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於净宗学院2009年报恩佛学讲座的开示 - (第三集)
於净宗学院2009年报恩佛学讲座的开示  (第三集)  2009/3/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21-519-0003

  诸位法师,诸法同学,请坐。世尊说法四十九年,时时劝导我们要发菩提心,他说得很多次,如果不发菩提心修种种善业(世出世间种种善业)都是属於魔道所摄。我们仔细的去思惟、去观察,他老人家讲的话是真的。菩提心是真心,换句话说,跟菩提心相对的是妄心。妄心是什么心?大乘教里面讲的识心,八识五十一心所,这不是真心。你看看《百法明门论》里面把心法、心所法、心不相应行法全部都排列在有为法。有为是什么意思?有生有灭,是因缘所生法,不是真的。他的见解要是跟大乘菩萨这个标准来讲,那就是邪知邪见。这些话都是真实的,就像《金刚经》上佛所说的,「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如语是恰到好处,说得一点都不过分,与事实真相完全相应叫如语。

  修积一切善法,肯定得大福报,但如果不是菩提心,而是邪知邪见,诸位想想,他的果报到哪里去享受?上等的是天阿修罗,到那里去。阿修罗有天之福,福报跟天是相等的,甚至於还有超过,但是没有诸天之德。天之德是什么?上品十善、四无量心,这是天之德。阿修罗,世尊告诉我们,五道里面,五道是天道、人道、畜生、饿鬼、地狱,佛说地狱里面没有阿修罗,其他四道都有。那上等的是天阿修罗,次一等的人间阿修罗、畜生里面的阿修罗,还有饿鬼里面的阿修罗,都是有大福德的,大福报。可是他们的心行喜欢竞争、喜欢斗争,为什么?他们可以说与现代这个社会的理念有很多相同之处,头一个相同的就是竞争。要知道佛菩萨没有竞争,在传统教学当中,中国人不尚竞争,古时候你看看五千年的教学,有没有教人竞争的?从小就教忍让,慢慢再提升到谦让,最后提升到礼让,哪有争!没有竞争的。竞争提升是斗争,斗争提升是战争,那是很残酷的事情,阿修罗专门喜欢干这个。

  所以修福首先看我们用的是什么心,用菩提心就对了,完全正确。什么是菩提心,总得要搞清楚、搞明白,「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换句话说,菩提心就是觉心,觉而不迷。这个心也是我们一般人讲的真心,这不是妄心,妄心有生有灭,真心不生不灭。中国大乘里面的禅宗明心见性,他见的是什么性,他明的是什么心,这个要知道。大乘教修学终极的目标、最后的层次就是明心见性,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目标方向是相同的,都是明心见性。净土宗念佛念到最后求什么?还是求明心见性,这要知道。我们在这个世间因为根性钝,烦恼习气断不了,不得已选择念佛求生净土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换个环境去学习,这个地方环境不好,障缘太多,我们换个环境。在十方诸佛刹土里面,修行环境最好、最殊胜的是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我们首先希望往生到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亲近十方诸佛如来,达到明心见性的层次,见性成佛。

  这个佛我们也得清楚,天台大师讲六即佛,明心见性这个佛不是究竟即佛,是什么佛?是分证即佛,是真的,不是假的,分证即佛。为什么说分证?实在讲,《华严经》上讲的初住菩萨就是分证即佛,为什么?他的见思烦恼断了,见思烦恼是执著,《华严经》上讲的执著就是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断了,尘沙烦恼就是分别;最后是无明烦恼断了,无明烦恼是起心动念。所以我们晓得十法界从哪来的,我们有执著就有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从执著里面变现出来的;有分别就有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这是十法界里面的。六道是凡圣同居土,四圣法界是方便有余土,在十法界里面它算是净土,有染有净,六道染,四圣法界清净,可是他还是用识心,也就是说,他没有用真心。菩提心是真心,菩提心一现前,起心动念没有了,也就是说,根本无明破了,这个时候十法界没有了,十法界不见了。换句话说,十法界不是真的,是假的,永嘉大师《证道歌》里头说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只要你能够把执著放下,你就觉悟,没有彻悟,算是觉悟,六道没有了,四圣法界现前;再进一步把分别也放下,不再分别,不再起心动念,四圣法界没有了,这个时候现前的是什么?是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我们也称它作一真法界。

  诸位想想,既然是不起心、不动念,哪里来的阶级!《华严经》上说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个阶级,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称的诸佛如来,诸佛如来就是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是诸佛,一点都不假,分证即佛。在理上讲是平等的,为什么?他不起心、不动念,那当然平等。平等为什么还有四十一个阶级?这道理我们要搞清楚,我们学佛,想多少年想不通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形,在《华严疏钞》里面,清凉大师把这个秘密为我们揭穿,我们才恍然大悟。虽然他不起心、不动念,他无始无明断了,但是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断,於是习气有厚薄不一样,所以佛把它说成四十一个阶级;愈是在下面,习气愈浓,愈往上面去,习气愈淡薄。所以等觉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是生相无明的习气;完全破了,那就到妙觉位。到妙觉位的时候,实报庄严土也没有了,《般若经》上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报庄严土有相,所以它也没有了,这才真正达到妄尽还源,回归到自性。

  自性是什么?自性就是常寂光、大光明藏,这里面没有物质现象,也没有精神现象,常寂光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六祖惠能大师见性,就是见到这个境界,这就是自性。自性是什么样子?他老人家说了二十个字,说了五句,把自性的样子简简单单给我们说出来。第一句话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所以你要晓得,清净心是你的真心。第二句话说「何期自性,本不生灭」,这就是无为法。你看看八识里面讲的心心所,它有生有灭,所以它是有为法;自性是无为法,百法里面叫真如无为。最后一个它是真的无为,前面它还有五个无为法,那是相似的无为,不是真的;纯真无妄只有一个,真如无为,真如无为没有带丝毫虚妄。

  我们晓得等觉位还有一品习气,无始无明的习气,於是我们对於法界体会到、明了了,六道是怎么回事?妄想分别执著,也就是说,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统统具足,习气也具足,这是六道众生。如果你把见思烦恼断了,你就证阿罗汉果,见思烦恼就是执著,放下了证阿罗汉果,六道没有了,在四圣法界里面是声闻法界。他的见思烦恼断了,见思的习气没断,这是佛在大乘经上常常讲的,习气没断,还要用功修行断习气。习气断掉之后,他就提升一个阶级,就不叫阿罗汉,叫辟支佛,缘觉。缘觉比声闻高一级,声闻虽然断见思,见思习气不断;缘觉是见思习气断掉了,但是他有分别,也就是说,他有尘沙烦恼。尘沙烦恼断掉了,分别没有,断掉了,他升等,升到菩萨,所以菩萨没有分别,没有尘沙烦恼,断掉了,有尘沙的习气,就是有分别习气,菩萨。分别的习气断掉了,他又升等了,升作佛,十法界里面的佛。所以十法界里面的佛有妄想,就是连分别执著的习气全都没有,他还有妄想,这妄想是无始无明,他有这个。

  什么叫无始无明?我们讲得通俗一点,诸位好懂,叫起心动念。虽然说起心动念,实在讲,我们还是听不懂,为什么?我们能体会到起心动念的这个念头很粗,其实不是佛经上讲的起心动念。我们起心动念里头有分别、有执著,你们想想对不对?他那个起心动念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连分别执著的习气都没有,这就很难体会。现在科学家讲的宇宙,宇宙之间这些物质现象不是真的,物质从哪里来的?是从振动来的,讲弦的定律,从振动发生的。这跟佛法讲得很接近,那个振动就是起心动念,我们没法子觉察到,不但我们没有法子觉察到,十法界里面的菩萨、佛都觉察不到,太微细了。极其微细的振动叫无始无明,这就是佛经上常讲的「一念不觉,而有无明」,就是那个一念不觉的一念。

  这一念时间多长?我们看到世尊跟弥勒菩萨的对话才真正有一点明白,世尊提的问题问得好,他说这个一念,凡夫起的这个念头,凡夫起的一念,这一念里头有多少念,就是多少个微细念头形成这个粗的念头?这个极其微细的念头有多少个?有多少个相?有多少个识?相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物质现象,识就是讲的精神现象,这一个念头里头有多少个,这是讲我们凡夫起心动念,这里头有多少个相?有多少个识?弥勒菩萨是我们佛门的唯识专家,现在的话就是说,唯识像心理学一样,他是心理学专家。弥勒菩萨回答说,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识」。这是能大师明心见性报告里面的第三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最后他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弥勒菩萨回答了这两句。在常寂光净土里面,那就完全是自性,没有物质现象、没有精神现象,确实没有发生。但是你不能说它没有物质、精神,它有,不现,佛法讲隐现,它在隐藏的这个位置上,它不现形;可是一有振动,有一念不觉,它就现。现叫能生万法,不现,叫本自具足,这我们得搞清楚。

  所以这个念头太微细,「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百千是十万,三十二亿乘十万,就是三百二十兆一弹指,三百二十兆个细念成就这一弹指,我们凡夫的一念。如果再粗一点,咱们现代科学都是用秒做单位,一秒钟能弹几次?大概可以弹四次,再乘四,再乘四就变成(我们用秒做单位)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这是大乘教里面讲的一念。「念念成形」,物质现象是从这个念,念就是振动,振动里面发生的幻相,这个幻相是物质现象,同时也出生了精神现象。物质现象是宇宙,宇宙是一时顿现,那个一时就是一念,是一念顿现。我们今天看到这个宇宙现象是什么?是一念顿现的相续相。我们日夜念头从来没断过,如果断了,这现象就没有了,就好像阿罗汉断执著的念头,六道就没有了。真的像作梦一样,永嘉大师说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十法界亦如是,是个梦境,不是真的。所以《般若经》上常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我把《大般若经》从头到尾看一遍,我总结十二个字,「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是世尊说法四十九年最重要的科目,讲了二十二年,讲什么?就讲这个事实真相,诸法实相是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我们今天所见的这个现象就像我们在电视屏幕上见到的色相一样;像我们看电影,在电影银幕上看到的现相一样,振动发生的,不是真的。所以你可以受用,你不能执著,你要起个念头想执著它,错了,完全错了。世尊教导我们应该用什么心态来对这个环境?随缘妙用,可以随缘,随十法界众生的缘;妙用是什么?决定不要起心动念、分别执著,那就妙了。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你就堕落到六道;起心动念,没有执著,你堕落到四圣法界。於是我们这才恍然大悟,诸佛实报庄严土是怎么来的?是无始无明习气造成的;无始无明习气要是没有,诸佛实报庄严土也就没有了。

  可是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有方法断,你要是用个方法,那分别执著全起来了。所以在这个层次讲无功用道,就是随其自然,时间久了,慢慢的就没有了。古大德用比喻给我们说明,说明什么叫习气,他用酒瓶,这个我们好懂,酒瓶里面盛酒,把酒倒掉倒干净,擦干净,确实一滴酒都没有,闻闻还有味道,那个味道就比喻习气。所以酒你可以倒掉,可以把它擦干净,你可以用方法,习气没有法子,只好把酒瓶盖子打开放在那里,放上个半年、一年再去闻,没有了,叫无功用道。在这个境界里面,绝不妨碍这些明心见性的人与十法界众生感应道交,这不妨碍,众生有感,他就能应。像《普门品》里面观世音菩萨所说的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用什么身,绝不是自己有意思。自己有意思,不就又有分别执著了!那就不妙了。随缘,众生感,他就现相,所以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完全是像《楞严经》上所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有心,有妄想分别执著;法身菩萨没有心,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自自然然他就来应。

  这个我们也想不通,我在前几年,也是在澳洲,在这个地方看到日本江本胜博士做的水实验,我一下就明白。水是矿物,它能听,它能见,它能懂得人的意思,我们以善念对这一杯水,「我喜欢你,我爱你」,你看它的结晶多美;如果是反面的,「我讨厌你,不喜欢你」,那个结晶很丑陋。我们要问,水有没有起心动念、有没有分别执著?肯定没有。水是物质,物质里头有精神现象,它同时存在,所以心跟物不能分开。你看「念念成形」,物质是形,「形皆有识」,识就是见闻觉知,任何物质都有见闻觉知。所以我在日本访问的时候,我曾经两次去参观江本博士的实验室,听他介绍他做的这个实验。这说明什么?这是性德,也就是能大师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自性里面本来就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跟世尊在《华严经》上讲的完全相同。《华严.出现品》里面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

  所以六祖开悟只用五句话把心性,明心见性这个心性做简单的描绘。释迦牟尼佛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也把这个心性说出来了,他说得很详细,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讲的是什么?你看看《坛经》里面这五句就是。一部《华严经》归纳出来就是六祖大师讲的五句话,六祖大师这五句话展开来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不增不减,妙不可言。世尊细说,能大师略说,让我们从这个地方去体悟,知道事实真相。难得世尊跟能大师都是上上根人,为什么?他们妄想分别执著能够同时放下,这叫顿悟,顿修顿证,圆顿大法。

  我们在理上讲,具足,我们有这个根性,可是实际上我们在轮回里面时间太久了,迷得太深,虽有这样的根性,还是起不了作用。世尊真的他有善巧,教给我们慢慢修,也就是慢慢的放,你不放下不行。我初学佛的时候亲近章嘉大师,我向章嘉大师请教,有没有快速的方法让我们契入佛的境界?他告诉我有,「看得破,放得下」。当时我刚刚入佛门,刚刚接触,入佛门都谈不上,刚刚接触,听到这个话似懂非懂。我向他请教从哪里下手?他教给我从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布施是舍,舍后面就有得,舍财得财富,舍法得聪明智慧,舍无畏得健康长寿,这真的得到,一点都不假。得到之后要把你所得的也舍掉,舍得有两重意思,如果你不舍,它又变成障碍,这个障碍是什么?里面起贪瞋痴,那个麻烦可大,所以得到之后要把它舍掉。一定要记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能有控制的念头,不可以有占有的念头,有这两个念头,你就死定了,你出不了六道轮回,这很可怜。所以一定要放下,一定要舍弃,你才能步步提升。

  你看,舍,我们用《华严经》的话来说,舍执著,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执著,你就成阿罗汉;你再把世出世间一切法的分别那个念头舍掉,你就成菩萨;起心动念舍掉,十法界就没有了,你就成佛了,所以不舍怎么行!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最好的榜样,他十九岁离开家庭出去参学,这是做给我们看的,哪一种人?知识分子,好学,释迦牟尼佛示现好学,出去学了十二年,不容易。这十二年,当时的印度是世界上宗教之国,也是文化学术大国,他们的特色是修禅定,宗教修禅定,学术界也修禅定。所以佛经上讲的四禅八定,这不是佛教的,四禅八定是古印度宗教、学术界他们共同的科目,都要修这个。得四禅八定,六道里面的空间维次突破了,所以六道他亲自看到,亲耳听到,亲身接触到,不是幻想,突破空间维次,上面从非想非非想处天,下面到阿鼻地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世尊当然不例外,他学十二年,没地方再学了。

  一个好学的人,我们肯定他有疑问不能解决,我们都能想到,何况世尊!六道见到了,会想到六道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六道?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世界?这三个问题在当时宗教界不能解答,学术界也不能解答,释迦牟尼佛也找不到更高明的人,於是在恒河边上找个大树底下,把十二年所学的统统放下,这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跟惠能大师一样,成佛了,问题解决了。那一年释迦牟尼佛三十岁,惠能大师开悟是二十四岁。世尊代表知识分子,假如他学的十二年,学的东西不肯放下,给诸位说,他就见不了性,为什么?变成了所知障。障碍有两大类,一个是烦恼障,一个是所知障。你看看,妄想分别执著都属於烦恼障,他断了,如果所知障不断,不但不能入法界,他连六道都出不去。所以《金刚经》上有句话重要,佛教导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是什么?佛法,不能执著,执著佛法,佛法就变成所知障,障碍你开悟,障碍你证果,你怎么修都是修世间善法,出不了六道轮回。顶多你将来到哪里去?到色界天、无色界天,出不了六道。所以法都不执著,何况世间这些非法!世出世间法都不可以执著。

  我们把这个东西搞清楚、搞明白,才真正肯放下,欢欢喜喜的放下,自己才能向上提升。这一提升,那我们就懂得菩提心,我们用真心,不能再用妄心。真心是什么?真心有体、有相、有用,清凉大师在《华严经》里面讲得很清楚,菩提心的体是直心、深心、大悲心,《起信论》上说的;《观经》里面所讲的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古大德有很多解释,不太好懂,我们现在把它简化,我用十个字,真诚,真诚是体,菩提心之体;清净、平等、觉,我用《无量寿经》经题上的三句,清净、平等、觉是深心,自受用;末后我用慈悲,慈悲就是大悲心,就是回向发愿心,大慈大悲,那是他受用。这都是体,体之体、体之用,有自受用、他受用,他受用是大慈大悲,自受用是清净平等觉。他的相就是《还源观》里面所说的「威仪有则」,用现在的话来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给这社会大众做出最好的榜样,做出觉悟的榜样,在佛经里面佛常常讲的四弘誓愿、六度万行,好样子。

  我们今天想做做不到,为什么?做总得从基本上下手,最根本的是什么?给诸位说,最根本的是《弟子规》,儒的《弟子规》、道的《感应篇》、佛的《十善业》,这是最基本的,儒释道三个根,要从这里做起,这才踏实。如果不从这里做起,五戒十善都是有名无实,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没有行门,只在解门上用功夫,那叫佛学,佛学家解决不了问题。所以我们学佛,学佛跟佛学是两把事情,不一样,佛学搞的,用现代的话来说是知识,学佛是智慧,智慧跟知识不一样。智慧里头一定有行,儒家讲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后头有笃行,如果没有笃行只有前面,那是儒学,有笃行叫学儒。学儒一定学得像孔子,现代的孔子,现代的孟子;学佛,现代的释迦,现代的文殊,现代的普贤,它管用。佛学不管用,佛学救不了自己,也度不了众生,学佛能自度又能度他,这个太重要了。

  我们对佛法明白之后,这是看破,看破之后放下,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要把佛陀的教诲落实,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行为,那多快乐!所以方东美先生当年把佛法介绍给我,最中听的一句话就是「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的享受就是佛菩萨的生活情趣。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