文殊菩萨十波罗蜜,是菩提心的相,样子。一般同学只记得前面的六条,第一个是布施,布施就是舍,难舍能舍,舍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放下。舍到极处,是放下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执著、分别、起心动念,这是真正舍到究竟处。具体来说,在《华严经》上讲的十个科目,头一个是布施,第二个是持戒。舍,最重要的是舍分别、执著,行一切善不分别、不执著,这叫妙用。第二持戒,戒律是心行染净善恶的标准,所以佛在经上叫我们做的,我们要依教奉行。《弟子规》上说「父母教,须敬听」,这是持戒,佛菩萨是我们的父母,比父母还要慈悲,比父母的恩还要重。为什么?父母照顾我们一生一世,佛菩萨照顾我们生生世世,佛菩萨的恩德大。我们要依照他的教诲,做出一个好样子给众生看,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贤首大师《还源观》里面所讲的,「威仪有则」,则是规矩,威仪是行住坐卧、起心动念都要符合规矩,这个规矩就是戒律。戒律的基础、戒律的根本,给诸位说就是《弟子规》。我们真正要做到佛经里面所说的标准,「善男子善女人」,怎么个修法?把《弟子规》做到那就是,你就很像一个善男子善女人,世间标准取得。然后再向上提升,学《感应篇》、学《十善业道》,你就圆满的取得佛菩萨的标准,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你就取得,这持戒。
持戒以后怎样把这放下,为众生做好样子永远保持下去,不要再丢掉?这就要修第三个忍辱波罗蜜。你要不能忍耐,做上几天不再做了,过去的烦恼习气又现行,你功夫就没有。所以要修忍辱波罗蜜,你能够忍,坚持永远这样做下去,这就对了,这很好了。很好还得要求进步,中国古人教导我们,行,这讲修行,「行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自自然然他就退转。所以一定要求进步,要修精进波罗蜜,为什么?没有精进你就没有办法得定。精进是修禅定的前方便,什么是精进?忍辱才能帮助你精进。六度十度后后胜於前前,前面是基础,有前面才有后面,像十层大楼一样,有第一层才能建第二层,有第二层才能建第三层,一层一层往上建。所以有忍辱你才会有禅定,你什么都能忍,什么都不争,什么都放下,你就容易得定。所谓是理得心就安,心安理就更深一层的契入,所以下面自自然然就得三昧。《华严经》上讲得三昧,我们学《华严经》得清净心,那就叫华严三昧;我们依《无量寿经》,用念佛法门得到三昧,就叫做念佛三昧;我们用《法华经》的方法得到三昧,就叫法华三昧。这样子三昧就无量无边!可是方法不同,法门不一样,所得到的三昧是相同的,三昧是定,就是清净平等觉,这是完全相同,叫殊途同归。《金刚经》上讲「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就是说这桩事情。不管你用什么法门,只要得到清净心、得到平等心,都是一样的。
从这个地方,我们也就能深深的体会到,佛教给我们什么?佛法我们求的什么?我们求清净心,求平等心,求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学佛的目标在此地。绝对不是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你求这个那就错了,完全颠倒。为什么?这些东西是生烦恼的,这些东西是增长贪瞋痴的,这些东西是轮回业。学佛干的是轮回业,他能出得了六道吗?永远不能出离六道,所以他错了。佛给我们提出了警告,我们要常常记在心里,这个警告是什么?他老人家讲,佛灭度之后第一个五百年叫「戒律成就」,持戒就能得定,就能证果。第二个五百年,人的烦恼习气逐渐严重,持戒收不到效果,要得修定,「禅定成就」。第三个五百年,人的烦恼习气愈来愈严重,修定也得不到定,只有研究经教,理论通达明了跟佛结了个善缘,什么时候有成就很难讲,叫「多闻成就」。第四个五百年去佛愈来愈远,对於研究教理也感到很困难,大家只知道修福,建造塔庙,所以叫「塔庙坚固」,还算不错还知道修福。可是到第五个五百年,现在是第五,你看释迦牟尼佛过世,今年是这是国际上公认的二千五百五十三年,这第五个五百年,第五个五百年是什么?叫「斗诤坚固」。要知道斗诤坚固的结果,全都到阿鼻地狱去,你说多么可怕!佛说出他老人家灭度之后,这二千五百年的现象,说得清楚、说得明白,事实确实如是。
那我们现在学佛,我们要学什么?不能学斗诤,不能搞塔庙,至少要搞多闻。我们把佛的经教搞清楚、搞明白,然后选定一个法门,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一生一样成就,什么样成就?证果。是真的是假的?真的,也是释迦牟尼佛教给我们的,你看《华严经》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经》是教,是多闻成就,到最后你明白,死心塌地念佛求生极乐世界,生到极乐世界就成佛,圆满成就。这是我们学佛人一生正确的目标、正确的方向,千万不能搞错!搞错了,我们就辜负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做出那种样子来给我们看。我们能够明了,能够记住,能够效法,我们就不会走错路。所以禅定比什么都重要,八万四千法门是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修禅定,我们持名念佛也不例外。不但不例外,持名念佛世尊在《大集经》里面告诉我们,这个法门是「无上深妙禅」,持名念佛是无上深妙禅,这句话的意思可深!谁说念佛不是修禅?自己天天在修还不知道,你看到你命终时预知时至,没有病苦,佛来接引。生到极乐世界不管是什么品位,《无量寿经》四十八愿里面讲得很清楚,「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圆证三不退。在一般大乘教里头,达到证三不退是什么果位?八地,八地才能叫圆证三不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能达到这个地位。所以净土称为难信之法,就难信在这个地方。
我们凡夫不知不觉,声闻、缘觉、诸大菩萨,他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不思议的法门,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等觉以下都参不透。我们今天碰到,如果不能够一切放下认真修学,怎么能对得起自己!这话怎么说?这个法门是「百千万劫难遭遇」,你今天遇到,前清乾隆年间彭际清居士说,「这个法门是无量劫来稀有难逢,你今天逢到。」这话都是真话,一点都不假,只要你真正能抓住,放下万缘,一心信愿,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这一生不就成就了吗?这才是真实智慧。所以禅定后面就是般若,在十波罗蜜里面讲,这个般若是根本智,从禅定里面得根本智,是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它起作用就是大德大能。作用里面第一个是方便,方便就是普贤十愿里面所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方便波罗蜜。接著下面愿波罗蜜,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为什么要发这个愿?我们今天学了佛,经典里面常常读到这样的句子,有口无心。不过也好,你念了之后阿赖耶里面落了种子,有这个好处;要真正发这个愿,他一定是明白,这个愿才能够兴起。章嘉大师所说的看破!看破的意思就是明白,明白什么?明白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体,所以自自然然生起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无缘是没有条件,真正的爱心,真心里面的那一分爱,真心里面的智慧、德能,中心点、核心就是慈悲、就是爱。慈悲遍法界,善意也是满法界,遍满法界。
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生活在这个境界里头,你说是不是叫法喜充满、叫常生欢喜心!这两句话我们才懂。这两句话常常看、常常念,真正的意思体会不到,这才明了。回过头来再看看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就有很深刻的体会,古人所谓「孔颜之乐」,诸佛菩萨之慈悲,我们能够享受到几分就很不错了,那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不契入这个境界体会不到,入这个境界不但体会得,你享受到,亲身的感受多么欢喜,多么快乐!我们不能不晓得,四弘誓愿兴起来,为度众生要断烦恼。菩萨烦恼都没有了,他还断什么?好像舞台表演一样,表演断烦恼给我们看。像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的八相成道,那就是示现断烦恼,示现学法门,示现成佛道,做给我们看,这是大德大能。力波罗蜜,具体而言,如来果地上十种无比殊胜的能力。末后第十个波罗蜜是智,这个智是权智,就是应用在日常生活里面的智慧、工作里面的智慧、处事待人接物里面的智慧,就是把般若波罗蜜落实在实际生活当中,这是菩提心的样子。
我们说得再更具体一点,把这十波罗蜜落实在《弟子规》,《弟子规》里头每一句都具足十波罗蜜。《弟子规》了不起!《弟子规》是什么?这《弟子规》是佛行,比菩萨行还要高一级。一行里面具足一切行,一波罗蜜里面具足一切波罗蜜,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这华严境界。所以我们对《弟子规》的看法,对《感应篇》的看法,对《十善业道》的看法,跟《华严经》等量齐观,一丝毫差别都没有。儒释道的三个根,就是《华严经》修行的基础,不在这上奠基华严大厦怎么能建得成功?所以我们学佛修行,从哪个地方开始这就明白,从三个根开始。出家人还得加一个《沙弥律仪》,这出家的根,四个根。依《华严经》的教,归弥陀净土这是无上的法门,在修学的时候就契入华严境界,过法身菩萨的生活你说多自在,你说多么圆满!古晋现在在办「幸福美满的人生」,办这个讲座实在名称很好听,真正落实是大方广佛华严才是究竟幸福美满。末后一著往生净土上上品往生,这种机缘不容易遇到,太稀有了,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得人身、闻佛法,居然遇到这样稀有的法门,要不能把它掌握、抓住认真修学,还要去搞世间名闻利养,那就糊涂到所以然去了,真的是没救。世间人要的东西,我们统统不要,我们跟世间人没冲突,为什么?他要的我不要,我要的他不要,这个关系不就很容易处得好吗?我想要,他想要,就竞争了;现在我不要他要,他不要我要,没有竞争的。
菩提心相明白了,清凉又给我们讲菩提心的德,德是什么?道德、德行。随顺道的理念,随顺道的行为,道就是自性,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大道。大德,一定心里头要有清清楚楚立大志,这个大志是成无上正觉,能不能做到?《华严经》里面告诉我们肯定做到。为什么?因为你本来就是,只是现前你的妄想分别执著,把你的本来面目障碍住。如果你把这个障碍放下,你就恢复性德,你就恢复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你就恢复!所以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个话说的是一点都没错,我们不能不知道,跟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你看大乘教里头佛说了多少这样的话,智慧、德相平等,一个心、一个智慧,德能相好丝毫没有差别。「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毛病就出在这里,只要我们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就恢复。所以从理上讲凡夫成佛在一念之间,这一念转过来你是如如佛,转不过来那你是凡夫。为什么不放下?为什么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菩提心的体相德,这三种是一而三,三而一,永远不相离。大师举了个比喻,体好像是宝珠,相好像是宝珠的圆满光明,德是无所不照。成熟众生,不但帮助自己在这一生当中成无上道,所以我们真的学了《华严》心量拓开。原本我们学佛,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我就很满足!这是小乘心。学了《华严》心量变大,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定要上上品生阿弥陀佛的实报庄严土,这才对!能不能做到?肯定能做到。为什么这么肯定?只要自己放得下就做到,自己不肯放下那就没法子。放下这个事情不求人,古大德常讲「天下事登天难、求人难」,不求人求自己有什么难处!所以要常常劝自己放下,放下身心世界。这个放下身心世界不是不做事,对众生有利益的事情去做,把自己的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放下,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事照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我们这样子就是从一个凡夫人,回归到法身菩萨的生活,你说多快乐、多自在。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