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菩萨以四摄教化众生 - (第二集)
菩萨以四摄教化众生  (第二集)  2007/8/4  马来西亚绿野国际会展中心  档名:21-399-0002

  尊敬的丹斯里贤伉俪,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诸位同学,晚上好。今晚我们继续谈谈佛法的学习。四摄、四悉是大小乘教里面接引众生的原则,是世尊真实的教诲。佛法传到现代,由於受科学技术讯息发达的影响,年轻人偏重在科学的信仰,对於传统的伦理、道德以及宗教逐渐远离了。我们也看到一般社会问题,社会的动荡不安,很少人能够想到这种动荡不安,与灾难频率之提升,与圣贤教育、宗教教育有密切的关联,有这种认知的人不多。而真正的因素确实如此,这是我们宗教徒不能不知道的。宗教徒有责任、有使命向社会大众宣扬神圣的教诲,因为这是所有一切动乱的第一个因素。就如同大夫治病一样,总得把病根、病源找出来,然后对症下药,才药到病除,这才是解决的方法。

  我们怎样与大众相处?这个相处不但是对不信仰宗教的人相处,对不同宗教的那些人士们的相处固然很重要,可是最重要的,佛告诉我们,还是对自己家人的相处,为什么?你家要不和,其他的再好的方式都收不到效果,所谓家和万事兴。这两天蔡礼旭老师给大家讲这个专题,我相信会对大家有些帮助。佛教导我们,要度化众生,一定要自己先度,自己未度而能度人,无有是处,没这个道理。所以学佛先要自己成就,才能够教人。在中国的儒也不例外,儒家讲的这一套体系非常之好,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然后才能够治国,才能够平天下,平天下就是现在所说的世界和谐,才能做得到。由此可知,家是儒跟佛最重视的,家不和,其他的就无法谈下去了。

  佛教我们齐家是用「六和敬」,这个教诲佛说得很清楚,世界上只要有一两个僧团出现,和合僧团,就能够得到诸佛护念,龙天善神的拥护。不但你家庭里面平安,连带这一个地区都能得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由此我们知道六和敬的学习非常重要。佛法里面讲的僧,是个普通的名词,意思非常广泛,并不一定指出家人,它是指团体。修学佛法的团体,四个人以上那就是一个僧团,四个人以上依照佛陀教诲去学习,这个团体就叫僧团。所以出家人学习是出家人的僧团,在家人学习是在家人的僧团,僧不一定指出家人,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只有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这决定是出家人,这不是在家人,这些名相我们要分别得清楚。

  六和敬里面第一条「见和同解」,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建立共识。一个寺院,住众四个以上,依照戒律修行,这称之为僧团。但是见和同解是基础,到底这一条怎么样学法?佛陀高明,真的是「极高明而道中庸」,让我们不能不佩服。佛并没有说你们的想法、看法是错的,我的想法、看法是正确的,你们都要依我,佛没有这个说法,你查遍《大藏经》,没这个讲法。那见和同解怎么建立?佛说我们把所有一切看法、想法统统放下,不就大家一样了吗?这点高明!如果有看法,大家就不会一样,有想法,大家也不会一样。所以佛的方法,是教我们大家把想法、看法统统放下。

  放下妄想,这个了不起,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妄想是什么?是起心动念。眼见色、耳闻声,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才起心动念,这叫妄想,也是大乘经里面所说的无明,一动念头就无明,就不明。那就告诉你,不动念头就放光,就明了。不动念头的时候,你的心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外面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法相宗里面说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法身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入这个境界。法身菩萨在《华严》,是大乘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脱离十法界了。在什么地方学习?在华藏、在极乐,在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他们在这个地方,不在十法界。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在佛法里面讲上上根人。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的示现,我们要懂得,六祖惠能大师给我们的示现,我们也要能够体会到,都是教给我们,放下就是,见和同解就做到了;如果不能放下,见和同解永远做不到。

  你就说依照佛的经典,依照佛的经典各人有各人的解释法,解释不一样,知见还是不同。我们看经典的注解,《金刚经》有五百家注解,不一样!《楞严经》有一百多种注解,也不一样,他的知见怎么能够同?放下就同了,那是真同了,那不是假同。放下,是你自己自性现前,所谓明心见性,诸位要知道,心性里面什么都没有。六祖惠能大师见性的时候说出来,心性是什么样子?他说「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一丝毫染著都没有,如果你有个念头,染著了,你有个看法、一个想法也染著了。自性清净心里面,没有念头、没有想法、没有看法,那是真实智慧。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能大师也说过,他老人家第二句讲的「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不生不灭就是印度宗教所追求的大般涅盘。所以大般涅盘不需要求,自己本来就是。第三句讲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本来具足智慧、具足德能、具足相好。德能我们今天讲的德行、才艺,德行、才艺是圆满的,各个人都有,平等的。相好就是今天讲的福报,福报也是平等的,没有差别。

  第四句讲的「何期自性,本无动摇」,本无动摇就是自性本定,也就是《楞严经》上所说的「首楞严三昧」,这统统有的,你从来没有动过。最后一句很重要,「能生万法」,宇宙从哪里来?生命从哪里来?万事万物从哪里来?自性变现出来的,心现识变,心现境界,识变变什么?变成十法界,变成六道三途。识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所以十法界、六道是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三途、六道、十法界就没有了!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说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觉,没有念头是觉,有念头是迷,那我们想想,我们本来是觉悟的,佛说一切众生本性本觉,中国圣人所说的本性本善,所以本善、本觉是我们本来有的。现在有没有?有,永远不会失掉,所以它是真的。如果会失去的话,那就是假的,就不是真的。所以不觉本无,不善本无,本无当然可以放下,当然可以舍弃,舍弃了之后,我们本有的就现前。这是佛法讲到最究竟的境界,最圆满的境界,承认一切众生都是佛。

  三途地狱众生也是佛,是他因为造作不善业才招这种果报。这果报好不好?我看起来很好,为什么说很好?三途是消业障的,你造的那些业你没地方去消。三途从哪里来的?是自己业力变现出来的。不是佛造的,佛不会造这个事情,也不是天帝造的,也不是阎罗王造的。这个我们都必须要理解、要认知,然后我们就肯放下,欢欢喜喜的放下,认真努力的学放下。放下,一切法皆是佛法,所以大乘教里说,哪一法不是佛法!基督教是佛法,印度教是佛法,没有一个不是佛法,只要你放下。放不下,哪一法是佛法?如果没有放下,没有一法是佛法,《华严经》也不是佛法,《般若经》也不是佛法,你没有放下。所以,放下是佛门里面修行的秘诀,也是修行最高的指导纲领。

  放下的好处太多了,我们不说妄想分别执著,如果我们能够在生活当中把贪欲放下,不要完全放下,只能放下一部分,我们的生活就会过得很幸福、很美满,古人所讲的「知足常乐」。你在日常工作当中赚钱赚得不少,足够你的生活,譬如说我过去遇到一个计程车的司机,开计程车,他也告诉我生活过得很苦。我说你一个月赚多少钱?赚得真不少,一个月可以赚一万多块钱。我说你的生活开销,如果说不必要的开销统统免除,你的日子好不好过?他说那很好过。为什么过得这么辛苦?天天跟别人比赛,看到人家衣食住行都是很流行的,认为自己穿的也不合适了,住的房子也不合适了,也就换新房子,要去做赶上时髦的服装。那些服装设计师天天在动脑筋,天天在想花样,一两个月推出一个新的款式,以前那个不时髦了,这个才算时髦。我说那是什么?那是魔王,天天在设计,让你的心永远不安,让你口袋的钱源源不断去供养他,所以你才不够用。如果你能够想到,我做的这件新衣服,你好好的去爱惜它,至少可以穿上十年。

  我过去在台中跟李老师,李老师一套中山装穿了四十年,四十年不要去买衣服,他过得很快乐,他不要天天去为这个操心,不需要换衣服。那里面的衬衫,以前我们不知道,他过世之后我们才知道,看他的遗物,他里面衬衫都是补丁的,他自己补的,袜子也是自己补的,在里面,外面看不到。外面这件旧衣服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所以,他几十年从内到外不买衣服,你说他多自在、多快乐。只要自己懂得节俭,懂得整齐干净,日子过得很舒服。工作一年,像李老师那样子工作一年至少可以休假五年,你说他多快乐。他五年不要去工作,他一年的收入足够过五年,这叫会过日子,这叫会享福。天天工作累死了,累到老死什么也带不去,一样都带不去,这是绝大的错误。我们能够把贪心放下,你会过得很自在。

  你能把瞋恚放下,你就会过得很健康。为什么?我们晓得人的疾病、人的衰老,为什么会有疾病?为什么会衰老?古人有句话说得好,「忧能使人老」,你忧虑很多,你老化很快。如果你没有忧虑,每天生活在欢喜当中,像佛常生欢喜心,永远生活在欢喜当中。孔老夫子,你看《论语》头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孔颜之乐,他们的生活快乐。实际上孔颜他们很清贫,不是富裕,但是他的精神生活非常丰富,他没有忧虑。我们从夫子一次谈话当中能够理解,夫子曾经说过,他说我一天不吃饭,一晚不睡觉,我在那里想,想来想去都没有真实的利益,「不如学也」,想什么都比不上学习。所以他老人家一生好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头有快乐。我们就懂得,孔子他平常什么也不想,他把妄想放下,把杂念放下,天天亲近圣贤,学习圣贤,这是真的。他自己一生没有创作,没有发明,夫子说他「述而不作」,都是古圣先贤的。学古圣先贤,读的是古圣先贤的,传给后人的也是古圣先贤的,没有发明,没有创作。为什么?心是定的。

  世间的好语,世间好的,古圣先贤都说尽了,不必再去添枝画叶,只要循著古圣先贤教诲去做,决定是幸福美满,他明白了,他懂得了。如果我们能够了解这些教诲真实的义趣,我们的心就定了,定生慧,这才能开智慧。如果心里面还有所求,那就是你的分别执著还没放下。有所求,你所求得的是知识,阿赖耶识,没有离开阿赖耶识,是知识。如果你一无所求,心是清净的,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觉,你六根对六尘境界生智慧,那不是知识,那是智慧。智慧跟知识不一样,智慧能解决问题,无论什么问题都能解决;知识不行,知识解决问题是片面的、是短暂的,不是永恒的。所以知识跟智慧我们也要能辨别,所谓智慧就是离分别执著,放下分别执著是智慧;学习再多,没有放下分别执著,那就是知识。知识是佛法里面讲的所知障,所以它不是圆满的,不是究竟的。明白这些道理,我们才能真正接受佛陀教我们放下,老师教我们布施,布施就是放下。这个布施不是四摄法的布施,四摄法是特殊对象,这种布施是真实的功夫,放下你才能真正得究竟圆满。

  一般人听到之后都害怕,我一放下,放下我什么都没有了,那我明天生活怎么办?都有这个忧虑,所以听到是很欢喜,不敢做,不敢尝试。我们最初听老师教诲也有疑惑,老师就更进一步的教给我们,他说放下,自然会把你自性里面智慧、德能透露出来,那是真放下了。我们现在做不到真放下,但是我们也学,学放下。学放下老师告诉我们,你没有把妄想分别真正放下,譬如说贪瞋痴慢你能放下一些,放下是因,因必定感果,章嘉大师告诉我,三种布施感三种果报。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你愈是多施,你得的果报就愈大。老师告诉我,你得到的果报愈多你就愈要布施,你不要拥有,你就愈布施,愈施愈多,愈多愈施,自然与性德逐渐就相应了。所以用这种方式能够见性。

  佛的方法非常的巧妙,我们用这个方法学习,在这半个世纪学习真的有效,与佛经上讲的完全相应。所以我们对於经典当中所说的理论、方法、境界,我们就深信不疑,为什么?通过实验。施财,真的财愈来愈多,我们也学著愈多愈施,不要去儹积,儹积是错误的。法施确实烦恼轻智慧长,无畏布施确实是得来健康长寿,真有效!在这个阶段里面,小范围里面,人明白之后都喜欢,都愿意来尝试。成功、失败关键在你有没有恒心,有没有毅力,有没有发心我一生都照这样做,那你就过得很幸福、很快乐、很圆满,幸福美满的人生。可是在这个阶段你所获得的、你所拥有的,固然很美好,还要向上再提升一级。为什么?六道是个麻烦事情,聪明的人应该脱离六道,不再受六道的拘束,这是聪明人。要超越六道就要有智慧,福做不到。

  《坛经》里面能大师说得很好,「此事」,此事就是六道轮回的这桩事情,「福不能救」。修福就是修这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都做不到,必须要更高的智慧你才能做到。那就是什么?要真放下,放下对人、对事、对物种种执著。真放下了,在佛法里面你就证得正觉,你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国话是无上正等正觉,你得到正觉的果位了。那我们明白了,执著障碍了正觉,分别障碍了正等正觉,妄想障碍了无上正等正觉,这搞清楚了。所以放下执著是阿罗汉,放下分别就是菩萨,放下妄想就成佛了,本来是佛。要不断把自己向上提升,这才对,那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绝不终止在一个阶段,一定要达到究竟圆满。

  我们修行在哪里?就在生活当中,记住「净业三福」是总的指导纲领、指导原则。首先要学「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是世出世间求学的根,你没有这个根,不能成就,孝亲尊师,首先要学这个。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学《弟子规》,为什么这样重视《弟子规》,道理在此地。这是佛家戒律的基础,我们今天戒律做不到,原因在哪里?没有下一层的基础。《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是人天法的基础,要从这个地方建立。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首先你要学著做人,这三样东西是学做人的。没有这三样东西,那人跟禽兽没有差别,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人做好了你才能学佛。我们展开经典,诸位都看到「善男子善女人」,那个善是有标准的,不是我一皈依就是善男子善女人,不是这样的,有标准。就是说《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你统统做到了,才是善男子善女人。有善男子善女人的条件你才有资格入佛门,去拜佛做老师。

  「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入佛门先打基础,那是什么?打作佛、作菩萨的基础。作佛、作菩萨的基础是三皈、众戒、威仪,这是人天师范,天人师。我们这些年来,常常引用北京师范大学的,也算是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你总得给社会大众、给天人做个好样子、好榜样,这才是佛弟子。所以一定要重视戒律,第二福就是讲戒律。

  第三福从戒律上提升,「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向上提升,没有戒律就提不上去,没有法子向上提升。向上提升第一个要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四弘誓愿,一定要发普度众生的心。普度众生我们今天讲白一点,三福前面两条,说实在话是教我们学谦卑,到第三条发菩提心就是要我们学习敬爱众生、尊重众生,一切众生我们要尊重。关怀众生、照顾众生、帮助众生,帮助他什么?终极的目标帮助他破迷开悟,就是佛法。破迷开悟之后,自然就离苦得乐,乐是从悟来的,觉悟就快乐;苦是从迷来的。所以一定要帮助他破迷开悟,才真正能解决问题。

  现在我们这个世间众生,活得很苦!其实科学技术发达,带给我们生活许多的便利。如果我们没有贪心、没有瞋恚,不迷在科技物质文明上,你的生活就会非常快乐、非常自在。所以苦跟乐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换句话说,苦乐都是自己找来的,可不能怪别人。你喜欢过快乐的日子很简单,你喜欢过痛苦的日子,你就去跟人竞争,争得焦头烂额,那是真苦;你不跟人竞争你就很快乐。讲到这个就讲到教育,你看看今天的教育,我曾经跟美国一位大学教授,也是很有声望、地位的一位教授,有一天在一起吃饭,我们坐在一起。我就问他,我说美国的教育,因为在大学里头遇到的,我说是不是从幼儿园就教竞争,他说是!小学、中学统统都教竞争。我说竞争再升级,你知道是什么吗?他没有想到我问他这一句,他就看著我。我就说竞争升级就是斗争,斗争再升级就是战争,现在战争爆发是核武、生化,那就是地球的毁灭。我说这个教育从小就教竞争,死路一条,人过得多苦,一生生活在竞争当中,他哪有快乐?整个精神、头脑都麻痹了,这一麻痹,智慧没有了,人活在世间像个机械一样,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

  所以现在许多学校学生自杀,有人看到是问题,我看到很平常,为什么?这种教育造成的后果。所以我说东方教育,那是中国古老的教育,不是现在,现在也教竞争了,麻烦也来了。中国传统的教育,从小孩不是教竞争,教让,教礼让,还不是忍让,比忍让还要高一级,从小就教礼让。在中国很著名的一个故事,孔融四岁让梨,他懂得,四岁小孩他晓得,小人吃小的,大人吃大的,把大的梨让给别人,让给哥哥,自己要小的。人人都懂得礼让,天下太平,社会和睦,不会有恐怖分子,不会发生冲突,彼此相敬、相让。现在人受的教育彼此怀疑,这个教育有个很严重的问题,因为它第一个就教人不要相信人,这个问题很严重。你说你是好人,要拿出证明,证明你是个好人,证明你不是个坏人。证明是可以造伪的,可以造假的,你怎么能知道哪个是好人?中国传统几千年,五千年传统教育没有这个观念,总认为人都是好人,没有一个是坏人,坏人要拿出证据来证明他是坏人,要不然他都是好人。为什么?老祖宗教给我们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本善,没有一个坏人,这个跟现代西方教育的理念完全不一样。

  所以中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从内心真诚的爱,在教学里头发扬光大,跟佛法完全相应。你为什么要爱一切众生?《华严经》上所说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你为什么有这种观念?你为什么爱一切众生?明心见性之后,像六祖能大师为我们说出来,「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是我们自性心现识变的,跟我是一体,他怎么会不爱!所以爱一切众生是这么个道理。你不承认万法跟自己是一体,你就没有爱心;你承认万法跟自己是一体,爱心就现前。所以爱心遍法界,善意满娑婆,你说他怎么不快乐!天上人间还有哪个比他更快乐的。

  现在还在迷,还没有认识这个事实真相,还没有觉悟,已经觉悟的人,已经明白的人,就有义务、有责任去帮助他破迷开悟,好好的去教导他。教导他,自己先要做个好样子做给他看,让他受感动。佛家教学不招生的,只问来学,未闻往教,怎样招生?自己这个样子就是招生,做出样子给你看。看到你这么快乐、这么幸福、这么美满,他就向你来请教,他来请教你就教他,他就容易接受。自己一定要做出样子,第一个样子,快乐的样子,这个很重要,幸福的样子,决定没有忧愁、没有烦恼。你看算命看相的人常说相随心转,你自己修学的功夫是瞒不住人的,统统在你相貌表现出来,在你身体上表现出来,体质。你心地慈悲,你现的相就慈悲;你心地清净,你的相貌就清净,一看就知道。清净慈悲你身体一定非常健康,绝对没有毛病,这是佛法里面讲的修身。儒家也懂得这个道理,虽然他不念佛,他真正能做到修身齐家,他临终也是预知时至,也能做到没有病苦,这都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他虽然预知时至,他不会到三途,他是往上面去的,欲界天、色界天他往上面去。他也非常自在,也非常的欢喜,他不能脱离六道轮回,这是什么?因为他不知道有六道轮回,他不知道。

  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得人身,闻佛法,非常幸运,能够在这一生当中,遇到大乘,遇到净宗,尤其是难能可贵,我们一定要抓住,在这一生当中决定要有成就,要依教奉行。最重要的就是基本的学习,儒释道三个根本的学习要非常认真努力。也有不少同学问我,他说儒释道这三个根本,我做到以后怎么办?以后的办法太多了,决定能够满足你的愿望。无论你从事於哪种学术的修学,你都会拿到最好的成绩;无论你从事哪种行业,你在这个行业里面,一定做得比别人成功。这是讲世间,你会做得很好,为什么?家和万事兴。这三个基础做到之后,决定是家和,你的公司行号那是一家,一家和睦,哪有不兴旺的道理!在出世间法,或者是做学术、做学问,你就要懂得,我的基础巩固、扎实了,专攻一门。学儒我专攻《论语》,我一生不求别的,就读这一部书,你读十年,你读二十年,通了。通是什么?这一部通了,其他的经也通了,至少儒家讲的四书、五经、十三经全通了,一经通一切经通。

  在佛法里,无论学哪个宗派,也是学一部经,《金刚经》也好,《无量寿经》也好,功夫用上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通了,这一通,佛家里头所有经典都通。为什么?一门深入,他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遵守佛祖教给我们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就是持戒,我遵守佛祖的教诲。一门心无二用,一门是什么?是修定,一切时一切处你所想的就是这一部经里面的东西,所以他修定。定到一定的程度,智慧开了,豁然大悟,他就通了。智慧开了之后才可以涉猎一切法门,智慧没有开不可以,只能学一门,这个道理你要懂。你不要浪费很多时间,你要是同时学很多,学几十年一部都不通,那真叫把精神、精力、光阴空过了,这非常可惜。就是一门,一门得定开慧。

  开悟之后才是广学多闻,你看四弘誓愿第二条「烦恼无尽誓愿断」。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是断烦恼,你心地清净,用清净心来学习。烦恼断了智慧开了,智慧开了之后「法门无量誓愿学」,那个时候学习很快。你看过去龙树菩萨,龙树菩萨开悟了,证得初地,初地菩萨,他将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这些经教,他三个月就完全通达,全部念完就通达。有些书不需要全念,念几章就完全通了。像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法达禅师学《法华经》,受持《法华经》三千部。《法华经》的分量很大,大概一天只能念一部,七卷都很长,七卷一天念一部,三千部要十年。十年念《法华经》,念得很熟,意思不懂。

  见到六祖,跟六祖礼拜,头不著地。六祖也很厉害看到了,他拜的时候头不著地,三拜头都不著地。他起来之后,六祖就问他,他说你礼拜头不著地,你一定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他就讲了,他念过三千部《法华经》,感到很骄傲。祖师问他,确实经是很熟,意思不通,他转过来向六祖大师请教,问《法华经》大意。六祖说这个经我不认识字我没有看过,不认识字,也没有听过,既然你念得那么熟,你念给我听听。念到「方便品」,第二品,《法华经》很长,二十八品,只念到第二品,六祖说行了,不要念了,我全懂了。我们就会想到,龙树菩萨看佛的经典,大概也是看几章,后头不要看,全懂了。所以四十九年的经他三个月就把它搞完了,道理就在此地。所以智慧不能不开,不开智慧学东西好辛苦!智慧开了之后学东西好容易,这诸位要知道。

  现在,确实现在的年轻人出现在这社会,有个严重的毛病,我们不能不知道,自己要检讨,有则改之,无则嘉勉。什么毛病?心浮气躁。诸位要知道,心浮气躁不但学佛法,出世间法没分,他没有能力学,学世间法也不能成就。世出世间法的学习都要心地清净,精神意志能集中,他才能学到东西。心浮气躁的人一般人不愿意教你。现在学校的问题出来了,真的五十六年前,我是很想到学校听方东美先生的哲学课程。他就告诉我,他说现代的学校,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你要到学校去听课,你会大失所望。五十六年前!现在又过了五十六年,现在学校就很难讲了。我在澳洲,昆士兰大学跟格里菲斯大学都聘请我做教授,我上了一次课,以后不再去了。为什么?学生听课的耐心只有十分钟,开头十分钟还像个样子,十分钟之后就东张西望,心不在焉了,那还能教什么?我就想其他的教授怎么教法?只讲十分钟,十分钟之后讲故事、聊天,是这么个教学法。

  真的,方老师过去讲的真话,他说现在学校,学生来学校的目的是混文凭,老师在学校里混钟点费过日子,没有教学。这个现象非常严重,如果学校都是像这样下去,学校里不会出人才,这个社会的动乱永远不会终止,而且是愈来愈严重。这个五十年当中我们看到了。往后能不能好?太难了。所以我们现在是全心全力来推动基础教育,扎根的教育,你才能挽救,除这个之外没有第二个方法能拯救。我们从小没有学过扎根教育,现在补习来得及,恶补!知道这个东西重要,认真努力修学,可以帮助自己,自己有成就,当然你就能帮助别人。基础有了,认真去做,我估计顶多两年,根基扎稳了,两年之后怎么办?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我常常想我们能够有个十个人、八个人,有个小精舍大家在一起修学,那个效果很大,进步也会很快,依众靠众。但是这十个、八个人在一起学,那是大福报!想想我们没有这么大的福报,所以找个小道场都找不到。

  我在香港有个很小的道场,三层面积只有九千平方尺,就这么一点点大,在那边也讲了两、三年。最近有几个同修看到我们道场很小,发心要送个大道场给我,我们里面同修听到都很高兴。我想了想,想到最后还是谢谢他,不要了。为什么不能要?道场一大,人心就变了,名利心就生起来,贪瞋痴慢就生起来。我说人还是苦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什么?他有道心,有道心能成就,沾上名闻利养就完了。所以我就谢谢他,我说我这个已经很满足了。如何帮助人、成就人?我每天讲经是在网路上同步播放,这个网路应该全世界都可以收到,大家在网路上、在电视卫星上我们一同修学都能成就,成就不一定要在身边。孟子的成就,不在孔子身边,那时候孔子已经过世了,孟子自称为孔子的私淑弟子。就是他有志、他有毅力、他有决心一生学孔子,他学得真像,真学成功了。孔子在世那些学生,今天我们讲儒家都讲孔孟,没有讲其他的人。由此可知,虽不在老师面前,依照老师的著书,孔子的著书流传在后世,他依教奉行,他成为圣人,今天讲儒家都讲孔孟。在佛法里面有这个例子,蕅益大师私淑莲池。莲池大师一代高僧,他非常仰慕,他学习的时候莲池大师已经往生了。莲池大师的著作留在世间,他依教奉行,一门深入,最后他也成为净土宗的祖师。

  所以不一定在老师的身边,离开老师没有关系,尤其现在网路、卫星、光碟非常方便,只要懂方法、懂理论,无论在什么地方,顺境、逆境全是修学最好的环境。顺境里面修什么?修不起贪心,这个很重要;逆境里面学,学不生瞋恚。我们的贪瞋痴慢都必须在人事环境里面,把它磨得干干净净,你烦恼就断了,烦恼断了智慧就开了。如果在顺境,别人恭惟你、恭敬你、供养你,你就生欢喜心,你就完了。别人毁谤你、侮辱你,你就气得半天,气得好几天气都不能消,这就完了,你不是在修行。修行是要把自己烦恼习气,在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里面磨得干干净净。这就是《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千万不要羡慕「善财的命真好,他遇到那么多善知识,我们一生当中一个都没遇到」,那你完全想错了。你天天遇到,无时无处没遇到,遇到你不认识,你不知道那是善知识。所以你要懂得,善财的成功,他一生认为自己一个人是学生、是凡夫,除自己之外,所有一切众生都是善知识,都是佛菩萨,所以他成功了。就在这一念之间,五十三参给我们修学上最重要的提示,他给我们做出最好的示现,让我们在这里面体会,明白、觉悟了,我们也会修。

  真正要做到,如《坛经》上所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我是在上个星期五,佛学答问里面,有些道场的义工问了几个问题。道场里面的工作人员不如法,做得不如法、不合理,问他们有没有罪过?有没有因果报应?我的答覆说他的因果他自己负责,我们不要去理会他。我们如果说看到人家的过失,就常常记在心里,变成自己的过失,这个错了,这不是学佛的。学佛的人看到别人做得不对,造作罪业,立刻回光返照,我自己有没有,有改之,无则嘉勉。不要把别人过失记在自己心上,不可以把别人过失挂在自己口上;把别人过失挂在口上、记在心上,你的过失比他还要严重,你就错了,你就不是佛弟子,你就不是修行人。真正修行人不是这个做法的,这个道理要懂。

  别人在我面前示现好的样子,是我的善知识,我要向他学习;示现负面的、不好的样子,也是善知识,也要感恩。为什么?他提醒我,让我想一想我有没有?有,赶快改,没有,要提防不可以犯他那样的过失。对我都有好处,都是我的善知识,都是我的老师,都是我的善友。你这样才能学到东西,你天天都有长进,天天都有进步,烦恼轻智慧长。如果说常常看别人过失,那你这一生就完了,为什么?你必定是往下堕落。你很不聪明,把你的心当作别人一切不善的垃圾桶,你说你能算聪明吗?所装的都是别人的不善,都是装著别人的恶业。你自己不堕三途,谁堕三途!聪明人只装别人善的,绝不装别人恶的,造得再恶的,我也不会把它放在我心上。你这样修行就跟《十善业道经》上讲的,「不容毫分不善夹杂」,你会成就你纯善的心、纯净的心,你成功了,这个重要。所以我说他问得很好,为什么?都是示现,他不问我们也不会说,这一问我们一说出来,大家都明白了,多少人都得利益。我说你问得很好,那个做不善的事情也做得很好,都是表演,你们两位菩萨在表演给我们大家来看,让我们在这里面体会到、觉悟到,明白了,这个道理不能不懂。

  所以,四摄、四悉檀这是菩萨在日常生活当中接引大众,世尊教给我们一个原理、原则。四悉檀这个名词叫梵华合译,檀是檀那,就是布施;悉是中国话,悉是普遍。也就是四种普遍的布施,没有分别,没有执著,真的是不分界限、不分族群,普遍布施,对一切众生。第一个是世界悉檀,内容讲的是什么?欢喜。我们首先要知道,大乘教里面佛常说,「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是布施。所在之处,要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你怎么样让他欢喜?是不是随著众生的爱好?佛经上讲,四摄法的第一句说,「有妙三昧名随乐」,这就是普贤菩萨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可是菩萨跟我们凡夫不一样,菩萨随顺一定要与性德相应,让众生生欢喜。不能够引起众生的烦恼习气,贪瞋痴慢你把它引起来,那你就错了,菩萨不能做这个事情。欢喜心从正面的能不能引得起来?能。我们每天在一起学习经教,听众有这么多,大家都很欢喜来学习,这就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的一个好例子,一个好的榜样。

  我们这一年来在中国汤池小镇,推动《弟子规》的教学,使这个小镇的居民,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一起学,现在大家学得很开心、很欢喜,这是随乐。不是随他从前那种贪瞋痴慢,不是的。我们把圣教宣扬,做出来给大家看,每个人都有善心,人性本善,把他的本善引发起来,把他的本觉引起来,这生欢喜心。要懂得这个原则,才不会把佛的教诲误会、错用了,错用就有过失。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也做出了许多的教导,收到很好的效果,使我们对於圣贤的教诲充满了信心,完全没有疑惑,没有顾虑,相信这是真理,决定没有错误。我们自己的学习天天在进步,无论在什么环境当中,顺境也好,逆境也好,真的都充满了快乐。逆境现前的时候,让我们自己冷静的思考,我有没有过失,我错在什么地方,找到了,把自己的过失改正过来。我们感激毁谤的人,感激陷害的人,为什么?他让我发现我自己过失,让我有改过自新的一天。所以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没有丝毫怨恨。

  一个人生活,在一生当中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怨恨一个人,你说这多快乐,这多幸福,这多美满。就是不求往生,我们自己也充分了信心,我们来生一定是向上升,不向下坠落。自己天天生活在欢喜,身心健康,这是人生最大的乐事。尤其是中年以后,大家最关心的是什么?健康。所以健康是中年以后第一大福报,健康从哪里来的?健康从不生气来的。只要你一切逆境、不顺心的事情,你能够不生气,永远健康。而且不生气,他生智慧,智慧能解决问题,再严重的逆境,复杂的问题,你都有能力解决,你会很圆满的解决。一气愤,不但自己伤身体,带给自己疾病,而且不能解决问题。所以说一定要保持著心平气和,这是非常的重要,我相信每个人都需要。

  需要财,财不要多,财有多的,要布施给需要的人,布施给贫穷的人,你跟人结的缘就好了。前几年我在印尼,印尼的华人都相当富有,排华事件有了几次,华人受了很大的损害。我知道之后,给那边的华人同修们说,我说我们在印尼赚的钱一定要布施,一定要施舍,跟当地人结善缘。能够和睦相处,平等对待,那这些事情都会化解,都没有了。如果不肯帮助他们,疏忽了他们,或者是轻慢了他们,你要知道中国古人有句话说,「一家饱暖千家怨」。所以这个事件是自己找来的,你找那个真正的原因,是自己找来的。我说我在印尼,那个时候梅嘉娃蒂做总统,我在一年当中去过六次,帮助他们团结宗教、族群。印尼人对我非常好,常在我面前说,净空法师比印尼人还爱印尼。所以只要你能够自己谦卑,尊重他、关怀他、照顾他、帮助他,我的帮助真的非常有限,我只帮助六个大学,每个大学里面设奖学金。奖学金虽然不多,但是印尼生活程度很低,我都没想到。在澳洲我们帮助一个大学,一个大学生一年需要澳币一万块,我帮助二十个人,一年澳币二十万。我把这二十万送到印尼,听说要帮助两、三千的学生,这么多人得好处,我没想到。

  所以说我做的事情很小一点点好事,你看印尼人对我这么好。我说你们在印尼赚这么多钱,把你所赚的钱分一点点给他,他对你们就感恩戴德,冲突永远就化解了。不是不能解决问题,没有一样问题不能解决,希望我们大家明了事实真相,你知道怎样做,这自求多福。非常难得,我跟前总统瓦希德缘分很深,我想这不是这一生的,过去生中结的缘,他对我特别好。这一次还想到这儿来,因为他国内有事情,临时有事情,打电话给我,取消了。约我下一次,下一次我大概是十二月份在新加坡,也是像这样的讲演有两天,他说我们一定在那次见面。所以人,记住一生不要跟人结恶缘,有人用不好的态度对我,我们要化解,冤家宜解不宜结,不跟人结怨仇,永远抱持决定不跟人结怨仇。别人对我不善,我用善意对待他,我们学佛,早晚课都回向给他,希望误会能化解,将来再见面都是好朋友,好的同参道友,这样就对了。

  做人,《弟子规》上都是这样教人,报恩要长,报怨要短,我们学佛的人不报怨,只报恩,不报怨。要把怨也看作是恩,为什么?他提醒我们自己,让我们自己做认真的反省,改过自新;没有过失,我们也知道能够提防,不犯这点过失。所以没有一个不是恩人,没有一个不是善友。明白这个道理,你一生真的心安理得,你道理明白,心就安了,心安之后心平气和。无论顺境、逆境里面你都很快乐,你都很自在,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智慧。有缘帮助苦难众生,佛法的原则是随缘,不攀缘,没有缘不去找,绝不找,有缘我们一定要做。像我参加这些国际和平会议,这个缘是澳洲的大学邀请的,他要不找我,我绝对不会去找他。既然找我,我们觉得这是桩好事情,这个世界实在是太乱了,人活在这个世间太苦了。如果能够帮助他化解,帮助他落实到安定和平,这是桩好事情,是我们佛弟子应该要做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所以,我们想到佛陀的教诲,教我们要用四摄、四悉檀,要学著会用。四摄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个布施跟六度布施意思不一样,四摄的布施我前面跟诸位报告过,多请客,多送礼,人跟人的关系不就搞好了吗?这叫世间法。爱语不是甜言蜜语,是真正照顾他,真正的关怀他,这些语言才叫爱语,尤其是规过劝善,这是爱语。第三个利行,我们自己所作所为对他一定有利益,对社会有利益,决定是有利益的。末后同事,有很多人问我,同事怎么讲法?我说在今天的社会我们讲同事,不能跟众生同事,众生喜欢赌博的,那你跟他同事,一起去赌博;喜欢跳舞的,你也跟他去跳舞,这不可以。我们怎么同事?我们跟佛同事,我们跟菩萨同事,我们跟孔子同事,我们跟圣人同事,问题解决了,这样子才对於社会大众有真正的帮助。特别是记住佛陀教导我们的,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我从去年从伦敦回来之后,我就想到中国传统学术承传有了问题,如何能够帮助培养下一代儒释道的尖端人才,这个非常重要。我们今天没有福报,我们总想有个书院,有个小型道场,没有,没有这个机缘。没有机缘我就把方法统统都在讲经教学里面都说出来,我们大家在不同的处所,我们同一个时间,在网路、在卫星里头一起学习,是一样的。只要自己有毅力、有决心,立定志愿作圣人、作贤人,不愿意做凡人,你就能有成就。这里头最重要的,不受世间名闻利养的诱惑,这一点太重要了,禁不起诱惑没有不失败的。所以立志的人有,成功的人很少,原因都在此地。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都是诱惑人的,不能不小心,不能不提防。时时刻刻要懂得远离这些诱惑,才能够保住自己学习的成果。

  这也是在《华严经》,上个星期所学的一段经文,也是讲到四等,四等就是四无量心,慈悲喜舍。看到佛在经典里面讲的悲心,他举了三个例子,第一个是灾难,现在我们这么多的灾难。第二个是老病,我们立刻就想到,现在社会老化速度很快,我们看到许多老年人没有人照顾。最后一段是讲到病苦,我们想到临终关怀,所以我就想到如何帮助全世界老年人,过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我想了几条写出来了,我们翻成英文,现在也在到处传开了。很多人看到都很赞成,都觉得这个想法很好,我们要怎样把它落实。

  我的想法不要建老人院,实际上是个老人院,不要叫老人院,让老人一看到老人院,我住在老人院,心情上就打很大的折扣了。所以我想的方式,用山庄、别墅,前面加上地名,某某山庄,某某别墅,他住在这里面。经营、服务的方式要用五星级酒店的水平,老人住在这里面有人照顾,有服务的人员来照顾。这些服务人员统统都受过《弟子规》、《感应篇》的学习;换句话说,各个都是孝子贤孙。老人住在这里面感觉舒服,这些人照顾我,比我儿子照顾得好,比我孙子照顾得好。这个山庄既是老人的归宿,也是老人大学,我们可以开很多课程,不同的宗教,里面有很小的教堂。各种科目都开,老人喜欢什么我们就让他学习什么,活到老学到老,他精神有了寄托,他不会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学习圣贤的经教,或者学习古典的这些文艺,对他身心健康会有很大的帮助。不能让他坐在那个地方坐吃等死,那是很痛苦的,物质生活照顾了,精神生活没有。

  这是老人学校,也是文化艺术的展览馆,也是音乐的戏剧院,统统集合在一起,老人是天天过著欢乐的生活,我相信他住在这个地方,他不再想家了。家人,现在人口老化,生育率都降低了,有很多家庭一个小孩、两个小孩,小孩长大了养老人不太可靠,就是靠不住了。不要指望养儿防老,我们要好好的帮助老人造个乐园。我想这是我们学佛,是我们所有信仰宗教的同道们,我们的道友我们共同来努力,为老人建立乐园。因为我们自己也会老,我们老的时候也住到这个乐园里面去,这个乐园是面面都能照顾周到,一直到最后临终关怀。

  我再跟诸位谈谈我们这个想法,老人重要,小孩也重要,养老、育幼这是人生的大事情,我们提倡、劝导做母亲的人对小孩幼年的教育要重视,这是扎根的教育。这个教育怎么教法?就是教《弟子规》。小孩一出生他又不会说话,怎么教他?所以弟子规不是教小孩念的,是做父母的人把弟子规做出来给婴儿看。你看你在家里面孝顺父母,小孩虽然不会说话,他看在眼里,听在耳里,他就记住。从出生到三岁,这个教育叫扎根教育,这是教育的根。这段时间教好了,他一生都不会学坏,一生都不会变质,所以这个教育比什么都重要。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也是老师要做出榜样给学生看,还是身教摆在第一,言教是其次。所以老师很辛苦,老师不好当,老师言行举止都是学生的好榜样;换句话说,老师扎根的教育比任何人都重要,所以老师值得尊敬。

  在从前,小孩上学拜老师是家长带著一起,家长在前面,小朋友在后面,对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礼。我在好像是六、七岁上私塾,我父亲就是这么带著我,他在前面,我在后面,先拜孔夫子。孔子那时候没有画像,只写了个排位「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向神位行三跪九叩首的礼。拜完孔子之后,请老师上座,同学站在两边,老师上座,我父亲在前面,我在后面,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礼,拜完之后再把礼物送给老师,是这么教的。我们从小看到这个样子才晓得尊师重道,我父母对老师磕头,这么恭敬,老师的话还能不听吗?在学校里面犯了规,做错事情,被老师处罚,被老师打手心,被老师罚跪。回家之后面色很难看,父母一问,今天被老师打了,被老师罚跪,到第二天我们父母一定带著礼物,到学校里去感谢老师。现在没有了!以前老师虽然很辛苦,老师的地位,在人民心目当中地位很尊贵,所以他精神生活很快乐,物质生活他过得很辛苦。从前老师教学不收学费的,收学费这开学店做买卖,那就不像话了。

  一个老师、一个医生都是救人的,医生也不能收费用,而是给人治病,有钱的人家多送一点供养,没有钱的少送一点供养。真正没有钱的,医生还布施医药,不要钱,连药都送,救人!做老师的也是如此,你们看看好像是《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现在拍成影片,你去看看。那个教学的老师,私塾的老师,有个穷学生,这个孩子家里没有钱,供不起上学,他把他叫来一样上课,每个月还送点钱给他家里,让他家里过生活。对老师,富有的多送一点礼,贫穷的少送一点,不是买卖,不是生意买卖。所以这两种人在社会上,普遍受到大家的尊重、敬仰,他有道理,真的是做好事,决定不是为了名利。做老师的,学生教出来,将来考试中了举人、中了进士、中了状元,老师的荣耀。如果说老师的儿子考中了,学生没有考中,这个老师就没有脸见人,真不好意思,因为什么?老师有私心,没有好好教学生。像这些我们都要懂得,都要明了。

  出家人,无论是哪个宗教的神职人员、传教师,比社会老师还要高一等。所以在过去,无论哪个宗教都受到帝王的尊重,称为帝王师,这个我们知道。佛教在中国很普遍,许多寺院丛林都是国家建的,你看到「敕建」,就是皇帝下命令让地方政府建立的丛林寺院。我们在中国北京,看到一个清真寺也是敕建,看到天主教堂,也是敕建。中国皇帝对宗教平等看待,没有歧视,而且建筑的形式都是宫殿式的。只是它没有用黄色的瓦,没有用黄瓦,好像用灰色的、青色的,建得很庄严。中国过去的帝王他懂得宗教,学习宗教,像康熙、雍正、乾隆他们对於儒释道,对於伊斯兰、对於基督教、天主教,都有很深、很精髓的研究,他一点都不外行。

  所以他能够运用宗教的教学来教化人心,帮助社会和谐,化解纠纷,帮助政教,许多政令不便於推行的他换个方法,用宗教。宗教里面有许多重大的佛事,往往他们也亲临参加,去拈一炷香。更难得的是经常邀请宗教里面的大德、长老到宫廷里面去讲经教学,皇上带著文武大臣一起学习。所以满清是个少数民族,能统治多数民族,是个人口稀少,能够统治中国这么大的幅员。它靠什么?它靠教学,它靠宗教,这是很值得我们省思的。我们现在的问题,只是跟宗教接触太少了,不了解,所以产生许多的误会。这个误会不能怪社会大众,怪我们的宗教徒没有做出好样子,没有把宗教的经教认真去发扬光大。所以过失还是在自己,不在别人。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学习到此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