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对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职员义工谈话八—如何落实六和敬 - (共一集)
对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职员义工谈话八—如何落实六和敬  (共一集)  2006/9/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337-000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是我们第八次内部义工的谈话,讲题是「如何落实六和敬」。净宗学会成立,在美国加州旧金山,当时我写了一个缘起,里面谈到我们修学最高的指导原则,是采取《观经》的「净业三福」,这最高的指导原则。我们净宗同学修行的科目有五种,第一种就是净业三福,第二种就是六和敬,第三种是戒定慧三学,第四是六度,第五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是很容易记的,一般学佛的同学都能够记得住。如果记不住,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很难提起观照的功夫。观照就是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能违犯这些条目。

  净业三福,不但是我们净宗学习要遵守的,实在说,任何一个宗派、任何一个法门都要依据。因为佛说得很好,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那你就知道这个很重要。三世是讲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凡夫修行成佛都要依据这三条,这三条是我们修行成佛的正因,你看这多么重要。三福里面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一条四句话讲的是修善,这要知道,修善然后才能学佛。你看看在传授三皈五戒的时候,和尚,和尚就是老师,印度称和尚,我们中国人称老师,和尚就是老师,这一定要知道。和尚叫著善男子、善女人,换句话说,你已经有修善的条件,已经有这个水平,你才能够接受三皈五戒,这是我们学佛的入门。

  如果没有修善,那就不能受三皈。三皈是在第二条,第一条没有做到,不能进入第二条,第二条没有做到就不能进入第三条。所以第一条是凡夫,凡夫修善的善人,第二条是小乘,第三条是大乘。佛在《佛藏经》上跟我们说「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佛不承认。跟念书一样,你一定先念小学、中学,才念大学,没有说前面都不要,都可以上大学,哪有这种道理!这个道理好像只在中国发生过一次,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听说大学不需要考试,也不论资格,小学生都可以去念大学。这是古今中外就看到这么一次。这是佛不许可的,佛是一定要让你按部就班,循序渐进,这我们一定要懂。

  六和里面,六和是团体生活必须要遵守的规矩。佛对我们教化实在讲真是有智慧,善巧方便,他给我们讲的是简单明了,我们很容易记,你才能做到。头一条是「见和同解」,这个见是见解,就是我们的想法、看法。我的想法跟你不一样,你的想法跟他不一样,这就和不起来了。所以团体里面,这是讲团体,团体生活,四个人以上,佛家讲团体四个人以上,这不是出家人,这叫僧团。僧是什么?僧也不是出家人,诸位要懂这个意思,僧的本义就是四个人以上的团体在一起同住,遵守六和敬,那这个小团体就叫做僧团。

  以后这个僧团被出家人专用了,在家人不用,其实在家人就是僧团。你家里面,譬如说夫妻有两个小孩,四个人修六和敬,你家里就是僧团。所以这个「僧」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变成狭义是传到中国之后,这个僧就是专门指出家人,而且是出家团体。但是一个人也可以称僧,譬如军人,军队是团体的,一个人也叫军人。这些称呼的沿革我们要明了,它原先最初在印度的时候,不是指出家人是指团体,但是一定是修六和敬,就是一个和睦的团体。我们三皈里面说「皈依僧,众中尊」,那是什么意思?这个僧团是所有团体里面最值得人尊敬的。为什么?它和睦,它里面没有争执,各个都能遵守这六条,所以这个团体是最值得人尊敬的,意思是在此地。

  这六个条件里头,第一条是最重要的,怎么样能让我们的思想见解都能相同,这很不容易!所以我节录一点参考资料给大家,这就是专门来说明「见和同解」,我们要怎样去建立。佛实在讲得让我们真是五体投地,没有话说。这个最高的见和同解,就是我最近画了一个转凡成圣的示意图,这就是最高的见和同解。首先,你要相信你本来是佛,本来是佛就同了,大家都是佛,那还有什么两样的!

  什么叫做佛?佛是一个人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个人就叫做佛。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你说同不同?当然同,没有意见了。你有意见,那都是妄想、都是执著、都是分别。所以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没有了,我们用一个圆来代表,白色的,一点染污都没有,这是佛,这完全同了。所以佛家讲同的道理,不是说你的见解错误,我是对的,你要跟著我的,没有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都同了!所以是一切众生本来成佛。

  如果你起了妄想,所谓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我让电视做这个画面(你们看了,还没做得理想,我刚才也在看,还有缺陷,还要修正),一念不觉就是这个大的白圆圈本性里面起了一点,那一点染污起来了,我们用黄色代表妄想,一点起来了,慢慢慢慢的扩大。菩萨有五十一个阶级,这从一个点慢慢扩大,也把它画成五十一个圈,当中那个刚刚发生的这一点,那叫等觉菩萨。因为等觉菩萨他就是最后一品无明,等觉菩萨。等觉菩萨外面那一圈,那就是法云地的菩萨,再慢慢发展,那就是十地、十回向、十行、十住、十信,这就是遍满了,这是表这个意思。

  菩萨位次怎么来的?统统是无明这种烦恼。但是烦恼有深浅不相同,地位愈高的,就是圈愈小的,他那个妄想的习气就愈少;遍满了,那就太多!你看这十信位的菩萨,那就是满满的,像月亮一样的,十信位的菩萨像初三、初四的月亮,黑的多,白的少;十五满月,那就是佛,一点染污都没有。我们用这个来做比喻也很容易理解。

  从妄想就又变现出分别,分别这个烦恼比妄想重,有妄想还没有分别,这是菩萨。所以菩萨六和敬做到了,他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妄想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不碍事,里头没有分别执著;有了分别执著,麻烦就来了,那就有冲突。我的分别跟你的分别不一样,我的执著跟他的执著不一样,就会发生冲突。但是我们要知道,妄想分别执著有生就有灭,它一点慢慢扩大,断的时候,慢慢都缩小,缩到最后没有了,它有生有灭。妄想有生有灭,分别有生有灭,执著有生有灭,有生有灭的不是真的,是假的,所以称为妄,这个字用得很妙!这起心动念就是想,起心动念称之为妄,不是真的。真的不生不灭,只有自性不生不灭。所以菩萨有生灭,阿罗汉也有生灭,只有佛没有生灭。

  可是这个地方讲的佛,诸位要知道,我们不是讲究竟圆满佛,那是狭义的,我们讲广义的。广义的佛是什么?《华严经》上初住菩萨就是佛。我讲《华严经》,配十法界来讲,经里面告诉我们,七信位的菩萨他见思烦恼断了,也就是说执著没有了,执著完全没有了,可以说他达到六和敬,他没有执著。虽有分别,没有执著,七信位的菩萨。从初信到六信,佛跟我们讲,初信位的菩萨相当於小乘须陀洹,初果,也就是说破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见惑断尽,初信位的菩萨断尽了。初信再往上面去,叫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你们看从初果到四果向六个位次,没有出六道,到第七个位次证阿罗汉,见思烦恼才完全断尽。上面,我们就知道,八信位的菩萨就是辟支佛,九信位的菩萨就是十法界里的菩萨,十信位的菩萨就是佛。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你看十信,所以十信心满就成佛。

  成佛,圆教初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是真的佛不是假的佛。《华严经》上跟我们说一真法界里面还有四十一个位次,那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无明都没有了,就是妄想分别执著都没有了,你想想还有什么位次?那有位次,不就又有分别执著了吗?分别执著没有,哪来的位次!这要懂得。佛为什么又要讲位次?清凉大师真的是帮我们很大的忙,这个问题帮我们解决了,他说这四十一个位次是无明习气没断,那就知道无明习气碍不碍事?不碍事,但是他真的有无明习气。这我们讲经的时候很详细的跟诸位说过,无明习气没断,所以那是真佛,本来成佛,圆教初住就是真佛,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中国禅宗里面所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那就是见性成佛,这是真的。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十法界里面有修行,一真法界里没修行,无功用道。你怎么修,一修就落在分别执著里头,所以你不能修,你不修也落在分别执著里头。所以那完全是一片真诚清净平等觉,只是带著有妄想习气厚薄不相同,那是真正究竟圆满的六和敬。我们先要懂得这个道理。

  这是宇宙告诉我们自性和谐的,自性变现出来的法界,法界是和谐的,法界里面一切万事万物也是和谐的。我们夜晚看星空,你看天上无数的星球都是很有规律的在运转,和谐的,它不打架、不冲突。你再细心观察我们这个地球上,地球上所有的这些生物本来也是和谐的,植物是和谐的,动物是和谐的,山河大地没有一样不是和谐的。为什么?它跟法性相应,所以本来和谐!

  为什么不和?不和就是你起了分别执著。在法相里面(法性变成法相),那就是有妄想,没有分别执著。万事万物都没有分别执著,但是它真的是有妄想,它没有妄想,它就不会变成物质,就不会生起现相,所有的现相都是在无明变现的。这佛经讲得非常透彻,尤其是法相唯识讲得非常透彻。所以这是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那个三细相,见相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精神,见分,相分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物质,精神跟物质都是假的,都是从自证分变现出来的。自证分是法身,所以变现出来的精神物质也是法身,可惜我们迷了,不知道这个事情。真正要知道了,那《华严经》上所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我们就完全明白了,就不会有丝毫怀疑了。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就是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就是这个意思。

  本来是佛,我们现在变成这个样子,你惭愧不惭愧?惭愧两个字,惭就是对不起自己,我自己本来是佛,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佛在经上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有圆满的智慧,我有圆满的德能、圆满的才艺、圆满的福报,今天怎么什么都没有了?你要想想,对不起自己叫惭,对不起别人叫愧。别人是谁?老师、佛菩萨这样慈悲的教我,我还不觉悟,我还不肯放下分别执著,对不起老师,对不起诸佛菩萨。再回头看,对不起自己父母,对不起一切众生。为什么?一切众生,植物、矿物,他们没有分别执著,我有分别执著,我怎么对得起他们!

  所以我们要晓得,宇宙本来是和谐的。再往自己内身去观察,你观察我们的身,我们这个身是物质,这也是属於法相,法相是整个宇宙现相,这也是法相。外面眼耳鼻舌身,里面五脏六腑,许许多多不同器官组成的,无数细胞组成的,你说它和不和睦?它和,所以你才健康,它要不和你就生病了,再严重的话,你命就没有了。所以身体是和的,眼睛跟耳朵不吵架,耳朵跟鼻子不斗争,和谐的。为什么我们人跟人不能和谐?只有一个道理,迷了,不晓得我们跟一切众生的关系。佛菩萨知道,佛菩萨知道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体。所以说迷的人不和,觉悟的人和。这就是最近讲到的,和谐要从我心做起,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修行的秘诀。

  我们怎样化解冲突,怎样恢复社会的安定和平?从自己的自心做起。我明白、我懂得,你跟我不和,我跟你和;你跟我冲突,我不跟你冲突。你看两个人相骂,两方面都骂,这才有劲,愈骂愈起劲。如果一边骂,一边不吭声,他骂累了,自然他就不骂了。打架,两个人相打,也愈打愈起劲;那边打来,这边不还手,打几下就打不下去,到底是打还是不打?打不下去了,那就化解了!今天国际之间为什么冲突这么多而不能化解?就是各不相让,那他打得就起劲了。如果有一边让步就打不起来,和平就能实现。可是谁都不肯低头,谁都不肯让步,这就是现在讲面子,面子可害死人,面子害得你堕三途、堕地狱!他不懂这个道理。

  和谐是本来有的,不和是本来没有的,不和是迷,就是分别执著。实在讲,妄想还没有关系,就是分别执著这个问题严重。分别是第六意识,执著是第七末那识,六道凡夫把心迷掉了,真心不见了,不知道了,把第六识、第七识当作自己的真心,毛病就发生在这里。

  所以这个后面,我们取《首楞严经》上讲的三和,「经云,识见杂三和」,谓根境和合识生其中,能所合说也。这就是根,六根,境就是外面境界,境界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类是境界,眼耳鼻舌身意,这是六根。六根跟外面六尘境界相结合的时候,当中六识就生了,识生其中,三和。这是《楞严经》上跟我们讲的三和,它确实和,见和同解,它们没有冲突。你看看哪个人自己根尘识打架了?你有没有见到有这种人?没有。

  这是我们讲见和同解第二个道理。第一个是讲自性,那是根本,第二个这是迷了。迷了的时候,我们这个身心还是和睦的,永远是和睦的,要不然它就会生病。决定没有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的,他跟别人过不去,他不会跟自己过不去。如果哪一天从这里一旦觉悟了,自他不二,生佛一体,这叫一念觉。觉悟之后,他自然就回头,回头是岸!

  回头之后,诸佛如来教我们回归自性这些方法,他一定会非常认真努力的学习。最高的指导原则就是净业三福,净业三福里面所说的是自己的性德。所以我们现在看到许多哲学家,中国、外国的,引用佛经里面,都是说这是释迦牟尼佛讲的,错了,冤枉了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没说。好在世尊在《般若经》上说得很清楚,他老人家一生没有说过法,没有说过一个字,没有说过一句,谁要是说佛说法,叫谤佛。这是正确的。

  那佛明明说了四十九年,怎么说没有说一句?所说都是你自性里头本来有的。换句话说,他所讲的没有自己的意思,他没有发明,也没有创造。现在人都讲自己发明、自己创造,佛没有,佛所说的是什么?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所谓是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相就是这样,只是把真相说出来而已。我说你有鼻子,绝对不是说那个鼻子是我给你造成的,你自己本来有!我说有眼睛,那眼睛绝对不是我发明的,你本来有。所以说佛没有说一句话,你要懂得他这个意思,他一生所说的决没有一句是创造的,决没有一句是发明的或者发现的,都没有,本来如是!整个宇宙本来如是。

  所以无量的智慧是你本来有的,为什么现在没有?没有了,问题就出在妄想分别执著。妄想还不大,等於说它是个半透明的,影响还不大,影响最严重的是执著。执著才有六道、才有三途,执著没有了,三途六道没有了。你看有分别,分别是四圣法界,这诸位要晓得。分别没有了,四圣法界没有了,你才能到一真法界。你要懂这个道理,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懂得修行,自然就能化解冲突。冲突怎么化解?放弃自己的成见就和睦了。为什么?清净心里头没有念头,有念都叫妄念。

  念一句阿弥陀佛还是妄念,这你要知道。但是这个妄念是一定要有,这个妄念送我们到极乐世界去,到极乐世界去,这个妄念就没有了。这个妄念要是没有,极乐世界去不了。所以是你一念,一个妄念断一切妄念,净宗是用这种方法,这跟阿弥陀佛的本愿相应。有人说,我念一二三四五行不行?可以,你念一二三四五,那是修禅,你可以得定,你不能往生。为什么?跟阿弥陀佛的愿不相同。念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本愿相同,他到时候会接引你,他会欢迎你到那个地方去。那个地方也是一个修行的环境,那环境比我们这个环境太好了,我们这个环境缺陷太多,很不容易成就。到那个环境,那真的得大自在,什么事情都能够随心所欲,心想事成。所以叫换个环境去修。

  《观经》净业三福这三条是一切诸佛教化六道众生共同的一个原则,决不是哪个发明的,这是事实真相!你从哪里修起?一定从这修起,就是按部就班,好像教小朋友,教幼稚园学生,慢慢小学、中学、大学,按部就班。这一定的,不是人发明的,是自然的,这就与道相应。中国人讲道、讲德,道就是大自然,大自然的规律,大自然的法则。

  圣人的心就是人家心地清净,真的一尘不染,悟入了,一下明白了。明白之后,心跟法性融合,身跟法相融合,那真的就是不生不灭。怎么样才融合?你一定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自然就融合了,本来就是这样。也不是真正有个什么两个东西合起来,不是的,本来就是。本来两个字意思好,本来就是!只要你放下妄想分别执著。真正懂得这个道理,你说哪个人我们可以不尊敬他?哪个人可以轻慢他?不可以,轻慢一个众生是轻慢自己的性德,轻慢一个人、轻视一个人是轻视自己的法性,这才是诸法实相!

  这个人造作滔天大罪,用什么态度对他?他造的滔天大罪是迷惑颠倒造的,他省悟过来就不是的,他就是佛。迷得太深、迷得太重!他要不要把他那个罪业洗干净?要。到哪里去洗?用什么方法去洗?三途地狱就是他洗刷干净的地方,他到那里去学习去。这样一看,三途地狱不错,要不然你造这么多罪业,你到哪里去洗干净?所以那个地方是造作罪业人的忏悔堂,那也是学校,也有很多佛菩萨在里面教,地狱里一些鬼王全部都是佛菩萨示现的,一定要懂这个道理。

  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了,连堕落到地狱里的人,我都要恭敬他,我都不敢轻慢他。为什么?他本来是佛,现在迷得太重了。就如同一个人,好人,喝酒喝醉了,发酒疯,你可以原谅他,你可不能怪他。他本来是好人,只要他醒过来,他就是好人。你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

  现在我们要恢复自性,在我们现前来讲,我们一定要孝养父母。世出世间圣人教导我们都从这里扎根,就是「孝敬」。孝对父母,以父母来作对象;敬对老师,以老师来作对象。人的一生,这两个人对我们的恩最大、关系最大!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我们的身命得自於父母,父母养育成人;我们的慧命得自於老师,没有老师教导,我们智慧不开。所以老师的恩德是超过父母,为什么?父母,身命只是一生,恩德,一生的恩德。老师、佛菩萨,生生世世!永远不舍弃,永远在照顾你。你说佛菩萨我没见到,不是你没见到,是你不肯接受;你肯接受,你马上就见到了。你不肯接受,就没有法子,他就不会现前;现前,你还是骂他,还是侮辱他、轻慢他、瞧不起他,那你就是造很多罪业!所以佛菩萨不示现,不让你造罪业。你看看,现前是慈悲,不现前还是慈悲,永远的慈悲。这是首先教给我们要懂得为什么要孝,为什么要敬,道理在此地。

  中国的教育,我在讲席里头讲得很多,中国教育兴起,就是发起,从哪里发起?就是五伦里面的「父子有亲」,就从这个地方发起。也可以说,现在人喜欢讲科学的名词,那就是中国教育的原点,教育兴起来的原点,最初的一点就是这个地方。所以五伦是道,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这是道。这不是哪个人发明的,这也不是哪个人创造,这就是自然的现象,自然就是肯定它有这个现象。随顺自然,这就是德。所以父子亲爱那是德,那也不是人发明创造的,他自自然然的,父子相亲相爱,自然的。那小孩长大了不孝父母,就是学坏了,那不是他的本性,他的本性爱父母。但是你要是不好好的教他,他会学坏,学坏,那是习性。因为他有习性会变坏,这教育就非常重要。中国就是提倡这个教育,教育非常重要。所以我讲《三字经》前面八句话,那叫做真言!我说它是真言,那是了不起的真理。

  《三字经》前面八句,中国五千年来代代都遵循这八句。一开端就把主旨宣布给你,「人之初,性本善」,就像佛法,佛法一进门就跟你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你本来是佛。中国老祖宗第一句话告诉你本性本善,这要肯定。为什么会变成不善?学坏了。所以夫子讲「性相近,习相远」,性是性本善,大家都一样的,相近;可是习就相远,你渐渐远离了善。这个远不是跟人的距离远,是跟自己的善,那个本善愈来愈远,变成不善了,习性变成不善了,这个事情重要。下面这是教育兴起,「苟不教,性乃迁」,你要不教,愈演变愈严重,距离就愈远,就这个道理。

  底下两句话,「教之道,贵以专」,专就是定,定能生慧,定能够见性。所以教学最怕是搞杂搞乱,一杂一乱,那就坏了。这是现在科学,叫人家学好多好多东西,永远不会见性,学得很辛苦,见不了性,开不了智慧。中国几千年来都叫你学一样,一样东西,你能够得定,你心会很安静,所谓心平气和,我们一般讲有修养,读书就有修养。一门深入达到一定的程度,他开悟,这一开悟,真的,一切通达了。那是自性里头本有的般若智慧现前了。

  你们要不相信,你去念《坛经》,六祖惠能的《坛经》,你看看六祖惠能讲的那些。他不认识字,没念过书,他听讲经,我估计只听了两个小时。在黄梅五祖那个地方,半夜三更去参访五祖,大概就讲两个小时。五祖讲《金刚经》大意,从前面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悟了。悟了之后,不要教了,他全都懂了。不但《金刚经》懂,所有经懂了;不但佛法懂了,世间法也通了,就出师。出师就是毕业了,五祖半夜赶快把他送走。你想想这个道理,这个道理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们为什么不行?你就是不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那有什么法子!你说惠能有什么了不起?就是他在听了之后,妄想分别执著一下就放下了,这叫顿悟!所以我那个图还没有演变出来,我先画出,那就像这是个黄色的,黄色的加上蓝色的、加上红色的,这三层这是妄想分别执著烦恼遮住了本性。他怎么样?他这三个一下拿掉了,这真痛快!我们是一层一层把它剥掉,他一下就去掉了,这叫顿悟,顿超。所以这个悟,佛法里头有渐悟、有顿悟,这是顿悟,顿悟是真的不容易。

  可是你要知道惠能行,在理上讲,每个人都行,就看你愿不愿意。你要不愿意,永远没办法。你能够放下一分,确实得一分利益,放下二分得二分利益。这你开始,开始慢,但是进度到后来一定变成几何级数,倍倍相乘。大概要到什么时候?像我自己的经验,三十年。三十年前进步很缓慢,那就是放下的时候还很不情愿,很痛苦。没有别的,就是放下。

  我这个方法是章嘉大师教给我的。头一天跟他见面的时候,我问他:我懂、我知道佛法很好,有没有什么方法让我很快就契入?他老人家就教我看破放下。我问他从哪里下手?他说从布施。头一天见面就讲这么几句话,两个小时。我也是听话,真的就肯修。在从前很吝啬,我自己的东西,不要说是不会送给人,人家问我借,我都不会答应。我一生的嗜好没有别的,喜欢读书,我的书不借给人,为什么不借给人?因为他不爱惜书,他还给我的时候面目全非,我就很生烦恼,我对书本非常爱惜。所以慢慢学,到以后什么都可以,买了新书,我自己没有看,人家要借都可以送给人。顶多说,人家看了把书搞脏了,里面或者是做了记号什么东西,我看得很难过,算了,送给你,我再去买一本,慢慢放了。

  三十年之后,我进步就快了,那个时候进步,自己能够觉察。到现在,诸位你要是常常听我讲经,你能够发现到我每个月讲的不一样,境界不相同。这就是我自己能够觉察到,我每个月都有进步。所以很快乐,法喜充满!如果学了没有进步,那就垂头丧气,就会退心。为什么不退心?进步。三十年前,年年有进步,年年能发觉。现在,这三十年之后,月月能看得到。所以才非常非常感谢老师。

  佛法是方东美先生给我介绍的。在香港有一个学人唐君毅先生,大概提到你们都知道,是新亚书院的院长,他是方老师的学生,是我的同学。这佛法是老师介绍的。以后是遇到章嘉大师给我奠定学佛的基础,非常感激!遇不到这些人,那一点办法没有。方老师学生多,章嘉大师学生也多,为什么不能成就?不信!要信老师才行!老师教的百分之百的依教奉行,你才能得利益。遇到,你不相信,你不认真的学习,那就没法子了。所以总是从孝、从敬奠定基础。

  在国外,我认识的人也不少,大概是认识我的人更多,都想来学佛,对佛学很有兴趣。但是我讲《弟子规》他们就摇头:这个东西是儒家东西,教小孩的,为什么要学这个?这就是他不懂了。学佛要从哪里学起?佛法最基本的一门课程就是十善业道,是佛学入门第一个课程,修善,那还不是学佛。先学做个善人、做个好人,然后才能学佛。你看净业三福三条,第一条是修善,第二条才学佛,才受持三皈。没有善行,你不是善男子、善女人,你怎么学佛?佛没法子教你。所以先教你要做个善人。

  现在为什么在家三皈做不到,出家也做不到?没有十善,后面全没有,哪来的三皈!三皈是觉正净,《坛经》六祖能大师讲得非常好,你看《坛经》里面传授三皈,他把三皈的誓词改了。我那时候看《坛经》看到这一段,我感觉到非常奇怪,一般传授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把它改了,他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当然这一改我们很好懂,他为什么这样改?我们就会想到惠能大师在世那个时候,佛教传到中国差不多有七、八百年,七、八百年时间也很长,所以时间久了,佛法就开始变质,大概一般人变成形式,对於实质他不懂。

  皈依佛,就像我们现在一般人讲佛一定想到佛像,讲法,皈依法一定想到经典,皈依僧一定是出家人,这个不行。佛门里有所谓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你怎么能够依靠它?所以你要懂得实质,它是个代表的。这佛像代表什么?代表觉。佛是觉的意思,自性觉,法是自性正,僧是自性清净。他讲皈依觉正净,那我们一看马上就懂。皈依佛是什么意思?觉而不迷,皈依法是正而不邪,皈依僧是净而不染。所以我们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依自性觉,这叫皈依佛;我们从邪知邪见回过头来依正知正见,叫皈依法;从一切染污(精神的染污、生理的染污),回过头来依清净心,这叫皈依僧。六祖这么一说,我们就非常明了,就知道什么叫三皈依。

  我们今天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跟觉正净相应,还是跟迷邪染相应?还是迷邪染,你没有皈依!你要是觉正净相应,那才叫皈依。所以他前头没有十善业的基础,他怎么能皈依?他怎么能回得了头?你就知道佛法是建立在善法的基础上。儒家的《弟子规》是善法,基础的善法,从这里学非常好学,也就是从这扎根。「慈心不杀」落实在《太上感应篇》,道教的根,因果教育!《弟子规》是伦理道德教育,《感应篇》是因果教育,十善业是佛陀的教育,这都是根,儒释道的三个根。如果我们有这三个根,你是活的,就像一棵树一样,它是活的,它一定会长成、会茁壮、会开花、会结果。如果没有这三个根,树栽在那个地方,没根,死的不是活的。插在那个地方,几天枯死了,情形就是这样的。所以你说这个重不重要。

  我们过去已经皈依学了佛,学了这么多年,迷惑颠倒,每天还烦恼习气那么多。那你现在就晓得我没有根,不是佛法不灵,不是佛法不好,是没根。没根,现在再补习来得及,不是来不及,好好的把《弟子规》、《感应篇》把它学好。多少时间?半年足够了,要真干!为什么会真干?你认识就会真干了,你就晓得这个根太重要,我有这个根我就活了,活了就成佛、成菩萨。活不了就是六道凡夫,那你在造作罪业,果报在三途六道,这一定要知道。我们要搞活的,不能搞死的,学佛不能学死,学佛要学活的,这三样东西非常重要。

  然后你看这才正式入佛门,「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持戒。释迦牟尼佛灭度的时候,弟子们向他老人家请教:你老人家在,我们依你为老师;你不在了,我们依谁为师?佛说了两句话,「以戒为师,以苦为师」。释迦牟尼佛一生给我们的示现,你看他一生,舍弃王位,舍弃荣华富贵,生活是出去托钵,三衣一钵,什么都没有。我们现在还有房子,释迦牟尼佛没有,释迦牟尼佛在树下打坐,树下一宿,没有道场!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是一些长者居士供养他的道场,在这两个地方讲了不少经,也住了一段时间。你要知道,他只接受使用权,他不要所有权,所有权是居士们自己的,给我们后人做榜样!

  我学佛,我的老师就是章嘉大师,这第一个指导我的。他叫我看的书,第一本书就是《释迦谱》、《释迦方志》,这两部书是释迦牟尼佛传记,在那时候没有单行本,《大藏经》有。我们到善导寺太虚图书馆借《大藏经》,把这两部书抄下来。看了这个之后,我们才认识释迦牟尼佛他是个什么人。看完之后,他不是宗教,他是教学,自己真的就是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放下就大彻大悟,禅宗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智慧德能现前。从此之后,一生教学,三十岁开始教学,七十九岁圆寂,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这三百余会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办班,开的课程,时间长的有好几年的,短的二、三个小时。一生天天都在讲经,从来没有空过,人多也讲,一个人也讲,有一个人去问他,佛都跟他讲,从来没有空过的。

  所以佛开口所说的,记录下来那就叫经典。经典传到中国是少分,因为那时候交通不方便,运输太困难了,所以中国的法师到印度求经,印度法师到中国来都是带一点点。因为经年累月那么长的时间,传到中国也算是不少,主要的经典都保存在中国,而印度现在已经没有了,都散失了。所以现在佛教经典最完整的是我们汉文经典,再有藏文,巴利文是小乘。这些历史我们要知道,要认识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榜样,什么都放下了,你那个智慧才会增长。烦恼轻、智慧长,那才真叫快乐无比!你放不下,你有忧虑、你有牵挂、你有累赘,那就是严重的执著。所以你不能不放下,这不能不知道。

  建道场,我们在此地,当时这一层楼陈老居士供养的,我原来不接受的,我说借给我用,他说不要,还是捐出来好。那好,我们成立一个董事会。第二层是个张居士买的,十楼。下面九楼是胡居士买的,胡居士做得很如法,产权是她的,借给我们用,象徵性的一年一块钱。我们不用了,她就收回去,好!这才是释迦牟尼佛当年那种方式。佛教我们这样做的就如法了,你没有丝毫牵挂,你也不担心这些财产。将来我们走了,财产怎么办?你还要操心。一点都不操心,斋主拿回去,你怎么处分是你家的事情,与我不相干,你才干净俐落,真的是一尘不染。

  那我们现在所用的这些书籍经典,不但是将来你要留给后人,现在就要送图书馆、送学校。送学校比送寺院作用还大。学校真有老师、学生去翻,去找参考资料,寺院已经没有了;除了佛学院。佛学院还需要,需要这些参考资料,需要这些教材,我们都提供给他们。总而言之,不要给自己找麻烦,不要给自己添烦恼,这就对了。

  一定要放下,放下的快乐自在,你们没有享到过,为什么?你从来没有放下过,你怎么知道那种快乐?所以佛法讲,古人讲得很好,「唯证方知」。为什么?你自己真放下之后,你才晓得那个乐趣,你没有放下,不行。这个放下要真放下,假放下,我试验试验看,放下之后看看我有没有快乐。放下之后,也没饭吃,也没房子住,这很痛苦。那是假的,不是真放下。真放下,不一样,真放下有乐趣。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一桩事情。

  所以佛教给我们,业障深重的人慢慢放,这一般人就能做得到。那种一下放的,实在是上上根人,那不是普通人。佛教我们「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这两句话比什么都重要。学佛不肯吃苦,不行,你真正能吃苦,然后你会尝到苦里头有乐,那个乐才真乐。你入这个境界之后,然后你会看到什么?你们现在享乐,乐中有苦,真苦!苦中之乐,真乐,这个道理就深了。你入这个境界之后,你对於富贵之人绝对不会羡慕,为什么?你知道那里头有真苦。我们这一切物质生活缺少一点,你会很快乐,有真乐。绝对不会羡慕世间,不但说世间什么国家总统、皇帝让你做,不干。我常常讲,摩醯首罗天王让位给我,我都不干。为什么?乐中有苦,真苦。能够舍弃,得大自在!那人是真自在。苦,佛讲那个苦,你真正听懂,苦里头有大乐,苦里头有大自在。为什么?没有分别了,你才真正自在。有分别就有执著,那就不自在。

  所以下面我注的是,「戒是佛身」,你不持戒怎么行?「经是佛言,禅是佛心」,禅是什么?《金刚经》上说得很好,六祖能大师的开悟就是在《金刚经》上悟到的。所以你要想学《金刚经》,先学《坛经》。学了《坛经》,再学《金刚经》很容易;学过《金刚经》之后,再回来看《坛经》更有味道,才真正有味道。所以先用《坛经》引导你入《金刚经》,《金刚经》有悟处,回到《坛经》,你才知道惠能大师怎样把《金刚经》落实到生活、落实到教学、落实到处事待人接物,你就真正学到般若智慧。

  禅是什么?《金刚经》上两句话,「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取於相就是外不著相,如如不动就是内不动心,所以外不著相就是不受外面境界的影响,你有这种功夫,那是你看破了。外面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为什么受虚妄相来影响自己?那你就错了,为什么会影响?还是分别执著。你没有分别执著,不受影响;你有分别执著,那肯定受影响。内不动心,内心清净。这是整个佛法,不管是哪一宗也不管是哪个法门,共同的目标,这叫佛心。佛心,这就是自性,自性确实一尘不染。外面法相是它变的,不会受法相影响,性相不二,理事一如。

  有小乘,这才能进入大乘。大乘头一个「发菩提心」,第二个「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只有最后一句是度化众生。前面全是自修,全是自行,后头一句,你成就了,你要把你的誓愿兑现。你曾经发过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你不能不兑现。所以你发过这个愿,自己成就之后,一定要帮助众生。帮助众生,怎么帮助法?最重要是帮助他开悟,这比什么都重要。帮助他开悟,那真正是佛法,他开不了悟,业障习气太重,帮助他断恶修善,帮助他转灾难为祥和。

  现在这个世间灾难很多,有很多人想忙著逃避,哪个地方安全?我常常说,这世界没有安全地方,唯一安全的是提升自己境界,那是最安全的。提升自己的德行,提升自己的灵性,比什么都安全。原子弹纵然掉下来了,像看放烟火,你说多快乐!一丝毫恐怖都没有,看放烟火,是真的。何必要躲?没有地方躲!躲还是妄想分别执著,怎么躲到最后还是躲到三途地狱,错误了!所以觉悟太重要,一觉悟,所有一切灾难都没有了。《心经》上讲得很好,「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大家常常念的,这就是证明。苦厄就是灾难,什么灾难都没有,觉悟就没有,迷有,觉悟就没有。所以永嘉大师说得更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迷的时候有,觉了就没有。这个道理不可以不懂。

  所以菩提心,我们想发,发不起来。你看看菩提心在最上层,下面统统没有,菩提心怎么能发得出来?菩提心就是我们这边所写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发不起来,没有前头的。如果前面具足了,你一起心动念一定相应,就是这个心。这才真正快乐、真正自在。

  深信因果,这个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念佛成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相信这个因果。你们想想看,大乘菩萨发菩提心的,那在《华严经》讲都是初住菩萨以上,他还不懂因果吗?我当初学到这一句的时候,搞了二、三个星期,想不通。连我们凡夫都相信因果,难道菩萨到这个时候还要给他讲深信因果吗?想了二、三个星期,才忽然想到,佛在经上常讲,净土法门,许许多多的菩萨想求这个法门,没有机会,听不到。我们听到经上这个说法的时候,才忽然想到,这个深信因果决定是讲念佛是因,往生成佛是果。我去问李老师,李老师点头:没错,总算你想通了。

  《华严经》到最后是怎么成就的?你看善财童子就晓得,五十三参,念佛成就的。五十三参,第一个参访的是德云比丘,《四十华严》是吉祥云比丘,翻译不相同,是一个人。德云比丘学什么?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我们就晓得了,因为印度跟古中国是一样的,先入为主,你就看第一个,第一个那就是他主修的,那他是学了念佛法门;到最后五十三参,普贤菩萨,你再一看「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这才彻底明了,《华严经》教人念佛法门,自始至终没有改变。当中参访的是善知识,等於说是参观其他的道场、参观其他的法门,参观完了之后,谢谢,不学。你看「恋德礼辞」,恋德是感谢;礼辞,我给你礼拜,辞是不学,还是念我的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个你要能看懂!

  为什么要参访?没有一样不通,叫广学多闻,所谓「法门无量誓愿学」,去参访。为什么要通达这么多法门?第一个是对自己没有怀疑,成就圆满的后得智;第二个是教化众生,众生根性不相同,不同的根性要用不同的方法,你才有善巧方便。所以那是教人的,不是自受用。自受用的一门深入,始终不改,《华严》教给我们的。如果学《华严》,连这个没有看出来,那叫白学了。确实是一门深入,然后你才知道这个法门无比殊胜。

  我们学其他法门,你就明白了,其他法门要不要学?这是主修的,主修的里头根没有扎稳,不要搞别的,搞别的,你分了心。我这一生,早年的时候是教过佛学院,以后不教了。为什么不教?我自己有惭愧心,对不起学生。为什么对不起学生?佛学院课程太多,老师太多,这个老师说南面好,那个老师说西面好,让学生头脑里头迷惑颠倒,不知道什么好。所以佛学院几年毕业之后,什么都不通,这怎么能对得起人!我学佛的时候是跟李老师,李老师开了一个佛学班,叫「经学班」,是台中莲社的,有二十多个学生,学讲经。怎么个教法?私塾的教法,个别教学,一个人只准学一部经,你学两部绝对不教你,一个人学一部。这以后我们才晓得,跟《三字经》一对照,「教之道,贵以专」,学之道也是贵以专。

  所以我在汤池办文化中心,我们是招了三十位老师,在我们是学生,但是他们也负责教地方上的人民。我教他什么课程?《弟子规》,一定要求百分之百落实,落实在你的生活,落实在你的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你自己没有做到,你教别人,人家不相信你。你自己都做到,你教人家,你才能感动别人。这些老师来的时候,我们第一个条件就是告诉他,到这个地方来,你一定要在这里住十年,十年不离开,你才会有成就。他心就是定的。

  十年,《弟子规》这个课程学好了之后,基础打好了之后,学一部经。在国内都采取儒家东西,或者是《论语》,或者是学庸,或者是《孟子》,或者是《礼记》,学一样。学多久?学十年,你一部经学十年,你将来在世界上是专家,你真正成为学者。其他的通不通?通。我们现在三十个人,大概有二、三个人学一样的,大概总有十几种,十几种每天上课。我学《论语》,我讲《论语》,同学们大家来听《论语》;你学《老子》,到上你的课,我也听你的课。这就是说所有经论都听,我是专搞一门,我不搞第二门,我听你们东西是吸收你们的精华来补充我这一门,十年真有成就!不能搞多。教之道,贵以专,学之道也贵以专,才能成就。

  早年星云法师,佛光山刚刚开山的时候,他有一个东方佛教学院,请我去做教务主任。那个时候有一百多个学生,我就向他建议,三个学生分成一组,学一部经,专攻一部。他听了之后,是很好,但是那不像学校,不像学院。我说学院教不出人才出来,这个方法,这是中国传统私塾教学,肯定出人才。他不接受,那我们意见就冲突了,我就走路了。我说我不想在那里教,教的就是对不起学生,浪费那么多时间,不能成就,一定要专。以后我到文化大学去教书去。反正这个年头,方东美先生讲的,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佛光山政府不承认,我到文化大学,政府承认你,那个聘书很有作用,以后我到美国去的时候产生作用。到美国去办移民,人家看大学教授,立刻就接纳了,非常欢喜。他们重视学术,你有大学教授身分,他非常欢喜。所以专比什么都重要。

  那我现在这么大年岁了,在教学我还是一贯的主张,决定不能够同时学两门。学两门你分心,你的精神、时间都不能集中。集中才能得定,才能开慧,一分散就不行,那学的是只能够学学术,这是李老师教我的。现在一般学校学佛学、儒学、道学,我们不能这样做,那样做,你将来成为一个学者。换句话说,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对你的德行没有影响。所以我们要把这个字掉过头来,我们学佛、学儒、学道。学儒就是要像孔子、要像孟子,做现代的孔孟;学佛,我要做今天的释迦牟尼佛;学道,我要做今天的老子、庄子,这才能成就!古人讲得好,「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你把它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是一无所成,将来讲学会讲得天花乱坠,可以写出几本很好的书,起不起作用?不起作用,对你的德行修养,对你的断烦恼、长智慧,完全不相干。那就大错特错!你这一生光阴浪费掉了。

  所以这个思想见解怎样能够建立共识?这一条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建立共识。你要在佛法里要把它根本的理念找到,然后你自己就会发心,我要跟众生和睦相处,别人有意见的时候,我会让他,我会尊重他,只要他这个意见没有大的伤害,统统都能过去。大的伤害,我们再来协商,再来讨论来研究;不是太大的伤害,尊重别人好,不要自己有意见。你能够做,时间做久了,大家就晓得了,他这个对,我们都放弃,放弃自己成见,见和同解就建立了,何必要去争!要去争,坚持自己的意见,破坏和合。

  今天这个社会,诸位都晓得冲突到处都是,在家庭,夫妻冲突,为什么闹离婚?夫妻冲突。父子冲突、兄弟冲突,麻烦可大!我们今天真正是要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们要给世间做一个好榜样,他跟我冲突,我不跟他冲突;他毁谤我,我赞叹他;他侮辱我,我尊敬他。虽然他一时不能接受,没有关系,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到临死的时候,他会想一想,我这一生遇到的某个人真的是好人,会觉悟!这一世不觉悟,还有来世!

  所以学佛的人一定要肯定生命是永恒的,生命是没有生灭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不生不灭的。生灭是什么?身体,身体不是我。《金刚经》上「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身体不是我。我都没有了,哪来的我所!这个房子是我的,我都没有,哪来的我所?我所也没有。所以凡是在世间,你快乐在哪里?快乐在随缘。今天我们坐在这个讲堂,讲堂这两个小时是我们的,走了之后就不是的。你说这多自在!真正到无我所的时候,就是无所不是自己的处所,遍法界虚空界是自己的住处。

  我在国外跟很多宗教,跟这些其他国家从事於和平工作的代表们,我参加过五次联合国的和平会议。他们问我:法师,你是哪里人?我说我是地球人!我说我们都是同乡,都是一家人,地球人!我说的没错,我住在地球,你也住在地球上,何必要画那个小圈圈?小圈圈就有冲突,没有小圈圈,就没有冲突了!

  我们跟这些不同宗教相处得很好,宗教是一家人。我说:我承认你的上帝。他说怎么你承认上帝?我说:是!你的上帝是宇宙之间唯一的真神。他说对。我说:释迦牟尼佛是真神的化身。他说释迦牟尼佛是真神的化身?我说:你相不相信真神能化身?相信,真神会有变化身。我说:所有其他宗教都是真神的化身,可不能反对,反对就是反对真神了!原先我以为我这个说法还会引起争论、引起辩论,结果走了这么多年,到处都没有一个人争论,还都想想有道理,都能接受。那一接受,全世界宗教是一家人,一个真神的化身。在我们佛法里面,观世音《普门品》里头说得多清楚,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佛身得度就现佛身,应以基督身得度就现基督身,应以阿訇身得度,就现阿訇身,这一点都没错,是一不是二。所以宗教就变成一家人。没有一个宗教不尊重我,我到哪里去都是非常礼遇,确实一丝毫的隔阂都没有。

  所以我们自己从内心要把它化解。我告诉他,我告诉马哈迪,这是马来西亚前首相,他是虔诚的穆斯林。我告诉他:我读《古兰经》,我是最虔诚的穆斯林,所以《古兰经》里面真正的东西我得到了;如果我把它看作是不同的宗教,我什么都得不到。他点头同意。我说:我读《圣经》,我是最虔诚的基督徒,我讲《圣经》比他们牧师讲得好。我在新加坡讲过《玫瑰经》,天主教的朝暮课诵,《玫瑰经》是他们朝暮课诵,我这个光碟现在在天主教很流行,大家都听,听说我比他们神父讲得好。为什么?我是真正天主教徒,所以我比他讲得好,道理就在此地。如果我有界限,那就不行了,那它里面的东西就看不到了,你戴了有色眼镜,你就把它的东西扭曲,必须要以真诚心。我们知道,在佛法讲,统统是法性变现的,他们叫真神,我们叫法性,就这么一回事情,是一个法性。

  所以我跟他们谈得都很投机,他们非常乐意跟我聊天,跟我谈话,这样就和睦了。和睦要有理论的基础,没有理论的基础,总是和不了的。感情做朋友的,没有理论,那是表面的,不是真实的,要有理论。理论在佛法里头是最透彻,佛法理论通了,所有宗教都通。佛法里面常讲一经通,一切经通,不但佛经一切经通,所有宗教经典全都通。《圣经》也好,《古兰经》也好,任何一句我们也能够讲个一、二个小时,讲得津津有味,道理就在此地。所以你一定要契入境界。

  第二条「戒和同修」。第一个是比什么都重要,思想见解就是建立共识。共识要是达成了,下面大家在一起生活,戒是规律,团体生活一定要有个规范,没有规范就乱了。这个规范,佛给我们就是六条,就叫六和敬,就是这六条。那我们自己还要看看现前社会的状况,我们的程度,我们要采取哪些。在佛教里面,基本的是三皈五戒,我们晓得现在三皈五戒不能落实,三皈五戒要不要受?要受,受是形式,没法子落实,必须要从《弟子规》落实。不要把《弟子规》看作是儒教的东西,我们不是这个看法,我们把它看成是佛教最基础的教育,就是佛在经典上讲的小乘。

  我们现在不用小乘,这是中国佛教的一个特殊的例子。小乘在隋唐时候有两个宗,俱舍宗跟成实宗。但是到唐朝末叶的时候,这两宗就衰了,没有人学,宋朝时候就没有了,变成历史上的名词。在中国,就是中国大乘这八个宗派起来了。为什么不学小乘?中国用儒跟道代替,是这么一个原因。从前无论在家出家的,学佛的没有不学儒,统统有儒的底子、有道的底子。所以有儒道这个基础,入大乘比小乘还方便,为什么?儒跟道的思想开阔,接近大乘,小乘真的很保守、很执著,真的不容易契入大乘。

  我在马来西亚那边有过几次弘法的活动,有些南洋小乘的法师来访问,我们彼此在研究讨论的时候,发现他执著很重,那个界限很不容易除掉,尤其是大乘跟小乘当中的界限。都是释迦牟尼佛传的,还不能够和睦。小乘不承认大乘,说大乘非佛说;大乘轻视小乘,瞧不起小乘,你说这个事情多麻烦!所以说一定要化解,这是家里的兄弟,兄弟不和,还搞什么其他的?那就没法子。

  所以我在泰国参加联合国的和平会议,在泰国曼谷大学召开的,正好碰到一个机会,我们来做一千多年大小乘不和的这桩事情。就正好碰到他们泰国王太子五十岁的生日,泰国人是最重视这个节日。太子发了个愿,给佛教建一个医院。因为小乘对戒律很重视,我们讲持戒很严,决定不能碰女人的,不可以碰的。生病的时候,现在医院很多医生、护士都是女的,这很不方便。他们的出家人有二十多万,再加上周边的,差不多有四十万人,没有一个出家僧伽医院,所以皇太子这个想法非常好。

  筹款的时候,查瓦利将军,他是泰国三军总司令也是副首相。我到那里去,他接待我,夫妻两个都是虔诚佛教徒,我在他们家里吃过两次饭,而且查瓦利告诉我:法师,以后到泰国来不要住旅馆,住我家里。我也很感谢他。我听到这个讯息,看到他的夫人都要在外面表演唱歌去募款,我就问她:这个医院需要多少钱你的预算?预算是美金二百五十万。我说:你筹募了多少?她说筹募了五十万。所以我跟她讲:这二百万我送给你好了。他的医院就筹满,到明年可以造好。明年开幕的时候,他会请我去参加,而且听说里面有一栋大楼用我的名字命名。为什么要做这个?使大小乘化解,用意在此地。真的,小乘对我们这个做法,对大乘印象马上就转变、就不一样。所以冲突要化解。

  化解,后头四摄法,头一个「布施」。这个布施跟六度里头的布施名字相同,意思不相同。这个布施是什么?是送礼、请客。我们这一份礼送上去,问题就化解了,没事了。要低头,要恭敬别人,要谦虚、要送礼,要诚心诚意帮助别人,就化解了。然后我们大乘跟他聊天,他就能听得进去,不排斥了,那这对他的帮助就太大!所以处处要念著众生无边誓愿度。佛的教训,我们要活学活用,处处帮助别人,处处化解冲突、化解误会。这都属於戒律里头,四摄法也是属於戒律里面。

  下面就好懂,「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这样的团体多和睦。四摄法用在你家庭,你这个家庭是幸福美满。所以你要懂得,家庭里面,先生出门不要忘记太太,带一点小礼物送给她,她多开心;太太出门也不忘记先生。所以常常送一点小礼物,礼轻人意重,你没忘掉,要会做。如果家里有些小孩、还有老人,都要顾虑到。「爱语」是爱护的,不是甜言蜜语,真正是爱护他的言语。「利行」,所作所为对家庭每个人决定有利益。「同事」就是共事,家事要帮忙去做,先生看到太太在做事情,不伸手帮忙,这是同事没做到。所以你是样样都做到了,你在家庭、在公司、在团体,哪个人不欢迎你,哪个人不尊敬你。

  我在新加坡团结九个宗教,新加坡有个部长问我,你用什么方法?我用四摄法,佛教给我的。用四摄法就把宗教团结起来了!我们到泰国去参加会议的时候,遇到小乘,我们用四摄法,大小乘这个界限就化解掉了,误会就化解了,非常管用!所以这个东西用在国际上,国际争端全部都化解了。佛法真妙!妙在此地。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说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