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性平和到世界和平 (共一集) 2006/10/13 英国Friends House 档名:21-355-0001
主持人:各位来宾晚安,今晚我们非常荣幸能够邀请净空老法师,各地的海外贵宾及弘法团到英国做一次佛学交流。我谨代表英国佛陀教育基金会、英国净宗学会、伦敦大学联合会佛学社,和帝国大学佛学社热烈欢迎你们的来临。
年过八十的净空老法师,在世界各地讲经说法已经有四十余年。近几年来,为消弭动乱冲突,恢复圣贤教育的理念,於世界各处奔走,不令间断。法师这种慈悲教导众生的精神真令人感佩。净空老法师现任澳洲格里菲斯大学和昆士兰大学荣誉教授。尽管老法师毕生淡泊名利,还积极倡导贤圣仁慈博爱的教育,与每个宗教和睦相处,多元文化平等对待。现在就请净空老法师为我们开讲佛陀的教育。
净空老法师:尊敬的黄老居士,诸位大德,诸位同学,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要讲的题目,正是当前社会迫切需要了解的问题。今天下午我们在剑桥大学有一个小时讲演,题目是「佛陀教育与净土宗」。佛教本来是学术、是教育,但是现在确实变成宗教了。这是我们不能否认的一个事实,但是我们对佛教的本质与佛教的演变都要有正确的认识。如果我们对於这些事情不能够明确的理解,对於我们学佛修行自然会产生很大的障碍。佛陀当年在世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我们今天的社会,众生所受的苦难,绝不亚於世尊当年的社会。世尊在二千五百五十年前的教诲,是不是能够帮助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来解决我们的痛苦?
这一次我们有缘来到法国,参加教科文组织总部所举办的庆祝二千五百五十年卫塞节的活动。大会的主题,讨论的主题,「佛教徒对於社会的贡献」。我们想想,我们身为佛弟子,也就是我们身为佛教徒,我们对这社会究竟做出了什么贡献?这使我们联想到我们在家的佛弟子没有做到十善业,出家的佛弟子没有能够落实《沙弥律仪》。所以佛教徒在今天没有能够落实世尊教导我们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个事实使我们在这么多年当中,深深的做出认真的反省。为什么在从前的古人他能够做到,我们现在为什么做不到?
佛教从世尊灭度之后,他的弟子们向四面八方去弘扬,向北方传教的,最后是传到了中国。传到中国之后,我们知道历史上的记载很正确,公元六十七年传到中国。在这已经两千年当中,在中国可以说是有非常辉煌的成就。无论是在家的学佛、出家学佛,成就远远超过了在印度的那个时代。这个原因到底在哪里?我们要细心的去思惟、观察与检讨。
首先,我们要认识佛陀是教育,它不是宗教。如果用今天的学术来观察佛陀,我们可以说佛陀的一生从他开悟之后,他是三十岁开悟就开始教学,从事於教学的工作,一直到七十九岁圆寂,「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在古今圣人教化众生,可以说释迦牟尼是最杰出的一位教育家。用现代的话来说,释迦牟尼佛确实是一位多元文化社会的教育家。他的教学不分国籍、不分种族,也不分宗教、文化,就像中国孔子所说的「有教无类」,只要去向他学习,他都非常认真的教导。他的一生,我们知道是个苦行僧的生活方式,所谓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他教学的成就非常之伟大,在这世界上确实找不到第二个人能够跟他相比。他教学给我们做出的示现,是他自己真正做到,然后才说出来,也就是说,他的身教重於言教。他为我们展现了真正觉悟人的思想、言行。
我们知道世尊当年在世教学四十九年,并没有教科书,也没有教学的讲义,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经典,都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他的弟子们从接受他的教诲当中,回忆记录下来的,整理出来的。虽然经典是非常之多,最重要的就是戒定慧三学。这个戒定慧就是真正学习自然的流露,决不是他有意去定这么多戒律,那我们就想错了;换句话说,你要到他的境界,你的生活自然就会跟他一样。
今天我们学佛最大的一个困惑,就是展开戒律,好像跟我们的思想言行完全相违背。我们不肯承认,我们的思想言行有错误,反而怪责释迦牟尼佛订这个是找我们的麻烦。所以对於佛教经典里面的道理,说得很好,很羡慕,很愿意学,但是佛的戒律就不愿意接受它。我年轻的时候也不例外,也是这一号的人物。我早年初学佛的时候,二十六岁,我初学的时候,三年都没有办法接受佛教的戒律。对於经论非常有兴趣,认为那是非常高深的哲学,很能够引导我们。那戒律,我们产生了非常错误的观念,认为那是二千五百年前印度人的生活规范,印度跟中国不一样,年代又差了两千多年,我们现在为什么还要去做两千年前的印度人的生活?所以心里就很不平。
我的老师对我这个错误的观念,他了解的很深。我是刚刚学佛没有多久,所以他很慈悲,他并不责怪我。他用的方法确实是佛经里面讲的善巧方便。我跟老师三年,每一个星期上一堂课,两个小时。每一次课上完之后,我离开,老师都会送我到门口,跟我说一句话,「戒律很重要」。三年之后,我的老师过世,我在他火化的地方搭了一个帐篷住了三天,在那里很冷静的去思惟,我跟老师三年,他究竟教了我什么?我得到了什么?一回忆的时候,这句话印象最深刻,因为他跟我讲了几十遍,「戒律很重要」。於是我就很认真想这一句话的真正含义。
大概有二、三个星期,我终於觉悟了。我才晓得戒律不是释迦牟尼佛制定来拘束我们,而是他觉悟之后,所谓讲成佛了,成佛之后是自然的流露。我们如果说是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我们本来就是佛,我们的思想言行自自然然跟他就一样。我们今天是讲迷,迷惑颠倒,没有觉悟!所以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行完全违背了我们的性德。这种错误的思想言行,你所造作出来的就叫业,这是违背了自性,这叫造业。造业,业有善恶,性德没有善恶,业有善恶就感召六道轮回的果。我们迷久了,六道里面受苦也受得太多了,反而把这桩事情认为是自然的;真正的本来面目,那已经忘得一干二净。
所以佛告诉我们,这个世间人的感受可以分为五大类。我们的心里有忧、有喜,我们的身有苦、有乐;当我们心里面没有忧喜,身里面没有苦乐,这种叫做舍受。忧虑,欢喜,心里忧虑、欢喜,这心里面,身有苦乐的感受。舍受就是放下,苦乐忧喜都放下,这是很好的一桩事情。可惜舍的时间很短,没有多久,他的烦恼习气又起来了。所以佛说这五种受都是不正常的。五种受都叫做苦,这个意义就很深,佛在经典里面讲得很透彻。所以苦苦是苦,乐是坏苦;舍受,舍受是行苦,这个行苦就是不能永远保持。所以佛告诉我们六道轮回。六道上面是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总而言之一句话,都是苦。
佛的教诲教导我们如何离苦得乐?苦乐是果报,它的因就是迷悟,迷了,才有这些现象出现;觉悟了,这个就没有。不但对於这个没有了,觉悟之后,六道也没有。永嘉禅师讲得很好,「梦里明明有六趣」,有六道;觉悟之后,「空空无大千」。所以佛陀教化众生的内容,教化众生主要的就是帮助我们破迷开悟,你才能够离苦得乐。终极的目标是教我们回归到自性,回归到自性就是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成佛是回归到自性,这就是佛教教学终极的目标。由此可知,佛讲得很深,讲得很彻底,也讲得非常圆满。
从总的纲领上来讲,这个烦恼习气,也就是我们的迷惑,可以分为三大类;这三大类是妄想分别执著。如果我们能够把执著放下,也就是说我们对人、对事、对物不再执著了,没有成见,你就证阿罗汉果。我们看看现代的世间社会问题,冲突不断的发生,年年上升,带来的灾害是一次比一次严重。原因是什么?就是过分的执著,彼此不肯相让,这个冲突就不能化解了。如果我们能接受佛陀的教诲,我们能够放下执著,不再执著,我们没有成见,冲突不会发生。并不是说我们一定到觉悟了,才能解决问题,觉悟是彻底解决问题;没有觉悟,能够遵守佛陀的教诲,我们现代生活之间处事待人接物,许多冲突也能够解决。
这就是圣人对我们的教诲,也就是特别在德行这一方面,也就是佛家讲的戒律,儒家讲的礼,能够遵守这些规范,家庭不会有冲突,夫妻不会有冲突,父子不会有冲突,兄弟不会有冲突,你跟你的邻居也不会有冲突;再扩大,社会没有冲突,国家、世界人与人之间都没有冲突了,这化解冲突就真正做到了。换句话说,我们不再有愤怒,不再有瞋恚,不再有贪婪,不再有嫉妒,这个问题就解决。
我们知道人与人的关系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一桩事情,佛在经里用了很大很大的篇幅来为我们解说。这就是说明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佛在《华严》上给我们说,宇宙跟生命从哪里来的?佛家告诉我们,「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佛教里面并没有讲神、并没有讲上帝,所以有人说佛教是无神论。佛教讲的,讲法性、讲心性,心性、法性、佛性,佛教用这些名词。能现、能变的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精神是生命的泉源、原点,形相这是物质,物质的起源。所以佛告诉我们,精神跟物质都是法性变现出来。所以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生佛平等,生是众生,众生跟佛是平等,是一不是二。佛讲到最后,不二法门,不二是一体。
《华严》里面更进一步的告诉我们,「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情是有生命,我们今天讲的是生物、动物;无情,我们讲的植物、矿物,跟自然现象,这个统统是无情。法性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佛性是我们自己本性里面本有的智慧。我们确实能够把这些宇宙、大自然,跟一切万事万物和自己的关系搞清楚、搞明白,大慈悲心就生起来了。
所以过去有人问我,什么是佛法?这些祖师大德们答覆很简单,八个字,「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就是佛法。什么叫慈悲?慈悲是爱心,是不附任何条件的爱心,有条件的爱心不是慈悲。方便为本,方是方法,便是最适合的方法。最适合的方法不是一定的,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处所,它有不同的表现方法,最适合的方法就叫方便。最方便是表达什么?就是表达自性的慈悲。对於一切人事物的尊重、敬爱、关怀、帮助,这都是慈悲的表达。具体而言,释迦牟尼佛一生,也就是四十九年教学,他的生活,他的教导,他的处事待人接物,甚至於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那都叫做方便法。我们如果能学会,这学会就是学戒律,戒律就是他的表现,方便为门。这是说我们能够学到释迦牟尼佛百分之一,那你这一生就非常快乐、非常幸福,你就能离苦得乐。
佛在经典里面教导我们,学佛要照佛经学,「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这个意思就是说明佛陀教导我们、帮助我们提升是有次第的,是有阶段性,这不可以不知道。像我们读书一样,一定要从幼儿园,从小学,从中学、大学、研究所,要这样念下去。佛教在中国确实小乘经典的翻译也非常的完整。现在我们跟巴利文对照,巴利文的经典比我们多得很有限。可是佛教在中国,在隋唐的时候,那是中国佛教黄金时代,形成了十个宗派。十个宗派里面有两个宗派是小乘,成实宗跟俱舍宗。可是从唐朝中叶之后,我们中国人对小乘就不学了。到唐朝的晚年,俱舍跟成实宗已经没有了,所以很多中国人不知道有这两个宗派。这个原因我们要晓得,是不是中国人违背了佛陀的教诲?不是的。中国人是用儒、用道,用中国几千年传统的教诲代替了小乘。
所以佛家教学根本就是十善业道。在中国古时候读书人,不读书人也不例外,他都接受到这种教育,所以十善业道对他们毫无困难,很容易接受,而且很容易落实。我们净土宗的教学,最高的指导的原则,就是《观经》里面的「净业三福」,三条十一句。第一条,它讲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两句是孝亲尊师;接著是「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四句是第一条,这是学佛的基础,学佛的根本。这也是小乘教的基础。所以我们中国几千年传统教育,从小就已经教好,已经养成了。所以大乘佛教一接触就不会有困难。大乘的学者,历代,无论出家在家成就的人非常非常之多,诸位看看《高僧传》、看看《居士传》,你就了解。
有戒才会有定,如果没有戒,人心浮气躁,他怎么会定得下来?定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我们想想我们今天做不到,我们的起心动念都是假的、都是虚伪的,我们的心不真诚,我们的心被环境染污,我们的心不平等,所以这个定没有了。没有定就不能开慧,没有智慧就不能够转迷为悟;换句话说,就不能够离苦得乐。因为这么一个缘故,我们做了很深的反省,现在在这个时代,我们中国传统的教育,儒跟道也断掉,那么佛教的小乘我们也不学了,所以现代直接读大乘,无论是哪个宗派,包括净土宗,都不能成就。
我们知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没有这个条件是不能往生。这个《无量寿经》四十八愿,大家都知道第十八愿是教我们念佛往生,可是第十九愿是教我们发菩提心。我们从《无量寿经》,三辈往生、往生正因这两篇经文你去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重要的,经典上讲过,不管你是下辈、中辈、上辈,或者是一心三辈,都是有这一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所以我们执持名号念佛是方法,目的是什么?目的要把我们的清净平等觉念出来。清净平等觉是我们自性的性德,要把这个念出来,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相应了。所以古大德常常讲「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什么叫相应?就是与清净平等觉相应,清净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这是我们学佛,尤其是修净土,希望在这一生当中成就,不能不知道。
我们为什么念佛念了这么多年,我们的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都没有把它念出来,原因在什么地方?原因确实我们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迷惑,没有明了。我们许多的烦恼习气没有放下,所以这下面就是说方法,一定要看破,一定要放下,把一切不善的念头、不善的思想、不善的言行统统放下。你放下的愈多,你就愈明白。念佛人在这世间要学随缘,随缘不攀缘,我们的心永远是清净的。所以后面这十个字都是属於戒律。因戒就得定,这真诚清净平等是定,正觉是智慧,慈悲是戒定慧圆满的落实。这样的修学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们在这个世间,无论是从事哪个行业,无论是过哪种生活的方式,你都会得到快乐、得到幸福。所以幸福美满的人生是真的,不是理想,是事实。佛陀跟他的学生,他的学生里面有菩萨、有阿罗汉,他们都得到。
在中国,这个两千年来,这些祖师大德、长者居士,他们依著佛陀教诲去修学,他们也得到。我看到我的老师,我的老师得到,我非常认真的跟他学习,我也得到了。所以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只要我们如理如法的去修学,每个人都应当会得到。因为「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我们自己的性德,这就像马鸣菩萨所讲的,「本觉本有」,这五条是我们本来有的;「不觉」,烦恼习气本来没有的。既然迷惑、烦恼习气本来没有,当然可以放下。既然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本来有的,我们肯定可以恢复。
净土宗的修行方法是最方便的,最直接的,也是最稳当的,我们这二十个字就是《无量寿经》的总结,是《无量寿经》的总的方向、总的目标、总的纲领。我们念佛,每一声佛号都跟二十个字相应,那你这念佛就有成就,就念对了。声声佛号与这个相应,我相信你们用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就能够入念佛三昧。念佛三昧现前,你会感觉得你的烦恼少,智慧增长。对於佛法、世法很自然就贯通,对於西方极乐世界就不再迷惑。我们往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你就有了信心,我们本身的问题就解决。
回过头来,我们再帮助别人,我们帮助社会、帮助这个世界。现在所讲的,化解冲突,恢复社会安定,恢复世界和平。所以这些事情,就是化解冲突,恢复安定和平,都是从自己做起。从「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做起。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对我们现代人真正的贡献。现在时间刚刚好到了,谢谢大家。
下面接著同学们接受佛门的三皈五戒的传授。三皈五戒是个仪式,这个仪式就是我们从今天起正式的依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的老师,我们发愿发心做释迦牟尼佛的学生。这个意义非常之重,我们要认识清楚。我们以佛为师,以戒为师,而不是皈依某一个法师,那就错了。要皈依某一个法师,你在那里制造麻烦,制造捣蛋,破坏佛教的团结和睦。法师做佛的代表,来传授,来作证明,给大家作证明,不是皈依他。所以以后有人问,你皈依了?我皈依了,我皈依三宝。不是你是皈依哪个法师,没有这个道理,是某一个法师给我作证明,证明我皈依三宝。
我们对三皈依有个小册子,《三皈传授》,还有光碟,这诸位一定需要多看,真正了解三皈依的意义,你才能够有受用。三皈依的仪式,我请悟行法师来代表做这个仪式,我们在此地的出家人都是诸位的见证人。好,现在我们就请悟行法师为大家主持仪式。
主持人:非常感谢净空法师。
主持人:各位来宾晚安,今晚我们非常荣幸能够邀请净空老法师,各地的海外贵宾及弘法团到英国做一次佛学交流。我谨代表英国佛陀教育基金会、英国净宗学会、伦敦大学联合会佛学社,和帝国大学佛学社热烈欢迎你们的来临。
年过八十的净空老法师,在世界各地讲经说法已经有四十余年。近几年来,为消弭动乱冲突,恢复圣贤教育的理念,於世界各处奔走,不令间断。法师这种慈悲教导众生的精神真令人感佩。净空老法师现任澳洲格里菲斯大学和昆士兰大学荣誉教授。尽管老法师毕生淡泊名利,还积极倡导贤圣仁慈博爱的教育,与每个宗教和睦相处,多元文化平等对待。现在就请净空老法师为我们开讲佛陀的教育。
净空老法师:尊敬的黄老居士,诸位大德,诸位同学,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要讲的题目,正是当前社会迫切需要了解的问题。今天下午我们在剑桥大学有一个小时讲演,题目是「佛陀教育与净土宗」。佛教本来是学术、是教育,但是现在确实变成宗教了。这是我们不能否认的一个事实,但是我们对佛教的本质与佛教的演变都要有正确的认识。如果我们对於这些事情不能够明确的理解,对於我们学佛修行自然会产生很大的障碍。佛陀当年在世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我们今天的社会,众生所受的苦难,绝不亚於世尊当年的社会。世尊在二千五百五十年前的教诲,是不是能够帮助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来解决我们的痛苦?
这一次我们有缘来到法国,参加教科文组织总部所举办的庆祝二千五百五十年卫塞节的活动。大会的主题,讨论的主题,「佛教徒对於社会的贡献」。我们想想,我们身为佛弟子,也就是我们身为佛教徒,我们对这社会究竟做出了什么贡献?这使我们联想到我们在家的佛弟子没有做到十善业,出家的佛弟子没有能够落实《沙弥律仪》。所以佛教徒在今天没有能够落实世尊教导我们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个事实使我们在这么多年当中,深深的做出认真的反省。为什么在从前的古人他能够做到,我们现在为什么做不到?
佛教从世尊灭度之后,他的弟子们向四面八方去弘扬,向北方传教的,最后是传到了中国。传到中国之后,我们知道历史上的记载很正确,公元六十七年传到中国。在这已经两千年当中,在中国可以说是有非常辉煌的成就。无论是在家的学佛、出家学佛,成就远远超过了在印度的那个时代。这个原因到底在哪里?我们要细心的去思惟、观察与检讨。
首先,我们要认识佛陀是教育,它不是宗教。如果用今天的学术来观察佛陀,我们可以说佛陀的一生从他开悟之后,他是三十岁开悟就开始教学,从事於教学的工作,一直到七十九岁圆寂,「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在古今圣人教化众生,可以说释迦牟尼是最杰出的一位教育家。用现代的话来说,释迦牟尼佛确实是一位多元文化社会的教育家。他的教学不分国籍、不分种族,也不分宗教、文化,就像中国孔子所说的「有教无类」,只要去向他学习,他都非常认真的教导。他的一生,我们知道是个苦行僧的生活方式,所谓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他教学的成就非常之伟大,在这世界上确实找不到第二个人能够跟他相比。他教学给我们做出的示现,是他自己真正做到,然后才说出来,也就是说,他的身教重於言教。他为我们展现了真正觉悟人的思想、言行。
我们知道世尊当年在世教学四十九年,并没有教科书,也没有教学的讲义,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经典,都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他的弟子们从接受他的教诲当中,回忆记录下来的,整理出来的。虽然经典是非常之多,最重要的就是戒定慧三学。这个戒定慧就是真正学习自然的流露,决不是他有意去定这么多戒律,那我们就想错了;换句话说,你要到他的境界,你的生活自然就会跟他一样。
今天我们学佛最大的一个困惑,就是展开戒律,好像跟我们的思想言行完全相违背。我们不肯承认,我们的思想言行有错误,反而怪责释迦牟尼佛订这个是找我们的麻烦。所以对於佛教经典里面的道理,说得很好,很羡慕,很愿意学,但是佛的戒律就不愿意接受它。我年轻的时候也不例外,也是这一号的人物。我早年初学佛的时候,二十六岁,我初学的时候,三年都没有办法接受佛教的戒律。对於经论非常有兴趣,认为那是非常高深的哲学,很能够引导我们。那戒律,我们产生了非常错误的观念,认为那是二千五百年前印度人的生活规范,印度跟中国不一样,年代又差了两千多年,我们现在为什么还要去做两千年前的印度人的生活?所以心里就很不平。
我的老师对我这个错误的观念,他了解的很深。我是刚刚学佛没有多久,所以他很慈悲,他并不责怪我。他用的方法确实是佛经里面讲的善巧方便。我跟老师三年,每一个星期上一堂课,两个小时。每一次课上完之后,我离开,老师都会送我到门口,跟我说一句话,「戒律很重要」。三年之后,我的老师过世,我在他火化的地方搭了一个帐篷住了三天,在那里很冷静的去思惟,我跟老师三年,他究竟教了我什么?我得到了什么?一回忆的时候,这句话印象最深刻,因为他跟我讲了几十遍,「戒律很重要」。於是我就很认真想这一句话的真正含义。
大概有二、三个星期,我终於觉悟了。我才晓得戒律不是释迦牟尼佛制定来拘束我们,而是他觉悟之后,所谓讲成佛了,成佛之后是自然的流露。我们如果说是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我们本来就是佛,我们的思想言行自自然然跟他就一样。我们今天是讲迷,迷惑颠倒,没有觉悟!所以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行完全违背了我们的性德。这种错误的思想言行,你所造作出来的就叫业,这是违背了自性,这叫造业。造业,业有善恶,性德没有善恶,业有善恶就感召六道轮回的果。我们迷久了,六道里面受苦也受得太多了,反而把这桩事情认为是自然的;真正的本来面目,那已经忘得一干二净。
所以佛告诉我们,这个世间人的感受可以分为五大类。我们的心里有忧、有喜,我们的身有苦、有乐;当我们心里面没有忧喜,身里面没有苦乐,这种叫做舍受。忧虑,欢喜,心里忧虑、欢喜,这心里面,身有苦乐的感受。舍受就是放下,苦乐忧喜都放下,这是很好的一桩事情。可惜舍的时间很短,没有多久,他的烦恼习气又起来了。所以佛说这五种受都是不正常的。五种受都叫做苦,这个意义就很深,佛在经典里面讲得很透彻。所以苦苦是苦,乐是坏苦;舍受,舍受是行苦,这个行苦就是不能永远保持。所以佛告诉我们六道轮回。六道上面是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总而言之一句话,都是苦。
佛的教诲教导我们如何离苦得乐?苦乐是果报,它的因就是迷悟,迷了,才有这些现象出现;觉悟了,这个就没有。不但对於这个没有了,觉悟之后,六道也没有。永嘉禅师讲得很好,「梦里明明有六趣」,有六道;觉悟之后,「空空无大千」。所以佛陀教化众生的内容,教化众生主要的就是帮助我们破迷开悟,你才能够离苦得乐。终极的目标是教我们回归到自性,回归到自性就是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成佛是回归到自性,这就是佛教教学终极的目标。由此可知,佛讲得很深,讲得很彻底,也讲得非常圆满。
从总的纲领上来讲,这个烦恼习气,也就是我们的迷惑,可以分为三大类;这三大类是妄想分别执著。如果我们能够把执著放下,也就是说我们对人、对事、对物不再执著了,没有成见,你就证阿罗汉果。我们看看现代的世间社会问题,冲突不断的发生,年年上升,带来的灾害是一次比一次严重。原因是什么?就是过分的执著,彼此不肯相让,这个冲突就不能化解了。如果我们能接受佛陀的教诲,我们能够放下执著,不再执著,我们没有成见,冲突不会发生。并不是说我们一定到觉悟了,才能解决问题,觉悟是彻底解决问题;没有觉悟,能够遵守佛陀的教诲,我们现代生活之间处事待人接物,许多冲突也能够解决。
这就是圣人对我们的教诲,也就是特别在德行这一方面,也就是佛家讲的戒律,儒家讲的礼,能够遵守这些规范,家庭不会有冲突,夫妻不会有冲突,父子不会有冲突,兄弟不会有冲突,你跟你的邻居也不会有冲突;再扩大,社会没有冲突,国家、世界人与人之间都没有冲突了,这化解冲突就真正做到了。换句话说,我们不再有愤怒,不再有瞋恚,不再有贪婪,不再有嫉妒,这个问题就解决。
我们知道人与人的关系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一桩事情,佛在经里用了很大很大的篇幅来为我们解说。这就是说明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佛在《华严》上给我们说,宇宙跟生命从哪里来的?佛家告诉我们,「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佛教里面并没有讲神、并没有讲上帝,所以有人说佛教是无神论。佛教讲的,讲法性、讲心性,心性、法性、佛性,佛教用这些名词。能现、能变的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精神是生命的泉源、原点,形相这是物质,物质的起源。所以佛告诉我们,精神跟物质都是法性变现出来。所以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生佛平等,生是众生,众生跟佛是平等,是一不是二。佛讲到最后,不二法门,不二是一体。
《华严》里面更进一步的告诉我们,「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情是有生命,我们今天讲的是生物、动物;无情,我们讲的植物、矿物,跟自然现象,这个统统是无情。法性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佛性是我们自己本性里面本有的智慧。我们确实能够把这些宇宙、大自然,跟一切万事万物和自己的关系搞清楚、搞明白,大慈悲心就生起来了。
所以过去有人问我,什么是佛法?这些祖师大德们答覆很简单,八个字,「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就是佛法。什么叫慈悲?慈悲是爱心,是不附任何条件的爱心,有条件的爱心不是慈悲。方便为本,方是方法,便是最适合的方法。最适合的方法不是一定的,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处所,它有不同的表现方法,最适合的方法就叫方便。最方便是表达什么?就是表达自性的慈悲。对於一切人事物的尊重、敬爱、关怀、帮助,这都是慈悲的表达。具体而言,释迦牟尼佛一生,也就是四十九年教学,他的生活,他的教导,他的处事待人接物,甚至於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那都叫做方便法。我们如果能学会,这学会就是学戒律,戒律就是他的表现,方便为门。这是说我们能够学到释迦牟尼佛百分之一,那你这一生就非常快乐、非常幸福,你就能离苦得乐。
佛在经典里面教导我们,学佛要照佛经学,「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这个意思就是说明佛陀教导我们、帮助我们提升是有次第的,是有阶段性,这不可以不知道。像我们读书一样,一定要从幼儿园,从小学,从中学、大学、研究所,要这样念下去。佛教在中国确实小乘经典的翻译也非常的完整。现在我们跟巴利文对照,巴利文的经典比我们多得很有限。可是佛教在中国,在隋唐的时候,那是中国佛教黄金时代,形成了十个宗派。十个宗派里面有两个宗派是小乘,成实宗跟俱舍宗。可是从唐朝中叶之后,我们中国人对小乘就不学了。到唐朝的晚年,俱舍跟成实宗已经没有了,所以很多中国人不知道有这两个宗派。这个原因我们要晓得,是不是中国人违背了佛陀的教诲?不是的。中国人是用儒、用道,用中国几千年传统的教诲代替了小乘。
所以佛家教学根本就是十善业道。在中国古时候读书人,不读书人也不例外,他都接受到这种教育,所以十善业道对他们毫无困难,很容易接受,而且很容易落实。我们净土宗的教学,最高的指导的原则,就是《观经》里面的「净业三福」,三条十一句。第一条,它讲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两句是孝亲尊师;接著是「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四句是第一条,这是学佛的基础,学佛的根本。这也是小乘教的基础。所以我们中国几千年传统教育,从小就已经教好,已经养成了。所以大乘佛教一接触就不会有困难。大乘的学者,历代,无论出家在家成就的人非常非常之多,诸位看看《高僧传》、看看《居士传》,你就了解。
有戒才会有定,如果没有戒,人心浮气躁,他怎么会定得下来?定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我们想想我们今天做不到,我们的起心动念都是假的、都是虚伪的,我们的心不真诚,我们的心被环境染污,我们的心不平等,所以这个定没有了。没有定就不能开慧,没有智慧就不能够转迷为悟;换句话说,就不能够离苦得乐。因为这么一个缘故,我们做了很深的反省,现在在这个时代,我们中国传统的教育,儒跟道也断掉,那么佛教的小乘我们也不学了,所以现代直接读大乘,无论是哪个宗派,包括净土宗,都不能成就。
我们知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没有这个条件是不能往生。这个《无量寿经》四十八愿,大家都知道第十八愿是教我们念佛往生,可是第十九愿是教我们发菩提心。我们从《无量寿经》,三辈往生、往生正因这两篇经文你去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重要的,经典上讲过,不管你是下辈、中辈、上辈,或者是一心三辈,都是有这一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所以我们执持名号念佛是方法,目的是什么?目的要把我们的清净平等觉念出来。清净平等觉是我们自性的性德,要把这个念出来,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相应了。所以古大德常常讲「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什么叫相应?就是与清净平等觉相应,清净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这是我们学佛,尤其是修净土,希望在这一生当中成就,不能不知道。
我们为什么念佛念了这么多年,我们的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都没有把它念出来,原因在什么地方?原因确实我们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迷惑,没有明了。我们许多的烦恼习气没有放下,所以这下面就是说方法,一定要看破,一定要放下,把一切不善的念头、不善的思想、不善的言行统统放下。你放下的愈多,你就愈明白。念佛人在这世间要学随缘,随缘不攀缘,我们的心永远是清净的。所以后面这十个字都是属於戒律。因戒就得定,这真诚清净平等是定,正觉是智慧,慈悲是戒定慧圆满的落实。这样的修学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们在这个世间,无论是从事哪个行业,无论是过哪种生活的方式,你都会得到快乐、得到幸福。所以幸福美满的人生是真的,不是理想,是事实。佛陀跟他的学生,他的学生里面有菩萨、有阿罗汉,他们都得到。
在中国,这个两千年来,这些祖师大德、长者居士,他们依著佛陀教诲去修学,他们也得到。我看到我的老师,我的老师得到,我非常认真的跟他学习,我也得到了。所以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只要我们如理如法的去修学,每个人都应当会得到。因为「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我们自己的性德,这就像马鸣菩萨所讲的,「本觉本有」,这五条是我们本来有的;「不觉」,烦恼习气本来没有的。既然迷惑、烦恼习气本来没有,当然可以放下。既然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本来有的,我们肯定可以恢复。
净土宗的修行方法是最方便的,最直接的,也是最稳当的,我们这二十个字就是《无量寿经》的总结,是《无量寿经》的总的方向、总的目标、总的纲领。我们念佛,每一声佛号都跟二十个字相应,那你这念佛就有成就,就念对了。声声佛号与这个相应,我相信你们用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就能够入念佛三昧。念佛三昧现前,你会感觉得你的烦恼少,智慧增长。对於佛法、世法很自然就贯通,对於西方极乐世界就不再迷惑。我们往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你就有了信心,我们本身的问题就解决。
回过头来,我们再帮助别人,我们帮助社会、帮助这个世界。现在所讲的,化解冲突,恢复社会安定,恢复世界和平。所以这些事情,就是化解冲突,恢复安定和平,都是从自己做起。从「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做起。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对我们现代人真正的贡献。现在时间刚刚好到了,谢谢大家。
下面接著同学们接受佛门的三皈五戒的传授。三皈五戒是个仪式,这个仪式就是我们从今天起正式的依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的老师,我们发愿发心做释迦牟尼佛的学生。这个意义非常之重,我们要认识清楚。我们以佛为师,以戒为师,而不是皈依某一个法师,那就错了。要皈依某一个法师,你在那里制造麻烦,制造捣蛋,破坏佛教的团结和睦。法师做佛的代表,来传授,来作证明,给大家作证明,不是皈依他。所以以后有人问,你皈依了?我皈依了,我皈依三宝。不是你是皈依哪个法师,没有这个道理,是某一个法师给我作证明,证明我皈依三宝。
我们对三皈依有个小册子,《三皈传授》,还有光碟,这诸位一定需要多看,真正了解三皈依的意义,你才能够有受用。三皈依的仪式,我请悟行法师来代表做这个仪式,我们在此地的出家人都是诸位的见证人。好,现在我们就请悟行法师为大家主持仪式。
主持人:非常感谢净空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