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雍正皇帝上谕与多元文化教育 - (第三集)
雍正皇帝上谕与多元文化教育  (第三集)  2004/5/1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21-232-0003

  诸位同学,我们看「上谕」下面这一段,我们把文念一遍:

  【朕居藩邸。留心内典。於性宗之学。实深领悟。】

  这是一小段。『朕』是古时帝王自称。在古老的时代,一般人民自称都称朕,秦始皇开始,这个「朕」只有皇帝自称才用朕,平民就不再用这个字,这样子一直延续下来到清朝帝王依旧称朕。『居藩邸』。是他没有作皇帝的时候,那时候他是亲王,我们知道他是封为雍亲王,他是康熙第四个儿子,也就是在那个时代,他做王子这个时代。『留心内典』。「内典」是佛法,佛教的经典称为内典,他很喜欢。以他的身分地位得到真正高人指导,当代的这些高僧大德都来辅导他。他也非常虚心的学习,所以他对儒释道确确实实有相当深入的理解。皇帝领导人确实要这样,为什么?一般人不能够蒙蔽他、不能够欺骗他,他知道的比你多,他学习的比你广博,这些文武大臣、专家学者不能不服。所以他执政的时候是清朝的盛世。『於性宗之学,实深领悟』,「性宗」是禅宗,法性宗,他有相当的领悟。接著说:

  【御极以后。】

  『御极』是做了皇帝,执政以后。

  【宵旰靡遑。】

  这一句是形容他勤劳政事,对於学习的时间愈来愈少了,没有时间来谈论佛法的事情。这还不是真正的原因,这是一句客气话。真正的原因下面说出来了:

  【且恐启天下以崇尚释教之疑。是以未尝形之谈论。】

  没作皇帝之前对佛教下很大的功夫,作皇帝之后反而不谈,好像对佛教疏远了。其实并不是真的疏远,有缘故的。因为作国家领导人最重要要公平,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对於各个不同的族群要公平待遇,对於各个宗教也要公平待遇,不能够有所偏。如果有所偏,底下这些臣民为了讨好皇帝必然起分别执著,皇帝喜欢佛教,大家一窝蜂都学佛,而排斥道、排斥儒,那就错了,就会造成社会的争端,争端如果要是严重就变成社会动乱。所以领导人关系太大了,他的态度一定是公平,即使有所爱好也不能够形之於色,因为他知道他的影响太大了。所以执政之后,对於佛教很少谈论,很少提及到。这就是怕天下(也就是人民),人民以为皇帝崇尚释教疏远儒道。这错误的。这真正是有学问、有德行,处理这些事务,三教的事务,他做得很好、做得很圆满。

  【欲俟庶政渐理。始举三教合一之旨。】

  这是想希望等待政治上了轨道,再提出三教要合一。『三教合一』就是我们今天讲多元文化。希望宗教能团结,教学无论是哪个学派,要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这样子才真正有利於国家社会,才真正为人民的福祉著想,这就对了。

  【提撕警觉。以明互相诋毁者之非。】

  自赞毁他,标榜自己,贬抑别人,错误!前面一开端他就说明三教的过失,你们的宗旨相同,目标是相同,只是接引对象不相同,所以应当合作。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人民,来自不同的族群,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宗教信仰,我们要团结不能够分化。所以想想我们现在,由於科学技术的进步,资讯发达,交通便捷,整个地球真的变成了一个族群。这个族群是许许多多族群融合的,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融合成一个地球之家。我们是地球人,居住在地球上的人民应当是平等的。在佛法里面讲,不但在地球上生存的人平等,所有一切地球上的生物都是平等的,所以我们用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处事待人接物,这就对了。一定要消除自己内心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对立的错误念头,我们要求真实智慧化解对立、化解矛盾,使自己身心调和,然后才能够和天下、和世界,这是中国古圣先贤所讲的太和、中和、保和。儒家一直提倡「和为贵」,所有一切的学术、教诲统统落实在和。

  我们这么多年来提倡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这个理念走到哪里都通。你跟儒谈,你跟道谈,你跟基督教谈,跟伊斯兰教谈,跟各个不同的族群交谈,「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对不对?大家都点头。从哪里做起?从我们内心做起,我内心要跟这个人对立,要跟这个事物对立,我就不和了,就不平等了。所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内功,内在里面的功夫。圣贤人要教化世间,帮助别人,先求自己。所以头一个重要的课题是反求诸己,我要回头求自己,我自己要做到,我才能帮助别人。我自己不平等,我怎么能帮助别人达到平等?我自己跟人家不能和睦相处,我如何教别人?一切是从自己本身做起,自己一定要给别人做好样子。别人毁谤我,我知道他为什么毁谤我,他对我不了解,他对我不认识,他有误会。我表现的形象有欠缺,让他产生错觉,他没有错,我有错。

  所以人能够常常反省,常常改过,这才能产生感化的作用。到他以后相处明白了,实在是别人对我们的误会,甚至是对我们的毁谤,不但提升我们自己的境界,也对他有帮助,这是对他很好的一个教学的方式。他毁谤我,我赞叹他,他侮辱我,我帮助他,我对他没有丝毫怨恨,我只有恭敬赞叹。时间久了,他会反省到,他这些态度对待别人,别人是反抗他;对待我,我们不但没有反抗他,我们随顺他,他会觉得我这一生这个朋友是好人,他能够想到这一点,他自己境界就提升了。所以我们帮助自己也帮助别人,这是真正的帮助。如果我们听到别人毁谤我们,侮辱我们,我们心里面就有瞋恚、就有报复,错了!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不是解决问题,这是制造问题。要解决问题,一定从本身解决起,我本身问题没有了,解决了,外面也没有了,也化解了。这个道理不能不懂,这才叫真正学问,实学,真实的学问。我们要化解别人的误会,化解争端,化解毁谤,我们自己决定不能够毁谤别人,决定不可以有争论,这才是真实智慧。雍正皇帝很了不起。

  【今迩十年矣。】

  他作皇帝做了十年,『迩』是满,满十年。

  【听政余暇。偶将朕之所见。并昔人论说数条。举以示天下之学道者。】

  『学道』就是包括儒、释、道三家。你看看他作皇帝沈默了十年,不谈这个问题,实际上他非常留意,也就是我们讲的机缘没成熟,这不能说,佛家讲观机。现在已经十年,政治制度一切都上轨道,机缘成熟了,应当要谈谈这个问题,三教合一。所以我们这个题目订的是「雍正皇帝与多元文化教育」。现在在这个世间我们普遍都在讲多元文化,多元文化应该是雍正皇帝最早提出来的,三教合一。他自己所学的心得以及古人的『论说』,他下面一共列了八条,每一条我加上一、二、三、四,这是我加的,便利我们学习,原文上没有这个数目字。我们看看他所举的这八条,第一条:

  【古人有曰。周孔六经之训。忠孝履其端。】

  第一条文字比较长,自然分三个段落,这第一条讲的是儒家,周公、孔子用『六经』来教化人民,他的宗旨核心是讲『忠孝』。中国的文字我常讲是智慧的符号,你看看这个符号,你就懂得它的意思,人能够开悟,这是在全世界所有国家民族所没有的。中国人的智慧可以从他创造文字这个地方能够体会得到,你看「忠」这个字,下面是个心,上面是个中,你就晓得这个字是什么意思,你的心要正,不偏不邪,这叫忠。如果我们有偏心、有邪念,这就不忠,在古时候忠是对国君、对国家、对人民,现在我们讲的是对人对事对物不能有偏心,不能有邪念。没有偏心,没有邪念,这个心是真心,真诚,真诚是忠。

  「孝」这个字,你看这个字的符号,孝上面是个老,下面是个子,「忠孝」都是会意,叫你体会这个字的意思。老是上一代,子是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合起来,这叫孝。现在人讲有代沟,代沟就是大不孝,孝没有了。孝没有代沟,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体,我们今天讲一个生命共同体,所以他爱祖先就会敬祖先;爱子孙,他就教子孙。孝旁边加一个文就是教,文教,你看它的意思多深,纵的讲无始无终,横的讲没有边际,就是佛家讲的「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在中国用这个孝字做代表,这个意思是整个宇宙是一体。佛法也是建立在忠孝的基础上,所以它到中国来真的发扬光大,基础、立足点与儒家完全相同,与道家完全没有违背,儒释道确实是一家,雍正看的一点都没错。推而广之整个世界,各个族群、各个宗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儒家教的是什么?忠孝而已。下面一段说:

  【李老二篇之言。】

  老子,老子姓李。『二篇』,就是老子道家讲《道德经》上、下两篇,这两篇文字不长只有五千字,五千言讲的是什么?道德。什么是道?我们用儒家前面忠孝两个字来说,孝是道,忠是德,你要体会到。道是太和,德是中和,你懂得用中,儒家讲中庸之道,佛法讲中道,圣人都知道用中,不偏不邪与道相应,不违背道,这是德。虽然说的名词不一样,忠孝,一个讲道德,实在讲意思完全相同。说法不一样,内容是一样的,效果是一样的,都是把这个标榜为教学的宗旨。

  在中国古时候儒家教童蒙,《三字经》,六、七岁的小朋友就要开始念,它把教学的宗旨摆在最前面,「人之初,性本善」,那个本善就是道,本善就是忠孝。所以忠孝不是学得来的,是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现在为什么要学?是因为你迷失了本善,你被这个社会染污,你原本是忠是孝,现在变成不忠不孝。为什么不忠不孝?起心动念想到自己,自私,想到我的利益,就没有想到别人的利益。所以这思想到行为错了,错在哪里?损人利己,我利己一定就损害别人,所以忠孝道德没有了,佛家讲慈悲也没有了。你看看三家讲的教学的宗旨,儒讲忠孝,道讲道德,佛讲慈悲,本源是一个。佛家讲慈,慈的意思是与乐,我帮助你得到快乐;悲是我帮助你离开痛苦。帮助人离苦是悲,帮助人得乐是慈,慈悲都是爱心,真诚的爱心。所以雍正皇帝在这里做了总结:

  【事迹虽异。理数不殊。皆可崇可慕者。】

  三教教学的宗旨听起来好像是不一样,你仔细想想它相通,所以三教都可以向往,都应当学习。『崇』是崇敬、尊崇,都可以依它来学习,不应该有区别。你样样都学,广学多闻,你才成就真正的德行智慧,不可以说学一家排斥一家,那是错误的,那是不懂得学习。中国古人讲善学、会学,儒释道这些祖师大德们接引学人常常都说一句「你会么」。这句话意思很深,会就是你会学、善学,善学就是我样样都学,样样都通,里面没有矛盾、没有对立、没有误会。不善学是另外一面,排斥另外一门,永远是对立的,永远是矛盾的,永远不能解决问题,这就错了。

  我学佛,我也学儒,我也学道,这些典籍我常常都在读诵。不但这些东西读诵,其他宗教的典籍我都涉猎,我没有比较,我没有分别,我没有执著,我愿意做一个学生。周孔是我的老师,老子也是我的老师,释迦也是我的老师,耶稣也是我的老师,穆罕默德还是我的老师,古今中外的圣人都是我的老师。我愿意做个好学生,我向他们学习,广学多闻,成就自己的德行智慧,这多么快乐!如果我要树敌,我学佛我要排斥别的,你想想这个生活多痛苦!你不学,你不认识圣人,学了之后才知道这些人都是大圣大贤,他们的思想见解一致的,教化众生的宗旨目标相同的,没有两样,都应当认真的去学习,不可以对立,不可以分别。所以我看到「上谕」这段雍正讲的「皆可崇可慕」,我很佩服,确确实实是这样子,皆是平等的。我们要以平等心来对人对事对物,对一切不同的宗教,对一切不同的族群,真诚的爱心,真诚的礼敬,自己得大受用。第二条说:

  【又有曰。儒以正设教。道以尊设教。佛以大设教。】

  你仔细去看,『正』里头有没有尊、有没有大?具足。『尊』里面一定有正,一定有大;『大』里面一定有正,一定有尊,一而三,三而一。所以我们对於三教平等礼敬,他是我老师,学生见到老师要行礼,我见到孔夫子行礼,跟见到释迦牟尼佛行礼没有两样。我们拜佛,我走向基督教堂,面对著耶稣,面对著十字架,我跟面对佛陀没有两样。我展开佛经跟展开《圣经》,那个恭敬心是相同的,我才学到东西。如果说,佛教是正教,那个是外道,你准学不到东西,你所学的决定有偏差。什么原因?因为你心不正,你中没有了。你心是偏的,你心是邪的,你学的东西当然也是偏心,你怎么能得到中正?

  宇宙的真理是中正,可见得不是人家东西不好,是你自己错了,你自己用心不善,你没有看到人家真的东西。说到这个地方,使我们想到中国禅宗常说「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句话可以引伸各个不同的宗教、各种不同的文化,在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相同的。所以我常常用树来做比喻,树它有树叶,有树梢,有条,有枝,有干,有本,有根。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就好像这个树叶,树叶未生前本来面目就是根,根相同,都是一个根生的,那个根是大道。你知道这个根是大道,你就晓得树梢是大道,树叶是大道,为什么?每个树梢、每个树叶都从根本生的,它怎么会不相同。

  没有见根本的人,他有分别、有执著,他觉得不同,我这片叶不是那片叶,这个枝不是那个枝,他搞成对立。对立就与道相违背,就是与自然的法则、自然的规律相违背,这就错了。世出世间所有的学术都离不开根本,无论是正,无论是邪,都是归到根本。为什么会有正邪?正是与根本相应,邪是与根本相悖。与根本相悖是他自己知见上的错误,并不是真的相悖,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真的贯通了,宇宙之间有没有矛盾的地方?没有;有没有对立的地方?没有。宇宙确实是太和。明白了、通达了,自然你就懂得用中,中和。这里面最可贵的是永远保持中和,那是大德,那是真实的成就,所以最后讲到保和。雍正接著说:

  【观其好生恶杀。则同一仁也。】

  你看三教,三教所提倡的都是讲的『好生恶杀』。『同一仁也』,「仁」是个会意的字,你看仁是二人,我们想自己同时也想别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不希望别人用不善的态度对待我,我就不可以用不善的态度对别人,这叫仁。一切要从自己本身做起,不要要求别人,要求别人,你不会开智慧,你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安乐,我们现在人讲幸福美满,你决定得不到。你能够回过头来,一切求自己,幸福美满确实可以落实,不管别人怎么对我,我要以仁慈待人,这就对了。

  顺境里面决定不生贪恋,逆境里面决定不生瞋恚,这就是佛家所教的,远离贪瞋痴,勤修戒定慧,经上的文字是「息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如果对於顺境善缘你有贪恋,你生烦恼;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五欲,这烦恼!逆境恶缘,你生瞋恚心,错了!真正的功夫,顺逆境界是平等的。所以顺逆境界都是我们的学处,我们在这里学习,学习不起贪瞋痴,贪瞋痴没有了,戒定慧自然现前。什么是戒?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道相应,在佛家讲的是与性德相应,儒家讲与太和相应,这叫戒。什么叫定?定是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就是定,如如不动。什么叫慧?慧是一切通达明了,慧从定生的,定心起作用就是慧。所以简单的说,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能与道德相应,这叫戒。这是戒定慧三学,哪是个宗教。古今中外一切圣贤都是走这个路子,圣贤共同走的大道,我们这一生能发现、能找到,大幸,我们要走这条道路。我们不能跟一般凡夫一样迷惑颠倒,走到岔路上去,走到歧途上去,这个错了。同一仁。

  【视人犹己。】

  这『视人』,看别人跟自己是一样,没有两样,我喜欢的,他也喜欢;他讨厌的,我也讨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则同一公也。】

  大公无私,现在的社会缺乏圣贤教育,所以迷失自性的人太多了,迷得很严重。怎样帮助他觉悟?我们自己以身作则。世间人贪财,那我们怎样表现给他看?我们表现舍财,你要做出来给他看。世间人不能忍辱,很小的事情由於过分的执著就引起冲突,那我们怎么表现?我们受重大的侮辱若无其事,根本不计较,不放在心上,做给他看,身教重於言教。你跟他讲,他未必会相信,他未必能听进去,我做出来给你看。谚语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话是错误的,误导了很多人。我们做出来,我这一生不为己,你看看天诛不诛我?地灭不灭我?孔老夫子不为自己,释迦牟尼佛不为自己,耶稣基督不为自己,不为自己的这些人都成了圣人,天也没诛他,地也没灭他,大公无私,他没有自私自利。所以今天教学不是言教,身教!要有耐心、要有恒心。全心全力提升自己的境界,那就是帮助社会大众,目标就在戒定慧、清净平等觉。

  【惩忿塞欲。禁过防非。则同一操修也。】

  这是我们佛法讲的修持,『惩忿』,我们讲息怒,逆境里面没有瞋恚心,顺境里面没有贪欲,这个功夫做在什么?做在『禁过防非』,尽量减少自己的过失,不能做违背道德的事情,这是操守,三教都是相同的。雍正说得好,这个话说出来,三教听到不能不服,你看同一仁,同一个公,同一个操守。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雍正皇帝所见八条里面第三条:

  【又有曰。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这一条确实是古人讲的,人生活在世间总不外身心处世,身心是自己的修养,谚语常讲养生之道、养生有道,那与这句话关系就密切了。『以佛治心』。什么是佛?大乘教里讲菩提心,菩提是梵语,意思是智慧、是觉悟;换句话说,心要觉、要悟。不觉就迷,不悟就愚痴,这话说得有道理。菩提心,经论里面所说的,经上讲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论里面所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这些注解都注得很多,而且不太好懂。所以我在这些年来,讲席里面我也是把我自己这一生所学的、所说的、教给别人的,我总结了二十个字。前面十个字就是直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菩提心,我们起心动念一定要与这十个字相应。对自己,对别人,对一切事物都要用这个心。诸佛菩萨用的是这个心。

  那我们要学佛、学菩萨,从哪里学起?古大德常讲从根本学起,根本就是用心。不管别人用什么心对我,我一定用真诚心对人,真则不假,实则不虚,决不能够以虚妄对人,那就错了。我们要用真诚,真诚是菩提心之体。有体当然有用,用里面分自受用、他受用。从真诚心里面流出来清净,清净是没有染污,平等没有高下,正觉没有迷惑,这是对自己,就是深心。对待别人一片慈悲,对人、对事、对物叫大慈大悲。这话说得对,「以佛治心」,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念念不离。

  『以道治身』,这说得有道理。道家很重视养生,现在讲的是健康长寿,我们常常赞叹他仙风道骨,修道之人在这一方面很令人羡慕。我们要不要学?要学。怎样才能做到清心寡欲,健康长寿?首先要寡欲,要能够把欲望降到最低的程度,你心就清净了。心清净,身就清净了,身清净,居住环境就清净了。环境清境,现在一般人讲的磁场,中国古时候人讲的风水,风水实在就是西方人讲的磁场,我们一般人讲气氛,这个地方气氛好、磁场好。佛法里面讲「境随心转」。这桩事情,现在日本江本胜博士他做水的实验,今年十年了,证明水是矿物,证明水会听,它会看,它懂得人的意思。我们以善意对它,它的结晶变得非常之美;以恶意对它,它的结晶就很难看,十年的实验屡试不爽。

  我看到这个报告很欢喜,他证明佛经上所讲的「境随心转」。所以人常常生活在喜悦当中,身体就健康;常常忧愁,常常有烦恼,他身体就多病。古人所讲的「忧能使人老」,忧愁的人老化得快,他证明了这一点。他到我这里来访问过,我也到东京去看过他。我告诉他:大乘佛经里所说的,不但矿物它有见闻觉知,见闻觉知你现在能实验出来了,这是它的本能,它还有本具的善德你还没能测验出来。它的德是什么?它的德里头,这是本来具足的色声香味,你现在实验这个水,你只见到它的色,你还没有发现它有香,它有音声,它有味。我们以善的心对待它,你现在看到它很美的结晶,这色相你看到了,它有很美的音声,你还没听到,它有很美的味,有很美的香,你还没测到。他说有这个?是!希望你再深入的去观察、去做实验,能够把这一切矿物的色声香味,能够实验出来,那你这个功德就大了,证明佛经上所讲的一点都不错。佛在大乘教里面讲,宇宙一切万物都是活的,都有见闻觉知,都有色声香味,这是性德的本能,这个东西不生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这佛经上讲的。

  由此可知,我们这个身体细胞,这个肉体是物质,物质随著我们意念在变化,我们如果是爱心善意,你的身体会愈来愈好,健康长寿;如果你有忧愁,你有顾虑,你有不善的念头,你这个身体会生病,就跟水结晶反应一样的道理。它是物质,每个细胞、每根毛发它都是属於物质,物质是随著心念产生变化,这个道理很深,在此地不能够细说。细说就这一个问题,也要七、八个小时才能把它讲清楚。懂得这个道理,养生就没有问题,道家对於这个很有研究,但是一定要结合到心才能收到圆满的效果,心善、行善。

  所以我们常常勉励同学们,要落实经论上教给我们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怎么个大法?现在人讲爱心,佛家人讲慈悲,慈悲就是爱心,平等的爱心、真诚的爱心、清净的爱心就叫慈悲。所以慈悲里面一定有真诚清净平等正觉,爱心要遍宇宙,善意满人间,这就叫大慈大悲。以爱心、以善意平等待宇宙之间一切人事物,这个身体哪有不健康的道理?哪有不欢喜的道理?常生欢喜心。人一生生活在喜悦当中,这是真正的人生,人要是生活在忧愁苦恼里,错了。道是讲的道理、方法。

  『以儒治世』,这话讲得也好,讲得很现实。儒家用什么治世?用伦常道德教化世间,世间人都能够遵守,天下太平,决定没有纷争,决定没有冲突。现在讲消除冲突、化解冲突,实在讲,儒释道这里头的道理很管用。儒家讲的伦理,伦理是道,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天然的,不是哪一个人制定的,自自然然的,所以它是道。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跟这个道相应,相应就是德。

  所以儒家讲的五常,五常这是基本的德行。「仁」,仁慈,爱人。我爱自己,我也爱别人,爱人你就不会伤害别人;你会伤害别人,仁爱就没有了。所以第一个是仁。第二个是「义」,尽义务,我帮助别人是义务的不求报偿。如果我要求报酬,这就不是义,义是只有施舍不求回报。第三个是「礼」,礼尚往来。第四个字是「智」,智是理智不是感情用事。最后一个是「信」,言而有信,绝对没有欺骗别人的意念,当然更没有欺骗别人的行为。

  仁义礼智信与道相应,这叫德。中国圣贤很难得,把这五条又展开变成八条,中国人讲的八德。八德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第二种说法「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两种说法里面有重复的,把重复的去掉那总共是十二个字,这十二个字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字圆满了。人人都能遵守这十二个字,人与人之间决定没有冲突。这十二个字落实在家庭,这个家庭美好;落实在夫妻,这对夫妻百年好合;落实在自己,健康长寿;落实在国家,国泰民安。

  所以儒家的教学就是推动伦理道德的教育。你想想为什么汉武帝为国家制定教育政策,采取孔孟的学说?孔孟学说没有别的,就是五伦、五常、八德,推行这个教育。而这个教育团结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一直到今天在全世界找到统一的国家,只有中国这一个。所以英国汤恩比博士赞叹,中国靠什么东西来团结这么大的族群,维系大一统两千多年不灭?实在讲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他还说:能够解决二十一世纪世界上的社会问题,只有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我们今天读这段文「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不就是汤恩比所说的吗?这十二个字就能引导现代这个动乱的社会趋向於安定和平。

  我常常劝勉同学,因为现在是家庭问题严重,家庭是社会组织里头的细胞,一切要从身家做起。这是儒家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是天下得到公平,是这个意思。所以他从修身做起。而修身内在的功夫是从正心诚意致知,最根本的断欲,佛家讲断烦恼,儒跟道都不例外,都从这里下手。儒家讲的诚意正心,就是佛家讲的菩提心;我们讲断烦恼,他讲格物。物就是物欲,你要把物欲断掉,格是格斗,不是跟别人格斗,跟自己格斗,就是跟自己烦恼习气去格斗,战胜自己的烦恼习气,你才能有智慧。所以儒家讲的格物,就是佛家讲的断烦恼;儒家讲的致知,就是佛家讲的断所知障,破所知障。佛法里面讲这两种障碍,障碍了性德,一个烦恼,一个所知,儒也是这个讲法。

  儒家说这个,佛教没传到中国来,说法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程序,这是先后次第要从哪里做起。所以今天家不和,古时候离婚希有,难得看到!怎么会有离婚,哪有这种道理?现在离婚是太平常,你要问为什么古人他不会离婚?古人因为都有前面的学习,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然后才齐家,所以他家和,家和万事兴。现代人不懂得修身,根本不懂得什么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不懂,所以家庭有问题,严重的问题。家有问题,社会问题也来了,因为家是社会的根本,这问题严重。

  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平,从哪里做起?从家庭做起,家庭就从自己本身做起,我们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所以在现前这个社会,多元文化的教育比什么都重要。怎样才能产生效果?我在前几年认识凤凰电视台的刘长乐先生,他是凤凰的董事长。我们在一起聊天的时候我就跟他讲:能够救这个世界或者是毁灭这个世界,有两种人。他就问我:哪两种人?我说:一种是国家领导人,他有权毁灭世界,他有权救世界;第二种人就是你们这个行业,媒体的主持人。天天电视在广播,电视广播在教化全世界的人民,你要是以正法教他,你是救世界,你是救世主;你要是以邪法、以杀盗淫妄教他,那你是毁灭世界。

  这一次他请我在凤凰电视台,在世纪大讲堂这个节目当中做一次讲演,讲完之后我们在一起吃饭也谈到这些。我劝他做救世主,这个电视台就是最好的社会教育,如果这个电视台里面能阐扬伦理道德,能够劝善规过,人人都能够回心向善,这个世界前途非常美好;如果我们不能这样做,还像现在这个形势发展下去,那就是西洋宗教里面所讲的世界末日,必定会现前。汤恩比的话我们要记住,挽救末日,希望世界末日永远不会降临,确实宗教教育比什么都重要。这是救世的教育,救自己的教育。再看第四条:

  【又有曰。佛之言性。与诸书同。圣人同。其性则广为道德。】

  这是佛法里面讲自性、本性、真如,与古圣先贤典籍所说的相同,与孔子、老子所讲的也相同。儒家讲「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本善;佛家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们再细细观察其他宗教,只是讲得广略浅深不同,都说到了。推广就是道德,性里面就包含著道德,性之体是道,性的作用是德。下面雍正皇帝就讲:

  【人能同诚其心。】

  『诚』是真诚,人人都知道学习,都知道以诚敬处事待人接物。

  【同斋戒其身。同推德於人。】

  这是圣贤教育落实,人没有一丝毫虚伪。我们现在学佛这么多年,亲身体验到虚伪是造罪业,罪业是对於自己精神、身体有很大的障碍。如果我们反过来用真诚心,表里一如,我们生活得很快乐、很幸福。心跟虚空法界合而为一,身跟刹土众生融为一体,你说多快乐!这里面你找烦恼找不到,你找生死也找不到,你找来去也找不到。整个宇宙就是自己,宇宙之间一切人事物就是自己身心变幻出来的,於自己身心不二,大慈悲心自自然然就显现出来。雍正后面这几句话说得好,果然能都用真诚心,都用清净平等觉,这就是要靠教育。

  『同斋戒其身』。「斋」的意思是清净,「戒」的意思是有规律,日常生活当中有规律,养生之道,身体健康长寿。『同推德於人』,这是礼让。我这次在日本参加联合国的和平会议,我向大家说我们真正能够化解冲突,能够促进安定和平,一定要从本身做起,要把我们的理念转换过来。什么理念?那就要肯定「别人是对的,我是错的。别人错了也是对的,我对了也是错的」。大家听得很茫然,一个个也点头,点头完了之后摇头,做不到!做不到也要做,你能做到了,你就是对於现前社会化解冲突、促进和平做出最伟大的贡献。实在说,我这两句话,他们真的听不懂,这我明了。如果不是在佛法有相当修养,这两句话他不能理解,为什么别人错了是对的,我对了也是错的?这个意思很深很广,这就是此地讲的「推德於人」。

  大乘教里面如蕅益大师所说的「境缘无好丑,好丑存於心」。你懂得这个道理,你就能懂我的话。外面境界没有是非善恶,所以他错了也是对,他没有善恶,是非善恶是从我们妄想分别执著里生的,所以我对了也是错。为什么说我对了也是错?我对了,我那个对是分别执著,是妄想分别执著,错了!诸佛菩萨面对一切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那是真的对了。我们今天还会起心动念、分别执著,错了,对了也是错的。这个意思很深,很难懂。我们学佛学了五十三年,讲台上讲了四十六年,对於这桩事情才稍稍有这么几分的契入,才懂得。可贵的是我们懂一分做一分,懂两分就做两分,你就得受用。如果你明白懂得而做不到,得不到受用,等於零,虽然明了等於无知,那就错了。

  真实的受用是要做到,确实把境界转变过来。《楞严经》上佛说得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学佛最高明的就是能转境界,不被境界所转。这个话要用今天白话来讲,就是我们在这个世间不被外面境界影响(就是不被境转),而我能影响外面境界,不被外面境界影响,这是真学佛,这真得受用。所以这是诚心。清净守法,戒也是守法,圣贤教诲我们要遵守,国家的法令规章要遵从,决定不能做违法的事情,这不可以。身心安稳,好的推让给别人,过失自己承当,这推德於人,人人都这样能做。你看效果:

  【则可以福吾亲。】

  不说我自己得福报,我的父母、我的家亲眷属都得福报,他的福报从哪得的?从我这里得的,我有福,一家人沾光。家有孝子,家有贤人,你在这个社会上大众,只要是沾到边的家亲眷属都感觉到荣耀。现在人说值得骄傲,这个话不好,骄傲是烦恼,荣耀可以。这是『福吾亲』的意思,对家庭讲的。对国家社会来讲:

  【可以资吾君之安天下。】

  『资』是资助、帮助。帮助国家领导人安定社会,化解冲突,落实到和平。这个社会安定和平,必定是繁荣兴旺。你一个人真修有这么多的好处,我们不能不知道。再看第五条:

  【又有曰。佛之道与王道合。王道者。皇极也。皇极者。中道之谓也。】

  这是古人有这个说法,『佛道』跟『王道』没有两样。什么是王道?王道是『皇极』。什么是皇极?『中道之谓也』。皇极就是中道,皇是大的意思,皇极就是大到极处,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中道。

  【佛之道亦曰中道。不偏不邪。其旨相同。】

  王也是大,也是指帝王、国家领导人,他统治这个国家,给这个国家人民带来幸福安定和平美满,那些理论跟方法都叫做王道,也叫做皇极,就是中道。儒家用中,懂得中庸之道;佛法也讲中道,中道第一义谛。什么是中道?『不偏不邪』。换句话说,处事待人接物,起心动念没有偏心、没有邪见,这是中道。这个宗旨没有两样,是相同的。第六条又说:

  【又有曰。佛教之设。使人弃华而就实。背偏而归善。由力行而造於安行。由自利而至於利彼。其为生民之所依归者。无以加矣。】

  这个我想是雍正皇帝他的见解,这个话应当是他说的。佛设立这一种教化,是教人『弃华而就实』,「华」是虚而不实,表面,「实」是真实、朴实。把这个虚而不实的场面,我们要舍弃、要远离,过朴实的生活。想想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这是学佛人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学习的),释迦要不出家,他一定是继承他父亲的王位,他过的是荣华富贵的生活。他能舍弃,他去作一个行脚僧,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他整个财产三衣一钵。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他是过人间最低生活的水平,物质生活他是最低,精神生活他最圆满、最丰富。一生乐此不疲,快乐无比,天天跟大家讲经说道,那就是我们现在讲上课,为一切众生解答疑难杂症,诱导人去恶向善。

  『背偏而归善』。「偏」是恶,教人断恶修善。『由力行而造於安行』,「力行」是开始学习很难,为什么?勉强压制自己的欲望。难舍能舍,难离能离,这是要自己跟烦恼习气像作战一样,要很认真的去打一仗,等到打胜了,克服了,就变成「安行」。这种生活过成习惯了,给你繁华的生活,你不会接受,你嫌它累赘,不知道这种生活的自在。正如同澳洲内陆的土著,土著安行,心安理得,理得心安。我们在《旷野的声音》这本书上读到的、报导的,我们觉得他很苦,他觉得我们很苦。确确实实,你要真想通了,他们自在,他们快乐,我们真苦!『由自利而至於利彼』,自利而后一定利益社会众生。『其为生民之所依归者,无以加矣』。这雍正赞叹到极处,我们应当要向佛学习,应当要依靠佛的教诲。从这个地方看到雍正对佛法认知的深度、了解的深度,所以他会用这些道理方法来治国平天下。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